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节小学生思维的特点

第二节小学生思维的特点

第二节小学生思维的特点
第二节小学生思维的特点

第二节小学生思维的特点

智力的核心成分是思维。为了深入探讨小学生智力发展的情况,必须对构成智力的各种认知成分认真加以分析。

对于小学生思维的发展,各国心理学家都作了大量的研究,获得了丰富的成果,各自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理论。近10年来,我国心理学家对小学生思维的发展也作了系统的富有成效的研究。其研究成果足以反映我国小学生思维发展的概况。

一、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朱智贤在《儿童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

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在这个总原则的指导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小学生思维发展的主要特

点。

1.小学时期是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两种思维形式交错发展的时期,主

要是发展抽象逻辑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小学生的思维同时具有具体形象的成分和抽象概括的成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随着年级升高以及不同性质的学习活动而发展变化。这种特点是由他们的年龄阶

段性和学习活动的实际要求所决定的。

小学生思维形式的这种过渡,是思维发展过程中的质变。这是通过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和旧质要素的相对“退化”、改造而实现的,是在思维发展的主客观条件

作用下,在内部矛盾斗争中实现的。因而小学生的思维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

式,并不意味着具体形象思维的全部“消亡”。低年级学生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

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的。要求低年级学生指出形象中最主要的本质的东西,常常

是比较困难的。他们的思维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与前面的具体事物或其生动的表

象联系着,但并不等于说他们的思维没有抽象概括的成分、没有抽象概括性。事实

上,小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都在发展着,只是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起

着主导作用,发展得更加迅速一些,所占的比重更大一些,意义更加深远一些。正

因为如此,中高年级学生才逐步学会区分概念中本质的东西和非本质的东西,主要

的东西和次要的东西,学会掌握初步的科学定义。同时他们还离不开直接经验和感

性知识,思维仍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正如我国心理学家刘范所指出的:“即使是只要求儿童(进行)对抽象的数进行运算的项目,儿童往往会借助于直观的图

象来求解答,当解题遇到困难时,这种现象更为常见。”①2.

小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的过渡,是思维发展过程中的“飞跃”或“质变”。

在这个过渡中,存在着一个转折期,这个转折期也就是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年龄”。这个关键年龄在什么时候出现,我国心理学工作者作了不少研究。一般

认为,这个关键年龄出现在四年级(约10--11岁)。如教育条件适当,这个关键年龄可以提前到三年级。对此,研究者的意见不尽一致②。若把范围划宽一点,关键

年龄可确定为三到五年级之间。

如何进一步理解小学生思维发展的转折时期,林崇德运用横断法与纵向法,通过对小学生数学概括与运算能力发展的研究发现:在一般教育条件下,四年级儿童

(10--11岁)在数概括能力发展中,有显著的变化。这是小学生在掌握数概念中,从以具体形象概括为主要形式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概括为主要形式的一个转折点。这

是一个质的飞跃期。强调这个“关键年龄”,就要求小学教育工作者适应小学生心

理发展的飞跃期,施以适当的教育。至于这个“转折点”具体在何时出现,即具体

何时实现转折,主要取决于教育的效果。①林崇德的纵向研究表明,追踪班由于着重抓了思维的智力品质的训练,到了三年级下学期,经多次思维发展水平测验,平均有86.7%的小学生已经达到小学数学运算思维的高级水平,说明这个追踪班在三年级实现了数的概括能力的“飞跃”,而一个控制班,由于教学不甚得法,到了五年级才有75%的被试达到高级水平。也就是说,这个控制班在五年级才实现数的概括能力的“飞跃”。可见,思维发展的关键年龄有一定的伸缩性,可以提前,也可似延迟;可以加快,也可以迟缓。只要教学得法,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年龄可以提前到三年级。这也意味着小学生思维发展存在着很大的潜力。

3.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小学生逐渐具备了人类思维的整体结构。同时,这个思维结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幼儿时期,思维结构的诸因素还处于萌芽状态。思维结构的初步发展是从小学阶段开始的。从小学阶段起,儿童逐渐开始具有思维的目的性,表现出完整的思维过程,有较丰富的思维材料和思维结果,表现出个体思维品质发展的显著差异性,儿童思维的自我监控或自我调节的能力也在日益加强。林崇德的研究发现,实验班的三年级学生有76.5%能对自己解题思路作出分析,如发现不对路,也能及时纠正。上述种种,显示出思维结构在从不完善向比较完善过渡。

在思维结构发展中,抽象逻辑思维要经历初步逻辑思维、经验型逻辑思维、理论型思维(包括辩证思维)三个阶段。尽管小学生的思维主要属于初步抽象逻辑思维,但却具备了逻辑思维的各种形式,还具有了辩证逻辑思维的萌芽。

关于儿童辩证思维发展的研究,我国心理学界是从60年代开始的。朱智贤教授关于儿童左右概念发展的实验研究发现,儿童左右概念的发展,有规律地经过三个阶段:一是儿童比较固定化地辨认自己的左右方位(5--7岁);二是儿童初步地、具体地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对性(7--9岁);三是儿童比较概括地、灵活地掌握左右概念(9--11岁)。在第三阶段,儿童的概念已具有初步的相对性①。可见,当9--11岁小学生进行左右概念的初步抽象思维时,辩证思维的萌芽就出现了。王宪钿等在对儿童对部分与整体关系认识发展的实验研究中,也对小学生运算中的辩证思维做了初步的探讨。他们在对儿童进行分数教学的同时,使其获得关于部分和整体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的辩证关系的初步认识。研究结果表明,四年级实验班学生有91.7%、对照班学生有75%,能够对部分和整体关系的相对性作初步的理解,即认识到整体可以变成部分,部分也可以变为整体。说明四年级学生在数学运算中已能够进行一些简单的辩证思维活动;也说明教育可以促进儿童辩证思维能力的提高②。

近年来,一些研究者开始直接研究小学生的辩证思维。③④他们的研究讨论也基本相似,认为小学生的辩证思维发展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1)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存在着辩证思维的萌芽。尽管低年级儿童在辩证思维测试中的平均得分还比较低,正确率也低于50%,但毕竟存在着一定的正确率。

(2)儿童辩证思维发展水平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四年级是一个转折时期。杨建军在研究中将小学生的辩证思维测验成绩分为五级水平:

第一级水平:不能理解概念的本质,判断错误,无法进行辩证推理。

第二级水平:基本上不能按辩证逻辑进行思维。

第三级水平:能初步地进行辩证逻辑思维。具体表现为:①对概念的本质能做部分辩证揭示,但不全面;②判断和推理带有一定的个人情绪色彩,用自己的是非标准和已有的知识代替对事物内部矛盾的分析,抓不住事物的本质,不能正确地进行辩证判断和推理。

第四级水平:基本上能按辩证逻辑进行思维。对辩证概念的理解基本正确,但不够深刻,基本上能正确进行辩证判断,但辩证分析不够完善,概括水平较低;辩证推理的结构不够全面和深刻。

第五级水平:能按辩证逻辑进行思维。表现为能用对立统一的规律揭示概念的本质;基本上能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和肯定与否定、特殊与一般、部分与整体等辩证范畴,对客观事物进行辩证分析,作出正确判断,基本上能在分析客观事物矛盾运动的基础上,对隐藏于判断中的东西进行辩证的揭示,并通过实例从已有的前提中推出正确的结论。

研究发现,上述五级水平在小学各年级都存在,但达到每级水平的人数在各年级是不同的,见表6-1。

由此可见,小学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是辩证思维萌芽期,四年级是辩证思维发展的转折期,五年级和六年级为辩证思维稳步发展时期。但到六年级,居第五级水平的人数仅占9.3%,

表6-1 二至六年级学生辩证思维测验

这也说明小学阶段只是辩证思维能力的初始阶段。

(3)在小学生辩证思维的发展中,不同的辩证思维形式的发展速度不同。辩证思维的三种形式,即辩证概念、辩证推理和辩证判断,是互相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其发展有一定的顺序性,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提高的过程。具体而言,辩证概念的发展优于辩证判断和辩证推理。

(4)小学生对不同内容的辩证判断的正确率不同。以“主要与次要”方面的正确率最高,下面依次是“内因与外因”方面,“现象与本质”方面,“部分与整体”方面,以“对立与统一”的内容方面最为薄弱。

(5)小学生的辩证思维发展在水平上无明显的性别差异,但在发展速度上可能存在差异,男生略快于女生。

4.小学生思维的发展,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中,存在着不平衡性。不平衡性既表现为个体发展的差异,也表现为思维对象的差异。

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水平在不断提高,儿童思维中的具体形象成分和抽象成分的关系在不断发生变化,这是发展的一般趋势。但具体到不同的个体及不同的思维对象(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材等)的时候,在发展的一般趋势的范围内又常常表现出很大的不平衡性。例如,在算术教材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抽象水平,可以离开具体事物进行抽象的思考,但是在历史教材的学习中,仍旧停留在比较具体的表象水平上,对于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解仍感到很大的困难。又如,儿童已经掌握整数的概念和运算的方法,而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可是他们开始学习分数概念和分数运算时,如果没有具体事物的支持,还会感到很大的困难。

二、小学生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

思维的基本过程是分析-综合。由此而派生出抽象、概括、比较、分类、具体化和系统化,这些都离不开分析-综合过程。

1.概括能力的发展。

一般说来,小学生的知识经验还不够丰富、深刻,他们对事物进行概括时,只能利用某些已经理解了的事物的特性,而不能充分利用包括在某一概念中的所有的特性。林崇德在关于小学儿童数概念和运算能力发展的研究①中,证明了这一发展趋势。该研究认为,确定小学生数概念发展水平的指标有:①对直观的依赖性;②对数的实际意义(数表象范围)的理解;③对数的顺序和大小的认识;④数的组成(分解组合);⑤对数概念的扩充及定义的展开。据此,小学生数概念的发展水平可划分为五个等级:

第Ⅰ级,直观概括水平。显著指标是依靠实物、教具或配合掰手指头来掌握10以内的数概念,离开直观,运算就感到困难或中断。

第Ⅱ级,具体形象概括的运算水平。这一级水平的学生可以进行“整数命题运算”。具体指标有三:①掌握一定整数的实际意义;②数的顺序;③数的组成。可以是掌握20以内的数概念,百以内的数概念,也可以是万以内的数概念,或整数四则运算概念等。

第Ⅲ级,形象抽象概括的运算水平,处于从形象概括向抽象概括发展的过程中。这阶段数概括的新特点是:①不仅掌握了整数,而且掌握了小数和分数的实际意义(大小、顺序、组成等);②能掌握整数和分数概念的定义;③空间表象得到发展,掌握简单的几何图形、定义和计算公式。所以这一级水平又可称为“初级几何命题运算”。

第Ⅳ级,初步的本质抽象概括的运算水平,即初步的代数概括运算水平。其特点是:①能用字母的抽象代替数字的抽象,能初步列方程解应用题;②通过求公倍数和公约数等运算技术,开始产生“交集”与“并集”的思想;③能够完整地解答各种类型的“典型应用题”,出现组合分析的运算。

第Ⅴ级,代数命题概括运算水平。达到这一级概括水平的小学生是极少数。

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小学生概括能力的发展,逐渐从对事物外部的感性特点的概括,转为对本质属性的概括。若将不同年级的被试达到各级水平的人数和百分数制成图(图6-5),可以看出,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学生概括的水平,大体经历如下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直观形象水平。低年级(7--8岁)学生的概括水平还和幼儿的概括差不多,主要属于直观形象的概括水平。他们所能概括的特征或属性,常常是事物的直观的、形象的、外部的特征或属性。

第二阶段是形象抽象水平。二三年级(8--10岁)学生的概括主要属于形象-抽象的概括水平,处于从形象水平向抽象水平的过渡状态。在他们的概括中,直观的、外部的特征或属性的成分逐渐减少,形象的、本质的特征或属性的成分逐渐增多。

第三阶段是初步本质抽象水平。四五年级(10--12岁)学生的概括水平开始以本质抽象为主。由于他们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智力活动的锻炼、大脑功能的发展,这时已能对事物的本质特征或属性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进行抽象概括。但是,这种抽象概括也只是初步地接近科学概括。由于小学生知识经验的局限,对于那些与他们的生活领域距离太远的科学规律进行抽象概括还是非常困难,有待于进一步发展、提高。

2.比较能力的发展。

关于小学生比较能力的发展,我国心理学工作者魏等人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了颇有价值的研究①。我们选择其中的两个研究结果,一个是比较具体实物的结果,另一个是比较课文内容的结果,以此来考察小学生比较能力发展的特点(详见表

6-2、6-3)。

表6-2 小学生比较具体实物的结果

表6-3 小学生比较课文内容的结果

(1)小学生比较能力的发展是随年龄和年级的增长而不断提高的。从正确区分具体事物的异同逐步发展到区分抽象事物的异同;从区分个别部分的异同逐步发展

到区分许多部分的关系的异同;从直接感知条件下进行比较逐步发展到运用语言在头脑中引起表象的条件下进行比较。

(2)小学生比较能力的发展,在不同的条件下,具有不同的特点。在某些条件下,他们既能在相似事物中找出相同点,又能找出其细微差别;而在另一些条件下,则不然。所以,不能笼统地认为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一般容易找出相异点。在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确定不同的重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

上两点结论,不仅指出了小学生比较能力发展的特点,而且也为正确引导小学生理解概念提供了依据。因为正确理解每一个科学概念,需要了解各个事物的本质,而要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不但需要找出事物的不同点,也要找出事物的共同点。这是抽象概括的基础,也是正确掌握概念的前提。

3.分类能力的发展。

分类是人类思维活动的重要方法之一。考察小学生的分类能力,有助于研究儿童思维发展的年龄特点。在这方面,刘静和和朱智贤都做过很有价值的研究①②他们从研究的结果中得到以下结论:

(1)6岁以后的儿童能进行一级独立分类(如白鸽、麻雀、乌鸦为鸟;虎、狮、象为野兽)的人数超过一半;二年级学生可以完成自己熟悉的具体事物的字词概念的分类,至9岁,分类正确率达到90.6%的人次,可以说基本上已经掌握一级概念。对二级概念(如鸟、野兽等动物)的独立分类,要到8岁以后才超过半数,9岁的正确率也只能达到58.3%。也就是说,独立地进行二级分类,是儿童入学以后的事情。按二级概念分类,7岁以前的儿童都表现出不甚理解的情况。能正确说明分类的根据,则要晚得多。城区小学五年级学生,能够正确说明各组课题分类根据的,仅有半数左右,农村的更少。将二级概念真正按类概念分类,要到中高年级以后才能完成。

(2)解决同一课题,不同年级组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分类水平,年龄特点是明显的。三四年级是字词概念分类能力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3)同一年级组的学生,在解决难度不同的课题时,表现出不同的分类水平,分类材料的难易程度对分类水平的影响是明显的。

(4)一至三年级学生,对分类材料仅做一次分类,没有二次重新组合分类。四年级起,出现组合分析分类的表现。五年级起,组合分析分类能力有较明显的发展。这一发展趋势说明小学生组合分析分类能力和他们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密切相关。

以上研究(对概括、比较、分类的分析)表明,小学生思维的基本过程在逐渐发展,并日益完善。分析-综合及其派生的抽象、概括、比较、分类、具体化和系统化,最初只能在直接观察事物的条件下进行,而且也很简单;其后逐渐能在过去的知识、经验和表象的基础上进行;最后向以概念为材料的理性过程全面、深入且广泛地进行。

三、小学生概念的发展

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思维形式,是思维活动的基本单位,是思维的细胞。学生掌握概念是一个主动的、复杂的心理过程。老师不能将概念简单地、现成地“交给”学生,而必须借助学生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经他们头脑的加工改造,从而抽取事物的本质特征而形成的。概念一旦形成以后,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要不断地扩充和深化,使概念逐步接近于客观的真实。

1.小学生概念的逐步深化。

小学生在其发展过程中,开始由于缺乏生活经验以及智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往往不能从事物的本质属性上来认识事物,掌握事物的概念。有时学生可以说出某一

概念(如祖国、园丁),实际上并不真正理解这个概念。随着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智力发展,概念才逐步得以深化。丁祖荫在一项研究中,将儿童掌握概念的型式概括为八种,反映出儿童概念深化的过程(见表6-4)①。

表6-4 小学生掌握概念的各种型式及所占比例

由表可见,小学低年级学生“不能理解”的概念较多,较多应用“具体实例”、“直观特征”型式掌握概念。高年级学生“不能理解”的概念减少,逐渐能根据非直观的“重要属性”、“实际功用”、“种属关系”掌握概念,而“正确定义”型式占极大比例。小学中年级正处在概念掌握的过渡阶段。

2.小学生概念的逐步丰富。

关于小学生各类概念发展趋势的研究,目前国内已涉及到的领域有:数概念、字词概念、时间概念、科学概念、美学概念、自我概念、社会概念、性别概念、生活概念等。如前所述,智力是由许多因素构成的,其中语言因素和数学因素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所以我们可以将字词概念发展和数学概念发展作为考察小学生概念丰富化的主要标志。

(1)字词概念的丰富化。字词概念的丰富化表现在小学生识字量的发展,掌握词性词类(名词、动词、数词、量词、形容词等)的发展,用词造句的发展,阅读能力的发展,逻辑认识能力的发展,写作能力的发展等方面。

(2)数字概念的丰富化。数概念丰富化表现在小学生认数能力的发展、数序、数列、数的分解组合、运算、应用、容积、长度、体积、面积、交集等概念的发展。以数和数量概念为例,低年级(7--8岁)初步形成三位以内整数概念系统,可以逐步掌握三四位数;中年级(9--10岁),整数、小数概念系统已分别处于形成和巩固过程之中,基本上能掌握万以上整数;高年级(11--12岁)能较系统地掌握整数、小数、分数的概念,各年龄儿童还具有超越上列数概念一般发展水平的巨大可能性。如个别7岁儿童已能认写万以内或万以上的数,并能正确进行加减运算。

3.小学生概念的逐步系统化。

小学生概念的发展,不仅表现在对概念内涵的不断深化和对概念外延的不断充实、丰富上,而且表现在概念系统的形成、掌握上。概念系统化就是掌握有关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小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逐步掌握字词、句子,并能造句,写作文;逐步掌握复杂的数概念和运算系统。字词的系统性、数学的系统性可以逐步地被小学生所反映,并形成他们的思维的系统性。当然这种系统性还是初步的,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发展。

四、小学生推理能力的发展

掌握比较完善的逻辑推理能力是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环节和主要标志。小学生的推理能力,是随着他们在教育影响下、在学习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推理可以分为直接推理和间接推理,而间接推理主要包括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为了比较详细地说明小学生推理能力发展的情况,下面分别考察一下这些推理方式的发展。①

1.小学生直接推理的发展。

直接推理是由一个前提本身引出某一结论的推理。对于小学生来说,首先掌握的是那些比较简单的直接推理。周镐等人的研究表明:

(1)小学生直接推理能力的发展趋势是,无论是掌握直接推理各项指标的水平,或运用直接推理造句的能力,或以不同类型的判断为前提的直接推理的成绩,以及对抽象程度不同的判断进行推理时所显示出的具体特点,都明显地反映出三个发展

阶段:一二年级为一个阶段,三四年级为一个阶段,到五年级时为另一阶段,四五年级之间有一个思维发展的加速期。

(2)学生掌握三种不同形式(换质、换位、换质位)的直接推理,不是同步的。其正确率的次序为:换位--换质--换质位。

(3)以不同类型的判断为前提的直接推理的测定结果是:特称判断的成绩高于全称判断;肯定判断的成绩高于否定判断。

2.小学生间接推理的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需要运用的推理是间接推理。间接推理是由几个前提推出某一结论的推理。周镐等人研究了小学生选言、假言和关系等演绎推理,归纳有如下特点:

(1)关于小学生选言推理的特点,研究结论是:①小学生选言推理能力是由低到高逐步增长的,至六年级时(约11--12岁),开始具备较完善的选言推理能力;

②在小学生选言推理能力发展的过程中,三四年级发展较快,其中三年级不相容的选言推理能力增长较快,四年级相容的选言推理能力增长较快;③相容的选言推理难于不相容的选言推理,不穷尽的选言推理难于穷尽的选言推理,原因在于前提中所包含的事物(概念)的制约关系不同,从而造成推理时难易上的差异。

(2)关于小学生假言推理特点的研究,研究结论是:①小学生假言推理能力是由低到高逐步增长的,有随年级发展的趋势,其中一至三年级(6--9岁)假言推理能力较低,从四年级(10岁)起假言推理能力开始迅速增长,到五六年级(11--12岁)逐步接近掌握假言推理,六年级(12岁)已具有初步的运用假言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②在假言推理能力发展的过程中,四五年级(10--11岁)增长较快;③假言推理反映了事物的“蕴涵”和“反蕴涵”关系,且有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两种主要形式。

(3)他们的研究也获得了小学生关系推理的发展结果:①整个小学阶段,关系推理的发展是很快的,一年级只有部分学生掌握关系推理,到五年级,大部分已能较好地掌握并能用以解决某些其熟知的实际问题;②小学生掌握关系推理的难易与事物之间关系的逻辑特性有关,发展是不平衡的,一般来说,直接关系推理优于间接关系推理,在直接关系推理中,对称性、反对称性关系推理优于非对称性关系推理,在间接关系推理中,传递性、反传递性关系推理优于非传递性关系推理;③在关系推理中,小学生对关系词的掌握起着重要作用,他们对所熟悉的事物之间的关系词,易于掌握,反之,就难于掌握。

王骧业等人也研究了小学和初中生的演绎推理、归纳推理能力的发展。他们在研究中发现,儿童推理能力可以分为五个等级水平:第Ⅰ级,不会推理;第Ⅱ级,单纯重复前提;第Ⅲ级,自由联想;第Ⅳ级,推理基本正确,但概念不周延;第Ⅴ级,推理合乎逻辑的正确结论。通过研究,研究者主要阐明了这么一个观点:在小学生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的发展中,10--12岁正处在一个思维发展的加速期,12

岁儿童似乎可以说是形成抽象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年龄阶段。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在整个推理的思维过程中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

林崇德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小学生推理能力的发展趋势:①小学生在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能力的发展上,既存在着年龄特征,也表现出个体差异;②小学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增高,儿童推理范围的抽象变化也在加大,推理的步骤愈加简练,推理的正确性、合理性和推理品质的逻辑性和自觉性也在加强;③小学儿童在运算能力发展中掌握演绎和归纳两种推理形式的趋势和水平是相近的

(r=0.79)。为了更好地说明小学生掌握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一致性,林崇德将研究结果制成一图和一表(表6-5,图6-6)。

表6-5 不同年级两种推理水平

关于小学生类比推理的发展,邵瑞珍等作了研究。研究者从客观事物的多种多样的关系中抽出六种比较普遍的关系作为实验的基本内容:①工具与功用关系(如笔--写字);②部分与整体关系(如手指--手);③对立关系(如高--低);④并列关系(如芹菜--菠菜);⑤从属关系(如粮食--米);⑥因果关系(如下雨--地湿)。研究者还探索了不同教学条件对这种能力发展的影响,他们选取了甲、乙、丙(好、中、差)三种不同教学质量学校的低、中、高三个年级被试进行研究,各校各年级阶段都任选一班,共计9个班,每班平均50人,共450人,统计结果见表6-6。

表6-6 小学各年龄阶段正确类推能力统计表

研究表明,小学生类比思维发展的年龄阶段性是存在的,即低、中、高各年级有显著的水平上的差异。教育条件的好坏显著地影响类比思维发展的水平,差校高年级学生的正确类推率还停留在好校较低年级的水平上。

此外,董奇研究了小学生掌握思维规则即推理原理的特点。他以杠杆装置模型图为手段,测定小学生概括杠杆平衡的条件。他指出,学生在概括中可以反映四个规则:一是单因素与双因素之分;二是互补与非互补之分;三是定性与定量之分;四是高低水平之分。经实验分析,获得如下结果:①小学生在解决杠杆平衡问题时,其思维活动都受一定规则的支配;②小学生的思维规则随其年龄、年级的增长而发展变化,其发展总趋势是:日益由简单到复杂,由单因素到多因素,由不正确逐渐接近正确,由极低水平的定性定量到较高水平的定性再上升到更高水平的定性定量。

各年级学生存在着思维规则的种类、多少不同;处于各规则的人数多少不同;各规则出现和消亡的时间先后不同;各规则发展变化的模式不同;各规则的发展是并行式而非接替式的;③小学生思维规则的发展速度有如下特点:随年级的增长而以“渐进”形式稳定地由低级水平向高级水平发展,没有发现发展的加速期;发展的渐进规律是,每经过3年,思维规则就发生显著的变化;在整个小学期内,儿童思维规则的发展分为三个层次,即一年级、三年级和六年级。

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

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 小学时期,是儿童思维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 从进入小学起,儿童就开始从事正规的有系统的学习,系统地掌握人类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知识经验,自觉地服从和执行集体的行为规范。在学习的过程中,儿童的各种心理过程的有意性和抽象概括性也随之获得发展。 新的学习活动、集体活动等对儿童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引起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种种新的需要,并和儿童已达到的原有心理结构、思维水平之间产生矛盾,构成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动力。在教育影响下,这些矛盾的不断产生和解决,就推动他们的思维不断地向前发展。 一、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在学前期思维发展的基础上,在新的生活条件下,小学儿童的思维有了进一步的新的发展。 我国心理学家朱智贤早就指出朱智贤:《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修订版,第323页。,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1.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小学儿童的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 我国许多有关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研究都证明了这一点,如朱智贤等人关于小学生字词概念发展的研究中,采用“选择定义”、“确定属、种概念的关系”、“给概念下定义”三组试验,结果如图7-1—图7-3所示。 由此可见,小学儿童的思维同时具有着具体形象的成分和抽象概括成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随着年级升高以及不同性质的智力活动而发展变化。 如何分析这个变化过程或思维的“过渡性”的实质呢? 入学以后,教学以及各种日益复杂的新的实践活动向儿童提出了多种多样的新要求,这就促使儿童逐渐运用抽象概念进行思维,促使他们的思维水平开始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 小学儿童思维的这种过渡,是思维发展过程中的质变。它是通过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和旧质要素的逐渐“衰亡”与改造而实现的。这种显着的质变,是在思维发展的外部条件作用下,在内部矛盾斗争中实现的。因而,小学儿童的思维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并不意味着他们入学以后,具体形象思维立刻全部“消亡”,不再发挥作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要经历很长过程。低年级儿童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的,要求低年级学生指出概念中最主要的本质的东西,常常是比较困难的。他们的思维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与面前的具体事物或其生动的表象联系着的。当然,说低年级儿童的思维具有明显的形象性,并不等于说,他们的思维没有任何抽象性,没有任何抽象概括的成分。事实上,小学儿童的思维同时具有着具体形象的成分和抽象概括的成分,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随着年级高低以及不同性质的智力活动而变化。正因为如此,在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才逐步学会分出概念中本质的东西和非本质的东西,主要的东西和次要的东西,学会掌握初步的科学定义,

小学生思维的主要特点

小学生思维的主要特点 一、智力与思维 智力的核心成分是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和概括的反映,是借助语言、表象、动作实现的,是理性认识阶段,它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 智力的概念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心理学目前尚无一个统一的智力定义。 西方心理学家对智力的认识主要有三种观点: 一种是把智力看成是理解和推理的一般能力; 一种是把智力看成具有正相关的各种特殊能力的总和; 一种是把智力看成以抽象思维能力为中心的各种特殊能力的总和。 智力不是由单一因素构成的,而是一个具有多因素(如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涉及的方面)、多侧面、多层次(智力的二维结构模式、智力的内容、操作、成果的三维结构模式)的复杂结构。 瑞士心理学家始终坚持认为,智力的本质就是适应,使人与环境取得平衡,这种适应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的结构。 思维分成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语词逻辑思维。 直观动作思维:是指通过实际操作解决直观而具体问题的过程。思维在动作中展开,动作停止思维随之停止。例如,电脑维修人员修理电脑时,动作思维是种重要的思维形式。3岁前儿童基本是直观动作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头脑中的各种形象或表象来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是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的程度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想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朱智贤) 1、小学时期是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两种思维形式交错发展的时期,主要是发展抽象逻辑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小学生思维形式的这种过渡是思维发展过程中的质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形象思维的全部“消亡”。低年级小学生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中、高年纪的小学生才逐步学会区分概念中本质的东西和非本质的东西,主要和次要的东西,学会掌握初步的科学定义,同时离不开直接经验和感性知识。 “即使是只要求儿童进行对抽象的数进行运算的项目,儿童往往会借助只管的图象来求解答;当解题遇到困难时,这种现象更为常见。”(心理学家刘范) 2、小学生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是思维发展过中的“飞跃”、“质变”。 这个转折期一般认为在四年级(约10——11岁),如教育条件适当,这个关键年龄可以提前到三年级。林崇德运用横断法和纵向法,通过对小学生数学概括与运算能力发展的研究发现:在一般教育条件下,四年级儿童在数概括能力发展中,有显著的变化,这是一个“关键年龄”。 3、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小学生逐步具备了人类思维的整体结构。 在思维结构发展中,抽象思维要经历初步逻辑思维、经验型逻辑思维阶段、理论型思维(包括辨证思维)阶段三个阶段。 4、小学生思维的发展,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中,存在不平衡性。 不平衡性既表现为个体发展的差异,也表现为思维对象的差异。例如,在算术教材的学习中,学生已达到较高层次的抽象水平,在历史教材的学习中有停留在比较具体的表象水平,

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位小学语文教师都在思考、探索、研究的问题。我认为自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必须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始终。由于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控制力差,兴趣的激发显得更为重要。教师应充分运用启发式的提问、直观的教具演示,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或就文发挥个小故事,做个小游戏,来个小表演,这些都不亚于播洒兴奋剂,会使疲乏的学生又振奋起来,进入主动求知状态。 二是要引导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文,去学知。由于学生知识少而有限。能够真正理解一篇课文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理解课文的内涵尤为困难。如此这样,就需要教者巧妙设计问题,逐步由浅入深对课文进行探究。 三是要讲究课堂上的评价技巧。不论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与肯定。因此,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老师还要注意课堂上的评价,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善于发展学生自身的闪光点,以鼓励为主进行评价。如当学生的回答远离标准完全不对,或根本无价值时,就可以从他发言的声音、说话的口齿、站立的姿势等其他的方面去鼓励。如有一次在讨论一个比较深奥的问题时,平时一个从不敢发言的同学举起了手,他们回答引起了哄堂大笑,但这个同学还是坚持把话说完,就从这一点上表扬了他,使他树立了信心,逐渐由取举于发言道有问必答,而且回答问题的效果越来越好。对于基础差的同学,他们在学习中常常处于不参与或被动参与学习的状态,他们能问解答,那本身就是一种进步,评价时就要鼓励其积极参与。对学生的评价要因人而异。如有些同学性子急、爱冲动,他们往往没经过深思熟虑就说就问。这时评价就重在帮助其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习惯。另外,根据心理学家的分析,儿童长期处于满足状态,会失去进取和探索欲。引有几基础好同学把课文中散步的男人因为受儿童救鱼的影响也跟着救鱼为内容来读写,这时我又问:“男人可以受到教育,那么别的游人会不会受到他们俩人的影响呢?”这几个学生恍然大悟,进而又读写下去,更多的游人不断参与救鱼的活动,最后所有的鱼都得救了。

中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中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思维能力是认知能力的核心。 认知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认知结构复杂化、合理化,认知结构各要素间的关系相互协调,认知结构与情意个性等心理因素的相互促进及协调发展。 发展过程中存在关键期。 如我国心理学家把儿童认知发展的过程划分为6个关键期:①出生第一个月②1岁左右③3岁左右④6岁左右⑤11、12岁(女)或13、14岁(男)⑥17、18岁。 (一)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1、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1)中学生认知结构的基本体系形成中学生认知结构的各种要素迅速发展,认知能力不断提高,认知的核心成分—思维能力更加成熟。 基本上完成了向理论思维的转化,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地位,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有了很大发展。 (2)中学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由于理论思维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中学生的观察力、有意识记能力、有意想像能力迅速发展,思维的目的性、方向性更明确,认知系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明显增强。 (3)认知与情意、个性得到协调发展中学生的认知发展离不开情感、意志和个性等。 情感、意志、需要、兴趣、动机、理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

观等,对认知活动起定向、发动、维持和调控的作用;同时,认知发展又促进了情意、个性等发展、因此,中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情意、个性等形成协调发展的新局面,使心理的整体水平得到提高。 2、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1)目的更明确他们能主动地制订观察计划,有意识地进行集中地、持久地观察,并能对观察活动进行自我调控。 (2)持久性明显发展中学生意志能力增强,能排除各种干扰,坚持长时间观察。 (3)精确性提高在观察活动中,中学生能全面深人地了解细节。 既重整体辨认,又重细节辨认;观察的正确率逐步提高;对观察对象本质属性的理解逐步深化。 (4)概括性更强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渐占优势,言语表达能力进一步发展,观察的概括性、深刻性明显提高。 观察力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养中学生的观察力要做到:明确观察目的和任务,提高观察的自觉性;教给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的浓厚兴趣;多种感官(眼、耳、鼻、舌、身)共同参与;加强观察、思维和语言的协调发展。 3、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l)有意记忆占主导地位有意记忆是有目的、有计划、需要意志努力的识记。 人要获得完整的、系统的知识和技能,主要靠有意记忆。 中学生能自觉地、独立地提出较长远的识记任务,选择相应的识

小学生创造力发展的特点

一、创造力的概念 创造力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这里的产品是指以某种形式存在的思维成果。它既可以是一种新概念、新设想、新理论,也可以是一项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 二、小学生创造力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通过学习活动,逐步掌握读、写、算等最基本的知识技能,掌握大量的间接的知识经验,学会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来掌握概念,学会自觉地、有意识地进行逻辑判断和推理、论证,这些大大促进了儿童书面言语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此外儿童的一些比较稳定的个性倾向和品质也形成和发展起来。这一切使得儿童在心理的各个方面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小学生心理诸方面的新变化、新发展影响着他们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小学生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想象创造性的发展和思维创造性的发展两个方面。 (一)想象创造性发展的特点 儿童入学后,想象的创造性有了较大的提高,以独创性为特色的创造想象日益发展起来。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再造想象占很大比例,随着经验的逐步丰富,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大脑中的表象越来越多,想象的创造成分也随之增加,想象的内容也更细致、丰富,并且能在词的水平上进行生动和形象的联想,初步具有了创造想象的能力。有人在研究小学生作文中想象能力的发展中发现,一、二年级的儿童写人物的时候,必须以具体形象作为支柱,谈不上什么创造;三、四年级的儿童写人物的时候,以真实为主,适当地加工修饰,有创造想象的因素;五、六年级的儿童写人物的时候,表现出明显的创造力。 (二)思维创造性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小学生的思维获得了初步的完善和发展。随着小学生思维的整体发展,小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也在不断发展,并呈现出一定的特点。 有人根据对创造性水平较高的小学生及其作品的分析研究,认为小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发展有如下特点。(1)思维的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85%的小学生在写议论文的过程中,受到成人的帮助,但每篇小论文都凝聚着他们独立思维的智慧。(2)思维的深刻性与肤浅性的矛盾。小学生的思维还十分肤浅,但思维深刻性在创造活动中也时有体现。(3)思维的流畅性与滞涩性的矛盾。小学生联想自然、想象活泼,往往导致新的发现。但在创造活动中,由于知识经验的缺乏、思维方法的单一、习惯性思维的束缚,也常有思路中断或进展缓慢的滞涩现象。 (4)思维的发散性与单一性的矛盾。发散思维与单一思维在小学儿童的活动中往往此起彼伏,有时思路较广,有时钻人死胡同,很难自拔。(5)思维的能动性与不随意性的矛盾。一方面他们都能使思维始终指向于明确的创造对象和研究主题;另一方面,他们还不能自觉地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指导创造活动,不随意思维、被动思维的惰性仍占有较大的成分。 (三)创造力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小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是一个受各种因素制约的复杂的动态过程。许多学者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此进行了研究,结果一致发现,小学生的创造力呈持续发展趋势’,但并非直线上升,而是波浪式地前进。其进程为:小学一至三年级呈直线上升的状态;小学四年级不再上升或略有下降;小学五年级又回复上升;小学六年级至初中一年级再次出现不再上升或有所下降的态势。

中小学生思维发展有什么特点

中小学生思维发展有什么特点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中小学生思维发展有什么特点》的内容,具体内容: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能力的训练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而创新能力的主要决定因素就是发散思维能力。下面我为你整理关于中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希望能帮到你。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能力的训练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而创新能力的主要决定因素就是发散思维能力。下面我为你整理关于中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希望能帮到你。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1、具体形像思维为主 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我国心理学者的研究发现,小学四年级之前,儿童的思维一般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四年级以后,以逻辑抽象成分为主,在整个思维的发展过程中,仍有很大的不自觉性和不平衡性。 2、抽象逻辑思维的自觉性较差 小学生不能自觉意识到自己的思维过程,低年级小学生尤其明显。例如,语文阅读中,默读比朗读困难大,这是因为儿童的内部言语的发育尚未成熟,而内部语言是对思维本身进行分析综合的基本条件,因此,有经验的教师会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默读课文和阅读一些课外读物。对数学应用题的解答,小学生不会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也就是常说的"知其然不知其所

以然",也不习惯于自我检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注意引导学生在解应用题时,说出思考过程,检查一下自己在解题时的思维障碍在哪里,并注意及时准确地检查作业,将有助于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自觉性的发展。 3、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不平衡 小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在不同的学科中,其表现是不相同的。例如,在数学课学习中,尤其是经过系统的小学奥利匹克数学训练的学生,可以离开具体事物进行抽象思考。但在自然课上仍停留在较具体的形象水平上。 4、思维缺乏批判性 小学生的思维缺乏批判性,年龄越小的儿童越明显。他们常常不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盲目照教师所说的每一句话去做,以教师的言语作为衡量事物对错的唯一标准。这一方面要求教师的言行要慎重,时刻考虑到如何做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发展;另一方面,也向教师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使学生逐步克服这种盲目性,而多一些批判性和理性思考。培养这一能力将使学生受益终身。 5、思维还缺乏灵活性 小学生的思维还缺乏灵活性,他们不善于考虑条件的变化,而以旧经验解答新问题。在数学学习中,这种特点表现最明显。一般说来儿童对熟悉的或学过的题目类型,在内容不变时能顺利解答,如果内容稍加变化,他难以随着变化的内容而改变方法,往往照着原来的形式套做题目。随着年纪、年龄的增长,只是经验的积累,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到了中、高年纪,学生思维的惰性将逐渐减少。

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数学推导过程,方法的思考过程,造成理论与实际的脱节,让学生感到数学难学、难懂,不想学,这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因此,数学教学,实际上是数学思维过程的教学,而不是教材的堆砌、现象的罗列。 2在讲题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六种品质 数学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是其它学科不能代替的,利用数学与思维的特殊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课堂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益,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2.1全面考虑问题,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它不再是把人看作劳动力来看待,而是把人作为知识创造的主体。那么就需要新一代的接班人有广阔的思路真正成为创造的主体。?所以教师可以在练习中,有计划地设计习题,使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教师可以列出不同的算法,并让学生自主观察:“以上几种方法,你认为哪种最简便?” 这样让学生自己探索计算方法,发挥了学生的主题性,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经历的形成过程,发展了学生的思维。算法多样化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在原有基础上提高,又注意了算法的优化,使学生从比较中选择更简便的方法。即:加减法中可以将两个相加减得到整十,整百的数结合,再运算得结果。 俗话说:温故知新。新知识中都蕴涵这旧的知识,旧的知识通过推导可以获得新的知识。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旧的知识去探究新的知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初步的知识迁移能力;同时让学生自主选择,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再一次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良好的思维品质,是互相联系、互为因果的。 2.2让学生参与对错误解法的分析,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而现实教学中,学生总认为教师出的题目都是可以做的,教师总是对的,书上总是对的,盲目崇拜教师、课本。所以,学生的思维不仅受定势的影响,而且

第二节小学生思维的特点

第二节小学生思维的特点

第二节小学生思维的特点 智力的核心成分是思维。为了深入探讨小学生智力发展的情况,必须对构成智力的各种认知成分认真加以分析。 对于小学生思维的发展,各国心理学家都作了大量的研究,获得了丰富的成果,各自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理论。近10年来,我国心理学家对小学生思维的发展也作了系统的富有成效的研究。其研究成果足以反映我国小学生思维发展的概况。 一、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朱智贤在《儿童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在这个总原则的指导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小学生思维发展的主要特点。 1.小学时期是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两种思维形式交错发展的时期,主要

是发展抽象逻辑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小学生的思维同时具有具体形象的成分和抽象概括的成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随着年级升高以及不同性质的学习活动而发展变化。这种特点是由他们的年龄阶段性和学习活动的实际要求所决定的。 小学生思维形式的这种过渡,是思维发展过程中的质变。这是通过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和旧质要素的相对“退化”、改造而实现的,是在思维发展的主客观条件作用下,在内部矛盾斗争中实现的。因而小学生的思维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并不意味着具体形象思维的全部“消亡”。低年级学生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的。要求低年级学生指出形象中最主要的本质的东西,常常是比较困难的。他们的思维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与前面的具体事物或其生动的表象联系着,但并不等于说他们的思维没有抽象概括的成分、没有抽象概括性。事实上,小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都在发展着,只是抽象逻辑思

-小学生心理特点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1.感知、注意、记忆的特点。 小学生从笼统、不精确地感知事物的整体渐渐发展到能够较精确地感知事物的各部分,并能发现事物的主要特征及事物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比如,在画图时,他们渐渐能够注意到图中各部分的大小比例;他们的感知从无意性、情绪性渐渐向有意性、目的性发展。起初,他们选择观察对象常常从兴趣出发,以后则渐渐能够按照学习任务的需要去感知事物了。对于外界事物空间特性的知觉,小学低年级学生还需有具体事物的支持,比如,他们把“三角形”和“小旗子”、“长方形”和“桌面”相联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增加,他们的空间知觉渐渐从直观向抽象过渡。对于时间的特性,小学生入学时能掌握他们经验范围内的时间概念,如前天、昨天、大后天等等,但对于与他们的生活关系不太密切的时间单位,如几分,几秒、几世纪等则不能理解,而且对时间长短的判断力也比较差。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时间单位的理解力和对时间长短的判断力都会不断提高,开始逐步懂得珍惜时间,学习的自觉性也日益增强。 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生动、具体、新颖的事物,较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注意,而对于比较抽象的概念、定理,他们则不感兴趣,因而不易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另外,小学生的注意范围较小,常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比如,边听课边记笔记,同时注意演算速度和准确度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比较困难的。 小学生的记忆最初仍以无意识记、具体形象识记和机械识记为主。他们对一些有趣的事情能很好地记住,而对老师交给的学习任务有时记起来却感到困难;他们能记住一些具体的、直观的材料,而对抽象的词、公式和概念却难以记住,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思维理解能力不断提高,记忆的自觉性、对词的抽象识记和意义识记的能力都会不断提高。 2.想象、思维的特点。 小学生的想象从形象片断、模糊向着越来越能正确、完整地反映现实的方向发展。比如,在做游戏时,他们已不满足于用两根交叉的棍子表示飞机,而要求飞机要有机翼和螺旋浆等等。低年级的小学生,想象具有模仿、简单再现和直观、具体的特点,他们在游戏中常重复从成人那里看到的动作和姿势,而且他们想象的游戏动作一般要有某种具体实物的支持。例如,他们把沙子堆成桥梁、地道等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中高年级,他们对具体形象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小,创造想象开始发展起来。 小学生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比如,低年级学生在不能直接观察到事物特征的情况下,对某些概念进行概括会感到困难。就拿“大与小”的概念来说,他们通常是通过对大、小物体的直接感知获得的。而到了高年级,他们则开始能够依靠表现一定数量关系的词语来进行概括。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掌握概念中直观、外部特征的成分逐渐减少,而掌握抽象、本质特征的成分不断增多。

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_ 课堂教学的进程就其本质来说是师生思维共同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目前,越来越多的教师更加重视学生学习的思维过程。但从农村学生的思维仍很不充分。下面就如何培养农村学生的思维能力谈粗浅体会。 一、创造学习情境,促进学生主动思维。 农村小学生的思维依赖性强,较多处于被动思维状态。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他们学 习的积极性,抓住时机,创造情境,把学生的情绪引进与学生内容有关的情境中解发学生探求的迫切愿望,让他们主动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主动地获取知识。 学习的思想活动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学习的认识基础,思维发展规律,精心设问题情境,巧妙设疑,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的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激发学生思维。如在教学“已知圆的周长求圆的直径”时,我用故事形式把数学题表现出来。在复习旧知后,先向学生讲一件事情:“老师昨天在操场的一棵大树底下听到两个同学在争论一个问题:‘如果不截断这棵树,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这棵树的主树杆的直径是多少’。”然后设问:“同学们,你们也想一想,应该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呢?”经老师这么一问,整个教室充满一种积极思考、主动探求知识的气氛。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悬念,启动学生主动思维。 此外,又可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操作情境,形成乐趣,提高思维的主动性。我在教学过程中,常常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通过让学生比一比,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试一试等实践活动,引导、发展学生思维。又因为农村小学的条件所限,配套学具不充足,因此让学生自制学具,使到人人参与动手操作。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课前指导学生用硬纸板制作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容器各一个,在课上让每个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把圆锥容器装满沙子连续倒三次倒满圆柱体容器,然后让学生讨论归纳出规律,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使学生学习思维处于主动状态,所以学生学习兴致高,乐于思考,培养了思维能力。 另外,还可以创设目标情境、认知情境等,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 二、变换思考角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农村小学生缺乏变通能力,思维较单一。因此在教学中,要精选习题,要鼓励学生多 思考,在解法上不具一格,并注意从多种解法中对比分析,尽可能采用灵活的简单的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 三、提高计算速度,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农村小学生的思维缓慢而不敏捷。计算的快慢,直接影响思维的发展,因此,进行提 高计算速度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进行计算速度的训练,在课堂中通过心算、抢答、游戏、限时计算、限量竞赛等形式进行。并要注意教给学生简算的方法,让学生在计算中自觉运用。如,在求空心圆柱体的体积时,方法多样,我引导学生讲出算理,让学生通过公式变形,最后使学生归纳出空心圆柱体体积较为简便的计算方法,即也是用面积高求出。以后遇到这类问题,学生都能迅速地计算出来。 另外,还可以通过数学活动课,组织学生进行速度训练,如以填数游戏、猜数游戏等形式赛快,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因此,通过长期的速度训练,能提高大脑转数,促进思维发展。 四、加强语言训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农村小学生往往语言表达能力较低,不能用语言完整清晰地途述思维过程,特别是数 学语言更是缺乏,阻碍思维发展。大纲指出:“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因此,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训练和发展思维勇的重要环节。农村的小

小学生特征分析

小学生特征分析 一、概述 小学生是指6~12岁进入小学阶段的孩子,又称为学龄儿童,所谓童年即指人生的这一时期。其生理特点是生长发迅速,每年可增加体重2~2。5千克,身高可增加4。0~7。5厘米,这一阶段的后期,身高增加尤为明显,同时,独立生活能力逐渐增强,但器官组织远不如成人成熟。 智力发育在小学阶段,人的神经系统发育基本完成,分析综合能力明显增强,使其行为变得更有目的、更有意识,模仿力极强,并有一定的感情色彩,智力发育较学龄前有明显的进步。但大脑细胞与成人相比,还较脆弱,故过多过久的脑力活动容易引起疲劳,学习缺乏持久性,自我控制能力弱。 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小学阶段是学生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在学校里学习知识、接受教育,在认知、情感、意志、性格诸多方面引起了巨大的变化,在身心发育和内心世界产生了诸多显著特点。 1.感知、记忆的特点。 小学生从笼统、不精确地感知事物的整体渐渐发展到能够较精确地感知事物的各部分,并能发现事物的主要特征及事物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他们的感知从无意性、情绪性渐渐向有意性、目的性发展。起初,他们选择观察对象常常从兴趣出发,以后则渐渐能够按照学习任务的需要去感知事物了。对于空间特性的知觉,小学低年级学生还需有具体事物的支持。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增加,他们的空间知觉渐渐从直观向抽象过渡;对于时间特性的感知,小学生入学时能掌握他们经验范围内的时间概念,但对于与他们的生活关系不太密切的时间单位不能理解,而且对时间长短的判断力也比较差。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时间单位的理解力和对时间长短的判断力都会不断提高,开始逐步懂得珍惜时间,学习的自觉性也日益增强。 小学生的记忆最初仍以无意识记、具体形象识记和机械识记为主。他们对一些有趣的事情能很好地记住,而对老师交给的学习任务有时记起来却感到困难。他们能记住一些具体的、直观的材料,而对抽象的词、公式和概念却难以记住。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思维理解能力不断提高,对词的抽象识记和意义识记的能力都会不断提高。 2.想象、思维的特点。 小学生的想象从片面、模糊逐步向完整、正确的方向发展。低年级的小学生,想象具有模仿、简单再现的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中高年级,他们对具体形象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小,创造想象开始发展起来。 小学生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直观性。低年级学生在不能直接观察到事物特征的情况下,对某些概念进行概括会感到困难。而到了高年级,他们则开始能够依靠表现一定数量关系的词语来进行概括。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掌握概念中直观、外部特征的成分逐渐减少,而掌握抽象、本质特征的成分不断增多。 3.情感、意志的特点。 低年级小学生虽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但还常有不稳定的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高年级,他们的情感更为稳定,自我尊重,希望获得他人尊重的需要日益强烈,道德情感也初步发展起来。此时他们的好恶不再是只停留在口头或面部表情上,而是常付诸于行动。随着求知欲的日益增强,他们不再满足于问“这是什么”,而开始问“这是为什么”,认识、分析各种问题开始注意从动机、效果多方面评价自己和他人,对成人的依赖性较低年级小学生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和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和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据布鲁纳的理论,儿童的认知发展由三个阶段组成,即:行为把握、图像把握和符号把握。小学生的认识发展处于以图像把握为主并逐渐向以符号把握为主过渡的时期。 据皮亚杰的理论,儿童心理发展分为四大阶段,即感知一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6、7岁)、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14、15岁)。小学时期相当于具体运算阶段,此时,“表象性智慧首先开始于儿童有组织地把自己的动作为中心,同时把与这动作有关的现实中所知觉到的形象为中心。此后,进入以动作的一般协调为基础的脱离中心化,从而形成交换、常数或守恒的各种运算系统,使现实的表象从它易于被人迷惑的形象外貌中解放出来。”这里的“脱离中心作用”(即脱离自我中心作用)将成为下一阶段(形式运算阶段)的一个决定性特征。 埃里克森对其所分的人生八个阶段中相当于小学时期的第四阶 段“勤奋对自卑”的描述有:“儿童必须忘掉过去的希望和愿望,而他丰富的想象得到了控制并被利用到非个人的事物——甚至‘读、写、算’之类的规则上。……于是变得对致力于既定的技能和任务有所准备。这些技

能和任务,远远超过了仅仅玩弄他自己的器官或对他的四肢活动感到快乐。他产生了一种勤奋感——即调节自己以适应这工具世界(the tool world)的人为规则。”。 综上所述,小学生的思维由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渐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其实质是在协调自己与外界事物以“脱离自我中心”的过程中,逐步增强其形象思维的逻辑性并最终过渡到铀象逻辑思维为主的阶段。其中,形象思维的逻辑性的增强与抽象思维的逐渐增多是同一进程事的两个方面:也可以说在对信息进行接受和反应时图像编码能力的逻辑性增强和符号编码能力的逐步发展。这一过程的核心是儿童思维过程中的逻辑性的逐步增强,也可以说是逻辑思维的逐步发展。

浅谈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能力是一切能力的核心,它是通过对事物的感知、表象进行分析、概括、归纳而获得事物本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现代数学教学,愈来愈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拥有较强的思维能力,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小学学生正是智力开发的高峰期。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培养。在数学教学的实践中,我尝试在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收到了较好成效。下面根据我的实践经验,谈一下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1 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情境”。有趣的教学情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创设一种自由思考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思维提供漫游的空间,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进而产生创造的欲望,学生的思维活跃了,思维能力也得到提高。由于小学生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抽象概括能力发展的水平还比较低,所以在小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首先课堂的引入尽量创设情境激趣,发展形象思维。例如,我在教学一年级数学学科第二册《统计》这一内容时,一上课我就放生日快乐的歌,让学生跟着唱,然后问学生记得自己的生日吗说说自己的生日是怎么过的,有哪些人为你

庆贺生日,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着利用多媒体演示放出大象过生日的场景,告诉学生:“大象伯伯今天也要过生日了,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他家来了多少客人呢”这时学生的兴趣很高,争着说自己的发现。这时,我抓住时机又问:“看了这么有趣的画面,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学生又提出了许多问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又如我在教学一年级数学学科第一册《认钟表》一课时,一上课,我就问:“小朋友,你们喜欢逛商店吗(生:喜欢)那我们就去逛逛。(演示钟表店录像)问:刚才我们去了哪里在店里,你们看到了什么看到这么多漂亮的钟,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呢”(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师:“看来,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学会认钟表是非常重要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钟表。”很明显,这样的导入马上就把学生的心给“抓住了”。由此证明有趣的教学情境,妙趣横生的数学问题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够使学生迸发出思维的火花。 2 留出充足的探索空间,培养学生的思维 小学生思维的特点是从以具体想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抽象 逻辑思维,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和宽松的思维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灵感,更易于对知识的创新。因此在教学时应着重引导学生的思维过程,可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创新的机会。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给他们一个自主的空间,让他们乐学、会学、善学。让他们的数学思维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思维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较高级的心理过程,它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的特点。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与儿童言语的发展分不开的,也与儿童的经验和实践活动密切相关。借助思维活动,儿童才能在学习过程中,深入理解教材,掌握多种概念、理论,了解事物的规律和知识体系,才能在人际交往中解决自身遇到的各种问题。 比起感觉和知觉等,思维发生较迟,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思维水平不断提高,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儿童的思维显示出不同的水平和特点。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儿童的思维发展划分为四个大的阶段:感觉运动阶段、前运演阶段、具体运演阶段和形式运演阶段。而小学阶段正处于皮亚杰所论述的具体运演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显示出如下一些特点。 (一)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儿童思维的发展遵循着质量互变这一辩证规律。在小学阶段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形式发展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要思维形式是一个质变。但思维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质变都不是突然爆发的,而是通过新质要素逐渐积累和旧质要素逐渐衰亡和改造实现的。小学儿童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不是自发实现的,而是在新的生活环境中,在教学条件的影响下实现的。 刚入学的儿童的思维还离不开事物的具体形象,也就是说,他们还要借助具体事物的表象解决问题。有经验的教师都会发现这样

一个事实:当儿童对抽象的数学运算感到困难时,只要教师用直观教具一演示或以形象的语言来提示,学生就能很快领悟,得到正确答案。初入学儿童的思维虽然保持具体形象的特点,但不意味着他们的思维没有任何抽象概括的成分。小学儿童的思维如何从以具体形象为主向以抽象概括为主过渡呢?我们仅以一个实 验为例具体说明。在一个关于“儿童对物体运动速度”的认知发展研究中,小学儿童在理解v=s/t这一抽象关系时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最初(6~7岁)儿童比较两车速度的快慢只是依据单一的空间因素,如哪个车停在前面哪个车就快;或只依据单一的时间因素,如哪个车先停哪个车就快。以后,儿童逐渐能看到空间和时间两方面的因素,但也只能从外部形象判断,不能整合其中的关系。最后,儿童才能真正抽象出“速度=路程/时间”的关系,主动采取各种策略解决问题,他们的思维逐渐达到了抽象概括的水平。对速度的认知如此,对其他事物的认知也表现出类似的发展趋势。 (二)思维的基本过程日趋完善 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幼儿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注意事物的某一点或某一个方面,不能同时注意和思考更多的方面。这种倾向称之为思维的中心性。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做过一个试验:他给儿童看两个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玻璃杯,杯中装着一样多的水,让儿童确认两个杯子的水一样多之后,将其中之一倒在另一个扁平的杯子中。他们让儿童判断此时两个杯子

小学各年级学生心里特点

经过一段时间对不同年龄段的小学生们的接触,很多相同年龄小朋友的行为都有很多共性,为更好地帮助各位家长走出教育的困境,让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特作如下分析: 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儿童刚入学不久,对小学生活既有新鲜感,但又不习惯,因而一时难以适应;对学习有好奇感,却很难做到专心听讲,独立完成作业;很乐意和同学进行接触、交谈却不懂礼貌,有些还比较自私;特别信任老师,相信老师的话,尊重老师的行为和评价;很多人生活不能自理,没有相应的劳动习惯,对其父母的依赖性很强;注意力不集中,情绪变化无常,容易疲倦;行为动摇不定,不善于控制,容易冲动和特别敏感;对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痛苦都很强烈;有当好学生的愿望,只是不熟悉学校的生活,不了解学校常规,常会无意中做错事。他们渴望参加光荣的少先队组织。他们好奇、好动、喜欢模仿,并且有直观、具体、形象等思维特点。 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二年级学生已基本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他们知道学校的规章制度,懂得一些行为常规,而且愿意努力遵守。在上课听讲、完成作业、遵守公共秩序,尊敬师长、简单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从总体上说,对常规的认识不深刻,动作不到位,行为不规范。他们习惯过集体生活,喜欢和小伙伴一起活动;开始有了自我控制的能力,好表现自己,竞争意识和上进心有所发展,能树立近期的奋斗目标,都想争取成为好学生,并希望参加少先队的一切活动。好奇、好动、好模仿,思维的直观性、具体性、形象性仍然是其共同的特点。 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能进行一定的抽象思维,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模仿性强,是非观念淡薄;想象能力也由模仿性和再现性向创造性的想象过渡;集体主义感情有所发展,良好的道德品质正在形成,但极不稳固。感情容易激起和爆发,不善于控制,不考虑行为后果,虽已能从事需要一定意志支配的工作,但意志还很薄弱,自觉性、主动性、持久性都较差,遇到困难和挫折,往产生动摇。三年级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发展,逐渐学会道德原则的评价标准,评价能力开始发展起来,往往是提出自己的见解,但不善于全面地评价一个人的行为表现。道德感、正义感开始萌芽,但道德认识水平仍较低,辨别是非的能力也不强,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四年级学生正处在由儿童期向少年期转变的过程中。他们的独立意识开使增强,已经不满足于单纯地听老师的话,也不满足于接受课堂教学。他们爱着课外书,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发生兴趣。同学之间在学习上出现了较明显的差距,兴趣爱好也有所分化。他们对集体生活已经比较熟悉和习惯,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也逐步树立起集体荣誉感,并有了广泛交友的愿望。他们的活动范围比以前扩大,

第二节小学生思维特点

第二节小学生思维的特点 智力的核心成分是思维。为了深入探讨小学生智力发展的情况,必须对构成智力的各种认知成分认真加以分析。 对于小学生思维的发展,各国心理学家都作了大量的研究,获得了丰富的成果,各自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理论。近10年来,我国心理学家对小学生思维的发展也作了系统的富有成效的研究。其研究成果足以反映我国小学生思维发展的概况。 一、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朱智贤在《儿童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在这个总原则的指导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小学生思维发展的主要特点。 1.小学时期是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两种思维形式交错发展的时期,主要是发展抽象逻辑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小学生的思维同时具有具体形象的成分和抽象概括的成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随着年级升高以及不同性质的学习活动而发展变化。这种特点是由他们的年龄阶段性和学习活动的实际要求所决定的。 小学生思维形式的这种过渡,是思维发展过程中的质变。这是通过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和旧质要素的相对“退化”、改造而实现的,是在思维发展的主客观条件作用下,在内部矛盾斗争中实现的。因而小学生的思维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并不意味着具体形象思维的全部“消亡”。低年级学生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的。要求低年级学生指出形象中最主要的本质的东西,常常是比较困难的。他们的思维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与前面的具体事物或其生动的表象联系着,但并不等于说他们的思维没有抽象概括的成分、没有抽象概括性。事实上,小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都在发展着,只是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发展得更加迅速一些,所占的比重更大一些,意义更加深远一些。正因为如此,中高年级学生才逐步学会区分概念中本质的东西和非本质的东西,主要的东西和次要的东西,学会掌握初步的科学定义。同时他们还离不开直接经验和感性知识,思维仍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正如我国心理学家刘范所指出的:“即使是只要求儿童(进行)对抽象的数进行运算的项目,儿童往往会借助于直观的图象来求解答,当解题遇到困难时,这种现象更为常见。”①2. 小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的过渡,是思维发展过程中的“飞跃”或“质变”。 在这个过渡中,存在着一个转折期,这个转折期也就是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年龄”。这个关键年龄在什么时候出现,我国心理学工作者作了不少研究。一般认为,这个关键年龄出现在四年级(约10--11岁)。如教育条件适当,这个关键年龄可以提前到三年级。对此,研究者的意见不尽一致②。若把范围划宽一点,关键年龄可确定为三到五年级之间。 如何进一步理解小学生思维发展的转折时期,林崇德运用横断法与纵向法,通过对小学生数学概括与运算能力发展的研究发现:在一般教育条件下,四年级儿童(10--11岁)在数概括能力发展中,有显著的变化。这是小学生在掌握数概念中,从以具体形象概括为主要形式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概括为主要形式的一个转折点。这是一个质的飞跃期。强调这个“关键年龄”,就要求小学教育工作者适应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飞跃期,施以适当的教育。至于这个“转折点”具体在何时出现,即具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