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佛教的三种智慧

佛教的三种智慧

佛教的三种智慧
佛教的三种智慧

佛教的三种智慧

很多人误会佛法,以为修学禅定,不停地打坐,如此就可以解脱生死。其实,解脱是因为无我的智慧,并不是因为禅定。无色界天的虽然天人个个具足四禅八定却仍在生死轮回之中,所以说修学佛法就是修证出世间的智慧。《法华经》中以方便将佛法分为三乘——声闻、缘觉、佛乘,这是因为这三乘所觉悟的智慧不同,所以佛教的智慧有三种:

1,声闻乘的无常空的智慧。声闻乘是指随佛或圣弟子听闻说法而修行的人。声闻乘的阿罗汉从现观五蕴、十八界法——六根、六尘、六识是苦、空、无常、无我,十八界中没有一个真常不坏的“我”存在,因而断我见、我执而证解脱。

2,缘觉乘的缘起性空的智慧。缘觉乘是指在无佛出世的时候,自己观察十二因缘而断除一念无明的人。缘觉乘的辟支佛现观十二支因缘的流转,观察生死轮回是因无明而有,实证到所谓的“我”实是因缘所生法——都是由于诸缘和合而生,将来也必因诸缘的消散而灭,诸缘中并没有一个“我”可以独立存在,于是就断了我见、我执而证解脱。

声闻、缘觉是小乘佛法,他们所修的是解脱道,都是因为这种“无我”的智慧而断尽了自我的执着,即使没有四禅八定,舍报后照样可以入涅槃。

3,大乘的般若智慧。

欲说明什么是般若,先要掌握基本的唯识学知见。佛子都知道“三

界唯心、万法唯识”,这个识共有八个,号称“八识心王”。八识心王指:(1)眼识:能见;

(2)耳识:能闻;

(3)鼻识:能嗅;

(4)舌识:能尝;

(5)身识:能触;

(6)第六识意识:能详细分别善恶、美丑、冷热、利弊等相对的境界;

(7)第七识末那识:前六识眼、耳、鼻、舌、身、意识具有见闻觉知的作用,但不作主,处处作主的是末那识,但末那识的分别能力极差,一般要借助意识具体分析后再来决定如何行动。这前七识——能见闻觉知处处作主的心就是凡夫众生所谓的“我”(也就是我见);

(8)第八识阿赖耶识:又名:真如、法身、如来藏、无住心、异熟识、无垢识、本来面目等等。

第八识是一切法的根本:第八识阿赖耶识不生不灭,藉缘能生起一切法——吾人之五蕴身心(前七识)及外界的山河草木皆是自识所变所显。

第八识阿赖耶识是轮回的主体(而非灵魂,灵魂是外道的说法),它能贯通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能持一切善恶业的种子往来三世;它能执持色身,当人死后,它才离开身体,又藉父母的缘制造来世的色身继续去作业受报。

第八识阿赖耶识离能所分别,具有涅槃性,阿赖耶识虽然能生万

法,但它本身却离见闻觉知,没有思量性,从来不分别万法、也从不攀援万法。(你要跳楼,它跟着你跳,你要行善,它跟着你行善。)它从不作主(作主的是末那识),它完全是寂灭性,完全是无我性的。阿罗汉的无余涅槃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识——阿罗汉因为已断我执——末那识承认自己的虚假性,舍报时末那识心甘情愿的将自己灭除,只剩第八识阿赖耶识存在(此时改名叫异熟识——断除一念无明之阿赖耶识)就是无余涅槃(所以切莫以为涅槃就是什么也没有的一切法空啊,否则就是断灭空了)。

佛教中的智慧与爱心

佛教中的智慧与爱心 哲社思政 201011022953 黄慧 【内容摘要】佛是思想的觉悟,就是智慧。人们可以以实践四谛的过程,体悟人生的大智大慧。智慧最为具体的表现就是爱心。我认为智慧是人们 的思想,内部的精神世界,智慧的外化体现就是爱心。慈悲心,是 一种惠及世界万有的普遍的情感,一种对于生命的不忍之心和对于 存在的敬畏之念,一种关于此岸今生而非彼岸来世的、自然的、成 熟的、健康的身心状态,一种自己努力活得好也希望别人活得还好 的处世态度,一种对于自己也对于别人的善意、理解、责任及温和 的宽容精神。 【关键词】智慧四谛人生爱心慈悲心 佛法,是理智的德行的宗教,是以身心的笃行为主,而达到深奥与究竟的。从印度而来,千百年流行于中国人间的佛法,融贯精深。 什么是佛,佛,这一个字是从印度梵文音译过来的,它是智慧,觉悟的意思。从它本意来讲是智慧,从它的作用来讲是觉悟。他绝不是庙宇里的泥塑金身,绝不可能点几柱香,叩几个头或是念几声就有求必应,随心所欲的。佛是具有圆满觉悟与大慈悲、大智慧、大能力,让众生不再受轮回之苦,能引导众生出离轮回的圣人。也就是说, 佛的主要学说可归结为四谛说。“四谛”的字面意思是四个真实的道理。首先,苦谛是指人生充满种种痛苦。佛教把各种苦恼归纳为八种: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五盛阴苦。人无时不刻都在各种苦难中。我们平时的生活里都真实存在,被苦恼,被牵绊。我为家里亲人的生病而痛苦,离家远行,朋友离别等等。 集谛揭示了人生苦恼产生的根本原因。佛教认为人的贪求欲望或者“爱”是带来一切痛苦的根本原因。贪、瞋、痴是万恶之源。对于现代人来讲,完全是现代人盲目依赖物质手段和无节制追求物欲的结果。若追究其根由,也不外于佛教所揭出的贪、瞋、痴三毒心。贪,为人的贪欲心,当官的贪钱,才会使社会不平衡,穷苦的人民得不到帮助;瞋,为人的瞋怒心,世界的恐怖分子不能理性的对待事情,才会造成许多袭击和爆炸;痴,为人的愚痴心,人类为了自己私利,才会盲目破坏环境,竭取资源,慢性自杀性的愚昧做法。贪欲是对名声、财物等己所爱好的东西的无限制追求;瞋怒是对不合己意的有情众生的嫉妒或憎恨;愚痴则是对事理的颠倒执着。三毒心的不断扩张,使现代人在不断扩张的物欲追求中,身为物欲之奴隶而尚不自觉;在日益发展的高科技面前,越来越被自己所创造的科技环境所支配,而走向“自我异化”。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失去了越来越多的个体自我本有的主动和自由,越来越找不到人生真实价值之所在。 灭谛指的是灭除贪爱欲望,断除产生痛苦的原因,使自己永远不再轮回于生死苦海。这是原始佛教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佛教以戒、定、慧三学来对治贪、瞋、痴三毒,教导人们以布施心去转化贪欲心,以慈悲心去转化瞋怒心,以智慧心去转化愚痴心。大乘佛教以本来清净为诸法之本性,既不应有人我之分别,亦不应有物我之分别。世人之追境逐欲,求名为利,自寻物尽之烦恼,实为自我清

2020年中考历史 世界古代、近代史专题练习(无答案)

世界古代、近代史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题号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1.如右图所示建筑物是世界八大奇迹之一,它反映的是 A.古巴比伦文明 B.古埃及文明 C.古印度文明 D.古代中国文明 2.历史兴趣学习小组把“亚非大河流域的文明古国”确定为小组研究的课题,下列选项不属于本课题研究对象的是 A.古代希腊 B.古代埃及 C.古代印度 D.古巴比伦王国 3 .他攫取了罗马国家的最高权力,使罗马进入帝国时代,并开A.屋大维B.凯撒 C.伯利克里 D.亚历山大 4.“亚历山大在所征服地区兴建了许多城堡,有些逐渐发展成经济文化中心,使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一种混合着希腊和东方因素的文明诞生。”以上材料说明亚历山大帝国的征服 A.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B.促使希腊文明走向衰落C.促使东方文明走向衰落 D.促使东西方文化被毁灭5.我们在数学运算中经常使用的“0、1、2、3、4、5”这十个阿拉伯数字的发明者是 A.古印度人 B.古阿拉伯人 C.古埃及人 D.古希腊人6.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它们的形成和传播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大宗教的共同之处是 A.经典都是《古兰经》 B.都成为了当时统治者的工具 C.都信仰上帝 D.都广建佛塔 7.右图是文艺复习时期的文艺巨匠达芬奇的代表作 《蒙娜丽莎》,它反映了“人物内心世界的平静、自 信,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文艺复习时期的 哪一思想 A.蒙昧主义 B.人文主义 C.浪漫主义 D.现实主义 8.《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中写道:“此前处于相对隔绝状态的各个地区也在这一时期走出闭塞,开始建立直接的联系,人类迈出了从分散发展到整体进步最为关键的一步。”材料中的“最为关键的一步”是指 A.新航路的开辟B.文艺复兴 C.工业革命D十月革命 9.当今英国议会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是英国国家 的象征。可见,英国是典型的 A.共和制 B.总统制 C.君主专制 D.君主立宪制 10.殖民地联合起来挑战宗主国是破天荒的大事。200多年前,领导 北美13个殖民地做了这件“破天荒”大事的英雄人物是 A.华盛顿 B.林肯 C.罗斯福 D.杜鲁门 11.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享有行政权,国会和最高法院分别掌握 国家的立法和司法大权,三权相互制约与平衡。这表明美国 A.决心废除黑人奴隶制度 B.建立了较民主的政治体制 C.正式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D.综合国力已跃居世界第一 12.《人权宣言》指出:“人生来是自由的,在权利上是平等的,自由 是指有权从事一切无害于他人的行为: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法律 面前人人平等。”此宣言的核心内容应是 A.人权与法治 B.实行君主立宪制 C.主张无条件的自由 D.反对殖民统治 13.在百度搜索引擎中输入“雾月政变、《民法典》、滑铁卢战役”三 个关键词,最有可能出现的历史人物是 A.卢梭 B.克伦威尔 C.罗伯斯庇尔 D.拿破仑 14.沪宁城际、京津城际、京沪等高铁运营通畅,标志着我国步入高 速铁路时代。饮水思源,火车的发明者是 A.史蒂芬孙B.瓦特C.哈格里夫斯 D.富尔顿 15.工业革命是一次巨大的、深刻的生产技术和社会经济大变革。下 列关于英国工业革命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推动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②促使欧美诸国先后实现工业化 ③确立了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④人们可以乘坐汽车上班 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16.马克思说:“在欧洲以外直接靠掠夺、 奴役和杀人越货而夺取的财宝,源源流 入宗主国,在这里转化为资本。”观察右 图,最能体现这一内容的 A.丝绸之路B.佛教传播 C.新航路开辟D.“三角贸易” 17.她是印度人民的英雄,她英勇抗击英国殖民者,她的英名万古流 芳。这里的“她”是 A.玻利瓦尔 B.章西女王 C.哥伦布 D.克莱武 18.欧仁·鲍狄埃创作的《国际歌》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战歌, 它鼓舞全世界无产阶级为自己的解放继续战斗。这首歌创作的背景是 A.马克思主义诞生 B.巴黎公社失败 C.英国宪章运动 D.法国大革命 19.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为美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下列关于这两场 战争的相同点表述正确的是 A.实现了国家独立 B.维护了国家统一 C.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D.废除了黑人奴隶制 20.1862年,林肯曾说,“在我的一生中,从来没有比此刻签署这个 文件时更加坚信自己是正义的。”这里“文件”的主要内容是 A.反对北部分离 B.赋予人民主权 C.解放黑人奴隶 D.建立民主共和 21 姓名国籍成就 史蒂芬孙英国蒸汽机车 莱特兄弟美国 A.珍妮机 B.内燃机 C.飞机 D.汽车 22.下列简笔画能够形象反映一战爆发前世界形势的是 A B C D 23.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意大利加入同盟国集团;而第一次世界 大战爆发后,意大利加入到协约国集团一方作战。这反映的实质问题 是 A.意大利反复无常,不讲信誉 B.协约国方面进行的是正义的战争 C.协约国集团一开始就稳操胜券 D.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一切以利益为前提 24.“任何生物如果以任何方式发生微小但有利于自己的变异,它在复 杂且时常变化的生活条件下,就会获得较好的生存机会,因而它就自 然被选择。”提出这一理论的是 A.牛顿 B.爱迪生 C.达尔文 D.爱因斯坦 25.他的作品反映了 19世纪俄国的社会现象,被列宁称为“俄国革 命的镜子”,他是 A.列夫.托尔斯泰 B.莎士比亚 C.伏尔泰 D.贝多芬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文艺复兴是14—16世纪西欧各国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 级掀起的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 ——华师大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材料二它是继文艺复兴之后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它在思想 上有力地冲击了封建制度、专制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会,并且为资 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

六个佛禅经典故事

六个佛禅经典故事 佛祖释迦牟尼的母后摩耶夫人产期将至,忽然王宫里出现了祥瑞 景象: 池塘里的白莲花盛开如伞盖,白鸟飞落在池边。摩耶夫人在湖边 午休时,梦见一只白象来投胎,夫人遂感腹中有动,便乘车回娘家分娩。途经蓝毗尼园时,夫人因感腹内阵痛,便下车至一株茂密的婆罗 树下休憩。她刚走到树下,腹中便动了起来,此时万千世界奇光异彩,佛祖诞生了。 相传大梵天王请佛祖释迦牟尼在灵鹫山说法,并率众人把一朵花 献给佛祖。佛祖向众弟子传授正法眼藏时一言不发,只用手拈着那朵花。大家都不明白佛祖的意思,只有迦叶会心一笑。佛祖便宣布将 “正法眼藏”传予摩诃迦叶。 为何传给迦叶?因为“正法眼藏”包含了佛家的一种涅槃妙心, 这种妙心是无相的,不立文字的,所以也是无言语的,其中的智慧涅 槃就在心领神会之间。 从前,在古印度,有一只将产小鹿的母鹿和鹿群走散了,独自生 下两只小鹿。母鹿去给小鹿找吃的,不料被猎人的捕兽工具捉住。正 当猎人要杀它时,母鹿流着泪请求让她去教会两只小鹿寻找嫩草和水 源后回来再杀她。猎人说:“不行,放你回去,你还不逃跑了。”母 鹿反复恳求说:“请相信我,如果我不回来,那不就成了说谎的坏人了?” 猎人本来已经被母鹿的爱心感动,想放它走了,但还想考验它一下,就放走了母鹿。过了没多久,母鹿果然回来了。 猎人十分感动,又见两只小鹿躲在远处掉眼泪,便对母鹿说: “你的爱心和诚实感动了我,我不杀你,你快带着你的两只小鹿走吧。”母鹿叫来两只小鹿一起谢过猎人,然后带着小鹿们回到山林之中。

人最可怕的就是贪色和贪财,释迦牟尼的弟子阿难陀就挡住了美 色的诱惑。 阿难是有名的美男子,很多女子以前为之倾倒。一天,阿难乞食 时路过摩登伽女的住所,被娑毗迦罗先梵天咒所迷惑,差点恋上摩登 伽女,毁了戒体。关键时刻是佛祖即时用楞严咒的神力协助阿难猛醒。不过摩登伽女依旧追随阿难不止,佛祖只得劝摩登伽女出家修行。终于,在佛法的感化下,摩登伽女不再被情欲所困,并证得了阿罗汉果。 之后阿难不解地问佛祖,自己为何会被女人迷惑。佛祖说那是五 百年前你俩以前经历过一次偶然的相视一笑,就是那一刹那间的因缘,轮回到了今世的情欲。阿难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原来自己的五根清 净不清净能够轮回影响到很远,于是决心痛斩凡根,潜心修行,终于 修成了的阿难陀。 阿那律是佛祖的十大高徒之一,他是怎样证得“天眼神通”的呢? 原来,阿那律出家后十分贪睡,经常在佛祖讲经时睡觉。一天, 佛祖呵责阿那律说:“咄咄胡为寐,螺蛳蛤蚌类,一睡一千年,不闻 佛名字。”意思是说阿那律在佛祖讲经时睡觉,和海里的螺蛳蛤蚌差 不多,连佛的名字都听不见,业障太重了。 阿那律听了,非常惭愧,连续七天没有睡觉,精进用功。因为七 天没有睡觉,阿那律的双目失明了。 佛祖知道后非常感动,就教阿那律修习金刚照明三昧,阿那律便 证得了天眼通,从此能看到三千大千世界。 唐朝高僧玄奘从印度取经回来,为了保存佛经,在慈恩寺内修建 了的大雁塔(此塔一直保存至今)。 佛界为何对大雁这样敬重呢?原来,在佛界流传着一个感人的故事。

佛家智慧

良好的人际关系要做到: 1、学会换位思考 2、学会适应环境; 3、学会大方; 4、学会低调; 5、嘴要甜; 6、有礼貌; 7、言多必失; 8、学会感恩; 9、遵守时间; 10、信守诺言; 11、学会忍耐; 12、有一颗平常心; 13、学会赞扬别人; 14、待上以敬,待下以宽; 15、经常检讨自己。

再好的东西,都有失去的一天。 再深的记忆,也有淡忘的一天。 再爱的人,也有远走的一天。 再美的梦,也有苏醒的一天。 该放弃的决不挽留、该珍惜的决不放手。

《佛家智慧》 当你长大,你慢慢学会几件事情;有些人不必理会,无论他说什么,做什么、多么幼稚,又多么讨厌,真的不需要在乎。有些人永远成不了你的敌人,不必抬举他,这种人太看得起自己了,以为拼命攻击你,伤害你就能够被你所恨。有些人不必等待,你心里其实清楚得很这个人不必再等了,只是你放不下。

《佛家智慧》 别为小小的委屈难过:人生在世,注定要受许多委屈。而一个人越是成功,他所遭受的委屈也越多。要使自已的生命更精彩,就不能太在乎委屈,不能让它们揪紧你的心灵、扰乱你的生活。你要学会一笑置之,你要学会超然待之,你要学会转化势能。智者懂得隐忍,原谅周围的那些人,让我们在宽容中壮大。

《佛家智慧》 一个人只有一个心脏,却有两个心房。一个住着快乐,一个住着悲伤。不要笑的太大声,不然会吵醒旁边的悲伤。那么欢乐呢?高声诉苦是否也会吵醒欢乐?不会。欢乐耳朵不好,它听不见隔壁房间的痛苦。

《佛家智慧》 我们见到的太阳是8分钟之前的太阳,见到的月亮是1.3秒之前的月亮,见到一英里以外的建筑是5微秒之前的存在,即使你在我一米之外,我见到的也是3纳秒以前的你。我们所见的都是过去。所以千万别跟那些过去过不去。

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

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 编辑推荐 《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纵贯儒、释、道三家智慧,撷取了道家、儒家、佛家中最经典的人生智慧,分为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三部分,涉及现代人最关注的人生问题,诸如财富、事业、管理、家庭、处世、人际、进退、修心以及养生等方面。在对儒、释、道基本经典解读的基础上,对传统思想进行了梳理,同时辅以大量的历史典故与人文故事来阐述道理,也穿插了一些现代故事,增添时代气息,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将说理寓于其中,内容实用而又兼顾了可读性。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若以华夏大宗论,则粲然绵延有五千年之誉,若只以儒释道三家论,则一般认老庄为道家原始,孔孟为儒家开宗,迄今已约两千五百年,而佛学在两汉之际经西域传入汉地,至今也有近两千年的时间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儒、释、道三家各自发展,各有传承,犹如三枝奇葩,各彰异彩,相互辉映。 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本厚重的智慧书,那么,道家智慧是最聪明的一页,儒家智慧是最深刻的一页,佛家智慧是最超脱的一页。道家追求自然无为、返璞归真,涤除玄鉴,

潇洒旷达,体现了机敏做人的学问。儒家讲究持重、勤谨、正气、担当以及自省、中庸的为人处世之道,体现了中正做事的学问。佛法主张四大皆空,慈悲宽大、包容忍让,不怨天尤人,从自然,呈本性,体现了超脱修心的学问。 内容简介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儒、释、道三家各自发展,各有传承,衍生出众多支派,开枝散叶,并成为华夏显学,统贯着学术与文化的命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三家思想始终是在矛盾斗争与融合渗透中发展,犹如三枝奇葩,各彰异彩,相互辉映。历代也多认为三者之间有着彼此补充的作用,故有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的说法。 道家机敏的做人学问,不是追求阴谋诡计,也不是一味圆滑世故,而是一种智慧和谋略,它既防止别人伤害自己,同时也能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广交人脉,左右逢源,事事畅通无阻。 儒家讲究持重、勤谨、正气、担当以及自省、中庸的为人处世之道,体现了中正做事的学问。这种心态,让人们的人格圆融通达,变得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成为社会精英。

佛教的智慧观

佛教的智慧观 甲骨文的“智”字左边是“于”,即“亏”,表舒气,无实义;中间“口”和右边“矢”,组成“知”,表示知道,聪明。金文下面加“日”,小篆将“日”讹变成“白”。隶变后省作“智”。《说文》:“智,识词也。从白、从亏、从知。”“智”的本义是“聪明”。颖慧。由“聪明”引申为“聪明的、有智慧的人”。由“聪明”又引申为“智谋”、“谋略”。 由“智谋”引申为“知识”。 据《康熙字典》解释记载:慧,【唐韵】【集韵】【正韵】胡桂切,音惠。【说文】儇也。从心,彗声。【徐曰】儇,敏也。【广韵】解也。【增韵】性解也。妍黠也。又了也,智也。又【諡法】柔质受谏曰慧。又通作惠。【列子•穆王篇】秦人逢氏有子,少而惠。【前汉•昌邑王传】淸狂不惠。【陆机•吊魏武文】知惠不能去其恶。??与慧同。 在佛教中,“智”为梵语jn~a^na,巴利语为n~a^n!a。音译为若那、阇那。又作智慧。即对一切事物之道恚芄欢隙ㄊ欠恰⒄埃兴∩嵴撸莆恰:笞付戏衬罩饕蛑褡饔枚浴H缍云渥餮厦苤穑悄税阌诨郏ㄨ驪rajn~a^ )之作用中;但一般多将智与慧视为同义,或合称为智慧。在俱舍七十五法及唯识百法中,智、见、忍三者同为慧之作用,对‘见’为推求、推度,‘忍’为认可、忍可而未断其疑可言,‘智’则是更进一步,无疑地了知决断。 佛教经论中,对智所作之分类极多。如瑜伽师地论卷八十八举出正智、邪智二种,正智即由佛之正教如理作意所生之智,邪智即由外道邪教非理作意所生之智。佛教教义中,以获得正智为首要之务,视其为悟界之真因。在大小二乘所共通之修道要行戒、定、慧三学中,戒能使身、口、意三业清净,而使三昧之定现前,由定则可发得无漏圣智之慧,故以智为究竟。观四谛之理或观十二因缘之理,皆为智;修六度之行,亦以般若波罗蜜之智为究竟;而至佛果所得之菩提、涅槃中,菩提即指究竟之智,涅槃为其所证之理,故大小乘对智之论述极为广泛。 在小乘论部中,发智论卷七至卷十施设智蕴,举出一智乃至八智、十智、四十四智、七十七智等,大毗婆沙论卷九十三至卷一一一,对此广加解释;成实论卷十五、卷十六举出二智、四智、五智、六智、八智、十智、四十四智、七十七智等;阿毗昙心论卷四及杂阿毗昙心论卷六说明三智、四智、十智;俱舍论卷二十六、卷二十七亦说明二智、四智、六智、八智、九智、十智。 其中,二智指有漏智与无漏智。有漏智即与烦恼密结之智,无漏智即断绝烦

世界历史-阎照祥-《世界近代史》课程教学大纲

世界近代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世界近代史 英文名称: Mordern History of the World 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 总学时: 72 讲课学时: 64 讨论学时: 4 习题学时: 4 学分: 4 适用对象: 普通高校本科生 先修课程: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一、课程简介 世界近代史是师专政史专科专业的必修课程。世界近代史是世界从地区间相互分散隔绝到形成统一整体世界的过程。是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并走向成熟的历史。世界近代史的上限是1500年,下限是1900年。通过世界近代史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与世界近代史有关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抓住世界近代史的本质、主要矛盾和重点。 二、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世界近代史是给人文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世界近代史是人类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通过学习,要使学生立足于全世界全人类,从宏观的角度掌握1500—1900年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及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并向全世界扩张的历史,了解整体世界历史的形成,认识人类历史在发展过程中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三、教学基本要求 学习和讲授世界近代史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同借鉴和吸收西方史学研究成果。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受传统理论和框框的限制,要突出世界近代史的主旋律,突出它的本质和精髓:突出资产阶级历史革命性,正是他们的活动,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使世界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同时也不忽视资产阶级的反动一面。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 绪论:世界近代史通论 第一章16世纪东西方世界 第一节商业革命 第二节文艺复兴 第三节宗教改革 第四节尼德兰革命 第五节16世纪中国和日本 教学重点:介绍西欧资本主义的扩张和发展,主讲三大事件:一是地理大发现,二是文艺复兴,三是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 教学难点:分析三大事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为何将1500年左右作为世界近代历史的开端;了解几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增强全球意识;达到认识这些事件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的巨大作用。

佛家智慧

近年大学生的心理失衡已为社会广泛关注,这方面的研究报告已经连篇累牍。帮助大学生排除心理困扰、培育健康心理、提升人生境界是大学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如何能够完成这个任务?挖掘传统的智慧宝藏,破解心理建设的难题,应当是一条积极可行的思路,但也是一条有待开拓的路径。佛家智慧对大学生心理建设的意义,本文试作一些探讨。 一、佛教哲学与现代心理学之关系 佛教哲学在人类历史上的最大贡献就是心理学。从根本上来说佛学是关于心灵的学问,佛教哲学是专门研究解决人的精神问题的。佛教基本经典《金刚经》开篇即提出:“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之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这段文字是说有一个叫须菩提的长老恭敬地请教释加牟尼:那些善男善女如果想修成至高无上的平等觉悟之心,要怎样才能守住心念,又怎样控制好自己的心灵以免受邪念的干扰呢?整部《金刚经》都在逐层深入地回答这个问题。影响最广的禅宗经典《坛经》反复讲人的本心、自性、自性自度、无念、无住、迷悟、正见、明心、顿悟,就是一套心理学的语言。同时《坛经》有一套完整的修心方法,《坛经·忏悔品第六》中有一段文字,记录慧能为信徒传“五香”,即一戒香、二定香、三慧香、四解脱香、五解脱知见香,事实上就是一套有效的调适心理的方法。 佛教对于心理学的贡献和作为心理健康的保健方法,历来学者们有着非常一致的看法。梁启超晚年对佛学有很深的造诣,1922年他在清华大学讲课时曾指出:“佛家所说的叫做‘法’,倘若有人问我法是什么,我便一点不迟疑地答道:‘就是心理学’。”[1]葛兆光在他的宏篇巨著《中国思想史》中也有同样的表述,他说,从八世纪中叶以后,士人越来越倾向于相信“以戒律严格护持自己的身心不受污染,然后以禅定去体验自己的心灵本原,或者以禅定体验到自己原本清静的心灵境界,然后用戒律小心呵护这种境界不至于失坠,这种针对心灵的实践性宗教信仰才是佛教的正途”。[2] 佛家认为人类的问题、烦恼,根本源头在于“心”,所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佛家理论从心的角度研究宇宙万物以及芸芸众生,并对人的行为进行根本性的探讨与阐释,已经构建了一套成熟的心理学思想体系。佛家基本理论就是围绕人的心理问题以及如何解决人的心理困惑而展开。例如,佛家认为,人生是痛苦的,人生痛苦的原因来源于人无止境的欲望,人们总是由于迷茫、贪求和执著而生出种种痛苦。人生皆苦的意义在于促使人们克服人间的狂放之态,以低调的人生态度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通过勤修苦修、辛勤劳作取得心态的平静和行为的自适。又如,佛家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大千世界的一切都在变化之中,永无常态。人生也是一样,天天在活动,“我”在时刻变化,没有稳定的相状,佛教认为所谓的“真我”是不存在的,一切都虚妄不实,转瞬即逝。佛家强调世界的变化,让人们看到事物不断转化的发展过程,从而不自缚于一时一地的人事纠缠,从狭隘的自我中走出来。 佛教反复强调的因缘,是谓万物变化乃因果链条,人生的变化也是如此,人从生到死是十二因缘的聚合,“佛以为一个人的生命,并非由天所赋予,亦非无因而突然发生,都是由自己的意志力创造出来的”[3]。人生的命运是由各种因缘聚合而成的,其中决定的因素是人自身在其生命过程中所造的“业”,即个人的所作所为,也就是每个人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今天的我是过去造就的,而我未来的命运,就决定于此刻的所作所为了,所以每个人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一理论给予人们行为以极强的外在约束力,它要求人们不断内省自己的言行,从而去恶从善。 在人生皆苦、无相、因缘等等理论的基础上,佛教大力宣传人的自我心性修养,要求人们进行智慧的修养、意志的修养和情感的修养。智慧的修养就是要从哲理上通达宇宙与人生的真相;意志的修养就是要锻造意志力,向无我的境界攀登; 情感的修养就是要树立同情心,佛家不仅强调渡已,更强调普济众生。佛家虽然把幸福寄托在来世,但佛家努力让人们树立正确、坚定的信仰,体验现实生命的充实与永恒。 历代知名人士把佛学当作修心养心的工具不胜枚举,唐代的杜甫、李白、高适、王维、孟浩然,宋代的周敦颐、朱熹、苏东坡,近代的魏源、谭嗣同、章太炎、熊十力、梁漱溟等,与佛学的缘分都有可靠的史料记载。王维《叹白发》诗云:“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 由此可见,佛学与心理学有着不解之缘,两者完全可以通融、借鉴。美国心理学教授依莲娜.罗许说:“我个人最感兴趣的,在于西方心理学如何向佛教取法,以便使心理学能够处理真正的人心,而非假想的图画”[4]。中国是佛学理论研究最深入、佛教典籍最多、佛学影响最为广泛的国家,挖掘佛学资源,解决现实中人们的精神问题,拓宽心理教育的途径,应该是积极可行的。

佛教中的智慧故事:一句话毁了你的福报

佛教中的智慧故事:一句话毁了你的福报 王阳明是明代的思想家,有一次他跟学生出游,路旁有两个人在吵架,一个骂道:“你没有天理!”一个反驳道:“你没有良心!” 学生就对身旁的老师说:“您听,他们在讲道。” 王阳明说:“不,他们在骂人。” 用天理、良心要求自己是讲道,要求别人就是骂人。与人相处,“讲话”是一种深入实际的修行,语言的赞美是一种善行。是非常因讲者、听者、第三者无心地搬弄,而产生恶性循环。所以说,“谣言止于智者”,大家彼此聚在一起,不要为逞一时的口舌之快,破坏掉这难得 的善缘。 语言是沟通感情、传达思想的工具,但不得体的言语或多余的废话, 却是导致是非烦恼的因由。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非常善于演说,以教人如何讲话为职业。一天 有一位青年前来,请他教授演说技巧,为此大谈演说如何重要。苏格 拉底等他说了半天以后,向他索取两倍的学费,青年问为什么。苏格 拉底说:“因为我除了要教你讲话以外,还要教你如何闭嘴。” 古人说:“一言折尽平生福。”说话谨慎实在是修身的关键。 讲话的目的,是为了能够互相传递悦耳的爱语。但日常的谈话中,很 多措辞实在值得注意,比如: “是我让他来的”为什么不说“是我请他来的”; “你听我的”为什么不说“我们来沟通一下”; “你可别后悔”为什么不说“你不再考虑考虑吗”; “你要给我小心”为什么不说“或许还是谨慎点好”……

同样的含义,为什么不加点儿润滑?否则不但听起来不舒服,也易引起不必要的误会,真是辜负中国文字之美。 晋武帝司马炎刚登上皇帝位的时候,要占卜推断帝位能传多少代,结果占得了个“一”。武帝很不高兴,群臣也吓得脸色发白,没人敢出声。这时,侍中裴楷上前进言说:“微臣听说,天得到一就清明,地得到一就安宁,侯王得到一就能得到臣民的衷心拥戴。”短短的一席话,说得武帝转忧为喜,群臣也对裴楷的善对由衷叹服。 可见任何一件事,都不是绝对的。掌握了讲话的艺术,在恰当的时机就能够转忧为喜,化腐朽为神奇。

世界史参考书目

参考书目 世界上古中古史一: 世界历史地图:https://www.doczj.com/doc/a09727935.html,/maps/historical/ 罗马建筑、雕塑:https://www.doczj.com/doc/a09727935.html,/roman/html/ 圣经绘画:https://www.doczj.com/doc/a09727935.html,/jesusm/ 1.恺撒《高卢战记》,商务印书馆,1991年。 2.恺撒《内战记》,商务印书馆。1996 3.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 4.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商务印书馆,1995年。 5.罗伯逊《基督教的起源》,三联书店,1986年。 6.韦戈尔《罗马皇帝尼禄》,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 7.苏维托尼乌斯《罗马十二帝王传》,商务印书馆,1995年。 8.朱龙华《罗马文化与古典传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 9.杨共乐《罗马史纲要》,东方出版社,1994年。 10.塔西佗《阿古利可拉传日耳曼尼亚志》,商务印书馆,1985年。 11.巴洛《罗马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12.奥古斯丁《忏悔录》,商务印书馆,1991。 13.勒博埃克《恺撒》,商务印书馆,1995。 14.布洛克《罗马的起源》,商务印书馆,1998。 15.施特劳斯《耶稣传》,商务印书馆,1993。 16.《吉本自传》,三联书店,2002。 17.阿庇安《罗马史》,商务印书馆,1995。 18.塔西佗《历史》,商务印书馆,1997。 19.塔西佗《编年史》,商务印书馆,1991。 20.蒙森《罗马风云》,漓江出版社,1997。 21.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商务印书馆,1995。 22.撒路斯提乌斯《喀提林阴谋朱古达战争》,商务印书馆,1995。 23.西塞罗《国家篇法律篇》,商务印书馆,2002。 24.梅因《古代法》,商务印书馆,1997。 25.格里马尔《西塞罗》,商务印书馆,1998。 26.汤姆森《奥古斯丁》,中华书局,2002。 27.韦尔斯:《世界史纲——生物和人类的简明史》,人民出版社,或广西师范大学 出版社,2001年。 28.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 29.罗素《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78年。 30.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十一卷,包括《东方的遗产》,《希腊的生活》,《恺 撒与基督》,《信仰的时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理性开始时代》,《路易十四时代》,《伏尔泰时代》,《卢梭和大革命》,《拿破仑时代》,东方出版社,1998年。 31.让-诺埃尔·罗伯特《古罗马人的欢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32.《老年·友谊·义务——西塞罗文集》,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 33.《幸福而短促的人生——塞涅卡道德书简》,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 34.克勒尔《圣经:一部历史》,三联书店,1998年。

吴于廑《世界史·现代史编》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吴于廑《世界史·现代史编》模拟试题及详解(二)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7分,共35分) 1.《色佛尔条约》 答:《色佛尔条约》是战胜国同土耳其苏丹政府于1920年8月10日在巴黎近郊色佛尔签订的条约。其内容包括:土耳其承认汉志和亚美尼亚独立;美索不达米亚和巴勒斯坦被划分为英国委任统治地,叙利亚和黎巴嫩被划分为法国委任统治地;除伊斯坦布尔及附近地区外,将土耳其的欧洲领土部分东色雷斯和伊兹密尔地区割让给希腊;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海峡由英、法、意、日等国组成的委员会共管,恢复帝国主义列强在土耳其的领事裁判权等。《色佛尔条约》实际上把土耳其变成了殖民地国家,1923年7月24日它被《洛桑条约》所取代。 2.契卡 答:契卡是“非常委员会”的俄文缩写词,其全称是“全俄肃清反革命和怠工非常委员会”。十月革命胜利后,为巩固新生的政权,防止被推翻的统治阶级对革命进行的反扑,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决定于1917年12月20日成立“全俄肃清反革命和怠工非常委员会”。主要在打击国内外反革命分子的阴谋破坏活动,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斗争中起了重大作用。契卡于1922年解散,其职权移交内务人民委员部中的“国家政治保卫局”,1923年改为国家政治保卫总局,1934年并入内务人民委员会。它在赫鲁晓夫上台后被改组为国家安全委员会,即克格勃。 3.《拉巴洛条约》

答:《拉巴洛条约》是苏俄与德国的代表于1922年4月16日在热那亚附近的拉巴洛小镇签订的条约。条约规定:两国立即恢复外交关系并按最惠国原则开展经济贸易关系;双方放弃赔偿战争损失的要求;德国放弃苏俄政府赔偿昔日德国企业主财产的要求。该条约打破了帝国主义反苏统一战线,第一次以法律文件的形式肯定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和平共处原则,标志着苏俄倡导的和平共处原则已为资本主义大国所承认。它为苏俄、德两国进一步开展平等互惠的经济合作关系奠定了基础。 4.斯达维斯基事件 答:斯达维斯基事件是1932年12月发生在法国的丑闻。移居法国的白俄侨民斯达维斯基,使用各种欺诈手段赚取了15亿法郎的巨款。他收买政界要人以逃脱罪责,成为轰动一时的丑闻。肖当总理因此被迫辞职,达拉第受命组阁。以该丑闻事件为借口,次年2月6日右派势力和“火十字团”等法西斯组织纠集了4万多人在协和广场集会,准备冲击正在召开议会的波旁宫。暴徒与警察发生了激烈的武装冲突,并试图冲击国民议会。该事件充分暴露了法国政界腐败的内幕,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 5.马克斯?韦伯 答:马克斯?韦伯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是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之一。他认为“资本主义精神”是近代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支柱,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学”,除了应该能够合理地分析社会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之外,还必须深入探讨导致特定社会现象产生的个人行为动机。韦伯的社会学思想开创了“理解的”社会学传统,推动了现象社会学的产生。他的社会行动理论是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的思想先驱,对微观社会学有重要的启迪作用;他的宗教社会学对比较文化研究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其著作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佛教智慧故事

佛教智慧故事 卖石头 从前,有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共同生活在山上的一座寺庙里。老和尚每天都在读书念经,小和尚每天都在砍柴挑水。 有一天,小和尚耐不住寂寞了,跑去找老和尚:“师父,师父,我想读书……”老和尚看小和尚,什么话也没有说,回到房间里搬了一块石头出来,说:“这样吧,今天你把这块石头拿到山下的集市去卖。但是记住一点:无论别人出多少钱都不要卖。” 小和尚想不通:为什么让我去卖石头,而且有人买还不许卖? 可是,没有办法,小和尚只好拿着石头下山了。 在集市里,从清晨到下午,没有一个人来瞧这块石头。 快日落的时候,有个妇女走了过来,看石头、又看小和尚,问:“小和尚,你这石头是卖的吗?” 小和尚说:“是啊!” “这样吧,我出五文钱买你这块石头。因为它的样子很别致,我想买回去在丈夫写字的时候压压纸,这样纸就不容易被风吹走。” 小和尚想,一块石头能卖五文钱啊!但是,老和尚不准他卖啊!所以,小和尚只好说:“不卖,不卖!” 妇女急了:“我出六文钱!” “不卖,不卖!” 妇女没有办法,只好摇摇头走了。 傍晚的时候,小和尚带着石头回到山上。 老和尚问:“怎么样?” 小和尚遗憾地说:“师父,今天有个妇女竟然愿意出六文钱买这块石头,但是你说不让我卖,我只好没卖!” 老和尚问:“你明白了吗?” 小和尚感觉很奇怪,回答说:“不明白啊。” 老和尚笑了笑,什么也没说,搬起石头就走了。

小和尚没有办法,只好继续砍柴。 过了一个月,小和尚耐不住寂寞了,又来找老和尚:“师父,师父,我不想砍柴,我想读书!”老和尚看小和尚,还是什么也没说,回到房间里搬出那块石头。“这样吧,这次你把这块石头拿到山下的米铺老板那里去卖,但是,你要记住:无论他出多少钱都不要卖。” 小和尚想不通:还让我去卖石头啊,上次人家出六文钱都没卖! 但是,没有办法,小和尚还是带着石头下山了。来到米铺店,小和尚见到了米铺老板。 米铺老板拿着那块石头端详了半天说:“这样吧!我没有多少钱——我出500两银子买你这块石头!” 小和尚吓了一大跳,一块石头值500两银子啊! 米铺老板解释:“你不要看它只是一块石头,其实,它是一块化石,我愿意出500两银子来买这块石头!” 小和尚连忙说:“不卖,不卖!”抱着石头赶忙回去找老和尚。 见了老和尚,说:“师父,师父,米铺老板说愿意出500两银子来买这块石头,他说这是一块化石。” 老和尚问:“你明白了?” 小和尚回答:“不明白。” 老和尚又是笑笑,什么也没说,把这块石头搬走了。 小和尚又没办法了,只好再去砍柴。 又过了一个月,小和尚实在受不了了,就又去找老和尚:“师父,师父,我想读书,我不想砍柴,也不想卖石头了!”老和尚笑着看小和尚,还是什么也没说,又回到房间里搬出那块石头,说:“这次呢,你还是去卖石头。不过,这次是卖给山下珠宝店的老板,还是记住:无论他出多少钱都不要卖!” 小和尚受不了了:这么贵的一块化石,让我三番五次地拿着去卖,还说人家出多少钱也不卖!可是,看着老和尚严肃的样子,小和尚只好小心翼翼地带着石头下山了。 来到珠宝店门口,他告诉门童,说有块石头带给老板看看。 珠宝店的老板正在睡午觉,听说有一个小和尚带石头来卖,连忙跃起,奔了出来。看到小和尚,他连忙把石头拿过来,端详了半天,问小和尚:“这块石头是你的吗?” 小和尚说:“是啊!”

佛教大智慧

佛教大智慧 佛教大智慧一、拈花一笑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拈花一笑,佛教语,禅宗以心传心的第一宗典故,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对禅理有了透彻的理解,二是指彼此默契、心神领会、心意想通、心心相印。 佛祖所传的其实是一种至为详和、宁静、安闲、美妙的心境,这种心境纯净无染、淡然豁达、无欲无贪、无拘无束、坦然自得、不着形迹、超脱一切、不可动摇、与世长存,是一种“无相”、“涅盘”的最高的境界,只能感悟和领会,不能用言语表达。而迦叶的微微一笑,正是因为他领悟到了这种境界,所以佛祖把衣钵传给了他。 实相无相: 相:事物的外形和状态。佛教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在一定因缘条件下形成的,都是空幻无实的;空是一切事物的本质,虽然体现于具体的万物,然而它本身却是没有形象、没有聚散生灭、超越于一切万有之上的,难以用文字来表达。 实相:佛教语,指世间事物本来的面貌或状态。佛教认

为,实相也就是无相、空相。 无相:佛教语,与“有相”相对,是指摆脱对一切事物的 有相认识后感悟真知的最高境界,即“于一切相,离一切相,即是无相”。 有相:佛教语,指具有外形、能区别于其它事物、会生灭变化的事物。因为佛教认为万有皆空、心体本寂,所以“有相”就是“造作之相”或“虚假之相”,本质其实还是“无相”。 二、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他来到人间的第一句话就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里要注意的是:‘唯我独尊’的‘我’字,并不是单指的释迦牟尼本身,而是指的全体人类的每一个人。这句话的正确解释应该是:人人平等,众生平等,每人都有自己的因果,不为别物所弄。每一个众生觉悟后, 就摆脱了各种物欲、迷惑和假象的束缚,不再受天地之束缚,即唯“我”独尊。 释迦牟尼将他的觉悟、成就及造诣,完全归功于人自己的努力与才智。释迦牟尼认为,一个人的吉凶祸福、成败荣辱,决定于自己的行为之善恶与努力与否。没有一个人可以提拔我上天堂,也没有一个人可以把我推入地狱。赞美与讴

佛学与人生智慧

佛学与人生智慧 摘要: 关键词: 经历了一学期的《佛学》博雅课程的学习,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佛学中的“中道”思想,“中道”这种人生观在人生路上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引领人生朝着智慧方向行进。 中道是佛教的重要思想理论,它的含义很广、很深,在此无法一一阐述。但作为一种人生观,中道指的是远离对任何二元对立两边的执着,是一种不走极端、不偏不倚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这种中道的人生观,不论是对于佛教徒还是非佛教徒,都是极为重要的。需要说明的是,佛教所说的中道,并不是一般通常所说的“折中”,其思想是非常深刻的。接下来,我将从“苦与乐”这个角度围绕佛教中道的人生观这一主题,作一简要的分析、说明与探讨。 佛法说,现实的世界是苦的,我们生活在这世界上,本身就是痛苦的。但是未经一番地狱之苦,又怎能感受到生活美好的一面?要想有幸福的人生,就要甘于吃苦,将吃苦当做人生成长中最好的一剂补药,积极迎接风吹雨打的考验和苦难的磨炼。 很多人一听到佛教说人生是苦,就以为佛教是消极和悲观的。显然,他们对佛教所说的“苦”缺乏正确而全面的认识。苦并不必然地与悲观联系在一起。 痛苦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亲身感受得到,佛教并没有夸大它。苦的来源和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来自生命本身的,如生、老、病、死等;有来自社会的,如政治动乱、战争等;有来自自然界的,如天气寒热和各种自然灾害等;有来自精神和心灵上的,如孤独、空虚等。有的痛苦比较粗重,有的则比较细微,但总的来说都不外乎身心两个方面,而且彼此是互相影响的。 这么说来,佛教是不是否认人世间的快乐呢?佛教并不否认人生也有快乐,只是提醒我们,世间的快乐是相对和短暂的,是变化无常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佛教认为快乐在本质上仍然是一种痛苦,是痛苦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进一步,我们还要清楚地知道,佛教之所以强调人生是苦,其真正目的是要人们认识到苦的根源在于无始以来对自我的强烈执着,并找到解决痛苦的方法和途径,从而最终获得真正和永恒的快乐。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 在偏远的山区,有一座很有名的石头山,这里堆积着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石头,很多石匠都来这儿挑选石材,将一块块石头经过初步打磨,然后运往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加工成成品。

佛家智慧——小故事

佛家,有这样一个经典的故事: 从前,有座圆音寺,香火鼎盛。 传说,每日沾受佛光香火,万物生灵都会浸透佛性。一千年前,一只蜘蛛在大殿的横梁上安家,一千年后,便也是一只沾了佛性的蜘蛛了。 某天,佛祖光临圆音寺,看见了横梁上的蜘蛛。 佛祖问:既然已修炼了千年,那我问你,世间最珍贵的是什么? 蜘蛛答: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 佛祖摇头,随即离开。 又是一个一千年。 佛祖又再光临。 佛祖问:还是一千年前那个问题。世间最珍贵的是什么? 蜘蛛答: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 佛祖摇头,再次离开。 再是一个一千年。

某天,大风。一滴清露被吹到了蜘蛛网上。 蜘蛛望着甘露,爱意无限。突然,又是一阵大风,甘露被吹走了。蜘蛛怅然若失,寂寞,感伤。 佛祖又来了,还是曾经那个问题:世间最珍贵的是什么? 它想到了甘露。 蜘蛛答: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 佛祖依旧摇头:既然如此,就让你去世间走一遭吧。 到了世间,蜘蛛成了一位少女,十六岁曼妙年华,别有动人心处。父母为她取名蛛儿。 某一日,皇帝为新科状元甘鹿摆酒庆贺。来了很多世家千金,包括蛛儿。也包括皇帝的女儿长风公主。 面对帅气多才的甘鹿,蛛儿自信满满,她相信这一次是佛祖帮她安排的姻缘。 几天后,皇帝下诏,新科状元甘鹿和长风公主完婚,蛛儿许配太子芝草。 晴天霹雳! 蛛儿抱怨佛祖言而无信!用绝食来反抗皇命!

佛祖来到奄奄一息的蛛儿面前。 蛛儿问:为何如此安排? 佛祖答:蜘蛛,你可曾想过,甘露(甘鹿)是风(长风公主)带来的,最后也是风将他带走的。他对你不过是生命中的一段插曲,他对她才是真正宿命中的天子。 蛛儿问:那芝草呢? 佛祖答:芝草是当年圆音寺门前的一棵小草,它守了你三千年,爱了你三千年,但你却从没有低头看过它一眼。 蛛儿不语,若有所悟。 佛祖:我再问你,世间最珍贵的是什么? 思索半晌,蛛儿笑了。 她答:世间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珍惜眼前拥有的幸福。 人生道理概莫如此。 接受已有的,珍爱已有的。 当你把现在紧紧抓牢,会发现:自己拥有的,并不比别人少……

6个禅语经典故事

6个禅语经典故事 1)临时抱佛脚 古时候,在云南的南面有一个外民族建立的小国家,这个小国家的民众都是信仰释迦牟尼的佛教徒。有一次,一个被判了死刑的罪犯在深夜挣断了锁链和木枷越狱逃跑了。第二天清晨,官府发现后即派兵丁差役四处追捕。那个罪犯逃了一天一夜后已精疲力竭,眼看追兵已近,他自知难以逃脱,便一头撞进了一座 古庙。这座庙宇里供着一座释迦牟尼的坐像,佛像高大无比。罪犯一见佛像,心里悔恨不已,抱着佛像的脚,号啕大哭起来,并不断用磕头表示忏悔。这个罪犯一边磕头,一边嘴里不停地说:“佛祖慈悲为怀,我自知有罪,请求剃度为僧,从今往后,再也不敢为非作歹!”不一会儿,他的头也磕破了,弄得浑身上下都是鲜血。 正在这时,追兵赶到。兵丁差役见此情景,竟被罪犯的虔诚信佛、真心悔过的态度感动了,便派人去禀告官府,请求给予宽恕。官府听后,不敢作主,马上禀告了国王。国王笃信佛祖,赦免了罪犯的死罪,让他入寺剃发当了和尚。 后来,当这个国家的一些和尚到中国传播佛教时,将这个故事及因故事产生的“临时抱佛脚”的俗语带入了我国。 2)当心你的脚步 马祖禅师与一位学生外出散步时,学生问他:「甚麽是佛?」马祖答道:「天是蓝色,树是绿色。」学生说:「我明白这点。」就在这时,马祖指着学生前面的地方说:「当心你的脚步!」原来一条毒蛇正窜过学生前面,学生因而大吃一跳。就在那刻,他的知见全部消失了,他的「天是蓝色」的心消失了,明白「树是绿色」也没有用。马祖的一句「当心你的脚步」,是十分高深的教法。这故事教导我们知见不能帮助我们,不能救渡我们的一生,反而,当下一刻你正在做甚麽呢?时刻保持清明心,当你做一件事时,只是去做。就算你明白蓝天绿树都是真理,但如你不能保持清明心,这知见便不能正确地运作去帮助你的人生。因此,当下每刻只是去做的心是十分重要的。当下的心是没有主体和客体,你只是在这刻清晰地运作,帮助一切众生,这也就是大慈大悲大菩萨行。 3)已进不退 禅的魅力不仅在于它的智慧,还在于它的独特性和坦诚。在杂乱的生活中给人们一种超然于世的心境,从乌七八糟的世界和林林总总的欲望中让人们发现自己的真心和诚意。多年以前,马祖的一个俗家弟子就是这样做的。他的名字就叫做邓隐峰。那时的邓隐峰,只是一个刚入门的弟子,做一些杂活。一天,他推着土车上山。那山路不仅崎岖,而且窄小,大概恰好能容下他的小车。当路过一个山口转弯处时,恰逢马祖伸脚坐在路上歇息。邓隐峰认得马祖,就对马祖说:“请把脚收起来。”马祖依稀记得这样的一个弟子,就想考较一下他的功德。马祖不仅没有收回自己的脚,反而说:“已展不收。”邓隐峰也不让,也说道:“已进不退。”说完就真的推着车子从马祖脚上碾了过去,碾伤了马祖的脚。马祖很是生气,忍痛回法堂后召集僧众,提着板斧对僧众说:“刚才碾伤老僧脚的人,给我出来。”邓隐峰听到了师父的话,于是就走到大师跟前,伸长脖子。马大师却放下了斧头,马祖知道他的心中是透明的,就原谅了他。多少年过去了,邓隐峰老得快要死了,但他并不伤心。他安详地对僧众说:“各方禅师迁化示寂时,有坐着、躺着的,我也见过。有没有站着去世的呢?”一个和尚回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