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先秦文学史讲稿(《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部分课件稿)

先秦文学史讲稿(《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部分课件稿)

先秦文学史讲稿(《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部分课件稿)
先秦文学史讲稿(《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部分课件稿)

先秦文学史讲稿

(《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散文是文字出现之后才出现的文体。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是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

《尚书》和《春秋》提供了记言和记事的不同体例。

《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开启了我国叙事散文的传统。

第一节从甲骨卜辞到《春秋》

早在文字使用之前,诗歌已在原始人的口头产生、流传。

散文的产生,是文字大量问世之后的事。

关于文字产生,古代有仓颉造字的传说。

《淮南子》有“仓颉作书,而天雨栗,鬼夜哭”的记载。

我国的文字属于象形文字,起源于图画,经历了一个书写符号化、确定一定读音的过程,才形成文字。

这个过程,不是一人一时所能完成的,它需要漫长的时期和集体的力量。

因此,文字是上古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集体创造的。

我国文字产生于什么时代还不清楚,今天所能看到材料,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

一、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甲骨卜辞为书写工具所限,其内容简单,字数也不多(短的只有几字,最长的也不过一百多字)。

它只初步具有朴素的文学形式,有的只是说明和记录,而没有抒情和描写的成分,更谈不到辞藻的修饰。

尽管如此,其中还是有一些完整可读的句子。

例如:“帝令雨足年?帝令雨弗其足年?”( 郭沫若《卜辞通纂》,363)

又如:“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同上,363) 文字完整,意思明白,语法句式也初具规模。

甲骨卜辞是我国书面文学的萌芽。

二、商周铜器铭文

商周铜器铭文则反映了我国早期记事记言文字由简至繁的发展。以记事为主的如《曶(hū)鼎》,以记言为主的如《毛公鼎》。

《毛公鼎》中的训诰,与《尚书》已经没有什么区别。

三、《易经》《易经》包括“经”、“传”两个部分,是一本筮书。

《易经》产生于西周初年,它的作者,司马迁认为是周文王。

现在一般认为,它的作者是当时的巫觋之流,具体的姓名已不可考。

《易经》有八卦。八卦重叠起来,总成六十四卦。

六十四卦每卦有一条卦辞;除两卦是七条爻(yáo)辞外,其余的每卦有六条爻辞。

《易经》中的卦爻辞总数为四百五十条,其中卦辞六十四条,爻辞三百八十六条。

《易经》已在甲骨卜辞的基础上迈进了一步,文学性加强了,表现手法也丰富了。

例如:“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大壮》上)

用公羊把头伸进篱笆里去,来比喻有的人摇头乱撞,弄得进退两难。

又如“密云不雨,自我郊西。”(《小畜》)

用还没下雨,天空已是乌云密布,来比喻人事正在酝酿。

又如:“枯树生梯,老夫得其女妻。”(《大过》九二)

“枯树生华,老妇得其士夫。”(《大过》九五)

以枯树发新芽和枯树开鲜花起兴,引出老头子娶了个年青姑娘与老太婆嫁了个年青小伙子。

又如:“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明夷》初九)

由此可见,在《易经》中比兴手法已在普遍运用。

语言精练,形象鲜明,音调铿锵,韵律和谐,艺术成就较高。

在甲骨卜辞的基础上,《易经》有了较大的发展。

四、记言文之祖——《尚书》

《汉书·艺文志》:“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

“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

由此可见,我国很早就有设置史官的制度:

有的叫“左史”,有的叫“右史”。

左史负责“记言”,著作就叫《尚书》。

右史负责“记事”,著作就叫《春秋》。

《尚书》就是上古帝王之书,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也是我国现存最早记言的古史。

《尚书》最早叫做《书》,汉代称《尚书》,被儒家奉为经典后又称为《书经》。

《尚书》的基本内容是君王的文告和君臣的谈话记录。

作者是当时的史官。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穆,编次其事。……故《书传》、《礼记》自孔氏。”

《汉书·艺文志》:“《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篹焉。上断于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

司马迁、班固都认为《尚书》是经过孔子编订的。

相传《尚书》有三千二百四十篇(见沈钦韩《尚书疏证》)。孔子因周游列国而理想不能实现,就退而删《书》为百篇,并用为教材。

从中可看出孔子在《尚书》流传中的重要作用。

《尚书》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四部分。

《虞书》、《夏书》是后代史官追记,不是当时人的记录。

《商书》5篇,一般认为可信的是《盘庚》,被认为是我国记言文之祖。

《盘庚》分上中下三篇,是商朝的中兴之王盘庚准备迁到殷地时对臣民发表的三次讲话的记录。

文中不乏比喻的运用和格言式的句子。

如:“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若火之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言简意赅,

极为生动。

又如:“无偏无党,王道荡荡。”“人惟求旧,器惟求新。”

精练的语言中,表达了复杂深奥的思想。

《周书》有20篇,时代始自周初而终于春秋前期,主要是诰与誓两种文体,记周公议论最多。

韩愈所说的“周诰殷盘,诘屈聱牙”(《进学解》),指的就是这一类作品。

其中《无逸》是告诫成王之言,《顾命》记成王之死、康王之立,层次条理都比较清楚。

文章虽古奥难读,但篇幅较长,叙述也较清楚,语言技巧已远非甲骨卜辞、商周铜器铭文和《易经》中的卦爻辞所能相比。

这些文诰都是独立成篇,有完整的结构,对先秦叙事散文的成熟有直接的影响。

像春秋前期记载秦穆公悔过之辞的《秦誓》,其中虚字的大量出现和对比手法的运用,更能体现其散文发展的成就。

由此可见,散文到了《尚书》,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四、记事文之祖——《春秋》

战国以前,周王朝和诸侯各国都设有记事的史官,所记的内容虽有不同,但都称为“春秋”。

正如《汉书·艺文志》所说:“右史记事,事为春秋。”但这些史书都没有流传下来。

周王朝东迁之后,“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孔子惧,作《春秋》。”(《孟子·滕文公下》)

这里所说的,就是今天所流传的《春秋》。《春秋》又称为《春秋经》,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具有自觉的记事意识和写作义例。其记事方式为“以事系日,

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杜预《春秋左传集解·序)。

以鲁国的世系(即按鲁君顺序,以年月日为序)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722─前481)共242年的历史。

记事极其简略,类似现代的标题新闻。

如隐公元年:“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孔子行文,在谨严的措辞中暗寓褒贬,所谓“微言大义”(精深奥妙的语言,表达倾向鲜明的道理)。

文字简略,精心选择,有强烈的褒贬色彩,有明显的是非目的。如杀有罪为“诛”,杀无罪为“杀”,下杀上为“弑”。

晋范宁:“一字之褒,宠逾华衮之赠;片言之贬,辱过市朝之挞。”(《春秋谷梁传序》) 孟子:“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孟子·滕文公下》)

司马迁“《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史记·孔子世家》)

由此可见,《春秋》的主要思想倾向在于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违礼行为,贬斥邪说暴行。

《春秋》除在哲学政治思想方面对后代有巨大的影响之外,在史学和文学方面也有一定的影响。

在史学方面,开创了编年体的记史体裁,建立了写史必须具有严格倾向性的“春秋笔法”。

在文学方面,它力求文字精练,注意选词造句准确、谨严的特点,对后代作家产生了积极影响。

同时,在散文的发展史上,《春秋》也从《尚书》的“诘屈聱牙”上解放了出来,以平浅流畅的风格显示了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方向。

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甲骨文”、《尚书》、《春秋》

二、甲骨卜辞有什么特点?

三、《周易》中的卦爻辞有什么特点?

四、《尚书》有什么特点?

五、《春秋》有什么特点?

第二节《左传》的叙事和记言

周平王东迁以来,我国历史行进到春秋时期,这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变动时期。

冶炼术的发展、铁制生产工具的广泛使用,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引发生产关系的急剧变化。

不仅周天子徒具虚名,就是昔日强大的诸侯,也已为其大夫所代替。

奴隶主贵族日趋衰退,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兴起。新兴地主阶级建立新的国家之后,互相兼并,战争连年不断。

一些政治家逐渐看到民心向背对于战争胜负的作用,看到礼乐制度已不合时宜。

当时首要问题是争取民心,进行改革,以求富国强兵。

为了各自的利益,统治阶级要求史官积累资料,进行研究,把有关成败的经验和教训总结出来。

客观上促进了历史著作的发展。这是历史散文发展的社会原因。

早在殷商时代的甲骨卜辞中,就有了许多叙事完整清楚的文句,到了《尚书》、特别是《春秋》平浅流畅风格的出现,散文越来越成熟了。

另外,《尚书》那训诰式的文辞,《春秋》那标题式的记载,远远担负不起时代所要求总结经验教训的重任。

时代要求散文进一步发展,而散文也具备了进一步发展的可能。

散文自身发展的可能性和时代要求它进一步发展的必然性相结合,于是产生了一批记载当时诸侯各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活动的新型历史散文著作。

《左传》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汉代也称为《春秋古文》。

相传是为传述《左传》而作。

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

《左传》叙事起于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722─前468)。

至于书末写到智伯被灭、韩赵魏三家分晋之事,大约是后人照应前面文字增补的。

(一)《左传》的作者

《左氏》的作者,据《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记载,是鲁国的君子左丘明。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左丘明是与孔子同时或稍后于孔子的鲁国史官。

现一般认为,《左传》大概成书于战国初年,最后编定者是当时熟悉各国史料的儒家学者。

其后,解释《春秋》的著作还有《公羊传》(齐人公羊高著)、《谷梁传》(鲁人谷梁赤著)以及《邹传》、《夹传》。

后人因《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都是阐释《春秋》的,就将其合称为“春秋三传”。

(二)《左传》的思想倾向

同《春秋》一样,《左传》虽然采用的是鲁国的纪元,但叙事却并不限于鲁国。

而是包括了东周王朝及诸侯各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活动及有关言论,充分反映了那个时代丰富的社会现实。

首先,值得提出的是《左传》表现了初期的“民本思想”。

例如《左传》桓公六年季梁说:“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庄公》三十年史嚣说:“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

这一思想的产生,是统治阶级在长期的统治中,逐渐看到了人民力量的强大,认识到要维持自己的统治,就必须取得人民的支持。

这一思想的提出,虽然是为了统治阶级的利益,但比起奴隶社会不把奴隶当作人来说,进步性是很明显的。

其次,是《左传》表现出来的爱国思想。

例如定公四年所记载的“申包胥乞师救楚”,僖公三十三年记载的“弦高犒师全郑”

等。

这种思想,尽管与今天所提倡的爱国主义精神并不完全一样,但它对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形成,是不无影响的。

第三,是《左传》在对战争描写中所体现出来的先进的军事思想。

春秋是战争频繁的时代,在对战争的记写中,作者对当时丰富的战争实践经验进行了总结。

从书中记载的战争情况来看,可知当时的战略、战术都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它一方面重视战争的性质,重视人在战争中的作用;另一方面讲究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如诱敌设伏、围点打援、避实击虚、先声夺人以及连环计、激将法等战略战术的大量运用,即可看出其显示的先进的军事思想。

这些在《左传》中皆有生动的战例记载。

第四,是《左传》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残暴和荒淫无耻。

例如《文公》六年记载的秦穆公以子车氏三子殉葬,《宣公》二年记载晋灵公不君等,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残暴。

又如《宣公》九、十、十一年记载的陈灵公君臣事始末(孔宁、仪行父、夏姬、夏徵舒),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

与《春秋》相同,《左传》也维护周礼,尊礼尚德,以礼之规范来评价人物。

《左传》所记的卜筮之辞大都非常灵验,梦也多有灵验。这是作者是事后追记的缘故。反映作者在一定程度上还相信宗教迷信,表现了当时认识水平的低下。

(三)《左传》的文学成就

《左传》是一部优秀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优秀的散文著作。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说,叙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把《春秋》中的简短记事发展为完整的叙事散文。

《左传》发展了“春秋笔法”,善于通过对事件过程的生动叙述、人物言行举止的展开描写,来体现其道德评价。

《左传》还创立了一种新形式,即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以“君子曰”、“君子是以知”、“孔子曰”等来对事件或人物作出道德伦理评价,更加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的立场和感情,增强了叙事的感情色彩。

《左传》是先秦散文的“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从文学角度看,《左传》具有下列显著特点:

首先,长于叙事。

《左传》注重史实的结构安排,注重情节的曲折完整,从而使它的叙事富于戏剧性、故事性。许多历史事件写得有头有尾,摘出来可以独立成篇,有的甚至可以当作小说来看。例如僖公二十三年、二十四年的《晋公子重耳之亡》,所写时间虽然很长,却显得首尾有序,结构合理,离奇变幻,紧张曲折,极富于故事戏剧的意味,就像小说一样。

其次,善于描写战争。

《左传》描写战争,往往能抓住战争的性质和主要原因,围绕这个中心,详写战前的情况。把交战双方的政治状况、人心向背、战略思想、士气高低──也就是把双方各方面的优劣长短交代得清清楚楚。战斗还没有进行,谁胜谁负却已经暗示出来,因此写到战斗的具体过程时,反而很简单,三言两语就交代了。例如僖公三十二年、三十三年的《秦晋崤之战》。起笔即交代这是偷袭郑国的不义战争。作者通过“蹇叔哭师”、“王孙满观师”、“弦高犒师”、“不义灭滑”等描写,显示秦军失败的必然性。然后调笔写晋国袭击秦军前的情况。先是主将间统一意见;调动久受秦国欺负的姜戎军队来参战;晋襄公亲自督战,以鼓士气;晋军胜利在握。

写作战过程仅用24字(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

第三,善于刻划人物。

《左传》所写人物1400多个,有较详细事迹或形象较鲜明的,约占三分之一。刻划人物时,作者通过情节描写去刻画人物,即在描写人物行为和言论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和思想见地。

着墨不多,人物形象却鲜明可睹。例如庄公十年《曹刿论战》,就是通过曹刿的言论和行为,在短短的篇幅中显示出他卓绝的政治见解、军事才能与爱国精神。

事前议战

事中观战

事后论战

第四,细节穿插的成功。

《左传》在叙述历史事件的过程中,往往插进一些细节,以增加文章的生动性。同时,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例如在僖公三十二年、三十三年《秦晋崤之战》中,插进“蹇叔哭师”、“先轸不顾而唾”等细节。寥寥数笔写活了人物顷刻间的活动,人物的整个精神面貌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更富于文学的色彩。

第五,语言简练生动,行人辞令优美。

如庄公十年《曹刿论战》仅用了222个字,就把这场战争性质、战前准备、战斗经过、战后论战等交代得清清楚楚。

又如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在楚军突然进攻之时,晋军主将“桓子不知所为,鼓于军中曰:‘先济者有赏!’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传神地表现了晋军仓皇混乱的情状。

春秋无义战。侵略战争时常发生。在国家存亡的紧要关头,受侵略国家的“行人”

往往在外交场合中凭借语言来折服对方,从而转危为安。

例如僖公十四年《齐桓公伐楚》写齐桓公率领齐、鲁、宋、陈、卫、郑等国的军队进攻楚国,楚国派大夫屈完去与齐国谈判。

齐桓公将各国军队一字摆开,让屈完观看,企图吓倒屈完。齐桓公说:“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屈完不卑不亢地说:“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这席话有礼有节,既让对方有台阶可下,又显示出了自己的力量,从而使齐桓公无话可对,只好与屈完签订了盟约。

又如僖公三十三年的《烛之武退秦师》、僖公二十六年的《展喜犒齐师》等,都具有这样的特点。

《左传》在中国历史散文的发展史上,是上承《尚书》、《春秋》,而下启《战国策》、《史记》的重要桥梁,是当时最优秀的散文著作,对后世的历史著作、小说和散文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三节《国语》的文学成就

《国语》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分国记事的国别体史书,共21卷。

记载了从周穆王十二年(前99)起至周定王十六年(前453) 晋卿智伯被杀止共538年的历史。

《国语》是国别体的史书,它以国为单位,分别记载了周朝和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国的历史。

它的作者,据司马迁《太史公自序》“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及《汉书·艺文志》“《国语》二十一篇,左丘明著”,过去大都认为是左丘明。

有人根据《左传》和《国语》都出于左丘明之手,在《汉书·艺文志》中又都是附在孔子《春秋》的后面,因此把它们看作是姊妹篇,称《左传》为《春秋内传》,称《国语》为《春秋外传》。

“春秋内外传”的说法是不恰当的。

现一般认为,《国语》的作者也是战国初期熟悉各国史料的学者。

《国语》记载历史很不系统。如《齐语》只记载了管仲的政绩,《吴语》和《越语》只记载吴越争霸的的史实。

因此,从历史著作的角度来说,《国语》的史料价值没有《左传》高。

《国语》虽然也记载历史事件,却是以记言为主。

之所以叫《国语》,是因为它记载的各国史实,大都是通过历史人物的言论、对话或互相驳难的话来表示的。

从中表现历史人物的高下,表现一定的进步思想。

例如《周语·邵公谏弭谤》通过邵公的议论,表现必须重视人民言论、让人民说话的进步思想。

《国语》记载人物言论时,能注意人物的处境和个性特征,读起来感到传神逼真,有身临其境、如闻如见之感。

总之,从文学角度来看,《国语》虽不乏风趣绝妙的记言之处,但文学成就总的来说比不上《左传》。

因此,它对后世的影响也比不上《左传》。

复习思考题

一、简述历史散文兴盛的原因。

二、略述《左传》的主要思想内容。

三、《左传》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四、简述《左传》和《国语》的不同之处。

五、名词解释:

民本思想、经、传、“春秋三传”、编年体、国别体、“春秋内外传”。

第四节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战国策》也是一部国别体的史书,共33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时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340年( 前460─前220)。

《战国策》的作者, 《史记》、《汉书》都不见记载。

《隋书》认为是“刘向录”,《旧唐书》认为是“刘向撰”,《新唐书》则直接说“刘向《战国策》”。

《战国策》的书名原本很多,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诸名。

刘向校定古书时,“以为战国时游士,辅用之国,为立荚谋,宜为《战国策》”,才给它定名为《战国策》。

因此,《战国策》的最后编定者是西汉学者刘向。这应当是无疑的。

它当是秦汉间人集各国史料编辑而成,具体作者已不可考。

《左传》、《国语》记载了东周、春秋之间的历史事实;《战国策》紧承其后,记载了战国至秦并六国间的历史。

春秋以来,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许多的贵族失去了权势和地位,走进平民的阶层。

昔日“学在官府”的局面崩溃了,由贵族所垄断的文化传播到了民间。“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指的就是这一情况。社会上出现了一个新的阶层,即“士”的阶层。

其中有一部分人主要是著书立说,聚徒讲学;有一部分人主要是从事社会事务,为当时各国的统治者出谋划策,这类人称为“策士”。

在七雄纷争的时代,各诸侯国为扩展势力以谋求霸权,都尽量搜集人才,“礼贤下士”

的风气流行一时。

统治者的争取,策士的队伍日益壮大,活动更加热闹。他们分为两大阵营:

一是以苏秦为代表的“合纵派”,主张关东六国联合起来对付秦国。这是从六国利益出发来讲的。一是以张仪为代表的“连横派”,主张关东六国要同秦国搞好关系。这是从秦国利益出发来讲的。

因此,这些策士又称为“纵横家”。

《战国策》记载了策士们纵横捭阖(开合,指运用手段使联合或分化)的斗争及其有关言论,反映了纵横家的思想和人生观。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在残酷剥削下的痛苦,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残暴和宫闱的种种丑行。

《战国策》内容较驳杂,可以说包罗了儒、墨、道、法诸家的思想。

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决定了这些策士大都赤裸裸地追求功名富贵,很少受传统思想的限制。为打动当权者,他们“放言无惮,为前人所不敢言”。

决定了《战国策》散文行文时纵横驰骋、不受任何传统道德观念的束缚。

这正是《战国策》思想内容上不同于《左传》和《国语》的最大特色。

《战国策》的人物,形形色色、各种各样。

既有始“连横”后“合纵”的苏秦、朝秦而暮楚的陈轸一类的追求功名富贵的极端个人主义者;也有像“义不帝秦”的鲁仲连那样“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

取”的“天下之士”。更有“布衣之怒”的唐且(《魏策》四)、直叱“王前”的颜斶(chù,《齐策》四)那样的敢于反抗强暴、蔑视王侯的义侠和高士。

这里所反映出的士的地位的提高和民主思想的抬头,是《左传》和《国语》所没有的,特别值得注意。

《战国策》的文学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铺张扬厉、夸饰恣肆、气势充沛的风格。

《战国策》多记纵横家言。

战国策士的言论大都长于说理,富于鼓动性,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为实现理想,达到仕途上的腾达,策士发愤研读,对历史上的兴废得失比较了解,对各国情况较熟悉,有丰富的斗争经验。

他们在推行自己的主张时,总是说古道今,旁征博引,尽量把问题论述透彻,使它的说理性超过《左传》。

这就形成了《战国策》铺张扬厉、夸饰恣肆、气势充沛的风格。

例如《秦策》一的《苏秦始将连横说秦》。

其次,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

为达到目的,这些策士利用统治者的心理,顺应其情,引导其理,向对方晓以利害,一步步走向自己所要达成的目的。

例如《触龙说赵太后》、《邹忌讽齐王纳谏》等。

第三,摹绘人物,言行并举,形貌毕肖。

《战国策》极善于塑造人物形象。它常以生动多姿的笔墨,曲尽其趣地叙述一件事,出现了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机地集中于一章之中,为纪传体的成立开了先例。

在叙述事件中,它往往着力写一个人物,并能利用其他人物来作为陪衬,情节曲折,有头有尾。

例如《齐策》四之《冯谖客孟尝君》。有时,仅以寥寥数笔,或描写其形象,或摹画其言行,即生动准确地传达出人物的神貌。

例如《苏秦始将连横说秦王》(《秦策》一)写苏秦: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同缧,缠绕〕滕〔绳子,批绑腿布〕履蹻〔jué,草鞋〕,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犂黑,状有归色。归至家,妻不下絍,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

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 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于是乃摩燕乌集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当作“扺”(zhǐ),击〕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溢以随其后,约纵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效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通“盍”,何也)可忽乎哉?”

第四,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为让统治者能准确理解自己的观点主张,也为了增强自己主张的说服力,这些策士们在游说时还大量运用了寓言和譬喻。例如邹忌以自己体验到的生活经验来劝谏齐

王,江乙以狐假虎威对楚宣王。

这些寓言故事和譬喻构思新颖,形象生动,巧妙有趣,使得《战国策》的文章在描写方面有的超过了《左传》。

总之,从历史著作的角度来看,《战国策》的内容没有《左传》丰富,史料价值也比不上《左传》。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战国策》语言的生动流畅,寓言譬喻的运用,故事情节的曲折起伏,刻画人物的细腻鲜明,以及气势纵横,敷张扬厉,记事周密等,又比《左传》更胜一筹。

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合纵、连横。

二、先秦叙事散文著作主要有那些?试对这些著作做简要介绍(作者、时代、体例等)。

三、《战国策》在思想内容方面不同于《左传》等的显著特色是什么?

四、简要说明《战国策》的文学特色。

第五节先秦叙事散文的影响

先秦叙事散文取得了极大的成就,无论是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还是从文学的角度来看,都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其丰富的历史资料,为司马迁的《史记》大量采用,其高超的写作技巧和恣丽多变的语言风格,也为司马迁和后来的史官们所汲取。

特别是《春秋》、《左传》那褒贬事非的严格倾向性和直书无隐的可贵精神,更为司马迁以来的良史所继承,形成了一种良好的风气,成为了良史们撰著的原则。

《左传》,特别《战国策》那驰骋纵横的气势、敷张扬厉的风格,在汉初贾谊、晁错等人的文章中,还可看出它的遗响。

而对于汉赋的形成,它们的影响也是比较明显的。

先秦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唐宋以来直到清朝桐城派古文大家的文章,无论是在语言上还是表现方法上,都明显地受到了先秦历史散文的影响。

如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辙等。

先秦叙事散文对我国古代小说的产生发展及其独特的艺术个性的形成,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如褒贬分明的倾向性、古代小说基本的叙事结构、人物描写的基本手法、成为古代历史小说和戏曲作品的题材,等等。

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实验学校中考语文 散文阅读训练“写人叙事类” 油桐花开时(无答案) 新人教版

散文阅读训练“写人叙事类”油桐花开时 龚文瑞 四月,又到了油桐花开得最盛的时节。 我对于油桐花的印象,要追溯到25年前。1981年,我毕业分配在一个叫横溪的乡村中学教书。学校生活极为简朴、单调,教书之外几乎没有一点带色彩的生活内容。好在那时年轻,19岁的生命如花一般,从来就不缺乏美的创造。记忆中就是那三年的乡村生活,我学会了纵情山水,热爱自然。 我经常让自己幻化成自然之子,或是一枚嫩叶,或是一只小蝶……迷醉于醇醇的有点甜的季风吹拂中。我的居室在一面山坡上,围墙外面是无数绵延不尽的群山,让我对“开门见山”这个成语格外有体验;山风终年不息,响如哨音,特别是冬天,风声简直可以用凄厉来形容。我的居室兼办公室,一张睡觉的木床,一张堆满教科书和作业簿的写字桌。那时,我还没有沉醉于文学创作。 一年十二个月里,我最喜欢的是四月。此时,春渐渐远去,大地浸染透了诗意——山水绿如蓝,花儿芬芳地开。我的窗外那片山坡上有许多油桐花在绽放。我始终相信,花是有情物,懂得爱人与被人爱,甚至会释放情感。让我纯洁的生命所爱的,不是来自异性的吸引,而是来自这校园的油桐花。每每在夜里,我的十平方米斗室里便溢满了油桐花的清香,微风吹过,花香荡漾,我在芬芳中沉醉至入梦。直到次日和煦的晨光穿过窗帘,将我年轻的脸照得灼热,我又在花香中醒来,感受着为我催眠的油桐花香,一个乡村教师粗粝的生活被温暖,我的心里好多回滋生出一种淡淡的幸福感。数年以后回到城里,从此远离乡野与山花,

竟然不再喜欢微笑,甚至多了许多愁眉的时刻,清静时默想其中道理,是不是在太多欲望的城市里生活得躁动不安,身心缺少了乡村油桐花香的氤氲与爱抚呢?又过了好多年,我重入江湖,以性灵之心走进乡野,并付诸文字,才将从年轻时便积蕴的那份山水之情尽情释放。 在那个精神贫乏的年代,油桐花香给我的幸福远不仅只有催眠作用,油桐花落的情景就很有诗意!记得那几年的每个油桐花开的季节,晚饭后,我一定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踏着晚霞与学生或是同事们到横溪或桃江边散步去。穿过幽长而寂静的油桐林,静静地坐在岸畔,看日落西下,听斑鸠唱归,直到天幕落下。而这个过程中感觉最美的总是走过那长长的油桐林的时候。那是怎样一种情景呀!路径旁的一棵棵油桐树像张开的巨伞,绿色华盖上缀满了大朵大朵怒放的油桐花,灼灼的神态,灿烂的云霞,远远望去像一把把镶着绿边的碎花阳伞,在天穹下涌动着春浪,妩媚地摇荡着,让走近它的人心旌摇动,仿佛迎着长裙的艳妇似的,花未羞红人先心跳。待走到近处,但见一地落花,宛若铺了一张白色锦缎,若正好有微风掠过,花枝颤动,落英缤纷,瓣瓣花儿如音符从长号中泻出般纷纷坠地。 四月油桐花,还是我的文学的开始。记得一位学生为油桐花写了篇作文,送我阅读后,我尝试着修改了起来,修改至最后,竟全文重写了一回,甚至不惜指力用钢板刻印了数份,送给周围的同事欣赏。自然,那篇作文还算不上美文,甚至没有留存下来,但那毕竟是我的文学初恋,心底里是抹不去的。这份由油桐花及至文学的恋情,因为纯洁而美丽,因为美丽而隽永。十八年后,我的第一本散文集问世,书名就以《落英缤纷》为题。 (选自《中国精短美文100篇》,有删改)探究练习

《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从殷商到战国时期,我国散文由萌芽而至成熟。我国古代史官文化十分发达,记载历史事件的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首先成立。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尚书》和《春秋》提供了记言记事文的不同体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叙事文的成熟,开启了我国叙事文学的传统。 第一节从甲骨卜辞到《春秋》 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记言叙事文之祖:《尚书》《春秋》 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殷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占卜后把占卜日期、占卜人,所占之事,有的还包括日后吉凶应验情况,刻在甲骨之卜兆旁,此即甲骨卜辞。甲骨文清末发现于河南安阳,是商王盘庚迁殷后至殷亡时的遗物,距今已三千多年。这些卜辞所记的内容

相当丰富,包括祭祀、农业生产、田猎、风雨、战争、疾病等许多方面,真实朴素地反映了殷商时期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状况。甲骨卜辞记事比较简单,不成系统,但未经后人加工,保持了商代记事文字的原貌。这些占卜之辞,短的只有几字,长的有百余字,比较完整的如: 癸已卜,壳殳贞,旬亡田(咎)?王■曰,■(有)■(祟),其■(有)来■(艰)。气(迄)至五日丁酉,允■(有)来■(艰)自西。沚■告曰:“土方正于我东鄙,■(灾)二邑。{工口}方亦牜帚我西鄙田。”(郭沫若《卜辞通纂》第五一二片)。 这条卜辞,时、地、人、事齐全,叙述较为详细,略具叙事要素。这些卜辞,可看作是先秦叙事散文的萌芽。 同样未经后人加工的商周铜器铭文,反映了我国早期记事记言文字由简至繁的发展。商周时君王、公侯、臣子都可作铜器铭文,君王所作铜器被视为国之重宝。铜器铭文有长有短,广泛记述了社会生活。商代铭文记事简单,形式

记叙性散文阅读练习

初三记叙性散文阅读训练 (一)等待录取通知的那个夏天(2007年佛山中考) 那是我人生中最漫长的一个夏天。 我的高考成绩很不理想,仅高出本科录取线3分。如果幸运垂青我,我会走进大学的校门,而一旦稍有闪失,我就会名落孙山。 我的忐忑在逼人的暑热里不断发酵、膨胀,我开始失眠。接着,我的饭量迅速减少,不久,我就瘦得皮包骨头了。父亲常年在外,有一天,他突然出现在我面前。“陪爸爸到乡下转转吧。”父亲说。我不大情愿,但又不愿让父亲失望。我们骑着车,穿过郊区,一直到了县城。 父亲似乎有用不完的力气,总骑在我前面。我们到了一条河边。说是河,水却枯了,裸露的河床是一片开阔的沙滩。对岸一片树林,蓊蓊郁郁的。父亲说:“咱们到那儿乘凉。”沙子被日头烤得炭一样烫,脚刚踏上去,就被烧得跳起来。我唏嘘着,下意识地调转车头。父亲说:“都大男子汉了,还那么娇气”说着,自顾在前边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虽吃力,却沉稳。我无奈,只得跟随。脚上的感觉渐渐只剩下了热,后来,连热也没有了,只有麻木。半个小时后,父亲上了岸,我还有段距离。我不能不钦佩父亲。父亲向我招手,给我加油。我也上岸了,一霎间,我有点想哭。 树林里的确是个好地方,阴凉很厚,而且有风,把疲惫一点点地舔了去。坐下来拿出双脚,才知父亲和我都有了轻微的灼伤。父亲说这算个什么呀,他小时候天天就这样光脚跑,一点事没有。但是父亲还是从附近掐了一些草。揉碎了,敷在我的脚上。过了会儿,父亲变戏法似的从沙子里扒出一个花生来。这是农民收割遗留下的。父亲说这么大的沙滩,再翻找一遍至少能装满一个麻袋。父亲剥开花生,露出粉白的仁,递给我。我放进嘴里,轻轻一嚼,由于沙子的烘烤,竞格外的香甜。 我们拣了截树枝,不停地在沙土里翻拣着,果真找到了不少花生,品尝了一顿天然的美味。父亲说:“现在感觉怎样” 我笑了笑。我很久没有这么轻松地笑了。 父亲说:“再难的事,一咬牙,也就挺过来了。” 休息了一阵后,父亲还未尽兴。我们骑上车,又启程了。这次,我们进了一片农民收摘后的果林。父亲说:“这树上肯定还有果子,你能给爸爸摘一个解解渴吗”我点点头。我很快发现了一个果子,但长得很高。我不怕,脱下鞋子爬树。爬到了粗大的树杈上,再爬,树枝越来越细,心里面越来越虚。我不能再爬了,但我多想把果子摘下来。这时,父亲在下边叫我:“下来吃果子了。”我循声望去,父亲的手里竞托着好几个果子!我爬下树,心灰又自惭。父亲拍拍我的头:“长果子的树不止一棵啊,总有适合你摘的,人活着,怎么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呢。” 我默然无语。 第二天,父亲走了,我的心情却好了很多。我开始冷静地想一些事情,比如落榜后该怎么走,比如理想的院校未录取该怎么办。我有了思路,心中渐渐踏实了。 一段日子后,父亲又回来了。父亲拎着网,说:“咱们去河里捉鱼吧。”父亲过去捉鱼捉得上瘾,只是这些年调往异地,少有闲暇,很少下河了。我们沿着过去经常捉鱼的河走着。该下网了,可父亲不下。父亲说:“走。往上游走。”这是我极熟悉的一条河,却又是我极陌生的一条河。人工的防护堤没了,花坛和草坪没了,代之以古朴的桑树、老槐,一人高的藤草,和愈来愈分不清路的小径。一股沟汊,两股沟汊……蜿蜒着,交汇起来。水清得像空气一样透明,螃蟹在临水的洞口和水中的石块上悠然地爬行…… 我有些沉醉了。 父亲说:“多走几里路,不一样吧” 我使劲地点点头。 忽然,父亲笑着从口袋里掏出一封信,递给我。 我接过来,意外的惊喜让我一下子手足无措:我被第一志愿录取了,幸运之神站在了我这边! 父亲说:“祝贺你,孩子!以后,还要走得再远一些,像这河,追求无止境啊。” 11.请概括小说中“父亲”的主要性格特征。(2分) 12.小说描述了“我”陪父亲到乡下转转的两件事,从中“我”得到了什么启示(4分) 第一件事的启示:

5.《左传》和先秦诸子散文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预习: 1、什么是叙事散文? 散文的一大类,主要是叙事,抒情。与记叙文不同的是,叙事性散文只有高潮,没有结果,没有议论部分,而多一个抒情部分,让结构更加明了,叙事性散文一般很受到大家的欢迎。叙事性散文比抒情性散文多一个叙事部分,从头到尾是叙事部分,没有记叙文那种鲜明的开头。 2、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和我国古代散文的起点是什么? 3、历史散文是叙事散文吗?先秦重要的历史散文有哪些? 4、我国叙事散文的发展是怎样的?(萌芽——发展——成熟) 第一节散文的萌芽与《尚书》、《春秋》 a)散文的萌芽 i.甲骨卜辞——至今发现的最老的记言、记事文字。文句形成初步的语言规律,有 的有完整的事件。 甲骨卜辞的内容和特点: ii.铜器铭文记事简单,形式一律。广泛记述商周社会生活。 商代铭文特点和内容: 周代铭文特点和内容: 《曶鼎》以记事为主 《毛公鼎》以记言为主、《尚书》以()为主。

b)《尚书》:尚书——即上古之史书的意思,它是殷周两代古老的官方文告汇编,是我 国第一部真正的散文总集。 i.体例:按朝代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大部分,其中《虞 书》《夏书》是后人伪托,主要部分是《周书》。 ii.文体:主要有典、谟、诰、誓、训、命六类,其中数量最多的是“诰体”,即君上对臣下或上级对下级的告谕之辞。 iii.内容:主要是尧舜至春秋时代一些君主和大臣的讲话、誓辞、政令的记录,反映了上古时代的政治观念和某些统治经验,如举贤安民、明德慎罚、反对淫逸等。 iv.写作特点:其文辞简约,语言朴实,有记事,有议论,有较完整的结构,中心明确,某些地方使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段,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特征。 v.重要的代表作品是《》,记载的是殷商的中兴贤主迁都殷地时告谕臣民的三次讲话。它要言不烦,中心明确,夹叙夹议,语言生动,富于感情色彩,鲜明 地塑造了智慧、果敢、坚毅、具有远大眼光和改革精神的盘庚形象。 vi.《周书》: 1.主要文体是诰和誓,记录周公言论的作品有《洛诰》、《无逸》、《立政》《大 诰》《多土》、《多方》《康诰》《君奭》 2.记事为主的作品有:《金縢》和《顾命 c)《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其所以名为“春 秋”,是取春秋代序为一年的意思。历来认为,孔子是《春秋》的作者。 i.内容:记载鲁隐公元年(BC722)至鲁哀公十四年(BC481)间,发生在鲁国和王 朝及其他诸侯中的重大历史事件。重在考察政治的成败得失,总结兴亡治乱的教 训,从中反映出作者尊王攘夷、正名定分的鲜明的思想倾向。 ii.记事方式:记事简约,按时间顺序记事,条理清晰,结构完整,遣词造句十分审慎,一字之中能寓褒贬、别善恶。 iii.主要思想倾向:《春秋》是“礼仪之大宗”,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违礼行为,贬斥邪说暴行。 iv.写作特色:一字于褒贬的“春秋笔法”。 思考:什么是春秋笔法?

对叙事性散文的阅读指导

对叙事性散文的阅读指导 发表时间:2016-05-19T15:49:31.27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6年4月总第240期作者:江洁 [导读] 深入来讲,是通过把握文章当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来明晰文章中蕴含的深意。这里主要通过四点来指导学生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江洁山东省青岛第六十二中学266100 摘要:阅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决定了一定要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今天着重对叙事性散文的定义、常用表达方式以及表现手法进行阐述。深入来讲,是通过把握文章当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来明晰文章中蕴含的深意。这里主要通过四点来指导学生把握人物性格特点。其次总结出基本的六种线索设置,指导学生有的放矢地抓住作者写人叙事的线索,理清作者思路,准确把握文章立意。 关键词:叙事性散文人物线索立意 众所周知,阅读在初中学生的语文学习中占据了无比重要的地位,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阅读能力的强弱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强弱。初中阶段的学生开始接触到的文学体裁有诗歌、小说、散文和少量的戏剧。我们今天就散文当中的一类——叙事性散文的阅读对学生加以指导和点拨。 叙事性散文是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了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了饱满的感情。 它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描写、抒情。其中议论往往有揭示意义主旨、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而叙事性散文当中的描写往往是为了展示人物特征、暗示时代背景、渲染情感氛围。抒情就是为了抒发作者情感、揭示文章意蕴、表现形象意图。 在叙事性散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联想想象、比喻象征、对比衬托、欲扬先抑、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以小见大、铺垫照应、制造悬念等。这是叙事性散文的基本常识。那我们如何才能读懂叙事性散文,抓住其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明晰其中所蕴含的深意呢? 首先,因为人物的性格特点是抽象的,如“勤奋”、“深沉”、“幽默”等这样的词都是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但是怎么算勤奋、与谁相比勤奋、勤奋到什么程度,却不好理解;与之相反,人物的言谈举止、相貌穿戴却形象可感,所以,叙事性作品当中一般通过人物的动作、心理、肖像语言的描写来表现和刻画人物。 同学们对于这样的题目一定不会陌生: 1.结合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的性格特征。 2.请简要分析××的性格特点。 3.试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进行具体分析。 4.文中是怎样刻画××这一形象的?试简要分析。 对于这些问题的解答,我们首先要通过对人物具体的形象概述来抓住人物的外在特征(人物的外貌、衣着、职业、爱好、生活习惯等)。进而去把握人物的内在特征(人物的心理状态、精神品质、思想变化、命运变迁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人物形象从以下角度进行分析: 1.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 2.借助小说精心设置的故事情节来分析人物的性格。 3.通过典型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分析人物形象。 4.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不同人物在相同环境中的不同表现、同一人物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表现,通过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做到“言之有据”。 总之,阅读叙事性散文,要善于从有形的人物作为中、细节描写中、环境表现中概括出其抽象的性格特点,并分析其性格特点。做到这一点,就像是抓住了文章的灵魂。 其次,要抓住作者写人叙事的线索,理清作者思路,准确把握文章的立意。 如果说人物是文章的灵魂,那么结构就是文章的骨架,线索就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作者通过线索将表现中心的材料缀玉联珠般地交织起来,使文章的各个层次贯通弥合,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叙事类散文的线索设置通常是这样的: 1.以实物为线索。如萧乾的《枣核》一文,用“枣核”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内容可分为“索枣核”、“见枣核”、“说枣核”、“议枣核”等几部分。 2.以人物为线索。即按照人物动作行为的变化、思想性格的发展、人生历程的见闻来组织材料,把人物作为文章线索。如《最后一课》中就是以小弗郎士的见闻为线索。又如《孔乙己》中的“我”就是一个线索人物。 3.以事件为线索。有些文章的事件本身就是线索,如《社戏》一文就是以“随母归省——钓虾放牛——戏前波折——夏夜行舟——船上看戏——归航偷豆——六一送豆”这一事件发展为线索的。 4.以时间为线索。如《登上地球之巅》。 最后,无论鉴赏哪种类型的散文,都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画龙点睛之妙的“文眼”,以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叙事性散文更是如此,它表面看通篇是在写人叙事,而作者的写作目的、思想感情往往集中表现在某些句子里,即“文眼”里。我们阅读时只有找到这个“文眼”,才能把握住作品的主旨和要义。“文眼”的设置因文而异,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一缕情丝,乃至一景一物。抓住了人物的特征,确定了文章的线索,找到了全篇的文眼,一篇文章的全部已了然于胸,再做任何习题又怎会无往而不胜呢?

先秦文学 试题与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上古神话 一、熟读《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解释: 1、神话:上古先民用幻想以不自觉地艺术方式对自然社会生活的解释,用想象表达先民征服自然的强烈心愿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属于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是原始文学的重要形式,后世文艺的土壤。 2、神话的历史化:把神话看成历史传说。即把天神下降为人的祖神,把神话当作事实看待,构成一些虚幻的始祖及发展谱系。在世界其他民族文化史中或多或少均有体现。 三、填空 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是:山海经 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 3、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是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保存在《淮南子》。 四、简答 1、神话所蕴涵的民族精神是什么? 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体现了先民的反抗精神。 2、神话的主要思维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①神话思维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性或隐喻性的思维。 ②神话思维具有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特征。 ③神话思维是一种具体、形象的思维。 ④神话思维伴随着浓烈的情感体验。 五、论述

根据你所阅读的神话故事说说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不少于500字)。 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盘古开天辟地,这是一则典型的卵生神话,认为宇宙是从一个卵中诞生出来的)、始祖神话(《淮南子?览冥训》女娲补天,显示出她作为宇宙大神的重要地位,女娲不仅有开辟之功,也是人类的创造者)、洪水神话(《山海经?海内经》鲧禹父子治水,集中反映了先民在同大自然作斗争中所积累的经验和表现出的智慧)、战争神话(《史记?五帝本记载》黄帝经过阪泉之战而大胜炎帝,导致了炎黄两大部族的融合,华夏民族由此正式形成)、发明创造神话(后羿是神话传说中弓箭的发明者,也是一个神射手)。 第二章《诗经》 一、背诵和默写篇目:《关雎》、《氓》、《采薇》、《蒹葭》。 二、解释: 1、风雅颂:根据音乐、地域不同的分类;风指音乐曲调,国风指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15国风多民歌;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幾的乐调。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为朝会宴享之作;小雅多个人抒情;颂,宗庙祭祀之乐,多舞曲,较舒缓,分鲁商周。 2、赋比兴:赋比兴是诗歌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方法,赋就是铺陈直叙,即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的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做比喻。兴就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3、四家诗:《诗经》到汉代流传甚广,出现了今文的鲁诗、齐诗、韩诗和古文毛诗,后世称其为“四家诗”。其中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毛诗出自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 三、填空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305篇作品。 2、《诗经》本来只称《诗》,或连其诗篇数称诗三百,后世儒家尊之为《诗经》。 3、《诗经》是按风、雅、颂三类编排的,一般都认为它们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 4、《诗经》共有周南、邵南、邶风、卫风、秦风等十五“国风”,共160篇。 5、《诗经》中的“雅”分大雅和小雅,前者有31篇,后者有74篇,共105篇。

第三章 先秦叙事散文

第三章先秦叙事散文 第一节散文的萌芽 一、甲骨卜辞 在兽骨龟甲上简略地记录了殷商王朝的占卜言辞,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记言、记事文字,也是书面文学的萌芽。 占卜时间及主持者(叙辞)、占卜的内容(命辞)、占卜的结果(占辞)、事情在事后的发展(验辞)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卜辞通纂》三七五) 戊戌卜贞,今日旦,王疾目,不丧明?其丧明?(《殷墟文字乙编》六四) 首先,表现出明确的时空观念。 其次,具有了推断性思维和对照性思维两种思维方式。 第三,一些比较完整的甲骨卜辞,已经能用简要的文字记载说明一件事情发生发展的完整过程,有的还具有一定的情节性,其中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记叙文的基本要素已经具备,为后代叙事散文打下了最初的基础。 二、铜器铭文 金文、钟鼎文 《毛公鼎》 三、《尚书》 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也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 《尚书》原称《书》,又称《书经》。 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今文尚书》:伏生28篇 《古文尚书》:鲁恭王 东晋梅赜58篇 “记言文之祖” (一)已经具有结构较为完整、单独成篇的文字。 《无逸》 (二)记言生动传神,适当地运用了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 《商书·盘庚》:“非予自荒兹德,惟汝含德,不惕予一人,予若观火。予亦拙谋,作乃逸。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 《尚书》的局限:语言古奥艰涩 “周诰殷盘,佶屈聱牙。”(韩愈《进学解》) 第二节《春秋》和《左传》 一、《春秋》 1、地位及内容: 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 五经:《易》、《书》、《诗》、《礼》、《春秋》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 内容上,考察政治的得失成败,总结兴亡治乱的教训。 2、艺术特色 (1)叙事简明严谨 《春秋》的记事一般是以何年、何月、何日、何地、何人、发生何事,结果如何为先后次序。

叙事性散文阅读技巧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叙事性散文阅读技巧 篇一:叙事性散文阅读方法及例题分析 叙事类散文复习技巧 ①理解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和作用。 ②理解文章中重要句子的深层含义和表达作用。 ③能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把握文章中作者的态度或观点,作出自己的评价。 ④能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思路。⑤能就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写作特色等作初步的鉴赏品评,提倡多角度有个性地理解。 ⑥能由文章的感情、观点、价值观和思维方法等产生联想和创新。 现代文阅读考察中,先考察对文章整体阅读的宏观把握和感受,在考察细微之处的字词句的具体理解和运用;最后考察级和自身实际的延伸阐发。其中既有对阅读方法的评估,又有对学习习惯的展示和量化。 备考指南]

1.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从而理清脉络。 2.掌握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顺叙:按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时间先后);按事物或观察的空间方位顺序来叙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用:脉络清晰,条理分明。倒叙:是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叙述。作用:埋下伏笔,造成悬念,以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避免叙述的平直呆板。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 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作用:衬托文章的中心内容,丰富了情节、深化了主题,或对主要情节起补充作用和衬托作用。 3.熟悉各种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 记叙是叙事类散文基本的写作方法。记叙的人称(第一人称:亲切、真实。第二人称:直接,拉近距离,面对面。第三人称:灵活自由,叙述空间大。)描写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抒情: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与人、事、物上,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 然渗透作者的感情。抒情的作用在于突出人物的性格特

叙事性散文阅读

散文阅读练习 NO.1 爱,从来不卑微 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为生命的某些问题所困扰,譬如关于人生价值,关于人间真情,等等。心灵的空间里满是楼宇隔绝起来的如壁的冷漠,使我因为这个年龄而丰盈起来的心像一株水仙在沙漠里渐渐枯竭。 一个午后,校园里播放着一首不知名的美国歌曲,我和几个同学站在一栋楼房的角落里聊天,面前的桌子上,摆着为灾区孩子们募捐的纸箱。为了引起过往行人的注意,我们把一组放大的黑白照片贴在一块长幅的红布上,照片上的那些孩子坐在用帐篷搭起的教室里,纯真而渴求的目光齐齐地望着前方。 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学校西三食堂前的路旁,放着几只超负荷的垃圾箱,我每次拎着饭盒掩鼻而过时,总看到一个老头正专注地用铲子或手翻腾着什么。久而久之,便带着很强的不屑,眼熟了这个蓄着半撮白胡子的可怜的老头。 我没有在意这个拾垃圾老头的到来。他佝偻着身子吃力地背着脏兮兮的尼龙袋从我面前走过时,忽然停下来,在那幅红布面前站定,眯着眼仔细地瞧着那组照片,很久才从一张移向另一张。我不禁哑然失笑,一旁的伟子拽拽我:“小心点,别不留神让他把捐赠的衣服当垃圾收跑了!” 我笑笑,低头清理那些或大或小、或新或旧的捐款。突然感觉眼前有什么东西在晃动,我吃惊地抬起头,老头不知何时已来到了我的面前,一只枯黑得像老松树皮的手抖抖地递过来拾元钱。 我惊讶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回过神时,他已把钱放到了桌上,摆摆手,像完成了一个伟大使命似的微昂着头离开了…… 我仍呆呆地站着,望着他佝偻着远去的背影,一股莫名的敬意从心底缓缓流过。这个曾在我眼中渺小而卑微的生命,以它朴实的力量深深震撼了我。 在真情有些消瘦的年代里,这位或许因为贫穷而被人们淡忘了的老人,却用生命里那条流淌着朴实的爱的血脉,尽了许多人冷漠地认为是义务的一点责任。 心中种种命题忽然有了答案——在我们只知用华丽的文字呼喊爱渐迷失的时候,又有多少真正宝贵的东西被自己不屑地丢掉。老人弓腰拾起的,难道仅仅是我们丢弃的垃圾吗?(选自《小品文选刊》,作者杨进,有改动)

叙事类文章阅读

叙事类文章阅读 篇一:怎样阅读记事类的文章? 怎样阅读记事类的文章? 名师支招: 日常生活中,每天都有很多事情发生。无论繁简,写下来就属记事。阅读 记事文章,应从以下几方面着眼: 1、弄清记事的“六大要素” 记事文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事件的原因、事件的结果六要素 (也有的认为是“四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阅读时,可从时 间的先后和地点的转移两方面去掌握文章叙述是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 什么。这样才有助于把握全文,理解作者写作意图。 2、弄清叙事顺序(记叙方法) 读文章时,弄清作者的叙事顺序很有必要,便于把握事情的脉络。一般叙 事顺序有三种:①顺序。按事情发生的经过,按照时间的先后叙述。这是记事 的最基本方式。②倒叙。就是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片断

先写出来,然后 再写事情的发生、经过等。这种方法使人感受到叙述的波澜或悬念,产生急于 寻找答案不睹不快的感觉。③插叙。在叙述某一事件的过程中,要对所叙述的 某一事件进行必要的交代而插入的叙述。当交代结束后,文章原来的叙述继续 进行。插叙使人对文章的原有叙述文字更加清楚、明白。 3、弄清典型事例 阅读记事文章,注意体会文章所选取的典型事例。因为典型事例能深刻地 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强大的说服力,从而让作者的写作目的自然顺利地达成。 4、弄清环境描写的烘托 环境描写,分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记事文章中自然环境的描写, 可以让同学们对人物的性格、思想和情感、事件背景有更深入得理解;社会环 境的描写,能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把握事件及其中人物的时代特征。典型环境和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事例,这是记事文章中最重要的两大要素。要在分析理解的

小学语文叙事类文章阅读专题及答案.

叙事类文章阅读专题 记事类文章,就是把一件事或几件事有条理地用文字叙述出来,让更多的人去重新感受这些事情,从中明白一个道理,收到一种精神的鼓舞或思想的教育。根据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阅读要求,阅读记事类文章要注意: ㈠把握记事文叙述的“六要素” 记人叙事离不开人物、时间、地点与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这六个要素。我们在开始阅读这类文章时,就要初步了解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涉及到那些人物,主要人物是谁。事情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发展的。进入高潮时的情况怎样,事情结果如何。如果这样找到答案,我们就会很快感知文章的内容,为进一步阅读打好基础。 ㈡理清叙述的线索 一篇记叙文,无论篇幅长短,总有一条贯穿文章始终的线索。线索是叙事文章的脉络,起着结构全文的作用。在阅读时把握了线索,就等于把握了文章的叙事的条理,进而一步一步去领悟作者写这件事所要表达的中心主题,阅读时还能从中学到作者选择材料、组织材料的方法。 ㈢任何事情都是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发生和发展的,因此,在阅读叙事性文章时,一定要弄清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的顺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这些叙述的顺序形式都是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而灵活使用的。在分析倒叙与插叙时,要弄请他们和顺叙接茬的地方,这样有助于文章的条理和连贯。 ㈣抓住文章重点,注意综合表达方法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文章,是要根据事情的特点,抓住重点来写的。我们阅读时,就要搞清楚,这件事具有哪些特点,又是抓住那些重点,是怎样抓住重点来写的。另外,记事文章长于运用综合表达,以记叙为主,夹杂议论和抒情。在运用议论时,往往是把所记叙事件本身包含的深刻意义提示出来,要言不烦,画龙点睛,以加深读者的理解。在运用抒情时,有时是根据所记叙的事件抒发自己的感受;有时是作者把自己的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情随事发,使事、理、情熔为一炉。阅读时要注意体会和学习。 【什么是顺叙?】 顺叙也称正叙.叙述的手法之一.顺叙就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进行叙述,好处是事件由头到尾,次序井然,文气自然贯通,文章显得条理清楚。使用顺叙法,必须特别注意剪裁,做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什么是插叙? 插叙是叙述中常用的一种方式。作者在叙述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发展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线索,既不依时间顺序而插入有关的另一故事片断或事件,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插叙结束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什么是倒叙? 倒叙在写作中就是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一最突出的片断提到前边来写,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的方法。在电影创作中,也经常用这种方法。从故事发展的结果开始叙述,然后再开始回述以往故事的发生和发展。 强调:

初中语文叙事类散文阅读训练7篇(含答案) (2)

叙事类散文阅读训练 一、靠窗的位置 朋友从动荡不安的耶路撒冷回来后,就迫不及待地带着他的妻子约见我。我们已经许多年没见面了,因此心情都颇为激动。 那天,我见到了他,他显得有些疲惫,显然是没有倒过时差来。但是他的兴致却很高,嚷嚷着要好好逛逛。于是,我们一群人就开始在城里东游西走。累了的时候,我们就会挑个休息的地方坐着喝点儿东西,然后,再继续逛。我们看上去像一群贪婪的观光客,迫不及待地感受着这座无比熟悉的城市的景致。朋友似乎显得更为急切,即便每次停下脚步坐下来休息的时候,只要有临窗的餐桌,他都忍不住抢先坐在靠窗的位置,不停地打量着外面的风景。 恰巧那天,小侄子和我一同去逛。每次他也抢着要靠窗坐着。但朋友总不让他靠近窗户,俨然是个贪婪的大孩子。 下午,我们找了一家饭馆吃饭。这一次,朋友还是抢先坐在了靠窗的位置。可是我的小侄子忍不住了,闹腾着也要坐在靠窗的位置。 于是我就对朋友说:“你让他坐窗边吧。” 朋友眼中闪过一丝忧虑,说:“坐窗边多危险啊!” “没关系,这窗户这么厚,而且都是固定好的,怎么也不会掉下去的……” “可是……”朋友还要说话,他的妻子忽然笑了起来,指着他的脑门儿说:“这里是中国啊!你真是又犯糊涂了。“ “哦哦……”朋友也大笑起来,忍不住直拍自己的脑袋,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 看着他们这样,我反而糊涂了。我忍不住问他们:“你们笑什么啊?我怎么没听懂啊?” “他时差倒过来了,脑子又犯糊涂了。”他的妻子一脸爱怜地看着他,笑着解释说:“你要知道,耶路撒冷经常有恐怖袭击,我们每天都诚惶诚恐地活着,就连每次吃饭都不愿意挑靠窗的餐桌,如果不得不坐在靠窗的餐桌时,他总是很大男人地坐在靠窗的位置,这样的话,遇到恐怖袭击,可以把我挡住……”听到这里,我心里顿时涌起一股巨大的感动。原来朋友每次抢着坐靠窗的位置,其实只是下意识地将安全留给我们,把危险留给自己。 此刻,朋友早把靠窗的位置让给小侄子了。但他看上去还是有些不习惯,依旧不停地打量着小孩儿,眼中满是怜惜与疼爱。显然,那个硝烟弥漫的异国早已经把朋友的心打磨得战战兢兢,而我却分明看见,在他这颗战战兢兢的心里,却装满着对亲人、对朋友勇敢而博大的爱意。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朋友从动荡不安的耶路撒冷回来后,就迫不及待地带着他的妻子约见我。”朋友的“迫不及待”,暗示了什么?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看上去像一群贪婪的观光客”。“贪婪”一词是否存在感情色彩的不当?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在文中画出与画线句相照应的句子。 5.在构思上,文章巧妙地运用了巧合与意外,使行文曲折有致。试各找一例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认为文中的朋友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慈母在天堂

中考叙事类散文阅读训练

中考叙事类散文阅读训练 一、靠窗的位置 朋友从动荡不安的耶路撒冷回来后,就迫不及待地带着他的妻子约见我。我们已经许多年没见面了,因此心情都颇为激动。 那天,我见到了他,他显得有些疲惫,显然是没有倒过时差来。但是他的兴致却很高,嚷嚷着要好好逛逛。于是,我们一群人就开始在城里东游西走。累了的时候,我们就会挑个休息的地方坐着喝点儿东西,然后,再继续逛。我们看上去像一群贪婪的观光客,迫不及待地感受着这座无比熟悉的城市的景致。朋友似乎显得更为急切,即便每次停下脚步坐下来休息的时候,只要有临窗的餐桌,他都忍不住抢先坐在靠窗的位置,不停地打量着外面的风景。 恰巧那天,小侄子和我一同去逛。每次他也抢着要靠窗坐着。但朋友总不让他靠近窗户,俨然是个贪婪的大孩子。 下午,我们找了一家饭馆吃饭。这一次,朋友还是抢先坐在了靠窗的位置。可是我的小侄子忍不住了,闹腾着也要坐在靠窗的位置。 于是我就对朋友说:“你让他坐窗边吧。” 朋友眼中闪过一丝忧虑,说:“坐窗边多危险啊!” “没关系,这窗户这么厚,而且都是固定好的,怎么也不会掉下去的……” “可是……”朋友还要说话,他的妻子忽然笑了起来,指着他的脑门儿说:“这里是中国啊!你真是又犯糊涂了。“ “哦哦……”朋友也大笑起来,忍不住直拍自己的脑袋,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 看着他们这样,我反而糊涂了。我忍不住问他们:“你们笑什么啊?我怎么没听懂啊?” “他时差倒过来了,脑子又犯糊涂了。”他的妻子一脸爱怜地看着他,笑着解释说:“你要知道,耶路撒冷经常有恐怖袭击,我们每天都诚惶诚恐地活着,就连每次吃饭都不愿意挑靠窗的餐桌,如果不得不坐在靠窗的餐桌时,他总是很大男人地坐在靠窗的位置,这样的话,遇到恐怖袭击,可以把我挡住……”听到这里,我心里顿时涌起一股巨大的感动。原来朋友每次抢着坐靠窗的位置,其实只是下意识地将安全留给我们,把危险留给自己。 此刻,朋友早把靠窗的位置让给小侄子了。但他看上去还是有些不习惯,依旧不停地打量着小孩儿,眼中满是怜惜与疼爱。显然,那个硝烟弥漫的异国早已经把朋友的心打磨得战战兢兢,而我却分明看见,在他这颗战战兢兢的心里,却装满着对亲人、对朋友勇敢而博大的爱意。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朋友从动荡不安的耶路撒冷回来后,就迫不及待地带着他的妻子约见我。”朋友的“迫不及待”,暗示了什么?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看上去像一群贪婪的观光客”。“贪婪”一词是否存在感情色彩的不当?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在文中画出与画线句相照应的句子。 5.在构思上,文章巧妙地运用了巧合与意外,使行文曲折有致。试各找一例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认为文中的朋友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叙事性散文阅读

创作编号: 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凤呜大王* 散文阅读练习 NO.1 爱,从来不卑微 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为生命的某些问题所困扰,譬如关于人生价值,关于人间真情,等等。心灵的空间里满是楼宇隔绝起来的如壁的冷漠,使我因为这个年龄而丰盈起来的心像一株水仙在沙漠里渐渐枯竭。 一个午后,校园里播放着一首不知名的美国歌曲,我和几个同学站在一栋楼房的角落里聊天,面前的桌子上,摆着为灾区孩子们募捐的纸箱。为了引起过往行人的注意,我们把一组放大的黑白照片贴在一块长幅的红布上,照片上的那些孩子坐在用帐篷搭起的教室里,纯真而渴求的目光齐齐地望着前方。 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学校西三食堂前的路旁,放着几只超负荷的垃圾箱,我每次拎着饭盒掩鼻而过时,总看到一个老头正专注地用铲子或手翻腾着什么。久而久之,便带着很强的不屑,眼熟了这个蓄着半撮白胡子的可怜的老头。 我没有在意这个拾垃圾老头的到来。他佝偻着身子吃力地背着脏兮兮的尼龙袋从我面前走过时,忽然停下来,在那幅红布面前站定,眯着眼仔细地瞧着那组照片,很久才从一张移向另一张。我不禁哑然失笑,一旁的伟子拽拽我:“小心点,别不留神让他把捐赠的衣服当垃圾收跑了!” 我笑笑,低头清理那些或大或小、或新或旧的捐款。突然感觉眼前有什么东西在晃动,我吃惊地抬起头,老头不知何时已来到了我的面前,一只枯黑得像老松树皮的手抖抖地递过来拾元钱。 我惊讶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回过神时,他已把钱放到了桌上,摆摆手,

像完成了一个伟大使命似的微昂着头离开了…… 我仍呆呆地站着,望着他佝偻着远去的背影,一股莫名的敬意从心底缓缓流过。这个曾在我眼中渺小而卑微的生命,以它朴实的力量深深震撼了我。 在真情有些消瘦的年代里,这位或许因为贫穷而被人们淡忘了的老人,却用生命里那条流淌着朴实的爱的血脉,尽了许多人冷漠地认为是义务的一点责任。 心中种种命题忽然有了答案——在我们只知用华丽的文字呼喊爱渐迷失的时候,又有多少真正宝贵的东西被自己不屑地丢掉。老人弓腰拾起的,难道仅仅是我们丢弃的垃圾吗?(选自《小品文选刊》,作者杨进,有改动) 11﹒品读文中划线的句子,回答:(2分) 1)句中“消瘦”一词的含义是 2)为什么说老人的生命里流淌着的是“朴实的爱的血脉”? 12﹒文章开头说“我一直为生命的某些问题所困扰”,结尾又说“心中种种命题有了答案”。请问“我”为什么而“困扰”?“我”找到了什么“答案”? 13﹒文章前面部分多次写“我”对拾垃圾老头的“不屑”,后面却说“我”对老头的行为感到“惊讶”、“震撼”,并产生了“敬意”。作者为什么这样写?(2分) 15﹒有人常常抱怨这个世道的势利和冷漠,但人性的光辉却在汶川大地震中熠熠闪耀,每时每刻都有令人感动的爱心故事发生。请结合链接材料,说说你对“爱,从来不卑微”的理解。(3分)

叙事性散文阅读方法及例题分析

叙事类散文复习技巧 ①理解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和作用。 ②理解文章中重要句子的深层含义和表达作用。 ③能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把握文章中作者的态度或观点,作出自己的评价。 ④能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⑤能就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写作特色等作初步的鉴赏品评,提倡多角度有个性地理解。 ⑥能由文章的感情、观点、价值观和思维方法等产生联想和创新。 现代文阅读考察中,先考察对文章整体阅读的宏观把握和感受,在考察细微之处的字词句的具体理解和运用;最后考察级和自身实际的延伸阐发。其中既有对阅读方法的评估,又有对学习习惯的展示和量化。 备考指南] 1.抓住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从而理清脉络。 2.掌握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顺叙:按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时间先后);按事物或观察的空间方位顺序来叙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用:脉络清晰,条理分明。 倒叙:是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叙述。作用:埋下伏笔,造成悬念,以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避免叙述的平直呆板。 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 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作用:衬托文章的中心内容,丰富了情节、深化了主题,或对主要情节起补充作用和衬托作用。 3.熟悉各种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 记叙是叙事类散文基本的写作方法。记叙的人称(第一人称:亲切、真实。第二人称:直接,拉近距离,面对面。第三人称:灵活自由,叙述空间大。) 描写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抒情: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与人、事、物上,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

叙事性散文阅读

散文阅读练习 爱,从来不卑微 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为生命的某些问题所困扰,譬如关于人生价值,关于人间真情,等等。心灵的空间里满是楼宇隔绝起来的如壁的冷漠,使我因为这个年龄而丰盈起来的心像一株水仙在沙漠里渐渐枯竭。 一个午后,校园里播放着一首不知名的美国歌曲,我和几个同学站在一栋楼房的角落里聊天,面前的桌子上,摆着为灾区孩子们募捐的纸箱。为了引起过往行人的注意,我们把一组放大的黑白照片贴在一块长幅的红布上,照片上的那些孩子坐在用帐篷搭起的教室里,纯真而渴求的目光齐齐地望着前方。 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学校西三食堂前的路旁,放着几只超负荷的垃圾箱,我每次拎着饭盒掩鼻而过时,总看到一个老头正专注地用铲子或手翻腾着什么。久而久之,便带着很强的不屑,眼熟了这个蓄着半撮白胡子的可怜的老头。 我没有在意这个拾垃圾老头的到来。他佝偻着身子吃力地背着脏兮兮的尼龙袋从我面前走过时,忽然停下来,在那幅红布面前站定,眯着眼仔细地瞧着那组照片,很久才从一张移向另一张。我不禁哑然失笑,一旁的伟子拽拽我:“小心点,别不留神让他把捐赠的衣服当垃圾收跑了!” 我笑笑,低头清理那些或大或小、或新或旧的捐款。突然感觉眼前有什么东西在晃动,我吃惊地抬起头,老头不知何时已来到了我的面前,一只枯黑得像老松树皮的手抖抖地递过来拾元钱。 我惊讶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回过神时,他已把钱放到了桌上,摆摆手,像完成了一个伟大使命似的微昂着头离开了…… 我仍呆呆地站着,望着他佝偻着远去的背影,一股莫名的敬意从心底缓缓流过。这个曾在我眼中渺小而卑微的生命,以它朴实的力量深深震撼了我。 在真情有些消瘦的年代里,这位或许因为贫穷而被人们淡忘了的老人,却用生命里那条流淌着朴实的爱的血脉,尽了许多人冷漠地认为是义务的一点责任。 心中种种命题忽然有了答案——在我们只知用华丽的文字呼喊爱渐迷失的时候,又有多少真正宝贵的东西被自己不屑地丢掉。老人弓腰拾起的,难道仅仅是我们丢弃的垃圾吗(选自《小品文选刊》,作者杨进,有改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