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以伦勃朗的作品《夜巡》浅谈艺术家的创作讲解

以伦勃朗的作品《夜巡》浅谈艺术家的创作讲解

以伦勃朗的作品《夜巡》浅谈艺术家的创作讲解
以伦勃朗的作品《夜巡》浅谈艺术家的创作讲解

以伦勃朗的作品《夜巡》浅谈艺术家的创作

《夜巡》(1642年)是伦勃朗一生中最著名也最引起争议的画,也因着这幅画引起的一场诉讼,给艺术家带来了悲惨的晚年。

因为当时的画坛上的习惯,是军人的群像必须按照身分和军阶分配到画面的相对应的位置上。但伦勃朗却一反陈规,大胆的构思出新的布局,有节奏地处理了画面人物,使画面极富戏剧性、表现性,展现出了一个轻松、生动却又有序的场面。画面以中间两个中心人物向两旁扩开,营造了一种气势和积极的氛围,光线巧妙的运用给画面增添了一丝神秘感(难怪他被称为光与色的大师),人物动态富有生气,小女孩的插入使得画面更加生动、富生活气息和给予观者猜测、联想的空间。

然而,如此妙的创意与美的表现,却遭到订货者的否定与拒绝,和社会上大多数人的反对,人们似乎对墨守陈规更欢迎!画面布局的转变、表现手法的创新和每个人的形象的清楚程度不同等等原因,使得这幅画一面世就引起了轩然大波,巡警们也因为出同样的钱却不能在画上有同等的地位而向画家提出抗议。为了索回画金,阿姆斯特丹射击手公会把此事诉诸法庭,并对画家进行大肆攻击。

同年(1642年),伦勃朗的妻子去世,加之《夜巡》带来的争议与官司,和因他曾以妻子莎士基亚的裸体为模特儿画过一些宗教题材的历史画,而遭到维护旧道德的人们的非议,使得伦勃朗的事业开始如星损落,他的幸福生活从此宣告终结。此后,他的顾客渐渐稀落,弟子也不再登门……最后他落得负债累累、拍卖财产的结局……

最令我感动与敬佩的是伦勃朗的坚持!他不畏社会言论,在患难困苦中依然坚持自己的艺术信念、审美观念和现实主义艺术原则。伦勃朗因为把艺术, 名誉和自由看得比金钱更重要而不愿迎合资产阶级和小市民那种平庸的艺术趣味而降低作品的艺术性, 不愿放弃自己的美学观点和表现手法。

伦勃朗的创作不拘一格,一反陈规,大胆的构思出新的布局。用光的明暗强烈对比手法,突出形象的主要部分,造成心理刻画的效果。这种画法使主题鲜明,尤

其受光部分的质感极为强烈,画面的其余部分则很暗,欧洲的美术史家称之是" 紫金色的黑暗" 。伦勃朗的艺术,正处在荷兰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欣欣向荣的年代,文化艺术得以发展的基础是民族解放后的自由思想,以及由民主革命培养起来的对生活的热情。艺术家的创作动力源于其勃发喷涌的生命向力,因而其创作活动往往较其他的精神活动能更真实、直接地表达出人类心灵的底蕴——生命本质存在的特征与变化。这也正是为什么优秀的艺术家和艺术品都与热爱生命、赞美生命有着不解之缘的奥秘所在。

伦勃朗对生命的热爱可以发展为两种基本的创作动力。

其一,由热爱生命发展为热爱生灵,热爱人民,并由此而汇聚成艺术追求中的襟怀高古、宽厚旷达与亘古不衰的人道主义洪流。

其二,他对生命的爱还包括热爱生命的自然形态。他常与自然界保持着其他人难以匹敌的亲和力和敏锐的感受力,始终追求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活力,并且由己及人,对人类整个生命形态的发展力度表现出了巨大的人文关怀。

伦勃朗人格的动力性特征对其创作活动的影响、渗透是全方位、深层次的,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形式是创作风格。艺术家所特有的审美需要、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这必然会影响到他对题材的选择和表现手法的运用,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与其动力性人格特征相适宜的创作风格。油画《夜巡》无论从艺术性或思想性上看,都是无可指责的。伦勃朗的文化修养思想性格使他坚持不修改,是坚持他的艺术信念和为人民所敬仰的现实主义艺术原则。

《夜巡》是受阿姆斯特丹射击手公会委托而创作的群体肖像画。按惯例,订件者的肖像应在画面上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因为他们都付了一样多的定金。可是伦勃朗并不是一个甘于墨守成规和为了“生意”而作画的人。伦勃朗没有像当时流行的那样把16个人都摆放在宴会桌前,画出一幅呆板的画像,把射手们安排在豪华的宴会或欢快的娱乐中, 去表现每个人物的多少带有些做作的豪情和风姿, 如哈尔期常做的那样更没有把众多的人物并列起来, 仅仅作为肖像来画。而是自己设计了一个场景,他想赋予这幅画戏剧性和震撼力。他选择了射手队在班宁·柯克大尉的带领

下,紧急集合准备出发的瞬间,描绘了该场面的紧张和仓促。仿佛16个人接到了出巡的命令,各自不同的在做着准备。画家为了不便众多的人物捆塞在画面, 对构图进行了精心设计, 尽量使每个人都能看见又安排和错落有致, 同时还使中心人物斑宁。此画的光和色彩的表现也是令人惊叹的。这幅画采用强烈的明暗对比画法,用光线塑造形体。大尉和中尉站在画面的中央,神情镇定,他们似被舞台灯光所照亮,显得十分醒目,周围的射击手则沉浸在或明或暗的光影里,结果订件者提出抗议并拒绝接受此画,《夜巡》被民兵们带回去之后,因为太大无法挂在门厅里面就自行把周遍裁掉,使得整幅画丧失了原有的平衡。而挂这幅画的大厅是烧泥炭明火取暖的,泥炭的灰在画上落了厚厚一层煤灰,使得整幅画色彩变得黯淡,以至于18世纪的时候人们认为这个原本是白天的场景是在夜晚进行的,从而给他取名《夜巡》。现在这幅画在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有着自己独立的房间,当我们凝视的时候,仿佛感到画布上有生命在流动...

从现藏于伦敦国家美术馆的一幅由龙敦所绘的临摹本看,此画原来的构图的宽深度比现在的还要充分得多。这是一幅在人物群像上经过深思熟虑、充分体现荷兰革命时期的射手们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杰作,可以作为一幅历史画来欣赏的。

青年艺术家作品推荐

缤纷画廊旨在推动中国青年艺术家成长,并搭建一个连接藏家与艺术家交流的平台。 邹亮 1979生于辽宁沈阳2003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获学士学位2008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获硕士学位现居北京,职业艺术家 沈瑞筠 2007硕士芝加哥艺术学院 2004硕士蒙卡利州立大学艺术系 2000学士广州美术学院 陈红汗 1969年生于中国六安;毕业于法国国立高等巴黎一塞尔吉艺术学院(ensapc);现任教于天津美术学院-现代艺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系。 李青 1981年出生于浙江湖州 2000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附中 2000牟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 2007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获硕士学位现居中国杭州 孟昊 1983青岛,中国 2003年毕业于中央美院附中 2008年毕业于中央美院雕塑系,高中到大学期间多次获得奖学金,并有多幅作品被校美术馆收藏 张超 1987年出生于内蒙古鄂尔多斯。 2007年考入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获得学士位。 2013年考入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在读研究生。 陈洁 1979年出生,1999-2004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学士。2004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硕士。2009任教于湖北美术学院雕塑系。 郑江 1980生于杭州 200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获得本科文凭 2010年获得了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学位。 史钟颖 1975年出生于云南,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造型基础部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会员。1999年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学士毕业,2007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硕士毕业,任教于北京林业大学。 王琪 1977年生于山东。中国雕塑学会会员。 1994-1999年在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读大学本科,获学士学位 1999-2002年在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读硕士研究生,获硕士学位 2002年至今在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任教 周鸿激 2006年-2011年

油画用笔技法

油画技法之刮除法 用油画刀平滑的边缘将画布或面板上的颜料刮除,不仅用于修正画面,它本身也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油画技法。刮除颜料后会留下一个由剩下的薄颜料层形成的模糊重影,按照这个方法可以绘制出一幅相同质感层次组成的作品, 在画布上,画刀将突起的颜料刮除,留下了那些陷于纹路之间或多或少的颜料,当使用的底材是平滑的板子时,刮除颜料之后会留下非常平坦的,几乎没有任何肌理的颜料层。 无论你是用什么底材,通过反复刮除颜料(每次增加颜料都要等上一层的颜料干透)制造的效果都是用任何传统方式所难以达到的。詹姆斯·惠斯勒在不经意间发展了这个技法,因为在画肖像时,由于他更喜欢重新开始而不是覆盖,所以他常常在结束一个阶段时对画面的颜料进行刮除。当在对一个白裙女孩的肖像画进行颜料刮除之后,他突然发现画面看上去又轻薄又透明,这就是他所希望能绘制出的布料那种精美柔和的理想效果。 在一个白色的底子上进行刮除,底层的光亮感会透射出来,得到像罩染一样的效果。如果在有色底上进行,这个技法能够使颜色产生微妙的变化。 1.刮除法适合于制造朦胧气氛。画面已经进行了一遍颜料的刮除,因此影像有

些许陈旧的感觉。 2.从这个局部能清楚看出颜料被从画布纤维的凸起处刮除,但是保留了一些在纹理壑处的颜料。就像在这里看见的,刮擦有时能够制造出一些斑纹效果。 3.现在在画面上添加更多的颜色和调子。这些颜料最终也会被刮除,以随机的方式留下一些旧颜料和新颜料。事实上,这些颜色会产生光学混合效果。

4.在画面上涂上一些偏蓝和偏绿的颜色,然后用画刀刮下来。 5.现在再把湖岸的树重新刮一遍来增强迷雾的效果。这个技法制造的水平条纹,把薄纱似的云雾感表现得很生动。

艺术学概论《作品赏析》.

(一)绘画艺术 1、《清明上河图》 我国北宋绘画作品,作者张择端,北宋宫廷画家。该作品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作品采用长卷形式,运用了中国画特有的散点透视技法,分三段展现了汴京郊野、汴河码头和热闹的街市。画中人物500多个,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该作品是研究北宋人文、地理、社会生活的珍贵资料。 2、《洛神赋图》 我国东晋绘画作品,作者顾恺之。作品以三国时代曹植的浪漫主义爱情名篇《洛神赋》为题材,描绘了作者对洛水之神宓妃的爱慕以及神人殊隔、不能接近的惆怅。全图采用连环画式的分段描写的方法,展示了从曹植见到洛神,直到洛神离去,曹植返回的整个过程,反映了人物或欢乐或哀怨的情调,设色艳丽明快,线条准确流畅,充满动感。《洛神赋图》标志着当时绘画艺术的发展水平。 3、《游春图》 我国隋代绘画作品,该画是我国存世最早的一幅山水画,作者展子虔是一名贵族士大夫出身的专业画师,被称为“唐画之祖”。《游春图》以贵族游春情景为主要表现内容,构图境界阔大。它超越了以前“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山水草创阶段,将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时期。此图的用笔和设色相当工细,采用的是勾线立骨、青绿填色的技法,色彩清丽典雅,富有装饰感。 4.《步辇图》 我国唐代人物画作品,作者阎立本,唐初著名的人物画家,出生于书画世家。有《步辇图》、《历代帝王图》、《职贡图》等作品传世。该画作以贞观十五年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的历史事件为题材,描绘唐太宗乘步辇接见来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画中对每个人物进行了细致人微的描写,变化丰富,技法精湛。是唐代绘画的代表性作品。 5、《父亲》 我国油画作品,1980年创作,作者罗中立,1948年生于重庆,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父亲》表现了一个端起碗要喝水的老农形象:老农开裂的嘴唇、满脸的皱纹以及手中粗劣的碗等等写实的描绘都相当深刻。该作品采用特写构图,对老农头像的面部作了极为精细的刻画。作品面世后,产生很大的社会反响,艺术家们评价《父亲》是“从艺术的天国向现实的复归”。该画曾获“中国青年美展”一等奖,被视为伤痕画派的一个重要代表作品。 6、《最后的晚餐》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壁画作品。作者达·芬奇,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是文艺复兴时期早期卓越的代表人物,他的成就和贡献是多方面的,被称为“文艺复兴时代最完美的代表”。《最后的晚餐》画作构图以耶稣为中心,沿着餐桌坐着十二个门徒,形成四组,耶稣坐在餐桌的中央。他在一种悲伤的姿势中摊开了双手,示意门徒中有人出卖了他。犹大、圣·约翰、小雅各等门徒的神情各异,形象鲜明,栩栩如生。这幅画体现了画家精湛的创作技巧,它与祭坛画《岩间圣母》、肖像画《蒙娜丽莎》是达·芬奇一生的三大杰作,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珍品。 7、《夜巡》 荷兰现实主义油画名作,创作于1642年。作者伦勃朗,在各类绘画体裁上都有惊人的贡献,是最伟大的荷兰画家。该画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艺术家把富于戏剧性的历史画因素引入其中,对荷兰群像画的程式进行了大胆改造,它采用了接近于舞台效果的表现手法,使两个主要人物处于照明的中心,显得很突出,是激越、亢奋、追求动感的巴洛克风格的典型代表。 8、《马拉之死》 法国新古典主义绘画作品,布面油彩,1793年创作。作者雅克·路易·大卫是法国新古典主义运动的先驱。作品描写了法国大革命中雅各宾党领导人之一马拉遇害的情景:被刺的伤口清晰可见,鲜血已染红了浴巾和浴缸里的药液,握着鹅毛笔的手垂落在浴缸之外。马拉左手拿着刚刚写完的一张便条:“请把这5法郎的纸币交给一位5个孩子的母亲,她的丈夫为祖国献出了生命。”画家有意将画面的上半部处理得比较单纯、色彩深暗,以突出下半部的客观写实表现,同时,加强死者身体的下垂感和这一令人震惊、愤慨的

浅谈伦勃朗绘画中材料和技法对当代油画教学的影响

浅谈伦勃朗绘画中材料和技法对当代油画教学的影响 以伦勃朗为代表的古典油画透明、细腻而又不失厚重,历来都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观者的眼球。怎样更好地学习和研究古典油画技法是教学中经常探讨的问题,也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 标签:伦勃朗;油画材料;油画技法;油画教学 伦勃朗·范·莱茵1616年出生于莱顿城,是17世纪荷兰乃至艺术史上最重要、最具开创性的艺术家之一。他在17世纪20年代早期曾在莱顿当地的一位画家手下接受初步艺术训练,此后便与阿姆斯特丹历史画家彼得-拉斯曼共同度过了对他影响深远的6个月。伦勃朗是改变艺术史上人物肖像绘画的一位先驱,他的绘画并不是表面地描绘人物的外貌,更重要的是他的画作中有对人物内心和精神世界的探索,他一生画过100多幅自画像,是画自画像最多的一位画家,可以说他在用这样的方式不断地去探寻自己的内心。伦勃朗和利文斯的部分绘画能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他们早期的风格,他们对于自画像、穿着外国衣饰的人像、光与影的极致使用,让我们领略到了其艺术尝试与开拓的过程。 伦勃朗比自古以来的任何艺术家都注重对人物面部的描绘,因为他能看到更多、更细,而这都出自他的内心。中国人说绘画创作需要三件东西:眼、手、心。我觉得这个洞察十分准确,这三者缺一不可,伦勃朗的每一幅作品都与这句话的精髓相呼应,都是眼、手、心的完美协作。 伦勃朗的作品大多关注肖像与历史题材,伦勃朗的绘画技巧十分高超,包括光与影的强烈对比,丰富的颜色组合,同时伦勃朗也具有将历史题材转化为普通人日常经历的技法。 通过对以下伦勃朗绘画的几个方面的研究,可以更深刻的了解伦勃朗的绘画技法。 一、使用的调色油 伦勃朗使用的调色油是很浓的胶状调色油,很黏稠且干得很快。伦勃朗非常突出他画阴影处的高凸部分,以此来体现画的立体感。伦勃朗的画中阴影处呈透明黑色,光区和阴影区色彩厚度相同但不透明,调色油易干的特性,使整个画面笔触很明显。虽然伦勃朗的每一笔都令人感到他的得心应手,但整幅画却给人一种艰难完成的绘画效果。伦勃朗没有鲁本斯的绘画天才,他总是在画快要干了,且已适于用画笔上色时才开始修改自己的画。所以伦勃朗的画会给人一种先画好后再艰难修改画面的感觉,好像用画刷拉黏液的感觉。这种感觉在画中光区更为明显。 二、伦勃朗的油画底

利用红蓝分色原理制作三维图片及三维视频

实验二 一、问题描述 根据人眼三维视觉形成的原理,利用红蓝分色原理制作三维图片与三维视频。 二、问题分析 三维图像: 步骤: 1.利用手机/相机等摄像设备,拍摄大小相同的左眼图与右眼图 2.利用OpenCV读入左眼图与右眼图,假设左眼图像第i个像素颜色向量为(R1_i,G1_i,B1_i); 右眼图像第i个像素颜色为(R2_i,G2_i,B2_i),则合成后的立体图像第i个像素为(R1_i,G2_i,B2_i);利用OpenCV显示并保存合成后的图像 3.利用红蓝眼镜观察立体效果是否明显,如果不明显,请重复1~2 难点: 在拍摄左眼图与右眼图时有技巧:由于人的两眼间存在一个不足 5 厘米的间距,因此在盯住同一景物时,两个眼球的角度并不相同。因此我们的拍摄也必须模拟这一原理,对同一景物拍摄两张照片,而且拍摄时需要略微变换一下拍摄角度(这个角度很小,约5~10 度)。其次为了达到更好的合成效果,目标最好选择一些前背景比较分明的景物,如果能用单反拍摄出背景虚化的照片就更好。

三维视频: 利用拍摄图片的方法拍摄左眼视频与右眼视频,然后利用OpenCV读取左眼与右眼视频中的每一帧图像,利用上述方法合成三维图像,并利用OpenCV保存成.avi格式的视频。 难点:如何保持左眼视频与右眼视频在时间上的同步 三、详细设计(从算法到程序) 1.主模块设计 三维图片: #include"iostream" #include"cmath" using namespace std; using namespace cv; int main() { Mat left = imread("211.jpg");//加载图片

最全的油画技法分析

最全的油画技法,如果你喜欢画油画,必看 油画刮除法/唐克法/刮痕法/压色法/印压法/罩染法/独幅版画法/点彩法/和色粉混合技法 油画技法之刮除法 用油画刀平滑的边缘将画布或面板上的颜料刮除,不仅用于修正画面,它本身也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油画技法。刮除颜料后会留下一个由剩下的薄颜料层形成的模糊重影,按照这个方法可以绘制出一幅相同质感层次组成的作品, 在画布上,画刀将突起的颜料刮除,留下了那些陷于纹路之间或多或少的颜料,当使用的底材是平滑的板子时,刮除颜料之后会留下非常平坦的,几乎没有任何肌理的颜料层。 无论你是用什么底材,通过反复刮除颜料(每次增加颜料都要等上一层的颜料干透)制造的效果都是用任何传统方式所难以达到的。詹姆斯·惠斯勒在不经意间发展了这个技法,因为在画肖像时,由于他更喜欢重新开始而不是覆盖,所以他常常在结束一个阶段时对画面的颜料进行刮除。当在对一个白裙女孩的肖像画进行颜料刮除之后,他突然发现画面看上去又轻薄又透明,这就是他所希望能绘制出的布料那种精美柔和的理想效果。 在一个白色的底子上进行刮除,底层的光亮感会透射出来,得到像罩染一样的效果。如果在有色底上进行,这个技法能够使颜色产生微妙的变化。

1.刮除法适合于制造朦胧气氛。画面已经进行了一遍颜料的刮除,因此影像有些许陈旧的感觉。 2.从这个局部能清楚看出颜料被从画布纤维的凸起处刮除,但是保留了一些在纹理壑处的颜料。就像在这里看见的,刮擦有时能够制造出一些斑纹效果。

3.现在在画面上添加更多的颜色和调子。这些颜料最终也会被刮除,以随机的方式留下一些旧颜料和新颜料。事实上,这些颜色会产生光学混合效果。 4.在画面上涂上一些偏蓝和偏绿的颜色,然后用画刀刮下来。

【17世纪荷兰绘画的特点】17、18世纪欧洲绘画欣赏

【17世纪荷兰绘画的特点】17、18世纪欧 洲绘画欣赏 高中美术教案:17、18世纪欧洲绘画欣赏 杭师院附高罗雪峰 高中美术教案目标:使学生对欧洲17|18世纪绘画的主要成就及主要画家、作品有所了解、认识,主高中美术教案:17、18世纪欧洲绘画欣赏要了解伦勃朗、鲁本斯、委拉斯凯兹等画家及作品。高中美术教案:17、18世纪欧洲绘画欣赏开阔眼界、提高认识、增进知识,培养健康的的审美情趣和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 重点:引导学生认识绘画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17世纪三大油画家介绍。 难点:学生分析作品、理解作品的能力培养。高中美术教案:17、18世纪欧洲绘画欣赏 准备:课件制作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学生和教师活动 组织: 导入: 学生有关伦勃朗的资料介绍。 (问题)伦勃朗是什么时期的人物?或作品出现引出课题

展开: 1、《夜巡》又名《阿姆斯特丹射击手公会群像》(1642)(画布油画) (内容)作者画的是什么? (教师介绍) 幻灯比较:集体肖像画形式 思考:《夜巡》的画面构成有什么不同之处。为什么伦勃朗这样画,你觉得好不好? 讨论——表达 得出伦勃朗作品的特点。 《杜普教授的解剖课》(1632)(画布油画) 请学生欣赏 (分析)伦勃朗的成名作 2、《宫女》(1656)(油画)肖像画 欣赏作品(教师介绍作者) 作品特点分析画风写实,运用强烈的明暗对比。 其它作品欣赏 3、《劫夺吕西普斯的女儿》(1617) 神话故事画 介绍鲁本斯(教师) 欣赏作品(内容) 分析作品的特点(学生)

总结特点(师生) 提示:是巴洛克艺术华丽恢弘的特点。 鲁本斯其它作品欣赏。 4、《荷拉斯兄弟之誓》(1784) 达维特(历史画) 题材介绍 分析作品人物、神态、动作 学生小结主题 5、《18xx年5月3日的屠杀》(1814)哥雅(历史画) 小结: 知识性内容 组织: 导入: 伦勃朗(1606~1669)出生于莱顿一个磨坊主的小康人家,曾入过大学,不久缀学当了画家,干上了专画肖像的热门职业,1631年定居阿姆斯特丹,并娶了一个富家小姐(莎斯基亚)。妻子富裕的家庭为伦勃朗事业成功的基础。直到1642年妻子去世前,伦勃朗一直是上流社会的肖像画家。此后,他的事业开始衰落,伦勃朗开始陷于债务之中。当伦勃朗1669年去世时,他除了几件旧衣服和画具外,没有留下任何财产。人世沧桑,人情冷暖,给伦勃朗的绘画打上了强烈的生活烙印。 展开:

浅谈工匠与艺术家的差别

论工匠与艺术家的差别 摘要:工匠和艺术家都是艺术工作者,两者在某些方面是相通的,但是又在内在本质方面有着差别。艺术家就好像是发明家,而工匠则是制造者。工匠和艺术家都可以完成艺术作品,但是他们的艺术作品在艺术价值和艺术品位方面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因为艺术家的天性是创造,而工匠的习性是复制。而创造凭借的是想象,加之以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而复制则是模式的照搬照抄,或者纯粹的重复。我认为艺术家是具备工匠娴熟技艺的基础上,又具有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 关键词:艺术家;工匠;创造;复制 一、发明家与制造者 首先,我认为工匠与艺术家最大的区别在于一个是“制造者”,另一个是“发明家”。他们完成艺术品的思路方法是不同的,艺术家是凭借自己的想象力创造作品,而工匠是依靠自己的娴熟技艺复制作品。因此,他们本质的差别就是创造与复制的区别。 艺术家指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和娴熟的创造技巧并从事艺术创作劳动而有一定成就的艺术工作者;既包括在艺术领域里以艺术创作作为自己专门职业的人,也包括在自己职业之外从事艺术创作的人。是一个原于自然,发于心灵的艺术作品创作者。工匠则是具备工艺专长的从事艺术制造劳动的匠人。 艺术家日常工作中注重创造,以创造为原则。技术和技巧作为一种工具被使用,在运用的过程中,技巧技术也不断变化和翻新。但凡艺术家都是技术技巧的创造者,他们能成就大业和他娴熟技艺分不开,更和他对技巧的创造相关联。而工匠则就不同,更多的是教条机械的工作,他们总是缺乏创造的勇气,工作就是重复过去的经验,热衷于客体的再现甚于表现,描摹成分多于提取锤炼的成分。 艺术家是进行艺术创作的主体。作为创作主体所具有的构成因素中,发达的审美感受能力、创造性的想象、丰富的情感和娴熟的艺术表现技巧是艺术家的主要内涵。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对生活的敏锐而深刻的洞察力是艺术家必须具有的素质。对人生的严肃态度、对人类命运的巨大责任感是艺术家的主要道德品格。艺术天赋对于艺术家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成功的艺术家总是具有某种突出的艺术天赋,就某些艺术种类如绘画、舞蹈、音乐艺术来说,创作主体艺术天赋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而工匠是经过长时间的反复训练,已达到技艺娴熟的程度,工匠不一定要具备丰富的创造能力,他们追求的是复制能力的精湛,工艺技术的娴熟。 二、文化的差异 工匠则是模式的照搬,而艺术家创造凭借的是想象。艺术想象是一种智慧能量的消耗。故那些不同凡响的石破天惊之作,皆出于那些智慧过人的艺术家之手。它们所透露的审美信息和艺术韵味总是让人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知其奥妙,却妙不可言。就如自古以来虽有无数的人画过女人的微笑,却只有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让人折服不已,谈论不尽。究其奥秘,盖因它的作者是个多才多艺、学识渊博的“巨人”。他的大脑不仅属于绘画,而且也属于天文地理数理化,这些综合的成分使他的大脑成了经年多汁的“泡菜坛子”,从那里面出来的菜都是鲜美的!大脑“灵犀”里有了多种元素的储备,就容易“触类旁通”或融会贯通;有

《夜巡》——伦勃朗对光的运用

浅谈《夜巡》——伦勃朗对光的运用 摘要:光,是产生视觉艺术现象的基础,绘画通过对光找的模拟,创造出感人的艺术形象。在油画艺术中,各种造型元素的视觉表现与光的联系密不可分,艺术家注重的造型与色彩问题,就去根源便是对光线的运用和表现。光线,不仅是艺术家解决造型的方式、表现自然的手段,也是艺术家表达主观情感,揭示作品内涵的媒介。因此,光线在油画中具有独特的视觉审美作用。 关键词:伦勃朗夜巡光的运用 华丽的画卷,雄伟的抱负,抽象的外表和朝圣者般的灵魂。伦勃朗③几乎算得上17世纪欧洲艺术之神。他是继肖像画家哈尔斯之后最杰出的现实主义大师之一,他是擅长光线构图法的大师,以光线组织画面构图,使油画这门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而本文将从《夜巡》中阐述伦勃朗对光的运用。 一、光的重要性 光,是产生视觉现象的基础,绘画通过对光照的模拟,创造出感人的艺术现象。艺术家注重的造型与色彩问题,究其根源便是对光线的运用和表现。 纵观西方绘画,艺术流派纷呈,语言、风格变动不居,但在丰富的变化中,“光”这一绘画基础要素却始终贯穿其中,并不断呈现出她独特的魅力。 光线,不仅是艺术家解决造型艺术的方式、表现自然的手段,也是艺术家表示主观情感,揭示作品内涵的媒介。因此,光线在油画艺术中具有独特的视觉审美作用。光在不同时期的绘画中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并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表达作用。不可置疑,光的运用对绘画是如此的重要。 艺术家们通过对光线的处理和运用,展示的是其独特的审美理念:他们对生活表象的超越和重构,必然超越物态性的客观光影,赋予光与画面新的内涵与形态。 ③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1606年7月15日-1669年10月4日)是欧洲17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也是荷兰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

从伦勃朗的《圣家族》解析“伦勃朗的强烈色彩”

从伦勃朗的《圣家族》解析“伦勃朗的强烈色彩” 从伦勃朗的《圣家族》解析“伦勃朗的强烈色彩” 科宁和暖 “伦勃朗的强烈色彩”是马克思、恩格斯在一篇书评里谈到艺术描写生活的真实性问题时提出的,作为艺术创作的原则,有着丰富的美学内涵。通过分析伦勃朗1640年创作的《圣家族》这幅经典油画作品,详细解析作品表现出的“伦勃朗的强烈色彩”的丰富美学内涵,即现实主义精神特质和由高超绘画技巧、独特明暗对比与色彩配置构成的形式本体。 伦勃朗是欧洲文艺复兴晚期著名的荷兰绘画大师,被称为十七世纪最伟大的现实主义画家。他特殊的生活经历和坎坷的艺术道路,磨炼了他深沉坚毅、冷峻超拔的性格及现实主义艺术精神。他的作品更多地表现了中下层的市民生活和普通劳动者的精神风貌,鲜明地体现出人文主义和民主主义的倾向,凝聚透射出朴实庄严、英雄史诗般的悲壮风格。他的作品色彩浓厚凝重,明暗对比鲜明强烈,笔触肌理丰富多变,色彩变成物质化了的发光能,具有强烈的表现物体自身生命的深度效果和异常感人的现实主义质感效果,被称为“光与影的魔术大师”。 “伦勃朗的强烈色彩”这一理论的提出,是在 19世纪 50年代初。马克思、恩格斯在一篇书评里谈到艺术描写生活的真实性问题时,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用伦勃朗的强烈色彩把革命派的领导人――无论是革命前的秘密组织里的或是报刊上的,或是革命时期中的正式领导人――终于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那就太理想了。在现有的一切绘画中,始终没有把这些人物真实地描绘出来,而只是把他们画成一种官场人物,脚穿厚底靴,头上绕着灵光圈。在这些形象被夸张了的拉斐尔式

的画像中,一切绘画的真实性都消失了。”[1]“伦勃朗的强烈色彩”成为以后许多现实主义伟大画家心目中的典范。俄罗斯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大画家列宾曾说过:“伦勃朗和委拉斯贵支就是我的上帝。” 马克思、恩格斯所高度赞扬的“伦勃朗的强烈色彩”作为艺术创作的原则,有着丰富的美学内涵,下面我们就通过伦勃朗 1640年创作的《圣家族》这幅作品去解析。 一、《圣家族》表现出“伦勃朗的强烈色彩”的精神特质 伦勃朗创作于 1640年的《圣家族》是一幅小型油画,也被称为《木匠家庭》。画面表面上呈现的是在一间工作室兼厨房的屋子里,一个普通木匠家庭的生活场面,实际则表现的是圣家庭,画中正在哺乳的母子正是圣母马利亚用乳汁哺喂耶稣的情景。整个画面比较暗,观众会被仅有的一缕阳光所吸引,阳光透过窗户照射在孩子身上,那就是正在幸福地吮吸母亲乳汁的小耶稣,这是一个可爱的普通人家的婴儿,丝毫没有神圣超凡之相。紧接着看到的是正用手托着送入婴儿口中的乳房,并亲昵地看着儿子的圣母马利亚,她衣着简朴,神情安详。坐在马利亚和耶稣身旁的是圣女安娜,这是一个年长略显臃肿的荷兰妇人,膝上放着一部大书,一只手摸着耶稣的耳朵,另一只手抓住要往下掉的书,手指间夹着刚摘下的眼镜,好像刚从读书的专注中回过神来,忘情地看着小主人吃奶时天真可爱的样子。他们的背后,圣约瑟正在窗边工作,完全是一个地道的十七世纪荷兰木匠形象,就连他使用的工具也是十七世纪荷兰的产品。这几个人物在画面里只占很小的位置,人物所生活的家庭环境画得非常具体真实,屋子里的一切都非常生活化,使人觉得那个上帝之子就是诞生在人人都熟悉的普通家庭。据说这幅画是伦勃朗到他毗邻的木匠家中实地描绘的,这也许就是作品又被称为《木匠家庭》的原因吧。

作品欣赏伦勃朗的宗教作品

作品欣赏:伦勃朗的宗教作品 伦勃朗生于卡拉瓦乔死前四年,比伯尔尼尼小八岁。他从未离开过故乡荷兰,起初在莱顿工作,然后到阿姆斯特丹,在那儿度过大部分创作生涯,他从没有见过卡拉瓦乔的任何作品。但他和洪托斯特·泰尔布吕根这些画家有联系,而这些人是到过罗马的。从这些人那儿他学到一点卡拉瓦乔的现实主义和色彩运用方法,当他到阿姆斯特丹以后,就把它发展到感情丰富、富于人类同情心和浓厚宗教情绪的全新阶段。 这种宗教感情是纯粹个人的,来源于他自己的经历和对圣经的深刻了解。在信奉新教的荷兰,人们阅读圣经、思考圣经,用这些取代天主教的听取神父说教、回顾圣人生平、修行礼拜等等仪式(例如圣依纳爵所规定的那些仪式)。伦勃朗选择的题材也是他自己的,卡拉瓦乔、伯尔尼尼,鲁本斯这些天主教艺术家的绘画雕塑题材是别人指定的,为的是张挂在一个特定的教堂或私人礼拜堂里;荷兰的卡尔文派教堂则没有这种要求,阿姆斯特丹市民享受着新商业繁荣带来的财富,他们的艺术需求是人像画、风景画、花草画等等。但宗教题材的版画也有市场,因此伦勃朗作为17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同时也是最伟大的蚀版雕刻家,即使不是古往今来最伟大的一位也罢。蚀刻版画用板印制,通常是铜扳印制,画家先要在板上画出相反的图形,这一般是用一根针在一层薄薄的抗酸蜡层上涂刮,然后用酸腐蚀这刻露出来的铜板表面,再把墨水施于其上,然后擦去,只在刻出来的槽线中留下足够的墨水,让它印在覆盖于板面的纸上。这个过程还可以改成在板上直接用一根较硬的针刻画,从而使槽线边缘比较粗糙。这粗糙的边缘可以磨平,也可以保留下来,使印出来的线条比较模糊。 在《100盾版画》中(之所以这样称殍是因为它在一次拍卖中以这么高的价格售出),伦勃朗使用了所有这些技巧,创造出一个精细富丽的画面,尽管它并没有色彩.画面内容混合而成,取材于《马太福音》第19章。画上的基督在犹太地方给人祛病除灾,祝福幼孩,开导民智。从右边上来的一群病人让人想起后来贝多芬在歌剧《菲岱里奥》中描写的重返光明的囚徒;靠左边一点,一个女人抱来孩子,但被其上一个信徒挡住。在她左边,坐着那富有的青年,基督告诉他:他若想得到天国的财产,就应把现有的一切都分给穷人;再往左,一群法利赛人正在艨胧中自相争执。基督正中而立,伸出手,眼望孩子。他就是注意力的中心,这不仅因为其他主要人物的动作、手势和目光都朝向他,而且因为整个画面结构都在加强他突起的形像。明暗对比既用来强调重要线条和心理含义,也用来表现空间和整体的结构,虽说它创造出一种拔高的现实主义效果,却又完全不是照相机中的自然主义。试看画上那一大片深色区域如何引出又如何加强基督的形像,

油画技法教学大纲

《油画技法》教学大纲 适应专业:中等专业学校电脑美术专业 总学时:72小时 一、课程性质、任务和基本要求: <一>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一门研究形体与色彩之间关系的课程,也是一门技法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理论教学与技法训练,使学生掌握色彩理论知识,以及油画基本技法,为从事装潢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基本要求: 1.基本了解中外油画发展概况; 2.熟悉油画工具、材料、性能; 3.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技法; 4.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 <一>油画工具与材料 1.油画内框的制作和要求 2.油画布、油画纸、油画板的选择和制作 3.油画箱 4.画凳、画架、画伞 5.调色板及颜色的排列 6.油画用油 7.油画笔、油画刀的选择和使用 8.油画颜色 [基本要求] 1.了解油画内框的制作要求与比例型号; 2.了解商品油画布的选择和使用; 3.掌握油画布、油画纸、油画板制作方法; 4.了解油画颜色的性能。

[教学重点]:油画内框的制作和要求。 [实训内容]:通过动手接触油画工具。 <二>油画的技法 1.历代大画家油画技法选述; 2.油画的笔法; 3.油画的刀法; 4.油画的画面肌理效果。 [基本要求] 1.了解凡?爱克、达?芬奇、提香、伦勃朗、委拉斯贵支、安格尔、 库尔贝以及印象派的技法特点; 2.掌握油画的笔法和刀画法; 3.能充分表现画面的肌理。 [教学重点]:历代大画家油画技法选述。 [实训内容]:让学生多看书,了解油画技法。 <三>形色基本概念 1.形、色之间的关系; 2.色。 [基本要求] 1.做到以色写形,形色合一; 2.了解色彩、色相、明度、纯度、彩度、色阶、色调、律动、色 彩的冷暖、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等基本概念和色彩的基本 知识。 [教学重点]:形色之间的关系。 [实训内容]:多看书,了解形色的基本概念。 <四>油画写生(临习) 1.静物写生(临习); 2.风景写生; 3.人物写生(临习); 4.名作欣赏。

油画大师伦勃朗的艺术成就

油画大师伦勃朗的艺术成就 潘婷 内容摘要:伦勃朗是17世纪欧洲绘画的三大支柱之一,是荷兰17世纪现实主义绘画的代表,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也是欧洲艺术史上开宗立派的大师级人物。在艺术上大胆探索、实践,无论宗教、神话、肖像、风景、动物等各种题材的绘画,都有独到的成就。在伦勃朗的手里,光和影成为他表达主题和情感的有力的艺术语言。他使用的色彩,常带有一种金属和宝石般的高贵感,使粗陋的物象也变得华美悦目。代表作品有《夜巡》《杜尔普教授的解剖学课》等,色彩浓重,构图严谨,很好表现人物精神与性格,他艺术成就还体现在自画像上,伦勃朗最使人好奇的地方,就是他一生高达百幅的自画像,既是是他本人真实写照,也是日后研究他的最佳资料,和梵高一起被认为是自画像双璧。笔者通过西方美术史的学习,得知了作家的生平的际遇、以及画家在艺术上的伟大成就,更是被画家把艺术、名誉和自由看得比金钱更重要,不愿迎合他人平庸的艺术趣味而降低作品的艺术性,不愿放弃自己的美学观点和表现手法,导致自己的晚年的窘迫生活肃然起敬。笔者将从作家生平简述作为一条线索来分析改变作家一生际遇的《夜巡》。 关键词:夜巡、光影 一画家生平简介 伦勃朗是荷兰画家,年轻时在阿姆斯特丹向画家拉斯特曼学习绘画。17世纪初,荷兰新兴资产阶级以加尔文教为国教,废除教堂的装饰画和祭坛画。可是伦勃朗受拉斯特曼影响,加上宗教画在荷兰富裕市民中仍有市场,因而一直对圣经题材感兴趣,一生中没有中断过绘制宗教画,但对这类画作了世俗化的处理。约1625年,他返故乡设画室,从事绘画创作和招收学生。其创作生涯大体上包括四个阶段。 年轻时候的成功使伦勃朗富裕起来。他开始收购艺术品和古董。1639年迁居一座豪华的住宅。妻子萨斯基亚为他许多作品充当模特儿。画家在这阶段中看来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评论家们一般认为从他当时的一些自画像中,可以察觉其心情的愉快。但也有人指出,这类自画像和亲友肖像中,有一部分曾被搬用于他的宗教历史画。著名的《怀抱萨斯基亚的自画像》(约1635,德累斯顿画廊),据近年考证,可能是一幅进行道德说教的宗教画。 晚年(1648~1669)1656年,伦勃朗被迫宣布处于变相的破产状态。以后两年,房子和动产均被拍卖。他的油画买主不多,可是宗教题材蚀刻画却销路甚广,其中有一幅俗称《100荷币版画》(约1649),即是由于买价高而获得这一名称的。1660年,他迁居阿姆斯特丹犹太人区域附近的一座小屋。同年,他充当妻子与儿子开设的一家美术公司的雇员,因为这样才能免于受到债主们进一步的逼债。次年,他受托绘成历史画《西菲利斯的密谋》。西菲利斯于公元69年发动过反抗罗马暴政的起义,是荷兰远古的民族英雄。此画为荷兰历史画中最有纪念碑式气

伦勃朗油画技法详解

伦勃朗(1609- 1669)出生于荷兰莱顿。伦勃朗年轻时曾在阿姆斯特丹学习绘画,从师于皮尔特·拉斯特曼,他以从心理分析角度画肖像画而闻名于世。皮尔特·拉斯特曼本人曾求学于意大利,深受卡拉瓦乔的影响,所以作为其学生的伦勃朗,也酷爱意大利的浓淡、明暗对比强烈的绘画风格。 伦勃朗早期是典型的荷兰17世纪的绘画风格,但是他中后期的绘画有了显著的变化,伦勃朗进一步发挥厚涂法,在光下加重其厚度,并使阴影更加透明。伦勃朗长期的多幅自画像,完整地记录下了他事业上的成功与失败,以及他在油画技法方面的发展。 伦勃朗与鲁本斯可以并称为最杰出的油画技法大师。他们都尽可能地制造出各种对比效果,从透明与不透明,明与暗,清晰边缘与模糊云状边缘,一直到冷暖色对比。 伦勃朗使用的调色油 伦勃朗使用的调色油是很浓的胶状调色油,很黏稠且干得很快。伦勃朗非常突出他画阴影处的高凸部分,以此来体现画的立体感。伦勃朗的画中阴影处呈透明黑色,光区和阴影区色彩厚度相同但不透明,调色油易干的特性,使整个画面笔触很明显。

虽然伦勃朗的每一笔都令人感到他的得心应手,但整幅画却给人一种艰难完成的绘画效果。伦勃朗没有鲁本斯的绘画天才,他总是在画快要干了,且已适于用画笔上色时才开始修改自己的画。所以伦勃朗的画会给人一种先画好后再艰难修改画面的感觉,好像用画刷拉黏液的感觉。这种感觉在画中光区更为明显。 下面的伦勃朗油画技法示范画中用和鲁本斯相同的调色油:多种的基本调色油,其做法参见《如何制作适合临摹伦勃朗油画的调色油》。 伦勃朗的油画底 伦勃朗主要在灰色调的画布上作画,他也在画板上画过一些一次过作色法的画,但伦勃朗的大多数画都是分几个部分在画布上完成的。 伦勃朗油画技法示范画中,将画布固定在12.7cm的胶合板上。这样既有木板的稳固支撑感,又有画布的质感。画布的准备过程和画提香画的准备过程相同,可参见《详解使用提香的油画技法画油画的步骤》。画布最后上一层生赭色、铅白加调色油的色彩,这层色彩可以做底色调,并使画布不吸水,待其干后即可作画。 伦勃朗的油画步骤 伦勃朗大多数肖像画都是直接写生绘画,他的形体画不如其他大师的流畅,所以他的画分几部分完成。通过对每一部分的不断精心修改,

10大史上最有影响力女艺术家作品

10大史上最有影响力女艺术家作品 01 Louise élisabeth Vigée Le Brun 伊丽莎白·维杰·勒布伦Vigée Le Brun(1755-1842),出生在法国巴黎。在完全颓废的洛可可时期是一位众所周知的人像画家。她是Marie Antoinette(玛丽·安托瓦内特,法王路易十六的王后)的私人人像画家,帮王后作画(有时帮她的家人作画)超过30次。Vigée Le Brun 拥有的财产中有数以百计的画作包括600张人像画和200张风景画。queen Marie Antoinette of FranceVigée Le Brun的艺术遗产不仅在今天被人想起,她,不像当时大都数深闺中的女人,而是非常出名。当她和她的女儿在法国大革命开始的时候逃离了法国,她们游历了整个欧洲,所到之处得到贵族们的欢迎追捧,他们让她继续以她自己独有的风格作画。她们一路游历到俄罗斯,并为凯瑟琳皇后及她的女儿画了美丽的人像画。Countess Skavronskaia最终Vigée Le Brun 返回到了巴黎并与她的丈夫重聚。她比她的家人活得都要久,她的余生继续以艺术家的身份作画直至生命结束。因为Vigée Le Brun对绘画的热情,独特风格及全球的影响力,所以我把她归纳在这个名单中。她多产的职业生涯是鼓舞人心的,还有她受委托创作的客户们也非常有趣。02 Mary Cassatt 玛丽·卡萨特这是你在这个名单上可能会熟悉的女士之一。Mary Cassatt

(1844-1926),出生于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作为一名印象派画家,她最为人知晓的是她对于女人、孩子、亲子关系相关主题的关注。如果你Google“画婴儿的女性”,你可能会查找到Mary Cassatt的画作。summertimeCassatt在宾夕法 尼亚艺术学院学习绘画,从她十五六岁开始,直到她21岁,她决心毕业后将绘画作为自己的职业。在1866年,她搬去 法国居住,继续自己的课题和学习,这让他父亲十分懊恼。在那个时代女人无法进入艺术学校,所以她只能上私人课程,但这从未动摇过她的目标:成为一名职业的画家。1868年,Cassatt的作品,《A Mandoline Player(一个曼陀林演奏者)》入选到巴黎沙龙,一个由美术学院举办的官方艺术展览。她也是首个被该展览接受的美国女人。遗憾的是,她不得不在1870年离开法国,以避免在普法战争中被捕。这意味着她 的艺术生涯受到了重创,也因为她的父亲始终没有支持她的职业选择,没有支持和鼓励,她甚至她考虑放弃她追求艺术的目标。幸运的是,受到匹兹堡的主教委托,她回到欧洲,在意大利的帕尔马,绘制意大利伟大画家科雷乔画作的复制品。Young Mother Sewing回到欧洲之后,她的画作带上了印象派的风格,她结识了Edgar Degas,一位印象派同好,知名的水彩画家。正是这份友谊鼓舞她继续在自己的路上前行,并让她最终形成她著名的个人风格——孩子,女人的肖像画作,获得成功。她的故事就讲到这里,(虽然它可能是

第5课抽象艺术作品分析

第5课:走进抽象艺术 (一)作品分析 《即兴之31》(油画,1931年)康定斯基(俄国) 【康定斯基】出生于莫斯科,父亲是茶商,幼年时期与父母居住在罗马和佛罗伦萨,后来回敖德萨。少年时起就画画,写诗,弹钢琴,拉大提琴。曾在莫斯科大学获得社会科学和法律学的学位。1896年,即康定斯基30岁时,决意学习绘画。在慕尼黑美术学院学画直到1900年,此后即开始了活跃的艺术实践活动。 康定斯基倡导即兴作画,以表现艺术家的需要。他认为精神因素是艺术中最重要的东西,艺术不是对自然的模仿或精心制作,而是内心的需要。“艺术就像自然、科学、政治一样是一个自足的领域,它受到适合自己需要的自身规律的支配”。寻找这个规律正是画家终身奋斗的目标。他特别强调绘画同音乐的结合,音乐在所有的艺术种类中是最抽象的。康定斯基在《论艺术的精神》一书中详尽论述了音乐与绘画存在着的深刻联系。在康定斯基看来,绘画必须创造出一个与自然对象相和谐的新的现实。绘画中的色彩犹如音乐里的音符,它本身就能够打动观众。画家以这种抽象艺术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在观众中唤起音乐所产生的那种难以用语言表达的艺术情感。康定斯基追求绘画的音乐感,最后发展出情绪性的抽象绘画。 康定斯基的抽象作品带有很强的个人情感,因此有人称他的艺术为“热抽象”艺术。他的抽象作品大都完全脱离了客观对象,为避免标题给观众的引导性联想,他常常像音乐作品的标题那样给自己的画取上“即兴”、“作品X号”等名称。 《百老汇的爵士乐》(油画,127厘米×127厘米,1942—1943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藏)蒙德里安(荷兰) 荷兰的蒙得里安始终想象着用最简单的美术语言要素——直线和纯色组成他的画。他想让他的艺术去揭示在主观性的外形不断变化的背后隐藏着的永恒不变的实在。他自己说:“我一步一步地排除着曲线,直到作品最后只由直线和横线构成,形成十字形,……直线和横线是两相对立的力量的表现;这类对立物的平衡到处存在着,控制着一切。”他从大大小小的原色块和矩形直角形状的组合中寻求所谓“表里平衡,个性和集体平衡,自然与精神、物质与意识的平衡”等。他认为这才是反映了宇宙最本质的客观法则。人们称他的这种抽象画为“冷抽象”,也称几何风格派。 《百老汇的爵士乐》是蒙德里安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他极少直接来自现实感受的作品之一。在这幅作品中,蒙得里安把他对纽约百老汇音乐的感受和认识用他自己的语言方式表现出来,创作出了一种视觉音乐。像铜管乐器一样明亮的黄色线,在霓虹灯光般的红色、蓝色、灰色小点的闪烁下,呈现出一种爵士乐的节奏感。我们还能感受到纽约最繁华的百老汇夜晚的嘈杂。密如蜘蛛网的垂直和水平的线条,很容易使人联想到百老汇街都是直角相交的道路。 《红树》(油画,1908年) 蒙德里安(荷兰) 《灰树》(油画,1912年) 蒙德里安(荷兰) 《开花的苹果树》(油画,1912年) 蒙德里安(荷兰) 【蒙德里安】(1872—1944)荷兰画家,生于荷兰阿姆尔弗特,卒于美国纽约。父亲是一位喜爱绘画的小学校长,他从小受父亲的影响而喜欢绘画,并向父亲和画家叔父学习绘画。17岁时取得了小学绘画教师资格证书,三年后又拿到中学绘画教师资格证书。1892年他来到阿姆斯特丹,进入国立美术学院开始正式严格的写实绘画训练,成为颇受教师赏识的基本功扎实的好学生。1908年前,他画了大量的写实风景画,其笔法肯定、形象概括,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1908年后,他开始探索新的表现手法,1911年底他来到巴黎,马上受到立体主义影响,并开始以“树”为题不断探索抽象化的表现。1914年后又放弃立体主义,转向几何形符号式的绘画,终于20世纪初形成独特的纯几何形的抽象风格。最后他以绘画的基本元素的直线直角相交构成富有节奏感的大小不等的几何图形,再用最单纯原色的不见笔触的色块与其匹配,成为独树一帜的“新造型主义”艺术,而名扬世界。人们一见到粗黑的横竖直线构成大小不等的红、黄、蓝、灰的方形、矩形的画面,便知那就是蒙德里安的作品。他认为惟有这种抽象的几形图形形式,才是绘画最本质的。他将以往的所有传统技巧统统抛弃,在他的画中不见其他任何画派的影子,他以其新形式的作品开拓了人类的艺术眼界,引领人类追求最单纯的和谐。

伦勃朗 《浪子回头》

伦勃朗《浪子回头》 《浪子回头》十七世纪荷兰画家伦勃朗以《圣经》比喻浪子的一段文字为蓝本创作的一幅油画作品。画面表现的是老人的小儿子,索求家产,远走他乡,放浪形骸,迷途知返,最终回到家中,父子相遇的一刻。伦勃朗以世俗的场景演绎了神述的比喻。 以世俗生活体现圣经文本?这是伦勃朗独特的艺术情怀,出于他笔下的圣经题材作品往往是一幅世俗化的生活观照,而出于他笔下的世俗画面往往又是一幅圣事化的隐秘事件。个体的认信之道与集体的教化之理保持双向的维度,翻开西方艺术史,这是一条清晰的脉络,艺术家在此错综复杂的脉络之中留下了自己认证的指纹。 伦勃朗的这幅《浪子回头》以一个大家门户的前厅为背景,画中的老人已是风烛残年,疲弱的视力已不能帮助他更好地辨认面前的情景,他伸出双手接受失而复得的儿子,那双颤动的手在儿子的背上抚摸着,生命的源流在那儿奔涌着。 衣衫褴褛的浪子身上留下了流浪的印记:他挥霍尽了向父亲索要的资材,时逢歉年,受雇为人放猪,食不果腹,饲料充饥尚求之不得,遂念及家中无尽的好处,回家跪在老人的面前,说道:“我得罪了天也得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作你的儿子。”源远流长的微波细水汇入生命的活体,一脉相承的最初时日又回到身边。 伤感的焦点胜过选择喜出望外的瞬间,虽然接下来似乎可以耳闻目睹老人的吩咐和高兴的场面:“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来给他穿,把戒指戴在他的指头上,把鞋子穿在他脚上,把那肥牛牵来宰了,我们可以吃喝快乐。”但是,眼前我们只能从背景中辨认出四位坐立不一冷漠旁观的其他人物,根据圣经上的文字,人们认定前面的一位肯定是老人的大儿子,双手交叉胸前,面色犹疑,态度暧昧不明。其他三位人物的身份,人们各有猜测,定论不一。坐下的一位应该是一位管家,后面的两位是雇佣的仆人,近乎无动于衷的神情寓意复杂的心情难以揣度,但那木讷的表情影射困惑的心理却暗示我们事情还没有结束,大儿子对老人说:“我服事你这多年,从来没有违背过你的命,你并没有给我一只山羊羔,叫我和朋友一同快乐,但你这个儿子和娼妓吞尽了你的产业,他一来了,你倒为他宰了肥牛犊。” 艺术家创作时虽然不受文字的限制,但是明确的主题和宽泛的意象都不违背创作的原理,事实上也是,并没有不蒙生意象的主题,也没有不关心主题的意象。 此岸没有可以取悦每一个人的事情,人所思考的只能是人的事情,彼岸的亲临才能让人们一同思考神所喜悦的是什么。 《圣经》中的浪子的比喻 耶稣又说:一个人有两个儿子,小儿子对父亲说:父亲,请你把我应得的家业分给我。他父亲就把产业分给他们,过了不多几日,小儿子就把他一切所有的都收拾起来,往远方去 了。在那里任意放荡,浪费资材。既耗尽了一切所有的, 又遇着那地方大遭饥荒,就穷苦起来。于是去投靠那地 方的一个人,那人打发他到田里去放猪。他恨不得拿猪 所吃的豆荚充饥,也没有人给他。他醒悟过来,就说: 我父亲有多少雇工,口粮有余,我倒在这里饿死么?我 要起来,到我父亲那里去,向他说:父亲,我得罪了天, 又得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把我当 作一个雇工吧。于是就起来,往他父亲那里去。相离还 远,他父亲看见,就动了慈心,跑去抱着他的颈项,连 连与他亲嘴。儿子说: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 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父亲却吩咐仆人说: 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来给他穿上,把戒指戴在他指头 上,把鞋子穿在他脚上,把那肥牛犊牵来宰了,我们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