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论曾国藩的理学经世思想

试论曾国藩的理学经世思想

试论曾国藩的理学经世思想
试论曾国藩的理学经世思想

试论曾国藩的理学经世思想

韩立君

摘要曾国藩理学经世思想的主要内容分为4个方面:1.修身、内省。曾国非常重视按

儒家的标准进行个人品德修养,并且是一个虔诚的自我修养的实践家。2.崇仁、孝,尚勤俭。曾国藩所崇尚的仁、孝、勤、俭,都是儒家理学思想。3.教子与经世。曾国藩不仅强调自身的修身、内省,而且特别重视用儒家思想,尤其是理学对儿子进行教育,使他的学问和能力并没有“一世而亡”。4.经国治世、富国强兵与办洋务结合。曾国藩主张通过办理洋务来实现经世致国、富国强兵的目的。

关键词曾国藩理学经世致用思想

经世之学,“是指讲求通晓儒家经学以服务于现实政治和社会实际的崇实学风和价值趋向”。曾国藩推崇理学经世的思想核心是注重维护封建伦理制度和调整封建统治政策,增强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他虽以理学家相标榜,但不尚空谈而务实际。曾国藩的一生,可以说就是非常严格按照理学家“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公式为封建统治服务的。

一、修身、内省

曾国藩非常重视按儒家的标准进行个人品德修养,并且是一个虔诚的自我修养的实践家(如他主张黎明即起,按时练字,熟读经史和写反省日记等)。曾国藩自追随唐鉴、倭仁讲习理学以后,唐鉴、倭仁帮他制定“日课”、“十二条规”,最主要的就是修身、自我反省,简直就像个宗教徒,实为儒教教徒、理教教徙。虽然,他后来没有按照理学家的样式,坚持每日做“功课”,但从来没有放松过对自己的严要求,对自己身上存在的不合封建道德的行为,时常进行反省和自责,经常见诸日记和书牍之中。特别是在1858年再次出山之后,通过一番“大悔大悟”,曾国藩更严格地按封建统治要求规范自己。

曾国藩在同治九年二十二日《日记》中,记载“是日细思古人工夫,其效之尤著者,约有四端:曰慎独则心泰,曰主敬则身强,曰求仁则人悦,曰思诚则神钦。”从中可以看出,曾国藩认为修身,就必须“慎独”。所谓“慎独”:慎于独处,则心胸安泰,就是说遏禁私欲,连非常微小的方面也不放过,循理而行,成以心泰,就是要人的一言一行都要完全符合封建的伦理道德。曾国藩视此为“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是“守身之先务”。o他认为要寡欲,就必须“不忮不求为重”。所谓忮,就是嫉贤害能,妒功争宠;所谓求,就是贪利贪名。在曾国藩看来,“忮不去,满怀皆是荆棘;求不去,满腔日即卑污。”

曾国藩认为修身须“主敬”,端恭谨慎,则身体强健。就是说仪容整齐严肃,内心思虑专一,端恭不懈,所以说身体强健。“主敬”,即在日常生活中要有尊老敬贤的思想品德。“主敬”是孔孟的主要思想。曾国藩说:“孔门持以教人,春秋士大夫亦常言之,至程朱则千言万语不离此旨。”要做到主敬,就要求做到内心“专静纯一”,绝不能贪图名利与享受,外表还要有庄重之气,“整齐严肃”。如果能有“出门如见宾,使民如承大祭”的气量,其效果必能”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

曾国藩认为修身须“求仁”,追求仁义,则人们敬慕热爱。就是说从本体上讲,有民胞物与之怀,大公无私,所以人悦。曾氏认为修身还需“思诚”,正心诚意,则神灵钦敬,就是说内心忠诚无二,言语笃实无欺,以至诚感应万物,达到神钦。

曾国藩时刻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封建理学。所谓“内省”,实际上就是内心世界的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一种在封建意识形态制约下微妙的思想冲突和斗争。曾国藩的内省功夫,最初是从晚清理学名家倭仁那儿学来的。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六日,他给几个弟弟的信中说:“倭艮峰先生则诚意工夫极严,每日有日课册,一日之中一念之差,一事之失,一言一默皆笔

之于书。书皆楷字,三月则订一本。自己未年起,今三十本矣。盖其慎独之严,虽妄念偶动,必即时克治,而著之于书。”“余自十月初一日起亦照艮峰样,每日一念一事,皆写之于册,一便触目克治。”倭仁帮他制定了《课程十二条》,就是以内省为核心的。“一、敬。二、静坐。三、早起。四、读书不二。五、读史。六、谨言。七、养气。八、保身。九、日知所亡。十、无亡所能。十一、作字。十二、夜不出门。”曾国藩就是严格按照这个课程做的。曾国藩还有《立志》、《居敬》、《主静》、《谨言》、《有恒》“五箴”。其立志在于“澄清天下”、救国救民;立志而后,便持之以恒,铢积寸累,自然成功;反省自我,哪怕是前有猛虎,后有毒蛇,面对三军,也要“我虑则一”,毫不苟且;对自己的言行,禁绝“巧语悦人”,对人对己都要坦坦荡荡,不自欺、不欺人,等等。这实质上就是后人常说的立志、奋斗、修德、养性、做人、处事的准则。

曾国藩作为近代史上的理学家,能够不断检讨自己的不足,他曾深刻地自责生平有三耻:“天文算术、毫无所知”为一耻;“每做一事,治一业,辄有始无终”为二耻;“少年作字,不能临摹一家之体”为三耻。曾国藩对其身上存在的缺点不姑息,并且力求改之。例如,曾国藩就曾多次反省自己治学办事缺乏恒心的毛病。在给儿子纪泽的一封信中说:“余生平坐无恒之弊,万事无成。德无成,业无就,已可深耻矣。逮办理军事,自矢靡他,中间本志变化,尤无恒之大者,用为内耻。尔欲稍有成就,须从有恒二字下手。”又说:“无恒是吾身之大耻”。?为了改掉自己“无恒”的毛病,他把家中一室起名“有恒堂”。通过多年坚持,终于在这方面有了长进。所以,曾国藩在同治元年四月的一封信中,他又说:“四十六岁以前作事无恒,近五年深以为戒,现在大小事均尚有恒。”

又如,在官场交际中,他严守一个“悔字诀”,不断地“省己之不足”。在同治六年正月初二给曾国荃的一封信中说:“兄昔年自负本领甚大,可屈可伸,可行可藏,又每见得人家不足。自从丁已、戊午大悔大悟之后,乃知自己全无本领,凡事都见得人家有几分是处。故自戊午至今九载,与四十岁以前迥不相同。大约以能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尤为用。立者,发奋自强,站得住也;达者,办事圆融,行得通也。”?

曾国藩的内省、自律、自我教育达到了比较深的程度。他有段日记,这样写道:“昨夜梦人得利,甚觉艳羡。醒后痛自惩责。谓好利之心形诸梦寐,何以卑鄙如此,真可谓下流矣!”曾国藩在睡梦中,梦见别人得了利益,自己羡慕,在日记中责骂自己“卑鄙”、“下流”,真可以说“灵魂深处闹革命”了。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曾国藩深知这一道理,曾国藩的修身、内省的目的,就是“修己正人”。曾国藩在道光二十一年闰三月《与朱》中写道:“‘以善养人,以德服人。’此谣近似迂阔,实切要也。如此则昌大将更无矣。”曾国藩还以“内圣外王”目标出发,改其名为“国藩”,意为“为国藩篱”,立下“以澄清天下为己任”的志愿,由“内圣”而去做“外王”之事。所谓“始于修身、终于济世。”

二、崇仁、孝,尚勤俭

曾国藩所崇尚的仁、孝、勤、俭都是儒家思想,特别是理学思想。面对太平军的冲击、西方思想的渗透、中国的理学摇摇欲坠,而封建专制就是靠封建理学维系着。因此,曾国藩为了重振封建秩序,就必须要求人们按照理学去做。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在《论语》中提到“仁”字,就有109处。仁在理学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朱熹说:“性者人之所受乎天者,其则不过仁、义、礼、智之理而已。”“理”是理学思想的核心和最高范畴。“理”既是万物之本源,又是封建道德纲常。曾国藩在强调带兵之法时,既要“以礼存心”, 也要“以仁存心”。他的所谓“仁”,即“欲立立人,欲达达人”,也就是“待弁勇如待子弟,常有望其成立,望其发达之心。”他还在《君子、小人》篇中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曾国藩还认为人要时时仁义,方为君子。他在《君子、小人》篇中还说:“陈容有言曰:‘仁义岂有常?蹈之则为君子,违之则为小人。’大哉言乎!仁者物我无间之谓也。一有自私之心,则小人矣。义者无所为而为之谓也。一有自利之心,则小人矣。同一日也,朝而公正,则为

君子;夕而私利,则为小人……。”在这段话中曾国藩告诫人们要时刻以仁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讲求仁义的君子,而不做不仁不义的小人,从而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社会制度井然有序。

孝反映了封建社会父子之间的伦常关系,作为封建制度的维护者的曾国藩也十分重视孝道。孝是他所倡导的“八德”之一。他不仅亲自实践孝,而且还教育家人行孝道。咸丰八年十一月二十三日,他《致澄弟沅弟季弟》信中说:“……第二,贵体孝道。推祖父母之爱以爱叔父,推父母之爱以爱温弟之妻妾儿女及兰、惠二家。又,父母坟域必须改葬。请沅弟作主,澄弟不可过执。”他还教育儿子尽孝心,咸丰十年二月初四日,《谕纪泽》中说:“接尔元夕禀,知叔父大人病极沉重。余未在家,尔宜常至白玉堂服侍汤药,勤敬二字断不可忽。若在老宅而有倦色肆容,则与不去无异。余往年在外多愧悔之端,近两年补救不少。至在家亦有可愧悔者,儿为我补救可也。澄叔分居上腰里,应用粗细器皿须由下腰里分去。尔禀母亲雇工陆续送去。尔至长沙看贺岳母,须待叔祖病减乃去,禀商澄、沅两叔父遵行。”

曾国藩恪守孝道,也是儒家修齐治平的模式的重要一环。它是齐家的具体表现,是修身的自然延伸,也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条件。因此,强调孝是曾国藩经世思想的重要内容。

勤俭是儒家倡导的持家美德,理学由于吸收了道、释的修身之法,所以更是崇尚勤俭,曾国藩也是如此。勤俭是曾氏倡导八德中的首要二项。重视身教的曾国藩,在日常生活中很俭朴。在咸丰六年九月二十九日《谕纪鸿》中说:“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气习,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

曾国藩以勤俭为齐家之道。俗话说:“一家之计在于勤,一日之计在于晨。”自小在农村长大的曾国藩,视“勤是人生第一要义”。要勤就必须戒惰,而“戒惰字以不晏起为第一义”。咸丰九年十月十四日,在曾国藩给纪泽的信中写道:“我朝列圣相承,总是寅正即起,吾得见竟希公、星冈公皆未明即起,冬寒起坐约一个时辰,始见天亮。吾父竹亭公亦甫黎明即起,有事则不待黎明,每夜必起看一二次不等,此尔所及见者也。余近亦黎明即起,思有以绍先人之家风。尔既冠授室,当以早起为第一先务,自力行之,亦率新妇力行之。”他认为乡间凡早起之家,必是蔬菜茂盛之家,类多兴旺;而晏起之家,类多衰弱。他最恨那些贪睡晏起的人,这种人到头是“一无所有,可耻!”

曾国藩视“居官不过偶然之事,居家乃是长久之计,能从勤俭耕读上做出好规模”才是可靠的。他反对败家子作风,日常用度要俭。染布织衣,托买货物,力求节俭。衣着不可华丽,远行不可常坐轿,宜俭。周济他人,情意宜厚,礼物宜俭。逢年过节宜俭。节日很少唱戏、赌博,“因文正教训,不尚奢侈”,“我家世代简朴”,不能只是今朝有酒今朝醉。他告诫家人要爱惜物力,即使一纸一缕、一截竹头、一片木屑均有可用之处,应当收拾。曾国藩之所以用勤俭治家,是因为他深知勤俭是家兴盛的秘诀。在同治三年八月二十四日《致澄弟》说:“吾家子侄,人人须以勤俭二字自勉,庶几长保盛美。观《汉书·霍光传》,而知大家所以速败之故。”

曾国藩尚勤俭,并非仅仅拘泥于家庭的小圈子,而是升华至国家兴盛的高度来认识。他说:“历览有国有家之兴,皆由克勤克俭所致。其衰也,则反是。”可见,曾国藩认为国家的强盛与家庭的兴旺一样都与倡勤俭相关;持勤俭能使家庭富有,使国家昌盛。

三、教子与经世

曾国藩不仅强调自身的修身、内省,而且特别重视用儒家思想,尤其是理学对儿子进行教育,使他的学问和能力并没有“一世而亡”。他官至极品,政务繁忙,但从没有因此而放松对儿子的教育。甚至,他是在几千里之外的战争时期,对其子的习作也是“即日当批改付归”。有时,儿子的习作寄来不及时,他还写信督促。在同治六年三月初一日《谕纪泽纪鸿》中说:“鸿儿亦宜常常具禀,自述近日工夫。”

曾国藩重视教子是齐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齐家并不仅为一己之家,而是为的振兴儒风,扭转整个社会风气。他说,要树立正气,挽回颓风,“自乎一二人之心所向而已”,“此

一二人者之心向义,则众人与之赴义”,“余谓气节者亦一二贤臣倡之,渐乃成为风气”,“君子之道,莫大乎以忠诚为天下倡。”他意把这“一二贤臣”称作为“种子”,好比一颗良种,种到地里生根成树,种子绵延,普种广收,逐步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为此,他从自己扩到儿子乃自己的家庭、亲友,再推之社会,希望能维护、巩固封建制度的统治。

曾国藩对儿子的要求亦如律己一般严格。教子的内容丰富,被后世归纳出的典章式的内容就有所谓“八德”、“八字规”、“三不信”。所谓“八本堂”是:读书以训诂为本;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所谓“八德”是:“勤、俭、刚、明、忠、恕、谦、浑。”“八字规”是:“书蔬鱼猎,早扫考宝”。“三不信”是:“不信医药、不信僧巫、不信地仙。”此外还有“勤俭孝仁”4字,还有孝悌、忠信、廉正等信条,这些信条都是传统儒家数千年的规制。鉴于曾国藩教子内容之广,不胜枚举,所以,欲从曾氏教子的几个侧面窥视一斑。

曾氏教子立志、有恒。人贵有志,志贵有恒。曾国藩深知这一点,并不断地对其子进行教育。在同治元年四月二十四日《谕纪泽纪鸿》中说“……欲求变之法,总须先立坚卓之志。……尔于厚重二字,须立志变改。故称金丹换骨,余谓立志即丹也。”还在同治元年四月四日《谕纪泽》中讲到志贵有恒,文中说:“……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种树畜养,日见其大而不觉尔。尔之短处在言语欠钝讷,举止欠端重,看书能深入而作文不能峥嵘。若能从此三事上下一番苦工,进之以猛,持之以恒,不过一二年,自尔精进而不觉。”这里,曾国藩教育儿子,立志改正缺点,要持之以恒。曾国藩还在同治四年七月十三日《谕纪泽》中说:“望尔等少壮时,即从有恒二字痛下工夫。然须有情韵趣味,养得生机盎然,乃可历久不衰。若拘苦疲困,则不能真有恒也。”意思是说要想达到真的有恒,必须不畏艰难困苦。

曾国藩教子读书做“明理之君子”。曾国藩教子读书的目的在于望其成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在乡间能起禾告,在外能写信,庶不失大家子弟风范”,能保持“代代有秀才”,因为秀才是“读书之种子也,世家之招牌也,礼义之旗帜也。”曾国藩教子读书“破万卷,可以刚柔集一身”,认为读书可以改变人的气质。他在同治元年四月二十四日《谕纪泽纪鸿》中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那么,都读些什么书,才能使其子为“明理之君子”呢?

曾氏教子读书是有选择的。他在咸丰九年四月二十一日《谕纪泽》中说:“买书不可不多,而看书不可不知所择。以韩退之为千古大儒,而自述其所服膺之书,不过数种:曰《易》、曰《诗》、曰《春秋左传》、曰《庄子》、曰《离骚》、曰《史记》……曰《荀》、曰《春秋》、曰《谷梁》……曰《公羊》、曰《尔雅》、《四书》、《五经》之外,又好《通鉴》、《文选》……泽儿若能成吾之志,将《四书》、《五经》及余所好八种一一熟读而深思之。略作札记,以志所得,以著所疑,则余欢欣快慰。”另外,在同治四年六月二十五日《谕纪泽》:“陈刻《二十四史》颇为可爱”。可见,曾国藩让儿子选择所读的书,几乎都是儒家经典之作。曾氏是用儒家思想教育儿子的。

曾国藩教子谦虚。谦虚是理学倡导的美德。曾氏为了使儿子不滋长骄傲的情绪,不能蜕化夜游的恶鸟和懒蛇,他主张家中不积钱,也不为儿子置田产。在咸丰十年十月十六日《谕纪泽纪鸿》中,曾氏说:“银钱、田产最易长骄气逸气,我家中断不可积钱,断不可买田,尔兄弟努力读书,决不怕没饭吃。”他之所以持如此坚决态度,一则是因他一贯具有不以买田置屋留后人的思想。二则,曾国藩对那些不贪恋民财、比较清名的官吏还是比较敬佩的。他认为罗淡村“真当世界第一流清官,可敬也!”他视升官发财为可耻。

曾国藩还教儿子学习实用之学。曾氏教子读死书、不空谈心性、重视学习实用之学。在咸丰八年八月二十日《谕纪译》中说:“余生平有三耻:学问各途,皆略涉其涯矣,独天文算学,毫无所知,虽星五纬亦不识认,一耻也;……尔若为克家之子,当思雪此三耻。推步算学,纵难

通晓,恒星五纬,观认尚易。家中言天文之书,有《十七史》中各天文志,及《五礼通考》中所辑观象授时一种。每夜认明恒星二三座,不过数月,可毕识矣。”这里,曾国藩让其子为其雪耻而学的天文、算术,都是有实际用途之学,可以学以致用。

曾国藩用理学教子,获得很大成功。他没有使儿子变成“衙内”和“大少爷”,而是与国与民有用的人才。例如,曾纪鸿不幸早死,但他在研究实用的古算学上已取得相当成就;曾纪泽诗文书画俱佳,又以自学通英文,成为清著名的外交家,为巩固封建统治尽了力。

四、经国治世、富国强兵与办洋务结合

曾国藩主张通过办理洋务来实现经世致用、富国强兵的目的。作为洋务运动创始人之一的曾国藩,显然与传统理学家不同,他不仅不排斥理学以外的其它儒学门派,即使对“西学”也抱着吸纳和包容的态度,并且试图将其纳入理学的体系之下,在保持中国传统的儒学占统治地位及以中国封建政治体制不变的情况下,力图通过办理所谓洋务,吸收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并以此来补充儒学包括理学的先天不足,使中国封建社会的大厦,找到又一根新的支柱。

曾国藩办洋务的前提是维护中学为体。中学指传统的儒学、理学。他以理学思想作为经国治世的根本。例如,曾国藩非常重视民心的作用。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是“仁者爱仁”思想的具体体现,作为理学家的曾国藩十分重视这一点。他在咸丰元年十二月十八日《备陈民间疾苦疏》中说:“臣窃闻国贫不足患,惟民心涣散,则为患甚大。自古莫富于隋文之季,而忽致乱亡,民心去也;莫贫于汉昭之初,而渐致又安,能抚民也。”曾国藩不仅力倡得民心之重要,而且付之实践。他在咸丰三年二月《复欧阳兆熊》中说:“保甲之法,诚为善政。然刊定科条,散布乡愚,求能行法之人,不苟敛于民间,盖或百里而不得一贤焉。世教既衰,人人各逞其亡等之欲……独严缚匪党,动与磔死,差令乡里善良得以伸彼之气,而应吾之令耳。”这里,曾国藩重视在实行保甲之法时,找到一个好的不敲取民财的好吏。为了使广大百姓听官府的话,要严惩污吏。曾国藩还通过减浮收,以安民心。他在同治二年四月二十三日《复李鸿章》中说:“减漕一案,即请尊处主稿,挈敝衔会奏……将来苏松等府减浮收,竟可不必入奏,不必出示,但令每县各立一案,就该县风俗人情而为之制。大户名目,可革则革,办法不必一律,减法不必一价,但使小户实有所减而已。”百姓浮税少了,污吏也少了,可安居乐业。正如他在咸丰元年十二月十八日《备陈民间疾苦疏》中说:“卒能金瓯无缺,寰宇清谧,盖圣祖爱民如伤,民心团结而不可解也。”这里所谓领土完整,天下安宁,就是曾氏安民要达到的目的。当然,维护与巩固封建统治是曾国藩抚民心的出发点与归缩。

为了使国富兵强,曾国藩认为购置洋枪、洋炮、洋船,办军事工业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他在咸丰十一年七月十八日《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中:“至恭

亲王奕 等奏请购买洋船炮,则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又在咸丰三年十月二十四日《暂

缓赴鄂并请筹备战船折》中说:“再四思维,总以办船为第一先务。”曾国藩还说:“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这体现办军事工业的重要性。曾国藩不仅重视倡导洋务,而且更强调实践。在他为官的生涯中,他尽可能的把购置洋枪、洋炮、洋船及创办军事工业付之实践。“湖南之治水师也,由江忠源郭嵩焘倡议,而国藩成之。”曾国藩成立水师后,开始多方采购洋炮,用以装备水师,“此次蒙皇上屡降谕旨,饬令两广督臣叶名琛购备洋炮,为两湖水师之用。现已先后解到六百尊来楚,皆系真正洋装、选验合用之炮。”在总结湘潭、岳州两次战役取胜的原因时则说:“湘潭、岳州两次大胜,实赖洋炮之力。”同时,曾也加紧催清政府用西方先进的武器武装军队,“江面非可遽清,水前尚须增添,尤须有洋炮继续接济,乃能收越战越精之效。相应请旨饬催两广督臣,将应行续解之夷炮数百尊,赶紧分起运解来楚,于江面攻剿,大有裨益。”bq曾国藩承认“逆夷所长者,船也,炮也。”br他不仅重视购洋船,而且研究在作战中如何使用船。他在同治四年五月初一日《遵旨复陈霆营溃勇及筹办东豫捻匪情形折》中

说:“查水师炮船宜用于长江大川之中,不宜用于岸高河窄之地。岸高则大炮难于仰攻,河窄则战船难于转旋,而陆贼转得据高储击,两岸之枪子、火毯一一落我船中。自处必败之道。曾国藩对办军事工业也很有信心,他说:“洋人之智巧我中国人亦以为之,彼不能傲我以其所不知。”曾国藩在安庆设内军械所,这是第一个洋务军事工业。1865年曾国藩、李鸿章创立了江南制造局。曾氏办厂的目的是造自己的船,但并不顺利。曾国藩在同治七年九月初二日《奏陈新造轮船及上海机器局筹办情形折》就陈述了这个问题:“窃中国试造轮船之议,臣于咸丰十一年七月复奏购买船炮摺内即有此说。同治元、二年间驻扎安庆,设局试造洋器,全用汉人,未雇洋匠。虽造成一小轮船,而行驶迟钝,不甚得法……维时,丁日昌在上海道任内,彼此讲求御侮之策,制器之方。四年五月,在沪购买机器一座,派委知府冯光、沈保靖等朝夕讨论,期于必成。”曾国藩看重洋炮,购船以勤远略、以达强兵。他认为创机器局以富国,可以维护封建统治。他在同治七年十二月初三日《谕记泽》中就说明这个意思:“李相创立上海、金陵两机器局,制造船炮,为中国自强之本,厥功甚伟。”

为了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曾国藩十分重视培养翻译西人的科技著作,培养翻译人才。他认为:“翻译一事系制造之根本,洋人制造出于算学,其中奥妙皆有图说可寻……,故虽日习其器,究不明乎用器与制造之所以然。”bt由他建立的江南机器制造局开设了翻译馆。为了更系统地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在上海江南制造局还附设了机械学校。同时,注重派留学生,到西方学习先进技术。

为了真正获得洋人的长技,他还注重用高薪聘请洋人亲自来中国传授技术。他在同治二年三月二十七日《复郭嵩焘》中说:“容春浦上年曾来安庆,鄙意以其人久处泰西,深得要领,欲借以招致智巧洋人来为我用……虽数万金不宜吝也。”他本人也把眼光投向了西学,他开始看一些介绍西方情况的书籍,便如徐继的《瀛寰志略》,使他受益匪浅。

可见,倡导并实施洋务运动是曾国藩经国治世、富国强兵思想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纵观曾国藩经世致用思想的内容,我们可以把他经世致用思想的特点简要地归纳如下:首先,曾国藩的经世致用思想是有深厚的理学基础的,他无论是治国、带兵,还是教子或办洋务,都以理学为指导思想,而不是就事论事。其次,曾国藩不仅是经世致用思想的倡导者,而且是一名虔诚的躬行者,从小处的修身齐家到大处的治国安邦,他都体现出了一位经世派大师的重视实用、讲求实际的作风。这使其经世思想显得更为真切可信。最后,曾国藩把经世思想和洋务思想有机地融为一体,大大丰富了经世致用思想的内涵,使之更具有现代中国社会的特点,这是他的前人所不及的。

(作者:大连辽宁师范大学讲师)

〔责任编辑李薇〕

浅谈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及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浅谈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白泥中学陈琪 [论文摘要]一个人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受到来自个体内在的多种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影响。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其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而复杂的历史、文化和家庭的渊源。既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家训的影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又深受湖湘文化的熏陶:“任性刚直”、“好勇崇俭”、“气太强”等,逐渐形成其独特的家庭教育思想。研究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有利于我们辩证地认识和把握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启迪和促进现代家庭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论文关键词] 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文化现代教育引言: 曾国藩作为一代鸿儒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其道德文章、为官治军可谓卓绝一世,特别是他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为后世所传颂。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包括了丰富的内容:教育其兄弟子侄志存高远,不断读书学习知识以明事理,讲礼仪知荣辱,协调处理好多方面关系等等.这些思想充分融合了曾国藩的为人处世的原则,也充分体现他对儒学的传承和发展,形成其独具特色的家庭教育思想,突出表现在:"孝"、"严"、"勤"、"俭"、"和"等等。反思现代家庭教育,越来越趋于功利化、实用化,忽视道德教育和伦理教育,使教育的内容出现了偏差,致使人性冷淡。此外,除骄戒傲和自克自省,自立自强。对于

现代家庭教育出现的过分溺爱、重智轻德等教育误区,曾国藩教化伦理思想无疑是一种可以借鉴的宝贵的思想资源。 正文: 一、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之源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和影响 曾国藩自幼好学,经、史、子、集无不涉猎,从其求学历程中,我们就可以了解到曾国藩获取传统文化之精深,接触面之广博,实属罕见。曾国藩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尤其是对“三大显学”钻研极深。儒家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积极入世精神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道家的全身保生,避让退守之道;墨家的勤劳节约之学,都深深地濡染并引导着曾国藩的人生,并进而成为曾国藩家训思想的重要精神养料,影响着他对家人的训教,“儒墨道”之思想在其家训中得到灵活的运用。曾国藩毕生信守儒学,信奉孔孟之道,深受儒家思想的浸染,他对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是推崇备至的。可以说,曾国藩早期所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为其家庭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曾氏良好的家庭氛围和习惯的继承 一个人生活生长的家庭环境对个人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曾国藩出身于耕读世家,深受高祖、曾祖及父亲的

曾国藩的修身艺术

【重点提示】 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少年当有狂者进取之趣 从砥砺自己的品性开始 性格决定命运,抱负决定成就,良好的品性是成功的前提。在优秀的领导者身上,我们总是能发现许多优秀的特质。但是这个世界上并没有天生的领导。这些特质无一不是从修养中来的。自我修养,是领导者走向成功的起点。早年的曾国藩同平常人一样,也有很多缺点,然而他凭借着自己的修身工夫,确立了良好的品格。他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修身艺术。那么,曾国藩在修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呢?曾国藩修身艺术,其实无非三条:第一,倔强;第二,进取;第三,有恒。 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曾国藩的性格,受他的祖父曾玉屏和他的母亲江氏的影响很大。曾玉屏常对家人说的一句话,就是“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这句话对曾国藩影响很大,做了两江总督之后,他还以祖父的这句话教自己的弟弟,并认为“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他说: “倔强”二字,却不可少。功业文章,教需要有这两个字贯注于其中,否则柔靡不能成一事。孟子所说的“至刚”,孔子所说的“贞固”,都是从“倔强”两个字中做出。我们兄弟受母亲的性格影响,好处也正在于倔强。 【忠告】 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曾国藩的倔强性格,在他最初出来带兵的时候表现得最为突出。他是以在籍侍郎的身份出来带兵的,没有地盘,无粮饷,事事仰给于人。偏偏曾国藩又是勇于任事之人,因而与地方官员势同水火,屡屡发生冲突。加上初期与太平军作战屡战屡败,更是使他的处境雪上加霜。然而在与官场政敌和与太平天国的双重博斗中,他却养成了一种咬牙立志、不肯认输的脾气。他自己将之称之为“打脱牙,和血吞”的“挺”字功夫。他曾经夫子自道说: 李申夫曾经说我与人怄气从来不说出,而是特别能忍耐,一步步寻求自强之道,因而引用俗话说:好汉打掉了牙,和血吞下去。这正是我咬牙立志的诀窍。我曾经被京城中的权贵所唾骂,被长沙官场所唾骂,被江西官场所唾骂,也经历过岳州之败,靖港之败,湖口之败,被打掉牙的时候多了,没有一次不是连血一块吞下去的。 又说: 我办理湘军水师,一败于靖港,再败于湖口,将士们都愿意离开水师而做陆军。但我咬紧牙

浅析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一)

浅析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一) 摘要: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是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之源,曾氏家庭教育思想主要涵盖以下几方面:“孝友”为德教之首;修身以达“天德”;首倡虚心的治学之道;包含老庄哲学的养生之道。曾氏家教思想启示当代教育应以培养良好向善的人性为首要目标:曾氏家教思想昭示家庭教育是社会文明进程中需要编译的“源程序”:曾氏家教思想启迪当代教育实现其育人功能的“培养基”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传统文化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很有影响的人物,也是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一方面他率湘军残酷地镇压了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运动,使腐朽的晚清王朝得以苟延残喘,他也因而落下了一个“曾剃头”的名号;另一方面他作为一代鸿儒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其道德文章、为官治军可谓卓绝一世,特别是他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为后世所传颂。历朝官宦贵族之家,往往一代人便享用殆尽,由于教育不当,其子孙骄奢淫逸,放荡不羁,最终走向堕落,家势因而衰败。曾氏家族却代有英才,是海内极为少见的长盛之家。究其原因,就是曾国藩那套独特的集传统文化之精华而不同于传统,有着开拓品质的家庭教育思想。 一、曾氏家庭教育思想之源 曾国藩自幼发奋读书,经、史、子、集无不涉猎,从其求学历程中,我们就可以了解到曾氏获取传统文化之精深,接触面之广博,这在清代列臣之中,实属罕见。他是清代的大儒学家,毕生信守儒学,信奉孔孟之道,深受儒家思想的浸染,在他精心挑选认为足以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十二位圣哲中,孔子就居其中,他对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是推崇备至的。但曾氏并不是一位儒家思想的纯粹守望者,他并非一成不变地接纳儒学,儒学思想在他身上体现出了传承又发展,融汇又创新的特质。 他的儒学思想有其自己的特点:一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人世思想。曾国藩的人生态度是人世的,这从其奋斗不止的人生历履及对家庭教育的高度重视中可看出来。当晚清政府面对势如破竹的太平军而束手无策时,曾氏以一介儒生,无权的在籍侍郎,苦心操办团练,亲自率领湘军与数倍于自己的太平军作战,虽历经挫折磨难,九死一生,但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最终取得胜利,挽救了行将崩溃的晚清王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曾氏是参透了这一道理的。他一生高度关注家庭教育,把教育子弟视为自己的重要义务和职责,这与他人世的人生态度是密切相关的,这种积极人世的人生态度看重自身的社会作用,追求“立德”、“立言”、“立功”的人生价值,他是按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来规范自己和家人的。他深知家族要兴旺发达,要长盛不衰的道理:“……不恃一时之官爵,而恃长远之家规;不恃一二人之骤发,而恃大众之维持。”“知其不可而为之”出自孔子的《论语》,它是儒家思想的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一种永不服输的进取精神,一种为人处世的至高境界,成为曾氏应对变幻莫测的社会人生,复杂诡异的官场宦海的至理箴言,也是他进行家庭教育的指导思想。二是“调和汉宋,博采众长”的学术思想。此处讲的“汉宋”是指儒学在不同时代产生的两个学术流派,“汉”即汉代儒学,其特点是重视对五经的考证;“宋”即宋明理学,讲求四书义理,讨论身心性命修养问题。对于懦学内部的各种流派,曾氏力持博采众长,无所偏倚的态度,因此他申明:“国藩一宗宋儒,不废汉学。”除了儒学,他还吸纳了墨家、道家的思想,他特别推祟老庄的道家思想,列庄周为圣哲贤人,盛赞其才,屡予征引。甚至对与儒学分庭抗礼的法家他也能择善而从,他对法家思想的吸收,这也许是作为儒家“仁、义”思想信守者的曾国藩而日后为何会成为残酷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曾剃头”的最好注脚了。曾氏对传统文化兼收并蓄,既表明他治学的博大胸怀,更是其家庭教育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三是“经世致用”的实用哲学。曾氏在学术上整合了各家各流派的思想,他这种吸收众长不是毫无原则的,其基本出发点就是经世致用,不论哪门学问、哪个流派,都要讲求在实际人世生活中践行的效用,这是曾氏所特别看重的。他认为治学应当循序渐进,踏踏实实,“若志

关于曾国藩的思想探究

关于曾国藩的思想探究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01班 姓名:龚坤 学号:2010011378 2011年5月21号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里,在满清快要咽下最后一口气的时候,有这么一位充满了历史争议,是非功过都有人评议的人物,他就是曾国藩。在满清的最后岁月里,外有帝国主义的侵略,内有广大人民与清王朝的矛盾,其中又还夹杂着清朝内部自身的矛盾,而我们在评议各种历史的时候,都无可避免地谈到曾国藩。 首先看一下曾国藩一生所经历的各种大事件。第一,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从历史的背景和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来看,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有农民发起的反帝反封建的运动,具有正义性,因此我们在这一历史事件中来评论曾国藩的时候,他首先就处于一种不利的地位,给人一种“刽子手”的形象。但就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就算曾国藩不出面镇压,仍然会下一个曾国藩出来,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是不可能建立自己的政权的。因此在这件事上对曾国藩的批判和怪罪是不公平的。第二,他是中国近代史的发轫者。他最初发起洋务运动,他说:“发展洋务,制造炮舰为中国自强之本”。他开设中国第一家军事工厂安庆内军械所,他与李鸿章合办中国第一家大型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厂江南制造总局。同时还派员出洋购买制造之械,真正实现中国的富强,同时派人出国深造,积极建设海军,是我国海军空前强大,可以说曾国藩是洋务运动中不可非议的领军人物和先锋。第三,在对外关系上。这也是现在史学界争论最大的地方。首先是“借夷兵助剿”,实际资料显示当时的曾国藩是反对这样做的,他说:“外夷之助中国成功后,每多意外要求”才使开始清政府勾结英法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没有成功,只是后来形式所迫,不得已而为之。可见勾结外国镇压一

论曾国藩的功与过

(个人原创,完成于2006年11月29日) 浅谈曾国藩的功与过 曾国藩(1811--187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从湖南双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在仕途上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紧接着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地,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作用于当时,而且一直延至今日,从而使之成为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具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他的一生功过让世人争论不休。有人骂他是民贼、元凶、民族罪人,好名失德的伪君子。但也有人对他的评价是:由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出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典型知识分子。不过在还没有定论之前,让我先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曾国藩进行分析吧: 在思想文化方面 曾国藩完全按照儒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做人之路,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他恪守“三纲五常”之道,认为“君虽不仁,臣不可不忠,父虽不慈,子不可不孝,夫虽不贤,妻不可以不顺。”他本身的“以礼自治,以礼治人”,“执两用中”,“持盈保泰”,“刚柔相济”,“勤、俭、谨、信”的自我修养,其家训的“八本”、“八字”、“四条”、“四败”等等,均反映了曾国藩地道是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成。但曾国藩虽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在那群愚昧无知、痴人说梦的顽固派面前,则算是一个有识之士了。他不仅看到了西方的长处,而且敢于承认,敢于学习。他虽然出于儒者的本质及对清王朝的尊重,说:

浅谈曾国藩

浅谈曾国藩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曾国藩也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静,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尽管曾氏著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作为一个政坛上的大人物,之所以区别于其他政客最为显著的地方,是非常注重完善自己人格的修炼,促进仕功的建立。曾国藩的人格修养,首先是诚,为人表里一致,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世。第二个是敬,敬畏,内心不存邪念,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第三个就是静,心、气、神、体都要处于安宁放松的状态。第四个字是谨,不说大话、假话、空话,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第五个字是恒,

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最高境界是“慎独”,举头三尺有神明。他每天记日记,对每天言行进行检查、反思,一直贯穿到他的后半生,不断给自己提出更多要求:要勤俭、要谦对、要仁恕、要诚信,知命、惜福等,力图将自己打造成当时的圣贤。 他靠人格的魅力成为卓越的领袖。有极高的威望,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投入到曾国藩麾下,幕僚多达三四百人,当时第一流人才都是出自他手下。许多人都认为人格修炼是空虚的东西,认为修身是虚无缥渺的东西,甚至还是迂腐的,但曾国藩一生的事业,修身才是他事业成功最重要的原因。 我觉得,前期的曾国藩是中国居官者之典范,是中国文人之楷模!他是一个乡村小地主家庭的儿子,从小就很爱读书, 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奋发图强,积极入世,忠君爱国。,长大后, 他克守封建礼教,理学修身养性的功夫,而处处事事严格要求自己。仕途上, 也是秉公执法,敢于得罪权贵,他从道光年间中进士、点翰林,到咸丰年间办团练、打太平军,再到同治年间于天津、办教案,曾国藩的一生可谓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却时刻以尽忠报国为己任,以兴我中华为志愿,可以毫不犹豫的说他是官之典范,人之楷模了! 而后期, 多年的官宦生活终于把曾国藩给同化了,他不再盲目模仿古代的忠臣直言死谏,虽然没有与那些贪官污吏同流合污,但对一些官场恶俗也睁只眼闭只眼,就这样.有了我们后来看到的仕途一帆风顺的曾国藩。我觉得这才是一个真正的悲剧,不仅是曾国藩个人的,也是时代的悲剧。

试论曾国藩的治军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试论曾国藩的治军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学生:王泽明指导老师:党庆兰 [摘要]曾国藩是中国近代有名的军事家、战略家和理学大师。他以儒学思想为根基治军,源于传统又高于传统,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治军思想。其治军思想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以“仁”,“礼”为治军之源,“忠”“信”为行军之本;二是以“勤”“恕”“廉”“明”为将帅 的武德修养和行为准则;三是“训”与“练”相结合的练军方法;四是讲求“慎战”“以主 待客”“正奇互用”的战略战术。他以思想治军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蔡锷、蒋介石毛泽 东等后世革命家的治军思想都深受其影响,他们治军思想的很多方面都直接与曾国藩的治军 思想有着渊源关系。 [关键词]曾国藩;治军思想;影响 曾国藩出生于一个普通封建地主家庭,他自幼开始接受中国传统教育,熟读经史,立志要做“末世扶危救难的英雄”,更以“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为座右铭。咸丰元年(1851年)洪秀全在金田发动起义,实力很快发展壮大,清朝政府朝野震动。咸丰三年(1853年),曾国藩临危受命,投笔从戎,开始了自己的军事生涯。曾国藩分析认为八旗绿营在与太平军作战中之所以失败,最大的弊端就是“败则不相救”。针对这一弊端,后来他以自己所学理学思想为基础,并结合军事实践建立了一支异于八旗绿营的军队—湘军。湘军在于太平军作战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帮助清政府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稳定了统治局面,建立了赫赫战功,这对后世学人影响极深。所以其治军思想也受到后世学人的推崇,对后世影响极深。曾国藩以思想之军,可谓是一种独创,与现在所提倡的创新思想相吻合,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研究。 一、曾国藩以“仁”“礼”“忠”“信”为治军的根本,后世革命家蔡锷﹑蒋介石﹑毛泽东等人的治军思想深受其影响。 曾国藩为了改变八旗绿营在于太平军作战中节节败退的局面,在湘军建立之初就强调要把湘军建成一支“诸将一心,万众一气”的“忠义之军”。○1要想使湘军内部“诸将一心”“万众一气”,就必须找到一套合理的治军方法来协调好军队中的各种关系。曾国藩以此出发,结合儒家思想,主张以“仁”“礼”为治军思想之源,以使湘军有礼有序,内外和谐。他说:“孟子曰: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论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

论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 严俊杰,黄正泉(湖南农业大学,湖南长沙410128) 摘要: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是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之源,曾氏家庭教育思想主要涵盖以下几方面:“孝友”为德教之首;修身以达“天德”;首倡虚心的治学之道;包含老庄哲学的养生之道。曾氏家教思想以其开放性的品质给当代教育带来了诸多有益的启示:当代教育应以培养良好向善的人性为首要目标;家庭教育是社会文明进程中需要编译的“源程序”;当代教育实现其育人功能的“培养基”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传统文化 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很有影响的人物,他在晚清王朝内忧外患、摇遥欲坠之时,力挽狂澜,率湘军镇压了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运动,使清朝统治得以苟延残喘,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其道德文章、为官治军可谓卓绝一世,在当时暮气沉沉、腐朽不化的晚清朝臣中更显其思想和才智的超人一等,不愧是日暮西山的晚清朝廷中一颗熠熠生辉的明星。历朝官宦贵族之家,往往一代人便享用殆尽,由于教育不当,其子孙骄奢淫逸,放荡不羁,最终走向堕落,家势因而衰败。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是海内极为少见的长盛之家,究其原因,就是曾国藩那套独特的集传统文化之精华而不囿于传统,有着开拓品质的家庭教育思想。一、曾氏家庭教育思想之

源曾国藩自幼发奋读书,经、史、子、集无不一一涉猎,从其求学历程中,我们就可以了解到曾氏获取传统文化之精深,接触面之广博,在清代列臣之中,实属罕见。他是清代的大儒学家,毕生信守儒学,信奉孔孟之道,深受儒家思想的浸染,在他精心挑选认为足以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十二位圣哲中,孔子就居其中,他对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是推崇备至的。但曾氏并不是一位儒家思想的纯粹守望者,他并非一成不变地接纳儒学,儒学思想在他身上体现出了传承又发展、融汇又创新的特质。他的儒学思想有其自己的特点:一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入世思想。曾国藩的人生态度是入世的,这从其奋斗不止的人生履历及对家庭教育的高度重视中可看出来。当晚清政府面对势如破竹的太平军而束手无策时,曾氏以一介儒生,无权的在籍侍郎,苦心操办团练,亲自率领湘军与数倍于自己的太平军作战,虽历经挫折磨难,九死一生,但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最终取得胜利,挽救了行将崩溃的晚清王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曾氏是参透了这一道理的。他一生高度关注家庭教育,把教育子弟视为自己的重要义务和职责,这与他入世的人生态度是密切相关的。这种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看重自身的社会作用,追求“立德”、“立言”、“立功”的人生价值,他是按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来规范自己和家人的。他深知家族要兴旺发达,要长盛不衰的道理:“……不恃一时之官爵,而恃长远之家规;不恃一二人之骤发,而恃大众之维持。”[1](p343) “知其不可而为之”出自孔子的《论语》,它是儒家思想的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一种永不服输的进取精神,一种为人处世的至高境界,成为曾氏应对

浅析曾国藩书信中对学习和处事态度

在《曾国藩家书》中遇见曾国藩——浅析曾国藩书信中对学习和处事态度 中华民族的历史在那个还叫大清的时期有着一条触目惊心的伤痕,这道伤痕之大之怖,总是会让人下意识地去躲避,而躲避的最好办法就是否定。比如当时的国人,有像在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奔走孙文等人,也有像呼喊着民主与自由,身边总是聚集着一群热血青年的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即使时至今日,还在学着中国近代史纲要的我,在每一次看到清朝晚期的历史,也会选择性的跳过或者迅速的掠过。 或许正是因为深深爱着自己的祖国,爱着这片土地,爱着她的历史和未来,所以才会在她受到屈辱的时候难受得不能自己,所以也才有人,会去选择背负她的苦痛,在伤痕累累,血迹斑斑的黑暗中追根揭底,以求深爱的祖国的将来,不再走上曾经的荆棘之路。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翻阅距离我们最近的历史——晚清,开始去了解我们的历史。资料还原了我们真实,让我们看到晚清历史漫长的黑夜中的微弱的星光。那段历史原来不仅有《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北京条约》《辛丑条约》,不仅是失败的太平天国匆匆的捻军鲁莽的义和拳,不全是咸丰帝外逃慈溪卖国求荣袁世凯两面勾结,也还有东方的俾斯麦李鸿章,洋务运动带回来的詹天佑,中华民国总理唐昭仪,清华第一任校长唐国安。 当然,也还有那个站在历史后面的帝国一等侯爵,文学大家,思想大儒——曾国藩。 曾国藩,1811年出生,湖南长沙湘乡人。父亲曾麟书是书塾秀才,爷爷曾玉屏虽然不是饱读诗书却也是视野开阔,曾家虽然是农耕与教书之家却也算是富裕,幼年的曾国藩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健康成长。而青年的曾国藩在不断地应试中考中进士来到京城,成为一名低级别军官。在京城多纨绔的环境中,曾国藩也是年少气盛,经常和一帮同学在一起吃饭闲聊,到处吃喝玩乐,不思进取,差点就因此无所事事,只做京中小吏,再无所作为。后来曾麟书从家里致信曾国藩,提出了节欲,节劳,节饮食的三节要求,这才点醒了曾国藩。壮年的曾国藩拜师理学大师唐鉴,向他学习修身之法,并在大师的建议下开始了记日记。期间,他开始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步步高升。晚年的曾国藩经历了天津教案等事之后,虽然政治上有所前进,但在民间声誉上有所不齿。在他61岁那一年,有一天散布在南京西花圃的时候身感不适,由次子曾纪泽扶回书房,不久逝世。 大概总结曾的一生,少年的曾国藩活在教育书中,青年的曾国藩活在励志书中,壮年的曾国藩活在厚黑学中,晚年的曾国藩活在修身养性的书中。 我在网上看到过这么一句话,“银锋冷画一色天,惯看戎马笑狼烟,是非功过谁堪论?无名冢上祭流年”。曾国藩的历史功过自由历史学家,人民大众来梳理定性,而我也是只是希望能从他的人生中获取一些感悟,看到一些道理罢了。 我选择通过《曾国藩家书》来阅读曾国藩这个人,大概是觉得家书真切实际,“于点点滴滴的真实生活中见真情、蕴良知”。以下便是我个人的一些节选和我个人的理解。 “香海为人最好,吾虽未与久居,而相知颇深,尔以兄事之可也。丁秩臣、王衡臣两君,吾皆未见,人约可为尔之师。或师之,或友之,在弟自为审择。若果威仪可测,淳实宏通,师之可也;若仅博雅能文,友之可也。或师或友,皆宜常存敬畏之心,不宜视为等夷,渐至慢亵,则不复能受其益矣。”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曾国藩自幼熟读经书,善学之理便是再明白不过了。曾之所以为大儒,大师,他较之常人不同的就是“知行合一”。其实向他人学习的道理谁都知道,但是能够平衡自己心态,虚心求学的人确实不多。且不论能不能够扯下面子虚心向别人请教,有时就连面对自己的老

对曾国藩整体评价

对曾国藩整体评价 一,曾国藩与中国近代文化 论者普遍认为,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有的论者甚至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化身。如果说,儒家文化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发展时期,并有与之相应的三个代表人物的话,那么早期为孔子,中期为朱熹,而末期就是曾国藩了。曾国藩确实继承了中国以儒学的纲常名教为核心的传统文化。这次提交大会的许多论文都涉及这一点。曾国藩完全按照儒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做人之路,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他恪守?三纲五常?之道,认为?君虽不仁,臣不可不忠,父虽不慈,子不可不孝,夫虽不贤,妻不可以不顺。?他本身的?以礼自治,以礼治人?,?执两用中?,?持盈保泰?,?刚柔相济?,?勤、俭、谨、信?的自我修养,其家训的?八本?、?八字?、?四条?、?四败?等等,均反映了曾国藩地道是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成。对于?三纲五常?的评论,论者之间是有分歧的。有的论者视?三纲五常?为糟粕,甚至认为它是最不适应时代,最称糟粕者,有的论者则有异议,认为既然对中国传统文化要一分为二,为什么对这个传统文化的核心三纲五常就不能一分为二呢?能否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全是糟粕呢?只有非核心部分里才有一些精华呢?显然,不能如是说,如果这样说,岂不是从全体上否认了传统文化吗?事实上,在过去相当长一个时期里,把忠、孝、悌、仁、义、礼、智、信视为糟粕,或不讲,或不提倡,并没有给我们社会带来什么好处,反而深受其害。

有的论者说,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是为了维护中国的传统文化。而有的论者则说,曾国藩维护的首先就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而是它的糟粕。 二,曾国藩与太平天国 曾国藩有近20年与太平军长期作战,打败太平天国是他一生事业的顶峰。对他的评价不能不与对太平天国的评价相关联。有些论者坚持传统观点,认为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是历史的罪人,刽子手。因为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起义,而农民起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但有些论者的看法则有所不同,认为,?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无论是文化观念决定一切的观点或农民战争是历史发展动力的观点,都带有很大的主观性与片面性。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主要是看它对社会的发展是起推动作用或阻滞作用。洪秀试图引进西方宗教的教义来发动一场推翻满清王朝的农民战争,但所引进的并不是新教伦理精神,而是中世纪的宗教神学,并使之同中国本土的封建迷信与农民起义的朴素平等观念相糅合,成为太平天国神权政治的精神支柱,因此,太平军如若取得全胜,洪秀全的神权政治得到巩固,有可能会把中国拉回到欧洲中世纪的黑暗时代去。曾国藩作为传统文化与封建政权的捍卫者,他的立场显然是保守的?。?但是,洪秀全的神权政治比曾国藩所维护的封建政权更落后,两害权取其轻,曾国藩镇压太平军获胜,缩短了瞎折腾的时间,对社会历史的发展反而较为有利?。这与冯友兰对太平天国的看法是一致的。但不同意冯友兰认为镇压太平军起到

浅析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毕业论文(设计) 浅析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姓名: 学号:1119033112 院系:马克思主义学院 专业、班级:11历史教育 指导教师:张文凤

摘要 曾国藩作为清代三杰之一,头载“中兴名臣”的桂冠,是清代一位力拔山兮的人物。伟大领袖毛主席在青年时代写给友人的信中曾说过:“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也把《曾国藩家书》作为子女的必读书目,由此可见曾国藩的影响之大。另一方面他率领湘军残酷的镇压了声势浩大的农民运动,使腐朽的清王朝得以苟延残喘,他因而落得一个“曾剃头”的名号。他的历史功过至今也没有盖棺定论。但是他在教育方面取得的成就却是举世公认的,曾国藩是清末最后一位大儒,尊奉孔孟之道,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他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纪泽.纪宏以及诸弟的家书中,通过曾国藩的家书来研究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总结其成功的教育经验,对于我们现代的家庭教育仍然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曾国藩;家书;家庭教育思想;影响;现代意义

Abstract Keywords

目录 摘要 (2) 1、绪论 (5) 2、曾国藩家庭庭教育思想来源 (6) 2.1传统文化的影响 2.1.1中国传统文化的积累 2.1.2中国传统家训的吸收 2.2湖湘文化的熏陶 2.3良好家风的继承 3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内容 (9) 3.1、孝 (9) 3.2、严 (9) 3.3、勤 3.4 俭 3.5 和 4.曾国藩家庭教育的成就 (13) 5.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14) 5.1、推崇孝悌仁爱 (15) 5.2、保持勤俭节约 (15) 5.3学会谦虚谨慎 5.4端正读书动机 5.5、敞开心扉做子女朋友 (16) 结语 (18) 参考文献 (18)

曾国藩睦邻和家伦理思想探析

第26卷第1期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 ol.26,No.1 2010年1月 Jo urnal o f Gansu L ianhe U niv ersit y(So cial Sciences) Jan.2010 收稿日期 2009 10 23 作者简介 孙翔(1974 ),女,甘肃庆阳人,兰州城市学院社会管理学院讲师,哲学硕士,主要从事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研究。 曾国藩睦邻和家伦理思想探析 孙!翔 (兰州城市学院社会管理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 曾国藩的睦邻和家伦理思想主要有?家和则福自生#;睦邻济贫,家运必盛等内容。针对现代淡化而松散的邻里关系,曾国藩的邻里观对现代人正确处理邻里关系具有某种借鉴意义。 关 键 词 曾国藩;睦邻和家;伦理 中图分类号 B82!!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672 707X(2010)01 0013 03 An Analysis of Zeng Guofan ?s Ethical Ideas of Family Harmony good neighbor SU N Xiang (L anz hou City Univers ity ,L anz hou,L anz hou 730070,China) Abstract:Zeng Guofan ?s ethical ideas o f family harmo ny go od neig hbo r are mainly composed of family harmony and ha ppi ness in return and so on.Aiming at the loo se and indifferent neighbor ly relat ions,the view of building go od neighbor r ela t ions per haps has some useful enlig htenment to mo der n people.Key words:Z eng Guofan:family har mony g oo d neig hbor :ethics !!在中国传统社会,和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之中成为一种价值标准。民间有?和气生财#的话,社会上有?政通人和#的说法。人们追求个体心灵的平和、家庭的和睦、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天人关系的和谐。曾国藩对此也有自己深刻的认识,他首先看重家和,把家和上升到是一切幸福根源的高度。 一、睦邻济贫家运必盛 家庭和睦对家庭的发展固然很重要,而家庭人 际关系的延伸则是亲属邻里关系。重视亲属邻里之间的关系,历来都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特色。中国有句俗话?远亲不如近邻#,实指尽管血浓于水,但是空间的阻隔往往使得远水解不了近渴,所以邻里乡亲的和睦更具有现实意义。民间文学中关于这样的谚语也不胜枚举,像?千金买屋,万金买邻#,?邻居结得好,就如得大宝#,?人到难处邻里亲#等。因为一个人只要在社会上生活,只要不离群索居,总是要在街坊邻居中同其他人或其他家庭发生邻 里关系。好的邻里关系对人的成长和社会的稳定作用极其重大。?睦邻#自然就成为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特别强调的美德。 和亲睦邻是曾氏?人待人,无价之宝#的?八字#祖训之一,星冈公提出的?宝#字就是要善待亲族邻里。曾国藩在教育兄弟姒娣夫妻儿女等家人要?和#的同时,还要求家人对待亲邻他人也要和善相待,不管宗族姻党与自家有无过隙,子弟辈应该做的是一概爱之敬之。他认为亲戚邻居应经常走动,贺喜吊丧,并探问病情,救济危急。曾国藩常写信告诫两个儿子,千万不要因敬重远亲而慢待近邻。他说:?李申夫之母尝有二语云,%有钱有酒款远亲,火烧盗抢喊四邻?,戒富贵之家不可敬远亲而慢近邻也。#[1]他认为自家初步富裕,千万不可轻慢近邻,酒饭应宽松些,礼貌上应恭敬些。建四爷如果不在我家了,可以另请一人专门款待宾客。除了不管闲事,不帮官司之外,有可行方便的地方,决不要吝啬。在这里,曾国藩实际告诉家人,处理邻里关系要有所为有所不为[2] 。他还告 13

我所认识的曾国藩论文1500字

我眼中的曾国藩 土木124班 08070312409 李德智 摘要: 《清史稿·曾国藩传》: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竦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天性好文,治之终身不厌,有家法而不囿於一师。其论学兼综汉、宋,以谓先王治世之道,经纬万端,一贯之以礼。惜秦蕙田五礼通考阙食货,乃辑补盐课、海运、钱法、河堤为六卷;又慨古礼残阙无军礼,军礼要自有专篇,如戚敬元所纪者。论者谓国藩所订营制、营规,其於军礼庶几近之。晚年颇以清静化民,俸入悉以养士。老儒宿学,群归依之。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荐拔者,不可胜数。一见辄品目其材,悉当。时举先世耕读之训,教诫其家。遇将卒僚吏若子弟然,故虽严惮之,而乐为之用。居江南久,功德最盛。 关键字: 生平事迹功过影响评价 参考文献: 《清史稿·曾国藩传》纪录片《百家讲坛之曾国藩》 说实话,我对曾国藩的认识并不是很多,在我的印象中,每次提及这个历史人物,听到的是大家对他不同的看法,有说他是成功的,也有说他是个坏人,卖国贼之类的:直到后来上了历史课,对历史的认识越来越多,对曾国藩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才渐渐了解他的事迹,能正确的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他。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也在网上搜了不少节目讲诉曾国藩历史的,了解他的一生,了解他在当政时所做的事,以使自己能正确的看待这个人物。 历史对曾国藩的评价不一,就我所看到的,是赞扬他的的居多,众所周知,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近代化运动。而洋务运动的发起人、倡导者、最早的实践者正是曾国藩。不仅如此,“第一个上奏提出‘师夷智以制船造炮’的人是他;还是第一个派人出洋购买成套‘制器之器’者的人; 在当时,太平天国起义是清朝由胜及衰的必然结果。太平军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太平天国不仅敢于反抗清王朝,也敢于反抗船坚炮利的外国侵略者,一百多年来,这种精神鼓舞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志。曾国藩镇压了作出这些功绩的太平天国,当然是有罪的。但也不能把曾国藩的罪过扩大化。曾国藩作为清政府的督抚不能自主,这同林则徐、左宗棠等镇压农民起义无区别。太平天国除了有上述功绩之外,也有它的过失。 仔细想想,我觉得他们对曾国藩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下面的几件事情上:第一是对待罪犯方面,开就地正法之先河.第二是对待太平天国的俘虏方面,有人说他太过严酷,所以获名"刽子手";第三就是所谓的天津教案,其后遂得卖国贼之名. 细细想来,曾国藩所创造的就地正法.以现在的眼光看来,就地正法当然是不对的,是不可取的.即使在古代,对罪犯的行刑也是有着一套严格的程序的。然后是对太平天国的俘虏问题,记得一次战役之后,曾国荃获得为数不少的太平天国

曾国藩的思想探究

对曾国藩的深入探究 摘要:中国近代史上,很少有人像曾国藩这样,获得的评价是如此的天壤之别。一边被推崇为继孔子,朱子之后再度复兴儒学的圣哲,清朝中兴第一名臣。另一边又被骂为擅权滥杀的“曾剃头”,好名失德的“伪君子”。然而历史是各种复杂因素的有机组合体,特定的时代背景,观念环境造就人物的思想。我们不能对复杂的历史人物予以简单、片面的否定,这都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实事求是的理论。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不能片面的根据教科书或者其他历史书籍及评论而人云亦云,不能一味地受他人的思想灌输,而应该实事求是,通过探究历史人物的思想形成以及人物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全面客观地对其进行评价。 关键字:曾国藩太平天国洋务运动天津教案 对曾国藩的评价,近百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褒扬者有之,斥骂者也不乏其人。梁启超曾说过“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物也”,并称其在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曾国藩,清代中兴名臣,一生以儒家理论道德为准则,明刑法,重农事,崇节俭,重视发展国力,主张兴办洋务,开一代风气之先。使清王朝在风雨飘摇几乎被宣判死刑的时候又苟延残喘了半个多世纪。他集历代齐家治国,修身治学,用人行政,驭下奉上及统军作战各种学问于一身,标榜理学却又能够融通百家,做事“拙诚”却又能够通变用权。 但与此同时,早在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时,即有人责其身为汉人却为清廷卖命,并且杀人过多,有“曾剃头”之称。晚年的“天津教案”,

更是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遭来千古骂名,甚至到了四面楚歌的悲凉之境。辛亥革命后,许多革命党人说他“开就地正法之先河”,是遗臭万年的汉奸,建国初的史学界更是对其全盘否定,斥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卫道士、卖国贼、杀人不眨眼换刽子手等等。历史上很少对某人的评价是如此的矛盾和复杂,我们不妨从其人生几件重大的事件中深入的探究一下。 一:镇压太平天国 曾国藩,出生在湖南湘乡的一个耕读传家的普通家庭,即“耕则退可以自守,读则进可以干禄”。曾国藩出生在这样的家庭里,究其一生,恪守祖父”黎明即起,克勤克俭,周恤贫穷,疏医远巫”的遗训,甚至把它编成八字句牢记在心,直到后来做了两江直隶总督,对于勤俭家训也不敢有所懈怠。过着勤俭朴素的生活,接受礼义廉耻的训诲,传承了中国几千年来忠君孝悌的儒家思想,而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军则信奉类似天主教的宗教,违背了中国的传统习俗,为当时一般士大夫所不齿,曾国藩也不例外。就当时环境而言,曾国藩认为这是绝灭中国固有礼教,违反孔、孟之道的“异端”,无疑要深恶痛绝的。他率领的乡勇出师攻打太平军之初即标明立场,亲自写了《讨粤匪檄》,指出太平军“焚州之学官,毁宣圣之柱,以至于佛寺道院,城隍社坛,无庙不焚,无像不灭”的恶行。 可以说曾国藩所领导的湘军与太平军之间的战争无异于一场宗教信仰战争,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绝大多数人还是深受中国几千年传统儒家思想的教育。况且曾国藩创办湘勇初意不过是“收缴土匪,

家教有方的曾国藩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他既是镇压太平天国的元凶,又是洋务运动的倡导者,并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学术地位。对于曾国藩的功过是非,这里姑且不论,但他关于家庭教育的主张和做法,颇有值得称道之处。 曾国藩终生注重家庭教育,他把教育子弟的重点放在修“心”、修“身”、修“行”上。修“心”是人心智心力的砥砺,是人道德品质的培养。曾国藩提倡修“心”,是要其子弟做到“慎独”、“不忮不求”、“孝友”、“仁”、“敬”、“谦”、“恕”等。修“身”是通过保养和修炼以获得健康的体魄。为此,曾国藩反复教育子弟要劳逸适度,惩忿窒欲,眠食有恒,耕作时习。曾国藩也注重修“行”,要求自家子弟言谈举止朴实,待人谦敬、宽容,为人不能清高、刻薄,生活上也要去奢侈之风。 为求达上述目标,曾国藩有一整套教育子弟的方法。训诫,是曾国藩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家教方法。他把为人处世之道、修身养性之方,直接地教导、告诫子弟,明确要求子弟为或不为,开诚布公,循循善诱。 他常把一些对子弟的要求通过警句和隽语的形式加以概括,以期引起子弟的重视。如“八德”(勤、俭、刚、明、忠、恕、谦、浑);“八本”(读古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养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治家以不晏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四条”(一曰慎独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则神钦);“四败”(妇女奢淫者败,子弟娇怠者败,兄弟不和者败,侮师慢客者败)。这些高度凝练的概括,自然容易为其子弟所熟记和践行。 通过对祖宗嘉言懿行的称赞,令子弟弘扬祖德,也是曾国藩教育子弟的方法之一。曾国藩的祖父颇有一套治家之法,致使家业兴旺。对此,他深为敬重,信守不移。他将祖父相传之家法概括为“早”(早起)、“扫”(洒扫)、“考”(祭祀祖宗)、“宝”(善待亲族邻里)、“书”(读书)、“蔬”(种菜)、“鱼”(养鱼)、“猪”(养猪),作为治家之道的八字诀,叮嘱家人时时留心,躬身实践。实际上,像曾国藩家族这样的豪门大户,其成员干活多少是无关紧要的。曾国藩认为关键是要形成一种勤俭持爱的风气,养成勤俭致富的习惯,这

浅析曾国藩的伦理思想

浅论曾国藩的伦理思想 论文关键词:曾国藩孝弟家庭伦理社会伦理 论文摘要:曾国藩受传统铭家思想和湖湘文化的影响,在继承和发展了曾氏家训的基础上,形成了以“孝弟”为核心的家庭伦理忍想,以“仁、礼、诚、愁”为准则的社会伦理思想。曾国藩的伦理思想时构建现今社会家庭伦理关系和社会人际关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曾国藩伦理思想的来源 一个人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曾国藩伦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既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也受到了湖湘文化和曾氏家族文化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 曾国落一生勤奋好学,对居于中国传统文化主导地位的儒学钻研极深,儒家思想中的内圣外王之道以及仁、礼、恕、中庸等重要观念都对其伦理思想有很大的影响。内圣外王不仅是传统儒家修身为政的最高理想,也是道德人格的理想境界。内圣外王意为内修圣人之德,外施王者之政或外务社会事功。曾国藩从小所受的是典型的儒家教育,一生走过的也是一条典型的由内圣而外王的道路。早年他初人京城的时候,曾在当时著名理学家唐鉴、俊仁的引导和影响下研习宋明理学,接受了程朱的性命义理之学,严格按照理学的要求修身养性,建树圣贤人格,为以后的外王事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来,他又受王夫之经世致用的影响,投身于济世救民的事业中去。“仁”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之一,“礼”是儒家的人伦秩序思想与人际关系原则的集中体现。曾国藩十分重视礼学,认为一切经济致用之事,无论是仁义道德,还是政治军功,实际上均是礼学。他说:“古之君子之所以尽其心,养其性者,不可得而见。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一秉乎礼。自其内焉者言之,舍礼无所谓道德;自外焉者言之,舍礼无所谓政事。”在曾国藩看来,“礼”即“理”,“礼”调节着统治阶级的内部关系,是“理”的外在表现。在人事上要维护以“礼”为主要内容的封建纲常;在政治上维护以“礼”为核心的封建礼治。所以他认为:“仲尼好语求仁,而雅言执礼,孟氏亦仁礼并称。盖圣王所以平物我之情,而息天下之争,内之莫大于仁,外之莫急于礼。实际上,曾国藩的“礼学”在“内仁”与“外礼”的关系上仍然强调以“内仁”为本,“外礼”为用。如果说“外礼”是活水的话,“内仁”则是源头,常人受教时亦应“内仁”与“外礼”的修行并重,二者不可偏颇,只有这样,才能维护“亲亲”、“尊尊”的封建等级制度和伦常关系。另外,儒家思想中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积极人世精神以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后世开太平”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等也深深地感染并引导曾氏的人生,进而成为他伦理思想的重要养料,影响着他对家人的训教并将之灵活运用。如他既要求子弟立志清远,自强不息,有民胞物与之量,内圣外王之志,优国优民之心,又虑及儒家的人世精神。曾氏用儒家思想心怀天下的大志来要求子弟,其自身也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信条的践行者。他也考虑到在官场上可能与名利有冲突,因此,“与官场交接,既不能硬,也不能软,怀揣着一肚皮不合适宜,所以到处不受欢迎,干脆就一味浑含,永不发露,用圣贤之心委曲求全”。阁这其中也体现了他对儒家中庸思想的运用。 (二)湖湘文化的熏陶 一个人生存和生活的环境对其思想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曾国落是湖南人,在其成长过程中深受湖湘文化的影响。湖湘文化是中华民族众多地域文化中极具特色和影响的一朵奇葩。它的特色和影响在很大程度上都来源于儒家经世致用、治国平天下的政治内核。历代湖湘先贤总是把当大官、秉大政作为自己实现经国济世抱负的最主要途径。曾国藩在实践中,也着力贯彻经世致用的思想,他自己着手建立翻译馆,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他热情倡导科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