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江山岛战役分析

一江山岛战役分析

一江山岛战役分析
一江山岛战役分析

一江山岛战役分析

一江山岛,这座实在荒寂得有些令人毛骨悚然的小岛,一眼望去,全岛遍布的只有怪异无规则的岩石。再靠近,依稀可以看到一丝绿意,从岩缝中探出的杂草,点缀着裸露的地面。“哗!”不时地,一个巨浪激起,撕命般地拍打着礁岩。天低浪高,脚下的小岛似乎就要被海浪和天空击碎了、吞噬了。

半个世纪过去了,时间冲刷和销蚀了许多往事,但是当年栽种的马尾松依然在呼啸的海风中挺立,似乎要告诉世人当年的凶险和悲壮。台州土地上最后一场解放战役,在这里结束了,并给这个海边城市留下了难忘的红色印记……

1955年的冬天

“海军作战的环境是残酷的。海上只有第一,没有第二,不打则已,打则必胜!败了,唯一的去处就是葬身海底。”

身为机械员的徐永祥,回想起1955年那个残酷的冬天,仍然忍不住打了一个哆嗦。战争期间,大陈海域严寒得残酷。风高浪急的季节,所有的渔船都休眠了。

有谁会顶着日夜呼啸的狂风、冒着六七级的涌浪去横渡海峡呢?敌军怎能料到,在这样一个多风和阴雨的冬季,我军会发起大规模的渡海登陆作战呢?

通过分析综合,1月16日至20日是好时段!风力不大于5级,浪高不大于4级,能见度、云量和云高,适于炮兵、舰艇和航空兵执行战斗任务的天气。

1月18日8时整

“那是1955年1月18日上午的8时整。”

至今,当初担任文化教员的老军人张钦增依然清晰地记得:1月17日,他们还在温州练兵,然后接到命令前往宁波象山港。这一绕道远行,令很多战士都不知道明天就是大战的时刻了。为了隐蔽企图,部队由象山港出发,黄昏时再折转到头门山西南伏击,给盘踞在一江山岛的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目标,一江山,高地,两个齐射,放!”炮兵开火了!

“目标,一江山,分三个批次,起飞!”航空兵空中轰炸!

“目标,一江山,成展开队形,冲击!”登陆兵登陆!……

全国第一场海陆空战役爆发了。

“轰!轰!轰!”……刹那间,一江山岛顿时火光闪烁、烟雾腾腾,成了雾岛。一发发炮弹、

一排排照明弹、一颗颗求救信号弹划破长空,整个天空和海洋都战栗了。一江山,顺势成了一个燃烧的岛。

1月18日12时左右

不可否认,岛屿登陆作战,是所有战斗中最惨烈的一种作战。登陆兵在海上似完全暴露的活靶子。另外,登陆上岸后向纵深发展时,更是困难重重。

滩头阵地易守难攻,敌人在滩头阵地上,布置了许多水雷、铁桩和铁丝网,构筑在水平面上和岩礁缝里的碉堡和暗堡到处皆是。

1955年1月18日12时左右,由100多艘登陆舰艇和运输船组成的编队,满载着3600名陆军指战员向一江山岛进发。

“岛上草丛足足有1米多高,当时你根本看不到埋伏,我们只能一个劲地拿枪扫射。”在解放一江山岛战役中曾为突击队队员的陈龙岗对当时的场面记忆犹新:枪声接连不断,子弹在身体周遭穿过,身旁的战友什么时候倒了下去也不知道。

“脑海里唯一的想法就是往前冲,占领高地……”在充满了敌意的草丛间,我军战士连遮蔽的战壕也很难找到。

1955年2月8日至12日

一江山岛总面积不足2平方公里。在地图上,只能用放大镜才能找到它。然而,就这么个“弹丸之地”,却成为国民党“反攻大陆”的跳板和重要的前哨阵地。

“在狭小的岛上,密密麻麻地修建了明、暗地堡100多座,四周的岩石上层层叠叠打凿的尽是机枪发射孔。”回忆起当初的战争情形,曾为我军助理军医的单德义说,在短短几百米的海滩上,到处都是黑洞洞的枪口,不少战士倒在战壕前。血腥味、焦糊味,夹着海水的盐腥气在这座小岛上弥散。

在海陆空三军英勇奋战下,1955年2月8日至12日,国民党1万余名守岛部队,在美国海军第七舰队的掩护下,撤离大陈岛。一江山岛战役胜利了!

后来有人形容一江山岛战役为“中国的诺曼底登陆”。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的第一场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场海陆空三军协同作战,攻克一个海上岛屿的战争。

一江山岛战役

一江山岛战役 毛泽东说:“形势变了,准备打大陈,先解决浙江沿海岛屿……” 位于浙东台州湾口外的大陈岛,分上大陈和下大陈两岛,距离解放军舰艇锚地海门仅46公里。其西北方向和南北两侧有一江山岛、渔山列岛、披山岛、南麂山岛等多个岛屿。 1953年驻扎大陈岛的国民党军队的总兵力有一万多人,占国民党驻浙东岛屿总兵力的一半,由胡宗南担任司令,并有舰队司令齐鸿章和“海上突击纵队”司令黄八妹协助。大陈岛成为国民党海军在浙东沿海的军事指挥中心。 1953年6月20日,人民解放军成功地夺回大鹿山、小鹿山、鸡冠山和羊屿4岛,并乘胜追击夺回积谷山岛后,胡宗南被蒋介石调回台湾。接任大陈防卫司令部司令的是陆军中将刘廉一。此人亦出身陆军,对海军虽不甚了解,但心高气傲。刘廉一重整旗鼓,撤的撤,换的换,进行了一番整顿。 1953年底,在杭州召开的中央军委会议上,毛泽东再次指出,朝鲜停战了,我们可以腾出手来准备解决台湾问题了。 其时,朝鲜战场上,历时三年的大规模战争已经结束,毛泽东在这个时候重提解决台湾问题,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美军在朝鲜战场的失败,无疑“山姆大叔”有些不甘心。其时,美国正和蒋介石阴谋酝酿签订“共同防御条约”。美国企图通过“条约”来控制台湾和台湾海峡,并以台湾作为干涉中国“不沉的航空母舰”。而蒋介石却利用“山姆大叔”来给自己撑腰杆子,阻止解放军的军事行动,做起反攻大陆的美梦。 早在1951年3月,刚刚调任华东军区参谋长的张爱萍,就把解放大陈岛和浙江沿海岛屿列入了自己的计划。7月,陈毅把他叫到上海,要他主持研究浙江和福建沿海岛屿问题,这正好是不谋而合。不久,在张爱萍的主持下,提出了一个“从北往南打”的作战方案,旨在首先解决大陈岛,然后依次由北向南,逐个由小到大,解放浙江沿海岛屿,然后接着一直到解放福建沿海的马祖列岛和大小金门等岛屿。张爱萍率领工作组经过反复研究和实地勘察,将成熟的方案呈送给司令员陈毅。 陈毅将这一“从北往南打”的方案报告了毛泽东主席。 毛泽东批示说:“朝鲜停战前,不要进行,停战以后再说。” 朝鲜停战后,毛泽东在中南海的一次高级别的会议上说:“形势变了,准备打大陈,先解决浙江沿海岛屿,估计美帝不会有大的干涉。你们就准备吧!”

一江山战役

一江山岛战役编辑 1战役概况 全国大陆解放后,国军的残余部队退至东南沿海部分岛屿,其企图利用这些岛屿作为拱卫台湾和对大陆实施反攻的前进基地。 一江山岛地图 一江山岛位于浙东沿海,主要由南一江、北一江两个岛屿组成,面积约为1.7平方公里。据守该岛的国军由“一江山地区司令部”所辖之第4突击大队、第2突击大队第4突击中队及1个炮兵中队共1000余人。

华东军区根据浙东沿海国军所占岛屿的指挥中心和防御重点是大陈岛,而一江山岛是屏障大陈岛的前沿据点等情况,遂决定集中兵力,首先攻占一江山岛,尔后再转兵攻取大陈岛,以击破国军在浙东沿海岛屿的防御体系。 1955年1月18日,在华东军区参谋长张爱萍的统一指挥下,华东军区部队发起了进攻一江山岛战役。这次战役是人民解放军首次陆、海、空三军的协同作战。发起进攻的当天,华东军区出动舰艇188艘,航空兵22个大队共184架作战飞机,并以地面炮兵4个营又12个连、高射炮兵6个营担负火力支援和对空掩护,陆军则以第20军第60师第178团及第180团第2营约1个团又1个营的兵力,乘登陆艇在一江山岛强行登陆。由于华东军区战前已经夺得了战区制空权与制海权,使国军方面的海空军当天未敢出动。在登陆前的火力准备过程中,华东军区陆、海、空军的火力有效地进行了协调衔接,在航渡期间更是有效地压制了大陈岛国军的火力,从而保证了登陆部队的顺利上岛。[1] 进攻部队在一江山岛登陆后,经一天激战全歼岛上守军。守岛的国军不仅筑有坚固工事,其成员也大多是在大陆受过斗争的逃亡地主、恶霸及其子弟,对共产党有刻骨仇恨,在进攻部队成功登陆后仍依托岩缝、暗堡拼死顽抗。进攻部队则采取小群战术,逐个消灭各暗堡。在海、空军火力的掩护下,进攻突击部队冲上主峰,以炸药包炸毁了国民党军第4突击大队队部的坑道,并以无后坐力炮、火焰喷射器抵近攻击和爆破方式逐个消灭了残存敌暗堡,至20日下午5时30分,除少数敌军投降外,大部守敌被歼,至此战斗结束。 一江山岛进攻战役,人民解放军共击毙敌人519人,俘虏567人。此次战役规模虽然不大,但却是人民解放军第一次十分成功的陆、海、空三军联合渡海登陆作战。战役的结果表明,人民解放军实行现代化战争的作战能力大为提高,更为重要的是,人民解放军取得了诸兵种联合渡海登陆作战的宝贵经验。 2意义 从一江山岛战役起,解放军开始击破国府残部在浙东沿海岛屿的防御体系,是中共第一次成功实施海陆空三军协同作战,意义深远! 3背景 1950年5月19日解放军第22军进占长涂,国府守军撤逃。至此,舟山群岛全部解放。整个舟山战役前后长达10个月,共歼敌8528人。 1950年6 -7月随着朝鲜战争爆发,蒋介石认为反攻大陆有望,决定加强闽浙沿海力量。当月,中华民国政府成立"大陈游击指挥所",统一指挥国府在该地区的各种地方杂牌军。解放军亦组织21军62师在华东海军配合下突袭大陈岛,但由于作战意图暴露而改为突袭披山岛,

一江山岛战役分析

一江山岛战役分析 一江山岛,这座实在荒寂得有些令人毛骨悚然的小岛,一眼望去,全岛遍布的只有怪异无规则的岩石。再靠近,依稀可以看到一丝绿意,从岩缝中探出的杂草,点缀着裸露的地面。“哗~”不时地,一个巨浪激起,撕命般地拍打着礁岩。天低浪高,脚下的小岛似乎就要被海浪和天空击碎了、吞噬了。 半个世纪过去了,时间冲刷和销蚀了许多往事,但是当年栽种的马尾松依然在呼啸的海风中挺立,似乎要告诉世人当年的凶险和悲壮。台州土地上最后一场解放战役,在这里结束了,并给这个海边城市留下了难忘的红色印记…… 1955年的冬天 “海军作战的环境是残酷的。海上只有第一,没有第二,不打则已,打则必胜~败了,唯一的去处就是葬身海底。” 身为机械员的徐永祥,回想起1955年那个残酷的冬天,仍然忍不住打了一个哆嗦。战争期间,大陈海域严寒得残酷。风高浪急的季节,所有的渔船都休眠了。 有谁会顶着日夜呼啸的狂风、冒着六七级的涌浪去横渡海峡呢,敌军怎能料到,在这样一个多风和阴雨的冬季,我军会发起大规模的渡海登陆作战呢, 通过分析综合,1月16日至20日是好时段~风力不大于5级,浪高不大于4级,能见度、云量和云高,适于炮兵、舰艇和航空兵执行战斗任务的天气。 1月18日8时整 “那是1955年1月18日上午的,时整。” 至今,当初担任文化教员的老军人张钦增依然清晰地记得:1月17日,他们还在温州练兵,然后接到命令前往宁波象山港。这一绕道远行,令很多战士都不知道明天就是大战的时刻了。为了隐蔽企图,部队由象山港出发,黄昏时再折转到头门山西南伏击,给盘踞在一江山岛的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目标,一江山,高地,两个齐射,放~”炮兵开火了~ “目标,一江山,分三个批次,起飞~”航空兵空中轰炸~ “目标,一江山,成展开队形,冲击~”登陆兵登陆~…… 全国第一场海陆空战役爆发了。 “轰!轰!轰!”……刹那间,一江山岛顿时火光闪烁、烟雾腾腾,成了雾岛。一发发炮弹、 一排排照明弹、一颗颗求救信号弹划破长空,整个天空和海洋都战栗了。一江山,顺势成了一个燃烧的岛。 1月18日12时左右 不可否认,岛屿登陆作战,是所有战斗中最惨烈的一种作战。登陆兵在海上似完全暴露的活靶子。另外,登陆上岸后向纵深发展时,更是困难重重。 滩头阵地易守难攻,敌人在滩头阵地上,布置了许多水雷、铁桩和铁丝网,构筑在水平面上和岩礁缝里的碉堡和暗堡到处皆是。 1955年1月18日12时左右,由100多艘登陆舰艇和运输船组成的编队,满载着3600名陆军指战员向一江山岛进发。 “岛上草丛足足有1米多高,当时你根本看不到埋伏,我们只能一个劲地拿枪扫射。”在解放一江山岛战役中曾为突击队队员的陈龙岗对当时的场面记忆犹新:枪声接连不断,子弹在身体周遭穿过,身旁的战友什么时候倒了下去也不知道。 “脑海里唯一的想法就是往前冲,占领高地……”在充满了敌意的草丛间,我军战士连遮蔽的战壕也很难找到。 1955年2月8日至12日 一江山岛总面积不足,平方公里。在地图上,只能用放大镜才能找到它。然而,就这么个“弹丸之地”,却成为国民党“反攻大陆”的跳板和重要的前哨阵地。

一江山岛战役给我们的启示

一江山岛战役给我们的启示 解放一江山岛的先头部队抢占岛岸一江山岛战役,是我军历史上首次三军联合登陆作战。这标志着我军作战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我军未来登陆作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对探索我军渡海登陆作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江山岛作战概况 一江山岛位于我国浙江台州湾椒江口海面、大陈列岛的中间位置,西距大陆30余公里,北距头门山岛9公里,南至大陈岛1公里,该岛总面积不足1.3平方公里,但却是国民党军的重要前哨阵地。国民党军构筑了以154个坚固工事为骨干的完整防御体系,易守难攻。距一江山岛不远的大陈岛有国民党海军舰船十余艘,吨位大,火力强。1954年,中央军委作出了解放浙东沿海岛屿的决定,以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解放一江山岛。 经过充分准备,浙东前线指挥部报请中央军委批准,决

定在1955年1月18日发起登陆作战。1月18日拂晓登陆部队在头门山附近海域集结完毕,由四艘护卫舰、12艘鱼雷艇在登陆海域进行海上掩护,对一江山岛前沿和两翼火力点实施破坏性射击;以炮舰二艘、护卫艇八艘、武装渔轮四艘组成火力支援队,负责掩护登陆部队突击上陆;以各型舰艇、运输船组成四个步兵营和物资器材的运输任务。六艘渔轮改装的火箭炮船担负突击上陆前的火力压制任务。18日8时,我空军四个轰炸机大队、三个强击机大队分别对一江山和大陈实施猛烈突击。9时支援炮兵开始火力准备,配置在一江山附近岛屿上的50余门火炮准确覆盖了一江山岛上的目标区。12时15分,运输登陆部队第一梯队三个营的三个登陆输送大队开始向一江山岛航渡。13时16分,战役掩护队实施破坏射击。13-14时,火箭炮船和火力支援队向预定目标射击。至14时5分,按计划完成火力准备,并在第二梯队协同下,于17时30分粉碎了守军有组织的抵抗。至19时全歼守军。至此,一江山岛登陆战役胜利结束。 一江山岛作战特点 我军赢得了一江山岛作战的胜利,全歼了一江山岛敌守

一江山岛与20军60师

一江山岛与20军60师 一江山岛战役是我军史上独有的陆海空联合作战,60师是陆军史上唯一参加三军联合作战的部队。 1954年8月10日,华东军区发出解放一江山岛的预先号令,摧毁美蒋海防协约和反攻大陆的美梦。 8月13日,中央军委批准华东军区设立浙东前线指挥部,由华东军区参谋长张爱萍任前指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陆海空三军部队的林维先(浙江军区代司令员)、聂凤智(华东军区空军副司令员)、彭德清(华东军区海军副司令员)、马冠三(华东军区海军参谋长)为副司令员,王德(华东军区副参谋长)为参谋长。指挥部设在宁波天主教堂的大院,下设海、空、登陆指挥所和华东军区政治工作组、后勤联合指挥部。 兵种、兵力、兵器部署: 陆军:步兵第60师178团、180团(欠1个营);炮兵122榴弹炮2个营、76.2野炮1个营、75山炮2个连、120迫击炮2个连。 空军:轰炸航空兵第20师60团、歼击航空兵第3师、第12师。 海军:航空兵5个团,舰艇、船186艘(其中护卫舰4艘、炮舰2艘、鱼雷艇12艘、炮艇24艘、火箭炮船6艘、各种登陆舰艇、运输船138艘)、2个海岸炮兵连。 三军参战达17个兵种、28个战术群。从数量上来看,其中步兵4个加强营,3600人,3倍于敌军;炮兵4个营又12个连,火炮119门,高炮6个营60门,5倍于敌军,可以说是用牛刀在杀鸡。 1954年9月15日和9月21日,空军和海军航空兵对大陈和一江山进行侦察。11月1日至18日空军和海军航空兵、舰炮队对目标岛屿实施迷惑性轰炸,18日12时,

我陆军登陆编队3700名官兵,乘138艘登陆艇,在51架战机和迷雾炮火的掩护下,经过3小时的激战,成功登陆,插上红旗,一江山岛宣告解放。 这次战役,击毙蒋军该地区长官王生明以下519名,俘虏敌突击四大队王辅弼以下567名。 我军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一江山岛战役中牺牲429名(其中海军13名)。这429名烈士中营级1名;连级12名;班级101名;战士292名,年龄最大的55岁,最小的18岁。这些长眠在一江山岛的军人,来自20多个省市,200多个县(区)和十多个民族。 这次战役是我军建军82年中,唯一的一次陆、海、空三军联合协同作战,也是我国目前最后的一次解放战役,这次战役为我军战史谱写了光辉的篇章。(此文参照60师178团5连荣誉室资料)

清明祭扫主题党日活动心得体会

清明祭扫主题党日活动心得体会 清明祭扫主题党日活动心得体会 清明将至,党支部联合志愿者队共同举办了清明祭扫主题党日活动。时隔三年,我再次来到了这里。依旧是伟大的先烈,同样是深切的缅怀,感受和心境却大不相同。当年的我还是一名大一的学生,作为志愿者来到这里,也带着自己对于大学的憧憬与抱负;而现在,自己是一名光荣的预备党员,也是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完成了当年的愿望,努力过了,也收获了。 清扫落叶,默哀宣誓,献上白花,愿烈士安息。历史和我们会永远记得这些可爱的人,先烈们将长存我们心中。在一江山岛纪念馆,我们观看了关于一江山岛战役的影片,了解了这场战役背后的历史。当年中国大陆解放后,国民党军队退守台湾和东南沿海部分岛屿,企图利用这些岛屿作为护卫台湾的屏障,反攻大陆的跳板,袭扰大陆的基地。在美蒋签订《共同防御》之后,人民解放军发起了一江山岛登陆作战计划,这也是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首次联合作战。而这场战役背后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但是我方制定

了严密周详的作战计划,无数的准备、演习和配合,克服种种困难,才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是人民解放军战士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很多英雄都壮烈牺牲了,也是先烈们的牺牲才换来了浙江沿海岛屿全部解放,人们才能安居乐业。 历史不能忘,革命先烈更不能忘!先烈们为了解放国家和民族而不惜牺牲性命的大无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震撼着我。我们生活在和平幸福的年代,相比之下是何其幸运!而这一切却是无数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应当铭记先烈们的英雄事迹,珍惜所拥有的幸福,学习先烈们的不畏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若能在天有灵,看到祖国繁荣富强的今天,也会欣慰吧。 一代人的幸福总是建立在上一代人的付出。祖国今日的强大是前人努力换来的,而祖国明天的发展进步需要我们每一个当下中国青年的努力!我们应当牢记使命,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作为一名党员,我们更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努力克服困难,以优异的学习成绩和工作业绩缅怀先烈,为祖国发展添砖加瓦。

参观一江山岛战役纪念馆心得体会

参观一江山岛战役纪念馆心得体会 东海风光,寥廓蓝天,滔滔碧浪。看骑鲸蹈海,风驰虎跃, 雄鹰猎猎,雷击龙翔。陆海空直蹈金汤,首战奏凯震八荒。 英雄赞,似西湖竞渡,初试锋芒。——张爱萍词(句选) 一江山岛登陆战是解放战争的最后一役。1955年1月18日,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在张爱萍将军的指挥下发起登陆战,一举攻克了一江山岛,使盘踞在大陈各岛屿的国民党军失去了外围屏障,被迫逃往台湾。一江山岛渡海登陆作战是解放战争史上陆、海、空三军首次对近海岛屿之敌的联合作战,打响了解放浙江沿海岛屿胜利的第一炮,标志着我军现代化作战样式的发展和战斗力的提升,是我军战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 院党员于2012年7月前往台州市椒江区一江山岛烈士陵园参观学习开展了实践活动。作为一名新党员,我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纪念馆和陵园,重温那段令人难以忘怀的红色记忆。 7月8日下午,全体党员到达红色之旅的第一站——一江山岛登陆战纪念馆和解放一江山岛烈士陵园。在解说员的带领下,全体党员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参观了一江山岛登陆战纪念馆的历史挂图、照片和船舰飞机模型,观看了我海陆空三军首次协同作战解放一江山岛的多媒体演示,认真聆听一江山岛战役的背景、战斗经过及大陈列岛解

放革命历史,深情缅怀革命先烈不怕牺牲、不怕困难、前赴后继、英勇奋战的“一江山精神”。随后,全体党员来到解放一江山岛烈士陵园,瞻仰一江山岛烈士纪念碑、纪念塔、烈士墓群、纪念牌坊、“众志成城”、“光照千秋”、“三军丰碑”、“和平昌盛”群雕和52名将军题词碑廊,并向死难烈士敬献了花圈。全体党员在党旗下庄严宣誓,重温入党誓言,立志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学习革命先烈们英勇献身的伟大精神。 次日,全体党员乘船前往红色之旅第二站——大陈岛参观学习。一江山岛战役后,驻守大陈岛的国民党部队胁迫岛上居民全部迁居台湾,并将岛上所有物资设施全部焚毁,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大陈浩劫”。1956年1月,在时任团中央书记胡耀邦的号召下,大批青年垦荒队员从温州、台州等地来到大陈岛,披荆斩棘,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开发建设大陈岛,使大陈岛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一颗璀璨的“东海明珠”。岛上,我们参观了甲午岩、浪通门、大陈垦荒纪念区、青少年宫等,深刻感受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大无畏精神和“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大陈岛垦荒精神。 通过为期两天半的红色之旅,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新青年,不能够忘却过去的艰难岁月,要继承前人的优良品质,并且发扬不怕吃苦,自强不息的精神和革命烈士忠于人民、忠于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不断提高自我素质,为国家的富强和肩负起新时期

沁园春.一江山登陆战即景

《沁园春·一江山岛登陆战即景》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组杨兴林 教学设想: 这首词是选在我校校本教材《戛云流韵》P78上的一篇选读课文,堪称张爱萍将军的代表作。第一次尝试实施校本教材课文教学,我首先想到了此文和高一必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的共性和区别,于是借鉴《沁园春·长沙》的教学设计,同时根据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特设置本教案。本教案分三个部分:预习案、课堂案和巩固案。课堂案中我首先检查学生的预习,然后引导学生感知文本、品情悟境,再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最后联系现实,进行拓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朗读感受词的慷慨激昂的情感,能够背诵本词。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景、情的崇高美。 2.过程与方法: (1)感知作品内容、感情,建立整体认知,通过品悟、探究、拓展等活动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对景物和战争的描写,感受词的崇高美。 (3)学习本词中情景交融、衬托多种艺术手法,巩固以词的意象为切入点来鉴赏词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落实乡土文化教育的爱国爱家目标,感受张爱萍将军的博大情怀和豪迈气概,培养家乡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1.本词所牵涉的历史知识较多,必须处理好历史和文学的关系,重在引导学生感悟词的语言和艺术魅力。 2.品味大战之前环境描写中的意象和意境,理解词中情景交融的表现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案 (一)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梳理大意,初步感知本词。 (二)利用校本教材和网络等资源搜集本词的写作背景和下片“诺曼底”“西西里”“冲绳岛”大战的相关故事,了解张爱萍将军的生平事迹。 二、课堂案 (一)激趣导入 播放一江山岛登陆战的相关视频资料,直观感知此次被军史上评论为“有限战争的典型战例”的著名战役。一江山激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解放军陆、海、空三军首次联合作战,是一次初具现代化战争雏形的战役。这场陆海空三军联合渡海大战的总指挥张爱萍将军——时任华东军区参谋长,诗情奔涌,一首沁园春挥毫而就。(板书标题) (二)明确目标 (多媒体课件展示) (三)检查预习 1.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点评,教师做诵读指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