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圆锥曲线教案

圆锥曲线教案

圆锥曲线教案
圆锥曲线教案

选修1—1教案

椭 圆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椭圆的概念,掌握椭圆的定义、会用椭圆的定义解决实际问题;理解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及化简无理方程的常用的方法;了解求椭圆的动点的伴随点的轨迹方程的一般方法.

◆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预习与引入过程

当变化的平面与圆锥轴所成的角在变化时,观察平面截圆锥的截口曲线(截面与圆锥侧面的交线)是什么图形?又是怎么样变化的?特别是当截面不与圆锥的轴线或圆锥的母线平行时,截口曲线是椭圆,再观察或操作了课件后,提出两个问题:第一、你能理解为什么把圆、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叫做圆锥曲线;第二、你能举出现实生活中圆锥曲线的例子.当学生把上述两个问题回答清楚后,要引导学生一起探究P36页上的问题(同桌的两位同学准备无弹性的细绳子一条(约10cm 长,两端各结一个套),教师准备无弹性细绳子一条(约60cm ,一端结个套,另一端是活动的),图钉两个).当套上铅笔,拉紧绳子,移动笔尖,画出的图形是椭圆.启发性提问:在这一过程中,你能说出移动的笔尖(动点)满足的几何条件是什么?〖板书〗2.1.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2)新课讲授过程

(i )由上述探究过程容易得到椭圆的定义.

〖板书〗把平面内与两个定点1F ,2F 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大于12F F )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ellipse ).其中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定点间的距离叫做椭圆的焦距.即当动点设为M 时,椭圆即为点集P =

{}12|2M M F M F a +=.

(ii )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

提问:已知图形,建立直角坐标系的一般性要求是什么?第一、充分利用图形的对称性;第二、注意图形的特殊性和一般性关系.

无理方程的化简过程是教学的难点,注意无理方程的两次移项、平方整理. 设参量b 的意义:第一、便于写出椭圆的标准方程;第二、,,a b c 的关系有明显的几何意义.

类比:写出焦点在y 轴上,中心在原点的椭圆的标准方程()222

2

10y x a b a

b

+

=>>.

(iii )例题讲解与引申

例1 已知椭圆两个焦点的坐标分别是()2,0-,()2,0,并且经过点53,2

2??

-

???

,求它的标准方程.

分析:由椭圆的标准方程的定义及给出的条件,容易求出,,a b c .引导学生用其他

方法来解.

另解:设椭圆的标准方程为

()222

2

10x y a b a

b

+

=>>,因点5

3,2

2??- ???在椭圆上,

则22

2225

9110446

4a a b b a b ??+==?????=???

-=?

例2 如图,在圆224x y +=上任取一点P ,过点P 作x 轴的垂线段P D ,D

为垂足.当点P 在圆上运动时,线段P D 的中点M 的轨迹是什么?

分析:点P 在圆224x y +=上运动,由点P 移动引起点M 的运动,则称点M 是点P 的伴随点,因点M 为线段P D 的中点,则点M 的坐标可由点P 来表示,从而能求点M 的轨迹方程.

引申:设定点()6,2A ,P 是椭圆2

2

125

9

x

y

+

=上动点,求线段A P 中点M 的轨迹

方程.

解法剖析:①(代入法求伴随轨迹)设(),M x y ,()11,P x y ;②(点与伴随点的关系)∵M 为线段A P 的中点,∴1126

22x x y y =-??=-?;③(代入已知轨迹求出伴随轨迹),∵

2

2

1

1125

9

x y +

=,∴点M 的轨迹方程为

()

()

2

2

31125

9

4

x y --+

=

;④伴随轨迹表示的范围.

例3如图,设A ,B 的坐标分别为()5,0-,()5,0.直线A M ,B M 相交于点M ,且它们的斜率之积为49

-

,求点M 的轨迹方程.

分析:若设点(),M x y ,则直线A M ,B M 的斜率就可以用含,x y 的式子表示,由于直线A M ,B M 的斜率之积是49

-,因此,可以求出,x y 之间

的关系式,即得到点M 的轨迹方程.

解法剖析:设点(

),M x

y ,

则()

55

AM y k x x =

≠-+,

()55

BM y k x x =

≠-;

代入点M 的集合有45

5

9

y y x x ?

=-

+-,化简即可得点M 的轨迹方程.

引申:如图,设△ABC 的两个顶点(),0A a -,(),0B a ,顶点C 在移动,且

AC BC k k k ?=,且0k <,试求动点C 的轨迹方程.

引申目的有两点:①让学生明白题目涉及问题的一般情形;②当k 值在变化时,线段A B 的角色也是从椭圆的长轴→圆的直径→椭圆的短轴.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作图展示与操作,必须让学生认同:圆、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都是圆锥曲线,是因它们都是平面与圆锥曲面相截而得其名;必须让学生认同与体会:椭圆的定义及特殊情形当常数等于两定点间距离时,轨迹是线段;必须让学生认同与理解:已知几何图形建立直角坐标系的两个原则,及引入参量2

2

b a

c =

-的意义,培养学生用对称的美学思

维来体现数学的和谐美;让学生认同与领悟:例1使用定义解题是首选的,但也可以用其他方法来解,培养学生从定义的角度思考问题的好习惯;例2是典型的用代入法求动点的伴随点的轨迹,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方法,会用分析、联系的观点解决问题;通过例3培养学生的对问题引申、分段讨论的思维品质.

◆能力目标

(1) 想象与归纳能力:能根据课程的内容能想象日常生活中哪些是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的实际例子,能用数学符号或自然语言的描述椭圆的定义,能正确且直观地绘作图形,反过来根据图形能用数学术语和数学符号表示.

(2) 思维能力:会把几何问题化归成代数问题来分析,反过来会把代数问题转化

为几何问题来思考,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会从特殊性问题引申到一般性来研究,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3) 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综合利用已有的知识能力.

(4) 数学活动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探究、验证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能力. (5) 创新意识能力: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并能探究发现一些问题的能力,探究解

决问题的一般的思想、方法和途径.

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

◆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用方程的方法研究图形的对称性;理解椭圆的范围、对称性及对称轴,对称中心、离心率、顶点的概念;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会用椭圆的定义解决实际问题;通过例题了解椭圆的第二定义,准线及焦半径的概念,利用信息技术初步了解椭圆的第二定义.

◆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复习与引入过程 引导学生复习由函数的解析式研究函数的性质或其图像的特点,在本节中不仅要注意通过对椭圆的标准方程的讨论,研究椭圆的几何性质的理解和应用,而且还注意对这种研究方法的培养.①由椭圆的标准方程和非负实数的概念能得到椭圆的范围;②由方程的性质得到椭圆的对称性;③先定义圆锥曲线顶点的概念,容易得出椭圆的顶点的坐标及长轴、短轴的概念;④通过P 48的思考问题,探究椭圆的扁平程度量椭圆的离心率.〖板书〗§2.1.2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

(2)新课讲授过程

(i )通过复习和预习,知道对椭圆的标准方程的讨论来研究椭圆的几何性质. 提问:研究曲线的几何特征有什么意义?从哪些方面来研究?

通过对曲线的范围、对称性及特殊点的讨论,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曲线的形状、大小和位置.要从范围、对称性、顶点及其他特征性质来研究曲线的几何性质. (ii )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

①范围:由椭圆的标准方程可得,

222

2

10y x b

a

=-

≥,进一步得:a x a -≤≤,同

理可得:b y b -≤≤,即椭圆位于直线x a =±和y b =±所围成的矩形框图里; ②对称性:由以x -代x ,以y -代y 和x -代x ,且以y -代y 这三个方面来研究椭圆的标准方程发生变化没有,从而得到椭圆是以x 轴和y 轴为对称轴,原点为对称中心;

③顶点:先给出圆锥曲线的顶点的统一定义,即圆锥曲线的对称轴与圆锥曲线的交点叫做圆锥曲线的顶点.因此椭圆有四个顶点,由于椭圆的对称轴有长短之分,较长的对称轴叫做长轴,较短的叫做短轴;

④离心率: 椭圆的焦距与长轴长的比a

c e =

叫做椭圆的离心率(10<

???→→→椭

圆图形越扁时当0

1a ,

,b ,c e ;??

?→→→椭圆越接近于圆

时当a ,b ,c e 00 .

(iii )例题讲解与引申、扩展

例4 求椭圆2

2

1625400x y +=的长轴和短轴的长、离心率、焦点和顶点的坐标.

分析:由椭圆的方程化为标准方程,容易求出,,a b c .引导学生用椭圆的长轴、短轴、离心率、焦点和顶点的定义即可求相关量. 扩展:已知椭圆()2

2

550mx y m m +=>的离心率为105

e =

,求m 的值.

解法剖析:依题意,0,5m m >≠,但椭圆的焦点位置没有确定,应分类讨论:①当

焦点在x 轴上,即05m <<时,有5,,5a b m c m =

==

-,∴525

5

m -=,

得3m =;②当焦点在y 轴上,即5m >时,有,5,5a m b c m =

==

-,∴

510255

3

m m m

-=?=.

例 5 如图,一种电影放映灯的反射镜面是旋转椭圆面的一部分.过对称轴的截口BAC 是椭圆的一部分,灯丝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1F 上,片门位于另一个焦点2F 上,由

椭圆一个焦点1F 发出的光线,经过旋转椭圆面反射后集中到另一个焦点2F .已知

12BC F F ⊥,1 2.8F B cm =,12 4.5F F cm =.建立适当的坐标系,求截口BAC 所在椭

圆的方程.

解法剖析: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设椭圆的标准方程为

222

2

1x y a

b

+

=,

算出,,a b c 的值;此题应注意两点:①注意建立直角坐标系的两个原则;②关于,,a b c 的近似值,原则上在没有注意精确度时,看题中其他量给定的有效数字来决定. 引申:如图所示, “神舟”截人飞船发射升空,进入预定轨道开始巡天飞行,其轨道是以地球的中心2F 为一个焦点的椭圆,近地点A 距地面200km ,远地点B 距地面350km ,已知地球的半径6371R km =.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求出椭圆的轨迹方程.

例6如图,设(),M x y 与定点()4,0F 的距离和它到直线l :254

x =的距离的比是常

数45

,求点M 的轨迹方程.

分析:若设点(),M

x y ,则

()

2

2

4M F x y =

-+,到直线l :254

x =

的距离

254

d x =-,则容易得点M 的轨迹方程.

引申:(用《几何画板》探究)若点(),M x y 与定点()

,0F c 的距离和它到定直线l :2

a

x c

=

的距离比是常数

c e a =

()0a c >>,则点M 的轨迹方程是椭圆.其中定点(),0F c 是焦点,定直线l :

2

a

x c

=

相应于F 的准线;由椭圆的对称性,另一焦点(),0F c '-,相应于F '的准线l ':

2

a

x c

=-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合作、互动的教学氛围中,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互动实现共同探究,教学相长的教学活动情境,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精神、审美观和科学世界观,激励学生创新.必须让学生认同和掌握: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能由椭圆的标准方程能直接得到椭圆的范围、对称性、顶点和离心率;必须让学生认同与理解:已知几何图形建立直角坐标系的两个原则,①充分利用图形对称性,②注意图形的特殊性和一般性;必须让学生认同与熟悉:取近似值的两个原则:①实际问题可以近似计算,也可以不近似计算,②要求近似计算的一定要按要求进行计算,并按精确度要求进行,没有作说明的按给定的有关量的有效数字处理;让学生参与并掌握利用信息技术探究点的轨迹问题,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掌握利用先进教学辅助手段的技能.

◆能力目标

(1) 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和积极探究,培养学生的分析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思维能力:会把几何问题化归成代数问题来分析,反过来会把代数问题转化

为几何问题来思考;培养学生的会从特殊性问题引申到一般性来研究,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3) 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综合利用已有的知识能力.

(4) 创新意识能力: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并能探究发现一些问题的能力,探究解

决问题的一般的思想、方法和途径.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

◆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双曲线的概念,掌握双曲线的定义、会用双曲线的定义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双曲线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及化简无理方程的常用的方法;了解借助信息技术探究动点轨迹的《几何画板》的制作或操作方法.

◆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预习与引入过程

当变化的平面与圆锥轴所成的角在变化时,观察平面截圆锥的截口曲线(截面与圆锥侧面的交线)是什么图形?又是怎么样变化的?特别是当截面与圆锥的轴线或平行时,截口曲线是双曲线,待观察或操作了课件后,提出两个问题:第一、你能理解为什么此时的截口曲线是双曲线而不是两条抛物线;第二、你能举出现实生活中双曲线的例子.当学生把上述两个问题回答清楚后,要引导学生一起思考与探究P 56页上的问题(同桌的两位同学准备无弹性的细绳子两条(一条约10cm 长,另一条约6cm 每条一端结一个套)和笔尖带小环的铅笔一枝,教师准备无弹性细绳子两条(一条约20cm ,另一条约12cm ,一端结个套,另一端是活动的),图钉两个).当把绳子按同一方向穿入笔尖的环中,把绳子的另一端重合在一起,拉紧绳子,移动笔尖,画出的图形是双曲线.启发性提问:在这一过程中,你能说出移动的笔尖(动点)满足的几何条件是什么?〖板书〗§2.2.1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

(2)新课讲授过程

(i )由上述探究过程容易得到双曲线的定义.

〖板书〗把平面内与两个定点1F ,2F 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小于12F F )的点的轨迹叫做双曲线(hyperbola ).其中这两个定点叫做双曲线的焦点,两定点间的距离叫做双曲线的焦距.即当动点设为M 时,双曲线即为点集

P =

{}

122M

M F M F a -=.

(ii )双曲线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

提问:已知椭圆的图形,是怎么样建立直角坐标系的?类比求椭圆标准方程的方法由学生来建立直角坐标系.

无理方程的化简过程仍是教学的难点,让学生实际掌握无理方程的两次移项、平方整理的数学活动过程.

类比椭圆:设参量b 的意义:第一、便于写出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第二、,,a b c 的关系有明显的几何意义.

类比:写出焦点在y 轴上,中心在原点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222

2

10,0y x a b b

a

-

=>>.

(iii )例题讲解、引申与补充

例1 已知双曲线两个焦点分别为()15,0F -,()25,0F ,双曲线上一点P 到1F ,2F 距离差的绝对值等于6,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分析:由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的定义及给出的条件,容易求出,,a b c .

补充:求下列动圆的圆心M 的轨迹方程:① 与⊙C :()2

222x y ++=内切,且过点()2,0A ;② 与⊙1C :()2

211x y +-=和⊙2C :()2

214x y +-=都外切;③ 与⊙1C :()2

239x y ++=外切,且与⊙2C :()2

231x y -+=内切.

解题剖析:这表面上看是圆与圆相切的问题,实际上是双曲线的定义问题.具体解:设动圆M 的半径为r .

① ∵⊙C 与⊙M 内切,点A 在⊙C 外,∴2MC r =-,MA r =,因此有

2MA MC -=

,∴点M 的轨迹是以C 、A 为焦点的双曲线的左支,即M 的轨迹方

程是()

22

22127

y x x -

=≤-;

② ∵⊙M 与⊙1C 、⊙2C 均外切,∴11MC r =+,22MC r =+,因此有211MC MC -=,∴点M 的轨迹是以2C 、1C 为焦点的双曲线的上支,∴M 的轨迹方

程是2

2

43413

4x y y ?

?-

=≥ ??

?;

③ ∵M 与1C 外切,且M 与2C 内切,∴13MC r =+,21MC r =-,因此124MC MC -=,∴点M 的轨迹是以1C 、2C 为焦点的双曲线的右支,∴M 的轨迹

方程是

()2

2

124

5

x

y

x -

=≥.

例2 已知A ,B 两地相距800m ,在A 地听到炮弹爆炸声比在B 地晚2s ,且声速

为340/m s ,求炮弹爆炸点的轨迹方程.

分析:首先要判断轨迹的形状,由声学原理:由声速及A ,B 两地听到爆炸声的时间差,即可知A ,B 两地与爆炸点的距离差为定值.由双曲线的定义可求出炮弹爆炸点

的轨迹方程.

扩展:某中心接到其正东、正西、正北方向三个观察点的报告:正西、正北两个观察点同时听到了一声巨响,正东观察点听到该巨响的时间比其他两个观察点晚4s .已知各观察点到该中心的距离都是1020m .试确定该巨响发生的位置(假定当时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m s ;相关点均在同一平面内).

解法剖析:因正西、正北同时听到巨响,则巨响应发生在西北方向或东南方向,以因正东比正西晚4s ,则巨响应在以这两个观察点为焦点的双曲线上.

如图,以接报中心为原点O ,正东、正北方向分别为x 轴、y 轴方向,建立直角坐标系,设A 、B 、C 分别是西、东、北观察点,则()1020,0A -,()1020,0B ,()0,1020C .

设(),P x y 为巨响发生点,∵A 、C 同时听到巨响,∴OP 所在直线为y x =-……①,又因B 点比A 点晚4s 听到巨响声,∴()43401360PB PA m -=?=.由双曲线定义

知,680a =,1020c =,∴3405b =,

∴P 点在双曲线方程为22

2

2

1

680

5340

x

y

-

=?()

680x ≤-……②.联立①、②求出P 点坐标为

(

)

680

5,6805

P -.即巨响在正西北方向68010m 处. 探究:如图,设A ,B 的坐标分别为()5,0-,()5,0.直线A M ,B M 相交于点M ,且它们的斜率之积为49

,求点M 的轨迹方程,并与§2.1.例3比较,有什么

发现?

探究方法:若设点(),M x y ,则直线A M ,B M 的斜率就可以用含,x y 的式子表示,由于直线A M ,B M 的斜率之积是49

,因此,可以求出,x y 之间的关系式,即得到点M

的轨迹方程.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课件(a )的展示与操作,必须让学生认同:与圆锥的轴平行的平面去截圆锥曲面所得截口曲线是一条双曲线而不是两条抛物线;必须让学生认同与体会:双曲线的定义及特殊情形当常数等于两定点间距离时,轨迹是两条射线;必须让学生认同与理解:已知几何图形建立直角坐标系的两个原则,及引入参量2

2

b c a =

-的意义,培养学生用对

称的美学思维来体现数学的和谐美;让学生认同与领悟:像例1这基础题配备是必要的,但对定义的理解和使用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配备有一定灵活性、有一定的思维空间的补充题;例2是典型双曲线实例的题目,对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方法,会用分析、联系的观点解决问题有一定的帮助,但要准确判定爆炸点,必须对此题进行扩展,培养学生归纳、联想拓展的思维能力.

◆能力目标

(1) 想象与归纳能力:能根据课程的内容能想象日常生活中哪些是双曲线的实际

例子,能用数学符号或自然语言的描述双曲线的定义,能正确且直观地绘作图形,反过来根据图形能用数学术语和数学符号表示.

(2) 思维能力:会把几何问题化归成代数问题来分析,反过来会把代数问题转化

为几何问题来思考,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会从特殊性问题引申到一般性来研究,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3) 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综合利用已有的知识能力.

(4) 数学活动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探究、验证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能力. 创新意识能力: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并能探究发现一些问题的能力,探究解

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平面解析几何研究的主要问题:(1)根据条件,求出表示曲线的方程;(2)通过方程,研究曲线的性质.理解双曲线的范围、对称性及对称轴,对称中心、离心率、顶点、渐近线的概念;掌握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会用双曲线的定义解决实际问题;通过例题和探究了解双曲线的第二定义,准线及焦半径的概念,利用信息技术进一步见识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

◆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复习与引入过程

引导学生复习得到椭圆的简单的几何性质的方法,在本节课中不仅要注意通过对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的讨论,研究双曲线的几何性质的理解和应用,而且还注意对这种研究方法的进一步地培养.①由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和非负实数的概念能得到双曲线的范围;②由方程的性质得到双曲线的对称性;③由圆锥曲线顶点的统一定义,容易得出双曲线的顶点的坐标及实轴、虚轴的概念;④应用信息技术的《几何画板》探究双曲线的渐近线问题;⑤类比椭圆通过56P 的思考问题,探究双曲线的扁平程度量椭圆的离心率.〖板书〗§2.2.2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2)新课讲授过程

(i )通过复习和预习,对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的讨论来研究双曲线的几何性质.

提问:研究双曲线的几何特征有什么意义?从哪些方面来研究?

通过对双曲线的范围、对称性及特殊点的讨论,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曲线的形状、大小和位置.要从范围、对称性、顶点、渐近线及其他特征性质来研究曲线的几何性质. (ii )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①范围:由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得,

222

2

10y x b

a

=

-≥,进一步得:x a ≤-,或

x a ≥.这说明双曲线在不等式x a ≤-,或x a ≥所表示的区域;

②对称性:由以x -代x ,以y -代y 和x -代x ,且以y -代y 这三个方面来研究

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发生变化没有,从而得到双曲线是以x 轴和y 轴为对称轴,原点为对称中心;

③顶点:圆锥曲线的顶点的统一定义,即圆锥曲线的对称轴与圆锥曲线的交点叫做圆锥曲线的顶点.因此双曲线有两个顶点,由于双曲线的对称轴有实虚之分,焦点所在的对称轴叫做实轴,焦点不在的对称轴叫做虚轴;

④渐近线:直线b y x a

叫做双曲线

222

2

1x y a

b

-

=的渐近线;

⑤离心率: 双曲线的焦距与实轴长的比a

c e =叫做双曲线的离心率(1e >).

(iii )例题讲解与引申、扩展

例 3 求双曲线22

916144y x -=的实半轴长和虚半轴长、焦点的坐标、离心率、渐近线方程.

分析:由双曲线的方程化为标准方程,容易求出,,a b c .引导学生用双曲线的实半轴

长、虚半轴长、离心率、焦点和渐近线的定义即可求相关量或式子,但要注意焦点在y 轴上的渐近线是a y x b =±

. 扩展:求与双曲线2

2

116

9

x

y

-

=共渐近线,且经过()

23,3A -点的双曲线的标准方及

离心率.

解法剖析:双曲线

2

2

1169

x

y

-

=的渐近线方程为34

y x =±

.①焦点在x 轴上时,设所

求的双曲线为

222

2

1169x

y

k

k

-

=,∵()23,3A -

点在双曲线上,∴2

14

k

=-

,无解;②焦

点在y 轴上时,设所求的双曲线为222

2

1169x

y

k

k

-

+

=,∵()

23,3A -点在双曲线上,∴

2

14

k

=

,因此,所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

2

2

194

4

y

x

-

=,离心率53

e =

.这个要进行分类

讨论,但只有一种情形有解,事实上,可直接设所求的双曲线的方程为()2

2

,016

9

x

y

m m R m -

=∈≠.

例4 双曲线型冷却塔的外形,是双曲线的一部分绕其虚轴旋转所成的曲面如图(1),它的最小半径为12m ,上口半径为13m ,下口半径为25m ,高为55m .试选择适当的坐

标系,求出双曲线的方程(各长度量精确到1m ).

解法剖析: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设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222

2

1x y a

b

-

=,算出,,a b c 的值;此题应注意两点:①注意建立直

角坐标系的两个原则;②关于,,a b c 的近似值,原则上在没有注意精确度时,看题中其他量给定的有效数字来决定.

引申:如图所示,在P 处堆放着刚购买的草皮,现要把这些草皮沿着道路P A 或P B 送到呈矩形的足球场ABCD 中去铺垫,已知150AP m =,100BP m =,60BC m =,60APB ∠= .能否在足球场上画一条“等距离”线,在“等距离”

线的两侧的区域应该选择怎样的线路?说明理由.

解题剖析:设M 为“等距离”线上任意一点,则PA AM PB BM +=+,即50BM AM AP BP -=-=(定值),∴“等距离”线是以A 、B 为焦点的双曲线

的左支上的一部分,容易“等距离”线方程为

()2

2

13525,0606253750

x

y

x y -

=-≤≤-≤≤.理由略.

例5 如图,设(),M x y 与定点()5,0F 的距离和它到直线l :165

x =的距离的比是常

数54

,求点M 的轨迹方程.

分析:若设点(),M x y ,则()

2

2

5MF x y

=

-+,到直线l :165

x =

的距离

165

d x =-

,则容易得点M 的轨迹方程.

引申:用《几何画板》探究点的轨迹:双曲线 若点(),M x y 与定点(),0F c 的距离和它到定直线l

:2

a

x c

=

的距离比是常数

c e a =

()0c a >>,则点M 的轨迹方程是双曲线.其中定点(),0F c 是焦点,定直线l :

2

a

x c

=

相应于F 的准线;另一焦点(),0F c '-,相应于F '的准线l ':2

a

x c

=-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合作、互动的教学氛围中,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互动实现共同探究,教学相长的教学活动情境,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精神、审美观和科学世界观,激励学生创新.必须让学生认同和掌握: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能由双曲线的标准方程能直接得到双曲线的范围、对称性、顶点、渐近线和离心率;必须让学生认同与理解:已知几何图形建立直角坐标系的两个原则,①充分利用图形对称性,②注意图形的特殊性和一般性;必须让学生认同与熟悉:取近似值的两个原则:①实际问题可以近似计算,也可以不近似计算,②要求近似计算的一定要按要求进行计算,并按精确度要求进行,没有作说明的按给定的有关量的有效数字处理;让学生参与并掌握利用信息技术探究点的轨迹问题,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掌握利用先进教学辅助手段的技能.

◆能力目标

(1) 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和积极探究,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思维能力:会把几何问题化归成代数问题来分析,反过来会把代数问题转化

为几何问题来思考;培养学生的会从特殊性问题引申到一般性来研究,培养

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3) 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综合利用已有的知识能力.

(4) 创新意识能力: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并能探究发现一些问题的能力,探究解

决问题的一般的思想、方法和途径.

练习: 1、2、3、4、5 作业:第3、4、6

抛物线

抛物线及标准方程

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掌握抛物线的定义、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及其推导过程.

要求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方法,提高分析、对比、概括、转化等方面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用对称的美学思维来体现数学的和谐美。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探究与交流的数学活动能力。

能力目标:

(1)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

(2)启发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独立思考,学会分析问题和创造地解决问题;

(3)通过教师指导发现知识结论,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1)复习与引入过程

回忆平面内与一个定点F的距离和一条定直线l的距离的比是常数e的轨迹,当0<e<1时是椭圆,当e>1时是双曲线,那么当e=1时,它又是什么曲线?

2.简单实验

如图2-29,把一根直尺固定在画图板内直线l的位置上,一块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紧靠直尺的边缘;把一条绳子的一端固定于三角板另一条直角边上的点A,截取绳子的长等于A到直线l的距离AC,并且把绳子另一端固定在图板上的一点F;用一支铅笔扣着绳子,紧靠着三角板的这条直角边把绳子绷紧,然后使三角板紧靠着直尺左右滑动,这样铅笔就描出一条曲线,这条曲线叫做抛物线.反复演示后,请同学们来归纳抛物线的定义,教师总结.

(2)新课讲授过程

(i)由上面的探究过程得出抛物线的定义

《板书》平面内与一定点F和一条定直线l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叫做抛物线(定点F不在定直线l上).定点F叫做抛物线的焦点,定直线l叫做抛物线的准线.

(ii) 抛物线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

引导学生分析出:方案3中得出的方程作为抛物线的标准方程.这是因为这个方程不仅具有较简的形式,而方程中的系数有明确的几何意义:一次项系数是焦点到准线距离的2倍.

由于焦点和准线在坐标系下的不同分布情况,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有四种情形(列表如下):

将上表画在小黑板上,讲解时出示小黑板,并讲清为什么会出现四种不同的情形,四种情形中P>0;并指出图形的位置特征和方程的形式应结合起来记忆.即:当对称轴为x轴时,方程等号右端为±2px,相应地左端为y2;当对称轴为y轴时,方程等号的右端为±2py,相应地左端为x2.同时注意:当焦点在正半轴上时,取正号;当焦点在负半轴上时,取负号.

(iii)例题讲解与引申

例1 已知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是y2=6x,求它的焦点坐标和准线方程

已知抛物线的焦点是F(0,-2),求它的标准方程

解因为p=3,所以抛物线的焦点坐标是(3/2,0)准线方程是x=-3/2

因为抛物线的焦点在轴的负半轴上,且p/2=2,p=4,所以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是x2=-8y 例2一种卫星接收天线的轴截面如图所示。卫星拨束近似平行状态社如轴截面为抛物线的接受天线,经反射聚焦到焦点处。已知接收天线的口径为4.8m深度为0.5m,求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和焦点坐标。

解;设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是y2=2px (p>0)。有已知条件可得,点A的坐标是(0.5,2.4)代入方程,得2.4=2p*0.5即=5.76

所以,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是y2=11.52x,焦点坐标是(2.88,0)

练习: 1、2、3、

作业: 1、2、3、4、

抛物线的几何性质

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抛物线的几何性质,并能从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出发,推导这些性质.

从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出发,推导抛物线的性质,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推理等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

复习与引入过程

1.抛物线的定义是什么?

请一同学回答.应为:“平面内与一个定点F和一条定直线l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叫做抛物线.”

2.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是什么?

再请一同学回答.应为: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是y2=2px(p>0),y2=-2px(p>0),

x2=2py(p>0)和x2=-2py(p>0).

下面我们类比椭圆、双曲线的几何性质,从抛物线的标准方程y2=2px(p>0)出发来研究它的几何性质.《板书》抛物线的几何性质

(2)新课讲授过程

(i)抛物线的几何性质

通过和椭圆、双曲线的几何性质相比,抛物线的几何性质有什么特点?

学生和教师共同小结:

(1)抛物线只位于半个坐标平面内,虽然它也可以无限延伸,但是没有渐近线.

(2)抛物线只有一条对称轴,这条对称轴垂直于抛物线的准线或与顶点和焦点的连线重合,抛物线没有中心.

(3)抛物线只有一个顶点,它是焦点和焦点在准线上射影的中点.

(4)抛物线的离心率要联系椭圆、双曲线的第二定义,并和抛物线的定义作比较.其结果是应规定抛物线的离心率为1.注意:这样不仅引入了抛物线离心率的概念,而且把圆锥曲线作为点的轨迹统一起来了

(ii)例题讲解与引申

.例题3 已知抛物线的顶点在原点,对称轴是x轴,抛物线上的点M(-3,m)到焦点的距离等于5,求抛物线的方程和m的值.

解法一:由焦半径关系,设抛物线方程为y2=-2px(p>0),则准线方

因为抛物线上的点M(-3,m)到焦点的距离|MF|与到准线的距离

得p=4.

因此,所求抛物线方程为y2=-8x.

又点M(-3,m)在此抛物线上,故m2=-8(-3).

解法二:由题设列两个方程,可求得p和m.由学生演板.由题意

在抛物线上且|MF|=5,故

例4 过抛物线y2=2px(p>0)的焦点F的一条直线与这抛物线相交于A、B两点,且A(x1,y1)、B(x2,y2)(图2-34).

证明:

(1)当AB与x轴不垂直时,设AB方程为:

此方程的两根y1、y2分别是A、B两点的纵坐标,则有y1y2=-p2.

或y1=-p,y2=p,故y1y2=-p2.

综合上述有y1y2=-p2

又∵A(x1,y1)、B(x2,y2)是抛物线上的两点,

练习: 1、2、3、4、作业:5、6

圆锥曲线与方程复习小结

教学目的:

1通过小结与复习,使同学们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三种曲线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较全面地掌握本章所教的各种方法与技巧,尤其是解析几何的基本方法――坐标法;并在教学中进一步培养他们形与数结合的思想、化归的数学思想以及“应用数学”的意识

3 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运动变化和对立统一的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点:三种曲线的标准方程和图形、性质

教学难点:做好思路分析,引导学生找到解题的落足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椭圆、双曲线:

名称椭圆双曲线

图象

x

O

y

定义

平面内到两定点

2

1

,F

F的距离的

_______(________)的动点的轨迹叫

椭圆即_____

2

1

=

+MF

MF

当2a﹥2c时,轨迹是_______,

当2a=2c时,轨迹是____________

当2a﹤2c时,轨迹__________

平面内到两定点

2

1

,F

F的距离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动

点的轨迹叫双曲线即_______________

当____________时,轨迹是双曲线

当____________时,轨迹是两条射线

当2a﹥2c时,轨迹不存在

标准方程焦点在x轴上时: ____________

焦点在y轴上时:_____________

焦点在x轴上时:______________

焦点在y轴上时:_____________

c

b

a,

,

的关系范围顶点坐标对称性渐近线离心率

抛物线:

图形

方程

)0(22>=p px y 焦点

)2

,0(p -

准线

2

p x =

二、讲解范例:

例1 根据下列条件,写出椭圆方程

⑴ 中心在原点、以对称轴为坐标轴、离心率为1/2、长轴长为8;

⑵ 和椭圆9x 2+4y 2=36有相同的焦点,且经过点(2,-3);

⑶ 中心在原点,焦点在x 轴上,从一个焦点看短轴两端的视角为直角,焦点到长轴上较近顶点的距离是510-

分析: 求椭圆的标准方程,首先要根据焦点位置确定方程形式,其次是根据a 2=b 2+c 2及已知条件确定a 2、b 2

的值进而写出标准方程 解 ⑴ 焦点位置可在x 轴上,也可在y 轴上,

因此有两解:

112

16

112

16

2

2

2

=+

=+

x

y

y

x 或

⑵ 焦点位置确定,且为(0,5±),设原方程为

12

22

2=+

b

y a

x ,(a>b>0),由已知条件

有?????=+=-1

4

952222b a

b a 10,152

2==?b a ,故方程为110152

=+x y ⑶ 设椭圆方程为

12

22

2=+

b

y a

x ,(a>b>0)

由题设条件有??

?-=

-=5

10c a c

b 及a 2=b 2+

c 2

,解得b=10,5=

a ,

故所求椭圆的方程是

15

10

2

=+

y

x

x

y

O

F l

例2 中心在原点,一个焦点为F 1(0,50)的椭圆截直线23-=x y 所得弦的中点横坐标为

2

1

,求椭圆的方程

分析:根据题意,可设椭圆的标准方程,与直线方程联立解方程组,利用韦达定理及中点

坐标公式,求出中点的横坐标,再由F 1(0,50)知,c=50,5022=-∴b a ,最后解关于a 、b 的方程组即可

解:设椭圆的标准方程为

)0(12

22

2>>=+

b a b

y a

x ,

由F 1(0,50)得 5022=-b a

把直线方程23-=x y 代入椭圆方程整理得:

0)4(12)9(2

2

2

2

2

2

=-+-+a b x b x b a

设弦的两个端点为),(),,(2211y x B y x A ,则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得:

2

2

2

21912b

a b

x x +=

+,

又AB 的中点横坐标为

2

1,2

1962

2

2

2

2

1=

+=

+∴

b

a b

x x

22

3b a

=∴,与方程502

2

=-b a 联立可解出25,752

2

==b a

故所求椭圆的方程为:125

75

2

2

=+

y

x

例3 已知抛物线方程为)0)(1(22

>+=p x p y ,直线m y x l =+:过抛物线的焦点F 且被抛物线截得的弦长为3,求p 的值.

解:设l 与抛物线交于1122(,),(,),|| 3.A x y B x y AB =则

由距离公式

|AB|=2

212

21)

()(y y x x -+-=

12122

11||2||y y y y k

+

-=

-

则有

2

129().2

y y -=

由.02,).1(2,21222=-+??

??

?

+=+-=+p py y x x p y p y x 得消去 x

y

M A

B

O

.,2.04)2(2

212122p y y p y y p p -=-=+∴>+=?

从而.2

94)2(,4)()

(2

2

212

212

21

=

+--+=-p

p y y y y y y 即由于

p>0,解得4

3=

p

三、小结 :

(1)直线与曲线的位置关系有相离、相切、相交三种

(2)可通过解直线方程与曲线方程解的个数来确定他们的位置关系但有一解不一定是相

切,要根据斜率作进一步的判定 四、课后作业:

五、板书设计(略)

六、课后记:采用数形结合、类比联想(椭圆)、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的训练。

圆锥曲线教案

直 线 与 圆 锥 曲 线 的 位 置 关 系 题型归纳: 题型1向量与圆锥曲线相结合的问题 1.设12F F ,分别是双曲线2 2 19y x +=的左、右焦点.若点P 在双曲线上,且120PF PF ?=,则12PF PF += 2.设P 为双曲线2 2 112y x -=上的一点,12F F ,是该双曲线的两个焦点,若12||:||3:2PF PF =,则12PF F △的面积为 题型2变量取值范围问题 3、设 1F ,2F 分别是椭圆14 22 =+y x 的左右焦点。1)若P 是该椭圆上的一个动点,求21PF PF ?的最值; (2)设过定点()2,0M 的直线l 与椭圆交于不同的两点A,B,且AOB ∠为锐角(O 为坐标原点),求直线l 的斜率k 的范围 题型3圆锥曲线中的最值问题 4、设P 是椭圆()2 2211x y a a +=>短轴的一个端点,Q 为椭圆上一个动点,求PQ 的最大值. 5、已知椭圆C:22 221(0)x y a b a b +=>>,F 为其右焦点,过F 垂直于x 轴的直线与椭圆相交所得的弦长为2(1)求椭圆C 的方程;(2)直线l :y=kx+m (0km ≠)与椭圆C 交于A 、B 两点,若线段AB 中点在直线x+2y=0上,求?FAB 的面积的最大值。 … 题型4定值问题 6.已知椭圆C 的中心在坐标原点,焦点在x 轴上,椭圆C 上的点到焦点距离的最大值为3,最小值为1. (Ⅰ)求椭圆C 的标准方程; (Ⅱ)若直线:l y kx m =+与椭圆C 相交于A ,B 两点(A B ,不是左右顶点),且以AB 为直径的圆过椭圆C 的右顶点,求证:直线l 过定点,并求出该定点的坐标. 题型5 存在性问题 7.椭圆)0(12222>>=+b a b y a x 的离心率23e =,A 、B 是椭圆上关于,x y 轴均不对称的两点,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与x 轴交于(1,0)P ,点 F 是椭圆的右焦点.Ⅰ)设AB 的中点为00(,)C x y ,求0x 的值; (Ⅲ)过P 的直线交椭圆于,C D 两点,在x 轴上是否存在定点E ,使得CED ∠总被x 轴平分,若存在,求出点E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题型6对称性问题 8.已知双曲线2 213y x -=上存在关于直线:4l y kx =+的对称点,求实数k 的取值范围.

高考数学圆锥曲线专题复习

圆锥曲线 一、知识结构 1.方程的曲线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果某曲线C(看作适合某种条件的点的集合或轨迹 )上的点与一个二元方程f(x,y)=0的实数解建立了如下的关系: (1)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 (2)以这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那么这个方程叫做曲线的方程;这条曲线叫做方程的曲线. 点与曲线的关系若曲线C的方程是f(x,y)=0,则点P0(x0,y0)在曲线C上?f(x0,y 0)=0; 点P0(x0,y0)不在曲线C上?f(x0,y0)≠0 两条曲线的交点若曲线C1,C2的方程分别为f1(x,y)=0,f2(x,y)=0,则 f1(x0,y0)=0 点P0(x0,y0)是C1,C2的交点? f2(x0,y0) =0 方程组有n个不同的实数解,两条曲线就有n个不同的交点;方程组没有实数解,曲线就没有交点.

2.圆 圆的定义:点集:{M ||OM |=r },其中定点O 为圆心,定长r 为半径. 圆的方程: (1)标准方程 圆心在c(a,b),半径为r 的圆方程是 (x-a)2 +(y-b)2 =r 2 圆心在坐标原点,半径为r 的圆方程是 x 2 +y 2 =r 2 (2)一般方程 当D 2 +E 2 -4F >0时,一元二次方程 x 2 +y 2 +Dx+Ey+F=0 叫做圆的一般方程,圆心为(-2D ,-2 E ),半径是 2 4F -E D 22+.配方,将方程 x 2 +y 2 +Dx+Ey+F=0化为 (x+2D )2+(y+2 E )2=44 F -E D 22+ 当D 2 +E 2 -4F=0时,方程表示一个点 (-2D ,-2 E ); 当D 2 +E 2-4F <0时,方程不表示任何图形. 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已知圆心C(a,b),半径为r,点M 的坐标为(x 0,y 0),则 |MC |<r ?点M 在圆C 内,|MC |=r ?点M 在圆C 上,|MC |>r ?点M 在圆C 内, 其中|MC |=2 02 0b)-(y a)-(x +. (3)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①直线和圆有相交、相切、相离三种位置关系 直线与圆相交?有两个公共点 直线与圆相切?有一个公共点 直线与圆相离?没有公共点 ②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 (i)判别式法 (ii)利用圆心C(a,b)到直线Ax+By+C=0的距离d= 2 2 C Bb Aa B A +++与半径r 的大小关系来判 定.

圆锥曲线教学设计

圆锥曲线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圆锥曲线的定义反映了圆锥曲线的本质属性,它是无数次实践后的高度抽象.恰当地利用定义解题,许多时候能以简驭繁.因此,在学习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及标准方程、几何性质后,再一次强调定义,学会利用圆锥曲线定义来熟练的解题”。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我所任教班级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强,思维活跃,但计算能力较差,推理能力较弱,使用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也略显不足。 三、设计思想 由于这部分知识较为抽象,如果离开感性认识,容易使学生陷入困境,降低学习热情.在教学时,借助多媒体动画,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参与教学,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发现、获取新知,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目标 1.深刻理解并熟练掌握圆锥曲线的定义,能灵活应用定义解决问题;熟练掌握焦点坐标、顶点坐标、焦距、离心率、准线方程、渐近线、焦半径等概念和求法;能结合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求解圆锥曲线的方程。 2.通过对练习,强化对圆锥曲线定义的理解,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问题的不断引申,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学习解题的一般方法。 3.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对圆锥曲线定义的理解 2.利用圆锥曲线的定义求“最值” 3.“定义法”求轨迹方程 教学难点: 巧用圆锥曲线定义解题 六、教学过程设计 【设计思路】 (一)开门见山,提出问题 一上课,我就直截了当地给出—— 例题1:(1) 已知A(-2,0),B(2,0)动点M满足|MA|+|MB|=2,则点M的轨迹是( )。 (A)椭圆(B)双曲线(C)线段(D)不存在 (2)已知动点M(x,y)满足(x1)2(y2)2|3x4y|,则点M的轨迹是( )。 (A)椭圆(B)双曲线(C)抛物线(D)两条相交直线 【设计意图】

高三文科数学圆锥曲线综合复习讲义

高三文科数学圆锥曲线综合复习讲义 一、基础知识【理解去记】 1.椭圆的定义,第一定义:平面上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定长(大于两个定点之间的距离)的点的轨迹,即|PF 1|+|PF 2|=2a (2a>|F 1F 2|=2c). 第二定义:平面上到一个定点的距离与到一条定直线的距离之比为同一个常数e(0b>0), F 1(-c, 0), F 2(c, 0)是它的两焦点。若P(x, y)是椭圆上的任意一 点,则|PF 1|=a+ex, |PF 2|=a-ex. 5.补充知识点: 几个常用结论: 1)过椭圆上一点P(x 0, y 0)的切线方程为: 12020=+b y y a x x ; 2)斜率为k 的切线方程为222b k a kx y +±=;3)过焦点F 2(c, 0)倾斜角为θ的弦的长为 θ 2222 cos 2c a ab l -=。 6.双曲线的定义,第一定义: 满足||PF 1|-|PF 2||=2a(2a<2c=|F 1F 2|, a>0)的点P 的轨迹; 第二定义:到定点的距离与到定直线距离之比为常数e(>1)的点的轨迹。 7.双曲线的方程:中心在原点,焦点在x 轴上的双曲线方程为

圆锥曲线解题技巧教案整理后1

圆锥曲线―概念、方法、题型、及应试技巧总结 1.圆锥曲线的两个定义: (1)第一定义中要重视“括号”内的限制条件:椭圆中,与两个定点F 1,F 2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2a ,且此常数2a 一定要大于21F F ,当常数等于21F F 时,轨迹是线段F 1F 2,当常数小于21F F 时,无轨迹;双曲线中,与两定点F 1,F 2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2a ,且此常数2a 一定要小于|F 1F 2|,定义中的“绝对值”与2a <|F 1F 2|不可忽视。若2a =|F 1F 2|,则轨迹是以F 1,F 2为端点的两条射线,若2a ﹥|F 1F 2|,则轨迹不存在。若去掉定义中的绝对值则轨迹仅表示双曲线的一支。 如方程8=表示的曲线是_____(答:双曲线的左支) (2)第二定义中要注意定点和定直线是相应的焦点和准线,且“点点距为分子、点线距为分母”,其商即是离心率e 。圆锥曲线的第二定义,给出了圆锥曲线上的点到焦点距离与此点到相应准线距离间的关系,要善于运用第二定义对它们进行相互转化。 如已知点)0,22(Q 及抛物线4 2 x y =上一动点P (x ,y ),则y+|PQ|的最小值是_____(答2) 2.圆锥曲线的标准方程(标准方程是指中心(顶点)在原点,坐标轴为对称轴时的标准位置的方程): (1)椭圆:焦点在x 轴上时12222=+b y a x (0a b >>),焦点在y 轴上时22 22b x a y += 1(0a b >>)。方程22 Ax By C +=表示椭圆的充要条件是什么?(ABC ≠0,且A ,B , C 同号,A ≠B )。 如(1)已知方程1232 2=-++k y k x 表示椭圆,则k 的取值范围为____(答: 11 (3,)(,2)22 --- ) ; (2)若R y x ∈,,且62322=+y x ,则y x +的最大值是____,2 2y x +的最小值是 ___2) (2)双曲线:焦点在x 轴上:2222b y a x - =1,焦点在y 轴上:22 22b x a y -=1 (0,0a b >>)。方程22 Ax By C +=表示双曲线的充要条件是什么?(ABC ≠0,且A , B 异号)。 如设中心在坐标原点O ,焦点1F 、2F 在坐标轴上,离心率2= e 的双曲线C 过点 )10,4(-P ,则C 的方程为_______(答:226x y -=) (3)抛物线:开口向右时22(0)y px p =>,开口向左时2 2(0)y px p =->,开口 向上时22(0)x py p =>,开口向下时2 2(0)x py p =->。 如定长为3的线段AB 的两个端点在y=x 2上移动,AB 中点为M ,求点M 到x 轴的最短距离。 4 5

新课标高考《圆锥曲线》大题专题含答案

新课标高考《圆锥曲线》大题专题含答案

全国高考理科数学试题分类汇编9:圆锥曲线 一、选择题 1 .(2013年高考江西卷(理)) 过点2,0) 引直线l 与曲线2 1y x = +相交于 A,B 两点,O 为坐标原点,当?AOB 的面积取最大值时,直线 l 的斜 率 等 于 ( ) A .y E B B C CD =++3 B .3 C .3± D .32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福建数学(理)试题(纯WORD 版)) 双曲线 2 214 x y -=的顶点到其渐近线的距离等于 ( ) A .25 B .4 5 C 25 D 453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广东省数学(理)卷(纯WORD 版)) 已知中心在原 点的双曲线C 的右焦点为()3,0F ,离心率等于3 2 ,在双曲线C 的方程 是 ( ) A .22 145 x -= B .22 145 x y -= C . 22 125 x y -= D . 22 125 x -=

4 .(2013年高考新课标1(理)) 已知双曲线C : 22 2 21x y a b -=(0,0a b >>)的离心率为52 ,则C 的渐近 线 方 程为 ( ) A .14y x =± B .13 y x =± C . 12 y x =± D .y x =± 5 .(2013年高考湖北卷(理)) 已知04π θ<<,则双曲线 22 122:1 cos sin x y C θθ -=与22 2222 :1sin sin tan y x C θθθ -=的 ( ) A .实轴长相等 B .虚轴长相等 C .焦 距相等 D .离心率相等 6 .(2013年高考四川卷(理)) 抛物线2 4y x =的焦点到双曲线 2 21 3 y x -=的渐近线的距 离 是 ( ) A .12 B .3 2 C .1 D 3

数学教案:圆锥曲线

高三数学概念、方法、题型、易误点总结(八) 八、圆锥曲线 1.圆锥曲线的两个定义: (1)第一定义中要重视“括号”内的限制条件:椭圆中,与两个定点F 1,F 2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2a ,且此常数2a 一定要大于21F F ,当常数等于21F F 时,轨迹是线段F 1F 2,当常数小于21F F 时,无轨迹;双曲线中,与两定点F 1,F 2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2a ,且此常数2a 一定要小于|F 1F 2|,定义中的“绝对值”与2a <|F 1F 2|不可忽视。若2a =|F 1F 2|,则轨迹是以F 1,F 2为端点的两条射线,若2a ﹥|F 1F 2|,则轨迹不存在。若去掉定义中的绝对值则轨迹仅表示双曲线的一支。 如(1)已知定点)0,3(),0,3(21F F -,在满足下列条件的平面上动点P 的轨迹中是椭圆的是 A .421=+PF PF B .6 21=+PF PF C .10 21=+PF PF D .122 2 2 1 =+PF PF (2)方程2222(6)(6)8x y x y -+-++=表示的曲线是_____ (2)第二定义中要注意定点和定直线是相应的焦点和准线,且“点点距为分子、点线距为分母”,其 商即是离心率e 。圆锥曲线的第二定义,给出了圆锥曲线上的点到焦点距离与此点到相应准线距离间的关系,要善于运用第二定义对它们进行相互转化。 如已知点)0,22(Q 及抛物线4 2 x y =上一动点P (x ,y ),则y+|PQ|的最小值是__ ___ 2.圆锥曲线的标准方程(标准方程是指中心(顶点)在原点,坐标轴为对称轴时的标准位置的方程): (1)椭圆:焦点在x 轴上时12222=+b y a x (0a b >>)?{ cos sin x a y b ??==(参数方程,其中?为参数), 焦点在y 轴上时22 22b x a y +=1(0a b >>)。方程22Ax By C +=表示椭圆的充要条件是什么?(ABC ≠0, 且A ,B ,C 同号,A ≠B )。 如(1)已知方程1232 2=-++k y k x 表示椭圆,则k 的取值范围为____ (2)若R y x ∈,,且62322=+y x ,则y x +的最大值是____,2 2y x +的最小值是___ (2)双曲线:焦点在x 轴上:2222b y a x - =1,焦点在y 轴上:22 22b x a y -=1(0,0a b >>)。方程 22Ax By C +=表示双曲线的充要条件是什么?(ABC ≠0,且A ,B 异号) 。 如(1)双曲线的离心率等于2 5 ,且与椭圆14922=+y x 有公共焦点,则该双曲线的方程_______ (2)设中心在坐标原点O ,焦点1F 、2F 在坐标轴上,离心率2= e 的双曲线C 过点)10,4(-P , 则C 的方程为_______

高考文科数学真题大全圆锥曲线老师版

试题解析:(Ⅰ)椭圆C 的标准方程为2 213x y +=.所以3a =,1b =,2c =.所以椭圆C 的 离心率6 3 c e a = = . (Ⅱ)因为AB 过点(1,0)D 且垂直于x 轴,所以可设1(1,)A y ,1(1,)B y -. 直线AE 的方程为11(1)(2)y y x -=--.令3x =,得1(3,2)M y -. 所以直线BM 的斜率11 2131 BM y y k -+= =-. 17.(2015年安徽文)设椭圆E 的方程为22 221(0),x y a b a b +=>>点O 为坐标原点,点A 的坐标 为(,0)a ,点B 的坐标为(0,b ),点M 在线段AB 上,满足2,BM MA =直线OM 的斜率为510 。 (1)求E 的离心率e; (2)设点C 的坐标为(0,-b ),N 为线段AC 的中点,证明:MN ⊥AB 。 ∴a b 3 231=5525451511052 222222=?=?=-?=?e a c a c a a b (Ⅱ)由题意可知N 点的坐标为(2,2b a -)∴a b a b a a b b K MN 56 65232213 1==-+=

a b K AB -= ∴1522-=-=?a b K K AB MN ∴MN ⊥AB 18.(2015年福建文)已知椭圆22 22:1(0)x y E a b a b +=>>的右焦点为F .短轴的一个端点为M ,直线 :340l x y -=交椭圆E 于,A B 两点.若4AF BF +=,点M 到直线l 的距离不小于 4 5 ,则椭圆E 的离心率的取值范围是( A ) A . 3(0, ]2 B .3(0,]4 C .3[,1)2 D .3[,1)4 1 19.(2015年新课标2文)已知双曲线过点() 4,3,且渐近线方程为1 2 y x =±,则该双曲线的标 准方程为 .2 214 x y -= 20.(2015年陕西文)已知抛物线22(0)y px p =>的准线经过点(1,1)-,则抛物线焦点坐标为( B ) A .(1,0)- B .(1,0) C .(0,1)- D .(0,1) 【解析】试题分析:由抛物线22(0)y px p =>得准线2 p x =- ,因为准线经过点(1,1)-,所以2p =, 所以抛物线焦点坐标为(1,0),故答案选B 考点:抛物线方程. 21.(2015年陕西文科)如图,椭圆22 22:1(0)x y E a b a b +=>>经过点(0,1)A -,且离心率为22. (I)求椭圆E 的方程;2 212 x y +=

圆锥曲线优秀教案

与圆锥曲线有关的几种典型题 一、教案目标 (一)知识教案点 使学生掌握与圆锥曲线有关的几种典型题,如圆锥曲线的弦长求法、与圆锥曲线有关的最值(极值)问题、与圆锥曲线有关的证明问题以及圆锥曲线与圆锥曲线相交问题等.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对圆锥曲线有关的几种典型题的教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圆锥曲线知识的能力. (三)学科渗透点 通过与圆锥曲线有关的几种典型题的教案,使学生掌握一些相关学科中的类似问题的处理方法. 二、教材分析 1.重点:圆锥曲线的弦长求法、与圆锥曲线有关的最值(极值)问题、与圆锥曲线有关的证明问题. (解决办法:先介绍基础知识,再讲解应用.) 2.难点:双圆锥曲线的相交问题. (解决办法:要提醒学生注意,除了要用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还要结合图形分析.) 3.疑点:与圆锥曲线有关的证明问题. (解决办法:因为这类问题涉及到线段相等、角相等、直线平行、垂直的证明方法,以及定点、定值问题的判断方法,所以比较灵活,只能通过一些例题予以示范.) 三、活动设计 演板、讲解、练习、分析、提问. 四、教案过程 (一)引入

与圆锥曲线有关的几种典型题,如圆锥曲线的弦长求法、与圆锥曲线有关的最值(极值)问题、与圆锥曲线有关的证明问题以及圆锥曲线与圆锥曲线有关的证明问题等,在圆锥曲线的综合应用中经常见到,为了让大家对这方面的知识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今天来讲一下“与圆锥曲线有关的几种典型题”. (二)与圆锥曲线有关的几种典型题 1.圆锥曲线的弦长求法 设圆锥曲线C∶f(x,y)=0与直线l∶y=kx+b相交于A(x1,y1)、B(x2,y2)两点,则弦长|AB|为: (2)若弦AB过圆锥曲线的焦点F,则可用焦半径求弦长,|AB|=|AF|+|BF|. A、B两点,旦|AB|=8,求倾斜角α. 分析一:由弦长公式易解. 由学生演板完成.解答为: ∵抛物线方程为x2=-4y,∴焦点为(0,-1). 设直线l的方程为y-(-1)=k(x-0),即y=kx-1. 将此式代入x2=-4y中得:x2+4kx-4=0. ∴x1+x2=-4,x1+x2=-4k. ∴ k=±1.

高考数学一轮复习专题突破训练圆锥曲线

圆锥曲线 一、填空题 1、(2015年江苏高考)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P 为双曲线221x y -=右支上的一个动点,若P 到直线10x y -+=的距离大于c 恒成立,则c 的最大值 为___ 2 __________。 2、(2013年江苏高考)双曲线19 162 2=-y x 的两条渐近线的方程为 。 3、(2013年江苏高考)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椭圆C 的标准方程为 )0,0(122 22>>=+b a b y a x ,右焦点为F ,右准线为l ,短轴的一个端点为B ,设原点到直线BF 的距离为1d ,F 到l 的距离为2d ,若126d d =,则椭圆 C 的离心率为 。 4、( 南京、盐城市高三二模)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已知抛物线C : y x 42=的焦点为F ,定点)0, 22(A ,若射线FA 及抛物线C 相交于点M ,及抛物线C 的准线相交于点N ,则FM :MN= 5、(苏锡常镇四市 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已知双曲线22 221(,0) x y a b a b -=>的离心率等于2,它的焦点到渐近线的距离等于1,则该双曲线的方程为 ▲ 6、(泰州市 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已知双曲线22 14x y m -=的渐近线方程为 2 y x =± ,则m = ▲

7、(盐城市 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若抛物线28y x =的焦点F 及双曲线 22 13x y n -=的一个焦点重合,则n 的值为 ▲ 8、( 江苏南京高三9月调研)已知双曲线x 2a 2-y 2 b 2=1(a >0,b >0)的渐近 线方程 为y =±3x ,则该双曲线的离心率为 ▲ 9、( 江苏苏州高三9月调研)已知双曲线22 15 x y m -=的右焦点及抛物线 212y x =的焦点相同,则此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为 ▲ 10、(南京市、盐城市 高三)若双曲线222(0)x y a a -=>的右焦点及抛物线 24y x =的焦点重合,则a = ▲ . 11、(南通市 高三)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以直线2y x =±为渐近线,且经过抛物 线24y x =焦点的双曲线的方程是 12、(苏州市 高三上期末)以抛物线24y x =的焦点为顶点,顶点为中心,离心率为2的双曲线标准方程为 13、(泰州市 高三上期末)双曲线12222=-b y a x 的右焦点到渐近线的距离是其 到左顶点距离的一半,则双曲线的离心率e = ▲ 14、(苏锡常镇四市2014届高三5月调研(二))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已知双曲线22 19x y m -=的一个焦点为(5,0),则实数 m = ▲ 15、(南京、盐城市2014届高三第二次模拟(淮安三模))在平面直角坐 标系xOy 中,双曲线x 2a 2-y 2 b 2=1(a >0,b >0)的两条渐近线及抛物线y 2=4x Y

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教案

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 一、课程目标 在必修阶段学习平面解析几何初步的基础上,在本模块中,学生将学习圆锥曲线与方程,了解圆锥曲线与二次方程的关系,掌握圆锥曲线的基本几何性质,感受圆锥曲线在刻画现实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结合已学过的曲线及其方程的实例,了解曲线与方程的对应关系,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学习目标: (1)、圆锥曲线: ①了解圆锥曲线的实际背景,感受圆锥曲线在刻画现实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②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椭圆、抛物线模型的过程,掌握它们的定义、标准方程、几何图形及简单性质。 ③了解双曲线的定义、几何图形和标准方程,知道双曲线的有关性质。 ④能用坐标法解决一些与圆锥曲线有关的简单几何问题(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和实际问题。 ⑤通过圆锥曲线的学习,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三、本章知识结构框图: 四、课时分配 本章教学时间约需9课时,具体分配如下: 2.1 曲线与方程约1课时 2.2 椭圆约2课时 2.3 双曲线约2课时 2.4 抛物线约2课时 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约1课时 小结约1课时 2.1 求曲线的轨迹方程(新授课)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已经学过的曲线及方程的实例,了解曲线与方程的对应关系,了解两条曲线交点的求法;能根据曲线的已知条件求出曲线的方程,并初步学会通过方程来研究曲线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求曲线方程的学习,可培养我们的转化能力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帮助我们理解研究圆锥曲线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曲线与方程概念的学习,可培养我们数与形相互联系,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

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常用技巧与方法. 难点:作相关点法求动点的轨迹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平面解析几何研究的主要问题是: 1、根据已知条件,求出表示平面曲线的方程; 2、通过方程,研究平面曲线的性质. 我们已经对常见曲线圆、椭圆、双曲线以及抛物线进行过这两个方面的研究,今天在上面已经研究的基础上来对根据已知条件求曲线的轨迹方程的常见技巧与方法进行系统分析. (二)几种常见求轨迹方程的方法 1.直接法 由题设所给(或通过分析图形的几何性质而得出)的动点所满足的几何条件列出等式,再用坐标代替这等式,化简得曲线的方程,这种方法叫直接法. 例1、(1)求和定圆x2+y2=R2的圆周的距离等于R的动点P的轨迹方程; (2)过点A(a,o)作圆O∶x2+y2=R2(a>R>o)的割线,求割线被圆O截得弦的中点的轨迹. 对(1)分析: 动点P的轨迹是不知道的,不能考查其几何特征,但是给出了动点P的运动规律:|OP|=2R或|OP|=0. 解:设动点P(x,y),则有|OP|=2R或|OP|=0. 即x2+y2=4R2或x2+y2=0. 故所求动点P的轨迹方程为x2+y2=4R2或x2+y2=0. 对(2)分析: 题设中没有具体给出动点所满足的几何条件,但可以通过分析图形的几何性质而得出,即圆心与弦的中点连线垂直于弦,它们的斜率互为负倒数.解答为: 设弦的中点为M(x,y),连结OM, 则OM⊥AM. ∵k OM·k AM=-1, 其轨迹是以OA为直径的圆在圆O内的一段弧(不含端点). 2.定义法 利用所学过的圆的定义、椭圆的定义、双曲线的定义、抛物线的定义直接写出所求的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方法叫做定义法.这种方法要求题设中有定点与定直线及两定点距离之和或差为定值的条件,或利用平面几何知识分析得出这些条件. 直平分线l交半径OQ于点P(见图2-45),当Q点在圆周上运动时,求点P的轨迹方程.

江苏高考圆锥曲线专题

第10讲 圆锥曲线 历年高考分析: 回顾2009~20XX 年的高考题,在填空题中主要考查了椭圆的离心率和定义的运用,在解答题中2010、2011、20XX 年连续三年考查了直线与椭圆的综合问题,难度较高.在近四年的圆锥曲线的考查中抛物线和双曲线的考查较少且难度很小,这与考试说明中A 级要求相符合. 预测在20XX 年的高考题中: (1)填空题依然是以考查圆锥曲线的几何性质为主,三种圆锥曲线都有可能涉及. (2)在解答题中可能会出现圆、直线、椭圆的综合问题,难度较高,还有可能涉及简单的轨迹方程的求解. 题型分类: (1)圆锥曲线的几何性质,如a ,b ,c ,p 的几何性质以及离心率的值或范围的求解; (2)解答题中简单的直线与椭圆位置关系问题; (3)以椭圆为背景考查直线方程、圆的方程以及直线和圆的几何特征的综合问题; (4)综合出现多字母等式的化简,这类问题难度较高. 例1:若椭圆x 25+y 2m =1的离心率e =10 5,则m 的值是________. 解析:当m >5时,105=m -5m ,解得m =253;当m <5时,105=5-m 5 ,解得m =3. 答案:3或253 例2:若抛物线y 2=2x 上的一点M 到坐标原点O 的距离为3,则M 到该抛物线焦点的距离为________. 解析:设M 的坐标为(x ,±2x )(x >0),则x 2+2x =3,解得x =1,所求距离为1+12=3 2. 例3:双曲线2x 2-y 2+6=0上一个点P 到一个焦点的距离为4,则它到另一个焦点的距离为________. 解析:双曲线方程化为y 26-x 2 3=1.设P 到另一焦点的距离为d ,则由|4-d |=26得d =4+26,或d =4-26(舍去). 例4:(2012·江苏高考)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若双曲线x 2m -y 2 m 2+4=1的离心率为5,则m 的值为________. 解析:由题意得m >0,∴a =m ,b =m 2+4, ∴c = m 2+m +4,由 e =c a =5得m 2+m +4m =5,解得m =2. 例5:已知椭圆()22 2210x y a b a b += >>的离心率32e =,连接椭圆的四个顶点得到的菱形的面积为4,则椭圆 的方程为 . 例 6: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椭圆1:C ()22 2210x y a b a b += >>的左、右焦点分别为1F 、2F ,其中2F 也

【优秀教案】高中数学第二册上 第八章 圆锥曲线方程: 8.4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课题:8.4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双曲线的范围、对称性、顶点、渐近线等几何性质 2.掌握标准方程中c b ,的几何意义 a, 3.并使学生能利用上述知识进行相关的论证、计算、作双曲线的草图以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双曲线的渐近线及其得出过程 教学难点:渐近线几何意义的证明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内容分析: 本节知识是讲完了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之后,反过来利 它是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也是高考的一个考点用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是数学中一个很大的课题,它包含了圆锥曲线知识的众多方面,这里对双曲线的几何性质的讨论以及利用性质来解题即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坐标法的教学贯穿了整个“圆锥曲线方程”一章,是学 运动变化和对立统一的思 想观点在第8章知识中得到了突出体现,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好这部分教材进行教学 利用图形启发引导学生理解渐近线的几何意义、弄通证明的关键;渐近线的位置、渐近线与双曲线张口之间的关系是学生学习离心率的概念、搞懂离心率与双曲线形状之间的关系的关键;要突破第二定义得出过程这个难点 本节内容类似于“椭圆的简单的几何性质”,教学中也可以与其类比讲解,主要应指出它们的联系与区别 对圆锥 曲线来说,渐近线是双曲线特有的性质,我们常利用它作出双曲线的草图,为说明这一点,教学时可以适当补充一些例题和习题 讲解完双曲线的渐近线后,要注意说明:反过来 以1=±b y a x 为渐近线的双曲线方程则是λ=-22 22b y a x 对双曲线离心率进行教学时要指明它的大小反映的是双曲线的张口大小,而椭圆离心率的大小反映的是椭圆的扁平程度 同椭圆一样,双曲线有两种定义,教材上以例3的 教学来引出它,我们讲课时要充分注意到此例题与后面的定义在教学上的逻辑关系,突出考虑学生认知心理的变化规律

文科圆锥曲线专题练习及问题详解

文科圆锥曲线 1.设12F F 是椭圆2222:1(0)x y E a b a b +=>>的左、右焦点,P 为直线32a x =上一点,12PF F ?是底角为30的等腰三 角形,则E 的离心率为( ) () A 12 () B 23 () C 3 4 () D 4 5 【答案】C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椭圆的性质及数形结合思 想,是简单题. 【解析】∵△21F PF 是底角为0 30的等腰三角形, ∴322c a = ,∴e =3 4 , ∴0260PF A ∠=,212||||2PF F F c ==,∴2||AF =c , 2.等轴双曲线C 的中心在原点,焦点在x 轴上,C 与抛物线x y 162=的准线交于,A B 两点,AB =;则C 的实轴长为( ) ()A ()B ()C 4 ()D 8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抛物线的准线、直线与双曲线的位置关系,是简单题. 【解析】由题设知抛物线的准线为:4x =,设等轴双曲线方程为:222x y a -=,将4x =代入等轴双曲线方程解 得y =||AB =a =2, ∴C 的实轴长为4,故选C. 3.已知双曲线1C :22 221(0,0)x y a b a b -=>>的离心率为2.若抛物线22:2(0)C x py p =>的焦点到双曲线1C 的渐近线的距 离为2,则抛物线2C 的方程为 (A) 2x y = (B) 2x y = (C)28x y = (D)216x y = 考点:圆锥曲线的性质 解析:由双曲线离心率为2且双曲线中a ,b ,c 的关系可知a b 3=,此题应注意C2的焦点在y 轴上,即(0,p/2)到直线x y 3=的距离为2,可知p=8或数形结合,利用直角三角形求解。 4.椭圆的中心在原点,焦距为4,一条准线为4x =-,则该椭圆的方程为 (A ) 2211612x y += (B )221128x y += (C )22184x y += (D )22 1124 x y += 【命题意图】本试题主要考查了椭圆的方程以及性质的运用。通过准线方程确定焦点位置,然后借助于焦距和准线求解参数,,a b c ,从而得到椭圆的方程。 【解析】因为242c c =?=,由一条准线方程为4x =-可得该椭圆的焦点在x 轴上县2 2448a a c c =?==,所以2 2 2 844b a c =-=-=。故选答案C 5.已知1F 、2F 为双曲线22 :2C x y -=的左、右焦点,点 P 在C 上,12||2||PF PF =,则12cos F PF ∠=

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一教学设计

北京市北纬路中学徐学军 《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一)》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及学生情况分析 本节课是平面解析几何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直线的基本知识,圆锥曲线的定义、标准方程和简单的几何性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及判定,这为本节课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的第一节课,着重是教会学生如何判断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体会运用方程思想、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类比归纳等数学思想方法,优化学生的解题思维,提高学生解题能力。这为后面解决直线与圆锥曲线的综合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是承上启下的一节课。这节课还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良好题材,所以说是解析几何的核心内容之一。 数学思想方法分析: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发现共性、类比归纳、总结解题规律。 学生情况分析:对于直线和圆,学生已经非常熟悉,并且知道直线与圆有三种位置关系:相离,相切和相交,会从代数、几何两个方面进行判断。本节课,学生将类比挖掘直线与椭圆圆的位置关系,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思考问题,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本班为理科班,学生整体思维能力较强,勤于动脑,喜欢想问题,但不愿动手实践,特别是进行相关计算,另外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识及反思总结等方面有待加强。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心理特征和实际,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①理解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 ②会进行位置关系的判断,计算弦长。 过程与方法: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通过回忆画图让学生理解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观察类比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归纳总结出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掌握代数方法, 学会解决相关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得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觉得这节课是解决直线与圆锥曲线综合问题的基础。对解决综合问题,我觉得只有先定性分析画出图形并观察图形,以形助数,才能定量分析解决综合问题。如:解决圆锥

2020高考专题复习—圆锥曲线

一、2020年高考虽然推迟,但是一定要坚持多练习,加油! 二、高考分析 1、分值、题型、难度设置 圆锥曲线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分值约占14﹪,即20分左右,题型一般为二小一大,例如,2005年高考为一道选择题,一道填空题一道解答题。小题基础灵活,解答题一般在中等以上,一般具有较高的区分度。 考试内容: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标准方程,简单的几何性质,椭圆的参数方程。 主要题型:(1)定义及简单几何性质的灵活运用;(2)求曲线方程(含指定圆锥曲线方程及轨迹方程);(3)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问题(交点、弦长、中点弦及斜率、对称问题),确定参数的取值范围;(4)在导数、不等式、函数、向量等知识网络交汇点上的问题。 2、命题方向 解析几何内容多,范围广,综合度高,其特点是:数形结合,形象思维,规律性强,运算量大,综合性好。主要考察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涉及函数、方程、不等式、三角、向量和导数等方面的内容,以及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价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要注意一些立意新,角度好,有创意的题目,特别要关注在向量和解析几何交汇点上的命题趋势,两者通过坐标自然融合,既考查基

础知识、基本方法,又平淡之中见功夫,强化区分功能,突出对能力的考查,从不同的思维层次上考察能力,有较好的思维价值。 三、 专题复习 2.1考查直线和圆锥曲线方程等有关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要特别重视圆锥曲线定义的灵活应用,反映思维品质。 例1.1)如图,在正方体ABCD D C B A -111的侧 面1AB 内有 动点P 到直线AB 与直线11C B 距离相等,则动点P 所在的曲线的形状为: ( ) 1 11 A B 1 (A) (B) 1A B 1 A 1 B (C) B A B 1 (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抛物线定义,线面垂直关系及点到直线的距离等概念,情景新,角度好,有创意,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 ∵11C B ⊥面1AB ,1PB ∴即为点P 到直线11C B 的距离,故动点P 的轨迹应为过B B 1中点的抛物线,又点1A 显然在此抛物线上,故选C 。 2)已知F 1、F 2是双曲线)0,0(122 22>>=-b a b y a x 的两焦点,以线段F 1F 2为边作 正三角形MF 1F 2,若边MF 1的中点在双曲线上,则双曲线的离心率是( ) A .324+ B .13- C . 2 1 3+ D .13+ 2.2 求曲线的方程,考查坐标法的思想和方法,从不同思维层次上反映数学能力。

全国高中数学 优秀教案 圆锥曲线起始课教学设计 (3)

圆锥曲线起始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解析 ●指定课题说明 ?课题:圆锥曲线起始课 ?课型:概念课 ?说明:体现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思想,借助信息技术、实物模型等,通过丰富的 实例,使学生了解圆锥曲线的背景和应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椭圆本质特征的 过程,建立椭圆的概念、标准方程。 ●《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椭圆的概念,再抽象为动点的轨迹。根据椭圆的定义建立椭圆的标准方程,重点讨论焦点在x轴上的标准方程。 ●《全国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了解圆锥曲线的实际背景;了解圆锥曲线在刻画现实世界和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和应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椭圆模型的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掌握椭圆的定义、标准方程。 根据指定课题要求,并参考《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全国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以及上海市二期课改教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设定为:了解圆锥曲线的历史、背景和应用,从生活实例或具体情境出发形成椭圆(以及焦点、焦距)的概念并建立椭圆的标准方程。 在上海市二期课改教材中,椭圆的第一课时课题并非“圆锥曲线起始课”而是“椭圆的标准方程”,从椭圆规画椭圆的过程中归纳椭圆的定义,并重点研究椭圆的标准方程。由于指定课题说明中对于椭圆概念的形成过程和数学史的融入有更具体的要求,相比上海教材更符合圆锥曲线的历史发展顺序和学生的认知顺序,更有利于学生掌握椭圆的概念,因此考虑将上海教材第一课时“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教学内容稍作调整,将焦点在y轴上的标准方程以及椭圆标准方程的简单应用移至后续课时完成。 二、学生学情分析 本节课为借班上课,授课班级是浦东洋泾中学高二(12)班学生。据了解,该校为市示范性高中,而本次授课班级是高二四个物理班之一。但由于借班上课,与学生只有不到半个小时的交流,对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仍比较模糊,需要为学生水平的低限做好准备,在难点处多预设一些铺垫,以作备用。

圆锥曲线知识点梳理(文科)

高考数学圆锥曲线部分知识点梳理 一、圆: 1、定义:点集{M ||OM |=r },其中定点O 为圆心,定长r 为半径. 2、方程:(1)标准方程:圆心在c(a,b),半径为r 的圆方程是(x-a)2+(y-b)2=r 2 圆心在坐标原点,半径为r 的圆方程是x 2+y 2=r 2 (2)一般方程:①当D 2+E 2-4F >0时,一元二次方程x 2+y 2+Dx+Ey+F=0叫做圆的一般方程,圆心为)2 ,2(E D -- 半径是2 422F E D -+。配方,将方程x 2+y 2+Dx+Ey+F=0化为(x+ 2D )2+(y+2 E )2=4 4F -E D 2 2+ ②当D 2+E 2-4F=0时,方程表示一个点(- 2D ,-2 E ); ③当D 2+E 2-4F <0时,方程不表示任何图形. (3)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已知圆心C(a,b),半径为r,点M 的坐标为(x 0,y 0),则|MC |<r ?点M 在圆C 内,|MC |=r ?点M 在圆C 上,|MC |>r ?点M 在圆C 内,其中|MC |= 2 020b)-(y a)-(x +。 (4)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①直线和圆有相交、相切、相离三种位置关系:直线与圆相交?有两个公共点;直线与圆相切?有一个公共点;直线与圆相离?没有公共点。 ②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i)判别式法;(ii)利用圆心C(a,b)到直线Ax+By+C=0的距离2 2 B A C Bb Aa d +++= 与半径r 的大小 关系来判定。 二、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 平面内的动点P(x,y)到一个定点F(c,0)的距离与到不通过这个定点的一条定直线l 的距离之 比是一个常数e(e >0),则动点的轨迹叫做圆锥曲线。其中定点F(c,0)称为焦点,定直线l 称为准线,正常数e 称为离心率。当0<e <1时,轨迹为椭圆;当e=1时,轨迹为抛物线;当e >1时,轨迹为双曲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