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在阅读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阅读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阅读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阅读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阅读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精读课文的教学

1.指导朗读、默读。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本册教学仍要重视朗读训练的要求,一般安排在课后练习第一题。教师可以根据要求,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习、思考,在读中理解内容,体悟感情,增强语感。重点是要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和知识积累,让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上下工夫。另外,要注意不是所有课文、所有段落都适合有感情地朗读,教师要抓住重点段,指导学生练读。

本册默读的重点是加快默读速度的训练。默读比朗读语速快,更利于训练思维,要培养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的习惯。默读能力的提高要有个训练的过程,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默读,循序渐进地提高默读要求,把训练落在实处,不能急于求成或流于形式。

2.精读词句,积累语言。词句训练是精读课文的主要内容。本册教学要继续理解词句的意思,结合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同时积累词句,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本册课后练习中对词句的学习和积累采用了灵活安排和指定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学习的指导性,也便于学生和教师操作。

3.精读课文,领悟感情。理解课文内容是阅读教学的重点。教学本册教材,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及文体特点,利用导语、课后习题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精读课文可以采取多种方法:①要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②阅读中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并展开联想和想象,还要对阅读的内容加以分析和归纳,进一步理清课文的条理和思路,从而体会课文要表达的思想感情;③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把感情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教学中,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过程,通过自悟自得或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教师可做重点指导和点拨,不要用现成的结论代替学生的思考。同时,尊重学生的理解和独特体验,允许学生有其他合理的选择。另外,教师还要教会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

4.精读内容,领会方法。通过阅读,既要理解内容,体会感情,还要领会作者表情达意和写作的方法。

本册要重点教会学生领会两点:①学习基本的说明方法;

②“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阅读方法。前一项内容安在第三组,教师除了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基本的说明方法外,重点还要让学生领会使用了这些说明方法后,文章有哪些不同。后一项内容安排在第四组,在“回顾拓展四”的“交流平台”

中有所提示,教师重点是要教会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通过上下文,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相似文章的阅读来体会等等。体会重点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中年级虽然训练过,到了高年级还应予以重视。

二、略读课文的教学

根据叶圣陶提的“就教学而言,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略读指导需要提纲挈领,期其自得”的思想。略读教学要求与精读要求不同,略读课文的教学,一是内容上,理解内容的要求要低于精读,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大理解内容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二是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以后的大量阅读中进一步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先由学生参照连接语中的提示,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然后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写法的,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在具体的词句学习上不必多作要求。

三、选读课文的教学

选读课文供学生课外自读,教学上不作统一要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程度和个体情况,决定是否选用。选用时,可以按课文内容分别插入相关专题单元让学生读,也可以作为期末综合复习材料,让学生课外独立完成,教师酌情检查。对主动阅读的学生,要予以鼓励,激发学生更广泛地去阅读。

四、课外阅读的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课外阅读的数量,教师不能将其作“软任务”而忽略,因为没有一定阅读量的保障,学生是很难具备较强阅读能力的。

教师一方面可以根据和教材配套的同步阅读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另一方面教材特意安排了“课外书屋”这一栏目,配合单元专题,以重点推荐一本、顺便推荐一批的方法,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外阅读的书。“课外书屋”中推荐的书大都比较轻松活,重在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推荐的书,学生作读书笔记,并在班上进行交流。当然,教师也并不一定只荐教材中提到的书籍,也可以配合课文的学习推荐其他书籍。

红山小学王文莲

2016年6月7日

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发表时间:2010-11-10T10:12:44.000Z 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8月第3期供稿作者:张海燕[导读] 在课堂上,教师要有激情地运用自身的情感诱导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受到感染。张海燕(河南柘城县基础教育教研室,河南柘城 476200)?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134-01 摘要:教师要教给学生体验情感的方法,悟领情感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注重情感因素的培养与教育。关键词:阅读教学;情感教育;潜移默化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是意识的载体。人们总是通过语言来加深认识,加强了解,交流思想,增进感情。学生认知语文教材的过程,也是与作者进行思想交流,情感逐渐被认同,逐渐被熏染的过程。由于受学生知识经验、阅历深浅等因素的限制,往往不能独立、及时而正确地领悟作者的感情。因此,教者要注意教给学生体情的方法,培养学生悟情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注重情感教育。 巴姆尔格说:“阅读首先是一种感受活动,人们通过视觉器官认识了语言符号。这些语言符号反映到大脑转化为概念,许多概念组合成较大单位,成为完整的思想,然后发展成为复杂的思维的活动、联想、评价、想象等。”这种定义告诉我们:阅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有阅读行为的发动者即读者和阅读的对象即读物二者建立起的一定关系共同组成的,它是一种双方交互作用的动态建构,阅读对象应该成为读者经验的结果。它的意义在于阅读活动中读者的创造性集合之中。因此,阅读教学是通过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阅读训练,从而提高阅读能力的活动。 其实,阅读教学不仅是认知教育活动,同时也是情感教育活动,从根本上说,认知活动的启动,维持和发展,始终离不开人的情绪情感,可以说如果没有情感活动的配合和促进,认知活动就无法进行。因此二者是密切结合,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所面对的课文有:叙事生动的记叙文、语言优美的散文,感情真挚的诗歌、情节曲折的小说、精于思辩的议论文和简明平实的说明文,它们都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如何使学生在与作品相互作用的双向建构活动中获得最大的审美愉悦呢?我认为:情感融入是阅读教学中主要必备因素之一,用好教材,借助教材的感染力,调动学生的自身积累,引导他们感知课文内容,帮助他们形成稳定的情绪和积极健康的情感,进而促使其完美人格的构建,是阅读教学的使命之一,是阅读教学思想教育具体化的一个方面。然而,在教学中,人们往往只重视认知教育而忽视情感教育,尤其在升学考试的压力下,情感教育往往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因此有必要探讨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的问题。 首先,在课堂上,教师要有激情地运用自身的情感诱导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受到感染。情感诱导的方式有:设置情境,制造气氛,表情朗读,看图描述,配乐朗读等多种艺术手法,通过表情,声音,动作,神态等媒介把抽象的文字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将学生带进兴奋愉悦或愤怒悲哀的情感世界,在不知不觉中深入学生的内心、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之产生感染和共鸣,因而,潜移默化地也就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如教学朱自清《背影》,由于学生与作者时代反差较大,伤感情绪越浓,距离学生生活就越远,障壁就变得越厚,怎么办呢?有位经验丰富的教师就以自身的经历现身说法,用真情感染学生,打动了学生,他在导语中表情生动地叙述着:“文化大革命期间,为索取一个证明,父亲送我上了省城的火车,为我找定座位后,又下车来到窗前,不断地对我说着嘱咐的话:“要小心,不要随便离开座位,现在社会大乱。”说定,转身走了几步,攀过乱石嶙峋的月台,去为我买来了当时的稀罕物——苹果和油条,父亲那远去消瘦的背影和来时消瘦的面颊催我潸然泪下,火车开动了,我探身向父亲告别,父亲蹒跚着随着火车走了几步又停了下来,火车加快了速度,离父亲越来越远了,我的嘴唇咬得更紧,泪水更加簌簌地流淌着。此刻台下的学生们受到了感染,动了情,有的默默无语,有的红了眼眶,可见这段导语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激发了他们对父亲的感激爱怜之情。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结合课文体会词语的含义和感情色彩,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着不同的感情色彩。因此在分析课文时,要注意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意思,这样就不会偏离文章的轨道。如老舍先生《济南的冬天》文中运用了许多拟人手法的修辞手法来描写济南的山水用以书写景物的特点。如“慈善的冬天”的秀气等,这些词语形象表示出了济南冬天的温暖、舒适,表现了小山的玲珑秀美,在讲析课文时要把这些词在文中的喻义讲透彻,让学生通过理解体会作者对济南冬天景物的喜爱之情。 教师的言行举止,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眼神,都可能影响课堂气氛,对学生产生影响。当一个充满朝气、洋溢热情的教师出现在讲台时,就会对学生产生吸引力,良好的课堂气氛,会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它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前提,极易点燃学生求知的火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情感共鸣 焦芳红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情感共鸣焦芳红 发表时间:2018-01-12T15:00:13.92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8年1月总第303期作者:焦芳红[导读] 我认为,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一个听、说、读、写的情感体验过程,语文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将教师、学生、教材的情感有机地融会贯通,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强烈的感情共鸣,下面谈谈自己的肤浅认识:焦芳红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莲湖小学746000 摘要: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情感共鸣。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师生情感共鸣时至今日,新课程改革已进入高潮阶段,语文教育在经历一次次改革、争论、探索、实践之后,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人们的意识形态中重升学、重应试的教学历史背景下,机械练习、题海战术、框架式的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师中还普遍存在,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忽视了情感的教育。 我认为,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一个听、说、读、写的情感体验过程,语文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将教师、学生、教材的情感有机地融会贯通,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强烈的感情共鸣,下面谈谈自己的肤浅认识: 一、引导学生喜好语文,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包罗万象,语文学习的时空广阔,我们在生活中时时都在接触语文,也就时时都在运用语文、学习语文。基于这样的观念,应该这样认为:只要学生对语文有了兴趣,有了对它的关注,有了对它的自觉探讨意识,那么就等于无时无刻不在学习语文。因此,教师应以此为契机,揣摩学生的思想情感,使语文学习进入一种美妙的境界。如引导学生领略自然之美,引导学生领略社会之美,引导学生欣赏语言之美等等。如果一个语文教师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么就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大胜利,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产生师生情感共鸣的基础。教师此时应因势利导,在很好地启发了学生兴趣的同时,使他们达到想求明白和想学习的那种跃跃欲试的地步。同样,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应根据每篇课文的不同特点,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入手,应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来启迪学生的兴趣。只有学生对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堂学习中才能与教师的情感产生共鸣。 二、巧设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 语文课堂教学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但对于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不容忽视。教师应精心设计每一堂课,使学生始终在兴趣盎然中学习语文。教育心理学认为:“在几十分钟的授课讲演中,开头十几分钟效果最佳。”如何导入新课是一项需要精心设计的教学艺术。教师巧妙地设计导语,不仅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设计导语的方法很多,可讲故事、设悬念、用图片、提问题、以旧带新,可画龙点睛、解释题意、通过游戏等等。在巧妙地导入新课之后,就进入了课文重点部分的教学。教师应充分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选准动情点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使教师、学生与课文产生感情共鸣。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课件的制作极其使用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课件形象性、直观性的特点,使学生入情入景、入耳入目。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能只有教师的活动,学生也必须参与,要给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使课堂气氛和谐、活跃,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不断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 三、注重语文教学中的美感教育,激发学生感受美、探索美、创造美的激情 具体来说,语文教学中的美感教育包括情感美、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等等。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地获取和增强语感的过程。这里所说的语感主要是指那些闪耀着美的光彩的语言。语感的深浅,说到底取决于对语感对象的熟知程度。因此,我们提倡“重读背、轻讲析;重陶冶,轻灌输”的教学方法。教师应捕捉课文中的经典词句,比如借助人物形象、名言警句、优美描写、动人对话、动人抒情、慷慨议论等为切入点,使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受到美的感染与熏陶,从而达到师生情感上的共鸣。 比如在学习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教师就应特意寻找有关父亲衣着的关键词、走路姿势的关键词、爬月台动作的关键词(如探、爬、攀、缩等),以这些关键词为重点,师生有情有声地朗读,使学生感受、领悟到父亲对儿子难以言传的深沉、真挚的关爱,使学生、教师的情感与课文的情感达到产生共鸣的效果,激发学生感受美、探索美、创造美的激情。 四、教师的激情是点燃师生情感共鸣的火花 一堂语文课是否充满生机,关键在于教师的感情是否投入,如果教师进入了角色,产生了激情,那么就将成为点燃师生感情共鸣的火花。教师应满腔热情,满怀豪情,在良好的师生关系氛围中,让学生的智慧之光主动、生动地闪现。教师的激情应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包括“导”“读”“讲”等一系列的语文教学活动之中。那么教师的“导”应要求精练,必须动情,使学生一开始上课就进入蓄势状态。教师的“读”,应准确、流利、绘声绘色、声情并茂,或慷慨激昂,或缠绵婉转,或义正严辞,或清新明快。教师的“讲”应当声情并茂,激动之时可用手势等体态语言,将课文中的无声文字变成有声有色的语言,通过教师的喜、怒、哀、乐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激起学生感情的火花,使师生情感产生共鸣。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营造语文课堂教学的气氛,使师生的情感产生共鸣。教师应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把教师、学生、课文三者有机地融为一体,以自身的知识和人格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美的陶冶;以教师的激情点燃师生情感共鸣的火花,使学生乐于求学、乐于求知、积极探索、喜好语文。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四个层次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四个层次 摘要语文教育专家朱一贯曾说过:“让每一个孩子读通课文,这是阅读教学的底线,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职业道德,更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良心所在。”而在实际阅读教学中当然不可能只满足于读通课文,而应有所发展。本文将阅读教学分成四个层次,逐级递进,阐述笔者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粗浅认识。 关键词内容感情字词修养 阅读可谓是小学语文的中流砥柱,并且对字词、作文也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阅读教学的效率对小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认为,按照学生的领悟程度,阅读教学可以分为领悟主要内容、领会思想感情、体会字词韵味、提升修养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由浅入深,对文章由整体轮廓到部分细节再到整体,以下依次对这四个层次加以阐述。 一、领悟主要内容 领悟主要内容这个层次应该在初读中完成。 在实际教学中,初读往往存在着很多误区,比如在初读时要求圈出生字生词、画出不懂的词等。当然不是说字词不重要,我想教师们都明白学字词也是为了能够用词,而用词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词语或词语意思就可以做到的,应该将词语放在特定语境中让学生去体会,然后才能够更准确地应用。而在初读中,学生对文中意境还不能深刻体会,这时去关注生词必然忽视文章整体的脉络,学生对文章整体的把

握就有些松散了,这对于学生对字词、文章主旨的把握也是不利的。所以,初读可以让学生暂时跳过不太懂的字词,而把握住文章整体内容,简单的说就是读懂文章大致写了些什么。 那么怎么知道学生是否读懂了呢?我想提问是最好的方式,可以提问不同的同学来讲述,教师加以点评,提出优缺点。所谓“非学无以质疑,非问无以广识”,如果学生在初读中能够提出问题,通过教师解答那么文章内容将更加明了。当然教师也可通过提问,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初读,文章脉络会更加明显。这些都是使学生读懂文章内容的一些有效的途径。 二、领会思想感情 读懂了文章的大致内容之后便要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只有这样,那些情节才不至于成为简单的堆砌,读到的书才是活的。而要体会其中的感情,就需要学生用心投入,犹如身临其境一般。 要使学生领会其中感情,可以有很多途径。譬如教师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将学生带入课文的意境中;亦或是学生读后交流,教师点拨引导,并在其中穿插一些问题――说白了,就是对话,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储备去体悟文中所蕴含的信息,最终使学生与文中人物对话,与作者对话;师生之间对话将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文章感情,同学之间的对话交流有助于理解和深化文章感情。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说:“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样一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与积极性,也避免了课堂的枯燥乏味。

关于阅读教学反思

关于阅读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和“自我”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观念、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 析的过程,下面是关于阅读教学反思的内容,欢迎阅读!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知道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内容。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 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此外,朗读可以培养学 生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楚等。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另外,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把握各种 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 能力的提高。 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在讲授新课文 之前,都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使学生在各种特定的 环境中反复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

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从阅读心理看,阅读是期待产生,期待实现,同时产生新 的期待这样一个不断推进的心理矛盾运动过程。学生在阅读过 程中,从接受到读物的第一个信息时,他的阅读思维活动就启 动了。他要对这个信息进行询问、作出猜测、产生期待。正是 这种询问、猜测、期待,成为阅读活动得以自主、自由进行的 内驱力。教师有热情,学生才会被感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 师适当的煽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 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带头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同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倍加珍视和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搏,使其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小学生还处于儿童时期, 其感情总是处于运动的状态,他们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开始转向课文本身的语言,老师应从学生的面部表情、朗读的声调、发言的措辞,敏锐地 觉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学生心头涌动。教师要适时牵住学生的 情感纽带,引导他们去感受、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波纹必然会 渐渐地涌动起来。 群文阅读教学反思 为了深入实践开展本校子课题的研究工作,本课题组织开 展了“群文阅读第一课”课堂教学研讨活动,通过上课、评课、议课交流活动,自己对“群文阅读”这个全新的概念有了几点 粗浅的体会:

学校领导集体的四个意识.doc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学校领导集体的四个意识 首先说说学校领导班子工作开展情况。努力构建一支具有和谐意识、服务意识、学习意识、 创新意识的领导集体。 1、学习意识 为了谋求学校的发展,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洗脑,再充电,无疑是一捷径。工作中,万校 长亲自组织班子成员进行深入细致地集体学、自学与交流。做到了每周三页自学,间周一次 集体学,时时交流学习体会,增长经验。学校为了提升我们的管理理念,还邀请了付东樱主 任给我们做专题讲座,充分发掘网络资源优势,观看全国专家的报告。同时还经常创造机会 派领导参加省市区的各类培训会。几年来,我们先后到过大连桃源,沈阳实验,北戴河,重 庆,锦州,丹东等地学习,广泛吸取外地的经验。回校后,有的放矢地对教师进行培训,在 班子内、教师中,形成了深厚的学习氛围。 2、创新意识 这学期,学校在教学备课上又进行了改革创新,改变过去的单人单学科孤军奋斗的局面,在我校一至五年班主任教师中特别推出了“A+ X + 1+Y”形式的备课实验。实验中,我们“定时 间、定地点、定人员、定内容、定效果”。“备新课标、备教学目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 具、备教法、备作业”。“说目标,说过程,说教材,说重点,说板书设计、说新课标在本节 课的体现”。即“五定”、“七备”、“六说”。集备中,由一名教师主讲,并做出评价,同年组 领导教师进行讨论,研究、评议、修改,最后形成较为合理、完善的教案。这样分年组教师 合作,学校所有班子成员全部下潜到各年组,组织参加与集体研究。当然,引领别人,必然 要求自己首先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创设氛围也必然要求自己胸怀博大的和谐人文之修养,而且这种理念和修养是衡量一个人学习与否、创新与否的标准,是衡量一位管理者的魅力所在。 班子成员在参与集备前,也要有个人预案,我们查阅了大量资料,自己先将教材挖深,挖透,才能带领引导教师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吃透教材。教师再亲临课堂, 直观感受体味新理念,让新课标在课堂中得以落实。使每节课准备充分,上得精,学生接受 快。教师只有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才真正有精力在培养学生能力及综合素质上下功夫。这项 实验刚刚处于起步阶段,一定会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也请各位领导多多指正,过程中我们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实施情感教育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实施情感教育 发表时间:2016-09-13T16:41:41.033Z 来源:《素质教育》2016年7月总第211期作者:张会娟 [导读] 儿童的情感就像一池水,只要一颗小小的石子,就会使它泛起粼粼波纹。 寿光圣城街道西关小学262700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还需要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那么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呢?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内容,作者的情感、意愿乃至整个心灵都寄托在他们所描写的形象之中,如《丰碑》、《钱学森》、《诚实的孩子》等课文蕴涵着道德感,《五彩池》、《草原》、《桂林山水》等课文体现着自然风光美感,《新型玻璃》、《太阳》等课文蕴藏着理智感。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特点挖掘情感因素,采用适当方法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捕捉到作者熔铸在作品中的情和意,令他们如临其境、如听其声、如见其人,从而通过形象思维来感知、感悟文章的内涵、作者的情感。当作者刻画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时,情感就随之而产生了,他们的情感伴随着教学活动,与作者同喜同悲,并感受到作者笔下人物的美好品质,在脑海中再现文章所描述的情境,这样教师就可以免去许多繁琐的讲解。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 儿童的情感就像一池水,只要一颗小小的石子,就会使它泛起粼粼波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感人情节,通过多媒体课件、录音、幻灯、挂图等灵活地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观看多媒体课件:先欣赏屏幕上波浪翻滚、气势雄伟的辽阔大海,水平如镜、和风拂柳的美丽西湖,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感受自然美。然后教师激情告白:“同学们,大海、西湖水美,泰山、香山山美,但都无法与桂林山水相比。桂林山水不但山美、水美,而且奇山围绕碧水,碧水倒映奇山,山水交融充满了诗情画意。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把桂林山水这幅画点缀得更美,这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用眼睛去凝望,用耳朵去聆听,用心灵去体验,激活了情感。 三、运用语言,培养语感,体验情感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可见语感能力之重要。对于学生来说,悟性是一种潜在的智慧。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运用语言,培养语感,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情感。 1.让教师在声情并茂的范读中引起情感共鸣。 如果教师能按不同文章的风格,采用不同的朗读风格,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恰到好处的音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意韵,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生会更快地走进作品的意境之中,从而与作品中人物一起喜怒哀乐,在意境中体验到真正的情感。例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在范读“人们常常幸福地看到周总理,看到他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然而今天……”一句时,教师应用哀婉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去读,因为周总理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从此再也看不见了,从悲哀中回忆失去的欢乐,使人更加悲哀。让学生明白这样读的理由,进一步引导学生投入地朗读,从而让学生在听教师范读和自己的朗读中激发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 2.让学生在感受形象中朗读,体会情感。 情感的激活需要感受,没有感受就没有情感。作者的情感寄寓于所描绘的形象中,只有引导学生去认识形象、感悟形象,在感悟形象中动情,在动情中抓住课文重点句子进行朗读,学生的情感才能与作者相通,学生才能体会到真正的情感。在教学课文《会摇尾巴的狼》时,先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显示课件——“有一个陷阱里有一只狼,陷阱边上有一只羊,狼在陷阱里怎样爬也爬不上来”的动态画面。这样的教学设计使课文中抽象的语言文字的描述变成直观的形象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有了表象后再细读课文中狼与羊的五次对话,那么课文中老山羊的诚实、善良、机警和狼的狡猾、凶恶、虚伪的性格特点就清晰地展现在了他们的眼前。此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当学生读到“你再会摇尾巴,也还是凶恶的狼,谁也不会来救你的”等句子时,学生对羊的同情之心和对狼的痛恨之情就会油然而生。 3.让学生在朗读中展开联想,升华情感。 学生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主要表现在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悟能力上,他们在看、听、读之中就能凭借直觉和联想去体会,使抽象的文字化为真切的具体的画面,从而领悟语言文字的精妙。如在讲《海底世界》一课时,让学生边听边看配乐多媒体课件,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教师深情地朗读课文优美的词句,学生听着教师的朗读,看着眼前课件屏幕上出现的海底的美丽景色,浮想联翩,从而激起了他们热爱大海的情感;再让学生闭着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丰富多彩的想象,然后引导学生把这些美好的感受表达出来。这样既使教学情景交融,学生的感情产生共鸣、得到升华,又锻炼了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总之,情感让语文充满活力,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加强情操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挖掘课文,点化学生情感,打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情感共鸣,让“情感”在教学中起到培养人、教育人的作用。

阅读教学的新理念

阅读教学的新理念——对话 “对话”是《课文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对一般的阅读行为来 说,“对话”仅仅是读者与文本在进行心灵的交流,而作为阅读教学来说, 则涉及学生、教师和文本三者,故《语文课程标准》是如此阐述的:“阅读 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这里的“对话”,已经不再是 狭义的师生双方语言的交际了,它是“互动”的一种外化,是一种全新的 教学方式。具体的阅读教学中,所谓的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对话。学 生、教师平等交流,共同探究,相互启发,共同进入文本所营造的特定情 景,接受感染和熏陶。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对文本中的思想内涵进行 个性化解读。 (一)阅读教学“对话”的基本原则 1.对话是民主平等的 过去的谈话法,虽然表面上是师生间的一问一答,但实质上教师仍然

是居高临下传授知识的权威。对话与过去的“谈话”截然不同,教学对话 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交谈,而是意味着对话双方彼此敞开心扉,相互接纳。 教师不是简单的教学管理者,也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 伙伴,是“平等中的首席”。因而,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上营造宽松、民主的 课堂氛围,与学生建立友善、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得师与生都乐于、善于 “对话”。 2.对话是互动共进的 即文本提供师生对话的资源,学生和教师通过对话,相互交换解读文 本的不同体验的方法,相互交换解读文本所获得的信息和启示。教学是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往的活动,这就决定了他们之间的对话应 当是互动的,是双向的交流。通过互动实现多种视界的沟通、汇聚、融合,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克服,并产生新的视界。特别

阅读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阅读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中,情感体验是个高频用词,是教学中的重要理念。成功学研究表明,促使一个人的成功不仅有智商的因素,而且还有情商的因素。如果用一个公式可以表示为:20%的智商+80%的情商=成功。而情商主要是通过有意识的情感体验来培养。由此可见,情感体验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来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重视课堂氛围。 建设开放性课堂,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这一点是为学生展示“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提供良好的氛围和条件,是至关重要的一个要素。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正是说明和谐的作用,有了其乐融融的氛围也就有了“民主、合作、和谐”的课堂,融洽的师生关系,这必然为学生展示“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营造良好的氛围和提供良好的条件。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敢想敢说、敢为,才能对阅读的内容作出个性化的反应。如果课堂沉闷,师生关系紧张,教师主宰课堂,“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练”,学生的思维被禁锢,没有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又哪里来的“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呢? 二、注重多元化解读。 品味文本。由于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学生欣赏到的美点也不同,当全班同学将自己的心得进行交流时,每个人都拥有了多种体验,开阔了自己的阅读视野,多元化解读课文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当然,有时候学生的感受理解可能很肤浅,甚至怪异。甚至有时我们老师说,开放了让学生干什么他不干什么,说的都是没用的,其实这一点我们按辩证法来说,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一是学生放开了,二是学生的认识不一定到位,对这种情况,我们教师不能泼冷水,应该尊重他们对课文的独特性感悟,然后平等地对问题进行探讨,在互相交流中逐渐接近事物的真相和本质。这一点是学生对课文的初步认识,也是让学生逐步学习交流的一个过程。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的引导,出现了窘事也正是锻炼我们机智的时候,也正是提高我们教学水平的时候。 三、注重情景调动。 这一点可从音乐调动和氛围调动等方面来说。比如学习《天净沙·秋思》用关于乡愁的音乐入手,调动学生的感观,又如学习《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中有一大段关于圆明圆美丽的描写,我就运用轻音乐《情人的眼泪》配合,让学生闭目细听朗读,这样会引发学生对圆明园的无限依恋之情。其实对于情境教学还有很多的方式,一个故事,一句幽默,生动的讲解都是我们调动学生思维的技巧方式。。还有一点就是我们教师也要敢于下水,比如通过我们的朗读让学生体会文本中人物的情感以及内心世界,也许我们朗诵的不够好,但至少是我们在学生面前的一种情感表露,让学生相信自己也行,我们走近了文本,学生也就走近了文本。领会的也就更深了。比如我对《黄河颂》《雷电颂》等文章的朗读,我们不一定要找朗诵带,我们配上音乐同样会让学生兴奋,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这也是我们的一种教学体验,一种换位。 四、重视换位体验,贴近文本。 这一点是最能让学生走进文本和解读文本的方式。比如我鼓励学生充当文中的角色,要么进行角色朗读,如《皇帝的新装》;要么通过换位后,感受人物心情,比如有一课《猫》,我们就可以通过学生养小宠物的感受,让他们谈出自己的心情,这其实也就是让他们的生活溶入到文本的解读中去,这样的情况往往会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作者独具的匠心。 最后,我想说的是,要想打动别人,先要打动自己,要想别人做到,先要自己做到。只有我们努力了,学生才会更加的努力。语文教学归根结底是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感受的教学,

树立四个意识 适应新教材教学

树立四个意识适应新教材教学 新课程改革已经在课程设置、教材内容等方面迈出了坚定的一步,它们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构建了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促进了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实验教科书,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好教科书的各种设计,大力改进课堂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等等一些错误倾向,从而树立和强化一些新的教学意识,真正确立语文教学的新理念,以便创造性地为教学服务。 一、人文意识 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这是新教材修订的指导思想之一,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树立人文意识。 1、应善于引领学生,使其愿意亲近文学。如果说语文教育是人文教育的入口处的话,那么文学教育就是语文教育的入口处。当代作家赵丽宏说:“如果对文学一无所知,而想成为一个有文化有修养的现代文明人,那是不可想象的。”亲近文学,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为此,我开展了一系列“我爱文学”活动,出墙报,办导刊,诵读、赏析诗词,推荐、阅读名著名篇等等。在班级中,真正掀起了一个热爱文学的热潮,将学生们领进文学的殿堂,漫游文学的大世界。 2、帮助学生积累文化底蕴。人文素质需要文化底蕴,而文化底蕴是必须积累的,我于是多引导学生背诵一些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名篇、名段,除教材中为我们提供的大量名家作品外,还另外推荐了一些诗辞歌赋,掀起第二个热潮——背诵热潮。这样增强了文化底蕴,对提高学生人生品位和人文素养是大有裨益的。 3、挖掘出教材中积淀的丰富的文化和思想内涵。让其中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对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产生导向制约作用,让他们的思想得到净化,精神得到升华。让学生区分什么是真、善、美和假、丑、恶,懂得个体与群体的融合,从而提高人文素养。如《周处》中古人的“朝闻道,夕死可矣”的观点,周处勇于改过自新的精神,《猫》中表现了一个进步知识分子严于律己的精神和仁爱之心,《斑羚飞渡》中所展示的动物世界的整体精神、群体意识,《心中的鹰》昭示人们的环保意识等等,都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最好例子。 二、创新意识 培养创新精神更是新教材的指导思想,我们应该把课堂教学视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我一般从三方面入手: 1、创设宽松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在教学中提倡养成“四问“习

小学低段阅读教学中写字指导的四个步骤

小学低段阅读教学中写字指导的四个步骤 写字是小学生应具备的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因此,在小学阶段必须重视写字教学,尤其是低段,更要把写字教学当作一个硬任务来抓,绝不可等闲视之。正如崔峦老师所言:“识字写字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重点不重,后患无穷’就会严重地导致出现写字质量滑坡,错别字增多等情况。”为了明确低段阅读教学的任务,体现低段阅读教学的重点,我们必须切实加大写字教学的比重,增强写字指导的分量。我们要真正做到“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基于对《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解以及对小学低段阅读教学的调研,笔者谈谈小学低段阅读教学中写字指导的四个步骤。 一、观察字形——熟记汉字书写特点 认真观察是写好汉字的重要前提。所谓“观察”就是古人学写汉字所说的“读帖”,其作用不言而喻。鉴于小学生观察能力强的特点,教师要在写字教学中首先指导学生学会细心观察每一个要写的字,并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各种方法熟记它的字形特点。如何观察呢?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树立“整体─部分—整体”的整体观察观,即字的笔画、字的偏旁部首与字的间架结构这三者必须全面兼顾,整体观察。其目的是着眼于学生从小养成写整体字的良好习惯,有效杜绝学生在仿写练习时看一笔、写一笔的“搬字过纸”的不良现象。例如,一年级下册《识字7》(人教版教材,下同)中的“淡”字。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首先会发现“淡”字在田字格中左低右高、左短右长的整体布局特点;接着会发现“淡”字左边笔画少而右边笔画多,左边的偏旁要让点空间给右边的偏旁;右边的“炎”字出现了两个上下重复的偏旁,书写时要上小下大,变捺为点;最后还会发现左右结构的“淡”字左窄右宽、左收右放,其右边的“炎”字稳稳地居于竖中线上,使得整个字不偏不倚。教学中,只有这样全面整体的观察,才能使学生深入掌握汉字的笔画、偏旁部首及间架结构,才能使要写的字以正确的视觉形象映入学生的大脑,为学生写好字打下“眼中有数”“成字于胸”的基础。 二、教师范写——讲清汉字书写规范 虽说小学生观察能力强,但是实际动手书写的能力还不够,存在着“眼高手低”的形象。因此,写字教学中教师的范写很有必要。尤其是书写起步阶段的一二年级,更加要求教师对每个要写的字必须进行范写,必须进行细致的指导,并且都要强调指导到位。在写字教学中,良好的教师范写不仅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写字的兴趣,而且还是教师最好最省力的写字指导方法。因为教师在黑板上画好的田字格中亲自拿笔做示范给学生看,可以向学生展示写字的全过程,使抽象的方法指导变得具体生动,从而在学生的心目中形成正确的视觉形象。当然,教师范写时必须讲清一些汉字书写的规范问题,像这个字是什么结构,这个字的笔顺怎样;每一笔的笔画名称是什么;每一笔在田字格的哪个部位入笔、哪个部位收

小学四年级阅读教学计划知识讲解

小学四年级下学期大阅读教学计划 一、总体目标: 加大阅读量,开拓阅读面,激发阅读情,降低理解度,提高阅读质。 二、具体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中不仅要“读进去”,还要“吐出来”,更要“说开去”。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获得多种信息,获得独特体验,在交流中张扬学生的阅读潜能、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意识和能力。在阅读时间、形式、速度、方法、内容诸方面都能有较大的突破。 3、培养学生的智力水平。在语言得到丰富积累的同时,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思维水平,提高各学科的学习水平。 4、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尤其是要注意到拓宽学生对于自然科学知识面,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认识论和世界观。 5、把“阅读教学”作为提高教师教学素质的重要手段。教师借助阅读手段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最好伙伴,最佳启迪者和组织者。 6、“作文”和“阅读”相互交融,相得益彰,彼此成为深化优化课改实验的最佳支撑和组合。 三、阅读要求 1、阅读速度:提倡默读,每分钟为160字左右。 2、阅读内容:可阅读叙事作品,说明性文章,优秀的诗文,自然、社会学科类读物(包括史地类读物)。在25分钟的阅读时间里,文学类,自然社会学科类各占五分之 三、五分之二。 3、阅读组织形式:组织好四人阅读小组,小组内阅读层次互补。 每个小组里要选定组长,负责领导监督管理本组的阅读进程。 4、阅读测试:每个学期进行两次。按《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进行测试。原则上要做到“量大难度低”。让学生学会和适应快速阅读。阅读资料可向全体学生征集,阅读题目也可以由学生提出。以增请学生参与阅读测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具体要求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能借助工具书阅读。 3、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恰当意义,有比较敏锐的语感。 4、根据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文章中有关词语的意思。 5、能注意体会文章中人物活动或事物的意义。

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艺术

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艺术 如今的学生情感冷漠已成普遍现象,而忽视情感教育的教学是一种不完整的教学。在实践中,许多有经验的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对课堂中的情感因素进行充分挖掘,采用了相应的激情策略,体现了高超的教学艺术,有效地促进了情感教育目标的实现。下面结合一些教师的实践经验,对其主要艺术试作剖析与探讨: 一、以情动情 作者动情缀文,学生读文动情,这就决定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架起一座沟通作者与学生情感之间的桥梁。作者的情感是否能被读者感受,进而得到自我体验,这是情感教育的关键所在。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不少教师自身对这种情感缺乏感受和体验,因此,要想启发学生情感是不可能的。因而,教师应首先对作者贯穿于文章的情感有所体验,然后方能启发学生去深切地感受、体验、品味。于漪老师曾说:“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歌颂先烈、革命前辈、英雄人物的好文章,每当我钻研这些教材时总是血往心头涌,他们的广阔胸襟、崇高的品德和献身精神叩击着我的心灵,我有时激动得流下热泪,彻夜难眠。”于漪老师是把自己作为一块煤,投入炉火,燃烧得通红,率先产生了强烈的情感体验。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有效沟通作者与学生的情感,以课文所蕴之情,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 二、入境悟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妨采用“情境再现法”,设法把学生带入文章特定的情景中,进入“情感共振”境界。其主要方法有:(一)音乐喧染。学习白居易《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这段描写,就可以用一曲与课文内容相和谐的琵琶演奏作为背景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二) 画面呈现。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把荷叶比作“亭亭的舞女的裙”,把荷花比作“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教师可以给学生呈现相关画面。可以是教学挂图、课文插图、录像等。(三) 角色扮演。它能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并与之共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排练小品、演课本剧、分角色朗诵课文等。(四) 实物演示。此时学生不仅可以用眼看,而且还可以用手摸、用耳听、用嘴尝,情感体验是全方位的。钱梦龙教《死海不死》,就是先准备一个烧杯,一根玻璃棒,一柄汤匙,一碟食盐,一个鸡蛋,让学生想办法尝试如何使蛋在水中浮起来。通过实物演示,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探究自然奥妙的热情。 三、以声传情 由于多媒体在语文课堂上的运用,“美读”这一传统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常常被冷落,但它对情感教育是尤为重要的。叶圣陶先生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为此,教师指导朗读时要强调:其一,语调要抑扬

初中语文“四环节五步骤”阅读课教学模式

初中语文“四环节五步骤”阅读课教学模式 一、基本模式描述 【四个环节】 【 五个步骤 】 二、基本模式解说 (一)模式的理论支撑 1.语文课程标准的启示。新课程所倡导的语文教学,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讲解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与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见解、感受与体验。同时, 语文又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突出强调了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与个性的体验;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丰富的学习资源与实践机会,也迫切要求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和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教学中要创造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机会,从而达到不同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和理解课文的境界。 2.学生认知规律的要求。针对中学段的阅读目标,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储备、具备了基本的识字和阅读能力前提下,理应在学生阅读与独立识字的习惯、理解词句和体会表情达意的能力、学习默读与学会质疑能力、初步把握文本内容、体会情感上下功夫。模式的建构也应该为此而搭建平台。 (二)模式的基本结构 ----四个环节 教学活动能充分体现学生的生命活力和丰富的个性,能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方式,形成活动的基本属性就是主体参与。主体参与是教学活动产生的基础,决定着教学活动的始发、教学活动的过程、教学活动的质量。教学活动的基本形态就是交往和探究。交往是活动的基本形式,要给学生创造“学”的空间,“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交流中分享、在探究中深化,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基于此,我们大致将课堂结构分为四个环节,简单勾勒为: 【四个环节】【解读】

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落实新课标理念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落实新课标理念

————————————————————————————————作者:————————————————————————————————日期: 2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落实新课标理念 衡阳市珠晖区金甲小学张勤 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落实新课标理念,体现新教法?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读写结合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全国小语研究会理事长崔峦先生说过:“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新课标在目标定位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实践经验也告诉我们,朗读是学生领略课文蕴涵情感的最佳途径,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指导有感情地读,读出音韵,读出意境,读出情味。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第一段,我是这样处理的:第一句:天/灰蒙蒙,又阴/又冷。指导学生用低沉、悲伤的语调朗读,让学生体会到环境描写侧面烘托了人民对总理的哀悼之情。第二句: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是那样长,人/是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挤满”、“长”、“多”三个词读重音,使学生在朗读中也和人们一样沉浸在对总理的崇敬和爱戴中。如此引导,学生品出了言中意,言中理,言中情,既丰富了语言库存,有陶冶了情操。

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有理解性的吸收,才会有理解性的表达。反之,表达能力强了,又促进理解吸收能力的提高。特级教师李吉林说过:“阅读教学是学生心灵的对话,重在以情激情,情动而辞发。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在吸收文本中语言与精神营养的同时,富有灵性的奇思妙想就会即时产生。这种情况下,结合写的训练会让学生更深理解课文,提高智慧,在丰富和发展语言的同时,提升精神生活。如学了《小音乐家扬科》以《假如扬科生活在我们中间》为题写一篇文章,不仅激发学生的想象,还能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助人情怀,而且会使课文的语言文字和写作方法得到一次切实的运用。学了《航天飞机》引导学生写“漫游太空”,学了《海底世界》引导学生写“漫游海底世界”。此时,学生的脑海充满想象,心中萌发探究的欲望,笔下生发丰富的情感. 二、倡导自主合作、交流,重辩论。 新课标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叶圣陶也曾指出:“上课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工作,而共同的方式该如寻常集会,学生是报告和讨论,教师是指导和订正。”古语云:独学无友,孤陋寡闻。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讨论,相互进行思维的碰撞,语言的交流,可以诱发对言语的感悟,可以进一步感悟课文的一情一景,一人一物。在教学《骄傲的孔雀》一文时,先要求学生自己对照图文仔细读课文,然后让学生自找合作伙伴,自编、自导、自演《骄傲的孔雀》的故事情节,看学生间的合作精神怎样,同时也可以看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何。结果学生把孔雀那种骄傲,认为自己漂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