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各种声音的频率范围

各种声音的频率范围

各种声音的频率范围
各种声音的频率范围

如对您有帮助,请购买打赏,谢谢您!各种声音的频率范围,制定你喜欢的EQ

下表是各种声音的频率范围,可据此调节各频段的表现度,制定你喜欢的EQ。音乐本来就该是丰富多彩的,也会因人而异,所以不会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EQ存在的。

乐器频率表

小提琴200Hz~400Hz影响音色的丰满度;1~2KHz是拨弦声频带;6~10KHz是音色明亮度。

中提琴150Hz~300Hz影响音色的力度;3~6KHz影响音色表现力。

大提琴100Hz~250Hz影响音色的丰满度;3KHz是影响音色音色明亮度。

贝斯提琴50Hz~150Hz影响音色的丰满度;1~2KHz影响音色的明亮度。

长笛250Hz~1KHz影响音色的丰满度;5~6KHz影响的音色明亮度。

黑管150Hz~600Hz影响音色的丰满度;3KHz影响音色的明亮度。

双簧管300Hz~1KHz影响音色的丰满度;5~6KHz影响音色的明亮度;1~5KHz提升使音色明亮华丽。

大管100Hz~200Hz音色丰满、深沉感强;2~5KHz影响音色的明亮度。

小号150Hz~250Hz影响音色的丰满度;5~7.5KHz是明亮清脆感频带。

圆号60Hz~600Hz提升会使音色和谐自然;强吹音色光辉,1~2KHz明显增强。

长号100Hz~240Hz提升音色的丰满度;500Hz~2KHz提升使音色变辉煌。

大号30Hz~200Hz影响音色的丰满度;100Hz~500Hz提升使音色深沉、厚实。

钢琴27.5~4.86KHz是音域频段。音色随频率增加而变的单薄;20Hz~50Hz是共振峰频率。

竖琴32.7Hz~3.136KHz是音域频率。小力度拨弹音色柔和;大力度拨弹音色丰满。

萨克斯管600Hz~2KHz影响明亮度;提升此频率可使音色华彩清透。

萨克斯管bB 100Hz~300Hz是影响音色的淳厚感,提升此频段可使音色的始振特性更加细腻,增强音色的表现力。

吉它100Hz~300Hz提升增加音色的丰满度;2~5KHz提升增强音色的表现力。

低音吉它60Hz~100Hz低音丰满;60Hz~1KHz影响音色的力度;2.5KHz是拨弦声频。

电吉它240Hz是丰满度频率;2.5KHz是明亮度频率3~4KHz拨弹乐器的性格表现的更充分。

人声及各乐器频率范围表

人声及各乐器频率范围表 一、人声及各乐器频率范围表 实际人声频率 男:低音82~392Hz,基准音区64~523Hz 男中音123~493Hz,男高音164~698Hz 女:低音82~392Hz,基准音区160~1200Hz 女低音123~493Hz,女高音220~1.1KHz 录音时各频率效果 男歌声150Hz~600Hz影响歌声力度,提升此频段可以使歌声共鸣感强,增强力度。 女歌声1.6~3.6KHz影响音色的明亮度,提升此段频率可以使音色鲜明通透。 语音800Hz是“危险”频率,过于提升会使音色发“硬”、发“楞” 沙哑声提升64Hz~261Hz会使音色得到改善。 喉音重衰减600Hz~800Hz会使音色得到改善 鼻音重衰减60Hz~260Hz,提升1~2.4KHz可以改善音色。齿音重6KHz过高会产生严重齿音。 咳音重4KHz过高会产生咳音严重现象(电台频率偏离时的音色)

乐器重要频率范围表: 贝司::频响在700~1KHz之间,提高拨弦音为60~80Hz 电贝司:低音在80~250Hz,拨弦力度在700~1KHz 电吉它:65~1.7KHz,响度在2.5KHz,饱满度在240Hz 木吉它:低音弦:80~120Hz,琴箱声:250Hz,清晰度:2.5KHz、3.75KHz、5KHz 鼓 低音鼓:27~146Hz,低音:60~80Hz,敲击声:2.5KHz 小鼓:饱满度:240Hz,响度:2KHz 通通鼓:丰满度:240Hz,硬度:8KHz 地筒鼓:丰满度:80~120Hz 吊钗:130~2.6KHz,金属声:200Hz,尖锐声:7.5~10KHz,镲边声:12KHz 手风琴:饱满度:240Hz 钢琴:低音在80~120Hz,临场感2.5~8KHz,声音随频率的升高而变单薄 Trumpet(小号):146~2.6KHz,丰满度:120~240Hz,临场感:5~7.5KHz

各种声音的频率范围

各种声音的频率范围,制定你喜欢的EQ 下表是各种声音的频率范围,可据此调节各频段的表现度,制定你喜欢的EQ。音乐本来就该是丰富多彩的,也会因人而异,所以不会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EQ存在的。 乐器频率表 小提琴200Hz~400Hz影响音色的丰满度;1~2KHz是拨弦声频带;6~10KHz是音色明亮度。 中提琴150Hz~300Hz影响音色的力度;3~6KHz影响音色表现力。 大提琴100Hz~250Hz影响音色的丰满度;3KHz是影响音色音色明亮度。 贝斯提琴50Hz~150Hz影响音色的丰满度;1~2KHz影响音色的明亮度。 长笛250Hz~1KHz影响音色的丰满度;5~6KHz影响的音色明亮度。 黑管150Hz~600Hz影响音色的丰满度;3KHz影响音色的明亮度。 双簧管300Hz~1KHz影响音色的丰满度;5~6KHz影响音色的明亮度;1~5KHz提升使音色明亮华丽。 大管100Hz~200Hz音色丰满、深沉感强;2~5KHz影响音色的明亮度。 小号150Hz~250Hz影响音色的丰满度;5~7.5KHz是明亮清脆感频带。 圆号60Hz~600Hz提升会使音色和谐自然;强吹音色光辉,1~2KHz明显增强。 长号100Hz~240Hz提升音色的丰满度;500Hz~2KHz提升使音色变辉煌。 大号30Hz~200Hz影响音色的丰满度;100Hz~500Hz提升使音色深沉、厚实。 钢琴27.5~4.86KHz是音域频段。音色随频率增加而变的单薄;20Hz~50Hz是共振峰频率。 竖琴32.7Hz~3.136KHz是音域频率。小力度拨弹音色柔和;大力度拨弹音色丰满。 萨克斯管600Hz~2KHz影响明亮度;提升此频率可使音色华彩清透。 萨克斯管bB 100Hz~300Hz是影响音色的淳厚感,提升此频段可使音色的始振特性更加细腻,增强音色的表现力。 吉它100Hz~300Hz提升增加音色的丰满度;2~5KHz提升增强音色的表现力。 低音吉它60Hz~100Hz低音丰满;60Hz~1KHz影响音色的力度;2.5KHz是拨弦声频。 电吉它240Hz是丰满度频率;2.5KHz是明亮度频率3~4KHz拨弹乐器的性格表现的更充分。

声音频率解说.

什么是高频,中频,低频 大家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所谓的声音频率,就是发声源的振动频率。 频率的单位是赫兹(HERZ,以证实电磁波存在的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的名字命名),也就是1秒内振动的次数。 大自然及人类可能制造出的声音,从1赫兹,到几十万赫兹,范围跨度极大,但并不是所有的声波振动,都是人耳能听到的。 人耳的可闻音域范围,是20赫兹到20000赫兹。 20赫兹以下的声波,称为“次声波”,能量很强烈时,身体可以感觉到(比如地震的时候),但耳朵是听不到的。能量极强的次声波甚至可以杀人。 高于20000赫兹的称为“超声波”,人耳也听不到,但很多动物,如狗,蝙蝠,可以听到。 人耳对高频的感知力会随年龄增长而衰减,所以幼年时几乎人人能听到2万赫兹的声音,但中年以后,很多人就只能听到15000赫兹甚至更低了,听不见极高频了。 国外甚至有学生发明了一种以极高频讯号为铃声的手机,因为这种手机响铃时,只有年轻的学生能听到,年龄大的老师,已经听不到了。 在人耳可闻的这个20-20000赫兹的音域范围内,大致来说,200赫兹以下,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低频”。而再细分的话,50赫兹以下,是我们一般称为“极低频”的频段。 这个极低频,对于喇叭系统而言,是非常昂贵的。因为小喇叭一般都无法播出这么低的低频,只有大喇叭,而且是优质的,昂贵的大喇叭,才能较好地重播出50赫兹以下的音乐信号。 对于耳机而言,播出50赫兹以下的极低频,不费吹灰之力,你看看任何耳塞或耳机的频响指标,都会延伸到50赫兹以下。 然而,BUT,我要转折一下,耳机播出来的极低频,是不够真实的。关键原因,是因为50赫兹以下的极低频,其实人是靠耳朵和身体共同感知的。也就是所谓“打心口”的低音,那就是极低频了。 耳机只能把信号作用于人的耳膜,无法对人身体产生任何效果,所以耳机里听到的极低频,是不完整的,不够真实的。任何耳机都是如此,哪

人耳对不同频率声音的感受

人耳对不同频率声音得感受 听觉就是个体对声音物理特征得反应?也就是人们接受外界信息得主要得通道。通过听觉,人们可以获得由声音所传递得各式各样信息。当然,声音也给人们带来烦恼”例如噪音。至于噪音能引起多大得烦恼「既取决于声音得性质,也取决于听者得主观态度。@ 同时,人能感受得声音频率有一定得范圉。大多数人能够听到得频率范 为它们已低于人类听觉得下限。动物得听觉范H通常与人不同。一些动物对高频声波反应灵敏,有些动物对低频声波有很好得反应。 那么,声音每一段得频率都有什么特点?我们对其得感觉又有什么不同呢?下面,笔者就为大家详细介绍各频率对人耳剌激得区别。 I 16K~20KHz 频率这段频率范围实际上对于人耳得听觉器官来说,已经听不到了,因为人耳听觉得最高频率就是15、1 KHz。但就是,人可以通过人体与头骨、 颅骨将感受到得16 ~ 20KHZ频率得声波传递给大脑得听觉脑区,因而 感受到这个声波得存在。 这段频率影响音色得韵味、色彩、感情味。如果音响系统得频率响应范围达不到这个频率范围,那么音色得韵味将会失落;而如果这段频率过强,则给人一种宇宙声得感觉,一种幻觉,一种神秘莫测得感觉,使人有—种不稳定得感觉。因为这些频率大多数就是基音得不谐与音频率, 所以会产生一种不安定得感受。这段频率在音色当中强度很小,但就是很重要,就是音色得表现力部分,也就是常常被人们忽略得部分,甚至有些人根本感觉不到它得存在。

I 12K~16KHz 频率这就是人耳可以听到得高频率声波,就是音色最富于表现力得部分,就是一些高音乐器与高音打击乐器得高频泛音频段,例如镖、铃、铃鼓、沙锤、铜刷、三角铁等打击乐器得高频泛音,可给人一种"全光四射"得感觉,强烈地表现了各种乐器得个性。如果这段频率成分不足,则音色将会会失掉色彩,失去个性;而如果这段频率成分过强,如激励器激励过强, 音色会产生"毛刺"般尖噪、刺耳得高频噪声,对此频段应给予一定得适当得衰减。 I 10K~12KHz 频率这就是高音木管乐器与高音铜管乐器得高频泛音频段,例如长笛、双簧管、小号、短笛等高音管乐器得全属声非常强烈。如果这段频率缺乏, 则音色将会失去光泽,失去个性;如果这段频率过强,则会产生尖噪,刺耳得感觉。 If I 8K~10KHz 频率这段频率s音非常明显,影响音色得清晰度与透明度。如果这频率成分缺少,音色则变得平平淡淡;如果这段频率成分过多,音色则变得尖锐。 If I 6K~8KHz 频率这段频率影响音色得明亮度,这就是人耳听觉敏感得频率,影响音色清晰度。如果这段频率成分缺少,则音色会变得暗淡;如果这段频率成分过强,则音色显得齿音严重。 I 5K~6KHz频率 这段频率最影响语音得清晰度、可《度。如果这段频率成分不足,则音色显得含糊不清;如果此段频率成分过强,则音色变得锋利,易使人产生听觉上得疲劳感。

乐器及人声重要频率范围表及处理方法

乐器及人声重要频率范围表 小提琴200Hz~400Hz影响音色的丰满度;1~2KHz是拨弦声频带;6~10KHz是音色明亮度。 大提琴100Hz~250Hz影响音色的丰满度;3KHz是影响音色音色明亮度。 贝斯提琴50Hz~150Hz影响音色的丰满度;1~2KHz影响音色的明亮度。 长笛250Hz~1KHz影响音色的丰满度;5~6KHz影响的音色明亮度。 黑管150Hz~600Hz影响音色的丰满度;3KHz影响音色的明亮度。双簧管300Hz~1KHz影响音色的丰满度;5~6KHz影响音色的明亮度;1~5KHz提升使音色明亮华丽。大管100Hz~200Hz音色丰满、深沉感强;2~5KHz影响音色的明亮度。 小号150Hz~250Hz影响音色的丰满度;5~7.5KHz是明亮清脆感频带。 圆号60Hz~600Hz提升会使音色和谐自然;强吹音色光辉,1~2KHz 明显增强。 长号100Hz~240Hz提升音色的丰满度;500Hz~2KHz提升使音色变辉煌。 大号30Hz~200Hz影响音色的丰满度;100Hz~500Hz提升使音色深沉、厚实。 钢琴27.5~4.86KHz是音域频段。音色随频率增加而变的单薄;

20Hz~50Hz是共振峰频率。 竖琴32.7Hz~3.136KHz是音域频率。小力度拨弹音色柔和;大力度拨弹音色丰满。 萨克斯管600Hz~2KHz影响明亮度;提升此频率可使音色华彩清透。 萨克斯管bB 100Hz~300Hz是影响音色的淳厚感,提升此频段可使音色的始振特性更加细腻,增强音色的表现力。 吉它100Hz~300Hz提升增加音色的丰满度;2~5KHz提升增强音色的表现力。 低音吉它60Hz~100Hz低音丰满;60Hz~1KHz影响音色的力度; 2.5KHz是拨弦声频。 电吉它240Hz是丰满度频率;2.5KHz是明亮度频率3~4KHz拨弹乐器的性格表现的更充分。 电贝司80Hz~240Hz是丰满度频率;600Hz~1KHz影响音色的力度;2.5KHz是拨弦声频。 手鼓200Hz~240Hz共鸣声频;5KHz影响临场感。 小军鼓(响弦鼓)240Hz影响饱满度;2KHz影响力度(响度);5KHz 是响弦音频(泛音区) 通通鼓360Hz影响丰满度;8KHz为硬度频率;泛音可达10~15KHz 低音鼓60Hz~100Hz为低音力度频率;2.5KHz是敲击声频率;8KHz是鼓皮泛音声频。 地鼓(大鼓)60Hz~150Hz是力度音频,影响音色的丰满度;5~6KHz

不同的声音

《声音的变化》的教学设计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课) 教学背景分析: 在第1课“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的活动中,学生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声音的高与低、强与弱的变化。本节课学生将用不同的力拨动他们熟悉的钢尺,探索声音强弱的变化;通过敲击装有多少不同的水的玻璃杯,以及拨动不同松紧的皮筋、粗细不同的琴弦、敲击大小、粗细、长短不同的物体,探索声音高低的不同。学生们通过对听到的不同声音的描述,将对声音有进一步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音高(调)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音调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音调就越低。 2、使物体发出强弱和高低不同的声音,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过程与方法: 1、利用钢尺(塑料尺)进行实验,找出声音音量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关系; 2、利用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进行试验,找出声音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教学重点: 1、声音音量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声音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2、设计实验探究尺子长度和音调的关系。 教学难点: 声音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在一定时间里振动的次数。 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1把钢尺或塑料尺、4个同样的杯子里面装有不同量的水、1张“尺子声音高低的实验记录单”、1块钉两颗钉子的木板、1根橡皮筋、长短不同的3个铁钉、粗细不同的3根钢管、粗细相同长短不同的3根铁管、1把六弦琴。 动画:尺子振动 板书设计: 声音的强弱与高低 音量大振动幅度大,声音高振动频率 快, 音量小振动幅度小。声音低振动幅度 慢。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 1、谁会敲鼓?听一听鼓发出的不同的声音。 2、提问:这些鼓发出的声音有哪些不同? 3、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4、出示一把钢尺(或塑料尺),提问:怎样使它发出声音?(提醒学生拨动尺子时要避免尺子和桌面撞击。) 5、怎样让尺子发出音量不同的声音? 二、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 1、出示钢尺(塑料尺)进行实验的要求: 用你们的方法进行研究,观察钢尺上下振动的幅度有多大,发出的声音有多强,并用振动幅度大或小、声音强或弱作记录。 再用力拨动钢尺,与前面的实验进行比较,尺上下振动的幅度和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并记录下来。 重复做上面的实验3-4次,体会物体振动时,振动幅度的大小与声音强弱之间是什么关系,并能准确地进行描述。

频率段对声音的影响

频率段 (单位:Hz) 听感影响代表乐器 16k-20k 这段频率可能很多人都听不到,因此,听不到此段频率并不意味着器材无法回放,当然也不代表您的听力 不够好,只有很少人可以听到20kHz。这段频率可以影响高频的亮度,以及整体的空间感,这段频率过 少会让人觉得有点闷,太多则会产生飘忽感,容易产生听觉疲劳。 电子合声、古筝钢琴等乐器的 泛音 12k-16k 12k-16k 这段频率能够影响整体的色彩感,所谓小提琴的“松香味”就是由此段频率决定的,这段频率过 于黯淡会导致乐器失去个性,过多则会产生毛刺感,后期处理的时候,往往会通过激励器来美化这段频率。 镲、铃、铃鼓、沙锤、铜刷、 三角铁等打击乐器的高频泛音 8k-12k 8~12kHz是音乐的高音区,对音响的高频表现感觉最为敏感。适当突出(5dB以下)对音响的的层次 和色彩有较大帮助,也会让人感到高音丰富。但是,太多的话会增加背景噪声,例如:系统(声卡、音源) 的噪声会被明显地表现出来,同时也会让人感到声音发尖、发毛。如果这段缺乏的话,声音将缺乏感染力 和活力。 长笛、双簧管、小号、短笛等 高音管乐器 4k-8k 这段频率最影响语音的清晰度、明亮度、如果这频率成分缺少,音色则变得平平淡淡;如果这段频率成分过多,音色则变得尖锐,人身可能出现齿音。这段频率通常通过压限器来美化。部分女声、以及大部分吹奏类乐器 2k-4k 这个频率的穿透力很强。人耳耳腔的谐振频率是1-4KHz所以人耳对这个频率也是非常敏感的。如果空 虚频率成分过少,听觉能力会变差,语音显得模糊不清了。如果这个频率成分过强了,则会产生咳声的感 觉。2~4kHz对声音的亮度影响很大,这段声音一般不宜衰减。这段对音乐的层次影响较大,有适当的 提升可以提高声音的明亮度和清晰度,但是在4kHz时不能有过多的突出,否则女声的齿音会过重。 部分女声、以及大部分吹奏类 乐器 1.2k 1.2kHz可以适当多一点,但是不宜超过3dB,可以提高声音的明亮度,但是,过多会使声音发硬。 1k 1 kHz是音响器材测试的标准参考频率,通常在音响器材中给出的参数是在1 kHz下测试。这是人耳最为敏感的频率。

声音频率的划分

声音频率的划分 通常我们把听到的声音按照频率的范围划分为高中低等的几频,具体如下 1.极低频从20Hz-40Hz这个八度我称为极低频。这个频段内的乐器很少,大概只有低音提琴、低音巴松管、土巴号、管风琴、钢琴等乐器能够达到那么低的音域。由于这段极低频并不是乐器的最美音域,因此作曲家们也很少将音符写得那么低。除非是流行音乐以电子合成器刻意安排,否则极低频对于音响迷而言实在用处不大。有些人误认一件事情,说虽然乐器的基音没有那么低,但是泛音可以低至基音以下。其实这是不正确的,因为乐器的基音就是该音最低的音,音只会以二倍、三倍、四倍、五倍…等的往上爬高,而不会有往下的音。这就像您将一根弦绷紧,弦的全长振动频率就是基音,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五分之一…等弦长的振动就是泛音。基音与泛音的相加就是乐器的音色。换句话说,小提琴与长笛即使基音(音高)相同,音色也会有不同的表现。 2.低频从40Hz-80Hz这段频率称为低频。这个频段有什么乐器呢?大鼓、低音提琴、大提琴、低音巴松管、巴松管、低音伸缩号、低音单簧管、土巴号、法国号等。这个频段就是构成浑厚低频基础的大功臣。通常,一般人会将这个频段误以为是极低频,因为它听起来实在已经很低了。如果这个频段的量感太少,丰润澎湃的感觉一定没有;而且会导致中高频、高频的突出,使得声音失去平衡感,不耐久听。 3.中低频从80Hz-160Hz之间,我称为中低频。这个频段是台湾音响迷最头痛的一段,因为它是造成耳朵轰轰然的元凶。为什么这个频段特别容易有峰值呢?这与小房间的长、宽、高尺寸有关。大部份的人为了去除这段恼人的峰值,费尽心力吸收这个频段,使耳朵不致于轰轰然。可惜,当您耳朵听起来不致轰轰然时,下边的低频与上边的中频恐怕都已随着中低频的吸收而呈凹陷状态,而使得声音变瘦,缺乏丰润感。更不幸的是大部份的人只因峰值消失而认为这种情形是对的。这就是许多人家里声音不够丰润的原因之一。这个频段中的乐器包括了刚才低频段中所提及的乐器。对了,定音鼓与男低音也要加上去。 4.中频从160Hz-1280Hz横跨三个八度(320Hz、640Hz、1280Hz)之间的频率我称为中频。这个频段几乎把所有乐器、人声都包含进去了,所以是最重要的频段。读者们对乐器音域的最大误解也发生在此处。例如小提琴的大半音域都在这个频段,但一般人却误以为它很高;不要以为女高音音域很高,一般而言,她的最高音域也才在中频的上限而已。 从上面的描述中,您一定也了解这段中频在音响上是多么重要了。只要这段频率凹陷,声音的表现马上变瘦了。有时,这种瘦很容易被解释为「假的凝聚」。我相信有非常多的音响迷都处于中频凹陷的情况而不自知。这个频段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从二音路喇叭的分频点来分析。一般二音路喇叭的分频点大多在2500Hz或3000Hz左右,也就是说,2500Hz以上由高音单体负责,2500Hz以下由中低音单体负责。这2500Hz约莫是1280Hz的二倍,也就是说,为了怕中低音单体在中频极限处生太大的分频点失真,设计师们统统把分频点提高到中频上限的二倍处,如此一来,最完美的中频就可以由中低音单体发出。如果这种说法无误,高音单体做什么用呢?如果您曾经将耳朵贴近高音单体,您就听到一片「嘶嘶」的声,那就是大部份泛音所在。如果没有高音单体发出嘶嘶的音,单用一个中低音单体来唱音乐,那必然是晦暗不堪的。当然,如果是三音路设计的喇叭,这段中频绝大部份会被包含在中音单体中。 5.中高频从1280Hz-2560Hz称为中高频。这个频段有什么乐器呢?小提琴约有四分之一的较高音域在此,中提琴的上限、长笛、单簧管、双簧管的高音域、短笛的一半较低音域、钹、三角铁等。请注意,小喇叭并不在此频段域中。其实中高频很容易辨认,只要弦乐群的高音域及木管的高音域都是中高频。这个频段很多人都会误以为是高频,因此请您特别留意。 6.高频从2560Hz-5120Hz这段频域,我称之为高频。这段频域对于乐器演奏而言,已经是很少有机会涉入了。因为除了小提琴的音域上限、钢琴、短笛高音域以外,其余乐器大多不

声音频率具体修改方法

许多情况下,一种乐器单独听起来很悦耳,但仍需进行均衡调节使之频响与其他乐器没有抵触、突出最亮丽的部分,从而融入到作品中去,这就是均衡调节的主要目的。 下面让我们看一下常用乐器及人声均衡调节的一些诀窍: 1.底鼓(Kick Drum):底鼓是一首歌曲里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因为它推动着节奏向前进行。这里我们讨论如何处理常见的三种底鼓: 第一种我称之为“80年代蓬头底鼓”,你一定熟悉的:强而有力、富含中频、含有重击的"砰"声,想得到这种比较怀旧的底鼓声音,可以先过滤掉60Hz以下的频率,然后根据情况在78-84Hz提升3到 6dB(Q值大约为1),使之听起来象是敲在你的胸膛上。接下来在1.5-2.5kHz提升大约6dB来增加"砰"声(Q值在1.5-2.5比较适合),最后在120Hz降大约4dB(Q值1.0)。参数可以反复调节直至听起来象"White Lion"的作品。 第二种是当今最流行的"Bonham"摇滚底鼓,我通常在120-240Hz提升4dB或更多来得到这种声音,还需要过滤掉1.5kHz以上的所有频率,有时候可能需要在80Hz略降低1-2dB、在60略提升2-3dB。 还有一种现在常用的底鼓:比较空、有摩擦声,想得到这种声音,你可以过滤掉100Hz以下的所有声音,在125Hz提升大约3dB,在250-350Hz提升大约4dB。然后过滤掉2kHz以上的所有频率。 2.军鼓:目前有两种使用最广泛的军鼓类型:一种紧凑、有力,另一种松散、比较长(通常用于ballads 风格的歌曲) 首先,任何军鼓都不需要150Hz以下的声音,所以把它们过滤掉。军鼓的中心频率通常在1kHz附近数百Hz的频段内,所以在这一频段提升3-6dB通常会非常有益。 对于紧凑型军鼓,你可以尝试分别提升中高频(5kHz附近)、部分高频(8-9kHz),提升量可以从3dB 开始逐渐上升,左右变化一下提升的频点直到得到理想的效果。过滤掉250Hz以下、11kHz以上的频率会使这种军鼓听起来很舒服。 对于松散型军鼓,需要在低端(250Hz附近)进行一些提升,我通常提升6dB。高频不用象紧凑型军鼓那样大幅提升,但在7kHz附近略作提升通常会有益处,再往上的频段可以过滤掉。关键是中频,先把提升的频点在800Hz-2kHz之间移动,找到那个能引起共鸣的频点,然后调整一下提升的幅度和Q 值。对于这种军鼓,往往需要加上启动时间(attack time)较长的压缩、较重的混响来与之配合。 3.钹(cymbal):对于这些富含高频的鼓件,可以降低4kHz以下的频率,根据情况提升高频区(10-14kHz)大约3dB。 4.沙锤(shaker), 手铃(tambourine), 手鼓(conga)、拍手(hand clap)等:沙锤(shaker)和手铃(tambourine)很相似,要明亮并且贯穿高频区,对于沙锤,我通常过滤掉2kHz以下的所有频率,略提升高频,比如在9kHz提升6dB;手铃要略带叮当声,所以我过滤掉800Hz以下的频率,在1.5或2kHz 提升4dB,在7kHz略作提升。 对于手鼓(conga),我通常用扫频的办法找到那个引起共鸣的频点,根据情况略作提升或降低。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提升过多,尤其是共鸣频点较低的时候,可能与鼓和贝斯形成干扰。为了突出conga 的冲击效果,我通常在中频(5kHz附近)略作提升,比如提升6dB。 对于拍手声,可以通过提升中低频使之厚实,通常在250Hz提升2dB(Q值1.5)。同样为了加强冲击力,可以提升中频(在1.5kHz附近提升约4dB)和高频(在8kHz附近提升2-3dB)。 5.钢琴:如果钢琴是主要乐器,只与人声或少量陪衬乐器构成音乐,这时可不必做太多调整,如果没有贝斯,我通常会略微提升低频(140Hz附近),另外可以在高频区(8.5kHz附近)略作提升,比如3dB。如果钢琴与其他7-8种乐器一起构成非常丰满的音乐,则需要对钢琴做一些衰减的均衡处理。由于钢琴的弹奏多集中在中音区,因此你可能需要在中频区(3或4kHz)略作衰减使之听起来不那么"honky"。过滤掉140Hz以下的频率,因为这段频率毫无疑问会与底鼓和贝斯形成干扰。在8kHz附近略作提升可以使高音键听起来更明亮。另外尽量使中频到高频的过渡自然些。 6.电贝斯:电贝斯的种类很多,处理的方法也不一样。我最喜欢的是这种贝斯:丰满、厚重、每个音符都很突出。对于这种贝斯我通常这样处理:过滤掉100Hz以下的所有频段,降低520Hz以上的频

声音的三要素

声音得三要素例题解析 一、声音得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声音得高低称为音调。音调取决于声源振动得频率。 物体在1秒内振动得次数叫频率。其单位就是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物体振动得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跟发声体振动得频率关系就是: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例1、(天津中考题)一物体在1min内振动了180000次,则该物体振动得频率为 _______Hz。声音能传递信息,往保温瓶里灌开水得过程中,听声音就能判断壶里水位得高低,因为随着水位得不断升高,音调逐渐_________。 解析:频率得单位就是赫兹(Hz),1 Hz表示1秒内振动1次。则物体振动得频率为180000/60s=3000 Hz。往保温瓶里灌开水时,声音得声源就是水面上方得空气柱。随着水位得不断升高,空气柱变短,振动加快,频率变大,听到得声音越来越尖锐高亢,音调逐渐升高。 答案:3000 升高 点拨:声源振动得频率与声源本身得材料、形状等诸多因素有关。如弦乐器主要靠改变弦得长短、粗细、松紧来改变音调,弦越短、越细、越紧,振动越快,音调越高;而管乐器主要靠改变空气柱得长短来改变音调,空气柱越短,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2、响度:人耳对声音强弱得主观感觉称为响度。响度跟声源得振幅以及人距离声源得远近有关。 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得最大距离叫振幅。实验表明:音叉叉股、橡皮筋得振幅越大,人们听到得声音越大。响度与振幅得关系就是: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响度还跟距离发声体得远近有关系。声音就是从发声体向四面八方传播得,越到远处越分散,所以人们距发声体越远,听到得声音越小。如果能够想办法减小声音得分散,就可以使声音响度更大些。如听诊器就就是利用这个原理来增大响度得。 例2、(大连中考题)在操场上上体育课,体育老师发出得口令,近处得学 学生听到了,而远处得学生没有听清楚,其原因就是:() A、远处学生听到得声音响度小 B、老师发出得声音音色不好 C、老师发出得声音频率低 D、远处学生听到得声音振动幅度大 解析:老师发出得声音传得越远,声音得能量越分散,振幅越小,响度变小,因此远处得学生听不清楚。 答案:A 点拨:声音在向远处传递得过程中,其音调(频率)与音色不变,而响度(振幅)会变小。 3、音色:声音得品质称为音色。音色主要与发声体得材料、结构、发声方式等因素有关。不同得发声体发出得声音音色一般不同。 胡琴、钢琴、吉她、笛子等乐器发出得声音,即使音调、响度都相同,我们也可以分辨出来,可见乐音除了音调与响度这两个特征外,另外还有一个特征,这第三个特征叫做音色。我们能够分辨出各种不同乐器得声音,就就是由于它们得音色不同。人得声音得音色也因人而异,所以我们闭着眼也能听出就是哪位熟人在讲话。 例3、(佛山中考题)电子琴能模仿各种乐器发出得声音,在技术上要解决得关键就是能模仿各种乐器发出声音得()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音色与音调 解析:不同得乐器可以演奏同一首乐曲,发出得声音音调与响度可以相同,但就是我们仍能从它们得音色上加以区分。因此,关键就是模仿音色。 答案:B

各种乐器频率参考

1.地鼓(Kick Drum):地鼓是一首歌曲里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因为它推动着节奏向前进行。这里我们讨论如何处理常见的三种地鼓: 第一种我称之为“80年代蓬头地鼓”,你一定熟悉的:强而有力、富含中频、含有重击的“砰“声,想得到这种比较怀旧的地鼓声音,可以先过滤掉60Hz以下的频率,然后根据情况在 78-84Hz提升3到6dB(Q值大约为1),使之听起来象是敲在你的胸膛上。接下来在提升大约6dB 来增加“砰“声(Q值在比较适合),最后在120Hz降大约4dB(Q值。 第二种是当今最流行的“Bonham“摇滚地鼓,我通常在120-240Hz提升4dB或更多来得到这种声音,还需要过滤掉以上的所有频率,有时候可能需要在80Hz略降低1-2dB、在60略提升 2-3dB。 还有一种现在常用的地鼓:比较空、有摩擦声,想得到这种声音,你可以过滤掉100Hz以下的所有声音,在125Hz提升大约3dB,在250-350Hz提升大约4dB。然后过滤掉2kHz以上的所有频率。 2.军鼓(Snare drums):目前有两种使用最广泛的军鼓类型:一种紧凑、有力,另一种松散、比较长(通常用于ballads风格的歌曲) 首先,任何军鼓都不需要150Hz以下的声音,所以把它们过滤掉。军鼓的中心频率通常在1kHz 附近数百Hz的频段内,所以在这一频段提升3-6dB通常会非常有益。 对于紧凑型军鼓,你可以尝试分别提升中高频(5kHz附近)、部分高频(8-9kHz),提升量可以从3dB开始逐渐上升,左右变化一下提升的频点直到得到理想的效果。过滤掉250Hz以下、11kHz 以上的频率会使这种军鼓听起来很舒服。 对于松散型军鼓,需要在低端(250Hz附近)进行一些提升,我通常提升6dB。高频不用象紧凑型军鼓那样大幅提升,但在7kHz附近略作提升通常会有益处,再往上的频段可以过滤掉。关键是中频,先把提升的频点在800Hz-2kHz之间移动,找到那个能引起共鸣的频点,然后调整一下提升的幅度和Q值。对于这种军鼓,往往需要加上启动时间(attack time)较长的压缩、较重的混响来与之配合。 3.钹(cymbal):对于这些富含高频的鼓件,可以降低4kHz以下的频率,根据情况提升高频区(10-14kHz)大约3dB。

(完整版)什么频率的声音听起来才最舒服

什么频率的声音听起来才最舒服? 听觉是个体对声音物理特征的反应,也是人们接受外界信息的主要的通道。通过听觉,人们可以获得由声音所传递的各式各样信息。当然,声音也给人们带来烦恼,例如噪音。至于噪音能引起多大的烦恼,既取决于声音的性质,也取决于听者的主观态度。 同时,人能感受的声音频率有一定的范围。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从20Hz到20000Hz。我们把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因为它们已超过人类听觉的上限;把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因为它们已低于人类听觉的下限。动物的听觉范围通常和人不同。一些动物对高频声波反应灵敏,有些动物对低频声波有很好的反应。 那么,声音每一段的频率都有什么特点?我们对其的感觉又有什么不同呢?下面,笔者就为大家详细介绍各频率对人耳刺激的区别。 ▌16K~20KHz频率 这段频率范围实际上对于人耳的听觉器官来说,已经听不到了,因为人耳听觉的最高频率是15.1KHz。但是,人可以通过人体和头骨、颅骨将感受到的16~20KHz频率的声波传递给大脑的听觉脑区,因而感受到这个声波的存在。 这段频率影响音色的韵味、色彩、感情味。如果音响系统的频率响应范围达不到这个频率范围,那么音色的韵味将会失落;而如果这段频率过强,则给人一种宇宙声的感觉,一种幻觉,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使人有一种不稳定的感觉。因为这些频率大多数是基音的不谐和音频率,所以会产生

一种不安定的感受。这段频率在音色当中强度很小,但是很重要,是音色的表现力部分,也是常常被人们忽略的部分,甚至有些人根本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12K~16KHz频率 这是人耳可以听到的高频率声波,是音色最富于表现力的部分,是一些高音乐器和高音打击乐器的高频泛音频段,例如镲、铃、铃鼓、沙锤、铜刷、三角铁等打击乐器的高频泛音,可给人一种“金光四射”的感觉,强烈地表现了各种乐器的个性。如果这段频率成分不足,则音色将会会失掉色彩,失去个性;而如果这段频率成分过强,如激励器激励过强,音色会产生“毛刺”般尖噪、刺耳的高频噪声,对此频段应给予一定的适当的衰减。 ▌10K~12KHz频率 这是高音木管乐器和高音铜管乐器的高频泛音频段,例如长笛、双簧管、小号、短笛等高音管乐器的金属声非常强烈。如果这段频率缺乏,则音色将会失去光泽,失去个性;如果这段频率过强,则会产生尖噪,刺耳的感觉。 ▌8K~10KHz频率 这段频率s音非常明显,影响音色的清晰度和透明度。如果这频率成分缺少,音色则变得平平淡淡;如果这段频率成分过多,音色则变得尖锐。 ▌6K~8KHz频率 这段频率影响音色的明亮度,这是人耳听觉敏感的频率,影响音色清晰度。 如果这段频率成分缺少,则音色会变得暗淡;如果这段频率成分过强,则音色显得齿音严重。

常见声音频率范围

50hz,这是我们常用的最低频段,这个频段就是你在的厅外听到的强劲的地鼓声的最重要的频段,也是能够让人为之起舞的频点。通过对它适当的提升,你将得到令人振奋的地鼓声音。但是,一定要将人声里面所有的50hz左右的声音都切掉,因为那一定是喷麦的声音。 70~100hz,这是我们获得浑厚有力的BASS的必要频点,同时,也是需要将人声切除的频点。记住,BASS和地鼓不要提升相同的频点,否则地鼓会被掩没掉的。 200~400hz,这个频段有如下几个主要用途,首先是军鼓的木质感声音频段;其次,这是消除人声脏的感觉的频段;第三,对于吉它,提升这个频段将会使声音变的温暖;第四、对于镲和PERCUSSION,衰减这个频段可以增加他们的清脆感。其中,在250hz这个频点,对地鼓作适当的增益,可以使地鼓听起来不那么沉重,很多清流行音乐中这样使用。 400~800hz,调整这个频段,可以获得更加清晰的BASS,并且可以使通鼓变得更加温暖。另外,通过增益或衰减这个频段内的某些频点,可以调整吉它音色的薄厚程度。 800~1khz,这个频段可以用来调整人声的“结实”程度,或者用于增强地鼓的敲击感,比较适用与舞曲的地鼓。 1k~3khz,这个频段是一个“坚硬”的频段。其中,1.5k~2.5k的提升可以增加吉它或BASS的“锋利”的感觉;在2~3k略作衰减,将会使人声变得更加平滑、流畅,否则,有些人的声音听起来唱歌象打架,你可以利用这样的处理来平息演唱者的怒气!反过来,在这个频段进行提升也会增加人声或者钢琴的锋利程度。呵呵。总的来说,这个频段通常被成为噪声频段,太多的话,会使整个音乐乱成一团,但在某种乐器上适当的使用,会使这种乐器脱颖而出。 3k~6khz,声音在3k的时候,还是坚硬的,那么,不用我说,大家也知道该作什么了吧。至于6k,提升这个频点可以提升人声的清晰度,或者让吉它的声音更华丽。 6k~10khz,这个频段可以增加声音的“甜美”感觉。并且增加声音的空气感,呼吸感。并可增加吉它的清脆声音(但要注意,一定不要过量使用)。PERCUSSION、军鼓和大镲都可以在这个频段里得到声音的美化。并且,弦乐和某些的合成器综合音色,可以在这个频段得到声音的“刀刃”的感觉(我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形容这样的声音)。 10k~16khz,提升这个频段会使人声更加华丽,并且能够提升大镲和PERCUSSION 的最尖的那个部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你一定要首先确认这个频段内是有声音存在的,否则的话,你所增加的肯定是噪声。呵呵。

人声及各乐器频率范围表

人声及各乐器频率围表 一、人声及各乐器频率围表 实际人声频率 男:低音82~392Hz,基准音区64~523Hz 男中音123~493Hz,男高音164~698Hz 女:低音82~392Hz,基准音区160~1200Hz 女低音123~493Hz,女高音220~1.1KHz 录音时各频率效果 男歌声150Hz~600Hz影响歌声力度,提升此频段可以使歌声共鸣感强,增强力度。 女歌声1.6~3.6KHz影响音色的明亮度,提升此段频率可以使音色鲜明通透。 语音800Hz是“危险”频率,过于提升会使音色发“硬”、发“楞” 沙哑声提升64Hz~261Hz会使音色得到改善。 喉音重衰减600Hz~800Hz会使音色得到改善 鼻音重衰减60Hz~260Hz,提升1~2.4KHz可以改善音色。 齿音重6KHz过高会产生严重齿音。 咳音重4KHz过高会产生咳音严重现象(电台频率偏离时的音色)

乐器重要频率围表: 贝司::频响在700~1KHz之间,提高拨弦音为60~80Hz 电贝司:低音在80~250Hz,拨弦力度在700~1KHz 电吉它:65~1.7KHz,响度在2.5KHz,饱满度在240Hz 木吉它:低音弦:80~120Hz,琴箱声:250Hz,清晰度:2.5KHz、3.75KHz、5KHz 鼓 低音鼓:27~146Hz,低音:60~80Hz,敲击声:2.5KHz 小鼓:饱满度:240Hz,响度:2KHz 通通鼓:丰满度:240Hz,硬度:8KHz 地筒鼓:丰满度:80~120Hz 吊钗:130~2.6KHz,金属声:200Hz,尖锐声:7.5~10KHz,镲边声:12KHz 手风琴:饱满度:240Hz 钢琴:低音在80~120Hz,临场感2.5~8KHz,声音随频率的升高而变单薄 Trumpet(小号):146~2.6KHz,丰满度:120~240Hz,临场感:5~7.5KHz

人声和乐器发声频率表

人声和乐器发声频率表 一、人声及各乐器频率范围表 实际人声频率 男:低音82~392Hz,基准音区64~523Hz 男中音123~493Hz,男高音164~698Hz 女:低音82~392Hz,基准音区160~1200Hz 女低音123~493Hz,女高音220~1.1KHz 录音时各频率效果 男歌声150Hz~600Hz影响歌声力度,提升此频段可以使歌声共鸣感强,增强力度。 女歌声1.6~3.6KHz影响音色的明亮度,提升此段频率可以使音色鲜明通透。 语音800Hz是“危险”频率,过于提升会使音色发“硬”、发“楞” 沙哑声提升64Hz~261Hz会使音色得到改善。 喉音重衰减600Hz~800Hz会使音色得到改善 鼻音重衰减60Hz~260Hz,提升1~2.4KHz可以改善音色。 齿音重6KHz过高会产生严重齿音。 咳音重4KHz过高会产生咳音严重现象(电台频率偏离时的音色) 乐器重要频率范围表: 贝司:低音吉它:频响在700~1KHz之间,提高拨弦音为60~80Hz 电贝司:低音在80~250Hz,拨弦力度在700~1KHz 吉它:电吉它:65~1.7KHz,响度在2.5KHz,饱满度在240Hz 木吉它:低音弦:80~120Hz,琴箱声:250Hz,清晰度:2.5KHz、3.75KHz、5KHz 鼓:低音鼓:27~146Hz,低音:60~80Hz,敲击声:2.5KHz

小鼓:饱满度:240Hz,响度:2KHz 通通鼓:丰满度:240Hz,硬度:8KHz 地筒鼓:丰满度:80~120Hz 吊钗:130~2.6KHz,金属声:200Hz,尖锐声:7.5~10KHz,镲边声:12KHz 手风琴:饱满度:240Hz 钢琴:低音在80~120Hz,临场感2.5~8KHz,声音随频率的升高而变单薄 Trumpet(小号):146~2.6KHz,丰满度:120~240Hz,临场感:5~7.5KHz 小提琴:174~3.1KHz,丰满度:240~400Hz,拨弦声:1~2KHz,明亮度:7.5~10KHz 大提琴:61~2.6KHz,丰满度:300~500Hz 中提琴:123~2.6KHz 琵琶:110~1.2KHz,丰满度:600~800Hz 二胡:293~1318Hz Flute(笛子):220~2.3K Piccolo(短笛):494~4.1KHz Oboe(双簧管):220~2.6KHz Clarinet(单簧管):146~2.6KHz Bassoon(巴松管、低音管):55~2.6KHz French Horn(法国号):73~2.8KHz Trombone(长号):65~2.6KHz Tuba(低音号):43~2.6KHz

人声频率范围及各频段音色效果

人声频率范围及各频段音色效果 人声频率范围: 实际人声频率 男:低音82~392Hz,基准音区64~523Hz, 男中音123~493Hz,男高音164~698Hz 女:低音82~392Hz,基准音区160~1200Hz ,女低音123~493Hz,女高音220~1.1KHz 人声各频率段音色效果: 20Hz~60Hz频率:这段频率影响音色的空间感,这是因为乐音的基音大多在这段频率以上。这段频率是房间或厅堂的谐振频率。如果这段频率表现的充分,会使人产生一种置身于大厅之中的感受;如果这段频率缺乏,音色会变得空虚;而如果这段频率过强,会产生一种嗡嗡的低频共振的声音,严重地影响了语音的清晰度和可懂度。 60Hz~100Hz频率:这段频率影响声音的混厚感,是低音的基音区。如果这段频率很充分,音色会显得厚实、混厚感强。如果这段频率不足,音色会变得无力;而如果这段频率过强,音色会出现低频共振声,有轰鸣声的感觉。

100Hz~150Hz频率:这段频率影响音色的丰满度。如果这段频率成分增强,就会产生一种房间共鸣的空间感、混厚感;如果这段频率成分缺少,音色会变得单薄、苍白;如果这段频率成分过强,音色将会显得浑浊,语音的清晰度变差。 150Hz~300Hz频率:这段频率影响声音的力度,尤其是男声声音的力度。这段频率是男声声音的低频基音频率,同时也是乐音中和弦的根音频率。如果这段频率成分缺乏,音色会显得发软、发飘,语音则会变得软绵绵;如果这段频率成分过强,声音会变得生硬而不自然,且没有特色。 300Hz~500Hz频率:这段频率是语音的主要音区频率。这段频率的幅度丰满,语音有力度。如果这段频率幅度不足,声音会显得空洞、不坚实;如果这段频率幅度过强,音色会变得单调,相对来说低频成分少了,高频成分也少了,语音会变成像电话中声音的音色一样,显得很单调。 500Hz~1KHz频率:这段频率是人声的基音频率区域,是一个重要的频率范围。如果这段频率丰满,人声的轮廓明朗,整体感好;如果这段频率幅度不足,语音会产生一种收缩感;如果这段频率过强,语音就会产生一种向前凸出的感觉,使语音产生一种提前进人人耳的听觉感受。 800Hz频率:这个频率幅度影响音色的力度。如果这个频率丰满,音色会显得强劲有力;如果这个频率不足,音色将会显得松弛,也就是800Hz以下的成分特性表现突出了,低频成分就明

混音乐器人声常用频率表

下面就是各种乐器和人声的频率特性说明,大家可以此为据来做均衡调整了。 贝司:低音吉它:频响在700~1KHz之间,提高拨弦音为60~80Hz 电贝司:低音在80~250Hz,拨弦力度在700~1KHz 吉它:电吉它:65~,响度在,饱满度在240Hz 木吉它:低音弦:80~120Hz,琴箱声:250Hz,清晰度:、、5KHz 鼓:低音鼓:27~146Hz,低音:60~80Hz,敲击声: 小鼓:饱满度:240Hz,响度:2KHz 通通鼓:丰满度:240Hz,硬度:8KHz 地筒鼓:丰满度:80~120Hz 吊钗:130~,金属声:200Hz,尖锐声:~10KHz,镲边声:12KHz 人声:男:低音82~392Hz,基准音区64~523Hz 男中音123~493Hz,男高音164~698Hz 女:低音82~392Hz,基准音区160~1200Hz 女低音123~493Hz,女高音220~ 手风琴:饱满度:240Hz 钢琴:低音在80~120Hz,临场感~8KHz,声音随频率的升高而变单薄 Trumpet(小号): 146~,丰满度:120~240Hz,临场感:5~ 小提琴:174~,丰满度:240~400Hz,拨弦声:1~2KHz,明亮度:~10KHz 大提琴:61~,丰满度:300~500Hz 中提琴:123~ 琵琶:110~,丰满度:600~800Hz 二胡:293~1318Hz Flute(笛子):220~ Piccolo(短笛):494~

Oboe(双簧管):220~ Clarinet(单簧管):146~ Bassoon(巴松管、低音管):55~ French Horn(法国号):73~ Trombone(长号):65~ Tuba(低音号):43~ 3.频率的基本调整 下面我来说说我对各频段的处理方式(一家之言,仅做参考): 30~80Hz:这一频段正是我们在的吧外所听到的底鼓的强劲有力的频段,略提升可增加振撼力,但不要过多,过多会混沌。同时注意对人声的处理这一频段应在低切的范围内。 注意:这里做的工作是否能得到好的结果和你的监听音箱也有很大的关系,一对频率响应曲线平滑的专业监听音箱,对录音和混音工作来说决对是必须的!为了得到更好的结果,你可以把自己认为不错的唱片的WAVE放在电脑硬盘里,对之频率进行分析,并以此为标准。而把最终调整好的结果做成CD、磁带,在不同的CD机、磁带录音机中播放也是一种不错的检测手段。 100Hz:Bass的主要频点,在这里做提升,可增加丰满度和底鼓的击胸的感觉。我各人喜欢在350~700 Hz之间提升贝司,在100Hz和250Hz调整底鼓,这样两者才不会打架。这一频段的人声也应在低切的范围内。 200~400hz:这个频段提升也增加军鼓的木质感,吉它的温暖感。衰减这个频段可使人声、镲等显得清晰。在400Hz提升3-5dB可增加人声的温暖感。 500~800hz Hz:可作3~5dB左右的提升,可增加乐曲力度,可使贝司显示出来,通鼓更温暖,同时可调整吉它的厚薄程度。 800~2KHz:可在6dB内提升,可突出某些乐器的声音,但在1KHz以上一点的频率不 作过多提升,以免产生金属声。 2~4KHz:可作3dB左右的提升,可增加亮度,过多会变尖锐。这一频段的提升可让人耳听到更为突出的声音,所以在这里做的工作应是各声源之间相互适应性调整,而不是一味地全面提升,这只会使你的音乐听起来没有层次而且尖锐难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