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附子的应用配伍

对附子的应用配伍

对附子的应用配伍

一、附子的临床应用

附子是名中药之一,中医临床应用已有几千年历史。早在一千多年前的《淮南子》上就已有“天雄、乌喙、药之大毒也,良医以活人”的记述。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加深了对其作用的认识,进一步扩大了应用的范围。本文谨就有关附子性用以及临床应用方面的历代部分文献,结合近代学者的经验,稍作整理,以供同道备考。

关于附子的临床适应证

古代医家,善用附子当推汉之张仲景,在其所著《伤寒论》中,用附子者有20方,37条;《金匮要略》有11方16条(内有乌头附子并用者未计在内)。其中对附子品种的选择、以炮附子为最多、用生附子次之,用乌头者有5方6条、用天雄者只有1方。著名方剂如附子汤、附子桂枝汤、桂枝加附子汤、大黄附子汤、麻黄细辛附子汤、干姜附子汤、附子泻心汤、附子理中汤、真武汤、术附汤等,用之得当,颇有立竿见影之效。张介宾推誉附子为药中之“四维”,指出附子、大黄为药中之良药,人参、熟地为药中之良相(《景岳全书》)。好用温热药之窦士材曾说,保命之法,艾灸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推崇附子为续命起死之要药(《扁鹊新书》)。即以善用轻药著称的叶天士而言,在其《临证指南医案》中,也有以附子为主方的医案(金寿山《叶案初探》)。

至于近代名家,常用附子者,更是屈指难数。张锡纯曾言,审证既确,用药以胜病为主,用石膏附子,不必拘泥常规有病则病当之也(《衰中参西录》)。陈耀堂说:“余临症40年,遇大症、危症,用附子每收到意外的疗效”。

由于各家的深入实践,发皇古义,融会新知,使应用附子的适应证不断有所扩大。谭次仲云:“附子强心,能治轻度心力衰竭,若重症非合干姜不为功;附子又有镇痛作用,适用于恶寒疼痛与痉

挛”(《中医与科学》)。陆渊雷云:“附子为兴奋强壮药”(《伤寒论今释》)。张赞臣云:“附子为兴奋药,有强壮作用,治心腹冷痛,胃痉挛、肠疝痛、风寒湿痹、虚寒泄泻、老人冷嗽及其它慢性机能衰弱病。”(《本草概要》)上海中医研究班施赛珠总结姜春华用附子的功用有六:一是回阳救逆,为强心回苏要药,可治心力衰竭;二是助阳祛湿,为风寒镇痛药,治痛风、寒湿痿痹拘挛;三是通阳止痛,治胸痹、心痛、疝痛、腹痛、神经痛;四是辅阳止泻,治中焦虚寒泄泻,完谷不化;五是温阳逐水,有利尿发汗作用,治阳虚水肿,痰饮喘嗽;六是强阳摄阴,用于肾阳衰微,机体功能衰退。指出凡属面色苍白,倦怠无力,身寒足冷,精神萎靡,唇色淡白,大便溏泄,小便清长,呼吸怯弱,嗜睡自汗,脉来虚沉迟或虚大,而舌质淡胖、舌苔白润等阳虚之症,皆用之。樊天徒云:“附子的强心作用胜过洋地黄、樟脑,因为西药强心,药效不易持久,连续使用,反致疲劳,且有蓄积作用,不可长用。附子则否。”故樊氏除用附子抢救慢性阴寒重症外,急性热病如伤寒、麻疹肺炎、恶性疟疾等,亦常用之,谓能转逆为顺,缩短疗程。陆震在上海华东医院用附子龙胆草为主,治疗慢性肝炎,疗效满意。首都医院张之南指出,附子治疗某些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患者,可使体力增强,畏寒减轻,部分病人可以不用激素;治疗阿狄森氏病或席汉氏病可使病人胡须加重,毛发重生,认为附子对垂体肾上腺皮质机能有兴奋作用。

附子在临床上的配伍

中医的复方组成是发挥中药疗效的一种组织形式。它的优越性在于通过药物的有机配合,达到提高药物的疗效,并削弱其不良副作用的目的。它包含了中药配伍上所说的相须、相畏、相反等作用,亦即现代药物学上所说的协同作用与拮抗作用。例如四逆汤(姜、附、草三味同用)之回阳救逆作用胜于单味附子,表明干姜、甘草能加强附子的治疗作用,并使附子的不良副作用有所减弱或消除,起到了解毒的效用。

徐洄溪说:方之既成,能使药各全其性,亦能使药各失其性,此

成方之妙也(《兰台规范》)。历代擅用附子的名家对附子的运用配伍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人参加附子(参附汤),提高了救逆效用,可治休g虚脱;干姜加附子(姜附汤),增强回阳之功,用治心力衰竭;黄芪加附子(芪附汤)促进固表之功,治气虚自汗;白术加附子(术附汤),增强温中之功,治脾虚泄泻;地黄加附子(地附汤),增强补血之功,治血虚低热;当归加附子(温经汤),增强温经作用,治妇人月经愆期,血海虚寒;桂枝加附子,增强通阳作用,治风湿相搏,肢体酸楚;石膏加附子(千金越婢汤),起到了清热强心作用,用治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有良好效果。亦有取附子之温以抵消主治药之消伐作用者。如:麻黄加附子(麻黄附子细辛汤),虑麻黄发汗惧其亡阳,加附子则汗出而阳不脱,治伤寒失表,心力不振;大黄加附子(大黄附子汤),使下不伤中,可治伤寒心下痞实;黄连加附子(附子泻心汤),取其黄连泻心,附子护阳,虚人汗出心下痞宜之;龙胆泻肝嫌其寒,加附子成温养强肝之方(柴牡附龙煎),治慢性肝炎有效。此外蝎附同用,治小儿慢惊,虚风搐弱;栀附同用,治寒热疝病,小肠疝气;椒附同用,治中寒泛酸,气逆吐清水;苓附同用,治阴水浮肿,少腹胀满;败附同用(苡仁附子败酱汤),治慢性肠痈;羚附同用,治偏头痛久治不效等,在治疗杂病上亦均起到相得益彰之功。

近人在附子的临床配伍上亦多有所阐发。如樊天徒说:“阳衰而阴亦竭者,附子回阳须伍以人参、洋参、地黄,气阴双补,乃克有济。”又说:“心功能衰弱,有因于冠状动脉之血行障碍,心肌营养不良,是时专伍附子,殊不可持,因附子只有兴奋之力,而无营养之功也,是当重用参、芪、归,地、肉桂、远志,方易取效。”又说:“以附子为君,佐以不同药物,则其药效亦有所不同。如附子与麻黄同用,为强心发汗剂,适用于心力衰竭而兼表症恶寒无汗者;附子与杏仁同用,为强心定喘剂,适用于左心衰竭,肺有郁血者;附子与桂枝同用,为强心解肌剂,适用于心衰而营卫不和者;附子与肉桂、当归、白芍同用,适用于心衰血循不良,下肢静脉瘀血者;附子与茯苓、白术同用,为强心利尿剂,适用于心脏病水肿症;附子与干姜同用,为强心温中剂,适用于心衰上吐下泻症;附子与人参同用,有强心营

养作用,能治亡津之心衰症;附子与黄芪、萸肉同用,有强心止汗作用,能治脑虚脱症。”祝味菊先生认为,附子通十二经,可升可降,为百药之长,能随所伍而异其用。例如:附子加磁石,兴奋加镇静,具强壮之功,能抑制虚性兴奋,治神经衰弱之失眠有良效;附子加枣仁,辛通加酸收,有缓和作用,能调节心血管系统植物神经之紊乱,治心动过速、脉来早搏有效;附子加知母,辛热加甘寒,有温润作用,可治热性病心阳不振而兼口渴欲饮者。总之,配伍适宜,效果显著,神而明之,存于其人。

有人说,附子对体质虚寒者,无论其为表证、里证、气分、血分,在针对性的主治药治疗中,加附子,好象各种菜肴中加入了“味精”,都能得到“提鲜”的作用。这虽然是“不经之谈”,但可以理解,附子的使用面是比较广泛的,它的相辅相制、相须相畏作用,也是比较突出的。西药磺胺增效剂(TMp)和各种磺胺类药联合应用时,可使抗菌作用成倍增强。附子是强壮剂,和其它滋养药、治病药联合应用,是否也有“增剂”作用呢?这是个值得研究的新课题。

附子的药用剂量和毒性反应

关于附子有效量和极量问题,国内尚无统一规定,有的本草学上以1.5g为起点,9g为最高量;有的认为可放宽使用到30g以上。

古今以善用附子著名者很多,其用量多少亦不同。张仲景用生附子一枚,炮附子一枚到三枚,约合今15g至30g、60g不等。今人多有放胆使用附子者,如四川迁沪之已故老中医吴佩衡、刘民叔用附子量亦大,一般均大30g以上。但亦有畏附子如蛇蝎,唯恐出差错者,即使认证明确,亦不敢贸然应用,或杯水车薪,用量过小,无济于事。因而如何正确掌握使用量,是一个重要问题。一般主张对症下药,适量而止。姜春华曾指出,凡属阳虚之证,药证相符,不管生附子、炮附子,经煎煮以后,皆已除去毒性,提出应当改变“乌附毒药、非危症不用”的看法。近人樊天徒指出,慢性病之用附子,固不必用大量,须连续用之,始g奏效。其用附子经验,强心用9-12g,急性心衰用生附子9g,风湿顽痛用乌头12g。

附子之应用于临床,极大多数是煎剂。通过久煮多煎方法,可以使附子中所含的生物碱----乌头碱受到破坏,对减毒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避免乌头附子中毒的关键在于证药相符,如能掌握了药物相辅相成,相反相抑的配伍组织方法,特别是控制煎煮时间,则自能进退从心,获奏疗效。故先生用附子,首先注意附子炮制的规格(各种炮附子以切开打碎为佳);其次注意制附子的解毒药(如干姜、甘草、磁石等);最后注意煎煮的条件,即用开水先浸后煎,要求宽水(加大煎水量)慢火熬透(不可急火加热),煎煮时间在2~3小时以上,看剂量的大小而伸缩,然后再加入其它药同煎。总之,关键在宽水慢煎,这样有利于附子生物碱的破坏而起到安全作用。此外,对从未服过附子的初诊患者,宜从小量(加解毒药)开始,逐步加量,至显效为度。有人主张附子煎剂宜待其稍凉后服,乘热服之,常易引起烦躁呕吐;有人主张分二次服,以观动静,则均为审慎措施,可供参考。

附子中毒有急性中毒与慢性中毒的区别。急性中毒症状为头晕、舌头发麻、四肢发麻、吐泻、大汗淋漓、肢冷、脉缓而无力。中等剂量中毒时,可见恶心呕吐泄泻,呼吸困难,语言障碍,肌肉软弱,共济失调,皮肤发冷,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大剂量中毒时,可出现四肢抽搐,心室纤维颤动,心跳及呼吸麻痹,最后出现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而死亡。如果久服附子,药不对症,可出现慢性附子中毒症状,如下肢麻痹,小便不利,甚至小便发痛,视力模糊等。其解毒方面除西医的对症治疗外,中药方面可用广角、黄连、绿豆、黑豆、甘草等煎汤频服;亦有用肉桂泡汤催吐,或用生姜、甘草各5g,或绿豆30g。甘草12g煎服。

白芍附子最佳配伍比例

白芍附子最佳配伍比例 白芍附子是中医药常用的两味药材,具有养血生发、安神定志的 作用。根据中医理论,白芍附子的配伍比例需要根据具体的病症和体 质来确定。下面将从传统的配伍经验和近年来的研究结果两个方面来 探讨白芍附子的最佳配伍比例。 从传统的配伍经验来看,白芍附子常常与其他药材搭配使用。最 常见的配伍是白芍20克搭配附子15克,称为白芍附子汤。此方常用 于经闭、痛经等妇科疾病,有养血活血的作用。此外,白芍附子还常 与黄芪、当归等药材配伍使用。例如白芍10克、附子10克、黄芪20克、当归12克、赤芍10克,称为四物汤,此方常用于血虚引起的月 经不调、白带多等症状。 从近年来的研究结果来看,白芍附子的配伍比例有一定的变化。 根据药物学和药理学的研究,白芍附子的配伍比例需要根据药物的活 性成分来确定。白芍的主要活性成分是白芍苷,具有养血活血的作用;附子的主要活性成分是短过附子碱,具有祛寒散寒的作用。因此,白 芍附子的配伍比例应该考虑两种药材的功效和作用机制。

根据近年来的药物学研究结果,白芍附子的最佳配伍比例应该是 白芍:附子=2:1。也就是说,每10克白芍搭配5克附子,这样的比例 可以发挥最好的药效。这个比例考虑了两种药材的活性成分和功效, 既能滋补养血,又能祛寒散寒。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病症和个 体体质可能会有不同的适应症和用量,所以在具体使用时还需要根据 临床情况来确定剂量。 中医药理论中还强调了药物的配伍宜忌原则。在白芍附子的配伍中,应避免与大黄、乌头等药物同时使用,因为这些药物与附子有相 同或类似的药理作用,可能会加剧药物的毒性。配伍时还应考虑药物 的相克和相顾性,避免药效的抵消或相互干扰。 总结起来,白芍附子的最佳配伍比例是白芍:附子=2:1,每10克 白芍搭配5克附子。这个比例可以发挥白芍和附子的最佳药效,养血 活血、祛寒散寒。但是在具体使用时需要根据病症和体质来确定剂量,并遵循中医药理论中的配伍宜忌原则。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以上的结 论来自于传统经验和近年来的研究结果,但仍然需要进一步的临床验 证和研究支持。中医药的配伍应用具有较强的个性化和综合性,所以 在使用时还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

附子不同配伍的不同药效(二)

附子不同配伍的不同药效(二) 本资料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患者自行用药的参考! 十四、附子配茯苓 附子辛甘大热,补火助阳,温肾散寒止痛;茯苓甘淡而平,健脾利水渗湿。二药配伍,温肾健脾利水,温阳散寒,除湿止痛。茯苓得附子则补火生土,使水有所归;附子得茯苓则坎阳鼓动而水有所摄。 主要用于: 1、脾肾阳虚,水气内停之四肢浮肿,小便不利,恶寒脉沉,或腹痛下痢。 2、阳虚寒湿内侵,气血凝滞而见骨节疼痛,恶寒肢冷,脉微而沉之证。 十五、附子配白术 附子温肾暖脾,散寒除湿,补火生土。白术补益脾气,温运脾土,燥湿利水。二药配伍,有温阳散寒,健脾除湿,利水,通经络之功,并有脾肾兼治之作用。 张元素:“附子以白术为佐,乃除寒湿之圣药,湿药少加之引经。” 主要用于:脾肾阳虚所致之水肿、小便不利、泄泻、眩晕、便血

及风湿关节痹痛等证。(注:术、附并用,若用于除痹,附子量宜大;若用于温阳,利水止泻,白术用量宜大。) 十六、附子配甘草 附子辛甘大热,能回阳救逆,其性峻烈走而不守,能通行十二经,驱散寒湿之邪。甘草甘平,具甘缓之性,与峻药配合能起缓和作用;有补中益气之功,与温热药相配,能增强温补功能;有解毒功能,能减轻附子的毒性。二药配伍,取长补短,相得益彰,且甘草有补土伏火之功。实验证明甘草与熟附子一起煎煮使后者的毒性大为降低。 《景岳全书66;本草正》:“附子之性急,得甘草而后缓;附子性毒,得甘草而后解;附子之性走,得甘草而后益心脾;附子之性散,得甘草而后调营卫。”《汤液本草》:“附子理中用甘草,恐其僭上也;调胃承气用甘草,恐其速下也;二药用之非和也,皆缓也。” 主要用于: 1、风湿痹证,骨节疼痛,不得曲伸。 2、四肢厥逆,神疲欲寐。 十七、附子配当归 附子温阳散寒止痛,纯阳无阴之品。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二药一散寒一补血,一温经一调经,一强阳一滋阴,互补为用,具阴阳兼顾、刚柔互济之妙义,当归滋润可制附子温燥,并引附子入血分,则温运之力更宏,附子温通可助当归活血通经。二药配伍,补血而奏温通之功,温经而具养血之效,助阳温经、补血活血、散寒止痛效力显著。 《汤液本草》:“当归,入手少阴,以其心主血也;入足太阳,以其脾裹血;入足厥阴,以其肝藏血也。从桂、附、茱萸则热;从大黄、芒硝则寒。” 主要用于: 1、血海虚之月经不调、后期不行以及血证、痛经之属虚属寒者。 2、胸痹,心痛。 十八、附子配生地 附子温通心阳,而较刚燥,生地养阴,通心脉,而柔润。二药合伍,温阳以生阴,滋阴以化阳,刚柔相济,阴阳两调。

附子常用配伍

附子常用配伍 附子,又称乌头、附子、乌参、僵蚕,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附子有很多功效,如温阳散寒、祛风通络、麻醉止痛等。为了发挥附子的最佳效果,常常需要与其他中药进行配伍使用。下面我将介绍一些附子常用的配伍。 一、附子配伍人参、黄芪 附子配伍人参、黄芪,可以起到温补气血、益气健脾、调和阴阳的作用。附子温阳散寒的功效与人参、黄芪益气健脾的功效相辅相成,能够增强体内阳气的活力,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二、附子配伍巴戟天、枸杞子 附子配伍巴戟天、枸杞子,可以起到温阳补肾、滋养肝肾的作用。附子温阳散寒的功效与巴戟天、枸杞子滋养肝肾的功效相得益彰,能够改善肾虚引起的腰膝酸软、阳痿早泄等症状。 三、附子配伍当归、川芎 附子配伍当归、川芎,可以起到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的作用。附子温阳散寒的功效与当归、川芎活血化瘀的功效相辅相成,能够改善寒凝血瘀引起的疼痛、瘀斑等症状。 四、附子配伍甘草、生姜 附子配伍甘草、生姜,可以起到温胃散寒、理气和中的作用。附子温阳散寒的功效与甘草、生姜理气和中的功效相得益彰,能够改善

胃寒引起的胃脘冷痛、腹胀等症状。 五、附子配伍炙甘草、炙姜 附子配伍炙甘草、炙姜,可以起到温中散寒、祛寒止痛的作用。附子温阳散寒的功效与炙甘草、炙姜温中散寒的功效相辅相成,能够改善寒凝引起的疼痛、寒痹等症状。 六、附子配伍桂枝、陈皮 附子配伍桂枝、陈皮,可以起到温阳发汗、理气化湿的作用。附子温阳散寒的功效与桂枝、陈皮发汗化湿的功效相得益彰,能够改善寒湿困阻引起的头痛、胀闷等症状。 以上是附子常用的一些配伍,不同的配伍可以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进行选择。值得注意的是,附子具有强烈的毒性,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且用量要控制得当,以免出现中毒的情况。同时,孕妇、哺乳期妇女、心脏病患者等禁忌使用附子。在使用附子时,一定要注意安全使用,避免发生不良反应和中毒的情况。 附子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温阳散寒、祛风通络、麻醉止痛等功效。通过合理的配伍,可以发挥附子的最佳效果。在使用附子时,一定要遵循医生的建议,并注意安全使用,以免出现不良反应和中毒的情况。

附子用法略述

附子用法略述 附子,又称毒参、百药之首,是一种中药材,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附子自古以来就 被广泛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具有温阳散寒、祛风除湿、安神定志等功效。在使用附子时 需要严格遵循医嘱,确保安全有效。下面将就附子的用法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药材性味与功效 附子性味辛温、咸微寒,归心、脾、腎經。其有效成分为季鹉碱等,具有温中散寒、 散寒止痛、镇静安神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寒湿痹痛、虚寒腹痛、心悸失眠等症状。在临 床上,附子多用于温阳散寒、祛风除湿、治风寒湿痹、治虚寒腹痛、麻痹厥冷等症。 二、附子的用法 1. 散剂:附子近年来广泛应用于中药煎剂和颗粒剂中。可以单独入剂,也可以与其 他中药配伍使用,如大黄、干姜等。 2. 煎汤:在临床应用中,附子多用于煎汤服用,常与桂枝、干姜、甘草等药物配伍 使用,以增强疗效。 3. 配伍用药:在中医治疗中,附子与其他中药常常配伍使用,如附子与大黄、干姜 合用,可用于治疗寒湿痹痛;与桂枝、干姜合用,可治疗寒痹厥冷等。 4. 炮制:附子在使用前需要经过炮制加工,一般包括生炮和制炮两种,以达到药性 增强的目的。一般不建议患者自行炮制附子,应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三、使用注意事项 1. 受孕期妇女忌用:附子属于大寒之品,孕妇和受孕期妇女忌用。 2. 心脏病患者慎用:附子具有强壮心脏的作用,但对于存在心律失常或者心脏病等 情况的患者,应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3. 不宜长期服用:附子属于辛温寒药,长期大量服用可能导致中毒。在使用附子时,建议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进行用药。 4. 注意个体差异:个体差异导致有些人对附子过敏,极少数人服用后会出现不良反应,如头晕、恶心、皮肤发痒等症状。 四、临床应用 1. 治疗风寒湿痹:附子可以温阳散寒、祛风除湿,常用于风寒湿痹引起的关节疼痛、肌肉麻木等症状。

附子的配伍应用

附子的配伍应用 附子的配伍应用2012-11-20 11:33 附子的配伍应用 附子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除湿、温经止痛等功效。我国古代医家张仲景为应用附子之大师,但他在《伤寒论》中应用附子,多是在病人少阴时才用。近代有火神派之称的郑钦安强调:凡见阳虚证候,即投姜附,提倡早用。他说:“凡是阴气上腾诸症,不必近至脱时而始用回阳,务见机于早,即以回阳镇纳诸方投之,方不致酿成脱症之候。”他认为:“凡一切阳虚诸症,如少气、懒言、身重、恶寒、声低、息短、舌润、苔黑,二便清利,不思水饮,心悸、神昏、不语,五心潮热,遗尿,遗屎,手足厥逆,自汗,心慌不寐,危候千般,难以投举,非姜附何以能胜其任而转危为安也乎?”故郑氏治病,凡见阳虚,方方不离干姜、附子。 笔者以为,郑钦安先生关于“凡阳虚见证,即可投以姜附”的观点,实质是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伟大思想,非常值得后人继承和发扬。笔者临证50余年来,应用附子治疗一切阳虚证疾病时,根据阳虚轻重程度及老弱妇幼之不同,剂量亦有差异。剂量轻者3—5g,较重者5~lOg,重者10~20g,超重者20—30g,极重者30~50g。只要注意炮附子剂量满20g以上时,必须用开水先煎1~2小时,然后用筷子蘸取少许口尝,以舌不麻为度,再人他药共煎取汁,绝不会发生中毒现象。在“文革”期间,云南大理州下关市杨丽升、王济承二位擅用附子的老中医,他们应用水蒸汽蒸熟附子的新炮制方法,加工命名为“红心附片”。此种附片用量在60g以内,不必先煎,可与其它药同时煎汁,也不会发生中毒现象。王济承老中医在讲课时提到,当地有耕牛误食野草中的生附子中毒时,用当地易得的新鲜续断打汁灌服即可解救。人中毒时,用此法也有效。现将笔者应用附子治疗阳虚证,最常用的经方和自己的验方介绍如下,体例以附子与各类药物配伍组方治疗各种疾病,展示附子的广泛应用。 (一)附子配伍解表药

附子配伍运用汇粹

附子配伍运用汇粹 附子的确在很多病症中都可用,但火神派药理偏矣。四逆汤是对脾用药,不是补肾阳。附子的作用是温经散寒,能通十二经络,能使阳气外达,干姜和甘草对脾起作用。之所以很多病用附子能起作用,是因为人病之后,会出现经络阻滞,附子的作用就是温通经络,使气机流畅而恢复正常,同时,诸药也才起作用。 郑钦安的用药是没错,但其理有疏漏,看看伤寒论就知道,四逆汤是针对太阴症的。凡是寒湿阻滞,都可以用附子温通,所以,祝味菊对附子的认识是对的!四逆汤的方解应该是这样的:用附子荡去群阴,以利于浮散之阳能回,干姜守而不走,干姜,甘草固护脾阳。如果寒湿过盛,就得适当加大附子。仲圣防脱有四逆汤和独参汤,皆着眼于脾,而非肾也! 火神派擅用的四逆辈法,其实质是温经散寒,固护中州,但火神大家对此却隐而不彰。吾今和盘而出,诚一片救世的仁心。举个例:火神派治口舌生疮等虚火症,用四逆法效果很好,其理何也?盖中州寒湿阻滞,使君火不能下降之故也。故效显!火神不神也!——中州是需时时固护的重点啊! 附子非补肾阳之药。其功用在于温通十二经络,它是可以在很多方剂中使用以助药效,但对非寒湿阻滞之人使用,则会生热风,不宜使用!即使用,也得合理配伍。 人之内伤杂症,多因为血瘀气滞痰阻,医者治疗的时候,有的用大黄祛邪,有的用马钱子,而火神派的显著特点是用“附子”以消阴翳,用干姜,甘草培土以补中气(但火神派说是用四逆辈补肾阳)。当然,在阴阳症侯的辩症上,也有些不一样。 附子在火神派用药中,相当于一个“先锋官”的作用,现在的火神派传人对附子的运用,似乎有违钦安先生原旨,钦安先生用药,有时也用阴药的,现在的火神有的好像不用阴药,不知现在的火神还是否执定中州而兼顾三焦,对附子动则用上百克,是否本末倒置了?不

对附子的应用配伍

对附子的应用配伍 一、附子的临床应用 附子是名中药之一,中医临床应用已有几千年历史。早在一千多年前的《淮南子》上就已有“天雄、乌喙、药之大毒也,良医以活人”的记述。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加深了对其作用的认识,进一步扩大了应用的范围。本文谨就有关附子性用以及临床应用方面的历代部分文献,结合近代学者的经验,稍作整理,以供同道备考。 关于附子的临床适应证 古代医家,善用附子当推汉之张仲景,在其所著《伤寒论》中,用附子者有20方,37条;《金匮要略》有11方16条(内有乌头附子并用者未计在内)。其中对附子品种的选择、以炮附子为最多、用生附子次之,用乌头者有5方6条、用天雄者只有1方。著名方剂如附子汤、附子桂枝汤、桂枝加附子汤、大黄附子汤、麻黄细辛附子汤、干姜附子汤、附子泻心汤、附子理中汤、真武汤、术附汤等,用之得当,颇有立竿见影之效。张介宾推誉附子为药中之“四维”,指出附子、大黄为药中之良药,人参、熟地为药中之良相(《景岳全书》)。好用温热药之窦士材曾说,保命之法,艾灸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推崇附子为续命起死之要药(《扁鹊新书》)。即以善用轻药著称的叶天士而言,在其《临证指南医案》中,也有以附子为主方的医案(金寿山《叶案初探》)。 至于近代名家,常用附子者,更是屈指难数。张锡纯曾言,审证既确,用药以胜病为主,用石膏附子,不必拘泥常规有病则病当之也(《衰中参西录》)。陈耀堂说:“余临症40年,遇大症、危症,用附子每收到意外的疗效”。 由于各家的深入实践,发皇古义,融会新知,使应用附子的适应证不断有所扩大。谭次仲云:“附子强心,能治轻度心力衰竭,若重症非合干姜不为功;附子又有镇痛作用,适用于恶寒疼痛与痉

附子的应用经验配伍

附子的应用经验配伍 ·附子:小量补阳,助补气血;中量通阳,以行气血;量大散寒,通络化痰。 ·川乌、草乌:驱寒止痛之力较强,配合使用治疗寒痹,对此临床大剂量使用才能获得较佳疗效。 ·疾病对证、配伍得当、量小渐增、久煎频服可使附子、川乌和草乌应用更加安全有效。 国医大师郭诚杰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数十载,经验丰富。他师古不泥,勇于创新,善于将现代的研究方法与临床相结合,其治疗手段多样,或针或药,或针药并用,灵活自如,收效显著,尤其是在用药方面独有建树和创新。本文就其临床应用附子、川乌和草乌的经验总结如下。 附子、川乌和草乌均属乌头属植物,附子和川乌分别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的子根和干燥的母根,草乌为毛茛科多年生野生植物北乌头的块根。三者均具有祛风除湿、温经止痛之功。附子的助阳作用较强,常常用于亡阳证和脾胃阳虚证的治疗;川乌较草乌温里散寒之力强,还可治疗心腹冷痛,寒疝作痛等里寒证;草乌的药力及毒性较川乌峻猛,但温阳之力稍弱,长于除痹止痛,麻醉、止痛也多用。郭诚杰对附子、川乌和草乌的应用,在传承经方的基础上,临床大胆实践,多有发挥和创新。 【附子的应用】 小量补阳,助补气血 明代李中梓云:“火者阳气也,天非此火不能发育万物,人非此火不能生养命根,是以物生必本于阳。”附子为辛甘大热之品,峻补元阳。对于气血虚弱之人,郭诚杰往往善于加用少量附子,一般用量3~6克,常可取得较佳疗效。 应用举例:王某,女,34岁,头晕1月余,伴有面色无华,倦怠嗜卧,便稀,心悸气短,失眠多梦,舌淡,脉细弱。诊断为眩晕,证属气血虚弱,方用八珍汤加熟附子3克。二诊诉其服用5剂后头晕减

轻,体力增加,继用原方,熟附子增加至6 克。三诊续服10剂后诸症消失。 郭诚杰认为,附子可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而气血的生成与此三脏之阳有关,故方中佐以少量附子可助气血而生。 中量通阳,以行气血 《本草正义》言:“附子,本是辛温大热,其性善走,故为通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外则达皮毛以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有真寒,无不可治。”临床中,但见寒、冷、麻、痛诸症,郭诚杰每每用之,其用量每剂多为9克。 应用举例:顷某,女,31岁,面颊、口唇麻木半年,四肢发凉,甲色发白,脉细无力。诊断为血痹,证属寒凝血瘀。《伤寒论》言:“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施以当归四逆汤加熟附子9克,以温阳通末,散寒除痹,先后服用10剂后,病人麻木感消失,四肢转温,甲色微红。 郭诚杰认为,方中加用熟附子,意在于附子之性走而不守,能温通阳气,推动气血行于周身。 量大散寒,通络化痰 《灵枢·百病始生》云:“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本草汇言》云:“附子,回阳气,散阴寒,逐冷痰,通关节之猛药也。”郭诚杰临床凡遇冷结积块之症,治疗以温为主,以消为贵,以通为用,附子用量一般为12克。 应用举例:闫某,女,30岁,右乳房内有多个结节一年余,触之质硬疼痛,表面光滑,周围皮肤与肿块黏连,已有一处破溃,分泌物呈豆腐渣样,平素喜食寒凉,舌淡苔薄白脉沉细,经病理检查确诊为乳疬,证属寒痰阻络。郭诚杰处以阳和汤加熟附子12 克,并配合局部外敷药物。服5剂后乳痛减轻,肿块略减,破溃处豆腐渣样分泌物减少,续服30余剂,疼痛、肿块消失而愈。 郭诚杰认为,方中熟附子旨在散寒通络、温化寒痰,即“阳气所生,寒积乃除”。 川乌、草乌的应用

附子运用秘法:20对附子配伍药对

附子运用秘法:20对附子配伍药对 一、附子配干姜 附子无姜不热,人尽皆知,附配姜,煽其火力也 二、附子配肉桂 肉桂如风筝之线,牵住附子不让其随意耗散,加之肉桂引火下行,附配桂,火力之方向全趋于下也 三、附子与桂枝 桂枝引阳达表,若根处无阳,何来阳引?配附子,兴其根之阳,附配桂,阳冲有根也 四、附子配乌头 同类大热之药,附配乌,除痹止痛、散寒祛湿之力倍也 五、附子配细辛 附子兴阳,细辛辛散,附子配细辛,如为火苗铺好道路,使其火四通八达也 六、附子配花椒 同为辛热,均可温里散寒,一温少阴,一暖太阴,附子配花椒,可谓温暖也 七、附子配半夏 一兴阳,一治痰,附子配半夏,扫痰之力倍增也 八、附子配鹿茸 鹿茸填精,附配茸,兴阳补精,如蜡烛的蜡身,二药配合温火填髓也 九、附子配艾叶 附子配艾叶温经暖宫。 十、附子配麻黄 麻黄如干燥剂,专于攻其寒湿之气,附配麻,边点火边干燥,去水湿之力其强 十一、附子配人参 人参滋先天元阴,附配参,温阳而无燥热伤津之弊也

十二、附子配黄芪 附子兴首都兵力,黄芪建边防城墙,二药配伍,内外兼营是也 十三、附子配白术 白术入太阴,燥湿补脾阳,附子入少阴,太少二阴为阳气之宅,二药配五,阳宅可安也 十四、附子配甘草 甘草土气最强,附配甘,既可伏火,又可制附子之毒也 十五、附子配当归 血无阳不行,当归补血,附子兴阳,活血二字,活者行之义也 十六、附子配生地 刚柔并济,阴阳双补,水得火为温水也 十七、附子配芍药 芍药从上到下,从表到里,收相火,附子兴其坎中之阳,一收一兴,阳气归宅速也 十八、附子配丹参 附子兴阳壮君火,丹参入心包破淤血,二药配伍,直通心血也 十九、附子配生石膏 附子配石膏,清热而不伤阳的代表作是也 二十、附子配大黄 大黄为下法之猛将,附配黄,温下之法的根本也 -完- 小伙伴们好,先跟大家说句悄悄话。 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我们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此文出于学习分享、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无商业用途。若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邮箱:*****************),立即处理。

附子不同搭配的药效(三)

附子不同搭配的药效(三) 三十一、附子配知母 附子温心肾阳气,温经止痛。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二药温阳寒润并用,相辅相成。气怯而津液不足者,于附、桂等温燥剂中,重用知母,使其无温燥之弊,而大有生津之功。 主要用于: 1、伤寒病人有津液不足者,二药温阳以生津,确有功效。 2、阳损及阴,阴损及阳,阴阳两虚之烦热、口干消渴、不寐均可选用。 3、凡是类风湿性关节炎有低热者,不论实热、虚热皆可应用,王大经认为知母滋阴清热,消肿,附子配知母,既能祛其邪热,又可制约附子之燥烈。 4、尚可治热病口渴欲饮而心阳不振。 三十二、附子配大黄 附子温心阳通脉,温脾阳助健运,温肾阳益火,温经散寒止痛。大黄荡涤胃肠积滞而泄浊,泻血分实热,清热解毒,祛血热瘀滞。二药寒温并用,温清并施,补泻兼顾,清热无伤阳之弊,温阳无劫阴之害,温阳之中具有导滞之功,通而拔邪,推陈出新,共奏温阳活血,泄浊解毒之功。“大黄与附子为伍者,皆非寻常之症。凡顽固偏僻难拔者,皆涉于阴阳两端。为非常之配伍。”清代医家徐灵胎指出"附子补火以温积寒,大黄通闭以除结热。寒热各制而合服之,是偶方中反佐之奇法也",方治"阳虚热结,心烦,恶寒汗出,便闭,脉沉者"。温病学家吴鞠通则将附子大黄用于寒疝之痛,称其配伍为"苦辛温下法"。清末四川著名伤寒学家郑钦安,善用附子泻心汤加肉桂治疗淋症,他说:"方书多用利水清热之品,是治热结一法,而遗化精一法。余意方中加安桂二三钱,以助附子之力,而又能化气,气化精通,热解邪出,何病淋之患哉?" 主要用于:

1、肾阳衰微无以温阳化气利水排毒,湿毒滞留或泛滥均可选用。如慢性肾炎尿毒症属阳气虚衰者,用之得当,对缓解病情有利。附子大黄,寒热并用,温阳降浊。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大黄可使肠道再吸收增加,致合成尿素的原料氨基酸量减少,使血中的必需氨基酸浓度增加,致尿素氮合成体蛋白;可抑制体蛋白分解,致血中尿素氮及肌酐下降,促进肝肾组织合成尿素减少;可促进尿中尿素氮的排泄。 2、阳虚寒湿痹痛,血脉瘀滞,湿浊痹阻,又配伍细辛,取大黄附子细辛汤治之有较好疗效。类风湿关节炎胃肠有积热郁结,大便干结,血沉增快者用之甚宜。张伯叟治疗痹痛日久,寒热错杂者,常将大黄与附子或乌头合用,取得很好疗效。 3、阳虚热痞,吐血衄血,口舌生疮,头晕痛也宜选用。常用附子泻心汤,取其辛通苦降,泄热消痞,温阳降火之功。 4、对寒疝、睾丸肿痛、睾丸鞘膜积液等有较好疗效。《止园医话》:“中医治疝之药,率用川楝子、小茴香、青木香、橘核、荔枝核、山楂核、炒玄胡等,轻证疝气自当有效。甚则用附子,其效卓著。然以余之经验,最效之方,则为附子与大黄合剂。此种用药,系大寒大热同时并用,纵有古方,未免骇然。然余实已经过数十年之临床经验,以附子、大黄,加入普通治疝气之药中迅收特效。” 5、吕中体会,凡寒凝气滞,瘀积肿胀等病变形成之脏腑、经络等局部疼痛用之颇效,配伍丹参效果更佳。疮疡红肿疼痛、胃脘痛、复发性口腔溃疡、尿路灼热涩痛、乳房肿痛、带状疱疹在应证方中配用三药有较好镇痛作用。 6、用于痢疾、泄泻:近代祝味菊先生用附子之温配大黄之攻下治阿米巴痢疾,其功甚伟,尝谓:治阿米巴痢疾虽用芍药汤最验,但必须与附子、熟大黄共用,效力方著。常用处方为黄附片(先煎)、当归、芍药、桔梗各12克,制大黄、肉桂、花槟榔、煨木香、陈枳壳各9克,黄连4克,炙甘草6克。章次公也善用二药合伍再配白芍、杏仁、桔梗、当归、地榆、马齿苋、炮姜治下痢腹痛里急,颇有疗效。 7、董建华治疗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对年老肾元早衰,肢体发凉,脉沉细无力,即于活血通络方中加附子。一则取其温肾助阳,二则取

附子的四十一种配伍运用方法及所治疗各种疑难病症

附子的四十一种配伍运用方法及所治疗的各种疑难病症 一、附子配干姜 附子长于回阳救逆,走而不守,能通彻内外上下。干姜具有回阳通脉之功,守而不走,温中回阳。二药配伍,相须并用,干姜能增强附子回阳救逆的作用,正如前人所说:“附子无姜不热”。且附子有毒,配伍干姜后,干姜能减低附子毒性,附子配干姜有增效减毒之功。故附子用于亡阳证,常与干姜配伍。附子配干姜被称为“仲景附子配伍法”,仲景四逆汤即姜、附、草同用,以温中散寒,回阳救逆。附子配干姜尚有温肾暖脾,散寒止痛之功,如赤石脂丸、乌梅丸虽用姜附,却旨在散寒止痛。 主要用于: 1、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或大汗、大吐、大泻而致的四肢逆冷,汗自

出,脉微欲绝等亡阳证。 2、治脾肾阳虚之慢性腹泻,如《附子配伍治六顽疾》治张男患慢性泄泻3年,日行大便3~4次,便后小腹冷痛,必以热毛巾温敷,其痛方缓,舌胖苔白腻,脉沉细。大便常规正常。用附子6g,干姜10g,党参15g,炒白芍15g,乌梅6g,苍术10g,随证加减,调治20多剂而获效。 二、附子配肉桂 二药均有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功,但附子性烈,长于回阳救逆,散寒止痛;肉桂性缓,长于暖下焦而温肾阳,并引火归元以摄无根之火,行气通滞。相须为用则温肾助阳,引火归元,温经散寒止痛。 主要用于:下焦命门火衰,肾阳不足之腰膝酸软,形寒足冷,阳痿,尿频,睾丸冰冷,肢体厥逆,浮肿喘满等症。 三、附子与桂枝 附子温肾阳,通行十二经,逐寒祛湿止痛,通利关节,可祛深伏之寒湿。桂枝温经散寒,横通肢节,可解肌散表浅风寒。二药合用,相得益彰,温通心肾阳气,散寒通经止痛功效益增。 主要用于: 1、阳虚外感风寒湿邪的畏冷,四肢疼痛等症(附大于桂)。 2、心阳虚之心悸汗出、漏汗、甚则心力不支,脉细弱或结代(桂大于附)。陈妙峰用二药又配党参、黄芪、麦冬、丹参、炙甘草治疗阳虚型心律失常,认为附子强心,增加心肌供血,使窦房结功能兴奋性增强,改善传导功能,对缓慢型或快速型心律失常均可随证选用10—

附子配伍药对详解

附子配伍药对详解 导读:附子味辛、甘,大热。主入心、肾、脾经。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功。 善治阴盛阳衰,大汗亡阳,吐利厥逆,虚寒泻痢,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附子气味俱厚,走 而不守,“火性迅速,无处不到”。附子是中医临床的一味要药、峻药和猛药,因其能起沉 疴、拯垂危而受到古今众多名医的推崇。如明代名医张景岳把附子列为“药中四维”之一。 他说:“夫人参、熟地、附子、大黄,实乃药中之四维,, 人参、熟地者,治世之良相也; 附子、大黄者,乱世之良将也。”清代名医陆懋修称:“药之能起死回生者,惟有石膏、大 黄、附子、人参。有此四药之病一剂可以回春,舍此之外则不能。”现代名医吴佩衡则把附 子、干姜、肉桂、麻黄、桂枝、细辛、石膏、大黄、芒硝、黄连列为中药十大主帅,指出“此十味药品,余暂以十大主帅名之,是形容其作用之大也。”历代善用附子之医家举不胜数, 近代更有以附子为名者如祝附子(祝味菊)、吴附子(吴佩衡)、李附子(李彦师)、附子 先生(傅梦商)等,他们十分推崇附子的卓越疗效,并善用附子而充分发挥附子的功用,以 此博得医林佳名。然则,附子性大热,力峻猛,有大毒,临床应用顾忌重重,加之附子中毒 屡见不鲜,故有“终身视附子为蛇蝎”者。故恽铁樵曾说附子“为最有用亦最难用”。之所以会出现附子中毒的情况,除认证欠准、剂量失宜、煎煮不当、服法欠妥、机体对药物的 敏感性等之外,配伍不当也属常见。故本文拟对历代著名医家运用附子之经验中关于附子的配 伍方面进行收集整理,为充分发挥附子之独特疗效,提高医疗质量添一绵薄之力。 一、附子配干姜 附子长于回阳救逆,走而不守,能通彻内外上下。干姜具有回阳通脉之功,守而不走,温中 回阳。二药配伍,相须并用,干姜能增强附子回阳救逆的作用,正如前人所说:“附子无姜不热”。且附子有毒,配伍干姜后,干姜能减低附子毒性,附子配干姜有增效减毒之功。故 附子用于亡阳证,常与干姜配伍。附子配干姜被称为“仲景附子配伍法”,仲景四逆汤即姜、附、草同用,以温中散寒,回阳救逆。附子配干姜尚有温肾暖脾,散寒止痛之功,如赤石脂 丸、乌梅丸虽用姜附,却旨在散寒止痛。 主要用于: 1、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或大汗、大吐、大泻而致的四肢逆冷,汗自出,脉微欲绝等亡阳证。 2、治脾肾阳虚之慢性腹泻,如《附子配伍治六顽疾》治张男患慢性泄泻 3 年,日行大便3~4次,便后小腹冷痛,必以热毛巾温敷,其痛方缓,舌胖苔白腻,脉沉细。大便常规正常。 用附子6g,干姜10g,党参15g,炒白芍15g,乌梅 6g,苍术10g,随证加减,调治20 多剂而获效。

附子的用法用量

附子的用法用量 3~15g 。回阳救逆可用18~30g。亦有大剂量用至30g以上者。 经方四逆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半炙甘草二两。 破格救心汤:附子30~100~200克,干姜60克,甘草60克,高丽参10~30克,山萸净肉 60~120克,生龙粉,活滋石粉各30克。 附子的功效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除湿。 治阴盛格阳,大汗亡阳,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脚气水肿小儿慢惊,风寒 湿痹,踒躄拘挛,阳萎,宫冷阴,疽疮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 1回阳救逆:有较强之回阳作用。 用于畏寒、肢冷、脉微欲绝之虚脱,常配伍人参,或干姜、甘草。 2补益阳气:附子辛热,其性走而不守,能通行十二经,故凡阳气不足之证均可用之,尤能补益肾阳。补肾阳常配肉桂。 3祛寒止痛:本品大热,祛寒力强,故能治寒邪内侵之胃腹疼痛、泄泻,以及寒湿阻 络之痹痛。 ①《本经》: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 ②《别录》:脚疼冷弱,腰脊风寒,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下痢赤白,坚肌骨,强阴,又堕眙,为百药长。 ③《本草拾遗》:醋浸削如小指,纳耳中,去聋。 去皮炮令坼,以蜜涂上炙之,令蜜入内,含之,勿咽其汁,主喉痹。 ④《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去脏腑沉寒;补助阳气不足,温热脾胃。 ⑤李杲:除脏腑沉寒,三阴厥逆,湿淫腹痛,胃寒蛔动;治经闭;补虚散壅。 ⑥王好古:治督脉为病,脊强而厥。

⑦《纲目》:治三阴伤寒,阴毒寒疝,中寒中风,痰厥气厥,柔痓癫痫,小儿慢惊,风湿麻痹,肿满脚气,头风,肾厥头痛,暴泻脱阳,久痢脾泄,寒疟瘴气,久病呕哕,反胃噎膈,痈疽不敛,久漏冷疮。 合葱涕,塞耳治聋。 ⑧《本草备要》:补肾命火,逐风寒湿。 ⑨《本草从新》:治痘疮灰白,一切沉寒痼冷之证。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骨伤科:附子常用配伍

骨伤科:附子常用配伍 骨伤科附子常用配伍 (张虹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 《本草汇言》记载:“附子,回阳气,散阴寒,逐冷痰,通关节之猛药也。”《本草正义》曰:“附子,本是辛温大热,性善走,故为通行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有真寒,无不可治。”在骨伤科疾病的治疗中,其常见药对如下。 附子配苍术 附子辛甘而热,有较强的散寒止痛作用,善治风寒湿痹周身关节疼痛,尤长于治寒湿痹剧痛者。苍术辛散苦燥,长于祛湿,用于风湿痹症以湿胜者尤宜。二药合用,共奏散寒除湿,通痹止痛之功。临床适用于寒湿之邪侵袭肌肤关节所致痹症,肌肤顽麻重着,关节冷痛。附子、苍术合用,方如术附汤(《症因脉治》)。 附子配独活 附子辛热,散寒逐湿。独活苦燥温通,辛香行散,行十二经络,

功善祛风湿,止痹痛,为治风湿痹痛的主药。凡风寒湿邪所致的筋骨痹痛,无论新久,均可选用。《本草正》云其“专理下焦风湿,两足痛痹,湿痒拘挛”。二药相合,共成祛风除湿、温经散寒、通络止痛之剂。临床适用于风寒湿毒,脚气肿满,挛急痹痛等症。方如独活汤(《太平圣惠方》)。 附子配麻黄 附子气雄性悍,走而不守,能温通经络,逐经络中的风寒湿邪,故有较强的散寒逐痹止痛的功效,可用治风寒湿痹关节疼痛。麻黄辛温,宣通经络散外寒。两者相配,共奏温经通脉、助阳散寒之功,主治风寒湿痹,肢体关节疼痛之症。《古今名医方论》云:“附子与麻黄并用,则寒邪散而阳不亡,精自藏而阴不伤。”麻黄、附子伍用,出自《伤寒论》麻黄附子甘草汤。 附子配甘草 附子大辛大热,通行十二经,补肾壮阳,散寒止痛。甘草补脾益气,调和药性。二药配伍,附子得甘草则助阳散寒而不过辛烈,毒性大减;甘草缓急作用更助附子散寒止痛之力。《汤液本草》曰:“附子理中用甘草,恐其僭上也;调胃承气用甘草,恐其速下也;二药用之非和也,皆缓也。”主治风湿痹证,骨节疼痛,不得曲伸。附子配甘草,见于《金匮要略》甘草附子汤。 附子配鹿茸

附子剂配伍

附子剂配伍 附子汤治疗因阳虚寒湿所致的“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弦”、“口中和,其背恶寒”,或因阳虚寒盛所致的妊娠“六七月,脉弦发热……腹痛恶寒者,少腹如扇”等证。方中重用炮附子,温经驱寒镇痛;与人参相伍,温补以壮元阳;与白术、茯苓相伍,健脾以除寒湿;佐以芍药,和营血而通血痹,又可加强温经止痛的效果。五药合用,组成温经散寒、除湿止痛治法。 真武汤治疗因阳虚水泛所致的“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目闰动,振振欲擗地”或因少阴阳虚水泛所致的“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等证。方中用炮附子之辛热以壮肾阳,使水有所主;白术燥湿健脾,使水有所制;生姜宣散,佐附子之助阳,是于主水中有散水之意;茯苓淡渗,佐白术健脾,是于制水中有利水之用;芍药既可敛阴和营,又可制附子刚燥之性。五药合用,组成温肾阳,利水气治法。若咳者,是水寒犯肺,加干姜、细辛以散水寒,加五味子以敛肺气;小便利者,则不需利水,故去茯苓;下利甚者,是阴盛阳衰,故去芍药之苦泄,加干姜以温里;若呕者,是水寒犯胃,加重生姜用量以和胃降逆。 上述附子汤证与真武汤证,同属肾阳虚兼水湿为患,但附子汤证阳虚较重,寒湿之邪凝滞于骨节之间,以身体痛、骨节痛为主;真武汤证为阳虚而水气浸渍内外,以头眩、心悸、身目闰动为主。两方的药味大部相同,皆用附术苓芍。所不同处,附子汤附术倍用,并伍人参,重在温补元阳;真武汤附术半量,更佐生姜,重在温散水气。 肾气丸治疗因肾气不足所致的“脚气上入,少腹不仁”、“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短气有微软”、“男子消渴,小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