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家训文化透视_李景文

中国古代家训文化透视_李景文

中国古代家训文化透视_李景文
中国古代家训文化透视_李景文

中国古代家训文化透视

李景文

中国古代家训文化博大精深,其精华部分主要是:为官清廉,勤政爱民;为人坦荡无私,诚实守信;治学刻苦勤奋,立志成才;齐家孝亲敬长,善于理财;生活勤劳俭朴,慎独自省;交往扶危济贫,德洽乡里。其糟粕主要是:宣传明哲保身的中庸之道、男尊

女卑的观念和宿命论思想,应进行批判地继承。

作者:李景文,河南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副馆长,开封475001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文献中,家训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表现了不同时期、不同朝代、不同社会阶层对中国传统美德的塑造与弘扬,从而体现出了丰富的哲学思辩与道德伦理思想。因此,吸取家训文化中的营养因素,对于我们今天的传统道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乃至全民族的精神文明建设都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与启迪作用。

一、家训文化的内涵

家训又称家教、家范、家诫或家规,它是封建士大夫阶层教诲其子孙后代如何安身立命、做官处世的教育读本。家训的出现,在中国由来已久。汉代东方朔的《诫子书》、刘邦的《手敕太子文》、郑玄的《戒子益恩书》、三国时曹操的《诸儿令》、诸葛亮的《诫子书》以及晋时陶渊明的《与子俨等疏》均为家训文化中的精品之作,都从某一角度或某一方面反映了作者的哲学伦理思想。然而,中国的第一部家训专著则出现在南北朝时期,著名学者颜子推所撰的《颜氏家训》被认为是开家训之先河,“古今家训,以此为祖”①。作为一部颇有影响的古典名作,《颜氏家训》就子女教育、兄弟关系、家庭治理、读书学习、文章伦理、音韵识别、考据训诂、琴棋书画、医学养生等各个方面阐述了家庭教育的一系列规范与准则,对后世影响很大。继此之后,不同形式的家训著作纷纷出现,内容越来越广泛,思想越来越深刻,所包含的哲学伦理价值、美学价值与文学价值也越来越高。如唐代李世民的《帝范》,宋代司马光的《家范》、陆游的《放翁家训》、袁采的《袁氏世范》,明代郑太和的《郑氏规范》、杨继盛的《杨忠愍公遗笔》、姚舜牧的《药言》,清代朱伯庐的《朱伯庐治家格言劝言》、许汝

霖的《德星堂家订》、曾国藩的《曾文正公家训》、康熙的《庭训格言》、左宗棠的《与子书》、张之洞的《致儿子书》、林纾的《示儿书》等都被作为封建文人教诲其子孙如何安身立命、做官为人、修身养性的范本,广为流传。

家训是一门综合性的学问,卷帙浩繁,涉猎广泛,其基本内容归纳起来可分为为人处事与齐家守业两大类,这是因为每一篇家训都记录了作者对于做人和治家这两个重大问题所做出的规范与准则,都包含了作者一生的生活经历和全部的学术思想。就其伦理思想而言,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两个方面在中国古代的家训文化中占有着至关重要的位置。

在世界历史上,许多发达的远古民族都极为重视本身的道德教育。比如,在旧约时代,希伯来民族就把道德教育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智慧文学典范的《圣经》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道德教育读本之一。希伯来《圣经》中要求家庭承担起道德教育的职责,“教育孩童,使他走正当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②。《圣经》还特别强调父亲在道德教育中的人格力量,主张通过父亲的言传身教使子女成为道德之民、律法之民、智慧之民。因而在希伯来语中,“父亲”一词便有了“教师”的含义,如今在西方语言中以“father ”来称呼教父,正是希伯来习俗的延续。在道德教育方面,中国文化与希伯来文化极为相似。中国人不仅很早就重视道德教育,而且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正是“家教”。所不同的是,希伯来人的道德教育是以宗教为核心,而中国人的家庭教育是以儒教中的“礼”为最高典范,以“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中国古代的家训文化首先关注家庭的稳定与人伦关系的和谐,从父子、兄弟、夫妇以至主仆

114

第38卷 第6期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 .38 No .6

1998年11月J .o f Henan U niv .(Soc .Sci .)Nov .1998

之间都有严格而程式化的规范,这些规范都以“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儒学伦理为基础,强调仁、义、智、信等个人伦理,并使之服从于社会伦理准则。上述主导思想显然为传统文化中的教条,没有什么超越与创新,但必须看到,在家训文化中,古人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结合前人遗教总结而成的许多理家经验、立志情怀与治学精神都可视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中国传统文化还用内在超越的观点来发掘“自我”的本质,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如《礼记·大学》讲:“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在古代家训中,传统文化中修身至圣的观点被广泛阐述、提炼,并作为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内容传给了子孙后代。古人家训中不仅总结了崇尚俭朴、注重名节、重义轻利等修养准则,而且列举了一大批堪为人师的贤达名士,从而为家庭和社会树立了道德榜样与楷模风范。家训文化中有许多至理名言,今天看来仍可字字为师,堪称典范。如朱子所言:“读书,起家之本;循礼,保家之本;勤俭,治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

二、古代家训文化的精华

古代家训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更为直观、更为具体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高尚品质和优秀美德,古人在人格精神美和道德自觉性方面所提倡的立志报国、扶危济贫、尊长爱幼、礼义廉耻、德法并行、修身养性等都是我们应该继承与发扬的内容。

第一,为官要清政廉洁,勤政爱民。

历史上,有许多官宦与帝王都十分强调勤政清廉,效国报民,尤其是在一些贤君明主的家训中,这一内容就显得更为突出。西晋时的宰相荀勖提出:“人臣不密则失身,树私则背公,是大戒也。”③李世民在《帝范》中提出:“奉先思孝,处下思恭,倾己勤劳,以行德义。此为君子体也。”他还呼吁道:“若崇善以广德,则业泰而身安;若肆情以纵非,则业倾而身丧。”北宋时宰相范质教育后代“戒尔学干禄,莫学勤道艺”④。王旦忧叹“生民膏血,安用许多?”⑤康熙皇帝非常重视廉政治国,勤俭持家,在《庭训格言》中,他教诲子孙要清廉自守,仁爱百姓,永念祖先所积之福,无论治国还是齐家都要识大体,顾大局,明事理,得人心。宋代包拯体察民意,嫉恶如仇,对子孙要求甚严,规定“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⑥。并要求家人铭石为记,以昭后人。元代许衡训子要“身居畎亩思致君,身在朝廷思济民;但期磊落忠信存,莫图苟且功名新”⑦。宋代赵鼎在《家训笔录》中也认为:“凡在仕宦,以廉勤为本,切莫骄奢怠惰,破坏礼法。”

第二,做人要坦荡无私,诚实守信。

传统家训极为注意子弟的修身养性。周公曾诫后代加强修养,礼贤下士,做到“无淫于观、于遗、于游、于田”⑧。曾国藩为家人立下人生八本,即“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晏起为本,做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⑨。张履祥在《训子语》中提出:“凡做人,须有宽和之气,处世之论贫富,亦须有宽和之气。”“做人最忌是阴恶,处心尚阴刻,作事多阴谋,未有不殃及子孙者”。“所以修身为急,教子孙为最重要。然未有不能修身而能教其子孙者”。《居家格言》称:“唯愿有子孙者,未教他做家,先教他做人;教他做好人,先教他有好心。明伦理,顾廉耻,习勤俭,守法度,方是教训。”

既然修身是必须的,也是无止境的,那么如何修身呢?古人首先强调要坦荡无私,纯洁意念。杨继盛在给妻儿的遗书中写道:“心为一身之主,如树之根,如果之蒂,最不可先坏了心。心里若是存天理,存公道,则行出来便是好事,便是君子这边的人;心里若存的是人欲,是私意,虽欲行好事,也有始无终,虽欲外面做好人,也被人看破。你如根衰则树枯,蒂坏则果落,故吾要你休把心坏了。”⑩姚舜牧在《药言》中说:“桃梅杏果之实皆曰仁。仁,生生之意也。虫蚀其内,风透其外,能生乎哉?人心内生淫欲,外肆奸邪,即虫之蚀,风之透也。”吴麟征在《家诫要言》中说:“人心止此方寸地,要当光明洞达,直走向上一路。若有龌龊鄙卑襟怀,则一生德器坏矣。”曾国藩也认为:“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理甚微二者阙一不可。”1

古人把诚实作为修身的一大目标。吴麟征在《教诲语》中说:“立身修行之道,第一要诚实。人之学术有深浅,器量有大小,大可以强国。要须立得诚实两字,则各成片段,皆可以自立于世”。杨继盛也说:“与人相处之道,第一要谦下诚实。同干事则勿避劳苦,同饮食则勿贪甘美,同行走则勿择好路,同睡寝则勿占床席。”12

115

另外,古人们还十分注意以“敦厚忠信”要求子孙。孔子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13,也是历代家训的注意内容。曾国藩把“不失信,不贪财,不自是”14作为为人处世的三条准则。《袁氏世范》也说:“忠信笃敬,先存其在己者,然后望其在人者。”

第三,治学要勤奋刻苦,立志成才。

在学而优则仕的封建时代,文人士大夫往往把立志成才与读书知理联在一块。西汉孔臧《诫子书》鼓励子孙“人进退,唯向其志,取必以渐,勤则得多”。晋代稽康在《家诫》中称“人无志,非人也”。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教育子女:“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研精,险噪则不能理性。”明代郑晓《训子语》告诫儿子“大志非才不就,大才非学不成”。左宗棠在《与子书》中反复强调:“读书做人,先要立志”、“志患不立,尤患不坚”。刘沅《家言》中说:“为学莫先于立志,志在圣人,久而不懈,至拙,亦可为正人。志在庸俗人,久而不察,不贤,遂入为小人。”

立志之后,就要刻苦学习。《颜子家训》中的《教子》、《勉学》两篇就专门阐述了学习与成材的有效方法和重要意义。如《勉学》篇教诲子女:“古人勤学,有握锥投斧,照雪聚萤,锄则带经,牧则编简,亦为勤笃。梁世彭城刘绮,交州刺史勃之孙,早孤家贫,灯烛难办,常买荻尺寸折之,然明夜读。”“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吴麟征在《家诫要言》中说:“多读书则气清,气清则神正,神正则吉祥出焉,自天佑之。读书少则神暇,神暇则邪闲,邪闲则过恶作焉,忧患及之。”曾国藩家训中有“求业之精,别无它法,日专而已矣”的良训。许多家训的作者都结合自己平生读书学习的经验体会向后代子孙传授治学的方法,如《颜氏家训》、《石林家训》、《曾文正公家训》等都非常重视从小培养子弟的良好学风。

古人强调学习贵在有恒,当循序渐进。如曾国藩提出:读书“每日有常,自有进境”15。范质说:“速成不坚牢,亟走多颠踬。灼灼园中花,早发还先萎。迟迟润半松,郁郁含晓翠”16。康熙皇帝《庭训格言》中讲:“读书之法,当循序而有常致,一而不懈。”李鸿章在家书中也精辟地阐述到:“学业才识,不日进,则日退,须随时随事留心着力为要”。“日日留心,则一日有一日之长进;事事留心,则一事有一事之长进,由此而日积月累,何患学业才识不能及人也?”17读书不是为了炫耀学识,而要从中受益。如《杨忠愍公遗笔》所言:“读书见一件好事,则思量吾将来必定要行;见一件不好的事,则便思量吾将来必定要戒;见一个好人,则思量吾将来必要合他一般;见一个不好的人,则思量吾将来甚休要学他;则心地自然光明正大,行事自然不会苟且,便为天下第一等人矣。”《朱伯庐治家格言》称:“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吕祖谦也说:“所以为学者何事?一行一往一语一默需要尽合道理,求古圣贤用心,竭力从之,亦无不至矣。”18《颜氏家训》也说道:“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

第四,齐家要孝亲敬长,精于理财。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注重家庭道德教育,稳定家庭结构及人伦关系,对于治国安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古人极重“齐家”,父慈子孝、夫妻爱敬、兄友弟恭、平和礼让在古代家训文献中随处可见。许多家训要求子女居家则“孝顺父母”,以修身、齐家;入仕则“忠君”,以治天下。孔子曰:“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孙奇逢在《孝友堂家规》中指出:“家运之盛衰,天不能操其权,人不能操其权,而己实自操之。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男正位于外,女正位于内,既家贫窭终身,而身型家范,为古今所仰,盛莫盛于此。”王夫之有“孝友之风坠,则家必不长”19的告诫。曾国藩也说:“吾兄弟断不可不洗心涤虑,以求力挽家运。第一,贵兄弟和睦;第二,贵体孝道;第三,要实行勤俭二字。勤者生动之气,俭者收敛之气。有此二字,家运断无不兴之理。”20通览历代家训,从豪门显贵到普通百姓,都主张以节俭为理财之本。北宋王旦说:“我家盛名清德,当务俭第,保守门风,不得事于泰侈。勿得厚葬,以金玉置柩中。”21《颜氏家训》中谈到:“素骄奢者,欲其观古人之恭俭节用,卑以自牧,礼为教本,敬者身基,瞿然自失,敛客抑志也。”唐太宗《帝范》中说:“夫俭奢由人,安危在己,斯仁者,荣辱之端。”《朱伯庐治家格言劝言》中说:“勤与俭,治生之道也,不勤则寡入,不俭则妄费,寡入和妄费则财匮,财匮则苟取,愚者为寡廉鲜耻之事,黠者入行险徼幸之途。生平行止于此而丧,祖宗家声于此而坠,生理绝矣!”刘清之在《戒子通录》中教育后人:“昔孔子大圣,母墓毁而不修;梁鸿至贤,父亡席卷而葬。杨震、赵资、卢植、张奂皆当代英达,通识古今,咸有遗言,属以薄葬。或濯衣时服,或单帛幅巾,子孙皆遵成命,迄今以为美谈。”司马光也认为治家之道应“制财用之节,量入以为出”,“裁省冗

116

费,禁止奢华。”2清代学者许汝霖在《德星堂家订》中针对当时奢侈腐败的社会风气,对“宴会”、“衣服”、“嫁娶”、“凶丧”、“安葬”、“祭祀”等几个方面的礼节及标准都作了认真的规定,使之既节俭又合乎传统礼仪。

古人力主节俭,但又反对吝啬。如《颜氏家训》中这样谈及二者的关系:“可俭而不可吝也。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今有施则奢,俭则吝;如能施而不惜,俭而不吝,可也。”

第五,生活要勤劳俭朴,慎独自省。

中华民族具有勤劳质朴的传统,在家训文化中有不少先哲教育子孙要耕读并重,勤劳俭朴。《孝友堂家规》中曾就“勤”与“俭”进行讨论:“谓诸子曰:居家勤俭,孰为居要?博雅曰:勤,非俭。终年劳瘁,不当一日之奢靡。《书》曰:慎乃俭德,惟怀永图。子曰:礼与奢也,宁俭,似俭尤要。望雅曰:一生之计在勤;一年之计在春;一日之计在寅。治家、治国、治身、治心,道岂有先于此者乎?似勤尤要。曰:二者皆要。尤要在克勤克俭之人耳。”《范纯仁家训》中说:“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朱伯庐治家格言》说:“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一些官宦之人虽仕途坦荡,地位显赫,但仍不忘祖先遗训,谨守半耕半读的家风,曾国藩就是一例,为教育后代,他本人曾参与过问稼禾之事,在给儿子的家诫中就要求他们“黎明即起”,日日勤劳;出门多走路,少坐轿。多参加种菜、养鱼等劳动,以熟知稼穑之艰辛。康熙帝在《庭训格言》中也告诫子孙要把农桑作为第一要务,只有勤勉而致丰裕,“无处不可以养人,惟患人之不勤勉”。明代庞尚鹏的《庞氏家训》甚至还写进了一些农耕生产的经验,以教后人。

在家训文化中也极为重视“慎独”,即要求后人在独自居住的时候要谨慎自己的言行,反省自己的所有行为,从而体现了一种严格要求自己的道德自律精神。在许多家训著作中作者都从不同角度与不同程度上强调慎独自省。如《庭训格言》中就强调后人要时刻以“慎独”为训,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两个方面:一是无论他人在不在场,都要严于律己,一丝不苟;二是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做到表内如一。那么,生活千变万化,诱惑四处潜伏,万一犯了错误该怎么办?家训文化中同样把“改过”奉为一大美德。反复指点后人,知过、思过、补过仍是为善之举。

第六,交往要扶危济贫,德洽乡里。

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向主张扶危济贫,历代家训中也反复灌输解囊相助、雪中送炭、助人为乐等美德。郑太和在《郑氏规范》中训谕家人要体恤穷人疾苦,讲究礼仪仁道,并千方百计帮助邻里乡人,如“遇时缺粮,依元价粜给乡邻之困乏者”。“寿辰既不设筵,所以袜履亦不可受。徒蠹女工,无益于事。”“诸妇育子,苟无大故,必亲乳子,不可置乳母以饥人之子。”清蒋伊的《蒋氏家训》中也说:“不得逼穷困人债负,及穷佃户租税,须宽容之,令其陆续完纳,终于贫不能还者,焚其券。人有缓急挪移,取利不得贰分。”袁采吩咐家人,婢女大了要送还其父母,仆隶无家可归者应养其老。

在处理邻里关系上,历代家训也不厌其烦地训示家人要与邻里交好,待人接物要以礼貌为先。如《颜氏家训》中说:“凡与人言,称彼祖父母、世父母、父母及长姑,皆加尊字;自叔父母以下,则加贤字,尊卑之差也。”《袁氏世范》中说:“人有小儿,须常戒约,莫令与邻里折损果木之属;人养牛羊,须常看守,莫令与邻里踏践山地六种之属;人养鸡鸭,须常照管,莫令与邻里损琢菜茹之属。”宋人李邦献《省心杂录》指出:“家庭和睦,家道才会昌盛;在外与人和睦,做事才容易成功。”

古代家训文化还特别注重择友,反复强调要以德交友。朱熹在《给长子书》中告诫儿子不可交“谄谀轻薄,傲慢亵狎”之人。吴麟征在《家诫要言》中指出:“师友当以老成庄重、实心用功为良。若浮薄好动之徒,无益无损,断断不可交也。”《蒋氏家训》中说:“子弟所常痛戒者,以不听父兄师长之言,及妮比淫朋为罪。盖交不慎,则必导以淫荡之事,诱以贪利黩货之谋,而家风隳人品坏矣。”孙奇逢在《孝友堂家规》中说:“尔等以文会友,便是进德修业之时,莫只作书生雕虫小计也。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文与仁有本末,而非二事。”《纪昀家训》中说:“初入世途,择交宜慎。友直,友谅,友多闻,益也。误交真小人,其害犹浅;误交伪君子,其祸犹烈矣。”

三、对古代家训文化的扬弃

列宁说过,“任何民族都是历史的民族”,而任何民族文化都不可避免地有精华与糟粕之分,出自封建士大夫之手的家训文献自然也不例外,由于各自所处的时代不同,社会地位不同,所反映出的伦理道德思想自然也不尽相同。传统家训文化中的糟粕性内容主要反映在以下几点:

117

(1)宣传明哲保身的中庸之道,抑制个性发展。

历代家训都极力奉行中庸之道,喋喋不休地训教子孙勿多气,勿多事,戒满盈,戒多欲,如朱熹诫子“不可言人之恶,及说人家长短是非”23。高攀龙告诫家人“言语最要谨慎,交友最要审择。多说一句不如少说一句,多说一个人不如少说一个人”24。如此训诫,培养出来的自然是一代又一代与世无争、明哲保身之人。家训文化中片面宣传一种上下老幼的服从关系,主张逆来顺受,如曹端在《家规辑略》中说:“子受上诃责,不论是非,但当俯首默受,毋得分理。”这实际上是一种不分是非曲直的奴化教育。不仅如此,传统家训中还不乏桎酷人性、宣传软弱退让之内容,如《庞氏家训》中说:“若子弟童仆与人相忤,皆当反躬自责。宁人负我,无我负人。”《杨忠愍公遗笔》中也说:“宁让人,勿使人让;吾宁容人,勿使人容;吾宁吃人亏,勿使人吃吾之亏;宁受人气,勿使人受吾之气。人有恩于吾,则终身不忘;人有仇于吾,则即时丢过。见人之善,则对人称扬不已;闻人之过,则绝口不对人言。”这些说教就隐含着这样一层含义,即:他人的人性优越于自我的人性。这种单向的道德要求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压抑主体,贬低自我价值,从而限制了自我的发展。在这种理论的训导下,传统的家庭缺乏生机与竞争意识,由家庭组成的社会自然缺乏活力与朝气。

(2)倡导男尊女卑的观念。

不少家训宣传“忠臣不事二国,烈女不更二夫”的思想。姜太公曾说:“养女太多,一费也。”陈蕃说:“盗不过五女之门。”李昌龄在《乐善录》中甚至说:“大抵妇人、女子之懂情,多淫邪而少正,易怒而多乖。”《袁氏世范》中说:“人家不和,多因妇女之言激怒其夫及同辈。盖妇女所见,不广不远,不公不平”。《颜氏家训·治家》曰:“妇主中馈,唯事酒食、衣服之礼耳。国不可使预政,家不可使干蛊。”另在《兄弟》、《后娶》、《风操》等篇中也不乏歧视妇女的观点。清人陆圻的《新妇谱》更是从“做得起、得欢心、声音、颜色、装饰、门户、孝翁、孝姑、敬丈夫、待堂上仆婢”等各个方面给妇女编织了种种清规戒律,束缚了妇女的言行、手脚。

(3)渲染宿命论的思想。

由于时代的局限,不少家训中渗透着一种听天由命的宿命论思想。如宋人陆九韶《居家正本》深信:“富贵贫贱自有定分。”韦玄成在《戒子孙》中感叹:“嗟我后人,命其靡常,靖享尔位,瞻仰靡荒。”《杨忠愍公遗笔》认为:只要力行善事,“则上天必保佑你,鬼神必保佑你,否则天地鬼神必不容你。”《袁氏世范》中说:“起家之人,见所做之事,无不如意,以为智术巧妙如此,不知其命分偶然。”

综上所述,传统的家训文化渊远流长,内容丰富,既有积极、进步、向上的一面,又有消极、保守、落后的一面,对于这样一个良莠混杂、瑕瑜互见的文化门类,我们必须以思辩的眼光进行分析、甄别与现代诠释,使之服务于当今社会。

注 释:

①(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②《圣经·箴言》第3章第24节。

③《晋书·荀勖传》。

④(宋)范质:《戒子侄诗》,节录《宋文鉴》。

⑤1621《名臣遗事》。

⑥(宋)包拯:《包拯集》卷十《补遗》。

⑦(元)许衡:《鲁斋遗书》卷一《古风·训子》,见《四库全书》本。

⑧《尚书正义》。

⑨(清)曾国藩:《曾文正公家训·致澄第》。

⑩12(明)杨继盛:《杨忠愍公遗笔》,见《丛书集成初编·社会科学类》。1《致沅弟》,同注⑨。

13孔子:《论语·为政》。

14《致澄弟沅弟季弟》,同注⑨。

15《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同注⑨。

17《清代四名人家书》。

18(宋)刘清之:《戒子通录》。

19(清)王夫之:《船山遗书·姜斋文集补遗》卷一。

20《致澄弟沅弟季弟》,同注⑨。

2(宋)司马光:《涑水杂议》。

23(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与长子书》。

24(明)高攀龙:《家训》。

[责任编校 阎现章]

118

中国古代 大家规家训

中国古代20大家规家训 持家、旺家、传家 家规是祖上对家族内人的行为规范。一般是由一个家族所遗传下来的教育、规范后代子孙的准则,也叫家法。家训是指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端蒙养、重家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传统家训家规中,包含了很多做人处事的智慧。而且家规都是非常质朴的,真诚而实用,可以说这些古代的家规是中华民族的巨大财富,是对所有中华儿女的教诲。

一、姬旦《诫伯禽书》 作者周公旦(约公元前1100年),姓姬名旦,称周公。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周成王亲政后,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 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君子力如牛,不与牛争力;走如马,不与马争走;智如士,不与士争智。 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 译文:亲戚故人没有发生严重过失,就不要抛弃他。不要对某一人求全责备。有德行的人即使力大如牛,也不会与牛竞争力的大小;即使飞跑如马,也不会与马竞争速度的快慢;即使智慧如士,也不会与士竞争智力高下。 德行广大者以谦恭的态度自处,便会得到荣耀;聪明睿智而用愚陋的态度处世,你将获益良多。 赏析:《诫伯禽书》讲的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即使贵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为遵循了这些品德。不知谦逊从而招致身死国丧,桀纣就是这样的例子。你怎能不慎重呢?”

二、孔子家训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译文:这句话意思很明了。一天孔子站在庭院里,他的儿子孔鲤“趋而过庭”,就是小步快走。在上级面前、在长辈面前你走路要“趋”,低着头,很快地这样走过去,这叫“趋”。 那么孔鲤看见父亲孔子站在庭院里面,于是低着头“趋”,孔子说”站住,学诗了吗?“没有。”不学诗何以言“——不学诗怎么会说话? 又一天,孔子又站在庭院里,孔鲤又“趋而过庭”,孔子说,“站住,学礼了吗?”“还没有”。”不学礼何以立“不学礼怎么做人? 赏析:这个故事就叫做“过庭语”,也叫“庭训”。后来根据这个故事,父亲对儿子的教育在古代就叫“庭训”。学诗和学礼,讲的是读书和做事,这是人生很重要的两个问题。

中国古代十大经典家训

中国古代十大经典家训(图) 运用家训教诫家人、子弟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端蒙养、重家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家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伦理思想特别强调修身、齐家与治国、平天下的密切联系,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为目的的家训,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从先秦到明清,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家训可谓汗牛充栋。现遴选出十份家训,既具有很广泛的代表性,又是经典中的经典,与读者一起来赏析。 壹 《诫伯禽书》

【作者】 周公旦(约公元前1100年),姓姬名旦,称为周公。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 “一饭三吐哺” 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洛邑,大封诸侯。他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 周公告诫儿子说:“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轻贱的了。可是,一次沐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唯恐因怠慢而失去人才。我听说,德行宽裕却恭敬待人,就会得到荣耀;土地广大却克勤克俭,就没有危险;禄位尊盛却谦卑自守,就能常保富贵;人众兵强却心怀敬畏,就能常胜不败;聪明睿智却总认为自己愚钝无知,就是明哲之士;博闻强记却自觉浅陋,那是真正的聪明。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即使贵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为遵循了这些品德。不知谦逊从而招致身死国丧,桀纣就是这样的例子。你怎能不慎重呢?” 伯禽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没过几年就把鲁国治理成民风纯朴、务本重农、崇教敬学的礼仪之邦。 【圈点】 有道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可谓良苦用心。

中国十大经典家规家训

中国十大经典家规家训 运用家训教诫家人、子弟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端蒙养、重家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家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由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伦理思想特别强调修身、齐家与治国、平天下的密切联系,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为目的的家训,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从先秦到明清,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家训可谓汗牛充栋。现遴选出十份家训,既具有很广泛的代表性,又是经典中的经典,与大家一起来赏析。 一、《诫伯禽书》 作者:周公旦(约公元前1100年),姓姬名旦,称为周公。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 “一饭三吐哺” 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洛邑,大封诸侯。他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 周公告诫儿子说:“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轻贱的了。 可是,一次沐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唯恐因怠慢而失去人才。我听说,德行宽裕却恭敬待人,就会得到荣耀;土地广大却克勤克俭,就没有危险;禄位尊盛却谦卑自守,就能常保富贵;人众兵强却心怀敬畏,就能常胜不败;聪明睿智却总认为自己愚钝无知,就是明哲之士;博闻强记却自觉浅陋,那是真正的聪明。 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即使贵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为遵循了这些品德。不知谦逊从而招致身死国丧,桀纣就是这样的例子。你怎能不慎重呢?” 伯禽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没过几年就把鲁国治理成民风纯朴、务本重农、崇教敬学的礼仪之邦。

中国十大经典家训家规

中国十大经典家训家规 运用家训教诫家人、子弟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端蒙养、重家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家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由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伦理思想特别强调修身、齐家与治国、平天下的密切联系,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为目的的家训,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从先秦到明清,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家训可谓汗牛充栋。现遴选出十份家训,既具有很广泛的代表性,又是经典中的经典,与大家一起来赏析。 一、《诫伯禽书》 作者:周公旦(约公元前1100年),姓姬名旦,称为周公。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 “一饭三吐哺”

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洛邑,大封诸侯。他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 周公告诫儿子说:“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轻贱的了。 可是,一次沐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唯恐因怠慢而失去人才。我听说,德行宽裕却恭敬待人,就会得到荣耀;土地广大却克勤克俭,就没有危险;禄位尊盛却谦卑自守,就能常保富贵;人众兵强却心怀敬畏,就能常胜不败;聪明睿智却总认为自己愚钝无知,就是明哲之士;博闻强记却自觉浅陋,那是真正的聪明。 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即使贵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为遵循了这些品德。不知谦逊从而招致身死国丧,桀纣就是这样的例子。你怎能不慎重呢?” 伯禽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没过几年就把鲁国治理成民风纯朴、务本重农、崇教敬学的礼仪之邦。 【圈点】有道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可谓良

中国古代20大家规家训,持家、旺家、传家

中国古代20 大家规家训,持家、旺家、传家 家规是祖上对家族内人的行为规范。一般是由一个家族 所遗传下来的教育、规范后代子孙的准则, 也叫家法。家训是指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端蒙养、重家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传统家训家规中,包含了股和你很多做人处事的智慧。而且家规都是非常质朴的,真诚而实用,可以说这些古代的家规是中华民族的巨大财富,是对所有中华儿女的教诲。 姬旦《诫伯禽书》作者周公旦(约公元前1100 年),姓姬名旦,称周公。相传他 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周成王亲政 后,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 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君子力如牛,不与牛 争力;走如马,不与马争走;智如士,不与士争智。德行广 大而守以恭者,荣;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 译文:亲戚故人没有发生严重过失,就不要抛弃他。不要对 某一人求全责备。有德行的人即使力大如牛,也不会与牛竞争力的大小;即使飞跑如马,也不会与马竞争速度的快慢;即使智慧如士,也不会与士竞争智力高下。 德行广大者以谦恭的态度自处,便会得到荣耀;聪明睿智而用愚陋的态度处世,你将获益良多。赏析:《诫伯禽书》讲 的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即使贵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为遵循了这些品德。不知谦逊从而招致身死国丧,桀纣就是 这样的例子。你怎能不慎重呢二、孔子家训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译文:这句话意思很明了。一天孔子站在庭院里,他的儿子孔鲤“趋而过庭”,就是小步快走。在上级面前、在长辈面前你走路要“趋”,低着

头,很快地这样走过去,这叫“趋”。 那么孔鲤看见父亲孔子站在庭院里面,于是低着头“趋”,孔子说”站住,学诗了吗?“没有。”不学诗何以言“——不学诗怎么会说话?又一天,孔子又站在庭院里,孔鲤又“趋而过庭”,孔子说,“站住,学礼了吗?”“还没有””。不学礼何以立“不学礼怎么做人?赏析:这个故事就叫做“过庭语”,也叫“庭训”。后来根据这个故事,父亲对儿子的教育在古代就叫“庭训”。学诗和学礼,讲的是读书和做事,这是人生很重要的两个问题。三、刘邦 手敕太子文》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洎践阼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尧舜不以天下与子而与他人,此非为不惜天下,但子不中立耳。人有好牛马尚惜,况天下耶?吾以尔是元子,早有立意,群臣咸称汝友四皓,吾所不能致,而为汝来,为可任大事也。今

〖家规祖训〗中国古代20大家规家训持家旺家传家

家规祖训〗中国古代20 大家规家训,持家、旺家、传家 中国古代20 大家规家训,持家、旺家、传家 、姬旦《诫伯禽书》作者周公旦(约公元前1100 年),姓姬名旦,称周公。相传他 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周成王亲政后,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 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君子力如牛,不与牛争力;走如马,不与马争走;智如士,不与士争智。 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 译文:亲戚故人没有发生严重过失,就不要抛弃他。不要对某一人求全责备。有德行的人即使力大如牛,也不会与牛竞争力的大小;即使飞跑如马,也不会与马竞争速度的快慢;即使智慧如士,也不会与士竞争智力高下。 德行广大者以谦恭的态度自处,便会得到荣耀;聪明睿智而用愚陋的态度处世,你将获益良多。 赏析:《诫伯禽书》讲的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即使贵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为遵循了这些品德。不知谦逊从而招致身死国丧,桀纣就是这样的例子。你怎能不慎重呢 二、孔子家训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译文:这句话意思很明了。一天孔子站在庭院里,他的儿子孔鲤“趋而过庭”,就是小步快走。在上级面前、在长辈面前你走路要“趋”,低着头,很快地这样走过去,这叫“趋”。 那么孔鲤看见父亲孔子站在庭院里面,于是低着头“趋”,孔子说”站住,学诗了吗?“没有。”不学诗何以言“——不学诗怎么会说话?又一天,孔子又站在庭院里,孔鲤又“趋而过庭”,孔子说,“站住,学礼了吗?”“还没有””。不学礼何以立“不学礼怎么做人?赏析:这个故事就叫做“过庭语”,也叫“庭训”。后来根据这个故事,父亲对儿子的教育在古代就叫“庭训”。学诗和学礼,讲的是读书和做事,这是人生很重要的两个问题。

中国古代十大经典家训

运用家训教诫家人、子弟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端蒙养、重家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家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伦理思想特别强调修身、齐家与治国、平天下的密切联系,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为目的的家训,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从先秦到明清,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家训可谓汗牛充栋。现遴选出十份家训,既具有很广泛的代表性,又是经典中的经典,与大家一起来赏析。 壹 《诫伯禽书》

【作者】 周公旦(约公元前1100年),姓姬名旦,称为周公。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 “一饭三吐哺” 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洛邑,大封诸侯。他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

周公告诫儿子说:“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轻贱的了。可是,一次沐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唯恐因怠慢而失去人才。我听说,德行宽裕却恭敬待人,就会得到荣耀;土地广大却克勤克俭,就没有危险;禄位尊盛却谦卑自守,就能常保富贵;人众兵强却心怀敬畏,就能常胜不败;聪明睿智却总认为自己愚钝无知,就是明哲之士;博闻强记却自觉浅陋,那是真正的聪明。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即使贵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为遵循了这些品德。不知谦逊从而招致身死国丧,桀纣就是这样的例子。你怎能不慎重呢?” 伯禽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没过几年就把鲁国治理成民风纯朴、务本重农、崇教敬学的礼仪之邦。 【圈点】 有道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可谓良苦用心。 贰 《命子迁》

古人10句家训家族兴旺千年

古人10句家训家族兴旺千年 中国人自古注重庭训家教。曾子杀猪教子、孟母三迁等故事至今在老百姓中耳熟能详,传统家训家规中,包含了很多做人处事的智慧。 而且,家规家训都非常质朴、实用。可以说,这些古代的家规是中华民族的巨大财富,是对所有中华儿女的殷殷教诲...... 01 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曰: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他的母亲认为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起了做买卖。 母亲觉得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于是孟子学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

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 02 司马谈《命子迁》 《命子迁》: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司马谈学富五车,汉武帝的太史令,通称太史公,掌管天时星历,还职掌记录,搜集并保存典籍文献。 司马谈在临死的时候,拉着儿子司马迁的手,边哭边嘱咐,希望自己死后,司马迁能继承他的事业,更不要忘记撰写史书。 司马迁不负父亲之命训,最终写出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名垂青史。 有人说,没有司马谈的《命子迁》,就没有司马迁的《史记》。 03 诸葛亮《诫子书》 《诫子书》: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46岁才得子诸葛瞻。他很喜欢这个儿子,希望儿子将来成为国家栋梁。诸葛亮有两个姐姐,二姐所生子叫庞涣,深得诸葛亮喜爱。 诸葛亮常年征战,政务缠身,但仍不忘教诲儿辈。他写给诸葛瞻和庞涣的两封家书,被称为《诫子书》和《诫外甥书》。

中国古代家训书目提要

中國古代家訓書目提要 《顏氏家訓》最棒的家訓,魏晉時期的 《顏氏家訓》七卷二十篇。北齊黃門侍郎顏之推撰。此書“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時俗之謬。” 之推字介,琅琊人士,生處南北朝時期,時值南北分裂割據,戰爭頻繁,兵連禍結,之推一生而三化,後人謂其“自取身榮,不存國計”,故此,顏氏此書,雖乍玄乍釋,時而說“神仙之事,未可全誣”,時而說“歸周、孔而背釋宗,何其迷也”,但其“留此二十篇之目的”還是在於“務先王之道,紹家世之業”。 今觀其書,於世故人情深明利害,且質而明,詳而要,平而不詭。是以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道曰“古今家訓,以此為祖”;袁衷《庭幃雜錄》言“六朝顏之推家法最正,相傳最遠”。且顏氏對於佛教之流行,玄風之複扇,鮮卑語之傳播,俗文字之盛興,均有較為翔實之記載。此書對於研究南北諸史、漢書、儒道兩家的經典釋文和《文心雕龍》均可做參考。音辭一篇尤為治音韻學者所當措意。雖然如此,書中不乏男尊女卑之古見,亦有侈談因果、全身免禍、明哲保身之思想,此則當與之推一生命運相聯繫。 書《隋志》不著錄,《唐志》、《宋志》俱作七卷,今本止二卷。錢曾《讀書敏求記》載有宋鈔淳熙七年嘉興沈揆本七卷。以閣本、蜀本及天臺謝氏所校五代和凝本參定,末附考證二十三條,別為一卷,且力斥流俗並為二卷之非。今沈本不可複見,無由知其分卷之舊,姑從明人刊本錄之。然其文既無異同,則卷帙分合,亦為細故,惟考證一

卷佚之可惜耳。今人王利器撰有《顏氏家訓集解》,並附各本序跋、顏氏傳及其全部佚文,迄今為止,最為完備。 《帝範》唐朝的家訓(帝訓) 《帝範》四卷。唐貞觀二十二年太宗文皇帝禦撰,以賜太子者也。言簡意賅,論證有據,凡帝王之細,安危興廢,鹹在茲焉。 新、舊《唐書》皆雲四卷。晁公武《讀書志》僅載六篇。陳振孫《書錄解題》亦題曰一卷。此本載《永樂大典》中,凡一十二篇,首尾完具。後有元吳萊跋,謂征南夷時,始見完書。考其事在泰定二年。蓋此書南宋佚其半,至元乃複得舊本,故明初轉有全文也。《唐書·藝文志》載有賈行注。而《舊唐書·敬宗本紀》稱:寶曆二年,秘書省著作郎韋公肅注是書以進,特賜錦彩百疋。是唐時已有二注。今本注無姓名,觀其體裁,似唐人注經之式。而其中時稱楊萬里、呂祖謙之言,蓋元人因舊注而補之。其詞雖不免冗贅,而援引頗為詳洽,足資參考。惟傳寫多所脫誤,《四庫全書》謹旁考諸書,一一厘訂,各附案語于下方,仍依舊史,厘為四卷,以複其舊。

中国古代十大家训

中国古代十大家训,经典! 家训,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得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家谱中得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历史上对个人得修身、齐家发挥着重要得作用。就是国家更加富强得必不可少得一点。 远古时代,人类社会经历了氏族、家族、家庭得变迁,然而,这些都就是形成一个国家得基石。 在国家不安定与国法不明确之际,家训即可发挥稳定社会秩序得力量。因为,家族为了维持必要得法制制度,就拟定一定得行为规范来约束家族中人,这便就是家法家训得最早起源。mWgfpPd。 一、周公得《诫伯禽书》 “一饭三吐哺” 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洛邑,大封诸侯。她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周公告诫儿子说:“您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我就是文王得儿子,武王得弟弟,成王得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得重任,我在天下得地位也不能算轻贱得了。Gfp1DHm。 可就是,一次沐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得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唯恐因怠慢而失去人才。我听说,德行宽裕却恭敬待人,就会得到荣耀;土地广大却克勤克俭,就没有危险;禄位尊盛却谦卑自守,就能常保富贵;人众兵强却心怀敬畏,就能常胜不败;聪明睿智却总认为自己愚钝无知,就就是明哲之士;博闻强记却自觉浅陋,那就是真正得聪明。这六点都就是谦虚谨慎得美德。7cWcfK3。 即使贵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就是因为遵循了这些品德。不知谦逊从而招致身死国丧,桀纣就就是这样得例子。您怎能不慎重呢?”伯禽没有辜负父亲得期望,没过几年就把鲁国治理成民风纯朴、务本重农、崇教敬学得礼仪之邦。有道就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对儿子得谆谆教诲,可谓良苦用心。dACjChT。 二、司马谈得《命子迁》 “此孝之大者” 司马谈学富五车,所以她后来做了汉武帝得太史令,通称太史公,

历代名人家风家训故事

历代名人家风家训故事 《历代名人家风家训故事》观后感 文/卢涛 七月的普洱,炎炎夏日中附带着丝丝的细雨,而我却沉浸在《历代名人家风家训的故事》一书中,看着书中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在读书时代早已认识,却仅仅认识其本人及其优秀事迹,但对各位名人的成长经历及其对后辈的教育也知之甚少,但通过阅读《历代名人家风家训的故事》一书,我从中看到了司马去的大孝之道在立身,看到了苏洵三兄弟的团结共患难,看到了司马光告诫子孙贪婪多欲身必败,看到了曾老的居官不以钱为本等等,其中包含了为人之道、做官之道、求学之道及处世之道四个大道理,但其中我受到的启发不仅仅于其中,生活中先做人后做事,作为一名基层项目管理员,需要协调各方参建单位工作,对内对外都必须合理安排,提前策划,为人、为管理员、处事必须学会,必须严于律己,善于学习。 首先,为人之道,作为一名基层项目管理员,在项目的日常管理中,必须学会为人。“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慎言检迹,立身扬名,亦已备矣”这段话出自《颜氏家训》,大意是古来圣贤书,教人诚实孝顺,谨言,经常检讨自己的行为,立足于养成良好的家风,修身齐家。在日常的项目管理中,细小琐碎的事情繁杂,这就要求我们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经常反省自己的行为,而且项目管理必须严格执

行公司的规章制度,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松懈,在对外交流中要慎言,把握好语言的尺度。在苏洵的:兄弟团结共患难一文中,更是要我们学会团结,项目参建单位众多,配合难度颇高,因此需要我们紧密团结,各方配合才能完成项目的建设工作,尤其是室外施工,土建管道,绿化、智能化及市政配套,并不是单独一个单位就能完成的,如果不能通力合作,每一家单位各做各的,那最后将会造成无休止的返工,费时费力,这就体现了合作团结的重要性,而我们甲方现场管理员,正是作为合作团结的桥梁出现的,链接各单位完成此工程项目,可想而知,我们首先要明白团结的重要性,才能做好项目的管理工作。 其次,为官之道,首要廉。“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到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这句话是司马光训诫子孙的一封家书,大意是,节俭是德行里面最主要的,勤俭者欲望淡薄,在人生的路上受物质条件左右的程度也小,不会为了钱财去犯罪,不管君子小人,只要勤俭,都能远离犯罪,丰裕家庭。俭,不仅仅是勤俭,古代的俭其实也是廉的一种说法。廉俭不分家,在项目管理中,作为基层管理员,受到诱惑甚多,比如签证的办理,参建单位的打招呼等等,要求我们基层管理员要学会俭,其实更主要的是廉,廉并不是一句口号,这是一种行动,杜绝诱惑,才能不被事情所左右。一旦失去了廉,意味着工作上也会失去了公正,自然就做不到廉洁自律了。比如陕西省副省长冯新柱,利用分管扶贫工作职权谋取

中国古代20大家规家训,持家、旺家、传家

中国古代20大家规家训,持家、旺家、传家 家规是祖上对家族内人的行为规范。一般是由一个家族所遗传下来的教育、规范后代子孙的准则,也叫家法。家训是指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端蒙养、重家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传统家训家规中,包含了股和你很多做人处事的智慧。而且家规都是非常质朴的,真诚而实用,可以说这些古代的家规是中华民族的巨大财富,是对所有中华儿女的教诲。 一、姬旦《诫伯禽书》 作者周公旦(约公元前1100年),姓姬名旦,称周公。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周成王亲政后,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 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君子力如牛,不与牛争力;走如马,不与马争走;智如士,不与士争智。 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 译文: 亲戚故人没有发生严重过失,就不要抛弃他。不要对某一人求全责备。有德行的人即使力大如牛,也不会与牛竞争力的大小;即使飞跑如

马,也不会与马竞争速度的快慢;即使智慧如士,也不会与士竞争智力高下。 德行广大者以谦恭的态度自处,便会得到荣耀;聪明睿智而用愚陋的态度处世,你将获益良多。 赏析: 《诫伯禽书》讲的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即使贵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为遵循了这些品德。不知谦逊从而招致身死国丧,桀纣就是这样的例子。你怎能不慎重呢?” 二、孔子家训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译文: 这句话意思很明了。一天孔子站在庭院里,他的儿子孔鲤“趋而过庭”,就是小步快走。在上级面前、在长辈面前你走路要“趋”,低着头,很快地这样走过去,这叫“趋”。 那么孔鲤看见父亲孔子站在庭院里面,于是低着头“趋”,孔子说”站住,学诗了吗?“没有。”不学诗何以言“——不学诗怎么会说话? 又一天,孔子又站在庭院里,孔鲤又“趋而过庭”,孔子说,“站住,学礼了吗?”“还没有”。”不学礼何以立“不学礼怎么做人?

中国古代十大家训

中国古代的十大家训 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历史上对个人的修身、齐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国家更加富强的必不可少的一点。远古时代,人类社会经历了氏族、家族、家庭的变迁,然而,这些都是形成一个国家的基石。 在国家不安定和国法不明确之际,家训即可发挥稳定社会秩序的力量。因为,家族为了维持必要的法制制度,就拟定一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家族中人,这便是家法家训的最早起源。 一、周公的《诫伯禽书》 一饭三吐哺” 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洛邑,大封诸侯。他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周公告诫儿子说: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轻贱的了。 可是,一次沐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唯恐因怠慢而失去人才。我听说,德行宽裕却恭敬待人,就会得到荣耀;土地广大却克勤克俭,就没有危险;禄位尊盛却谦卑自守,就能常保富贵;人众兵强却心怀敬畏,就能常胜不败;聪明睿智却总认为自己愚钝无知,就是明哲之士;博闻强记却自觉浅陋,那是真正的聪明。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即使贵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为遵循了这些品德。不知谦逊从而招致身死国丧,桀纣就是这样的例子。你怎能不慎重呢?”伯禽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没过几年就把鲁国治理成民风纯朴、务本重农、崇教敬学的礼仪之邦。有道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可谓良苦用心。 二、司马谈的《命子迁》 此孝之大者司马谈学富五车,所以他后来做了汉武帝的太史令,通称太史公,掌管天时星历,还职掌记录,搜集并保存典籍文献。这个职位是武帝新设的官职,可以说是武帝为司马谈量身定制”的。 因此,司马谈对武帝感恩戴德又尽职尽责。由于责任心极强,司马谈在临死的时候,拉着儿子司马迁的手,边哭边嘱咐,这就是司马谈的《命子迁》。司马谈希望自己死后,司马迁能继承他的事业,更不要忘记撰写史书,并认为这是大孝”

古代家训与现代家庭教育

古代家训与现代家庭教育 家训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表现了不同时期、不同朝代、不同社会阶层对中国传统美德的塑造与弘扬,体现了丰富的哲学思辩与道德伦理思想。因此,吸取家训文化中的营养因素,对于我们今天的传统道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乃至全民族的精神文明建设都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与启迪作用。 一、家训文化的内涵 家训是我国传统家庭教育所特有的一种文献形式,它包罗广泛,情感真挚,言简意赅,说理透辟,针对性强,便于践行,所以深得世人称许。 家训又称家教、家范、家诫或家规。家训是指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道德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家训属于家庭美德的范畴。家训即是家人做人的道德标准。 二、家训文化的消失 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厚的社会和家庭的基础。其根本的原因,是因为中国古代社会是“伦理社会”。具体而言,一是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国之本在家”,因而十分重视“齐家”,而“齐家”在于“修身”;修身就是家庭成员个体的道德修养。这就决定了家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修身齐家也就成了家训的主要目的和基本内容。第二,传统社会的家庭是以家长制为主体的宗法制结构。宗法制家庭、家族的特点,就是家或家族通过立子立嫡的继承法而代

代相传。家训就是达到家庭、家族得以代代延续的文化基础。以上两条决定了中国古代家训的发达。 如上所述,古代家训产生和发展有一个内在的动力机制,这就是家长为权威和立子立嫡代代延续的宗法制的家庭结构。传统家训主要是家长对家人、族长对族人、父祖对子孙的教诲训示。事实上,家训文化之所以有效并得以传承,关键在于家长对于家庭成员具有无可撼动的绝对权威。不听父言、反抗父训,就是不孝,就会受到舆论的谴责、甚至是法律的惩处。所谓“家训”,实际上就是“父训”。如《曾国藩家书》中的家训,基本上是曾国藩对弟、对子的训示。而在今天,家长制已经瓦解,父亲在家庭中的权威不是靠制度,而是靠父亲的道德威信和经济地位,也就是说,“家训”的建设失去了制度的保障。 其次,随着时间的变迁,大家族、大宗族的家庭结构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分散和小型化的现代家庭。2014年卫计委发布的首个《中国家庭发展报告》显示,中国家庭户平均人数已由20世纪50年代前的5.3人降至2012年的3.02人,“小家庭”结构让家庭成员更趋独立,加上人员流动性大,让原本具有血缘联系的家庭成员“天各一方”,感情也日趋淡化。由于计划生育的长期实行,以及“生男生女一个样”的宣传,改变了几千年来的“传宗接代”的生育观念,冲击了中国人光宗耀祖、维护家族荣誉的传统观念。而在古代,家训是与家族荣誉的代代相传同行的,因而才有立家训、尊家训的动力。无疑,现代社会已经失去了产生传统家训文

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十句家训

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十句家训!看客读史2018-01-28 16:30:27 1、家和万事兴! 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明·佚名《增广贤文》 毋令长者疑,毋使父母怒。——明·吴麟徵《家诫要言》 2、慈母多败子! 爱而不教,使沦于不肖,陷于大恶,入于刑辟,归于乱亡,非他人败也,母败之也,自古及今,若是者多矣,不可悉数。——北宋·司马光《家范》 3、养不教,父之过。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南宋·王应麟《三字经》 4、欲不可纵。 礼云:欲不可纵,志不可满。宇宙可臻其极,情性不知其穷。唯少欲知足,为立涯限。——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 5、祸从口出。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晋·傅玄《口铭》 6、打人莫打脸。 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中国谚语。事关中国人的面子问题,不必多解释,人人都受其影响过。 7、施恩勿念,受恩莫忘。 施于人而不忘,非天布也。商贾不齿,虽以事齿之,神者弗齿。--先秦·庄子《庄子·列御寇》 《菜根谭》:“为善而急人知,善处即是恶根”! 8、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举世尽从忙里过,谁人肯向死前修。心至虚时能受益,事非经过不知难。静坐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明·罗洪先《醒世歌》 9、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与儿孙作牛马。 想六地众生,强揽闲愁。恰才得食饱,又思量、骏马轻裘。有骏马,有轻裘。又思量、建节封侯。假若金银过北斗。置下万顷良田,盖起百尺高楼。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与儿孙作马牛。——元·王哲《集贤宾鸣鹤馀音卷一》 10、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看?常将有日思无日,莫等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明·周怡《勉谕儿辈》

中国历代名人家训汇编

中国历代名人家训汇编 一、养子须教子 1、须知孺子可教,勿谓童子何知。(《增广贤文》) 2、养不教,父之过。(《三字经》) 3、养子不教如养驴,养女不教如养猪。(《增广贤文》) 4、富若不教子,钱谷必消亡;贵若不教子,衣冠受不长。(《增广贤文》) 5、居家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增广贤文》) 6、能师孟母三迁教,定卜燕山五桂芳。(《增广贤文》) 7、训子须从胎教始,端蒙必自小学初。(《增广贤文》) 8、人品须从小作起,权宜苟且诡随之意多,则一生人品坏矣。(家诫要言) 9、立身作家读书,俱要有绳墨规矩,循之则终生无悔无尤。(家诫要言) 10、儿小任情骄惯,大来负了亲心。(《小儿语》) 11、凡好何须父业,儿若不肖空积。(续小儿语)

12、要求子顺,先孝爷娘。(续小儿语) 13、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与儿孙。(《增广贤文》)14、国清才子贵,家富小儿娇。(《增广贤文》) 15、事亲须当养志,爱子勿令偷安。(《增广贤文》) 16、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与儿孙作牛马。(《增广贤文》) 17、凡人皆有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曾国藩家书》) 18、京师子弟之坏,无有不由于骄奢二字者。尔与诸弟其戒之,至嘱至嘱。(《曾国藩家书》) 19、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习气,则难望有成。(《曾国藩家中》) 二、仁爱 1、百善孝为先。(《赠广贤文》) 2、孝当竭力,非徒养生。鸦有反哺之孝,羊知跪乳之恩。(《增广贤文》) 3、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治文贤文) 4、毋令长者疑,毋使父母怒。(家诫要言)

中国古代家训的精髓重德修身

中国古代家训的精髓——重德修身 中国古代家训的精髓——重德修身 中国人自古注重庭训家教,曾子杀猪教子、孟母三迁等故事至今在老百姓中耳熟能详。历史上的名臣大儒如宋朝的司马光、欧阳修、朱熹;明朝的王夫之及清朝的郑板桥、曾国藩等等,都留有家训。还有许多形式的家书、教子诗等等。在这些历朝历代的著名家训家规中,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礼义廉耻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与美德,被不厌其烦的叮咛后世子孙。北齐士族颜之推,为了告诫子孙不可自恃门第、骄逸怠惰,同时也希望子弟能将士族门风维系不坠,于是写下洋洋洒洒二十篇,约四万多字的《颜氏家训》。这本家训在其后的一千三、四百年间传诵不息,被后世尊为家训之祖。颜之推的苦心没有白费,颜家子孙果然争气。他的孙子颜师古是唐朝注《汉书》的大学问家,五世孙又出了誉满书林的颜真卿和名政治家颜杲卿。

“重德修身”是各家家训的核心内容 宋代大儒朱熹即在《家训》中指出:“有德者虽年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虽年高于我,我必远之。”意思是说,有德的人虽然年龄比我小,我也会尊敬他;不肖的人,虽年龄比我大,我也必定疏远他。从中可以看出朱熹对德的重视程度。在朱熹看来,重视道德修身就同“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不可不慎哉!” 朱熹进一步指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其意思是指善事多么小也要积极而为,恶事多么小也不能为之。不要以为自己曾经做过善事而忽视小恶,就不拘小节。忽视小恶,让其存在和发展,就会变成大恶。不拘小节也会发展至变节;注意小节,细心修养,才能达到高风亮节。 清朝时期曾任大理寺卿的王昶在家规中也告诫子弟:见利不能忘义,不能产生贪心;对待别人,不能产生漠视心、欺诓心、徇情心,更不能产生自私自利占便宜心;待人要宅心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

中国古代家训经典

中国古代家训经典 一、养子须教子 1、须知孺子可教,勿谓童子何知。(《增广贤文》)2、养不教,父之过。(《三字经》) 3、养子不教如养驴,养女不教如养猪。(《增广贤文》)4、富若不教子,钱谷必消亡;贵若不教子,衣冠受不长。(《增广贤文》) 5、居家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增广贤文》)6、能师孟母三迁教,定卜燕山五桂芳。(《增广贤文》)7、训子须从胎教始,端蒙必自小学初。(《增广贤文》)8、人品须从小作起,权宜苟且诡随之意多,则一生人品坏矣。(家诫要言) 9、立身作家读书,俱要有绳墨规矩,循之则终生无悔无尤。(家诫要言) 10、儿小任情骄惯,大来负了亲心。(《小儿语》)11、凡好何须父业,儿若不肖空积。(续小儿语) 12、要求子顺,先孝爷娘。(续小儿语) 13、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与儿孙。(《增广贤文》) 14、国清才子贵,家富小儿娇。(《增广贤文》) 15、事亲须当养志,爱子勿令偷安。(《增广贤文》)16、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与儿孙作牛马。(《增广贤

文》) 17、凡人皆有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曾国藩家书》) 18、京师子弟之坏,无有不由于骄奢二字者。尔与诸弟其戒之,至嘱至嘱。(《曾国藩家书》) 19、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习气,则难望有成。(《曾国藩家中》) 二、仁爱 1、百善孝为先。(《赠广贤文》) 2、孝当竭力,非徒养生。鸦有反哺之孝,羊知跪乳之恩。(《增广贤文》) 3、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治文贤文) 4、毋令长者疑,毋使父母怒。(家诫要言) 5、当少壮时,须体念衰老的酸辛。(《增广贤文》)6、父子和而家不败,兄弟和而家不分,乡党和而争讼息,夫妇和而家道兴。(《增广贤文》) 7、早把甘旨当奉养,夕阳光景不多时。(《增广贤文》)8、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增广贤文》) 9、尊师而重道,爱众而亲仁。(《增广贤文》) 10、孤寡极可念者,须勉力周恤。(家诫要言) 11、处富贵地,要矜怜贫贱的痛痒。(《增广贤文》)

中国传统家训

法政学院研究生作业 (硕士研究生) 学生姓名:张奥 专业:伦理学 方向:应用伦理学 年级:2010级 课程名称:中国传统文化专题研究 课程类型:专业课 开课时间(学期):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授课教师姓名:赵忠祥 提交作业时间:2012年9月 成绩: 教师签名: 中国传统家训的伦理思考

张奥 摘要:中国传统家训历史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理论与史实相结合的角度深入探讨了中国古代家训的起源及原因。中国传统家训作为中国古代教育的主要模式,蕴含了丰富的德育思想,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家训伦理内涵的阐释,深入挖掘其在当代社会所具有的现代价值,以期传承和扬弃中国传统伦理思想。 关键词:家庭;中国传统;家训;道德人格;伦理 一、中国传统家训概说 (一)中国传统家训的起源 1.家庭为中国传统家训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生产组织形式延续了数千年历史。而古代这种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组织形式,也即是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结构方式。在这种经济结构方式下,几乎各个家庭的存在都是以自我生产、自我满足为前提的,生产和交换以及社会联系的范围相对狭小,这就使得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关系相对稳固。正是传统农业社会中的稳定的家庭存在方式,不仅使社会成员间的交流相对滞涩,而且还从相反的方面加大了家庭所担负的社会功能,使得许多本来应当为社会所承担的义务,也集中到了家庭里面,以至于人们生产和生活知识的积累、道德品行的培养,甚至于为政处事能力的提高,都要通过家庭教育或处理家政的实践才能实现。 中国是以一种家国同构式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封建等级专制国家,家庭成为连接个人与国家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人生目标,修身以齐家,治国平天下要齐家,它们都突出了家庭的社会功能的重要性。 家庭是社会的组织细胞。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总是要在家庭生活中得到反映;同时,社会各个家庭生活的情况如何,对整个社会生活又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所以,通过协调家庭关系,进而协调社会关系,以致于使国家社会生活形成和谐稳定的格局,这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极为重视的一个思想传统。 2.文字记载关于中国传统家训起源的考究 对于中国传统家训的研究,前人学者颇有建树,关于各种家训的著作也日益增多。但是一旦提及家训起源于何时这一问题,答案却不尽相同。 其中一种说法将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作为中国传统家训的始祖。“如果仅就内容的系统性和全面性而言,《颜氏家训》堪称中国传统家训的第一部,这是

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十句家训

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十句家训! 1、家和万事兴! 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明·佚名《增广贤文》 毋令长者疑,毋使父母怒。——明·吴麟徵《家诫要言》 2、慈母多败子! 爱而不教,使沦于不肖,陷于大恶,入于刑辟,归于乱亡,非他人败也,母败之也,自古及今,若是者多矣,不可悉数。——北宋·司马光《家范》 3、养不教,父之过。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南宋·王应麟《三字经》 4、欲不可纵。 礼云:欲不可纵,志不可满。宇宙可臻其极,情性不知其穷。唯少欲知足,为立涯限。——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 5、祸从口出。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晋·傅玄《口铭》 6、打人莫打脸。 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中国谚语。事关中国人的面子问题,不必多解释,人人都受其影响过。 7、施恩勿念,受恩莫忘。

施于人而不忘,非天布也。商贾不齿,虽以事齿之,神者弗齿。--先秦·庄子《庄子·列御寇》 《菜根谭》:“为善而急人知,善处即是恶根”! 8、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举世尽从忙里过,谁人肯向死前修。心至虚时能受益,事非经过不知难。静坐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明·罗洪先《醒世歌》 9、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与儿孙作牛马。

想六地众生,强揽闲愁。恰才得食饱,又思量、骏马轻裘。有骏马,有轻裘。又思量、建节封侯。假若金银过北斗。置下万顷良田,盖起百尺高楼。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与儿孙作马牛。——元·王哲《集贤宾鸣鹤馀音卷一》 10、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看?常将有日思无日,莫等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明·周怡《勉谕儿辈》

中国古代的一些家训集萃

中国古代的一些家训集萃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常将有日思无日,莫等无时思有时”、“教子有五:导其性,广其志,养其才,鼓其气,攻其病,废一不可”……从先秦到明清,我国流传下无数古语家训,在国人心中流淌千年。 立身篇 三国·诸葛亮《诸葛亮集》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明·王夫之《王夫之集》 立志之始,在脱习气。习气熏人,不醪而醉。……以之读书,得古人意。以之立身,踞豪杰地。以之事亲,所养惟志。以之交友,所合惟义。惟其超越,是以和易。 明·彭士望《耻躬堂文集》 少年须常有一片春暖之意,如植物从地茁出,天气浑含,只滋根土,美闷春融,绝无雕节,自会发生盛大。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 礼云:欲不可纵,志不可满。宇宙可臻其极,情性不知其穷。唯少欲知足,为立涯限。 唐·杜甫《又示宗武》 觅句新知律,摊书解满床。

试吟青玉案,莫羡紫罗囊。 假日从时饮,明年共我长。 应须饱经术,已似爱文章。 十五男儿志,三千弟子行。 曾参与游夏,达者得升堂。 宋·欧阳修《欧阳永叔集》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而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付弈。 治家篇 宋·刘清之《戒子通录》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饥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等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明·王夫之《姜斋文集》 和睦之道,勿以言语之失、礼节之失,心生芥蒂。如有不是,何妨面责,慎勿藏之于心,以积怨恨。天下甚大,天下人甚多,富似我者,贫似我者,弱似我者,千千万万。尚然弱者不可妒忌强者,强者不可欺凌弱者,何况自己骨肉。有贫弱者,当生怜念,扶助安生;有福强者,当生欢喜心,吾家幸有此人撑持门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