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艺术史:法国新古典主义美术-安格尔【46】

西方艺术史:法国新古典主义美术-安格尔【46】

西方艺术史:法国新古典主义美术-安格尔【46】
西方艺术史:法国新古典主义美术-安格尔【46】

西方艺术史:法国新古典主义美术-安格尔【46】

19世纪法国美术

大卫的另一个学生是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Jean AugusteDominique Ingres,1780—1867),他的艺术典雅精美。1780年,安格尔生于一个世代绘画的美术学院院士家庭,并从小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9岁的小安格尔在素描上显露出惊人的天分,寥寥数笔就能传神地画下家里客人们的肖像,父亲于是送他到几位名师处深造,因此打下了坚实的绘画功底。

安格尔17岁时来到巴黎,在这里遇到了影响他一生艺术道路的老师大卫。刚开始大卫对这个日后的得意门生并不感兴趣,原因是安格尔平淡谦和的画风难入这位以英雄主义为信条的导师的法眼。安格尔异常聪明,他没有急于改变风格,而是在此之外加进了老师的某些元素,21岁时的《阿喀流斯接待阿伽门农的使者》1801(《伊利亚特》中的一幕:希腊统帅阿伽门农向英雄阿喀流斯道歉,送上美女财礼并请他参战)令大卫对他刮目相看,并获得了赴罗马学习的机会,但实际上他26岁才奔赴意大利求学。求学期间,他不断将作品寄回国内在沙龙上展出,大卫惊喜地看到学生越发接近古典主义了,并为找到接班人兴奋不已。44岁,当安格尔回到巴黎时,他已是公认的古典派大将了。《阿喀流斯接待阿

伽门农的使者》当时的法国,乃至整个欧洲,古典主义江河日下,大卫已流亡比利时,他的另一弟子格罗也游离于古典派之外。学成归来的安格尔,无疑壮大了古典派日渐消亡的声势,成为古典派对付新兴的浪漫派的法宝。

从大卫到安格尔,是热情、生动的革命古典派向僵化、空虚的学院古典派的蜕变,安格尔背弃了老师艺术中的人民性,成为唯古典主义造型的追随者。安格尔表面不问政治,实际用自己的画笔为复辟王朝粉饰太平。《路易十三的誓言》得到了官方的热烈赞赏和革命舆论的强烈批评,正因为如此安格尔获得了波旁王朝颁发的'荣誉军团骑士'称号,次年还被选为皇家美术学院院士。然而,在一片偏重考古的指责声中,他'挂'不住了,一气之下返回了罗马(在意大利期间,他被任命为驻罗马的法国皇家美术学院院长),直到61岁才回国。《路易十三的誓言》

安格尔一生向往古典主义,追求古典理想化的平静肃穆的美,并以此作为他艺术的最高追求。古典派强调造型的准确性,这一点安格尔做得比他的老师更极端,简直到了一椅一物非倾心雕琢不可的地步,当然造型更为精美的同时,画面自然也就更为僵化。在形式精益求精的同时,内容从大卫的现实题材转为纯粹的唯希腊罗马是之的地步,成为脱离实际的纯艺术追求,于是'与时代步调格格不入'成为后世不肖子弟诘责他的主要话柄。

《黄金时代》(又被人戏称'懒惰的美女群'),很难从在幸福乐园中(古希腊人将历史分为'黄金、白银、青铜、黑铁'四个时代)的无忧无虑的青年男女们的身上看出大卫的雄浑之气,取而代之的是造型极其精美之外的对理性美的描画。

实际上,安格尔的师承与其说出自大卫,不如说出自另外两个人--拉斐尔、提香,尤其是拉斐尔,他是安格尔终生的偶像。一次,孩提时的他看到了拉斐尔的《椅中圣母》,(后来,他仿照《椅中圣母》创作了《1780年波滔斑夫人》)感动得热泪盈眶,后来他自述说:'拉斐尔打开了我艺术的眼界,使我顿开茅塞,这个印象决定了我一生的命运。'在意大利古典主义的宝库中,他对拉斐尔遗留画作和提香人体艺术进行了近乎发狂的研习揣摩,依照拉斐尔《雅典学派》创作了《荷马的礼赞》。这时,安格尔纯理性古典主义的某些弱点、也是后来学院派的弱点也暴露无遗了,即忽视人物客观的艺术视角,盲目追求古典主义死板的教条,使得画面显得不免生硬死板。当然,这种'死板'也是遵照古典主义原则而为之的,为了排除一切亢奋、激烈的情绪化成分,赋予作品安静、庄严的因素,对这种艺术追求上的反差,毋庸多言(绝对不是单纯地批判安格尔及学院派)观察《拯救安吉丽卡/洛哲营救安吉莉卡》1819中那个没有激越因素的场面就可以理解了。《拯救安吉丽卡》

安格尔学习拉斐尔真正的成绩是对女性裸体的传神描绘,他

本人也是首屈一指的素描大师,因而对造型的把握上显示出异常的得心应手。1808年,安格尔创作了著名的《瓦尔松浴女/大浴女》,这个被后世奉为裸体背影经典的形象健康、丰满、洋溢出生动而毫无任何淫亵的成分。华妙庄严,曲线和形有如音乐中的节奏与韵律,奏出完美的和声。美妙的女子背影使他激动得竟至无暇过多顾及技术。半明和半暗的调子在这柔嫩的背上颤动着。色彩虽然相当原始,却也不无悦人之处。绿色的帘子、浅黄色调的身体、白色的床单、白色带红的绸头巾一一全部安排在一个平面上,如在镶嵌饰物中一样和谐地交织在一起。《瓦尔平松浴女》安格尔强调绘画必须重视骨骼,而肌肉远在其次,他认为肌肉绘制得过分精确会成为造型纯真的最大障碍,甚至会造成独特构思的浪费使作品平庸化。这是发前人所未想的重要美学理论,1814年他应卡萝琳皇后的邀请创作的《大宫女》就是这种理论的最好佐证。安格尔故意拉长人物的腰身(增加三根脊椎骨),这种'没有骨头'的变体增强了裸体特有的妩媚感。《大宫女》通过拉长人体、加强线条流动感和近似平涂的笔法,创造出接近东方美的新趣味。另外色彩的调配显得平和稳定、独具匠心,以至有人称威尼斯画派无一人能够企及。这时法国的贵族上层对具有强烈的东方情调的土耳其内宫生活极感兴趣,一些画家为满足贵族这种视觉需要刻意去描绘土耳其闺房的淫艳生活。安格尔先后画过好几幅土耳其宫女的形象。《大

宫女》这一画题是为区别他的另一幅油画《宫女》)就是这时期他描绘裸女题材的代表作之一。《大宫女》《泉》是他最负盛名的作品,是他于1830年在意大利期间作为习作开始的,1856年才在巴黎完稿,据说原名是《维纳斯》,但画家经过数十年的世俗漂泊,修改了少女脚边的小天使,把整理秀发改为倒倾水瓶,使之成为一幅具有古典主义象征意义的名作。也许安格尔在寄托对青春的无限眷恋——少女充满活力的胴体正象她脚边的那朵含苞欲放的雏菊,散发着长久的魅力,给人以宁谧的思绪、无尽的隽永。这虽是他晚年的作品,但所描绘的女性的美姿却超过了他过去所有的同类作品。安格尔的艺术形式美是成功的,他笔下的裸体摒弃了一切非自然的成分,因而她们的美是可供任何时代膜拜的典范。《泉》

安格尔崇尚自然,代表他最高成就的裸体创作往往不事雕琢,是自然形象洗练化与古典造型理性的完美结合。他笔下的裸女没有思想(《土耳其浴室(浴女)》)、没有信仰(《后宫佳丽》)、没有任何时代的成分(《维纳斯》实际是他夫人的画像),完全是画家纯粹的艺术创作。《土耳其浴室》1862那富有音乐感的无数圆的配合使我们体会到他的格言:“在一切形中,最美的是圆形。”画中的裸体组成了一个中间性的基调,小小的蓝、红、黄各色斑块,如宝石一样嵌缀其间,只是稍显模糊,但非常和谐一致。在女性美的表现上,安格

尔克服了他那种感官上的爱好,赋予了它以传奇的魅力。这幅画反映了安格尔借助众多的“洁净”、“洗练”优美的人体来表现一种单纯与丰富、动态与静态的完美结合。每个浴女是一种“洗练”和“洁净”的形式,众多的“洗练”和“洁净”结合在一起就使得形式更为丰富。这冷静、幽雅精于用线和微妙的明暗色调来体现人体表达方式,是来自古典主义的传统;但是,这种真切而又超越真实,单纯而又变化丰富,柔美而又不柔弱甜媚的抽象意味,以及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浓郁的东方情调,是传统的古典艺术中所从未有过的。《土耳其浴女》

安格尔自始至终地追求着理想化的美、使用具有生命的线,留下卓绝千古的素描《斯特马蒂一家》1818、《小提琴家帕格尼尼/尼可洛·帕格尼尼》。《斯塔马蒂一家》《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素描他的油画肖像也是略施明暗,主要靠高超的亮部造型,突出人物的个性。《菲里伯特·里维耶夫人肖像》1805、《奥松维尔子爵夫人/路易斯,奥松维尔伯爵夫人》1845、《贝尔丹先生/贝尔登肖像》1832都坚实洗练,代表其天才的顶峰。

《里维耶夫人肖像》:这幅肖像在色彩方面无疑也是安格尔的杰作之一。匀整的颜色如同镶嵌一样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色彩显示着形体,带有某些起伏的暗示,但没有求助于阴影。身体和衣服用象牙白突出出来,组成画面的受光部分,深蓝

色的沙发则组成画面的阴影部分。这两种颜色都被纳入黑色的背景。红、黄两色的小小变化无害于整体效果。个性和朴实的表情、明暗和单纯——使这幅肖像别有一种优美滋味的就是这些。这幅作品于1806年在沙龙中展出,但是它“独特的、革命的、哥特式的”风格特点招来了许多批评家的愤怒。《里维耶夫人肖像》《奥松维尔伯爵夫人》创作于1832年的《贝尔登肖像》无疑是他的肖像画中最著名的一幅。人们称赞这幅肖像,说它是“生理的肖像,道德的肖像,整个时代的发现,智慧的权力,财富,自信,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路易·菲力普时代的正直的人”。所有这些,都非常完善地表现在这幅肖像上。由于安格尔的精心的描绘和细节突出,使得他创造了一个足以表现整整一个时代的坚强人物的形象:这个形象同贝尔登本人的个性融合得如此紧密,以至现在已经很难把他们分开。《贝尔登肖像》《里维拉小姐/凯罗琳·里维勒小姐的画像》1805《土尔其宫女与女奴》1840 艺术宝库带您进入艺术的神圣殿堂,领略艺术的美,生活的美!艺术宝库是美术爱好者的福地,古今中外艺术的集大成者,美术资料丰富全面,供艺术家们学习研究的交流平台。有需要请联系微信:glailp-

新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思潮的源流发展从古典主义思潮的源流发展上说,它最早产生在十七世纪的三、四十年代,盛行于六、七十年代,先后流行了两百年。到了十八世纪开始衰落,古典主义从文艺思潮的内容走渐蜕变为一种单纯的文艺形式,文学史上称它为"拟古主义"或"假古典主义"。这时,它就成为资产阶级政治革命和文学发展的一种极大障碍,最终被启蒙主义和浪漫主义思潮所击败 ■古典主义绘画 从17世纪至19世纪流行于欧洲各国的一种文化思潮和美术倾向。它发端于17世纪的法国,先后有三种不同的艺术倾向。 一是主要是对古希腊、罗马古典作品艺术风格的怀旧与模仿之风,以普桑代表的崇尚永恒和自然理性的古典主义。从狭义上讲,有把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法国大革命时期兴起的这种怀旧风格的回哈作为,第二倾向以达维特为代表的宣扬革命和斗争精神的古典主义。三是以安格尔为代表的追求完美形式的和典范风格的学院古典主义。古典主义作为一种艺术思潮,它的美学原则是用古代的艺术理想与规范来表现现实的道德观念,以典型的历史事件表现当代的思想主题,也就是借古喻今。古典主义绘画以此精神为内涵,提倡典雅崇高的题材,庄重单纯的形式,强调理性而轻视情感,强调素描与严谨的外表、贬低色彩与笔触的表现,追求构图的均衡与完整,努力使作品产生一种古代的静穆而严峻的美。在技巧上,古典主义绘画强调精确的素描技术和柔妙的明暗色调,并注重使形象造型呈现出雕塑般的简练和概括,追求一种宏大的构图方式和庄重的的风格、气魄。 ■新古典主义 新古典主义,一方面起於对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的反动,另一方面则是希望以重振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为信念。新古典主义的艺术家刻意从风格与题材模仿古代艺术,并且知晓所模仿的内容为何。雕刻艺术则以浅浮雕图式表现,因此截然不同於巴洛克风格的深度雕刻。新古典主义代表艺术家有巴利、卡诺瓦、富拉克斯曼、汉弥顿、蒙斯、毕拉内及、托尔瓦森、维恩、魏斯特。 以复兴古希腊罗马艺术为旗号的古典主义艺术,早在17世纪的法国就已出现。在法国大革命及其政治和社会改革之前,有一场纯粹的艺术革命,这就是新古典主义美术运动。这一时期的法国美术既不是古希腊和罗马美术的再现,也非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的重复。它是适应资产阶级革命形势需要在美术上一场借古开今的潮流。所谓新古典主义也就是相对于17世纪的古典主义而言的。同时,因为这场新古典主义美术运动与法国大革命紧密相关,所以也有人称之为“革命的古典主义”。 ■新古典主义绘画 以复兴古希腊罗马艺术为旗号的古典主义艺术,早在17世纪的法国就已出现。在法国大革命及其政治和社会改革之前,有一场纯粹的艺术革命,这就是新古典主义美术运动。这一时期的法国美术既不是古希腊和罗马美术的再现,也非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的重复,对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的反动,。它是适应资产阶级革命形势需要在美术上一场借古开今的潮流。所谓新古典主义也就是相对于17世纪的古典主义而言的。同时,因为这场新古典主义美术运动与法国大革命紧密相关,所以也有人称之为"革命的古典主义"。代表人物:大卫 ■维多利亚风格 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期间(1837——1901年)形成的艺术复辟的风格,它重新诠释了古典的意义,扬弃机械理性的美学,开始了人类生活中一种全新的对艺术价值的定义,这就是“维多利亚风格”。

美术作品赏析

美术作品赏析——马拉之死 一、缘由 《马拉之死》是大卫的一幅名画,它因马拉的特殊身份和简洁有力的形式而为人们所熟知。马拉(Marat,1743-1793年)是雅各宾派的核心领导人之一。雅各宾派当政以后,他因为卓越的号召能力而成为该派的主席,但同时也是一位残忍嗜血的活动家,往往不经审判便将政敌送上断头台。他患有严重的皮肤病,每天只有泡在洒过药水的浴缸中才能缓解痛苦,于是,浴室就成了他最经常呆着的办公场所。1793年7月11日,一位反对暴政的女士借口商谈事宜,进入马拉的浴室,并在他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行刺,结束了这位暴戾政客的生命。 二、背景 马拉(Jean-Paul Marat, 1743–1793),是1789年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雅各宾党领导人之一,法国大革命期间,他撰写过很多抨击封建专制的文章,在当时人们心目中享有很高的威望。马拉为躲避反动分子的迫害,长期在地窖里工作,因此,染上了严重的湿病和皮肤病。为了减轻病痛,同时,不影响工作,他每天不得不泡在带有药液的浴缸里坚持工作。 1793年7月13曰,被当时的右翼吉伦特党派遣的保皇分子谋害,终年50岁。马拉被害时正在浴缸里边洗浴、边工作。这里,达维德满怀悲愤,描绘了马拉被刺的情景。凶手逃遁,匕首抛在地上,鲜血从胸口流出,左手紧握着凶手给他的留言便笺,右手无力地垂落下来……一年后,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达维德将此画转移。直到1893年,比利时皇家博物馆将此画正式收藏,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无价之宝。 三、作品赏析 画家用写实的手法再现了当时的情形:马拉倒在浴缸里,鲜血正在从伤口中流出;带血的匕首滑落在地,而凶手已经逃离现场。画家将画中的主角设计在一个情节和场景之中,丰富了肖像画的表现内容,增强了它的感染力。画家有意将画面的上半部处理的单纯、深暗以突出下半部的客观写实表现,同时,加强死者身体的下垂感和这一令人震惊愤慨的事件给人们带来的压抑、憋闷即莫大的悲痛之感。

新古典主义风格油画解析

劫夺萨宾妇女 【名称】劫夺萨宾妇女 【类别】油画 【年代】1789年至1799年 【作者】达维特 【规格】约有386×520厘米 【属地】现藏巴黎卢浮宫 这幅画暴露了古典主义绘画形式美的程式化,理性的构思冲淡了艺术美的真实激性。达维特在失望与消沉的情绪下,借画这幅画来消磨时光,因而难免有"借酒浇愁"之感。此画于1799年完成,当它被推出沙龙时,人们立即意识到画家的意志的转变。所以到了拿破仑巩固其政权的年代里,他也很快成了宫廷画家。这种局限性在他以后的创作中就更加明显了。 创作背景 1794年7月27日(法国革命新历为热月9日),拿破仑发动政变,推翻了雅各宾党专政,继而又对敌手实行残酷镇压。罗伯斯比尔被送上断头台,参加雅各宾党的画家达维特也被罗织了17条罪状而被捕入狱,险遭杀身之祸。出狱以后,他深居简出,停止了所有政治活动,除了与一些艺术界人士交往外,平时只在画室里教学。这时,达维特的情绪很消沉,遂将更多的精力用于以裸体为基础的绘画作业上。这一幅《劫夺萨宾妇女》的画稿,在他的画室里已闲置了整个大革命时期,此时他拿出来重新加工。改掉了于1789年着手时的构图,至1799年最终把它画完了。

表现目的 《劫夺萨宾妇女》和他后来的另一幅大画《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一样,追求的是对历史事件的逼真感。在这一类题材上他始终保持一种观点: 艺术之道在于模仿"地道的"古代生活,并"立意作考古式地真实再现"。他说: "我的意图是要以一丝不苟的准确性去描绘古代风尚,要让那些希腊人、罗马人看了我的画后,不会感到我的画同他们的风俗习惯有格格不入之处"。可是这一幅画不仅表现了画家的艺术理想,即所谓"历史事实的强烈逼真感",还反映了画家此时内心正在升腾的一种"和解"愿望。重画这幅作品的热情,来源于画家试图以人体描写的古典画法来填补心灵的空虚,更主要的是这个题材正好符合他抒发某种妥协、容忍与和平的哀吟心声。 题材 《劫夺萨宾妇女》的题材源自罗马神话传说:罗马人在邀请邻帮萨宾人参加自己的宴会同时,悄悄地打入萨宾城,抢去了那里许多年轻美貌的妇女。萨宾人是居住在阿比奈斯山脉中央的一支古意大利民族。而罗马帝国的缔造者、一位部落领袖罗穆吕斯早就觊觎萨宾女人。在萨宾城正在欢庆的节日里,他们冲进城去,掠夺萨宾妇女和她们的财产。从此,双方展开了长期的战斗。这种连绵不断的战争引起萨宾妇女的恐惧,为了不使自己的父兄和已经与她们成婚的罗马人继续牺牲,萨宾妇女抱着幼儿奔到战场上来阻止这场厮杀。 画面描述 画上站在中央用双手挡开鏖战激烈的敌对双方的萨宾妇女名叫爱尔茜里。她奋不顾身走到前面,孩子已从她的怀里掉落在地,左右几个妇女抢步上来搂住幼儿;前景上右侧一个正欲投枪的武士即是罗马王罗穆吕斯,他背朝观者,与对方另一持盾拿剑、胸朝观众的萨宾王都斯,构成势均力敌的一对。画上所有人物都以裸体或半裸体展现,这是古典主义绘画的特点。为了显示绘画造型布局,画上不论远景,还是近景,不论人物还是兵器,都要服从黄金分割的视觉法则。如右侧的战马与左侧高举婴儿的妇女形象相对称;爱尔茜里的白色衣服与后面稍右的红色衣服相协调。前景上两个对峙的武士的相对站势……双方的厮杀尽管气氛强烈,但主要人物的构图,包括两个部落王的正反面盾牌,高举着的婴儿的竖形与横向标枪的水平形,都是在这种法则下的稳定构图。刀枪剑戟杀气腾腾,可是人物的表情却都是那样缺乏生气,显得有点做作( 只有中央的妇女与两边两个部落王,稍显紧张一些)。 深层意义 这幅画暴露了古典主义绘画形式美的程式化,理性的构思冲淡了艺术美的真实激性。达维特在失望与消沉的情绪下,借画这幅画来消磨时光,因而难免有"借酒浇愁"之感。此画于1799年完成,当它被推出沙龙时,人们立即意识到画家的意志的转变。所以到了拿破仑巩固其政权的年代里,他也很快成了宫廷画家。这种局限性在他以后的创作中就更加明显了。 作品赏析 这是源于古罗马神话题材的作品。罗马人邀请邻邦萨宾人参加宴会,与此同时,悄悄攻入萨宾城,劫夺了许多年轻貌美的妇女。从此,双方结下仇恨,战争连绵不断。为了不使自己的亲人们在战争中继续牺牲,萨宾妇女抱着幼子走上战场,阻止双方的厮杀。画上所有的人都以裸体和半裸体出现,显示了古典主义绘画的特点。虽然人物众多,动势较大,但都遵循平衡对称原则,使构图稳定;画面中刀枪剑戟、杀气腾腾,人物表情却冷漠缺乏生气,暴露了新古典主义绘画形式美的程式化,理性的构思冲淡了艺术美的真实激情。 画家简介 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 David,1748年8月30日-1825年12月9日)是欧洲新古典主义绘画的先驱和代表性画家,在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时期雄踞法国画 坛。他的作品大多表现历史英雄人物,构图严谨,技法精细,画风简朴庄重。其代表 性历史画有《荷拉斯兄弟之誓》、《马拉之死》、《拿破仑一世及皇后加冕典礼》,肖像

新古典主义在各种形式中的表现

新古典主义在各种形式中的表现 新古典主义,兴起于18世纪的罗马,并迅速在欧美地区扩展的艺术运动。新古典主义,一方面起于对巴洛克(Baroque)和洛可可(Rococo)艺术的反动,另一方面则是希望以重振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为信念。新古典主义的艺术家刻意从风格与题材模仿古代艺术,并且知晓所模仿的内容为何。 在雕刻上的表现 新古典主义在雕刻艺术上以浅浮雕(bas relief)图式表现,因此截然不同于巴洛克风格的深度雕刻。代表艺术家:巴利(Barry)、卡诺瓦(Conova)、富拉克斯曼(Flaxman)、汉弥顿(Hamilton)、蒙斯、毕拉内及(Piranesi)、托尔瓦森(Thorwaldsen)、维恩(Vien)、魏斯特(West)。 安东尼奥·卡诺瓦(Antonio Canova)(1757年11月1日-1822年10月13日)是意大利新古典主义雕塑家,他的作品标志着雕塑从戏剧化的巴洛克时期进入到以复兴古典风格为追求的新古典主义时期。 美惠三女神 -- 卡诺瓦 抹大拉的玛利亚 -- 卡诺瓦

因邱比特的吻而复活的普塞克 -- 卡诺瓦 在建筑上的表现 新古典主义建筑是一种建筑风格,由开始于18世纪中叶的新古典主义运动而产生,作为对洛可可风格反构造装饰的反动,以及后期巴洛克中一些仿古典特征的副产物。其纯粹的形式,主要源自于古希腊建筑和意大利的帕拉第奥式建筑。在建筑方面,杰斐逊设计的弗吉尼亚大学校园和法国的苏弗洛所建的“巴黎万神庙”(先贤祠)是最著名的建筑之一。除了维吉尼亚大学外,杰弗逊连住家都是自己亲手设计的。美国的白宫,由詹姆斯·霍本和本杰明·亨利·拉特罗布设计,也属于此风格。 弗吉尼亚大学圆顶大礼堂 -- 杰斐逊 白宫北面

新古典主义音乐的简介

新古典主义音乐的简介 新古典主义音乐的艺术特色 新古典主义在美学思潮上,不但否定浪漫主义音乐的标题性和主观性,也否定后期浪 漫主义及其引伸出来的表现主义那种夸大的幻想和表现。新古典主义主张音乐创作不必去 反映紊乱的社会和政治,主张采取“中立或“艺术至上”的立场;创作应该回到“古典” 中去,回到“离巴赫更远的时代”去,那里有音乐的纯粹的不混杂诗或绘画等;作曲家应 该摆脱主观性,而以冷静的客观性把古典的均整平衡的形式,用现代手法再现出来。 新古典主义音乐的典型作品 新古典主义早期的典型创作是布索尼的《喜剧序曲》和《钢琴小奏鸣曲》,但最典型 的则是斯特拉文斯基的舞剧音乐《缪斯的主宰阿波罗》、《仙女之吻》、《诗篇交响曲》 和《钢琴协奏曲》等。这些作品有的选自古代神话故事,有的采用中世纪的宗教题材, 在音乐上则力求模拟古代音乐风格并以现代的技法与之相结合,从而形成一种新型的拟古 的音乐风格。 作为体系而对后世有影响的新古典主义,以意大利作曲家F.布索尼和俄国作曲家I.F.斯特拉文斯基为代表。 布索尼认为音乐应当保持严格的客观精神和中立态度,而古典的对位手法以及帕蒂塔、大协奏曲、托卡塔、萨卡里亚和里切尔卡等古典形式是实践这种理论最好的途径。斯 特拉文斯基于1927年在英国杂志上刊登了“回到巴赫”的宣言后,掀起了新古典主义的 热潮。 新古典主义音乐的深远影响 由布索尼和斯特拉文斯基倡导的新古典主义,对许多现代优秀的作曲家都有深远的影响。法国六人团的A.奥涅格早期所写的《弦乐四重奏》和《第一小提琴奏鸣曲》以及后期的《室内协奏曲》、《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阿卡依组曲》等作品,在音乐的观念和 结构上都有明显的新古典派特色。 他的交响曲的深刻内容和高雅而富有理智的表现方法,都反映了古典的特色。六人团 的另一作曲家D.米约,早期作品虽有后期浪漫派的影响,但其中的《钢琴奏鸣曲》1916、交响组曲《普罗德》、钢琴曲集《巴西的索达多》1919~1920、六首微型的《小交响曲》 以及中后期的《春天协奏曲》、《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单簧管、钢琴组曲》1936、《法国组曲》、第14~16弦乐四重奏,还有许多交响曲和钢琴协奏曲,都有明显的新古 典主义的特征。F.普朗克中期的许多作品,例如《法国组曲》1936、《两架钢琴协奏曲》、《g小调乐队协奏曲》1939、《钢琴与管乐六重奏》、《钢琴、双簧管与大管的三重奏》 都可以纳入这一范畴。

法国新古典主义艺术

法国新古典主义艺术 新古典主义 新古典主义,兴起于18世纪的罗马,并迅速在欧美地区扩展的艺术运动。新古典主义,一方面起于对巴洛克(Baroque)和洛可可(Rococo)艺术的反动,另一方面则是希望以重振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为信念。新古典主义的艺术家刻意从风格与题材模仿古代艺术,并且知晓所模仿的内容为何。 以复兴古希腊罗马艺术为旗号的古典主义艺术,早在17世纪的法国就已出现。一直延续到19世纪初叶,成为欧洲文学艺术的主要思潮。所谓古典主义,就是以古希腊、罗马的文学艺术为典范而得名。到了18世纪中叶,庞贝城的发掘,德国学者温克尔曼美学思想的传播,引起了人们对古典主义的兴趣,古典主义又重新复兴起来,故称新古典主义。 新古典主义产生的原因 自18世纪下半叶开始,法国艺术在启蒙运动的感染下已明显转入对古典形式和艺术的教化作用的强调。作为狄德罗最推崇的艺术家,格勒兹努力实践着狄德罗所倡导的艺术理想,这就是以艺术感染人、以艺术激发人。格勒兹一系列类似作品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在道德上也在艺术上。他创作于1777—1778年的《被惩罚的儿子归来》是其中之一。作品的叙事性是明显的,儿子与父亲发生了顶撞,一气之下报名参军了,他要尝尝军队的冒险生活。几年后当他退伍归来,发现父亲已死,全家正陷入悲痛之中。父亲临死也没能见儿子一面,留下终生遗憾。不管此画是否来自真人真事,但它是要通过令人伤心的场面告诫人们,一个家庭内部要真诚相待,互相体谅,才能和谐美满。在表现形式上,格勒兹采用了古典的姿势和构图,母亲的动作如罗马演说家一样,整个画面像是一出舞台剧,每人做着规定的表演。虽然此画是作为风俗画来表现的,但这种构图形式、人物的舞台式造型和明确坚实的空间处理,以及题材的叙事性,对新古典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为19世纪无数叙事性绘画提供了基础。

【西方美学史——法国新古典主义美学】作者:朱光潜

【西方美学史——法国新古典主义美学】作者:朱光潜 ——笛卡儿和布瓦罗 一经济政治文化背景 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到了十六七世纪之交就已衰退,从 此西方文化中心和领导地位就由意大利转移到法国。法国在十七世纪领导了新古典主义运动,在十八世纪领导了启蒙运动。 法国经过百年战争,在一四五三年终于战胜了英国,从此工商业日渐发展,统治阶级的地位日益巩固。在一百多年之中法国君主所采取的政治路线都是中央集权。为了达到这个 目的,法同君主一方面要和封建割据的大贵族作殊死斗争,另一方面要防止资产阶级中下层和广大人民群众势力的扩张。他们的策略是联合资产阶级上层“穿袍贵族”,去应付来自世袭大贵族和广大群众两方面的抵抗和压力。这场斗争集中表现于一五六二到一五九四年“胡格诺战争”。经过残酷的镇压和屠杀,信仰喀尔文新教的大部分属于手工业者胡 格诺派以及利用他们的世袭贵族终于被打垮。法国在政治上恢复了统一,但在经济上由于长期战争却导致民生凋敝。在路易十三和十四时代,两个有才能的宰相黎塞留和玛扎里 尼相继执政,采取了一系列政治和经济的措施,结果把法国建立成为当时在欧洲最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的国家,

在君主专制下奖励工商业的发展和图谋对外进行殖民扩张。所以十七世纪的法国政权是封建贵族与上层资产阶级在君 主制左右利用和调节之下的妥协性的政权。当时三个等级之中,占第一等级的是天主教的僧侣,宰相黎塞留就是以大主教的身份掌朝纲的,第二等级是世袭贵族,第三等级是资产阶级的上层新贵,所占的还只能说是附庸地位。所以就阶级力量对比来看,封建势力(教会和世袭贵族)还是占优势。 意识形态总是社会经济基础与阶级关系的反映。十七世纪法国新古典主义在实质上就是当时法国阶级妥协和中央集权 制的产物。象征之一就是法兰西学院。这是在路易十四和黎塞留的庇护之下,从原来由贵妇人主持的文艺沙龙发展而成的法国官方的最高学术团体,它精选全国文艺,学术乃至政治军事各方面的最杰出的代表四十名,号称四十“不朽者”,来讨论一般文化特别是文艺方面的问题,进行表决。这种决议就具有法律的权威,一切文艺学术工作者都必须谨遵无违。这样,这些“不 朽者”就制定了一个唯一的文艺和学术思想发展的路线。很显然,这就是文艺和学术思想方面的中央集权的具体表现。一切要有一个中心的标准,一切要有法则,一切要规范化,一切要服从权威,这就是新古典主义的一些基本信条。这种文艺上中央集权的势力,从关于高乃伊(1)的第一部成功的悲

新古典主义美术的特征

新古典主义美术的特征 1.选择严峻的重大题材(古代历史和现实的重大题材),在艺术形式上,强调理性而非感性的表现; 2.在构图上强调完整性; 3.在造型上注重素描和轮廓,注重雕塑般的人物形象,而对色彩不够重视。 新古典主义(英语︰Neoclassicism),兴起于18世纪的罗马,并迅速在欧美地 区扩展的艺术运动。新古典主义,一方面起于对巴洛克(Baroque)和洛可可(Rococo)艺术的反动,另一方面则是希望以重振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为信念。新古典主义的艺术家刻意从风格与题材模仿古代艺术,并且知晓所模仿的内容为何 新古典主义 以复兴古希腊罗马艺术为旗号的古典主义艺术,早在17世纪的法国就已出现。在法国大革命及其政治和社会改革之前,有一场纯粹的艺术革命,这就是新古典主义美术运动。这一时期的法国美术既不是古希腊和罗马美术的再现,也非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的重复。它是适应资产阶级革命形势需要在美术上一场借古开今的潮流。所谓新古典主义也就是相对于17世纪的古典主义而言的。同时,因为这场新古典主义美术运动与法国大革命紧密相关,所以也有人称之为"革命的古典主义"。 西方美术名作赏析 一:安格尔的《泉》赏析 这幅画出自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是在安格尔76岁时画的,安格尔是古典主义绘画的末代风流画家,吸收文艺复兴时期前辈大师的求实的技巧,使自己的素描技巧发挥到炉火纯青的境地。《泉》这幅画则反映了他对“精细的造型手段创造一种抽象的古典美典范的必要性”的认识。 安格尔是代表着保守的学院派,与当时新兴的浪漫主义画派对立,形成尖锐的学派斗争。安格尔并不是生硬地照搬古代大师的样式,他善于把握古典艺术的造型美,把这种古典美融化在自然之中。他从古典美中得到一种简炼而单纯的风格,始终以温克尔曼的“静穆的伟大,崇高的单纯”作为自己的原则。《泉》是安格尔影响力最大,最不朽,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这幅画的主体虽然处于画面的中心,但是由于画面的富于变化使得整幅画有了一种独特的美。在色彩上以背景的深色调和主体得浅色调对比,但是并不强烈,而是有了一种过渡的美。在人物的个性体现上,把姑娘的面容与水罐那空无一物的“脸”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就更增加姑娘的面容的吸引力;画中盛水的罐子开着口让内部的水自由地流出,而姑娘的嘴和人体的会阴部却是紧紧闭合的,这是对处女所特有的那种拘谨而又开放的性格特征的强烈暗示。这幅画的主旋律就是表现这一性格特征。那紧紧夹在一起的双膝、与头部紧紧贴在一起的右手手臂以及那紧紧握住的双手都表现了处女的羞怯和拘谨,而这种羞怯又被整个身体的裸露抵消了。画中人体的整个造型以垂直轴为中心对称,但整幅画中却找不到真正的垂直线,全部的垂直线实际上是由身体各部分的局部轴线稍加摆正来完成的,它表现了生者的平衡而非死者的寂灭。画中那个姑娘

新古典主义的风格和特点

新古典主义的风格和特点 欧洲历史上曾经有过三次学习古典艺术的高潮:第一次是文艺复兴,第二次是17世纪,第三次则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文艺复兴时期对于古典艺术的学习主要表现在人文主义方面,其原则就是强调理性和秩序。画家在绘画中致力于透视法和人体解剖学的研究,怀着理性的审美情趣去表现自己心中的“图式”。尤其是拉斐尔的作品,以古典式的均衡和端庄被后世的古典主义艺术家奉为楷模。虽然意大利文艺复兴确立了古典主义美术的基本原则,但从严格意义上说,古典主义的真正发展是在17世纪,它是法国路易十四时代掀起的一种文艺思潮。路易十四时代是法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国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把专制君主制度推向了高潮。政治环境孕育了宫廷文化,并催生出古典主义文化潮流,从思想和伦理层面为专制王权提供了基础。古典主义所崇尚的规则、秩序、均衡、典雅与君主专制制度所崇尚的神圣、崇高、等级秩序和国王的威严有机融为一体。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是古典主义绘画的最后一个高峰,这一阶段的古典主义与当时的政治、社会背景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18世纪下半叶是法国封建君主制日趋腐败堕落和资产阶级逐渐强大的时期,资产阶级为取得革命的胜利,在意识形态领域高举反封建、反宗教神权的旗帜,号召和组织人民大众起来为资产阶级革命而献身。为取得这一革命斗争的彻底胜利,首先要在人们的心理上注入为革命献身的美德和勇气,那就是为共和国而战斗的英雄主义精神。因此,古代希腊罗马的英雄成了资产阶级所推崇的偶像。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产生了借用古代艺术形式和古代英雄主义题材的新古典主义。 新古典主义美术产生了大卫、热拉尔、勒布伦夫人、格罗、安格尔等多位大师,以大卫和安格尔最具代表性。大卫是法国新古典主义的最纯粹表达者;而大卫的学生安格尔更是将新古典主义推向了高峰。新古典主义美术由大卫到安格尔是一个转折,在内容上由革命的、与时代相关的事件转向了脱离现实的神话和纯艺术的表现;在形式上由严格的古典主义风格走向了带有华丽东方色彩的古典主义。 2 新古典主义与古典主义都对造型的准确性要求严格,因此非常强调素描的主导作用。 古典主义者坚信只有通过素描,艺术家才能使思想得以表现。普桑是古典主义的杰出代表,他主张艺术家应以智性与理性来支配其素材,他对色彩有过这样的见解:绘画中的色彩是迷惑眼睛的圈套,就像诗歌韵文的迷惑力一样。由此看来,古典主义推崇理智而排斥感觉,进而认为素描比色彩更加高贵。他们非常重视精准的形体观察和对光影的正确分析,并通过理性的空间描述来保持结构的均衡和形式的完整,使写实造型能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两位不同时期的古典主义大师——拉斐尔和普桑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非常强调“形”的准确性,且都掌握了对轮廓线精妙处理的素描技巧,这种表现方式与威尼斯画派及鲁本斯在色彩上所表现的张力形成了鲜明对照。 新古典主义仍然没有摆脱对素描的依赖。他们的作品普遍具有结构精准、造型完整的特性,而素描训练正好能够达到这种要求。因此,他们把素描的作用放在了首位,认为素描中包含着艺术的尽善尽美。在新古典主义者的理念中,素描甚至被认为是绘画的最高成就。从新古典主义者的标志性口号“只有素描才是真正的艺术”就可以看出他们对素描的认识和推崇。无论是大卫还是安格尔,均为美术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素描大师。

对新古典主义美术的再认识

对新古典主义美术的再认识 摘要:在18世纪下半叶法国大革命这个新时代里,艺术观念得以更新改变,人们开始关注过去很少谈论的风格问题,并且有意识的追求不同的风格式样,形成流派纷呈的艺术新局面。而新古典艺术便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流派思潮之一。新古典主义产生于18世纪中期,在19世纪上半期发展至顶峰。新古典主义一方面力求复兴古代审美,强烈追求古典式的宁静凝重和考古式的精确,尤其是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庄严、肃穆、优美和典雅的艺术形式;另一方面它又极力反对贵族社会所推崇的巴洛克和罗可可艺术风格。它主要分为抽象的古典主义和具象的或折衷的古典主义两大类,是经过改良的古典主义。具有艳丽与丰富的色彩、古典元素抽象化为符号、粗与细雅与俗的对比等特点,有着很多出色的代表性建筑,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新古典主义;艺术欣赏;绘画;大卫;安格尔 一.新的时代风向与审美倾向——新古典主义的兴起 随着洛可可艺术作为十八世纪的主流艺术随蓬巴杜夫人的死去而盛极渐衰,艺术家们对这种脱离宗题材单纯追求感官乐趣、风格绮丽繁复、脱离现实的艺术产生不满,主张复兴古代艺术。洛可可艺术退出历史舞台,被新古典主义艺术所代替。18纪末至19世纪初,这个时期是古典主义绘画的最后一个高峰,这一阶段 的古典主义与当时的政治、社会背景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在18世纪下半叶时期是法国封建君主制日趋腐败堕落和资产阶级逐渐强大的时期,资产阶级为取得 革命的胜利,在意识形态领域高举反封建、反宗教神权的旗帜,号召和组织人民大众起来为资产阶级革命而献身。为取得这一革命斗争的彻底胜利,首先要在人们 的心理上注入为革命献身的美德和勇气,那就是为共和国而战斗的英雄主义精神。因此,古代希腊罗马的英雄成了资产阶级所推崇的偶像。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产生了借用古代艺术形式和古代英雄主义题材的新古典主义。 新古典主义绘画以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作为创作的指导思想,新古典主义美术的特征是:以自然为原型,按照确定的美的理念去再现自然。这一点同传统古典主义相一致;崇尚理性和共性,将艺术纳入规范和有序之中;以希腊罗马英雄事迹及当代生活为题材,艺术创作带有更多的个人风格的追求和时代印迹。在构

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

新古典主义风格简析 摘要:新古典主义是指资本主义初期最先出现在文化上的一种思潮,兴起于18世纪的罗马,并迅速在欧美地区扩展的艺术运动。新古典主义在追求古典风格和简洁、典雅、节制的品质以及形体的单纯、独立和完整,细节的朴实,形式的符合结构逻辑,并减少纯装饰性的构件,显示了人们对于理性的向往,尤其是表现在建筑上。它主要分为抽象的古典主义和具象的或折衷的古典主义两大类,是经过改良的古典主义。具有艳丽与丰富的色彩、古典元素抽象化为符号、粗与细雅与俗的对比等特点,有着很多出色的代表性建筑,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 正文: 新古典是指资本主义初期最先出现在文化上的一种思潮, 兴起于18世纪的罗马,并迅速在欧美地区扩展的艺术运动。新古典主义,一方面起于对巴洛克(Baroque)和洛可可(Rococo)艺术的反动,另一方面则是希望以重振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为信念。在建筑和设计史上指18世纪60年代开始在欧美盛行的古典形式。 18世纪前的欧洲,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盛行一时,其繁琐的装饰与贵金属的镶嵌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厌恶。在探求新的设计风格的过程中,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成了当时的创作源泉。1750年,罗马庞贝遗址被发掘,在欧洲引起了研究古典艺术的热潮,人们认识到古典艺术质量远远超过巴洛克与洛可可,促成了新古典的产生与流行。新古典追求古典风格和简洁、典雅、节制

的品质以及“高贵的纯朴和壮穆的宏伟”。在建筑上追求建筑物体形的单纯、独立和完整,细节的朴实,形式的符合结构逻辑,并且减少纯装饰性的构件, 显示了人们对于理性的向往。新古典主义建筑提倡要复兴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建筑艺术装饰。特点是构图规整,追求雄伟、严谨。一般以粗大的石材砌筑底层基础,以古典柱式和各种组合形式为建筑主体,加以细部装饰。新古典在各国的发展虽然有共同之处,但多少也有些差异,大体上在法国是以罗马 式样为主,而在英国、德国则是希腊式样较多。新古典风格也体现于当时的产品上,其特点是放弃了洛可可过分矫饰的曲线和华丽的装饰,追求合理的 结构和简洁的形式,构件和细部装饰喜用古典建筑式的部件。 新古典风格放弃了洛可可过分矫饰的曲线和华丽的装饰, 追求合理的结构和简洁的形式。

梳理古典主义美术发展流程(具体例子)

梳理古典主义美术发展流程(具体例子) 古典主义美术主张理性至上,克服个人情感;强调描写“美”的绝对概念;虽主张“模仿自然”,但这种“模仿”不是指物质世界,而是指自然中存在的人性和理性。 1、以普桑为代表的崇尚永恒和自然理性的古典主义。 普桑﹙1594-1665﹚是17世纪古典主义绘画的奠基人,也是法国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作品多以神话、宗教和历史故事为题材,富有深度思想与象征意义,辅以自然景色的描写,画作气氛含蓄而宁静,充满田园诗般的抒情味道。他深受巴洛克艺术及多米尼基诺、提香等人画风的影响。《诗人的灵感》标志着他艺术风格的形成。他似乎为古典的理性所支配,把古典的形式美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在作品中控制着自己的感情,不为感情所动,以尽量求得画面的统一和完整。《诗人的灵感》一画显示了其浪漫的古典气质,他对欢乐的牧歌场面早已失去了兴趣,而代之以对沉静的艺术世界的思考。这幅作品构图平稳,严谨端庄的造型和大块平涂的色彩处理,造成一种少有的伟大庄重的寂静感,具有古典理想主义的特征。 画的中央坐着神话传说的阿波罗,头戴桂冠,这是他追求女神达芙妮失败的纪念物。阿波罗狂恋达芙妮不成,达芙妮变成一棵月桂树。阿波罗摘下了月桂枝叶编成桂冠,以为怀念。他右手还支着一架从众神的使者赫耳墨斯处获得的七弦琴,正在命他的缪斯之一欧忒耳珀记下他心中被灵感激发的诗句。那个记着诗句的缪斯似乎有所悟,正仰起头望着天空。天使与另一缪斯女神围在他的身边,期待着阿波罗的泉涌般的灵感。太阳神阿波罗是医药、畜牧、音乐与诗歌的神。缪斯神也常与他作伴。正是他崇拜古典艺术的思想表现。 2、以达维特为代表的宣扬革命和斗争精神的新古典主义。 法国画家达维特(David,1748 —1825),就是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创立者。达维特年少时,随同老师维昂到罗马深造,认真研究了古典主义美术,从而变成了一位古典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徒。其作品《贺拉斯三兄弟的宣誓》把人们引回到古罗马的崇高世界。在简洁的空间内,站立着贺拉斯家族英勇的男子,画面有力的直线构成了整个画面的纪念碑式的气势,舍家为国、视死如归的英雄主义精神成为大革命时期的象征。

新古典主义

一、新古典主义产生的原因: 1、18世纪下半,法国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一场巨大的革命运动即将来临,渴求改变现状的法国民众对散发着没落贵族气息和华丽脂粉的“洛可可”艺术越发反感。他们都期待庄重严肃的新艺术风格作为宣传革命号召人民的有力武器,希望艺术能够发挥培植人们的斗争勇气。 2、18世纪中叶,德国美学家温克尔曼发表了《古代艺术史》一书大力宣传古代社会的纯洁,静穆,提倡古典美的艺术思想。 3、1748年,庞贝古城的发掘,使壮丽辉煌得古代艺术展现在人们面前,激起人们对古代文化的向往和崇拜。在思想界,古典精神成了美的最高标准,法国因此掀起了一股学习研究古典艺术。 二、新古典主义的概述: 兴起于18世纪的罗马,并迅速在欧美地区扩展的艺术运动,影响了装饰艺术、建筑、绘画、文学、戏剧和音乐等众多领域。新古典主义,一方面起于对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的反动,另一方面则是希望以重振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为信念(亦即反对华丽的装饰,尽量以俭朴的风格为主)。新古典主义的艺术家刻意从风格与题材模仿古代艺术,并且知到所模仿的内容为何。 三、新古典主义艺术的特征: 所谓“新古典主义”,首先是遵循唯理主义观点,认为艺术必须从理性出发,排斥艺术家主观思想感情,尤其是在社会和个人利益冲突面前,个人要克制自己的感情,服从理智和法律,倡导公民的完美道德就是牺牲自己,为祖国尽责。艺术形象的创造崇尚古希腊的理想美;注重古典艺术形式的完整、雕刻般的造型,追求典雅、庄重、和谐,同时坚持严格的素描和明朗的轮廓,极力减弱绘画的色彩要素。“新古典主义”的“新”在于借用古代英雄主义题材和表现形式,直接描绘现实斗争中的重大事件和英雄人物,紧密配合现实斗争,直接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服务,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倾向。因此,新古典主义又称“革命古典主义”,它的杰出代表是达维特(杰克·路易斯·达维特(1748-1825)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杰出画家,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他也是一位重要的美术教育家,他在拿破仑时代曾教育出一批优秀的美术家,在他死后成为法国绘画的杰出人才,并使法国取代意大利成为欧洲美术运动的中心。) 以复兴古希腊罗马艺术为旗号的古典主义艺术,早在17世纪的法国就已出现。在法国大革命及其政治和社会改革之前,有一场纯粹的艺术革命,这就是新古典主义美术运动。这一时期的法国美术既不是古希腊和罗马美术的再现,也非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的重复。它是适应资产阶级革命形势需要在美术上一场借古开今的潮流。所谓新古典主义也就是相对于17世纪的古典主义而言的。 四、新古典主义美术的特征: 新古典主义美术以希腊、罗马的艺术为范本,主张以古罗马神话和英雄故事为题材。 1、强调市民英雄主义艺术表现方面。 2、强调理性秩序,忽视情感,个性的表达。 3、重视素描而忽视色彩的表现。 4、讲究艺术形式的严谨完整,体现一种庄严典雅的风格。

新古典主义美术论文

新古典主义美术 ——浮华浪潮后的返璞归真 钟婉仪文学院1005010138 摘要:新古典主义产生于18世纪中期,在19世纪上半期发展至顶峰。新古典主义一方面力求复兴古代审美,强烈追求古典式的宁静凝重和考古式的精确,尤其是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庄严、肃穆、优美和典雅的艺术形式;另一方面它又极力反对贵族社会所推崇的巴洛克和罗可可艺术风格。19世纪法国绘画艺术取得了压倒一切的地位,受理性主义美学的影响,创造了诗人人耳目一新的风格,这时期的艺术成就在西方美术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新古典主义艺术的发展历史和代表人物安格尔与沃特豪斯及相关作品进行论述。 关键词:新古典主义;艺术;安格尔;沃特豪斯; 一、古典主义兴起 随着洛可可艺术作为十八世纪的主流艺术随蓬巴杜夫人的死去而盛极渐衰,艺术家们对这种脱离宗题材单纯追求感官乐趣、风格绮丽繁复、脱离现实的艺术产生不满,主张复兴古代艺术。洛可可艺术退出历史舞台,被新古典主义艺术所代替。 新古典主义,是兴起于18世纪的罗马,并迅速在欧美地区扩展的艺术运动。新古典主义,是对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的反动,以重振古希腊、古罗马艺术为信念。新古典主义的艺术家刻意从风格与题材模仿古代艺术。而新古典主义又不同于17世纪盛行的古典主义,它排挤了抽象的、脱离现实的绝对美的概念和贫乏的、缺乏血肉的艺术形象。它虽以古代美为典范,但从现实生活中吸取营养,它尊重自然追求真实,表现出对古代文明的向往和怀旧感。新古典主义的绘画产生于法国大革命前夕,法国资产阶级推崇古典风格,推行古希腊、罗马的艺术语言、样式、题材、风格,是为其达到喻古讽今的目的。由于与法国大革命的密切关系,赋予了古典主义以新的内容,使得许多艺术家能够突破古典主义的程式束缚,创造出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作品,因而新古典主义又常被称为“革命的古典主义”。 新古典主义绘画以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作为创作的指导思想,新古典主义美术的特征是:选择严峻的重大题材(古代历史和现实的重大事件),在艺术形式上,强调理性而非感性的表现;在构图上强调完整性;在造型上重视素描和轮廓,注重雕塑般的人物形象,而对色彩不够重视。 新古典主义被19世纪的学院派视为典范,长期成为正统。但同时又由于它对远古和异国的热烈憧憬和官能性的倾向,也构成浪漫主义美术的先驱。在斯托拉时代的德国一度也流行”新古典主义艺术”这一概念,但内涵则异样。在埃及美术﹑现代建筑和日本现代美术中,也常借用这一名称指某种追慕古典的美术样式。 维安是法国最早的新古典主义画家,他试图反对情欲的、过分雅致的艺术,力求恢复古希腊艺术的朴素、庄严。由于他的才能和个性的局限,他没能实现艺术上的根本变革。

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美术

古典主义美术 古典一词源出于拉丁文(Classicus),有“典范”的意思。美术上的古典主义主要产生在意大利学院,17世纪时确在法国得到了极大发展。在17世纪,法国的古典主义文学艺术特别发达,用现了一大批代表人物。美术上的代表有普桑、洛兰、乌埃、勒布伦等人。古典主义美术主张理性至上,克服个人情感;强调描写“美”的绝对概念;虽主张“模仿自然”,但这种“模仿”不是指物质世界,而是指自然中存在的人性和理性。 17世纪法国美术的主流是古典主义美术。古典主义十分推崇古代希腊罗马,在形式上要求概括、简练、明确等等。其艺术特征是:一、强调遵循古代和文艺复兴盛期的艺术传统;二、题材大多是神话、圣经、历史故事,特别是王朝的一些史迹,现实生活的题材往往被排除在外;三、作品的规模较大,强调庄严、宏大的气魄。宫廷内的古典主义美术家还十分注重作品的豪华性;四、在技巧上注重精确的素描,多运用简练、明确、清晰的艺术语言。 新古典主义美术 新古典主义是相对于17世纪的古典主义而言的的美术流派。同时,因为这场新古典主义美术运动与法国大革命紧密相关,所以也有人称之为"革命的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美术的特征是:选择严峻的重大题材(古代历史和现实的重大事件),在艺术形式上,强调理性而非感性的表现;在构图上强调完整性;在造型上重视素描和轮廓,注重雕塑般的人物形象,而对色彩不够重视。法国新古典主义美术从

维安、达维德到安格尔,取得了最优秀的成就,并达到高峰。 新古典主义 以复兴古希腊罗马艺术为旗号的古典主义艺术,早在17世纪的法国就已出现。在法国大革命及其政治和社会改革之前,有一场纯粹的艺术革命,这就是新古典主义美术运动。 这一时期的法国美术既不是古希腊和罗马美术的再现,也非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的重复。它是适应资产阶级革命形势需要在美术上一场借古开今的潮流。法国新古典主义美术从维安、达维德到安格尔,取得了最优秀的成就,并达到高峰。维安是法国最早的新古典主义画家,他试图反对情欲的、过分雅致的艺术,力求恢复古希腊艺术的朴素、庄严。由于他的才能和个性的局限,他没能实现艺术上的根本变革。维安的学生达维德在大革命爆发前夕,从罗马留学归来,他非常成功地展出了他的绘画《乞食者贝里塞赫》。随后他的《荷拉斯兄弟之誓》在1785年的沙龙上展出,这幅画明显表现出庄严、雄伟的希腊和罗马艺术的影响,对公民道德加以颂扬,又同法国革命的步调一致,引起了资产阶级的强烈共鸣。1789年他创作了《布津蒂斯》,这幅画具有明显的向路易十六王朝挑战的意味。正是这些作品奠定了他作为一个艺术家在大革命时期的重要地位。19世纪初期,在达维德无可置疑的领导下,新古典主义在法国取得了胜利。在达维德的周围,他的追随者众多,其学生就有400多人。他们大都成为法国画坛上的活跃人物, 其中最享盛名并就某种程度来讲获得了独特地位的是热拉尔、吉罗代和格罗。

新古典主义绘画欣赏

本文由tppanda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新古典主义绘画广义古典主义艺术从广义上讲,是指以古希腊罗马艺术为典范,并加以推崇、摹仿的艺术。古典主义艺术从广义上讲,是指以古希腊罗马艺术为典范,并加以推崇、摹仿的艺术。在欧洲艺术史上曾出现过几次“复兴古代艺术的艺术思潮。第一次是文艺复兴,复兴”古代艺术的艺术思潮欧洲艺术史上曾出现过几次复兴古代艺术的艺术思潮。第一次是文艺复兴,第二次则是世纪的法国,以普桑为代表的学院派美术及其美术思潮,被特指为“古典主义美术。古典主义”美术在 17 世纪的法国,以普桑为代表的学院派美术及其美术思潮,被特指为古典主义美术。世纪初流行于法国的古典主义思潮则被称为新古典主义。而 18 世纪末至 19 世纪初流行于法国的古典主义思潮则被称为新古典主义。生于新古典主义的绘画产生于法国大革命前夕,法国资产阶级推崇古典风格,推行古希腊、生于新古典主义的绘画产生于法国大革命前夕,法国资产阶级推崇古典风格,推行古希腊、罗马的艺术语言、样式、题材、风格,是为其达到喻古讽今的目的。罗马的艺术语言、样式、题材、风格,是为其达到喻古讽今的目的。由于与法国大革命的密切关系,赋予了古典主义以新的内容使得许多艺术家能够突破古典主义的程式束缚,古典主义以新的内容,密切关系,赋予了古典主义以新的内容,使得许多艺术家能够突破古典主义的程式束缚,创造出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作品,因而新古典主义又常被称为“革命的古典主义革命的古典主义”。创造出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作品,因而新古典主义又常被称为革命的古典主义。思想新古典主义绘画以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作为创作的指导思想,崇尚古风、理性和自然,思想新古典主义绘画以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作为创作的指导思想,崇尚古风、理性和自然,其特征是选择严肃的题材;注重塑造性与完整性;强调理性而忽略感性;其特征是选择严肃的题材;注重塑造性与完整性;强调理性而忽略感性;强调素描而忽视色彩。大卫、安格尔、色彩。新古典主义绘画的代表人物是路易大卫、安格尔、日志出自 QQ903863851 更多精彩图片尽在 QQ903863851 下面展示几位该画派代表人物的作品(1)Emile Jean-Horace Vernet 的作品) ( 2 ) 古 典 主 义 大 家 : luigi bechi 的 作 品 下面这组也是该画派的典型代表作

西方艺术史:法国新古典主义美术-安格尔【46】

西方艺术史:法国新古典主义美术-安格尔【46】 19世纪法国美术 大卫的另一个学生是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Jean AugusteDominique Ingres,1780—1867),他的艺术典雅精美。1780年,安格尔生于一个世代绘画的美术学院院士家庭,并从小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9岁的小安格尔在素描上显露出惊人的天分,寥寥数笔就能传神地画下家里客人们的肖像,父亲于是送他到几位名师处深造,因此打下了坚实的绘画功底。 安格尔17岁时来到巴黎,在这里遇到了影响他一生艺术道路的老师大卫。刚开始大卫对这个日后的得意门生并不感兴趣,原因是安格尔平淡谦和的画风难入这位以英雄主义为信条的导师的法眼。安格尔异常聪明,他没有急于改变风格,而是在此之外加进了老师的某些元素,21岁时的《阿喀流斯接待阿伽门农的使者》1801(《伊利亚特》中的一幕:希腊统帅阿伽门农向英雄阿喀流斯道歉,送上美女财礼并请他参战)令大卫对他刮目相看,并获得了赴罗马学习的机会,但实际上他26岁才奔赴意大利求学。求学期间,他不断将作品寄回国内在沙龙上展出,大卫惊喜地看到学生越发接近古典主义了,并为找到接班人兴奋不已。44岁,当安格尔回到巴黎时,他已是公认的古典派大将了。《阿喀流斯接待阿

伽门农的使者》当时的法国,乃至整个欧洲,古典主义江河日下,大卫已流亡比利时,他的另一弟子格罗也游离于古典派之外。学成归来的安格尔,无疑壮大了古典派日渐消亡的声势,成为古典派对付新兴的浪漫派的法宝。 从大卫到安格尔,是热情、生动的革命古典派向僵化、空虚的学院古典派的蜕变,安格尔背弃了老师艺术中的人民性,成为唯古典主义造型的追随者。安格尔表面不问政治,实际用自己的画笔为复辟王朝粉饰太平。《路易十三的誓言》得到了官方的热烈赞赏和革命舆论的强烈批评,正因为如此安格尔获得了波旁王朝颁发的'荣誉军团骑士'称号,次年还被选为皇家美术学院院士。然而,在一片偏重考古的指责声中,他'挂'不住了,一气之下返回了罗马(在意大利期间,他被任命为驻罗马的法国皇家美术学院院长),直到61岁才回国。《路易十三的誓言》 安格尔一生向往古典主义,追求古典理想化的平静肃穆的美,并以此作为他艺术的最高追求。古典派强调造型的准确性,这一点安格尔做得比他的老师更极端,简直到了一椅一物非倾心雕琢不可的地步,当然造型更为精美的同时,画面自然也就更为僵化。在形式精益求精的同时,内容从大卫的现实题材转为纯粹的唯希腊罗马是之的地步,成为脱离实际的纯艺术追求,于是'与时代步调格格不入'成为后世不肖子弟诘责他的主要话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