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学练习题(含答案)

生态学练习题(含答案)

生态学练习题(含答案)
生态学练习题(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60个)

1、

2、生态位的英文是___B

A.habitat B.niche C.site D.place

2、下列属于构件生物的是(C)。

A.牛B.蛔虫C.珊瑚虫D.青蛙

3、寄生蜂将卵产在寄主昆虫的卵内,一般要缓慢地杀死寄主,这种物种间的关系属于(D)。

A.偏利作用B.原始合作C.偏害作用D.拟寄生

4、生物地理群落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C)。

A.达尔文B.奥德姆C.苏卡乔夫D.坦斯利

5、红树林生态系统主要分布于(A)。

A.热带或亚热带B.温带C.寒温带D.极地

6、下列类型的农业生产模式不属于生态农业范畴的是(C)。

A.养鱼塘的分层养B.农田的间作套种C.海洋的网箱养殖D.稻田养鱼或养鸭

7、盐度周期性变化明显的生态系统是(B)。

A.海洋B.河口湾C.红树林D.盐湖

8、确定生态系统内消费者营养级的依据是(D)。

A.根据消费者的个体大小B.根据消费者的食量大小

C.根据消费者的食性D.根据消费者的主要食性

9、从裸岩开始的旱生演替又属于(C)。

A.次生演替B.快速演替C.内因性演替D.外因性演替

10、在___B竞争方式下,个体不直接相互作用。()

A.干扰性B.利用性C.种间D.种内

11、可见光穿过水体遵循一个称为_C__的负指数关系。()

A.阿伦法则B.Hamilton定律C.比尔定律D.贝格曼规律

12、绿色植物光合活性辐射(PAR)带波长位于__A_。()

A.380nm~700nm B.380nm~760nm C.150nm~4000nm D.490nm~620nm

13、下列同化效率最高的动物类群是(C )

A 食草动物

B 杂食动物

C 肉食动物

D 碎食动物

14、下列动物类群中,生产效率最高的是(D )

A 无脊椎动物

B 外温性脊椎动物

C 内温性脊椎动物

D 原生动物

15、英美学派的群落分类原则是(D)。

A.生态环境B.群落外貌和结构

C.群落种类组成D.群落动态

(S389)16、下列生活型谱中,符合苔原群落的生活型谱是(D)。

群落类型高位芽植物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地下芽植物一年生植物

A.B.C.D.95

52

12

1

1

5

21

20

3

38

20

62

1

4

5

15

1

42

2

17、对于某种作物,当土壤中的氮可维持250kg产量,钾可维持350kg产量,磷可维持500kg 产量,则实际产量一般会在(A)。

A.250kg左右B.350kg左右C.500kg左右D.大

于500kg

18、不属于群落成员型的是(C)。

A.优势种B.建群种C.特有种D.亚优种

(141)19、关于优势度正确的概念是(A)。

A.群落各成员中,建群种的优势度最大

B.群落各层优势种优势度均大于建群种

C.确定生物优势度主要依据其频度

D.群落各成员对群落的作用大小与其优势度无关

(175)20、顶极——格局假说的意思是(C)。

A.一个气候内,只能有一种顶极群落

B.一个气候内,可以有多个顶极群落呈不连续变化

C.随着环境因子的梯度变化呈连续变化

D.顶极群落是一个独立的不连续的单位

21、在土壤有机质分解转化及土壤团粒结构形成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一类生物是(D)。

A.植物B.原生动物C.节肢动物D.微生物

22、下列表示种群相对密度的是(C)。

A.一亩地有20棵杨树B.10只/hm2黄鼠

C.100个/hm2鼠洞D.50ml水中有100个草履虫

(65)23、用方差/平均数比率检测生物分布型时,以下比值为均匀分布的是(A)。

A.s2/m=0 B.s2/m=1 C.s2/rn显著大于1 D.s2/m显著小于1

24、沿海地区出现的“赤潮”从种群数量变动角度看是属于(D)。

A.季节性消长B.不规则波动C.周期性波动D.种群的爆

(20)25、属于生理无效辐射的光质是(C)。

A.红光B.紫光C.绿光D.蓝紫光

26、关于群落镶嵌性的概念正确的论述是(B)。

A.是不同群落片段的镶嵌分布格局

B.是同一群落内部水平结构的进一步分异现象

C.每一个镶嵌体仅包括一种小群落

D.镶嵌体中小群落与整个大群落垂直结构差异很大

27、下列生态系统中,开放程度最大的是(C)。

A.湖泊B.热带雨林C.农田D.水库

28、选出正确的答案(A)。

A.

B.所有的自然生态系统都是开放的生态系统

B.所有的自然生态系统都是封闭的生态系统

C.森林生态系统在演替初期是开放的生态系统,演替后期是封闭的生态系统

D.湖泊生态系统是封闭的生态系统

29、温室效应的最直接后果是(A)。

A.气温升高B.极地和高山冰雪消融

C.海平面上升D.生态系统原有平衡破坏

30、种群平衡是指(B)。

A.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为零

B.种群数量在较长时期内维持在几乎同一水平

C.种群迁入和迁出相等

D.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

31、群落内部不具备的特点是(D)。

A.光照强度减弱B.空气湿度增加

C.土壤湿度增加D.气温增加

32、一个湖泊生态系统,生物生产力水平最高的季节一般在A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33、动物的致死温度是指:C

A.致所有动物都死亡的温度

B.致大部分动物都死亡的温度

C.致一半动物死亡的温度

D.致一个个体死亡的温度

34、就动物界大的进化顺序而言,其相对应的生存曲线进化顺序有可能是:A

A.C(凹)型→B(对角线)型→A (凸)型

B.A→B→C

C.B→A→C

D.C→A→B

35、世界各大洲的相似生态环境,由于趋同进化生活着具有相同生活型的植物称为: B

A.共生种

B.生态等值种

C.相似种

D.趋同种

36、收获理论中,收获目标指的是__C_。()

A.收获最大产量B.收获恒定产量

C.长期持续获得最大产量D.收获种群所有个体

37、把绵羊放到高山上进行气候驯化,其第一年的繁殖率B

A.增高

B.下降

C.不变

D.不确定

38、__B_是生态学的一种主要影响力,是扩散和领域现象的原因,并且是种群通过密度制约过程进行调节的重要原因。()

A.种间竞争B.种内竞争C.个体竞争D.竞争

(93)39、能够引起基因型变化最快的一类自然选择是:B

A.稳定选择

B.定向选择

C.分裂选择

D.不一定

40.“蓝婴病”是由什么引起?B

A.重金属

B.水体中的硝酸盐

C.磷酸盐

D.寄生虫

(s236)41."中性说"认为:A

A.遗传变异完全是突变和遗传漂变的结果,不包括自然选择

B.遗传变异是突变、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的联合结果

C.遗传变异完全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强调由突变产生的等位基因是有害的

(s149)42.有两个稳定的鹿种群,一个是受人工管理的浓密常绿阔叶灌丛区(有计划地使用火烧,以改善食物条件);另一个是未受人工管理的条件相同的生境,比较两个种群的存活曲线A:

A.前者的比较凹,后者的比较凸

B.两者没有区别

C.前者的比较凸,后者的比较凹

D.前者的生命期望值较长

(s464)43.关于全球的净生产力的分布:

A.陆地的总值超过海洋

B.两者相等

C.海洋的总值超过陆地

D.不一定

(s467)44.如果想收获的不是植物的种子,而是植物的整体生物量,那么最合算的是C:

A.总初级生产量最大时

B.叶面积指数为8-10时

C.净初级生产力达到最大时

D.什么时间无所谓

(s366)45.非洲东部的Serngeti大草原中的有蹄类按照先后进入高草群落的先后顺序应该是D

A.角马、斑马、汤姆逊羚羊

B.汤姆逊羚羊、角马、斑马

C.斑马、汤姆逊羚羊、角马

D.斑马、角马、汤姆逊羚羊

46.单位面积的下列5类生态系统(草地、湿地、热带雨林、农田、近海水域)的生态服务价值最高的和最低的应该是C

A.热带雨林、农田

B.湿地、草地

C.湿地、农田

D.热带雨林、草地

47.IPM是指:B

A.国际环保总局

B.有害生物综合防治

C.世界粮农组织

D.国际野生动物基金

48.最有可能在岩石圈最深处生存的生物是:D

A.真菌

B.无脊椎动物

C.棘鱼

D.石油细菌

49.尼罗尖吻鲈(Lates niloticus)被引入非洲的维多利亚湖被证明是失败的,最有可能的原因是:C

A.尼罗尖吻鲈竞争不过当地土著种

B.引种的尼罗尖吻鲈数量过少

C.尼罗尖吻鲈消灭了许多当地鱼类

D.尼罗尖吻鲈适应不了湖中的理化条件

(82)50.关于集合种群:D

A.指的是同一个种的,并且以很高的概率相互作用的个体的集合

B.集合种群内部各局域种群不能相互迁移

C.集合种群和局域种群的概念是等同的

D.集合种群的概念是种群的概念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

(S431)51.岛屿中的物种数目与岛屿的面积有密切关系。S=cA z 其中S=种数,A=面积,z 和c为两个常数。有两个公式:S=40A0.17, S=28.6A0.32, 你推测一下这两个公式分别是根据哪两种生境调查得出的结论?B

A.英格兰的陆地、德国的陆地

B.英格兰的陆地、Galapagos的某个岛

C.Galapagos的其中两个岛

D.Galapagos的某个岛、英格兰的陆地

52、关于内温动物:C

A.热传导率水平高

B.鸟类和兽类自始至终都是内温性的

C.某些昆虫也具内温性特点

D.决定其体温的热源全部是机体自身的代谢产热。

53.据Parmesan 报道,他们分析了57种欧洲的非迁徙性蝴蝶,有34种的分布区向北推进了35---240千米。其主要原因是:D

A.人工推进

B.进化的必然结果

C.偶然性

D.气候变暖

54.热污染会使水体中的藻类群落结构发生按下列哪一顺序发生变化?C

A.硅藻→蓝藻→绿藻

B.绿藻→蓝藻→硅藻

C.硅藻→绿藻→蓝藻

D.蓝藻→硅藻→绿藻

(s93)55.下列全属于“短日照动物”(在白昼逐步缩短的秋冬季节才开始性腺活动)的是B A.鼬、绵羊、野兔

B.绵羊、鹿、山羊

C.鼬、鹿、山羊

D.浣熊、松鼠、貂

56.香农-威纳指数的多样性指数最大值为(其中S为物种数):A

A.㏒2s

B.1-㏒2s

C.㏒s2

D.1-㏒s2

57.关于冻原:AD

A.冻原地带无树木出现

B.冻原植被的生产力低下,群落物种多样性也极低

C.冻原中水分是限制因子

D.冻原植被从干扰中恢复过来的速度是很慢的

58.顶极——格局假说的意思是(C)。

A.一个气候内,只能有一种顶极群落

B.一个气候内,可以有多个顶极群落呈不连续变化

C随着环境因子的梯度变化呈连续变化

D.顶极群落是一个独立的不连续的单位

59. 一般来讲,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达到最适时的温度、湿度条件组合状况为(D)。

A.高温、高湿B.中温、高湿C.中温、高湿D.中温、中湿

60. 按生产力高低排序,正确的答案是(D)。

A.开阔大洋>河口>湖泊>大陆架

B.温带草原>稀树草原>常绿阔叶林>北方针叶林

C.长江流域农田>黄河流域农田>黑龙江流域农田>热带雨林

D.都不对

二、多项选择(共35个)

1.减少土壤侵蚀的方法有(ABCD)

A.进行等高耕作B.覆盖作物(如豆科作物)C.轮作D.进行免耕农业

2.生态学所研究的有4个可辨别尺度的亚部分,对每一部分,生态学家感兴趣的对象是有变化的,那么在生态系统这一水平上,主要研究的项目有(ABD )

A.能流B.食物网C.群落的组成D.营养物的组成

3.种群的密度制约有(ABD )几种形式。

A.过度补偿B.补偿不足C.均衡补偿D.准确补偿

4.大型种子无法有效地被风传布,除非靠水传布或依靠动物来散布,下面选项中的动物可作为种子扩散者的有(ABCD )。

A.啮齿动物B.蝙蝠C.鸟D.蚂蚁

5.海洋浮游植物的净初级生产力决(ABCDE )

A 太阳的日总辐射量

B 水的温度

C 水中的叶绿素含量

D 光强度随水深度

而减弱的衰变系数 E 水中磷的含量

(s473)6.决定淡水生态系统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主要有 ABD()

A 营养物质

B 光

C 水中氧气的浓度 D食草动物的捕食 E 水的浓度

7.初级生产量的测定方法有(ABCDE)

A 收获量测定法

B 氧气测定法

C 二氧化碳测定法

D 放射性标记物测定法

E 叶绿素测定法分生产量.

8.分解作用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它包括( ACD )

A 碎裂

B 溶解

C 异化

D 淋溶

E 矿化

9.分解过程的特点和速率,决定于( ABD )

A 待分解资源的质量

B 分解者的生物种类

C 待分解资源的种类

D 分解时的理化性质

E 待分解资源的数量

10.对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研究一般在哪三个层次上进行(BCD )

A 物种

B 种群

C 食物链

D 生态系统

E 生物圈1

11.生态系统中把多种多样的信息分为(ABCD )

A 物理信息

B 化学信息

C 行为信息

D 营养信息

E 图象信息

12、下列关于生态型的说法,正确的是(ABD)。

A.

B.生态型是一个物种对某一特定生境发生基因型反应的产物

C.

D.生态型是种内适应不同生态条件的遗传类群

E.

F.生态型是种内的分异,在生物分类学上也叫亚种

G.

H.生态型按生态主导因素的不同可有气候、土壤生态型等

13、下列生物之间属于互利共生关系的是(ABD)。

A.人与饲养的家畜B.蜜蜂与其采访的植物

C.附生植物与被附生植物D.豆科植物与固氮菌

14、下列动物的种群数量能够长期地维持在某一水平的是(ABC)。

A.大型有蹄类B.食肉类C.一些蜻蜓的成虫D.蝗虫15、常绿阔叶林的特征是(BD)。

A.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故干湿季明显

B.中国东部常绿阔叶林于世界面积最大

C.乔木、灌木、草本、地被四层均具备,乔木层仅一层

D.保存了第三纪已基本形成的植被类型和古老种属,如银杏、水杉等。

16、飞蝗具有群居相和散居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DE

A.这两相的体色会有所不同

B.群居相的种群增长率高

C.群居相和散居相都能进行长距离迁移

D.这两相还属于同一个物种

E.两相的形成和转化是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

(s239)17.关于物种的形成方式,下列类群最有可能属于同域物种形成方式的有:CD A.啮齿类 B. 昆虫C.马铃薯D.寄生生物 E.灵长类

18.关于固氮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DE

A.自养微生物和异养微生物中,具有固氮能力的相当普遍

B.每年每公顷的固氮量高能固氮量要远少于生物固氮量

C.高等植物也能独立固氮

D.在自然条件下,一部分氮通过淋溶作用从生态系统中消失,这可以通过各种固氮作用得到补偿

E.工业固氮有可能引起氮污染

18.关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CD

A.当厄尔尼诺成熟时,南北美地区会出现严重干旱

B.澳大利亚的红大袋鼠种群也会受到影响

C.美国大盐湖的浮游动物的群落组成也会受到影响

D.这是一种大尺度的大气----海洋现象

19.关于种群的最大的内禀增长能力r m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DE

A.在自然条件下,种群增长力不可能达到r m值

B.这是一个瞬时增长率

C.它是一个综合指标,包括出生率、死亡率、世代时间等多种因素

D.它的大小与物种是稀有种还是优势种没什么联系。

E.实验室测定这个值对害虫防治有一定的意义

20.协同进化可以产生在ABCE

A.捕食者与猎物之间

B.寄生者与宿主之间

C.竞争者之间

D.种群内不同个体之间

E. 植物和植食性昆虫之间

21.关于生命表的编制:AD

A.动态生命表又称为同生群生命表

B.动态生命表的动物个体经历了不同的环境条件

C.生命表中的年龄阶段划分对大部分动物来讲时间单位都是一样的D.生命表中的各栏大部分是一个统计值

22.关于单体生物和构件生物,CE

A.所有动物都是单体生物

B.所有植物都是构件生物

C.构件也包括地下的根系统

D.构件生物的种群特征与动态与单体生物基本相同

E.构件发育的形式和时间是不可预测的

23.关于动物种群的密度调查:ABCD

A.样方法的样方形状方的、长方的、条带的、圆形的都可以

B.粪堆计数是相对密度调查

C.动物排粪率的季节变化会影响到密度调查结果

D.种群的内分型会影响到动物的取样技术

24.湿地生态系统包括:ABCDE

A.淡水湖泊生态系统

B.淡水沼泽生态系统

C.红树林生态系统

D.海草生态系统

E.海藻生态系统

25.偏利共生有可能演化出CD

A.竞争

B.捕食

C.互利共生

D.寄生

E.偏害作用

26.疟疾孳生的重要条件有:AC

A.静水坑塘

B.森林

C.充分阳光

D.家畜

27.在生态系统物流研究中最常用的研究技术包括:AD

A.同位素标志士踪

B.遥感

C.标志重捕

D.数学模型

28.关于生殖价:A.既包括现在的出生率,也包括未来期望的出生率B.各龄雌体的生殖价是随年龄而变化的

C.生殖价是测度个体的出生力和存活力的一种综合指标

D.自然选择对于高生殖价的年龄组作用较弱

29.关于群落的关键种:BCD

A.是位于食物链最顶端的物种

B.对群落具有不对称的影响

C.传粉的昆虫可以是关键种

D.可通过人工去处实验研究关键种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30.越冬昆虫耐寒性提高的机制在于:AB

A.组织内所含水分减少

B.体内的脂肪含量增高

C.昆虫体内的蛋白质不变性

D.昆虫体内的蛋白质不沉淀

31.草原地带的黑钙土土壤动物种类多、数量大,这是因为:AB

A.腐殖质丰富

B.土壤呈弱碱性

C.土壤呈弱酸性

D.钙质含量高

32.关于群落的干扰:AD

A.干扰是群落中的普遍现象

B.干扰就是灾难

C.干扰扰乱了顶级群落的稳定性

D.干扰是有意义的生态现象,对群落结构的形成和演替均具有重要意义。33.关于冻原:ACD

A.冻原地带无树木出现

B.冻原植被的生产力低下,群落物种多样性也极低

C.冻原中水分是限制因子

D.冻原植被从干扰中恢复过来的速度是很慢的

34.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量的基本资源是(ABDE )

A 光

B 二氧化碳

C 氧气

D 营养物质

E 水

35.关于磷循环:BC

A.磷的主要储存库是海洋

B.磷循环是不完全循环

C.在海洋中,浮游植物吸收无机磷的速度很快

D.在淡水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吸收无机磷的速度很慢

生态学试题与答案(最后)

生态学单选 1.生态学按其性质一般分为(D) A.理论生态学 B.草原生态学 C.环境生态学 D.理论生态学与应用于生态学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B) A.特种结构、时空结构 B.特种结构环境结构 C.特种结构、时空结构、营养结构 D.营养结构、生物结构 3.种群波动的密度调节主要为(A) A.种间调节、食物调节 B.种内调节、食物调节 C.种间调节、种内调节 D.环境调节、食物调节 4.群落演替换主要原因是:(B) A.原生演替、次生演替 B.外因演替、内因演替 C.外因演替、原生演替 D.内因演替、次生演替 5.就植物来说,其生态型包括(A) A.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B.养分生态型、温度生态型 C.植物生态型、生物生态型、微生物生态型 D.环境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6.从整个生物圈的观点出发,生物化学循环可分为:(D) A.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 B.生物小循环、沉积型循环 C.气象型循环、地质大循环 D.沉积型循环、气象型循环 7.根据污染的环境,可分为的类型是:(D) A.化学污染、物理污染、生物污染 B.大气污染、水域污染、重金属污染 C.重金属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 D.大气污染、水域污染、土壤污染 8.根据物质循环的范围不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可分为(B) A.生物小循环和气相型循环 B.微生物小循环和地质大循环 C.气相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 D.气相型循环和地质大循环 9.下列关于生活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B) A.是种以上的分类 B.是生理生态特征不同的基因型类群 C.长期生活在不同自然条件下 D.郑重从形态外貌上进行区分 10.生物各个生长发育期或某一阶段内,高于生物学最低温度值以上的昼夜温度总和,称为某生物或某发育阶段的(A) A.活动积温 B.有效积温 C.积温 D.热量 11.在全日照下生长,但也能忍受适度的荫蔽,这种植物称为(C) A.阴性植物 B.阳性植物 C.耐阴植物 D.中日照植物 12.自然环境中,对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称为(B) A.生态因子 B.生存因子 C.资源因子 D.气候因子 13.根据起始基质的性质演替可分为(A) A.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B.发生演替、内因发生演替和外因生态演替 C.快速演替、长期演替和世纪演替 D.自养性演替和异养型演替 14.生物生态适应对策中,r-对策者(C) A.生活期长 B.个体大 C.通常占据临时性生境 D.生殖耗费少 15.生物种所具有的繁殖后代、延续种族的能力称为(B) A.遗传力 B.繁殖力 C.配合力 D.增长力 16.种群在实际条件下,出生率随种群大小、组成和生存条件不同而变化,称为(B) A.生理出生率 B.生态出生率 C.最大出生率 D.绝对出生率 17.人工栽培生物种群在空间分布多属于(C)

杨持_生态学课后习题部分答案

1.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范围? 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对象与范围:从分子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 2.什么是环境,生态学环境指什么? 环境则指生物生活中的无机因素、生物因素和人类社会共同构成环境系统。生态学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3.种的生态幅: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即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这主要决定于各个种的遗传特性。 8.比较种群指数增长模型(Z)和逻辑斯谛增长模型(L)。 A前者适用于资源无限的条件下,后者适用于资源有限的条件下。B.种群指数增长模型是与密度无关的增长模型,逻辑斯谛增长模型是与密度有关的增长模型。C 。Z的增长曲线呈“J”型;L的增长曲线呈“S”型。 9.什么是种群空间格局,主要有哪些类型?<附:成因> 种群空间格局(spatial pattern)定义: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空间格局或内分布型。 三种类型①均匀型②随机型③成群型 成因:(1)均匀分布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种群内个体间的竞争,另一原因是分泌有毒物质于土壤中以阻止同种植物籽苗的生长(2)随机分布比较少见,因为只有在环境的资源分布均匀一致的情况下或种群内个体间没有彼此吸引或排斥时才易产生随机分布(3)成群分布是最长见的内分布型a.环境资源分布不均匀,富饶与贫乏相嵌。b.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使其以母株为扩散中心。c.动物的社会行为使其结合成群。 10.试比较r-选择和K-选择的主要特征。r-K选择理论在生产实践中具有怎样的指导意义? 项目r—选择k——选择 气候多变,不确定,难以预测稳定,较确定。可预测 死亡具灾变性,无规律。非密度制 约 比较有规律,密度制约 存活幼体存活率低幼体存活率高 数量时间上变动大,不稳定,远远 低于环境承载力 时间上稳定,通常接近K值 种内种间 关系 多变,通常不紧张经常保持紧张 选择倾向 1 发育快 2增长力高 3提高生育 4体型小 5一次繁殖1发育绶漫2竟争力高3延迟生育4体型大5多次繁殖 寿命短,通常少于一年长,通常大于一年 最终结果高繁殖力高存活力 12.何谓种内与种间关系,种间关系有哪些基本类型。 存在于各个生物种群内部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称为种内关系,而将生活于同一环境中的所有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称为种间关系。

基础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

《基础生态学》(第二版) 牛翠娟、娄安如、孙儒泳、李庆芬高等教育出版社 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1、说明生态学定义。 生态学就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环境。生物环境分为种内的与种间的,或种内相互作用与种间相互作用。 2、试举例说明生态学就是研究什么问题的,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很广,从个体的分子到生物圈,但主要研究4个层次:个体、种群、群落与生态系统。 在个体层次上,主要研究的问题就是有机体对于环境的反应;在种群层次上,多度与其波动的决定因素就是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例如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年龄结构与性比等等;在群落层次上,多数生态学家在目前最感兴趣的就是决定群落组成与结构的过程;生态系统就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就是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过程。 生态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野外的、实验的与理论的三大类。 3 第二章有机体与环境 1、概念与术语 环境就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与,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就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等。 生态福就是指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在最高点与最低点之间的范围。 大环境指的就是地区环境、地球环境与宇宙环境。 小环境指的就是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 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就是指离地面1、5m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决定。 小环境中的奇虎称为小气候,就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m以内的气候。 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的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种群数量的生态因子,称为密度制约因子。 可调节种群数量,但其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生态因子,称为非密度制约因子。 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广温性就是指生物对环境中的温度因子的适应范围较宽,这种生物对温度耐受限度较广的特点。具有这种特点的动物叫做广温性动物。 狭温性就是指生物对环境中的温度因子的适应范围较窄,这种生物对温度耐受限度较窄的特点。具有这种特点的动物叫做狭温性动物。 2、什么就是最小因子定律?什么就是耐受性定律? 利比希在1840年提出“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其基本内容就是: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就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与分布的根本因素,这就就是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Shelford于1913年提出了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最新环境生态学导论-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 1.阐述你对生态圈各圈层关系的认识 生态圈由生物圈和生命支持系统组成,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能量。大气圈是动植物最直接的生命系统,没有大气圈提供氧气和CO2,无法进行氧循环和碳循环;水循环通过大气圈运动而实现的,大气环流还调节了气候,使之较适合生物生存。水圈中水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水循环保证地球水量的动态平衡。岩石圈的表层即土壤层,是一个特殊的生命子系统,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初级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 2.举例说明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两者关系的看法 参考: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后,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主要特征的环境问题,呈现出形势继续严峻与人类社会的努力不断增强相交织攀升的状态。一方面,资源利用与环境保育的矛盾仍然是制约世界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难点,长期积累的诸多全球性环境问题,如资源枯竭、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生态系统功能退化以及突发性环境和生态灾害频发等还在继续发展;另一方面,人类正在用智慧,通过技术、管理和行为三个层面的整合,加大了解决自身生存、经济发展和环境保育三者间诸多矛盾的力度。 举例的话,就拿那些环境问题好了。比如,全球气候变暖。 3.你认为环境生态学与经典生态学有何不同? 4.简述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 研究生物圈系统和各支持系统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演变过程、相互作用的机制和规律以及变化效应及危害,寻求受损生态系统和环境要素修复或重建的各种生态学措施。

第二章 3.你对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学意义是如何理解的? ①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形成;②土壤结构、养分代谢和分解过程;③系统中水分的分布、循环和平衡;④景观结构与性质;⑤系统中物种的相互作用与关系。 5.请举例说明“有效积温法则”在农业生产和虫害防治中的作用? 有效积温法则: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某一特定的生物类别各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8.环境因子生态作用的一般规律包括哪几个方面。 (一)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生态因子和环境因子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环境因子具有综合性和可调剂性,它包括生物有机体以外所有的环境要素。而生态因子更侧重于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部分。 (二)环境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①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②主导因子及特点;③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④环境因子作用的阶段性;⑤环境因子的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三)环境因子的限制性作用。

杨持-生态学课后习题部分答案

杨持-生态学课后习题部分答案

1.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范围? 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对象与范围:从分子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 2.什么是环境,生态学环境指什么? 环境则指生物生活中的无机因素、生物因素和人类社会共同构成环境系统。生态学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3.种的生态幅: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即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这主要决定于各个种的遗传特性。 8.比较种群指数增长模型(Z)和逻辑斯谛增长模型(L)。 A前者适用于资源无限的条件下,后者适用于资源有限的条件下。B.种群指数增长模型是与密度无关的增长模型,逻辑斯谛增长模型是与密度有关的增长模型。 C 。Z的增长曲线呈“J”型;L的增长曲线呈“S”型。 9.什么是种群空间格局,主要有哪些类型?<附:成因> 种群空间格局(spatial pattern)定义: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空间格局或内分布型。 三种类型①均匀型②随机型③成群型 成因:(1)均匀分布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种群内个体间的竞争,另一原因是分泌有毒物质于土壤中以阻止同种植物籽苗的生长(2)随机分布比较少见,因为只有在环境的资源分布均匀一致的情况下或种群内个体间没有彼此吸引或排斥时才易产生随机分布(3)成群分布是最长见的内分布型 a.环境资源分布不均匀,富饶与贫乏相嵌。b.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使其以母株为扩散中心。c.动物的社会行为使其结合成群。 10.试比较r-选择和K-选择的主要特征。r-K选择理论在生产实践中具有怎样的 存在于各个生物种群内部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称为种内关系,而将生活于同一环境中的所有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称为种间关系。

(完整word版)土地生态学题库

绪论 一、土地生态学:土地生态学是一门研究土地生态系统的特性、结构、功能和优化利用的学科。 二、土地生态学基本任务: 1、应用生态学原理指导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保护和管理 2、揭示土地开发利用与保护管理过程中的生态规律。 三、土地生态学基本目的:为土地利用规划、利用工程和土地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四、土地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土地生态系统 五、土地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1、土地生态类型 (1) 土地生态分类, 即土地生态系统类型的划分。其目的是使复杂多样的土地生态系统 类型得以条理化、系统化(2) 土地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3)土地生态系统的形成与演替。 2、土地生态评价 主要属于土地生态系统功能的研究, 重点是土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研究。一般包括: (1) 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2) 土地生产潜力评价。 3、土地生态规划设计 是在土地生态评价基础上开展的土地生态学重要研究内容。土地生态规划属于“总体规划”的性质,有两种情况: ①以土地生态评价结果为依据进行布局,少考虑社会经济因素; ②充分考虑土地生态评价结果的同时, 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因素而编制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规划方案。 4、土地生态整治 对影响和制约土地生态系统潜在生产力发挥的各种限制性因素的改造。内容广泛,包括:水土流失地的治理;盐碱地的治理;风沙地的治理;沼泽地的治理;受污染土地的治理; 中低产田改造;荒山荒地的开发与治理。 5、土地生态管理 土地生态管理主要是通过审查和监督各级土地生态规划与设计方案,使人类按照规定的土地用途, 合理地利用、改造和保护土地, 不断提高土地肥力和生产力, 保持土地生态平衡, 获取最优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益。 其重点是:(1) 土地利用结构的监督;(2) 土地肥力及其变化趋势的监督;(3) 土地开发活动的监督;(4) 土地污染与环境保护的监督。 第一章生态学基础 一、生态系统是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一、生态系统:指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一个自然系统。它有一定的结构、一定 的边界。但是边界常常又是人们根据一定的条件和需要来划定的。 三、生态系统的组成 Ⅰ生物环境: 1、生产者又称初级生产者,指自养生物,主要指绿色植物,也包括一些化能合成细菌。 这些生物能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并把环境中的太阳能以生物化学能的形式第一 次固定到生物有机体中。 2、消费者不能利用无机物质制造有机物质,而是直接或间接依赖于生产者所制造的 有机物质。它们属于异养生物。 3、分解者,指利用动植物残体及其它有机物为食的小型异养生物。主要有真菌、细菌、

环境生态学课程试题答案

附件1: 课外作业习题集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选择题 A、A、 B、A 二、填空题 1、环境、可持续发展; 2、人类活动、生态环境; 3、退化原因、恢复与重建 三. 简答题 1、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 答: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四个方面:(1)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制和规律研究(1分);(2)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研究(1分);(3)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的研究(1分);(4)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研究(1分)。总之,运用生态学,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治理污染和破坏的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受损的生态系统,实现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协调,以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使环境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1分)。 2、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和发展趋势是什么 答:环境生态学主要的学科任务是:研究以人为主体的各种环境系统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生态系统演变过程、生态环境变化的效应以及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寻求受损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的各种措施(2分)。进入21世纪后,其学科内容和任务不断丰富,环境科学将更为关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人为干扰的方式及强度;(2)退化生态系统的特征判定(1分);(3)人为干扰下的生态演替规律;(4)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技术;(5)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1分);(6)生态系统管理;(7)生态规划和生态效应预测(1分)。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一、选择题 C、B、A、A、C、A、A、 D、B、B、D、B、B、A、C、A、D、A、B、B 二、多项选择题 1、A、B、C; 2、B、C、D ; 3、B、C、D; 4、B、C、D 三、名词解释题 1、最小值定律:最低量定律是德国化学家利比希(Liebing)提出的,他在研究谷物产量时发现,植物生长不是受需要量大的营养物质影响,而是受那些处于最低量的营养物质成分影响,如微量元素等,后来人们把这种为利比希最小值定律。

生态学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生态学: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环境: 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生态因子: 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存因子: 在生态因子中凡是有机体生活和发育所不可缺少的外界环境因素。 生态环境: 研究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中,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生境: 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总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一特定环境叫生境。 种群: 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同种有机体的结合。 群落: 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不同种群的集合。 系统: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的因素的集合。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 耐受性定律: 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都将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限制因子原理: 一个生物或一群生物的生存和繁荣取决于综合的环境条件状况,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限制的状况都可说是限制状况或限制因子。 似昼夜节律: 动物在自然界所表现出来的昼夜节律除了由外界因素的昼夜周期所决定的以外,在内部也有自发性和自运性的内源决定,因为这种离开外部世界的内源节律不是24小时,而是接近24小时,这种变化规律叫似昼夜节律。 阿朔夫规律: 对于夜出性动物处于恒黑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缩短,对于夜出性动物处于恒光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延长,并且这种延长的增强,这种延长越明显。对于日出性动物处于恒黑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延长,对于日出性动物处于恒光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缩短,并且这种缩短随着光强的增强,这种缩短越明显。 生物钟: 是动物自身具有的定时机制。 临界温度: 生物低于或高于一定的温度时便会受到伤害,这一温度称为临界温度。 冷害: 喜温生物在0℃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到的伤害。 冻害: 生物在冰点以下受到的伤害叫冻害。 霜害: 在0℃受到的伤害叫霜害。 超冷: 纯水在零下40℃以后开始结冰,这种现象叫超冷。 适应性低体温: 它是一种受调节的低体温现象,此时体温被调节很低,接近于环境温度的水平,心律代谢率及其它生理功能均相应的降低,在任何时候都可自发的或通过人工诱导,恢复到原来的正常状态。 贝格曼规律: 内温动物,在比较冷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大,在比较暖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小。 阿伦规律: 内温动物身体的凸出部分在寒冷的地区有变小的趋势。 乔丹规律: 鱼类的脊椎数目在低温水域中比在温暖水域中多。 生物学零度:

最新农业生态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复习题(作业)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 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2. 农业生态学(agricultural ecology, agroecology):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它是生态学在农业领域的分支。 3. 系统: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定义) 4. 生态系统(ecosystem):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简言之,是在一定空间内的全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 5. 生产者(producers):是指自养生物,主要指绿色植物,也包括一些化能合成细菌。 6. 大型消费者(macroconsumers):是指以初级生产的产品为最初十五来源的大型异养生物,主要是指动物。 7. 小型消费者(microconsumers):又称分解者,是指利用动植物残体及其他有机物为食的小型异养生物,主要是指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 8. 农业生态系统(agroecosystem):是指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组分、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系统。 二、问答题 1 生态学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主要事件有哪些? 答:生态学100多年的发展经历了5个阶段: (1)生态学知识累积阶段(1866年前); 主要事件有:在中国长期的农业社会中就累积了像二十四节气这种实质反映气候与生物关系的知识,而且广为流传,成为指导农业生产的重要依据。 (2)个体生态学与群落生态学阶段(1866--1935); 主要事件有:1866年,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定义了生态学,这就标志着生态学的产生。生态学产生以后便分化出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等学科分支。 (3)生态系统生态学阶段(1935—1962); 主要事件有:1935年,植物生态学的英美学派代表人物,英国植物生态学家坦斯列第一次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他把生物与其环境看成是一个动态整体。1941年,美国科学家林德曼,发表了《一个老年湖泊内的食物链动态》的论文。她用确切的研究数据揭示了在食物链顺序转移中生物的数量关系。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了遗弃农田的次生演替及生态系统的能流与物流。1952年,他出版了《生态学基础》一书,确立了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地位。 (4)生态学向调控与工程方向发展阶段(1962--); 主要事件有: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卡逊写的《寂静的春天》,她的书是人类生态环境意识觉醒的标志。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于1964年开展以生态系统定量研究为重点的“国际生物学研究计划”之后,又于1971年组织了“人与生物圈”长期研究计划。中国于1972年加入这个研究。1992年的环境与发展大会制定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气候变化公约》、《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21世纪行动议程》、《里约热内卢宣言》。 (5)农业生态学发展的生态学基础;

森林生态学习题及答案

森林生态学习题及答案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一、名次解释 1.生态趋同:不同种类的植物生长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受主导因子的长期作用,产 生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 2.食物链: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取食和被 食的关系而排列的链状结构。 3.生态入侵:指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栖息和繁衍地区,种群 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步的扩展,这个现象叫生态入侵。 4.群丛:凡是层片结构相同各层片的优势种或共优种相同的植物群落。 5.生态需水:为维持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体外环境而消耗的水。主要用来调节 大气温度和湿度。 4.森林生态系统一般由哪几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如何 答:森林生态系统一般包括森林植物、动物、微生物及无机环境四部分(4分)。森林植物吸收太阳辐射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干物质及贮存能量;动物取食植物或其他动物,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传递;微生物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质,并将其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供再次利用(分);无机环境提供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所需的能量、物质(分)。 6.简述旱生植物有哪些与干旱环境相适应的形态及生理特征 答:形态特征包括:根系发达;叶子变小或变厚;叶细胞小,细胞壁增厚;气孔变小,排列更紧密,深陷;叶面被毛;角质层加厚;栅栏组织发达,海绵组织不发达;细胞间隙变小.生理特征包括:含糖量高,淀粉与糖的比率降低;细胞液浓度大,渗透势低;原生质透性高;单位叶面积光合作用速率高;对萎蔫的抵抗力强;开花结实早;寿命长等 7.简述种群生态对策理论在森林经营中的指导作用 答:生态对策是指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在物种进化策略上产生的不同选择,它是物种对生态环境的总的适应策略。对不同森林植物及动物种群的生态对策进行分析有利于我们在森林生产中采取合理及有效的经营措施(4分)。

基础生态学试题及答案1

单选题 1、在光与植物形态建成的各种关系中,植物对黑暗环境的特殊适应产生A:黄化现象 2、当光强度不足时,C02浓度的适当提高,则使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不致于降低,这种作用称为 C:补偿作用 3、氧气对水生动物来说,属于D:限制因子 4、地形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属于B:间接作用 5、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B:生境 6、根据生态因子作用大小与生物数量的相互关系,将生态因子分为密度制约因子和D:非密度制约因子 7、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可将其分为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和A:气候因子 8、生态学发展大致经历了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建立时期,巩固时期和C:现代生态学时期 9、臭氧层破坏属于 B:全球性环境问题 10、下列范围不属于生物圈的是C:大气圈的上层 11、全球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C:整个生物圈 12、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D:景观单元 13、种群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A:种群 14、当代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使生态学的研究日益从以生物为研究主体发展到B:以人类为研究主体 15、生态学作为一个科学名词,最早是由(A:E.Haeckel)提出并定义的 16、下列表述正确的是C: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17、中国植物群落分类中把多个群落联合为植被型的依据是B:建群种的生活型和生活条件 18、中国植物群落分类原则是D:群落学—生态学原则 19、森林砍伐形成的裸地,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的演替过程是 B:次生演替 20、顶极――格局假说的意思是C:随着环境因子的梯度变化呈连续变化 21、单顶极理论中的顶极群落最适应的生态条件是C:气候 22、与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相比,顶级群落的特征是B:稳定性高 23、群落演替速度特点是B:演替初始缓慢中间阶段快,末期演替停止 24、季相最显著的群落是 B:落叶阔叶林 25、下列关于生态位的概念,错误的是C:矮作物,深根浅根作物间作时,它们的生态位完全重叠 26、关于层片的论述,正确的是C:兴安落叶松群落是单优势林,其乔木层与层片是一致的 27 、以下有关分层现象的论述,错误的是B:植物地下根系分层由浅入深依次是乔木、灌木、草本和植被 28、关于群落镶嵌性的概念正确的论述是B:是同一群落内部水平结构的进一步分异现象 29、群落结构最复杂的是D:常绿阔叶林 30、关于优势度正确的概念是 A:群落各成员中,建群种的优势度最大 31、群落内部不具备的特点是D:气温增加 32、生物群落是 B:植物、动物、微生物有序、协调统一的群体 单选题:

环境生态学导论-思考题答案汇编

学习-----好资料 第一章 1.阐述你对生态圈各圈层关系的认识 生态圈由生物圈和生命支持系统组成,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能量。大气圈是动植物最直接的生命系统,没有大气圈提供氧气和CO2,无法进行氧循环和碳循环;水循环通过大气圈运动而实现的,大气环流还调节了气候,使之较适合生物生存。水圈中水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水循环保证地球水量的动态平衡。岩石圈的表层即土壤层,是一个特殊的生命子系统,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初级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 2.举例说明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两者关系的看法 参考: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后,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主要特征的环境问题,呈现出形势继续严峻与人类社会的努力不断增强相交织攀升的状态。一方面,资源利用与环境保育的矛盾仍然是制约世界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难点,长期积累的诸多全球性环境问题,如资源枯竭、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生态系统功能退化以及突发性环境和生态灾害频发等还在继续发展;另一方面,人类正在用智慧,通过技术、管理和行为三个层面的整合,加大了解决自身生存、经济发展和环境保育三者间诸多矛盾的力度。 举例的话,就拿那些环境问题好了。比如,全球气候变暖。 3.你认为环境生态学与经典生态学有何不同?

4.简述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 研究生物圈系统和各支持系统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演变过程、相互作用的机制和规律以及变化效应及危害,寻求受损生态系统和环境要素修复或重建的各种生态学措施。 更多精品文档. 学习-----好资料 第二章 3.你对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学意义是如何理解的? ①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形成;②土壤结构、养分代谢和分解过程;③系统中水分的分布、循环和平衡;④景观结构与性质;⑤系统中物种的相互作用与关系。 5.请举例说明“有效积温法则”在农业生产和虫害防治中的作用? 有效积温法则: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某一特定的生物类别各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8.环境因子生态作用的一般规律包括哪几个方面。 (一)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生态因子和环境因子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环境因子具有综合性和可调剂性,它包括生物有机体以外所有的环境要素。而生态因子更侧重于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部分。 (二)环境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①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②主导因子及特点;③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④环境因子作用的阶段性;⑤环境因子的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基础生态学填空题库

基础生态学填空题库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N绪论 1.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2.生态学作为一个科学名词,最早是由()提出并定义的。 3.种群生态学是以(种群)为研究对象的生态学。 4.群落生态学以(生物群落)为研究对象。 5.生态系统生态学主要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动态与演替。 6.全球生态学是以(生物圈)为研究对象的生态学。 7.生态学研究对象组织层次可分为分子一基因—(细胞)一(器官)—个体—(种群)一—群落一—生态系统一—景观一—生物圈。 8.按照生态学研究对象组织层次,生态学分化出了分子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等。 9.生态学一般可分为理论生态学和(应用生态学)两大类。 10.着名生物学家达尔文(Darwin)于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对生态学和进化论作出了巨大贡献。 11.生态学发展大致经历了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建立时期、巩固时期和(现代生态学时期)等大致4个阶段。 12.1798年,马尔萨斯(T.Malthus)发表了《人口论》,促进了人口统计学和种群生态学的发展。 13.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植物生态学研究出现了几个着名的学派有:北欧学派、法瑞学派、英美学派和(前苏联学派)。

14.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五大危机是指(人口)、(环境)、(资源)、(粮食)和(全球性变化)。 15.丹麦植物学家瓦尔明的(植物分布学)和波恩大学教授辛柏的(植物地理学)的出版,标志着植物生态学作为一门生物学分支科学的诞生。 16.1949年美国( Allee)和(Emerson)合着的、内容广泛的《动物生态学原理》一书的出版出版,被认为是动物生态学进入成熟期的重要标志之一。 17.国际生物学计划(IBP)、人与生物圈计划(MAB)、(环境问题的科学委员会SCOPE)、(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是生态学研究的国际化的标志。 生物与环境 1.按环境的范围大小划分,可将环境分为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和(内环境)。 2.(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环境条件,也称为生物的生存条件。 3.依据生态因子的性质,把生态因子分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和(人为因子)。 4.苏联学者蒙恰斯基根据生态因子的稳定性程度,把生态因子分为(稳定因子)和变动因子,后者又可分为(周期性)变动因子和(非周期性)变动因子。

生态学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

《普通生态学》练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 1、如何理解生物与地球环境的协同进化? 答:地球的生命起源于35亿年前,那时地球的表面为还原性大气;缺少氧气,没有臭氧层。这些条件对今天的生物非常有害,但却正是原始生命得以形成的环境。 约在30亿年之前开始形成光合自氧生物,蓝绿藻为主,逐渐改变了大气成分,氧化大气出现;氧化大气的形成为绿色植物的登陆创造了条件。大气圈中保证生物呼吸的氧气和稳定的CO2含量,以及保护地表生命的臭氧层,都是生物长期作用的结果。 并且生物不断适应地球环境,而进化形成现今丰富多样的生物世界;自7亿年有动植物以来,累计生物总质量是地球总质量的1000倍;生物转移的物质总质量要比其自身的质量大许多倍。因此可以认为适于生物生存的地球环境是生物与地球协同进化的结果,而这种环境又靠生物来维持与调控。 2、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范围。 答: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无机和有机环境。生态学研究的对象从生物大分子、基因、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直到生物圈,经典研究个体及以上层次。生态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的环境非常复杂,从无机环境(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生物环境(植物、动物、微生物)到人与人类社会,以及由人类活动所导致的环境问题。 3、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及特点是什么? 答:进入20世纪60年代,生态学快速发展。生态学已深入社会的各个领域。(1)全球性问题(如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能源问题)的控制和解决推动生态学发展。(2)应用生态学的迅速发展。污染生态学,经济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环境生态学。(3)全民生态意识提高。生态学举世瞩目。 生态学的发展特点有:(1)研究层次向宏观和微观方向发展。现代生态学一方面向区域性、全球性方面发展;另一方面是向微观方向发展,与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生理学等相结合。(2)研究方法手段的更新。野外自记电子仪器、同位素示踪、稳定性同位素、“3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生态建模,系统论引入生态学。(3)研究范围不断扩展。对象转移到人类活动,交叉科学如化学生态学,应用生态学如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1) 1、名词解释 环境(environment)——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群)体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每种生物对任何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一个生态学上的最低点和一个生态学上的最高点,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就称为生态幅。 2、地球环境由哪几部分组成? 答:地球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组成。 3、简述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点。 答:(1)综合作用: 如气候的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渔业高密度养殖增氧;(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地形因子一般为间接作用.;(4)阶段性作用:如鱼类的回游;(5)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4、种的生态幅及其制约因子有那些主要规律? 答:(1)对同一生态因子,不同生物的耐受范围是很不相同的,每个种的的生态幅主要决定于种的遗传特性。(2)一种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适应范围较宽,而对另一因子的适应范围很窄,生态幅常常为后一生态因子所限制。(3)同一生物不同阶段耐受性不同,生物繁殖阶段常常是一个临界期。(4)内稳态扩大了生物的生态幅与适应范围,但并不能完全摆脱环境的限制。(5)驯化可导致物种耐性限度的改变,适宜生存范围的上下限会发生移动,并形成新的最适点。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2) 1、名词解释 光补偿点(light compensation point)——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相当处的光强度为光补偿点 光周期(photoperiod)——一天之内,相对于黑夜而言,白天的时间长短。 Bergman 规律((Bergmann’s rule)——高纬度的恒温动物比低纬度的相似种类个体要大。 冷害(chilling injury)——指喜温生物在零度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害或死亡。 2、简述有效积温法则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意义 答:有效积温法则指变温动物和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每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在农业生产上的意义有: (1)预测生物发生的世代数:年总积温/一个世代所需积温 (2)预测生物地理分布的北界 (3)预测害虫来年发生程度 (4)可根据有效积温制定农业气候区划 (5)应用积温预报农时 3、试述光的生态作用. 答:太阳光是地球所有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的能量来源,地球上生物生活所必须的全部能量,都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太阳光。太阳辐射的强度、质量及其周期性变化对生物产生深刻的影象。(1)光照强度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有重要的作用;(2)不同光质对生物有不同作用。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只是可见光区,红外光主要引起热的变化,紫外光主要有杀菌作用,昆虫对紫外光有趋光反应。(3)生物的光周期的适应。植物可分为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光周期的变化对大多动物尤其是鸟类的迁徙和生殖具有十分明显的影响,光周期对昆虫的滞育起主要作用。 4、为什么生物的活动和繁殖受光周期控制? 答:外界环境因子很多,如温度、湿度、气压、降水等,为什么动物偏偏选择光(光照周期)这个信号作为启动复杂的繁殖生理机制的“触发器”。这是因为日照长短的变化是地球上最具有稳定性和

生态学试题

1.简述自然选择的类型。 答案:按其选择结果可以分为三类:①稳定选择。当环境条件对靠近种群的数量性状正态分布线中间(即具平均值的)的那些个体有利,而淘汰两侧的“极端”个体时,选择属于稳定型的。②定向选择。当选择对一侧“极端”的个体有利,从而使种群的平均值向这一侧移动,选择属定向型。③分裂选择。当选择对两侧“极端”的个体有利,而不利于“中间”的个体,从而使种群分成两个部分。5.简述环境因子、生态因子、生存因子的区别与联系。 答案:构成环境的各要素称为环境因子;环境因子中一切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则称生态因子。如:温度、湿度、氧气、食物以及其他生物等;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称为生物的生存因子(或生存条件、生活条件)。如对植物而言,光、温、水、肥、气等是其生存因子。生存因子是生态因子的子集,生态因子又是环境因子的子集。 1.论述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答案: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包括: (1)综合作用,各因子相互影响,相互交叉综合作用于生物; (2)主导因子作用,因子的作用有主有次; (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有的因子直接影响生物,有的通过其他因子间接作用; (4)阶段性作用,因子在生物的不同发育时期作用及效果不同; (5)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各因子同等重要不可代替性,但可以相互补偿; (6)限制性作用,当因子超过生物的耐性范围或不适于生物,就会限制其他因子的作用,限制生物的生存发展 2.论述“光”对生物的生态作用及生物对“光”的适应。 答案:①光对生物的作用主要在光照强度、光照时间、光谱成分三个方面。②光照强度影响光合作用、植物形态建成;植物对光强形成了阳性、阴性、耐阴等适应。③光照时间对生物的作用形成光周期;植物对光周期适应形成了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日中性植物;动物对光周期适应形成了长日兽类、短日兽类。④不同波长的光对植物生理生化过程产生不同影响,红光有利于糖的合成,蓝光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蓝紫光与青光对植物伸长有抑制作用,

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

1.说明生态学的定义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研究生态学采用的方法:野外的/ 实验的、理论的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一.生物与环境1.概念与术语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生态幅(生态价) :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大环境: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小环境: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指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大气候:大环境中的气候,是指离地面1.5m以上的气候,是由大范围因素所决定小气候:小环境中的气候,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m以内的气候。 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密度制约因子:如食物、天敌等生物因子,其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了种群数量。 非密度制约因子:指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它们的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2.什么是最小因子定律?什么是耐受性定律?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级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3.生态因子相互联系表现哪些方面? 1)综合作用:环境中的每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影 响、相互制约的。 2)主导因子作用: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有一个是起决定作用的,它的改变会 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变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这个因子称主导因子。 3)阶段性作用:由于生态因子规律性变化导致生物生长发育出现阶段性,在不同发育阶段,生物需 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 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对生物作用的诸多生态因子虽然非等价,但都很重要,一个都不能缺 少,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替代。 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行为、生长、繁殖和分布的作用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 使间接的。有时还要经过几个中间因子。 二、能量环境 1.概念与术语 外温动物: 依赖外部热源,如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 内温动物:通过自己体内氧化代谢产热来调节体温。 异温动物:产生冬眠的内温动物。驯化:内温动物经过低温的锻炼后,其代谢产热会比温暖环境中高。这些变化过程是由实验诱导的,称为驯化。 气候驯化:如果是在自然界中产生的则称为气候驯化。适应性低体温:当环境温度过低时,内温动物会自发地从冬眠中醒来恢复到正常状态,而不致冻死,这是与外温动物冬眠的根本区别。内温动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