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影响评价 绪论-第三章

环境影响评价 绪论-第三章

环评爱好者论坛_2012年环评案例真题及答案2

2012年环评案例真题及答案 第一题 某汽车制造集团公司拟在A市工业园区内新建年产10万辆乘用车整车制造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冲压、焊接、涂装、总装、发动机(含机加工、装配)五大生产车间和公用工程及辅助设施,项目建设期为两年。 涂装车间前处理生产线生产工艺为:工件→脱脂槽→水洗槽1→磷化槽→水洗槽2→水洗槽3。脱脂剂主要成分为碳酸钠:磷化剂为锌镍系磷化剂。脱脂槽配置油水分离装置,磷化槽有沉渣产生。各槽定期清洗或更换槽液。 面漆生产线生产工艺为:喷漆→晾干→烘干。面漆为溶剂漆,烘干以天然气做燃料。晾干工序的晾干室工艺废气产生量为20000m3/d初始有机物浓度 200mg/m3。 根据生产废水特性,涂装车间设废水预处理站。各车间生产废水和厂区生活污水一并送全场综合废水处理站处理。处理后的废水再经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排入甲河。 拟建厂址位于A市工业园区西北部,占地面积64hm2。该地区年平均风速1.85m/s,主动风向为西北风。厂址西北方向距离商住区约5Km。 工业园区按规划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市政污水管网已建成,污水处理厂正在建设中,一年后投入运行。 该项目大气评价等级为二级。 问题: 1、给出拟建工程环境空气现状检测方案的主要内容。 2、指出前处理生产线的废水污染源和废水主要污染因子。 3、计算面漆生产线晾干室活性炭再生废气焚烧有机物排放量和晾干室有机 物去除率。 4、判断工业废水是否可送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应从哪些方面分 析? 二、参考答案 1、给出拟建工程环境空气现状监测方案的主要内容。 (1)监测因子:SO 2,NO 2 ,TSP,PM 10 ,苯、甲苯,二甲苯、非甲烷总烃。 (2)监测布点:6个点,极坐标布点法。具体布点方法是:在拟建项目所在地布设1个点,项目西北向的商住区布设1个点、项目的东北方向、西南方向各布1个点,项目的东南向布设2个点。 (3)监测时间(制度):不利季节监测7天,SO 2,NO 2 每天采样时间为测 18小时,TSP,PM 10每天采样时间为12小时,SO 2 、NO 2 、TSP、PM 10 每天采样时段 至少于02,08,14,20时进行。苯系物、非甲烷总烃按相关监测方法进行。 (4)监测时段必需同步进行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 2、指出前处理生产线的废水污染源和废水主要污染因子。 (1)废水污染源:脱脂槽、水洗槽1、磷化槽、水洗槽2、水洗槽3。 (2)废水主要污染因子:pH、COD、石油类、镍、锌、磷酸盐。 3、计算面漆生产线晾干室活性炭再生废气焚烧有机物排放量和晾干室有机物去除率。 (1)晾干工序有机物产生量:20000×200×10-6=4kg/h;

(完整版)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第一章

习题 1.简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 参考答案: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主要工作为研究有关文件,进行初步的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筛选重点评价项目,确定各单项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编制评价大纲;第二阶段为正式工作阶段,其主要工作为进一步做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并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第三阶段为报告书编制阶段,其主要工作为汇总、分析第二阶段工作所得的各种资料、数据,给出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 2.简述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原则。 参考答案:环境影响报告书是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和内容的书面表现形式,是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技术文件。编写环境影响报告书过程中应遵循下列原则: (1)环境影响报告书应该全面、客观、公正,概括地反映环境影响评价的全部工作;评价内容较多的报告书,其重点评价项目可另外编写分项报告书;主要的技术问题另外编写专题报告书。 (2)文字简洁、准确,图表清晰,论点明确,典型项目或比较复杂的项目,应有主报告和分报告(或附件),主报告应简明扼要,分报告把专题报告、计算依据列入。环境影响报告书应根据环境和工程特点及评价工作等级进行编写。 3.简述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基本要求。 参考答案: (1)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总体结构应符合国家环评技术导则的要求,内容全面,重点突出。 (2)基础数据可靠。若不同来源的同一参数出现不同时应进行核实。 (3)预测模式及参数选择合理 (4)结论观点明确,客观可信,不能带有感情色彩。 (5)表达准确,篇幅合理 (6)署名符合要求 4.简述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要点。 参考答案: (一)按照现状调查及环境影响评价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要点 1.总论 2.建设项目概况 3.环境概况 4.污染源调查与评价 5.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6.环保措施的可行性及经济技术论证 7.环境影响经济损益简要分析 8.实施环境监测的建议 9.结论 10.附件、附图及参考文献 (二)按照环境要素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要点 1)总论;

环评爱好者论坛_地下水环评导则2011

一、适用范围 适用于地下水为供水水源,及对地下水环境可能产生影响的建设项目环评,规划环评中的地下水环评也可参照执行。 二、术语 1、地下水――惟各种形式埋藏在地壳空隙中的水,包括包气带和饱水带中的水。 2、包气带/非饱和带――地表与潜水面之间的地带。 3、饱水带――地下水面以下,土层或岩层空隙全部被水充满的地带,含水层都位于饱水带中。 4、潜水――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水面的地下水。 5、承压水――充满于上下两个隔水层间的地下水,承受压力大于大气压力。 6、地下水背景值――又叫地下水本底值,自然条件下地下水中各个化学组分在未受污染情况下的含量。 7、地下水污染――人为或自然原因导致地下水化学、物理、生物性质改变使地下水水质恶化的现象。 8、地下水污染对照值――评价区域内历史记录最早的地下水水质指标统计值,或评价区域内受人类活动影响速度较小的地下水水质指标统计值。 9、环境水文地质问题――指因自然或人类活动产生的与地下水有关的环境问题,如地面沉降、次生盐渍化、土地沙化等。 三、总则 1、建设项目分类 I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的建设项目。 II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并导致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建设项目。 III类:同时具备前两类特征的建设项目。 2、评价基本任务 进行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预测和评价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地下水环境可能造成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危害(包括地下水污染、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位变化),并针对影响和危害提出防治对策,预防控制环境恶化,保护地下水资源,为项目选址决策、工程设计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3、工作程序及工作内容 分准备、现状调查与工程分析、预测评价和报告编写四个阶段。 1

浆纱教程

浆纱教程 转载: 浆纱教程第三章浆纱 本章知识点: 1、浆纱的目的和要求 2、主要粘着剂的一般性质和上浆性质。 3、浆纱助剂的作用及用量。 4、浆纱组分的选择方法,浆液配方的确定及调浆方法,浆液质量指标。 5、浆纱工艺流程及浆纱质量指标。 6、浆纱上浆率及浆液对纱线浸透、被覆程度的控制。 7、浆纱烘燥机理及烘燥装置。 8、浆纱伸长率的控制。 9、浆纱自动控制。 10、浆纱工艺设计及产、质量。 11、高压上浆技术。 12、提高浆纱产量及质量的技术措施。 概述 一、浆纱工序的任务 1、织造时经纱反复受到各种外力的多次作用(拉伸、弯曲、冲击及摩擦)容易使纱线结构松散,起毛而断头,或纤维纠缠致使开口不清。 机构作用:①拉伸:开口、打纬、卷取;②弯折:新纬和座冲击;③磨擦:停经片、综、筘及梭子、经纱间。通过分析得:从织轴到织口经纱要承受3000-5000次反复负荷的作用。 2、浆纱的目的 (1)提高经纱的可织性,使经纱增强,耐磨20-40% (2)卷绕成浆轴 (3)保伸,减伸率20-25%。 二、浆纱工序的组成:上浆和调浆 1、调浆:选择浆料以一定比例配合调料成一定浓度的浆液。 2、上浆 (1)绞经上浆:将绞纱浸渍浆液,挤压、烘干。 优点:设备费用省,操作简便,回丝少,适合小批量,多品种的色织生产。 缺点:浆纱质量差,上浆不匀,劳动强度高,生产率低。 (2)经轴上浆:若干经轴并合→上浆→烘干→卷绕成浆轴优缺点与绞经上浆相反。

三、浆纱工序在生产中的重要性 浆纱是准备工序的关键,每台浆纱机的产量可供200-300台/只机的织轴需要,即通常说浆纱一分钟织造一个班。 1、浆纱质量好,则布机断头少,效率高,产量高,质量好。回丝少,挡车工劳动强度低。 2、浆纱速度30-60m/min,相当于布机一个班的产量,稍一疏忽则布机一个班生活难做。 3、每台浆纱机供应200-300台布机,浆纱机能否正常运转,对织轴的正常供应,关系很大。 4、与降低成本关系很大,节约浆料、用汽、回丝等。 四、浆纱工程的要求 1、上浆量符合工艺设计要求,避免过大或过小。 2、上浆均匀。 3、浆液对纤维有良好的粘附性、即被覆和浸透的比例应符合工艺要求。 4、上浆后纱线毛羽贴伏,浆膜平滑,柔软而又坚韧。 5、上浆后纱线的弹性伸长损失小。 6、上浆后纱线的顺潮率应符合工艺设计要求,浆膜具有一下吸湿性。 7、浆料来源充足,价格便宜,调浆操作简便而安全。 8、织物在后处理时,浆料容易退净废液而净化,不污染环境。 9、织轴卷绕质量良好。 10、在保证浆纱质量前提下,不断提高浆纱生产率,并逐步提高浆纱操作的自动化程度。 11、节约能源消耗,不断降低浆纱成本,提高浆纱经济效益。 五、对浆液的工艺要求 1、具有一定粘度,并在上浆过程中保持粘度稳定。 粘度:表示液体流动时分子间的摩擦阻力(内摩擦力) 在相对静止的液体内,二层液体之间只有相互垂直的力,没有切向力。流层面积A,速差△V=V2-V1,两流层间距△y,则克服内摩擦力使流层流动 F=η·A· (η-粘滞系数或粘度) 当液体受到剪切力作用时,剪切应力一层按一层,传递到最下面一层,使浆液发生流动,由于切向力的存在,流体快的一层给慢的一层以拉力,慢的一层给快的一层以阻力,这种力称为摩擦力f。单位:泊 即:相隔一厘米的两层液体,面积各为1cm2,以1cm/s的速度流动时,所受的阻力为1达因时则该液体的粘度为1泊(P)。 100泊=1厘泊(cp)(法国著名科学家Poisenille创造的毛细管方法) 粘度的大小与高聚物的分子量大小成正比,与温度成反比,与浓度成正比。 2、有一定的粘附力 粘着力:浆液对纱线表面的润湿(亲和力)能力及浆液烘干成膜后从纱线上被剥离所需力的总和。粘着力大小取决于:浆液粘度、浆液与纱线的亲和能力。

1-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模板

1-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模板

建设项目基本情况(黑体、小三) 项目名称(表格内文字体:仿宋、四号) 建设单位←(表格栏目字体:宋体、四号) 法人代表联系人 通讯地址 联系电话传真邮政编码建设地点 立项审 批部门 批准文号 建设性质新建□√改扩建□技改□行业类别及代码 占地面积(平方米) 绿化面积(平方米) 总投资(万元) 其中:环保 投资(万元) 环保投资占 总投资比例 评价经费 (万元) 预期投产日期年月 工程内容及规模:(黑体、四号) (一级标题:仿宋、四号、加粗) (正文仿宋、四号) (附图1:项目地理位置图、附图2:项目平面布置图等的标题用宋体、小三或14pt字号、加粗) (文中表格的表头标题用仿宋、四号,其它均用仿宋,五号或小四号)文章标题或段落层次一律采用统一标准化编号,即:

1 一级标题 1.1 二级标题 1.1.1 三级标题或段落 1.1.1.1 四级标题或段落(以下类推,例如:见下) 2 2.1 2.1.1 2.1.2 2.1.2.1 2.2 2.3 2.3.1 2.3.1.1 2.3.1.2 2.3.1.2.1 与本项目有关的原有污染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黑体、四号)(一级标题:仿宋、四号、加粗) (正文仿宋、四号)

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简况 自然环境简况(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气象、水文、植被、生物多样性等):(黑体、四号) (一级标题:仿宋、四号、加粗) (正文仿宋、四号)

社会环境简况(社会经济结构、教育、文化、文物保护等):(黑体、四号)(一级标题:仿宋、四号、加粗) (正文仿宋、四号)

环评爱好者论坛典型生态影响型项目复习要点

第二章典型生态影响型项目复习要点——水利水电项目2.1复习要点 以水利发电、防洪、农业灌溉为目的的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包括蓄水工程(水库、水坝)、排洪和引水线路工程等。 2.1.1评价范围、期限与重点 (1)水库和水坝建设 1)评价范围 2、3级项目以库区为主,兼顾上游集水区域和水文变化区域的水体和陆地,1级项目要对库区、集水区域,水文变化区域(甚至含河口和河口附近海域)进行评价。此外,要对施工期的辅助场地进行评价。 2)评价期限 要分别对施工期、运行期进行评价。1级项目要作后评价。 3)评价重点 施工期对由于施工、人员进驻和水文改变而引发的珍稀濒危动、植物资源迁移或灭绝;对由于区域环境中绿地数量和空间分布的改变而改变了绿地调控环境质量的能力; 对由于人员和设备的活动改变了土地的生产能力;对由于施工影响了自然和人文遗迹地及人群健康等内容进行重点评价。 运行期对项目运行而引发的生物多样性问题,景观生态环境质量

问题,移民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水文长期改变而引发的上下游生物种群生存问题及中下游发生的河道断流。水文变化以及上下游盐渍化、潜育化、湿地变化、两岸地形地貌变化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钉螺转移等问题进行重点评价。 (2)跨流域调水 跨流域或跨省份调水一般属于1级项目。 1)评价范围 要分别对调出区、调入区和连接区三个部分中,凡是由于水文条件改变而引发的生态影响进行评价。 2)评价期限 分为施工期、运行期评价,并进行生态影响后评价。 3)评价重点 除水库水坝项目的评价重点外,还应包括:一是对国内外同类项目进行类比调查并写出评价报告,二是预测由于人员设备进驻和水文条件的改变,调出区、调入区和连接区区域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随着宏观环境的变化给动、植物和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三是对受益区及调出区长期的生态影响进行评价。 2.1.2工程分析要点 1、工程概况 说明流域(河段)规划概况、工程地理位置、工程任务、规模与工程运行方式、工程总布置与主要建筑物(主体工程、施工辅助工程)、

环评爱好者论坛施工期固体废物排放量估算方法

施工期固体废物排放量估算方法 1方法一 施工期固体废物主要为施工人员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装修垃圾,如:石子、混凝土块、砖头、石块、石屑、黄沙、石灰和废木料等。 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及装修垃圾按每100m2建筑面积2t计此外,施工人员生活垃圾产生量按每人每日1kg计 引自(上虞市国际时代广场项目环评报告书简本)第4页 2方法二 固体废弃物 施工期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主要有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和由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两类。 1)施工期建筑垃圾产生量 采用建筑面积发展预测,预测模型为: Js=Qs×Cs 式中:Js—年建筑垃圾产生量(吨/年), Qs—年建筑面积(㎡), Cs—年平均每平方米建筑面积垃圾产生量(吨/年·㎡)。 由于建筑过程中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量与施工水平、建筑类型等多种因素有关,本项目为工业城区,建筑项目比较集中,施工面较多,使得有些工序必须重复,将加大建筑垃圾的产生量。本报告按0.5~1.0㎏/(㎡·年)的建筑垃圾进行估算,其结果见表2-8。 2)施工期生活垃圾产生量 采用人口发展预测法。预测模型为: Ws =Ps×Cs 式中:Ws—生活垃圾产生量(吨/日), Ps—年施工人员人数(人), Cs—年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吨/日?人)。 根据同类工程的施工情况,本项目建设期所需施工人数按150人计算,人均垃圾产生量按1.0公斤/日计算,则本项目施工期间产生的生活垃圾量预测值见表2-8。 引自(葵涌斯比泰工业厂房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第16-17页

3方法三 建筑垃圾的种类及组分 建筑垃圾主要包括:旧城改造过程中拆除旧建筑产生的建筑垃圾;建筑物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表1中列出了不同结构形式的建筑工地中建筑施工垃圾组成比例和单位建筑面积产生的垃圾量。 表1 建筑施工垃圾的数量和组成(%) 1) 单位建筑面积产生的施工垃圾量。 从表1可见,建筑施工垃圾的成分有:土、渣土、废钢筋、废铁丝和各种废钢配件、金属管线废料、废竹木、木屑、刨花、各种装饰材料的包装箱、包装袋、散落的砂浆和混凝土、碎砖和碎混凝土块、搬运过程中散落的黄砂、石子和块石等。这些材料约占建筑施工垃圾总量的80%。对不同结构形式的建筑工地,垃圾组成比例略有不同。而垃圾数量因施工管理情况不同在各工地差异很大。 方法三引自香港(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及管理的现状和进展)一文

环评爱好者论坛_环评爱好者论坛_真题整理(终版)

第一章:环境影响评价与管理概论 1、环境标准体系的分类(填空)及哪些标准为国家强制性标准、推荐性标准;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之间的关系(简答);标准的分类,地方标准优于国家标准执行(选择);从制定与执行两方面简述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关系;在标准制定和执行方面,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关系;国家标准与地方标准的关系;排放标准与质量标准;简述环境标准之间的关系;国家标准中强制性标准为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环境标准分为强制性环境标准和(推荐性环境标准) 2、需要环评的规划种类(填空) 3、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填空131+133期)、(简答);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工作内容?;环境影响评价的定义;环境影响评价按时间顺序可分为: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环境影响预测评价和环境影响力后评价;环评概念 4、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告表由()编制;哪些项目需要编制报告表 5、环评分三个阶段(建设期、运营期和服务期);环评的三个时段划分;建设项目环评的三个阶段 6、评价因子的筛选在()基础上得到的 7、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的内容(简答);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分类(简单);哪几个情况需要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分类管理里面的小项。(选择);建设项目分类管理的内容 答:(1)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全面、详细的评价。 (2)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轻度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对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核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或者专项评价。 (3)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很小,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8、三同时(填空) 9、环境容量的定义(填空);环境容量的定义(简答) 10、监测数据的五性(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为了使环境监测数据能够准确反映环境质量的现状,预测污染发展趋势,要求环境检测数据有(代表性、准确定、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保证监测数据具有完整性的质量特征(简答);如何分析监测数据的合理性;监测数据的统计方式(平均值)、(超标率)和(超标倍数)。 11、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的确立(填空) 12、环境影响评价导则中,非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和依据(简答);环境影响评价需要遵循的原则 13、环境检测计划包括的内容(简答);环境监测的基本内容;环境监测方案的内容;关于监测一章的内容表述正确的:灵敏度、检测险、ph的表示、COD和BOD的关系等

最新(机织学)答案第三章 浆纱

浆纱 第6题.目前常用的粘着剂有哪几类?P74 答:目前常用的粘着剂有天然粘着剂、变性粘着剂、合成粘着剂三大类。 第9题:什么叫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它们在性质上有何不同?P75 答:直链淀粉:葡萄糖只以α— 1,4甙键联结, 支链淀粉:除α— 1,4甙键联结外,还有1,6甙键和少量的1,3甙键,显分枝态。 第11题:淀粉上浆是应注意哪些问题?它适用与哪些纤维的上浆? 答:p76 1)水溶性: 淀粉不溶于水,一般采用高温上浆(95-98 ℃) 2)浸透性: 淀粉聚合度高,分子量大,淀粉浆需添加分解剂,使部分支链淀粉裂解,粘度↓,浸透性↑。 3)成膜性: 淀粉浆膜比较脆硬,浆膜强度大,弹性较差,断裂伸长小。淀粉浆需加入适量柔软剂、吸湿剂,以增强浆膜弹性. 4)粘附力: 淀粉大分子中含有大量羟基,且具有较强的极性。 根据“相似相容”原理,它对含有相同基团或极性较强的纤维,如棉、麻、粘 胶等亲水性纤维具有良好的粘附力,所以,淀粉浆不能用于纯合纤的经纱上 浆。 5)霉变性: 淀粉浆易霉变,需加防腐剂。 第14题:什么叫PVA的醇解度?P79 答:PVA是聚醋酸乙烯通过甲醇钠作用,在甲醇中进行醇解而制得的产物。PVA的醇解度是指聚乙烯醇大分子中,乙烯醇单元占整个单元的摩尔分数比(mol/mol)%。 16.浆液中为何要用助剂?常用助剂有哪些? 答:为了改善粘着剂某些性能不足,使浆液获得优良的综合性能,浆液中还要使用少量助剂。 常用的助剂有:分解剂、浸透剂、柔软润滑剂、抗静电剂、、腐剂、吸湿剂、消泡剂等等。其作用如下: (1)分解剂(一般指淀粉分解剂):淀粉分解剂使淀粉大分子水解,降低大分子的聚合度和黏度,使浆液达到适于经纱上浆的良好流动性和均匀性;降低淀粉的糊化温度,缩短淀粉浆液达到完全糊化状态所需的时间,从而缩短浆液调制时间。 (2)浸透剂:一种以湿润浸透为主的表面活性剂。浆液中加入少量浸透剂的作用是使浆液的表面张力降低,增加浆液与经纱界面的活性,改善浆料的浸透润

环评爱好者论坛_第4章-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岗位基础知识培训复习资料_第4章 2010年6月11日 (1)大气污染:是指大气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化学、物理、生物或放射性等方面发生特性改变,从而影响大气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造成大气质量恶化的现象。 (2)大气污染源:一个能够释放污染物到大气中的装置称为大气污染源,分为点源、面源、线源、体源。 (3)大气污染物:污染源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称为大气污染物。 分类1:①常规污染物(SO2、TSP、PM10、NO2、CO);②特征污染物 分类2:①气态污染物;②颗粒污染物 (4)环境空气敏感区:指评价范围按GB3095规定的一类功能区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二类功能区中的居民区、文化区等人群较为集中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以及对项目排放大气污染物敏感的区域。 (5)简单地形:距污染源中心5km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低于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简单地形。 (6)复杂地形:距污染源中心5km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等于或超过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复杂地形。 (7)推荐模式:估算模式,进一步预测模式,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模式。 (8)大气环境防护距离:为保护人类健康,减少正常排放条件下大气污染物对居住区的环境影响,在项目厂界以外设置的环境防护距离。 (9)长期气象条件:达到一定时限及观察频次要求的气象条件。 一级评价:近五年来至少连续三年的逐日、逐次气象条件 二级评价:近三年来至少连续一年的逐日、逐次气象条件 (10)复杂风场:指评价范围内存在局地风速、风向不一致的风场。 (11)大气环境导则修订内容:1. 评价工作分级和评价范围确定方法;2.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内容和要求;3. 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内容和要求;4.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方法及要求;5. 环境影响预测推荐模式等。 (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改单内容:1. 取消氮氧化物指标;2. 对二氧化氮二级标准的年平均浓度限值、日平均浓度限值、小时平均浓度限值进行了修改;3. 对臭氧的一级标准、二级标准的小时平均浓度限值进行了修改。 (13)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类 一类区(执行一级标准):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 二类区(执行二级标准):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民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业区。 三类区(执行三级标准):特殊工业区。 (14)常见污染物的浓度限值(要记住的)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江苏横峰浦丰纸业有限公司利用废纸和商品浆造纸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江苏横峰浦丰纸业有限公司 2010年5月1 日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1 评价目的---------------------------------------------- -------1-1 1.2 编制依据-----------------------------------------------------1-1 1.3 评价采用的标准-----------------------------------------------1-2 1.3.1 环境质量标准--------------------------------------------------------1-2 1.3.2 污染物排放标准------------------------------------------------------1-2 1.4 评价工作等级及评价范围---------------------------------------1-3 1.4.1 评价工作等级--------------------------------------------------------1-4 1.4.2 评价范围------------------------------------------------------------1-4 1.4.3评价因子-------------------------------------------------------------1-4 1.5 控制污染与环境保护目标表-------------------------------------1-4 1.6 评价内容与评价重点 ------------------------------------------1-5 第二章建设项目概况 2.1 项目名称建设性质及建设地点-----------------------------------2-0 2.2 项目规模及总投资---------------------------------------------2-0 2.3 生产工艺方法-------------------------------------------------2-0 2.4 劳动定员及工作制度-------------------------------------------2-0 第三章工程分析 3.1 生产工艺流程简介---------------------------------------------3-1 3.2 主要原辅材料用料---------------------------------------------3-1 3.3 主要工艺设备-------------------------------------------------3-2 3.4 公用工程-----------------------------------------------------3-2 3.4.1 供汽----------------------------------------------------------------3-2 3.4.2 给排水情况----------------------------------------------------------3-3 3.5 污染物排放情况及其控制措施-----------------------------------3-4 3.5.1 废气----------------------------------------------------------------3-4 3.5.2 废水----------------------------------------------------------------3-5

环评爱好者论坛_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考试案例精华总结

第四科目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 1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报告----生态类项目 总体思路 1、确定验收范围 2、选择验收监测标准 3、验收监测布点原则及点位布置 4、分析调查重点 5、公众参与 6、结论分析、制定整改方案 7、正确填报“三同时”竣工验收登记表 1.1确定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范围 (注意范围的两层含义,一是工程的组成范围,二是项目的地域范围) 1、与项目有关的环保设施(工程、设备、装置、监测手段、生态保护设施) 2、与项目有关的环保措施(报告书、报告表、登记表中有关项目设计的规定) 3、审批部门的审批意见和行业主管部门的预审意见是关注的重点 4、环评文件和设计文件的要求 1.2选择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标准 1、国家、地方环保部门对项目环评批复的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 2、地方环保部门的总量控制指标 3、初步设计确定的环保设施设计标准 4、若原来没有批复标准和设计标准的,按现行标准执行。 5、监测方法标准选择环境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中推荐的标准 1.3验收监测布点原则及点位布设 布点原则:以最少的频次取得最有代表性的数据,如实反映项目排放浓度和总量。布点方法:参见相关技术规范。(注:以下方法也适用于工业类项目) (1)废气: ◆有组织排放:布设于各处理设施各处理单元的进出口烟道、废气排放烟道 ◆无组织排放:SO2、NOx、颗粒物、氟化物的监控点高在源下风向2~50米范围内的浓度最高点,参照点设在上风向2~50米范围内。其余污染物监控点高在单位周界外10米范围内的浓度最高点。监控点最多4个,对照点1个。 (2)废水

◆处理设施单元的进、出口,第一类污染物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的排放口,生产性污水、生活污水、清净下水外排口;雨水排口。 (3)噪声 ◆厂界噪声:法定边界布设多个测点,包括距敏感建筑物较近及受被测声源影响较大的位置。厂界外1米,高1.2米,距任一反射面不小于1米,厂界有围墙要高于围墙。同时设点测背景噪声。 ◆高速公路噪声:在公路两侧距路肩小于或等于200米范围内选取至少5个有代表性的噪声敏感区域,垂直于公路方向距路肩20、40、80、160设点进行噪声衰减测量。 ◆机场周围飞机噪声:在机场周围受飞机通过影响的所有噪声敏感点设监测点,选在户外平坦开阔地方 ◆振动:测点置于建筑物室外0.5米以内 ◆电磁辐射: ◆固体废物:固废的检查(来源、判定、鉴别种类、产生量、处置方式);固废的鉴别监测(对照名录和标准鉴别性质) 1.4分析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重点 1、审批部门的审批意见和行业主管部门的审查意见做为关注重点 2、环评报告确定的评价重点 3、工程自身特点确定的调查重点(表14-1) 4、受工程影响的环境特点确定的重点 1.5竣工验收结论分析及制定整改方案 调查结论要分别简述各专题的主要调查结果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验收建议是在环境影响调查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各专题调查结论和验收意见,综合判断建设项目在环境保护方面是否符合竣工验收条件。当建设项目同时满足以下5个方面时,应明确建议政府环保部门通过工程竣工环保验收 ◆不存在重大的环境影响问题 ◆环评及批复所提环保措施得到了落实 ◆有关环保设施已建成并投入正常使用 ◆防护工程本身符合设计、施工和使用要求 ◆目前遗留的环境影响问题能得到有效处理解决 当建设项目不完全满足以上五条要求时,应提出整改建议,限期达到要求,限期仍达不到的则按法律程序由环保主管部门下达停产通知书。 1.6正确填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竣工验收登记表 应由业主填写,通常由调查单位协助。

(完整word)2017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第一章环境标准体系重点总结,推荐文档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重点总结 第一章环境保护标准体系 我国环境标准分为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环境保护部标准。按其内容和性质,可分为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监测类标准(分析方法标准、监测技术规范、监测仪器技术要求、标准样品)、管理规范类标准和环境基础标准。 环境标准的特性:环境标准不同于产品质量标准,环境标准(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有其独特的法律属性。环境标准属于技术法规,具有强制性,必须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五条第十六条规定: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制定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国家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做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对国家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已做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标准的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应当报国务院环境主管部门备案。 环境标准中的环境质量标准与污染物排放标准只有国家和地方两级。 2000年4月29日在第九届全国人大第十五次常委会议上,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阐明了“超标即违法”的思想,此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环保法律都继续继承并强化了这一思想,超标将受到严厉的行政处罚(责令改正、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停业关闭、罚款及按日计罚),甚至刑事处罚。 环境标准体系:各种不同环境标准依其性质功能及其客观的内在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相互制约所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即构成了环境标准体系。 国家环境标准地方环境标准环境保护部标准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国 染物排放标准 环境空气功能区的分类和标准分级 1.功能区分类:二类 一类区: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它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 二类区:为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工业区和农村地区。 2. 标准分级:二级 一类区:适用环境空气污染物一级浓度限值 二类区:适用环境空气污染物二级浓度限值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范文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书

花溪大学城贵州师范大学建设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书 指导老师: xxxx 实践课程:环境影响评价 专业: xxxxxxxxxxxxxxxxxxxxx 小组成员: 学号: 前言 建设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大学城对发展贵州人才基地有一定的建设意义,花溪大学城的建设主要以各高校狙击为主要目标。开展人才培养基地,提高贵州省教育素质质量。

建设项目投入巨大,最终还是希望给予学生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当前,花溪大学城还在建设之中,我们本次对贵州师范大学的正在建设中项目进行了调查,并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拉简单的评估。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政策性文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施行)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9月1日施行)(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7年3月1日施行)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修订稿, 4月1日施行)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修订稿, 6月1日施行) (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修订稿, 3月1日施行) (7)《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修订稿, 8月28日施行) (8)《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1月1日施行) (9)《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年11月18日施行,国务院第253号令)

(10)《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 10月1日施行,环境保护部令第2号) (11)《贵州省环境保护条例》贵州省人大常委会, 6月1日(12)《贵阳市水污染防治规定》 7月 (13)《贵阳市大气污染防治办法》 11月 (14)《贵阳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规定》1997年10月 技术导则 (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2.1- ) (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 2.2- )(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 2.3-93)(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 2.4- ) (5)《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 19- ) 一、建设项目概况 项目的地点及背景 a.项目名称:贵州师范大学内的三组团建筑单体四号学生生活区 (学生公寓)和三号学生中心(学生食堂)设施建设 b. 地理坐标:地处东经105o07?至108o07?,北纬27o11?至29o22?之间,海拔高度1650米 c. 周围建筑:与贵州财经大学学生宿舍相邻,贵州财经大学学生宿舍与建设项目之间距离大约400米 d. 项目背景: 贵州省为了给当代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环评爱好者论坛_环评培训 无组织排放

无组织排放 1.无组织排放的工作概念和思路 无组织排放源是指没有固定排放设施或者排放高度低于15m的地面污染源,通常包括面源、线源和点源等。如露天堆放的煤炭、粘土、石灰石、油漆件表面的散失物等,均属面源的无组织排放;汽车在有散状物料的道路上行驶时的卷带扬尘污染物排放属于线源污染;散状物料在汽车装料机械落差起尘量以及汽车卸料时的扬尘污染排放等都属于点状无组织排放源。 环境影响评价中,依据评价等级和无组织排放源的情况,拟建污染源的无组织排放估算有类比调查法、经验估算法和反推法。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中针对不同的污染物,对无组织排放是按“监控点与参照点浓度差值”和“周界外浓度最高点”两种方式做出限值规定的。如对二甲苯、氯气、碳黑尘、污料尘、氯化氢、铬酸雾等污染物,采用“周界外浓度最高点” 作为评判依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则用“监控点与参照点浓度差值” 作为评判依据。单位周界指单位与外界环境接界的边界。通常应依据法定手续确定边界;若无法定手续,则按目前的实际边界确定。排标中“监控点与参照点浓度差值”是指排放源下风向的单位周界外10m范围内的监测值与背景值之差。“周界外浓度最高点”是指排放源下风向的单位周界外10m范围内的浓度或预计无组织排放的最大落地浓度。 在环评中,无论采用何种方法估算无组织排放,最终需要把无组织排放源强换算为“周界外浓度”或满足“监控点与参照点浓度差值”的监控点浓度,才能依据相应排放的限值规定进行达标排放的判断。 无组织排放的估算分四步,第一步采用上述方法进行无组织排放源源强估算,一般得出的是排放速率,即源强。第二步再进行由源强到“周界外浓度”或“监控点浓度”的计算。第三步若涉及的是“监控点与参照点浓度差值”时,则预先在监测中要布置相关的污染因子监测,由此作为参照点浓度,再求出“监控点与参照点浓度差值”。第四步就是分别按“周界外浓度”或“监控点与参照点浓度差值”进行达标判断。

环境影响评价法律法规(第一章)

环境影响评价法律法规

第一节概论 一、环境的含义 人类为主体的环境。人类以外的外部世界。 《环保法》对环境的定义: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和。 环境保护的对象: 1、人类主体; 2、天然环境; 3、人工改造环境 思考:环境对人类的意义

第一环境 第一环境就是自然环境或原生环境。第一环境既含有对人类有用的自然资源,如土地、森林、矿产、水、大气、生物、植物等,也含有对人类不利的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洪水、泥石流、海啸等。 第二环境 第二环境即次生环境,是指被人类活动改变或污染的自然环境,如城市上空被污染的大气,城市周围被污染的水域和水体,城市郊区(农业用地、蔬菜用地等)被污染的土壤,城区内部被破坏的林木、花木、草地或被绿化的土地等。 第三环境 第三环境是指由人工建造的房屋、道路和各项设施等组成的人工环境。 第四环境 第四环境是指由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社会因素所构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环境。

?环境质量和环境容量

环境影响评价的由来 ?概念产生: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最早是在1964年加拿大召开的一次国际环境质量评价的学术会议上提出来的,而环境影响评价作为一项正式的法律制度则首创于美国——1969年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 ?概念引进:1972年联合国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之后,我国开始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进行探讨和研究。 ?推广发展:瑞典、新西兰、加拿大等国家建立环评制度,联合国召开环境保护国际性会议。目前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已经建立环评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 ?建设项目概况 ?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状况调查 ?建设项目对周围环境近期和远期的影响?环境影响的损益分析 ?防治污染环境的对策、措施、建议?结论

浆纱

浆纱教程第三章浆纱 本章知识点: 1、浆纱的目的和要求 2、主要粘着剂的一般性质和上浆性质。 3、浆纱助剂的作用及用量。 4、浆纱组分的选择方法,浆液配方的确定及调浆方法,浆液质量指标。 5、浆纱工艺流程及浆纱质量指标。 6、浆纱上浆率及浆液对纱线浸透、被覆程度的控制。 7、浆纱烘燥机理及烘燥装置。 8、浆纱伸长率的控制。 9、浆纱自动控制。 10、浆纱工艺设计及产、质量。 11、高压上浆技术。 12、提高浆纱产量及质量的技术措施。 概述 一、浆纱工序的任务 1、织造时经纱反复受到各种外力的多次作用(拉伸、弯曲、冲击及摩擦)容易使纱线结构松散,起毛而断头,或纤维纠缠致使开口不清。 机构作用:①拉伸:开口、打纬、卷取;②弯折:新纬和座冲击;③磨擦:停经片、综、筘及梭子、经纱间。通过分析得:从织轴到织口经纱要承受3000-5000次反复负荷的作用。 2、浆纱的目的 (1)提高经纱的可织性,使经纱增强,耐磨20-40% (2)卷绕成浆轴 (3)保伸,减伸率20-25%。 二、浆纱工序的组成:上浆和调浆 1、调浆:选择浆料以一定比例配合调料成一定浓度的浆液。 2、上浆 (1)绞经上浆:将绞纱浸渍浆液,挤压、烘干。 优点:设备费用省,操作简便,回丝少,适合小批量,多品种的色织生产。 缺点:浆纱质量差,上浆不匀,劳动强度高,生产率低。 (2)经轴上浆:若干经轴并合→上浆→烘干→卷绕成浆轴优缺点与绞经上浆相反。 三、浆纱工序在生产中的重要性 浆纱是准备工序的关键,每台浆纱机的产量可供200-300台/只机的织轴需要,即通常说浆纱一分钟织造一个班。 1、浆纱质量好,则布机断头少,效率高,产量高,质量好。回丝少,挡车工劳动强度低。 2、浆纱速度30-60m/min,相当于布机一个班的产量,稍一疏忽则布机一个班生活难做。 3、每台浆纱机供应200-300台布机,浆纱机能否正常运转,对织轴的正常供应,关系很大。 4、与降低成本关系很大,节约浆料、用汽、回丝等。 四、浆纱工程的要求 1、上浆量符合工艺设计要求,避免过大或过小。 2、上浆均匀。 3、浆液对纤维有良好的粘附性、即被覆和浸透的比例应符合工艺要求。 4、上浆后纱线毛羽贴伏,浆膜平滑,柔软而又坚韧。 5、上浆后纱线的弹性伸长损失小。 6、上浆后纱线的顺潮率应符合工艺设计要求,浆膜具有一下吸湿性。

环境影响评价(1-3章)

环境影响评价复习 第1章环境影响评价概论 一、名词解释 1.环境: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称。【环保法中环境的定义: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2.环境优劣的程度:指一个具体的环境中,环境总体或某些要素对人群健康、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适宜程度的量化表达。包括综合环境质量和各要素环境质量,如,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等。 3.环境容量:对一定地区(一般应是地理单元),在特定的产业结构和污染分布的条件下,根据地区的自然净化能力,为达到环境目标值,所能承受的污染物最大排放量。 4.环境影响:人类活动(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对环境的作用和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和经济的效应。(两个层面:有益的和有害的)【研究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是认识和评价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的手段;认识和评价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是为了制定出缓和不利影响的对策措施,改善生活环境,维护人类健康,保证和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根本目的)。】 5.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明确了环境影响评价适用范围是规划和建设项目。】 6.环境敏感区:将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保护地,以及对建设项目的某类污染因子或者生态影响因子特别敏感的区域确定为环境敏感区。 7.“一地三域”:指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 8.“十专项”:是指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 9.环境标准:是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的各种标准的总称,是为了保护人群身体健康、社会物质财富和促进生态良性循环,对环境结构和状态,在综合考虑自然环境特征、科学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的基础上,由国家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和批准的技术规范。10.环境质量标准:是为了保障人群健康,维护生态环境和保障社会物质财富,并考虑技术、经济条件,对环境中有害物质和因素所做的限制性规定。【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只有国家和地方两级;(产品质量标准还有行业级标准和企业级标准)环境质量标准以国家级为主,地方环境质量标准补充制定国家级标准中没有的项目,有国家级的就不能制定其他的标准。】 11.污染物排放标准:根据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以及适用的污染控制技术,并考虑经济承受能力,对排入环境的有害物质和产生污染的各种因素所做的限制性规定,是对污染源控制的标准。【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分跨行业综合排放标准和行业排放标准。综合排放标准与行业排放标准不交叉执行,有行业标准的执行行业标准,没行业标准的执行综合排放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若国家级标准中没有的可以制定地方级标准,若与国家级标准项目相同可以制定严于国家级标准的地方级标准,执行时地方级优于国家级标准。】 12.(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为监测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规范采样、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等所做的统一规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