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明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及经验教训.doc

明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及经验教训.doc

明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及经验教训.doc
明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及经验教训.doc

明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及经验教训

2020年4月

明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及经验教训本文关键词:集权,经验教训,初中,制度,影响

明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及经验教训本文简介:三、明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及经验教训明初的集权政策对后世的影响颇深,收到的成效也不尽相同。(一)顺应历史发展的集权政策朱元璋鉴于元末明初经济上的无比凋敝与官场上自元以来就屡禁不止的贪污之风,对明初的官员贪污问题采取及其严苛的处理手段,客观来说这项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扭转了始自元末

明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及经验教训本文内容:

三、明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及经验教训明初的集权政策对后世的影响颇深,收到的成效也不尽相同。(一)顺应历史发展的集权政策朱元璋鉴于元末明初经济上的无比凋敝与官场上自元以来就屡禁不止的贪污之风,对明初的官员贪污问题采取及其严苛的处理手段,客观来说这项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扭转了始自元末的无官不贪之颓势,净化了明初的官场。据《明史·循吏传》记载,终明一朝,忠勤廉洁之官员共百二十人。其中洪武至宣德一百余年间,就有一百余人。可见明太祖朱元璋的重典治吏的确

在很大程度上澄清了明初的吏治。维护了明朝的统治根基。宏观来看,这一政策的客观效果,积极方面是主要的。首先,澄清了吏治。明初基本做到了法纪严明,吏靖民安。一时守令畏法,洁己爱民,以当上指,吏治涣然丕变矣。下逮仁、宣,抚循休息,民人安乐,吏治澄清者百余年。②其次,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朱元璋的反腐政策恢复了明初的社会生产力,把一个遗骸遍野,的社会改变成了一个榛莽之地在在禾麻,游散之民人人钱鍑。百姓充实,府藏衍溢的国家。(二)逆潮流而动的集权政策 1.屠杀功臣政策朱元璋为巩固其专制统治而屠戮众勋戚,造成明初勋臣为之一清的局面。在如何填补明初诸功臣死后所遗留下来的空缺时,朱元璋选择了分封制。惩宋元孤立,宗室不竟之弊,封建诸子为王,使其外卫边陲,内资夹辅,慎固边防,翼卫王室.洪武二年,朱元璋开始了对诸王的分封,洪武年间,共分封亲王二十四位。所封亲王于洪武十一年后陆续就藩。随着分封诸王之制的实施,朱明皇室据守在北方军事重镇及国内城邑,构成了一个以皇帝为核心的庞大而稠密的皇室网络。但是从整个社会的不同角度去分析,分封制违背历史发展潮流,分封诸王带来的后果更多是给整个明朝社会经济以及精神而带来的深远的恶劣影响,并一直延续到明朝灭亡。朱元璋分封诸王时授予诸王典兵权。诸王府都配备完整的兵制,亲王们都拥

有着指挥权。诸位亲王所拥有的实际兵力可依据所封辖地的重要程度区分。少则三千,多则万九千人。洪武年间,驻守边疆的藩王均手握重兵。靖难之役中,由于朱元璋屠戮功臣过甚,这时存活于世的武臣寥寥无几,建文帝对抗燕王朱棣,只能举残存的洪武勋贵耿炳文、李景隆为大将,又加封少壮武臣平安为历城侯,令魏国公徐辉祖以肺腑领朝班。但由于堪用之将实在捉襟见肘,因此只能落得家破人亡、不知所终的下场。其二,洪武九年规定:亲王岁禄:支米五万石,钞二万五千贯,锦四十匹,冬夏布二千匹,盐二百引,茶千斤,绢五百匹,丝三百匹,纱罗各百匹。马料月支五十匹。

①史料表明,洪武朝,藩王共58 人,但是崇祯十七年(1644 年)王府人口已经达到了20 万。据统计,其实到了明天启四年(1615 年)诸位藩王的俸禄就已经占国家经济收入的143.338%,据《明会典》载,洪武二十六年(1393 年)为国家税田总额为8507623 顷。但是到了弘治十五年(1502 年)田亩总额已经锐减到42228518 顷。社会矛盾异常激化。

2.明初的特务政治朱元璋设立锦衣卫与校检,构建特务网目的是巩固其集权统治。锦衣卫作为一个特殊的司法机构在实施与实际操作这些职能时对明代法律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一方面协同、参与明代治安,平抑物价,对社会的治安的维持和明代社会生活的稳定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它又参与并干预明代司法,具有逮捕、

审判的权利,使得法司的审判权被闲置,极大地损害了司法的权威性和公正性,损害了明代司法制度。由于不受司法系统的约束,无形中加大了锦衣卫逮捕人犯的随意性,令洪武年间冤案迭起,加大了社会的恐慌程度。再者,锦衣卫拥有皇帝给予的特权,在皇帝的默许下,胡作非为、贪赃枉法,造成社会混乱不堪。严重扰乱了社会的正常秩序。所以说,厂卫制度是间接引起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3.海禁政策纵观洪武时期的海防,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已呈现出日渐消极保守的趋势。就海防建设而言,洪武初年明太祖实行水路并防的海防战略,一方面积极建设水军,派中央直属水军和地方水军定期出海巡捕,另一方面积极加强海岸防御,设卫所,建堡寨、墩台等海岸防御设施,这是一种明智之举,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海防部署。但从洪武八年开始,随着沿海各位所的建立,明太祖的海防部署战略趋于保守了,更偏重于海岸防御,忽视海上防御。另外,海禁政策是明太祖为解决倭寇问题而采取的措施。其主观动机是好的,但实际效果极差。从国防的角度来说,这种政策是明太祖为巩固新生政权而采取的一种极为消极保守的海防政策,是一种放弃海权的海防政策。15 世纪初,世界形势开始发生变化,西欧国家开始通过海洋扩张的途径获得迅速发展,而朱元璋的继承者们却厉行海禁政策,限制中国海外贸易的正常发展,对明代的海防事业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造成了十分有害的影响。清承明制,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更使中国昧于世界大势,是中国的海洋力量一步步走向衰落。可见,明初洪武时期海防政策的消极影响是极为深远的。(三)由朱元璋的反腐政策得到的启示朱元璋的反腐政策,不仅仅停留在严苛的刑罚上,朱元璋创立的六科给事中制度与巡按御史制度用以监察官员们的贪腐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官员贪腐,净化了明初昏聩的官场,使得社会生产力得以迅速恢复,同时,朱元璋还非常重视在全社会实行道德教化,其所颁布的《定礼仪风俗诏》将道德教化活动全面推广。此后,朱元璋又以诏书、训谕等方式,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更全面、具体的论述。因此,洪武时期,社会颓废的风气也得到了好转。朱元璋的反腐政策特别是其所建立的监察制度对于今天全社会的反腐倡廉在政府监察制度与规范官员自律方面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其所推广的教化思想对于现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有许多值得吸取之处。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2.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1.2.3 3.五四运动及其历史意义(导火线,口号,历史意义) 4.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3个原则) 5.历史转折: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工作重心) 6.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7.1929-1933经济危机(原因,特点,影响) 8.罗斯福新政(背景,内容,影响) 9.福利国家的作用 10.全球化趋势加强 11.经济全球化的评价(积极,弊端)

1.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2000多年来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切不断加强和完善。 2.1)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推翻清王朝,结束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创建资产阶级共和国。 3)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导火线:巴黎外交失败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历史意义:1)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2)在运动中,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导军。 3)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工人阶级中去 4)五四运动成为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4. 1)联邦制原则: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大权。各州在不违反宪法的情况下,享有一定的自治权 2)三权分立原则: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总统是国家元首,掌握行政权,国会掌握立法权。三者独立平等,相互制约。 3)总统和议员由选民选举产生 5.确定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方针,成为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端 6.新航路的开辟:(史实,影响)殖民扩张:(荷兰,英国,影响) 一工:(开始,动力,影响)二工:(条件,成果,影响) 7.原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贫富差距大限制消费能力的增长,信贷消费造成市场繁荣的假象,使得企业盲目生产,股市投机严重冲击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特点:时间长,范围广,破坏性大 影响:严重破坏经济,大量工人失业,造成社会危机,法西斯势力猖獗,威胁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各国加紧争夺国际市场嫁接危机,加剧市场紧张局势 8.背景:“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 内容:1)整顿财政金融 2)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3)调整农业生产 4)实行社会救济,加强社会保障,推行以工代赈 5)通过社会立法保障工人基本权利 特点:国家干预经济 影响:1)经济:是美国经济逐步走出低谷 2)政治:缓和社会矛盾,抑制法西斯势力,维护美国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3)世界: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开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资本主义新模式 9.建立“福利国家”保障低收入阶层,有利于稳定社会,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 10. 1)科技发展是根本动力2)交通和社会进步使世界联系更加紧密3)两级 格局瓦解为全球化扫清障碍4)各国普遍推行市场经济体制5)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强有力的推动 11:1)积极:有利于利用世界各地的资源,为各国提供发展机会,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2)弊端:加剧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加大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造成环境污染,加剧经济全球的不稳定性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特点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特点 李萌 一、基本概念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它包括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两个方面的涵义。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主要是帝位终身制与皇位世袭制。封建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其目的都是要从政治制度上保证中央政府和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 二、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战国时初步形成 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强,国家局部统一局面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各国进行的变法运动,进一步扫除了奴隶主势力的残余,确立了封建制度,适应了新兴地主加强专制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例如:战国末期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韩非子提出的中央集权和“法治”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崭新的思想风貌,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商鞅变法中废分封,行县制,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2、秦朝正式建立 秦统一全国后,为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和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主要内容包括: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集权的九卿制、地方机构的郡县制和体现地主阶级意志的《秦律》。中央集权化中采取的措施:主要体现在财政、司法监察、军事管理和思想文化等诸方面。这些措施既加强了皇帝对中央百官的控制,又加强了对地方各级官吏和百姓的控制,这样就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正式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新中国户籍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发展演变

新中国户籍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发展演变 内容摘要: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选择了重化工优先发展战略,资本的高投入使对农业剥夺实现以农养工成为必然。为限制农村人口在城乡比较利益诱致下向城市迁移,制定了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客观上起到对城市资源的社会屏蔽作用。改革开放后,我国户籍制度开始出现松动并逐渐放开,从二元户籍制度向城乡户口一体化方向发展。户籍制度所附加的福利功能,使建立其上的城乡二元体制依然顽固地制约着城乡之间、城市之间劳动力的自由流动。计划经济时期户籍制度中城乡分治的历史合理性早已丧失,但长期城乡分治所形成的社会利益集团却依然对城市资源发挥着强大的控制力。 关键词:户籍制度重化工战略二元户籍制度城乡户口一体化 新中国户籍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大力推进工业化成为我国政府面临的主要任务。“霍夫曼定律”认为:工业化的发展水平与重工业在工业结构中的比例相关。工业化水平越高的国家,其重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就越大。霍夫曼总结出的是工业增长的自然结果,重工业比重提高是工业化发展的结果而非促进工业化发展的必要手段。由于当时特殊的国际形势,苏联等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道路的实践,使我国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 重化工业发展道路的选择,要靠大量的资金投入。我国的外援主要来自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国内的资金补充不足,对此只能靠降低生产成本,而降低原材料价格和工人工资则成为主要方式。降低工资主要通过降低工人的生活资料费用,为了降低工业部门职工的工资和生活成本,需要对农产品实行低价格政策。为了确保农民能够完全按照政府所要求的品种和数量生产农产品,保证农民将生产资源有效地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就要求有更进一步的制度安排,以切断生产要素的外流渠道,并可以直接贯彻国家的发展计划,于是20世纪50年代末在农业合作化的基础上诞生了一种最为理想的组织形式:农村人民公社。 对农民的剥夺是进行工业积累的主要渠道,采取的剥夺方式是工农业产品的价格剪刀差。对农民的组织形式是采取人民公社制度,直接对集体进行剥夺,从而避免了与农民直接接触而产生的城乡关系紧张和工农阶级对立而激化矛盾。 为了防止农民在比较利益的驱动下进城务工,扩大低价粮食的受益者;同时也为了保证粮食生产,保证有足够的被剥夺者,政府建立了户籍管理制度,通过户籍制度对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进行约束。195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从此确立了把城乡人口隔离的户籍管理体制,城乡人口分布和劳动力配置开始凝固化。农业生产者既不能随便变更居住地,也不能自行改变职业。除此之外,还设置了第二道屏障:建立一系列福利体制,并与户籍制度相连接,保证城市生活的低成本并排斥外来人口分享。城市住房、医疗、教育和其他生活基础设施都含有排他性的补贴,外来人口被排斥在这种福利待遇之外。制度

秦朝中央集权制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秦朝中央集权制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1、积极作用① 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② 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以及救灾行动,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③ 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2、消极作用① 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② 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压抑了创造力。③ 助长了官僚作风和贪污腐败之风。④ 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造成渐渐落后于西方的局面。 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 中央:君主权利越来越大地方:中央集权越来越大,地方权力越来越受限制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政治上君主专制制度有利于中国的统一但阻碍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经济上阻碍了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和萌芽但也提供了较稳定的生产环境:文化上阻碍了进步文化的发展:一系列的闭关政策是导致中国落后的主要因素 对辛亥革命的评价 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积极的:推翻了帝国主义的傀儡清政府,推翻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制度,创立了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是一次思想解放,改良了社会风气!!! 消极的:没有改变中国的两半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历史任务,当然这就取决于他们自身的局限性:具有软弱性,没有坚强的领导核心,唯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反对势力太强大也是有原因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国内: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期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即将诞生。国际: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意义 第一,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中华民族富有爱国主义传统。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推动我国是和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的共同的精神支柱。 第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国家的完全统一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没有国家的完全统一,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民族复兴 第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符合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所有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资产阶级代议制以选举和议会立法为主要特征,使欧洲启蒙运动的民主思想有理论付诸于实践,从政治体制上对君主专制予以否定和替代,成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大厦的顶梁支柱;调节缓和了社会矛盾,维护稳定了统治秩序;伴随着西学东渐的潮流,资产阶级代议制扩展到亚洲,产生了广泛影响;其维护的是资产阶级内部的民主,在欧美部分国家尚未成熟 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①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②有利于发挥联合国的作用 ③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④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⑤有利于大国关系缓和。⑥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⑦使世界经济发展出现两个主要趋势: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

中国户籍制度变迁

建国以来,中国户籍管理制度的变化大致可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1958年以前,属自由迁徙期;第二阶段,1958年~1978年,为严格控制期;第三阶段,1978年以后,半开放期。 1958年以前,中国没有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人们可以自由迁徙。1958年1月9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讨论通过,毛泽东签署一号主席令,颁布了新中国第一部户籍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确立了一套较完善的户口管理制度,它包括常住、暂住、出生、死亡、迁出、迁入、变更等7项人口登记制度。这个条例以法律形式严格限制农民进入城市,限制城市间人口流动,在城市与农村之间构筑了一道高墙,城乡分离的“二元经济模式”因此而生成。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旧的户籍制所带来的负效应日益显现。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锅饭”、“铁饭碗”被打破,大量高学历或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士加入到流动大军中来……据公安部和有关专家估算,1997年全国流动人口已达1.1亿。在市场经济逐渐形成的今天,人口的合理流动已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对 40 年不变的户籍制度形成了冲击。1998年7月22日,国务院发出批转公安部《关于解决当前户口管理工作中几个突出问题的意见》。文件对当前户口管理作出了“四项改革”: 1、实行婴儿落户随父随母自愿的政策。对以往出生并要求在城市随父落户的未成年人,可以逐步解决其在城市落户的问题,学龄前儿童应当优先予以解决; 2、放宽解决夫妻分居问题的户口政策。对已在投靠的配偶所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公民,应当根据自愿的原则准予在该城市落户; 3、男性超过60周岁、女性超过55周岁,身边无子女需到城市投靠子女的公民,可以在其子女所在城市落户; 4、在城市投资、兴办实业、购买商品房的公民及随其共同居住的直系亲属,凡在城市有合法固定的住所、合法稳定的职业或者生活来源,已居住一定年限并符合当地政府有关规定的,可准予在该城市落户。 事实上,上海、深圳、广州、厦门、海南等一些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早在这“四项”改革措施公布以前就实行了“蓝印户口”。上海市1994年2月施行《上海市蓝印户口管理暂行规定》,文件规定:在上海投资人民币100万元(或美元20万元)及以上、或购买一定面积的商品房、或在上海有固定住所及合法稳定工作者均可申请上海市蓝印户口,持蓝印户口一定期限后可转为常住户口;深圳市1996年1月1日开始实行“蓝印户口”政策,截至1998年3月底,深圳已办理蓝印户口3.7万多人,由蓝印户口转为常住户口7000人;广州1998年3月亦推出了“蓝印户口”,其他省市也在一定范围内实行特殊的户口政策,如苏州市在苏州工业园

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

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 1、先秦: 西周实行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实际上是周天子土地私有),它规定:一切土地周王所有;受田诸侯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买卖;要向周王交纳贡赋;奴隶在井田上集体耕种。 春秋时期,齐国的“相地而衰征”指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鲁国的“初税亩”实行按亩收税,它们不再区分公田、私田,都促使土地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化。 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 2、秦汉:秦朝开始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当时土地兼并严重,农民承担的徭役繁重、赋税沉重。西汉实行编户制度,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百姓(编户齐民)依据资产多少承担赋税、徭役、兵役; 3、隋唐:实行均田制(仅按人口分配国家掌握的土地),它是府兵制和租庸调制的经济基础。隋和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隋朝农民年满五十,可纳绢代役。唐朝时,“租”指成年男子向官府交谷物,“庸”指纳绢或布代役,“调”指每年缴纳定量的绢或布。 唐朝后期由于土地兼并盛行,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大为减少,唐德宗时实行两税法,即两种征税标准(资产、田亩)和两个交税时间(夏、秋两季)。其意义在于:税制得到统一,保证国家财政;改变人丁为主,放松人身控制;扩大税源,增加收入,减轻负担;是封建赋税制度的重大改革。缺陷是: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赋税转嫁农民身上;加派许多苛捐杂税。 4、宋元:北宋初在各路设转运使,规定地方赋税大部分转运中央,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中央设三司使管理财政收入。北宋“不抑兼并”,土地兼并严重;王安石变法的理财措施包括:青苗法、募役法(纳钱代役)、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和市易法。 5、明清:明初,地方设布政司,统管地方民政和财政。明神宗时推行“一条鞭法”:多税合一,折成银两,役银分摊,人田分担。意义:减

浅谈新中国政治制度改革及其发展历史

浅谈新中国政治制度改革及其发展历史 公管院 09 行政管理 03090223 陈明 新中国建国已逾60年,值此祖国花甲有余之际,我仅以一学生的角度浅析一下祖国政治制度改革的发展进程并就“党政分开”这一政策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还望老师批评和指正! 1、新中国建国以来政治制度改革侧重点回眸 (1)党政关系改革 虽然十二大提出了党政分开,但党政关系改革正式启动应该是在十三大以后。十三大报告指出,党政分开即党政职能分开。党的领导是政治领导,组织领导,思想领导。政治领导亦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决策的领导和向国家政权机关推荐重要干部。党对国家事务实行政治领导的主要方式是:使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通过党组织的活动和党员的模范作用带动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十三大以后,开始试行党政分开的改革,各级党委撤销了与同级政府部门重叠对口的职能部门,大量事务性和行政性的工作开始由行政部门和业务部门承担。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两种错误倾向,一是简单地运用西方多党制条例下的党政关系来理解党政分开的改革,看不到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通过共产党)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实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先发规定了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二是认为实行平党政分开哦就会削弱党的领导,看不到党政分开即党政职能分开,是领导方式‘执政方式的改变,不仅不会削弱反而会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这两种倾向都表明雪球符合我国国情的党政分开的运行机制是个尚需继续探索的课题,同时还应看到,党政分开阻力重重还有深层次的原因。这待会儿再详细阐述。 (二)关于大部制改革 大部制改革按照业内专家的提法,是为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和协调,按政府综合管理职能合并政府部门,组成超级大部的政府组织体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土地制度演变及未来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土地制度演变及未来趋势 中国实行土地制度改革主要经历两轮高潮。一个出现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是以农村土地权属改革和城市土地收归国有的改革为主要内容,其手段是进行土地的没收、征收和分配。另一个出现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以农村土地联产责任制和城市征收合资企业土地使用费为主要内容,其手段是土地使用权的下放和有偿使用。 一、改革开放以前的土地制度演变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部宪法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形成了旧的国有土地使用制度的主要特征,一是行政划拨,二是土地无偿使用,三是无限期使用,四是不准转让。其实质就是土地资源的计划配置制度,属于计划经济体制。 这种土地使用制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曾经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农村人民公社的建立和城市经济和人口规模的扩大,这种土地制度的弊病日益显现。主要问题是不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使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出现浪费和资产价值的流失;另一方面大量的单位又无法获得土地资源,对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功能分布和合理布局形成体制障碍;企业成本失准,难以准确衡量经济效益;城市的房地产业无法进入良性循环,连简单再生产也无法维持。 二、改革开放以后的土地制度演变 过时的土地制度严重制约了中国大陆的经济发展,导致文革结束不久中国实行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发展战略。而土地制度改革又成为大陆改革开放的先声和贯穿整个过程的主要内容。从那时开始对土地使用制度的

改革,主要是在不改变国家对土地的所用权的前提下,变无偿使用为有偿使用,变无限期使用为有限期使用,变无流动使用为流动使用,沿着土地市场化的道路摸索前进。 1.开始向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收取土地使用费 1979年颁布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首开国有土地有偿使用之先河,以法律的形式首次打破大陆延续了将近30年的国有土地无偿使用制度。该法规定:“中国合营者的投资可包括为合营企业经营期间提供的场地使用权,如果场地使用权未作为中国合营者投资的一部分,合营企业应向中国政府缴纳使用费。” 在那以后,为了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长期短缺问题,1982年深圳按城市内不同等级的土地向土地使用者收取不同标准的使用费。1984年广州和抚顺部分土地(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建项目、涉外项目)进行了按土地等级开征土地使用费的试点工作。1986年上海对三资企业使用的土地收取土地使用费。这些尝试虽然对旧的土地使用制度触动不大,但却是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重要步骤。 2.对城市经营性土地实行使用权有偿转让 1987年深圳在大陆率先试行土地使用有偿出让,出让了一块五千多平方米的土地使用权,限期50年,揭开了国有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序幕。当年12月深圳市又用公开拍卖的形式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1987年上海市政府颁布了《上海市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办法》,用地方法规的形式确保土地有偿转让的规范化实施。 上述举措使国有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从理论探索阶段走向实践探索阶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一、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1、分封制 (1)概念: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周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承担各种义务。即所谓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2)目的:巩固西周奴隶制统治。 (3)分封对象: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还分封功臣、姻亲、殷商降族; (4)作用:①周人的势力范围扩大; ②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统治; ③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2、宗法制 (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解决统治者内部的矛盾) (2)内容:周王、诸侯还是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宗法制的核心)。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嫡长子的其他兄弟(次子、庶子)为小宗。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如诸侯对于周王为小宗,但在本国为大宗。 (3)作用:①确立了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与家一体。 ②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互为表里,紧密结合。 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有中央之名无集权之实。 二、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1、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 2、中央集权制度内容: (1)皇帝制度特点:①皇权至上,大权总揽;②“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 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虚位,有职位但无人担任)(3)地方官制—废分封,置郡县(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不能世袭,也无封地。县 以下有乡、里等基层机构) 3、影响: ①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 ②奠定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产生重要影响

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集权制度,中国古代的政体---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利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以后就着手建立和健全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以巩固其对全国的统治,此后,这种政治体制在中国延续了2000多年。 中国古代的政体---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封建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利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而中央集权是相对与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控与中央。 专制主义体现的是君臣关系;而中央集权处理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君主专制必然实行中央集权,但中央集权不一定要实行君主专制。在封建社会一般实行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君主专制必然被淘汰,而中央将继续存在。当前中国实行中央集权的行政管理体制,但不是君主专制体制。 起源称号:战国时,各国最高统治者都尊号为王。秦王政统一六国后,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王的称号已不能显示他至高无上的权势和地位,因此更改名号,把古代传说中最尊贵的三皇五帝的称号合二为一,号称皇帝。自此,皇帝便成为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此外,还规定皇帝自称“朕”,“命”称“制”,“令”称“诏”,印称“玺”,并废除子议父、臣议君的“谥法”等。规定皇帝按照世代排列,第一代称始皇帝,后世以二世、三世计,“传之无穷”。以上这些规定,都表明皇帝在封建国家中享有最高的权力和地位。 法律制度 战国时期,商鞅根据李悝的《法经》,“改法为律”,成为秦国最早的成文法。 自孝公时起,《秦律》经过多次补充、修改,到秦统一六国后,已形成一部较完整的封建法典。 《秦律》早已佚失,它的具体内容,史书中只有零星记载。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秦代竹简一千余支,内容大部分是秦的法律及文书,为了解和研究《秦律》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土地私有的确认。 建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以后就着手建立和健全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以巩固其对全国的统治,且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定的基础,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对地方的统治,但明清时期,制度的强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而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皇帝制 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超五帝,王的称号已不能中央集权图 显示他的至高无上的权势和地位,于是更改名号,把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的称号合而为一,号称"皇帝"。从此,皇帝便成为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此外,还规定皇帝自称"朕",命称"制",令称"诏",印称"玺"。废除子议父、臣议君的"谥法",规定皇帝按照世代排列,第一代称始皇帝,后世以二世、三世计,以至"传之无穷"。这些规定都表明皇帝的神圣地位和至高无上的权力。也使皇帝将国家的司法,立法和行政,军事等大权总揽于一人之手

户籍制度50年

户籍制度50年 背景 1958年1月9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核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户口登记条例》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新中国户籍管理制度的正式确立和管理法制化的开始,也为二元化社会管理体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50年过去了,户籍制度对数以亿计的老百姓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以说,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曾经受到过并正在受到户籍制度的影响,今后,我们还会继续受到它的影响。在新中国实施过和正在实施的各项社会管理制度中,影响最为广泛、最为深刻者,当属户籍制度。 50年来,户籍制度在我国的社会管理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户籍制度对于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也越来越突出。要求改革户籍制度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值此《户口登记条例》出台50周年之际,本刊特邀请长期关注户籍制度的王文录研究员和王太元教授来对我国户籍制度的历史沿革、户籍制度的功能、户籍制度的未来发展趋势、如何正确地看待我国的户籍制度等问题展开讨论。 我国户籍制度及其历史变迁 王文录(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所研究员,吉林大学博士生) 1 我国户籍制度及其功能 我国的户籍制度是国家有关机关依法对公民的基本情况进行收集、确认和登记的行政管理制度,包括人口的登记制度和管理制度,因此,户籍制度实际上是围绕人口登记和管理的社会管理制度。人口登记是户籍制度的基本内容,一般包括人口的出生、死亡、婚姻、迁移,以及与此有关的其他内容的登记。人口管理是政府有关部门依据人口登记的内容,对人口的活动实施的管理,与人口城市化关系最为密切的是人口迁移管理。 我国户籍具有两种基本功能,即公民身份证明和为行政管理提供人口资料。也有学者认为是三种功能,即证明公民身份、提供人口资料、发现防范犯罪,实际上,发现防范犯罪是依赖于人口资料而进行的社会管理,提供人口资料和发现防范犯罪可以归类于为行政管理提供人口资料。因此,三种功能和两种功能的说法在内容上是一致的。户籍制度的这种基本功能是任何国家户籍管理都具有的功能。所不同的是我国户籍制度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由于特定社会背景形成了一些特殊的功能。一是“附属”功能;二是限制功能。附属功能就是附属于户籍制度的门类繁多的社会福利制度。限制功能就是限制人口迁移和流动的功能。在户籍区分城市和农村后,城市人和农村人不仅有了不同的户籍身份,也享有了不同的社会福利,这样,不仅仅是城乡人口身份和社会福利被确定,而且城乡人口的迁移和流动被明确限制。 2 我国户籍制度的历史变迁 我国户籍制度源远流长,最早的户籍制度起源于古代赋税制度和征兵制度。历经变迁,其内容和功能发生了重大变化,到了新中国以“人口登记和人口管理”为主要特征的户籍制度逐步形成了。 春秋战国时期,为了敛收田赋和征集兵员,各诸侯国采用“编户”和“定籍”等办法进行人口控制,秦国创建了“士农工商”四民体系,确立了以“立户分户”、“什伍连坐”和“使民无得擅徙”为内容的户籍管理制度。到了宋朝中叶,运用保甲法(注:保甲法是在基层社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1单元政治制度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标解读时空坐标 1.运用史料实证,探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近代史 上的作用。 2.从时空观念出发,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所 建立的人民政权所产生的深远意义。 3.从家国情怀的角度,体会新中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知识点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1)背景:资产阶级共和制度的诞生,其标志是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正式建立。 (2)目的:防止袁世凯独裁。 (3)内容 ①以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为原则。 ②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 ③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 (4)作用: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2.北洋政府时期的政党政治 (1)开始:辛亥革命后。 (2)转折:1913年春“宋教仁案”发生和二次革命被镇压。 (3)失败:袁世凯窃取大总统职位,下令解散国民党和国会。此后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4)影响:袁世凯走上帝制之路,但不久被迫取消帝制。中国陷入军阀混战、军阀割据的局面。

3.国民政府的“训政”时期 (1)开始:1928年。 (2)表现 ①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托付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②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托付给国民党政府总揽执行。 ③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 (3)实质:一党专政。 (4)结束:1948年,国民党召开“国民大会”,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 知识点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1.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政权 (1)背景: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了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2)建立: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 (3)性质: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大众。 (4)作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2.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权 (1)措施 ①中国共产党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 ②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 ③中国共产党通过“三三制”原则。 (2)作用:这些措施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建设。 3.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的人民政权 (1)举措 ①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巩固新兴的人民政权。 ②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 (2)作用: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演变及启示知识分享

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演变及启示

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演变及启示 摘要毛泽东主席说:中国的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的问题是土地问题。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的土地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但土地问题至今仍在很大程度上困扰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研究我国土地制度,尤其是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历程及其影响,能为我国制定有关土地的方针政策提供借鉴和参考,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土地制度改革农村 一、土地制度与土地制度改革 1、土地制度 土地制度是反映人与人、人与地之间关系的重要制度。它既是一种经济制度,又是一种法权制度,是土地经济关系在法律上的体现,是构成上层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 土地制度有广义和狭义的概念之分。广义的土地制度是指包括一切土地问题的制度,是人们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因土地的归属和利用问题而产生的所有土地关系的总称。广义的土地制度包括土地所有制度、土地使用制度、土地规划制度、土地保护制度、土地征用制度、土地税收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等。狭义的土地制度仅仅指土地的所有制度、土地的使用制度和土地的国家管理制度。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上,习惯把土地制度理解为狭义的土地制度。改革开放特别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制度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人们对我国土地制度含义的理解不断深化和发展。新的观点摆脱了旧的思想观念的束缚,更强调广义的土地制度,在重视土地所有制度、土地使用制度、土地的国家管理制度的同时,更增强了对新形势下由新的土地关系所产生的新的土地制度的关注程度,诸如土地利用制度、土地流转制度、耕地保护制度、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等等。 本文所指的是广义的土地制度,但主要探讨的是土地的所有制度、土地的使用制度和土地的国家管理制度。 2、土地制度改革

中国中央集权演变表格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中央集权演变表格 篇一: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史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史 一、含义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是指君主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并通过军政官僚机关管理、控制国家的政体。包括皇帝制、官像政治和中央集权等方面,其基本特征是皇权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皇权不可转让,皇位实行世袭,君尊臣卑等。皇权愈来愈尊,臣民愈来愈卑,是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的总趋势。 二、演变历程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变化: ①战国时期初步形成: 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长(新兴地主是在春秋时期铁制农具的出现和牛耕技术发展前提下形成的)、国家局部统一局面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为适应新兴地主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初步确立起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这为

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成功的经验。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韩非子提出的中央集权和以法治国的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 ②秦朝正式建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并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它既包括皇帝对中央百官的 控制,又包括对地方及各级官吏及百姓的控制,从而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 了一起,正式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这对战国前的分封制来说是一大进步;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基础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秦始皇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是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中太尉是管军事的,这样设置有利于分 散相权加强皇帝的权力,在地方设置了郡县制) ③西汉巩固: 西汉建立后,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了王国问题的出现,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面临严峻的挑战。为解决王国问题,景帝在削藩的基础上,平定七国之乱,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武帝时,又颁布了推恩令及其他举措,解除了王国的威胁。武帝又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终于找到了一种最适合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中国户籍管理制度变迁

中国户籍管理制度变迁 建国以来,中国户籍管理制度的变化大致可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1958年以前,属自由迁徙期;第二阶段,1958年~1978年,为严格控制期;第三阶段,1978年以后,半开放期。 1958年以前,中国没有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人们可以自由迁徙。1958年1月9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讨论通过,毛泽东签署一号主席令,颁布了新中国第一部户籍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确立了一套较完善的户口管理制度,它包括常住、暂住、出生、死亡、迁出、迁入、变更等7项人口登记制度。这个条例以法律形式严格限制农民进入城市,限制城市间人口流动,在城市与农村之间构筑了一道高墙,城乡分离的“二元经济模式”因此而生成。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旧的户籍制所带来的负效应日益显现。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锅饭”、“铁饭碗”被打破,大量高学历或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士加入到流动大军中来……据公安部和有关专家估算,1997年全国流动人口已达1.1亿。在市场经济逐渐形成的今天,人口的合理流动已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对40 年不变的户籍制度形成了冲击。1998年7月22日,国务院发出批转公安部《关于解决当前户口管理工作中几个突出问题的意见》。文件对当前户口管理作出了“四项改革”: 1、实行婴儿落户随父随母自愿的政策。对以往出生并要求在城市随父落户的未成年人,可以逐步解决其在城市落户的问题,学龄前儿童应当优先予以解决; 2、放宽解决夫妻分居问题的户口政策。对已在投靠的配偶所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公民,应当根据自愿的原则准予在该城市落户; 3、男性超过60周岁、女性超过55周岁,身边无子女需到城市投靠子女的公民,可以在其子女所在城市落户; 4、在城市投资、兴办实业、购买商品房的公民及随其共同居住的直系亲属,凡在城市有合法固定的住所、合法稳定的职业或者生活来源,已居住一定年限并符合当地政府有关规定的,可准予在该城市落户。 事实上,上海、深圳、广州、厦门、海南等一些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早在这“四项”改革措施公布以前就实行了“蓝印户口”。上海市1994年2月施行《上海市蓝印户口管理暂行规定》,文件规定:在上海投资人民币100万元(或美元20万元)及以上、或购买一定面积的商品房、或在上海有固定住所及合法稳定工作者均可申请上海市蓝印户口,持蓝印户口一定期限后可转为常住户口;深圳市1996年1月1日开始实行“蓝印户口”政策,截至1998年3月底,深圳已办理蓝印户口3.7万多人,由蓝印户口转为常住户口7000人;广州1998年3月亦推出了“蓝印户口”,其他省市也在一定范围内实行特殊的户口政策,如苏州市在苏州工业园区实行四种类别(聘用类、购房类、纳税类、投资类)的“蓝印户口”。北京由于特

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中央集权制度的起源及发展与消亡 摘要:两千多年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政治实践活动中的有益成果,是人类政治智慧的结晶,其中皇帝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中的奇葩。它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官僚体制与行政管理、文化教育等整个中华文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君主集权、巩固、发展、封建制度确立 1.初步形成 战国时期是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增长的一个高峰期、国家局部统一局面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为适应新兴地主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一些诸侯国初步确立起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其中处于西北边陲的秦国在秦孝公时期,通过商鞅变法使国家开始有了专制主义的趋势。这为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成功的经验。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韩非子提出了中央集权和以法治国的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韩非子在他的论著中认为:当今社会局势混乱,割据势力强大,需要君王统一国内一切力量来维护统治,这便需要有一个权力集中的政府来辅助君王统治国家,扩大领土。同时农业自然经济需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作为社会中主要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地主而言,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镇压农民的反抗,来维护自己对土地的所有权。秦国成为第一个将中央集权付诸实施中央集权措施的国家。这也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 秦朝正式建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以后就着手建立和健全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以巩固其对全国的统治。 ①皇帝制的初步实行。从《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得知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王的称号已不足以显示他的至高无上的权势和地位,于是更改名号,把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的称号合二为一,号称“皇帝”。从此,“皇帝”便成为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此外,还规定皇帝自称“朕”,命称“制”,令称“诏”,印称“玺”,规定皇帝第一代称始皇帝,后世以二世、三世计,以至“传之无穷”。这些规定都表明皇帝地位的神圣和权力的至高无上。 ②中央机构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政务、军事和监察。三公之间互不统属,相互制约,都直接为皇帝负责,使权力集中于皇帝一身。三公之下设九卿,三公九卿均由皇帝任免,概不世袭。 ③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在地方行政机构上,秦始皇彻底废除了古代的分封制度,把战国时期已经实行的郡县制推行到全国。郡设郡守、郡尉和监御史,分别掌管政务、军事和监察。一郡之内辖若干县,县设县令或县长,此外还有县尉、县丞,构成了一套严密的地方机构。 这样的制度,既包括皇帝对中央百官的控制,又包括对地方各级官吏和百姓的控制,从而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正式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秦始皇所创立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基本上被后代的封建统治者所沿用。这对战国前的分封制来说是一大进步;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高中历史必修 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

1)夏朝,建立王位世袭制度。(我国最早产生的政治制度) 2)启继位,王位世袭制确立。标志:我国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从此进入“天下为家”的时代。 3)周朝,实行分封制。表现:把土地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4)西周,实行宗法制。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关系: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5)秦的统一,标志着中国进入“大一统”政治时代。 6)秦朝建立的皇权制度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特点: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皇帝独裁;神化皇权。(是维护“家天下”的重要保障) 7)秦朝,实行郡县制。 8)秦朝从中央到地方统治机构的建立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9)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于战国初期,确立于秦,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北宋,发展于元,强化并渐趋衰落于明清。 10)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利弊。利:①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②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③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 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弊:①皇帝权威的加强,大大加强了统治人民的力量,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②严酷的刑法使阶级矛盾激 化,大规模农民战争爆发。 中央集权 11)两汉,郡国并行制。 12)隋朝,州县两级制。 13)唐朝,在地方设置节度使。 14)北宋,参知政事。枢密使。 15)元朝,行省制。(标志: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省制的开端) 君主专制 16)秦朝,设置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全国军务) 17)魏晋南北朝,三省体制初步形成。尚书(实权)、中书、门下。18)隋唐,三省六部制确立。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始于隋,发展完善于唐) 19)宋朝,设参知政事,设三司(管理财政),枢密院(最高军政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