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展开想像的翅膀开启思维的大门

展开想像的翅膀开启思维的大门

展开想像的翅膀开启思维的大门
展开想像的翅膀开启思维的大门

展开想像的翅膀开启思维的大门

美术课上,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项题为“我们的太阳”的作业。所有的学生都很认真地将自己眼中的太阳画得五彩缤纷,充满了光明和快乐。但有一位学生却画得完全不一样,他出人意料地把太阳画成了黑色。黑乎乎的太阳,没有光明,没有快乐,也没有生命。同学们一见都嚷开了:“怎么能够画成这样呢?太阳怎么会是黑色的呢?你瞎画!”而这位同学却坚持说:“是黑色的。”面对此情此景,我没有批评和指责这个学生,而是说道:“我们请他自己谈谈为什么,好吗?”于是,所有在场的人都听到了这样一段话:“太阳是黑的,是因为它被污染了,是大家不关心它,让它变成这个样子……”

我原以为所有的学生都会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我原以为太阳就是一个样子、一个面貌;我原以为想像和创造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现在想一想,其实它就在孩子们的生活中,就在他们的眼里,就在他们的笔下……就看老师怎样去挖掘、去引导、去发现。于是,我有了太多的想法……

一、诱导学生认识生活、体验生活

生活是平淡的,生活也是美好的。作为教师,要诱发学生去体验生活,认识生活,指导他们捕捉生活中富有表现力的每一瞬间。因此,我要求学生做到以下三点:第一,留心身边的事物。第二,善于发现其中美好的东西。第三,找出其中的新、奇、趣之处。为此,无论在课堂上,还是课后,我都注意用生活中每一件小事来引导学生。

让学生在阅读中插上想象的翅膀

让学生在阅读中插上想象的翅膀 发表时间:2012-02-24T09:41:37.967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2年第25期供稿作者:杨慧亲 [导读] 想象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 杨慧亲 摘要:想象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想象;学生 作者简介:杨慧亲,任教于江西赣县中学。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想象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美国的学者S?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说言:“想象力是心灵的一种能力”。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正是有了想象,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说,想象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阅读教学中,笔者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笔者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象,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象,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又如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笔者请学生根据画中的荷叶或生活中所见,把荷叶与芭蕾舞女组合起来,想象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满眼繁茂的荷叶,荷叶片片相连;因为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舞女的裙——于是,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舞女们穿着绿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轻盈的旋转。随着想象的驰骋,学生们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象中得到了复活。 二、架设桥梁,领略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象,架设桥梁,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笔者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为扣题,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学生回答的是而又不完全是。“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视野为之开阔,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不仅如此,作者的功名情结深深地影响着妻子,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因此,对于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极。“吾妻死室坏不修”,有同学用他爷爷奶奶恩爱情深的事来形象地阐释此中深情,说他奶奶死后,爷爷不改奶奶生前喜欢的家中陈设。归有光的笔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象,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那些村童居然对着面带愠怒的老头公然作贼,抱起稻草,嘻嘻哈哈,大摇大摆地走入竹林。读到这里,如果不细想,不想象,就会感到杜甫真会幽默,描写出这么好笑有趣的场面。若发问一句:“一根稻草都要,而且是‘群童’,这说明什么?”学生马上想到“贫困”,再一点拨,想到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天下贫困的整个局面。这些群童正是因为家境贫困,才会“当面为盗贼”,抱走那些今天视作垃圾的茅草。学生因此而悟到这些正是结尾的伏笔,进而深刻理解作者就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达“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最终为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 三、放飞思绪,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在教《石钟山记》一文中,有学生就对苏轼的“而笑李渤之陋也”提出反驳意见。根据教材提供的注释和所附录的俞樾《春在堂笔记》,经过想象推测,这位学生认为:因为石钟山形如“倒扣的钟”,内中空穴很大,所以在崖壁上敲打,南边那座山岩壁厚就发出“函胡”之声,北边那

《展开想象的翅膀》教案

展开想象的翅膀 ----保升小学周建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用人类把梦想变成现实的事例,感受想象的快乐与重要。 2.体验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过程,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从平凡的事物中受到启迪,展开想象的翅膀,获得创造的灵感,并且勇于动手进行创造发明。(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创新、社会实践等能力。 教学重点:用人类把梦想变成现实的事例,感受想象的快乐与重要。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平凡的事物中受到启迪,展开想象的翅膀,获得创造的灵感,并且勇于动手进行创造发明。 活动准备:课件白纸若干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集体朗诵诗歌: 有一样东西,不知道你有没有? 拥有它的人,眼里的太阳是多彩的,心中的世界是迷人的; 有它的人,能上天入地,能穿越时间,能回到过去,能奔向未来…… 你有吗?你想有吗? 你想有,就一定能有! 那就是一对翅膀,一对想象的翅膀!(揭示课题)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想象带给人类的一次又一次的惊喜吧! 二、小小展厅 1.教师: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 2.(播放视频)看完这段视频,你们有什么感受呢?能用一个词表达出来吗? 3. 真是由于电影导演的丰富想象力,我们才能欣赏到如此精彩的电影,所以,想象力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其实,想象力还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到小小发明展厅去看一看。 4. 课件展示发明故事。(根据展开丰富的想象,最终发明(发现)了) 5. 指定1.2名学生把发明故事讲给其他同学听。 6. 全班齐读。 7.小结:人类因为有了梦想所以有了创造,想象力是创造的源泉啊!难怪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呀! 二、小调查 1. 教师:想象力让我们的世界变得如此奇妙,如此丰富多彩。同学们,你们是否具有想象力呢?让我们来做个小调查。 2. 课件展示:看下面的符号,你想到了什么? 3. 通过刚才的调查,我发现同学们具有一定的想象力。那我们怎样才能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呢?就让我们走进想象探秘。 三、想象探秘 1.教师:要想拥有丰富的想象力,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2.课件展示拥有想象力的方法。(多读书,丰富知识,开阔视野;设想一切都是可能的;做白日梦,让思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 膀 在生活中失去了想象,也就失去了成功的源泉,一个没有想象力的人是很难有所作为的。儿童是富有想象的,世界在孩子的想象中,充满着奇异的色彩。孩子的想象,是创造活动的萌芽。人的一生中最具想象力的阶段是孩童时期,孩子们可以恣意放飞自己想象的翅膀,任一些神奇中蕴涵着伟大的画面和点子毫无顾忌地浮现在他们小小的脑瓜子里,给接受了丰富的知识,逻辑严密的大人们带来意外的惊喜以及不可思议的吃惊。语文课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已成为所有语文教师的共识,很多语文教师早已提出要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在广阔的语文课堂上。 《想上屏幕的小花猫》通过生动的图片,富有创造力的想象,引人的情节,使学生的情感跌宕起伏。学生阅读、创作的激情不断涌动。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学中可根据故事情节,让学生想象当时的环境气氛;可根据课文描写的人物的神情动作,想象人的言和心理活动。可根据课文中心,想象可能发生的情节和和多种结局。可根据事物的状态,想象它的过去、推测它的未来这样在理解课文中发展想象,又通过想象进一步理解课文,使学生充分地展开想象。在这样天长地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性便会得到很好的培养与发展。 《想上屏幕的小花猫》首先通过说话训练,出示画面,先让学生认真观察,而后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让学生把这个小花猫的动作

说出来,然后教师出示问题:这只小花猫在想什么?因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猫比较熟悉,所以他们肯定会说的有条有理,那么案例的开始三个画面设计巧妙,从多角度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教师引入课题,激起了学生探求的欲望,他们喜欢上了小花猫,自然而然地融入了课堂。 其次教师让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问题:文章写了一件怎样的事情。教师这一问题的提出,目的是想让学生自己叙述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然后是朗读课文。通过让学生讨论以下问题:1.文章可以分几段,每段的段意是什么?2.文章写了几次上当?都是谁?原因是什么? 3.小花猫最后得出的教训是什么? 4.本文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学生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必须得认知课文才能回答出这几个问题,无形中就给学生了一个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回答问题时学生肯定出现不同看法,在这种情况下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可以有不同看法,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这时的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这样课堂上就出现了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学生在平等和谐活跃的课堂中获取了新知,从而很快地总结出了每段的段意,同时也知道了文章写了两次上当,第一次是小花猫上了西装笔挺人的当,原因是他想到电视上表演一番,第二次是孩

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内容摘要】在学生作文教学训练中,如果能够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想像的方法,进行行之有效的系列训练,那么不仅可以使学生的作文插上想象的翅膀,写出具有真情实感、富有个性、文采的文章,而且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从而为不断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奠定基础。 【关键词】学生翅膀想象作文 【正文】众所周知,许多伟人、科学家都曾经对想像的重要性有过精辟的论述: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纪伯伦说:“我宁可做人类中有梦想和有完成梦想愿望的最渺小的人,而不愿做一个最伟大的无梦想、无愿望的人。”法拉第说:“一旦科学插上幻想的翅膀,它就能赢得胜利。”卢梭也曾说:“现实的世界是有限度的,想象的世界是无涯际的。”……在学生作文教学训练中,如果能够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想像的方法,进行行之有效的系列训练,那么不仅可以使学生的作文插上想象的翅膀,写出具有真情实感、富有个性、文采的文章,而且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从而为不断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奠定基础。 一、捕设情景,指导想象 想象作文同样是作文,它的题材与其他作文一样也来源于生活,如果离开了生活源泉,想象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教师要经常指导学生广泛接触自然、社会,学会观察、分析周围的人和事、特别是要人为地创设或捕捉一些情景,如:一次上课时,学生们正在专心地读书,忽然两只蝴蝶飞入教室,绕着教室翩翩起舞。教室里马上传来一声“啊……好漂亮!”学生的注意力瞬间全被这不速之客所吸引,教室也沸腾了,面对这种情况我本想发怒制止,突然灵机一动。微笑着对学生说“这么漂亮的蝴蝶,它这时来干什么?为什么喜欢在我们教室翩翩起舞呢?你想对它说点什么……”话刚说完,学生“来电”了,七嘴八舌,说过不停。有的说:“它看见我们学习紧张,来给我们表演节目,让我们轻松一下”;有的说:“它是来看我们学习是否专心”;也有的说:“老师,你讲课太生动了,蝴蝶也来听了”……真是无奇不有。随即我顺势利导,要求学生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想说的都一一记下来,并拟个题目,当作一次习作。很快学生就写出了一篇篇得意之作,诸如《两只蝴蝶的故事》、《蝴蝶漫游学校记》、《爱学习的蝴蝶》等等。平时写作文抓脑袋、咬笔杆的现象没有了,效果非常好。

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如何进行环境创设与环保相结合

摘要《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表现的机会和条件”,明确强调了环境的教育作用。良好的环境对幼儿的发展会产生良好的学习影响,环境创设也是课程实施及教育目标落实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大部分是通过环境的潜移默化作用和影响获得的,要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必须充分发挥环境教育的作用,两者相互渗透,即在进行各项环境创设时要处处考虑安排环保教育的内容,而进行环保教育时,要充分利用幼儿园周围的环境,发挥其特殊作用。总之,幼儿园环境创设与幼儿环保教育是相互渗透的。 关键词幼儿教师环境创设环保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表现的机会和条件。”新颁布的《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也特别强调“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明确强调了环境的教育作用。在这方面,国内外幼教专家都作过重要而深刻的论述,同时幼儿园环境也能展示出一个幼儿园的办园宗旨和办园理念,良好的育人环境对幼儿园的发展会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环境创设也是课程实施及教育目标落实的重要组成部分。 幼儿园教育环境包括室外教育环境及室内教育环境,室外教育环境包括整个教育氛围、大型设施等;室内环境,包括室内墙壁布置、班级中的常规要求、一日活动作息时间和发生在师幼间、幼儿同伴间、教师间、幼儿与家长、教师与家长间的行为活动等的布置。特别是感悟到“人”也是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认识到人在环境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人、环境与幼儿发展三者间的密切关系。“教师、幼儿共同参与环境创设的活动,是幼儿获得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明确了适宜的教育环境应是全方位的、是变化的、是幼儿自己的、是生态的。幼儿园教育环境应处处体现和突出教育目标,而且对幼儿的发展应具有应答性。要求拓宽教师对“参与”内涵的认识与理解。 一、环境创设如何适应幼儿环保教育的特点呢? (一)要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环境布置要让幼儿易于理解,所以,设计时要图文并茂,以画为主,并且运用各种材料,特别是废旧材料。如设计墙报《大树和小花》,我用了挂历纸、旧竹签、棉花等多种材料,使用浅显易懂的图案,力求做到色彩丰富、图文并茂来吸引幼儿。设计环保教育内容应该以幼儿熟悉的小草、小花和喜闻乐见的动物为主,这样容易使幼儿产生亲切感,达到宣传教育的目的。 (二)要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设计画面应该带有童趣、童真,拉近与幼儿的距离。如设计幼儿在花丛中荡秋千,这样既有童趣又具环保特色,幼儿活泼好动,老师可带领幼儿到设置的生态环境中亲自栽种植物、喂养小动物。我们在种植区,种植了蚕豆、白瓜、青菜等,又如在课室环境布置中,让幼儿一起利用各种废旧材料参与制作了娃娃蛋糕店,这样,幼儿在操作中学习,产生兴趣,自然而然地增强了环保的意识。 (三)要以幼儿的情感为出发点。因此,在母亲节时创设了《我给妈妈送鲜花》的活动,利用废纸、吸管制作纸花,环保教育在幼儿面前显现最美好的画卷,让幼儿置身于最美丽的情境之中,从而培养和激发幼儿热爱世界、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二、幼儿园环境创设的要求 幼儿园进行环境创设应从主题氛围、教育价值、适宜性、幼儿主体性、对话互动、材料投放、美感布局、经济实用、特色创新等方面进行: 1、环境创设要突出主题,有针对性。 环境创设要与教育目标相一致,创设与学期主题或单元主题相关的环境。比如:我们在开展主题《弯弯绕绕》时,根据孩子们的兴趣,我们和幼儿、家长共同收集有关图片、实物,在活动室里布置了相应的环境“弯弯绕绕天地”。我们将盘山路、高速公路、攀援植物和各种迷宫的图片展示在活动室的墙上,将卷发布娃娃、弹簧、电话线、大小不一的弹簧玩具(如

让学生插上想像的翅膀

让学生插上想像的翅膀 一、背景分析 一首清朗的诗歌——《天上的街市》,其强烈、亢奋的情感喷发,其巧妙的构思与新奇的想像,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它的无穷的艺术诱惑。郭沫若不仅用眼睛眺望夜空,而且以自已的心灵感受夜空。夜空引诱着他以审美化的态度与无限的宇宙进行直接交流。 联想与想像的大胆运用是《天上的街市》一诗最值得称道的艺术特色。对夜空冥思,去畅游星空;对人生遐想,展现美好的人间情趣。 上课之余,我陷入了沉思——如何让学生也能插上想像的翅膀,在大千世界里自由翱翔呢? 二、情景描述 为了训练学生的想像能力,我做好了尝试的准备----- 片断一 在诗歌《天上的街市》学习进入到“拓展延伸”时,我出示了问题: 看图,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去大胆的想像。 ○(1)□(2)△(3) 学生经过一番思索与探讨后,积极踊跃地回答。这有点出乎我的意料,以前的课堂从来都是死气沉沉。我用期待的目光注视着面前的这些孩子们。 学生一:通过图(1),我想到了我们都生活在这个地球上,我们不要战争,要和平,要的是一颗亲如兄弟,团结上进的心。 学生二:通过图(2),我想到了花好月圆的八月十五日的月夜,一家人在一起团团圆圆,合合美美,其乐无穷,但愿天下人都能共享这一美好的时刻。 学生三:通过图(3),我想到了中国男子足球队,我期盼他们能够苦练球技,努力拼搏,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 学生的回答是如此的精彩,我都一一给予了掌声。 他们实在太活跃了。 学生四:通过图(2),我想到了属于我的那份责任,“责任重于泰山”。在我的责任田里我耕耘,我收获。在我们大家共同的责任田里,只要我们大家齐努力,美好的明天并不遥远。 学生五:通过图(2),我想到了做人要是非分明,要站的直,行的正,对人民有益的事要争着做,要敢于同坏人坏事做斗争,在大是大非面前要站得住脚,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立场。 …… 阵阵的喝彩声,都无法掩盖学生的精彩发言。 学生六:通过图(3),我想做为新世纪的一代,应该努力学习,学好本领,

展开想象的八种方法

展开想象的八种方法 写文章要展开想象。合理的想象可以使文章内容更具体、更感人,对于合理的想象在文章中的作用,学生已知道其威力不小。但怎样去展开想象的翅膀呢?我认为最为有效的方法是充分利用学生所学课本中的各位名家所写的不同文体的文章和所阅读书刊上登载的习作,自然也包括班级同学所写的受师生好评的文章等来引导学生展开思维。 利用范文,展开想象,使学生的想象力日益成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从以下八方面有意识地去做: 1、联系现实,对照生活,展开想象。不管什么样的文章都起源于生活、离不开现实,日常生活丰富多彩,想象翅膀自然就绚丽多彩。读范文时,让学生把文章和现实生活对照着去理解,既能帮助理解文章内容,又能指引学生怎样用文字组成篇章来描绘多彩的生活。 2、仔细分析,领会内容,展开想象。文章总是通过文字语句来写景、状物、叙事、记人抒情的。读范文时,让学生做到仔细分析关键词语、句段,以便在理解内容、领略场景和体会感情之中增强想象力。 3、深入探索,认真实践,展开想象。读过一些范文后就必须亲自去做、去实践,在实践中丰富想象力。比如读“如何做”一类的说明文,不仅要思考怎样才能较顺利地完成这件事,而且还要亲自操作动手,在实践中想象的印痕会更深,更真切。 4、结合原文,补充情节,展开想象。对故事性较强而意味深长的文章,可在原著的基础上延续故事、发展情节。如:小学课文名篇《凡卡》的故事性较强,可续想爷爷收到信以后的情景,也可想象“美梦”醒后的情况,还可想象凡卡长大以后的情景…… 因为事物的发展是多方面的,从多方面发展情节,可丰富想象力。 5、借助插图,展开想象。这里所说的插图既包括课本上的内容插图,还包括文具、书包、衣物、报刊上印制的各种图案。面对插图,寻找文字表述的痕迹所在;从插图中辨识场景,突出气氛;从插图中把握人物性格,领会人物形象,看穿人物心理。依文看图,看图写文,增强想象的真实感和空间感。 6、根据原作,改写“翻版”,展开想象。学生可以在原作的基础上改写,或更换人物,或扩写,或变换文体等等,如把古诗改写成一篇散文,把说明文改写成童话等。但是,按已确定的来改写,就要展开与之相适应的想象,在思想上遵循原著主旨。 7、走进文章,充当角色,展开想象。学生应身临其境,充当角色,与文中人物同喜忧、共哀乐,具有角色所必备的思想感情、言行动作,如同一个出色演

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

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 【摘要】幼儿园的角色游戏亦称象征性游戏,它是一种幼儿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在角色游戏中,物品的象征性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幼儿;角色游戏;物品;假想性 幼儿园的角色游戏亦称象征性游戏,它是一种幼儿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在角色游戏中,物品的象征性是非常重要的。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对物品进行假想,以一种物品替代另一种物品,并以游戏的意义来看待实物,或以表象来替代实物,使实物的游戏意义大于物品本身的意义,这赋予了物品以象征性。它要求幼儿思维和想象的发展达到一定的水平。幼儿对物品的象征性想象必须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幼儿的生活经验越丰富,他们对物品的象征性想象水平就越高;生活经验越贫乏,他们对物品的象征性想象水平就越低。 1必然性 幼儿在角色游戏中需要大量的物品,但又不可能把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东西都带到游戏中去。因此,必然会出现对物品的象征性想象行为。例如,玩“娃娃家”时要“烧饭”,不可能将真的炉子和全套锅、碗、瓢、勺交给幼儿使用。同时也不可能全部用形象逼真的玩具来替代。不少幼儿园给“娃娃家”里制作一套小家具,但孩子们使用一段时间后并不十分喜欢。相反,他们更喜欢自己用两把椅子拼搭的“小床”,用大积木拼搭的“沙发”和用弧形、三角形镶嵌积木拼搭的“电话机”。另外,孩子各有不同的需求,老师为孩子提供的玩具不可能满足每个孩子的需要。每个幼儿探求事物的兴趣也决定了孩子对物品的象征性行为。他们似乎感到某些真实的东西对他们来说局限性更大,而自己创造的替代物却有很大的随意性。例如,有的孩子在空盒内装上圆形的雪花片积塑就成了盒装的“巧克力糖”;把雪花片积塑散放在“娃娃家”门前又成了花园。 2多样性 幼儿在游戏中对物品的假想是多种多样的,最明显的表现是以物代物中的“一物多用”和把多种材料假想为一种物品。幼儿在假想过程中对物品的象征行为又表现为单一替代和组合替代两种。所谓单一替代,是指以一种材料替代某一种物品。它主要发生在小班初期。如把弧形积木象征为“摇篮”,用三角形积木替代“吸尘器”,用雪花片积塑象征“花”。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的积累,孩子们对物品的替代在单一替代的基础上逐步演变为组合替代。这种象征行为表现在会以两种以上材料组合成替代物,去替代游戏中出现的某种物品。例如,用长条镶嵌插塑连续镶嵌,象征为“警棍”、老爷爷的“练功棍”、自行车的“打气筒”、火车站的“铁轨”;中间再横放一根则为“枕木”;将它交叉后又镶嵌成医院的红十字标志、商店里的“吊扇”、公园里的“风车”;将长条形和圆形组合又成了“手电筒”、“自行车”等。

在阅读中展开想象的翅膀

在阅读中展开想象的翅膀 语文不仅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更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教育工作者们都不停地为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作出各种尝试和探讨。但无论是课程的改革还是教学方法的改进,我认为最重要莫过于教师要充分注意到,汉语本身是一种意合性语言,词语的结合不受形态成份的约束,更多的受语义因素的制约,只要语义上合乎事理,就可连在一块。这就决定了我们运用这种语言只能凭借语感。语感品质的高低优劣,成为左右学生听说读写质量的杠杆。培养学生清晰、丰富、深刻、敏锐和独特的语感品质已是语文教学的主体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从低年级开始把文学艺术的珍贵雨露浸润到学生灵魂的至深处,使学生对语言文字越来越敏感,对语言的感受力越来越强。 一、读中感怀,读中积累,为语感水平的提高奠基 低年级学生生活经历少,语言不丰富,还不具有深刻的思维分析能力。这就限制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但却使他们更容易受课文的音韵所感染。低年级的课文中就有意识地安排了大量节奏清晰、音韵和谐、意趣盎然的诗歌,课堂上反复朗读,未必能使学生达到“其义自现”的效果,但必能使其深感音韵之美、节奏之妙,从中可知汉语语音韵律的奇妙。

而对语音的准确感知正是理解“语意”、体验“语情”的最重要的通道。学生能凭借语音判断句子是否通顺,分辨句子的优劣,从而培养起最基本的语感。还可在捕捉言语者的语意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表达水平。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一再建议教师:“你们要培养儿童对词的感情色彩的敏感性。你们要使学生像对待音乐那样对待词的音响,形象地说,学生应该成为‘词的音乐家’,珍视词的正确、纯洁和优美。” 对语音感受的敏锐性可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磨炼而来,但词语的丰富性、准确性的提高却需要老师选取有价值的词和词组结构,由此及被地引导学生“造词”。例如:在《小猴子下山》一课中,作者描写玉米、桃子、西瓜都用上了相同的词组结构:又……又……。在学生理解课文词语的基础上,我让他们用这种结构描述自己的爸爸或妈妈,说说“我爸爸(妈妈)又……又……。”接着再按此形式描述课室和校园。这样,学生学到的就不仅仅是课文中的三个词语,而是知道能用这种方式自己“造”一些词语去形容其他的事物。又如在《要下雨了》一课中,课文用了“哗、哗、哗”形容雨声,说明雨下得大。那下小雨时声音是怎样的?刮风时声音又如何?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及已有知识经验进行联想,再口头模仿这些声音。不知不觉中,学生就积累了少可供日后写作时调遣的拟声词。

在语文课中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在语文课中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发表时间:2011-08-02T16:54:15.013Z 来源:《学习方法报·教研周刊》2011年第34期供稿作者:邓冬花 [导读] 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往往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文学艺术的熏陶。 广东龙川县车田镇第二中学邓冬花 语文教材以文学性和思想性为主,在文学作品中,作家靠想象把五彩缤纷的世界浓缩成文字,而读者则靠想象把文字的内涵充分地释放。鲁迅先生曾赞叹:“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以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言语,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所以,学生学好语文离不开想象,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更应该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可是,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往往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文学艺术的熏陶。在智力培养上则表现为课堂上多进行以分析与综合为主要内容的思维训练,而很少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开展自由的想象。更有甚者,还人为地所扼制学生的想象力。这样的教学,就使得语文课基本上成了分析课:从分析词语、句子直到分析篇章结构、中心思想、写作特色等等,却忽视了想象力的运用。这种教学不但影响语文课的教学效果,而且还影响学生的创造性和未来的发展,同是也违反了语文课的人文特点。所以,我认为在语文课中,教师应多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一、想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每个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培养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是取得教学成功的首要条件。在语文教学中,想象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想象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与追求美的需求,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想象再现了语言文字的优美意境,往往让学生欲罢不能,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对描绘性文字及诗歌的想象,更能创造出优美的境界,使学生百读不厌,回味无穷。如在读《咏柳》中“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诗句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把诗句中的景色想象出来。学生很自然地把柳树想象成一个站在水边、穿着缀满玉石的衣服、拖着千万条绿丝带的美丽婀娜的少女。这景色想象出来是多么美好啊!丰富多彩的想象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更让学生对文学作品产生浓厚兴趣。 当前,有许多学生对语文缺乏兴趣,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课堂上分析太多而留给他们的想象空间太小,让他们感到“想象的窒息”。尤其一些教师在思维训练时要求答案整齐划一,对学生的想象不给予鼓励,甚至加以否定,这样就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枯燥无味,提不起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为学生创设想象的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二、想象有助于记忆 语文教材中许多名篇、名句都要求背诵,背诵是汲取前人思想、语言精华的重要手段,而想象能使语言文字与情景结合,深深印入大脑,从而大大加强记忆的效率。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无不唤起人们奇特的想象,所以一经诵读就深记于心。 三、想象有助于字词的理解 在语文课的字词学习中,如果离开了想象,记住的往往是一些死的文字符号,对于词意,也常会出现死记硬背而不能灵活运用的现象。因为,一切语言在表意上都是有模糊性的,而一向以精炼著称的汉字尤其如此。如“狰狞”的景象,往往会从不同的角度理解词意,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一些不常见的词语,如“芭蕾”“婆婆”“囹圄”等词语,学生的理解运用,往往就是凭着自己的经验通过想象实现的。 四、想象有助于文学作品的理解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一文中指出,鉴赏文艺作品要“驱使我们的想象”。语言文字的内涵,只有通过读者的想象才能充分释放出来。阅读教学中尤其需要丰富的想象。对一些文学作品中的描写性文字,如不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就不能有主观的、感性的切入,只能是概念性的记忆。他们在阅读中就不会有情感的波动与美的享受。像理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学生往往只能理解到作者把雪景比作千万树梨花,而很难深入理解。如引导学生想象“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景象,学生就不难感受到作者在雪景中融入浓浓春意的奇特构思。 五、想象有助于提高作文水平 想象是一种带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具有独特性和新颖性,想象可使人的思想认识步入一个新天地。学生在写作中也是极需要想象的,若在写作中不敢发挥想象力,老是局限于常规的、固有的、狭隘的思维范畴去搜肠刮肚,又如何能写出新颖的文章来呢?扼杀学生的想象力,是极不利于个性的发展,也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例如,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思维想象”、“发展变化想象”、“情境创设想象”、“反向思维想象”等想象方式,这样,教师经常给学生联想的空间,让学生放飞思绪,展开想象的翅膀,那作文一定会别具一格、超众脱俗。 想象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活力,它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有助于读、写、听、说能力的培养。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大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语文课真正体现其文学性和艺术性。只要我们在培养学生想象力上真下功夫,语文课就不仅会有更多的趣味,更多的美感,也会撒下更多创造美好未来的种子。让我们共同为学生营造一种充分发挥想象力的氛围,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文学的海洋里自由遨游。

让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

让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想象是无限的,而知识是有限的。”在孩子的眼里,没有什么是不可以的。学生的想象力是无穷的,一旦把它释放出来,会给我们一次次惊喜。古今中外人士也一直强调想象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形容想象甚至到了“人类没想象,就如同鸟儿失去了翅膀”的程度。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能力和创造潜能。”同时提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想象的乐土。那么如何让孩子们乐于想、敢于想、勤于想呢?我觉得在语文课堂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训练,释放学生想象的翅膀,他们一定会挥洒出一片灿烂的天空。 一、让孩子们在朗读中想象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学生课堂朗读少,试问:读得少的学生怎么去理解文章,怎么才能读出感情,怎么才能读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我们是否也该为学生想想?学生没有读过课文,对课文内容理解了吗?对文章感情吃透了吗?当然老师可以范读让学生模仿,但如果没有经过学生的自主探究,他们即使可以模仿老师,读得声情并茂,但他们又能真正理解多少呢?充其量只是学到了一点”形”而已,真正的神却领悟不出,形神兼备也就无从谈起。针对这些失误,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应注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教学中,我采用“读书三步曲”,首先要求学生读正确、读流利;第二步则是读出情感;第三则要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这样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读书,实现了师、生与文本,与作者心灵交流,这样读出来的声音才不会空洞无物,矫揉造作。特别是后两个层次,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可以尽情发挥想象,用“内在的眼”去看作者描绘的世界,用“内在的耳”去倾听作者的心声……在这个无形无声的世界里,每个人的看法都可能不同,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每个人的看法又都是深邃的,有鲜活生命力的,因为不是别人强加给自己的,而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在真切感受基础上的朗读,或如小溪流水,叮叮咚咚;或如激流奔泻,汹涌澎湃;或如置身桃园,鸟语花香。于人于已,谁能说这不是一种真正享受呢? 二、让学生在质疑中想象 韩愈说:“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由此可见,学生有疑问是很正常的;古语又说:“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由此可知质疑的重要性。而爱因斯坦在成名后介

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由于我国受几千年封建文化的影响,学校教育长期以来以应试教育为主。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学生思考力弱化,想象力匮乏,严重缺乏创新能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教育体制的深入,充满民主、科学、个性精神的能力教育,逐步成为当今时代的呼唤。现在在全国推行的新课程教育改革,其核心就是改变那种教育体制下存在的弊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想象力是思维的源泉,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缺乏大胆的想象,人的思维就好比断了翅膀的鸟儿,想飞也飞不高。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少年儿童是培养想象力的黄金时期。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语文教学的作文训练中,应当让学生展开想象力的翅膀,在广阔的思维空间自由飞翔,这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多少年来,我们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往往过多强调内容必须真实,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这样做固然重要,但是学生由于年龄、心理、思维能力等因素的限制,他们对周围的人和事并没有过多地加以注意和分析,在生活中也没有太多的生活积累,对生活中的人和事也只有简单的表面上零散的认识。所以就使他们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严重的束缚了他们的思维。这种情况在广大的农村学校尤为突出。所以,他们在写作时,往往是根据自己生活中的点滴积累想象编造出来的。这样在我们看来作文在内容上很多时候就显得虚无缥缈和不切实际。这时我们教师就不要埋怨学生胡编乱造,而应该要求学生在认真观察周围的事物,真实叙述生活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思维,把现实生活中所看到的事情进行合理的想象,创造出一个完整的能够反映自己思想的故事情节,并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创造出新形象。只要学生的想象符合科学规律和生活实际,具有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想象的内容有利于情感的抒发,我们就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写出充满童话色彩的梦话故事;虚构体现人间冷暖的真情故事;也可以展望社会发展的美好前景;憧憬未来的美好生活;也可以塑造人物形象,虚构情节,反映社会生活等等……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会打开,才能张扬他们的个性,活跃他们的思想,而非呆板、教条、公式化的思维。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创造出一些全新的,别出心裁的东西。其次,在作文教学中有意识的启发学生用丰富的想象去续写课文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课文结尾主人公放下毕业文凭走向医院结尾,没有交代到医院看到父亲去世时的情景,这便给学生留下了很大想象的空间,此情此境,文中的妈妈、妹妹、我以及周围的人怎样的,让学生展开想象把当时的情景描写下来,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对人物的刻画,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就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创新能力也从中得到长足的培养。 总之,无论在我们的作文教学还是其他教育活动中,都应该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检查学生的想象内容是否健康,防止消极不切实际的想象,整天沉溺于白日做梦的幻想中。正确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健康的成长。启发学生结合学习、生活实际,大胆想象,创造新的形象。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天地之间自由翱翔吧!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他们一定会有无穷无尽

小学语文二年级群文阅读《展开想象的翅膀》教学设计(含导学单)

“展开想象的翅膀”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我是一只小虫子》《向上跌了一跤》《恐龙》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孩子,小小的年纪,脑袋瓜里总是装着许多稀奇古怪的想法:看到孙悟空脚踩筋斗云,就想像他那样日行千里;看到马良用神笔惩恶扬善,就想用这神笔为小树送暖,为小鸟画食……选择的三篇儿童诗:《向上跌了一跤》《恐龙》,再加上二年级下册11课《我是一只小虫子》,就可以看看别的小伙伴有哪些令人意想不到的幻想…… 教学目标: 1、正确、流畅地朗读三篇儿童诗。 2、在预习的基础上,能通过朗读儿童诗,学习大胆想象,激发孩 子愿意表达自己的幻想的愿望。 3、通过群文阅读,了解不同的表达想象的方法,尝试用自己喜欢 的方式,创设情境练习表达自己的想象。 教学重点: 1、正确、流畅地朗读三篇儿童诗。 2、能通过朗读儿童诗,学习大胆想象,激发孩子愿意表达自己的 幻想的愿望。 教学难点: 通过群文阅读,了解不同的表达想象的方法,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创设情境练习表达自己的想象。

教学准备: 1、教师;(1)打印并下发阅读的相关文本。(2)设计导学单。(3)制作PPT. 2、学生:课前阅读老师下发的相关文,按导学提示完成自主学习任务。 适应年级:二年级下册 课时设计: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师:孩子们都喜欢看动画片吧,老师这里给大家带来一段好看的动画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生:观看1分钟的视频 师:真是有意思的小虫子啊,看,我们都笑得多开心啊!这么搞笑的内容,这么新奇的想法,都是作者看到过的吗? 生:…… 师:嗯,不是作者全部都看到过的,是作者想象出来的,看来想象真是神奇,真是有意思啊!那小朋友你喜欢幻想吗?比如看到:满天的星星,会想……(请生讲),看到清清的河水,会想……(请生讲),真不错,看来小朋友们的想象也是了不起的! 课堂常规 一、借助思维导图,理清故事中的想象。 1、导入:孩子们,刚才动画片里的虫子真是有意思。其实,这学期,

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 四川省安县中学费天苹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 想像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马克思称想像力是“人类的高级属性”之一;美国的学者S·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说:“想像力是心灵的一种能力。”爱因斯坦认为:“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正是有了想像,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说,想像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 在阅读教学中,笔者有意识的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一、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像,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像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像,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欣赏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上片时,为了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词的意境,我先给同学们列举了一些古代描写秋天的诗句。如王勃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见照,清泉石上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等,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意及意境,初步进入秋的意境中。然后回到词中,我让同学们闭上眼睛,在我的引导下,把词中所描绘的秋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自己的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第一步,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第二步,染上色彩:“黑白”变“彩色”——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灰色的飞鹰、火红的枫叶……看谁脑海中的色彩更鲜艳、更丰富、更美丽;第三步,“静画”变“动画”: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火焰。江水缓缓流淌,大小各式的船只争相竞发。雄鹰在蓝天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第四步,使画面出现“特写镜头”——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通过这样的激活文字,创设形象,大家在内心非常深刻地领悟到了毛泽东同志词里所传达出的美妙意境。“一切景语皆情语”,大家对诗人在词中通过景物描写所表达的主旨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又如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怎样理解这个比喻呢?我先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