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虽有嘉肴说课稿

虽有嘉肴说课稿

虽有嘉肴说课稿
虽有嘉肴说课稿

《虽有嘉肴》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我们使用的这套语文教材,注重联系生活,扎实、灵活、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了多样性和阶段性,初一年级着重培养一般的阅读能力。《虽有嘉肴》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选排的课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学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其中所讲的很多原则与方法对于今天的人还有很多借鉴的价值。课文节选部分主要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阐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启发我们有益的学习方法。

2、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依据新课标要求、教材特点,教学本课拟用一课时,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3)背诵,理解文章的内容。

这是根据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确定的。

能力目标: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这是根据单元教学要求以及本课在整个初中语文知识能力体系中的作用而确立的。

情感态度与与价值观目标: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这是根据课标要求体现以人为本,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

另外,根据七年级文言文的教学特点与学习重点,我把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作为本节课教学重点;把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作为本课难点。

二、说学情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本课所面对的是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和一定的阅读能力。他们可以通过自己阅读文章去把握文章的大部分信息。但是,让他们从生

活经历中去感悟人生哲理,特别是借助语文学习的经验去观照自己的实际生活,还有很大的困难。但七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表达个人观点的愿望。另外,七年级的学生正处青春期,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愿望。所以,本节课我会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加以适当的点拔以及引导。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

1.情境教学法:教师通过语言及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另外,我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参与性为前提,以个人或小组合作活动为基本方式,中间采用朗读领悟、合作讨论、拓展运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质疑中学会创新,在比较阅读中训练思维,在老师引导下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2、说教学手段

根据教学目标与学生特点,教具应具直观、形象、生动、省时的特点,我在教学中选用了制作简单的幻灯片。幻灯片由形象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创设了情境,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教学效率。

学法

1、"朗读"法贯穿读、说、析、品、评,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吐的情和意,所阐发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特别是感情丰富与含意深刻的语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中体会文章的内容、神韵、风格。

2、品析语言法:本文构思巧妙,感情浓郁,因此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品析语言,使学生学会品析散文语言。

3、小组讨论法:“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乃生灵光。”采用小组讨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思维在交流中碰撞,真理在交流中突现,既发展言语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如课前预习、"不动笔墨不读书"、圈点勾画、多摘抄积累、熟读成诵等读书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基。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学科,用情感唤起情感,用感悟引起感悟,用智慧启迪智慧,是语文教学的独有特点。据此,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教师作为启发者和鼓励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主动参与学习,摄取知识,培养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主要是以朗读为纽带,以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其教学分为五个基本环节:

第一环节、复习旧知,导入课题

由《论语》十二章中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论述引出《礼记》中教学相长的论述。

学习了第十课《论语十二章》,我们知道了——“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可以想见,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影响是多么深远。四书外,你可能也知道另一部儒家经典——《礼记》。

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礼记》、《学记》的资料。不完整的教师加以补充。

复习导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很快进入课文特定的情景。这样导入,衔接旧知识,又联系新知识,学生在欣赏了作品以后,迫切想知道同样类型的文章,别人又是怎样写的呢?悬念的设置激起学生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在新课进行过程中,学生会随时把自己的文章与课文进行比照,从而激发学生进行积极思维的作用时间比较长,为学好本课创造良好的情境。)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从认识的心理过程来说,这一环节是学生的感性认识阶段,它是学生进行想象的基础。设计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扫清字词的障碍,习得语感,积累感性材料。其具体步骤是:

第一步:

一读课文(个人读),读准字音。

第一遍:听读。学生听配乐朗诵,以此为示范向导,让学生进入情境;

第二遍自由读。读法自定,或朗读,或默读,甚至可以吟唱。这是尊重学生的“个体”认知个性,引导他们乐于去读。此时,教师在屏幕上显示一些易读错的字,供学生参考。

肴(),弗()旨()强()教学相长()

兑()命学()学()半。

第三遍小组内互读互评,看谁读得最清楚、流利。通过讨论比较优劣找差距,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以完成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这其间教师要进行学法指导:(1).读准每一个字音;(2).注意正确断句;(3).尽量读出感情。

采用花样繁多,不同形式的朗读,每一次的读达到不同的目的使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在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语感,丰富文化底蕴)第三环节、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文言文应以诵读为教学突破口,在这一过程中,我将作为教学的促进者、参与者,与学生一起学习,共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相机点拨、引导,以完成教学目标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教师先进行学法指导:(1).字词句一一落实,尽量做到对译;

(2).尽量翻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

首先学生自读,结合书下注释、查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将课文逐句翻译一遍。用笔圈点出不能准确把握的地方。然后组内交流自学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若仍不懂,则举手问老师,全班同学一同解决。老师用多媒体出示本课重点字词及句子。最后由学生翻译课文。

第四环节、研读课文,探究主旨

新课标指出“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我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分两个问题进行讨论。

1、你觉得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2、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

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3、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

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懂得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第五环节:反思总结,拓展延伸

在这一环节,引导学生自我反思、总结学法。教是为了不教,学会是为了会学。学生正感受到“收获”的满足感时,我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把“收获”变为创造。

首先,师生一起梳理文章脉络,以填空题的形式概括文章主旨;

然后,总结本文的语言特点,1、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2、有较强的逻辑性。先是以类比强调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和“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最后,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拓展延伸:

1.《学记》全文,摘抄名言。

2.《礼记,观其大略。》

3.了解《尚书兑命》及傅说其人。

生:(朗读)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道:古今异义,指儒家之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2.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坚强的意志)而不反,谓之大成。

——《学记名言》

(以上环节重点是借“嘉肴”字理解析,引发拓展学生对汉字的兴趣,初步感知“言”的理趣。)

师小结:同学们,作为初中生,我们未必对每一个汉字,都要知之甚深。同样,我们一节课,我们也不可能穷尽每一个问题。但是,学习古文,了解汉字,热爱汉字,

古为今用,汲取母语文化的精华,提升我们思维的品质,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这对我们是极其重要的。读书、质疑、思辨、明晰——这样,教学相长,我们学习的语文,就是“活的语文”,真正的有用的语文。以文明之,文以化之。不亦乐乎?

附板书设计:

虽有嘉肴

《礼记》

嘉肴食旨学知不足自反

学习重要性教学相长学学半

至道学善(类比)教知困自强

以上是教学的主要过程,“注重兴趣与感悟、注重朗读与积累、注重个性与反思”,是本节课设计的出发点;是我对新课标的理解,是我“生命课堂”教学理念的实践!或许,由于学生的阅历,他们还无法完全理解这篇文章,但是,我希望能够通过这样一堂课,把“教学相长”的道理深刻地印在学生的心灵中,在学生灵魂与思想的原野里播下一颗种子,在他们以后的人生道路中,随着阅历的增加,对这篇文章,对“教学相长”的理解会越来越深,而让学生学会感悟,学会阅读,学会积累,学会表达,是我这堂课的追求,也是我平时教学过程中矢志不渝的理想。

一篇好的文章会影响人的一生,同样一堂好课也会在学生的心中久久回落,我们的课堂应该帮助学生架起通往那些闪烁着人类精神光芒的文章的桥梁,和学生一起享受那精神的盛宴,与那些伟大的灵魂碰撞出耀眼的火花,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帮他们刻下永不磨灭的印记。这是我这堂课的追求,也是我平时教学过程中矢志不渝的理想。

虽有嘉肴说课稿

虽有嘉肴说课稿 虽有嘉肴说课稿 篇一:虽有嘉肴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我们使用的这套语文教材,注重联系生活,扎实、灵活、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了多样性和阶段性,初一年级着重培养一般的阅读能力。《虽有嘉肴》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选排的课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学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其中所讲的很多原则与方法对于今天的人还有很多借鉴的价值。课文节选部分主要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阐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启发我们有益的学习方法。 2、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依据新课标要求、教材特点,教学本课拟用一课时,教学目标为:知识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3)背诵,理解文章的内容。

这是根据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确定的。 能力目标: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这是根据单元教学要求以及本课在整个初中语文知识能力体系中的作用而确立的。 情感态度与与价值观目标: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这是根据课标要求体现以人为本,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 另外,根据七年级文言文的教学特点与学习重点,我把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作为本节课教学重点;把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作为本课难点。 二、说学情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本课所面对的是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和一定的阅读能力。他们可以通过自己阅读文章去把握文章的大部分信息。但是,让他们从生1 活经历中去感悟人生哲理,特别是借助语文学习的经验去观照自己的实际生活,还有很大的困难。但七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表达个人观点的愿望。另外,七年级的学生正处青春期,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愿望。所以,本节课我会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

《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 2

《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解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作者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本文与《紫藤萝瀑布》、《短文两篇》、《在山的那边》、《虽有嘉肴》组为“人生单元”,成为引导初一学生关注生活,进而思考人生,珍爱生命的重要组件。课文中作者回忆他在8岁时爬悬崖,在一处岩石架上的时候陷入两难的境地。后来他在父亲的帮助下一步一步终于成功脱险。作者把这一经历延伸到将来的人生之路上,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学习这篇课文,有助于同学们更好地面对人生中的困难,一步一步,走向成功。这是一篇记叙文,语言通俗易懂,情节形象生动,人物刻画十分鲜明,适合七年级学生阅读。 (二)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和阅读能力,他们可以通过自己阅读去把握文章的大部分信息。但是,让他们从生活经历中去感悟人生哲理,特别是根据从语文中学习得到的经验去照应自己的实际生活,还有很大的困难。所以,学习本课着重点就是要引导学生初步学习关注生活,感悟人生。 二、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能条理清楚地复述故事情节,识别课文中的生字词。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并能评论人物言之有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加深对人物的认识,有利于提高学生自身的鉴赏和评价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我”终于正确对待困难,在困难面前一步一脚印沉着应对的心理,教会学生能联系生活,感悟人生;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人物的心理(动作)描写,理解课文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在了解课文基础上学生能独立完成课文复述,达到语言流畅,故事主要情节完整。同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将书中得到的人生感悟运用到生活实际中。 三、教学策略 (一)教法 朗读分析法: 在引导学生找出作者攀爬悬崖时的心理语句时,结合语境来体会感受课文情节以及人物的内心活动,从而把握事情发展过程,逐步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讨论法 就课文中的最后一段是否可以删去的问题,我给学生设置了小组讨论的机会,让同学们在合作中去体会共同学习解决问题的快乐,也活跃了课堂气氛,体现“生生互动”的新课标理念。 (二)学法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学生通过搜索、归纳、感受、表达、想象、探究等学习方法通过动脑思考、用心体会、动口表达、共同探讨等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让他们加深理解和体验,学会在集体中学习,从而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合作意识。

《虽有嘉肴》(公开课)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20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公开课) 马金中学余能宝2013年11月20日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习重点】1、2 【学习方法】朗读法、交流法 【课前预习】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礼记》、《学记》的有关知识。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3、读课文2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古人常读的《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书? 明确:“四书”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书法欣赏:老师创作的书法《虽有嘉肴》内容就出自“五经”中的《礼记》《学记》篇。 二、预习检测 1、给下列红字注音: 嘉(jiā)肴(yáo)自强(qiǎng)兑( yuè)命学( xiào )学半 2、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即使)旨(甘美)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 困(不通理解不了)是故(所以)自强(自我勉励) 自反(自我反省)故曰: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推测语气,大概。) 3.《礼记》简介: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教育作用、教学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

复习与整理数学说课稿

以学定教学为中心 ——《混合运算的整理与复习》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你们好,能向各位展示《混合运算的整理与复习》这一课的教学设想,我感到非常荣幸。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们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明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为了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的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发明者”、“研究者”、“探索者”,基于对这一教学理念的思考,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下面我就围绕“以学定教,学为中心”的主题,从以下5个方面对本课进行简要的分析和阐述: 一、整体把握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混合运算的整理与复习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5单元的内容。这部分教学内容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混合运算的基本运算规则,学会了列综合算式,并能够完成简单的解决问题,本课将进一步学习混合运算的整理与复习,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四则运算及其应用的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按运算顺序进行脱式计算。 2.学会梳理清晰的数量关系,掌握解决含有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按运算顺序进行脱式计算; 教学难点:学会梳理清晰的数量关系,掌握解决含有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二、因材施教说学情 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可爱、富有好胜心理,但大部分学生尚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具备相应的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但他们却能在课堂上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人人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教学相长说策略 1、教法: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构建、动态形成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原有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新知。因此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课改理念,我将在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活动教学法,并适时运用多媒体化静为动,让学生更直观地学到知识。 2、学法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实践、动口交流,动脑思考,充分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在思考中抽象、在合作中交流、在感悟中发生智慧。 四、优化设计说流程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我安排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情境导入“快”而“趣”。 要上好一节课,导入非常重要,他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精彩的开头,能使学生很快由抵制状态进入兴奋状态。因此我就以复习旧知为导入,让学生初步体会课堂的熟悉和轻松,从而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成自我需要,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二)知识梳理“慢”而“透”。 1、在教学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时,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回忆旧知,尝试独立解决问题,然后让学生在小组里相互说说自已是怎样解答的,为什么这样解答。

《虽有嘉肴》(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教材

《虽有嘉肴》(公开课) 教学设计

精品文档 20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公开课)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习重点】1、2 【学习方法】朗读法、交流法 【课前预习】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礼记》、《学记》的有关知识。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3、读课文2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古人常读的《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书? 明确:“四书”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书法欣赏:老师创作的书法《虽有嘉肴》内容就出自“五经”中的《礼记》《学记》篇。 二、预习检测 1、给下列红字注音: 嘉(jiā)肴(yáo)自强(qiǎng)兑( yuè)命学( xiào )学半 2、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即使)旨(甘美)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 困(不通理解不了)是故(所以)自强(自我勉励) 自反(自我反省)故曰: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推测语气,大概。) 3.《礼记》简介: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教育作用、教学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如“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其中“教学相长”就出自本文。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说课标说教材说课稿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说课稿 杨彩丽 各位老师,大家好! 研读课标,把握教材,打造高效课堂,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和追求。相信我们对教材的每一次解读都注定是一次美丽的跨越。 今天,我和大家就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材共同分享我的理解,欢迎赐教! 说课的顺序是:说课标,说教材,说学情学法,说教法模式,说教材开发,说教学建议 一、说课标 语文新课程标准共有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前言部分由课程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三块组成,第二部分课程目标部分由总目标;阶段目标两块组成;第三部分实施建议由教科书编写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四块组成,最后是附录由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两块。 语文课程的4个基本理念是: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下面主要说说第二部分教学目标: (一)、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第四学段(7~9年级)阶段目标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2《礼记》二则 说课稿

22虽有嘉肴说课稿 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出自杜甫的《春夜喜雨》 各位老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虽有嘉肴》,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虽有嘉肴》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文言文的教学重点是: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2、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并能准确地翻译、背诵全文,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二、说学情 八年级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和一定的阅读能力,可以通过自

己阅读文章去把握文章的大部分信息。但是,让他们从生活经历中去感悟人生哲理,特别是借助语文学习的经验去比照自己的实际生活,还有一定的困难。但七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表达个人观点的愿望,所以应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加以适当的点拔以及引导。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 1. 目标教学法:针对“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目标教学法是课堂中必不可少且行之有效地教学方法之一。 2、情境教学法:通过语言及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3、合作探究法: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参与性为前提,以个人或小组合作活动为基本方式。 学法: 1、朗读法:朗读将贯穿整个课堂,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特别是感情丰富与含意深刻的语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引起共鸣。 2、品析法:本文构思巧妙,感情浓郁,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品析语言,使学生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品析文章的内涵。 3、讨论法:采用小组讨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思维在交流中碰撞,真理在交流中突现,既发展言语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将从以下六个环节展开教学:巧引入、知作品、齐诵读、释文意、析文章、妙拓展 1、巧引入

公开课《虽有嘉肴》教案.doc

虽有嘉肴 《礼记》 明确:虽有 / 嘉肴,弗食,不知 / 其旨也;虽有 / 至道,弗学,不知 / 其善也。是故 / 学 / 然后知不足,教 / 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 / 能自反也;知困,然后 / 能自强也。故曰:教学 / 相长也。《兑命》曰:“学/ 学半。”其 / 此之谓乎 【教学目标】 2. 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节奏鲜明,层次清晰。 1.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3.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疑难处做上标记。 2. 准确翻译课文;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理解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3. 4. 质疑问难,合作探究,解决字词问题。 理论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完善自我人生。 5. 理解全文内容。 【教学重点】 四、合作研讨,把握内容 1.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课文;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理解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教学难点】理解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时间】 2014 年 10 月 30 日上午第三节 一、导入 二、预习反馈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 2.正确认读字音,初步朗读课文。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示例: 虽有 / 嘉肴,弗食,不知 / 其旨也;虽有 / 至道,弗学,不知 / 其善也。 1.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教学相长。 2.深入分析,领会这个道理。 3.体会文章开头从“虽有嘉肴”说起的用意。 4.文章引用《兑命》的话作结的作用。 五、课堂小结,熟读成诵 六、课外拓展 学者有四失:或失则多 , 或失则寡 , 或失则易 , 或失则止。 七、布置作业 1.积累文中重点词句。 2.熟练背诵全文。 3.课外推荐阅读《玉不琢,不成器》←← 虽有嘉肴 《礼记》 引出学:自反引用——→ {}教学相长←—— 类比教:自强强调

八年级下语文22《礼记》二则优质课说课稿【精编】(完美版)

22 《虽有嘉肴》优质课说课稿 各位老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虽有嘉肴》,我将从“说教 书设 程”“说板 材”说“学情 ”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 计”五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虽有嘉肴》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 能借助注 的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文言文的教学重点是: 它 会 诵读中领 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 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 词语。 2、教学目标 全文,(1)熟读课文,并能准确地翻译、背诵 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 的学习。 3、教学重点难点 诵 课 ,熟读并背 教学重点: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文。 教学难点: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二、说学情 一 八年级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和 文章的 定的阅读能力,可以通过自己阅读文章去把握 悟人生 大部分信息。但是,让他们从生活经历中去感 照自己的实际 哲理,特别是借助语文学习的经验去比 生活,还有一定的困难。但七年级的学生有强 烈的表 给学生, 达个人观点的愿望,所以应把更多的时间交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 以适 况加 当的点拔以及引导。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

质课说稿精编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优 1. 目标教学法:针对“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的教学模式,目标教学法是课堂中必不可少且行之有效地教学方法之一。 2、情境教学法:通过语言及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情、 ,同时促进学生知 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3、合作探究法: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参与性为前提,以个人或小组合作活动为基本方式。 学法: 1、朗读法:朗读将贯穿整个课堂,把无声的 感情, 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 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特别是感情丰富与 。 共鸣 含意深刻的语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引起 2、品析法:本文构思巧妙,感情浓郁,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品析语言,使学生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 品析文章的内涵。 3、讨论法:采用小组讨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思维在交流中碰撞,真理在交流中突现,

虽有嘉肴说课稿教学文案

虽有嘉肴说课稿

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虽有嘉肴》。下面我对本课教学设计进行如下分析: 一、教材分析 《虽有嘉肴》是人教版必修教材第四单元的一篇古文。也是教材新增的一篇文章,此文节选自《学记》——《礼记》中的一篇,课文所选这一部分主要讨论了教与学的关系,阐明了教学相长的重要思想,对教与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写出了对作者生活的感悟思考,符合第四单元选文要突出中心的写作要求。 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古文《世说新语》两则和《论语十二章》,这为学习本课起到了铺垫的作用。但七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古文,所以学好此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才能为今后的古文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特点,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准确翻译文句,熟读并背诵课文。 2. 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关于儒家教学相长的思想学说,掌握本文善用 类比说理的方法。以上教学目标列为教学重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文中阐发的教育思想,联系实际生活, 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这一目标作为教学难点。 三、教法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利用有效课程资源调动起学生参与语文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2.集体讨论法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兴趣,课堂中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四、学法 好的学习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五、教学过程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现状,我利用有效课程资源调动起学生参与语文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约5分钟)

《虽有嘉肴》说课稿【教资考试必备精品】

《虽有嘉肴》说课稿 (第一课时)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 你们好!我是考生,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说课题目是《虽有嘉肴》,在说课的过程中希望得到专家的批评和指导。 一、说教材 我们使用的这套语文教材,注重联系生活,扎实、灵活、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了多样性和阶段性,初一年级着重培养一般的阅读能力。《虽有嘉肴》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选排的课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二、说学生 我们的学生求知欲强,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富有个性,并且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素养,他们渴望学到更多更有趣的语文知识。在教学中为学生留出自由发挥的空间,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但是我们应当看到,虽然他们已有一定的感性认知和具备初浅的理性分析能力,但对于《虽有嘉肴》这篇人文性和社会性较强古文来说,学生对文章内容把握的准确程度和主题的深度理解上有待提高,这就需要老师在理解和感悟方面多对学生进行指导。 三、说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结构特点及学情,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背诵,理解文章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四、说重难点 重点: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难点: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五、说教法学法 1

为了使教学更能贴近学生的实际,更好地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在学习本节内容时抓住"指导学生学法,重视学习过程"这个核心来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根据这个标准,我将在这堂课中我将采用情境朗读法,品析语言法、研讨探究法,启发评价法来完成我的教学任务。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正是为了不教,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方法比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因此,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指导学生理解运用以下学法:自主学习法、诵读品位法、合作探究法。来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六、说教学的过程。 根据以上对于课程标准的把握和教材结构、学生特点、教学策略的分析以及更好地将教学目标实现,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一、导入课堂:在《论语》中,孔圣人曾经告诉我们一些让我们终生都可以运用的学习方法,比如(学生齐说):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今天,我们再一次聆听有关学习的至理名言。这些经典如同一盘盘美味的饭食,滋养醇厚,令人受益终生。儒家经典礼学方面的论述《礼记》其中的《学记》第一则,就是今天要端出来的学习盛宴《虽有嘉肴》。看了这个题目,同学们能否告诉我题目是什么意思?(板书解文题:即使有美味的饭食)“虽”是“即使”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即使有美味的饭食”这种条件,下文怎么样呢?看来文章内涵丰富,话中有话哦!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说: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得拿梨子尝一尝。那我们就尝尝今天这道有关怎样学习的《虽有嘉肴》吧! 二.读课文 1、一读课文,(读准字音)检测学生预习情况 将课文分三层让三个学生读,学生读后,教师小结可能要板书的内容有:生字词: 嘉肴弗食 教然后知困自强 教学相长兑命学学半 2、二读课文,读通句子 女生读,男生读,全班齐读 3、三读课文,读出句子节奏 2

虽有嘉肴 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虽有嘉肴 【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掌握几种文言字词的学习方法,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通过反复诵读直至背诵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领会文中教学相长的道理。 3.通过诵读法反复朗读背诵文章,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4.领会教学相长道理,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并在生活中学以致用。 【教学重难点】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掌握几种文言字词的学习方法。 2.理解文章大意,领会文中教学相长的道理,并在生活中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作品,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礼记》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其中很多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有的短小生动,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它对我国几千年的思想、教育和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研读其中的一篇《虽有嘉肴》。 二、熟读课文,感知内容 1.给加点字的注音。 嘉肴.(yáo)自强.(qiǎng)兑.命(yuè)学.学半(xiào) 三、疏通文意,积累词语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译文:即使有美味的菜,但不去品尝它,就不知道它的甘美。 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译文: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

译文: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反省自己;知道了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5.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6.《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译文:《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四、分析课文,质疑解难 1.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作者是怎么论述的?明确:“教学相长”——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 文章开头从“虽有佳肴”引申到“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最后得到教学相长的结论。 2.读完本文,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给你怎样的启示? 明确: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畅谈。 3.你还了解《学记》中的其他有关学习的内容吗? 明确:例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译: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首先要设学施教。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译:单独学习而不与朋友互相切磋,就会孤陋寡闻。 五、梳理归纳,盘点提升 几种文言现象: 1.古今异义 虽.有至道(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意义) 虽有至.道(古义:好到极点;今义:到) 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今义:增长)

教学相长说课稿

《虽有嘉肴》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我们使用的这套语文教材,注重联系生活,扎实、灵活、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 养。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了多样性和阶段性,初一年级着重培养一般的阅读能力。《虽有嘉肴》 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选排的课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学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其中所讲的很多原则与方法对于 今天的人还有很多借鉴的价值。课文节选部分主要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阐述了“教 学相长”的道理,启发我们有益的学习方法。 2、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依据新课标要求、教材特点,教学本课拟用一课时,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3)背诵,理解文章的内容。 这是根据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确定的。 能力目标: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 析能力。 这是根据单元教学要求以及本课在整个初中语文知识能力体系中的作用而确立的。 情感态度与与价值观目标: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这是根据课标要求体现以人为本,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 德情操。 另外,根据七年级文言文的教学特点与学习重点,我把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 课文作为本节课教学重点;把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作为本课难点。 二、说学情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 本课所面对的是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和一定的阅读能力。他们可以通 过自己阅读文章去把握文章的大部分信息。但是,让他们从生 1 活经历中去感悟人生哲理,特别是借助语文学习的经验去观照自己的实际生活,还有很 大的困难。但七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表达个人观点的愿望。另外,七年级的学生正处青春期, 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愿望。所以,本节课我会把更 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加以适当的点拔以及引导。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 1.情境教学法:教师通过语言及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促 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另外,我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 方法,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参与性 为前提,以个人或小组合作活动为基本方式,中间采用朗读领悟、合作讨论、拓展运用等多 种形式,让学生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质疑中学会创新,在比较阅读中训练思维,在老师引 导下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2、说教学手段 根据教学目标与学生特点,教具应具直观、形象、生动、省时的特点,我在教学中选用 了制作简单的幻灯片。幻灯片由形象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创设了情境,加深 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教学效率。

《虽有嘉肴》教学实录8

《虽有嘉肴》教学实录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熟读成诵课文。 2.准确翻译课文,理解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学习重点】1、2 【教学思路】“言”→“文”,“文字”→“文本”。 【课堂实录】 学生课前5分钟演讲 演讲者:七(7)班季思雨 题目:《闲时的遐想》【俄国】克里别里 师生点评:先后由2位同学打分,总评91分。 课堂 一、预习检省——读读写写 师:这个演讲给我们的启发是,工作着是幸福的。没错儿,萧伯纳的幸福是工作,是创作。其实,学习着也是幸福的。你看,《论语》中的颜回学习起来快乐不? 生:快乐。 师生(齐诵):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师:同学们,学习了第十课《论语十二章》,我们知道了——“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可以想见,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影响是多么深远。四书外,你可能也知道另一部儒家经典—— 生:《礼记》。 师:正是。今天,让我们走进《礼记》中的《学记》,探寻其独特之美。 板书课题虽有佳肴 (ppt展示,本课学习目标) 生:读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熟读成诵课文。 准确翻译课文,理解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生:齐读课题一遍、两遍、三遍 师:有没有问题? 生:老师“嘉肴”的“嘉”字,不是“上好佳”的“佳”,应该是“王嘉婧”的“嘉”(众笑)。 师:呵呵,你看书很仔细。这是读书的好习惯。可以写一写吗? 生:一笔一划写“嘉肴”二字。 师:写得时候,请同学们特别注意“嘉”字,上边“一横“长,下一横短;“嘉肴”两字都是上下结构,注意结构要匀称(师示范)。谁能试着讲讲课题“虽有嘉肴”的字面意思? 生:虽然有好的饭菜? 师:你是说“虽”的意思是“虽然”? 生:“即使”。 师:对。“即使”更契合文意。 生:合起来意思是“即使有美味的菜。” 师:之前同学们,都作了预习,请介绍一下作家作品。 生:读课文下注①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2《礼记》二则导学案

22虽有嘉肴说课稿 各位老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虽有嘉肴》,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 “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虽有嘉肴》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文言文的教学重点是: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2、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并能准确地翻译、背诵全文,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二、说学情 八年级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和一定的阅读能力,可以通过自己阅读文章去把握文章的大部分信息。但是,让他们从生活经历中去感悟人生哲理,特别是借助语文学习的经验去比照自己的实际生活,还有一定的困难。但七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表达个人观点的愿望,所以应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加以适当的点拔以及引导。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 1. 目标教学法:针对“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目标教学法是课堂中必不可少且行之有效地教学方法之一。 2、情境教学法:通过语言及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3、合作探究法: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参与性为前提,以个人或小组合作活动为基本方式。 学法: 1、朗读法:朗读将贯穿整个课堂,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特别是感情丰富与含意深刻的语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引起共鸣。 2、品析法:本文构思巧妙,感情浓郁,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品析语言,使学生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品析文章的内涵。 3、讨论法:采用小组讨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思维在交流中碰撞,真理在交流中突现,既发展言语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将从以下六个环节展开教学:巧引入、知作品、齐诵读、释文意、析文章、妙拓展1、巧引入 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各种美食图片,问学生的第一反应(想吃),再问如果不吃能知道它的味道吗?(不知道),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虽有嘉肴》,去品一品这节课要让我们尝到哪道美味呢?(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作品 学生汇报课前预习搜集到的有关《礼记》、《学记》的资料。 (这一环节能让学生积累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操作,培养了学生基本的自学能力以及搜集资料的能力。) 3、齐诵读 (1)范读:(听朗读录音) (2)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齐读) (3)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味(个人读、师生评价) (通过各种方式去读,既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又对课文有了整体认知) 4、释文意 生对照注释试译文章 出示重点字词助理解

(完整版)《虽有嘉肴》(公开课)教学设计

20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公开课)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习重点】1、2 【学习方法】朗读法、交流法 【课前预习】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礼记》、《学记》的有关知识。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3、读课文2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古人常读的《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书? 明确:“四书”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书法欣赏:老师创作的书法《虽有嘉肴》内容就出自“五经”中的《礼记》《学记》篇。 二、预习检测 1、给下列红字注音: 嘉(jiā)肴(yáo)自强(qiǎng)兑( yuè)命学( xiào )学半 2、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即使)旨(甘美)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 困(不通理解不了)是故(所以)自强(自我勉励) 自反(自我反省)故曰: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推测语气,大概。) 3.《礼记》简介: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教育作用、教学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如“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其中“教学相长”就出自本文。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示例: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虽有嘉肴说课稿

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虽有嘉肴》。下面我对本课教学设计进行如下分析: 一、教材分析 《虽有嘉肴》是人教版必修教材第四单元的一篇古文。也是教材新增的一篇文章,此文节选自《学记》——《礼记》中的一篇,课文所选这一部分主要讨论了教与学的关系,阐明了教学相长的重要思想,对教与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写出了对作者生活的感悟思考,符合第四单元选文要突出中心的写作要求。 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古文《世说新语》两则和《论语十二章》,这为学习本课起到了铺垫的作用。但七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古文,所以学好此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才能为今后的古文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特点,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准确翻译文句,熟读并背诵课文。 2. 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关于儒家教学相长的思想学说,掌握本文善用类比说理的方 法。以上教学目标列为教学重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文中阐发的教育思想,联系实际生活,用正确的学习 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这一目标作为教学难点。 三、教法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利用有效课程资源调动起学生参与语文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2.集体讨论法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兴趣,课堂中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四、学法 好的学习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五、教学过程

公开课《虽有嘉肴》教案

虽有嘉肴 《礼记》 【教学目标】 1.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课文;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理解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3. 理论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完善自我人生。 【教学重点】 1.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课文;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理解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教学难点】理解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时间】2014年10月30日上午第三节 一、导入 二、预习反馈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 2.正确认读字音,初步朗读课文。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 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示例: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明确: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节奏鲜明,层次清晰。 3.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疑难处做上标记。 4.质疑问难,合作探究,解决字词问题。 5.理解全文内容。 四、合作研讨,把握内容 1.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教学相长。 2.深入分析,领会这个道理。 3.体会文章开头从“虽有嘉肴”说起的用意。 4.文章引用《兑命》的话作结的作用。 五、课堂小结,熟读成诵 六、课外拓展 学者有四失: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七、布置作业 1.积累文中重点词句。 2.熟练背诵全文。 3.课外推荐阅读《玉不琢,不成器》←← 虽有嘉肴 《礼记》 引出学:自反引用 ——→{ }教学相长←—— 类比教:自强强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