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高职教育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再认识

关于高职教育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再认识

关于高职教育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再认识
关于高职教育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再认识

高职教育学习资料参考文件

王守志

二零零八年七月

目录

1. 关于高职教育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再认识 (3)

2. 关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战略及对策思考 (11)

3. 高职教育“三三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16)

4. 试论职业教育的价值体系 (13)

关于高职教育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再认识

丁金昌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温州,325035)

摘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当前我国高职教育虽然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但从整体上讲还没有建立起相应的运行体系和长效机制。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必须学校、企业、政府三方共同努力,针对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运行机制。

主题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0-4203(2008)06-0049-07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2]“校企合作”是办学层面上的概念,是一种办学模式;“工学结合”是人才培养层面上的概念,是一种育人模式。校企合作的基本内涵是产学合作,是“工学结合”的基础;工学结合是实施校企合作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但从整体上讲还没有建立起相应的运行体系和长效机制,学校、企业、政府三个层面都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就我国高职教育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对策作一论述。

一、当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校层面

1.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理念认识不足

一种形式表现为“以工代学”,简单地认为把学生推到社会上实习就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最常见是“放羊式”的顶岗实习。另一种表现形式是“以学代工”,把工学结合等同于以往的“见识实习”,仍然强调学生以课堂学习为主,学生的综合技能得不到训练。由于实施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必然会带来学校管理模式、教学体系的全面变革,对学校职能部门以及专业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上好课,还要处理好与企业的关系,因此,很多学校管理部门和教师都存在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尤其是教师,他们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直接参与者和执行者,由于每个人的认识不同,实践能力不同,对教学的理解把握也不同,推进的难度很大。

2.高职院校自身的优势不明显

本科学校有科研优势、技术服务优势和人才培养质量优势,能吸引知名企业、大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开展合作;一些中小企业由于需求的人才中职学校就能培养,而且廉价,因此更乐意与中职学校合作。高职院校难以吸引行业企业参与开展深层次的合作,主要原因还是高职院校自身实力不强,吸引企业参与合作的优势不明显。(1)专业设置和与社会需求仍有脱节。不少高职学校的专业设置仍以文科为主,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结合不紧密,高职培养的毕业生,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的人才特色不明显,还体现不出不可替代性。(2)课程开发多数还不能适应职业岗位需求。高职课程的改革既要符合企业的需求,又要符合职业课程的基本要求,要体现职业知识的科学性、专业性、发展性、实践性和过程性。但现在高职课程的改革仅依靠由学校和企业组成的有关组织机构来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知识的编排和课程的设置,没有较权威的组织机构进行审核,势必存在局限性和片面性。真正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和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3)实训条件仍需改善。首先是实训基本条件

不足,无法满足学生基本技能训练,只有部分专业能做到“边做边学、学做合一”。其次是实训场地不足,无法满足生产性实训的需要。要引入企业开展生产性实训需要较大的“教学工厂”才能运行,场地问题也是制约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实现生产性实训的瓶颈。第三是具有生产性和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功能的设备不足,不能吸引企业来校开展合作,这也是当前我国高职校企合作层次普遍偏低、深度不够的重要原因。高职院校办学越是向纵深发展,层次越是向上延伸,就越要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实际,关注和研究地方经济和行业企业的存在的关键问题,加强与行业、企业的横向科技合作,这样才能吸引企业与学校合作。(4)双师素质教师严重不足。虽然调研显示我国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已占很高的比率,但其中很多是仅参加一次培训、考取一个职业资格证书就成为“双师”的,真正具备较高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能指导学生实训的双师素质教师严重不足,能参与企业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的更少,而这是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关键。

3.传统的教学管理体系不能适应需要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需要建立相应的创新教学管理体系。其理由有三:(1)在教学管理运行中,由于行业、企业的参与,工学交替进行,必须做到工学过程科学,工学衔接合理,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已经无法适应工学结合的要求。(2)由于教师习惯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对下企业、进车间指导实训有抵触情绪,因此工学结合在具体落实到每一门课程时往往会遇到很多阻力,而且由于下企业指导教师的业绩考核、工作量难以计算等原因,对校内的业绩考核、津贴分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在教学质量监控上,由于学生分散在不同的企业顶岗实习,实习成绩的考核很难统一标准,而且当前多数院校工学结合质量管理停留在末端检验阶段,缺乏过程管理和实时监控,使工学结合的实效大打折扣。 4.高职院校负担过重

当前高职院校在与企业的合作中,既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发起者,也是组织者、策划者和主要的实施者,在出现问题和困难时,还是主要的解决者、协调者。校企合作前,学校要找市场,找专业对口的合作企业,不仅要了解、掌握行业状况和前景的任务,还要处理与企业和相关行业部门的关系。校企合作意向确定之后,学校不仅要考虑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还要考虑如何建立相关机构和组织,使工学结合能顺利、持久地开展,同时要与企业商讨学生顶岗实习的报酬,还要组织相关人员编写有关实习材料,安排实训项目,监控实训质量和效果如何等,这种单靠学校的“结合”,只会导致工学结合的关系不稳定、不牢固、不持久。

(二)企业层面

1.企业缺乏成熟的合作意识

大多数企业认为培养人才是职业院校的责任和义务,导致“校企合作”只停留在单纯选择人才的层面,要么就是被动地进行捐资助学,不参与或很少参与人才的培养,真正的工学结合无法进行。企业的教育和培训仍是薄弱环节,国家虽然出台了关于“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的规定,但执行效果并不理想,企业职工特别是一线职工到高职院校接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很少。

2.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和能力不足

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往往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只对能立即带来利益的成熟技术感兴趣,没有把职业教育的育人功能融入企业价值链中,不能主动承担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应用性人才的任务;企业内部研发能力不足,在校企合作中只能充当技术的消极接受者,而不是积极的参与者,这不利于以后进一步的合作以及新技术的发展;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缺乏资金,无力或不愿意与高职院校开展合作。

3.企业对工学结合的积极性不高

企业接受高职学生工学结合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所以企业对工学结合的积极性不高,要求企业给予学生合理报酬更是难上加难。这主要是因为(1)大多高职学生不具备顶岗实习的能力,只能进行一些低层次的跟岗实习,学生的不规范操作还会影响正常的生产活动,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2)企业出于企业知识产权和自我保护的需要,不愿意让实习学生知道企业的核心技术和核心机密。(3)部分企业把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让学生去跑推销、做业务。

(三)政府层面

1.法律依据缺乏。

国家虽然出台了《职业教育法》,但地方政府并未在《职业教育法》允许范围内制订具体实施条例,从法律层面上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保障机制,对校企合作中的学校、企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约束,尤其是对企业的利益保护不够。例如,对捐资助学职业教育、接受学生顶岗实习并支付报酬的企业,可以给予相应税收优惠,但具体按什么规定、享受什么优惠政策,没有明确的实施准则。

2.宏观调控不力。

国务院颁布《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后,各级政府相继召开了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系列文件,但是对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质性指导力度不够。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宏观调控(包括组织、领导、保障与统筹规划、监督方面)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目前,各级政府尚未建立专门的协调机构负责设计、监督、考核和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造成很多项目难以获得企业主管单位、劳动部门、教育部门的充分协调,校企合作主要靠“关系和信誉”建立、维系,缺乏合作办学的内在动力,难以形成长效的合作机制。尤其是建设资金的投入上,政府的调控机制不健全。如各高职院校主要是以投入硬件建设为主,同时还存在同类院校重复建设现象,没有实现区域共享,设备使用效率不高,存在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部分地区虽已开始启动区域共享的产学研合作实训基地建设,但由于征地、基本建设、设备采购、引进企业、运行机制等一系列困难和问题,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积极推进,进展缓慢。

3.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虽然国家对职业教育加大了投入,但其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仍中仍处于劣势。无论是办学经费,还是其他社会资源,如人才引进、职称评审、科研立项、各类评奖活动等,职业教育都是处于劣势,这对推进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十分不利。

二、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全”的对策及建议

(一)学校层面

1.牢固树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

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是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先导,因此必须突破原有的思想禁锢和思维定势,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放到一个新的高度去加以认识和理解。(1)深刻认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意义。高职院校要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自身生存发展的高度,深刻认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培养高技能人才中的重要作用,要认识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自身生存发展的内在需求。企业深层次参与教学过程是保证高职教育特色和质量的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高职院校要把合作伙伴的兴衰看作自己的事情予以关心和重视,要善于引导企业从社会进步和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认识校企合作的长期效益,找准校企双方的利益趋同点。(2)大力拓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工作思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内容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拓展的,高职院校要在明确自身办学定位的基础上拓展思路,以就业为导向,以生产、教学、研发为依托,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办学实力和办学层次,扩大校企互利互惠的接合点。只要是有利于双方效益提升,有利于人才培养,各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形式都可以尝试。(3)

不断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合作功能。职业是职业教育存在的源头,职业的诉求连接着企业的职业岗位,这是校企合作功能定位的基础。高职院校要建立为用户服务的理念和强烈的使命感,在自身功能定位上为企业发展担负起应尽责任,保证教育行为与企业的需求不错位,主动融入企业发展的产业价值链。

2.动态设置、调整专业和开发课程

从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入手,把企业岗位、技能要求与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课程教学的组织实施有效结合起来,让企业由配角变成主角,参与到学校的教学、管理和决策。(1)紧贴区域经济需求,校企共建专业。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根据行业企业需求开设或调整专业,让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制订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等。在校企合作中努力探索多样化实现形式。一些有条件、有特色的专业可以和行业企业共建,如以企业来命名一个专业或一个系,该专业(系)的全部毕业生都作为企业的准员工,企业从学生一进校就全程介入教学过程。(2)以企业生产活动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为基础,校企共建课程体系。以行业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统一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制度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出发点,把岗位职业能力标准作为教学核心内容,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核心课程和实训教材,并根据产业需求、就业市场信息和岗位技能要求组建课程群。以职业能力导向改革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实践技能的学习,注重对能力的评定和实践的考核。

3.共建共享校内外实训基地

通过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基地功能多样化,根据生产流程和职业岗位要求,建设集“学做合一、生产与实训合一、教学与技术服务合一”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紧密型的校外实习基地。(1)学校遴选一批优秀企业,双方进行双向选择,根据“优势互补、产权明晰、利益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引入企业具有生产功能的仪器设备;在实训基地运行过程中,探索教师和技术人员融通、教学实训和生产过程结合、设备与利益共享的运行机制,实现运行机制市场化,使实训基地产生自我的造血功能,使实训设备发挥最大的功能;在实训基地的功能上,集生产、实训、技术开发与服务、技能培训与鉴定等四位于一体。通过基地合建,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改革,推进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2)拓宽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渠道,开发校外实习基地的多专业实训功能,建立多种类型实习基地,实现校内外基地的紧密衔接。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应能满足实践教学的基本需要,并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先进的实训条件、环境和理念,需要的时候也可以考虑本地区与外地区相结合。不定期召开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工作协调会,完善对校外基地实习过程管理的制度化建设,尤其是改变毕业实习“放羊式”的现状。

4.建立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师资团队

校企合作的关键问题之一是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师资团队,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是形成在本专业(行业)中具有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1)要重视学历、职称的提高与实践本领和研发能力的培养。要让教师意识到参加培训进修是他们必须履行的一种义务,学校也要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制订教师进修培训计划和评估标准。比如:制定师资队伍建设的五年规划,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技能鉴定或考取资格证书,进行学历学位进修,接受现代教育教学技能培训,外出访学等;各系主任、专业带头人要主动加入相关行业协会,努力成为本行业领域内的专家。要鼓励教师主动下企业锻炼、为行业企业提供各种技术支持与服务、参与行业标准的制订,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比如,到专业对口的企业参与生产过程的管理和设计;在校内实训基地直接参与生产和教学指导;与企业合作进行项目开发,在合作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带领学生共同参加顶岗实训,到实训基地参加新技术培训等。(2)组建“校企互通、动态组合”的兼职教师队伍。拓宽兼职教师来源,建立校外兼职教师数据库,通过正式引进、柔性引进和与企业“共引共享”等方式,聘请行业企业技术骨干和能

工巧匠来校兼职上课。要形成一个良好的培养、选拔、引进和科学的管理机制。在聘任上,可以采取行业企业委派的方法,定期由行业企业委派一部分人员到校兼课;建立校企“共引共享”机制,采取“企业高薪聘请+学校提供事业编制”的方式与企业“共引共享”高层次专业人才,即学校根据专业建设、课程开发以及合作企业的岗位需要确定引进对象,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成人才引进考核小组进行考核,引进人员享有学院在编在岗教师待遇,他们既在企业上班,又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参与学校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定期来学校开展专题讲座和指导青年教师实践等工作。在考核上,根据考核情况实施奖惩,对于不合格者解聘,对于胜任教学工作的,学校可以采取措施支持他们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同时,对兼职教师要注重进行高职教育理念以及教学能力的培训。(3)充分发挥高校人才资源优势,在校企共享人才资源中为行业企业提供各种技术支持与服务。通过与行业企业共同建立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重点实验室和研发中心等,校企共同开展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与技术服务,使其成为区域推行新技术、研发新产品的中心,做到以科技服务密切校企关系。

5.建立基于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体系

针对工学结合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按照“工学结合”对教学管理的实际需求,不断完善教学管理的组织系统、信息反馈系统、评价和考核系统,成立产学合作(工学结合)办公室,全面协调和指导各专业开展工学结合的实施工作,成立工学结合督查组,定期对工学结合的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建立适合工学结合需要的教学管理运行体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1)建立适合“工学结合”需要的教学管理运行体系。根据工学结合的要求,围绕规范日常教学行为与实践教学运作过程,修订或重新制定相关政策加以规范与促进,不断提升教学管理内涵,提高服务质量。(2)建立适合“工学结合”需要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根据工学结合的要求,通过完善教职工工作考核、奖惩条例,强化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完善校内津贴分配暂行办法等措施,建立一系列适合工学结合的教学质量保障制度,确保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推行。(3)建立适合“工学结合”需要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立足于“工学结合”对质量监控的要求,建立以工作预防、实时监控与及时纠偏为主线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完善校督导、系督导、学生信息员和督教、督管、督学的“3+3”教学督导体系,形成与之相配套的运行标准与管理制度,发挥教学质量监控档案的作用,提升管理的有效性与执行力。同时,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同监控学生校外顶岗实习的教学质量,建立社会综合评价系统,及时吸纳学生及家长、用人单位、行业专家、政府部门及新闻媒体等的反馈信息,不断改进教学与管理。

(二)企业层面

1.企业要树立正确的校企合作意识

现代企业要树立长远的发展战略和高层次的企业价值观,认识到校企合作对于我国企业科技创新、规范化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业务领域拓展等的战略意义,要意识到企业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直接受益者,同时充分认识人才在企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认识到开展校企合作也是提升企业形象、进行人才储备、提高企业未来竞争力的核心所在,对职业教育的投资也是企业的生产性投资。企业要主动参与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机制,主动选派工程技术人员到职业院校兼课,参与学校教学改革,与职业院校共建专业、实训基地、研发中心和经济实体,或组建职教集团,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中共享职业院校人才资源和设备资源。 2.企业要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培训制度

企业要认真落实国家有关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提取、使用的有关规定,把职业教育和职工培训纳入企业发展规划,制订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鼓励和支持在职职工参加培训、提高技能。企业的高技能人才以校企合作方式培养为主,企业之间可以联合举办职业院校,也可以与职业院校合作办学。企业应建立工学结合的职工教育和培训体系,面向在职职工开展普遍的、持续的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加快培养高级工和技师,建设学习型企业。

3.企业要提高自身的校企合作能力

企业要把职业教育的育人功能融入企业价值链中,在创造经济利益的同时,主动承担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应用性人才的任务。要努力提高企业内部的研发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发挥高职院校重点实验室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作用,积极参与,共同开展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不断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和校企合作能力。中小企业更是要依托高职院校的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在校企合作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4.企业要加强对工学结合的管理

企业接受学生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会产生一些问题,但只要校企双方互相配合,周密详细安排,许多问题是可以解决的,而且还能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企业在举办大型展会或活动期间,可以事先安排文科类专业学生到企业开展顶岗实习,解决人手不足问题;企业的部分生产任务可以搬到校园,由学生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完成;设计类企业还可以把设计任务、要求带到学校,由学生完成前期的资料收集和创意设计工作,企业再优化设计方案,吸取学生部分创意元素等。在工学结合期间,企业要安排好学生食宿,保障实习学生安全,对确实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的学生要支付合理报酬,不能把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

(三)政府层面

当前,国家从宏观层面已经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提出了政策性意见,指明了方向,关键是各级政府和教育职能部门如何认真贯彻落实,制订详细可操作的实施方案和细则。在校企合作中,各级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统筹协调本地区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要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带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以区域共享实训基地和校企合作网络为平台,全力推进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作。

1.制订实施方案和细则

各省(市、区)要制订推进全省(市、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施方案,各地(市)制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施细则。要建立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规定在实习期间,企业要与学校共同组织好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做好学生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安全工作,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支付合理报酬。同时,进一步拓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途径,明确校企合作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尤其是要明确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校企合作共建的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享受校办产业相关优惠的政策。相关优惠政策要有具体内容、可操作性强,如企业要接受多少学生实习并支付多少合理报酬才能享受税收优惠,企业接受实习学生数由什么部门来认定,支付多少报酬可以认定为是合理报酬,税收优惠一般是多少等。教育职能部门要出台相关政策,积极推进职业院校学生通过“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实现免费接受职业教育的试点工作,即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半工半读的形式,一边在校学习,一边为企业工作,而由所在企业为其支付全部或部分学费。

2.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

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落实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在建立由省(市、区)政府办公厅牵头,有关厅局参加的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的基础上,省(市、区)、地(市)教育职能部门要成立校企合作办公室,办公室主要负责制订相关政策法规、实施细则,牵头做好区域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工作,统一组织、领导、协调和监控各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进展情况,做好校外顶岗实习基地的建设和认定工作,制订绩效考核办法,定期进行检查、评比,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作做得好的学校和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多的企业进行表彰和奖励,并具体落实企业相关优惠政策。各级政府要把职业教育工作纳入目标管理,在关注就业率的同时,要把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成效作为考核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定期巡视检查制度,重点督查各职业院校落实国家和省政府的有关政策、企业接受学生实习以及相关优惠政策落实等情况。

3.大力推进区域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

要加快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建好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综合素质为目标,以“校企合作、产学结合”为支撑,体现“实际、实用、实效”原则的高职教育示范性实训基地;同时,各地市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和产业特色,建设若干个由高职院校、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区域共享的综合性公共实训基地。这些基地可能建在学校附近,也可以建在工业园区内,既能承担学生生产实习任务,又面向社会、企业开放,校企共同参与、资源共享,切实解决职业院校实训条件差、实训工位不足的问题。公共实训基地因为牵涉到征地、基本建设、设备采购、引进企业、运行机制等一系列困难和问题,需要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积极推进,应由地方教育职能部门和校企合作办公室具体负责,成立公共实训建设管理委员会,相关职业院校共同参与,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就园区的选址、规划、基地的功能、引进企业、运行机制、管理办法等作出明确的规定。

4.成立工学结合指导中心

高职院校都以省(市、区)内招生为主,学生顶岗实习则往往分散到省内各地(市),这给工学结合的指导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为了做好实习学生的指导工作,同时监控各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实施情况,可由省教育厅统一部署,各地(市)教育职能部门成立工学结合指导中心,构建工学结合的网络平台,接受省内其他地(市)高职院校学生来本地的实习,安排本地高职院校相关专业教师对其进行实习指导。各地(市)工学结合指导中心,要主动联系本地大中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建立职业院校学生校外实习示范基地,为省内职业院校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岗位,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同时协助各职业院校共同做好学生的实习指导工作,也为做好校外实习示范基地评选、落实相关优惠政策积累第一手资料。各省(市、区)要依托大中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建立一批规模大、接纳能力强、技术水平突出、行业认可度高、中高等职业教育共享、与企业共赢的省级职业教育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5.出台高职教师职称评审政策

深化职业院校人事制度改革,出台高职系列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办法,实行分类单独评审。已取得教师专业技术资格并符合相应评审条件的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可兼评与现工作岗位紧密相关的第二个相同级别的专业技术资格,也可通过考试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面成效突出的教师予以优先考虑,教师技术创新和发明、专利在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中应与学术论文同等对待。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年到企业顶岗实践或技术服务时间不少于一个月,以之作为教师职称评审的必备条件。高职系列教师申报省教学名师、教坛新秀要考核其行业企业工作经历。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聘用政策,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企业工程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在申报工程系列职称,对参与校企合作、承担职业院校学生实习指导工作的人员给予优先考虑。

三、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运行机制

在市场体制环境中,要建立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关系,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关键在于形成一种良性运行机制。(1)建立基于校企共同发展的动力机制。只有激发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共同发展的需求与愿景,才会形成合作的动力,校企合作才会更有生命力。政府要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和社会发展规划,要建立与完善有利于推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制定相应管理办法,使校企合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要引导、鼓励与支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提高企业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严格劳动准入制度,抓紧制定和完善就业准入的法规和政策,全面推进和规范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企业招录职工必须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2)建立基于互惠多赢的利益驱动机制。[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机制是推动校企合作发展的动力和维系校企合作良性运转的纽带。站在企业的角度,校企合作的利益

主要体现在:为企业“量身打造”符合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和培训员工,为企业解决技术、管理、经营方面的难题,开展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为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及提高知名度。站在学校角度,校企合作的利益主要体现在:获取企业的资助改善教学条件、提高办学效益,获得真实的现场教育环境,了解和把握行业最新人才需求、研发动向及技术需求。(3)建立基于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学校要成立校企合作指导和管理机构,在校级层面指导和管理各专业与企业的合作,统一协调解决合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建立符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需要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激励考核制度以及项目评估和反馈体系。(4)建立基于优势互补的共享机制。学校和企业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就是要整合这两种不同的资源,促使双方资源、技术、管理与文化的互动、渗透,因此学校与行业企业通过共建专业、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共享校企人才资源、共同开展应用研究与技术服务等方面要密切合作,使企业实现其经济效益,使学校分享企业资源,实现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5)建立基于文化融合的沟通机制。文化的融合和情感的交流是保证校企合作持续、稳定的润滑剂,加强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促进彼此间沟通和理解,形成共同发展愿景,并在合作中吸收企业在管理、技术、企业文化等方面的优点和长处。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05〕35号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 教高〔2006〕16号)

[3]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Z]. 浙政发〔2006〕41号

作者:丁金昌温州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

关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战略及对策思考

马树超郭扬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趋势的总体分析,提出未来十年左右高职教育发展目标与实施“资源优先”、“均衡发展”、“重大工程建设效益拓展”和“人才培养过程全面开放”等战略的思考,以及若干可供选择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战略

进入新世纪,我国政府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战略决策,为社会经济发展和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高职教育伴随着经济的跨越而实现了自身规模上的跨越。同时,在实现规模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我国政府明确了推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改革要求,确立了技术应用性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培养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促进了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在生产实践与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密切了高等学校与广大企业和社会各界的联系,扩大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推动了教育公平和区域统筹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成为我国高职教育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一、未来发展趋势的总体分析

(一)高职教育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新的“跨越”。回顾过去,总结现状,从规模的“跨越”到模式的“转型”,我国高职教育在积极的探索与实践中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立足当前,面向未来,以推动模式的全面“转型”促进质量的全面“提升”,必将是高职教育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特色,凸显功能,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已经成为走中国特色高职教育发展之路的必然要求。

我国高职教育在世纪之交的快速发展,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不但实现了高职教育自身规模上的跨越,而且实现了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阶段的跨越,同时也实现了高等教育结构变革的一个重要跨越。这种跨越不仅表现为传统高等教育内部在教学领域、学生构成、大学功能等方面的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在传统大学外增加了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类型,强化了高等教育系统的分工。从更深层次分析,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还是增加高等学校入学机会、促进教育公平的一次重大跨越,它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目标,成为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的高职教育仍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新的跨越。

(二)“跨越——转型——提升”,将成为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高职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并非单纯地以扩张规模为目的的跨越,而是强调内涵建设、强调推进改革、强调办出特色和质量的跨越。这种跨越式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明确了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和高素质技能性人才的培养目标,提出了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要求,并且在机制和制度上探索工学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为建立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体系指明了方向,为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扫清了思想障碍。建设1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战略举措,旨在推进高职教育改革发展,旨在强化人才培养新模式与新特色,由中央财政投入的引导资金实际上成为一种“种子资金”,它将有效地推动高职院校按照新时期的新要求进行改革,进一步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转型。

我国高职教育模式转型的过程,将成为高职教育自身改革和发展的过程,成为高职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机制保障。因为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发展能力,使他们有能力为经济社会作出贡献。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尚属初级阶段,如果没有特色,没有独特的功能,没有社会承认的质量与地位,就必然会丧失发展的空间。因此,进

一步强化特色,凸显功能,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沿着“跨越——转型——提升”的方向前进,将成为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的确定

(一)未来十年左右的发展目标,是加快建立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体系。2006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4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十一五’规划纲要对教育事业发展提出的三项主要任务,必须切实抓实抓好。”很显然,由于高等职业教育横跨了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两大领域。既要坚持“大力发展”,又要努力“提高质量”。

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高职教育肩负着大批量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和高素质技能性人才的使命,在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今后高职教育发展总的趋势是,一方面由于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等重大任务,都对人力资源结构和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所以高职院校的招生总量还将持续增加;另一方面,各地高职院校将注重把握学校适度规模,提高竞争力,强化高职教育理念与特色,由传统的学院模式向就业导向的工学结合模式转变,注重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从整个高等教育体系实现合理分工的角度看,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将分别针对自己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把精力集中在提高各自独具特色的教学质量上,本科院校一般将不再以二级学院形式举办高职教育,新升格的本科院校也将随着本科生源的增加而减少专科的招生规模;而从另一个角度讲,本科院校曾经举办高职教育的经历,特别是新升格本科院校长期从事高职教育的丰富经验,也将对推动今后我国的本科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同时将为今后培养更高层次的技术应用性人才方面起到借鉴作用。这样,在整个高职教育中,独立设置高职院校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还将得到进一步强化。

根据未来十年左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趋势,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就是要加快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形成行业、企业和高职院校共同参与高职教育的制度,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完善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素质技能性人才培养质量。高等职业教育规模持续稳步增长,到2015年招生数将达到350万左右,占普通本专科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

(二)实施“资源优先”战略,走提高质量效益优先于规模发展之路。展望未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将继续稳步发展;另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将进一步转型,突出表现为办学模式和培养模式的开放性,需要加强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增强学院为社会服务的能力。

实施“资源优先”战略,就是要加快改变高职教育规模快速扩张和供给资源处于滞后的状况,高度重视资源的优先供给。要抓住我国财政性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达到4%的机遇,动员各级政府部门将更多的财政性投入用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逐步缩小财政性投入用于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的差异,由2005年的1:8缩小到2015年的1:3,使全国财政性经费用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逐步达到普通本科教育的三分之一。

要坚持提高质量效益优先于规模发展,招生规模的年增长率逐步由8%下降到1%,使高职院校集中精力抓好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另外,在加大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投入的过程中,要更多地增加地方政府的投入,加强高职院校的基础能力建设,同时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学生的助学和奖学制度。这样不仅有利于增强高职教育的吸引力,进一步扩大高职招生规模;更对于让经济困难家庭子女接受高质、高效的就业准备教育,使社会相对弱势人群共享国家改革发展成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实施“均衡发展”战略,进一步协调各区域间的发展,尤其要注重中、西部地区高职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我国区域广阔,经济社会的区域差异十分显著,这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

情。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落实党中央关于坚持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部署,就是要在未来十多年间,使高职教育整体水平保持基本协调和平衡发展,尤其要加快中、西部地区高职教育的发展。

首先,通过国家和地方财政建立扶持中西部高职院校发展的专门项目,加快中、西部高职教育发展,并在相关政策上向有利于中、西部高职院校发展的方向倾斜,帮助中、西部院校把握发展机遇,提高整体竞争力,形成较强的自我发展和社会服务能力。其次,通过组建高等职业教育集团的方式,加强东部和西部地区校企间和校校间的合作,实现高职教育资源的区域共享,并通过校企合作联合开展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和推广工作,真正带动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办出水平、办出特色。第三,要进一步发挥国家示范性建设院校对中、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的带动作用,鼓励示范性建设院校采用多种方式,为中部和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培养专业教师、教学管理干部和院校领导人,帮助他们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并形成较强的社会服务能力,特别是围绕实施国家职业教育“四大工程”实现资源的共享,真正做到面向社会、面向产业、面向基层、面向全民。

(四)实施“重大工程建设效益拓展”战略。强化示范性院校建设的效应,带动高职教育整体水平提升。目前,中央财政正在集中部分财力和优质资源,通过建设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和建设高职实训基地等重大工程,推进高职教育的整体改革和发展。国家示范性建设院校在推进改革发展方面建立的有效机制,体现了示范性院校建设对其他高职院校的借鉴意义,使更多的学院明确发展目标和要求,加快改革的步伐。随着中央政府对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日益重视,高职教育的财政投入强度将进一步提高,发展环境将进一步优化。因此,拓展重大工程的建设效益将对全国高职院校的改革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实施“重大工程建设效益拓展战略”,首先,要使重大工程建设自身能够取得最大的成效,为此要花大力气完善重大工程建设的立项、管理、运行和绩效评价制度,以重大工程为抓手,着力内涵建设,推动结构调整,注重提高质量,提高办学效益,使高职教育在人力资源强国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其次,更要重视发挥重大工程建设成果的“乘数效应”,带动全国1100余所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上得到提高,在培养模式上得到借鉴,在教学资源上得到分享。

(五)实施“人才培养过程全面开放”战略,树立现代“大职业教育”观,努力实现高职教育的国际化和终身化。在新形势下,面对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大众化和职业教育终身化的国际普遍趋势,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开放度必须进一步加大。尤其是经济全球化作为推动我国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我国产业升级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带来了良好的机遇,成为我国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和创新的原动力,因而高职教育的国际化也必将由于经济全球化的推动而得到迅速发展,这是当前和未来中国高职教育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维度。同时,高职教育将由单一的职前学历教育逐步转向终身教育;学历与非学历培训结合,教育、培训以及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强化;学生生源出现多元化特色,学制趋于灵活,长短学制结合,学分制趋于完善,适应职业多变的需要,整体上呈现出高职教育终身化的特征,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倡导的21世纪“终身学习与培训——通向未来的桥梁”的核心组成部分。

首先,要进一步明晰高职教育“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顺应国际上“技术与职业教育及培训”(TVET一Technical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发展的普遍趋势,明确我国的高职教育在这一现代“大职业教育”框架下应该兼顾狭义的“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和“技术教育”(Technical Education),既要注重培养国内当前紧缺的高级技工一类的技能型人才,更不能忽视培养具有鲜明现代化和国际化特征的技术型人才这一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主体。要使广大高职院校充分认识到,高职教育即使是培养技能型人才,也不再是培养一般意义上的技术工人,而是以技术科学为指导的“技能型创新人才”了;即使他们仍然是在技术工人岗位上工作,也不再是以经验技术和动作技能

为主的机械操作者,而是以理论技术和智力技能为主的技术应用性人才了;即使他们仍可以获得高级技工、技师、高级技师等典型的“高技能”标识,也不再属于传统的高级技能型人才之列,而就其本质而言已经转化成为一种适应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现代技术型人才了。

其次,要进一步回答高职教育“怎样培养人”的问题。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现代“大职业教育”观,从学制体系、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到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一系列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中,始终贯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一主线,实现学习者整个学习过程的全方位开放。而高职教育国际化的水平和终身化的程度如何,则是实现人才培养过程是否真正实现全面开放的重要标志。一方面,高职教育国际化不仅要“引进来”,学习发达国家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也要“推出去”,将我们人才培养规模发展、模式转型、质量提升的历史性成就向全世界展示;不仅要为我国国内众多合资企业、外企和跨国公司提供符合国际水平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也要努力为世界产业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这也应该是我国人才战略的重要环节。另一方面,高职教育终身化更加要求我们的高职院校彻底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封闭走向开放,使人才培养的过程更多地呈现出一种“非连续学程、往复式学习、工学交替、终身造就”的特点,这将是在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高等教育大众化和职业教育终身化的国际大背景下,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过程实现全方位的开放、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全面转型的根本性标志。

三、可供选择的若干对策建议

当前,我国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目标,将进一步推动高职教育的新发展。在职业教育领域,不同层次的职业学校实现合理分工;在高等教育领域,不同类型高等学校做到合理定位。高职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将有较大的提高,由此进入一个持续稳定发展的新时期。因此,我们提出一些可供选择的改革思路和对策建议。

(一)加快完善政策法规,优化发展环境,强化绩效监控,提供体系保障。建议启动高职教育的立法工作,加快研制全国高职教育发展的五年规划,强化绩效监控与评价,每年公布高职教育绩效报告,并构建绩效评价体系。组建高水平的高职教育科研团队,研制与发布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标准,使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规范化。而为了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特色,特别需要在机制上进一步探索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政策制度环境。同时,要加快改革高职教育投入政策,增加公共财政对高职教育的投入强度,逐步推广部分地区已经实施的生均财政拨款制度。加快完善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政策,制定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高职院校师资结构和教师资格标准,对高职院校师资在培养、引进、使用、培训及资格证书等方面加强政策引导。加快制定优化“双师”结构的相关政策,为院校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逐步提高行业、企业专家兼职授课比例。围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制定相应的学生学业考核和评价制度,引导学校采用多种方式促进学生的学业评价向就业导向和社会评价方向发展。

(二)加强高职院校运行机制的开放性,调整专业布局和重大建设项目布局结构。高职院校要注重运行机制的开放性,根据动态变化的市场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不断保持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适应度。高职院校的专业布局结构要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积极作出相应的调整。大力发展制造类专业,加快培养数控、模具、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等高技能人才;积极调整旅游类专业,扩大护理类专业规模,改变部分专业领域人才紧缺而毕业生就业难的错位现象;压缩调整电子商务、会计、文秘、计算机和公共管理类等供大于求的专业招生规模,同时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拓展和开发一些新专业,如会展策划与管理、会展服务与管理、家具设计与制造、建筑及其他工程项目管理等。加大财政投入支持高职实训基地建设,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办学条件相对较弱的高职院校的支持力度。实施项目规范化管理,国家组织专家对实训的基础设施和设备进行充分论证,加强指导制定科

学的实施方案,提高设备使用效率和项目建设质量。在专项资金管理上,建议实行绩效考评制度。承担项目的高职院校需要进一步创新管理模式,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益。

(三)完善教师培养培训制度,增加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促进师资队伍水平提高。通过制定科学的培训、培养制度,提高高职院校广大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包括院校长的综合素质,开发新的领导与教师培训模式,提高培训质量。设立师资培养专项基金,鼓励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保证教师的进修时间。设立工科类的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硕士点和博士点,培养高层次的高职教育专业教学工作者。高职院校的兼职教师,则可从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中按标准大量选聘或培养,并完善有关规章制度。改革高职院校教师的职称评聘制度,在职称评审中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强调实际的专业教学水平。人事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加强对职称评聘工作的分类指导,单独成立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机构,根据高职教育的实际制定高职院校教师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标准。国家示范性高职建设院校开展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对口支援与交流,为区域内职业院校培训师资。对需求量大、覆盖面广的专业,由中央财政安排经费支持研制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由示范性建设院校牵头与开设同一专业的各高职院校相关专业教学团队广泛合作,形成可供不同高职院校同类专业教学共享的成果。

(四)落实高职教育助学奖学金制度,发挥国家政策效应,提高高职院校的吸引力。2007年5月,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第176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特别将高等职业学校与普通本科高校并列提出,体现出了对高职教育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极大重视。建议积极宣传和贯彻执行国家实行高职教育助学奖学金制度的重要意义和相关政策,动员和鼓励相关行业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资助学,完善高职教育贫困家庭学生助学奖学体系,支持和帮助更多的家庭贫困学生接受高职教育。鼓励高职院校采取多种形式对家庭贫困学生进行资助,把实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作为助学的重要途径。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和及时到位,加强对助学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和管理。形成一系列制度。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和奖励的体系建设,并建立相关的机制,确保高职教育贫困家庭学生助学和奖学制度的有效运作。加大宣传力度,保证使每个高中学生、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及其家长都能获得助学和奖学制度的信息。另外,建议各级政府把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调控作为各级政府人力资源建设和开展素质教育考核的核心

指标,使高职教育确实能够吸引一批素质较好的学生。

(五)努力改善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真正体现工人阶级在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翁地位。但是,由于我国现有的劳动和人事政策并不利于高技能人才的成长,所以单从发挥已有国家政策的效应吸引学生报考高职院校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改善高职教育外部的大环境人手,把《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要求的“逐步提高生产服务一线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实行优秀技能人才特殊奖励政策和激励办法”落到实处。一方面,各级政府应采取多种激励措施,加大舆论导向宣传力度,努力提高生产和工作第一线劳动者的社会地位和声望,形成全社会尊重技能人才、崇尚技术和技艺的良好风尚:另一方面,切实改变高职毕业生与普通高校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所处的不公平竞争状态,参照发达国家由雇主组织和雇员工会之间就各大职业准入资格和薪酬水平所达成的全国性部门协议,努力提高一线技术工人和技术员的经济收入,保证高职教育的毕业生就业后能够享有较高的经济待遇。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扭转技能人才的艰辛付出与其获得回报不成正比的不利局面,真正体现工人阶级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翁地位,高职教育的吸引力才能真正保持长远和持久。

作者简介:

马树超,上海市教科院高职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职成教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郭扬,上海市教科院高职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职成教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高职教育“三三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何向荣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温州 325003)

摘要:目前,高职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人才培养的质量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在国家有关政策和文件精神的指导下,浙江工贸职院发挥校企联合改制的独特优势,以项目课程开发和生产性实训结合为核心,探索和实施了“三三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以生产性实训为抓手,推行了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改革,学做合一的学习模式改革及产教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并通过开展项目课程和生产性实训,实现了人才培养过程的三证贯通。

关键词:高职教育;“三三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219(2008)04—0035—03

目前,高职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人才培养质量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为了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办学方针,切实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以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开发和生产性实训结合为核心,积极探索和实践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

一、“三三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但这种人才并非只是懂技能、片面发展的“工具人”,而应当是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科学的创新精神和熟练的职业技能,全面发展的“职业人”。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指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等;科学的创新精神是指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业能力,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的职业技能是指学生必须要掌握某一职业(岗位)必须具备的实践技能和必要的技术知识;并要求具备一定的从事某一职业(岗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适应职业(岗位)转变的岗位迁移能力。显然,依靠传统的教育模式很难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及其质量要求。

高职教育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科学的创新精神和熟练的职业技能,必须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2005年,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开始进行以任务导向、生产性实训为基础的项目课程开发与实践。经过三年努力,初步探索和实践了以项目课程和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的有机结合为核心,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科学的创新精神和熟练的职业技能为目标,通过推行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学做合一的学习模式和产教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实施了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顶岗工作经历证书“三证贯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简称“三三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是以通过对工作过程的系统化分析所获得的工作项目为单位设置课程,并组织课程内容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为落实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学院项目课程开发贯穿了“三真”原则,即根据真实生产过程进行工作任务分析,以真实产品为载体进行课程结构分析,以真实生产要求进行课程内容分析。从真实生产中提炼工作项目是高职项目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在真实场景下开展生产性实训则是实施项目课程教学的最佳途径。因此,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开发与生产性实训的有机结合,是学院“三三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

二、以生产性实训为抓手,推动办学模式、学习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

(一)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改革为推行生产性实训奠定了坚实基础

浙江工贸职院的校企一体化合作模式主要包含3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学院与主办单位杭钢集团的合作。杭钢集团不仅是学院的主办方,以资产为纽带为学院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同时也是校企合作的合作方,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共同进行材料成型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等冶金类相关专业建设,并开展订单培养、在职培训,建立生产性实训

基地等。第二种类型是学院投资或控股的经济实体。目前,学院拥有下属经济实体17个,涉及技术应用、人才服务、房地产开发、体育、文化推广等多种产业,产业实体总用房面积达4万余平方米,员工总计近1000人,累计年产值超4亿元。这些院属产业为机电一体化技术、鞋类设计与工艺、印刷技术、眼视光技术、市场营销、酒店管理等多个相关专业的生产性实训提供条件,促进专业群建设。第三种类型是学院以场地、设备、技术等优势资源吸引企业入校。如吸引天一角酒店、华鸿和康恒两家汽车4S店等当地知名企业,作为市场营销、酒店管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等专业实训基地。

校企合作开放模式则是指以需求为链接机制,根据专业特点、企业需求进行广泛的校企合作,如与校外企业合作建立校外顶岗实习基地。目前每个专业都与当地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如鞋类设计与工艺专业把奥康集团、康奈集团等作为校外顶岗实习基地。

目前,学院正在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学院与海外上市公司中国瑞立集团合作成立瑞立机电学院,共同实施机电类专业的建设和改革。

(二)项目课程和生产性实训推进了办学模式、学习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

项目课程、生产性实训都是对传统理论教学、课堂教学的“颠覆”。随着项目课程和生产性实训的推进,带动了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学做合一学习模式和产教结合教学模式的改

革。

首先,校企合作要向校企深度融合迈进,使企业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包括校企共同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决定专业开发与建设、校企合作开发教材、校企合作实施教学、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实现课堂与生产场所一体化、校内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等,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其次,要形成学做合一的学习模式。项目课程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每个项目内容的设计必须以完成某个项目(产品)为任务,辅之以必要的知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许多项目课程教学实施安排在校内和校外企业开展生产性实训。最后,教学模式要实现产教结合。由于所有的项目都来自于企业真实的生产一线,生产的是真实的产品(或服务),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理论知识,而且要有实践技能,因此建立“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是实施教学的保障。学院一方面要求现有教师必须具有“双师素质”,为此学院制定了《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实践考核条例》,教师每年必须有二个月时间下企业实践;两年内所有专业教师必须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另一方面聘请了115名来自企业一线的能工巧匠从事教学,建立“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目前学院正通过温州市劳动局聘请温州首届100名“名师名家”作为各专业的兼职教师。学院制定了《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外聘行业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等兼职教师的暂行管理办法》,提高外聘行业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等兼职教师的待遇。

三、将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和生产性实训有机结合

项目课程教学主要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过程来展开,关注的是“如何完成工作任务”,因此完全不同于以知识顺序为教学逻辑主线的系统知识教学。项目课程教学主要有四个步骤:一是描述工作任务。包括该工作任务在工作体系中的功能、地位;工作任务完成后对产品的规格要求;完成该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设备、工具、材料等条件。通过描述工作任务,既要使学生把意识聚焦到工作任务上,又要以此为契机,把学生逐步导向工作体系。二是教师演示并讲解相关理论知识,即由教师根据工作任务,现场演示产品的制作过程,使学生产生感性的认识;同时围绕工作任务的完成阐述相关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建构理论知识。三是学生动手制作,由学生自己制作产品,制作过程中学生可以互相讨论,也可以向老师询问,最终完成某个产品的制作。四是师生总结与评价。对学生完成的产品,由学生从外观、产品制作水平、质量要求等方面进行相互交流比较,由学生共同找出各自的优缺点,然后由教师点评。四个步骤的教学设计体现了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思想,以职业能力定义教学目标,明确学

生经过该项目学习后最终要达到的能力状态,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

开展项目课程和生产性实训不仅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科学创新精神的理想途径。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具有其自身的内容、功能和特点,高职人文教育的特点强调专业渗透和实践体验。“生产性实训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人,让学生在生产性实训中掌握高技能,熟悉社会,培养良好职业道德,培养创新精神”。适应职业要求应当成为高职学校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的本源,而开展项目课程和生产性实训是直接体验职业生活的过程,比传统课堂教学更直接、更具体、更有说服力。以

《模拟电子器件与应用》课程项目教学——“声控延时节能灯制作”为例,要求学生会制作、调试声控节能灯电路。其工作任务包括读懂电路图、器件插装、线路板焊接、电路调试、撰写项目报告。通过亲手制作,学生掌握了声控延时节能灯的基本技能,知道了如果出现虚焊造成的后果,培养了学生职业责任意识;通过制作过程和最后研讨,探讨怎样改进制的工艺和选取材料,才能使声控延时节能灯更节,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通过课程体系的改革,实现人才培养过程“三证贯通”

学生通过校内外的系统学习,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达到毕业的要求,颁发毕业证书;把职业资格证书的训练内容纳入项目课程及生产性实训之中,通过技能训练,参加劳动部门组织的职业资格考核,合格后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使其具备从事某一职业的资格;通过安排学生到企业带酬顶岗实习,学生在掌握实践技能的基础上,获得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后,经过学院和企业共同考核合格,由校企联合颁发顶岗工作经历证书,证明其具有某一职业(岗位)的实践工作经验,提高了其就业能力。学院通过推行以任务导向、生产性实训为基础的项目课程改革,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有了明显提高,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和就业率达到了100%。

总之,把开展项目课程及生产性实训作为学生学习过程,既可以使学生通过技能培训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又可以使学生通过参加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了解企业、了解社会,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Z].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05]36号.

[3]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开创职业教育工作新局面[R].陈至立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4]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5]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视频会议上的讲话[R].

[6]范唯,马树超.关于加快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6(10A).

[7]张尧学.端正思想,建设好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J].中国高等教育,2007(Z1).

[8]秦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07(10).

[9]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Z].教高[2006]14号.

[10]高宝立.职业人文教育论[J].高等教育研究,2007(5).

[11]吴启迪.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引领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J].中国高教研究,2007(1).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l of Combination of Working with Learning of“Three-Three-System”in Higher VocationalEducation

He Xiangrong

(Zheji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Economic Business,Wenzhou Zhejiang 325003,

China)

Abstract:Nowadays,the prominent problems existed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that the quality oftalent cultivation can meet the demand of social demand s atisfactorily.Under the guidance of nationalpolicy and documents,Zheji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economic business took the uniqueadvantage of united system reform of school and enterprise,explored and practised the talent cultivationmodel of combination of school with enterprise of “three-three-system”centered by project curriculumdevelopment and production training.Under the model,

the school carried out school—running model re--form of cooperation of school with enterprise,learning model reform of integration of learning with doingand teaching model reform of production with teaching depending on production practice training.Throughdeploying project curriculum and production practice training,the school has achieved thetransfixion ofthree certificates in talent cultivation process.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three-three system”;combination of working withlearning;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试析我国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尚慧文王志勇高鹏

[摘要]随着高职教育规模的扩大,数量和质量、外延和内涵发展的结构性矛盾逐渐显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注重质量提高、重视内涵建设已经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高职教育内涵建设

[作者简介]尚慧文(1966-),男,天津人,邯郸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科研处,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高职教育、比较教育研究;王志勇(1955—),男,湖北荆州人,邯郸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学、数学、管理学研究;高鹏(1965—),女,河北唐山人,邯郸职业技术学院成教处,馆员,主要从事档案学、成人教育研究。(河北邯郸 056001)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08)11—0010—02

一、我国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新阶段的重点——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

随着高职教育规模的扩大,数量和质量、外延和内涵发展的结构性矛盾逐渐显现;社会对高职教育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投资也持续加大,而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素质和创新能力却不高,部分高职院校定位不明确,专业设置缺乏特色以及品牌意识没有得到应有的强化等等,这些都是高职教育长远发展的“软肋”。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已成为新时期高职教育发展和改革最本质、最核心的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教育部先后下发了《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和《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特别是《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颁布,标志着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的新阶段的正式到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上”。“随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既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职业院校要深刻认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适当控制高等职业院校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这项计划旨在建成一批我国乃至世界先进水平的高职院校,凝聚全社会重视高职教育的共识,优化高职教育的改革发展环境,提高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引领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这项计划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使示范院校在办学实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办学效益和辐射能力等方面有较大提高,特别是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和创建办学特色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发挥示范院校的示范作用,带动高等职业教育加快改革与发展,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质量优良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同时,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视频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十一五’期间,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重点是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我们必须从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进一步深化改革,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高等职业教育在促进我国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再进一步发展到人力资源强国的过程中,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高职校企合作协议书范本

高职校企合作协议书范本 甲方: 乙方: 为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优势,发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社会、行业、企业服务的功能 为企业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同时也为学生实习、实训、就业提高供更大空间,广东科贸职业学院与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本着优势 互补、资源共享、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基本原则,经友好协商,就双方人才培养、实习 基地建设、科学技术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等方面达成如下合作协议: 一、合作总则 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劳动合同相关内容。变更劳动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变更后的劳动合同文本由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1.通过双方合作,形成以社会人才市场和学生就业需要为导向,以行业、协会、企业 为依托的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联合办学机制,并使之成为高级技能人才培养、学术研究、项目开发、信息服务与技术援助的载体。 2.由双方领导、相关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组成校企合作领导小组,负责制 定校企合作计划、组织具体项目实施、定期交流互访等工作。 3. 在乙方挂牌建立“××××职业学院校企合作基地”。 4.通过双方参与的、不定期的校企合作工作会议、技术经验交流、科技项目研发、在 职员工继续教育、学生岗位实习锻炼、就业指导与人才招聘等方式,建立交流互访合作机制。 二、责任与义务 (一)甲方 1.聘请乙方的有关领导、企业家、专业技术人员为甲方相关专业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委 员或客座教授,参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培养社会、企业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 2.利用技术优势与师生资源,深入企业一线,在项目调查、科研开发、技术推广等方 面与乙进行项目协作。 3.为企业量身订做,“订单式”培养人才。乙方根据自身用人的实际需要,与甲方共 同制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甲方必须以产学合作、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到现代人才 培养模式,按照企业人才规格要求设置课程、组织教学,使学生经过甲、乙双方联合培养 后成为乙方的实用型、技能型、创业型的高素质人才。 4.按乙方要求以“请进来”或 “走出去”的方式, 支持乙方企业职工继续教育、职业资格培训鉴定和职业技术培训。 5.

校企合作典型案例

校企合作,共建校企双赢模式 一、校企合作的背景分析 1、国家政策 “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社会上相关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各种工作部门 之间的合作关系。它是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学校与企业在 资源技术、师资培养、岗位培训、学生就业、科研活动等方面进行合作,利用 学校与企业不同的资源和环境,以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满足企业需求的高 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在2005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就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 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在同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会议中则进一步强调了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培养人 才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 密切结合。 2008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 指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进一步完善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制度,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 2、地方经济 多年来,宁国工业主体地位日益突出,工业化程度达88%。一批骨干企业 跻身全国同行业前列,橡胶汽车零部件、建筑材料、电容器、耐磨球、林产品 加工四大主导行业扬帆奋进,涌现出“鼎湖”牌密封圈、“海螺”牌水泥、“凤形”牌耐磨球、“双津”牌铝塑复合包装材料等一批享誉国内外的名牌产品,其

中,“海螺”、“凤形”、“鼎湖”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地方经济的蓬勃发展无疑会导致企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 二、校企合作的目的和意义 1、校企合作的目的 校企合作的目的:一是通过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的信息优势、技术优势 和设备优势,把企业和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让企业在学校的发展规划、专 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建设、实习教学、教学评价、研究开发、招生就业和 学生管理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为专业课程改革作出应有的贡献。二是通过 校企合作使学校培养的人才能适应企业、行业、社会的需要,缩短员工与企业 的磨合期,从而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和劳动成本,有力地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2、校企合作的意义 a、从宏观层面来看,开展校企合作顺应了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正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一转变的关键是人才的培 养,是一批能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培养。职业教 育是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桥梁,是造就劳动技术大军的重要阵地,也是与生产 劳动和社会实践关系最密切的教育。在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 能型人才过程中,不仅要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朴素的理论知识,更要通 过实践活动,强调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体现了学 校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是顺应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b、从中观层面来看,开展校企合作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双赢。 当前人才市场存在着供求矛盾:企业招聘不到合适的人选;毕业生找不到 合适的工作。企业理想的员工是熟悉工作流程,立即上岗,拥有解决生产中实 际问题能力,但是对于刚走出学校的学生来说,仅依靠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和 生产实习时获得的经验很难完成工作任务。这一矛盾反映了职业教育存在着工

基于-就业后交互式服务-的高职校企合作模式初探

基于”就业后交互式服务”的高职校企合 作模式初探 摘要: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此文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一头热”的被动局面,提出建立以就业后的学生为桥梁和纽带的新型合作模式,即基于”就业后交互式服务”的高职校企合作模式,从而实现学校、就业后的学生、企业三方的合作共赢、优势互补、长效发展。 关键词:就业后交互式服务高职校企合作服务项目 高等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的是“面向生产、经营、管理或服务于一线”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发展建设要紧紧围绕市场的需要,坚持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道路。然而,由于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政府行政主导乏力,专项资金投入不足,加之激励政策执行不力、服务保障不完善等各方面原因,造成校企合作长期处于低位运行状态【1-3】。尽管有些业界学者针对性的提出了有关建设性的意见,但是相关法律法规或激励政策的制定总是有个滞后效应,我们必须打破惯性思维,主动而为,找到校企合作科学发展的新出路。

由此,为了打破目前这一尴尬局面,本文倡导创立一个学校与毕业生之间互利互助的后续服务平台,继而实现学校和企业以毕业生为纽带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赢发展,建立新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基于“就业后交互式服务”的高职校企合作模式。 一、基于“就业后交互式服务”高职校企合作模式的建立基础 1.学校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职院校要提高动态管理水平,努力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五个对接,进而科学指导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习实训、职业技能训练、招生就业等,就要认真研究企业的真实生产经营状况,而我们已经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基于对于母校的支持,可以提供这个合作平台。 2.企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企业在发展运行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发展瓶颈,比如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更新完善,员工专业知识水平的提高,人力资源的梯队管理,新产品研发的理论指导,生产设备的技术参数调整,优化生产效率和提升产品质量或服务质量,都可以利用高职院校的优质软硬件资源,进行联合攻关,合作共赢。可以通过校企合作,让学校优质力量参与进来,联合

关于高职院校深入校企合作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东方企业文化·文化视窗 2011年12月 273 关于高职院校深入校企合作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庄 严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苏州,215123) 摘 要:校企合作作为高职院校创新办学模式目前已经在国内各类高职院校中广泛开展,政府和学院针对校企合作也制定了一些鼓励政策和管理办法以积极推动合作的开展。但校企合作仍然存在深度广度不够以及毕业生不能完全适应企业需要的问题,文章旨在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些思考及改进建议,探索新思路,挖掘新方法,推动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实现学校发展和企业壮大的双赢互利局面。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 互利 双赢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1)12—0273—02 从现代社会的发展历史来看,职业教育和企业原本就存在天然的渊源。职业教育最初的产生,是从企业内部进行的,企业内部需要某种技能型的人才,有着明确的目标和需求,通过“老带新”的方式培养出来,满足企业的需求。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们的教育意识也在逐步提高,职业技术教育才从企业内部分离出来,形成一个独立的,规模的教育体系。然而最初,一些企业只是设置实习工场来培养技术人才,这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雏形。1991年10月17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提出,要“提倡产学结合、工学结合”,明确职业教育要实行产教结合的培养模式,标志着职业教育变革的开始,这也是“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步入新台阶的开始。 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概念理解及历史变迁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1],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明确了“校企合作”的概念。校企合作是指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之间的联系,合作过程中校企双方达成共识,明确“校企合作”是一种办学模式,其基本内涵是生产和学习的紧密结合,学习是为了能迅速上手工作;工学结合表明学习者的劳动和学习两种行为之间的合作,是一种教育模式,是校企合作的表现形式,强调的是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重视的是学生学习与劳作的“双交叉”,强化的是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这应是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最佳模式[2]。 我国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从20世纪20年代出现到现在经历了发动、高速发展、完善等三个阶段。就校企合作本身而言,最初出现的目的是帮助企业培养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在当时一切以企业利益为主,主要采取“半工半读”的培养方式。因此这一时期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主要是以工作为主,读书和学习兼顾,是以企业为教育主场所、技能学习与普通文化知识学习并进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3],当然培养出来的技术人才只可能是少量的,非标准化的,技术掌握水平参差不齐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半工半读”的培养方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企业扩张所需,社会急需大量的标准化、专业化劳动力,这就对高职院校的教育规模、教育内容、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提出了挑战,同样也对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 经过一段时间艰苦的摸索,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尤其是1991年10月17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颁布后,“产学结合、工学结合”成了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具体类型也出现了政府主导型、高职院校自我控制型、以及学院自我控制为主,政府扶助为辅的不同类型。这几种类型的校企合作模式经过这些年的检验,虽然当地政府和高职院校在不断的完善,仍然暴露出了许多不足之处。 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 1. 校企合作中政府角色定位不清,缺乏法律的根本保 障 我国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环境与西方有着根本的不同,除却历史原因之外,主要是政府角色的定位不同。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有一种主要的类型是政府主导型,这种类型的校企合作最常出现的问题是以行政指令代替学校意愿,也不能适当考虑企业的利益,因此既不能调动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也就不能保证学校校企合作项目的成功。其次是对于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没有法律的根本保障。1996年9月1日,虽然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但这仅限于宏观指导层面,并未制定具体的实施条例来规范、指导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甚至没有明确学校、企业在职业教育中应该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也没有明确的法律处罚规定,这就使得从法律层面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保障机制。 2. 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效率以及教学质量不能满足校企合作的需要 企业为什么愿意进行校企合作?除了能获得短期效益,如免费的场地、低廉的劳动力外,最大的愿望还在于长期效益,即学校能源源不断地培养出适合企业需要的各种技能型人才。这样,既能帮企业省却大额的培训经费,也能按时按质按量地引进劳动力。这种校企合作模式成功的关键点在于明确企业需要,即要知道企业到底需要何种人才。但现在的状况却是,高职院校的许多课程还停留在象牙塔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也没有很好的效果,教学质量就难以得到保证了。其结果就是毕业生与企业岗位不能完全适应,导致企业在是否留用毕业生上裹足不前。 除上面两点主要不足外,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还存在合作深度不够,没有实质性突破;资金渠道狭窄,经费不能保证;思想僵化,只停留在培养操作工的层面上这些缺陷。 三、我国高职院校深入校企合作的建议及措施 1. 政府尽快完成角色转换,出台法律细则保障校企合

(完整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项目经费使用管理办法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项目经费使用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为加强校企合作项目经费管理、提高项目经费的使用效率,根据我校经费审批管理有关规定,现制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项目经费(以下简称本经费)使用管理办法。 第二章经费支出范围与比例 第一条本经费支出范围: (一)设备采购支出:含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招标、实训设备或工具采购、网络平台建设、资源库建设等。 (二)社会服务支出:因技术服务、技术培训产生的耗材费、差旅费、生活补贴、考证费等 (三)项目调研支出:含差旅费、会务费、市内交通费、专家论证费等。 (四)资料汇集支出:含信息查询费、图书购置费、资料打印费等。 (五)校企往来支出。含项目合作单位接待费、因工作需要馈赠礼品等。 第二条本经费各项支出均应按项目实施时间每半年进行预算。

第三条本经费支出比例。设备采购支出不得低于经费总额的50%,社会服务支出不得低于经费总额的30%,项目调研支出不得高于经费总额的10%,资料汇集支出不得高于经费总额的5%,校企往来支出不得高于经费总额的5%。 第三章经费支出审批流程 第四条本经费各项支出大于五万元(含五万元)的须经学校经审小组审批。 第五条本经费各项支出低于五万元的,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审批、指导、调度、监控。 第六条本经费实行严格的审批管理,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校企合作项目预算低于五万元的由校企合作工作小组组长填写《XXX学校通用经费申请表》由专业组组长签字同意后,连同具体实施方案,报学校招生就业办公室审核,经招生就业办公室审核通过后,报主管副校长审批;高于五万的填写《XXX学校大额经费申请表》由专业组组长签字同意后,连同具体实施方案,报学校招生就业办公室审核,经招生就业办公室审核通过后,报主管副校长审核,审

高职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路径与对策

高职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路径与对策 [摘要]校企深度合作是提升办学水平的有效途径,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调查显示,一些高职院校在开展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影响了校企合作质量和目标的实现。文章对如何能更好推进双方深度合作的统筹与衔接方面提出几点看法,以期使校企双方建立长效合作机制,达到互利多赢的目的。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深度合作路径对策 一、引言 近年来,每逢春节过后,很多沿海发达地区的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都会出现招工难、用工荒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国家的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一系列战略性决策使得产业出现转移;另一方面,许多企业出于降低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的考虑,纷纷把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很多劳务输出大省如四川、河南、安徽等地的劳动力逐渐选择在当地就业。与之相对的是,每年新增加劳动力尤其是大学毕业生却面临着严重的就业压力。企业招工难、用工荒,而大量的大学毕业生却无业可就,即便有些毕业生到企业就职,也不能在短时间内胜任岗位工作。企业需求和劳动力质量存在严重的矛盾,造成了结构性失业现象。只有不断加大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才能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从根本上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因此,高职教育作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必须与企业深度合作,根据市场需求开展人才培养。 二、高职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职业教育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以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鼓励委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培养高等职业技术技能人员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是对学员传授生产加工技术工艺、培养操作管理能力为职责的教育机构,具有鲜明的职业导向性。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要适应市场需求,满足企业的生产需要,这也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1]6号)提出“推进产教结合与校企一体化办学”,这就要求深化校企合作,做好校企合作统筹衔接,根据市场需求开展校企合作培养,实现学校办学专业与产业发展规划、企业需求与执业岗位资格的对接,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机制。校企深度合作要紧密围绕高职院校的三项基本职能开展,这指的是人才培养、科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探讨

基金项目:本文系苏州托普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08年校级课题《校企互动,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探讨》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小娟(1983-),女,江苏常州人,苏州托普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系物流专业负责人,助教,工程硕士在读,研究方 向为企业物流管理和报关实务。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探讨 王小娟 缪华昌 (苏州托普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昆山215311) 摘 要: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走校企合作教育之路,对高 职院校的发展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大力加强校企合作,成为发展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战略选择。主要论述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存在的问题和实施方案。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实施方案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3198(2009)04202032021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 从目前所拥有的校企合作模式的数量来看,已经存在 着众多的形式。本论文主要从两个角度探讨校企合作的模 式。 1.1 基于校企合作中学校、企业所扮演角色的重要性分类 1.1.1 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 企业处于配合的辅助地位,企业只是根据学校提出的 要求,提供相应的条件或协助完成部分(主要是实践教学环 节)的培养任务,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主要由学校提出和制 定,并承担大部分培养任务。这种模式往往造成学生理论 与技能的比重失衡,学生常常是拥有几个证书,却不知如何 处理工作。 1.1.2 以企业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 企业在专业设置和专业培养目标上处于主导地位,学 校主要承担理论基础教育任务;企业主要承担实际职业基 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任务。这种模式,强调了今天的 就业,忽视了明天、后天的就业,不利学生职业能力全面发 展的培养。 因此,无论是以学校为主的还是以企业为主的校企合 作模式均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所以产生了第三 种模式。 1.1.3 企业学校互动式模式 这种合作模式的关键是找到校企合作目标的共同点。企业为高校提供办学条件和设施,高校为企业的技术创新 提供了人才需求。这样两者各自发挥优势,最大程度的调 动了双方的积极性。这种合作模式中最理想的状态,即所 谓的“共赢”。 1.2 基于应用性人才培养方面进行的校企合作模式的归纳总结分类1. 2.1 产学研模式发挥学校专业师资优势,加强校企合作研发,帮助中小型企业解决相关的科研难题,走“利用专业优势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的新路,使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帮助中小型企业走健康发展之路。 1.2.2 订单培养模式根据学校办学专业的综合实力,将继续主动了解各地企业的用人需求,积极主动地与企业沟通协商,达到供需共识,明确双方职责学校负责招生,根据企业用工要求,制定切合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和开课计划并与企业共同组织实施教学,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1.2.3 顶岗实习模式根据企业需求工种和用工条件,对在校学习一年半的学生进行面试考核和基本技能考核,择优推荐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待就业,把毕业实习安排到企业,把实训课堂搬到车间,实现学生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为将来的就业铺设道路。1.2.4 学习模式把企业作为学校的见习、实习基地,利用企业雄厚的资金和生产设备为学校教学服务。安排学完理论基础课班级的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和短期见习实习,让学生了解企业,了解生产流程和设备设施工作原理,学习企业文化,体验企业生活。选派骨干教师下厂学习并管理学生,及时掌握企业当前的经济信息,技术信息和今后的发展趋势,有助于学校主动调整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制度,使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与企业密切接轨。1.2.5  培训和技改模式利用学校教师资源和鉴定所资质,主动承接企业的培训工作及继续教育工作,学校教师参与企业的技改项目和技术服务工作建立良好的双方支援体系,互惠互利,互相支持,互相支援,获取企业对学校设备设施及实习耗材的支持和帮助。1.2.6 工学交替模式企业因用工需求,向高职院校发出用人订单,校企共同 规划与实施的职业准备教育。其方式为学生在学校上理论课,在合作企业接受工作技能训练,每学期实施轮调,即第一学期在校学习,第二学期在公司顶岗实习。 — 3 02—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目的和意义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目的和意义 浅谈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推进校企合作是当前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推进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就要明确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目的、意义,分析、找准目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探究其对策,有的放矢,才能构建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使之更好地达到院校和企业“双赢”的目的,只有“双赢”才能实现合作的真正目的,才能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一、高职院校参与校企合作是规律性需求 校企合作不仅是新形势下高职教育发展需要的一种育人模式,更是一个在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资源整合、利益再分配的过程,而且是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还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和自身发展的现实需求。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院校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力量,使其实现服务社会、发展经济、提高技能、提升服务水平的目标。通过职业教育和专业培养使其成为企业生产、管理和服务的强有力的生命军。高职教育的主要特征是有针对性地培养专业性强、技术 过硬、管理水平高、岗位适应能力强的高素质优秀人才。这就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必须贴近社会需求、生产实际,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学校师生与一线技术人员相结合,学校教育环境和与企业生产环境相结合,教育、科研和生产相结合,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才能发挥高职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才能保证高职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校企对接深度融合校企合作案例

校企对接深度融合 --------校企合作案例马忠香 一、实施背景 与企业深度融合建立紧密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学校发展的必然与趋势。2013年我校被批准为全国三批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单位,学校以此为契机,首先开展了广泛的走访和调研工作。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灵魂,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是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职业教育要提升产业支撑能力,要服务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而基于校企合作的产学研训一体化是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特色产业有效对接的基本途径。通过校企合作,把职业教育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进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另外,只有瞄准区域经济发展和特色产业的校企合作也才能得到区域政府的大力支持。 “校企合作”模式是一种新的合作方式,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导向决定了职业学校必需和企业合作,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通过校企合作,使企业和工程技术人员、学校专业教师能进行深入沟通交流,有效发挥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学校发展,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搭建互利三赢的平台:学校在校企合作上解决了师资不足和设备不足的问题,可利用企业先进的机械设备做为学生的实训设备;企业通过与学校合作解决了困扰企业的重要问题——人力资源不足;而学生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开发合作的校企课程可见到学校里没见过的先进设备,学到在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工作能力。我们通过与路达的校企合作使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真正受益。 二、主要目标 “校企合作”模式是一种新的合作方式,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导向决定了职业学校必需和企业合作,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通过校企合作,对接职业标准,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对接岗位工作任务,设置学习情境;对接企业文化,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对接职场环境,创设实训基

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探索(一)

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探索(一) 摘要:校企合作是发展职业教育的有效途径。校企合作有效地提升了高职教育的质量,有力地推动了教学模式的改革。本文通过结合“软件技术综合实训”课程,探索实施了校企合作机制对高职教学模式的改革。 关键词:校企合作;教学模式;高职教育 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相关的行业或企业在人才教育培养和技术开发、改造、创新过程中的相互配合、共同协作。校企合作机制是职业教育的职业性与实践性的本质要求。企业和学校作为高职教育中“两个主体”,共同担负高职教育的使命、质量。 软件技术综合实训课程是软件技术及相近专业的学生在完成软件技术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和相应技能专项实训后,综合运用本专业(岗位)的主要知识和技能在校集中进行的综合性、系统化训练。综合实训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基本掌握本专业的核心能力和关键能力,为进人企业顶岗实习做好准备,最大限度地增强对就业岗位的适应度。因此,综合实训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应与企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紧密联系起来,在人才培养方面,企业要积极参与进来,提出对人才培养规格的需求,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制定中,进而参与到人才培养的教学活动之中;学校作为人才培养主要的组织者,肩负着培养符合企业需求规格人才培养的任务。结合“软件技术综合实训”课程,在校企合作机制下,开展了讲座、师资互补、教学方式、就业指导、工作室等多种教学模式的研究。 一、讲座 讲座较之课堂,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立体的、宽泛的知识,可以有效地拓展学生知识面。立体指讲座可以跳出书本、传授更加全面、丰富的知识;宽泛指讲座本身带来的知识面、知识的体系更加宽。通过校企合作,针对“软件技术综合实训”课程,有针对地邀请到合作企业资深人员来学校举办“软件项目管理”、“数据库设计及优化”、“PS页面设计”、“编码规范”等知识讲座。 “软件项目管理”讲座主要从软件开发团队组建、团队管理、成员之间如何进行相互协作,软件项目开发的流程及各个流程在资源(人力和时间)开销上占比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讲解,使学生真正了解软件公司如何组织人员进行项目的开发,项目开发的真实流程,以及项目如何进行管理等知识。“数据库设计及优化”讲座主要介绍了数据库、表、视图等创建及在创建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结合项目的业务流程,介绍了项目业务流程中设计到的数据表及对表的查询SQL 语句及SQL语句的优化。结合项目中常见的几大问题,介绍了事务的处理方法及程序中如何实现事务的处理,数据库异常的处理等知识,本讲座结合企业中一些实例项目介绍了数据库的常见操作。“PS页面设计”讲座主要结合常见的网页设计软件,利用PS软件进行页面的设计,并对所设计出来的图片进行切片,结合CSS样式,实现将各切片图片制作成完整转换成网页。“编码规范”讲座介绍了公司在软件开发中对编码的要求以及规范性的命名方法等知识。这几个讲座分不同知识面、不同项目开发阶段为学生在专业知识进行了补充和扩展。 二、师资 师资是保证高职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企业工程师有着对企业文化、企业运作、企业对人才技能的需求以及有着丰富的项目开发经验等优势;学校教师有着组织教学知识的丰富经验。企业人员可以有力的补充学校教师在教学上的不足,为教学提供较真实“仿真”。学校将教师定期派遣到企业,以“访问工程师”,对企业进行技术上的指导、培训,同时也学习企业中软件开发相关技术,切身的体会企业文化。 “软件技术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根据项目开发的不同阶段,先后从企业中引入了项目经理、需求分析师、设计师、软件工程师、测试工程师等数位企业人员进入课堂进行现场指导,使得实训课程更加贴近企业软件真实开发过程。 三、教学方式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 发表时间:2013-08-26T09:49:53.420Z 来源:《中国商界》2013年8期供稿作者:杜薇 [导读] 高职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能够培养出现代化发展所需的人才。 杜薇/阳江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是企业人才状况所产生的实际需要,或者按照业务部门和学校实习安排,课堂教学和教育实习的模式,区别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功能在一般的学术高等教育。本文就针对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概况和模式以及问题,进行了简要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现状;构成 在我国现有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具有共同的特点,就是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但是这种校企合作模式也有一定的弊端,就是它容易偏离预期制定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制度的初衷,与此同时,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也成为了企业的实际需求。 一、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现状 (一)总体概况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存在,一般来说,是基于面向合作型培训人才为目标的一种方式,它实际上是指一个企业风格教学,是看人才质量是否能够满足模型的需要以及是否能够参与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是以教育高素质的劳动者为发展和培养的目标,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行业、服务部门和其他外部机构的标准样式相互合作。通过这些方式,结合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际进行操作训练,目的是为了能够使学生的理论学习和时间操作得到紧密的结合,使高职教育的质量得到提高,增强企业部门和高职毕业生之间相互选择的可能性,最终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从对校企合作目前已有的一些模式数量来看,有许多形式。从种类的角度看,一些人把它分成9个或8个模式;在名义上,一些人被称为“零距离对接”,或“捆绑”,或“一体式”,或“三定位,四通过”,或“全面合作,在全过程,多种形式推进型”等;在理论上,要“创新”的高等职业教育必须突出校企合作模式的建立,我们已达成共识,积极探索和追求的校企合作,这些兴起的一些理论概念从高等职业教育在中国的实践研究市场(如“订单式”,“捆绑”,“零距离”等)来看是显著的;然而,在实践中,概念和实践的行动中,我们还远远没有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科学合作模式的性能,我国目前大多属于校企业合作的校本模式。 (二)模式种类 根据校企合作中企业参与的方式不同,人们将其分为以下几种模式:“企业配合”模式。这种模式,是当企业处于“配合”的地位时,它只需根据学校提出的要求,提供相应的条件和协助完成部分的任务即可,主要是采用提供教育资源的方式,比如投入设备和资金来帮助学校建立实训基地,企业专家也兼任学校的教师,同时设立奖学金等。目前,我国的很多高职院校都采用了这种合作模式。这与我国高职人才培养中以学校本位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的现状有直接关系。 (三)“校企实体合作型”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参与高职人才培养的问题成为企业的一部分,企业参与对于学校来说是一个全方位的整体参与、深度参与、综合管理的实施。如提供设备、场地、教学、技术、资金和其他形式向高职院校投入股份,为合作发挥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管理等管理的职能,直接参与办学和学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以主人的身份,分享办学效益。这种合作模式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避免企业的短视行为,因为追求利润,偏离了学校引入企业参与的初衷,将提高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引入企业合作的最终目的。 二、有效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构成 有效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构成的基础其实就是它的设计理念。简单来说,高职教育企业合作的设计理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种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企业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另一种是将学校和企业的不同方面职能进行充分的发挥,目的是为了实现人才和经济双赢的最终目的。它的实质河西就是为了使企业的高人才需求欲望得到满足。 如同婚姻一样,高职教育的校企和合作就相当与学校和企业双方的婚姻,不过这其中需要一定的认知和社会环境协调的作用进行有机的结合。 (一)学校和企业双方的认知因子 正确的认知是能够产生积极的情绪和意志的先决条件。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学校和企业,都必须有一定的正确认知。例如,学校必须清楚的认识到,“面向社会,面向未来,服务经济”是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无论是人才培养还是课程设计都应该征求企业的意见,在专业设置方面,要是长期培育市场周期的长短性和教育人才方面紧密有效的进行结合,加强地方政府宏观指导预报,校企合作不仅满足企业目前的需求,又满足企业长期发展的需要。校企也尽量为毕业生寻找出路,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而企业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支持和积极配合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是一种责任和义务,要使企业管理人员参加的课程设计和课堂讲座中来,以及形成“师傅带徒弟”的制度,充分对实习生的内在潜力进行发掘,不能单纯的将实习生作为廉价劳动力来调遣,要积极激发学生工作的热情,培养他们工作的兴趣,使他们工作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顺利完成布置的实习任务。 (二)学校和企业双方的情感因子 在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又进一步产生了积极的情感,只有双方都饱含热情才能够达到校企双方共赢的目的。绝对能一方热情,不但要学校这方热性,去寻求合作关系,企业同样要有积极性,相互配合才能实现双方的效益。 (三)社会和政府环境协调因子 促进政府与社会环境协调是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得到推进的关键要素,主要体现在:首先,建立倡导社会习俗和文化氛围的技术教育,人们由衷的将接受教育作为一种荣耀之事;其次,对职业教育加大投入,形成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建立完整的标准操作的劳动力市场和培训市场的规范,完善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法律和政策体系的建立,要鼓励和保护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双方要更新观念,企业应该有长远的眼光,学校企业合作为“学习型企业”的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充分认识的深入,企业参与教学过程是保证高职教育特色和质量的一个必要元素,因此,一定要对合作伙伴的兴衰情况,尤为重视。 三、结语 高职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能够培养出现代化发展所需的人才。高职教育的合作模式是有效的,有效的校企合作应包括双方的认知因素,情感因素,社会和政府协调的因素,这些因素结合起来,协调运作,构成一个特定功能的

高职校企合作协议书范本(详细全面完整版)

高职校企合作协议书范本(详细全面完整 版) 甲方: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年___月___日 (本文档下载后可自行修改)

高职校企合作协议书范本(详细全面 完整版) 甲方: 乙方: 为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优势,发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社会、行业、 企业服务的功能为企业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同时也为学生实习、实训、就业提高供更大空间,广东科贸职业学院与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基本原则,经友好协商,就双方人才培养、实习基地建设、科学技术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等方面达成如下合作协议: 一、合作总则 1.通过双方合作,形成以社会人才市场和学生就业需要为导向,以行业、协会、企业为依托的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联合办学机制,并使之成为高级技能人才培养、学术研究、项目开发、信息服务与技术援助的载体。 2.由双方领导、相关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组成校企合作领 导小组,负责制定校企合作计划、组织具体项目实施、定期交流互访等工作。 3.在乙方挂牌建立“××××职业学院校企合作基地”。 4.通过双方参与的、不定期的校企合作工作会议、技术经验交流、科 技项目研发、在职员工继续教育、学生岗位实习锻炼、就业指导与人才招聘等方式,建立交流互访合作机制。 二、责任与义务

(一)甲方 1.聘请乙方的有关领导、企业家、专业技术人员为甲方相关专业的教 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或客座教授,参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培养社会、企业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 2.利用技术优势与师生资源,深入企业一线,在项目调查、科研开发、技术推广等方面与乙进行项目协作。 3.为企业量身订做,“订单式”培养人才。乙方根据自身用人的实际 需要,与甲方共同制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甲方必须以产学合作、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到现代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企业人才规格要求设置课程、组织教学,使学生经过甲、乙双方联合培养后成为乙方的实用型、技能型、创业型的高素质人才。4.按乙方要求以“请进来”或“走出去”的方式,支持乙方企业职工继续教育、职业资格培训鉴定和职业技术培训。 5.委派专人负责管理到乙方企业实习的学生的行政事务,并参与教学实习指导,负责实习学生的往返交通和其它教学组织管理工作。 (二)乙方 1.乙方利用行业优势和技术优势对甲方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和 课程建设等到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 2.乙方选择派中高层领导、技术人员、中高级技师担任甲方客座教授、专业带头人或兼职教师,参与甲方人才培养过程,参与甲方科研开发、教学改革、教材编制写等工作。成果产权归双共同所有。 3.乙方可将预研项目及非核心技术工作委托甲方进行调研、研发、制 作及编制,以降低成本费用,同时也为甲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锻炼提供平台和机会。 4.乙方尽可能优先满足甲方学生在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方面的需求,在同等到条件下应优先安排甲方学生进行实习……双方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本着共同发展的原则,建立紧密有效的合作机制。具体顶岗实习专业和学生人数根据乙方岗位需求、甲方学生情况等因素,由双方协商决定。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规划

西北煤矿机械制造高级技工学校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规划 为了全面推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进一步加快学校建设和发展,把学校打造成为西部一流的综合职业学校,更好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此,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自治区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划。 指导思想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建立校企互动,大力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校企合作新机制。结合学校实际,充分发挥学校办学特点、专业特色与地方行业协会、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努力实现校企人才共享、设备共享、技术共享、文化互补的深度合作关系,将学校建设为办学质量优良,特色鲜明的职业学校。 发展思路 未来三年的时间里,校企合作处将进一步巩固以往在校企合作工作中所取得的成果,充分利用学校发展的各种资源,着力解决制约校企合作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积极探索校企深度融合的办学模式,坚持面向市场,面向行业,创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紧密型校企合作机制与体制,努力实现校企人才共享、设备共享、技术共享、校企文化互补、

校企管理互通的深度校企合作关系,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 发展目标 根据学院五年发展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改革发展为动力,不断更新校企合作观念,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构建校企合作模式,创新校企合作机制与体制,丰富校企合作内涵,使校企合作上一个台阶。 一、实训基地建设 创新校企合作思路,依托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以每年开拓校外实训基地5个,签订(每年增加)校企合作企业30家。 二、学生顶岗实习的要求 学生进行顶岗实习,是培育高素质实用性人才的重要举措,是提高学生就业率与就业竞争能力的有效方法。在实习、实训的教学环节上,企业是培养学生的主体,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在企业现场进行的实训,使学生在学习技术的同时,熟悉了工厂,适应了岗位,为学生毕业即能上岗,上岗即能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也使企业了解了学生,为招收到中意的毕业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此,在未来三年时间里,每一个毕业学生在企业实地实习时间不得低于6个月。 三、大力推进校外顶岗实习 校外顶岗实习是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保证,是毕业生走向社会和上岗前

校企深度合作过程中的高职党建创新研究

0引言 2010年9月13日至14日,全国高职改革与发 展工作会议在杭州召开,会议明确提出:“要鼓励各级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合作共建高等职业院校,发挥各自在产业规划、经费筹措、先进技术应用、兼职教师聘任、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吸纳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促进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1]这就明确提出了校企深度合作的具体要求。在实践中,人们也深深地体会到:“校企深度合作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培养新时代应用型技能人才的根本之路。没有校企深度合作,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势必会存在着较大的危机。”[2]然而,校企深度合作也面临着诸多新情况、新问题,党建创新如何适应并引领校企深度合作的问题尤其值得关注。胡锦涛同志在 2010年7月13日至14日召开的全国第四次教育 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健全各级各类学校党的组织,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作用。”[3]因此,研究校企深度合作合作过程中高职党建创新问题,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笔者认为,在校企深度合作过程中,党建工作创新主要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1校企深度合作过程中高职党建思想创新 “人在行动以前,总是根据已知的事实和条件, 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目的,并依据这种目的建构准备实行的计划。实践就是在这种目的和计划指导下的行动。”[4]54哲学原理充分说明了思想创新的引领作用。 那么,校企深度合作过程中如何进行高职党建思想创新呢? 1.1要科学预测校企深度合作过程中党建工作存 在的问题 在校企深度合作过程中,师生员工面临的工作、学习环境会因来自市场因素的影响发生重大变化。而环境的变化会对师生员工的观念、意志带来冲击,并进而对自身行动产生重要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对师生员工的言行举止放任自流,无疑会出现更多带有负面影响的社会现象,从而导致高职院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教育职能受到威胁。而如果我们的培养对象不能充分体现党的意志,我们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成果就会大打折扣。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对传统的高职党建工作进行适应性创新,以便在校企深度合作这一新的环境和条件下让其继续引领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1.2要深入分析校企深度合作过程中党建问题的因素 环境变化对高职党建的影响因素主要反映在3个方面:第一,企业生产目的———利润最大化的影响会使师生员工的注意力集中于成本、技术、产品、效益等盈利性因素,而将党建问题“束之高阁”。第二,企业文化———企业员工共同遵守的价值、信念 校企深度合作过程中的高职党建创新研究 张惠贞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开封475003) 摘要:校企深度合作是中国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科学途径。校企深度合作过程,需要党建工作 与时俱进,进行改革创新。应当从党建思想创新、党建组织创新、党建作风创新等方面着手,努力实现党建工作创新,以充分发挥党组织在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作用。关键词:校企深度合作;高职党建工作;工作创新;思想创新;组织创新;作风创新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86X(2011)01-0055-03 收稿日期:2010-10-30 基金项目: 教育部“纪念建党90周年”专项课题资助项目(10JDJNJD125)作者简介: 张惠贞(1964-),女,河南巩义人,教授,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研究工作。第23卷第1期2011年1月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Yellow River Conservancy Technical Institute Vol.23No.1Jan .2011 5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