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选择填空

1、认知是一个哲学概念,也是一个心理学概念。

2、认知是人的复杂心理系统中的子系统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它由感觉、知觉注意、记忆表象、想象思维言语等诸多心理能力综合起来,去获得外部世界的知识并应用这些知识结构去指导自己行为的总体。

3、认知阶段划分为:乳儿期(出生到一周岁)幼儿期(1岁到3岁)幼儿期(3岁到67岁)

童年期或者学前期(67岁到十一二岁)少年期或学龄中期(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青年初期或学龄晚期(十四五岁到十七八岁)、4回忆常常以联想为基础,其表现形式如下: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关系联想。

5、布格尔韦伯定律:18世纪后半期法国物理学家布格尔初次发现光学领域的差别阈限现象19市集前半期德生物学家韦伯在研究重量感觉时发现了同样的事实。

6、费西纳定律:德物理学家费西纳在韦伯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刺激强度与感觉强度的关系。费西纳的定律是:感觉与其刺激之术成正比。S = k lg I + C (S为感觉量、K为常数、I为物理量,C是积分常数)

7.对比与分析器的相互作用是通过多种途径实现的。

8.空间的知觉包括有:形状知觉.大小知觉.距离知觉.立体知觉。

10. 依据概念形成的途径可分为日常生活概念和科学概念两种.日常生活概念是在人们交往和个人生活经验的积累过程中形成的.

11. 美国的赫尔(Hull)在1920首次用实验方法对概念进行研究.

12..最早研究心理定势的人:心理学家卢钦斯(A*S.Luehins)做以下实验P227页

13. 某种物体经常以某种方式使用,其功能就被固定在那种物体上,以至影响一般人不考虑该事物是否还有另外的功能可以用来解决问题.

14. 前语言区主要是布洛卡区,它位于左额页第三额回后部,主要与语言表达有关.布洛卡区受损伤的病人说话不流畅,发音不清楚....后语言区主要包括威尔尼区,它位于左颞页后上部,它与语言理解有关.威尔尼区受损伤的病人言语流畅.语法正常,但内容却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15. 大脑左右半球的功能是不同的.右半球与空间知觉.形象思维有关,而左半球同抽象思维.细节分析有关,能进行说.写。计算等活动,是语言功能的优势半球. 16、计算智商的公式:IQ=MA除以

CA乘以100.(MA为智力年龄,CA

为实际年龄)

17、韦氏智力测验改变了智商的

计算方法,把比率智商改成离差

智商.即以同年龄组的总平均数

当做智商100,标准差为15,用个

人的实得分数与总平均数比较,

就可以看出他在同年龄组的位置.

离差智商:IQ=15(X---M)除以S再

加100 [X 为实得分数,M为个人

在所在年龄组的平均分数,S为同

年龄组分数的标准差]

名词解释

1、兴奋和抑制:同一时间内大脑

只有在某些区域内神经细胞处在

积极活动状态;而另一些区域的

神经细胞却处在安静状态,前者

叫做兴奋后者叫做抑制。

2、注意;心理活动或意识对特定

对象有选择的指向和集中,他有

指向性和集中性两个特点。

3、不随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也

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4、随意注意;有目的在必要时还

需要加以意志努力的注意

5、随意后注意;注意的一种特殊

形式,他是有目的的注意但不需

要意志努力,是由注意转化来的。

6、注意的转移:主体根据新任务

主动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

一个对象上。

7、感觉;对直接作用感觉器官的

事物的个别属性在脑中的反映。

8.视觉效应:当照明条件改变时,

视觉可以通过一定的生理过程适

应光强度的改变,以便产生清晰

的视觉。

9.闪光融合:断续的闪光由于频

率的增加,人们回得到融合的感

觉。

10.后象:当刺激停止作用,在一

定的时间内还有感觉印象存在。

11.对比现象和或感觉之间的相

互作用现象:在人的生活中,经常

是两种或两中以上的刺激物同时

或先后作用于同一分析器或不同

分析器,由于分析器的不同状态。

12.对比:是同一分析器受不同刺

激物作用而产生的现象。两种刺

激物同时作用产生出同时对比现

象,两种刺激物先后作用时,产

生先后对比现象。同样的灰色正

方形,在白色的背景上,看起来

显得比在黑色背景更暗一些。

13.知觉: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

的感觉器官是,在人脑中产生的

关于这个事物的各部分或属性的

综合反映。

14.知觉的选择性:指知觉的对象

能够迅速的从背景中挑出来,成

为被我们清晰知觉到的事物。

15.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对象的

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

被知觉的对象仍然保持相对稳

定。

16.知觉的理解性:人在知觉对象

时,总是根据过去的知识.经验来

解释对象,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

知觉的这种特点就是。

17.时间知觉;人脑对客观现象

的时间关系的知觉,它是对客观

现象的延续性和先后顺序的反

映。

18.似动:在一定时间的空间和条

件下,没有运动的刺激模式,而

知觉到运动这种现象称为

19. 空气透视:估计事物的远近,

对事物知觉清晰程度形成的距离

知觉。

20. 诱发运动现象:一个物体的

运动,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物体

产生运动。

21. 瞬时记忆:也叫感觉记忆(感

觉登记)当刺激物停止作用之后,

人的感觉并不立即消失,在极短

的时间内,仍保留其印象,这种

只是在瞬间储存的信息。

22.识记:人获得巩固个体经验

的心理过程。用信息加工的语言

来说,就是信息编码的过程。

23.机械识记;学习者对材料识记

不加理解,只是根据其表现形式

机械重复的进行识记。

24.意义识记:对学习材料理解的

基础上依据材料内在联系进行的

识记。

25.前摄抑制:指先学习的材料对

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26.倒摄抑制:指后学习材料的材

料对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27. 首因效应:例如学习一篇文

章,一般总是对其首.尾部分容易

记住,不易遗忘,而对中间的的

部分识记则较难,也容易忘。这

种在回忆材料时经常发生的现象

叫系列位置效应。最后识记的材

料最易回忆,且遗忘较少,这种

现象叫近因效应。最先呈现的材

料较易记住,且遗忘较少。

28.回忆:过去曾经经历过的事物

不在眼前时,在脑中重新出现的

过程。

29.联想:人脑对事物间相互联系

和关系的反映,是已建立起的暂

时神经联系的复活。

30.表象:指曾经作用于人的具体

事物被保留在头脑中,当该事物

不在面前时所浮现的心理形象。

31.想象:指在客观事物的影响

下,人脑中已有表象结合成新表

象的一种反映过程。

32. 创作想象;在活动中根据一

定的任务,独立的构成新形象的

心理活动.

33. 幻想;与个人愿望相联系并

指向未来事物的想象.

34.思维;一种复杂的高级认识

活动,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进行间

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

35. 创造性思维;指提供新的.首

创性的具有社会价值产物的思维

活动.

36. 聚合思维;指人们根据已明

确了的规则或综合已知的各种信

息.导出出发点,并在这个出发点,

像辐揍般地指向惟一正确的答案.

方法或结论.

37. 直觉思维;指在接触感性材

料时,不以论证的形式,迅速地对

问题答案作出合理的选择和把握

的思维.

38. 人工概念:为了揭示概念形

成的规律,心理工作者运用实验

法探究概念形成的阶段和影响概

念变化的因素,以及有关概念内

涵与外延等问题.这也称为人工

概念研究.

39.变式;指在提供用以形成概

念的那些直观材料变换形式,使

其本质保持恒定,而从不同角度.

不同方面变换非本质属性,或时

有时无.

40. 问题解决;对由一定情景所

引起的问题,按照一定的目标,通

过记忆.思维.想象.技能.情感.

意志等一系列心理活动阶段,使

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41. 言语;人们利用语言进行交

际的活动与过程,它是在个体身

上进行的.

42. 口头言语;一个人凭借自己

的发音器官发出的某种语言声音

来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言语.

43. 书面言语;一个人凭借某种

语言.文字影响别人或借助阅读

来接受别人言语影响的活动.

44. 内部言语;一种思考问题时

自问自答的不出声的言语活动,

它不直接起交际作用.

45. 感受性;指对于刺激物的感

觉能力/感受性的大小是用感觉

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

46、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

感觉的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

量。。

47.差别感受性辨别出最小差别

量的能力。

48.时间知觉是一种感知时间的

长短.快慢.节奏.先后的复杂知

觉。它反映客观事物运动和变化

的延续性和顺序性。

50.运动知觉:对物体空间位移和

移动速度的知觉。

51. 空间知觉:指人对客观事物

的空间关系的反映。空间知觉是

凭借某些分析器得来的关于物体

的大小,形状,立体,距离,方

位等的认识。

52.立体与距离知觉也统称为深

度知觉,它也是多种分析器协同

活动的结果,是种更为复杂的空

间知觉,物体的立体和距离的知

觉。

53.观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

织的,比较持久的运动过程。

54. 记忆:在人脑中对个体经验

的积累和保存的心理过程。

55.短时记忆:实际的材料在头脑中保持一分钟以内

56.长时记忆:储存时间从一分钟以上,数年乃至终生不忘。57.再认:对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再接触它的时候,有种熟悉之感,知道它是以前感知过事物。58.再造想象:依据词的描述或根据图样.模型.符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59. 发散思维:沿着多方向.多角度.多侧面寻找答案的思维过程. 定势:未被意识到的对一定活动

的心理状态

60.能力: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任务在心理方面的基本条件,它在活动中表现出来,并直接影响活动任务在心理方面的基本条件,它在活动中表现出来,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构成个性心理特征..

61、智力:认识认识能力的综合表现,即以抽象思维为核心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的综合.

62、流体能力:在人的认知和解决问题中表现的:如词汇.关系的认识.演绎推理.概念形成等诸多方面的能力.

63、学习:获得语文.数学.及其他科学知识内容的能力.

64、比率智商:用智力年龄和实际年龄的比率来代表智商叫.

问答

1. 认知的心理实质?

(1)是脑的机能. (2)是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3)在实践中变化发展

皮阿杰认知发展规律

(1)感觉运动阶段[出生-2岁] (2)前运算阶段[2-7岁]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4)形式运算阶段[11-17以上]

2. 注意的基本特征?

注意有指向想和集中性两个特点,他永远是对特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1)每一瞬间都有大量的事物影响着我们,指向就是从这众多事物中选择要反映的对象.(2)集中是指人在选择对象的同时,对别的事物的影响加以抑制而不予理会,以保证对选择的对象有鲜明的清晰的反映.

3. 论述过滤器理论

布罗德本特根据大量研究,提出注意选择的过滤器理论.他认为,头脑在信息加工系统容量方面的有限的,因而神经系统的某个部位设有过滤器装置,致使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产生着对信息的过滤和阻断作用.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内只允许部分信息输入,并接受进一步加工达到意识水平,有些就波黑过滤掉了.神经系统的"过滤器"是按"全或无"的加工原则进行的,通过的信息完全通过,没有通过的信息

就完全排斥在外了.

在一特定时间内能够通过过滤

器的信息受下列一些因素制约:

信息的总量受单一的"中心通道"

的能力限制;信息已经到达,但被

过滤器所阻断,这种输入的信息

可能在短时记忆中存储几秒钟,

这些输入的信息如果后来通过了

过滤器,他们也可以进入中心通

道.新异的.强烈的信息输入最容

易通过过滤器.

布罗德本特把过滤器比喻为一

个狭长的瓶口,当往瓶内灌水时,

一部分水通过瓶颈进入瓶内,而

另一部分水由于瓶颈狭小,通道

容量有限,而不能进入.因此把过

滤器理论叫瓶颈理论.

4. 衰减器理论

特瑞斯曼(Tretisman)提出的衰

减理论认为,当信息通过衰减器

时,有重要的信息能够通过并反

映在人的意识中,而不被注意或

不被追随的信息,并不是完全被

阻断,只是其强度减弱而出现衰

减.

信息是否衰减依赖于对它的内容

所进行的部分分析.例如给被试

者安装一个耳机,使一种语音进

入右耳;另一语音进入左耳.一个

完全转系与收听进入一只耳朵里

的语音的人,可以从另一只耳朵

中听到他自己的名字,而对来自

这个耳朵里的其他语词却毫无反

应.可见,衰减器只能阻断次要信

息,而不能排除对人含有特殊重

要性的非主要刺激通过..

5. 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

(1)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刺激物

的强度、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

系、刺激物的运动变化、事物的

新异性

(2)人的自身状态:知识经验、

需要、兴趣、期待、身心的健康

状态

6.引起和维持随意注意的条件

(1)随意注意依从于活动的目的

与任务(2)随意注意对兴趣的

依从性(3)对智力活动与操作

行动结合的依从性

(4)与干扰做斗争

7.注意转移和注意分散的区别

注意转移和注意分散是不同的。

注意的转移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有

意实现的,是因为我们已经完成

了先前的工作,或者我们认为新

的工作更加重要和有意义而产生

的。它是一种活动合理的为另一

种活动形式所代替。注意的分散

是由于无关刺激的吸引,使正在

进行的活动遭到破坏。分心是注

意的不良品质,是注意的缺陷。

8.感觉的分类

依据刺激物的性质以及它所作用

的感官特点,可以把感觉分为两

大类。

1、外部感觉。外部感觉是接受机

体以外刺激,并反映它们属性的

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

肤觉属这类感觉。2、内部感觉。

内部感觉是接受机体内部刺激,

反映身体的位置运动和内脏器官

的感觉。运动觉.平衡觉.内脏感

觉属于此类感觉。

9. 三色学说

视觉三色学说是由杨格和黑尔姆

霍兹提出并加以发展。他们从颜

色混合规律中推出由红.绿.蓝三

种基本颜色按不同比例混合可以

产生一切其他颜色。根据这一结

论,他们假定,在视网膜上存在

三种感色装置,分别感受红..绿.

蓝三种不同光波。当复杂的光波

以不同的比例,同时作用于三种

或两种装置时将根据颜色的混合

规律得出不同的颜色;当各波长

的强度相同时产生白色或无彩

色感觉。

三色学说比较能够说明颜色混合

的事实。由于研究证实视网膜上

存在三种具有不同视觉色素的锥

状细胞,故而可以分别对不同波

长作出反应。但这种理论不能完

满的解释红.绿色盲。

10. 四色学说

黑林对视觉三色理论有异议,于

1874年提出四色说。他认为,视

觉存在三对视素,即:黑-----白

视素,红-----绿视素,黄-----

蓝视素,它们在光作用下,表现

为对抗过程,黑林称之为同化作

用和异化作用。各种颜色都以这

三种视素的同化和异化的两种对

立过程而产生。黑林的学说也能

解释许多色觉现象,但对视素的

同化和异化,并未从生理学上得

到证明,带有推论的性质。

11.知觉的基本特性

一、知觉的选择性- 是指知觉的

对象能迅速的从背景中挑选出

来,成为被我们清晰知觉到的事

物。

二、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对象

是由不同特征的部分组成的,但

是,我们并不是把对象知觉成为

许多个别的孤立部分,而是知觉

为一个整体,这就是知觉整体性。

三、知觉的整体性- 当知觉对象

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被知

觉的对仍然保持相对稳定,这一

知觉的特征就叫知觉的恒常性。

四、知觉的理解性- 人在知觉对

象时,总是根据过去的知识.经验

来解释对象,使它具有一定的意

义,知觉的这种特点就是知觉的

理解性。(注意:后面自己稍加解

释哦)

12.影响深度知觉的因素

立体与距离知觉也统称为深度知

觉。深度知觉也是多种分析器协

同活动的结果,他是一种更为复

杂的空间知觉。影响因素:(1)

双眼视差(2)眼睛的调节与辐

揍(3)线条透视(4)空气透视

(5)光线明暗分部(6)对象的

重叠(7)运动视差

13.听觉空间定位的主要依据

(1)两耳时间差(2)两耳强度

差(3)两耳位相差

14.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立

力?

观察力即指观察的能力这也是

智力发展的一个方面怎样培养学

生观察力呢?

1、明确观察目的和任务在观察

前,必须让学生明确观察目的任

2、培养学生观察的技能和方法

(1)观察前要告诉学生作好有关

观察对象的知识准备

(2)注意观察技能和方法的

培养。一般说来,观察应先由整

体到部分,由部分到整体。

3、要培养学生做观察纪录和写报

告的能力。

15. 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1、目的任务对识记的影响,提出

明确的任务,对识记的效果有极

其重要的作用。

2、材料的性质.形式和数量对识

记的影响

(1)材料的性质不同会影响识

记的效果。一般说来,识记内容

简单的材料优于教难的材料;识

记意义材料优于无意义的材料;

直观的材料优于抽象的材料。

(2)材料竹纸形式的不同,识

记效果也有所差异。(3)材料的

数量对识记的效果有很的影响

3、从不同的感觉通道得到材料的

影响一般说,视觉记忆材料优于

听觉教多的人对阅读过的材料识

记较好,视听结合效果更好。

16.遗忘的规律

一.遗忘受识记材料的意义.性质

的制约首先,识记材料有无意义,

对于遗忘进程有很大影响,无意

义的材料要比意义材料要容易遗

二.遗忘进程先快后慢先快后慢

的艾宾浩斯发现的遗忘规律

三.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对遗忘

的影响前摄抑制是指学习的材料

对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倒摄

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

材料的干扰作用

18.论述如何科学的组织复习?

一.复习是巩固所识记材料与遗

忘做斗争的重要手段

二. 及时复习

三. 反复与尝试回忆相结合,是

复习的最有效方法。在复习过程

中,尝试会议比反复诵读是更为

积极的活动过程。四. 复习时间

的正确分配,对于识记效果有重

要影响。大量实验证明,分散复

习比集中复习效果优越。

19.表象的特征

表象是指曾经作用于人的具体事物被保留在人脑中,当该事物不在面前时所浮现的心理现象。表象有如下几个特征1、直观性2、概括性3、由感知到思维的过渡性20.想像的方式

1、粘和粘和是把一些不曾关联的事物的属性.元素.部分.特性结合在一起,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2、夸张是在创造过程中,通过改变客观事物的正常特点,并在其中强调某些特点而忽略另一些特点,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3、拟人化拟人化是把事物加以人格化

4、典型化典型化是概括事物的共同特点,突出本质属性,而略去另一些非本质属性,在脑中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五)联想联想是指由一事物的观念想到另一事物观念的心理过程。

21.培养和发展再造想像能力的条件

一,再造想像有赖于头脑中已有表象的数量和质量。二,正确掌握词和实物的标志

22. 思维的特征

思维的间接性、概括性

23. 思维的过程

思维的过程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系统化具体化。

1.分析和综合: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共有的思维过程,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是其他一切思维过程的基础。

2.抽象:是在思想上把某种事物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区别开来,舍弃本质属性,抽取出本质属性的思维过程。

3.比较:在思想上确定这一事物和另一事物,或事物的这一属性和另一属性之间的异同过程。

4.分类:通过比较对各种事物的异同程度在思想上交易分门别类的过程。

5.系统化:在抽象与概括的基础上,把有联系和关系的对象的各个部分或方面按规定纳入某种顺序中,使起构成统一整体。

6.具体化:把抽象和概括的某种一般的.抽象的东西,用相适应特殊的东西说明的过程。24.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阶段性

1、准备阶段:创造者按一定的方向,搜集储存资料整理资料,初步形成一些概念,为制定试行方案准备条件

2、潜伏阶段“消化期”。在积累一定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开始在头脑中酝酿如何解决问题。

3、顿悟阶段顷刻之间,有“恍然大悟”.“豁然开朗”之感。

4、验证阶段把形成的新思想.新观念或新设计方案,经过检验,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

25.影响推理的因素

`1、材料的性质影响推理的进程

具体材料教抽象材料容易。

2、推理前提的气氛对推理的正

确性也有影响

3、个人态度和偏见对推理的影

26.概念形成中的策略选择

(1)同时性扫描策略- 同时性扫

描测量则业叫同时性分析策略。

这是指被试者所考虑的是,在情

境中构成连言概念的所有可能

性,记住每次选中或选错的结果

并把它们从所有可能性中加以排

除,再从剩余的所有的可能中去

选择。

2)相继性扫描策略:也叫依次分

析策略。指被试者每次采用一种

假设,之后紧接着去验证自己的

假设,保留正确的选择,放弃错

误的选择依次进行检验直至发现

正确的结论。

(3)保守性聚焦策略:也叫保守

性集中策略。它指被试者得到第

一个正例后,集中在选对某一个

属性,进行试探继续展开进攻,

寻找概念的关键。

(4)冒险性集中聚焦策略:也叫

集中冒险测策略。它是指被试者

第一次选择正确后,同时考虑选

择两个或两个以上属性展开进

攻,企图冒险一次攻下。

27.在教学中学生对概念的掌握

1、提供充分的感性材料(1)加

强直观教学(2)日常概念的影响

(3)便变式的运用

2、语词和感性材料相结合

3、下定义

4、形成概念体系(5)

概念运用

28.什么是问题解决?解决问题

的理论主要有哪几种?

问题解决是指对由一定情景所引

起的问题,按照一定目标,通过

记忆.思维.想像.技能.情感.意

志.等一系列心里活动阶段,使

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其主要理

论有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论,和苛

勒的顿悟说。解决问题的基本阶

段是什么?

1、发现问题

2、明确问题

3、提

出假设4、检验假设

29.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动机、问题情境、定势作用、

功能固着、认知技能的迁移、拓

宽思路、个性因素的影响30.言

语脑的生理机制

1865年,布洛卡对病人的临床观

察,发现,左额下回部(布洛卡

区)损失问候出现说话障碍。

1874年,威尔尼克有发现了左颞

上回后部(威尔尼克区)受到损

伤后也回引起语言障碍。经过研

究证明,这两个区域为两个语言

功能区:即前语言区和后语言区。

前语言区主要为布洛卡区,它位

于左额页第三额回后部,主要与

语言表达有关。布洛卡区受损伤

的病人说话不流畅.发音不清楚,

说出的意思清楚但句子不连贯,

语法不规则。如“我的书没了”.

“书……没”后语言区主要为威

尔尼克区,它位于左颞页后上

部,它与语言理解有关。威尔尼

克区受损伤的病人言语流畅.语

法正常,但没有实际一样。后语

言区还包括缘上回和角回。缘上

回损伤能造成听性语言理解缺

乏,而角回损伤则出现失读或失

写症。

31.左右两半球的功能

大脑两半球的功能是不同的。右

半球与空间知觉.形象思维有关,

而左半球同同抽象思维.细节分

析有关,能进行说.写.计算等活

动,是语言功能的优势半球。

32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理论(认

知理论)

(1)关于言语的获得,乔姆斯基

认为靠外在强化及模仿都不能完

全解释这个问题.

(2)乔姆斯基认为儿童具有先天

的语言生成能力,他认为人类天

生就存在一个语言获得装置,即

普遍语法。儿童显现出一种直觉

的语法理解力,能创造从前未听

说过的句子。

(3)乔姆斯基认为,言语形成的

核心是语法规则,它包含两部分:

短语结构规则和转换规则。短语

是由词组构成的,短语与词序一

起,形成句子的基本结构,根据

短语规则,可以把句子成分重组,

变成许多合乎语法的单位。根据

转换原则,一种句子可以通过增

减.修饰等方法重新安排句子,在

句义不变的情况下,生成各种不

同语句。乔姆斯基认为句子的结

构可以分为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果

两部分。句子表层结构指句子语

音或形式,而深层结构句子的含

义,由深层结构想表层结构转换

过程就是语言的生成过程。

33.阅读过程的模式

1、自下而上模式

(1)这一模式以高夫(Gough,

1976)为代表,也成高夫模式,它

描述了读者从看到文字时起直到

理解文字一样止的整个阅读过

程。

(2)高夫认为,当眼睛注视书面

材料一行开始时,阅读活动就开

始了。眼睛注视字词后就会形成

字词的短暂的视觉映像,即肖像

表征。肖像表征被扫描器扫描后,

作为字母从左到右一个一个被辨

认出来,进入特征登记器再由一

个译码器将字母变成他们的音素

特征,进入音素带。高夫设想每

一个人都有一个心理词典,它包

含语音.句法.语义信息,每一心

理词条具有语音特征并可以自动

提取。词在句子中则是从左到右

系列的被认知的。句子解释依靠

莫林系统:它主要揭示句子的深

层结构,即句义。经过加工处理

的信息进入存储器,这是读者理

解之后的句子存储地,以后读者

可运用恰当言语表达方式表达出

所理解句子的意思。高夫模式环

节(10---7)P262页

(3)综上所述,高夫认为阅读是

从字母辨认开始,逐步达到词.句

子.语义的理解,是从低级到高级

发展的。在模式中,每一步信息

的加工都是在前一级信息加工的

基础上形成的,信息加工方向是

自下而上单向进行的。

2、自上而下模式

(1)古德曼认为,阅读是一种选

择过程,在读者预期的基础上,

选择最少的从知觉选择而来的语

言线索,进行加工后形成暂时判

定,这些判定在继续阅读中得到

证实.提炼或否定。

(2)古德曼认为阅读是一种语言

心理学的猜测游戏,它包括了思

想和语言间的相互作用。

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资料讲解

学习指导: 第一章:绪论 1、认知心理学的定义 认知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涵义广义的认知心理学主要探讨人类内部心理活动过程、个体认知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对人的心理事件、心理表征和信念、意向等心理活动的研究。 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理论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被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本书中的内容以狭义为 主。 认知心理学产生的背景及重要事件 : 1956 年是认知心理学发展史中最为重要的一年。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出版了《认知心理学》的专著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建立。 1、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一次会议上,乔姆斯基提交了他关于语言学理论的论文。 2、米勒报告了短时记忆容量为 7 这一重要结果。 3、纽维尔和西蒙讨论了后来极富影响的”通用问题解决者”模型。 4、布鲁纳等从认知加工的观点考察了概念形成的规律。 5、人工智能也在 Dartmouth 会议上创立 3、认知心理学的两种研究取向 : 认知心理学的两大范式 1、符号操作系统范式(信息加工学说):1968 年 S.Paert 的专著《感知器》出版成为符号操作系统范式诞生的标志。 完整符号操作系统的六个功能: 符号(模式)具有双重属性:一是具有表征外部事物的功能;二是其自身具有物理或形式上的特征,可以标志信息加工的操作。 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应该具有以下六种功能: 第一种功能,输入符号(输入)。 第二种功能,存储符号(存储)。 第三种功能,建立符号结构。 第四种功能,条件性迁移(条件传递)。 第五种功能,复制符号(复制)。 第六种功能,输出符号(输出)。 由符号操作系统范式得出三点推论 第一个推论,既然人具有智能,它就一定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第二个推论,既然计算机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它就能够表现出某种智能。第三个推论,既然人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计算机也是一个符号操作系统,那么,就能够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认知活动过程。 2、联结主义范式(联结主义学说):20世纪80年代,联结主义范式逐渐形成,并对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理论及其相关的元理论提出了许多不同看法。 联结主义认为,人类的认知活动的本质在于神经元之间的联结强度,以及它们之间不断发生的动态变化,即对信息进行的是并行分布的加工处理,这种联结与处理是连续变化的模拟计算,它不同于对物理符号的模拟计算。 联结主义理论模型有以下部分组成: 一组单元。亦称节点、认知单元、处理单元。激活状态。联结模式。节点激活规则。节点输出功能。学习规则。根 据以上联结主义理论的假设,可以概括出它所具有的四个明显的特点:内在并行性、分布式处理、容错性和自适应 性。 第二章: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反应时法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地位: 一、涵义 反应时是指刺激作用于有机体后到其作出明显反应所需要的时间,即刺激与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又称为有机体反应潜伏期,

认知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1、什么是认知和认知心理学? 认知:认知是对知识的获得和应用的过程,也可以叫做信息加工的过程。认知心理学 广义:一切对认知或认识过程的研究,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语言等。狭义:指信息加工观点为特征的心理学,即信息加工心理学。 2、认知心理学产生的外原因是什么? 部原因: 行为主义的失败。 认知心理学重视心理学研究中的综合的观点,强调各种心理过程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认知心理学在具体问题的研究方面,在扩大心理学研究方法方面都有所贡献。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也有贡献。 外部原因: (1)“三论”的影响(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 (2)计算机科学的影响 (3)社会的需要,计算机科学发展的需要 (4)社会的实践教育和对智力的开发需要 3、认知心理学有什么影响? (一)认知心理学否定了行为主义,重新恢复了意识在心理学中的地位 (二)认知心理学将心理过程看做信息加工过程,为研究心理活动的部机制或部心理机制确立了一个新的具体研究方向,这个新的研究方向迅速渗透到普通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中,是心理学研究发生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包含如下: (1)心理过程的研究领域扩大 (2)从心理物理函数走向部心理机制 (3)从分析性研究转向综合性研究 (4)开始重视个别差异和个案研究 4、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认知心理学在其具体研究中,采用实验、观察(包括自我观察)和计算机化模拟等方法。以反应时和作业成绩为指标的实验特别受重视,利用被试的出声思考也得到了发展。 (1)减法反应时实验 减数反应时实验的逻辑是安排两种反应作业,其中一个作业包含另一个作业所没有的一个处理(加工)阶段,并在其他方面均相同,从这两个反应时间之差来判定此加工阶段。(2)相加因素法实验(3)“开窗”实验(4)出声思考(5)计算机模拟

认知心理学考试重点+笔记整理2017.01

第一章绪论 一、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 感受器→加工器→记忆系统→加工器→效应器 二、对认知心理学的实质的理解: 实质: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心理过程看作信息加工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关心的是人脑的心理功能、而不考虑它的物质基础。 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是: 以信息加工的观点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 三、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快速的信息加工 观察法:“出声思考”形式的观察法: 较慢的加工 计算机模拟:两者皆宜(适用于快速/慢速的信息加工过程) (一)反应时实验: 1、减法反应时实验:荷兰的生理学家唐德斯(Donders,1868) 实验逻辑:安排两种反应时作业,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应用:确定某个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可以从两种反应时的差数来判断某个心理过程的存在。复杂任务-简单任务=复杂部分的认知过程 减法反应时小结: 1. 前提:认知过程是系列加工的。 2. 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比较广泛。 3. 对于一些复杂的认知过程,要明确区分出不同的加工阶段还存在一些困难。 2、相加因素法实验 该方法是减法反应时实验的延伸,最初由斯腾伯格(Sternberg,1966-1969)发展出来。 斯腾伯格认为:完成一项作业所需要的时间,是每个加工阶段所需要的时间总和, 如果发现可以影响完成作业所需时间的因素,那么单独或成对地应用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时间的变化。 实验逻辑: 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某一个特定的加工阶段。 相反,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存在交互作用),那么这两个因素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 应用: 通过对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的分析,分离出不同的加工阶段。 相加因素法实验小结: 1. 如减法反应时的前提,认知过程必须是系列加工的。 2. 能否应用可相加的和相互作用的效应来确认加工阶段的不同,有研究者对此持怀疑态度。 3、开窗实验 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 字母转换实验: 一种比较典型的“开窗”实验方法。它可以较清晰地反应在进行字母转换的信息加工过程中,信息加工所经历的各个阶段,而且计算出该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开窗实验的特点: 1)当前的认知活动包含了不同的认知阶段,这些阶段是系列进行的。 2)每一阶段的开始和结束都可以通过外显的指标显示出来。

南大网校认知心理学与生活(专)第二次作业·

题号:1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 案)本题分数:2 在判断“知更鸟是鸟”这个命题时,集合理论模型认为,人们会将“知更鸟”和“鸟”的信息集合进行比较,集合属性的()构成了对命题正确性作出判断的基础。 ?A、重叠性 ?B、相似性 ?C、相异性 ?D、互斥性 标准答案:a 说明: 题号:2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 案)本题分数:2 "语义特征—比较模型”中,当第一阶段对全部特征的比较得出()的结果时,会进入到第二阶段的加工。 ?A、低相似性 ?B、中等相似性 ?C、高相似性 ?D、没有相似性 标准答案:b 说明: 题号:3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 案)本题分数:2 对“无关”单词的自由回忆表明,在类别上相似的单词会被一起回忆出来——此现象支持哪种模型? ?A、联想模型 ?B、聚类模型 ?C、层次模型

?D、概念模型 标准答案:b 说明: 题号:4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 案)本题分数:2 ()认为:特定的记忆分布在概念空间里,并与其他与之有关的概念联结在一起。 ?A、集合-理论模型 ?B、语义特征-比较模型 ?C、激活扩散理论 ?D、层级网络模型 标准答案:c 说明: 题号:5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 案)本题分数:2 语义记忆的认知模型假设:精细的()表征着语义信息在记忆中的组织方式 ?A、神经结构 ?B、关系排列 ?C、认知结构 ?D、语义联系 标准答案:c 说明: 题号:6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 案)本题分数:2 "语义特征—比较模型”的两个加工阶段中,第一个阶段是指()

认知心理学整理资料

第一章概述 1、认知的定义 Neisser的定义:感觉输入的变换、减少、解释、贮存、恢复和使用等所有过程。 认知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包括知觉、注意、记忆、推理、决策等心理活动。 2、认知心理学的来源:(框架) 内省主义、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发生认识论、认知革命。 3、认知心理学发展趋势:P13 +核心观点 信息加工取向:大脑是一个通用符号加工系统,通过对符号的表征和加工而实现认知的功能。联结主义取向:以“心理活动像大脑”为原则,以并行分布加工和神经系统网络化结构为基本观点,将认知系统看作是简单而大量的加工单元的联结网络。 生态学取向:强调人与环境的动态交互过程。强调人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历史的作用,主张在现实环境中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重视社会文化背景与认知之间的关系,研究人的现实行为和自然发生的心理过程。 4、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领域: 大脑认知功能模块化、意识与无意识的脑机制、学习记忆的脑机制、个体差异与发展的认知精神科学基础、多种脑成像技术的综合应用。 其研究方法: 事件相关电位(ERP):由于大脑不同区域在进行不同认知活动时会有不同的活动,所产生的电位变化在头皮上的强度以及分布情形也会有所不同。当呈现某种刺激时,大脑某些区域便会对这种刺激产生特定反应,此时的脑电波称为erp。 P300,反映在注意基础上的理解、判别等认知过程。 N400,与语义分析有关,反映大脑对语言的认知加工过程。 脑成像: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原理:BOLD效应(基于神经元功能活动对局部氧耗量和脑血流影响程度不匹配可以导致局部磁场性质变化的原理)。 第二章注意过程 1.注意的理论: 主要关注注意的能量理论和注意的特征整合理论。过滤器、衰减、后期选择理论看一看。①、注意的能量理论(核心观点+如何分配资源) 认知资源是有限的,但资源的数量不是完全固定的,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个体的唤醒水平。唤醒水平越高,资源量越多;但当唤醒水平达到一定标准时,可利用的资源量将随唤醒的增加而减。 刺激的识别过程需要若干资源,刺激越复杂,需要的资源就越多。 资源的分配: 分配策略较灵活,可以把有限的资源转移到重要的刺激上,也可以进行改变以适应新异刺激的需要。刺激的分配还受当前意愿和长期意向的影响。 ②、注意的特征整合理论(重要) 特征整合理论着眼于注意的整合功能,将注意与知觉的内部过程结合起来。 客体知觉过程分为早期的前注意和特征整合两个阶段。(两个阶段是如何加工的?) 2.注意的加工方式: 分为控制性加工和自动加工。 控制性加工:需应用注意、容量有限、受人有意识地控制; 自动加工:无需应用注意、没有一定的容量限制、不受人的意识控制。

《盗梦空间》心理学解析

季锴源:《盗梦空间》心理学解析 文/季锴源 你的生活是梦境还是现实 你希望梦是现实,还是庆幸这一切是梦 是梦延续你的生活,还是生活延续了你的梦 梦,通向无意识最好的一条道路。——弗洛伊德。 没有哪一句话比得上用心理学精神分析流派的开山鼻祖弗洛伊德的“梦,通向无意识最好的一条道路”的论调能够更好的对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盗梦空间》里所有心理学理论进行解释和支持的了。 《盗梦空间》(英文:inception)——这部被拿作与《黑客帝国》相媲美的影片,在大陆上映不到半个月,其喝彩、掌声、鲜花早已在各大媒体的影评、解析中可见一斑。更重要的是影片给了我们久违的思考的空间和智慧的探索的可能,这在好莱坞炮火连天的视觉轰炸中尤显难能可贵!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诺兰在影片里面对心理学经典理论的精准诠释、巧妙构思、灵活应用、大胆延伸等精准到位,同时均恰当微妙的融入到了现代影片的商业元素之中,的确有让人拍手叫绝的冲动和感叹! 借此商业契机,我们也来探寻一下《盗梦空间》的梦。 1、影响人类外显行为是冰山以下的隐性动机 在影片中Cobb等人,是通过将“父亲希望我不要重复他的人生,只要做一个独一无二不的自己”的意念植入,改变Robert潜意识里面关于经营父亲公司的动机,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使得他自动放弃并解散其父亲的公司。 Inception,中文直译为基奠、开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观点认为,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由动机产生的,要想改变一个人的外显行为,首先要从影响行为的最根源的动机开始,即影片中的意念植入。而动机正是存在于冰山模型的底层的潜意识中,因此,将冰山理论看作影片全面铺开的隐秘前提也并不为过。

2、与潜意识对话,植入意念 现代心理学把人类的意识形态分为三类: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三者在冰山模型里表现为:意识是露在水面上,是我们平时清醒时意识状态;潜意识,即海水以下的不被看见的冰山巨大部分;前意识,指的意识与潜意识的交接处,其内涵只要稍加努力也可以被提到意识层面。 弗洛伊德的观点,梦就是潜意识(即无意识)的特殊表现形态。根据这样的观点如果要想将意念植入潜意识,梦境就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另外一种方法就是催眠,通过对来访者在潜意识的状态下进行引导、暗示使期许的行为或者态度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被塑造起来。 《盗梦空间》影片中,Cobb通过进入到目标人物Robert的梦境,设计梦境中的各种场景,与潜意识沟通,并使其潜意识相信被植入的意念的真实性与正确性。 对于这样的一个现象,认知心理学家也提出类似的了支持性观点,Foulkes等认为,梦的其中一个功能就是,将个体的知觉和行为经验重新编码和整合,使之转化为符号化的,可意识到的知识。这样一种整合可以将新的、旧的记忆联系起来。所以,梦境可以将旧有的认知体系与新的知识进行编码、整合形成一个属于做梦者的一个新的认知体系,即,本影片中意念通过梦境植入,从而塑造出全新的意念,最终影响行为。 3、你的梦境,我的设计 也许,看过了《盗》的影迷们会有这样的疑问,梦境真的可以被设计么?就如我前面提到的认知理论的观点:在睡眠中,认知系统依然进行知识存储并检索、排序、整合、巩固,这些活动的一部分会进入意识,成为梦境。所以,研究梦境的心理学家做过这样的实验,当被试处于快速眼动睡眠(做梦阶段)时,如果将水撒到他身上,在醒来后,做梦者会报告自己梦见了水。从这个角度看,梦境设计不是不可能的任务。 4、梦境VS现实,时间感知的一致性 看完《盗》片,很多人提出这样的疑问,我们做梦时大脑的运作速度是平常状态的20倍么?在探讨这个问题前,我们首先来对睡眠状态和清醒状态时大脑的运作状况进行简单的分析。心理学的研究已经发现,一个正常的睡眠周期分为四个阶段,外加一个快速眼动睡眠阶段(REM),REM就会出现我们常说的梦境。当REM结束,第二个新的睡眠周期就会开始,如此反复。 心理学家通过记录清醒状态下和睡眠状态下的脑电图(EEG)模式发现,从清醒状态到

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认知心理学概述 心智:心智是产生和控制知觉、注意、记忆、情绪、语言、决策、思维、推理等心理机能的成分。(认知的类型) 心智是形成客观世界表征的系统,促使人们采取行动以实现目标。(运作及其功能) 认知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研究的一种特定的理论取向,角度,强调心理加工、过程。 发展 1.起源 19世纪 唐德斯:反应时测验 第一个认知心理学实验,揭示了:心理反应虽然不能直接测量,但是却可以通过行为反应进行推测。 特:提出用实验的方法研究感觉。提出省。 他请对方向反省自己,然后描写他们自己对自己的心理工作方法的看法。他创造了特殊的方法来训练对方,让他们更仔细和完善地来看待自己,但不过分地解释自己的心理。这个工作方式与当时的心理学非常不同。当时的心理学更多的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艾宾浩斯:用人工实验的方法研究高级心理功能 重学节省法 节省:重学所花的时间短于最初学习所花的时间 威廉·詹姆斯:对心智的阐述并不建立在实验结果的基础上,而是依据他对自己心智运作过程的省。 2.20世纪 摒弃对心智的研究 华生:行为主义学派 (1)拒绝省 (2)心理学的研究重点应该是可观察的行为而不是意识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

格式塔心理学 托曼:认知地图 心智发展的复兴 计算机模拟:分不同阶段地对信息进行加工。 过滤器理论。 pet fMRI 人脑对面孔做出反应的区域:梭状面孔区(FFA)、海马旁回空间位置、纹状身体区(EBA)、 模块化-定位-一个模块就是指一个具有特殊功能的脑区 语言的定位 布洛卡区 威尔尼克区 大脑的分布式加工 不同的脑区对特征进行加工,并最终汇集在一起。不仅是感知加工,记忆、语言、决策和解决问题等认知过程也都遵循分布式加工原则。 大脑如何对事物进行表征 1.在物体的影响会聚在视网膜上的几毫秒,视网膜中感受器会将树的影像转化为电信号,电信号经过视网膜沿视神经传递,最终到达初级视觉感受区。 2.我们对物体的感受并不是基于对物体的直接感受,而是基于大脑中动作电位对数的表征。 3.表征的形成可能涉及一种叫做特征觉察器的神经元,这种神经元能对客体的特征做出反应。 4神经编码:神经元可以对特定类型的刺激做出反应,环境中的客体可以引发独特的神经元活动模式,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独特的神经元活动模式来描述我们看到的是树还是环境中的其他刺激(如鸟鸣声等),这种以神经反应模式来表征刺激的方式被称为神经编码 对初级视觉区中特征觉察器的发现是确定神经编码的第一步。

认知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认知心理学概述 1、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及学科性质 研究内容:是研究认知的内部心理机制--信息的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一门科学。学科性质:认知心理学从广义上说是一种心理学思潮,从狭义上说是一门学科。它从性质上属于理论学科。 2、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一)内部原因 1、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失败 2、早期心理学研究传统与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 3、心理语言学的发展 (二)外部因素 1、系统科学的发展: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 2、计算机科学的发展 3、社会实践、人才培养的要求 趋势: 1、利用新的科学技术,在基础研究方面有较大的突破 2、自然认知与社会认知相结合,加强了研究的生态效度 3、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扩大了研究范围。 3) (一)反应时法 1、反应时相减法 (1)基本内容 由荷兰唐德斯提出,基本假设是人的认知过程是由一系列加工步骤组成的,每个人制过程都是独立的。基本原理:某加工过程的时间=复杂反应时-简单反应时 把反应时分成三种: 简单反应时(A反应时)有一种刺激、一种反应,要求被试看到刺激呈现就立即做出反应。选择反应时(B反应时)是多个刺激,每个刺激都有与之相对应的行为反应。 辨别反应时(C反应时)有多个刺激,但只对特定一个刺激做出反应。对其与刺激不做反应。(2)减法反应时方法的条件 减法反应时实验的逻辑是安排两种反应时作业,其中一个作业包含另一个作业所没有的一个因素,而在其它方面均相同,从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之差来判断与之相应的加工阶段。 揭示某种信息加工作业中包含的主要加工阶段。当一种作业由一系列加工阶段完成时。 2、因素相加法(又称加法反应时实验) (1)基本原理: 由斯腾伯格提出,完成某一项作业所需要的全部时间,是每个加工阶段所需要的时间的总和。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对作业的完成时间具有独立的效应,那么这些因素一定影响到作业的不同阶段。反之,这些因素影响到同一加工阶段。 (2)加法反应时的条件 某种作业的信息加工必需由一系列独立的加工阶段组成,在每种加工阶段前一加工所得的信息以某种方式被转换,然后继续通向下一阶段。每一加工阶段的信息加工的速度与转换的性质不受其它阶段的影响。

认知心理学名词解释

认知心理学名词解释 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过程的学科,即研究人接受、编码、操作、提取和利用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知觉、语言、智能、表象、思维、推理、问题解决、概念形成和创造性。广义的认知心理学主要探讨人类内部的心理活动过程、个体认知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对人的心理事件、心理表征和信念、意向等心理活动的研究。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理论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称为信心加工心理学。 信息加工理论:20世纪50年代末、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推动了信息加工理论,用计算机对信息的输入、存储、加工过程来解释人的认知过程的理论。 信息装置:即把人视为一个接受信息、加工和处理信息的传递装置。 信息编码:即一套信息加工的特殊规则。(它把消息、信号、符号或事物的状态,理解为是由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由一种能量媒介物转换成另一种能量媒介物,或由一种物理状态转换成另一种物理状态的过程。) 通道容量:即在一定时间内一个通道所能传递的信息的有限性或极限性。 符号操作系统范式;符号操作系统范式(象征的系统)在认知心理学领域又被称为“信息处理模型”、“符号处理模型”、“串行处理模型”等。1968年佩泊特出版《感知器》成为符号操作系统范式诞生的标志。符号操作系统范式把人看作一个“信息处理系统”,或者称作“符号操作系统”。代表人物纽韦尔和西蒙等人。 符号:就是模式,任何一个模式只要它能和其他模式相区别,它就是一个符号。 信息加工系统:是指能够接收、存储、处理和传递信息的系统。由记忆装置、加工器、效应器和接受器组成。 联想记忆;安德森和鲍威尔提出:首先分析简单的命题句子,并把分析后的句子输入到存储器中保持,当出现新句子时,调动已经存储在“网络知识库”中的信息来回答或解决问题。 适应性控制;即思维的适应性控制。安德森提出的有关一般性知识存储的认知模型,用程序来说明知识的组织和表象概念的激活过程,并对陈述性知识和程序进行区分。 联结主义范式:20世纪80年代兴起,联结主义认为,人类的认知活动的本质在于神经元之间的联结强度,以及它们之间不断发生的动态变化,即对信息进行并行分布式的加工处理,这种联结与处理是连续变化的模拟计算。其实质是用数学与计算模型的说明人类心智的过程与特点。 通用问题解决程序;由纽韦尔和西蒙设计,采用启发式程序,用“手段一目标分析”方式,把问题的解决程序通过提出一些子目标的办法一步一步地缩小初始状态和最终目标状态之间的差异,最后解决问题。 计算机隐喻是指把计算机作为人脑功能的一种心理模型,从中引申出人的认知过程或心理活动是一种“计算”的观念。 抽象分析方法:又称为会聚性证明法,是指采用人与计算机之间的功能类比,并以其他实验分析为辅助,通过结合与抽象,以推理、判断的方式得出结论的研究方法。 计算机模拟方法:指用计算机来模拟、检验、发现人的认知活动及其行为表现的规律的研究方法。 流程图式是指以作业图或信息流程图的形式表示人的心理活动,并以此分析人的信息加工过程的研究方法。 信息加工流程模式:由于认知心理学把人视为计算机式的信息加工系统,因此经常采用流程图的方式来分析与概括人的信息加工过程,它是一种简明、扼要地说明人的心理上活动过程的具体方法。(图例39)

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

单选5个多选5个名词解释2个简答3个论述1个综合1个 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 认知心理学是什么,主要研究的内容 认知心理学第二次革命 表征的概念,知道表征在大脑里的形式是怎样的 pp.4 Defini'on of Cogni've Psychology What is CP?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thinkingmind and is concerned with: –?How we attend to and gain informationabout the world –?How that information is stored andprocessed by the brain –?How we solve the problems, think, and formulate language ?How did Neisser (1967) regard cognition? CogniKon means all processes by which the sensory input is transformed, reduced, elaborated, stored, recovered, and used It is concerned with the internal processes involved in making sense of the environment, and decide what actionmight be appropriate (Eysenck, 2005) 认知心理学是对经由感知觉系统输入的刺激所进行的六种心理过程。包括:转换、缩减、精细化(添加)、存储、提取和运用 Cognitive psychology is the psychologicalscience which studies cognition, the mental processes that are hypothesized to underlie behavior. This covers a broad range of researchdomains, examining questions about the workings of memory, attention, perception,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reasoning, creativityand problem solving。 George Miller引发认知革命(心理学上的第二次革命) The scope of CP(认知心理学的范围P13) ??Cognitive neuroscience ??Sensation/Perception ??Pattern recognition ??Attention ??Consciousness ??Memory/learning ??Imagery ??Cognitive development ??Representation of knowledge ??Language use ??Thinking and concept formation ??Decision making ??Problem solving ??Human and AI Representation表征 A representation is nothing more than someway of organizing, manipulating(操纵), and storing information. ?Because of the overlap between cognitive science and computer science, a cognitive representation is often discussed in the same terms as a computational data structure, or a set of

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

6、仔猪吃过初乳后适当过哺寄养调整,尽量使仔猪数与母猪的有效乳头数相等,防止未使用的乳头萎缩,从而影响下一胎的泌乳性能。寄养时,仔猪间日龄相差不超过3天,把大的仔猪寄出去,寄出时用寄母的奶汁擦抹待寄仔猪的全身。 7、7-15日龄小公猪去势,去势时要彻底,切口不宜太大,术后5%碘酊消毒。 8、产房适宜温度,分娩后1周27℃,2周26℃,三周24℃,四周22℃。保温箱温度:初生36℃,体重2 kg 30℃,4 kg 29℃,6 kg28℃,6 kg以上~断奶27℃,断奶后三周24~26℃。 9、产房要保持干燥,产栏内只要有小猪,便不能用水冲洗。预防仔猪下痢,参照《黄白痢综合防治措施》。 10、补料:出生后5~7日龄开始诱补料,保持料槽清洁,饲料新鲜。勤添少添,晚间要补添一次料。每天补料次数为4~5次。 11、产房人员不得擅自离岗,有其他工作不得已离岗时每次离开时间控制在1小时以内。 12、仔猪平均25~28日龄断奶,一次性断奶,不换圈,不换料。断奶前后连喂3天开食补盐以防应激。 13、断奶后一周,逐渐过渡饲料,断奶头两天注意限料,以防消化不良引起下痢。 14、在哺乳期因失重过多而瘦弱的母猪要适当提前断奶,断奶前3天需适当限料。 保育舍饲养管理技术操作规程 一.工作目标 1. 保育期成活率94%—97%以上。 2. 7周龄转出体重14Kg以上。 3. 9周龄转出体重20Kg以上。 二.工作日程 7:30~8:30 喂饲 8:30~10:30 清理卫生、其他工作 10:30~11:00 喂饲 14:00~14:30 喂饲 14:30~16:30 清理卫生、其他工作 16:00~17:00 喂饲

认知心理学课后习题第一、二章

第一章绪论 基本概念 1.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包括知识的获得、贮存、转化、使用 2.认知心理学:心理学研究的一种特定的理论定向、角度或途径,强调心理结构和过程 3.认知途径:强调心理结构和过程的心理学研究理论 4.内省:被训练过的观察者仔细地、小心地主义他们自己的感觉,精确地辨别这些感觉,并尽可能客观地报告这些感觉 5.信息加工途径:来自于计算机科学和通讯科学,心理过程与计算机的操作相比较,得到更好的理解,心理过程可以解释为系统从刺激到反应的一系列阶段中所完成的信息加工。 6.生态学效度:研究所获得的结果页应该能够适用于现实世界中自然发生的行为 7.认知科学:是试图回答有关心的问题的领域,考察知识的性质、组成、发展、和运用 8.认知神经科学:考察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如何解释认知过程 9.脑损伤:涉及组织破坏,通常由中风、肿瘤或事故引起 10.PET扫描: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扫描认知活动和血流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测量血流模式得到脑活动图 11.MRI:磁共振成像,通过让强但无害的磁场穿过被试头部,采集来自某些分子的射线,这些分子集结在不同组织的不同部位中,最终采集一系列脑图像 12.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用时更短,费用更少的细致血流图像 13.ERP:事件相关定位,记录被试在对刺激进行反应时,脑电活动的微小变动,又叫诱发反应电位技术 14.单细胞记录技术:通过将微电极插在单个神经元旁边或者甚至插进单个神经元,来研究动物脑和神经系统的特征 15.人工智能:AI通过创建计算机程序,来让计算机显示出典型的只和人类相联系的只能行为,一种探索尽可能高效地完成任务的途径,考虑两个主题,语言和问题解决 16.计算机模拟:将人的局限考虑进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17.PDP途径:平行分布加工途径,认知过程从网络角度来解释,这种网络把像神经元一样的单元连结在一起 18.联结主义:平行分布加工途径又叫做联结主义和神经网络 19.平行加工:信息加工时平行和分布式的 20.系列加工:一系列离散的操作,只有一个步骤完成了,系统才会进入到下一步 21.节点:大脑皮层区域里,神经活动的部位,节点是相互联系的 思考题 1.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为什么要学习和了解认知心理学这门学科 答:a.认知是人类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b.对认知心理学的了解,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心理学的其他一些研究领域 c.能帮助我们了解我们自己,了解我们的大脑或心究竟是如何工作的 d.给我们启示,告诉我们如何改善我们的认知技能 2.试比较内省法、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与认知途径,在对高级心理过程的强调上有何区别 答:内省法是指被训练过的观察者仔细的、小心的报告他们自己的感受,精确地辨别这些感受,并尽可能客观的报告这些感受。冯特的仔细的严格的方法,在很多方面类似今天的认知研究,不过冯特特别指出,像思维、语言和问题解决这样的高级心理过程,不适合用内省技术来研究 行为主义是一种仅仅依靠客观的、可观察的反应的途径,他强调行为的环境决定性,而

认知心理学代表人物

让〃皮亚杰 您检索的皮亚杰,一般指让〃皮亚杰,其他释义请点击此处。 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年8月9日-1980年9月16日),瑞士人,是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成为了这个学科的典范。皮亚杰早年接受生物学的训练,大学时期学习哲学。但他在大学读书时就已经开始对心理学有兴趣,共曾涉猎心理学早期发展的各个学派,如病理心理学、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精神分析学说。从1929年到1975年,皮亚杰在日内瓦大学担任心理学教授。皮亚杰对心理学最重要的贡献,是他把弗洛伊德的那种随意、缺乏系统性的临床观察,变为更为科学化和系统化,使日后临床心理学上有长足的发展。 简介 让〃皮亚杰 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他先是一位生物学家,之后成为发生认知论的哲学家,更是一位以儿童心理学之研究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身份的顺序代表了皮亚杰一生从事智慧活动的历程。 自1936年起,皮亚杰一共荣获了三十多个全球各地的大学及学术团体所颁发的荣誉博士学位,更负责主持多项重要国际联合的会议、组织与团体,他一生中所得到的大大小小奖项不计其数,更于1969年获颁美国心理学会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77年获得了心理学界殊荣——爱德华〃李〃桑代克奖。 而皮亚杰一生的贡献并不止于心理学,他的理论对于现今的哲学、教育学、人工智能的发展……都产生了难以估量的深远影响。[1] 皮亚杰(1896一l980)是当代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及教育家。出生于瑞士。父亲是位有自由思想的大学教授,母亲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两人常因见解不同而发生争执。 他对生理学具有浓厚兴趣和突出才能,10岁在自然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1918年获博士学位。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对“人是怎样获得对于世界的认识”的哲学问题产生兴趣。由于纯熟的生物学知识及方法对解决此类问题无能为力,他便试图通过其他途径来作研究,因此对心理学也产生兴趣。 1918年,他进入心理实验室工作,研读弗洛伊德著作,感到精神分析学说虽有趣,但失于思辨,不是严谨的科学。他从中吸收和学到一些重要概念与方法(如儿童发展阶段理论、临床谈话法等),对他后来从事儿童心理学研究极其有益。1919年,皮亚杰到巴黎大学从事病

认知心理学讲义整理2

第二章注意 一、注意的定义 ●W i l l i a m J a m e s “I t i s t h e t a k i n g p o s s e s s i o n b y t h e m i n d,i n c l e a r a n d v i v i d f o r m,o f o n e o u t o f w h a t s e e m s e v e r a l s i m u l t a n e o u s l y p o s s i b l e o b j e c t s o r t r a i n s o f t h o u g h t.F o c a l i z a t i o n,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o f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a r e o f i t s e s s e n c e.I t i m p l i e s w i t h d r a w a l f r o m s o m e t h i n g s i n o r d e r t o d e a l e f f e c t i v e l y w i t h o t h e r s.”(1890,p p.403-404) ●一般定义 T h e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o f m e n t a l e f f o r t o n s e n s o r y o r m e n t a l e v e n t s 二、注意的基本特征 ●注意的选择性 ●注意的持续性 ●注意的转移 注:注意的持续、转移以及分配,都体现出人对注意的控制 三、注意研究的几大课题 ●加工能力与选择性注意

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上课讲义

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认知心理学概述 心智:心智是产生和控制知觉、注意、记忆、情绪、语言、决策、思维、推理等心理机能的成分。(认知的类型) 心智是形成客观世界表征的系统,促使人们采取行动以实现目标。(运作及其功能) 认知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研究的一种特定的理论取向,角度,强调心理加工、过程。 发展 1.起源 19世纪 唐德斯:反应时测验 第一个认知心理学实验,揭示了:心理反应虽然不能直接测量,但是却可以通过行为反应进行推测。 冯特:提出用实验的方法研究感觉。提出内省。 他请对方向内反省自己,然后描写他们自己对自己的心理工作方法的看法。 他创造了特殊的方法来训练对方,让他们更仔细和完善地来看待自己,但不过分地解释自己的心理。这个工作方式与当时的心理学非常不同。当时的心理学更多的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艾宾浩斯:用人工实验的方法研究高级心理功能 重学节省法 节省:重学所花的时间短于最初学习所花的时间 威廉·詹姆斯:对心智的阐述并不建立在实验结果的基础上,而是依据他对自己心智运作过程的内省。 2.20世纪 摒弃对心智的研究 华生:行为主义学派 (1)拒绝内省 (2)心理学的研究重点应该是可观察的行为而不是意识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

格式塔心理学 托曼:认知地图 心智发展的复兴 计算机模拟:分不同阶段地对信息进行加工。 过滤器理论。 pet fMRI 人脑对面孔做出反应的区域:梭状面孔区(FFA)、海马旁回空间位置、纹状身体区(EBA)、 模块化-定位-一个模块就是指一个具有特殊功能的脑区 语言的定位 布洛卡区 威尔尼克区 大脑的分布式加工 不同的脑区对特征进行加工,并最终汇集在一起。不仅是感知加工,记忆、语言、决策和解决问题等认知过程也都遵循分布式加工原则。 大脑如何对事物进行表征 1.在物体的影响会聚在视网膜上的几毫秒内,视网膜中感受器会将树的影像转化为电信号,电信号经过视网膜沿视神经传递,最终到达初级视觉感受区。 2.我们对物体的感受并不是基于对物体的直接感受,而是基于大脑中动作电位对数的表征。 3.表征的形成可能涉及一种叫做特征觉察器的神经元,这种神经元能对客体的特征做出反应。 4神经编码:神经元可以对特定类型的刺激做出反应,环境中的客体可以引发独特的神经元活动模式,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独特的神经元活动模式来描述我们看到的是树还是环境中的其他刺激(如鸟鸣声等),这种以神经反应模式来表征刺激的方式被称为神经编码 对初级视觉区中特征觉察器的发现是确定神经编码的第一步。

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一、填空 1.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塞)尔Neisser出版了名为《认知心理学》的专著,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产生。 2.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类认识的本质是信息加工的过程,它包括自动加工过程和控制加工过程,并提出了信息加工的时序性、认知资源的有限性和心理资源分配的观点。 3.联结主义取向的认知心理学认为人对信息的加工处理的是以平行加工(并行)的方式进行的。 4.随着外界物理刺激强度的增加,神经系统内的动作电位的频率也有所增加这种现象叫频率编码。 5.在差别感觉阈限研究中表明,最小可觉差与刺激强度之比在中等刺激强度时是有意义的。 6.学习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的信息加工水平,其最高的加工水平是对这个刺激信息的意义进行精细加工或语义加工,即从刺激信息中抽取出意义的过程。 7.认知心理学把人所从事的某些典型活动,按先后次序所作的有组织的认知称为脚本。 8 .在短时记忆中,输入的刺激信息主要是以听觉代码形式来对信息进行编码的。 9 .认知心理学是关于人类心智的多学科、跨学科的合作性研究,由心理学、计算机科学、语言学、人类学、神经科学和哲学六个领域的学科组成。 10. 在进行自由回忆训练时,几乎所有的单词都是按种类回忆起来而不是按词表中呈现的顺序来回忆,这种现象叫做词汇类聚现象。 11 .内隐联想测验方法是格林沃尔德在1998年最早提出来的。 12 .言语触接是指字或词汇符号必须转换成语音信息,然后借助于语音信息,才能接触到心理词典中该字或词汇的语义信息,它的词形到词义之间存在着语音的媒介作用。 13 .认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涵义,广义的认知相当于认识。狭义的认知相当于记忆。 14.认知心理学的主要范式有两个一个是信息加工范式,另一个是联结主义范式。 15.斯腾伯格认为,短时记忆中对刺激信息的加工处理是以完全系列扫描的方式进行的。 16.英国心理学家布劳德本特最早提出了注意的过滤器理论。 17.问题解决空间包括当前状态和目标状态,和使问题从一种状态向另

认知心理学复习重点整理

认知心理学复习重点 选择题20分,5个实验,1个论述题,4个简答题。前七章 1.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的内容、核心、认知心理学中的两个研究指标:确 反应时和正率。 2. 复述分为两种:简单复述和精细复述3.感觉记忆的研究是用什么方法来研究的?部分报告法 4 图像记忆的容量?9 到20 个保持时间300到500 毫秒 5.侧向扩散 6 问题行为图包含的两个成分 7.深层转换语法包含的两个成分 8 推理产生错误的原因 9 速度与正确率权衡问题 10 鸡尾酒会效应 11 自由回忆实验 12 人工代理 13 问题空间 14 模式识别 15 追随程序 16 范畴大小效应 17 Burner 的人工概念的实验 18 系列位置效应的实验 19 探测刺激的实验探测法的实验(短时记忆的遗忘) 20 注意章节:注意的选择机制知觉选择模型和反应选择模型中枢能量理论计算机模拟 法基本逻辑知觉产生的理论 21 Sternberg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方式的实验 22 Paivio 的斑马试验 23 Navon 的整体加工与局部加工实验 24 轮廓比较与命名实验(又称短时记忆视觉编码实验)

1.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的内容、核心、P1 认知心理学: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可称作信息加工心理学,主要研究认知或认知过程,研究范围包括感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或认知过程。认知心理学中的两个主要研究指标:反应时和正确率(即作业成绩)。 2. 复述P84 复述是一种不出声地对刺激信息进行重复默诵的内部过程。复述可以分为机械性复述或称为保持性复述(maintenance rehearsal和精致性复述或称为整合性复述(elaborative rehearsal。) 1)简单复述即以前所说的的复述,它有助于项目在短时记忆中保持,即如复述缓冲器,现又称为保持性复述。 2)精致性复述是将要复述的材料加以组织,将它与其他信息联系起来,在更深的层次上进行加工。这种复述又称为整合性复述,可以使信息转入长时记忆。 3.感觉记忆的研究是用什么方法来研究的?部分报告法P75 部分报告法:Sperling 在每组的视觉刺激信息呈现之后(呈现时间50 毫秒),发出一个声音,提示3 行字母中的哪一行要求被试报告出来。其中上行的字母与高音相联系,中行的字母与中音相联系,下行的字母与低音相联系。要求被试在字母呈现后,根据出现的声音信号,对相应一行的字母马上做出报告(部分报告法)。 4 感觉记忆P7 5 当外部刺激直接作用于感觉感觉,产生感觉像后,虽然刺激的作用停止,但感觉像仍可维持极短的片刻。这种感觉滞留在视觉中最为突出。感觉滞留表明感觉信息的瞬间贮存。这种记忆就是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图像记忆的容量为9 到20 个;保持时间300到500毫秒;声象记忆的容量为8到9个项目,时间为4秒。 5.侧向扩散P89 侧向扩散是指在某一个水平上,或者是较浅的水平或者是较深的水平,加工在横向扩展开来。以阅读为例说明:校对阅读和要点阅读。 6 问题行为图包含的两个成分P10 问题行为图 一种分析口语记录的方法称之为问题行为图,这是Newell 和Simon 提出的分析方法,可以使人直观地看出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操作的序列。这种问题行为图有两个成分组成:1)知识状态,即人在某一具体时刻所知的关于改该作业或问题的全部信息;2)操作,即人每次用来改变其知识状态的手段。 7.Chomsky 的生成转换语法包含的两个成分P219——222 包含短语结构语法和转换语 法,而以后者最为著名。 短语结构语法认为,一个句子是有许多组成成分构成的,其中短语是最重要的结构。Chomsky认为,短语结构语法仍未能完全确切地解释语言。区分句子的两种结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8 推理产生错误的原因P200——204 气氛效应理论; 换位理论; 心理模型理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