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西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

我国西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

我国西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
我国西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

我国西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

我国西北地区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本区地处亚欧大陆腹地,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则是高大的山系和巨大的内陆盆地,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干旱是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并由此形成了以草原、荒漠为主的景观特色。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而气候异常更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

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调查表明,在西北地区现代荒漠化土地中,有90%以上是人为因素所致。

虽然世界上几乎无人不知横亘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却很少有人知道与之相邻的萨赫勒地区。萨赫勒地区通常是指撒哈拉沙漠南缘东西延伸的干旱与半干旱、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年降水量大约为100-500mm 。20世纪60、70年代,萨赫勒地区遭受罕见大旱,并引发严重荒漠化,经济受到严重打击。

气候的严酷性决定了萨赫勒地区的传统经济以自给性质的游牧业为主。20世纪以来,随着人口经济发展及交通条件改善,这里的传统游牧经济也向商品性定居牧业经济转化。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急剧增加,对粮食的需求迅速增加。这一因素促使萨赫勒以南的旱作农业不断向北推进,农牧之争加剧。

非洲萨赫勒

地区的土地

荒漠化

前苏联垦荒区的土地荒漠化

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在西西伯利亚平原及哈萨克丘陵北部地区组织大规模的垦荒。这一地区属于草原带向半荒漠带过渡的干草原带,气候干旱,降水量和降水变率大,干旱年份出现的频率很高。这一地区地势较平坦,没有任何天然屏障阻挡来自极地和西伯利亚寒风的侵袭,冬春两季常有6-8级大风。冬季的强风常将农田的积雪全部吹掉,春末夏初常形成大范围沙尘暴。

在垦荒初期,人们没有充分考虑到垦荒区的气候和土壤等自然条件的特点,没有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而是采用快速联片的“剃光头”式的开荒及不恰当的耕作方法,如使用壁犁深翻土地,将作物残茬埋入土中等,结果导致生态平衡失调,土壤风蚀以及由此引发的黑风暴一度十分严重。

西部土地资源荒漠化的原因分布及解决措施

西部土地资源荒漠化的原因分布及解决措施 【论文摘要】中国西部土地荒漠化的原因是什么?中国西部土地荒漠化的分布和表现,以及我们采取怎样的积极有效措施解决西部荒漠化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反复思考。 【论文关键词】土地荒漠化原因,土地荒漠化分布表 现,治理西部荒漠化土地的策略。 土地荒漠化既是自然现象,又是社会现象,可以说是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结果。因此,我们在研究西部土地荒漠化原因的时候,必须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入手。 一.中国西部土地荒漠化的原因是什么? 从自然方面来看,中国西部存在着容易导致土地荒漠化的条件。中国西部是我国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的所在地,在高原与高原和高原与盆地的结合部,地形地貌十分复杂,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全新世以来,我国气候曾发生过周期性的变化。在由暖到寒或由寒到暖的过渡阶段,气候振荡,灾害频繁,往往对西部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负面的影响。尽管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干旱的西北地区,因风力侵蚀和水力侵蚀而发生过土壤退化的事。西北地区深处内陆,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干燥,沙漠较多。由于降水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加之气候干旱,蒸发量大,所以一年中湿度差别较大,容易出现水灾、旱灾和风灾。历史时期西北地区此类灾害屡见不鲜。 从社会方面来看,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大大加速了西部土地荒漠化的进程。我国对西部地区的开发已有五千年的历史。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岁月中,西部开发的活动基本上没有停止,但由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影响。有些王朝在进行西部开发时,不考虑西部各地经济社会的差异。或只注重军事控制,不注意经济效益。对于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或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地方,进行过度开发,甚至竭泽而渔;对其他地方则视而不见或很少过问。而滥垦滥牧、毁坏森林和粗放的耕作方式则直接影响着西部土地荒漠化的进程,对西部土地荒漠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此外,对水资源使用不当也曾导致土地荒漠化的发展。目前塔里木河两岸的胡杨林面积由686万亩减至150万亩,下游地区60年代开垦的45万亩良田仅存18万亩。著名的罗布泊已经干涸,荒漠化的发展呈现出加速的趋势。使地下水位上升,次生盐渍化发展,源流输往干流水量减少。 二.中国西部荒漠化土地的分布和表现 西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主要表现为农田和草场的沙化。我国西北地这些漠分布于东经75°至东经122°,北纬37°至北纬47°的高原、盆地和平原之间,总面积达70多万平方千米。除沙漠之外,西部地区还有将近60万平方千米的戈壁。 在茫茫沙漠和漫漫戈壁的周边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情况随处可见,不少地方的耕地和草场已经完全沙化。内蒙古沙漠化土地最多,;其次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知识交流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最新考纲]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 [思维导 的治理保护措施。 [考纲解读] 1掌握荒漠化的概念、形成原因和治理措施。 2. 理解不同地区荒漠化产生的自然原因、人为原因及 其防治措施。 考点一荒漠化 EF基础落实--------------------------- ■ 仁含义 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 2 ?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因素 气候干旱,大风频繁,日照时间长 (1) 自然因素土地表层风化强烈,碎屑物质积累 大面积地表裸露 ⑵人为因素:过度放牧、乱砍滥伐、盲目开垦等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3 .荒漠化的危害 (1) 许多村庄、交通线、水库等受到风沙的威胁。 (2) 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⑶导致植被和地表形态的破坏。 (4)使生物的生产力持续下降,粮食和牧草减产甚至绝收。 4 ?荒漠化的防治 (1) 防治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2) 防治措施:退耕还林还草,建设生态防护林,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_______________ 民。 【提示:实现荒漠化防治的根本措施是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1.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 (1) 自然因素一一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①基本条件一一气候干旱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化的发展。 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f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重要影响因素一一气候异常 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变率大。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则加速荒漠化进程。 人为因素分布区及破坏原因危害 过度樵采 能源缺乏地区:樵采天然植被作为燃料;草药材分 布区:采挖药材、发菜增加收入 严重破坏草场,易造成风沙侵蚀 过度放牧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为 求得短期经济利益,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 加速了草场退化和沙化进程 过度开垦 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从事农业(种 植业)生产 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 水资源利用不当绿洲:中上游过度利用水资源,导致下游 水源短缺,生态恶化; 灌溉农业区:大水漫灌 次生盐渍化 2 .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措施 地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渍化深化整合

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尹时芳12级金融二班 摘要我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危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土地荒漠化呈现分布广泛、成因复杂多变、类型多样、发展迅速、危害严重等特点。近年来,虽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使荒漠化和沙化扩延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但整体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从我国的长远发展考虑,研究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是十分重要的,并且是越来越迫切的。 关键词土地荒漠化; 成因;防治措施 目前,我国的人口不断增长,但土地面积在不断减少,在我们面临的诸多的环境问题中,荒漠化是最为严重的灾难之一。对于受荒漠化威胁的我们来说,荒漠化意味着我们将失去最基本的生存基础--有生产能力的土地的消失。因此,对我们人类尤其是中国人民,研究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现状及防治措施是十分重要的,并且是越来越迫切的。 1土地荒漠化概念及成因 土地沙漠化是指风力作用为主形成的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过程,土地表面出现的风蚀和流沙堆积的沙质荒漠化景观。土地荒漠化分为自然荒漠化和人为荒漠化,前者是气候变化、土地干旱、土壤和地下水逐渐盐碱化的结果,后者则是人为的不合理经济活动的结果,是干旱土地的复杂自然环境与人类为了保证自身生活资料而对这一环境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这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在现代土地加速荒漠化发展的过程中,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则占主导地位。 1.1荒漠化发展的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指异常的气候条件(尤其是严重、长期的干旱条件)造成植被退化, 风蚀加快, 引起荒漠化。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多分布在内陆腹地, 是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蒸发量最大、最为干旱和生态及其脆弱的环境地带[16]。气候干燥时,加快了荒漠化的进程, 气候湿润时, 荒漠化就逆转。我国华北地区近年来历次沙尘天气过程的强供沙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中西部与河北西北部近25 万hm2 的沙化发展区(京西北沙化发展区) [22]。而且, 最近几年频繁发生于我国西北、华北(北部) 地区的沙尘暴更加剧了这些地区的荒漠化进程。 有关研究结果也同样证明了以上论述,1990年底,由国家科委组织编写的中国科技蓝皮书———《气候》,明确指出了我国北方近年干旱化的趋势,列举了西北地区干旱化的证据:一是干旱出现的频率显著增加;二是湖泊水位下降、面积缩小,甚至干涸;三是河川径流量减少;四是冰川后退、变薄,雪线上升;五是荒漠及沙漠化土地面积明显扩展;六是指示性植被的衰退死亡等。在论及近10 a华北地区的干旱特点时又指出,这一地区降雨量愈来愈集中在夏季,年际变率加大,干旱的发生也愈来愈频繁。 1.2荒漠化发展的人为因素 1?2?1人口增长过快,对环境的压力增大 我国北方沙漠化发展较快地区与人口的过快增长有密切关系。由于人口的过快增长和落后的生产方式,加上长期缺乏对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造成了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出现了草场超载放牧、陡坡开荒、广种薄收、乱砍滥伐等问题。这些现象对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构成了很大威胁,造成了土地生产能力的消退,从而加剧了土地荒漠化进程。 1?2.2区域生态系统功能定位不准,造成环境恶化,土地荒漠化严重 自然生态系统有其本身固有的特点,在没有人类活动影响的前提下,其平衡不会失调。由于人类对其功能认识不清,长期违反自然规律进行生产活动,造成了生态恶化,大自然同样无情地惩罚了人类。如河北省坝上地区属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带,也是内陆河流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与反思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与反思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学生分析: 学生在初中学习过西北地区的基础知识,对西北地区的环境有所了解,但是由于主客观原因学生的地理基础比较薄弱,容易混淆部分概念,学习难度适中。 设计思想: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用形象化的手段使抽象的地理知识具体化,设置地理情境,让学生观察、体验、探究、理解地理事象,紧扣新课标要求并重视实施过程,采用演示实验教学法、讲解法、合作式学习法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 (2)了解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自然特征及其成因,能说明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4)了解不同历史时期荒漠化发生的地区及其不断变化的原因。 (5)了解我国荒漠化的危害及荒漠化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对荒漠化成因进行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概括总结能力; (2)应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地图,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范围、气候和植被景观的关系,培养分析归纳能力;培养与人交流、交往合作的能力。 (3)通过对荒漠化防治的总体思路、具体措施的论证,提高学生对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地理研究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与环境有密切关系。 (2)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及荒漠化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教学方法:演示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MP3等; 实验器材:一块木板、两个塑料垫其中一个垫子上有塑料小草、四杯沙子、两大杯清水、小电风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环境背景 -环境地理学论文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环 境背景 王平妹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沙410004) 摘要:中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问题严重,亟待解决。以宏观的角度,从自然因素(气候、地貌、水文、植被等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入手来研究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环境背景,找出荒漠化的主要因素和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为解决土地荒漠化问题提供理论指导。结果表明,干旱的气候是土地荒漠化形成的基础,在干旱气候条件下,人为活动是土地荒漠化的直接因素。 关键词: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环境背景 1 前言 根据《联合国关于发生在严重干旱和/或荒漠化的国家特别在非洲防治荒漠化的公约》,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土地退化是指由于土地或由于一种营力或数种营力结合致使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雨浇地、水浇地或使草原、牧场、森林或林地的生物或经济生产力和复杂性下降或丧失。西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主要表现为农田和草场的沙化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在我国可能发生荒漠化地区的总面积大约有337.1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34.6%,其中大部分发生在“西北地区”[2]。本文所说的西北地区是指荒漠化发生的行政范围,主要是新疆、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及内蒙古的荒漠化地区。环境是以人为主体的,分为自

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离开了人,谈环境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对于土地荒漠化的环境背景除了自然因素,人为因素不可忽略。本篇文章,对于荒漠化环境背景的讨论就主要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部分。 2 自然因素 2.1 气候 西北地区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年温差大,降水集中,四季分明,年降雨量较少,大陆性强,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大部分地方及新疆北部的一些地方年降水量在100mm至700mm之间,而内蒙古西部和新疆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均在100mm以下,有些地方年降水量甚至不足20mm。由于降水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加之气候干旱,蒸发量大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容易产生旱灾和水灾。水灾的直接后果是造成水土流失,而水土流失意味着地力下降,开始向荒漠化的方向发展。干旱造成土壤水和地下水大量蒸发。而土壤水、地下水与植物生长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在降水量极少的西北干旱地区,土壤的含水量主要靠地下毛管水供给。当地下水位下降,毛管水上升不能达到地表或植物根系层时,植被开始衰退,覆盖度降低,受到沙化的潜在威胁[1]。西北地区的气候要素的分布很不均[3],干旱半干旱的地区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十分敏感[4]。气候的变化也是影响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原因。气候变化是一个

-论中国土地沙漠化的成因

论中国土地沙漠化的成因、危害及防治策略 外国语学院英语四班 201505010401 徐艺玮根据课上所讲以及所播放的视频资源,由此探知沙漠化是沙质荒漠化的简称,是土地荒漠化的一种类型,其主要成因是气候因素和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同时,沙漠化对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也产生了严重的危害。防风固沙和合理水资源利用等是解决沙漠化的关键,并可开展工程治理、植物治理和汲水、输水及灌溉等一系列治理方法。 中国是受沙漠化严重危害的国家,自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就已开始大规模的沙漠治理研究。沙漠化土地的土壤粒间孔隙大,内部排水快,蓄水量少且易蒸发失水。且砂质土的毛管较粗,毛管水上升高度小,如果地下水位较低,不能湿润表土,植物则很难在表土上生长。由此,笔者论述了土地沙漠化的成因、危害及沙漠治理的主要方法,并重点比较不同技术间的优缺点,为土地沙漠化的治理提供依据。 一、中国土地沙漠化的成因 1、自然因素: 土地荒漠化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过程,它是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和脆弱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自然地理条件和气候变异为荒漠化形成、发展创造了条件。异常的气候,特别是严重的干旱条件,容易造成植被退化,风蚀加快,引起荒漠化。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当地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因而干旱本身就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当气候变干时,荒漠化就发展;气候变湿润时,荒漠化就逆转。全球变暖、北半球日益严重的干旱、半干旱化趋势等都造成荒漠化加剧。 2、气候因素: 赤道地区的上升气流在高空向两极方向流动,由于地球旋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南北纬30°附近,大部分空气不再前进,而在高空积聚,并辐射冷却下沉,近地面气层常年保持高气压,气象学上称之为"副热带高压带"。这一地带除亚欧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区外,其他地区气候干燥,云雨少见,而成为主要的沙漠分布区。 3、人为因素: 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在最大程度上影响了沙漠化的形成。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使土地承受的压力过重,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砍滥伐和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使土地严重退化,森林被毁,气候逐渐干燥,最终形成沙漠。 二、土地沙漠化的危害

土地荒漠化的现状与治理方法

土地荒漠化的现状与治理方法 土地沙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措施 摘要:治理措施土地沙漠化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是我国所面临的一个非常严峻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我国的沙漠及沙漠化土地面积约为160.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6.7%。当前我国沙漠化土地面积正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而且还有加速扩大的趋势。沙漠学专家、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樊胜岳对此颇为关注。他在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久治效不显,措施要反思,应拓展沙漠化治理的新思路,努力形成沙漠化防治的生态经济模式。 关键词:土地沙漠化;危害;引言: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一个人地系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人类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和程度上。由于人口增加和科技进步, 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之需求的增加成为必须和可能, 因而逐渐在人地关系中提升了人类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和调控力。在许多情况下, 这是人类在有效利用资源方面的进步。但也因不合理利用的方式, 不同程度地作用于资源环境的变化过程, 引起乃至控制着资源环境的不良渐变或突变, 如温室效应气体增加、大河断流、火灾、库区地震、水土流失等, 而土地沙漠化则是更为明显的一例。

1 土地沙漠化现状及危害 1.1现状。我国现有沙漠化土地168.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7.6%,其中沙漠面积为48.32万平方公里,戈壁面积为71.07万平方公里,风蚀残丘面积为3.2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西北12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西藏自治区。 1.2危害。土地沙漠化是我国当前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它恶化生态环境,破坏生存条件,加剧自然灾害发生,制约经济发展,加深了贫困程度,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给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据测算,我国每年因土地沙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相当于西北五省(区)年财政收入的3倍,沙区每年因风蚀损失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等达5590万吨,折合2.7亿吨化肥,受风沙危害,全国每年少养5000多万只,每年粮食减产30多亿吨,全国有2.4万多个村庄和城镇经常受风沙危害,有些甚至成为诱发民族矛盾、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沙漠化还威胁大中城市、交通运输、水利设施和工矿企业 。 2 土地沙漠化产生原因 2.1自然因素。在自然状态下,主要有水蚀和风蚀两个方面。由 于一些省份气候干旱、大风频繁,这是沙化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

西北地区荒漠化重点知识

1、荒漠化的类型 荒漠化按其形成原因、分布地区和特点不同又可分为三种类型: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1)土地沙漠化:指单纯风力作用下的沙质荒漠化。主要指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人类活动和干旱的影响,导致原有土地逐渐演化成类似荒漠景观的过程。 (2)石质荒漠化:石漠化是土地石质荒漠化的简称,指在亚热带湿润地区岩溶发育的自然环境背景下(喀斯特地貌区),受人为活动的干扰和破坏,造成土壤被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地表呈现出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如我国西南喀斯特地貌区表现尤为明显。 石质荒漠化发生的原因: 自然因素:(1).石灰岩地貌发育典型,地表土层薄(2).南方夏季高温多雨 人为因素:(3).过度樵采、滥砍滥伐,自然植被不断遭到破坏(4).过度开垦及不合理的耕作方式(5).过度放牧 (3)“红色荒漠”的分布与成因: 在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由于雨水冲蚀作用,使裸露的红壤丘陵地区的土壤成片、成块地流失,导致地层变薄甚至缺失而不能生长植物,称红色荒漠。红壤是我国亚热带湿润地区分布的地带性土壤,呈酸性,较贫瘠。 红壤的改良: ①土壤特性: 肥力低酸性强土质黏重 ②改良措施: 种绿肥,施矿质肥料;施石灰中和;土壤中掺砂子 “红色荒漠”(南方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形成原因的自然原因:山地丘陵为主,地形坡度大;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量大,地表侵蚀作用强烈。 人为原因: 人多地少→开荒种地;能源短缺→砍伐森林 (4)次生盐渍化: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由于气候干旱、蒸发量大,或引水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造成土壤盐分集聚所形成的现象。土地次生盐渍化多发生在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 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缺林!缺水!缺土!缺粮!缺钱!1 000多万广西石漠化地区的群众面临着共同的生存挑战。据最新监测结果,广西有石山面积8.33万平方千米,占该区国土面积的35.3%,比台湾和海南两省国土面积总和还多。其中,已经石漠化的土地达3 500多万亩、潜在石漠化土地2 700多万亩。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不和谐因素,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逾越的鸿沟。 (1)广西是我国石漠化问题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结合区域自然特征,试分析产生石漠化的原因。自然原因:本区岩溶地貌发育,石山面积广大,成土速度缓慢,植被覆盖率低;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多暴雨。 人为原因:石山区人口不断增多,毁林开垦、过度樵采、烧山、放牧、乱采石矿等人为破坏严重,致使石山森林遭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出现严重的石质荒漠化。 (2)石漠化对地区生态、社会经济发展有何危害? ①石漠化导致生态恶化,生存条件逐渐丧失,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②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威胁石山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 ③石漠化引起的生态恶化加剧了贫困,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④石漠化带来的泥沙淤积,成为红水河梯级电站的重大忧患。 (3)结合对荒漠化问题的理解,你认为应如何遏制广西地区石漠化的蔓延? ①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内蒙古中部地区土地荒漠化遥感调查及环境质量评价

内蒙古中部地区土地荒漠化遥感调查及环境质量评价 王琳;刘文灿;和海霞;白雅文;冯聪;陶乐 【期刊名称】《现代地质》 【年(卷),期】2006(020)003 【摘要】选择内蒙古中部地区作为典型荒漠化区域,根据荒漠化土地分类体系,确定决策树的结构以及各类地物在树形中的位置.基于各类地物的光谱反射特性和图像数据反映的综合特征,采取相应的识别和提取方法,以最大限度地利用遥感数据源.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从多光谱及多时相TM和ETM+遥感数据中提取出的光谱反射特性、土壤调节植被指数、土壤亮度指数以及土壤湿度指数等复合指数进行不同地物的分类和提取.结果表明:利用决策树分层提取法可以有效地排除和避免提取地物时多余信息的干扰及影响,目标明确.然后,通过图像代数检测法及目视解译法确定1990-2000年土地荒漠化的变化信息,对内蒙古中部地区的荒漠化演变规律做出分析.最后,结合研究区气候数据,在GIS支持下,通过对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和气候因子变化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研究区影响环境变化的主要因子是降水量与蒸发量(干燥度). 【总页数】8页(505-512) 【关键词】荒漠化土地;决策树;分层提取;演变分析;环境质量;遥感调查;内蒙古排【作者】王琳;刘文灿;和海霞;白雅文;冯聪;陶乐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土地科学技术系,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土地科学技术系,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土地科学技术系,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土地科学技术系,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土地科学技术系,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土地科学技术系,北京,100083

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及危害

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及危害 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主要是指异常的气候条件,特别是严重的干旱条件,由此造成植被退化,风蚀加快,引起荒漠化。人为因素主要指过度放牧、乱砍滥伐、开垦草地并进行连续耕作等,由此造成植被破坏,地表裸露,加快风蚀或雨蚀。就全世界而言,过度放牧和不适当的旱作农业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发生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同样,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用水管理不善,引起大面积土地盐碱化,也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从亚太地区人类活动对土地退化的影响构成来看,植被破坏占37%,过度放牧占33%,不可持续农业耕种占25%,基础设施建设过度开发占5%。非洲的情况与亚洲类似,过度放牧、过度耕作和大量砍伐薪村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荒漠化的主要影响是土地生产力的下降和随之而来的农牧业减产,相应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一系列社会恶果,在极为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造成大量生态难民。在1984-1985年的非洲大饥荒中,至少有3000万人处于极度饥饿状态,1000万人成了难民。据1997年联合国沙漠化会议估算,荒漠化在生产能力方面造成的损失每年接近200亿美元。1980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进一步估算了防止干旱土地退化工作失败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估计在未来20年总共约损失5200亿美元。199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估计由于全球土地退化每年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约423亿美元(按1990年价格计算)如果在下一个20年里在防止土地退化方面继续无所作为,损失总共将高达8500亿美元。从各大洲损失比较来看,亚洲损失最大,其次是非洲、北美洲、澳洲、南美洲、欧洲。从土地类型来看,放牧土地退化面积最大,损失也最大,灌溉土地和雨浇地受损失情况大致相同。从1980年和1990年所作估算的比较来看,由于世界各国防治土地荒漠化的进展甚微,在1978-1991年间,全世界的直接损失约为3000-6000亿美元。这尚不包括荒漠化地区以外的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 (责任编辑:扎西)

2021届高考地理专项训练(3)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荒漠化

(3)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荒漠化 1.土地荒漠化的实质是土地的退化。2019年6月17日是第二十五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我国的宣传主题是“防治土地荒漠化,推动绿色发展”。我国防治荒漠化研究起步早,以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为防治荒漠化的重要对策和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治理效果。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1)为迎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查找了四幅景观图片,其中属于土地荒漠化的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我国西北生态脆弱区土地荒漠化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有() ①气候干旱,多大风 ②深居内陆,距海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③植被稀少,植被覆盖率低 ④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图1为我国某日沙尘暴天气分布(阴影部分)示意图,图2为P地不同放牧强度物种丰富度变化示意图,其中6只羊/公顷为重牧强度、2只羊/公顷为轻牧强度。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下列有关P地放牧强度与物种丰富度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中牧条件下的物种丰富度最高 ②重牧条件下的物种丰富度最终小于轻牧 ③不同放牧强度下,物种丰富度均不一样 ④相同放牧强度下,物种丰富度的时间变化相同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②④ D.①③④ (2)为减少P地沙尘危害,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当地宜采取的措施有( ) ①兴修水利,引水灌溉 ②因地制宜退耕还草 ③定期实行休耕休牧 ④规定合理的载畜量和调整牲畜结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 D.②④ 3.包兰铁路从包头至兰州,全长900千米,全线有140千米在沙漠中穿行。其中在中卫和甘塘经过腾格里沙漠(如图1所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风沙活动严重影响了列车运行;后来采取了图2所示的草方格固沙、治沙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另据调查,图1中这片宁夏平原南端部分地区的绿洲退化严重。读图,回答下面三题。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案(湘教版必修3)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 【课标与教材分析】 本课的课程标准要求是“以区域为例,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荒漠化使大面积土地资源退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被列为十大环境问题之首。荒漠化日益严重地破坏着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力。 教材以荒漠化严重的我国西北地区为典型案例,首先分析了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其次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荒漠化的成因,并指出人类活动在荒漠化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接着介绍西北地区不同时期荒漠化土地的分布特点;最后根据荒漠化形成的背景、成因和过程的差异,指出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本文中的教学设计及板书为第1课时内容。 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初中及高一地理学习中已对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学生通过看报刊、图片、电视等媒体的宣传报道,对荒漠化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的了解尚不够系统和深入,对信息提取和整合缺乏系统性训练,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思维能力较差。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注重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知识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的能力。 【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采用案例教学法,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防治。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对阅读材料和图片的分析,和一系列的活动和思考分别穿插在相关知识学习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归纳。这样,一方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升华,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质是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学地理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最终提高全面素质。本课基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索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注重引导和鼓励学生思考,通过案例分析,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并理论联系实际,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的】 (一)知识和技能目标: 1.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其成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现象的感性认识,理解荒漠化的含义。 2.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因素的分析,了解造成荒漠化主要人为原因。 3.通过对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变等案例分析,明白荒漠化的危害。(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认识人类活动对整个地理环境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 环境观。

我国土地荒漠化现状及解决对策

我国土地荒漠化现状及解决对策 土地荒漠化简单地说土地荒漠化就是指土地退化,也叫“沙漠化”。狭义的沙漠化是指在脆弱的生态系统下,由于人为过度的经济活动,破坏其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土地沙化是环境退化的标志,是环境不稳定的正反馈过程。 一、造成土地荒漠化的原因 1、人为活动 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是土地荒漠化的直接原因。干旱土地的过度放牧、粗放经营、盲目垦荒、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过度砍伐森林、不合理开矿等是人类活动加速荒漠化扩展的主要表现。乱挖中药材、毁林等更是直接形成土地荒漠化的人为活动。另外,不合理灌溉方式也造成了耕地次生盐渍化。 2、地理环境因素和气候因素 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地区深居大陆腹地,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蒸发量最大、最为干旱脆弱的环境地带。当气候变干时,荒漠化就发展,气候变湿润时,荒漠化就逆转。近年来频繁发生于我国西北、华北(北部)地区的沙尘暴,更加剧了这些地区的荒漠化过程。 二、我国土地荒漠化现状 中国荒漠化形势十分严峻根据1998年国家林业局防治荒漠化办公室等政府部门发表的材料指出,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严重的国家之一。根据中国沙漠、戈壁和沙化土地普查及荒漠化调研结果表明,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4%,近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响。据中、美、加国际合作项目研究,中国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为541亿人民币。 三、土地荒漠化对我国造成的危害 1、可利用土地资源减少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已有67万公顷耕地、235万公顷草地和639万公顷林地变成了沙地。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后山地区、阿拉善地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河下游、青海省柴达木盆地、河北省坝上地区和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等地,沙化地区平均增加4%以上。由于风沙紧逼,成千上万的牧民被迫迁往他乡,成为“生态难民”。 中国国家林业局提供的资料显示,20世纪末,沙化每年以3436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每5年就有一个相当于北京市行政区划大小的国土面积因沙化而失去利用价值,全国受沙漠化影响的人口达1.7亿。 2、土地生产力严重衰退 土壤风蚀不仅是沙漠化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且是首要环节。风蚀会造成土壤中有机质和细粒物质的流失,导致土壤粗化,肥力下降。据采样分析,在毛乌素沙地,每年土壤被吹失5?7厘米,每公顷土地损失有机质7700公斤,氮素387公斤,磷素549公斤,小于0.01毫米的物理粘粒3.9万公斤。中国科学院测算,沙漠化致使全国每年损失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等达5590万吨,折合化肥2.7亿吨,相当于1996年全国农用化肥产量的9.5倍。 3、自然灾害加剧

浅析西北地区荒漠化问题——以甘肃省为例

浅析西北地区荒漠化问题——以甘肃省为例 摘要 我国西北干旱区的荒漠化可以归纳为荒漠的荒漠化和绿洲的沙漠化这两种类型。其中,荒漠的荒漠化主要表现为沙漠化,绿洲的荒漠化主要包括绿洲的干旱化、沙漠化和盐渍化这三种类型。绿洲的干旱化和沙漠化一甘肃省的民勤最为典型。首先,甘肃省地处我国西北内陆腹地区,在干旱的自然背景下,由于不合理的经济活动,造成风蚀、水蚀及盐渍化荒漠化土地广泛分布,近半个世纪以来,沙尘天气日益加剧,沙漠土地的面积迅速扩展,生态平衡日益失调,生态环境也逐步恶化,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整个地区人们的生活也造成了不良影响,同时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也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因此针对甘肃省荒漠化成因及扩展的深层次原因分析,提出了今后一段时期荒漠化防治思路与对策,并对今后土地荒漠化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沙漠化;荒漠化;甘肃省;自然资源 引言

干旱化常导致绿洲植被的衰退和死亡,致使绿洲萎缩,也伴随着边缘地带与沙漠化叠加,从而导致流沙对绿洲的入侵。如果绿洲水源完全断绝,那么绿洲将会消失,最终演变为沙质荒漠或风蚀劣地。甘肃省位于我国典型荒漠化地区,处于干旱荒漠气候区域。在此地,春季气温升高叫其他地区更为明显,这就是当地春季物候期提前幅度相对较大的原因所在,同时也导致了当地以及中国西北沙区近几十年来沙尘暴天气增多和沙尘暴发生日期提前的原因。特别是甘肃省的民勤的绿洲区,其属温带干旱气候,降水稀少,亦无地表径流产生,那么人类的生产生活用水完全依赖于石羊河流域的地表水资源。可是近年来,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使本地区荒漠化日益严重,水资源也日益匮乏,导致了绿洲生态环境危机,引起了国家和广大学者的关注。因此,西北地区的严重荒漠化仍然是当今环境污染与自然资源保护的研究的一重要课题。 一、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现状以及面对的问题 按照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定义,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原因造成的干旱、半干早和亚湿润干早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和过程。甘肃是受荒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根据国家林业局《第二次全国荒漠化监测》的结果,1999年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达到267.4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7.9%。其中风蚀荒漠化面积187.3万平方千米,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70%;水蚀荒漠化面积26.5万平方千米,占9.9%;土壤盐渍化面积17.3万平方千米,占6.5%;冻融荒漠化面积36.3万平方千米,占13.6%。这些荒漠化的土地主要分布在18个省(区)的471个县(旗)。这些县大部分位于西部地区。 荒漠化是指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退化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它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也威胁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环境。随着今年来的全球变暖的影响,甘肃省的荒漠化也日趋严重,有近1/3的土地处于荒漠化。其中,甘肃沙化面积大约有10736平方千米。 甘肃沙漠化主要集中在河西地区,在毗邻毛乌素沙漠的环县北部以及黄河源头的玛曲等地也有分布。据资料统计,甘肃省总人口为2352万人,其中荒漠化地区总人口约有1042.4万人,占全省人口的44.3%。荒漠化土地面积为1947.18万公顷,其中沙漠化面积为1597.84万公顷,水蚀荒漠化面积为280.6万公顷,盐渍化为68.74万公顷,沙漠化面积占荒漠化土地面积的82%。同时,陕北地区和内蒙鄂尔多斯地区,内蒙科尔沁、西拉木伦河上游、宁夏中东部地区、贺兰山西麓山前平原,甘肃弱水流域、阿拉善中部及河西走廊绿洲边缘地带,沙漠不断向外扩展,使大片农田、草场呈现出荒漠景观。因此扭转荒漠化,合理的利用土地自然资源成为热门话题,同时,人们也在关注荒漠化土地的治理和防治,采取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来治理荒漠化土地,提高有限的自然资源的利用率。 二、甘肃省荒漠化日益加剧的主要成因 我国西北干旱区土地总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5%,大部分被戈壁,沙漠所覆盖。近几十年来沙漠化扩大的速度愈来愈快,形势严峻。形成沙漠化的原因,主要包括自然原因与人为原因两个方面。其中自然的影响是比较缓慢的,而人为因素占据主导地位,人类的

高中地理:2.1《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案(湘教版必修3)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包括四个环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材的处理。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前一节《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 理背景》知识的基础上,详细分析西北荒漠化的成因、防治措施以及成功 经验。 2、教学目标 a、知识与技能 (1)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形成是自然原因与人为因素作用于脆弱生态环境的结果。了解我国荒漠化防治的核心内容和整治模式。 (2)通过对荒漠化成因和荒漠化防治的总体思路、具体措施的论证,提高学生运用图文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 联系实际的地理研究能力。 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西北地区荒漠化成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荒漠化形成的决定性因素,若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 展,人地协调是其关键,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2)从荒漠化治理的成功案例中,让学生认识到荒漠化是可以治理的,但目前我国的荒漠化仍是总体扩张的趋势,因而防治荒漠 化又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提高辨证 唯物主义的思想认识。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本节的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基础来确定为荒漠化的治理为本节的重点,动植物的变化对荒漠化的指示作用为本节的难点。 4、教材的处理 荒漠化的成因需要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从图入手,推理分析。 在自然因素方面,引导学生从地理空间位置和气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在人为因素方面,引导学生理解人为因素是影响荒漠化的决定因素,分析 理解人类因素影响的不同表现,帮助学生认识通过调整人类活动方式,采 取正确的措施,荒漠化是完全可以逆转的,为荒漠化的治理讲述作好准备。 荒漠化的防治,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因地制宜,改善生态环境。这部分是本节,也是本单元知识的重点。荒漠化防治的核心在于协 调人地关系,要针对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并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 实施科学的管理,以获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他 们之间的知识关系: 二、教学方法

论我国土地荒漠化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鲁东大学 地理与规划 学院20 -20 学年第 一 学期 《 地理中国 》课程论文 课程号: 任课教师 成绩 正文 论我国土地荒漠化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摘 要】荒漠化是由于干旱少雨、植被破坏、大风吹蚀、流水侵蚀、土壤盐渍化等因素造成的大片土壤生产力下降或丧失的自然(非自然)现象。沙漠化是一种环境退化现象,对世界农业发展的一个重大威胁。它不仅使土地滋生能力退化,农牧生产能力降生物产量下降,可供耕地及牧场面积减少,而且能导致水土流失、土地贫瘠,已使不少国家遭致连年饥荒。论文主要阐述我国土地沙漠化的成因及土地沙漠化所带来的危害,并提出了有效的土地沙漠化防治策略。 【关键词】土地沙漠化; 成因; 现况; 防治策略 【正 文】 1荒漠化的定义 按照1994年10月在巴黎签署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中的定义,“荒漠化系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 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所以土地荒漠化分为自然荒漠化和人为荒漠化,前者是气候变化、土地干旱、土壤和地下水逐渐盐碱化的结果,后者则是人为的不合理经济活动的结果,是干旱土地的复杂自然环境与人类为了保证自身生活资料而对这一环境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这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在现代土地加速荒漠化发展的过程中,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则占主导地位。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的癌症”,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现代人类社会面临的四大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其他三个是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育与环境污染。 2我国荒漠化的成因以及现状 目前我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主要在我国西部,中国西部分为西北和西南两大区域:西北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古等省区,西南则包括四川、云南、贵州、广西、重庆、西藏等省市区。 2.1西北地区现状 西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主要表现为农田和草场的沙化。我国西北地区有十几处面积较大的沙漠,它们是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库姆达格沙漠,青海的柴达木沙漠风蚀地,内蒙的巴丹吉林沙漠、乌兰布和沙漠、雅玛利克沙漠、浑善达克沙地,内蒙、甘肃的腾格里沙漠,内蒙、宁夏、陕西的毛乌素沙地等等。这些沙漠分布于东经75°至东经122°,北纬37°至北纬47°的高原、盆地和平原之间,总面积达70多万平方千米。除沙漠之外,西部地区还有将近60万平方千米的戈壁。如此广袤的沙漠戈壁是中国西部独特的自然景观,也是西部土地荒漠化的重要表现。 2.2西南地区现状 西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则主要表现为农田的石漠化。石漠化地区土层浅薄,植被

我国西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

我国西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 我国西北地区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本区地处亚欧大陆腹地,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则是高大的山系和巨大的内陆盆地,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干旱是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并由此形成了以草原、荒漠为主的景观特色。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而气候异常更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 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调查表明,在西北地区现代荒漠化土地中,有90%以上是人为因素所致。

虽然世界上几乎无人不知横亘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却很少有人知道与之相邻的萨赫勒地区。萨赫勒地区通常是指撒哈拉沙漠南缘东西延伸的干旱与半干旱、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年降水量大约为100-500mm 。20世纪60、70年代,萨赫勒地区遭受罕见大旱,并引发严重荒漠化,经济受到严重打击。 气候的严酷性决定了萨赫勒地区的传统经济以自给性质的游牧业为主。20世纪以来,随着人口经济发展及交通条件改善,这里的传统游牧经济也向商品性定居牧业经济转化。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急剧增加,对粮食的需求迅速增加。这一因素促使萨赫勒以南的旱作农业不断向北推进,农牧之争加剧。 非洲萨赫勒 地区的土地 荒漠化

前苏联垦荒区的土地荒漠化 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在西西伯利亚平原及哈萨克丘陵北部地区组织大规模的垦荒。这一地区属于草原带向半荒漠带过渡的干草原带,气候干旱,降水量和降水变率大,干旱年份出现的频率很高。这一地区地势较平坦,没有任何天然屏障阻挡来自极地和西伯利亚寒风的侵袭,冬春两季常有6-8级大风。冬季的强风常将农田的积雪全部吹掉,春末夏初常形成大范围沙尘暴。 在垦荒初期,人们没有充分考虑到垦荒区的气候和土壤等自然条件的特点,没有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而是采用快速联片的“剃光头”式的开荒及不恰当的耕作方法,如使用壁犁深翻土地,将作物残茬埋入土中等,结果导致生态平衡失调,土壤风蚀以及由此引发的黑风暴一度十分严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