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聋校数学第十五册教案(简单的统计)

聋校数学第十五册教案(简单的统计)

聋校数学第十五册教案(简单的统计)
聋校数学第十五册教案(简单的统计)

简单的统计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2、使学生初步学会对一些原始数据进行分类和整理,填写完成简单的统

计表,并会看、会制作一些简单的统计表。

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4、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善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并会看、会制作一些简单的统计图。

5、使学生会对统计图表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受到国情教育。

教学课时: 24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教学内容:P72 例1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小华统计一个停车场里各种机动车的数量。她数出有摩托车3辆-小汽车15辆、大客车8辆、载重车6辆。请你帮助她完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二、新授

1、设计情景,导入新课。

2、指导学习。

例1 小华统计一个路口在10分内各种机动车通过的数量,并制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摩托车:8辆小汽车:31辆大客车:12辆载重车:23辆

上面收集的数据是原始数据,为了清楚地表示出10分内各种机动车通过的辆数和总辆数,需要把这些数据加以整理,制成统计表或统计图。

三、巩固练习:P74 1

四、作业: P74 1、2

第2课时

教学目的:巩固复习

教学内容:P75 3—6题

教学过程:

练习:1、讲练

2、作业: P75 4、5、6

第3课时

教学目的:学习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教学内容:P76 例2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新授

1、设计情景,导入新课。

2、指导学习。

例2 下面是四年级一班女同学测量身高的记录单。

这张记录单上每人身高的厘米数也是原始数据。为了能清楚地看出这个班女同学身高的分布情况,可以把这些原始数据按照数量的大小划分几组,然后分别统

计各组的数目,编制成表。

四年级一班女同学身高情况统计表

三、巩固练习:P77 做一做。

四、作业:P78 1、2

第4课时

教学目的:巩固练习。

教学内容:P3—5题。

教学过程:

一、练习

计算下面各题。

1、学生练习。老师讲解。

2、本题是实践题,通过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实际练习从收集数据到整理数据的统计方法,使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技能。

学生操作。老师讲评。

二、作业:P79 3、4

第5课时

教学目的:学习复式统计表。

教学内容:P80 例1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新授

1. 设计情景,导入新课。

2. 指导学习:

例1 下面是兴农小学四个课外小组的男女生人数:数学小组男生14人,女生8人:生物小组男生7人,女生8人;航模小组男生13人,女生4人;美术小组男生12人,女生12人。

请你把数据填写在合编以后的统计表中。

从上面的统计表中,可以看出:

这四个课外小组共有学生78人,其中男生有46人,女生有32人。

人数最多的是美术小组。

男生人数最多的是数学小组。

女生人数最少的是航模小组。

三、巩固练习:P81 做一做。

四、作业: P83 1、2、3

第6课时

教学目的:巩固练习。

教学内容:P85 4—8题

教学过程:

一、练习

4、(1)学生练习:先要填写统计表的表头,注意句子的通顺。然后根据要求填写表里的内容。(2)老师讲评。

5. (1)学生练习:要引导学生列好表,并正确的填写。(2)老师讲评。

6. (1)学生练习:注意:能简便的要简便计算。(2)老师讲评。

7. (1)学生练习:读题、列式、计算、答。注意:告诉的是每季度,要求的是每个月。(2)老师讲解。

8. (1)学生练习:读题、列式、计算、答。注意:单位“1”是去年的棵数。(2)老师讲评。

二、作业:P85 4—8题。

第7课时

教学目的:继续学习复习复式统计表。

教学内容:P86 例2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新授

1、设计情景,导入新课。

2、指导学习:

例2 下面是1994年至1996年东山村每年的总收入与村办企业收入的统计表。

东山村村办企业收入统计表

1997年3月制

从这个统计表可以看出:

(1)1996年全村总收入比1995年增加万元。

(2)1996年村办企业收入比1995年增加万元。

(3)1996年该村其他收入(包括粮食、副业等)比1995年增加万元。

(4)1996年村办企业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 %。

三、巩固练习:P87 做一做。

四、作业:P87 1、2

第8课时

教学目的:巩固练习

教学内容:P89 3、4、5

教学过程:

一、练习:

3、(1)学生练习:统计表的标题和竖栏留给学生自己填写,要求学生在填写

时注意完整简明。如果学生在组织语言时有困难,老师可以给以适当的启发。

(2)老师讲评。

4. (1)学生练习:教科书中没有画出表格,可以让学生共同讨论,集体制出表头,并在黑板上板书。然后再让学生在练习本上根据制出的表头,将表格填写完整。要注意让学生看清表中的要求,想好怎样计算这些题目中的百分数,然后再填。(2)老师讲评。

5、(1)学生练习:教科书中没有画出表格,可以让学生共同讨论,集体制出表头,并在黑板上板书。然后再让学生在练习本上根据制出的表头,将表格填写完整。要注意让学生看清表中的要求,想好怎样计算这些题中的百分数,然后再填。(2)老师讲评。

二、作业:P89 3、4、5

第9课时

教学目的:混合练习

教学内容:P90 6—9题

教学过程:

一、练习:

6、(1)学生练习:注意:本题的总数没有直接说,需要同学们计算,然后计

算百分数。(2)老师讲评。

7、(1)学生练习:仿照所学的统计表独立练习制表,本题没有要求计算,相

对简单。(2)老师讲评。

8、(1)学生练习:本题比上一题有所复杂,既要求制表又要求计算,要认真

制表和计算。(2)老师讲评。

9、(1)学生练习:(不要把求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混淆。)(2)老师讲评。

二、作业:P90 6、8、9。

第10课时

教学目的:学习在统计中求平均数

教学内容:P91 例1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四年级一班分成3组投篮球。第一组投中28个,第二组投中33个,第三组投中23个。平均每组投中多少个?

二、新授

1、设计情景,导入新课。

2、指导学习:

例1 四年级一班分成3组投篮球。第一组10人,共投中28个;第二组11人,共投中33个;第三组9人,共投中23个。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

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 28+33+23=84(个)

全班一共有多少人? 10+11+9=30(人)

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84÷30=2.4(个)

列成综合算式是:

(28+23+33)÷(10+11+9)=2.8(个)

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2.8个。

三、巩固练习:P92 做一做。

四、作业:P93 1、2、3

第11课时

教学目的:继续学习平均数。

教学内容:P92 例2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新授

1、设计情景,导入新课:

2、指导学习:

下表是四年级二班3个组投中篮球情况统计表。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 2.5×12+3×11+3.2×10=95(个)

全班一共有多少人? 12+11+10=33(人)

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95÷33=2.9(个)

综合算式:(2.5×12+3×11+3.2×10)÷(12+11+10)=2.9(个)

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2.9个。

三、作业:P94 5—7题

第12课时

教学目的:巩固练习

教学内容:P95 8—12

教学过程:

1、讲练

2、作业

教学目的:学习条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P96 例1

教学过程:

一、新授

1、设计情景,导入新课。

2、指导学习:

统计图的意义:

用统计图表示有关数量之间的关系,比统计表更加形象具体,使人一目了然,印象深刻。条形统计图:

例1 某地1992年—1996年的年降水量如下表。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步骤如下:

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2、在水平射线上,适当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

3、在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上,根据数据大小的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

表示多少。

4、按照数据大小,画出长短不同的直条,并注明数量。

看上面的统计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哪一年的年降水量最多?是多少毫米?

哪一年的年降水量最少?是多少毫米?

最多年降水量大约是最少年降水量的几倍?

三、练习: P97 做一做

四、作业:P100 1、2、3

教学目的:继续学习条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P98 例2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新授:

1、设计情景,导入新课。

2、指导学习:

例2 下面是前进机床厂各车间男女工人数统计表。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

想:这里每个车间的人数都分成男工和女工的人数,所以画条形统计图时,每个车间都要用两个直条分别表示男工和女工的人数。为了区别,可以不同的颜色来表示,并表明图例。

看上面的统计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男工人数最多的是哪个车间?最少的饿是哪个车间?

女工人数最多的是哪个车间?最少的是哪个车间?

从统计图中怎样找出哪个车间人数最多:哪个车间人数最少?

三、作业:P101 4——6题

第15课时

教学目的:巩固复习

教学内容:P7――10题

教学过程:

一、练习:

7. (1)学生练习:(2)老师讲评。

8. (1)学生练习:本题提示用1厘米长的直条表示10棵,帮助学生画出纵线上的刻度。(2)老师讲评。

9. (1)学生练习:先制统计表,再制条形统计图。要按要求绘制。

在绘制条形统计图时,学生可能对画垂直线上的刻度有困难,教师可以给以适当的启发,如:四个大队棉花和水稻对最多的四多少公顷?你选用多少厘米作为长度单位?每一刻度表示多少公顷?(2)老师讲评。

10. (1)学生练习:提醒学生注意,盐水的重量等于盐的重量加上水的重量。配置选种时盐的重量占盐水的重量的20%,是把盐水的重量看作单位1。

二、作业:P103 8、9、10

第16课时

教学目的:学习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P104 例3

教学过程:

一、复习 P103 第九题

二、新授

1、设计情景,导入新课。

2、指导学习:

折线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某地1996年每月的月平均气温如下表。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见P104)

制折线统计图的步骤与制条形统计图基本相同。只是不画直条。而是按照数据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看统计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高?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低?

哪两个月之间的平均气温上升的最快?哪两个月之间的平均气温下降最快?

三、练习:P105 做一做

四、作业:P108 2、3

第17课时

教学目的:继续学习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P106 例4

教学过程:

一、复习见P105 做一做

二、新授

1、设计情景,导入新课。

2、指导学习:

某市无线电一厂、二厂1988年—1996的产值增长情况如下表。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见P106)

看统计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哪个厂的工业产值长得快?哪一年的工业产值增长得最快?

三、练习:P107做一做

四、作业:P109 4、5、6

第18课时

教学目的:巩固练习。

教学内容:P110 7-10题

教学过程:

一、练习

7、(1)学生练习:本题是单式折线统计图,学生在制表时要给予现场指导。(2)老师讲评。

8. (1)学生练习:本题是复式统计图,学生在画图时,老师要给予指导。(2)老师讲评:

9. (1)学生练习:本题是复式统计图,学生在画图时,老师要给予指导。(2)老师讲评:

10. 解下面比例。学生练习老师讲解。

二、作业:P110 7—10题。

第19课时

教学目的:学习扇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P112 例5

教学过程:

一、新授

1、设计情景,导入新课。

2、指导学习。

扇形统计图的意义:

是用整个圆表示总数,用圆内各个扇形的大小表示各部分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数。通过扇形统计图可以很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的关系。

和桥村1996年各种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如下:

粮食作物: 84公顷棉花 24公顷

油料作物 12公顷

根据以上数据,制成扇形统计图。

制扇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是:

1、先算出各部分数量的百分之几。

2、再算出表示各部分数量的扇形的圆心角度数。

3、取适当的半径画一个圆,并按照上面算出的圆心角的度数,在圆里画出各

个扇形。

4、在每个扇形中表明所表示的各部分数量名称和做占的百分数,并用不同的

颜色或条纹把各个扇形区别开。

这道题的具体做法如下:

总公顷数:84+24+12=120(公顷)

粮食作物:84÷120=0.7=70%棉花:24÷120=0.2=20%

油料作物:12÷120=0.1=10%粮食作物:3600×70%=2520

棉花: 3600×20%=720 油料作物:3600×10%=360

扇形统计图(见P113)

二、练习:P114— 1

三、作业:P114 2、3

第20课时

教学目的:混合练习

教学内容:P115 4—7题

教学过程:

一、练习:

4.计算。(1)学生练习:(2)老师讲评。

5.(1)学生练习:复习制条形统计图的过程。(2)老师讲评。

6.(1)学生练习。复习制折线统计图的过程。(2)老师讲评。

7.(1)学生练习:复习制扇形统计图的过程。(2)老师讲评。

总结:先把三种统计图进行比较,说说它们的各自特点。老师加以总结,使学生知道这三种统计图是应用于不同的情况的。

二、作业:P115 5、6、7

教学目的: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P116 1、2 P119 1—3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1)学生练习:复习数据的收集和整理。(2)老师讲评。

1(1)学生练习:求平均数要注意:先求出总量和数量,熟悉总量=单量×数量(2)老师讲评。

二、练习:1、口算。进行比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1)学生练习:求平均数注意它们的关系:总量=单量×数量

(2)老师讲评。

3.(1)学生练习:认真看题,看需要收集哪些数据。(2)老师讲评。

三、作业:P119 2、3

第22课时

教学目的: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P116 3、4 P120 4、6

教学过程:

一、复习:

3.(1)学生练习:复习复式统计表:注意表格有哪些主要内容。(2)老师讲评。

4.(1)学生练习:复习复式统计表:注意表格有哪些主要内容。(2)老师讲评。

二、练习:

4.(1)学生练习:注意里面有求平均数的内容,有点复杂,要认真读题。(2)老师讲解。

5.(1)学生练习:注意词语的理解:发芽率就是求百分率。(2)老师讲评。

6.(1)学生练习:复习小数和分数混合运算。(2)老师讲评。

三、作业:P120 4—6题

教学目的: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P118 5—7题 P121 7—9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5. (1)学生练习:复习条形统计图的制作过程。(2)老师讲评。

6.(1)学生练习:复习折线统计图的制作过程。(2)老师讲评。

7.(1)学生练习:复习制作扇形统计图的过程。(2)老师讲评。

二、练习:

7. (1)学生练习:要求制作条形统计图还有要求百分率。

(2)老师讲评。

8、(1)学生练习:本题有点难度,老师先帮助分析一下,然后再自己做。(2)老师讲评。

9.(1)学生练习:复习解比例:运用比例的性质。(2)老师讲评。

三、作业:P121 7—9题

第24课时

教学目的: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P122 10—14题

教学过程:

一、练习:

10. 学生练习: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1.(1)学生练习:先求出百分数,在表上反映出百分数这一项。(2)老师讲评。

12.(1)学生练习:求平均数和制条形统计图,先复习一下。(2)老师讲解。

13. (1)学生练习:比较复杂的求平均数。要认真读题。(2)老师讲评。

14. (1)学生练习:求百分数和平均数的填表。注意要求。(2)老师讲评。

二、作业:P122 11—14

聋校数学第十三册教案

聋校数学第十三册教案 七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分数加法和减法,分数乘法,分数除法。 在计算方面,教学分数加、减、乘、除法,分数加减、乘加、乘减、乘除混合运算,分数与小数的互化,分数与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在应用题方面,着重教学简单的分数四则应用题。 教学要求 1、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的计算分数加、减法(简单的能够口算)。 2、使学生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的计算分数乘除法(简单的能够口算)。 3、使学生会进行分数、小数的互化,会进行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以及分数四则两步混合运算。 4、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 5、使学生能够按要求用算术方法或方程解法解答分数一、二步分数加、减法应用题,会解答分数乘除法一步应用题以及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加、减、乘、除法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的计算分数加、减、乘、除法以及四则两步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用算术方法或方程解法解答分数一二分数加减应用题,会解答分数乘法、除法一步应用题以及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 课时安排: 一、分数加减法(31课时)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10课时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8课时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4课时 4.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7课时 5.整理复习 2课时 二、分数乘法(23课时) 1.乘法的意义和 计算法则 15课时 2.分数乘法一步应用题 4课时 3.倒数的认识 2课时 4.整理复习 2课时 三、分数除法(26课时) 1.分数除法的意义和 计算法则 12课时 2.分数除法一步应用题 4课时 3.比 7课时

全日制聋校教材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

全日制聋校教材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数的整除,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在数和数的计算方面,是在数的整除的基础上教学整数的一些性质,其中包括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在第九册分数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在量的计量方面,教学常用的体积、容积单位。 在几何初步知识方面,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教学目的: 1、结合本册内容进一步提高学生整数、小数四则运算的熟练程度。 2、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体积的含义,会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 3、使学生认识常用的体积和容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能够进行简单的名数的改写。 4、使学生掌握约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等概念,理解能被2、 5、3整除的数的特征,会分解质因数,会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5、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特征,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进行假分数与带分数、整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关于它们的一些计算;数的整除;分数的

意义和性质。 2、概念的教学。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1、语言的理解和应用。 2、分数的意义。 课时安排(总86课时): 一、长方体和正方体(26课时)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3课时左右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5课时左右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15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3课时左右 二、数的整除(26课时) 1、约数和倍数…………………………………3课时左右 2、能被2、5、3整除的数……………………4课时左右 3、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5课时左右 4、最大公约数…………………………………4课时左右 5、最小公倍数…………………………………7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3课时左右 三、分数的意义和性质(29课时) 1、分数的意义…………………………………10课时左右 2、真分数和假分数……………………………6课时左右 3、分数的基本性质……………………………3课时左右

聋校数学第十五册教案一

第一章比例 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教学比例的意义 教学内容:第1页例1,完成练习一的第1-3题。 一、复习 1、什么是比? 两个数相除就叫做这两个的数的比。(板书) 2、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2:16 4.5:2.7 10:6 3、看看哪些比的比值相等?把相等的比写成等式 二、新授 1、学习例1 2、板书比例的概念 3、判断现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要看他们的比值是不是相等。 4、做一做 三、作业 完成练习一的第1-3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第2页,完成练习一的第4-6题。 教学目标 1、了解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能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2、通过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究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渗透有序思考,感受变与不变的思想,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 3、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

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们已经认识了比例,谁能说一下什么叫比例? 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2.4:1.6和60:40 3、今天老师将和大家再学习一种更快捷的方法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二、探究新知 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同学们能正确地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请同学们翻开教材第2页看看什么叫比例的项、外项和内项。(学生看书时,教师板书:80:2=200:5) 2、让学生指出板书中的比例的外项和内项。学生回答的同时,板书: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例如:2. 4 : 1.6 = 60 : 40 外项内项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 3、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1)教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现在我们就来研究。(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学生分别计算出这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教师板书: 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96 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96 (2)教师:你发现了什么,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存在这样的特点呢? 学生分组计算前面判断过的比例。 (3)通过计算,我们发现所有的比例都有这个样的特点,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特点说出来?(可多让一些学生说,说得不完整也没关系,让后说的同学在先说的同学的基础上说得更完整.) (4)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并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教师说明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5)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又是怎样的呢? 指名学生改写2.4:1.6=60:40 (= ) 这个比例的外项是哪两个数呢?内项呢? 当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怎么样?(边问边画出交叉线)

聋校语文第十八册教案

聋校语文第十八册教案

第一单元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学会本单元生字新词,正确理解,常用词会用; (2)理解句子意思、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3)有表情地朗读课文,提高学生朗读能力;(4)背诵默写课文相应段落; (5)学习抓住人物形象的某个特征进行细致描写,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思想教育及熏陶。 (2)培养巩固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过程与方法: (1)通过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体会语句所表达的感情。 (2)有表情的朗读课文,读中想,读中悟,读中交流,充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本组课文是根据“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这一重点训练项目选编的。讲读课文《假如只有三天光明》表达了作者渴望光明、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思想感情;《背影》表达了父子间的深切、真挚动人的亲情;《荔枝蜜》赞美了为建设美好生活而无私奉献的精神;阅读课文《金色的鱼钩》赞颂了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这几篇课文富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每一篇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 教学本组课文,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特别是有表情的朗读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加深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 但本组课文白话现象较重,理解起来困难些。要充分调动起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把文字解释通俗,并引导学生体会其文字的简介与准确,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有表情地读出课文内容。 四、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 1、难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2、解决方法: (1)演示句意(充分利用多媒体、挂图、图片、

聋校数学第十三册 分数除法应用题

聋校数学第十三册分数除法应用题 第1课时 教学内容:P102 例1(分数除法应用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明白题目的意义,并能把题目所表述的意义等换成数学等式2、用正确的方法计算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小营村全村有耕地75公顷,其中棉田占3/5。小营村的棉田有多少公顷? 二、新授 1. 设计情景,导入新课。 2. 指导学习: 例1 小营村有棉田45公顷,占全村耕地面积的3/5。全村的耕地面积是多少公顷? 想:棉田公顷数占全村总耕地面积的3/5,把耕地面积看作单位“1”。但是耕地面积是未知的。根据题意和一个数乘以分数的写成下面的数量间相等的关系式:教师:(1)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2)依照题目顺序写算式棉田面积占全村耕地面积的3/5 于是有:棉田面积=全村耕地面积×3/5 即45=?×3/5 解:设全村耕地面积是X公顷。 X×3/5=45 X=45×3/5 X=75 检验:(自己做) 答:全村耕地面积是75公顷。 同学们,你们还有其他方法接着道题吗?45÷3/5=45×3/5=75 3、练习(1)、练习:P103 做一做(先做后评价) (2)、作业:P104 1(教师讲解)、2题 4、小结 5、课后练习P104 1—5 第2课时 教学内容:P103 例2(分数除法应用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明白题目的意义,并能把题目所表述的意义等换成数学等式2、用正确的方法计算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新授 例2 一条裤子15元,是一件上衣价钱的2/3。一件上衣多少钱? 理解题意。 把题目所表述的意义等换成数学等式 解答(两种解答方法)(注意:多少钱应答45/2元) 二、练习 做一做P104 练习P105 6、7、8 第3课时

聋校数学第十八册教案

聋校数学第十八册教案 第一单元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目标:二元一次方程及方程组的概念,二元一次方程及方程组的解 教学过程: 一、二元一次方程组。 1、二元一次方程 有甲乙两个数,它们的和是10,甲数的2倍比乙数小四,求这两个数。 解:设甲数为X,则乙数为10--X 2x+4=10--x X=2 10--x=8 甲数为2,乙数为8。 设甲数为X,乙数为Y X+Y=10 Y--2X=4 含有两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2、二元一次方程组 X+Y=10 Y--2X=4 X=2 Y=8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例P3 练习P5---- 二、作业: P5----1、2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教学目标:用正确的方法判断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教学过程: 一、回顾。 二元一次方程及方程组的概念 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P3---3 三、习题讲解。 P6----4、5

四、作业。 P6--4、5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目标:代入消元法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方法。 教学过程: 一、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甲、乙两数的和是25,甲数的2倍比乙数大8,求甲乙两数。解:设甲数为X,乙数为Y X+Y=25(① 2X-Y=8② 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由①得Y=25-X ③ 把③代入得 2X--(25-Y)=8 X=11 把X=11代入③ 得 Y=14 所以X=11 Y=14

练习:X+Y=25 2X-Y=8 二、作业: P11—2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目标:理解代入消元法的指导思想,较熟练地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过程: 一、回顾代入消元法。 代入消元—— 二、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1、用含有X的代数式表示Y或X。 (1)X+Y=-3 (2)2X+Y=5 (3)3X+4Y-1=0 (4)5X-2Y+12=0 解:(1)X+Y=-3 Y=-3-X (2)2X+Y=5 2X=5-Y X=5/2-1/2· y 略…… 2、练习。 P15—1

实用数学十三册教案解析

2017 至2018 学年度第一学期) 科目:生活数学 班级:培七 教者:季建军 南通市特殊教育中心 二0一七年

实用数学十三册教案 一教学内容:复习 二教学目标 AB类: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步掌握上册所学的内容,进一步掌握简单加减法的方法。 2、能熟练计算简单加减法 3 、能认出钟面上的时刻 C类: 1、通过辅导掌握简单加减的方法,进行简单加减法 2、指导认出钟面上的时刻 三教学时数三课时 1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12-8= 15-5= 30+20= 10-3= 7+4= 13-9= 13-9= 8+30= 10+50= 9-2= 11-6= 14-7= 16+1= 36+9= 10+3= 先让学生用相同的时间计算看谁算的又对又快教师检查 二复习变式练习

1先让学生自己做教师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三巩固练习 13+2= 21+8= 12-9= 27+8= 31+5= 24-4= 31+9= 15-6= 19-8= 12-6= 四作业 AB类独立完成C类辅导协助完成 13-9 10+50 9-2 11-6 14-7 16+1 10+3 10-3

2 一教学内容时分 教学过程 1复习时分 1)先看钟面上的时针分针知道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 格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圈。 2)让学生根据钟面上所指的时刻,再写出来。 3)教师巡回指导 2复习加法 1)先复习竖式计算加法的法则 2)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从个位加起。 3)学生自己做教师检查 4)点两名学生板演 3巩固练习 1)竖式计算 32+5= 17-5= 47+23= 34+17= 4作业 AB类练习看钟面说时间C类指导认识钟面

聋校数学七年级第十三册教案

聋校数学七年级第十三册教案 句容市特殊教育学校王露2015年9月——2016年1月七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分数加法和减法,分数乘法,分数除法。 在计算方面,教学分数加.减.乘.除法,分数加减.乘加.乘减.乘除混合运算,分数与小数的互化,分数与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在应用题方面,着重教学简单的分数四则应用题。 教学要求: 1. 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的计算分数加、减法(简单的能够口算)。 2. 使学生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的计算分数乘除法(简单的能够口算)。 3. 使学生会进行分数、小数的互化,会进行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以及分数四则两步混合运算。 4. 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 5. 使学生能够按要求用算术方法或方程解法解答分数一.二步分数加、减法应用题,会解答分数乘除法一步应用题以及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加、减、乘、除法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的计算分数加、减、乘、除法以及四则两步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用算术方法或方程解法解答分数一二分数加减应用题,会解答分数乘法.除法一步应用题以及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 课时安排: 一、分数加减法(31课时)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10课时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8课时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4课时 4.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7课时 5.整理复习2课时 二、分数乘法(23课时) 1.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15课时 2.分数乘法一步应用题4课时 3.倒数的认识2课时 4.整理复习2课时 三、分数除法(26课时) 1.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12课时 2.分数除法一步应用题4课时 3.比7课时

聋校数学第三册教案第64课时

第22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9页例3,完成“做一做”和练习十九的第1~4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计算两步计算的加减混合式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出示下面的式题,指名学生口算,并说出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12+3+8= 33-9-20= 14-4+3= 15+5-9= 二、新课。 1、教学例3。 (1)教师出示例3:68-29+51= (2)指名问学生:“例3是一道什么样的计算题?应该 怎么样计算?”(是加减混合计算题,应从左向右顺序计 算。) (3)让学生自己在书上填写第一步用竖式算出的得数 39。 提问:第二步计算的竖式应该怎么样写?(让学生填写 第二步计算竖式,并把得数写在横式等号的后面。) (4)提问:这道题的竖式有简便写法吗?(指定学生上

黑板写出简便写法的竖式,其他同学写在练习本上。教 师巡视、检查,最后集体讲评。) (5)让学生做例3下面“做一做”的习题。 学生做题时,教师巡视,辅导差生,并提醒学生:需要 笔算的要写竖式,遇到能口算的,就不需要写竖式。 学生做完,请两名学生板演,全班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十九的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重点辅导差生。 2、做练习十九的第2题。 让学生观察看黑板上的第2题。 提问:这两道题做得对吗? 先引导学生分析第(1)题,让学生弄清错在哪里,并纠正。 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加减混合计算的顺序是怎么样 的? 五、作业 1、课堂作业:练习十九第1、4题。 2、课外作业:练习十九第2、 3、4题。

聋校数学教案第九册

聋校数学教案第九册 【篇一:聋校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教案】 一、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一、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比较熟练地一个一个地和十个 十个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基本掌握100以内的数 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 以内数的大小。 2、使学生了解个位和十位的意义,初步理解个位和十位上的数表示 的意义,能够正确地,比较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及读、写100 以内的数。 3、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2、教学难点:数数接近整十时,下一个整十数该是几十。 三、教学课时数 8课时 1、数100以内的数和数的组成 第1课时 教学内容:“数100以内的数”教科书第1页上的例1和第2页上的例2,完成“做一做”中的习题和练习一的第1~4题。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知道10个一是 十、10个十是一百。并能数出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教学重点、难点:明确“一”、“十”和“百”之间的十进关系,数 到接近十数时,下一个数整十数是多少。 教学准备:带有数位的20以内的数字卡片,师生每人100根小根 以 备数数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教师出示下面的卡片。 先出示第一张卡片,提问:这个数的十位上是几?个位上是几?是 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按同样方法分别出示第二、第三张卡片,并进程同样提问。

2、教师讲述:我们还学会了20以内物体的个数(带领学生数出 教室里课桌的个数)如果物体的个数超过20,大家还会数吗?(引 出新课) 教师板书:数100以内的数 二、新课。 1、教学例1。 让学生把100根小棒准备好,教师演示,学生跟着数。 (1)先一根一根地数,数十根捆成一捆,教师说明:10个一是十,并提示学生注意:1捆是1个十。再接着数完十根捆成一捆,一共是 2捆。指名学生回答:2捆是几个十?然后,指导学生一根一根地往 下数,数完十根捆成捆,一直数到100。 (2)教师出示一捆小棒提问:这是多少根小棒?(10根)10里面 有几个一?(10个一)10个一是几十?(一十)。数一数,每个人 一共捆了几捆小棒?(10捆) (3)教师指导学生十根十根地数小棒。(一十、二十、三十??九十、一百)突出总共有10个十,再把10捆捆成一大捆,提问:这 一大捆是多少根小棒?(一百根)板书:10个十是一百。 (4)提问整十数的顺序:二十后面是几十?三十后面是几十??? 九十后面是多少个十?10个十是多少? 2、教学例2。 指导学生从二十数到三十二,数到二十九时,提问:二十九根是几 捆零几根?(2捆零9根)。再添一根是几捆?是多少根?(3捆, 三十根) 如果有的学生还不会数,再数不会。到三十九根时,再提出同 上问题。使学生明白,数到几十九时,再往下数,十位上的数要增 加1,并体会到“十”也是一个计数单位。 三、巩固练习。 1、做第3页上的“做一做”题目。 2、做练习一的第1~4题。 3、第1题让学生按实物数数,重点使学生理解10个一是1个十。 4、第2题让学生通过摆小棒,由三十四数到四十七。在接近整十的地方要重点练习。 5、第4题让学生先看一看整捆的是几个十,再接着往下数。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数100以内的数。

培智数学第十三册教案

第十三册数学学期备课 【教学内容】 本册教科书包括以下四部分内容:复习;乘数是-位数的乘法;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总复习。在四个教学单元里,共安排了十九个综合练习和两个单元复习。 【教学重点】 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 【教学难点】 笔算乘法的教学。 【教学要求】 1.掌握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的笔算法则,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掌握乘数是两位数乘法的笔算法则,并能正确地计算。 3.能正确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 【教具和学具】 1.口算练习卡片。 2.计数器。 3.案秤、天平。 4. 课件。 5绒板。 【课时安排】

一复习………………………………………………………………..3课时 二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42课时 1.一位数乘两位数………………………………………………….12课时 2.应用题…………………………………………………..……. ..6课时 3.一位数乘三位数………………………………..………….8课时 4被乘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7课时 单元复习……………………………………………………. 3课时 机动时间6课时 三、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36课时 1.两位数乘两位数…………………………………..……12课时 2.两位数乘三位数…………...……………………………. 6课时 3. 被乘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4课时 4被乘数中间、乘数末尾有0的简便算法.……5课时 单元复习…………………………………………………. 3课时 机动时间6课时 四、总复习……………................…….....................5课时 【学情分析】 我班共有6名智障学生,根据智力障碍的不同程度,把他们分成A、B、C三组。A组学生3人,分别是王星懿、刘海峰、杨凤山,他们有一定的思维能力,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将强;B组学生2人,是刘伟、方长顺,他们有一定的言语交流能力,自己的观点能较好的完整表达出来,但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差,课堂上

聋校数学第十八册教学计划

聋校数学第十八册教学计划 根据学校工作安排,我担任聋班九年级的数学教学任务,本学期教学计划如下: 一、基本情况分析:上学年学生期末考试的成绩总体来看比较好,但是优生面不广,尖子不尖。在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良莠不齐,对优生来说,能够透彻理解知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也较为清楚,对差一点的学生来说,有些基础知识还不能有效的掌握,学生仍然缺少大量的推理题训练,推理的思考方法与写法上均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对几何有畏难情绪,相关知识学得不很透彻。在学习能力上,学生课外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较差,为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与课业负担,不提倡学生买教辅参考书,学生自主拓展知识面,向深处学习知识的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在以后的教学中,培养学生课外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学生的逻辑推理、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需要得到加强,以提升学生的整体成绩,应在合适的时候补充课外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素质;在学习态度上,绝大部分学生上课能全神贯注,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少数几个学生对数学学习好高鹜远、心浮气躁,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还需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还不理想,预习的习惯,进行总结的习惯,自习课专心致至学习的习惯,主动纠正(考试、作业后)错误的习惯,有些学生不具有或不够重视,需要教师的督促才能做,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这是本期教学中重点予以关注的。 二、指导思想:通过九年数学的教学,提供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育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地进行运算,逐步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简单的推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实事求是的态度。顽强的学习毅力和独立思考、探索的新思想。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四章:第1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第2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第3章:几何知识初步;第4章几种计算及其应用。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要求学生掌握证明的基本要求和方法,学会推理论证;2、探索证明的思路和方法,提倡证明的多样性。难点:1、引导学生探索、猜测、证明,体会证明的必要性; 2、在教学中渗透如归纳、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

聋校数学教案

一、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 (一)教学要求 1、使学生初步掌握整数、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整、小数混合运算式题。 2、使学生初步理解连乘和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用两种方法解答。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线段图表示应用题的书籍条件和问题,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一般的两步计算应用题。 (二)教学重点 1、掌握两种方法解题的思路,并掌握解题方法。 2、理解并掌握连乘、连除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和解题的思考方法。 (三)教学难点 1、寻找两种解法的中间问题。 2、学会用两种方法列综合算式进行解答。 (四)课时安排 25教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第56页例1,完成“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十一的第1~4题。 教学要求 掌握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难点:提高学生计算正确率。 教具和学具 教具: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12+0.12= 7.2-0.2= 5-0.6= 2.8÷0.14= 4×1.72= 3.74+6.26= 2÷4= 20×0.2= 3.5÷0.35= 2.95+0.05= 8÷12.5= 1.2+2.8-3.99= (二)新授 1、学习例1: (1)24×3+16×7 师:什么是第一级运算、第二级运算? 这条算式里有几级运算? 上面算式里有哪些运算? 运算顺序怎样? 学生试算后订正。 小结:应先算乘法,同时加号两边的乘法可同时脱式计算。 (2)25+12×4÷6 师:含有两级运算的式题,计算顺序是怎样的? (先算乘除法,后算加(或减)法。) 上面算式里有哪些运算? 运算顺序怎样? 学生试算后订正。 小结:在一个算式里,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算第二级运算(乘除),再算第一级运算(加、减)。 (3)12.4- 6.5÷1.3×0.5 师:上面算式里有哪些运算? 运算顺序怎样? 学生试算后订正。 强调:在一个算式里,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算第二级运算(乘除),再算第一级运算(加、减)。 (三)巩固 完成“做一做”中的习题。要求学生先说出运算顺序,再算出得数。 (四)作业 练习十一的第1~4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聋校数学十八册第一二教案

修 订 栏 第一单元 有理数 第一课时 ( 设计:郝爱云 授课时间: 2012 年 月 日 ) 课 题:正数与负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正数与负数是从实际需要中产生的。 2.使学生理解正数与负数的概念,并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3.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与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正负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负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我们知道,为了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产生了1、2、3、4…这些数,我们把它叫做什么数? 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其他类型的数,如冬天时气温是零下5℃.为了能表示这些量,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数。 板书:正数与负数 二、探究新知 1.自学课本P1-3,讨论下面的问题: (1)在温度计中,0℃是如何规定的?如果温度计液面在0以上第5个刻度处,则它的温度应记作什么?如果液面在0以下第5个刻度处,应记作什么? (2)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①学生自学课本并讨论上面的问题 ②指名回答 2.自学第4页,讨论:什么叫正数?什么叫负数? (1)学生自学课本 (2)讨论交流 (3)指名回答:大于0的数叫正数,小于0的数叫负数。 (4)指出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修 订 栏 3.学习例1 (1)出示例1 (2)学生试做 (3)师讲解点评 4.学习例2 (1)出示例1 (2)学生试做 (3)师讲解点评 三、巩固练习 1.用正数和负数表示 (1)温度指在0以下第4个刻度处,温度指在0以上第8个刻度处。 (2)某城市高于海平面108米,某地低于海平面15米。 学生独立完成后共同订正。 2.任意写出5个正数与5个负数,并分别把它们填入相应的大括号里。 正数集合:{ } 负数集合:{ } (1)指名板演 (2)共同订正 3.指出下列各数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并把它们读出来。 +6, -8, 75, -0.4, 0, 73, 9.15, -3 2 , +7 指名回答。 四、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五、作业:习题1.1 2、3、4

全日制聋校数学第十八册教案

全日制聋校数学第十八册教案 第一单元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目标:二元一次方程及方程组的概念,二元一次方程及方程组的解 教学过程: 一、二元一次方程组。 1、二元一次方程 有甲乙两个数,它们的和是10,甲数的2倍比乙数小四,求这两个数。 解:设甲数为X,则乙数为10--X 2x+4=10--x X=2 10--x=8 甲数为2,乙数为8。 设甲数为X,乙数为Y X+Y=10 Y--2X=4 含有两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2、二元一次方程组

X+Y=10 Y--2X=4 X=2 Y=8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例 P3 练习P5---- 二、作业: P5----1、2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教学目标:用正确的方法判断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教学过程: 一、回顾。 二元一次方程及方程组的概念 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P3---3 三、习题讲解。 P6----4、5 四、作业。 P6--4、5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目标:代入消元法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方法。 教学过程: 一、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甲、乙两数的和是25,甲数的2倍比乙数大8,求甲乙两数。解:设甲数为X,乙数为Y X+Y=253X+4Y-1=0 5X-2Y+12=0 解:X+Y=- Y=-3-X 2X+Y=52X=5-Y X=5/2-1/2· y 略…… 2、练习。 P15—1 三、作业。 P15—1、2、.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目标:方程中未知数的系数都不是1的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过程: 一、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2X+3Y=19 X+3Y=8

聋校数学第十七册教案_0

聋校数学第十七册教案 教学内容: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数学第十七册 本学年是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一年,将要面临升学考试。本学期是学生接触代数知识的第一年,知识有一定难度,所以本学期的学习很关键。整册书包括三章的教学内容:第一章:有理数;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具体教学计划如下: 第一章:有理数。教学要求:1、使学生了解有理数的有关概念及其分类。2、使学生掌握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和运算律,能够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运算。3、使学生初步了解近似数与有效数字的概念。4、使学生了解正与负、加与减、乘与除、精确与近似的辩证关系。本章重点是有理数的运算,难点是对有理数运算法则的理解,特别是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理解。有理数运算是学习整式加减及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的基础。打好这个基础的关键,就是有理数加法和乘法中符号的确定。教学时间:六周。 第二章:整式加减。教学要求:1、使学生了解代数式的概念,会列出代数式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会求代数式的值。2、使学生了解整式的有关概念,弄清整式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单项式、多项式的有关知识,并使学生学会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一字母的降幂重新排列。3、使学

生在学习了同类项概念的基础上,掌握合并同烦项的方法,并掌握去括号、添括号法则,能够熟练地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4、使学生了解整式的加减是建 立在数的运算的基础上的,在整式运算中,使学生自觉地运用数的运算律。通过对数与式以及运算的分析,使学生理解事物的发展过程是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在不断反复循环中提高的,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合并同烦项是本章的重点。教学时间:四周。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要求:1、使学生了解等式的概念,掌握等式的两条性质,了解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等概念,学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某个一元方程的解。2、使学生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能够灵活运用等式的性质和移项法则解一元一次方程,并养成对方程的解进行检验的习惯。3、使学生能够找出简单应用题中的未知数和已知数,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会寻找相等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会根据应用题的实际意义,检查求得的结果是否合理。4、通过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未知”可以转化为“已知”的思想方法。本章的重点是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后者又是难点。教学时间:四周。 2009年9月10 教学计划

聋校数学第十四册教案

聋校数学第十四册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例1、2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新授 1. 设计情景,导入新课。 2. 指导学习: 例1 1/2+5(1/3)÷1(1/3) =1/2+16/3×3/4 想:这个算式里含有几级运算? = 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 例2 3(1/5)÷{[1(2/3)+1/5]×2(1/7)} =16/5÷{(5/3+1/5)×15/7} =16/5÷{28/15×15/7} 想:这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

= 括号,应该怎样计算? =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练习:做一做 作业:练习一1、2、3题。 教学后记: 在学生练习时教师应注意巡视,随时发现问题,随时给予个别的辅导和纠正。还应提醒学生做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不仅要注意运算顺序,还要注意分数加减法和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差异较大,必须要分清什么时候需要通分什么时候需要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巩固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一5—8题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练习: 5. (1)学生练习:

先让学生说说计算顺序,然后再计算。 (2)老师讲评。 6. (1)学生练习: 先让学生说说计算顺序,然后再计算。 (2)老师讲评。 7. (1)学生练习: 本题都是三四步的分数混合运算,计算比较复杂。学生做题时,可先学生说说计算的顺序。 (2)老师讲评。 8. 说出下面的图形的名称,并计算出它们的面积。 (1)学生练习: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2)老师讲评。 作业:练习一6、7、8 第三课时

聋校第五册思品教案

全日制培智学校数学第七册教案 一、复习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百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用竖式计算百以内的加减,并正确地进位、退位。 教学过程: 一、口算。 42+5= 30+10= 23+6= 70-20= 49-7= 84-4= 指定学生口答,在集体订正。 二、学生演排。 34+9= 48+26= 57+13= 42-8= 51-26= 90-43= 指定一名学生黑板演排,其他学生在下面完成,在集体订正。要求写竖式。 三、作业:P1—1、2、3.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元角的加减及连加减 教学目标:正确进位、退位。 教学过程: 一、元角的计算。 1、回顾1元=10角10角=1元 2、计算。 P1—2 4元6角3元4角5元3角6元 + 2元8角+ 4元6角- 2元7角- 3元8角 ---------------- ——————————————— 指定一名学生演排注意4角+6角6元-3元8角的算法 二、连加减。 34+26+18= 87-27-32= 90-56+28= 63+19-35= 1、指定一名学生演排。

2、要求写分步竖式。 3、注意学生易错处:60+18可能当成减法算及被减数是零的算法。 三、作业:P2—4、5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乘法口诀表 教学目标:横着、竖着熟记口诀表 教学过程: 一、集体背诵乘法口诀表(横着)。 若有不熟的个别要求。 二、竖着熟记口诀表。 1、讲解口诀表的规律。 2、读记。 三、教师检查学生口诀表记忆情况。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利用乘法口诀表计算

教学目标:较熟练地应用口诀表计算乘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 集体背诵乘法口诀表。 二、用乘法口诀表计算。 1、计算。P3—7 3×5= 4×6= 5×3= 2×7= 3×8= 6×4= 4×2= 5×6= 3×6= 6×5= 2×9= 7×2= 3×9= 6×7= 4×8= 7×4= 8×8= 9×3= 9×8= 9×7= 8×6= 教师出示题卡学生抢答。 2、作业。 三、文字题。 1、教师领学生读题,并说说解题方法。 2、作业。

聋校数学第十五册教案(一)

聋校数学第十五册教案 第一章比例 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教学比例的意义 教学内容:第1页例1,完成练习一的第1-3题。 一、复习 1、什么是比? 两个数相除就叫做这两个的数的比。(板书) 2、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2:16 4.5:2.7 10:6 3、看看哪些比的比值相等?把相等的比写成等式 二、新授 1、学习例1 2、板书比例的概念 3、判断现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要看他们的比值是不是相等。 4、做一做 三、作业 完成练习一的第1-3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第2页,完成练习一的第4-6题。 教学目标 1、了解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能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2、通过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究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渗透有序思考,感受变与不变的思想,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

价值。 3、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们已经认识了比例,谁能说一下什么叫比例? 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2.4:1.6和60:40 3、今天老师将和大家再学习一种更快捷的方法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二、探究新知 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同学们能正确地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请同学们翻开教材第2页看看什么叫比例的项、外项和内项。(学生看书时,教师板书:80:2=200:5) 2、让学生指出板书中的比例的外项和内项。学生回答的同时,板书: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例如:2. 4 : 1.6 = 60 : 40 外项内项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 3、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1)教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现在我们就来研究。(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学生分别计算出这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教师板书: 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96 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96 (2)教师:你发现了什么,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存在这样的特点呢? 学生分组计算前面判断过的比例。 (3)通过计算,我们发现所有的比例都有这个样的特点,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特点说出来?(可多让一些学生说,说得不完整也没关系,让后说的同学在先说的同学的基础上说得更完整.)

聋校数学第十五册教案(简单的统计)

简单的统计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2、使学生初步学会对一些原始数据进行分类和整理,填写完成简单的统 计表,并会看、会制作一些简单的统计表。 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4、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善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并会看、会制作一些简单的统计图。 5、使学生会对统计图表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受到国情教育。 教学课时: 24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教学内容:P72 例1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小华统计一个停车场里各种机动车的数量。她数出有摩托车3辆-小汽车15辆、大客车8辆、载重车6辆。请你帮助她完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二、新授 1、设计情景,导入新课。 2、指导学习。 例1 小华统计一个路口在10分内各种机动车通过的数量,并制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摩托车:8辆小汽车:31辆大客车:12辆载重车:23辆 上面收集的数据是原始数据,为了清楚地表示出10分内各种机动车通过的辆数和总辆数,需要把这些数据加以整理,制成统计表或统计图。 三、巩固练习:P74 1 四、作业: P74 1、2

第2课时 教学目的:巩固复习 教学内容:P75 3—6题 教学过程: 练习:1、讲练 2、作业: P75 4、5、6 第3课时 教学目的:学习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教学内容:P76 例2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新授 1、设计情景,导入新课。 2、指导学习。 例2 下面是四年级一班女同学测量身高的记录单。 这张记录单上每人身高的厘米数也是原始数据。为了能清楚地看出这个班女同学身高的分布情况,可以把这些原始数据按照数量的大小划分几组,然后分别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