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球石油化工产业现状与展望

全球石油化工产业现状与展望

全球石油化工产业现状与展望
全球石油化工产业现状与展望

目录

世界石油格局发展 -------------------------------------------------------------------------- 2 炼油领域现状与展望 ----------------------------------------------------------------------- 4 烯烃领域现状与展望 --------------------------------------------------------------------- 10 芳烃领域现状与展望 --------------------------------------------------------------------- 14

国内外石油化工产业现状与展望

世界石油格局发展

自1860年代以来,石油的定价权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其一是石油公司定价阶段,这个时候买油还可能送煤油灯;其二就是石油输出国组织定价阶段,这个阶段爆发了几次石油危机,发达国家最终运用美元定价权和期货定价机制夺回了原油定价权;其三就是石油期货定价阶段,在这个机制内,美国政府成为了油气等全球大宗资源产品的美元交易的最终贷款人,利润由全球投机者共享。奥巴马上台之后,美国政府重组全球分工的核心不再是石油霸权,而是以美国内需为核心的能源产业革命,其目的之一就是以美国的可再生能源逐步替代原油。2009年1月25日美国白宫最新发布的《复兴计划进度报告》中强调,复兴计划的主要投资方向和预期效果包括,推进清洁能源经济:在三年内将可再生能源的产量增加一倍。这个全球能源生产方式的革命性转型,改变了国际上对原油的未来需求和预期利益,并导致石油定价机制发生倾覆性变化。

从长远角度看鉴于国际石油资源趋于枯竭,多数产油国的开采能力已接近甚至达到极限;石油长期低价徘徊生产成本提高造成后续投资不足;核能,水、风、太阳能等自然能还是沼气、薪柴等可再生能源都还远没有达到能够真正取代石油作为人类主要能源的程度;以及考虑石油资源垄断性加强等因素,国际油价趋势必然是升高,廉价石油时代实际上已成为过去。国际能源署在其最新《世界能源展望》报告中预测,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并按2007年美元币值计算,2008至2015年原油平均价格可能在每桶100美元左右,到2030年油价可能会超过120美元。

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秘书处最新发布国际石油市场报告认为,目前大多数经济信号都显示2010年国际石油需求将出现大幅度增长,如果世界经济能够稳步复苏,国际石油需求将在2009年下降140万桶/日后,于2010年重新开始增长,有望达到日增80万桶,其中美国的原油需求仍然是需求增长的主要动力。

报告认为,增长的需求将主要通过非欧佩克产油国产量增加来满足。报告预计,2009年非欧佩克产油国原油产量有望增加41万桶/日。2010年,非欧佩克产油国产量有望再增加36万桶/日,达到5120万桶/日。增长的部分主要集中在巴西、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美国和加拿大等国,而墨西哥、英国和挪威的原油产量则可能出现大幅下滑。

虽然欧佩克在报告中相应调高了今明两年国际市场对欧佩克原油需求的预期,但其总

体下滑的趋势并未改变。欧佩克预计,2009年国际市场对欧佩克的原油需求为2870万桶/日,较去年减少了230万桶/日,2010年需求预计为2850万桶/日,较2009年下滑20万桶/日。欧佩克10月份原油产量较上月增加4万桶/日,达到2899万桶/日。

报告显示,10月份,美国商品油储备下降了1940万桶,回落到10.89亿桶,也是自2007年12月以来的最大降幅,其中汽油和蒸馏油库存降幅几乎占到了总量的一半。尽管如此,美国商品油库存总量仍然比过去五年平均储备水平高出7000万桶。

10月份,美国成品油储备下降430万桶,但仍远远高于过去五年的平均储备水平。工业部门对成品油需求增加、更多的运输活动,以及美国成品油储备的下降帮助改善了成品油市场状况,但原油成本的增加抑制了成品油价格降低,也压缩了石油精炼企业的效益。虽然冬季的到来可以为成品油市场注入活力,刺激石油精炼企业的生产活动,但是目前成品油储备水平过高的现状依然会限制炼油企业的产量,进而影响原油储备水平。

炼油领域现状与展望

2008年中国原油产量达1.89亿吨,年均增长2.04%,同比增长2.3%,位居世界第五位,同期中国进口原油1.79亿吨,比上年增长9.6%。天然气产量可达760亿立方米,中国已成为世界天然气生产大国。2009年原油目标产量为1.92亿吨,同比增长约1.2%;天然气目标产量为86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约13%。据易贸资讯统计,截至2009年底中国原油加工能力达到4.77亿吨/年,对外依存度已超过50%,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费国,据国土资源部的预测,如不加强勘查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到2015-2020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上升至60%。

2008年中国表观石油消费量将达到3.69亿吨,包括1.92亿吨汽油、柴油、煤油和润滑油消费量,炼油总产能将达到3.8亿吨。预计到2020年石油消费总量将超过6亿吨左右,天然气消费量将达到2500-3000亿立方米。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天然气的比例目前只有20%和3.3%,远低于世界平均36%和24%的水平,油气需求的增长和能源结构的优化,都为石油天然气工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

目前我国战略石油储备可用天数为21天,而美、日、德、法的石油储备量分别可用150天、169天、117天和96天。目前包括大连、舟山、镇海、黄岛在内的国家石油储备基地一期已“基本建成”,将启动石油储备基地二期项目建设,预计到2011年中国石油储备基地总库容将达到4460万立方米。

预计在今后5年间亚洲石脑油的需求将以年均4.0%的速度增长,主要原因之一是中国乙烯扩能,同期亚洲石脑油的产量增长只在年均2.8%左右,预计亚太地区国家石脑油的进口量将从2007年的88万吨/日增加到2010年的120万桶/日和2015年的138万吨/日。中国2007年石脑油的总消费量约为60万桶/日,成为石脑油净进口国,2010年将增加到82.5万桶/日,2015年更增加到110万桶/日以上,将成为亚洲最大的石脑油消费国;韩国2007年石脑油的总消费量约为85万桶/日,2010年将增加到93万桶/日,2015年更增加到102万桶/日;日本是目前亚太地区中最大的石脑油消费国,但近几年不增反降,2007年总消费量在85万桶/日左右,2010年将降至84万桶/日,2015年更降至80万桶/日。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油品消费量也快速增加,2000-2007年间,中国汽油消费年均增长率达到7.4%,2007年中国汽柴油消费量达到18,019万吨。根据中石化经济研究院的预测,2015年国内成品油的需求量才达到5.3亿吨,供应过剩已无悬念。

目前中国的炼油能力居世界第二位,但炼油整体水平与世界炼油强国相比仍有较大差

距,从中长期看炼油能力的稳步增加对国家经济发展的意义重大,国家能源局未来三年规划继续扩大炼油规模和加大油气生产基地建设。截至2009年末,我国原油加工能力约4.77亿吨/年,全国拥有千万吨级炼厂17家,占全国总加工能力的近50%,其中,中国石化11家,中国石油5家。2010年中国将逼近6亿吨原油加工能力,建成24个大炼油项目,届时千万吨级规模中国石化有14个,形成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地区构建起强大的产业集群,其中属于中国石油的有9个,主要包括大连石化、兰州石化、抚顺石化、大连西太、独山子石化、大庆石化、广西石化、吉林石化、辽阳石化;属于中国海油的有惠州大炼油项目。预计到2011年中国有效炼油能力达将达到4.4亿吨以上,2015年达到5.6亿吨。

据统计近两年新建项目包括:中海油惠州1200万吨/年于2009年5月投产(二期的1000万吨炼油和100万吨乙烯计划于2012年投产);中石油广西钦州1000万吨/年计划于2010年6月投产。扩建项目分别是:中石化福建年产800万吨炼油于2009年5月投产,炼油能力扩大至1200万吨/年,中石化武汉、中石化长岭、中石化天津1500万吨炼油和百万吨乙烯装置于12月底投产,中石油抚顺,中石油独山子千万吨炼油于2009年9月投产,中石油吉林石化年1000万吨炼油扩建于2009年7月开工将于2010年10月建成投产,辽阳石化1000万吨炼油扩建项目将于2010年投产。

正在建设和规划的项目有:中石油2011年投产的四川千万吨炼油和80万吨乙烯项目。中石油签署协议计划投资550亿元,在广东省揭阳市投资建设2000万吨/年的炼油项目,油源来自委内瑞拉,该项目有望2010年开工建设;中石油集团公司在广西钦州市规划建设中石油广西石化二期1000万吨炼油项目,可望在2010年底前获国家发改委核准,钦州也将与大连并列成为中石油在国内的最大炼油基地;中石油锦西石化(葫芦岛)1000万吨/年异地扩建项目正在等待国家发改委最后核准,炼厂消息人士表示该项目可能因油源问题而进展推迟,最快可能要到2012年有望投产;此外,根据2010年后中石油发展规划,列入建设规划的有四川彭州1000万吨、重庆1000万吨、云南1000万吨三大炼油项目、天津大港石化1500万吨改扩建项目、威海镆铘岛1000万吨炼油建设项目;茂名石化2000万吨炼油改扩建工程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建设,投产后炼油能力将由1350万吨扩大至2550万吨,预计2012年全面投产;中石化镇海炼化公司计划在十二五期间新建一套100万吨/年的裂解装置,届时公司的乙烯产能将达到200万吨/年,由此新建一座1500万吨/年的炼油厂,届时镇海炼化的炼油能力将扩大65%达到3800万吨/年;中海油惠州炼油项目二期工程预计2010年5月开工,同时正筹划在山东东营新建一座千万吨炼油和百万吨乙烯工程。根据新近出台的国家石化振兴规划,未来新出炉的中国十大炼油基地将是:规模超过3000万吨/年的大型炼油基地——宁波、上海、南京、大连;规模超过2000万吨/年的大型炼油

基地——茂名、广州、惠州、泉州、天津、曹妃甸。

长期以来受国内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区域间成品油供需矛盾突出,华北、华东、中南和西南地区存在较大缺口,东北和西北地区油品过剩。新世纪头十年来,我国炼油布局继续遵循靠近资源地、靠近市场、靠近沿海沿江建设的原则,形成了以东部为主、中西部为辅的梯次分布。原油加工能力主要集中在华东、东北、华南地区,这三大地区分别约占全国炼油能力的32%、21%、15%。未来中国炼油工业发展和调整的重点之一是使炼油布局进一步适应资源供应格局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按照优化布局、集中发展的原则,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大型炼油基地建设,大力优化炼油产业布局。未来三年内,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的炼油产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将建成3~4个2000万吨/年炼油、200万吨/年乙烯大型炼化生产基地,全国总共形成20多个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千万吨级原油加工基地。预计到2015年,华中、西南两个地区仍将存在共2000万吨/年左右的市场缺口;东北、西北两个地区仍将是重要的成品油外输地;华东、华南、华北地区未来几年新建、扩建项目较多,产能增长迅速,将逐步满足当地成品油需求量增长的要求,形成供需大致平衡的局面。届时我国将主要建成环杭州湾(含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和西北炼化工业区,形成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配套的基本格局。

截止2007年底目前中国石油共拥有炼化企业25家,主要生产装置近700套,原油一次加工能力1.4亿吨,乙烯生产能力271万吨,到2010年将建成9个千万吨炼油基地,包括大连石化、兰州石化、抚顺石化、大连西太、独山子石化、大庆石化、广西石化、吉林石化、辽阳石化,炼油能力将超过1.7亿吨/年,占全国总能力的40%。目前国内炼厂主要在东北、西北等油气资源丰富的地区,在南方成品油需求量很大的地区几乎没有炼厂分布,如此布局导致了“北油南运、西油东运”,今后会加强西南及东南沿海地区的炼化产能建设,根据2010年后中石油发展规划,西南地区列入建设规划的有四川彭州1000万吨、重庆1000万吨、云南1000万吨三大炼油项目,此外还有葫芦岛1000万吨炼油项目、天津大港石化1500万吨改扩建项目、威海镆铘岛1000万吨炼油建设项目,加上预计2009年投产广西钦州1,000万吨大炼油和2011年投产的四川千万吨炼油和80万吨乙烯项目,预计到2015年总的炼油能力将达到2.4亿吨左右,此外想与国外公司合作在沿海开发建设两个大型炼化基地,从而形成东北、西部等四个炼化产业带和环渤海炼化产业圈。到2020年炼油能力预计达到近3亿吨/年,占全国的45%,并建成18个千万吨级炼油基地。

根据中国能源局未来3年的油气规划,建设大型炼油基地由三部分组成:加快镇海、茂

名等炼油厂改扩建项目建设;落实建设条件,开工建设四川、广州、泉州、上海等大型炼油项目;积极推进委内瑞拉、卡塔尔、俄罗斯等国企业提供原油资源在我国合资建设的大型炼油项目。产业集中度进一步加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最终“逐步形成宁波、上海、南京等规模超过年3000万吨以及茂名、广州、惠州、泉州、天津、曹妃甸等规模超过年2000万吨的大型炼油基地”。此次规划涉及的东南沿海,中石化是最大受益者。除此,未来三年内国内炼油产业布局的较大调整还表现在:淘汰和关停200万吨/年以下低效低质落后炼油产能,推进产业升级;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千万吨级以上炼油、百万吨级乙烯等成套技术装备实现本地化;产品标准进一步提高,2009年车用汽油全部达到国3标准,2010年车用柴油全部达到国3标准,2011年轻质油品收率达到75%,高端石化产品自给率明显提高。

产能过剩隐忧:2009年国内原油加工能力达5.66亿吨/年。初步测算,成品油供应能力至少能达3.3亿吨/年。而从成品油需求预测分析看,2015年国内成品油需求达3亿吨,这就意味着“十二五”期间国内总体炼油产能将过剩。炼油能力大量过剩,将引起市场恶性竞争、资源浪费等问题。大量出口成品油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发达国家通过节约资源和寻找替代能源,成品油消费不仅增长趋缓,而且有的已呈负增长。数据显示,到2015年,亚太地区成品油过剩量将从2008年的3867万吨增加到8781万吨,其中印度、韩国、新加坡、日本等国成品油过剩量将达到1.21亿吨。与此同时,中东地区的成品油过剩量将从1913万吨猛增至6047万吨,严重挤压我国成品油出口市场。中国石化咨询公司副总工程师舒朝霞分析,未来中国石化产业不仅面临自身产能过剩的问题,还将直面中东产品的冲击。到2013年,中东和印度新上的炼油项目陆续投产,尤其是中东油品很可能出口到亚洲、非洲等地。非洲经济不够发达,市场需求少。主要出口会转向亚洲市场,亚洲市场主要包括中国和印度,而印度国内有很多炼油装置,中国市场便首当其冲。

根据美国NanoMarkets公司在2009年初发布的研究报告中称,严格的燃料限硫规范、劣质原料油增多以及柴油需求的提高,主要炼油装置(催化裂化、加氢裂化、加氢处理和催化重整)以及合成气通过费托合成反应制取燃料所用催化剂需求持续增长,预计到2011年全球炼油工业对催化剂的需求将增长到37亿美元,2015年进一步增加到48亿美元。在2008年召开的中国石化炼油催化剂国际技术交流会上,专家认为中国炼油工业正面临原油劣质化、油品质量升级和节能减排三大挑战。第一,原油劣质化是中国炼油业面临的一大挑战。世界上优质原油资源也越来越少,新开发原油大多属于重质、劣质或高酸值原油,

同时由于劣质原油和优质原油之间的差价越来越大,炼油厂为获取更多利润必然要更多地加工劣质原油。第二,油品质量升级步伐不断加快是炼油业面临的另一挑战。随着交通运输快速发展,汽车尾气已经成为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为了控制尾气排放,必须加快推进油品质量升级。预计全国有可能在2015年前提出实施满足欧Ⅳ排放要求的汽柴油标准。第三,随着节能减排要求越来越严格,炼油业在促进废弃物低排放方面任务相当艰巨。因此,其中非常规原油等重质、劣质原油的处理技术(包括升级的加氢和脱碳技术)、超高品质燃料加氢精制技术、IGCC技术、F-T合成技术、以及由重质原料生产低碳烯烃的技术将成为关键技术,这也将成为中国企业加快炼化催化剂发展的必然途径并提供了较好的发展机遇。

2009年第1期《催化剂信息》报道:石油炼制催化剂总需求预计年均增长2.8%,到2010年达到35亿美元;就数量而言,消费量年均增长2.1%,到2010年达到410万吨。加氢精制催化剂将是增长最快的炼制催化剂,需求超过催化裂化催化剂。到2010年加氢精制催化剂消费增速为4.4%/年,达到18亿美元,增长推动力是发达国家降低硫含量规定已到最后阶段;中国、印度和墨西哥等实施某些限硫规定和含硫原油的供应量增加。催化裂化催化剂将年均增长2.7%,2010年将达到12亿美元,增长的推动力是发展中国家汽油消费量增加。

2010-2015年世界炼油催化剂分类型需求量预测(百万美元)

1995 2000 2005 2010 2015 加氢精制930 950 1470 1790 2500

催化裂化810 795 1050 1190 1445

烷基化155 180 235 225 265

重整和其他185 205 275 280 340 2010-2015年世界炼油催化剂分地区需求量预测(百万美元)

1995 2000 2005 2010 2015 北美970 955 1305 1415 1685

西欧380 365 540 585 715

亚太410 452 648 835 1190

其他地区320 358 537 650 960

目前,在全球大约10万亿桶剩余石油资源中,70%以上是重油资源。而在我国,陆上

重油、沥青资源约占石油资源总量的20%以上;油砂预计地质资源量超过60亿吨,可采资源量超过30亿吨;油页岩地质资源量超过470亿吨,技术可采资源量超过160亿吨,可回收量超过120亿吨。重油将成为我国重要的战略接替资源之一,但技术手段尤其是以委内

瑞拉超重油为代表的劣质重油加工技术,已成为制约炼油业务发展的技术瓶颈之一。中国

石油“劣质重油轻质化关键技术研究”重大科技专项日前全面启动,未来公司还将新建数

个千万吨级炼厂加工委内瑞拉超重油,这对我国能源安全将产生深远影响。“劣质重油轻质化关键技术研究”重大科技专项重点是解决中国石油炼化业务目前面临的重大技术难题。

烯烃领域现状与展望

乙烯是用途最广泛的基本有机原料,可用于生产塑料、合成橡胶,也是乙烯多种衍生物的起始原料,其中生产聚乙烯、环氧乙烷、氯乙烯、苯乙烯是最主要的消费约占总产量的85%,乙烯工业作为石油化工的基础,在石化工业乃至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乙烯生产能力往往被看作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裂解的原料烃有气态和液态之分,气态的有炼厂气、天然气的凝析液,液态的有汽油、煤油、柴油。原油在高温的裂解炉管内生成焦炭,不能长期运转,自今未能在工业应用。气态原料裂解温度高,乙烯收率高(可达85%),操作方便(裂解管不易结焦),但原料资源少,副产少。液态原料来源广泛,裂解温度低,收率较低(乙烯收率为25%-30%),但副产物多,便于综合利用,生产中需定时清除炉管内的焦炭。我国以轻柴油为主要原料,美国以天然气为主,西欧、日本以轻汽油为主。

烃类裂解也有多种具体实施方法,至今只有管式炉法独领风骚,占生产能力的99%以上,各公司开发的技术都有自己的特点。同是管式炉,也有不同的结构,总体上看是大同小异。乙烯的生产流程:原料经加热后进入裂解炉,产生的高温裂解气先入急冷锅炉快速降温(产生的高压水蒸气可带动压缩机),然后再用冷油和水降温,冷却后的气体进分离工序。以柴油原料获得的裂解气组成十分复杂,主要是乙烯,丙烯(合计占45%),其余为氢和甲烷(约10%),乙烷和丙烷(约10%),碳四馏分(约10%)以及碳五和以上馏分(约20%)。少量有害杂质为水、硫化氢、二氧化碳、乙炔等。通常采用加压低温精馏的方法分离乙烯及各种有用产物,具体工艺流程的安排与裂解气组成及产品纯度要求有关。分离提纯中安排有压缩(加压)、脱水、脱硫、脱炔等工序和多个精馏塔,分离后获得乙烯、丙烯(产量与原料有关,以柴油为原料时,产量约为乙烯的40%),其余为氢-甲烷,乙烷、丙烷(重新裂解)、碳四馏分(另设装置加以回收利用)、裂解汽油(另设装置生产芳烃)。整个裂解分离过程需要材料、设备多,尤其是炉管、废热锅炉、大型压缩机、制冷设备、低温换热设备、大型精馏塔都需大量资金投入,而且技术密集,加上生产流程复杂,物料处理最大,整个生产装置形成了庞大的集群。

据美国化工市场联合公司(CMAI)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全球乙烯产能将从2007年的1.25亿t/a增加至2010年的1.45亿t/a,年均增长率为6.8%,2010年全球乙烯产能将过剩1700万t(占需求的15%),装置开工率将低于85%。据统计2008年全球乙烯市场需求为1.15亿t,比上年减少约400万t,2009全球乙烯需求增幅较小,预计2010年需

求将达到1.33亿吨/年,年均增长率为4.9%。预计2008年至2012年,中东和亚洲新增乙烯产能达到2 800多万t,北美和西欧减少750多万t乙烯产能,到2013年,全球闲置乙烯产能将达到5000万t,装置开工率不足90%。到2013年将增加至1.48亿t/a。

亚洲已经是全球乙烯生产的重要地区,目前亚洲的乙烯生产能力在4000万吨/年左右,在2008-2015年间还将增加2400万吨/年,尤其是中东地区依托其市场优势和廉价原料优势,成为乙烯投资热点地区,而欧美地区乙烯新增能力有限,世界乙烯工业的重心正在向亚太和中东转移,预计2010年中东乙烯产能将达2458万吨/年,乙烯产能平均增速达到9.2%,成为世界乙烯工业发展最快地区,但由于乙烯需求增速较慢预计到2010年中东石化工业将赶超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石化产品出口地,其60%的产品将面向中国和欧洲海外市场,这给国内乙烯工业发展和盈利蒙上了阴影。据介绍国产乙烯和沙特等地区的乙烯产品相比,在成本上存在着较大的劣势。我国石脑油裂解装置乙烯成本为530美元/吨,采用乙烷生产乙烯成本为200-240美元/吨,而中东石化的乙烯单套规模则达到了80万-130万吨/年,以乙烷、丙烷、丁烷、凝析油以及液化石油气等轻质烃为原料,成本优势颇为明显。

1962年在兰州石化建成投产我国第一套乙烯装置,年产能5000吨,而当时美国的乙烯产能已达200万吨,2005年首次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2007年乙烯生产能力超过1100万吨/年,2008年我国乙烯产能已近1000万吨,相当于1962年的2000倍,其中有600多万吨来自中国石化,预测产能2009年将增加495万吨/年,2010年将增加112万吨/年,2011年将增加380万吨/年。2008年全国共生产乙烯9.998 Mt,降低了近3个百分点,其中石油集团公司全年共生产乙烯2.675 Mt,增长率为3.6%;中石化集团公司主动限产,全年共生产乙烯6.359 Mt,降低了近5个百分点。

根据乙烯产量和乙烯当量消费量,近年来中国乙烯自给率基本维持在40%左右,由于乙烯装置原料受上游炼油能力的限制以及乙烯运输困难,目前我国大量进口聚乙烯等衍生品,到2010年即使我国新建和扩建的乙烯装置全部投产,乙烯当量消费缺口仍达1374万吨。加大建设大型的炼油和烯烃一体化装置,可减少对外依赖性。

表 2OO7年全年与2OO8年全年的乙烯产量比较 t

企业名称 2007年 2008年企业名称 2007年 2008年

燕山化一 748519 783964 大庆化一 536636 581537

齐鲁乙烯 8468l0 800378 兰化2号 447503 478O88

扬子乙烯 8Ol118 743608 兰化1号 234248 223372

上海石化2号 7l1O47 765934 辽化 74252 173848

上海石化1号 158394 l19715 抚顺乙烯 177006 l65791

天津乙烯 225544 170150 独山子 239229 258603

茂名乙烯 962559 954816 吉化2号 738757 684576

中原乙烯 211450 174767 吉化1号 134345 l09531

广州乙烯 2l0677 219775 石油集团 258l976 2675346

东方乙烯 l60051 70156 盘锦 171829 122567

上海赛科 1002940 934647 其它 171829 122567

扬巴乙烯 654845 621444 乙烯行业 9447759 9157267

石化集团 6693954 6359354 中海壳牌 830700 841000

全国乙烯总产量:2007年10278459 t;2008年9998267 t。

近两年新扩建大型乙烯项目有:2009年8月中石化福建炼化80万吨乙烯投产,2009年9月中石化天津百万吨乙烯装置中交,中石油独山子百万吨乙烯于2009年9月投产,2010年1月天津石化100万吨/年乙烯和华锦通达化工公司在辽宁盘锦的45万吨/年乙烯投产,我国乙烯产能达1323万吨/年。2010年我国还有164万吨/年的乙烯项目投产,包括中石化镇海炼化100万吨/年乙烯于2010年4月投料开车(计划十二五期间新建一套100万吨/年的裂解装置),以及神华包头煤化工公司30万吨/年煤制烯烃项目。2011年,我国将新增乙烯产能181万吨/年。2009年4月开工的抚顺石化80万吨/年裂解装置将于2011年建成,四川石化80万吨/年乙烯将于2011年底投产,兰州石化将在2011年将裂解装置产能从71万吨/年扩至92万吨/年。2013年,我国将新增240万吨/年乙烯产能,包括武汉石化80万吨/年新建裂解装置,大庆石化将乙烯产能从60万吨/年扩至120万吨/年。在此轮扩能高峰后,我国将减少对乙烯下游产品进口的依赖,进口依赖度降至40%,甚至可能降至35%(2009年我国44%乙烯下游产品依赖进口)。

在当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形势下,必须以战略眼光来看待我国乙烯工业的发展问题,要抓住机遇依靠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大力推进乙烯技术开发和装备国产化,采用先进工艺技术和设备,搞好新装置建设和现有装置的技术改造,降低投资成本,提高乙烯装置的技术水平;充分发挥炼化一体化的优势优化乙烯原料;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认真搞好节能降耗和长周期运行;搞好裂解副产品的利用,提升副产品的价值。通过上述措施提高我国乙烯工业的竞争力,使我国由乙烯生产大国成为乙烯生产强国。国内外乙烯趋势和对策主要包括:

第一,乙烯装置继续向大型化方向发展。2006年沙特乙烯装置平均规模为88万吨/年、加拿大77万吨/年、美国76.5万吨/年、新加坡64.5万吨/年、韩国52.5万吨/年、日本50.5万吨/年。目前以80万~100万吨/年的乙烯装置为大型化规模,而且还继续向更大型化方向发展。

第二,乙烯原料继续呈多元化趋势。在2006年世界乙烯原料的构成中,石脑油和混合原料约占57%、乙烷占26%、丙烷和瓦斯油各占7%、丁烷约为2%。石脑油仍是生产乙烯的主要原料,但未来几年乙烷在乙烯原料中的地位将明显提升,2006~2011年乙烷裂解年均

增长率将达9.4%。目前我国生产乙烯的原料主要还是石脑油,随着石油资源的不断减少,国际油价不断震荡,给化工行业带来巨大压力,因此应该拓宽乙烯裂解的原料,可选择灵活性较大的乙烯装置建设方案,原料主方案采用天然气凝析油(油田轻烃),以乙烷、丙烷或轻烃为原料,但都有能裂解石脑油等原料的柔性化措施。要坚持挖掘乙烯原料优化就是'宜烯则烯,宜芳则芳'的潜力,对于裂解性能不好的全馏分石脑油,可以通过分割得到烷烃含量高、裂解性能好的轻石脑油作为乙烯原料。另一方面,应该加快开发新的乙烯生产路线。

第三,为了降低乙烯装置投资、降低能耗、延长运转周期、提高乙烯装置经济性,乙烯技术取得了不少新进展。大型裂解炉技术、新型炉管材料、炉管涂敷技术以及新的分离等技术为乙烯装置继续向更大型化方向发展提供了一个又一个加速器。

第四,重视低浓度乙烯的回收,认为这是降低乙烯成本的有效途径。有报道称,回收催化裂化干气中的稀乙烯,可使乙烯生产成本降低110元/吨,是所有使用液体原料裂解装置中成本最低的。我国炼油厂催化裂化产能非常大,但真正回收成聚合级乙烯的很少,干气中的乙烯和氢气都被作为低值燃料烧掉。据粗略统计,全国每年被烧掉的乙烯约在30万吨以上,非常可惜。另外,我国不少大型石化厂都配有高压加氢裂化装置,近年来经过不断的技术改造,在我国加氢裂化尾油用作乙烯裂解原料的比例正稳步增大,已接近原料总量的10%左右,无论是数量或技术在世界上都处于领先地位,这是我国石化行业在乙烯原料柔性化方面的重大突破。我国当前正在建设多套大型(200万吨/a)国产化加氢裂化工业装置,因此加氢裂化尾油作为一种良好的裂解原料已经具备推广应用条件,研究机构应加快推进开展乙烯裂解原料尾油研究和企业标准制定进程。

芳烃领域现状与展望

芳烃指结构上含有苯环的烃,作为基本有机原料应用最多的是苯、乙苯、对二甲苯,此外还有甲苯和邻二甲苯,芳烃产量和规模仅次于乙烯和丙烯。芳烃的来源有,炼油厂重整装置、乙烯生产厂的裂解汽油、煤炼焦时副产,目前通过煤炼焦获得的芳烃已不占重要地位。不同来源获得的芳烃其组成不同,因此获得的芳烃数量也不相同。裂解汽油中苯和甲苯多,二甲苯少;重整汽油是苯少,甲苯和二甲苯多;乙苯在这两种油中都少。这种资源与需求的矛盾促进了芳烃生产技术的发展。乙苯是制苯乙烯的原料,苯乙烯是聚苯乙烯、丁苯橡胶(在合成橡胶中产量最大)的原料,因此乙苯通常采用合成法,即由乙烯和苯制成乙苯,再由乙苯制苯乙烯。甲苯资源较多,但应用较少,为弥补苯的不足,可由甲苯制苯。

二甲苯有三种异构体:邻二甲苯、间二甲苯、对二甲苯。对二甲苯需求量最大,邻二甲苯居中,间二甲苯最小;供应量却是间二甲苯最大,邻二甲苯和对二甲苯相近。为满足要求(主要是生产涤纶),首先把对二甲苯分离出来(采用吸附法和低温结晶法),通过异构化反应,把间二甲苯转化成对二甲苯。此外把资源较多的甲苯(由7个碳原子组成)和应用较少的碳九芳烃(由9个碳原子组成)进行反应,可制成碳八芳烃(二甲苯的混合物)。芳烃的制取方法说明:只有深入开展科学研究,掌握和利用规律,才能充分利用已有资源,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

第一部分对苯二甲酸

一、前言

PTA即精对苯二甲酸是重要的大宗有机原料之一,其主要用途是生产聚酯纤维(涤纶)、聚酯瓶片和聚酯薄膜,广泛用于化学纤维、轻工、电子、建筑等领域,世界上90%以上的PTA用于生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简称PET),68%用于合成聚酯纤维,中国国内市场70%的PTA用于生产聚酯纤维、20%用于生产瓶级聚酯(饮料包装)、5%用于膜级聚酯(包装、胶卷和磁带)。PTA的源头是原油,原油经过一定的工艺过程生产出石脑油(轻汽油),从石脑油中经过一定工艺过程提炼出PX(对二甲苯),PX经过氧化结晶分离干燥生产出精对苯二甲酸(PTA,粉状)。近年来我国聚酯业发展迅速,这就直接导致了PTA产能的飞速发展壮大。

我国聚酯产能已由2000年的594.5万t/a增加到2005年的2000万t/a,再增加到2008年底的2530万t/a,预计2008-2010年国内聚酯产品生产能力年均增长率为8.3%,到2010年生产能力将达到约2960万t/a。

2006年世界PTA产能达到3757万t/a,比2005年增长12.4%,产量达到3515万t,比2005年增长9.8%,需求量达到3464万t,比2005年增长9.2%。到2007年底,全球PTA 产能达到4261.4万t/a。预计2010年世界PTA产能将超过4952万t/a,新增产能主要来自中国大陆、印度、波兰及巴西等国家,中东、北美及西欧等地的新建计

划不多。未来世界PTA的消费结构变化不明显,用于生产聚酯的比例仍将超过90%。

二、2009年国内产能分布及未来预测

2001~2006年我国PTA市场缺口巨大,进口依存度在50%以上,2005年年底中国PTA 产能增至589.5万吨,一举超越韩国、台湾地区以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PTA生产国。2006年上海亚东、翔鹭石化、三鑫石化、扬子石化各60万吨装置在年中之前先后投产,总产能达到880万吨/年。2007年新增产能173万吨/年,包括辽阳石化公司53万吨/年生产线、绍兴华联三鑫石化公司和宁波三菱化学公司两套60万吨/年PTA装置,总产能达到1050万吨。2008年中国台湾化学和纤维公司在宁波的60万吨/年PTA装置和BP珠海90万吨Ⅱ套装置投产、翔鹭石化公司在厦门的PTA装置生产能力提高到165万吨/年,中国PTA产能达到历史性的1200余万吨/年。中国PTA从2005年到2008年3年间产能增加了一倍多,目前中国PTA产能占全球PTA产能的四分之一,亚洲PTA产能的三分之一。

表1 2008年国内PTA生产能力及分布

企业生产能力,万t/a 投产年份上海石化40 1984

扬子石化70 1984 济南正昊新材料10 1991

乌鲁木齐石化7.5 1995 仪征化纤95 1995

辽阳石化27 1996

天津石化34 2000

洛阳石化35 2000 厦门翔鹭石化120 2002

BP-珠海53 2003 南京扬子石化55 2003

宁波逸盛石化60 2005

绍兴华联三鑫60 2005

上海亚东石化60 2006

厦门翔鹭石化50 2006

绍兴华联三鑫60 2006 杨子石化50 2006 宁波逸盛石化60 2007 辽阳石化53 2007 宁波大榭岛三菱60 2007

BP-珠海90 2008

宁波台塑60 2008

合计1200

2005年我国的PTA需求量1214万吨,占全球PTA需求总量3480万吨的42%;产量565万吨,进口649.5万吨,进口依存度为54%。据中国海关的统计数据,近年随着国内供应不断增加中国PTA进口量逐年下降,由2006年的710万吨以上降至2007年的699万吨和2008年的595万吨,2008年我国PTA总产量为918万吨,自给率提高到60.8%。

目前,世界90%以上的PTA用于生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简称聚酯或PET)。中国国内市场的PTA消费结构中,聚酯纤维占75%;瓶级聚酯占20%;膜级聚酯占5%。我国PTA 进口量的96%来自亚洲地区,主要进口国家和地区是韩国、中国台湾省、泰国、日本、伊朗等。2008年我国从韩国和中国台湾省PTA的进口量之和为412.8万吨,占总进口量的82.9%。我国进口PTA较多的省市主要为浙江省、江苏省、上海市和福建省。

表2 2000-2008年国内PTA供需状况

年份能力/万t 产量/万t 表观消费量/万t 进口量/万t 自给率/% 2000 221.0 194.2 444.5 250.5 43.7

2001 225.5 220.8 532.5 311.7 41.5

2002 325.5 245.5 675.2 429.7 36.4

2003 424.5 393.7 848.3 454.6 46.4

2004 456.7 442.4 1013.9 572.1 43.6

2005 661.4 565.0 1213.9 649.1 46.5

2006 880.0 660.0 1370.0 710.0 48.2

2007 1054.4 980.0 1669.0 690.0 58.7

2008 1200.0 918.0 1509.6 594.0 60.8

2009年开始我国将新建PTA产能预计约80万吨,包括重庆涪陵蓬威30万吨/年、福建佳龙32万吨/年、江苏江阴汉邦石化10万吨/年等PTA装置,乌鲁木齐石化150万吨PTA装置于2009年9月中交并预计明年5月投产。我国已核准的PTA项目有逸盛大化120万吨/年、佳龙石化60万吨/年、蓬威石化90万吨/年、汉邦(江阴)石化53万吨/年、仪征化纤100万吨/年、翔鹭石化150万吨/年、正昊化纤60万吨/年等。预计到2010年中国PTA产能达1780万吨/年,产量将达到1510-1600万吨,总需求量将达到1760-1810万吨,PTA供应商日本三井化学公司的研究分析认为,在今后2至3年内国内市场缺口将降至200-300万吨,自给率超过85%。

计划中或等待批复的PTA项目还有:三井化学60万吨/年、青岛三南化工50万吨/年、浙江嘉兴石化80万吨/年、江苏海伦4L-6o万吨/年、中海石油炼化6O万吨/年、亚东石化6O万吨/年、上海石化80万吨/年、江苏盛虹集团90万吨/年、南通萨摩亚商基利6O万吨/年、蓝星石化53万吨/年、山东万杰工业集团60万吨/年、海南炼油9o万吨/年等,产

能合计800万吨/年。在新形势下,根据原来市场状况拟投资建设的PTA项目需要重新进行评估。预计到2015年,我国PTA产能将有望达到2000万吨/年,比2010年增加500万吨/年,供需基本平衡。

三、产业发展政策分析

中国PTA行业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问题,2006年底中国PTA行业的一些企业开始出现亏损,到2007年整个行业处于亏损状态,2008年全行业进入寒冬。国内出现了一方面是中国在PTA上尚需进口、一方面PTA行业面临亏损、同时据预测今后国内PTA行业需求仍然强劲的矛盾和令人费解怪异现象。但如果把视野投入更广阔的市场一切就变得合情合理,在整个亚太PTA市场产能实际上是平衡的,但中国对PTA需求强劲,就是在中国PTA产能占据世界第一的今天,中国的PTA仍需要进口,实际情况是中国本身市场属于需求大于供给,而从整个亚太或世界市场上来看是供需基本平衡或者供应略大于需求。中国PTA产能的增加就意味着挤出国外厂商对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国外厂商不得不加大采取降价的措施加强竞争能力,这就是PTA市场需求旺盛而国内厂商仍面临陷入亏损境地的症结所在。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放缓,终端纺织行业遭受了出口环境恶化,中国如果再要大规模上PTA项目,导致整个亚太地区供需失衡,市场恶化在所难免。

为保持PTA产业的健康平稳发展,合理布局,应注意把握以下原则:优先考虑依托老厂挖潜改造,提高竞争能力;综合考虑区域市场需求和原料供应条件,合理安排新建项目布点;优先考虑大型石化基地的布局,以优化原料配置,并适当兼顾西部发展的需要。选择有条件的项目作为国产化依托工程,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PTA技术装备国产化工作,鼓励节能降耗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贯彻循环经济的理念,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按照平稳快速发展要求,避免过度集中投产,造成原料市场和产品市场的大幅波动,逐步提高国产PTA市场满足率。

2010年PTA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一)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成本上升将推动价格走高

产业链上游的原油的价格走向是影响PTA价格长期走势的根本性因素。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原油消费国,经济总体回升向好,能源需求稳定增长。在我国强劲的进口需求支撑下,国际油价出现大幅下跌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长期上涨趋势将保持不变。我国原油进口依存度在超过50%之后还将持续上升,国内下游化工品价格走势受国际原油价格的影响将越来越大,PTA也不例外。

PX价格波动对PTA的影响与原油相比更为直接,国内PX产能快速扩张,对过剩的忧虑是市场看空PTA的重要因素,对此我们应该理性看待。第一,现阶段PX产能扩张只是提

高了国内市场的自给率,并没有超出PTA产能增长的需要,真正意义上的过剩并不存在。第二,PX产能增长对价格的影响能力有限。PX的生产高度依赖原油进口,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进口原油作保障,PX产能过剩只是一句空话,产业链中间环节的产能过剩对PTA价格的影响能力与原油相比非常有限。上游成本的推动作用远远超过了PX产能扩张的影响,PTA价格具备走高的条件。

(二)下游纺织业逐步复苏,需求增长将拉动价格上行

2009年我国化纤、纺织、服装行业实现了稳步回升,随着国外经济逐步走出衰退及国内经济趋稳向好,今年纺织行业无论是内需还是出口都将保持稳定增长,对PTA的需求有望继续增加。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09年前11个月国内化纤总供给量达到2500.77万吨,同比增长了14.89%,其中涤纶产量达到2001.87万吨,同比增长了15.49%,反映出纺织行业复苏形势良好。从消费的季节性上来看,春节之后下游装置开工率将会提高,PX、PTA的需求迎来第一个高峰,PTA价格有望在五月份之前再次走高。

综上所述,在国内经济趋稳向好的大环境下,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和下游需求恢复将共同推动PTA价格走强。

第二部分对二甲苯

一、前言

对二甲苯(PX)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是聚酯产业链的龙头,90%用于生产精对苯二甲酸,进一步加工成聚酯纤维、瓶用聚酯、膜用聚酯、塑料合金及其他工业组件,在医药上也有少量用途(小于5%)。对二甲苯是从混二甲苯中分离出来的,混二甲苯主要由对二甲苯、邻二甲苯及间二甲苯组成。混二甲苯现在则主要来自石化工业,焦化二甲苯的产量很小仅占总产量2%以下。受聚酯行业的推动国内PTA生产能力也迅速扩张且仍有旺盛需求,从而从根本上造就了中国PX产业的崛起。但由于产能增加过快, 销售压力加大, 聚酯市场进入全面恶性竞争, 价格一路下滑, 大部分聚酯生产企业的开工负荷开始下降, 更有部分远离主市场的聚酯生产企业关停。

英国Tecnon Orbichem公司发布的统计和预测报告显示2008年全球对二甲苯的需求量约为3000万吨,预计未来几年的年均增长率为6.9%,至2015年将达到约4470万吨。其中,中国是世界对二甲苯的主要消费国,2008年的消费量约为900万吨,约占全球市场总需求的三分之一,北美和欧洲的消费量分别为400万吨和215万吨。

2008年全球对二甲苯的生产能力约为3200万吨,预计今后几年的年均增长率为6.5%,2015年将达到约4450万吨。分析人士指出,尽管近期对二甲苯需求也受到世界经济下行

趋势的影响,一些生产商已削减了产量,同时聚酯纺织品进口量也有所下降,但消费者仍需要购买带有包装的食品。因此,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包装用原料对二甲苯的市场需求受影响不大。

二、2009年国内产能分布及未来预测

据统计2004年我国PX总产能240万吨、产量188万吨、进口量120万吨。2005年随着镇海炼化的20万t/a装置、辽阳石化扩建为75万t/a, 我国PX产能增加到305万吨,产量223万吨、进口量159万吨。2006年随着LG-力东的70万t/a项目、扬子石化由65万t/a扩产到80万t/a,我国PX产能进一步增加到390.5万t/a,产量250万吨、进口量235万吨。2007年产量将提高到310万吨、进口量超过300万吨。2008年总产能达558万吨/年。

我国对二甲苯产量已从1995年76.04万吨、1997年102.92万吨、2000年12703万吨增加到2001年145.42万吨、2004年的188万吨、和2005年的223.3万吨。

表1 2008年国内PX装置产能统计万t/a

企业名称PX产能PTA产能企业名称PX产能PTA产能

上海石化25 40 乌鲁木齐石化7.5 9

辽阳石化75 80 扬子石化80 130

洛阳石化21.5 32.5 镇海炼化65 -

齐鲁石化 6.5 - LG青岛丽东70 -

天津石化30 34 福佳大化70 -

金陵石化60 - 大连石化48 -

合计558.5 325.5

2009年国内PX新增产能包括,2009年5月福建炼化70万吨/年PX芳烃装置(炼油由800万吨增加至1200万吨)投产,上海石化年产60万吨PX芳烃改造项目9月15日建成投产,中海油的惠州1200万吨炼油装置和80万吨/年PX延期于2009年5月(二期的1000万吨炼油和100万吨乙烯计划于2012年投产),乌鲁木齐石化100万吨PX芳烃和150万吨PTA装置于 2009年9月中交并预计明年5月投产,12月28日镇海炼化公司70万吨/年裂解汽油加氢和60万吨/年芳烃抽提装置中交。

此外,曾在2007年被中国有关部门叫停的厦门对二甲苯项目在2009年初出现转机,3月23日中国发改委批复同意迁址漳州古雷半岛,建设80万吨/年对二甲苯项目;2009年5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核准了海南炼油化工有限公司60万吨/年PX(对二甲苯)项目。预计到

2010年PX总生产能力将达到860万吨/年,产量将达到720万吨。届时PX需求为900万吨,PX市场缺口180万吨。

三、产业发展政策分析

从世界范围内看,PX产能已经出现了过剩的状况。英国泰可荣公司的GillianTweddle 经理分析认为,中国进口PX的量在逐渐减小,但世界产能还在增加,因此,相对于中国的进口需求,如此巨大的PX新产能将会对PX的竞争格局及贸易流向产生影响,虽然这种影响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同时,尽管预计由于需求的增长,聚酯产能增长将在2010年以后恢复,但并不足以消耗如此大量的PX产能。因此,PX产业的利润将受到挑战。相对于PX,PTA的供应和需求达到了一种动态平衡。PX、PTA等原料产能过剩的情况虽然离中国还很遥远,但这种警示意义仍然令人深思。如何通过产业合理化使聚酯产业链达到更好的平衡,才是主导聚酯市场的关键。

业内人士分析,2009年受纺织行业外贸环境影响,出口压力巨大导致聚酯需求量的减少,尽管2009年市场利空因素占主导,但政府出台了多项扶持措施,纺织行业仍有望逐步走出困境,继而带动PTA和PX需求复苏。未来行业发展原则为:(1)PX项目的建设应符合产业政策要求、规模经济合理、技术先进适用,优先考虑依托老厂挖潜改造和扩建,提高竞争能力,鼓励采用中国开发的技术和国产设备建设;(2)PX装置的原料主要来自炼厂和乙烯装置,且副产品较多,应进行综合利用,原则上优先安排与大型炼厂配套建设的项目,无大型炼厂做依托的项目暂不考虑;(3)PX产品主要用于PTA生产,PX装置建设应尽量与PTA企业的分布相匹配。

预测在未来4年内,我国芳烃产能还将明显提升。在2009年5月底于北京举办的第三届纯苯—苯胺—MDI产业链峰会上,专家预计到2015年,国内苯、甲苯产能将明显过剩,对二甲苯的供应缺口也大幅缩小,芳烃市场总体将面临供过于求的局面。

(1)纯苯:供过于求已成定局

2002~2007年,我国纯苯工业发展迅速,供应量的年均增幅超过15%;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纯苯下游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纯苯需求量年均增速超过18%。但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国内芳烃工业的发展受到较大影响,主要芳烃产品的产量和消费量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纯苯也难以幸免。

中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高工高春雨介绍说,2009~2015年,我国将新建和扩建乙烯项目13~15项。根据目前纯苯装置的建设计划,预计到2010年国内纯苯生产能力将达到925万吨,2015年将达1150万吨。市场需求方面,预计2010年将在681万吨,此后稳步增加,至2015年将达到990万吨左右。

论石油化工行业的现状及发展

论石油化工行业的现状及 发展 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浅谈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武汉工程大学08级化工02班,湖北武汉430073)摘要:石油化工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本文主要通过对目前我国石油化工的发展规模和面临的挑战两个方面概括和总结了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现状;通过对石油化工行业现状的仔细分析,阐述了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趋势,即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未来之路。 关键词:石油化工行业;现状;发展趋势 China's petrochemical industry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 (Wu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ubei Wuhan 430073,China) Abstract:Petroleum chemical industry is the basis of our national economy, is to promote the country's economy continued to stable development of the important pillar industry. This paper mainly through at present our country petroleum chemical industry the development scale and challenge of the two briefly and summari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petroleum chemical industry; Through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petrochemical industry careful analysi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development of petrochemical industry trend in China petrochemical industry, that is, the road of the future. Keywords: petroleum chemical industry; the present situation; development trend 石油化工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认真分析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有利于保持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趋势、确定行业发展规划,有利于应对目前复杂多变的国际能源形势,有利于我国的能源发展战略。 1 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现状

新加坡石化产业发展分析以及贸易发展经验分析_戈志梅

新加坡国土面积狭小、自然资源匮乏,不具备发展石化产业的先天优势,但新加坡政府不断地调整工业和产业政策,利用自身地理优势,顺应国际经济形势,不断吸引外资,用四十多年的时间走完了工业化进程,并首创以工业园区为主导的模式,逐步发展成为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成为众多发展中国家学习的标杆。 一、新加坡石化工业生产情况分析 从表1中显示了2002年-2012年新加坡石化产业与制造业生产指数的情况,发现石化工业生产指数一直保持着比较平稳的增长,并且发展速度略高于制造业整体水平,是新加坡制造业的重要支柱产业。2004年新加坡的石化工业总产值为533.37亿新元,在2012年石化工业总产值为1020.55亿新元,占制造业总产值的33.9%。 从表2中,可以看出2004年-2012年新加坡石化工业的产值和增加值情况。发现专用化学品的工业产值虽然不高,但其增加值却逐年增高,在制造业中所占比重增加显著,到2008年已超越石油制品和石化产品的增加值,成为石化产业集群中工业增加值最高的子产业,2012年专用化学品生产的工业增加值达20.07亿新元,占石化产业工业增加总值的42%。这与新加坡石化产业不断向下游发展、集中生产高附加值化工产品的工业政策十分吻合。 二、新加坡石化产业贸易情况分析 在新加坡政府出口导向政策的影响下,新加坡的石化产业属于出口型产业,原材料均从其他国家进口,经炼制加工后,出口石油制品,并为中下游企业提供生产原料,进而出口石化产品和附加值更高的专用化学品。新加坡的石化产品除少部分供国内的消费外,大部分产品均供出口。 使用贸易竞争力指数,分析新加坡石化产业进出口竞争力水平。贸易竞争力指数,即TC(TradeCompetitiveness)指数:TC指数=(出口额-进口额)/(出口额+进口额)。该指标均在-1与1之间,大于0说明该产业贸易顺差,反之则为逆差。其值越接近于0表示竞争力与国际水平相当;该指数为-1时表示该产业只进口不出口,越接近于-1表示竞争力越薄弱;该指数为1时表示该产业只出口不进口,越接近于1则表示竞争力越大。 从表3可以看到,新加坡石油制品出口增长快速,2002年为169.938亿美元,2012年增至939.362亿美元。新加坡化工产品的出口额也增长快速,2002年为152.832亿美元,2012年为506.859亿美元。 新加坡石油制品和化工产品的TC指数均为正值,且增幅较为明显。石油制品TC指数从2002年的0.13上升到2012年的0.31,在2010年达到最大值0.4;化工产品TC指数从2002年的0.08上升到2012年的0.22,在2006年达到最大值0.27,说明新加坡石化产业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 数据来源:根据新加坡统计局及新加坡贸易与工业部数据整理 数据来源:根据新加坡贸易与工业部网站相关数据整理数据来源:根据新加坡贸易与工业部网站相关数据整理 新加坡石化产业发展分析以及贸易发展经验分析 ■戈志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孙蕊娇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摘要:新加坡作为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新加坡石化产业对亚洲地区的石油化工的飞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从生产规模和贸易情况方面,分析新加坡石化产业发展现状和特征,并分析了新加坡石化产业发展经验,其中重点关注区域经济合作对新加坡石化产业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新加坡石化产业发展发展经验 析 国际经贸 表12002年-2012年石化工业与制造业生产指数 表2新加坡石化工业产值与增加值(单位:百万新元) 表3新加坡石油制品和化工产品进出口额及出口竞争力指数 (进出口额单位:百万美元) 65

石油化工发展趋势及机遇

未来石油化学工业发展趋势及中国创新发展机遇 未来十年,是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十三五”规划编制的前夕,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了一批跨国公司大中华区总裁和高层管理人员,对“未来十年世界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趋势和中国的创新发展机遇”进行深入讨论,用了9个月的时间,五易其稿,形成了“跨国公司看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未来”的研究报告。这个报告在9月11~12日召开的2014中国国际石油化工大会上向业界公开发布。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李寿生作为报告发布人指出,“第三只眼睛”看中国的全球视野和独到见解,值得全行业认真学习、仔细倾听和深入思考。整个研究报告共分五个部分,4万多字,现摘要介绍其主要观点。 一、未来十年世界石化产业发展的新趋势 未来十年,全球石油和化学工业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的推动下,全球石化产业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变化和新的趋势。未来全球石化产业发展的五大新趋势: (一)新兴市场快速崛起,推动全球石化消费市场持续高速增长 1.新兴经济体快速发展推动全球石化市场重心东移 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发展,为全球石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市场空间,并推动市场增长重点由北美、西欧加快转向高速增长的亚太和南美地区。未来十年,亚洲将持续保持全球石化产品需求增长中心的地位。 2.全球石化产业发展速度将高于经济增长速度 在未来中长期发展阶段,全球石化产业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石化产业发展速度都将超过GDP增速。 (二)原料多元化进程加快,推动全球能源原料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1.页岩气大规模开发推动全球油气供给重心向西转移 北美“页岩气革命”正在推动世界油气工业从常规油气向非常规油气跨越。非常规天然气尤其是页岩气的快速增长,使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产气国。随着全球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利用深入推进,全球能源供给的重心将加快从中东向西半球转移。 2.中国现代煤化工重大突破开辟了原料供应新途径 中国对进口石油依赖度的快速增长以及油价的持续高位促使中国使用更多的煤炭来替代进口石油。现代煤化工的技术突破加快了以“煤代油”的进程。中国正在开展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等工程示

浅析石油机械应用及前景

浅析石油机械应用及前景 在我国石油行业中,目前有一个非常重点并且热点的话题就是石油行业地方石油机械应用。目前针对这一问题我国石油行业以及石油领域的相关专家学者都具有针对性的进行了研究和谈论。我国石油行业的管理工作目前已经处在了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因此在石油行业中石油机械已经是一项必须要重点面对的问题。我国石油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不仅仅意味着我国石油机械的进一步投入,同时还要求我国目前现有的石油进行机械更新和优化,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我国石油机械在机械配置上得到优化,同时发挥出石油机械的最大使用效率。正是由于上述的原因,我国的石油公司在石油机械的管理以及应用过程中要给予重视和执行,最大程度上发挥出石油机械的应用潜力,这样才能有利于石油机械提升生产效率,同时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减低生产应用成本。文章主要针对石油机械的应用以及发展前景进行分析和阐述,希望通过阐述能够有效的提升我国石油机械的应用效率,同时也为我国石油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创新贡献力量。 标签:石油机械;主要问题;应用;处理措施 我国在石油行业上的发展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瞩目,我国目前的石油产业生产链非常的完整,有一套成熟的石油生产以及石油机械应用体系。因此在石油行业的发展大环境下,石油机械的有效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是目前非常热门的话题。根据我国石油行业相关部门的调查研究,我们在石油生活过程中对石油机械的应用存在一定的问题,管理不到位以及应用效率不高的问题非常普遍。为了有效的处理并且解决上述石油机械问题,我国的石油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的生产应用特点,对石油行业面临的生存环境进行详细的调查以及研究,通过缜密的调查研究做出相应的决策,这样才能够在根本上提升石油机械的管理工作,有效的提升我国石油企业的生产效率,整体上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最大限度的减低石油企业的生產成本。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的石油行业应该根据自身的生产情况,进行石油机械的更新以及再投入,从根本上优化石油机械的配置,提升石油机械的使用效率。只有按照上述的方法来应对石油机械的应用,才能够有效的提升石油机械的应用范围和效能。 1 简要叙述在我国石油行业中石油机械的主要应用现状 1.1 我国的石油行业存在石油机械应用不合理、不科学的问题 在管理体制上,我国石油机械应用企业还有很多弱点。新的形式上的改制,并没有真真正正的改变我国石油机械应用企业核心管理制度。比如说我国石油机械应用企业并没有拥有完全的生产自主权,仍需要按照上一级的计划进行。 1.2 我国的石油行业存在机械应用以及管理队伍工作水平落后,在应用管理的过程中没有独立自主性的问题 我国石油机械应用企业在石油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思想观念比较落后,对于

中国石油化工产业现状及竞争力分析

中国石油化工产业现状及竞争力分析 1.我国石油化工产业的现状 经过50多年的建设,我国已形成了完整的石油化工工业体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石油化工产业经过几次改革重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已经跻身世界石油化工大国行列。整 体实力较强、配套比较完整,具备了较好的发展基础和一定的竞争能力。原油加工能力、乙烯和三大合成材料生产能力均居世界前列。2003年底,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达到304亿吨/ 年,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乙烯生产能力达到578万吨/年,居世界第三位;合成树脂 生产能力1720万吨/年,居世界第五位;合成纤维生产能力1150万吨/年,居世界第一位;合成橡胶生产能力139万吨/年,居世界第四位。 2.我国大型石油化工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近几年来,为提高国际竞争能力和整体抗风险能力,我国石油化工工业加大了结构调整和技 术改造的力度,产业结构和企业布局明显改善,形成了一批大型石油化工骨干企业,其中部分企业已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已成为我国石油化工工业的主体。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布局和产业集中度 通过近几年的调整改造,我国石油化工的产业布局进一步改善,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2003 年我国千万吨级以上规模的炼厂已从1998年的2座增加到7座,乙烯装置在普遍完成第 一轮改造的基础上,燕山、上海、扬子、大庆等乙烯装置成功地进行了第二轮改造,生产能力均达70万吨/年以上,齐鲁、茂名乙烯正在进行第二轮扩能改造。天津、中原、广州和独山子等中型乙烯也进行了以降低生产成本为目标的扩能改造,装_______ 置生产能力均达到 20万吨/年以上。为减少成品油及石化产品的长距离调运,重点扩建了石油化工产品需求旺 盛地区的炼油能力和乙烯能力。2003年长江三角洲和华南沿海地区炼油能力占全国炼油能 力的比例比1998年上升2个百分点,乙烯生产能力所占比例上升了4个百分点,缓解“北 油南调、西油东运”给交通运输带来的压力。目前,我国已建成镇海、大连、金陵、高桥、 抚顺等一批大型炼油基地,以及燕山、上海、扬子、齐鲁、大庆、茂名、吉林、兰州、辽阳、仪征等一批大型石油化工基地,产业集中度显著提高。 二、装置结构 通过不断调整装置结构,已基本趋向合理,已基本适应了资源和市场的需要。技术改造,提高高含硫原油加工能力,适应进口原油加工量不断增加的需要油加工能力已达到4300万吨。还增加了加氢裂化、加氢精制和催化重整能力集团公司加氢裂化占原油一次加 工能力比例继续保持 比例已从1998年的质 量不断提高的需要。 三、产品质量国执行了国家新的汽、 量从5000ppm降到 Z000ppm,从今年起北 京、上海和广州等大城炼油产业通 过,2003年高硫原 1998年时的5%,加氢精制能力所占12%上升到24%,催化重整比例从1998 年的6%上升到7%,满足油品 与前几年相比,我国石油化工产品的质量已显著提高。2003年全柴油标准,汽油硫含量从原来的1SOOPPm降到SOOPPm,柴油硫含

世界石油工业预测分析报告文案

21世纪世界石油工业预测分析报告 总体来说,20世纪是廉价的石油时代,低廉而又充足的石油支撑了人类工业的大发展,使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是廉价的石油在20世纪也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几次石油危机使世界为之震撼。20世纪世界石油工业的兴起和蓬勃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高潮也有低谷,留给我们更多的是迷茫,因为我们到现在为止也不清楚地球到底蕴藏多少油气资源,只是凭借我们现有的手段来发现我们能发现的油气资源,尽量提高采收率,产出更多的油气来。石油工业发展到今天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21世纪的世界石油工业充满了希望,但随着人类对油气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及油气资源的不断减少,决定了油气资源——这种不可再生能源——将对世界经济产生更大的影响。 有人预测21世纪石油时代即将终结,因为人类已经通过各种手段从地

下开采了一个多世纪的石油了,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油气的产出急剧加大,油气消费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而油气需求还在以比较快的速度增加着,以这种趋势持续发展下去,人类将会在21世纪用完地下的油气资源,石油时代将要在21世纪终结。而21世纪油气对人类的影响将越来越大,人类在很长一段时间还得依靠油气资源来维持发展。这里我们凭借自己有限的知识和认识,对21世纪的世界石油工业做一些初步展望。 一、有限的油气资源将成为21世纪世界石油工业发展的最大制约 虽然我们现在不能确定地球上到底有多少油气资源,但是我们确信,油气资源作为不可再生能源,在不久的将来某一段时间将出现枯竭,产量将逐渐下降,新发现储量将难以弥补产量的下降,但是人类对油气资源的需求将会持续增加,并不会因此而减少,所以能否继续找到更多的油气资源,能否把地下以前没有采出的油气资源充分利用,能否改进各种技术充分利用各种油气资源,将成为21世纪世界石油上业的最大特点。同时,有限的油气资源将影响和制约着21世纪世界石油工业的发展,这是我们对油气资源远景趋势的一个初步判断。 (一)短期油气资源展望 从总体上来看,世界油气资源丰富,在将来几十年仍然能维持人类对油气资源的需求,但是油气资源分布明显呈不均状态,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个现实。人们对世界油气资源数量的评价呈上升趋势,剩余石油探明可采储量是不断增长的。

2019年中国石油钻采设备市场分析报告-市场规模现状与发展规划趋势(1)

2019年中国石油钻采设备市场分析报告-市场规模现状与发展规划趋势 【报告大纲】 第一章全球石油钻采设备产业运行态势分析 第一节全球石油资源的分布及勘探 一、全球石油资源的分布特征 二、全球石油资源的储量分析 三、全球石油资源的勘探形势 四、全球油气勘探的投资分析 第二节全球石油贸易发展形势分析 一、全球石油的生产规模分析 二、全球石油的市场规模分析 三、全球石油贸易的走势分析 四、全球石油价格的走势分析 第三节全球石油钻采设备行业发展分析 一、石油钻采设备行业发展概况 二、全球石油钻机市场发展规模 三、全球海洋工程装备市场规模 四、全球油套管的市场发展规模 五、石油钻采设备市场需求分析

六、全球石油钻采设备市场分析 (一)全球钻采设备的产业结构 (二)钻采设备产业的经营特点 (三)钻采设备企业的发展方式 第四节全球石油钻采设备行业重点地区分析 一、美国石油钻采设备的市场分析 二、欧盟石油钻采设备的市场分析 三、日本石油钻采设备的市场分析 四、俄罗斯石油钻采设备市场分析 第五节全球石油钻采设备重点企业竞争力分析 一、斯伦贝谢公司市场竞争分析 二、哈里伯顿公司市场竞争分析 三、贝克休斯公司市场竞争分析 四、国民油井公司市场竞争分析 五、Cameron公司市场竞争分析 第六节 2019-2025年全球石油钻采设备市场发展预测 一、全球石油钻采设备行业发展趋势 二、全球在用陆地钻机市场规模预测 三、全球海洋工程装备市场容量预测 四、全球油套管的市场发展规模预测 第二章 2018年中国石油钻采设备产业运行环境分析

第一节 2018年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一、2018年中国GDP增长情况分析 二、2018年中国工业经济发展形势分析 三、2018年中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析 四、2018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析 五、2018年中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分析 六、2018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形势分析第二节石油钻采设备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一、石油钻采设备生产许可政策 二、石油钻采设备行业相关法规 三、海工装备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四、油气勘探行业投资政策环境 第三节石油钻采设备行业社会环境分析 一、中国科技环境分析 二、海洋石油生产安全 三、能源生产与消费环境 四、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 第四节石油钻采设备行业技术环境分析 第三章中国石油钻采设备产业链发展分析第一节石油钻采设备上游产业分析 一、全球钢铁工业的发展概况

石化行业发展分析报告

要点提示: 强势分析:生产持续增长,主要石化产品的价格较2003年同期有较明显的增长,产销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石油开采企业因国际原油持续高价,收益稳定上升。 弱势分析:石油进口继续增加,我国石油价格机制受到国际油价上涨严重挑战;国内成品油市场受到较大冲击;下游化工企业,原材料成本方面的压力加大,企业炼化一体化业务有待进一步提高。 机会分析:进入原油供应短缺时期,石化市场将经历重大调整,石化行业的战略重组以及石化业进入周期性上升将创造新的行业投资机会;石油战略发展给业内企业尤其是大型上市公司带来较大投资空间;燃料油期货推出将为相关企业创造期货投资条件。 风险分析:国际油市动荡影响国内即将全面开放的成品油市场,影响下游相关行业企业成本和内需增长,从而影响企业业绩增长。中国石化产品需求的快速增长,国内产品的供不应求,部分石化产品自给率相对较低,为经济进一步发展带来压力。 热点提示:石油价格问题;部分行业投资过热问题;贸易逆差严重;石油战略转型;润滑油终端市场整合。

正文目录 石化行业基础数据平台 (33) 一、工业产值 (33) 二、产品产量 (44) 三、产品销售收入和利润 (66) 石化行业经济运行分析 (88) 一、生产继续增长,石油和化工行业产销平稳 (88) (一)石油生产增速放缓,需求大幅增长,价格创历史新高 (88) (二)石化产品需求旺盛,产量增幅回落,价格增势放缓 (1515) 二、石油和化工行业生产稳步增长,经济效益稳速增加 (2020) (一)产值快速增长 (2020) (二)销售产值平稳增加 (2020) (三)经济效益增速加快 (2121) (四)新产品开发力度不断加大,产品结构得到较大改善 (2121) 石化行业主要经济问题概述 (2323) 一、石化扩能走向规模化,部分行业投资过热 (2323) 二、中国与国外石化业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2525) 三、第二阶段排放标准挑战我国炼油工业 (2727) 四、国产润滑油不断扩大高端市场份额,竞争急需规范 (2828) 石化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3030) 一、需求将继续增加,全球石油化工业走势将更为强劲 (3030) (一)下半年原油价格将依然持续坚挺 (3030) (二)全球炼厂高负荷运转国际炼油毛利保持较高水平 (3333) (三)下半年全球化工业走势将更为强劲 (3434) 二、下半年中国石油和化工工业仍将保持较快增长 (3535) (一)石油市场增速回落,进出口贸易仍呈显著逆差 (3535) (二)需求增长强劲,石化业供不应求,总体价格水平向好. 3838 石化行业投资风险与机会分析 (4343) 一、仍处景气周期,2004年石化行业投资价值提升 (4343) 二、成品油经营将迎来转势之年 (4444) 三、成本控制释放化工投资价值 (4545) 四、中石化整合产业链提升企业投资价值 (4646)

对石油化工行业的认识与感想

七月二日星期二 对石油化工行业的认识与感想 在学校进行了两年的专业课学习,包括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及其对应的实验科目。有了一定的专业知识素养和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在这样的基础下,我们有幸在大二期末小学期内与石油化工行业有近距离的接触。 通过老师的讲解,我了解了关于石油化工行业门类与系列产品链的知识,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对石油化工行业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石油化工指以石油和天然气为原料,生产石油产品和石油化工产品的加工工业,是基础性产业,为农业、能源、交通、机械、电子、纺织、轻工、建筑、建材等工农业和人民日常生活提供配套和服务,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横向的角度观察,石油产品又称油品,主要包括各种燃料油(汽油、煤油、柴油等)和润滑油以及液化石油气、石油焦碳、石蜡、沥青等。石油化工的主要产品主要有四大类,分别为:基础有机化学品,例如乙烯、丙烯、丁二烯、苯、(甲苯)、二甲苯、(乙炔、萘)、合成气等;基本有机化学品(有机中间体),例如醇、醛、酮、酸、胺类、酚类、卤代物、硝基化合物等;高分子化学品,例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合成树脂;精细化学品,例如医药、农药、食品添加剂、石油助剂与添加剂、催化剂等。生产这些产品的加工过程常被称为石油炼制,简称炼油。可见石油化工行业深入到我们生活的衣、食、住、行、娱等方方面面,石油化工行业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所以又被誉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从纵向的角度观察,石油加工工序又是复杂的,每一步都有一定的产品,这样的产品即可以再深入加工,也可以直接运用。比如石油加工可以得到基础有机化学品,基础有机化学品进一步加工可以得到基本有机化学品,而这两种产品再加工又可以得到精细化学品,高分子化学品。石油化工行业产业链主要分为上游行业、中游行业和下游行业。上游行业主要为炼油及进一步裂解生成基础化工原料;中游行业主要为基本有机原料及三大合成材料;下游行业主要为精细化工、材料工业等,是指以有机化工原料和聚合物继续深加工得到更多品种的产品。石油化工行业门类按加工深度分类又可分为零道加工,一道加工,二道加工,三道加工,四道加工。零道~二道加工对应上、中游产业,特点是规模大、投资高、效益低,尤其是零道加工。三道~四道加工对应下游产业,特点是技术密集、劳动密集、规模小、投资低、产品附加值高、效益高。由此也可见初级石化产品是随着加工深度的不断延伸而更大的提高附加值。所以石油要深加工和延长产业链,才能获得最大的效益。 石油化工作为一个新兴工业,是20世纪20年代随石油炼制工业的发展而形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成长起来的。战后,石油化工的高速发展,使大量化学品的生产从传统的以煤及农林产品为原料,转移到以石油及天然气为原料的基础上来。石油化工是我国的支柱产业部门之一,是化学工业中的基干工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有重要作用,它为农业、能源、交通、机械、电子、纺织、轻工、建筑、建材等工农业和人民日常生活提供配套和服务。 伴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与发展,石化产业逐渐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推动力和现代社会正常运行的重要支柱。石化产业资源资金技术密集,产业关联度高,经济总量大,产品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人民生活、国防科技等各个领域,对促进

从20世纪的发展看世界石油工业的趋势和动向

从20世纪的发展看世界石油工业的趋势和动向 从20世纪的发展看世界石油工业的趋势和动向 (1) 一、石油的影响和地位 (2) 二、石油、天然气生产 (3) 三、美、苏(俄)两大产油国 (3) 四、中东 (4) 五、石油输出国组织 (5)

[摘要]从20世纪石油工业的发展变化可以看出:(1)石油需求大幅度上升的时代已经过去,但是世界石油消费总量还将逐步缓慢增长。在世界能源结构中,石油的比重正在下降。(2)1980年以来,世界石油生产进入了在波动中缓慢增长的阶段,预计今后10-20年内仍将是同样的趋势,而10年后世界天然气的产量可能会超过石油。(3)美国作为世界石油工业的发源地,由于储量接替不上,原油产量逐步下降的趋势难以逆转。俄罗斯石油资源丰富,随着经济情况的好转和石油工业吸引外资力度的加大,石油生产的潜力还相当大。(4)中东地区的石油储量仍在稳定增长,2000年为932亿吨,占世界的66.5%,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该地区将是世界的石油资源重心。(5)经历了40年风雨的欧佩克已重新认识到维护内部团结和加强外部合作的重要性,它将积极寻求生产国和消费国之间新的对话渠道,推动市场的稳定和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世经评论·北京) 一、石油的影响和地位 在进入20世纪的时候,石油的主要用途是照明,主要产品是煤油。当时,爱迪生发明的电灯已经开始广泛应用,正在取代石油。20世纪头10年代,福特的变革使小汽车进入千家万户,也使石油从“煤油时代”进入“汽油时代”。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汽车挽救了巴黎;率先实现军舰以油代煤的大英帝国海军战胜了德国,初步显示了石油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一战以后,汽车、拖拉机和飞机工业的崛起,产生了对石油的巨大需求。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争双方动用了大量汽车、装甲车、坦克、舰艇和飞机,石油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战后,来自中东的大量廉价石油促进了西欧、日本等国能源结构的变化。1967年,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石油的比重超过煤炭而居首位。60-70年代,石油的地位达到了顶峰。石油不仅成为世界最重要的燃料和动力,而且由于石油化工的蓬勃兴起,也成为主要的化工原料。石油进入到人类生活的几乎一切领域。全球年石油消费量1953年为6.49亿吨,1973年跃到28.2亿吨,增长了3.34倍。1973年中东战争中,阿拉伯石油出口国动用“石油武器”,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日本和西欧造成严重的经济和政治的振荡,更显示了石油影响之巨大。 作为转折点,1973年和1979年两次石油危机推动了各发达国家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的大调整。在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费国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用油工业的比重从1977年的22%降到1997年的17%;石油支出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1981年的8%降到1998年的3%。海湾战争显示出高科技已经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第一要素。从整个世界来看,石油需求大幅度上升的时代已经过去,但是世界石油消费总量还将逐步缓慢增长。石油贸易额在世界贸易总额中的比重逐步下降,1983年为23.3%,1987年已下降到6.1%。在世界能源结构中,石油的比重也正在下降,1970年为48.7%,1980年48.6%,1990年下降到38.6%,1999年为40.57%。天然气的比重正在上升,1950年为9.7%,1970年18.6%,1999年已上升到24.2%。 尽管如此,石油仍然是世界第一能源,仍然在人类经济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将来石油的主要用途将从燃料转为化工原料,它的“孪生兄弟”天然气将取代石油成为第一能源。对石油的最大挑战将是新能源(特别是燃料电池)的产业化和广泛应用,但这可能还需要10-20年。 与石油相应,石油企业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也经历了大变化。20世纪的前80年,石油公司的地位节节上升。1980年,《财富》杂志世界500强的前3名是石油公司,在前10名中石油公司占8家,在前50名中占20名;美国500强中,第1、2名是石油公司,前10名中石油公司占4家,前50家里石油公司占15家。但是,80年代以后,石油公司的地位逐步下降,1999年在世界500强的前10名中,石油公司只有1家,前50名中只有4家;

石油钻采设备的行业现状

石油钻采设备的行业现状 一、国际环境 伴随2014年年底,国际油价出现“断崖式”下跌。为了应对低油价,国外油公司普遍削减勘探开发投资、裁减人员规模、压低工程造价、变卖石油资产。由于国内经济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阶段,进入了以去产能、专业化、质量型、差异化竞争、改革创新等为特征的新常态。受新常态和低油价双重影响,石油工程企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普遍压缩装备投资,减少钻井进尺。石油装备制造企业也进入了市场“寒冬”。 国际油价的下跌直接影响到了石油相关行业的发展,特别是石油钻采设备行业的发展。从1859年全球第一口工业油井德雷克井的诞生,石油开采已经走过了156年的发展,伴随石油开采的发展,石油钻采设备也走过了156年的发展历程。目前,世界钻采设备已经从最早的简单、非专业、自动化低下,发展成为高度专业化、自动化高品种齐全的重要制造行业,在目前在全球经济低迷复苏缓慢的大背景下,全球主要的石油钻采设备制造商的发展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二、国内环境 国际油价的下跌是导致石油钻采设备行业发展的重要外因,但随着党中央经济转型的重大决定及“一带一路”伟大计划的助推,我国石油钻采设备的行业在2015年总体还是取得

的可喜的发展。相关数据显示,仅在油气管道方面,受“一带一路”和国内需求叠加影响,油气管道相关公司业绩已经开始回升。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中国能源领域已经和亚洲、欧洲等地区和国家展开合作。作为“一带一路”构想的着力点,能源装备制造业也迎来新商机。发改委去年年底提出的七大工程包建设将提速,油气管网作为重要组成部分,有望获得先发优势。随着国内重大能源通道建设的推进,油气管道需求量将加速释放。在中俄、中巴等重大能源工程的推动下,我国油气管网设备也迎来走出去机遇。油气管道的建设是基于油气资源的开采量,油气管线的建设必然带动石油上游钻探业务的发展,从而间接带动石油勘探、钻井等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因此仅“一带一路”伟大计划将为钻采设备发展创造良好的国内市场。总结来看,虽然国际油价下跌是导致本次国际石油钻采设备发展的重要因素,但随着我国经济的调整及政策导向,国内石油钻采设备行业依旧发展动力强劲充足且空间良好。 三、我国石油钻机装备的发展 1.常规钻井装备的现状 (1)钻机形成系列,基本满足国内市场需要 根据GB1806—86《钻机型式与基本参数》形成的钻机系列包括了钻深从1500m 至 6000m 的钻机,基本满足了国内钻井需要。但这种钻机系列存在基本参数与国外钻机不相符合的问题。国外钻机的钻深是按照φ73~127mm(~5 英寸)钻杆尺寸给出的,国标则

(发展战略)宁波市石化产业十二五发展专项规划

(发展战略)宁波市石化产业十二五发展专项规划

甬经信发〔2011〕251号 关于印发宁波市石化产业“十二五”发展 专项规划的通知 各县(市、区)经信局(经发局、发改局)、市经信委系统有关单位: 现将《宁波市石化产业“十二五”发展专项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一日

目录 前言 (1) 一、产业发展现状 (3) (一)产业发展概况 (3) (二)主要企业、产品和产能 (4) (三)发展优势 (7) (四)存在问题 (8) (五)发展机遇 (10) (六)面临挑战 (11) 二、发展环境和趋势 (12) (一)世界石化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12) (二)我国石化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13) 三、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14) (一)指导思想 (14)

(二)基本原则 (15) (三)实施阶段和发展目标 (15) 四、发展重点、方向和项目 (16) (一)发展重点 (16) (二)产业链发展方向 (18) (三)重点项目 (26) 五、政策与措施 (29) (一)完善和落实产业政策,创新投融资体制,加大财税政策支持 (29) (二)推广园区内循环经济模式,加强节能、环保和安全工作 (30) (三)加快人力要素集聚,自主创新,促进科技进步 (30) (四)加快和完善化工园区建设,提高化工园区综合协调能力 (31) (五)完善石化园区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 (32) 附表一重点建设项目一览表 (33) 附表二重点推荐项目一览表1 (39) 附表三重点推荐项目一览表2 (40) 附图一宁波市三大石化区块位置示意图 (41) 附图二宁波大榭开发区石化产业现状图 (41) 附图三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平面规划图 (42)

全球油气勘探进展与趋势

全球油气勘探进展与趋势 文/胡文瑞鲍敬伟胡滨 近10 年来,国内外油气勘探不断取得突破,2001—2011 年,全球新增石油剩余可采储量614.0×108 t,新增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39.9×1012 m3,其中,中国累计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12.2×108t,累计新增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5.8×1012 m3,相继探明了姬塬、塔河、蓬莱19-3 等15 个地质储量大于1×108 t 的油田和苏里格、普光、徐深等14 个地质储量大于1 000×108 m3的气田。在油气资源勘探取得重要进展的同时,油气勘探的理念也发生了重大转变,对传统油气勘探理念形成了挑战和冲击。 1 油气勘探新成果 21 世纪以来,全球油气勘探难度越来越大,勘探对象日益复杂,然而由于认识的深入、理论的突破和技术的进步等,发现的油气田储量和数量不断增长,勘探不断取得重大进展。截至2011 年,全球石油剩余可采储量达2 343×108 t,比2001 年增长了35.5%;全球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达208.4×1012 m3,比2001 年增长了23.7%。一些大型油气田不断被发现,2000—2008 年,全球共发现大油气田(可采储量油大于6 850×104 t、气大于850×108 m3)90 个,主要位于被动陆缘深水、碳酸盐岩、岩性-地层、前陆冲断带、老油气田、新区新盆地等领。2010 年全球新发现的7个大油气田合计探明可采储量达31.4×108 t 油当量(见表1),占当年全球新增探明可采储量的40.5%,而数量仅占2010 年全球新发现油气田数量的1.4%。 2 全球油气勘探进展与趋势 2.1 从储油气层到生油气层 以前认为,油气勘探的基本要素是寻找“生、储、盖、圈、运、保”组合,具备此条件就有可能找到油气田,且油气生成后从原生地层(烃源岩)“二次运移”到储油(气)层,原生地层是生油(气)层,但不是储油(气)层。现在勘探开发的视野已扩展到原生地层,即从原生地层中寻找油气资源。某种意义上,“回归原生地层找油(气)”是油气勘探开发领域的一场革命,也是对传统油气勘探理念和理论的挑战,已成为世界石油工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美国页岩气和致密油资源的成功勘探开发证明,传统意义上的生油(气)层已成为了勘探开发对象。美国产页岩气盆地超过30 个,产层包含了北美地台区所有的海相页岩烃源岩地层;致密油产于原生地层或与其互层、紧密相邻的致密砂岩、致密碳酸盐岩等,是继页岩气之后美国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的又一新热点,2012 年美国致密油产量突破7 000×104 t,预计2020 年全美致密油产量将达1.5×108 t。

石油化工产业现状及竞争力分析

石油化工产业现状及竞 争力分析 Revised by Chen Zhen in 2021

中国石油化工产业现状及竞争力分析 1.我国石油化工产业的现状 经过50 多年的建设, 我国已形成了完整的石油化工工业体系,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 国石油化工产业经过几次改革重组, 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已经跻身世界石油化工大国行 列。整体实力较强、配套比较完整, 具备了较好的发展基础和一定的竞争能力。原油加工 能力、乙烯和三大合成材料生产能力均居世界前列。2003 年底, 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达到304 亿吨/年, 仅次于美国, 居世界第二位:乙烯生产能力达到578 万吨/年, 居世界第 三位;合成树脂生产能力1720 万吨/年, 居世界第五位;合成纤维生产能力1150 万吨/年, 居世界第一位;合成橡胶生产能力139 万吨/年, 居世界第四位。 2.我国大型石油化工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近几年来, 为提高国际竞争能力和整体抗风险能力, 我国石油化工工业加大了结构调整和 技术改造的力度, 产业结构和企业布局明显改善, 形成了一批大型石油化工骨干企业, 其 中部分企业已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 已成为我国石油化工工业的主体。具体表现在以下 几个方面。 一、产业布局和产业集中度 通过近几年的调整改造, 我国石油化工的产业布局进一步改善,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 2003 年我国千万吨级以上规模的炼厂已从1998 年的2 座增加到7 座, 乙烯装置在普遍 完成第一轮改造的基础上, 燕山、上海、扬子、大庆等乙烯装置成功地进行了第二轮改造, 生产能力均达70 万吨/年以上, 齐鲁、茂名乙烯正在进行第二轮扩能改造。天津、中 原、广州和独山子等中型乙烯也进行了以降低生产成本为目标的扩能改造, 装_______置 生产能力均达到20 万吨/年以上。为减少成品油及石化产品的长距离调运, 重点扩建了

国内外石油装备投资状况及趋势

国内外石油装备投资状况及趋势 一、国内石油装备投资状况 (一)国内石油装备企业数量我国石油和石化机械制造企业,特别是国营大中型企业多数是50年代和60 年代建立的老企业,由于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作,因此企业的市场观念淡薄,竞争意识不强,形成企业机构臃肿,人员大量富余,普遍存在着吃大锅饭的现象,过去生产率低下。从80 年代以来,除机械工业系统企业外,中石油集团公司系统、中石化集团公司系统、国防工业和地方工业以及乡镇工业,从事石油和石化装备制造的企业迅速增加,近年来仍未得到有效遏制,特别是乡镇企业、民办企业仍在不断发展。因此,国内市场拥挤不堪,而经营不善的企业又不能及时淘汰,导致产品生产能力普遍过剩,形成总供给量大于总需求量。例如,当前抽油机制造厂约有50 多家,年生产能力可达 1万多台,而每年抽油机的需求量大约为5000多台。又如,抽油杆年生产能力为3000 万-3200 万米,而市场需求量为1000 万-1400 万米,50%的生产能力过剩。 1998 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的上下游机构分别进行了交叉重组,并相应进行了机构调整、资产重组。现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系统内石油化工装备制造企业共有27个,其中,大一型企业有12个,大二型企业3个,中小型企业5个。据统计,2001 年行业中的石油和石油化工专用设备405 家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现价)达134 亿元,利润总额2.9 亿元,从业人员12.8 万

人。随着石油勘探开发飞速发展,2003 年我国已有石油钻采专用工具生产厂200 多家、几十亿元产值。2004 年石油钻采专用设备行业限额以上企业数由去年188家增加到212家,职工55741人(212家企业去年为55975人)。石化设备507家,比2003 年只减少1 家,职工约103639 人,与去年基本持平。 近两年来,我国石油和石化行业改革力度很大,实现了产业国际化等一系列改革高潮。在这大改组、大变革和大发展的时期,作为石油、石化装备行业和企业变动也很大,各系统的企业也都在进行改革、改制、重组,或正在进行改制、重组后的深化工作。 (二)国内石油装备企业产销量 1、石油钻采设备制造体系已经形成我国的石油钻采设备制造体系已经形成,比较集中的制造基地是以宝鸡、兰州、南阳、江汉等为主的钻采设备基地,以上海、江苏为主的石油工具基地,以江汉、四川、江西为主的石油钻头基地,以西安为主的地球物探基地,以济南为主的专用柴油机基地。我国是世界上少数能生产成套石油钻机的国家之一,近几年,行业出口成套钻机30 多台,通过承包国外石油工程项目,长城钻井公司以工程带出钻机就100 多台;2002 年石油化工设备制造也有历史性突破。由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350万吨/ 年重油催化裂化装置在大连石化一次投料试车成功,标志着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催化裂化成套技术,具备了世界级大型催化裂化装置的工程设计、制造和建设实力。石油石化工业的大发展带动了石油石化设备制造业的发展,设备制造企业要努力在产品品种、质量和技术水平上不断提高,以满足国内需要,增加出口。

中国石油化工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修改)

石油、化学、塑胶、塑料行业分析报告 (杨婧刘璐胡馨月娄姚荣) 第一节、中国石油化工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行业现状 (一)行业概况 1、国际石化产业运行情况 近年来世界石油市场的主要特点:一是美国西德克萨斯轻质原油(WTI)与布伦特原油价格倒挂日渐频繁;二是轻质原油和重质原油价差缩小;三是石油的金融属性更加明显,投机商继续青睐石油期货市场;四是石油需求大幅下降,但降幅逐季收窄;五是欧佩克减产履约率呈现前高后低走势,剩余产能大幅增加;六是石油库存居高不下。 通过对市场、贸易、油价、运输和劳动成本等方面的分析,鉴于欧美严格的环保要求,以及市场的成熟度,欧美等地区对基础化学品和大宗石化产品的需求已趋于饱和,这就迫使西方发达国家紧缩本国石化生产,全球化工行业发展的重心逐步向原料产地(中东)和产品市场(亚洲)转移。中东和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地区将是全球炼油和石化产能增长最快的地区,亚洲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石化市场。同时,世界石化工业发展趋向大型化、基地化和炼化一体化,产业集中度越来越高。2009 年,排在前10位国家的炼油能力占世界总炼油能力的比例有所提高,亚洲的中国、日本、印度、韩国4国,占世界10 大炼油国总能力的比例已上升到39.9%(见表1),炼油能力占全球的比例也上升到23.1%。

表1 各国炼油能力表 2、我国石油化工产业发展状况 (1)炼油工业逆势上扬。2009 年,中国新增原油一次加工能力4 500万t,全国炼油能力增至4.83 亿t/a,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炼油国。截至2009 年年底,全国千万吨级炼油厂已达到17家,全年全国原油加工量约为3.75 亿t,比上年增长7.9%。 (2)产业经济实现较快增长。2009年,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3.46 万家,实现总产值6.63万亿元,同比增长0.3%,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2.13%,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1%,实现销售产值6.35万亿元,增长0.15%。20 多种大宗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前列,主要石油和化工产品的消费量保持世界领先地位。2009年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经济运行数据见下表2: 表2 石油化学工业经济运行数据表 (3)市场需求持续回升。2009年,国内主要石化产品表观消费量持续回升,全年原油表观消费量为3.88亿t,同比增长6.2%;乙烯表观消费量达1 165.6 万t,同比增长10.1%;硫酸表观消费量增长21.4%,烧碱增长13.4%,纯碱增长8.9%,甲醇增长35.9%,合成树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