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语文《报任安书》教案

高一语文《报任安书》教案

高一语文《报任安书》教案
高一语文《报任安书》教案

一. 教学内容:《报任安书》

【教学目的】

1. 学习本文的行文特点: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又脉络清晰。

2. 体会文中表现出的作者身受极辱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

3. 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教学重难点】

1. 把握课文内容安排上借水行舟的特点。

2. 通过具体句段,揣摩体会作者遭受奇耻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著书雪耻的顽强意志。

【教学设想】

1. 诵读点拨

2. 讨论指导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解说:这样设计有两个好处,一是直奔文章主题,为阅读指向;二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二、解题

1. 体裁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2. 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解说:突出“信”及“信”的来由和内容,为课文内容指向。)

三、研习课文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 学生对照注释,自行诵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扫除字词障碍。

除了课文注释外,每段需要解决的重点词句有:

第1段:再、务、流俗,表谦称和敬称的词语(牛马走、足下、辱等)

第2段:戏弄、特、勉励

第3段:各个典故含义,通其道

第4段:近自托于无能之词、考、综

第5段:上父母之丘墓、无乃……乎、不信

(解说:文章字词难度较大,好在课文作了较为详尽的注释,但其中仍有些词句需要解决,为学生理解文章扫除障碍。)

2. 播放录音或教师有表情地朗读课文;然后要求学生有表情地诵读。

(解说:让学生感受文章的抒情基调,进入文章情景。)

3. 内容与形式梳理。

学生思考:从课题和背景介绍看,这是一封复信,其回复的内容是什么呢?又是怎样具体展开的呢?

此文线索脉络十分清晰,大意是讲“刑余之人”难以“推贤进士”,唯有隐忍苟活,著书以偿前辱之债。具体梳理如下:

复信目的:对任安“推贤进士”的期望“略陈固陋”。(第1段)

复信内容:①地位低下(主上所戏弄,流俗之所轻),身遭极辱,不能胜任。(第2段)

②效古之贤人忍辱负重,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第3、4段)

③再次表现自己无可比拟的忧愤处境,点明自己有负嘱托的原因。(第5段)

(解说:训练概括语段能力,让学生初步把握文章内容和结构,为下一步突破重点作准备。)

四、布置作业

课后诵读课文。

(解说:为下节课深入学习作准备。)

第二课时

一、继续研习课文

1. 具体研读,突破重难点。

(1)分段研习,理解行文脉络,理清内容逻辑。

①研习第1段:此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此段交待了全文的内容:复信是要为自己无法“推贤进士”“略陈固陋”。

②研习第2段:此段在内容上有几个层次?与无法“推贤进士”有何关系?

明确:两个层次。一是说自己史官地位低微,“为流俗之所轻”,与“蝼蚁”无异;一是说自己身受极辱,如虎陷“槛阱”,“积威约之渐也”。下狱受刑,是作者一生中最惨痛的打击,侧面说明帝王的刻薄寡恩;加之原本就低贱的地位,这就交代了自己不能完成任安期望的“推贤进士”的任务的原因。

③研习第3、4段:两段文字上的联系是什么?内容上似与“推贤进士”无关,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第3段写古代“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处困,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第4段写仿效古之贤人,“就极刑而无愠色”,著《史记》以“偿前辱之责”。第3段的人物是第4段中自己的榜样和力量,两段共同交代了自己忍辱负重的原因。这似与回复内容无关,实际上有着合理的逻辑关系:一者,上段已经叙述了自己所受的极辱,自然会让人想到他何以能“苟活”,在第4段对此作了回答,是因为《史记》“草创未就”,“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再者,任安是作者的好友,对好友(也只能对好友)倾吐个人情怀是极为正常的,所以作者说“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④研习第5段:此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明确:此段在内容上又回到作者目前的悲惨处境上,描写自己“肠一日而九,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的无限痛苦和寂寞,从而回应第1段,结构十分严密。

小结:全文呈现出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借回答任安“推贤进士”数语,围绕一个“辱”字,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精神上难以形容的苦痛,表现了自己发愤著书、雪耻传名的顽强意志。

(解说:在初步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课文的内在逻辑结构,实际上也是要学生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从而更透彻地理解课文。可结合板书设计进行。)

(2)体会性阅读。

让学生自选语段来阅读,体会作者的忧愤情感,然后讨论交流。

明确(以第2段为例):

第2段:作者着力表现了自己屈辱的地位和屈辱的遭遇。写自己的地位,先以“固主上所戏弄”几句来表现其低下,进而使用一组假设关系的句子(“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来突出其低贱。写自己遭受的屈辱,列举了“四不辱”和“六受辱”,先把“不辱”和“受辱”对比,更显“受辱”之可悲;又把“六受辱”以程度由浅入深依次排开,耻辱感逐次加强,最后点出自己遭受的是“最下”之辱。这样写来,渲染出作者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悲惨处境和由此产生的巨大的精神苦痛,感人至深。

(解说:努力打破学生与作家、作品的“隔”,让学生真正走入作者的情感世界,去体会、理解作者伟大的痛苦和伟大的精神。要把品味的权利还给学生。)

2. 欣赏品味。

主要通过品读课文来领会其文辞流畅优美,与思想感情的表达配合无间的特点。比如,作者特别善于运用排比和对偶手法来抒情,课文第2段写“四不辱”和“六受辱”,第3段写古代贤人被辱著书的典故,就采用了排比和对偶手法,表达情感一气贯下,酣畅淋漓。

学生诵读体会。

(解说:重点应该是学生的品读,语言形式对思想感情表达上的作用要由学生通过多读来体会。)

二、课堂小结

在文中,司马迁以极为激愤的心情,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无限痛苦,表现了他为实现可贵的理想而甘受凌辱、坚韧不屈的战斗精神。文章感情真挚,语言流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总之,《报任安书》被称为“天下奇文”是当之无愧的,它在思想内容上表现了一个奇人的奇伟情操,它在行文、语言上纵横开阖,笔法雄健,让人千年后仍能想见司马迁的为人,理解他、敬佩他,并为他一洒同情之泪。

(解说:在课堂练习基础上顺势总结课文,能与导语呼应,强化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三、布置作业

课外练笔:中国有句俗话,“士可杀,不可辱。”请课后收集有关材料,通过分析,写一篇短文《“士可杀,不可辱”之我见》。

(解说:这是对课文主题的延伸思考,旨在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方案二(比较阅读。把原文与课文节选进行比较,体会原汁原味的好处。)

【模拟试题】

一、翻译下列句子。

1、传曰:“刑不上大夫。”

2、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3、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4、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zhài),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二、通假字。

1、幽于圜墙之中。

2、见狱卒则以头枪地。

3、及以是也,言不辱者,所谓强颜也。

4、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

5、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

6、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

7、《诗三百》,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8、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9、则仆偿前辱之责。

10、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

三、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1、太史公牛马走再拜言。

2、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

3、素所自树立使然也。

4、魏其,大将也,衣褐衣。

5、审矣,何足怪乎?

6、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7、思垂空文而自见。

四、文言句式。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2、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

3、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

4、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5、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试题答案】

一、1、《礼记·曲礼上》说“大夫之官犯了法,可以不受刑罚。”

2、周文王被拘禁而推演八卦为六十四卦,写成了《周易》;仲尼一生困顿不得志而作《春秋》;屈原放逐,就写成了《离骚》;左丘眼睛失明,就有《国语》传世;孙子受了膑刑,就编著了《兵法》书;吕不韦被流放到蜀地,《吕览》才流传于世;韩非被囚于秦,有《说难》、《孤愤》传世;《诗》三百篇,大都是圣人贤者抒发悲愤之情的作品。

3、想借此来探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寻找古今历史复杂现象后面的共同点,成就自己独到的(历史)见解。

4、我如果真的著成了此书,能藏之于名山,传给志同道合之人,以至广泛流布到社会上,就可以补偿以前受侮辱而不死所耽误的时间,即使受更厉害的刑罚,难道还有悔恨之心吗?

二、略。

三、1、牛马走,象牛马一样替人奔走的人。

2、曩,从前

3、然,这样

4、衣,穿

5、审,确切

6、殆,大概

7、见,显示

四、略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司马光《淝水之战》原文及译文

司马光《淝水之战》原文及译文 太元八年,秋,七月。 秦王坚下诏大举入寇,民每十丁遣一兵;其良家子年二十已下,有材勇者,皆拜羽林郎。又曰:“其以司马昌明为尚书左仆射,谢安为吏部尚书,桓冲为侍中;势还不远,可先为起第。”良家子至者三万余骑,拜秦州主簿赵盛之为少年都统。是时,朝臣皆不欲坚行,独慕容垂、姚苌及良家子劝之。阳平公融言于坚曰:“鲜卑、羌虏,我之仇雠,常思风尘之变以逞其志,所陈策画,何可从也!良家少年皆富饶子弟,不闲军旅,苟为谄谀之言以会陛下之意耳。今陛下信而用之,轻举大事,臣恐功既不成,仍有后患,悔无及也!”坚不听。 八月,戊午,坚遣阳平公融督张蚝、慕容垂等步骑二十五万为前锋;以兖州刺史姚苌为龙骧将军,督益、梁州诸军事。坚谓苌曰:“昔朕以龙骧建业,未尝轻以授人,卿其勉之!”左将军窦冲曰:“王者无戏言,此不祥之征也!”坚默然。 诏以尚书仆射谢石为征虏将军、征讨大都督,以徐、兖二州刺史谢玄为前锋都督,与辅国将军谢琰、西中郎将桓伊等众共八万拒之;使龙骧将军胡彬以水军五千援寿阳。琰,安之子也。 慕容楷、慕容绍言于慕容垂曰:“主上骄矜已甚,叔父建中兴之业,在此行也!”垂曰:“然。非汝,谁与成之!” 甲子,坚发长安,戎卒六十余万,骑二十七万,旗鼓相望,前后千里。九月,坚至项城,凉州之兵始达咸阳,蜀、汉之兵方顺流而下,幽、冀之兵至于彭城,东西万里,水陆齐进,运漕万艘。阳平公融等兵三十万,先至颍口。 诏以尚书仆射谢石为征虏将军、征讨大都督,以徐、兖二州刺史谢玄为前锋都督,与辅国将军谢琰、西中郎将桓伊等众共八万拒之;使龙骧将军胡彬以水军五千援寿阳。琰,安之子也。 是时,秦兵既盛,都下震恐。谢玄入,问计于谢安,安夷然,答曰:“已别有旨。”既而寂然。玄不敢复言,乃令张玄重请。安遂命驾出游山墅,亲朋毕集,与围棋赌墅。安棋常劣于玄,是日,玄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安遂游陟,至夜乃还。桓冲深以根本为忧,遣精锐三千入卫京师;谢安固却之,曰:“朝廷处分已定,兵甲无阙,西藩宜留以为防。”冲对佐吏叹曰:“谢安石有庙堂之量,不闲将略。今大敌垂至,方游谈不暇,遣诸不经事少年拒之,众又寡弱,天下事已可知,吾其左衽矣!” 冬,十月,秦阳平公融等攻寿阳。癸酉,克之,执平虏将军徐元喜等。融以其参军河南郭褒为淮南太守。慕容垂拔郧城。胡彬闻寿阳陷,退保硖石,融进攻之。秦卫将军梁成等帅众五万屯于洛涧,栅淮以遏东兵。谢石、谢玄等去洛涧二十五里而军,惮成不敢进。胡彬粮尽,潜遣使告石等曰:“今贼盛粮尽,恐不复见大军!”秦人获之,送于阳平公融。融驰使白秦王坚曰:“贼少易擒,但恐逃去,宜速赴之!”坚乃留大军于项城,引轻骑八千,兼道就融于寿阳。遣尚书朱序来说谢石等,以为:“强弱异势,不如速降。”序私谓石等曰:“若秦百万之众尽至,诚难与为敌。今乘诸军未集,宜速击之;若败其前锋,则彼已夺气,可遂破也。” 石闻坚在寿阳,甚惧,欲不战以老秦师。谢琰劝石从序言。十一月,谢玄遣广陵相刘牢之帅精兵五千人趣洛涧,未至十里,梁成阻涧为陈以待之。牢之直前渡水,击成,大破之,

《报任安书》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报任安书 (节选)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的有关背景资料,特别是对他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深刻影响的事件,以便比较准确地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曲折丰富的思想情感和他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巨大动力。 2.积累文言知识:重点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 3.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中注释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的有关背景资料 2.通过诵读理解司马迁的思想情感,并背诵文中的名句名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不幸对人生的意义。 2.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2.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及重要句式 【教学难点】 1.通过具体语段,揣摩体会司马迁忍辱负重的精神痛苦和发愤著书的顽强意志。 2.学习本文的行文特点: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又脉络清晰。 教学设想:《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留给后世的唯一书信。正是他将峻洁的人品、伟大的精神自现于后世的力作。阅读此文,我们对司马迁择生践志,创作《史记》的心路历程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以这样说,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历程是“悲壮”的,他以一介布衣的身份,顶着巨大的舆论压力为中华民族撰写了第一部大型的纪传体通史,实现了他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他的“择生”令人敬重。他“择生”的思考令我们深思。因此要通过反复诵读,深入体会司马迁忍辱负重的精神痛苦和发愤著书的顽强意志,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报任安书(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报任安书(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 计 第一课时 一、背景介绍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前学习提示1、2节,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把握文章的主题和写作特色。 二、全文把握 未经节选的全文共分六段: 第一段:向任安说明未能及时回信的原因。 第二段:向任安说明不能在武帝面前“推贤进士”的原因。 第三段:叙述因为李陵事件下狱的经过。 第四段:写自己忍辱受刑。 第五段:写自己完成《史记》的心情。 第六段:表达自己痛定思痛的心情。 课文节选了后三段。 三、课文分析学习第一段 1、教师范读第一段 2、字音 头抢地(qiāng)伏法受诛(zhū)暴肌肤(pù) 鞭(chuí)圜墙(yuán)占卜(bǔ)囹圄(wǔ)槛(jiàn)缧绁(léi)

3、主要词句 ①不能自免,卒就死耳②不能与死节者比③其次不辱理 色④及在槛阱之中⑤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⑥此人皆意有所郁 结⑦恨私心有所不尽⑧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4、思路分析: 这一段司马迁重点写了自己受刑后对生死的看法。 (1)作者先叙述自己卑微的身份。先人只是掌管一些文史星历的记载的小官,“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本来就 被人看不起。现在子承父业,更是微不足道。 (2)接着写卑策的地位带来的结果:假如我伏法被诛的话,就好像九牛身上掉下的一根毫毛;好像一只蝼蚁一样渺小,我的死是无足重轻的。命如蝼蚁草芥,生命有什么价值 可言? (3)引出第二个问题,人的生命价值:“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注意,这是作 者议论的核心。生命的价值是轻是重,要靠自己来选择! 然后,摆出士人对待羞辱与生死的态度:士人,一方面 洁身自好,不使自己受到羞辱;一方面当羞辱加于已身的时候,决计自杀,以死保持自己纯洁的名声。但是作者笔锋一转,却列举了古代周文王、李期、韩信、彭越、张敖、周勃、窦婴、季布、灌夫等一大批王侯将相受辱的事例,说明无论 是王侯将相还是微不足道的草民,都可能受屈辱,“受辱”

高中语文:《《报任安书》教案》教学案例

高中语文:《《报任安书》教案》教学案例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二、 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 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

司马迁早年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史记太史公自序》有这样的记载: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彭城,过梁、楚以归。 初仕郎中,曾奉使西南。元鼎六年(前111)回家,值父病笃。父亲临终前嘱咐他说: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并告诫他不要废天下之史文。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天汉二年(前99),在《史记》草创未就之际,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继续发愤著书,于征和二年(前91)写成《史记》。 (投影片2)《史记》简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年表10篇,书8篇,共52万字。本纪、世家、列传用于记述人物事迹,书用于说明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表用于显示史事的脉络,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 《史记》有很高史学价值。班固称赞这部书说: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意思是它高度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不仅如此,其中《陈涉世家》肯定了陈涉起义的作用;《河渠书》《平准书》《货殖列传》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记叙了少数民族的活动,这些都是本书的优点。 - 三、解说文题,并指导学生了解原文大意。 1、写作背景

报任安书 教案教学设计

报任安书教案教学设计 报任安书(3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一个踟蹰独行的士子,正在人生的旅途跋涉。不料,飞 来横祸,差点葬送了旷世奇才。屈辱,难言的屈辱将他逼向 了生命的死角,然而他不屈,不悔!高昂起男儿的头颅,倔 强地甩开了世人嘲讽的白眼,毅然提起笔来,挑起了华夏史 传的千秋伟业。“百世奇人悬日月,千秋孤愤诉晨昏”,你 那挥笔疾书的身姿已经定格成一幅永远的风景,令后人高山 仰止! 皇权可以摧残你的身体,却无法剥夺你的思想;命途多 舛反而激发你生命的潜能,残缺的仅仅是身躯,飞翔的却是 你不朽的灵魂! 二、知识介绍 身残志坚的史官奇才--司马迁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有“史圣”之誉。字于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他父亲司马谈在武帝 即位后任太史令达三十年之久。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 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 史家之绝唱--《史记》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著作。全书130篇,

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0篇,书8篇,年表10篇,共52万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鲁迅 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史记》原名《太史公书》,魏晋以后,才改称《史记》。 三、背景链接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 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 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 任安,字少卿,西汉荥阳人。由于卫青的荐举,当了郎中,后迁为益州刺史。征和二年(前91)朝中发生巫蛊案,江充乘机诬陷戾太子(刘据),戾太子发兵诛杀江充等,与丞相(刘屈髦)军大战长安,当时任安担任北军使者护军(监理京 城禁卫军北军的官),乱中接受戾太子要他发兵的命令,但 按兵未动。戾太子事件平定后,汉武帝认为任安“坐观成 败”“怀诈,有不忠之心”,论罪腰斩。任安生前曾写信给 司马迁,希望他“尽推贤进士之义”。直到任安临刑前,司 马迁才写了这封著名的回信。 四、疏通课文,整体感知 通假字 (1)被楚受辱(通“棰”。木杖) (2)其次剔毛发(“剔”通“剃”,剔光)

语文版语文高一必修2第12课淝水之战教案

第12课《淝水之战》教案 《淝水之战》教案 教学目的 一、结合历史材料诵读课文,初步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情况; 二、积累文言词语; 三、分析文中两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四、引导分析战争胜败的主客观原因。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的积累、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 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交战双方胜负的主、客观原因。 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句诗,大家一定还记得,这里的“王”指的是王导家族琅琊王氏(王羲之家)和谢安陈郡谢氏,此二人都是晋代的名相。 谢安是当时的美男子,他的小儿子谢琰,从小就“美风姿”,琰的第三个儿子谢混长大后“风华江左第一”,是那个时期江南第一美男子,诗也写的好。清华大学的校名“清华”二字就出自他的诗句“水木湛清华”。因而谢家的后代被称为“芝兰玉树”,这个成语后用做对别人子弟的美称。 谢安不仅仅是风姿俊郎,他还指挥了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淝水之战,让我们通过课文更多的了解他。 二、检查预习,初步了解《资治通鉴》的有关知识。 重点掌握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司马光负责编纂,书名意思:“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旨在“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三、诵读课文

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学生讨论,写出前秦和东晋交战双方的人物表。 (教师可以制作powerpoint,如下图所示,逐项单击显示,以便学生更深入了解课文)四、布置作业 整理本课的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 第二课时 一、检查、总结作业 (一)通假字 1.年二十已下“已”通“以” 2.谢安石有庙堂之量,不闲将略通“娴”,熟悉,精通 3.朝廷处分已定,兵甲无阙“阙”通“缺”,缺少 4.帅精兵五千趣洛涧“趣”通“趋”,奔向 5.秦军逼水而陈“陈”通“阵”,列阵 (二)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1、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 名词作动词 2、秦王坚下诏大举入寇 3、栅淮以遏秦兵 4、谢石、谢玄等去洛涧二十五里而军 5、使不得上 6、时方与客围棋 使动用法 7、若败其前锋使……失败 8、欲不战以老秦师使……疲惫 9、击成,大破之使……失败 意动用法 10、陛下厌苦安乐,自取危困把……视为讨厌和痛苦的事 (三)特殊句式 1、非汝,谁与成之宾语前置 2、士卒死者万五千人定语后置

报任安书(教案)

《报任安书》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又脉络清晰的行文特点。 2.体会文中表现出的作者身受极辱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 3.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课文内容安排上借水行舟的特点。 2.通过具体句段,揣摩体会作者遭受奇耻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著书雪耻的顽强意志。 【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语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进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二、解题 1.体裁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2.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三、初通课文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曩(nǎng)者诎(qū)体强(qiǎng)颜头枪(qiāng)地受诛(zhū)

淝水之战翻译

《淝水之战》 【参考译文】 太元八年秋天,七月。 秦王苻坚(氐族所建前秦国的皇帝)颁布诏令大举入侵(东晋),百姓每十个 年轻人中抽调一人当兵;家世清白而有一定财产的民间地主子弟,有才干而勇武的人,(朝廷)都授予他们羽林郎的职务。诏书中又说:“(胜利后)朝廷任命东晋 孝武帝司马昌明任尚书左仆射,谢安任吏部尚书,桓冲任侍中;依情势看,我国出 征凯旋还师,为时不远,可以事先(派定东晋皇帝和大臣归降后的官职)为他们修 建府第。”民间富家子弟前来效命的有三万多人马,任命秦州主簿赵盛之担任少年 都统。这时,朝廷的大臣都不希望苻坚采取这样的行动,只有慕容垂、姚苌以及民 间富家子弟支持他(这样做)。阳平公苻融对苻坚说:“鲜卑(指慕容垂),羌虏(指姚苌),是我们的仇敌(此二人之国都被苻坚所灭,他们虽然臣服于秦,但心 怀仇怨),总想着发生变故来实现他们复仇的志向,他们所陈述的策略,怎么可以 听从呢!。良家少年都是富贵子弟,不懂军事,只是说些谄媚的话来迎合陛下的心 意罢了。”如果陛下轻信并重用他们,轻率采取重大行动,我担心既不能成功,又 会有后患,后悔就来不及了!”苻坚不听他的劝谏。 八月,戊午日这天,符坚派遣阳平公符融统领张蚝、慕容垂等的二十五万步兵 骑兵为前锋;任命兖州刺史姚苌担任龙骧将军,统领益州、梁州各方面的军事。符 坚对姚苌说:“过去我担任龙骧将军而开创基业,从来不轻易把这个职位授给别人,你可要自勉啊!”左将军窦冲说:“君王说话都不是开玩笑,这是不祥的征兆啊!”符坚沉默不语。 东晋下诏任命尚书仆射谢石(谢安之弟)担任征虏将军、征讨大都督,任命徐州、兖州的刺史谢玄(谢安侄儿)担任前锋都督,与辅国将军谢琰、西中郎将桓伊 等各部总共八万人马抵御苻坚;派龙骧将军胡彬率领五千水军增援寿阳。谢琰,是 谢安的儿子。 慕容楷、慕容绍(两人都是慕容垂的侄子)对慕容垂说:“苻坚骄傲自大太过 分了,叔父建立复兴的大业,就在这次行动了!”慕容垂说:“对。要不是你们, 我与谁一块成就大事呢!” 甲子日,符坚从长安出兵,步兵六十余万,骑兵二十七万,旗鼓遥遥相望,前 后长达千里。九月,符坚到达项城,凉州的军队才到达咸阳,蜀、汉的军队正顺流 而下,幽州、冀州的军队到达彭城,东西相连长达万里,水陆大军一齐进发,运输 船只多达万艘。阳平公符融等率兵三十万,先到达颍口。 这时,前秦兵力已经很强盛,东晋朝廷上下震惊恐慌。谢玄进来,向谢安问计,谢安神色平静,回答说:“朝廷已经另有打算。”然后就不说话了。谢玄不敢再说 什么,就让张玄再次去询问。谢安于是命令车驾山林别墅去游赏,亲朋全都来了, 谢安与张玄下围棋用别墅作赌注。谢安的棋艺通在张玄之下,这天,张玄(对前秦 大兵犯境)有畏惧情绪,即使谢安成了他的敌手而不能取胜。谢安(下完棋后)于

报任安书的教学设计

报任安书的教学设计 报任安书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3、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4、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2、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设想 本文词句难度较大,学生很难弄清句意,需要教师在这方面多作指导。 三教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第一课时 一、背景介绍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前学习提示1、2节,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把握文章的主题和写作特色。

二、全文把握 未经节选的全文共分六段: 第一段:向任安说明未能及时回信的原因。 第二段:向任安说明不能在武帝面前“推贤进士”的原因。 第三段:叙述因为李陵事件下狱的经过。 第四段:写自己忍辱受刑。 第五段:写自己完成《史记》的心情。 第六段:表达自己痛定思痛的心情。 课文节选了后三段。 三、课文分析 学习第一段 1、教师范读第一段 2、字音 头抢地(qiāng)伏法受诛(zhū)暴肌肤(pù) 鞭(chuí)圜墙(yuán)占卜(bǔ)囹圄(wǔ) 槛(jiàn)缧绁(léi) 3、主要词句 ①不能自免,卒就死耳②不能与死节者比③其次不辱理色④及在槛阱之中⑤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⑥此人皆意有所郁结⑦恨私心有所不尽⑧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4、思路分析: 这一段司马迁重点写了自己受刑后对生死的看法。

(1)作者先叙述自己卑微的身份。先人只是掌管一些文史星历的记载的小官,“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本来就被人看不起。现在子承父业,更是微不足道。 (2)接着写卑策的地位带来的结果:假如我伏法被诛的话,就好像九牛身上掉下的一根毫毛;好像一只蝼蚁一样渺小,我的死是无足重轻的。命如蝼蚁草芥,生命有什么价值可言? (3)引出第二个问题,人的生命价值:“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注意,这是作者议论的核心。生命的价值是轻是重,要靠自己来选择! 然后,摆出士人对待羞辱与生死的态度:士人,一方面洁身自好,不使自己受到羞辱;一方面当羞辱加于已身的时候,决计自杀,以死保持自己纯洁的名声。但是作者笔锋一转,却列举了古代周文王、李期、韩信、彭越、张敖、周勃、窦婴、季布、灌夫等一大批王侯将相受辱的事例,说明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微不足道的草民,都可能受屈辱,“受辱”是人生之常事,不足为奇。那么,对待羞辱就一定要死节,才算保持了高尚纯洁的名声吗?否!作者从这个角度继续深入地论述下去。 (4)作者提出这样的认识:人在受辱时,不一定非要为高尚纯洁名声的这种所谓“节义”而死;为了崇高的事业,他可以去死,但是也可以忍辱负重。 最后表明自己的态度:“我”深知节义的含义,也敢于为节义去死,但是我现在所以忍辱屈生,是为了完成我未竟的事业,实现我最

报任安书教案完整版

报任安书教案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

《报任安书》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又脉络清晰的行文特点。 2.体会文中表现出的作者身受极辱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 3.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着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课文内容安排上借水行舟的特点。 2.通过具体句段,揣摩体会作者遭受奇耻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着书雪耻的顽强意志。 【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语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进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二、解题 1.体裁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2.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

最新《报任安》公开课优秀教案

1 2 《报任安书》教案 3 一、教学目标和要求 4 1、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5 2、感受司马迁逆境中发愤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 6 3、体会本文叙事、说理、抒情融于一炉的写法。 7 4、积累实词、虚词与句式。 8 二、教学重点:积累重要实词、虚词与句式。 9 教学难点:感受司马迁逆境中发愤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 10 三、课时安排:三课时 11 第一课时 12 一、导入新课 13 同学们,假如有来生的话,以下五个选择你会选择哪一项? 14 A、幸福的猪 B、快乐的蚂蚁 C、称霸的老虎 D、精明的狐狸 E、痛苦的人 15 请学生起来回答,引出“痛苦的人”司马迁。 16 (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对立统一的,幸福的猪必定也有不幸的时候,快乐的蚂蚁必定也有17 痛苦的时候,称霸的老虎必定也有软弱的时候,精明的狐狸必定也有糊涂的时候,同理,痛18 苦的人,必定也有幸福快乐的时候。此外,人生来不可能一帆风顺,注定痛苦相随,人生也19 正是由于有了痛苦,才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幸福,才让我们的人生更加丰满充实。那么,我们今天一起来走进一个痛苦的人的内心世界,看他是如何走进痛苦,如何面对痛苦,又如何 20 21 在痛苦中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的。这个人就是司马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司马迁的《报任

安书》。) 22 23 二.了解作家作品,了解背景知识。 24 1.关于司马迁和《史记》 身残志坚的史官奇才——司马迁 25 26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有“史圣”之誉。主要作品《史 27 记》,被鲁迅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史记》原名《太 28 史公书》,魏晋以后,才改称《史记》。它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130篇,包括本纪 29 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共52万字。 30 2、写作背景 本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 31 32 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 33 “推贤进士”。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后来,任 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34 35 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36 李陵之祸:李陵是汉初名将李广的孙子,天汉二年,汉武帝派李广利和李陵去攻打凶奴, 37 38 在矢尽粮绝、寡不敌众的情况下,投降了凶奴,汉武帝因此大发雷霆,司马迁认为李陵的行 39 为确实“不当”,但他不满朝廷趋炎附势、见风使舵、对李陵落井下石的态度,于是就向汉 40 武帝赞扬李陵独挡凶奴之功,没想到汉武帝认为司马迁这是在为李陵辩护,因此司马迁被判 41 入狱,惨遭宫刑。 42 3、解题 报:答,回复;书,古代文体,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 43 44 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

报任安书优秀教案 报任安书教案

《报任安书优秀教案报任安书教案》 摘要:相、畜、极、就、渐、用、见、顾、究、会、之、殆;,勤勤恳恳、戏一弄、树立、网罗、下流、妻子、夫人、粪土、恨、谤,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 《报任安书》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马迁以激愤的心情,陈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痛苦 一、知识与能力: 能联系已学知识,自主整理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发现问题 能熟练掌握文言句式与词语的活用、通假、多义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能结合作者生平与社会背景读懂文意,并且能与准确理解作者在特殊境遇中的复杂感情 能辩证地评价作者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认识,能联系当今社会与个人实际,体会作者的品德与操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理解并培养高尚的人生价值观,培养勇于面对困境百折不挠的精神 一、作家、作平简介 本文节选自司马迁写给朋友的一封回信。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47岁时因为替李陵辩解, 得罪下狱。次年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中书令是朝廷中掌管机要的职务,所以司马迁的 朋友任安曾写信给他,叫他积极向朝廷推荐贤才。后来任安因事被捕下狱,司马迁才写了这封

回信。在这封信中,司马迁向任安详细地叙述了自己下狱受刑的经过,抒发了受刑后的痛苦 和怨恨,说明他忍辱苟活完全是为了完成《史记》这部伟大著作,回答了他不能推荐贤才的原因,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残酷。 全文反复曲折,首尾呼应,夹叙夹议,引古喻今,情真意挚,感慨极深,确实是向知心朋友倾吐表情。 本文节选了原文的开头一部分及后半部分,重点放在了作者表明自己为什么隐忍受辱苟且偷生的原因,这也是我们理解司马迁伟大人格,理解《史记》先进思想的关键之处,本文虽是竹选,但仍白成体系。文章的结尾呼应开头,点明自己不能“推贤进士”。 二、初读文本,把握文章脉络,感受情感。 选文逐层深入,叙议结合,援引古代事例比喻当今形势。叙述中透露出作者遭受腐刑之后的痛苦及怨恨,议论中表现作者“隐忍苟活”而要“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的伟大志向。 三、分段朗读全文,注意结合文意中的不同语气表达感情的不同效果。 四、实践与练习。 〖自主梳理掌握文言词语〗 【通假字】 剔—剃、摩一磨、底一抵、失一佚、责—债、一槍一一抢、以一已、罔一网; 不—否曷—何箠—棰诎—屈见—现 【一词多义】 相、畜、极、就、渐、用、见、顾、究、会、之、殆; 【古今异义词】 勤勤恳恳、戏一弄、树立、网罗、下流、妻子、夫人、粪土、恨、谤 【词类活用】流俗之轻也,其次不辱身斯不亦远暴肌肤曷足贵衣赭衣

报任安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

报任安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导语:《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留给后世的唯一书信。本篇不仅对我们研究司马迁的思想以及《史记》的写作动机和完成过程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并且在文学史上是不可多得的散文杰作,古人早就把它视为天下奇文,可与《离骚》媲美。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报任安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欢迎阅读参考! 报任安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掌握“辱”、“意气”、“就”等实词和“于”“之”“以”等虚词的用法,积累本文通假字、古今异义现象,以及被动句等特殊句式。 3、注意有感情地朗读,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4、正确认识司马迁坚韧勇敢面对挫折的人生观以及他忍辱苟活,为完成志愿的价值观和现实意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掌握更多实词、虚词与句式。 2、正确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三、教学设想依据

1、本文实词的用法、通假字现象以及“至激于义理者不然”等被动句式较多,因此授课时着重一些常用的重点文言词句及被动句的翻译,以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同时,本文是司马迁写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信。在信中,流露出司马迁对朋友爱莫能助的无奈,更体现了司马迁坚韧勇敢面对挫折的性格和忍辱完成愿望的人生价值观。学生通过翻译疏通文章,加上朗读感受,可体会《报任安书》的悲愤情感和司马迁“勇者不必死节”的特殊人生价值观。 2、从学生角度来看,高二(1)(2)班都是理科班,文言文阅读能力比较薄弱。但总体来说,(2)班学生的文言基础以及学习的认真程度比(1)班较胜一筹;而(1)班的课堂气氛比(2)班活跃。因此,在课堂教学时应根据两个班不同地情况,合理安排课程设计所定时间。 四、教学课时:五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语设计:我们已经学习过《鸿门宴》,前几天大家也观看过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史记——绝笔之作》,相信同学们对司马迁司马迁以及他的作品《史记》都有一定的了解,下面请同学回忆一下关于司马迁及《史记》的知识。 二、作家作品:(抽选学生回忆有关司马迁及《史记》的知识)(PPT展示填空) 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字子长,夏阳(现陕西

《报任安书》教案

《报任安书》教案 《报任安书》教案(一)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的行文特点: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又脉络清晰。 2、体会文中表现出的作者身受极辱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 3、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和生死观。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课文内容安排上借水行舟的特点。 2、通过具体句段,揣摩体会作者遭受奇耻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 著书雪耻的顽强意志。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诵读点拨。 2、讨论指导。 媒体设计 1、课文录音。 2、投影:用于课文结构和部分文句的展示。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骤】方案一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 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 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不仅如此,他 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 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解说:这样设计有两个好处,一是直奔文章主题,为阅读指向;二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二、解题 1、体裁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 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 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 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2、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 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 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 所以一直没有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 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 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解说:突出“信”及“信”的来由和内容,为课文内容指向。) 三、研习课文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淝水之战原文及翻译1

淝水之战 秋,七月……秦王坚下诏大举入寇,民每十丁遣一兵;其良家子年二十已下,有材勇者,皆拜羽林郎。又曰:“其以司马昌明为尚书左仆射,谢安为吏部尚书,桓冲为侍中;势还不远,可先为起第。”良家子至者三万余骑,拜秦州主簿赵盛之为少年都统。是时,朝臣皆不欲坚行,独慕容垂、姚苌及良家子劝之。阳平公融言于坚曰:“鲜卑、羌虏,我之仇雠,常思风尘之变以逞其志,所陈策画,何可从也!良家少年皆富饶子弟,不闲军旅,苟为谄谀之言以会陛下之意耳。今陛下信而用之,轻举大事,臣恐功既不成,仍有后患,悔无及也!”坚不听。 八月,戊午,坚遣阳平公融督张蚝、慕容垂等步骑二十五万为前锋;以兖州刺史姚苌为龙骧将军,督益、梁州诸军事。坚谓苌曰:“昔朕以龙骧建业,未尝轻以授人,卿其勉之!”左将军窦冲曰:“王者无戏言,此不祥之征也!”坚默然。 慕容楷、慕容绍言于慕容垂曰:“主上骄矜已甚,叔父建中兴之业,在此行也!”垂曰:“然。非汝,谁与成之!” 甲子,坚发长安,戎卒六十余万,骑二十七万,旗鼓相望,前后千里。九月,坚至项城,凉州之兵始达咸阳,蜀、汉之兵方顺流而下,幽、冀之兵至于彭城,东西万里,水陆齐进,运漕万艘。阳平公融等兵三十万,先至颍口。 诏以尚书仆射谢石为征虏将军、征讨大都督,以徐、兖二州刺史谢玄为前锋都督,与辅国将军谢琰、西中郎将桓伊等众共八万拒之;使龙骧将军胡彬以水军五千援寿阳。琰,安之子也。

是时,秦兵既盛,都下震恐。谢玄入,问计于谢安,安夷然,答曰:“已别有旨。”既而寂然。玄不敢复言,乃令张玄重请。安遂命驾出游山墅,亲朋毕集,与围棋赌墅。安棋常劣于玄,是日,玄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安遂游陟,至夜乃还。桓冲深以根本为忧,遣精锐三千入卫京师;谢安固却之,曰:“朝廷处分已定,兵甲无阙,西藩宜留以为防。”冲对佐吏叹曰:“谢安石有庙堂之量,不闲将略。今大敌垂至,方游谈不暇,遣诸不经事少年拒之,众又寡弱,天下事已可知,吾其左衽矣!” 冬,十月,秦阳平公融等攻寿阳。癸酉,克之,执平虏将军徐元喜等。融以其参军河南郭褒为淮南太守。慕容垂拔郧城。胡彬闻寿阳陷,退保硖石,融进攻之。秦卫将军梁成等帅众五万屯于洛涧,栅淮以遏东兵。谢石、谢玄等去洛涧二十五里而军,惮成不敢进。胡彬粮尽,潜遣使告石等曰:“今贼盛粮尽,恐不复见大军!”秦人获之,送于阳平公融。融驰使白秦王坚曰:“贼少易擒,但恐逃去,宜速赴之!”坚乃留大军于项城,引轻骑八千,兼道就融于寿阳。遣尚书朱序来说谢石等,以为:“强弱异势,不如速降。”序私谓石等曰:“若秦百万之众尽至,诚难与为敌。今乘诸军未集,宜速击之;若败其前锋,则彼已夺气,可遂破也。” 石闻坚在寿阳,甚惧,欲不战以老秦师。谢琰劝石从序言。十一月,谢玄遣广陵相刘牢之帅精兵五千人趣洛涧,未至十里,梁成阻涧为陈以待之。牢之直前渡水,击成,大破之,斩成及弋阳太守王咏,又分兵断其归津,秦步骑崩溃,争赴淮水,士卒死者万五千人。执秦扬州刺史王显等,尽收其器械军实。于是谢石等诸军,水陆继进。秦王坚与阳平公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报任安书》教案

《报任安书》教案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3、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4、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2、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设想 本文词句难度较大,学生很难弄清句意,需要教师在这方面多作指导。 三教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第一课时 一、背景介绍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前学习提示1、2节,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把握文章的主题和写作特色。 二、全文把握 未经节选的全文共分六段: 第一段:向任安说明未能及时回信的原因。 第二段:向任安说明不能在武帝面前“推贤进士”的原因。 第三段:叙述因为李陵事件下狱的经过。 第四段:写自己忍辱受刑。 第五段:写自己完成《史记》的心情。 第六段:表达自己痛定思痛的心情。 课文节选了后三段。 三、课文分析 学习第一段 1、教师范读第一段 2、字音 头抢地(qiāng)伏法受诛(zhū)暴肌肤(pù)

鞭(chuí)圜墙(yuán)占卜(bǔ)囹圄(wǔ) 槛(jiàn)缧绁(léi) 3、主要词句 ①不能自免,卒就死耳②不能与死节者比③其次不辱理色④及在槛阱之中⑤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⑥此人皆意有所郁结⑦恨私心有所不尽⑧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4、思路分析: 这一段司马迁重点写了自己受刑后对生死的看法。 (1)作者先叙述自己卑微的身份。先人只是掌管一些文史星历的记载的小官,“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本来就被人看不起。现在子承父业,更是微不足道。 (2)接着写卑策的地位带来的结果:假如我伏法被诛的话,就好像九牛身上掉下的一根毫毛;好像一只蝼蚁一样渺小,我的死是无足重轻的。命如蝼蚁草芥,生命有什么价值可言? (3)引出第二个问题,人的生命价值:“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注意,这是作者议论的核心。生命的价值是轻是重,要靠自己来选择! 然后,摆出士人对待羞辱与生死的态度:士人,一方面洁身自好,不使自己受到羞辱;一方面当羞辱加于已身的时候,决计自杀,以死保持自己纯洁的名声。但是作者笔锋一转,却列举了古代周文王、李期、韩信、彭越、张敖、周勃、窦婴、季布、灌夫等一大批王侯将相受辱的事例,说明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微不足道的草民,都可能受屈辱,“受辱”是人生之常事,不足为奇。那么,对待羞辱就一定要死节,才算保持了高尚纯洁的名声吗?否!作者从这个角度继续深入地论述下去。 (4)作者提出这样的认识:人在受辱时,不一定非要为高尚纯洁名声的这种所谓“节义”而死;为了崇高的事业,他可以去死,但是也可以忍辱负重。 最后表明自己的态度:“我”深知节义的含义,也敢于为节义去死,但是我现在所以忍辱屈生,是为了完成我未竟的事业,实现我最大的理想。这才是生命的真正价值。 第二课时 学习第二段 1、教师范读第二段 2、学生齐读第二段 3、字音 愠色(yùn)倜傥(tìtǎng) 4、词句 ①稽其成败兴坏之纪(稽:考证:纪:法纪)②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③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④惟倜傥非常之人⑤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5、思路分析 完成《史记》,实现了我人生的最大价值。

报任安书实用的教案

报任安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司马迁的遭遇,体会司马迁的情感,感受文章的巨大魅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阅读,筛选并整合相关信息来深入理解文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司马迁逆境中发奋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停靠在历史的港湾,寻觅着千年古国的不朽,追忆着心中的那轮皓月。他,朝于朝堂之上争了曲直,夕系牢狱残了躯体,一副赤诚被打下了深渊,满腔热血成了千古凝冰。是壮烈的死去,还是隐忍地活着?黑暗中,他选择了隐忍,选择了苟且地活着。然而,苟活的路却被世俗的指责谤议弄得险象环生。他背负着肉体与精神的重担,在死亡的峭崖上苦苦挣扎。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司马迁(板书),体味“著成信史照尘寰”的他曾经走过怎样“幽而发愤”的心路历程。 二、了解作者 司马迁是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同学们对他和他的作品一定有很多的了解。我请几个同学交流一下。 刚才同学们说得非常全面,从思想、文学价值、影响等方面详尽的介绍了《史记》这部鸿篇巨制,并对司马迁的生平进行了介绍。的确,作为一位史学家,司马迁遭受宫刑却能忍辱负重,发愤著述,为后世留下了一部文史合璧的煌煌巨著,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三、解说文题,了解写作背景 文章的标题是《报任安书》,意即写给任安的一封书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被处以宫刑,出狱后担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的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而任安由于“江充诬蛊案”下狱,被判死刑,写信向司马迁求救,希望他“推贤进士”。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搁置了很长时间才给他写了这封回信。 四、研读文本 (一)1、接下来我们继续靠近司马迁。请同学们扫读文章的第二段,回答:司马迁在李陵之祸后,受到了哪些肉体上和精神上的摧残?

淝水之战原文与翻译1

淝水之战 秋,七月……王坚下诏大举入寇,民每十丁遣一兵;其良家子年二十已下,有材勇者,皆拜羽林郎。又曰:“其以司马昌明为尚书左仆射,安为吏部尚书,桓冲为侍中;势还不远,可先为起第。”良家子至者三万余骑,拜州主簿盛之为少年都统。是时,朝臣皆不欲坚行,独慕容垂、苌及良家子劝之。阳平公融言于坚曰:“鲜卑、羌虏,我之仇雠,常思风尘之变以逞其志,所策画,何可从也!良家少年皆富饶子弟,不闲军旅,苟为谄谀之言以会陛下之意耳。今陛下信而用之,轻举大事,臣恐功既不成,仍有后患,悔无及也!”坚不听。 八月,戊午,坚遣阳平公融督蚝、慕容垂等步骑二十五万为前锋;以兖州刺史苌为龙骧将军,督益、梁州诸军事。坚谓苌曰:“昔朕以龙骧建业,未尝轻以授人,卿其勉之!”左将军窦冲曰:“王者无戏言,此不祥之征也!”坚默然。 慕容楷、慕容绍言于慕容垂曰:“主上骄矜已甚,叔父建中兴之业,在此行也!”垂曰:“然。非汝,谁与成之!” 甲子,坚发长安,戎卒六十余万,骑二十七万,旗鼓相望,前后千里。九月,坚至项城,凉州之兵始达,蜀、汉之兵方顺流而下,幽、冀之兵至于城,东西万里,水陆齐进,运漕万艘。阳平公融等兵三十万,先至颍口。 诏以尚书仆射石为征虏将军、征讨大都督,以徐、兖二州刺史玄为前锋都督,与辅国将军琰、西中郎将桓伊等众共八万拒之;使龙骧将军胡彬以水军五千援寿阳。琰,安之子也。

是时,兵既盛,都下震恐。玄入,问计于安,安夷然,答曰:“已别有旨。”既而寂然。玄不敢复言,乃令玄重请。安遂命驾出游山墅,亲朋毕集,与围棋赌墅。安棋常劣于玄,是日,玄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安遂游陟,至夜乃还。桓冲深以根本为忧,遣精锐三千入卫京师;安固却之,曰:“朝廷处分已定,兵甲无阙,西藩宜留以为防。”冲对佐吏叹曰:“安石有庙堂之量,不闲将略。今大敌垂至,方游谈不暇,遣诸不经事少年拒之,众又寡弱,天下事已可知,吾其左衽矣!” 冬,十月,阳平公融等攻寿阳。癸酉,克之,执平虏将军徐元喜等。融以其参军郭褒为太守。慕容垂拔郧城。胡彬闻寿阳陷,退保硖石,融进攻之。卫将军梁成等帅众五万屯于洛涧,栅淮以遏东兵。石、玄等去洛涧二十五里而军,惮成不敢进。胡彬粮尽,潜遣使告石等曰:“今贼盛粮尽,恐不复见大军!”人获之,送于阳平公融。融驰使白王坚曰:“贼少易擒,但恐逃去,宜速赴之!”坚乃留大军于项城,引轻骑八千,兼道就融于寿阳。遣尚书朱序来说石等,以为:“强弱异势,不如速降。”序私谓石等曰:“若百万之众尽至,诚难与为敌。今乘诸军未集,宜速击之;若败其前锋,则彼已夺气,可遂破也。” 石闻坚在寿阳,甚惧,欲不战以老师。琰劝石从序言。十一月,玄遣广陵相牢之帅精兵五千人趣洛涧,未至十里,梁成阻涧为以待之。牢之直前渡水,击成,大破之,斩成及弋阳太守王咏,又分兵断其归津,步骑崩溃,争赴淮水,士卒死者万五千人。执刺史王显等,尽收其器械军实。于是石等诸军,水陆继进。王坚与阳平公融登寿阳城望之。见晋兵部阵严整,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兵,顾谓融曰:“此亦勍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