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我国中小学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性思考

关于我国中小学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性思考

关于我国中小学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性思考
关于我国中小学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性思考

关于我国中小学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性思考

教育管理体制是一个国家根据有关法规、政策建立起来的管理教育事业的制度体系,包括各级教育机构的设置、功能作用的规定、相互间隶属关系的界定以及权限的分配与划定等诸多元素和要件。其中,有关学校内部管理的部分包括了学校内部的领导体制、学校人事制度、学校分配制度、学校日常工作管理制度以及管理机构系统的设置等内容,一般称学校管理体制。学校管理的有效性是学校发展必需的条件和支撑,加强中小学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实现学校的自主管理是当前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历史,审视当下,寻求我国中小学管理体制变革的理论支持和实践依据,是有意义的。

一、中小学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及问题

1949年到20世纪80年代前期,我国的教育管理体制经历多次调整和变动,但实行的基本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体制,受当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影响,垂直式的管理倾向非常显著,地方的分级管理并没有能够得到实际体现。这一时期,我国中小学先后实行的学校内部领导制度有:校务

委员会(1940年-1952年)、校长责任制(1952年-1957年)、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1958年-1963年)、地方党委和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的校长责任制度(1963年~1967年)、学校革命委员会制(1967年~1978年)、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1978年~1984年)。计划经济下的学校管理体制也是有优点的,如高度的集中和统一,要求规范、明确;缺点就是学校依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缺少与其他社会系统的互动和协调,没有办学“自主权”,缺乏办学特色。我国国土辽阔,地区间经济、文化条件极不相同,加之教育人口众多、教育资源有限,长时期单纯推行大一统的学校管理制度会带来很多弊病,尤其是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多样化、个性化的现实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许多专家、学者建议,在遵循中央一级教育管理部门宏观调控的前提下,应逐步推行地方负责、分散和分权管理的新模式。1985年5月,党中央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强调“改革管理体制,在加强宏观管理的同时,坚决实行简政放权,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提出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改革方向,《决定》成为我国新时期学校管理体制改革起步的标志。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进一步明确规定:“中等及中等以下各类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以及与其相配套的教职工聘任制、岗位责任制

度和结构工资制的改革要求,同时,鼓励中小学校同附近的企事业单位、街道或村民委员会建立社区教育组织,努力吸引社会各界参与学校管理,优化育人环境。2004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加速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完善学校法人制度”,逐步形成“自主管理、自主发展、自我约束、社会监督”的学校管理改革的新目标。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以校长负责制为标志的中小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基本形成,表现在:一是明确了校长作为学校的法人代表,在管理学校中权责一致;二是实施学校工资总额包干制度,增强学校管理中的成本意识和效率意识;三是推行教职员工聘任制度,废除教职员工任职的终身制;四是建立校内岗位责任制、工作绩效考核制度以及校内结构工资制度,引入竞争机制,确立了按劳分配、按绩付酬的工资分配制度。这一切都表明,中小学校管理体制已由过去的封闭、单一走向了自主、多样,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对学校管理体制变革的新要求,在提高教职工工作积极性的同时,也提高了学校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但毋庸置疑,其中依旧存在问题和弊端。

一方面,学校管理中必备的基本制度、法律规范尚未完全确立,既有的制度、规则又存在柬缚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形式主义倾向。例如,学校管理常用方法的量化管

理的确能促进学校管理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效率化,但若过度强调整齐划一的管理要求,就可能沦落为约束、限制人主体性发展的工具。如强调严格规章制度的学校管理,大都沉迷行政手段、经济手段的强制要求,一般强调权力与服从的唯一性,容易失去对人之个性的基本尊重。因为教师劳动与工人劳动、教育结果与工业产品之间存在质的区别,教师劳动具有间接性、专业性等特点,在正式课时之外,还存在着大量的隐性劳动,如批改作业、指导学生、修改教案、教学反思等,学校不能完全照搬企业量化管理短、平、快的那一套,不能无保留地贯彻一刀切的“科学主义管理”思想。

另一方面,学校管理方法、管理模式缺乏民主色彩和创新精神。如我国公立中学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拥有最高决策权和领导权,但校长在权力实际运作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管、制衡以及科学的评价机制,带来了许多弊端。学校内部管理有一言堂倾向,党组织的监督力度不够,不能增强广大教职工民主参与学校管理的意识以及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其他社会组织及学生家长几乎无权过问学校事务,学校不能及时就教育教学改革举措向社会广泛征询意见,民主的集体决策形式难以实现,学校规模效益难以发挥等。例如,任何的制度通常意义上都是一种具有强制力、约束力的条文,但教学制度却不能将教师和学生看作是完全受其约束的对象,教师和学生遵循教学管理条例,努力完成升学、考试、评价

等具体的教学指标是应该的,但现代教学的主题是鼓励创造、尊重多元,任何的教学管理制度都不能以丧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自主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为代价,对教师而言,也同样如此。

二、中小学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性认识

1.确立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理念,实现学校的自主管理

一所学校要实现成功管理,与多种因素有关,但人是第一要素,对人的管理就是要求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人的创造精神。因为任何社会活动都是由人或围绕人进行的活动;离开人的主体性活动,任何社会活动的目的都无从谈起。学校管理过程中“非人”的要素(财物、时间、信息等)在管理过程中要产生功效,需要的是人去掌握和运用;如果没有人正确而合理地理财、用财、管理时间、信息,执行规章制度,这些“非人”要素即使条件好也起不到作用。学校管理工作是一个多因素、多结构、多层次的复杂集合,管理者需要根据师生员工的现实性、历史性和发展性等特征,察好人、管好人、用好人、培养好人,使管理活动都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根本,为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完成育人目标服务。由于学校一切的教育教学活动首先是从教师那里开始的,管理者因此必须保障教职员工的合法权利,注意提

高教师的参与能力和民主意识,建立一支以专业自主发展为本位的创新型教师队伍,使教师的各种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这也是实现学校管理目标、提高管理效能、增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

我国的学校管理改革,曾在很长的时间里将组织机构的调整置于头等重要的地位,后来人们认识到,如果不

重视研究组织中人的需要和期望,不改变构成组织主要成分之个体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不提高管理者个人的综合素质,可以预料,这种改革必将受挫,事实也证明如此。格林菲德告诫我们:改变组织的外部装饰(我们可以称它为组织结构)是很容易的,而要改变人们通过组织表达出来的深刻的认识和目的却是很难的。因为组织结构的固有问题不是结构本身,而应该是问题中所反映的人的因素,毕竟人的问题是一切社会的中心性问题,一切组织的改革和发展都必须以人的观念的改变和实践活动的参与为实在基础,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强调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观念的根本理由。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及社会现代化、科学化程度的提高,学校管理方式、组织架构越来越呈现出数字化、规范化的倾向,但不可否认,任何组织管理的高效与低效的主导因素是组织气候、组织文化和领导行为,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师生潜在的自尊、自信、自控、自强的意识,通过群体的共感与共识,为学校的持续发展提供内在的精神动力是未来学

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课题。倘若没有和谐、民主、平等的组织文化、组织气候与领导行为,没有尊重人、激发人创造力的管理环境,学校自主管理的实现将是一个遥远的事情。

2.加强管理培训工作,促进校长素质的综合化和管理工作的专业化

教育管理是一种科学活动、一种理性和智慧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管理的有效依靠管理者对教育活动规律的深刻把握和管理规律的合理运用。现代学校管理学认为,单一的法制管理和行政管理手段有局限性,我们应学会把教育现象和管理行为视为科学研究的对象,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其进行预测、评价、测量、诊断,为教育管理的决策论证和可行性分析提供科学根据。在中小学实施校长负责制而校长素质普遍不高的情况下,在所谓的一个好校长决定了一所好学校的基本共识的基础上,我国必须对校长实施专业的教育培训,促进校长的专业化成长,使之努力学会把行政管理的手段、方式与科学的管理理论、方法有效结合起来,尽快成为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带头人、学校科研计划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学校特色发展的倡导者。20世纪90年代,原国家教委制定了《关于加强全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意见》,这是中国致力现代校长培训制度建设开始的重要标志。

3.增强学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建立学校自主管理运行机制

美国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提出“有效的管理”理论,强调管理的作用不仅是应该做些什么,更应该是要怎样才能做得更好、更有成效。就其字义来看,效能是指一事物潜在的影响和改变其他事物的能力,但在管理工作中,效能不仅指某事物蕴藏的能力,而且指它运作或活动所产生的积极的结果。例如,学校存在的价值就不仅是招到学生,有实验室、教室,教师能按时上课,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发挥办学资源的效能,减少对人、财、物的消耗。根据这种分析,学校效能是指学校发挥某些积极作用的能力及其实际结果。前者如学校可以培养人才、传播文化、创造知识技术等;后者如学校培养出合格的毕业生、课程设置合理、使学生就业顺利、为教师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等等。

改革开放以前,处于一个高度集中的封闭、稳定的体制中,学校是一个只接受上级指令和执行上级命令的下级机关,管理有效的标准就是接受和贯彻上级指示是否彻底,评价手段常以描述和感性认识为主,没有建立明确而科学的有效性指标。改革开放以来,学校的自主权愈来愈大,社会和家庭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学校管理的有效性问题不仅成了学校领导关心的事情,也成为社会和受教育者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当然,由于社会各阶层和个人价值标

准的不同,对教育价值有效性的判断也不相同。在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冲突中,建立起学校自主管理运行机制,就是要能够根据学校管理的规律和特点,充分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优化组合,寻求最大化效益和育人目标的实现,促使学校在变动的社会环境中承担起越来越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4.优化区域教育环境,建立立体的教育网络体系,实现学校管理的社会化

学校管理者必须认识到:学校的发展方向、培养目标、教育政策、教育师资、教育经费、人事任免等将越来越受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深刻影响。从教育空间来看,学校是个体受教育的基本场所,但不是唯一场所,因为信息社会的一切组织都具有了学习的功能,社会是学习化社会,组织是学习型组织;网上学校的出现使远距离教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多媒体、网络化、虚拟性、交互式教学大大改善教学环境和学习条件的同时,家庭、学校利社区教育三位一体,人们梦寐以求的“人人都能受到最好教育”的愿望可能成为现实。因此,教育空间由传统的学校扩展到整个社会,社会在事实上也正以多种方式参与到学校的管理过程中。如学校开始加强与家长间的沟通和协作,希望家长能够献计献策,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虽然家校合作是许多发达国家学校管理的一大趋势,但我国家长参与学校管理一般以升学率为主要

目的,且参与学校管理的专业能力和意识参差不齐,因此,真正实现学校管理的社会化还不得不需要管理学、教育学等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宣传。

5.建立完备的教育督导制度,完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实现“以法治教”

建立健全的教育督导制度和教育评价系统,是确保中央教育行政与地方教育行政机构保持有效沟通、紧密联系的有效形式。我国自1986年国务院批准国家教委重新设立督导司至今,普通教育的督导制度已得到了基本的恢复重建,全国已正式建立起中央、省、地(市)、县四级教育督导机构,拥有了一支数量相对庞大的专、兼职结合的督导队伍。特别是1991年4月,原国家教委颁布的《教育督导暂行规定》使教育督导有了法规依据,在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等政策和法规的实施过程中,发挥了很好的执法监督作用。但我国教育督导制度尚需完善,明确各级教育督导机构的职责范围、确保其职能发挥机制的建立、健全科学的教育评价指际体系等方面,都有待于将来的实践。

作为一种公共事业的管理活动,学校管理理应追求公平、正义等价值取向,因为对“学校”这一人际互动交错复杂的组织而言,每一微观层面下都存在着价值冲突和利益纷

争。从整体上看,学校管理活动是涉及学校各组织部门,尤其是组织中每个人不同利益寻求的具有决策性员的活动,维护大多数成员之合理利益的管理要求以及管理过程中损害组织成员之利益可能的矛盾现实,必然鼹出学校管理活动之法律依据的要求。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教育法制建设得到不断加强。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规的颁布和实施,不仅奠定了我国新时期教育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也推动了我国教育法制运行机制的初步建立。但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内容一般宽泛,如对学校管理活动中的学生权利、教师权利,尤其是教师聘任等问题,实施细则尚不具体。因此,建立一系列符合现代学校管理体制发展需要的法律体系,切实加强教育行政执法和监督机制的落实,实现学校管理的公平、公正的价值追求,将是我国政府和各级学校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中小学学校管理规章制度

中小学学校管理规章制度 教务处主任职责 1、提出各个学期课程设置、课时计划、方案,经校长审定后组织落实 2、编排各个学期课程表、作息时间表及各种教学活动表。 3、做好教材、资料的订购与发行。 4、指导各级部各学科备课组工作。定期检查教师的备课、作业批改,组织好各类公开课。 5、组织好各类考务活动。 6、管理好学生学籍,做好学生的转学、休学、退学工作。 7、抓好实验室建设、图书阅览室的工作。 8、组织教师文化业务进修活动,注重培养青年教师。 9、负责教师的业务考核工作,管理业务档案。 10、协调各级部教学工作、抓好音体美的教学。 11、搞好办公室的卫生工作。 12、教务处副主任协助主任按时完成校长交办的各项工作。 政教处主任职责 1、根据学校工作要求,制订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计划,组织政教处工作人员及班主任实施落实。

2、协助校长领导班主任工作,审查班主任工作计划,定期布置班主任工作,对班主任工作进行督促、考核、评定,定期组织班主任学习和经验交流,并做好总结工作,组织安排好班会、校会活动。 3、负责纪律、卫生的检查评比,做好卫生室的管理工作。 4、负责管理对学生的奖惩。组织好对“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先进集体的评选和表扬,对违反纪律的学生执行纪律处分。 5、负责对学生干部的培养、教育,配合团委指导学生会的工作。 6、配合教务处做好毕业生工作。 7、定期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和家长代表座谈会,定期向校长汇报学生情况和班主任工作情况。 8、搞好办公室卫生工作。 9、副主任协助主任按时完成校长交办的各项工作。 总务处主任职责 1、根据双向选择的原则,对总务处所属人员实施聘任、安排、分配。 2、制定总务处工作计划和管理体制。 3、管理校产,负责学校基建、维修和校产保管,对校产要登记造册,定期检查。

教学改革的方向性思考

教学改革的方向性思考 《人民教育》作者:余慧娟 “素质教育”一词,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正式诞生,经历10余年的反复讨论,之后进入中央文件和纲要。21世纪初,一场立志于“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历时10年,素质教育依然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一2020年)》的“战略主题”。 素质教育史上曾有几次著名的事件,其中一次,是2004年江苏南京市高考成绩不如其他地市引发的所谓“素质教育之痛”。直到今天,这一事件依然令人记忆犹新,不为别的,而是因为人们对素质教育的理解,至今仍是个问题。——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是什么?哪些教育形态能归为素质教育?哪些又根本是冒牌货?哪些又纯粹是在玷污素质教育的名声?不补课就是素质教育吗?搞唱歌、跳舞、社会调查就是素质教育吗?搞索质教育,学业成绩就会下滑吗? 有一种观点在流行,尤其是在中学流行:教学就等于应对考试,考试就等于升学。素质教育与教学似乎足没有关系的。 因此,尽管课程在改,教学理念在变,但仿佛只在表层流动,于教育之实体——日常课堂而言,仍“风景依旧”。所以民间有名言:“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 从这个角度来说,素质教育还只是停留于表层,徘徊于外围,还未深入到学校教育的内核——现实的课堂教学。 所以,今天,当我们再次审视“素质教育”,当我们再次思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就必须把目光从唱歌、跳舞转到课程教学改革上来,从理念和学术讨论转到改革的实然状态上来。我们只能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的日常课堂状态而不是公开课所代表的“个别状态”出发,来做实践判断,来讨论改革的方向,如此,素质教育才可能成为学校教育的内质构成。 课堂文化决定了什么?课堂文化,这不是一个新问题。10年前,我去西部的一所学校采访。我问孩子们,你们喜欢什么样的老师?一帮孩子异口同声,大声回答道:“我们喜欢不打人的老师!”那略带乡音的童声至今响彻耳畔。 当时我们特意写了一篇报道,题目就是《“你还有什么意见?好,请讲”》。今天,这样的现象我相信是没有了,但课堂文化的现状还远不足以培养出人的创造性。 一种普遍的现象,如同美国教师雷夫·艾斯奎斯形容的: “大多数的教室都被一种东西控制着,那就是‘害怕’……教师怕丢脸,怕不受爱戴,怕说话没人听,怕场面失控学生更害怕,怕挨骂,怕被羞辱,怕在同学面前出丑,怕成绩不好,面对父母的盛怒。” “害怕”的结果,是教师不敢放开,只顾自己讲,甚至不敢提问,即使提问了也只叫几个最好的学生回答,唯恐差学生回答错了,自己没法收场;学生不敢回答问题,更别说提出问题了,因为错了老师会不高兴,同学会笑话…马斯洛有个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教育界几乎尽人皆知。可是,在课堂这种特殊场景下,人的心理安全感却一直处于被忽视状态,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大问题。 雷夫当了25年小学五年级的老师,他班里90%以上的学生来自贫困家庭(大部分是移民家庭),他们毕业时却高居全美标准化测试AST前5%。学生品行也发生了惊人的变化,长大后纷纷进入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名校就读。

教学评一致性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研修心得体会2018年12月22日-24日,我参加了全国教研工作转型与创新研修班,聆听了七位教育专家的精彩报告,学习了他们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先进的教育理念,让我受益匪浅。 学习过程中我聆听了浙派名师、浙江省生物高考命题专家吴江林老师的精彩报告《基于教学评价一致性的教学设计与实践》,引导我们对“目标教学评价一致性”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学习。“目标教学评价一致性”是有效教学的基本原理,它要求老师的教、学生的学、课堂的评是一致性的,这种一致性体现在“教、学、评”必须共同指向学习目标——“教师的教,是为学习目标的教;学生的学,是为学习目标的学;课堂的评,是对学习目标的评”。吴老师提出三个问题:你要把学生带到哪里?你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你是否已经把学生带到那里?分别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与方法、学习效果评价三个方面让我们明确了教学、目标、评价的关系。在教学中如何做到教学评一致性呢?我做了深深的反思。 一、确立清晰的学科目标体系 学习目标规定了我们在课堂上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也规定了学生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方向,是教学设计的灵魂。因而,设计科学、具体、可操作的学习目标是有效“教

学设计”的应有之意。 第一,要依据学科“课程标准”。学科“课程标准”在宏观层面上规定了国家对该学科质量标准的要求,是我们“基于标准教学”之本,是设计学习目标的重要依据,它是学习目标制定的大方向。在教学设计中,如果没有学科“课程标准”意识,学习目标的设计往往会迷失方向。将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或水平标准,通过一系列的目标具体化技术,确定学期或模块的目标,再具体化为单元或课时目标,此路径可以表述为:内容或水平标准──学期或模块目标──单元或课时目标。 第二、要正确看待、使用教材。在进行学习目标的设计时,要正确把握教材,吃透教材,并充分利用教材,树立正确的教材意识。教材中有着丰富的教学素材,是设计学习目标的参考,也是达成目标的重要支撑点,但教材中的内容绝非教学任务,也绝非教学过程应该达成的目标,而只是为了实现目标的载体。这就是我们在平时教学中一直强调的不能“教教材”而要“用教材”的教育思想。忽略了这一点,学习目标的设计会偏离主题。 第三、把握好学情,研究学生的认知原点。学习目标的设计要依据学情设定,了解学生一开始的认知起点、认知原点,知道学生“在哪儿”,这是其一;其二,还要注意搜集不同学生学生经过自主学习、预习所达到的“新原点”证据,把握学生“到哪儿了”。不弄清这些,学习目标的设计也会偏离方向,讲课时就会多讲或漏讲,可能讲了一些没有必要的知识,也可能有些该讲的知识却没有讲到,

全套中小学管理制度

功能室、仪器设备室管理制度. 1、中小学实验教师岗位职责. 2、中小学学生实验守则 3、中小学实验室教学管理制度 4、中小学实验室管理制度 5、中小学实验仪器室管理制度 6、中小学实验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7、中小学实验仪器借用管理制度 8、中小学实验室危险品安全保管和使用管理制度 9、中小学安全卫生管理制度 10、中小学计算机室管理制度 11、中小学计算机室规则 12、中小学电教仪器设备管理制度.. 13 、中小学班班通教室管理制度 14、中小学音乐教室管理制度 15、中小学美术教室管理制度 16、中小学卫生保健室工作制度 17、中小学卫生保健室医务人员职责 18、中小学卫生保健室药品管理制度 19、中小学图书室借书规则 20、中小学阅览室规则 21、中小学体育器材管理制度 22、中小学综合实践室管理制度 23、中小学心理咨询室管理制度 24、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工作制度 25、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工作守则 26、中小学舞蹈室管理制度 27、中小学电子琴室管理制度

中小学实验教师岗位职责. 实验课程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与思维的重要环节,为了确保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维持实验教学的正常进行,促进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实现,制定本校实验教师的岗位职责。 一、全体实验教师必须树立教书育人的精神,必须爱岗敬业,严格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高度责任感的思想品质,认真负责,勤奋工作,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素质为己任,认真做好实验教学工作。 .. 二、刻苦钻研业务,切实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对每次实验必须认真备课(有备课笔记),所有实验均须事先试做(有试做实验报告),并检查实验准备工作。新实验要有新报告,首次上岗教师所有实验需试做并将试验报告交主讲教师审阅。 .. 三、实验课必须提前十分钟进入实验室,做好课前一切准备工作;在指导实验过程中必须关闭手机,无特殊情况不得离开指导岗位。 四、从关心、爱护学生的目的出发,对学生严格要求。在学生开始实验前教师必须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没有认真预习的学生,不得进行实验,对违反实验室规定的学生,教师应及时作出处理;在实验过程中,实验教师要纠正不正确的操作与习惯,督促学生合理地安排实验进度和记录实验数据,准确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处理实验事故,实验教师还应注意帮助学生树立认真严谨、实事求是、爱护仪器设备的良好实验作风,对于因责任原因引起的仪器设备损坏,要责令

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访上海师范大学小学语文教学 研究中心吴忠豪教授 【吴忠豪,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上海市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小学《语文(实验本)》教材主编,教育部“国培计划”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研修班首席专家,出版有《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外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从教课文到教语文——小学语文教学行动研究》等著作。】 课程内容长期困扰语文教师 中国教师报:小学语文教学一直备受诟病,尤其是对教材的批判比较集中,从《收获》杂志副编审叶开在博客上炮轰小学语文教材,到郭初阳等出版的《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这似乎已经成为一种现象。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吴忠豪:媒体对小学语文教材的批评主要集中在教材的选文方面,比如一些课文内容缺乏时代特点,一些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没有选入课文,有些课文语言质量不佳,有些课文选作教材时加工修改不当,等等。不少意见我认为是有道理的,语文教材选文质量确实亟待提高,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我认为,我国语文教材的核心问题主要存在于教材的编写体系方面。按照叶圣陶先生的说法,教材只是“例子”,教材选文解决的只是“用什么教”,而“教什么”才是教材编写的关键。我国语文教材存在的最核心问题是缺少结构化的语文课

程内容,导致“教什么”模糊不清。课程与教学论认为,“课程内容”是指为达到课程目标而选择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要素,就语文教学而言就是这篇课文“教什么”。“教材内容”是指为有效地反映、传递课程内容诸要素而组织的文字与非文字材料及所传递的信息,就语文教学而言就是“用什么来教”,或者说是用哪篇课文来教。一门成熟的课程,必须有结构化的课程内容,否则这门课程的合法性就会受到质疑。纵观我国除语文以外的各门学科课程标准,均以大量篇幅表述这门学科的“课程内容”,具体而明确规定这门课程究竟应该教什么。比如数学课程标准正文部分总计33页,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占3页,而第三部分“课程内容”占了18页,也就是说数学课程标准有将近三分之一篇幅是在表述这门课程应该教什么。由于我国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缺少对课程内容的系统研究,因此我国的语文课程标准(包括教学大纲)历来缺少“课程内容”的具体表述。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虽然注意到这个问题,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改为“课程目标和内容”,但对各年段达到课程目标所需要教学的“课程内容”仍缺乏具体表述,这就导致语文课程究竟“教什么”一直不能得到解决,使得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难以把握。当下语文教材提供的课文,只是解决了“教材内容”问题;至于每篇课文“教什么”即“课程内容”,基本是凭执教者的个人经验和认识去判断、

中国教育改革的方向

中国教育改革的方向 今天,有幸和两位教师朋友吃饭,席间聊到了关于教育问题,我唯一能拿出来说话的就是对中国教育和西方教育之不同的感悟,因为女儿有幸在初中毕业就跳出了中国的教育体系,高中拿新加坡奖学金出去了,高中毕业更是拿了耶鲁的奖学金去了耶鲁,现在在耶鲁大二,我开始关注西方的教育形式,因为孩子在那里,就把我的心给带到了那里,看了很多的海外论坛的教育故事,加上女儿给我描述的情况,我自认为,我感悟到了教育的真谛,我用一个比方来描述我感悟的教育。 我用一万颗种子来比喻,假如我们这个社会是一片大大的森林,,,用这片森林代表我们的人类社会,那么这一万颗种子就是我们的教育对象,------孩子们,我们可以想象的当孩子们长大以后,每个人都会成为我们这片森林的组成部分,她们会变成森林中的仓天大树,灌木,瓜果,鲜花,也许还会有草原,湖泊,甚至杂草,毒物。。等等。这样的结果才是必然的,因为社会就是这样,森林当然也万物齐全,,,,这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我们的家长就是种植和培养这一万颗种植的人,但现在国内的教育体制的确没有让每颗种植都播种到了适合的土壤里,因为我们的教育体制严重的限制了这样的方式,我们使用的是,千篇一律,选拔人才也是统一考试,这就像我们把各类品种不一样的种子,都统一的种到了一个土壤里,结果可想而知,使得我们有很多的种子真的没有最后长成她们本来的模样,这就是中国式教育。 在西方,孩子们从小就按天性培养,先播种到土壤里,任其生长,大点了,能辨出每颗种子的优势的时候,才开始分类,每颗种子都能按自己的去向去找到自己最适合的土壤,比喻就是这样。 中国教育的改革方向,第一,教育管理者该给教育一个大的生长环境,提供一个热带雨林般的生长环境,第二,家长,从小细心观察自己孩子是什么的一颗种子,努力让这个种子种植到最适合她的土壤里,并对这个种子的类别要从自己心里进行认可,这非常重要。第三,老师,在种子成长的过程中给以最适合的养分,而不是分班,分类,分名排辈的统一施肥。教育的方向就是-----国家给予教育的良好的大环境,家长和老师给予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教师给以最好的引导,当孩子们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能发育成每颗种子该长成的,同时又是最丰硕果实。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和“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从农村到城市的过程,农村改革的形式又有两种,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城市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的活力。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上,不仅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且确立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教材分三个子目来讲,线索清晰明了。 本课的课题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教材只是讲述了改革开放中的一部分内容,对内经济体制改革;而改革开放的另一部分内容,对外开放则放到第21课去讲。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轨道上来,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因此此课教材在中国的经济发展史占有重要作用,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我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学生对身边的人或事是最感兴趣的。因此他们对这段历史有浓厚的兴趣。给学生一个较完整、条理的知识结构应不难,关键是如何讲清这些改革的背景,将这些改革,上升到理性的认识会较难。比如: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什么是非公有制经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本课中通过展示图片、文字资料、创设情境、设置问题,以激发学生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习惯,达到课标的要求。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经济建设方针和意义;掌握农村和城市经济改革的内容、意义;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进一步发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展示图片、文字材料、视频等相关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及主要内容,认识到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及过程,深刻体会改革的必然性与必要性,感受改革给中国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形成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

中小学管理:公立与民办之比较

中小学管理:公立与民办之比较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中小学按不同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条件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旨在扩大教育机构的民办中小学。比如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地区的民办学校和城市打工子弟学校。另一类是为满足人们对优质教育、多样化教育的需求而设立的民办学校。后一类学校由于迎合了多样化教育的需求,办学资金相对雄厚,起点较高,办学的基本条件较好,相比前一类学校更容易得到政府的肯定和支持,在学校管理中也容易形成自己的特点;因此,本文中的民办学校主要指后一类民办学校。这类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相比,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管理方法上有许多不同的特点。 一、管理体制 教育管理体制是指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之间管理权力分配的制度。它分为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校管理两部分。我国教育管理体制不仅涉及教育行政机构之间设置、管理系统权限的划分,执政党或成为合法办学主体的社会团体与个人,也参与教育权力分配。在教育管理体制中,公办和民办学校由于办学主体的不同,教育机构之间的权限划分以及管理特点也迥异。 (一)办学主体。公办学校由政府举办。公办中小学网点多,范围广,行政管得多却难管好。一方面投入不足,另一方面资金浪费又较严重。在无法全面提高教学水平,教育成果又与政绩紧密相连的条件下,地方政府大搞“形象工程”,把有限的资金集中投入重点学校,致使其他学校运行困难。民办中小学由政府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举办。相对政府办学,举办者在开办之初往往只投资于一所学校,资金集中在较小的范围使用,资金比较充裕,投资者往往直接参与管理。这样,举办者能有效地约束内部管理者的行为,关注办学效益。 (二)教育机构之间的权限划分。对于公办学校,行政部门和学校仍然权限不清。理论界推崇的“校本管理”缺乏完善的教育中介机构来保证教育行政机关宏观调控的实现,这样使得教育行政迟迟不轻易分权,仍然沿用以往的科层管理模式。校长在实践中一边奉行行政管理的观念和方式,一边又垄断手中稀少的权力并倾向在其职权范围外张扬。学校管理中党政不分,或者校长兼任党支部书记,严重削弱了党的领导。教职工代表会议由于代表选取上民主原则的缺失、议事程序和方式上的行政安排以及没有常设机构造成事实上的无足轻重,其功能的局限影响教职工的积极性。民办学校经费不是来自国家财政,因此受各级各类行政控制较少。在办学之初,政府对学校有较强的约束作用,成立后对学校内部事务较少干预,主要实施外部监管、咨询和服务。民办学校必须面向市场,客观上要求有灵活的组织结构与之相适应,在学校管理中注重淡化层次观念,因事设机构、因事设人和注重机构之间的有效联系。 二、运行机制 (一)目标机制。许多公办学校围绕应试进行教学, 目标比较狭窄,同时因为资金短缺等原因,无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使得提出的目标片面、空洞或者公式化;实践中无法具体化,缺乏可操作性,停留在口号和标语上。民办学校由于强烈的生存意识和危机感,除了提出可行的教学质量目标外,一般会提出有特色的办学目标迎合社会和家长的需要,实践中实施目标管理。各类目标能相互配合,具体明确。资源分配同组织目标紧密联系,注重实践的有效性。这弥补了公办学校办学目标和模式相对单一和不足,有益于促进教育的多样化发展。 (二)动力机制。公办学校由于国家财力的限制,教师工资偏低,学校的收费余留很难保证足够的物质激励。为了提高所有教师的积极性,不得不实行大锅饭的形式,将奖励变成福利,由于全体教职工参与分配,福利的平均额度又显得甚少,激励作用微乎其微。物质激励的缺失使得精神激励只能在很小的范围发挥作用,教职工常常是为了评职称而争取获得相应的证书或奖励,由于职称评定特别是从初级职称到中高级职称评定的时间较长,中间的过

+谈新时期高校教学改革的方向与措施(2)

谈新时期高校教学改革的方向与措施 摘要:21世纪是一个不平常的世纪,21世纪的社会充满活力和强烈的刺激感,21世纪对具有各种能力的人才的培养也是史无前例的。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早已认识到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因此越来越注重对自身文化素质的培养,他们希望能够在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立足之地。为了满足众多人的要求,我国逐渐加快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发展进程,把素质教育的推进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到了日程上来。在此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提出了许多新的理念和实践性问题,比如新时期对各大高校教学改革的探究问题等。他们不断有选择地吸收近几年来国内外教学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新成果,通过外界来开阔国人的眼界,启发思维,使我国各大高校的教学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关键字:新时期;高校;教学改革;方向与措 当代社会,各行各业都存在着激烈的社会竞争,他们对人才的培养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告诉我国在培养人才时必须从最基层抓起,即从学生时代开始。然而,要想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发展,受到更高水平的教育,对新时期各大高校的教学进行改革势在必行。教学是教育工作的中心,在某种意义上讲,教育又可以是教学发生和发展的结果,二者相互依存,同时存在。但从另一方面入手,教学概念又是教育理论首要关注的问题,只有搞好教学改革的工作,教育水平才能得到一定的提高。本文通过对各大高校教学现状的分析,为其确立了正确的改革方向,并提出了相对应的措施。 一、教学在我国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概念越来越注重从逻辑分析向现实关注转变,这不仅体现了学习的价值和教育发展的意义,同时也反映了教学活动自身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地位,依据了教学在现代人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 在学校教育中,教学一直处于中心地位。教育的途径多种多样,但无论从时间、空间或者设施来看,都主要为教学所占有。教学的基本作用是促进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发展,从心理的发展角度分析,它能够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形成一定的社会技能,并使学生发挥自身本来没有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学还能促进学生情感智慧的发展,帮助学生学习如何控制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情绪。 在教学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等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相互影响,在教育活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新时期各大高校教学水平的现状分析 在教学水平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我国高校的教学情况发展各不相同,人们对教学观的看法也随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演化。在竞争尤其激烈的21世纪,教学被人们下了不同的定义,它的体现也较为多样化。大多数学校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这类院校在课程的安排上更趋于多样化,为学生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老师的引导方式也不只是仅仅依靠自己讲,而是更多的关注学生的看法和建议。他们的教学氛围相对轻松,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完成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另一类院校认为学生必须严管,老师要发挥出自己的管理力量,对学生的教学活动严格管理。这类院校与其他不同的是预先安排好了学生的时间,让学生根据老师的安排被动接受知识。这种模式不仅老师教的辛苦,学生也会产生厌倦心理,他们的兴趣往往被压迫,学校在这方面实质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中小学教师人事制度改革问题思路与建议

一、问题分析 进入新世纪以后,党和政府更加关注中小学教师的人事制度改革。2001年10月,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颁发了《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2003年9月国家人事部颁发《关于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2003年底教育部召开了全国中小学教师人事工作会议,部署了改革的具体要求和计划。可以认为,目前我国中小学系统的人事制度改革已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高潮,取得了诸多进展。但是,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涉及到全国1000多万中小学教师。归结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即新制度与旧制度之间的冲突、教育方面与非教育方面之间的矛盾、政策文件与实践执行之间的落差等。具体体现为: 1.人事制度改革并没有显示促进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显着性作用 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优先关注领域。但从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的实践看,农村教育和农村教师的发展仍面临着许多新问题,特别是边远山区的教育。人事制度的改革,尤其是教师编制的重新确认和以县为主教师工资的财政拨付,的确减轻了农村教育的财政负担,在政策上保证了教师工资的按时发放。

然而,就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而言,数量精简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则是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在推行教师聘任的过程中,存在“好学校选好教师,好教师选好学校”的现象,往往是重点学校、城镇学校在聘任教师中遇到的困难少,而薄弱学校、农村学校则难以聘用到优秀教师、骨干教师。薄弱学校、农村学校和教学点等难以有高职称和高素质教师进入,教学质量提高困难,学校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加大。由此看来,以学校为单位的教师聘任制存在严重不足。 2.合格新教师难以进入,代课教师成为新问题 在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下,财政困难的农村县市更多地基于减少财政负担的立场而严格控制教师编制和教师工作。部分县的教育行政部门考虑到自身机关行政人员编制的限制,还占有或者挪用有限的教师编制。教师编制的人员不在教学岗位,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门人员,包括教育局、乡镇教育办公室等非教学机构占有教师编制,在某些地方还比较突出。在一些贫困地区,鉴于财政拨付的教师工资比对应的公务员工资要高,不少从教师队伍中提拔的干部往往不愿意放弃教师编制,这也使得教师编制更加紧张。 在尽可能减少财政负担和编制不能增加的情况下,新教师的进入显得十分困难。比较多的县近年来即使教师编制不满也不进新教师。

中小学学校管理制度汇编(全)

中小学学校管理制度汇编(全) 教务处主任职责 1、提出各个学期课程设置、课时计划、方案,经校长审定后组织落实 2、编排各个学期课程表、作息时间表及各种教学活动表。 3、做好教材、资料的订购与发行。 4、指导各级部各学科备课组工作。定期检查教师的备课、作业批改,组织好各类公开课。 5、组织好各类考务活动。 6、管理好学生学籍,做好学生的转学、休学、退学工作。 7、抓好实验室建设、图书阅览室的工作。 8、组织教师文化业务进修活动,注重培养青年教师。 9、负责教师的业务考核工作,管理业务档案。 10、协调各级部教学工作、抓好音体美的教学。 11、搞好办公室的卫生工作。 12、教务处副主任协助主任按时完成校长交办的各项工作。 政教处主任职责 1、根据学校工作要求,制订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计划,组织政教处工作人员及班主任实施落实。 2、协助校长领导班主任工作,审查班主任工作计划,定期布置班主任工作,对班主任工作进行督促、考核、评定,定期组织班主任学习和经验交流,并做好总结工作,组织安排好班会、校会活动。 3、负责纪律、卫生的检查评比,做好卫生室的管理工作。 4、负责管理对学生的奖惩。组织好对“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先进集体的评选和表扬,对违反纪律的学生执行纪律处分。 5、负责对学生干部的培养、教育,配合团委指导学生会的工作。 6、配合教务处做好毕业生工作。 7、定期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和家长代表座谈会,定期向校长汇报学生情况和班主任工作情况。 8、搞好办公室卫生工作。 9、副主任协助主任按时完成校长交办的各项工作。 总务处主任职责 1、根据双向选择的原则,对总务处所属人员实施聘任、安排、分配。 2、制定总务处工作计划和管理体制。 3、管理校产,负责学校基建、维修和校产保管,对校产要登记造册,定期检查。 4、严格执行财务制度,勤俭办学,增收节支,定期审核,公布帐目。 5、采购教学设备与办公用品,保证教学正常进行。

中小学管理革新的理念及策略_83

中小学管理革新的理念及策略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4-0083-01 近年来,“校本管理”这一管理制度已经逐渐渗透到我国的各个阶段教育教学机构当中,中小学对这一教学管理理念的认可也有了深入的发展。而且,在教育教学工作不断进行改革的过程中,“校本管理”也成为强调教育管理,凸显学校本文的重要理念。因此,如何有效地对这一管理理念进行落实并且实行到中小学管理体制当中,就成为当前教学制度改革的重点。 一、中小学管理理念革新的现实基础 1.学校管理理念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一般来说,学校的管理主要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是政府的干预和宏观管理,而另一方面则是学校内部进行的自我管理。因此,学校管理理念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也就推动了中小学学校自身管理理念的革新,为校本管理这一全新管理模式的引入提供了更多的现实基础。校本管理实际上就是将从前的政府集权管理,转变为权利的下放,逐渐的实现了分权

管理,避免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下,中小学校都成为政府的忠实拥护者这一现象的出现。 2.学校内部管理制度的变化 学校管理理念的变化不仅仅体现在外部,更体现在学校内部管理制度的变化。1985年《关于教育制度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逐渐实现校长负责制。长期以来的课程标准改革以及地方课程发展,都无一例外的体现出校长权责的重要性,为校本管理理念的落实提供了更多的制度保障。 3.学校办学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变化 伴随着社会开放水平的不断提升,教育教学制度的不断进步,在我国的许多中小学校当中,涌现出许多的民办学校。这些民办学校不仅拥有更为健全的硬件设施,更拥有更多优秀的师资力量。大多数民办中小学可以独立的聘请校长、教师等,以确保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不同需求。换言之,民办中小学更能够实现和满足社会对于学生教育教学的要求,有效的实现对学生整体发展的满足和体现。另外,一些“民办公助”院校的成功办学更是为我国的办学体制改革带来了成功的经验,同时也为中小学管理理念的革新提供了土壤和条

“教学评一致性”授课反思

“教学评一致性”研讨课的反思 本节课是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一节复习课,主要目的是归纳第二章知识点,并运用到实际解决问题,设定的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本章知识,建立章知识结构图。 2、运用本章所学知识,能正确解答与之相关的类比教材难度的题目 一、建立章知识结构图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归纳,整理能力,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对于解决复杂问题,有一定的帮助,同时,心中有知识,对于解决问题,启发解题思路的展开有作用。 议课时候有不同的看法:有老师说:刚开始复习,没有积极调动课堂气氛,课堂显得有些沉闷,可以调整一下:以题目为凭借,来贯穿知识,这也是一个方法,可以尝试;但是我自认为,没有上述表现,只是课堂没有热闹的氛围,但是课堂进程很顺利,我想,数学课堂不一定就是热闹的,数学是严密的思维,是眉头紧锁的思考,不一定要出现积极地场面!也有老师说:建立章知识结构图这一个环节太高深,学生可能接受不了?我想一个初中七年级的学生,基本都是从小学生都开始了总结归纳,七年级应该没有问题,还是值得研究。 二、教学环节安排,本节课只有二个,先复习知识结构,后运用,简单明了,议课时候,有老师说,看不懂这节课的思路,我想那是没有看学案,不过本节课设计也有亮点,运用数学到实际生活中的某汽车标志“W”,其中涉及到补角、互为余角;平行线,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等,同时在教学中我又加入了自编试题这一环节。这个题综合较好!是个难得的题目。 三、教学评价,在教学每一个环节,我加入了“要求、提示、评价”等不同形式的语言,有老师评价说:分不清那是评价,我想这是被评价所迷惑,所限制造成的,我认为其实评价就是提示,就是要求,卢臻老师说,以促进学生的避免错误学习为主,教学评一致性的目的是:提高课堂效率,所以我们要看课堂效率是不是提高了?要不然,做这项活动的初衷就偏了。 总之来说,通过上这一节课,我还是有许多收获,也有许多要改正的地方,继续努力吧!

历史ⅱ岳麓版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历史ⅱ岳麓版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课标要求:】 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概述家庭联产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课标解读:】 ⑴识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农村经济体制的措施;改革国有企业的主要措施. ⑵理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因以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异同. (3)认识:只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就能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就会推动农业的大发展;经济体制改革是改革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的部分。改革使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农业生产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方针的制定 1、召开时间、地点:1978年底、北京 内容:确立改革开放、工作重心转移的方针 历史意义:揭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思想的束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折,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会议成为建国以来党的历史和共和国历史的伟大转折,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二)、农业生产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关系变革 ①前提: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即坚持社会主义所有制不变。 ②内容:包产到户,变集体生产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样,农民的生产与利益直接相关,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③特征:包产到户 ④作用: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它还促成了人民公社体制的崩溃。解决了吃饭问题,农民有了现金的积累,也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资本和劳动力。讨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业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有何不同? 生产资料所有制根本不同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方式不同 产品的分配方式不同发展后果迥异 (2)发展乡镇企业——调整产业结构 1985~1992年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二个阶段。主要是发展乡镇企业,如加工业、建筑业、流通服务业等。把部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建立“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综合发展体制,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更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1993年后,农村改革继续深化,进入了全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新时期。 想一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经历了哪几次生产关系的变革?

中小学管理系统

中小学学校管理系统

中小学学校管理系统 一、系统简介......................................................... - 1 - 二、系统架构......................................................... - 3 - 三、系统功能......................................................... - 3 - 3.1教职工管理................................................... - 3 - 3.2教室管理..................................................... - 4 - 3.3班级管理..................................................... - 4 - 3.4学生管理..................................................... - 5 - 3.5学期管理..................................................... - 5 - 3.6课程管理..................................................... - 6 - 3.7成绩管理..................................................... - 6 - 3.8排课管理..................................................... - 7 - 3.9个人桌面..................................................... - 7 - 3.10学校行政.................................................... - 8 - 3.11控制面板.................................................... - 9 - 3.12辅助办公................................................... - 10 - 四、系统产生报表.................................................... - 11 -

专业建设和各项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措施

环境艺术专业建设和各项教学改革的思路 及措施 一、环境艺术专业建设 (1)、环境艺术专业教学改革背景 1.社会发展与产业转型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2012年8月,国家工信部等11个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环艺设计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环艺设计及艺术设计的发展由此步入了一个新阶段。而《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也提出“加快发展研发设计业,促进环艺设计从外观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这意味着创新人才不再是单纯解决一般意义上的“设计”本体范畴的工作,许多设计的最终完成所要求的知识范畴已远远超出艺术设计师个人能力控制及管理的范围。因此,产业的发展需要设计教育为中国制造走向中国设计储备人才,特别是高端的领军设计人才。 2.设计教育的大众化制约未来领军设计人才的培养 尽管与其他学科相比,环艺设计作为设计行业发展的历史较为短暂,但是在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发展的当下,以设计技能主导的传统的大众化设计专业教育已无法适应这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因此环艺设计专业必须发展新的方法和途径,在大众化教育的基础上发展新的教学理念、模式和方法,特别是培养未来设计产业引领和开拓的核心力量的领军设计应用型人才。

(2)、环境艺术专业简介 合川有着悠久的历史,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合川的城市建设和文化艺术是紧密相连的。这些良好的地域文化环境的条件是我院环境艺术专业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也是我院选择在合川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目的。并且,我院根据艺术专业学生缺乏理工科知识的特点,采取了环境艺术专业结合建筑设计专业的一些课程,摸索出了一种符合艺术专业学生的教学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效,值得推广。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所涵盖的知识面极为广泛,建筑学、设计学、美学、工程学、材料学以及素描、色彩、图案、透视、制图等学科,为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更好地扩大知识、技能,提高素质,加强动手能力,我们在加强本专业主课的同时,认真研究环境艺术品设计、模型、透视、制图等选修课的教学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主体内涵是对空间环境进行规划、整理及再创造,对建筑提供的内部室内空间进行再创造。专业内容广泛,涵括了城市规划、园林设计、建筑设计、环境雕塑设计、室内设计、以及各类公共设施的设计。设计的对象涉及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的各个领域,是一个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有着密切相关的专业。也是与一个国家、民族、地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密切相关的专业。 环境艺术专业按照学院的要求,以“工作室制”为载体,以“大基础平台,小专门方向”的专业教学进阶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环境艺术专业的教育教学的发展,培养了具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机构从事环境

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教育办公室 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深化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是事关教育改革与发展、事关科教兴镇、科教兴校的大事。依照上级有关要求,结合我镇实际,为积极稳妥地推进学校“校长负责制、全员聘任制、岗位目标责任制”的进行,全力推进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工作,特制定本实施方案,望各单位遵照执行。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依法治教,建立竞争激励机制,努力深化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创造有利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有利于教育人才资源优化配置、有利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持。 二、目标任务 完善校长负责制,建立以能上能下为主的干部管理机制;实施岗位管理,实行全员聘任,建立以人员能进能出为主的用人机制;改革分配制度,建立待遇能高能低的激励机制;实行合同管理,建立依法治教的运行机制。 三、改革内容 1、实行校长负责制。 实施校长负责制是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是搞活

内部管理机制的前提和基础。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主要就是把更大的权力赋予校长,真正体现校长的法人地位。校长依法享有行使班子组阁权、教职工聘任权、经费使用权、教育教学管理权的权力。这是一种职责,一种责任,更是一份信任。实行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教代会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作用。 2、实行教职工全员聘任制。 首先严格认真核定岗位。一年一核,动态管理。严格执行上级规定,实行岗位总额控制,不准随意增岗、扩岗。在核实教职工岗位的同时,要严格按规定科学合理设置学校领导职数和内部工作机构,从有利于教学出发,减少非教学人员,保证第一线教师。要严格控制非教学人员所占教职工比例,特别是工勤人员要严格控制,不得超设、超占岗位。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和党、团、工会组织负责人和工作人员,按照一人多岗,专兼结合的原则相互兼职,校级领导和处室负责人必须按要求代好相应的课程。 其次,严格认真搞好综合考评。综合考评是实施全员聘用制的重要依据。通过对教职工聘任资格条件、年度考核、目标量化管理考评和奖励情况进行综合考评,分类排队,由高到低,实行择优聘任。坚持原则,坚持标准,实事求是,民主公开,以充分的原始材料为依据,已形成的历史资料不能变动。要客观公正的评价每一个人,不能感情用事,徇私舞弊,弄虚作假,更不能借机打击报复。对教职工的综合考评结果,要与教职工本人见面,并张榜公布。 其三,严格按程序搞好聘任工作。评聘小组制定方案、公布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