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学中毒与预防措施

化学中毒与预防措施

化学中毒与预防措施
化学中毒与预防措施

化学中毒与预防措施学院: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

学号:20131170087

姓名:张晓燕

得分: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接触化学物质的机会和品种日益增加。目前世界市场上可见的化学品多达200万种,其中至少有6-7万种常见于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中,新化学物质也以每年近2万种的速度增加大约有近1千多种要投入市场使用。这样在化学品生产、运输和使用过程中有多种因素可导致化学品有毒有害物逸散造成人员急性中毒事故的发生。有资料显示,全世界每年要发生200多起较严重的灾害性急性化学物中毒事故,给人类的生命安全和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生态平衡带来极大的危害。并且,当今社会是一个由化学物质组成的社会,我们每天的吃喝拉撒都离不开化学。据不完全统计,每天有20余种新的化学物质进入我们的生活环境。当我们享受着药物化学、环境化学、石油化学等一系列化学物质带来的福利时,我们同时也承受着重金属中毒、甲醇中毒、无机化合物中毒、放射性物质中毒等一系列五花八门甚至前所未闻的化学中毒事件。在各种意外中毒事件中,尤其是蓄意投毒行为,由于医疗机构毒物检测手段的匮乏,给病因学判定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这些化学中毒事件对人们的生命造成了威胁还给社会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为了有效地防止和消除化学品毒性隐患根源,保护人员的身体健康,凡事故发生时现场人员能就地、就便、及时正确地采取有效的应急措施,即切断毒源、自救互救、就可以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中毒,减轻中毒伤害,为专业防毒救护赢得宝贵时机。下面,将结合近年国内外化学中毒事件探究化学中毒突发事件的危害性以及预防措施。

案例一:氯气中毒

2001年8月3日17时许,甘肃省兰州市东岗东路一废旧金属回收公司发生氯气泄漏事故,剧毒气体扩散至四周家属区,具体中毒人数一时难以确计,其中60余名中毒程度较重者被送进四周医院救洽,住院职员中有10余名儿童。此次悲剧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布满氯气的高压钢瓶置于太阳下长期曝晒,导致阀门开裂,氯气泄漏。

氯气,一种有毒气体,是强烈刺激性气体。它主要通过呼吸道侵入人体并溶解在黏膜所含的水分里,生成次氯酸和盐酸,对上呼吸道黏膜造成有害的影响:次氯酸使组织受到强烈的氧化;盐酸刺激黏膜发生炎性肿胀,使呼吸道黏膜浮肿,大量分泌黏液,造成呼吸困难,充血和坏死。所以氯气中毒的明显症状是发生剧烈的咳嗽。症状重时,会发生肺水肿,使循环作用困难而致死亡。由食道进入人体的氯气会使人恶心、呕吐、胸口疼痛和腹泻。而且氯气中毒还有一个特殊症状,就是刚中毒时,会出现胸闷、恶心、头晕、呕吐等常见的中毒症状,转移到通风安全处后,症状便有所减轻,但有一般有6个小时左右的潜伏期,潜伏期之后还会出现更为严重的症状,甚至会有生命危险,需要住院观察一段时间。而氯气遇水后生成次氯酸和盐酸,有强大的腐蚀性。对于氯气中毒者,当眼睛受刺激时可用水冲洗,如皮肤接触气体,应先用水冲洗,再用肥皂彻底洗涤,如果吸入氯气,应尽快使中毒者脱离污染区,安置休息并留意保热,中毒严重者应立即送医院抢救。

氯属于卤族元素,化学性质很活泼,可以与大多数金属直接化合,也能跟很多化合物起

反应。所以我们应该如何预防氯气泄漏呢?1.对可能有氯气逸出的生产场所,应设有排风装置和自动报警装置,加强对市民有毒有害气体防护知识宣传,进步市民的防护意识。生产、使用氯气的车间,空气中氯气含量最高答应浓度为1mg/m3,大于此值,应采取透风措施。氯气系统管道必须完好,连接紧密,无泄漏。2.严禁露天存放氯气钢瓶,氯气钢瓶应储存于阴凉、干燥、透风良好的不燃结构库房内,阔别火源和热源,防止日光直射。在环境、天气条件答应下,可采用半敞开式结构,不能采用自然透风的场所,应采用机械透风,但不宜使用循环风。3.平时要经常用肥皂水涂抹阀门处,检查阀门是否漏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严禁使用蒸汽、明火直接加热钢瓶。可采用45℃以下温水加热。严禁将油类、棉纱等易燃物和易与氯气发生反应的物品放在钢瓶四周。应采用经过退火处理的紫铜管连接钢瓶,紫铜管应经耐压试验合格。开启瓶阀时,应用专用的扳手,缓慢进行操纵。封闭时,不能用力过猛或强力封闭。钢瓶出口端应设置针型阀调节氯流量,不答应使用瓶阀直接调节。瓶内液氯不能用尽,必须留有余压。

案例二:一氧化碳中毒

炭炉烤火取暖造成的中毒:虎年上班第一周,江城煤气中毒事件频发,有医院一晚竟接诊7例。昨日本报3版深度报道这一民生安全事件后,引起央视及香港早报等媒体关注。省化学中毒救治基地主任、湖北省新华医院教授凌瑞杰昨日介绍,该院元月接诊了4例煤气中毒者,2月以来竟陆续收治了15人,尤其最近一周接诊量达到顶峰。武汉市燃气管理办公室实地调查得知,这些中毒者中80%为洗澡燃具安装、使用不当所致,其余多为炭炉烤火取暖造成。

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几乎不溶于水的气体。

一氧化碳中毒大多由于煤炉没有烟囱或烟囱闭塞不通。或因大风吹进烟囱,使煤气逆流入室,或因居室无通气设备所致。冶炼车间通风不好,发动机废气和火药爆炸都含大量一氧化碳。工业上炼钢、炼铁、炼焦;化学工业中在通气不良的室内烧煤取暖,或使用燃气加热器淋浴都可发生一氧化碳中毒。

一氧化碳中毒是含碳物质燃烧不完全时的产物经呼吸道吸入引起中毒。中毒机理是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高200~300倍,所以一氧化碳极易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使血红蛋白丧失携氧的能力和作用,造成组织窒息。空气中混有多量的一氧化碳(大于30mg/?)即可引起中毒。对全身的组织细胞均有毒性作用,尤其对大脑皮质的影响最为严重。当人们意识到已发生一氧化碳中毒时,往往已为时已晚。因为支配人体运动的大脑皮质最先受到麻痹伤害,使人无法实现有目的的自主运动。此时,中毒者头脑中仍有清醒的意识,也想打开门窗逃出,可手脚已不听使唤。所以,一氧化碳中毒者往往无法进行有效的自救。

中毒表现:

轻度:头痛、头晕、心慌、恶心、呕吐等症状;

中度:面色潮红、口唇樱桃红色、多汗、烦躁、逐渐昏迷;

重度:神志不清、呼之不应、大小便失禁、四肢发凉、瞳孔散大、血压下降、呼吸微弱或停止、肢体僵硬或瘫软、心肌损害或心律失常并发症状。重则有恶心、呕吐、胸部紧迫感,继之昏睡、昏迷、呼吸急促、血压下降,以致死亡。

现场急救:

1、第一时间拨打120报警。

2、立即打开门窗,将病人移于通风良好、空气新鲜的地方,注意保暖。(警告:在保

证中毒环境空气流通前,禁止使用易产生明火、电火花的设备,如电灯、电话、手机、电视、燃气灶、手电筒、蜡烛等,防止一氧化碳浓度过高遇明火发生爆炸。)

3、松解衣扣,保持呼吸道畅通,清除口鼻分泌物,如发现呼吸骤停,应立即行口对口

人工呼吸,并做出心脏体外按摩。

4、神志不清的中毒病人必须尽快抬出中毒环境,在最短的时间内,检查病人呼吸、脉

搏、血压情况,根据这些情况进行紧急处理。

5、若呼吸心跳停止,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

6、病情稳定后,尽快将病人护送到医院进一步检查治疗。

将这两个案例结合起来看,大多数中毒案件都能归结于以下几个原因:1. 设备的陈旧老化 2.管理人员的疏于职守 3.操作人员违章操作,安全意识薄弱。对于他们所接触的化学物质的毒性原理不清楚 4.急救知识的缺乏,导致抢救错过黄金时期所以我们要多了解应对这些事件突发的措施,知道怎样处理这些可能发生的,和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尽力避免这些事情的发生。这只是我们常见的化学毒物造成危害的一部分,还有很多的危害正隐藏在我们身边,我们周围的很多东西都是与化学物品联系在一起,所以我们要多注意这方面的危害,它有可能在你不知不觉中向你逼近,我们要随时注意预防。

当然,正确使用化学物质使用的剂量,能将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所以我们要正确把握剂量,来发展更多东西使得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

(完整版)工程项目职业病危害防治措施

工程项目职业病危害防治措施 为做好本项目的职业卫生安全保障工作,保护全体员工的身体健康,预防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发生,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及《使用有毒有害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等有关规定,在有职业危害的施工作业前后,均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建立职业健康档案,同时加强职业病防治安全教育,采用有效的安全技术措施,提供符合职业病要求的职业防护设施和个人使用职业病防护用品,改善劳动条件,以确保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及安全 , 结合本项目的实际情况,特制定职业病防治措施规定。 一、本项目可能存在的职业病 1 、职业中毒 a 、铅及其化合物中毒 ( 电池,油漆、喷漆等 ) 。 b 、锰及其化合物中毒 ( 电焊)。 c、硫化氢中毒 ( 下水道作业工人 ) 。 d、苯中毒 ( 油漆、喷漆、烤漆、浸漆 ) 。 e 、甲苯中毒 ( 油漆、喷漆、烤漆、浸漆 ) 。 f 、二甲苯中毒 ( 油漆、喷漆、烤漆、浸漆 ) 。 g 、汽油中毒 ( 驾驶、汽修、机修等 ) 。 h 、氯乙稀中毒 ( 粘接、塑料、焊接、堵漏、防水等 ) 。 2 、尘肺 a 、水泥尘肺 ( 水泥库、装卸 )。 b 、电焊工尘肺 ( 电焊、气焊 )。

3 、物理因素职业病 a 、中毒 ( 露天作业 )。 b 、局部振动病 ( 打夯机、振动棒、混凝土平板振动器等 ) 。 4 、职业性皮肤病 a 、接触性皮炎 ( 中国漆 )。 b、电光性皮炎 ( 紫外线 ) 。 5 、职业性眼病 a 、化学性眼部烧伤 ( 酸、碱、油漆 ) 。 b 、电光性眼炎 ( 紫外线、电焊 ) 。 c 、职业性白内障 ( 含放射性白内障 ( 激光)) 。 6 、职业性鼻喉口腔疾病 a 、噪声聋 ( 铆工、校平、气锤 ) 。 7 、职业性肿癌 a 、苯所致白血病 ( 接触苯及其化合物油漆、喷漆 ) 。 8 、其它职业病 a 、职业性病态反应性肺泡炎 ( 接触中国漆、漆树等 ) 。 b 、金属烟热 ( 锰烟、电焊镀锌管、熔铅锌 ) 。 c 、职业性哮喘 ( 接触易过敏之土漆、樟木、苯及其化合物 )。 二、职业危害的主要工种 有害因素分类主要危害次要危害危害的主要工作 粉尘 水泥尘

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

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 应根据防止食品受到细菌污染、控制细菌的繁殖和杀灭病原菌三项基本原则采取措施,其关键点主要有:1111、、、、避免污染避免污染避免污染避免污染。。。。即避免熟食品受到各种致病菌的污染。如避免生食品与熟食品接触、经常性洗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还应消毒手部、保持食品加工操作场所清洁,避免昆虫、鼠类等动物接触食品。用于原料、半成品、成品的食品容器和工用具标志要明显,做到分开使用。2222、、、、控制温度控制温度控制温度控制温度。。。。即控制适当的温度以保证杀灭食品中的微生物或者防止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要烧熟煮透所有食物,尤其是肉、奶、蛋及其制品以及海产品,如加热食品应使中心温度达到70℃以上。在烹饪后至食用前需要较长时间(超过2小时)存放的食品,应当在高于60℃或低于10℃的条件下存放。外购的熟食(如烧鸭、烧鹅、白切鸡等)、隔餐冷藏的食品食用前彻底加热。(苏州市卫生监督所)3333、、、、控制时间控制时间控制时间控制时间。。。。即尽量缩短食品存放时间,不给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机会。制作好的熟食、凉菜以及三文治类的含有蛋、奶、肉等糕点应尽量当餐食用完;提供快餐或盒饭的,在制作完毕到供餐的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食品原料应尽快使用完。4444、、、、清洗和消毒清洗和消毒清洗和消毒清洗和消毒,,,,这是防止食品污染的主要措施这是防止食品污染的主要措施这是防止食品污染的主要措施这是防止食品污染的主要措施。。。。对接触食品的所有物品应清洗干净,凡是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物品,还应在清洗的基础上进行消毒。一些生吃的蔬菜水果也应进行清洗消毒。禽蛋类在使用前应对外壳进行清洗和消毒处理,否则最容易引起沙门氏菌细菌性食物中毒。5555、、、、控制加控制加控制加控制加工工工工量量量量,,,,切忌超负荷生产切忌超负荷生产切忌超负荷生产切忌超负荷生产。。。。食品的加工量应与加工能力相吻合,食品加工量超过加工场所和设备的承受能力时,难以做到按卫生要求加工,极易造成食品污染,引起食物中毒。6666、、、、无专用的熟食凉菜间无专用的熟食凉菜间无专用的熟食凉菜间无专用的熟食凉菜间、、、、裱花间裱花间裱花间裱花间、、、、集体用餐分装专间等不得加集体用餐分装专间等不得加集体用餐分装专间等不得加集体用餐分装专间等不得加工经营熟食凉菜工经营熟食凉菜工经营熟食凉菜工经营熟食凉菜、、、、三文治类糕点以及快餐盒饭等三文治类糕点以及快餐盒饭等三文治类糕点以及快餐盒饭等三文治类糕点以及快餐盒饭等。。。。7777、、、、不得采购不得采购不得采购不得采购、、、、加工加工加工加工、、、、销售腐败变质的食品销售腐败变质的食品销售腐败变质的食品销售腐败变质的食品,,,,加工经营的所有食加工经营的所有食加工经营的所有食加工经营的所有食品原料必须新鲜品原料必须新鲜品原料必须新鲜品原料必须新鲜;;;;不得进食未经加热处理的生食品不得进食未经加热处理的生食品不得进食未经加热处理的生食品不得进食未经加热处理的生食品。。。。

危险化学品事故现场的急救措施

危险化学品事故现场的急救措施 (一)危险化学品事故现场的急救措施 在事故现场,化学品对人体可能造成的伤害为:中毒、窒息、化学灼伤、烧伤、冻伤等。必须对受伤员人进行紧急救护,减少伤害。 现场急救注意事项 1、进行急救时,不论患者还是救援人员都需要进行适当的防护。这一点非常重要!特别是把患者从严重污染的场所救出时,救援人员必须加以预防,避免成为新的受害者。 2、应将受伤人员小心地从危险的环境转移到安全的地点。 3、应至少2~3人为一组集体行动,以便互相监护照应,所用的救援器材必须是防爆的。 4、急救处理程序化,可采取如下步骤:先除去伤病员污染衣物------然后冲洗------共性处理------个性处理------转送医院。 5、处理污染物。要注意对伤员污染衣物的处理,防止发生继发性损害。 一般急救原则 对受到化学伤害的人员进行急救时,几项首先要做的紧急处理是:1、置神志不清的病员于侧位,防止气道梗阻,呼吸困难时给予氧气吸入。 2、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心脏停止者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挤压。 3、皮肤污染时,脱去污染的衣服,用流动清水冲洗;头面部灼伤时,

要注意眼、耳、鼻、口腔的清洗。 4、眼睛污染时,立即提起眼脸,用大量流动清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 5、当人员发生冻伤时,应迅速复温。复温的方法是采用40℃~42℃恒温热水浸泡,使其在15~30分钟内温度提高至接近正常。在对冻伤的部位进行轻柔按摩时,应注意不要将伤处的皮肤擦破,以防感染。 6、当人员发生烧伤时,应迅速将患者衣服脱去,用水冲洗降温,用清洁布覆盖创伤面,避免伤面污染;不要任意把水疱弄破。患者口渴时,可适量饮水或含盐饮料。 7、口服者,可根据物料性质,对症处理;有必要进行洗胃。 8、经现场处理后,应迅速护送至医院救治。 记住:口对口的人工呼吸及冲洗污染的皮肤或眼睛时要避免进一步受伤。 (二)实验室一般性伤害的应急措施 实验室里经常要装配和拆卸玻璃仪器装置,如果操作不当往往会造成割伤;高温加热可能造成烫伤或烧伤;因接触各类化学药品容易造成化学灼伤等。所以,师生不仅应该按要求规范实验操作,还要掌握一般的应急救护方法。 1、实验室里设有急救箱,箱内备有下列药剂和用品 (1)消毒剂:碘酒、75%的卫生酒精棉球等。 (2)外伤药:龙胆紫药水、消炎粉和止血粉。 (3)烫份药:烫伤油膏、凡士林、玉树油、甘油等。

施工中毒事故的预防及其应急预案

编号:AQ-BH-05865 ( 应急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 施工中毒事故的预防及其应急 预案 Prevention and emergency plan of construction poisoning accident

施工中毒事故的预防及其应急预案 备注:应急预案明确了应急救援的范围和体系,有利于做出及时的应急响应,当发生超过应急能力的重大事故时,便于与应急部门的协调,降低事故的危害程度。 中毒分为职业中毒和食物中毒。职业中毒是指劳动者在从事生 产劳动的过程中,由于接触毒物及有毒有害气体(一氧化碳、硫化 氢、甲烷、苯)含量超标造成缺氧而发生的窒息及中毒现象。食物 中毒是指由于人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而引起的急性、亚急 性中毒现象。中毒事故在建筑工地中时有发生,特别是食物中毒, 更容易造成群死群伤的严重后果。因此,必须提高劳动者对防止中 毒的认识,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和预防措施的落实。 1、预防职业中毒事故的基本要求: 1)根除毒物。从生产工艺流程中消除有毒物质,用无毒或低毒 物质代替有毒物质是最理想防毒措施。 2)降低毒物浓度: (1)革新技术、改造工艺、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过程,避 免开放式生产,消除毒物逸散的条件。有可能时采用遥控乃至程序

控制,最大限度地减少工人接触毒的机会。采用新技术、新方法,亦可从根本上控制毒物的逸散。 (2)通风排毒。安装通风装置时,首先要考虑在毒物逸出的局部就地排出,尽量缩小其扩散范围。最常用的是局部抽出式通风。在地下室和密闭房间内作业以及储存油漆等有毒化学物品的仓库,都必须安装通风设备,保持新鲜空气流通。局部排毒装置的结构和样式,以尽量接近毒物逸出处,最大限度地阻止毒物扩散,而又不妨碍生产操作,便于检修为原则。经通风排出的废气,要加以净化回收,综合利用。当建筑物地下室外侧回填土方仅剩下后浇带部分而且正要进行该部分的防水施工时,必须定时监测防水材料可能产生的有毒气体的浓度,并采取适当的通风措施。 (3)布局卫生。不同生产工序的布局,不仅要满足生产上的需要,而且要考虑卫生上的要求。有毒物逸散的作业,应设在单独的房间内,可能发生剧毒物质泄漏的生产设备应隔离。使用容易积存或被吸附的毒物(如汞),或能发生有毒粉尘飞扬的工房,其内部装饰应符合卫生要求。

防中毒措施

山西乡宁焦煤集团申南凹焦煤有限公司 防 治 职 业 中 毒 安 全 技 术 措 施 二零一六年 山西乡宁焦煤集团申南凹焦煤有限公司防治职业中毒安全技术措施 职业中毒是指劳动生产过程中,由生产性毒物引起的中毒。

职业中毒的发生必须具有某些条件:生产环境中存在某种有毒有害化学物质,而且,这种化学物质要达到可导致人中毒的浓度或数量,生产者必须接触一定的时间且吸收了达到或超过中毒量的有毒物质。所以,职业中毒的发生实际上是有毒物质、生产环境及劳动者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只要切断三者之间的联系,职业中毒是完全可以预防的,结合我矿实际综合考虑预防措施从以下几点来进行: (一)、消除有毒有害化学物质 通过改革生产工艺流程消除有毒化学物质;用无毒的代替有毒的或用低毒的代替高毒的化学物质是最理想的措施。如采用无氰电镀工艺、无苯胶水、用毒性较低的甲苯、二甲苯代替高毒的苯等等,从根本上消除了危害较大的氰化物中毒和苯中毒的发生等。 (二)、降低车间毒物的浓度 如果不能依靠工艺有效消除毒物,则通过有效降低工作场所的有毒物质的浓度,具体可以采取管道化、密闭化和自动化生产和加强通风排毒设施,降低车间毒物的浓度,使之达到卫生标准,保护劳动者健康。在现有条件下,通过加强通风排毒将逸散在空气中的毒物排到车间外是一种常见而有效的方法,如利用厂房窗户对流的自然通风、加强机械通风。同时还要注意在生产过程中卫生设施的布局。使之符合劳动卫生要求,如可能产生有毒物质的工序和车间要单独设置,避免有毒和无毒工序车间混合在一起,以尽量减少接触毒物的人数和影响范围。 (三)、加强个体防护

做好个体防护和个人卫生在不能消除毒物或不能降低毒物浓度时显得非常重要。防护服装、防护手套和防护眼镜一方面可防止腐蚀性毒物对皮肤、粘膜的直接损害,另一方面也可防止毒物经皮肤粘膜吸收;防护口罩可有效阻止毒物从呼吸道吸收,一般如以粉尘、烟、雾等形式存在的化学物可选用机械过滤式的纱布口罩,而以气体、蒸汽形式存在的化学物则可选用化学过滤式防毒口罩,但要注意合理选用滤料。另外,注意加强个人卫生,如教育工人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在车间饮水,进食和吸烟,下班后更衣沐浴等措施可减少职业中毒的发生机会。同时加强营养,增强体质也可防止中毒发生。 (四)、加强生产环境和健康监测 定期监测作业场所空气中毒物浓度,及时找出毒物浓度超标的原因并及时处理,同时加强机械设备和通风设备的维护管理。严格就业前体检,检出就业禁忌症;并坚持定期的职业性健康检查,以早期发现工人健康受损情况并及时处理。 山西乡宁焦煤集团申南凹焦煤有限公司 职防科 2016年1月

化学中毒类(95道答案)

化学中毒类(95道答案)

化学中毒类复习题 一、单选题 1.现场抢救经呼吸道吸入的急性中毒,首要采取的措施是(E) A.清除尚未吸收的毒物 B.排出已吸收的毒物 C.使用解毒剂 D.对症治疗E立即脱离现场及急救 2.对快速诊断一氧化碳中毒最具有意义的是( B ) A.意识障碍B.口唇呈樱桃红色C.头痛、头晕 D.恶心、呕吐E.四肢无力 3.误服有机磷农药中毒,早期现场抢救应尽快(A ) A.催吐 B.应用解磷定C应用阿托品 D.解磷定与阿托品合用 E.静脉注射西地兰 4.呼吸呈蒜味的毒物是(D) A.阿托品 B.安定 C.酒糟 D.有机磷农药E亚硝酸盐 5.引起化学品泄漏的主要因素包括:(D) A技术因素;B自然因素;C人为因素;D以上均有 6.化学品泄漏的事故责任报告单位(D ) A.发生化学品泄漏的事故单位; B.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机构; C.收治事故受害人员的医疗卫生单位和机构; D.以上均是。 7.小剂量美蓝静脉注射用于哪项抢救( C ) A.重金属中毒 B.氰化物中毒 C.亚硝酸盐中毒 D.有机磷中毒 E.急性一氧化碳中毒 8.亚硝酸盐或大剂量美蓝,硫代硫酸钠疗法用于哪项抢救(A) A.氰化物中毒 B.亚硝酸盐中毒 C.有机磷中毒 D.酒精中毒 E.重金属中毒 9. 那一项不是窒息性气体?( D ) A. 甲烷、乙烷、乙烯 B. CO、一氧化氮、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 C. 氰化氢、硫化氢 D. 氨气、氯气、光气 10.现场按伤分类可以将患者分成三类,哪一类具有优先救治权?(C) A. 不管他们获得何种治疗,都有可能存活。 B. 不管他们获得何种治疗,都有可能死亡。 C. 给予即刻救治能够显著改善预后。 D.不管何种类型,按顺序救治。 11.治疗重度一氧化碳中毒首选的氧疗是(E ) A.鼻导管吸氧B.呼吸新鲜空气C.人工呼吸

食堂预防食物中毒、投毒事件措施

平水中学食堂预防食物中毒、投毒事件措施 为了保证食品卫生,防止食品污染和投毒事件的发生,确保师生员工的身心健康,特制定本办法。 一、预防措施 第一条:原料采购 食堂采取集体采购的办法,严禁采购霉烂、变质、被污染、过期的原材料。验收员要抓好数量、价格,尤其是质量关,不合格原料严禁入库出库。 第二条:原材料的保管 原材料要分类储存于规定位置,按常温、冷藏、冷冻分别储存,出库时按先进先出,易变先出的原则。仓库要具备采光、通风、防鼠、防尘条件。易霉烂、变质、风化、潮解的原材料要存放在高地面30cm的货架上。严禁食品贮存场所存放有毒、有害物品及个人物品。灭鼠药、杀虫剂等有毒化学物品标签明显,存放在专门场所,并上锁。 第三条:加工 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要求进行操作。积极开展环保护,防止原材料、生、冷、熟食的污染。科学合理使用消毒剂,在用药剂量、用药期、用药方式和方法方面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手接触化学物后要彻底洗手。蔬菜要彻底浸泡清洗,消除残留农药。不随便使用来源不明的食品或容器。 第四条:食品供应

供应人员按要求穿戴工作衣、帽、口罩、手套。用具、餐具必须经过严格消毒。不售隔餐、隔夜的易霉烂、变质的食品。 第五条:安全保卫 食堂建立严格的安全保卫措施,严禁非食堂工作人员进入食堂食品加工操作间(如仓库)等后厨的重要部位,使投毒犯罪分子无可乘之机,确保师生用餐的安全。 第六条:及时疏导内部、外部矛盾,有效消除犯罪动机,加强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及时发现不和谐的苗头,把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 二、组织领导 第七条:加强领导,全面规划防止食品中毒涉及面广,工作复杂,搞好这项工作关键在领导,学校成立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和督查机构,指导食堂工作,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落实、有总结。 第八条:健全监督机制,加强检查力度检查工作要实行专业人员与师生相结合。依靠群众把好卫生质量关。 三、抢救预案 第九条:发生食物中毒时,食品安全领导组成员必须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指挥救治工作。 第十条:及时通知当地上级有关主管部门和医疗单位,做好抢救准备工作,严禁谎报、不报。 第十一条:救治医疗单位(高邮市人民医院、高邮市中医院)应备足救治所需要的各种药品、设备,接通知后,做好救治准备工作。 第十二条:安全领导组成员分工:

预防职业中毒的个体防护措施(标准版)

预防职业中毒的个体防护措施 (标准版) Security technology is an industry that uses security technology to provide security services to society. Systematic design, service and management.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AQ-SN-0868

预防职业中毒的个体防护措施(标准版) 根据有毒物质进入人体的途径,相应地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保护劳动者在使用化学品时的安全。 1.呼吸防护措施 正确使用呼吸防护器是防止有毒物质从呼吸道进人人体引起职业中毒的重要措施之一。需要指出的是,这种防护只是一种辅助性的保护措施,根本的解决办法还在于改善劳动条仵,降低作业场所有毒物质的浓度。用于防毒的呼吸器材,大致可分为过滤式防毒呼吸器和隔离式防毒呼吸器两类。 2.皮肤防护 皮肤防护主要依靠个人防护用品,如工作服、工作帽、工作鞋、手套、口罩、眼镜等,这些防护用品可以避免有毒物质与人体皮肤的接触。对于外露的皮肤,则需涂上皮肤防护剂。由于工种不同,

个人防护用品的配备也因工种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操作者应按工种要求穿用工作服等防护用品,对于裸露的皮肤,也应视其所接触的不同物质,采用相应的皮肤防护剂。 皮肤被有毒物质污染后,应立即清洗。许多污染物是不易被普通肥皂洗掉的,而应按不同的污染物分别采用不同的清洗剂。但最好不用汽油、煤油作清洗剂。 3.消化道防护 防止有毒物质从消化道进人人体,一是要严格遵守有关规定,在有毒工作场所作业时,应按照规定不饮水不吃食物,防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体内;二是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饭前洗手,注意搞好个人卫生。 XXX图文设计 本文档文字均可以自由修改

危险化学品伤害现场急救及预防示范文本

危险化学品伤害现场急救及预防示范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危险化学品伤害现场急救及预防示范文 本 使用指引:此解决方案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随着化学工业的迅速发展,化工产品得到广泛应用, 人类物质生活得到极大丰富。但是,由于机械、物质、环 境的不安全状态或者是违章操作、维护不周、操作失误以 及认识不够等原因,危险化学品在生产、储运、销售、使 用过程中频繁地发生各种灾害事故。这类灾害事故突发性 强,扩散迅速,危害范围广,伤害途径多,救援难度大, 经常导致人员中毒、窒息、灼伤、烧伤和冻伤,及时有效 地为患者提供救护,对挽救生命、减轻伤残有着重要意 义。因此,对从事危险化学品生产、储运、销售、使用的 人员和处置危险化学品灾害事故的各种应急救援队伍来 说,有必要掌握一定的危险化学品伤害现场急救措施和预

防伤害的基本知识。 一、危险化学品伤害现场急救措施 (一)中毒 毒物进入人体后,损害人体某些组织和器官的生理功能或组织结构,从而引起一系列症状体征,称为中毒。危险化学品中毒现场急救主要是除毒,减轻毒物对中毒者的进一步伤害,现场急救可采取以下措施: (1)对有害气体吸入性中毒者,应立即将病人脱离染毒区域,搬至空气新鲜的地方,除去患者口鼻中的异物,解开衣物,同时注意保暖。严重者,进行输氧或者人工呼吸,对于CO和H2S中毒者,可在纯氧中加入5%的CO2以刺激呼吸中枢,增强肺的呼吸能力;SO2和NO2中毒者,进行人工呼吸时,避免刺激患者的肺部,并观察是否有肺水肿。 (2)对皮肤黏胰沾染接触性中毒者,马上离开毒源,卸

工作场所防止职业中毒卫生工程防护措施规范(GBZT194-2007)

工作场所防止职业中毒卫生工程防护措施规范GBZ/T194-2007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保护工业作业场所接触有毒有害气体职工身体健康,充分发挥卫生工程防护措施的效用,体现以人为本,防止职工发生急、慢性中毒,特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各类产生有毒有害气体的工业作业场所。本规范的执行主体是各类含有有毒作业的工矿企业。用人单位有义务按照本规范的规定为职工提供 适宜的工作环境,监督部门可根据本规范的要求对其进行预防性和经常性卫生 监督。 第三条本规范主要编制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及其配套法规、标准。 第四条本规范主要对含有职业中毒危害的工作场所厂区平面布局和车间设备布置、建筑设计卫生要求、辅助卫生设施、防毒设备及设施中一般规定、毒物源控制、毒物排放控制、测试评价及人员培训等方面作了规定。 第五条本规范可作为拟建建设项目卫生防护设施“三同时”进行预防性卫生监督和对已建建设项目经常性卫生监督的依据。 第六条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用人单位应委托相关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按《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的要求对其进行预评价并编写评价报告书,经专家组评审通过后上报卫生行政部门。防止职业中毒的卫生防护工程设施的 设计评价是该报告书的重要章节, 第七条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前,用人单位应委托相关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按《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的要求对其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并编写 评价报告书,经专家评审通过后上报卫生行政部门,防止职业中毒的卫生防护 工程设施的实施效果评价是该报告书的重要篇章。

第八条凡涉及工作场所有毒有害气体卫生工程防护监督管理的内容,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强制性法规、条例、标准的规定。 第二章术语 第九条有毒有害作业。有毒有害作业是指使用有毒有害物质的作业场所进行的作业。 第十条职业中毒。职业中毒是指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由生产性毒物所致的中毒性疾病。 职业中毒主要表现为急性、亚急性及慢性中毒三种类型。 第十一条卫生工程防护措施。卫生工程防护措施是指应用工程技术手段控制工业作业场所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防止发生职业中毒的一切技术措施。 第十二条“三同时”原则。“三同时”原则是指卫生工程防护措施应与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第十三条事故应急救援设施。指有毒有害气体工作场所由于误操作、违章作业、生产设备破损或其他意外因素等,引起有毒有害气体大量逸出,为避免发生急 性职业中毒或控制事故危害程度而设的个人防护、通风、紧急停机、防火、防 爆等急救设施。 第十四条毒物源。指作业场所中可能散发有毒有害气体的源头。 第十五条毒物源控制。指针对工业作业场所有毒有害气体散发源头采取的密闭、隔离、通风排毒等技术措施。 第十六条排毒系统。指作业场所控制有毒有害气体散发的从毒物源到排入大气之前的全套通风排毒设施。 第十七条毒物排放控制。指排毒系统中的有毒有害气体向大气排放之前控制其浓度或排放量以达到国家排放标准的各类技术措施。 第三章基本规定

危险化学品伤害现场急救措施知识讲解

危险化学品伤害现场急救措施 随着化学工业的迅速发展,化工产品得到广泛应用,人类物质生活得到极大丰富。但是,由于机械、物质、环境的不安全状态或者是违章操作、维护不周、操作失误以及认识不够等原因,危险化学品在生产、储运、销售、使用过程中频繁地发生各种灾害事故。这类灾害事故突发性强,扩散迅速,危害范围广,伤害途径多,救援难度大,经常导致人员中毒、窒息、灼伤、烧伤和冻伤,及时有效地为患者提供救护,对挽救生命、减轻伤残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对从事危险化学品生产、储运、销售、使用的人员和处置危险化学品灾害事故的各种应急救援队伍来说,有必要掌握一定的危险化学品伤害现场急救措施和预防伤害的基本知识与应急方法。 危险化学品伤害现场急救措施: (一)中毒 毒物进入人体后,损害人体某些组织和器官的生理功能或组织结构,从而引起一系列症状体征,称为中毒。危险化学品中毒现场急救主要是除毒,减轻毒物对中毒者的进一步伤害,现场急救可采取以下措施:(1)对有害气体吸入性中毒者,应立即将病人脱离染毒区域,搬至空气新鲜的地方,除去患者口鼻中的异物,解开衣物,同时注意保暖。严重者,进行输氧或者人工呼吸,对于CO和H2S中毒者,可在纯氧中加入5%的CO2以刺激呼吸中枢,增强肺的呼吸能力;SO2和

NO2中毒者,进行人工呼吸时,避免刺激患者的肺部,并观察是否有肺水肿。 (2)对皮肤黏胰沾染接触性中毒者,马上离开毒源,卸下中毒者随身装备,脱去受污染的衣物,用清水冲洗体表。碱性物中毒,可用醋酸或1%-2%(质量分数,下同)稀盐酸、酸性果汁冲冼;如为醛性物中毒,可用石灰水、小苏打水、肥皂水冲冼。 (3)对食物中毒者,用催吐、洗胃、导泻等方法排除毒物,现场可用手指、羽毛、筷子、压舌板触摸患者咽部,使其将毒物呕吐出来。但强酸强碱中毒者或意识不清醒者忌用。 (4)眼内含有毒物者,迅速用生理盐水或清水冲洗5-10min。酸性毒物用2%碳酸氢钠溶液冲冼,碱性中毒用3%硼酸溶液冲洗。无药液时,用微温清水冲洗亦可。 (二)化学灼伤 危险化学品伤害化学性灼伤事故较多,常见的有化学性皮肤灼伤和化学性眼灼伤。其灼伤程度取决于化学物质的种类、浓度、剂量、接触面积和时间以及处理是否及时有效等因素。 1.化学性皮肤灼伤现场急救 (1)酸灼伤

食物中毒分类

食物中毒分类 按病原物质分类可分为: 一、细菌性食物中毒 是指人们摄入含有细菌或细菌毒素的食品而引起的食物中毒。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最常见的原因就是食物被细菌污染。据我国近五年食物中毒统计资料表明,细菌性食物中毒占食物中毒总数的50%左右,而动物性食品是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食品,其中肉类及熟肉制品居首位,其次有变质禽肉、病死畜肉以及鱼、奶、剩饭等。 食物被细菌污染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禽畜在宰杀前就是病禽、病畜; 2、刀具、砧板及用具不洁,生熟交叉感染; 3、卫生状况差,蚊蝇滋生; 4、食品从业人员带菌污染食物。 并不是人吃了细菌污染的食物就马上会发生食物中毒,细菌污染了食物并在食物上大量繁殖达到可致病的数量或繁殖产生致病的毒素,人吃了这种食物才会发生食物中毒。因此,发生食物中毒的另一主要原因就是贮存方式不当或在较高温度下存放较长时间。食品中的水分及营养条件使致病菌大量繁殖,如果食前彻底加热,杀死病原菌的话,也不会发生食物中毒。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那么,最后一个重要原因为食前未充分加热,未充分煮熟。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发生与不同区域人群的饮食习惯有密切关系。美国多食肉、蛋和糕点,葡萄球菌食物中毒最多;日本喜食生鱼片,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最多;我国食用畜禽肉、禽蛋类较多,多年来一直以沙门氏菌食物中毒居首位。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始作俑者有沙门茵、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肉毒杆菌、肝炎病毒等。这些细菌、病毒可直接生长在食物当中,也可经过食品操作人员的手或容器,污染其他食物。当人们食用这些被污染过的食物,有害菌所产生的毒素就可引起中毒。每至夏天,各种微生物生长繁殖旺盛,食品中的细菌数量较多,加速了其腐败变质;加之人们贪凉,常食用未经充分加热的食物,所以夏季是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高发季节。 二、真菌毒素中毒 真菌在谷物或其他食品中生长繁殖产生有毒的代谢产物,人和动物食人这种毒性物质发生的中毒,称为真菌性食物中毒。中毒发生主要通过被真菌污染的食品,用一般的烹调方法加热处理不能破坏食品中的真菌毒素。真菌生长繁殖及产生毒素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因此中毒往往有比较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区性。 三、动物性食物中毒

职业危害防治措施管理制度范本

内部管理制度系列 职业危害防治措施制度(标准、完整、实用、可修改)

编号:FS-QG-44870职业危害防治措施制度 Occupational hazard prevention measures system 说明:为规范化、制度化和统一化作业行为,使人员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提高工作效率和责任感、归属感,特此编写。 一、目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发展,实现公司所确定的职业健康安全目标,特制定本措施。 二、适用范围 公司所属各项目部从事接触粉尘、电气焊、建筑防水、防腐保温、油漆作业等有毒有害作业时均应执行本办法。 三、防治方针 职业病的防治工作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各项目部应为劳动者创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劳动者获得职业卫生保护。

四、职业病危害种类 根据企业经营和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确定本公司的职业危害为六大类: 1、生产性粉尘的危害:在建筑施工作业过程中,材料的搬运使用、石材的加工。建筑物的拆除,均会产生大量的矿物性粉尘,长期吸入这样的粉尘可发生矽肺病。 2、缺氧和一氧化碳的危害:在建筑物地下室施工时由于作业空间相对密闭、狭窄。通风不畅、特别是在这种作业环境内进行焊接或切割作业,耗氧量极大,又因缺氧导致燃烧不充分,产生大量一氧化碳,从而造成施工人员缺氧窒息和一氧化碳中毒。 3、有机溶剂的危害:建筑施工过程中常接触到多种有机溶剂,如防水施工中常常接触到苯、甲苯、二甲苯、苯乙烯,喷漆作业常常接触到苯、苯系物外还可接触到醋酸乙酯、氨类、甲苯二氰酸等,这些有机溶剂的沸点低、极易挥发,在使用过程中挥发到空气中的浓度可以达到很高,极易发生急性中毒和中毒死亡事故。 4、焊接作业产生的金属烟雾危害;在焊接作业时可产生

急性化学物中毒分析及现场救护原则(word版)

急性化学物中毒分析及现场 救护原则 (完整正式规范)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急性化学物中毒分析及现场救护原则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人们接触化学物质的机会和品种日益增加。目前世界市场上可见的化学品多达200万种, 其中至少有6-7万种常见于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中, 新化学物质也以每年近2万种的速度增加大约有近1千多种要投入市场使用。这样在化学品生产、运输和使用过程中有多种因素可导致化学品有毒有害物逸散造成人员急性中毒事故的发生。有资料显示, 全世界每年要发生200多起较严重的灾害性急性化学物中毒事故, 给人类的生命安全和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生态平衡带来极大的危害。为了有效地防止和消除化学品毒性隐患根源, 保护人员的身体健康, 凡事故发生时现场人员能就地、就便、及时正确地采取有效的应急措施, 即切断毒源、自救互救、就可以防止事故扩大, 减少中毒, 减轻中毒伤害, 为专业防毒救护赢得宝贵时机。 1、造成急性化学物中毒的原因 具有急性毒作用的化学性毒物, 在正常生产、正规操作和具有完善的防护设备的情况下, 一般不会发生中毒。急性毒作用的化学物质主要存在于原料、辅助材料、中间产物(中间体)产品, 付产品, 也可以来自废弃物、自然分解产物, 热解产物以及意外情况下的燃烧产物等。例如, 造纸、粘胶纤维制造、制革、制骨胶及有机性物质生活污水处理池中废弃物产生的硫化氢气体;含氰废液与酸性废水相遇时产生的氰化氢气体;磷化铅遇湿自然分解产生的磷化氢气体;四

中毒与窒息事故预防措施及应急救援措施【最新】

中毒与窒息事故预防措施及应急救援措施 (1)中毒与窒息事故预防措施 1)通风排毒,降低毒物浓度。安装通风装置时,要考虑在毒物逸出的局部就地排出,尽量缩小其扩散范围。在地下室和密闭房间内作业心脏储存油漆等有毒化学物品的仓库,都必须安装通风设备,保持新鲜空气流通。局部排毒装置的结构和样式,以昼接近毒物逸出处,最大限度地阻止毒物扩散,而又不妨碍生产操作,便于检修为原则。 当建筑物地下室外侧回填土方仅剩下后浇带部分而且正要进行该部分的防水施工时,必须定时监测防水材料可能产生的有毒气体的浓度,并采取适当的通风措施。 2)控制好对有毒有害的建筑材料和接触;不能随意乱堆乱放有毒有害的建筑材料。 3)搞好个体防护和个人卫生。除普通工作服外,对特殊作业工人还需供应特殊质地或式要的防护服装、防毒口罩和防毒面具。在施工现场设置盥洗设备、沐浴室及存衣室,配备个人专用更衣箱。接触经皮吸收及局部作用危险性大的毒物,要有皮肤洗消和冲洗眼的设施。 4)合理实施有毒作业保健待遇制度,因地制宜地开展体育活动,注意夜班工人的休息和睡眠,做好季节性多发病的预防。 5)对于特殊有毒作业,制定有针对性的规章制度,及时调整劳动作息时间和劳动强度。配置防毒卫生器具。 6)健康监护与环境监测:实施就业前健康检查,排队有职业禁忌症

者(心脏病、高血压、过敏性皮炎及有外伤者)参加接触毒物的作业。坚持定期健康检查,尽早发现工人健康受损情况并及时处理。要定期监测作业场所空气中毒物的浓度。 (2)中毒与窒息事故应急救援措施: 1)当发生施工现场中毒事故后,现场在场人员首先必须切断毒物来源,立即使患者停止接触毒物,对中毒地点进行送风输氧处理,同时报告现场主管速派有经验的救护人员佩带防毒器具进入事故地点将患者移至空气流通处,使其呼吸新鲜空气和氧气,并对患者进行紧急抢救;对负伤人员作必要的处理,处理后速送医院救护。 2)最先发现现场中毒与窒息事故的从业人员立即将现场情况报告现场管理人员(救援小组组长),在场人员不要惊慌失措,立即暂停现场的生产活动,保护好事故现场,并按规定立即向上级有关部门上报。 3)当发生职业中毒事故时,首先必须切断毒物来源,立即使患者停止接触毒物,对中毒地点进行送风输氧处理,同时派有经验的救护人员佩带防毒器具进入事故地点将患者移至空气流通处,解开其领口,使其呼吸新鲜空气和氧气,并对患者进行紧急抢救。 4)如果氧气方便,可以吸氧,以减轻缺氧。 5)抢救伤者时对遇呼吸、心跳停止者,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挤压,但病人呼出的气,急救者应尽量转过头去,避免毒气吸入。处于休克状态的伤员要让其安静、保暖、平卧、少动,并将下肢抬高约20度左右,尽快送医院进行抢救治疗。

职业中毒的预防措施通用版

解决方案编号:YTO-FS-PD424 职业中毒的预防措施通用版 The Problems, Defects, Requirements, Etc. That Have Been Reflected Or Can Be Expected, And A Solution Proposed T o Solve The Overall Problem Can Ensure The Rapid And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标准/ 权威/ 规范/ 实用 Authoritative And Practical Standards

精品方案范本 编号:YTO-FS-PD424 2 / 2 职业中毒的预防措施通用版 使用提示:本解决方案文件可用于已经体现出的,或者可以预期的问题、不足、缺陷、需求等等,所提出的一个解决整体问题的方案(建议书、计划表),同时能够确保加以快速有效的执行。文件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 在预防职业中毒中,应遵循“三级预防”的原则。 1.消除毒物 2.降低毒物浓度:使之达到国家卫生标准,减少人体接触水平。保证不对接触者产生明显健康危害是预防职业中毒的中心环节。 技术革新、通风排毒:如果工艺不允许密闭或密闭不严,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有毒物逸散到车间空气中,要采取局部排风措施排除毒物; 建筑布局合理:分开有毒无毒工序、尽可能将毒物逸散车间独立出来。 3.个人防护:(过滤式口罩、防毒面具、滤料选择)。 4.安全卫生管理:制度化、经常化、防止跑、冒、滴、漏。 5.职业卫生服务:对人员体检、对场所检测。 该位置可输入公司/组织对应的名字地址 The Name Of The Organization Can Be Entered In This Location

几种家庭常见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临床表现及预防措施

几种家庭常见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临床表现及预防措施 1. 沙门氏菌属食物中毒 沙门氏菌食物中毒,主要发生的夏秋季节外,全年都可发生引起中毒的食物主要为肉类、禽类、蛋类和奶类,豆制品和糕点有时也发生。沙门氏菌属食物中毒的临床表现有5种类型。 1)胃肠炎型:前驱症状有头痛、头晕、恶心、腹痛、寒战。以后出现呕吐、腹泻、发热。大便为黄色或黄绿色、带粘液和血。因呕吐、腹泻大量失水,一般急救处理是补充水份和电解质。对重症、发热和有并发症患者,可用抗菌素治疗。一般3~5天可恢复,病死率在1%左右。主要是儿童和老人或体弱者治疗不及时所致。 2)类霍乱型:起病急、高热、呕吐、腹泻次数较多,且有严重失水现象。 3)类伤寒型:胃肠炎症状较轻。但有高热并出现玫瑰疹。 4)类感冒型:头晕、头痛、发热、全身酸痛、关节痛、咽峡炎、腹痛、腹泻等。5)败血症型:寒战、高热持续1~2周,并发各种炎症、肺炎、脑膜炎、心内膜炎、肾盂肾炎。败血症型主要由霍乱沙门氏菌引起。 2. 副溶血弧菌临床表现 潜伏期自1小时至4天不等,多数为10小时左右。起病急骤,常有腹痛、腹泻、呕吐、失水、畏寒及发热。腹痛多呈陈发性绞痛,常位于上腹部、脐周或回盲部。腹泻每日3-20余次不等,大便性状多样,多数为黄水样或黄糊便。约2%-16%呈典型的血水或洗肉水样便,部分病人的粪便可为脓血样或粘液血样,但很少有里急后重。由于吐泻,患者常有失水现象,重度失水者可伴声哑和肌痉挛,个别病人血压下降、面色苍白或发绀以至意识不清。发热一般不如菌痢严重,但失水则较菌痢多见。近年来国内报道的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临床表现不一,可呈典型、胃肠炎型、菌痢型、中毒性休克型或少见的慢性肠炎型。 本病病程自1-6日不等,可自限,一般恢复较快。本病的诊断,在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的流行季节,根据进食可疑食物(腌渍品、海产品)、集体发病、潜伏期短而起病急骤、发热和腹痛均较其他肠道传染病为严重、腹泻物呈血水样、失水多见等特点,临床诊断即可成立,对可疑食物进行培养,有时可分离出和粪便中相同的副溶血弧菌。本病应与葡萄球菌性食物中毒、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类、沙门氏菌食物中毒、急性菌痢和霍乱等鉴别。 3. 葡萄球菌性食物中毒 是葡萄球菌肠毒素所引起的疾病,其特征为潜伏期短,病例暴发集中,来势凶猛,呕吐剧烈,伴失水及虚脱,但恢复迅速,预后良好。发病以夏秋两季为多,各年龄组均可患病,痊愈后不产生明显的免疫力,本病无传染性。 被本菌污染的食品主要为淀粉类(如剩饭、米面、粥等)、牛乳及乳制品,以及鱼、肉、蛋类等。被污染的食物在室温20℃-22℃放置5小时以上时,病菌大量繁殖,并产生肠毒素。 本病起病急骤,病例暴发非常集中,一般于进食2-5小时发病,很少超过6小时,病人有不同程度的急性胃肠炎症状,恶心、呕吐最为突出而且普遍,腹痛、腹泻次之。呕吐物可呈胆汁性,或含血及粘液。腹痛主要位于中上腹,剧烈吐泻每导致虚脱、肌肉痉挛及严重失水等。体温大多正常或略高。部分病例尚有发热、头晕、出汗、四肢麻木等症状,别病例可出现酸中毒与休克。一般在数小时至1-2日内迅速恢复。 本病的诊断,主要根据进食可疑食物、集体发病、症状严重而短促等而作出初步诊断;食物中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每克食物含菌可达数亿),诊断即可成立。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正常人粪便中也可分离出此菌,因此,单从病人粪便与食物中分离出此菌不一定有诊断意义;另一方面,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有相当的耐高温性,即使食物于食前100℃水中煮30分钟仍未被破坏,细菌虽已死亡,仍有可能中毒,此时标本培养虽为阴性,而未能排除金黄色葡萄球菌性食物中毒的可能性。因此,本病的诊

学校急性化学中毒事件处理应急预案

学校急性化学中毒事件处理应急预案 为了预防和减少化学实验中引发的急性化学中毒事故,提高师生应对急性化学中 毒突发性事件的处置能力。依据市公安局、劳动局、化学工业局编印的《化学危险物 品安全管理培训教材》,特制定本预案。 一、可能引起急性化学中毒事故的原因 引起急性化学中毒事故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有: 危险化学品储藏中发生渗漏、标识模糊不清、稀释过程引发的,演示实验过程和 学生实验过程中引发的,违反实验操作规则等原因。 二、预防办法 1、加强对危险化学品的管理,制定管理和实验操作规则,并配备专人管理,对危险化学品实行专人、专柜、加锁的措施。 2、加强对学生实验课的规范教育。 3、加强实验课前对化学用品、实验设备的检查与维护,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三、处置程序 一旦发生急性化学中毒事故,应遵循以下程序处理。 1、一旦发生事故,立即向学校报告,学校领导应立即赶到现场,同时在第一时间向教育局有关部门报告。 2、启动应急处理小组: (1)做好现场抢救,落实现场抢救人员,减轻中毒程序,防止并发症,争取时间,为进一步治疗创造条件。 (2)做好现场疏散工作,控制事故势态的扩大。 (3)及时向上级报告,并做好告知家长工作。 (4)做好家长安抚工作和其他学生及家长思想工作,控制事态,维持学校教育教学秩序正常进行,并及时做好随访工作。 3、现场抢救: (1)气体或蒸汽中毒,应立即将中毒者移到新鲜空气处,松解中毒者颈、胸钮扣和裤带,以保持呼吸道的畅通,并要注意保暖,毒物污染皮肤时应迅速脱去污染的衣服、鞋袜等物,用大量清水冲洗,冲洗时间15——30分钟。

(2)经口中毒者,毒物为非腐蚀性者应立即用催吐的办法,使毒物吐出,现场可压迫舌根催吐。 (3)对于中毒引起呼吸、心跳停止者,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挤压,人工呼吸法(口对口呼吸):患者仰卧,术者一手托起患者下颚并尽量使其头部后仰,另一手捏紧患者鼻孔,术者深吸气后,紧对患者的口吹气,然后送开捏鼻的手,如此有节律地、均匀地反复进行,每分钟吹14——16次。吹气压力视患者具体情况而不同。一般刚开始吹气时吹气压力可略大些,频率稍快些。10——20次后逐步将压力减少,维持胸部升起即可。心跳停止者立即做人工复苏胸外挤压。具体方法是患者平仰卧在硬地板或木板床上,抢救者在患者一侧或骑跨在患者身上,面向头部,用双手的掌根以冲击式挤压患者胸骨下端略靠左方,每分钟60——70次。挤压时应注意不要用力过猛,以免发生肋骨骨折、血气胸等。 (4)及时送医院急救,给医务人员提供引起中毒的原因,毒物的名称等情况,送医院途中人工呼吸不能中断。黄磷灼伤者转运时创面应湿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