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愚公移山》导学案

《愚公移山》导学案

《愚公移山》导学案
《愚公移山》导学案

愚公移山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语,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愚公智叟名字的深意。

【知识链接】

1、走进作者作品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

《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寓(寄托)言是一种文学体裁,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2、整体感知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故事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毛泽东同志曾经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3、学法引导

查阅资料,了解《列子》及其作者。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口述故事,落实课文翻译;接着细研课文,通过质疑、讨论等,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然后以完成文后练习的方式,巩固文中涉及的一词多义及通假字;最后,在读懂、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熟读并背诵全文。

导学案使用说明:A层完成全部,B层完成除★★以外部分,C层完成不带★★,★部分。

【预习导学】

1、《愚公移山》选自《》,体裁是,本成语故事说明了的道理。作者,名,郑国人,战国前期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

2、给加点的字注音:

始龀.()穷匮.()厝.()万仞.()魁父.()亡.以应()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始一反.焉()(2)毕力平险.()(3)杂然相许.()(4)河.阳之北()(5)渤海之尾.()(6)寒暑易.节()(7)方.七百里()(8)阳.()(9)阴.()(10)曾不能损.魁父之丘()(11)如.太行、王屋何.()(12)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13)曾不能毁山之一毛.()(14)汝心之固.()(15)虽.我之死()(16)何苦.而不平()(17)投诸.渤海之尾()(18)甚矣,汝之不惠.()(19)河曲智叟亡.以应()(20)一厝.朔东()(21)惩.山北之塞()

4、指出下列字的意义和用法。

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①于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C、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A、面山而居。()

②而 B、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C、聚室而谋曰。()

A、其如土石何?()

③其 B、其妻献疑曰。()

C、帝感其诚。()

5、翻译

(1)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6、对照注释,朗读全文,标出不懂的地方,学生相互质疑,释疑。翻译全文。

【学习研讨】

7、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什么?

8、课文题目是“愚公移山”,为什么文章一开头不落笔在愚公身上,而是先写“太行、王屋二山”?

9、写愚公及其子孙们移山,为什么要穿插京城氏之孀妻弱子“跳往助之”的情节?

10、文章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公”和“智臾”对举,有什么深意?

11、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何作用?

12、用原文回答问题:

①、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

②、愚公认为移山能够成功的理由是:

13、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与河曲智臾说的“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毛,其如土石何?”两句话意思相近,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14、“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还有什么现实意义吗?

【能力提高】仔细阅读下面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5、指出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甚矣,汝之不惠。

C、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D、河曲智叟亡以应。

16、为下列句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意思。

①河曲智叟.:A、老人 B、妇女 C、男子 D、老头

②汝心.之固:A、心里 B、思想 C、做法 D、言论

③何苦.而不平:A、苦于 B、痛苦 C、愁 D、怕

④曾.不若孀妻弱子:A、竟然 B、并、乃 C、曾经 D、可曾

17、选出翻译有错误的一项()

①甚矣,汝之不惠。译文:你可太不聪明了。

②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译文: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情,害怕他不停地挖下去,报告了这件事给天帝。

③帝感其诚。译文: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④其如土石何?译文: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18、对选段分析有错误的一项()

A、智叟和愚公之妻都对愚公移山之事提出了疑问,但愚公之妻是善意的,而智叟的话却句句充满嘲讽。

B、愚公认为移山能够成功,是因为他看到了自然的不变和人的无穷无尽,正确地看待了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

C、智叟之所以对愚公移山采取讥讽的态度,是因为他用变化的观点看问题,看到了自然的巨大力量。

D、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19、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

能的,你同意吗?

20、结合本文说说愚公精神的实质是什么?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

要发扬这种精神?

【开放探究】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习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①,山门圮②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③十岁,僧募金重修,求

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④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一讲

学者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⑤,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

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⑥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⑦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

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

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注:①干:岸边。②圮(pí):倒塌。③阅:经历。④棹(zhào):船桨,这里作动词用。

⑤柿(fèi):木片。⑥颠:颠倒、荒唐。⑦河兵:治河的士兵。(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2004年杭州市各类高中招生考试

2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面对) B.二石兽并.沉焉(合并)

C.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毕竟) D.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停止)

2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 二石兽于.水中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B.以为

..顺流下矣然得而腊之以为

..饵

C.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D.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则移其.民于河东

2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③一老河兵闻之.④果得之.于数里外

A.①和②句相同,③和④句不同 B.①和③句相同,②和④句相同

C. ①和③句不同,②和④句相同

D. ①和④句相同,②和③句不同

2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25、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 .

《愚公移山》教案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教案设计 北京第八十中学宁鸿彬教学目的:一诵读课文,做到字音正确,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二了解全文内容,理解其中深刻的寓意。三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的意思和用法。教学设想;从第五册开始,文言文集中编排单元。这给学习文言文带来了方便,也提出了问题。方便的是,集中学习文言文,有利于培养学生文言语感,以新带旧,学起来比较容易些;问题是,前面四册教材的文言文数量较少,而且与现代文混合编排在一个单元里,可以说,学生对文言文还比较生疏,这又给集中学习文言文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前面的准备不足。因此,五六册的文言文教学,需要有一个总体设计,由浅入深,遵循学习文言文的规律,按照教材的规定,从诵读训练开始,在“读”上下功夫。然后,再逐渐的深入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上去。读文言文,一是读准字音,二是读好停顿,主要指句中的停顿。一个长句中,哪个词与哪个词连在一起读,不该连在一起读,就决定了句子内部的自然停顿。读好句中的停顿,句子的意思也就大致明白了。熟读能够成诵。背诵文言文的篇或段,也是五六册教学的重点。所以,加强读的训练,有益于背诵。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按照教材规定,能够领会文句的大体意思,懂得文章的主旨就行了。因此,教学中,不一定要直译课文,大体意思知道了,就基本上达到了要求。在这个基础上,着重指导学生弄懂文章的主旨。课文中遇到的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意

义不同的词,一词多义的词,以至通假字、虚词等,选择重点的,让学生了解它们的意义或用法。所谓重点,一般来说,限于课后练习所列的词语。本课教学目的,依照以上的认识而制定。教学重点、教学过程,乃至作业,都从教学目的出发,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重点:一读准下列字音:仞惩塞(惩山北之塞)迂汝曾(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荷叩箕畚龀匮亡(亡以应)厝朔二读好下边句子中的停顿: 1.惩山北之塞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5.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三借助教材上的注释。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学生自己放声读一遍课文。其间,遇到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看注释或查字典。教师不予指导。二互读课文。两个学生一组:一个学生读,一个听。听者发现读音有错,当即指出。两人对某字的读音意见不一致时,记下这个字,留待一会儿解决。如是,二人各读一遍。三订正读音。教师逐一出示写有下列字的卡片(或将下列字集中写在一块小黑板上),请学生个体回答,集体订正。正音时,有意识引导学生了解字词的意思。为后边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万仞惩山北之塞迂汝曾不能遂荷担者叩石箕畚始龀穷匮亡以应一厝朔东四再读课文。学生再次放声读一遍课文。教师提示:注意读准字音。[说明]至此,学生已经读了三遍课文,听读了一遍;加上正音(并有释词),可以说,教师借助“读准字音”这一要求,基本上实现了熟读课文的目的。在反复的朗读中,相当一部分学生会对课文内容有所了解,这就为完成后边的教学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愚公移山》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23 愚公移山 精彩开篇词 蚍蜉撼树、螳臂挡车,总是招来人们“不自量力”的嘲讽,可是,当年近九十的“愚公”率领他的子子孙孙誓要移走“方七百里,高万仞”的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时,我们的内心却表现出无限的崇敬。也许我们比“愚公”多智,我们会有无限的想象力挣脱束缚,但我们多的只是方法和技巧,缺少的恰是这种“愚公”精神。感谢这个可爱的老头子,他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丰厚的精神财富。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4.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疏通文意理思路 一、新课导入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耳听江涛的《愚公移山》,这是怎样的一段传奇佳话?我们的心中有怎样的感叹?请随我走进古代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板书课题)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中的生字词。 仞(rèn) 惩(chéng) 塞(sè) 迂(yū) 荷(hè) 箕畚(jī běn) 孀(shuāng)妻 2.解释课文的重点词语。 (1)重点实词 方七百里方:面积。 惩山北之塞惩:戒,这里是“苦于”的意思。 迂:曲折,绕远。 毕力平险毕:全。 杂然相许许:赞同。 损:削减。 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龀,换牙。 寒暑易节易:交换。 固不可彻彻:通。 何苦不平苦:愁。 (2)通假字 始一反.焉(通“返”,返回。) 甚矣,汝之不惠.(通“慧”,聪明。) 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 一厝.朔东(通“措”,放置。)

《愚公移山》教学导学案(部编版)

课题:愚公移山 小组:姓名:评价: 【预习案】 【预习目标】 1.熟记“之”“惩”等虚词、实词的用法和意义,能有节奏的朗读课文。 2.会借助工具书翻译全文。 3.树立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知识链接】 1.文学常识: 列子,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列子》又名《冲虚经》 《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属于诸家学派著作,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而基本上则以寓言形式来表达精微的哲理。共有神话、寓言故事一百零二个。如《黄帝篇》有十九个,《周穆王篇》有十一个,《说符篇》有三十个。这些神话、寓言故事和哲理散文,篇篇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2.出自列子的成语故事: (1)愚公移山(2)高山流水(3)杞人忧天(4)歧路亡羊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请你多读几遍,并在空白处写一写。 惩山北之塞(sè)荷(hè)担(dān)垦(kěn)壤(rǎng)穷匮(kuì)箕(jī)畚(b ěn)孀(shuāng)妻 2.请你至少花五分钟时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注音字音和节奏。 3.结合课文注释,疏通全文意思,重点解释清楚加点的字词和划线的句子。(注意运用好双色笔) 太行,王屋二山,方 .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 .. 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 ..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

23《愚公移山》导学案附答案

时间: 年 月 日 总课时序号:主备人: 授课人: 课型:新授课 1、 列子和《列子》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 《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 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 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 2、 文体链接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达到劝诫、教育或 讽刺目的。大量的寓言在历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来,成为我国文学遗产的宝贵财富。 1. 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 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 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理解本文的时 代意义。 4. 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精讲释疑 1.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句子的朗读节奏,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2. 全文一共四段,勾画了几幅图画?是哪几幅图画? 【交流点拨】第一幅: 二山雄立图(第一段);第二幅:战前动员图(第二段);第三幅:毕力平 险图(第二 段);第四幅:愚公智叟辩难图 (第三段);第五幅:神灵移山图(第四段)。 3. 移山非移物,在挖山过程中有哪些困难? ① 山高大无比:“方七百里,高万仞”; ② 路途遥远:“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③ 移山的人又老又少:“年且九十”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始龀,跳往助之”; ④ 工具简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困难重重。 4. 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同?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交流点拨】 得到了家人和邻里的赞同,从“杂然相许”中可以看出。 5?阅读第三段,探究下面的问题: (1) 智叟的观点是什么?提出这个观点的根据是什么? 【交流点拨】智叟的观点是“甚矣,汝之不惠”;他的根据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其如土石何”。 (2) 愚公的观点是什么?他提出这个观点的根据是什么? 科目:九年级语文(下)学案 课题:23、《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导学案1

九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 《愚公移山》学案(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利用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掌握重点字词义。 2、揣摩人物心理,根据不同人物语气朗读课文。 3、能结合注释翻译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情节,了解课文寓意。 学习重点:掌握重点字词义和重点句子的翻译。 学习难点:. 领悟寓言故事的现实意义。 知识链接: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 学法指导:查阅资料,了解《列子》及其作者。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口述故事,落实课文翻译;接着细研课文,通过质疑、讨论等,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通过当堂合作,探究交流及展示,巩固文中涉及的一词多义及通假字;最后,在读懂、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一、导入:《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我国的国画大师徐悲鸿,曾以“愚公移山”为素材,创作了一副同名的巨幅油画,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4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致闭幕词时,提到过“愚公移山”的故事,他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起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那么,到底什么是“愚人精神”?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还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呢?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愚公移山》。 二、预习导学: (一)检查预习,小组合作完成然后展示。 1、给划线的字注音: 曾()始龀()穷匮()厝()万仞() 亡以应()荷担者()箕畚()() 2、解释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始一反焉()②毕力平险()③杂然相许()④河阳之北() ⑤⑥ (二)自主学习,把握文意(朗读课文,走进文本,体会人物对话语气。): 1、齐读、分组分角色读。教师提示句子停顿、人物的语气。 示例: 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2、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①通假字。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词义。

《愚公移山》学案

23 愚公移山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3、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课前预习】 一、积累有关《列子》的作者、作品。 二、大声朗读课文,在课本上圈点勾画出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音。 读准下列划横线字的音: 太行()万仞()惩()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曾()魁父()荷担者() 箕畚()孀妻()始龀()智叟() 穷匮()亡以应()厝()雍南()无陇断() 三、自由大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 思考:读愚公和智叟的话语气相同吗? 四、熟读课文,结合注释和工具书逐字逐句直译全文,并适时圈点勾画出重点的字词,有疑问的地方用“?”作出标记。 五、用“归类积累法”总结重点的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整理在下面的空白处。

【课内探究】 一、译读 1、大声朗读课文,再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2、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小组内交流。 要求: (1)各小组推选一人翻译课文,其余同学对照课文,指出不够准确的地方,并将组内无法解决的疑难词句划出来,以备全班讨论。 (2)快速完成下列(1)—(4),小组内纠错,发现疑问,班内解决。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始一反焉汝之不惠亡以应 一厝朔东无陇断焉 (2)给画线的重点词语解释 1、面山而居 2、阳 3、阴 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5、如太行、王屋何 6、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8、汝心之固 9、虽我之死10、何苦而不平 11、投诸渤海之尾 (3)一词多义 方七百里年且九十曾不若孀妻弱子 方其远出海门且焉置土石曾益其所不能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河曲智叟亡以应惧其不已也 其如土石何 吾义固不杀人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帝感其诚 其妻献疑 以君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甚矣。汝之不惠 告之于帝 (4)翻译下列句子。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③投渚渤海之尾。 ④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导学案及答案

《愚公移山》师生共用导学案 备课:徐春红课型:阅读课学习时间: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4.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知识链接】 1.列子和《列子》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 2.文体链接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达到劝诫、教育或讽刺目的。大量的寓言在历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来,成为我国文学遗产的宝贵财富。 【预习导学】 1.朗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仞.( ) 惩.( ) 塞.( ) 迂.( ) 荷.( ) 箕畚 ..( )()孀.( )妻 2.借助注释,直译课文,并解释课文的重点词语。 (1)重点实词 方七百里方:惩山北之塞惩: 迂:毕力平险毕:全。 杂然相许许:损: 始龀:寒暑易节易: 彻:何苦不平苦: (2)通假字 始一反焉。甚矣,汝之不惠。 河曲智叟亡以应。一厝朔东。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无陇断焉。 (3)一词多义 且: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焉:且焉置土石: 始一反焉: 之:出入之迂也: 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汝之不惠: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跳往助之:人称代词,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其:其妻献疑曰: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阅读:22愚公移山》优质课导学案_0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读背背,了解大意。 2、认识愚公形象,了解故事寓意,理解人类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培养心志坚毅的精神和敢于挑战困难、战胜困难的精神。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人类征服自然的愿望、信心和毅力。 难点:对愚公的评价,对愚公精神的认识。 课前准备: 1.学生反复阅读、熟悉课文,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词;有条件的从网上查阅有关作者、《列子》的资料,以备课堂交流。 2.教师查阅、准备有关作者、作品的资料,包括课文录音、徐悲鸿的画《愚公移山》、歌曲《愚公移山》等。 教学方法: 以讨论为主,加强朗读。 教学过程: 播放歌曲《愚公移山》。 这是一首同学们十分熟悉的歌曲,它述说了中国古代有名的《愚公移山》的故事,表达了后代人对愚公精神的崇敬。有人说,生活的道路只有两种,一种是大路,一种是小路,但是不论哪种路都不是一路平坦的,都会有荆棘、有坎坷,面对荆棘坎坷,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选自《列子》的课文《愚公移山》,看看古人是怎样对待困难的。 二、了解作者、作品。 学生根据预习时查到的资料,简单介绍作家、作品,然后由教师补充。 参考资料:《列子》,相传为战国时期的列御寇所著。原作早已不见,今本《列子》八篇,从它的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看来,可能是晋人的作品。它的内容多是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等,其中有许多故事直到今天还脍炙人口,由这些故事还形成了不少成语,如杞人忧天、朝三暮四、歧路亡羊等。 三、整体感知课文。 (一)播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感知理解课文,体验课文的语感和人物的情感,并且把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音注到课本上。 (二)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要求初步区分叙述语言和人物对话的不同,尽量理解课文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 四、理解课文,揣摩词句。 (一)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试着翻译课文,要求尽量直译,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难。 补充注释的字词: 1.面山而居面:面对。 2.损魁父之丘损:减少、削减。 3.叩石垦壤垦:挖。 4.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曾:简直。 5.曾不若孀妻弱子曾:竟然。 6.而山不加增加:增加。 (二)学生分为小组,各小组推举一人翻译课文,看看哪个小组译得最好。其余同学对照课文,评价翻译的准确性,并指出不够准确的地方,纠正自己译得不准确的地方。

愚公移山学案学生用

愚公移山 一、文学常识 1.《愚公移山》选自《》(书名)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故事和。 2.列子,名,战国前期家代表人物之一。

知识点总结: 一、通假字 ①始一反焉 ②甚矣,汝之不惠 ③河曲智臾亡以应 ④一厝朔东 二、词类活用 ①吾与汝毕力平险。 ②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三、一词多义: ①之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以君之力/山之一毛/渤海之尾 山北之塞/出入之迂/汝之不惠/汝心之固/虽我之死 魁父之丘/云梯之械 跳往助之/笑而止之/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②而面山而居/笑而止之/笑而应曰 而山不加增 聚室而谋/何苦而不平 国险而民富/名微而众寡/泉香而酒冽 ③加万钟于我何加焉 大王加惠 弗敢加也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而山不加增 ④其其如土石何/其真无马邪 安陵君其许寡人 其真不知马也 其恕乎 惧其不已也/公问其故 ⑤虽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故虽有名马

虽有千里之能/故余虽愚/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虽欲言,无可进者。 6、焉 (1)且焉置土石 (2)始一反焉 无垄断焉 有子存焉惧有伏焉 (3)父异焉(这件事) 复到舅家问焉(方仲永的情况)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不复出焉 7、许 (1)杂然相许时人莫之许也 (2)其许寡人遂许先帝以驱驰 (3)高可二黍许、潭中鱼可百许头 (4)曳屋许许声 (5)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6、诚 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诚如是 2)臣诚不知徐公美/此诚不可与争锋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诚宜开张圣听 3)帝感其诚 7、以 (1)以君之力以残年余力\\何以战、可以一战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以天下之所顺 (2)以大易小 (3)必以分人\\ 以君为长者 (4)先帝不以臣卑鄙 \\不以物喜 (5)必以信/必以情\\不以其道 (6)以光先帝遗德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7)以伤先帝之明 以塞忠谏之路也 (8)杀之以应陈涉 属予作文以记之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9)臣以王吏之攻宋 我以日始初时去人近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0、易 以大易小寒暑易节 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11、且

精英新课堂2017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愚公移山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201701121167

23* 愚公移山 【导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的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4.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课时计划】 2课时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耳听江涛的《愚公移山》,这是怎样的一段传奇佳话?我们的心中有怎样的感叹?请随我走进古代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板书课题) 自主学习展示交流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字音 万仞(rèn)冀(jì)州荷(hè)担 箕畚(jī běn) 孀(shuānɡ)妻始龀(chèn) 智叟(sǒu) 穷匮(kuì) 一厝(cuò) 雍(yōnɡ)南陇(lǒnɡ)断 2.文言知识梳理 (1)重点实词 方七百里方:面积。 惩山北之塞惩:戒,这里是“苦于”的意思。 迂:曲折,绕远。 毕力平险毕:全。 杂然相许许:赞同。 损:削减。 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龀,换牙。 寒暑易节易:交换。 固不可彻彻:通。 何苦不平苦:愁。 (2)通假字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 (2)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4)一厝.朔东(“厝”通“措”,放置。) (5)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地。) (3)古义异义 (1)年且.九十(古义:副词,将近。今义:连词,表意思上的递进关系。) (2)指.通豫南(古义:直,一直。今义:手指。) (3)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古义:连……都……。今义:曾经。)

部编版《 愚公移山》导学案

《愚公移山》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掌握文中的重点词句。 2、反复诵读,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3、感受愚公的英雄气概,培养学生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重点难点预测: 重点:对愚公人物的分析。 难点:本文的寓意 学法指导 1、反复诵读,理解重点字词,分析人物形象,认识愚公的精神。 2、讨论交流,在研讨探究中感悟人物形象,体会文章寓意。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学指导 1、搜集相关资料,了解列子及《列子》一书。 2、诵读课文,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荷担孀妻始龀一厝朔东高万仞箕畚指通 3、对照注释,翻译课文,把不明白的地方划出来,准备交流。 4、自我检测,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1)、通假字。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词义。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通,。 甚矣,汝之不惠通,。

河曲智叟亡以应通,。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通,。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面山而居()聚室而谋曰:()指通豫南:()始龀:()无穷匮也:()固不可彻:()箕畚运于……:()毕力平险:()山之一毛:() 3)、选出“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A、河阳之北 B、汝之不惠 C、操蛇之神 D、渤海之尾 4)、选出“其”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A、其妻献疑曰 B、其如土石何 C、帝感其诚 D、惧其不已 二、课堂导学 (一)、创设情境 歌曲导入,置身于富有动感的音乐声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检查自学情况 交流预习情况,并让同学展示预习成果。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播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感知理解课文,体验课文的语感和人物的情感,并且把读不准的字音注到课本上 2、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要求初步区分叙述语言和人物对话的不同,尽量理解课文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 (四)、理解课文,揣摩词句。

愚公移山导学案时答案

愚公移山导学案时答案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崇阳县众望初中语文学科导学提纲2017年12月12日编制人:李成华课时:2课时(总第64-65课时) 课题:22.愚公移山 班级:八()班姓名:__________小组:__________评价:__________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体会愚公移山的前因后果。 3、体会众人对愚公移山这一事件的态度。 【重难点】 体会愚公移山的前因后果。 【导学流程】 1、新课导入 2、体会文中不同人物对愚公移山的不同态度。 3、把握愚公移山的前因后果。 一、基础感知 1、新课导入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我国着名的国画大师徐悲鸿,曾以“愚公移山”为素材,创作了一幅同名的巨幅图画,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4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致闭幕词时,提到过“愚公移山”的故事,他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起

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那么,到底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还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愚公移山》。 2、文中人物(包括天神)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不同的。找出相关语句,简析他们的态度。 从上表可知:本文对愚公移山这一行为本身着墨极少,大部分内容都是各种人对愚公移山表现出的态度以及愚公的回应。这样更有助于突出愚公移山这一事件的寓意以及愚公的形象。 二、深入学习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愚公移山的目标是什么?愚公移山的方法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明确: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愚公移山的目标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的方法是“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移山非移物,在挖山过程中有哪些困难? ①山高大无比:“方七百里,高万仞”; ②路途遥远:“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③移山的人又老又少:“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始龀,跳往助之”; ④工具简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困难重重。 3、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同?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明确:得到了家人和邻里的赞同,从“杂然相许”中可以看出。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3、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重难点】 1、理解人物形象。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3、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导学流程】

愚公移山学案

16.《愚公移山》导学案 年级:九学科:语文执笔:张明成审核: 教师寄语: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3、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学习重点]课文二、三段课文的疏通。 [学习难点] 1、神话故事的理解。 2、愚公形象的分析。 [学法导学] 1、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背诵。 2.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资料链接]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 作品:《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寓(寄托)言是一种文学体裁,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一、自读感知课文解决生字,给下列生字注音. 惩(chéng)山北之塞迂(yū)回始龀(chèn )匮(kuì)厝(cuò)孀(shu?ng)箕畚(ji )(ben ) 二、重点词语 1.面山而居 2.阳 3.阴 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5.如太行、王屋何 6.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8.汝心之固 9.虽我之死 10.何苦而不平 11.投诸渤海之尾面对着(名词用作动词) 水的北面或山的南面。 水的南面或山的北面。 减少。 把〃〃〃〃〃〃怎么样。 用箕畚。(名词活用为状语)指山上的草木。 固执,顽固。 即使。 愁。 之于。 三、积累

1、“之”的用法 (1)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以君之力 渤海之尾,隐土之北结构助词,“的”: 京城氏之孀妻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操蛇之神 (2)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汝之不惠 虽我之死 汝心之固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3)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指示代词,“这” 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这件事” (4)跳往助之人称代词,“他们”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他” 2、“而”的用法 (1)面山而居 笑而止之连词,表修饰: (2)聚室而谋连词,表顺承 (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连词,表转折3、“其”的用法 (1)其妻献疑曰帝感其诚代词,“他的” 惧其不已也代词,“他” (2)其如土石何?副词,加强反问语气 4、“且”的用法 (1)年且九十副词,“将要” (2)且焉置土石?连词,“况且” 5、“于”的用法 (1)达于汉阴介词,“到” (2)告之于帝介词,“向” 6、词类活用 毕力平险:险峻的大山形容词活用作为名词: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名词作状语:用箕畚 7、特殊句式 (1)帝感其诚被动句(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

愚公移山导学案答案

愚公移山导学案答案 Revised final draft November 26, 2020

崇阳县众望初中语文学科导学提纲2017年12月12日编制人:李成华课时:2课时(总第64-65课时) 课题:22.愚公移山 班级:八()班姓名:__________小组:__________评价:__________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体会愚公移山的前因后果。 3、体会众人对愚公移山这一事件的态度。 【重难点】 体会愚公移山的前因后果。 【导学流程】 1、新课导入 2、体会文中不同人物对愚公移山的不同态度。 3、把握愚公移山的前因后果。 一、基础感知 1、新课导入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我国着名的国画大师徐悲鸿,曾以“愚公移山”为素材,创作了一幅同名的巨幅图画,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4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致闭幕词时,提到过“愚公移山”的故事,他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起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那么,到底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还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愚公移山》。 2、文中人物(包括天神)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不同的。找出相关语句,简析他们的态度。

从上表可知:本文对愚公移山这一行为本身着墨极少,大部分内容都是各种人对愚公移山表现出的态度以及愚公的回应。这样更有助于突出愚公移山这一事件的寓意以及愚公的形象。 二、深入学习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愚公移山的目标是什么愚公移山的方法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明确: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愚公移山的目标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的方法是“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移山非移物,在挖山过程中有哪些困难? ①山高大无比:“方七百里,高万仞”; ②路途遥远:“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③移山的人又老又少:“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始龀,跳往助之”; ④工具简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困难重重。 3、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同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明确:得到了家人和邻里的赞同,从“杂然相许”中可以看出。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3、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重难点】

22、愚公移山导学案(第2 4课时) 答案

崇阳县众望初中语文学科导学提纲 2017年12月12日编制人:李成华课时:2课时(总第64-65课时) 课题:22.愚公移山 班级:八()班姓名:__________ 小组:__________ 评价: __________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体会愚公移山的前因后果。 3、体会众人对愚公移山这一事件的态度。 【重难点】 体会愚公移山的前因后果。 【导学流程】 1、新课导入 2、体会文中不同人物对愚公移山的不同态度。 3、把握愚公移山的前因后果。 一、基础感知 1、新课导入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我国著名的国画大师徐悲鸿,曾以“愚公移山”为素材,创作了一幅同名的巨幅图画,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4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致闭幕词时,提到过“愚公移山”的故事,他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起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那么,到底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还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愚公移山》。 2、文中人物(包括天神)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不同的。找出相关语句,简析他们的态度。 人物相关语句态度分析大部分家人 愚公妻子

邻人之孀妻弱子 智叟 操蛇之神 天帝 从上表可知:本文对愚公移山这一行为本身着墨极少,大部分内容都是各种人对愚公移山表现出的态度以及愚公的回应。这样更有助于突出愚公移山这一事件的寓意以及愚公的形象。 二、深入学习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愚公移山的目标是什么?愚公移山的方法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明确: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愚公移山的目标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的方法是“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移山非移物,在挖山过程中有哪些困难? ①山高大无比:“方七百里,高万仞”; ②路途遥远:“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③移山的人又老又少:“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始龀,跳往助之”; ④工具简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困难重重。 3、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同?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明确:得到了家人和邻里的赞同,从“杂然相许”中可以看出。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3、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愚公移山》教案教学设计范文

《愚公移山》教案一 教学目的 1.学习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2文言文的诵读。 3.辨析文言词语。 重点、难点 重点: 学习顺畅诵读文言课文。 难点: 辨析文言词语。教学过程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太行(hang)万仞(ren)惩(cheng)塞(se)汝(ru)曾(zeng)诸(zhu)箕畚(ji ben) 荷(he)孀(shuang)龀chen 叟(sou)匮(kui亡以应(wu)厝(cuo雍(yong) 2.熟读课文,看注释,查字典,试翻译全文。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2.导语 《愚公移山》一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毛泽东同志曾经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 三、正课 1.朗读课文(可教师范读,学生试读、齐读,也可听课文录音,朗读时注意正音。) 2朗读停顿的指导。

(1)关于标点符号的停顿。一般来讲顿号停半拍,逗号停一拍,句号、问号、感叹号停两拍。 (2)关手段与段之间的停顿。段与段之间停顿可长一些,一般3~5拍即可。 (3)关于句中的停顿。句中的停顿,按朗读时感情表达的需要或换气的需要可适当作短暂的停顿,但要以词或短语为单位,以不念破句为标准。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子孙荷担者”是一个短语,中间不能停顿,如果停顿了就破坏了短语义的完整,这就叫念破句。 3.请学生翻译课文。 翻译方法指导;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必须忠实原文,字字落实。 根据文言加。文言词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文则以双音节为主。有些文言实词的基本意义保留至今,只需在原词上加一个字,变成现代的双音节词。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2)改。有些文言实词至今已不用了,可以改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来代替。如“切”可改为“丈”。当然,“侧”的长度不等于“丈”,但这里的“万例”是虚数,所以,可以用“万丈”来代替。 (3)补。文言文中通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所以翻译时,必须补出。如“二山”即“两座山”。 (4)调。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如“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翻译时可作“你太不聪明了!” (5)省。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不影响原意的可省去。如“虽我之死”“之”字是助词,在句中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可省略不译。在学生翻译时,老师可穿插提问重点词语的解释。 者:相当于“……的人”。面:面向着,名词用为动词。毕:全。险:指险峻的大山,形容词用为名词。其妻:其,代词,他的,指代愚公。以君之力:以,介词,凭,靠。之,助词,的。遂:于是。箕畚;用箕畚装土石,名词用作状语。笑而止之:而,表修饰,相当于“着”。之,代词,他,指代愚公。毛:草木。加增:加大增高。自此:从此。 四、小结

愚公移山导学案课题

课题:23愚公移山主备:罗有志审核:罗有志 姓名:班级: 学习目标 1、扫清字词障碍,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 3、理解课文中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写法以及运用神话结尾的作用。 4、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理解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一、预习导学 【链接材料】——翻译课文的方法指导。 (1)加。文言词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文则以双音节为主。有些文言实词的基本意义保留至今,只需在原词上加一个字,变成现代的双音节词。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2)改。有些文言实词至今已不用了,可以改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来代替。如“仞”可改为“丈”。当然,“仞”的长度不等于“丈”,但这里的“万仞”是虚数,所以,可以用“万丈”来代替。 (3)补。文言文中通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所以翻译时,必须补出。如“二山”即“两座山”。 (4)调。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如“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翻译时可作“你太不聪明了!” (5)省。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不影响原意的可省去。如“虽我之死”“之”字是助词,在句中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可省略不译。 1、字音 仞()箕畚()孀()龀()匮()荷() 2、词语 (1)重点实词:许彻惧负匮 (2)通假字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甚矣,汝之不惠 河曲智叟亡以应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无陇断焉 (3)古今异义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何苦而不平 (4)一词多义 且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 焉且焉置土石()始一反焉() 而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其其如土石何()其妻献疑曰()惧其不已() (5)词类活用现象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吾与汝毕力平险聚室而谋 3、重点句子翻译 (1)甚矣,汝之不惠。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4)河曲智叟无以应。 二、探究展示:

《愚公移山》教案教案.

《愚公移山》教案教案 2008-01-21 教学目的: 一重点学习下列文言词句: 实词――方、仞、阴、阳、惩、君、汝、孀、龀、长息、穷匮、加(增)、何苦、亡(以应)。 虚词――且、焉、诸、以。 句式――省主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 二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树立为祖国“四化”建设努力奋斗的思想。 教学设想: 一布置自读,要求:凭借工具书和课文注解逐字逐句读懂课文,同时记下疑问,准备在老师教读时提出。自读在课内进行。 二试改变由教师逐句串讲的传统教法,在学生认真自读的基础上,从抓字、词、句入手,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心,务使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获得完整、鲜明的印象。 三讲读过程根据“以思维训练带动语言学习,以语言学习促进思维训练”的设想,尽可能把文言文的字、词、句教学和对学生的思维训练结合起来,做到在发展智能的前提下落实基础知识。 四“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叶圣陶:《语文教育书简》),减轻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着眼于培养学生自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五安排三教时(包括课内自读。如自读放在课外进行,只需要安排两教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解题,了解“寓言”的体裁特点。 二学生自读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解题。 (一)板书课题:愚公移山。 (二)布置学生看本文题注,了解文章出处。 (三)提问:什么是“寓言”?(学生查词典,先说明“寓”字的含义,然后根据词典中“寓言”的条目说明这是一种什么体裁。) (四)教师小结,同时布置自读:大家查了词典,知道了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愚公移山》就是一则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好寓言。老愚公的故事是大家早就熟悉的,这是我们学习本文的一个有利条件。这一堂课,请同学们借助于词典和课本的注解,逐字逐句读懂课文,然后想一想:这个故事寄寓着什么深刻的道理?我们应该从中受到什么教育?自读中有什么疑问,请大家在书上打个问号,准备下一节课提出。 二学生自读。教师板书要特别注意的词语(见“教学目的一”),学生边读边在这些词语下加着重号。教师行间巡视,随时了解学生自读情况。 三布置作业:朗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不读破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一人物分析。着重引导学生通过语言的比较,了解不同人物对待“移山”的不同态度。 二在人物分析的'过程中落实若干文言词句。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自读: (一)学生齐读全文,结合正音:仞()、惩()、塞()、迂()、荷()、箕畚()、龀()、匮()、亡(,同“无”)、厝(,同“措”) (二)学生质疑。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后,尽量要求他们自己查字典或在老师的引导下共同讨论求得解决。教师只解答学生经过努力仍然无法解决的问题。 二教读新课。 (一)初步理清“人”和“事”: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钱梦龙

《愚公移山》教案 上海市嘉定第二中学钱梦龙 教学目的: 一重点学习下列文言词句: 实词——方、仞、阴、阳、惩、君、汝、孀、龀、长息、穷匮、加(增)、何苦、亡(以应)。 虚词——且、焉、诸、以。 句式——省主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 二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树立为祖国“四化”建设努力奋斗的思想。 , 教学设想: 一布置自读,要求:凭借工具书和课文注解逐字逐句读懂课文,同时记下疑问,准备在老师教读时提出。自读在课内进行。 二试改变由教师逐句串讲的传统教法,在学生认真自读的基础上,从抓字、词、句入手,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心,务使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获得完整、鲜明的印象。 三讲读过程根据“以思维训练带动语言学习,以语言学习促进思维训练”的设想,尽可能把文言文的字、词、句教学和对学生的思维训练结合起来,做到在发展智能的前提下落实基础知识。 四“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叶圣陶:《语文教育书简》),减轻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着眼于培养学生自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五安排三教时(包括课内自读。如自读放在课外进行,只需要安排两教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 一解题,了解“寓言”的体裁特点。 二学生自读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解题。 (一)板书课题:愚公移山。 (二)布置学生看本文题注,了解文章出处。 (三)提问:什么是“寓言”?(学生查词典,先说明“寓”字的含义,然后根据词典中“寓言”的条目说明这是一种什么体裁。) (四)教师小结,同时布置自读:大家查了词典,知道了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愚公移山》就是一则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好寓言。老愚公的故事是大家早就熟悉的,这是我们学习本文的一个有利条件。这一堂课,请同学们借助于词典和课本的注解,逐字逐句读懂课文,然后想一想:这个故事寄寓着什么深刻的道理?我们应该从中受到什么教育?自读中有什么疑问,请大家在书上打个问号,准备下一节课提出。 ? 二学生自读。教师板书要特别注意的词语(见“教学目的一”),学生边读边在这些词语下加着重号。教师行间巡视,随时了解学生自读情况。 三布置作业:朗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不读破句。 第二课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