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愚公移山学案练习及答案

愚公移山学案练习及答案

愚公移山学案练习及答案
愚公移山学案练习及答案

21.《愚公移山》(共一课时)

一、基础驿站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始龀.()荷.担()孀.妻()箕畚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

⑵河曲智叟亡.以应亡:

⑶惧其不已.也已:

⑷无陇断.焉断:

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杂然相许.许:赞同

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扛

C.寒暑易.节易:交换

D.何苦.而不平苦:劳苦

4.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①惩.山北之塞

古义:今义:

②聚室.而谋曰

古义:今义:

③投诸渤海之尾.

古义:今义:

5.《愚公移山》选自,体裁是,本成语故事说明了

的道理。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甚矣,汝之不惠!

二、综合园地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以.君之力扶苏以.数谏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而.山不加增义不杀少而.杀众

D.告之于.帝皆以美于.徐公

8.下列文言文句式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2)甚矣,帝之不惠。

(3)帝感其诚。

(4)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A.反问句陈述句倒装句被动句

B.反问句倒装句被动句陈述句

C.疑问句陈述句被动句判断句

D.疑问句倒装句判断句陈述句

9.从课文学习中知道,“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河阳”“汉阴”等。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形成的。请分别写明下列城市所处山水的位置。⑴江(长江)阴_____________;⑵洛(洛河)阳_____________;

⑶衡(衡山)阳_____________;⑷华(华山)阴_____________;

10.读了这则寓言故事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21.《愚公移山》

1.略

2.(1)草木(2)亡,通“无”(3)停止(4)隔绝

3.1.D苦:愁

4.①古义:苦于今义:处罚,警戒

②古义:家人今义:指房屋、家、家族③古义:边上今义:指尾巴,末端,末尾5.《列子.汤问》寓言下定决心,坚持奋斗,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6.(1)冬夏换季,(他们)才往返一次。(2)你太不聪明了。

7.C(C项都是“却、可是”;A项“凭”/“因为”;B项“他”/“的”;D项“向”/“比”)8.B9.(1)在长江南岸;(2)在洛河北岸;(3)在衡山南面;(4)在华山北面10.启示:像愚公一样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顽强拼搏,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当代社会,充满了机遇和挑战。我们如果想建立一番事业,不可避免要面对许多困难,所以继承并发扬“愚公精神”在当代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愚公移山》教案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教案设计 北京第八十中学宁鸿彬教学目的:一诵读课文,做到字音正确,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二了解全文内容,理解其中深刻的寓意。三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的意思和用法。教学设想;从第五册开始,文言文集中编排单元。这给学习文言文带来了方便,也提出了问题。方便的是,集中学习文言文,有利于培养学生文言语感,以新带旧,学起来比较容易些;问题是,前面四册教材的文言文数量较少,而且与现代文混合编排在一个单元里,可以说,学生对文言文还比较生疏,这又给集中学习文言文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前面的准备不足。因此,五六册的文言文教学,需要有一个总体设计,由浅入深,遵循学习文言文的规律,按照教材的规定,从诵读训练开始,在“读”上下功夫。然后,再逐渐的深入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上去。读文言文,一是读准字音,二是读好停顿,主要指句中的停顿。一个长句中,哪个词与哪个词连在一起读,不该连在一起读,就决定了句子内部的自然停顿。读好句中的停顿,句子的意思也就大致明白了。熟读能够成诵。背诵文言文的篇或段,也是五六册教学的重点。所以,加强读的训练,有益于背诵。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按照教材规定,能够领会文句的大体意思,懂得文章的主旨就行了。因此,教学中,不一定要直译课文,大体意思知道了,就基本上达到了要求。在这个基础上,着重指导学生弄懂文章的主旨。课文中遇到的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意

义不同的词,一词多义的词,以至通假字、虚词等,选择重点的,让学生了解它们的意义或用法。所谓重点,一般来说,限于课后练习所列的词语。本课教学目的,依照以上的认识而制定。教学重点、教学过程,乃至作业,都从教学目的出发,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重点:一读准下列字音:仞惩塞(惩山北之塞)迂汝曾(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荷叩箕畚龀匮亡(亡以应)厝朔二读好下边句子中的停顿: 1.惩山北之塞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5.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三借助教材上的注释。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学生自己放声读一遍课文。其间,遇到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看注释或查字典。教师不予指导。二互读课文。两个学生一组:一个学生读,一个听。听者发现读音有错,当即指出。两人对某字的读音意见不一致时,记下这个字,留待一会儿解决。如是,二人各读一遍。三订正读音。教师逐一出示写有下列字的卡片(或将下列字集中写在一块小黑板上),请学生个体回答,集体订正。正音时,有意识引导学生了解字词的意思。为后边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万仞惩山北之塞迂汝曾不能遂荷担者叩石箕畚始龀穷匮亡以应一厝朔东四再读课文。学生再次放声读一遍课文。教师提示:注意读准字音。[说明]至此,学生已经读了三遍课文,听读了一遍;加上正音(并有释词),可以说,教师借助“读准字音”这一要求,基本上实现了熟读课文的目的。在反复的朗读中,相当一部分学生会对课文内容有所了解,这就为完成后边的教学

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及反思 代仁会 [教学目的]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说出寓言的意义。 2.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难词、难句。要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3.结合过去学过的寓言理解其特点,把握寓言的寓意。 4.要着重理解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此外还要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从而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5.联系今天的生活,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受到教育,古为今用,丰富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弄懂重点字词的意思,疏通文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认识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难点: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联系生活,辨析寓言的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 1.品读法 2.引导法 3.讨论法 4.探究法 5.延伸拓展法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激发兴趣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 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历经千百年了,但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佳,但是做法很蠢。出入不方便,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认为哪种说法好,带着问题我们走进文本。 二、整体感知 朗读正音,正音后,学生齐读课文,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注意句子节奏和感情,读出文言文的语感。 三、难句翻译 1.让学生理解文中重点实词的释义及每段课文的译文内容。 2.难句强调并翻译: ①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连魁父那样的小山都平不了,还能把太行、王屋这两 座大山怎么样呢? 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于是带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 于是带领能挑担子的三个子孙。 ③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把土石运到渤海边。 3 . 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告之于帝就把这件事禀报天帝或就向天帝禀报这件 事。 4.被动句帝感其诚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愚公移山》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23 愚公移山 精彩开篇词 蚍蜉撼树、螳臂挡车,总是招来人们“不自量力”的嘲讽,可是,当年近九十的“愚公”率领他的子子孙孙誓要移走“方七百里,高万仞”的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时,我们的内心却表现出无限的崇敬。也许我们比“愚公”多智,我们会有无限的想象力挣脱束缚,但我们多的只是方法和技巧,缺少的恰是这种“愚公”精神。感谢这个可爱的老头子,他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丰厚的精神财富。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4.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疏通文意理思路 一、新课导入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耳听江涛的《愚公移山》,这是怎样的一段传奇佳话?我们的心中有怎样的感叹?请随我走进古代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板书课题)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中的生字词。 仞(rèn) 惩(chéng) 塞(sè) 迂(yū) 荷(hè) 箕畚(jī běn) 孀(shuāng)妻 2.解释课文的重点词语。 (1)重点实词 方七百里方:面积。 惩山北之塞惩:戒,这里是“苦于”的意思。 迂:曲折,绕远。 毕力平险毕:全。 杂然相许许:赞同。 损:削减。 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龀,换牙。 寒暑易节易:交换。 固不可彻彻:通。 何苦不平苦:愁。 (2)通假字 始一反.焉(通“返”,返回。) 甚矣,汝之不惠.(通“慧”,聪明。) 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 一厝.朔东(通“措”,放置。)

2019-2020年语文九年级下册十六 愚公移山苏教版课后练习第六篇

2019-2020年语文九年级下册十六愚公移山苏教版课后练习第六篇 ?第1题【单选题】 对课文《愚公移山》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这可看出两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 B、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可见愚公移山受到众人拥护。 C、文章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 力。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下面句子中加下划线字与“以君之力”中“之”的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于厅事之东北角 B、策之不以其道 C、杜少府之任蜀州 D、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对于寓言《愚公移山》的神话结尾,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 A、愚公的行动感动了天帝,反映了古代讲究迷信,这是这篇寓言的不足之处。 B、愚公的精神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跟宣传封建迷 信思想有本质的区别。 C、天帝在愚公的坚强意志面前惧怕了,屈服了,说明只要有信心,目标总能实现。 D、天帝在劳动人民的伟大力量前屈服了,说明人定胜天。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以君之力扶苏以数谏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而山不加增义不杀少而杀众 D、告之于帝皆以美于徐公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 A、你的心太顽固,顽固到一窍不通,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B、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不如。 C、你思想的顽固,到了不可开窍的地步,连妇女和小孩都不如。 D、你的心很固执,固执到不可改变,还不如妇女和小孩。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作者写《愚公移山》的目的是( ) A、批判不求进取,知难而退,故步自封的消极思想。 B、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C、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抱负。 D、宣扬因果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 【答案】:

小学生《愚公移山》读书心得体会精选5篇

小学生《愚公移山》读书心得体会精选5 篇 《愚公移山》读书心得体会1 今天,我读了《愚公移山》这篇,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愚公很“愚”,而且“愚”的不可理喻。他不但用自己剩下的光阴去挖“方七百里,高万仞”的两座大山,还要叫子子孙孙世世代代都去挖。但是,只要我们深入理解就不难发觉,在那远古时代,被人认为可笑的“愚公精神”却是当今社会走向成功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是任何人都应该具有的。 记得有一次,我在做一道奥数题时,做了许久都没有做出来。过了一会儿,我越做心理越烦,只好扔下那道题不管了。后来,我读了《愚公移山》这篇,知道了只要坚持不懈,以“愚公精神”来对付这些呲牙咧嘴的“拦路虎”,最后达到成功之路,获得的是成功后的喜悦;而如果在困难面前低头,面对一个个“拦路虎”,望而生畏,那么将会一事无成。我想:如果我像愚公那样面对困难毫不畏惧,我肯定能把那道题做出来。 古往今来,类似“愚公移山”的事例举不胜举。为了我的明天,为了我的前程,为祖国美好的未来,我要继承这种“愚公精神”,并把它发扬光大。 《愚公移山》读书心得体会2

听了很久江涛的《愚公移山》,很有感触。在所谓的多元化意识形态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我亦有些迷茫。 愚公是一种精神,一种坚韧不屈、矢志不渝的精神,为了改变自己的生存处境,不惜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要挖掉太行、王屋二山,这是一种斗志,是一种为改变自身状态而进行的一场斗争。不是那种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充满奴性的劳作。 智叟的表现虽说聪明,但那是一种安于现状、屈服于压力之下的奴性的小聪明,和愚公相比,他显得小气、委琐,久而久之,他会变得奴气十足,没有智慧可言。而愚公则充满不安于现状,充满开拓精神,永远表现出那种移山填海、大气磅礴的气概。 在现代的所谓多元化的.意识里,有些人则蓄意把愚公的精神理解为奴性的屈意服从,弱化了愚公的斗争精神,而这种曲意的理解培养了一大批的人民公仆,他们的奴性不是为人民的,而是为那些提拔自己的高级公仆,代代相传,对人民,他们则大气磅礴、敢说敢做,其境界远远超过了愚公。 能力和智力则胡成反比,口气愈大,智力越低,人民越苦。 久而久之,欲为亦不能为也,非不能也,实不会也。 明朝人龚自珍先生曾为此赋诗一首,名曰:己亥杂诗。实在记不起来,请各位一序! 在此先行谢过! 《愚公移山》读书心得体会3 愚公移山贵在精神。愚公觉得两座山挡住道了,为方便大众,他

《愚公移山》教学导学案(部编版)

课题:愚公移山 小组:姓名:评价: 【预习案】 【预习目标】 1.熟记“之”“惩”等虚词、实词的用法和意义,能有节奏的朗读课文。 2.会借助工具书翻译全文。 3.树立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知识链接】 1.文学常识: 列子,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列子》又名《冲虚经》 《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属于诸家学派著作,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而基本上则以寓言形式来表达精微的哲理。共有神话、寓言故事一百零二个。如《黄帝篇》有十九个,《周穆王篇》有十一个,《说符篇》有三十个。这些神话、寓言故事和哲理散文,篇篇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2.出自列子的成语故事: (1)愚公移山(2)高山流水(3)杞人忧天(4)歧路亡羊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请你多读几遍,并在空白处写一写。 惩山北之塞(sè)荷(hè)担(dān)垦(kěn)壤(rǎng)穷匮(kuì)箕(jī)畚(b ěn)孀(shuāng)妻 2.请你至少花五分钟时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注音字音和节奏。 3.结合课文注释,疏通全文意思,重点解释清楚加点的字词和划线的句子。(注意运用好双色笔) 太行,王屋二山,方 .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 .. 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 ..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愚公移山

22愚公移山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列子及相关文学常识。 2.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难词、难句的能力。(重点) 3.着重理解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此外还要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重点) 4.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历经千百年了,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嘉,但是做法很蠢。出入不方便,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认

为哪种说法好,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走进文本。 二、预习展示 1.作家作品简介。 列子,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佚。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子》一书记载的神话寓言资料十分丰富,一些在中国相当著名的神话,皆出现于《汤问》篇。有的作品上古时已经出现,在《列子》书中稍作调整,如《夸父逐日》;有的则早已流传民间,但在《列子》书中首先记载下来,《愚公移山》就是典型的例子。 寓言是一种文学形式。它的特点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有风趣的动物、植物或人类故事,采用象征、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寄寓一种思想,给人以某种教益或启示。 2.掌握难词难句。 ①通假字:反一返惠一慧亡一无厝一措 ②一词多义: 且:A.将近;B.况且。 固:A.本来;B.顽固。 献:A.提出;B.奉献。 曾:A.甚至;B.竟然。 荷:A.荷花;B.肩负。 惩:A.苦于;B.惩罚。 ③特殊句式: a.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 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倒装句) 3.通读课文,试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意思。 明确:本文写了愚公移山的故事。 三、合作探究 (一)分析人物形象 1.文中写了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这对表现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文中写的这些,都有利于愚公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具体来说,山的高峻显示愚公的决心大;遗男的相助,说明移山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受到了乡邻的拥护;智叟的阻止,则是通过愚公智叟两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以突出愚公为子孙后代造福而移山的远大抱负,看到人的伟大力量和长远目光;写神的搬山,则是突出愚公精神的感人。 2.请谈一谈你对愚公这一形象的认识。 明确:愚公以90高龄亲自率领子孙上山“叩石垦壤”,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他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后代子孙;正因为有这样的抱负,他才会不顾年迈力衰,毅然从事这一伟大事业。二是他移山的信心来自他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他懂得人力是“无穷匮”的,而自然条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有变化,尽管移山的事业不可能在几代人的手里完成,但只要世世代代坚持干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愚公的这种抱负和信心就是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愿望的生动反映。 3.结合课文说说智叟的形象特征。 明确: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鼠目寸光,安于现状,胸无大志的人。 (二)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

23《愚公移山》导学案附答案

时间: 年 月 日 总课时序号:主备人: 授课人: 课型:新授课 1、 列子和《列子》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 《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 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 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 2、 文体链接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达到劝诫、教育或 讽刺目的。大量的寓言在历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来,成为我国文学遗产的宝贵财富。 1. 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 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 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理解本文的时 代意义。 4. 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精讲释疑 1.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句子的朗读节奏,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2. 全文一共四段,勾画了几幅图画?是哪几幅图画? 【交流点拨】第一幅: 二山雄立图(第一段);第二幅:战前动员图(第二段);第三幅:毕力平 险图(第二 段);第四幅:愚公智叟辩难图 (第三段);第五幅:神灵移山图(第四段)。 3. 移山非移物,在挖山过程中有哪些困难? ① 山高大无比:“方七百里,高万仞”; ② 路途遥远:“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③ 移山的人又老又少:“年且九十”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始龀,跳往助之”; ④ 工具简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困难重重。 4. 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同?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交流点拨】 得到了家人和邻里的赞同,从“杂然相许”中可以看出。 5?阅读第三段,探究下面的问题: (1) 智叟的观点是什么?提出这个观点的根据是什么? 【交流点拨】智叟的观点是“甚矣,汝之不惠”;他的根据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其如土石何”。 (2) 愚公的观点是什么?他提出这个观点的根据是什么? 科目:九年级语文(下)学案 课题:23、《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教案 (1)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难词、难句。要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 2、结合过去学过的寓言理解其特点,把握寓言的寓意。 3、要着重理解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此外还要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从而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4、联系今天的生活,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受到教育,古为今用,丰富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弄懂重点字词的意思,疏甏通文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认识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难点: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联系生活,辨析寓言的现实意义。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鲁迅先生曾说过世上本没有路,只不过走的人多了便就有了路.同样,在古代有这样一位老人,立志要把两座大山移走,今天这节课我们 就一起走进《愚公移山》这篇课文,看看这是一个怎样传奇的老人

二、检查预习 1、走进作者 2、了解寓言这种文体的特点 三、读熟课文 1、初读课文。 学生自己放声读一遍课文。其间,遇到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看注释或查字典。教师不予指导。 2、互读课文。 两个学生一组:一个学生读,一个听。听者发现读音有错,当即指出。两人对某字的读音意见不一致时,记下这个字,留待一会儿解决。如是,二人各读一遍。 3、再读课文。读好停顿。 下边语句中所画的“/”为停顿处,供参考。 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说明]句中的停顿,一般依据句意或一定的语法关系来读,但又不能限制的过于死板。有的长句,可以停顿两次。这里没有标示出来,是为了供施教时灵活掌握。因为读好停顿,一是为了会读文言文,二是为了弄明白句意。初始阶段,不必为究竟在什么地方停顿而纠缠不

《愚公移山》导学案1

九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 《愚公移山》学案(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利用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掌握重点字词义。 2、揣摩人物心理,根据不同人物语气朗读课文。 3、能结合注释翻译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情节,了解课文寓意。 学习重点:掌握重点字词义和重点句子的翻译。 学习难点:. 领悟寓言故事的现实意义。 知识链接: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 学法指导:查阅资料,了解《列子》及其作者。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口述故事,落实课文翻译;接着细研课文,通过质疑、讨论等,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通过当堂合作,探究交流及展示,巩固文中涉及的一词多义及通假字;最后,在读懂、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一、导入:《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我国的国画大师徐悲鸿,曾以“愚公移山”为素材,创作了一副同名的巨幅油画,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4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致闭幕词时,提到过“愚公移山”的故事,他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起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那么,到底什么是“愚人精神”?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还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呢?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愚公移山》。 二、预习导学: (一)检查预习,小组合作完成然后展示。 1、给划线的字注音: 曾()始龀()穷匮()厝()万仞() 亡以应()荷担者()箕畚()() 2、解释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始一反焉()②毕力平险()③杂然相许()④河阳之北() ⑤⑥ (二)自主学习,把握文意(朗读课文,走进文本,体会人物对话语气。): 1、齐读、分组分角色读。教师提示句子停顿、人物的语气。 示例: 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2、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①通假字。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词义。

《愚公移山》学案

23 愚公移山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3、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课前预习】 一、积累有关《列子》的作者、作品。 二、大声朗读课文,在课本上圈点勾画出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音。 读准下列划横线字的音: 太行()万仞()惩()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曾()魁父()荷担者() 箕畚()孀妻()始龀()智叟() 穷匮()亡以应()厝()雍南()无陇断() 三、自由大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 思考:读愚公和智叟的话语气相同吗? 四、熟读课文,结合注释和工具书逐字逐句直译全文,并适时圈点勾画出重点的字词,有疑问的地方用“?”作出标记。 五、用“归类积累法”总结重点的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整理在下面的空白处。

【课内探究】 一、译读 1、大声朗读课文,再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2、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小组内交流。 要求: (1)各小组推选一人翻译课文,其余同学对照课文,指出不够准确的地方,并将组内无法解决的疑难词句划出来,以备全班讨论。 (2)快速完成下列(1)—(4),小组内纠错,发现疑问,班内解决。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始一反焉汝之不惠亡以应 一厝朔东无陇断焉 (2)给画线的重点词语解释 1、面山而居 2、阳 3、阴 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5、如太行、王屋何 6、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8、汝心之固 9、虽我之死10、何苦而不平 11、投诸渤海之尾 (3)一词多义 方七百里年且九十曾不若孀妻弱子 方其远出海门且焉置土石曾益其所不能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河曲智叟亡以应惧其不已也 其如土石何 吾义固不杀人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帝感其诚 其妻献疑 以君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甚矣。汝之不惠 告之于帝 (4)翻译下列句子。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③投渚渤海之尾。 ④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苏教版九下语文愚公移山练习

初中语文试卷 马鸣风萧萧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愚公移山(第一课时) 一、课堂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万仞.()孀.妻()始龀.()穷匮.() 厝.()荷.担者()箕畚 ..()() 2、、《愚公移山》选自《》,体裁是,本成语故事说明 的道理。作者,郑国人,战国前期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 3.根据课文填空 太行、王屋二山的地理位置:___ 。 愚公要移山的原因是:___ 。 对愚公要移山众人的态度是____ ;解决他的妻子提出的问题的方法是:___ 。 愚公移山非常艰难。表现劳力少的语句是___ ;表现工具简陋的语句__ 。 4.下列句子没有词性活用的一项是() A.吾与汝毕力平险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C.曾不能损魁父之丘D.置人所罾鱼腹中 5.下列句子不是倒装句的是() A.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B.甚矣,汝之不惠 C.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D.王之蔽甚矣 6.下列句中而的用法不同的一项() A.面山而居B.聚室而谋曰C.河曲智叟笑而止之D.登轼而望 7.解释下列加点字 方.七百里河阳之北 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 聚室而谋.毕力平险 ..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杂然相许.其妻献疑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投诸.渤海之尾荷.担者三夫 箕畚 .. ..运于渤海之尾始龀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8.翻译句子。 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⑵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二、课后练习 (一) 越中览古李白(3分)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1、本诗的一、二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1分) 答: 2、整首诗主要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主旨?(2分) 答: (二)释之论法 释之为廷尉,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①。释之治问。曰:“县人来,闻跸②,匿桥下。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廷尉奏当③,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 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 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良久, 上曰:“廷尉当是也。” :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他人通行。③当:判注释:①廷尉:封建时代掌管司法的官。②跸(bì) 决责罚。以下“当”与此义同。 3、解释下列加点字 属.之廷尉匿.桥下 廷尉当是.也而廷尉乃.当之罚金 4、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 A.顷之,上行出中渭桥B.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C.上使立诛之则已D.故时有物外之趣 5、句子翻译: 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 前洲中学九年级语文练习 命题人:唐薇萍审核人:备课组2012.12.21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愚公移山(第二课时) 一、课堂检测 1.用文段中原句填空回答。 (1)河曲智支讥笑愚公的原因是:______ 。 (2)愚公驳倒智叟的错误看法的理由是:____ (3)表示愚公驳斥河曲智支取胜的一句话是:______ 。 2.指出下列句中“之”的用法。 (1)以君之力(2)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3)虽我之死(4)汝之不惠 (5)告之于帝(6)本在冀州之南 (7)跳往助之(8)河阳之北 (9)笑而止之曰(10)操蛇之神闻之 3.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及其含义。 (1)甚矣,汝之不惠___ _同__ __,意思是____ (2)河曲智叟亡以应___ _ 同_ __,意思是____ (3)一厝朔东,一厝雍南___ _同___ _,意思是____ (4)指通豫南,达于汉阴_ _ __同_ _ _ _,意思是____

《愚公移山》读后感350字小学作文_小学生读后感

《愚公移山》读后感350字小学作文_小学生读后感 《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对我今后的学习,道路上的成长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只要坚持愚公精神我们的道路会越走越宽的。下面是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几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阅读。 愚公移山读后感 我想大家都听过《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吧!文中讲到:古代有个老人,要铲平家门前挡路的两座大山。他的邻居认为不可能,但老人愚公说:”我死了,还有我的儿子,我儿子死了,还有我的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但山却不会一点一点的增高的,铲一点就低一点,左后铲平的。 是啊,我明白了,也许有人认为愚公太愚昧,那你就错啦,愚公的那种坚持不懈,坚定不移,坚韧不拔的精神才值得我们学习! 闻名世界的中国科学家华罗庚,他曾对采访的记者说,他的最大愿望是:工作到最后一天。后来,他勤奋刻苦,坚韧不拔,在老师的指导下,发表了20篇论文。就是因为他的精神,使他闻名世界。 愚公,从古至今,多少人为你赞叹,向你学习,因为,你的那种坚持不懈、坚定不移、坚韧不拔的精神。使遮挡住天外天的高山变成脚下的一马平川!我要像你一样对难题要反复实践,成为第二愚公! 《愚公移山》读后感 今天和妈妈一起看了本《愚公移山》的故事,从前啊,有一个老爷爷叫愚公。为了能让家人出行方便,他带领全家人一起挖土,抬石头,下定决心要搬走这两座大山。邻居嘲笑他自讨苦吃,但愚公认为。

我要是死了,还有我的儿子,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我们一辈一辈的可以一直挖这两座山,但是山是不会再长大的,又干嘛发愁挪不走他们呢?他们的行为感动了上天,就命令两个神仙背走了两座山。我看了很敬佩他们,能这样的不怕困难,坚持不懈。 愚公老爷爷这样有毅力,我想到了我自已,有一次和妈妈去爬山,爬到山的一半,我就累了,不想走了,老想让妈妈抱着。妈妈鼓励我,给我加油,我坚持坚持再坚持终于爬到了山顶,妈妈夸奖我。我也很开心,在山顶上往下看,房子,人都是小小的,远处的山还能看的到。通过自已的努力,坚持一下,就能成功。学习也是一样的。只要我们认真听课,回家认真写作业,就能取得好的成绩。我一定会加油的! 妈妈对我说无论什么困难的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 愚公移山读后感 《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愚公移山的精神传了一代又一代,今天我再次读《愚公移山》,我被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所深深地感动了。 愚公年近90,因为他家门前有王屋、太行两座大山出行十分不方便,所以他决定把山挖走,别人都嘲笑他,连智叟都嘲笑他。可是愚公并不理会,村名们却被他的精神所感动,都来帮他移山。他的这种坚持不懈精神把天帝也感动了,派了俩位大力士把山挪走。 看了这个故事,我掩身思考;现在有许多人对愚公的行为产生了质疑:搬家不就行了吗?但我却觉得很执着,坚持自己的想法,并能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阅读:22愚公移山》优质课导学案_0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读背背,了解大意。 2、认识愚公形象,了解故事寓意,理解人类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培养心志坚毅的精神和敢于挑战困难、战胜困难的精神。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人类征服自然的愿望、信心和毅力。 难点:对愚公的评价,对愚公精神的认识。 课前准备: 1.学生反复阅读、熟悉课文,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词;有条件的从网上查阅有关作者、《列子》的资料,以备课堂交流。 2.教师查阅、准备有关作者、作品的资料,包括课文录音、徐悲鸿的画《愚公移山》、歌曲《愚公移山》等。 教学方法: 以讨论为主,加强朗读。 教学过程: 播放歌曲《愚公移山》。 这是一首同学们十分熟悉的歌曲,它述说了中国古代有名的《愚公移山》的故事,表达了后代人对愚公精神的崇敬。有人说,生活的道路只有两种,一种是大路,一种是小路,但是不论哪种路都不是一路平坦的,都会有荆棘、有坎坷,面对荆棘坎坷,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选自《列子》的课文《愚公移山》,看看古人是怎样对待困难的。 二、了解作者、作品。 学生根据预习时查到的资料,简单介绍作家、作品,然后由教师补充。 参考资料:《列子》,相传为战国时期的列御寇所著。原作早已不见,今本《列子》八篇,从它的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看来,可能是晋人的作品。它的内容多是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等,其中有许多故事直到今天还脍炙人口,由这些故事还形成了不少成语,如杞人忧天、朝三暮四、歧路亡羊等。 三、整体感知课文。 (一)播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感知理解课文,体验课文的语感和人物的情感,并且把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音注到课本上。 (二)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要求初步区分叙述语言和人物对话的不同,尽量理解课文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 四、理解课文,揣摩词句。 (一)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试着翻译课文,要求尽量直译,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难。 补充注释的字词: 1.面山而居面:面对。 2.损魁父之丘损:减少、削减。 3.叩石垦壤垦:挖。 4.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曾:简直。 5.曾不若孀妻弱子曾:竟然。 6.而山不加增加:增加。 (二)学生分为小组,各小组推举一人翻译课文,看看哪个小组译得最好。其余同学对照课文,评价翻译的准确性,并指出不够准确的地方,纠正自己译得不准确的地方。

小学生愚公移山精神的演讲稿

小学生愚公移山精神的演讲稿 小学生愚公移山精神演讲稿篇一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故事说,有一名老人,名叫愚公,快九十岁了。他们家门口有两座山,人们进进出出很不方便。 一天愚公对全家说:”这两座山,挡住咱家的门口。咱们不如全家出力,移走这两座大山,的家看怎么样?“ 愚公儿子、孙子都说:”你说的对,咱们明天动手吧!“可是,愚公妻子却说搬两座山太难了,这么大两座山可以一点点移走,你又放的下这么多石头和泥土? 第二天,于公开始搬山了。但愚公一个月下来跟以前没什么两样。有一个老头,处事精明。有一天,他就对愚公说:”你这么大岁数了,走路都不方便,怎么可能搬两座大山。“ 愚公说”我觉得你还没小孩子聪明。我虽然快死了,但我还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一直传下去,无穷无尽。 愚公带着一家无论严寒酷暑,每天起早贪黑挖山不止。他们的行为终于感动了上帝。上帝于是派两名神仙到人间去,把两座山搬走了。读了愚公移山的故事,我明白了,只要有决心,有恒心,不要被困难吓倒。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小学生愚公移山精神演讲稿篇二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今天我读了一个叫《愚公移山》的小故事。它使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它讲的是从前有一个名叫愚公的老人,他家的门口有两座大山。一个是太行,另一个是王屋。愚公和家人每天出门都要绕很远的路,很

不方便。愚公想如果有条路该多好啊,这样再也不用绕着走了。因为这个原因,愚公决定要把家门口的大山搬走。他每天都要早起和家人一起挖山、搬山。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中间不管有多少困难、多少伤痛他都没有退缩过。因为他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感动了玉皇大帝。他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堵在愚公家门口的两座大山。从此以后,这里不再有高山阻挡了。 从这个故事中看,愚公是一个有毅力和敢于创造的人。他不惧怕任何困难,冲破阻力,坚持不懈的做着自己认为该做的事情。我更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无论遇到多么困难的事,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坚持不懈的做下去,就会获得成功!回想自己在学习上一遇到什么问题就放弃,不想办法解决。比起愚公这位老人家,我很惭愧。从今天起我下定决心学习愚公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 小学生愚公移山精神演讲稿篇三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前几天,我读了一篇名为《愚公移山》的文章,它的故事内容是: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名叫愚公的老人,每天出门办事都要翻过两座大山,这给他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于是他决定要把这两座大山铲除。有一个自认为聪明的人笑他说:“就凭你一个人的力量就想把这两座大山移走,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别不自量力了。”愚公说:“我移不完还有我的儿子,儿子移不完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总有一天会完成的。”愚公不理会别人对他的嘲笑埋头苦干,终于感动了上天,上天派了两位神仙帮愚公把两座大山夷为平地,完成了愚公的心愿。 通过阅读本书,结合自身的学习和生活,让我明白只要努力没有办

愚公移山学案学生用

愚公移山 一、文学常识 1.《愚公移山》选自《》(书名)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故事和。 2.列子,名,战国前期家代表人物之一。

知识点总结: 一、通假字 ①始一反焉 ②甚矣,汝之不惠 ③河曲智臾亡以应 ④一厝朔东 二、词类活用 ①吾与汝毕力平险。 ②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三、一词多义: ①之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以君之力/山之一毛/渤海之尾 山北之塞/出入之迂/汝之不惠/汝心之固/虽我之死 魁父之丘/云梯之械 跳往助之/笑而止之/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②而面山而居/笑而止之/笑而应曰 而山不加增 聚室而谋/何苦而不平 国险而民富/名微而众寡/泉香而酒冽 ③加万钟于我何加焉 大王加惠 弗敢加也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而山不加增 ④其其如土石何/其真无马邪 安陵君其许寡人 其真不知马也 其恕乎 惧其不已也/公问其故 ⑤虽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故虽有名马

虽有千里之能/故余虽愚/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虽欲言,无可进者。 6、焉 (1)且焉置土石 (2)始一反焉 无垄断焉 有子存焉惧有伏焉 (3)父异焉(这件事) 复到舅家问焉(方仲永的情况)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不复出焉 7、许 (1)杂然相许时人莫之许也 (2)其许寡人遂许先帝以驱驰 (3)高可二黍许、潭中鱼可百许头 (4)曳屋许许声 (5)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6、诚 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诚如是 2)臣诚不知徐公美/此诚不可与争锋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诚宜开张圣听 3)帝感其诚 7、以 (1)以君之力以残年余力\\何以战、可以一战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以天下之所顺 (2)以大易小 (3)必以分人\\ 以君为长者 (4)先帝不以臣卑鄙 \\不以物喜 (5)必以信/必以情\\不以其道 (6)以光先帝遗德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7)以伤先帝之明 以塞忠谏之路也 (8)杀之以应陈涉 属予作文以记之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9)臣以王吏之攻宋 我以日始初时去人近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0、易 以大易小寒暑易节 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11、且

第16课《愚公移山》备课资料(苏教版初三下)doc初中语文

第16课《愚公移山》备课资料(苏教版初三下)doc 初中语文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生动的故情况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概和坚强毅力。 这篇寓言第一交代故事背景,指出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为下文移山、负山等情节做铺垫。接着写愚公提出移山的主张,全家人又讨论决定了运土方案,而后赶忙行动,上山〝叩石垦壤〞,这是情节的开端。下面再写河曲智叟闻讯赶来,阻止愚公移山,愚公驳斥了他的错误观点,阐述了人力无穷、自然能被战胜的思想,这是情节的进展。最后写〝操蛇之神〞的惧怕心理和天帝被愚公的决心所感动,山终被移走,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二者是同时到来的。这种安排专门巧妙,对塑造愚公的形象有着重要的作用。开头写太行,王屋既高且大,而愚公仅以全家的力量来移山,这在一样人看来,差不多是〝愚蠢〞的了。接着写运土石,地点是〝渤海之尾,隐土之北〞,路程如此遥远,而关心他们来移山的又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小孩,往返一次需时一年,这又进一步显示了愚公之〝愚〞。但所有这些,仅仅是事物的表象。及至智叟前来阻止移山,愚公讲出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的道理,他的形象刹时变得高大起来──原先他的见解远远超出一样人之上,他是〝大智假设愚〞啊!这种随着情节的进展由表及里地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二、咨询题研究 1.对这篇寓言故事的思想意义应如何样认识? 要认识这篇寓言故事的思想意义,第一要把握愚公的艺术形象。愚公在九十高龄的情形下亲自带领子孙上山〝叩石垦壤〞,并非出于一时感情冲动,而是通过深思熟虑的。要紧有两点:一是他有远大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能够看出,他的移山是要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后代子孙;有如此的抱负,他才能不顾年迈力衰,不顾劳动的艰辛,毅然担负起这一伟大事业。二是他对移山的坚强信心来自他在人与自然关系咨询题上的正确认识,从〝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能够看出,他明白得人力是无穷的,移山的事业尽管不可能在一代两代人的手里完成,但只要世世代代坚持干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期望。他这种观点就比自作聪慧的智叟要高超得多。其次要把握神话结尾的作用。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关心人类战胜自然。马克思讲:〝任何神话差不多上用想像和借助想像以战胜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形象化。〞本文采纳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愚公移山

22 愚公移山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列子及相关文学常识。 2.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难词、难句的能力。(重点) 3.着重理解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此外还要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重点)4.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重难点)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历经千百年了,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 精神可嘉,但是做法很蠢。出入不方便,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认

为哪种说法好,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走进文本。 二、预习展示 1.作家作品简介。 列子,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佚。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子》一书记载的神话寓言资料十分丰富,一些在中国相当著名的神话,皆出现于《汤问》篇。有的作品上古时已经出现,在《列子》书中稍作调整,如《夸父逐日》;有的则早已流传民间,但在《列子》书中首先记载下来,《愚公移山》就是典型的例子。 寓言是一种文学形式。它的特点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有风趣的动物、植物或人类故事,采用象征、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寄寓一种思想,给人以某种教益或启示。 2.掌握难词难句。 ①通假字:反一返惠一慧亡一无厝一措 ②一词多义: 且:A. 将近;B.况且。 固:A. 本来;B.顽固。 献:A. 提出;B.奉献。 曾:A. 甚至;B.竟然。 荷:A. 荷花;B.肩负。 惩:A. 苦于;B.惩罚。 ③特殊句式: a.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 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倒装句) 3.通读课文,试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意思。 明确:本文写了愚公移山的故事。 三、合作探究 (一)分析人物形象1.文中写了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这对表现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文中写的这些,都有利于愚公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具体来说,山的高峻显示愚公的决心大;遗男的相助,说明移山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受到了乡邻的拥护;智叟的阻止,则是通过愚公智叟两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以突出愚公为子孙后代造福而移山的远大抱负,看到人的伟大力量和长远目光;写神的搬山,则是突出愚公精神的感人。 2.请谈一谈你对愚公这一形象的认识。 明确:愚公以90高龄亲自率领子孙上山“叩石垦壤”,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他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后代子孙;正因为有这样的抱负,他才会不顾年迈力衰,毅然从事这一伟大事业。二是他移山的信心来自他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他懂得人力是“ 无穷匮” 的,而自然条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有变化,尽管移山的事业不可能在几代人的手里完成,但只要世世代代坚持干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愚公的这种抱负和信心就是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愿望的生动反映。 3.结合课文说说智叟的形象特征。 明确: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鼠目寸光,安于现状,胸无大志的人。 (二)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 智叟的笑和质疑与愚公妻子的献疑有什么不同?在文中各有什么作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