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形势与政策——中国的周边外交政策

形势与政策——中国的周边外交政策

形势与政策——中国的周边外交政策
形势与政策——中国的周边外交政策

停顿一年多的朝鲜半岛核问题六方谈判,在中国积极斡旋下,出现转机。在中日双方领导人的共同努力下,中日政治关系打破僵局,出现缓和。11月中下旬,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十四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之后,相继对越南、老挝、印度、巴基斯坦进行国事访问,在睦邻友好的大路上树立起一座新的里程碑。这些重要动向和活动,既发生在中国的“周边”,也受到国际社会的密切关注。

多年来,中国坚持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政策,致力于建设和谐亚洲、和谐世界,积极推进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与互利合作,成果丰硕。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邻国最多的国家。22000多公里陆地边界,18000多公里大陆海岸线,使中国的周边国家有近30个之多,其中直接接壤国家就有14个。数量众多的邻国呈现着历史、宗教、民族、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的缤纷色彩。历史传统的丰富性,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多样性,社会制度和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决定了中国周边关系具有特殊的复杂性,决定了中国周边外交的特殊重要性。

从这种特性出发,新中国甫一成立,中国政府就从“近邻”着手,认真构筑睦邻友好的外交基石。在1955年第一次亚非会议(万隆会议)上,被几十个与会国家(地区)接受的“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就是由中国与两个重要邻邦印度、缅甸共同提出并加以倡导的。在壁垒分明的阵营对抗时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犹如一缕清新的和风,不仅成为中国处理与邻国关系的基本准则,也逐渐为世界所公认,发展成为通行的国际关系准则。

剑拔弩张的“冷战”时期,和平共处、相安无事曾经是人们所渴望和追求的一种理想。而随着“冷战”的结束,和平、发展、合作逐渐成为新的世界潮流;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快步推进,更是引发国际关系发生众多深刻变化;求和平、求安宁、求发展、求富裕,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迫切愿望。踏上改革开放新征程的中国,审时度势,顺应潮流,从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出发,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开拓外交的新局面,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石的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新的形势下有了新的发展。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政策。可以说,这是对中国周边外交实践的经典概括,具有重大的全局意义。在政治上,周边是中国维护主权权益、发挥国际作用的首要依托;在经济上,周边是中国对外开放、开展互利合作的重要伙伴;在安全上,周边是中国维护社会稳定、民族和睦的直接外部条件。“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政策,是中国顺应新潮流,应对新挑战,为自己争取良好外部发展环境、为促进地区安宁繁荣的必然选择。

“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政策,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继承。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早就认识到睦邻友好的重要性,深刻了解与邻国间“唇齿相依”、“共荣共损”的辩证关系,形成了“亲仁善邻”的美德。中国在与邻国的交往中,尽管也有过短暂的纷争、冲突,但绝大多数时间是亲近、和睦的。上个世纪20年代,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在到中国考察后

曾经这样说,如果说世界上还有大国无意对其他国家扩张的话,那么这个国家就是中国;中国人有不想统治他国的美德。

“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政策,是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应有之义。一百多年来,中国饱受列强欺凌和战乱之苦,痛失了许多发展机遇。直到近几十年,改革开放的中国才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从总体上看还谈不上富足,因此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发展机遇,由衷希望能与近邻一道继续保持并进一步发展安宁和谐的良好环境,以便集中精力,谋求共同进步与繁荣。

“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政策,是和谐世界建设的重要推动力。在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努力中,毫无疑问,必须从周边地区做起。在实践周边外交政策的进程中,中国注重外交理念的和平性、军事战略的防御性、安全政策的合作性,承认各国的自主性,尊重地区的多样性,从而有利于形成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环境、互信协作的安全环境。

实现“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必须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重要基石,坚持大小国家平等互利,尊重别国国情,尊重别国人民所作的自主选择,尊重别国人民的正当权益,不干涉别国内政,不强加于人,更不谋求自己的势力范围;在和睦相处的原则下,共筑本地区稳定、和谐的国家关系结构。

实现“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必须以维护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为己任,坚持通过对话合作增进互信,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分歧;妥善处理同周边少数国家间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坚持互谅互让、公平合理、友好协商。在传统安全因素尚未消除、非传统安全因素急剧增加的新形势下,坚持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具有重要意义,惟此才能与周边国家携手构筑友好和谐、和平安宁的地区环境。

实现“与邻为善、以邻为伴”,还必须主动加强与邻国的互利合作,深化区域和次区域合作,积极推进地区经济一体化,与亚洲各国实现共同发展。纵观中国周边国家,加快发展经济已成为现阶段面临的共同任务。经济利益日益成为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发展中的重要动力,只有把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与周边国家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才能形成以合作促发展的良性循环。

中国的周边外交政策,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并在实践中经受检验的;丰富的实践已经结出了为国际社会所公认的累累硕果。

20世纪90年代以来,通过平等协商、互谅互让,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老挝、越南等国妥善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使漫长的边界变成和睦相处的纽带。2000年7月中越陆地边界条约正式生效;当年12月,中越北部湾划界协定和北部湾渔业合作协定正式签署。最近,两国又决定采取更加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陆地边界勘界立碑工作进度,确保最迟于2008年完成陆地边界全线勘界立碑工作并签署新的边界管理制度文件。2005年中印就解决边界问题的政治指导原则达成共识,中印边界争端已不成为阻碍两国开展广泛合作的障碍。

为了妥善解决南海争议问题,中国从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的大局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2002年,中国同东盟各国签署《南海各方行为宣言》;2005年,中、菲、越三国的三家石油公司签署《在南中国海协议区三方联合海洋地震工作协议》。由此,“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进入实践阶段。这不仅为和平解决南海问题开拓了道路,也为世界其他地区有关国家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了借鉴。

为了争取合作共赢,中国提倡“邻居”之间坦诚对话、平等协商、增进互信,坚持不懈地做出实实在在的努力,并得到了友邻的积极回应。1996年,中俄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01年,两国又签署《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为新世纪中俄关系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关系已经走过了整整15年。15年来,中国致力于在“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基础上,加强与东盟的睦邻友好合作。在中国―东盟的共同努力下,双方政治互信明显增强,经贸合作成效显著,其他领域的合作不断拓展和深化,取得了丰硕成果。2003年,中国加入《东南亚友好条约》,成为加入该条约的第一个区域外大国。同年,中国与东盟建立“面向繁荣与和平的战略伙伴关系”。中国以实际行动向东盟和世界承诺,作为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大国,中国将永远是东盟各国值得信任与合作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

中国与朝鲜的传统友好关系不断巩固、发展;与韩国“全面合作伙伴关系”不断深化;与巴基斯坦继续保持和发展全天候友谊,开展全方位合作;2005年,中印宣布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两国关系进入全面发展新阶段;与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斯里兰卡、蒙古等近邻关系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中国以积极的姿态参与阿富汗的重建,恢复发展了中阿传统友谊。

越来越多地通过区域合作机制消弭分歧、和谐相处、发展合作,是中国周边外交的一个新亮点。10年前,“上海五国”机制建立,启动了“上海合作”进程。5年前,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为中国与中亚国家睦邻互信和互利合作向更高水平迈进搭建了广阔舞台。5年来,上海合作组织始终坚持并不断弘扬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此外,中国还通过东盟与中日韩合作、东盟地区论坛、亚洲合作对话、中俄印和中日韩等多个多边对话机制,全力促进本地区的睦邻合作。在朝鲜半岛核问题上,中国一直以大局为重,坚持半岛无核化目标,主张通过对话谈判和平解决,并为此坚持不懈地做了大量实实在在的工作。中国始终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待中日关系,为改善和发展中日关系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促进了中日政治关系的转圜。

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既得益于与周边国家的密切合作,也为周边地区带来了新的机遇。有分析家指出,1996年至今的10年中,中国对亚洲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以上。2004年,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超过了7%,并有望在2005至2007年维持6%以上的增长水平。有关统计显示,近年来中国年均进口增速达到15%以上,已成为世界第三和亚洲第一大进口市场。2005年中国从亚洲国家和地区的进口总额达到4400亿美元,同比增长20%,占中国进口总额的67%。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也在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增长,其中对外投资的80%集中在亚洲地区。未来5年,中国将从亚洲进口超过2万亿美元的商品,市场容量会进一步扩大。

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繁荣,也使中国大受裨益。近年来,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贸

易额始终占外贸总额的60%以上,从周边国家和地区获得的投资多年来占吸引外资总额的70%以上。中国―东盟自贸区从2005年7月全面降税以来,双边贸易总额增长了21.6%。中国―东盟自贸区一旦建成,将会成为亚洲最大的自贸区和世界第三大自贸区。

目前,中国及其周边地区是世界上最富有发展活力和潜力的经济板块,已经是举世公认的事实。中国还向周边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中国已向柬埔寨、缅甸和孟加拉国等国推出“亚洲减债计划”;在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中,给予了资金、技术和市场等方面的全力支持。在2004年印度洋海啸和2005年南亚大地震灾难发生后,中国在第一时间迅速反应,举国动员,开展了空前规模的救援活动。

言必信,行必果。中国以自己的行动,树立起了“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良好形象。一位外国评论家说,中国“面带微笑和开放市场的承诺融入本地区”。

中国正处于和平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正在努力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中国的周边外交政策正在为国际社会探索建立摒弃冷战思维的新型国家关系做出开创性贡献。

目前,中国周边环境处于新中国成立以来较好时期。然而,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中国周边地区,有着盘根错节复杂根源的民族和宗教纷争仍不时引发新的矛盾,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仍然较大,有些领土、领海和海洋权益争端仍未得到根本解决,一些新的热点问题仍时有激化,传统和非传统安全方面的威胁仍未消除,中国周边外交政策在实践进程中仍面临新的考验。

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在丰富和创新包括周边在内的外交理念,探索着人类文明进步的崭新道路。在那高高扬起的大旗上,写着“和平、发展、合作”六个大字。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是合作的发展,也是新兴的发展。正因其新,就有可能遇到疑虑、猜忌甚至遏制。但事实终究胜于雄辩。“德不孤,必有邻”。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国家。中国政府所宣示的外交政策是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中国将一如既往,脚踏实地营造持久和平和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不断推动睦邻合作与共同发展,以造福于中国人民,造福于周边国家人民,从而造福于整个人类社会。

结合当前国际局势,阐述新时代中国外交政策

浅析新时代外交政策 摘要:2013年以及过去的2012年国际经济、政治、安全形势错综复杂,伊拉克战争告一段落世界多极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经济在缓慢和不平衡中复苏,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国际安全形势不容乐观,朝鲜半岛安全不容乐观、中东战火纷飞、伊朗核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非洲大面积军事冲突以及中国与周边国家领土纷争愈演愈烈。2013已经走过大半,我们要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世界持久和平、共同发展! 关键词:新外交中国周边安全局势外交政策 一、中国新外交的提出 2004年,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首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2005年,中国在亚非峰会首次提出“和谐世界”理念,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胡锦涛主席首次在代表世界最高权威的讲坛上,以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名义,提出构建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思想。随后,这一理论不断在APEC、二十国财长会议上频频被提起。 我们看到从提出建设“和谐社会”,再到倡导世界各国携手共建“和谐世界”,中国不断完善着对自身、世界以及对外关系的认识,将“和谐”从中国内政延伸到外交。作为2005年中国外交的最大亮点,可以说,“和谐世界”已渐渐成为中国外交理论的主轴。 “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关系,反映的正是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核心是“和谐”,其本质是相同的,只是具体所指的目标不同。建设“和谐世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外部条件。中国政府明确阐述了“和谐社会”及“和谐世界”的内涵:中国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中国倡导的和谐世界则是“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 “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思想体现了中国内外政策的高度统一。“和谐

中国外交政策及特点

中国外交政策 中国外交政策指的是我国在处理同包括社会主义国家在内的一切国家的各方面关系如政治经济文化外交边界关系中,一贯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以及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其他政策措施处理办法,在我国外交政策的指导下

1957年,毛泽东主席在莫斯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坚决主张一切国家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63年底至1964年初,周恩来总理出访亚洲、非洲和欧洲14个国家时,提出了中国经济援助的八项原则,把五项原则扩展到经济领域。1974年,邓小平同志在联大特别会议上再次强调国家之间的政治和经济关系都应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1988年,邓小平同志又率先明确提出以五项原则为准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 2000年7月6日,国家主席江泽民在访问土库曼斯坦期间,就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阐述了中国一贯坚持的四项原则。 原则 一、维护和平、反对武力。二、相互尊重、主权平等。三、自主选择、求同存异。四、互利合作、共同发展。 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促进和平。 中国将继续推动世界多极化,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各国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积极倡导多边主义和树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主要内容的新安全观,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推动国际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中国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互利合作,维护与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进一步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努力寻求和扩大共同利益汇合点,妥善处理分歧。积极参与多边外交,维护和加强联合国及安理会的权威和主导作用,努力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建设性作用。同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目标 中国政府和人民愿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成果 在当前国际形势中,和平、发展、合作仍是主流,中国和平发展的机遇大于挑战。2005年,中国外交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利用机遇、应对挑战,进一步塑造了为世界和平、发展、合作而不懈努力的国际形象,展现了坦诚、负责、务实、灵活、开放的外交风格和坚持原则、仗义执言的社会主义国家风范。从中国和世界和平发展的利益出发,中国外交全面运筹同周边国家关系、同大国关系、同发展中国家关系及多边外交,增强外交软实力,取得一系列新的成果。

我国近现当代各时期的外交政策(1861至今)

中国近现代各时期的外交政策总结 一、中国近代各时期的外交政策是什么? ①清政府的屈辱外交。清政府实行妥协投降的卖国政策,无论是军事上失败,还是取得了胜利,都以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结束。1861年初,清政府为适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设立了总理衙门,便利了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的内政外交,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但客观上也使清政府放弃了闭关政策,开始面向世界,并基本完成了从传统理藩向近代外交的转变,适应了近代国际关系发展需要。清政府任命美国人蒲安臣为中国使臣,出访欧美去办理外交,这是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的怪胎。为了镇压中国人民革命,清朝统治者还两次向侵略者“借师助剿”。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官员和人民的反帝活动,总理衙门改称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表明清政府完全成了帝国主义的走狗。 ②孙中山的外交思想。三民主义缺乏明确的反帝主张。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为了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发布“告友邦书”,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1923年,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中,提出了修改不平等条约的主张。1924年初,在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增加了反帝内容。1924年发表北上宣言,主张废除不平等条约。可见,孙中山对帝国主义的本质有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 ③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外交。前期重点是袁世凯政府,他出卖盐税,承认外蒙“自治”,接受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参加西姆拉会议等;后期是段

祺瑞政府,他向日本出卖中国主权比前政府有过之而无不及。 ④蒋介石政府以对外卖国为主要特征的外交政策。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为了缓和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制造对外“自主”形象和扩大税源解决内战经费,发起了要求帝国主义支持的“修改新约运动”。面对对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的侵华战争,蒋介石的对日政策经过了“绝对不抵抗”——“攘外必先安内”——自卫抵抗——消极抗日等四个阶段。抗战胜利后,为了求得美帝国主义帮助打内战,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全面出卖国家主权。 ⑤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了近代史上的屈辱外交。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上同各国广泛建立外交关系。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外交进入一个崭新时期,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实行对外开放。以“一国两制”方针,顺利地解决了港澳问题。我国的国际地位正不断提高。 二、中国现代外交政策有那些? 新中国的外交活动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是新中国外交的奠基时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成为中国政府始终坚持的外交原则。20世纪50年代中期,为了发展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国家的友好关系,新中国又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步成为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②第二阶段: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成为这一时期的重大事件,昭示着新中国外交的重大突破。 ③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新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在对外政策上

中国外交政策

中国外交政策 中国在处理同包括社会主义国家在内的一切国家的关系中,一贯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在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许多国家建立和发展了友好合作关系。 发展历程 1957年,毛泽东主席在莫斯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坚决主张一切国家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63年底至1964年初,周恩来总理出访亚洲、非洲和欧洲14个国家时,提出了中国经济援助的八项原则,把五项原则扩展到经济领域。 1974年,邓小平同志在联大特别会议上再次强调国家之间的政治和经济关系都应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 1988年,邓小平同志又率先明确提出以五项原则为准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 2000年7月6日,国家主席江泽民在访问土库曼斯坦期间,就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阐述了中国一贯坚持的四项原则。 原则 一、维护和平、反对武力。 二、相互尊重、主权平等。 三、自主选择、求同存异。 四、互利合作、共同发展。 五、互不干涉内政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促进和平。中国将继续推动世界多极化,倡导国际关系民主

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各国共同繁荣的 方向发展。 积极倡导多边主义和树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主要内容的新安全观,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推动国际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中国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的和平共处五 项原则基础上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坚持与邻为善、以 邻为伴的方针,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互利合作,维护与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进一步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努力寻求和扩大共同利益汇合点, 妥善处理分歧。积极参与多边外交,维护和加强联合国及安理会的 权威和主导作用,努力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建设性作用。同时和平共 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 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目标:中国政府和人民愿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成果 在当前国际形势中,和平、发展、合作仍是主流,中国和平发展的机遇大于挑战。2005年,中国外交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利用机遇、应对挑战,进一步塑造了为世界和平、发展、合作而不懈努力 的国际形象,展现了坦诚、负责、务实、灵活、开放的外交风格和 坚持原则、仗义执言的社会主义国家风范。 从中国和世界和平发展的利益出发,中国外交全面运筹同周边国家关系、同大国关系、同发展中国家关系及多边外交,增强外交软 实力,取得一系列新的成果。营造周边地缘依托。中国同周边国家 的双边关系全面发展,区域和次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和地区安全机制(如10+1、10+3、上合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以及湄公河合作、东盟 地区论坛等)顺利启动并卓有成效;坚持不懈地推动六方会谈,使朝 核问题上取得重要的阶段性进展。巧妙运筹,使台海局势朝着有利

形势与政策(论当前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

当前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 当前,国际形势正处在一个十分微妙的时期。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中国在国际中的地位不断攀升,面对中国的日益强大,各国观点不一,正所谓几家欢喜几家愁,有支持中国不断发展的国家,也有畏惧中国发展的国家。 当前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将是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的基本态势。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曾明确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强调“任何事物的发展和运动都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国际形势的发展也是绝对的,是出于不断变动之中的。 冷战结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国际格局最主要的特点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占据全面优势,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当时国际形势大有美国一级化趋势,但是进入21世纪特别是伊拉克战争后,这种美国一级化得国际格局逐渐出现向多极化转变的趋势。而当前,国际形势正经历冷战结束以来最深刻的变化和调整,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引发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的消长变化,多级化趋势更加明朗。大国互动频繁,相互依赖性凸显,合作面总体上升。国际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起伏跌宕,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因素进一步交织,气候变化、粮食及能源安全、传染性疾病等全球问题更加突出,对国际关系走向的影响增大。中国发展的内外关联度进一步增强,与世界的关系正在发生历史剧变。在此背景下,美国对华政策调整以及我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尤其受到广泛关注。 从克林顿到小布什,美国的对华政策一直延续着先较量,后合作的传统,但奥巴马却改变了这一惯例,自上台之后就不断向北京释出善意,强调中美合作的必要,中美关系在奥巴马时代出现高开高走的良好态势。 从上海到北京,不论是与青年学生互动,还是和中国领导人会晤,奥巴马的首次中国之旅尽显和平与谨慎。除了在经贸和人权等问题上不愿多做让步之外,美国总统的对华政策展现出别样柔情,中美关系也呈现出更为密切的发展态势。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我国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积极参与应对危机的国际合作,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更加重视中国的发展经验。国际社会高度评价我国在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以及重大国际地区问题上所发挥的建设性作用,各方面对我国借重与合作的一面持续上升。另一方面,国际上过高估计中国的发展水平,要求中国承担更大的责任的声音也在升高,有的还有意散布“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等论调。 新形势下,我国外交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同各大国的关系总体稳定。一批发展中国家加快崛起,推动世界力量对比进一步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我同周边国家友好合作关系深入发展。我国在当前的国际体系改革过程中处于相对主动的地位,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建设性作用。在准确把握机遇的同时,更要清醒地认识挑战。既要正视我国全球性影响日益增大的事实,同时又要坚持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的这一基本定位,要坚持承担与我国实力相称的国际责任,在国际事务中继续发挥重要建设性作用。 当前我国外交工作的根本任务:维护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外交政策:总体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每个阶段有所调整。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50年代中期 面临环境:美国的孤立敌视政策 外交目标:争取国际社会的承认 外交政策:外交三大决策,“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重点是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该阶段成果: 1、基本肃清了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巩固了新生的政权; 2、与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建交(南斯拉夫除外,受苏南关系的影响)与一 些民族主义和北欧的国家建交; 3、赢得了朝鲜战争的胜利,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显示了新中国的地位和作用; 4、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赞誉。 第二阶段:50年代中期——60年代末 面临环境:世界动荡、分化、改组;中苏出现分歧并扩大;国内全面开始建设社会主义 外交目的:推进世界革命 外交政策:放弃“一边倒”的政策,提出依靠广大的亚非拉国家,反对帝国主义,重点是发展与广大的亚非拉国家的关系 该阶段成果; 1、与包括法国在内的20多个国家建交 2、由于中国的睦邻友好政策,用大约十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了与接壤国家的 陆上边界问题和华侨的双重国籍问题。 3、中法(1964年建交)建交使该时期的重要成果。 该时期外交特点: 1、夸大了广大亚非拉国家的力量对世界的形势估计过于乐观,并带有强烈的意

识形态色彩(而不是以国家利益为外交政策的依据) 2、该时期的外交树敌过多,具有四面出击的特点,但是总体来说,中国外交还 是不断前进的。 第三阶段:60年代末——70年代末 面临环境:中苏严重对峙,中美关系开始缓和 外交目标:缓解苏联的威胁,改善所处的国际环境 外交政策:“一条线”“一大片”的联美反苏政策。一条线,即按照大致的纬度画一条线连接从美国到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和欧洲的战略线。一大片即并团结该战略线以外的国家,就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反对苏联的霸权主义。 该阶段成果: 1、1971年第26届联大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关系改善; 2.70年代中国同70多个国家建交基本完成了与西方国家的建交过程形成第三次建交高潮,至1979年底已与120个国家建交,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第四阶段:80年代——90年代 面临环境:国家局势缓和,中国开始启动改革开放; 外交目标: 为国内的经济建设创造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外交政策: 1、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同时又赋予了新的内涵; 2、科学判断战争与和平的形势(提出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 3、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政策; 3、确立了对外开放为长期的基本国策; 4、以“一国两制”来促进国家统一; 第五阶段:21世纪以来 面临环境:国际多极化、民主化趋势加强 外交目标:中国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积极谋求建立新型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提出“和谐世界”的理念。 综述 外交政策必须服从国家总的形势和国家利益的需要,服从于现代化建设的大局,故国家利益的需要是其唯一的依据,而不是以意识形态和政治色彩的为依据。

2020中国周边外交政策

2020中国周边外交政策 为我们今后面对世界的分析能力奠定基础.从形势与政策的学习中,我了解它对我们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仍要继续坚持“实 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八字方针。时代发展极大程度影响着我们发 展的道路,根据时代发展趋势,从而提高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具有 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认真学习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我们 必须从不断学习中提高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 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 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树立个人目标,从一个个小目标开始,努力奋斗,一步步努力完成,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四有”的优秀 大学生;学习形势与政策,积极结合自身,我们应该抓住新的战略机遇。只有国家的昌盛,才有个人的好发展。同样在这个沧桑巨变的 时代,如何做到顺应时代的潮流,更好的为国家做贡献。中国的发展、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的发展是非常快的,每年以8~9%的 速度发展,世界惊呼: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中国的改革开放带来 了经济展,同时也带来了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在国际事务上 越来越显得举足轻重,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重要贡献。随之而来 的起了“中国威胁论”这一说,但这实一些国家的无稽之谈。基于 以上分析我认为中国的发展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要保证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不要错过珍贵的和平年代。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使国防、科技、教育、基础设施等方面得到提高,才能充分保障国家安全。 二、要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外交政策。有了良好的外交,才有良好的国际环境,才能吸引外资,为经济建设做出贡献。关注世界。当今世界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 时代过去了。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 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们应该做的。其次,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要力量。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

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政策浅析

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政策浅析 ——解析当前国际形势,把握国家对外政策关键 网络工程0912班 2009811057 摘要:以对当前国际形势发展趋势以及特点的分析为切入点,体会当前国际形势的纷繁复杂,主要从世界经济复苏与风险、世界局部性战争、美霸权主义以及防恐新形势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把握时代的脉搏,看清国际形势。当面对国际形势发展带来的挑战和机遇的时候,我国将以更主动的姿态展开全方位外交,积极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维护了总体有利的外部环境。主要从开展峰会外交、稳定和发展同主要大国的关系、深化同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以及积极参与解决热点和全球性问题展开外交。 关键词:国际形势经济复苏防恐新形势外交政策 随着世界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的前途命运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面对国际各种力量的此消彼长,中国既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复杂激烈的国际竞争。因此,全面理性认识和把握当前国际形势特点和趋势,对于制定正确的对外战略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当前国际安全形势发展趋势及特点分析: (一)、世界经济在调整中缓慢复苏,仍面临诸多不确定风险 首先,在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各国经济复苏的不同步、不均衡特征越发突出,全球复苏进程相对缓慢。美、欧、日等主要发达经济国家复苏乏力,亚洲、拉美和非洲经济增长较快,发展中国家发挥着全球经济增长引擎作用。发达国家大规模刺激计划效用衰减,结构性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受自身发展水平制约,不同程度地面临通胀压力,短期内难以填补全球需求缺口。 各主要经济体加紧反思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和管理模式,围绕新的发展制高点的竞争不断加剧。美国政府将经济繁荣列为国家力量源泉,继推出“出口翻番”、“再工业化”和新能源发展战略后,又宣布基础建设投资计划,力图通过强化实体经济和出口能力重塑美全球竞争优势。欧盟提出转向知识创新经济,实现经济健康和绿色发展,增强欧盟经济包容性和社会向心力。日本公布“新增长战略”,将转向利用国内要素和扩大对外开放并举的需求引导型增长。同时,很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仍面临自然灾害、流行疾病、能源资源、粮食和水资源短缺等发展瓶颈,可持续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 (二)、世界局部性的战争、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 突尼斯总统本?阿里14日晚突然离境,携家人于15日飞抵沙特阿拉伯。首都突尼斯市14日晚至15日晨发生暴力事件,军队进入市区,维持秩序。本?阿里1987年接任突尼斯总统,于1989年4月正式当选。此后,他四次连选连任突尼斯总统,执政至今。这起戏剧性事件的导火索,是突尼斯城管“粗暴执法”,逼一名小贩自焚身亡,引发全国骚乱。,其多米诺骨牌效应更是波及到了北非、中东地区的多个国家,引发了世界各国的关注。从本次风波事件来看,北非、中东国家将进入内部纷争加剧的多事之秋,目前整个动荡局势还在延续,尤其是利比亚还在采取武力镇压,从而爆发了内战,国际

当前中国外交的主要特点

当前中国外交的主要特点 摘要:新中国对外建交以来,在不同的国际形势下,实行了不尽相同的外交政策。但其主要特征离不开一个“和”字。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国际局势保持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 中国作为目前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活力无限,后劲十足,正慢慢崛起为世界强国,而世界的焦点纷纷聚焦于此,怀疑与赞美,阻挠与合作也集中在我们身上。所以我们要积极增进和世界的交流与合作,在影响世界的同时,也要让世界了解中国,中国当代的外交是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新时期外交和平发展和谐世界 新中国对外建交以来,在不同的国际形势下,实行了不尽相同的外交政策。从新中国成立到五十年代中期,中国外交实行了“一边倒”政策,与苏联结成了友好的同盟关系。从五十年代后期至六十年代末,中国面临着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压力,“实行两个拳头打人”政策,同时对抗美苏的压力。在这个时期,中国大力支持亚非拉人民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的正义斗争,加强同它们的政治、经济合作,不断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与发展中国家的外交取得了显著进展。从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末,中国为缓解苏联的压力,提出了“一条线”、“一大片”的联美抗苏的外交政策。九十年代,国际形势发生急剧变化,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挫折。面对更加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国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坚定不移地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把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回首二十世纪的新中国外交政策,主要特点都离不开一个字“和”,奉行的是和平共处原则,和谐相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我们中国自古宣扬“以和为贵”的理念。无论内政还是外交,“和”都是我们总的方针政策的指向。放眼当前我国的外交,“和”亦是重中之重。我们强调和平崛起,既要能和平的与世界共存,同时要不断的发展。我觉得中国当代外交呈现了这样几个关键字:“以和为贵,和平共处;合作共赢,共谋发展”。

中国周边外交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中国周边环境外交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要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首先要有良好的周边环境。周边是我国利益最集中、对我国影响最直接的地区。周边形势的好坏,与我们的国家利益息息相关,它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抓住、用好和延长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目前,党中央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提出了新时期中国外交的总体布局:大国外交是关键,周边外交是首要,对发展中国家外交是基础,多边外交是重要舞台。其中的周边外交被放在首要地位,足以说明周边外交的极端重要性。近年来,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与周边国家互为战略依托,推进合作共赢”的周边外交政策,与周边国家的政治互信、经济交融和安全合作日益深化。各国对中国期待和倚重增加,对华友好成为周边大多数国家的主要政策取向,我国周边安全环境明显好转。 但是,中国目前所面临的周边国际形势和挑战是不可忽视的。首先,当属中国的领土问题。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中国成功和周边国家签订了领土合约,然而,依然存在很多领土存在争议,亟待解决。中印的边界问题已经延续多年,印度在藏南地区布置了相当雄厚的军力,中国在南海的领海也不断受到一些亚洲小国的侵占,越南、菲律宾等国在南沙群岛派遣了大量自己的海军,随着日本扣押我国船长事件的发展,中日钓鱼岛问题再次成为国际外交的焦点,中国必须做到领土完整,主权独立。 其次,面对日益发展的中国,一些不怀好意的国家不断提出“中国威胁论”,近年来中国周边国家更是大肆购买先进武器,炮口全部对向中国。日本自卫队的规模不断扩大,意图也越来越明显,朝鲜半岛局势近日非常紧张,处于特殊位置的中国,又成为了这次事件的焦点。美国对朝鲜半岛局势介入,和韩方举行海上军事演习,又一艘航母驶入东太平洋,这对中国来说是莫大的威胁。 我国周边安全环境明显好转,使中国周边外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那么到底面临着哪些方面的机遇呢? 一.被倚重期待的机遇

国际局势与中国外交论文

国际局势与中国外交论文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下,国际局势变化微妙,当下的国际是以美国、俄罗斯、日本、欧盟等为主轴的,各国都围绕着自己的利益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进行着竞争与合作。在利益之间的竞争中,美国日本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科学技术的发达和经济实力的强大,在利益的竞争中处于有利的攻势地位,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则处于守势地位。在当下的国际局势下要想在国际潮流中站稳脚就必须发展强大的经济实体,采取正确的外交策略,才能使自立于强国之林。 关键词:国际局势;中国外交;和平发展 一、当前国际形势 世界政治对多极化 世界政治走向多极化是大势所趋,但其发展不会一帆风顺。多极化格局将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是世界力量的重新组合和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各国都把国家利益放在对外关系的首位。冷战结束后,在国际旧秩序的运行机制下,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美国想构建单级世界,谋取世界霸权,南北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全球化条件下第三世界国家的整体利益呈分化态势,在国际舞台上合力作用的发挥受到制约,国际新秩序的建立还将有一个长期的过程。[1] 国际形势总体和平,局部动荡 当前国际形势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

大主题,国际形势在总体上是和平的,大多数国家都把发展本国经济作为第一要务。 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上不稳定和不确定的因素还很多,世界仍然不太平。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对世界和平存在一定威胁,地区之间特别是中东地区局部动乱频繁爆发,国际恐怖主义活动日益猖獗,核危机的存在这一切都造成世界格局的不稳定。 同时,国际多边军控谈判停滞不前,军备竞争有增无减,主要大国启动核武库更新换代,太空争夺已现端倪。这一切都充分说明核裁军、防扩散问题依然困难重重。另外,频繁发生的海盗活动、国际贩毒等事件也严重国际社会的安全。目前的国际热点不少,而且有增多之势,如非洲之角形势、伊朗—美国关系、俄罗斯—格鲁吉亚关系、乌克兰危机、美国在东欧几个国家部署导弹防御系统问题等。 大国关系的调整 近年来,大国之间的磋商与合作大大加强了,共识和利益汇合点增多了,共同利益也相应拓宽了。各大国通过一系列的高层互访加强了彼此之间的联系,推动了大国关系的发展,建立了各种不同内涵的“战略关系”、“伙伴关系”。大国之间关系的调整是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表现,同时还推动了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发展。 大国关系的调整有着深刻和复杂的原因,首先是因为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使各国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程度加深,使经济外交越来越多地成为大国外交的首要内容。因此,大国关系的调整的主

形势与政策论文800字

形势与政策论文800字 国际环境对我国利大于弊、积极因素多于消极因素的总体状况没 有改变,但某些挑战和问题有了新的发展,值得关注。 一、国际局势保持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战争、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 当前,大国关系继续以合作为主调并保持相对稳定。 美欧、美俄之间因伊拉克战争出现的矛盾有所缓和,虽然双方之 间深层次的矛盾和分歧并未消除;中美关系在台湾问题、经贸问题等方面面临新的考验,但双方的合作领域与共同利益仍在扩大,双边关系 中的相互依存性进一步加强;中俄、中欧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巩固,合作关系继续加深;中日政治关系虽因日政界对二战态度、双方领土争端等问题而受到较大干扰,但双方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和民间往来仍然 高潮迭起,足见中日友好与合作基础深厚,日趋成熟,双边关系发展 大势已不为局部问题所左右;中印政治与经济关系均保持积极态势,对促进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对稳定的大国关系,反映和平与发展作为当今世界的主流不可 逆转。 然而,当前国际形势亦有相当严峻的一面。 地区性的战争和暴力冲突此起彼伏,局部性的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当今世界很不太平,和平与发展面临的问题愈加紧迫。 局部性的战乱、动荡与紧张已从三个方面对世界和平、稳定与发

展带来严重冲击。 地区性冲突、战乱的增多和加剧,必然导致大国利益关系的复杂化,对大国关系构成负面冲击,在一定情况下甚至有可能引起大国之 间矛盾的激化,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二、霸权主义是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美霸权主义在伊拉克虽遭受挫折,但元气未伤,美谋求单极世界霸权的势头仍将延续相 当一段时期;单极与多极之间的国际秩序之争,仍是国际斗争的主线。 目前,由于在伊拉克遭受一定挫折,美霸权战略的策略和手法有 所调整。 美在伊战后治理问题上面临的困境超出布什政府当初的想象。 伊战后,美在伊拉克迅速稳定局势、以美式民主改造伊拉克社会 以及将投放在伊拉克的大批美军战略力量抽出他用等计划不仅一一落空,而且不得不面对伊战带来的种种问题和压力。 美在伊拉克等问题上的姿态变化虽暴露美难以单枪匹马独步世界,但与越南战争不同,在伊拉克受到的挫折并未使美伤筋动骨,没有动 摇美推行强权政治所依赖的实力基础,亦难以使布什政府对其霸权战 略进行全面反思,从根本上吸取教训。 三、国际恐怖主义反弹强烈,国际反恐斗争形势严峻;美国反恐战略对国际反恐斗争之局限和弊端进一步显现;国际反恐斗争中双重标准问题反映出国际反恐阵线的内部分化倾向。 今年以来,国际反恐形势出现若干新动向。

中国周边外交政策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中国周边外交政策 概述 1.近年来,中国的边海形势日益严峻,对中国的周边外交构成了巨大的考验和挑战。东海,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继续僵持;在南海,中国同菲律宾等国的海洋权益争端不断加剧;美国介入中国周边问题,协助其他国家对中国压制,以期望打击中国的发展。中国与印度的领土争端问题长期僵持不下,去年出现了中印“帐篷对峙”事件。此外,陆地边疆的安全问题较之往年更为突出。“东突”势力在新疆的恐怖活动没有停止;西藏的一些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此外,由于朝鲜半岛问题持续升温,我国东北边疆的安全形势也面临考验。中亚与中国特别是西北地区的安全有密切关系,中亚的风吹草动都会通过种种途径传导到新疆,对中国安全造成影响。 2.周边外交的新挑战是中国迅速崛起引起的多重反应之一,且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由“弱势中国”下的关系向“强势中国”下的关系演变。当前,重要的是准确把握周边形势,作出正确的判断。把握中美关系大局仍然是核心,积极与美国达成和平发展协议。应继续深化中国东盟合作,“打造自贸区升级版”,加大对东盟国家的投入。面对具有争议的问题采取适当的“搁置外交”,以双赢的态度去对待问题以缓解问题,维护国家间的共同利益。 3.未来一个时期,是中国崛起的重要阶段和关键时期,也是中国崛起面临许多现实挑战和困难的时期。在这一阶段完全依赖“柔性”的手段,在若干强大的障碍与阻力面前,我们需保持更加高度的坚定性。在若干强大的障碍与阻力面前,我们需保持更加高度的坚定性。 感想 1. 我国周边形势可谓四面楚歌,利益冲突不断,再加上美国的参合,使得安全形

势日加严峻。不过当今世界的主题还是和平与发展,想必各国都会本着和平发展与有利于本国长期发展的态度出发来解决问题,因为只有和平解决问题,接受挑战,抓在机遇,才能在新的世界竞争中处于有利形势。当然,我国还必须提高综合国力,因为弱国无外交,只有我们足够强大才能给他国威慑力,才能不被他国所侵犯,才能维护我国的合法利益。 2.我认为,我国周边问题不仅仅给我们带来了麻烦,更是刺激着我们的发展。我认为“敌国外患者”对我国是有好处的,就是因为这些外患,所以我国在不断努力变强,不敢停下脚步,一直走在强国之路上。就是因为这些外患,所以我们的爱国热情不断升温。 3.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头脑,要时时警惕、处处防范。机遇与挑战并存,挑战也是一种财富,它可以鞭策我们努力奋斗,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维护国家安全,保障我国立于不败之地。提高国家的实力靠的是中央正确领导,更要靠全国人民齐心协力。所以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要努力为中国富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4.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头脑,要时时警惕、处处防范。机遇与挑战并存,挑战也是一种财富,它可以鞭策我们努力奋斗,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维护国家安全,保障我国立于不败之地。提高国家的实力靠的是中央正确领导,更要靠全国人民齐心协力。所以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要努力为中国富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中国对周边国家的外交政策

●看中国周边国家,分析外交对策(6) 尼泊尔国小势弱,但我们与尼泊尔发展关系,促进贸易本身就可让印度疑神疑鬼,这是另一形式打压印度,另外让我们的商品通过尼泊尔进入印度市场也是一个办法。 中亚也可看作我们的后院,我们与中亚国家没有利益冲突,并且共同面临国际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势力的威胁,这使我们与中亚国家有着共同的切身利益,上海合作组织正是这种利益的反应。我们应利用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把中亚国家紧紧地拉到我们这一边,不让美国从中作梗,离间我们与中亚国家的关系。同时,苏联解体后,中亚国家经济一直萧条,这正是我们中低档商品大举进军的好时机,我们应充分利用与中亚国家的良好政治关系,让我们的商品占领中亚市场,并以经济促政治。 虽然美国与我们并不接壤,但美国对我们的周边局势影响很大,就不能不谈论美国。 可以说,美国是世界上所有热点地区的动乱之源。美国最希望别人之间发生矛盾、冲突,自己从中渔利。美国利用日本的短视、贪婪,唆使日本推出"周边事态法",使中日及日本与东亚其他国家之间增加不信任感、相互提防;在东南亚炮制"中国威胁论",增加东盟对中国的恐惧感;挑唆菲律宾、越南等国侵袭中国渔船。这一切都不利于我们与东亚、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团结、信任,增加了紧张气氛,特别令人气愤的是,近年来变本加厉支持"台独"运动,向台湾出售先进武器,使得台湾海峡变得紧张起来,美国的所作所为,就是希望东亚各国相互提防、相互削弱,无暇挑战其霸主地位,尤其是阻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紧张的局势还使得美国可以借机推销其军火。不仅在东亚,在世界其它地方,美国也是设法挑起冲突,制造紧张局势,然后从中渔利,再装模作样地充当调停人,或者干脆直接派兵干涉,好一个"和平卫士"、"世界警察"。与美国商讨解决问题,简直就是与虎谋皮。 美国极其虚伪,以"人权卫士"自称,高喊人权理论,高唱"人权高于主权",美国极其"关心"别国的人权,并以"人权"要挟、制裁、干涉别国,实质是挂羊头卖狗肉,尽干杀人越货的勾当,科索沃战争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资本家是极其自私的,它怎么可能真正关心别国人民的死活呢? 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美国把这一原则发挥得淋漓尽致。日本是美国手中的一条忠实走狗,唯美是瞻,可谓是朋友中的朋友,正如上文提到,一旦日本威胁美国的霸主地位时,美国立刻就翻脸不认人,提出"日本威胁论",《第二次美日战争》也出来了。苏伊士运河战争,美国竟然与苏联、中国站在一起,帮助埃及对抗自己的盟友英国和法国,原因很简单,英国和法国威胁到了美国的中东利益,美国不允许任何国家插手中东,它要独自主导中东局势。为了利益美国可以六亲不认。不要相信什么"意识形态冲突论"、"文明冲突论"等鬼话,对美国而言,只有"利益冲突论"。一些人指望通过讨好美国,可以增加美国对我们的感情,以后有什么事可以好说话,这是极其幼稚的想法,对美国不要指望有什么"感情储备",美国需要你

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战略的变化

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战略的变化 摘要: 新中国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外交理念经历了许多变化。特别是近几年国际形势风云激荡, 各种矛盾交错发展, 挑战纷呈, 世界局势错综复杂, 变化剧烈。这种状况将继续延续并影响到当前国际形势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信息网络化、科技高新化的背景下,我国外交战略也发展了变化。谈及中国外交的“战略转型”,中国过去三十年外交的成功经验就是在不同身份间保持了平衡。中国跟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周边国家、多边国际对话机制都保持了良好的关系,并把这多种关系细腻地缝合在一起。中国外交从经济角度追求双赢,从全球治理的角度维护稳定,这两方面都很重要。全球化进程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下实现的,它从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三个方面加强了美国及西方的国际地位,同时给中国的外部环境带来巨大压力;中国要想顺利融入全球化,分享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和利益,在21世纪初期必须在顶住“西化”和“遏制”压力的同时,与西方国家保持良好的关系。机遇蕴含在挑战中,只有成功应对挑战,才能抓住机遇。 关键词:国际形势、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信息科技、中国外交 外交是国内政治的延续,但有别于内政。研究外交并制定对外政策,需要知己知彼、学贯东西;必须立足于对世界大势和各国国情的深刻认识,而绝不可以一厢情愿、以己度人、或单纯地“以德报怨”。无论是两国间的双边关系、抑或更为广阔的国际关系的格局,实质上是各国在实力基础上通过各种手段追求国家利益而相互博弈的结果。实力是决定格局的基础,格局反过来又加强或削弱一国的实力。在国际斗争中,一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不仅取决于其政治、经济和军事的综合力量,还在于该国运用何种外交战略。高明的外交手段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一国实力的不足。 因此,我们必须十分清晰地了解我们的对手国际行为的特点和规律、思维方式、民族心理以及相应的外交战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有效地和最大限度地实现我国的国家利益。新中国外交仍不同程度地受到“重脸面而轻实利”、“和为贵”等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 一.当前国际形势 全球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地理等多个层面,正如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所说的,“伴随全球资本主义的是一种文化与政治的全球化过程”。不过,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化的核心

新时期的中国外交

新时期的中国外交 中药学11(2)班吴龙子110650125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政府充分展现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多边外交能力,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其核心主要由以下几方面构成:第一,关于和平与发展问题。改变了原来一直强调战争危险的观点,强调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第二,在新时期,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具体地表现为不结盟政策。中国之所以不结盟,一方面是总结经验,感到结盟就会在某种程度上受制于人;另一方面也因为认识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已经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如果同任何超级大国结盟,就可能影响世界战略力量的平衡,不利于国际局势的稳定。第三,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与合作,这是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第四,积极发展睦邻关系。建立和平的周边环境对中国的国内建设、对亚太地区以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起了积极作用。第五,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新中国初期外交特点是独立自主、和平、反霸和不称霸、属于第三世界、全方位开放以及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随着时间的流逝,现在的中国外交政策更加完善,全方位的外交、机制性的外交、多边外交等等,使得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 一全方位、多边的外交政策 全方位的外交,在这些外交活动中既包括了发达国家,更多的是发展中国家;既有欧美国家,又有亚非国家;既有大国,又有小国;既有中国的周边国家,又有与中国远隔重洋的国家,这种全方位的外交政策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一大特点。这种多边外交的好处在于,可以与多个国家在一系列重要问题上取得共识,可以稳定与改善与整个地区的关系。多边外交有两种不同的模式:一种是与东盟、非洲这样的多边外交,即多个国家代表聚集在一起的外交活动;另一种是多个国家为了解决同一问题而进行的一系列的讨论活动,如关于朝核问题的外交活动。 二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和谐世界 和谐世界的思想是中国向世界表明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政策宣言。中国不仅希望和平,而且追求在和平的基础上缓和国家间关系。我们不仅考虑自己的经济发展,同时也考虑自身经济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关系,达到共同发展经济共同进步的目的。中国政府在维护世界和平战略思想的指导下,提出了中国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这不仅对世界和平作出了庄严的承诺,而且也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指导思想。它明确了中国自身发展与外部关系是一个和谐相处的关系,为国家经济的快速稳定的发展提供了前提。 三结交更多的同盟国 中国从建国之初就奉行不结盟的政策,但中国虽说不结盟,但我们还是有那么多的兄弟之国,他们在支持着中国前进,我们需要这些兄弟,这些兄弟也需要中国。长久以来,中国的兄弟之国中最数朝鲜了。朝鲜是个小国,而且在上个世纪它同样是社会主义国家,抗美援朝让中朝结下了生死之交,但就在1994年

精品—形势与政策论文20---形势与政策论文,有关20--年国内外大事三篇

精品—形势与政策论文20**|形势与政策论文,有关20**年国内外大事三篇形势与政策论文,有关20**年国内外大事(1) 通过本学期的《形势与政策》课,我对当今变幻多端的国际形势有了一定的了解,更加的关注大学生就业创业。这有助于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思想的成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我们大二的学生来说,就业创业的主题便成为我们同学共同关注的热点。 当前中国人才过剩,劳动力价格越来越低,越来越多的人不能及时就业,随着高校的扩招,金融危机的袭击,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国家的许多政策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给予我们许多的优惠政策。我们只有把握住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并适应这种趋势才能成就自己的事业!面对如此大的竞争压力,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是需要自主创业来为自己铺路。 当今世界形势发展变化很快且十分复杂,正处于旧格局解体走向新格局的过渡时期,分析当前的国际格局,应该说还是一个以美国为超级大国,以欧盟、俄罗斯、日本、中国为大国及国际集团的形式。我认为中国的发展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要保证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不要错过珍贵的和平年代。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使国防、科技、教育、基础设施等方面得到提高,才能充分保障国家安全。 二、要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外交政策。有了良好的外交,才有良好的国际环境,才能吸引外资,为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经过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我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实的了解,使我对目前大学生就业创业有了一定的想法。大学生就业创业这一个主题是最比较吸引我的,听完后使我受益匪浅,感触很多。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央的有关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我们认识到,形势与政策左右我们的发展,对我们具有重要意义。史有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应为适时务者为俊杰。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最大环境、最大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很具体,也很深远.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诚、勤、信、行的大学生;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利用形势与政策,实现自我发展。树立一个远大理想,做一个成功人士。 通过老师的讲解,我意识到未来不能只有天马行空的虚无,更重要的是要从现在开始去行动,去亲手缔造自己的未来和人生。大千社会,无奇不有,作为大学生,我应做好心理预备,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念,从零做起,从基层做起,最终定能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不能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应该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我们大学生正是青年,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力,最有创造性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