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分层考点

社会分层考点

社会分层考点
社会分层考点

社会分层考点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分层】(P1):指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因社会资源占有不同而产生的层化或差异现象,尤其是指建立在法律、法规基础上的制度化的社会差异体系。

2.【社会结构】(P5):指社会各要素或各部分相互之间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关系模式或互动模式。

3.【地位相悖】(P19):声位地位与经济地位常常不一致,比如声望地位很高的人财产地位却可能比较低,对于这种不一致的情况,社会学称之为“地位相悖”。

4.【先赋地位】(P21):指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不经过后天努力就获得的地位。

【自获地位】(P21):指不是先天具有的,而是通过后天努力而获得的地位。(此题是2选1的考,所以归结为一点)

5.【阶级关系结构化】(P98):吉登斯认为社会上存在的三种市场能力可产生相应的三个基本阶级,在转化过程中有一些因素发挥作用,这个过程称之为阶级关系结构化。

6.【社会屏蔽】(P110):各个社会集团都试图将获得资源的机会和可能性归属到具有某种资格的小圈子里,社会屏蔽就是为此设定的这样一套资格的程序。

社会排他(P110)本质上它是一个社会集团采用合法手段牺牲另一个社会集团的利益,从而维护自身的利益。

7.【文化缓冲带】(P116):在中产阶级与工人阶级之间存在着的由大量低层白领构成的社会流动缓冲区。

8.【晕轮效应】(P175)除供应与需求外,有时候一些象征意义或假象也会影响社会地位和报酬。

9.【精英配置】(P303)指社会中不同类型精英群体的比例关系。

10.【社会距离】(P18)是反映社会关系亲密程度和等级的指示,可以用来区分社会阶级。

11.【权利】(P56):指在一种社会关系内,行动者即使遇到反抗也能贯彻自己意志的可能性,不管这种可能性是建立在什么样的基础之上。

12.【权威】(P56):是有特定内容的命令被特定的人群服从的可能性。

13.【社会流动】(P2):指人们的地位、位置的变化,它包括个人或群体在社会分层结构中的位置的变化和地理空间结构中位置的变化两个方面。

14.【精英互换】(P304):指政治精英、经济精英和技术精英之间的流动

二、简答题

1.形成社会分层的机制是什么(P7)

答:社会分层形成的机制有三个,第一,社会制度、社会文化定义了社会资源的价值。不同制度、不同文化的会关于什么有价值、什么无价值的定义并不一定。第二,社会分配规则决定了这些资源在不同的位置的社会群体中如何分配。计划经济时期是按级别进行资源分配,改革开放后,市场原则在社会分配规则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第三,社会分层机制形成的最后一个方面是社会流动。社会流动将社会中的个人或社会群体引导到社会分配的高低不同的层级位置上去。这种流动最终还是受到社会制度社会文化的制约。

2.社会分层目标(从功能论和冲突论两方面)简述其目的和对它的评

价(P11)

答;冲突论的观点认为,社会分层的目标是发动和组织社会运动、阶级斗争,它强调社会不平等与冲突的一面,被认为是激进主义,而功能论则认为社会分层是调和各利益群体或阶级,避免冲突的发生,被称之为保守主义。

评价:伦斯基认为,激进主义常常采用从性质上区分的方法,保守主义常采从数量上区分的方法,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是社会科学的两大主要探讨方式,两种观点都正确,但都有缺点,因为两种观点在强调现实的某些方面时,都忽视了其他方面,而人类社会比这两个理论体系中的任何一个所承认的都更复杂,所以,对两种观点的综合是必须的。

3.阶级制度与其他制度(包括种姓制度、种族制度和欧洲贵族制度)的不同

答:种姓制度是一种以宗教为中介的分工制度,区分十分严格,等级尊卑很明显。种族制度是指根据种族将人们分割成不同的社会阶层从而加以区别对待,因种族的不同,其权利、义务也不同。贵族制度则是以爵位来区分等级的不同,一般以占有土地的多少来确定分封爵衔之高低,主要可分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这五等。又根据是否可由后代继承分为世袭制和终身制。总的来说,相比之下,阶级制度没有区域限制,强调经济上的差异,即生产资料的占有与否,阶级的流动性会比其他制度大,经过后天的努力,下层阶级可以向上流动。阶级分布没有固定的区域性,阶级内部不仅强调有相同的经济地位,还要求有共同的阶级思想和社会互动,其他制度并没有要求内部人员的社会互动与阶级意识的统一。另外,不同阶级没有明显的外在标志,不同阶级的人生活方式会有区别,但在权利义务上没有很大差别。

4.韦伯提出阶级斗争形成的四个环境条件(P38)

答:第一,有直接的、集中的利益冲突的目标或者敌人;第二,人数众多的成员处在一种相似的阶级地位上;第三,大型人群在空间上的相对集中;第四,斗争目标明确。

5.身份及身份群体的基础?由什么维持共同体的界限(P39)

答:基础有三,第一,生活方式,第二,正式的教育。第三,出身的声望或职业的声望

维持手段:第一,门当户对的婚姻;第二,垄断特权获得的方式;第三,发展处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第四,行为惯例想进入该圈子就得按照惯例行事;第五,来自出身的排他,即先天获得的社会地位。

6.涂尔干社会分层(功能论)的观点(P42)

答:第一,分工是必须的,并且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分工体系也越来越复杂;第二,在任何社会法人分工体系中,总有某些工作被视为比其他工作更重要;第三,社会上人们的才能、知识、智力、技术水平各不相同;第四,如第三点所说,就让最有才能的人担负最重要的事,让弱者承担较轻的工作,这成为社会分层的基本原则;第五,社会分工体系中各种角色、职位的配置有一定的比例,不是任意的。

7.三大家的分层理论比较(P45)

答:马克思所探讨的是阶级社会分层,“阶级”本身是一种历史现象,阶级的产生是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的,私有制出现后,社会就分化为不同的阶级。同时,阶级的形

成是一个从“自在阶级”走向“自为阶级”的历史程,而阶级斗争则构成了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强调阶级共同体,看重是否占有生产资料,认为经济地位、经济利益相同的群体会形成紧密联合的共同体,这种共同体甚至没有地域、国籍的差别。

韦伯确定了社会分层的三个基本维度,即财富和收入、权利、声望,依次他陈述了三种共同体,即阶级、政党和身份群体,韦伯并不注重阶级作为共同体的社会互动意义,而政党由于参与人群的限制也不具普遍约束力。韦伯着重以身份群体来区分社会阶层,身份群体是指社会声望、社会荣誉地位相似的群体。

涂尔干的分层思想由职业共同体分层和功能主义分层构成,他强调因职业分工不同而形成不同的职业群体,这种职业共同体具有社会整合的作用,形成有机团结的社会。

8.达伦多夫认为冲突形成(利益群体发展为冲突群体)的4个条件(P59)

答:第一,组织的技术条件(如组织中的干部、领导);第二,组织的政治条件(如非专制的政治制度);第三,组织的社会条件(地理位置相对集中);第四,组织的心理条件(组织成员相互认同);

9.强制型协作团体(P57)

答:达伦多夫认为权利权威是社会普遍存在的因素,表现为强制、压迫,任何一个组织,不管是政府、教会、企业、政党还是工会,表面看来它们都是协作型联合体,但只要有权威关系的存在,我们就会发现,这种协作或结合是具有强制性的,具有压制、约束性的,所以需要采用冲突模式分析。强制性协作团体就是用来解释这种现象的模型。

10.简述反对阶级概论的理由及对其评价(P60)

答:反对派认为,阶级的模式不适宜分析后资本主义社会,其理由有四,第一,历史的理由。阶级性质已经发生变化,资产阶级和劳工阶级都已发生重大变化,阶级更适合于分析19世纪的状况;第二,理论的理由。阶级强调的是经济的原因,而冲突可能是经济的原因,也可能不是经济的原因;第三,阶级概念本身也是含糊不清;第四,阶级和阶层的说法使得分析更为复杂。

评价:达伦多夫认为,在冲突和冲突群体的分析中,应该维持使用阶级概念,但他在使用阶级概念时候特别强调以下两点,第一,强调这是一种系统的社会冲突并且具有结构方面的原因;第二,阶级冲突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社会冲突。

11.有效的冲突调节需要具备的三个条件(P65)

答:第一,正在冲突的群体的双方都必须正视和承认冲突的必要性和真实性承认冲突对方的利益是一个客观事实;第二,冲突利益群体必须有组织,没有组织则一片混乱,冲突无法调节;第三,冲突双方必须遵守一些正式的游戏规则,这些规则提供了双方关系的基本框架。当然,冲突双方的立足点需要平等,只有这样,规则和制度才能发挥作用。

12.为何资产阶级没有爆发阶级冲突(P84环境的改变P102政治与经济分离P70

沃勒斯坦边缘观)

答:1.马尔库塞认为在发达的工业社会里,工人阶级已经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基本需要得到满足而失去了革命精神,发达工业国家的工人阶级已经失去否定性和革命性,不在具有承担历史使命的能力。2.吉登斯认为资本主义的稳定依赖于将经济与政治隔离开来,这样,工业组织变成一种非政府组织。如果不分离,任何一种对资本主义工业控制系统的威胁都立即

是一个政治问题,而把两者分离可大大降低这种风险。3.沃勒斯坦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属于核心区域国家,而东方一些落后国家属于边缘国家,边缘国家的无产阶级受到发达国家资产阶级、半边缘国家以及本国资产阶级的剥削,矛盾更容易激化。

13.“边缘化”“不平等交换”的概念(P66)

答:边缘国家或地区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过程就是边缘化,不平等交换是指剩余价值不仅从生产者身上转给其他受益者,而且,转移的方向是朝向核心国家,这样,不仅核心区域的无产阶级与边缘区域的无产阶级是不平等的分配关系,核心区域的资产阶级与边缘区域的资产阶级也是不平等的分配关系。

14.普兰查斯对阶级的定义(P87)

答:它表示结构的整体,表示一种生产方式或者一种社会形态的模式对承担者即他们构成社会阶级的支持者所产生的影响。制约阶级的是社会的整个体系而不仅仅是生产过程、生产关系或生产体系。他认为阶级表现在三方面,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

15.中国当下阶级定型化的表现和对其评价。(补充为何中国阶级分化不明显)(P104-107)

答:第一,阶层之间的界限逐渐形成;第二,社会下层群体向上流动的比率下降;第三,具有阶层特征的生活方式、文化模式也逐渐形成;第四,阶层内部得到强化。

评价:对此不必惊讶。任何市场经济社会,经济分化、分层的最终结果必然是出现分层结构定型化。虽然现阶段出现向上阶层流动率下降,但阶层定型化本身也许不一定造成长久的流动率下降。阶层定型化的主要作用是使社会流动循着一定的标准进行,因而更有规律。

为何我国阶级阶层分化不明显:当前中国社会分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利益碎片化,多种因素造成“多元与碎片”,所以,这种环境不利于阶级意识、冲突意识的形成。简单的说,这种利益碎片化有三个特点,第一是阶层分化与身份群体交织在一起产生了多元利益群体,关系复杂化;第二是户籍、地域的差异与阶层差异交织在一起,形成多元利益群体,直观的并不是阶级整体,而是户籍或地域分化群体。

16.如何理解社会流动与社会安全阀的关系、作用(P113)

答:帕金认为社会流动是最重要最具有政治意义的社会安全阀,它是实现政治稳定的根源。向上流动给下层阶级中那些精力旺盛、雄心勃勃的人提供了逃离下层阶级的渠道,于是减轻了因不平等造成的社会紧张,也通过这种流动把下层阶级中那些潜在的政治领导人吸收殆尽,削弱下层阶级的政治基础。而社会向下流动表面看起来会不利于社会稳定,其实向下流动的人不愿承认自己社会地位下降了,并没有改变自己的政治隶属感,他们更多的是采取个体的,个人自我调整的对应方式,而不会求助于集体的、共同的行动。因此下层阶级并没有扩大群众基础。社会流动使各阶层共同形成社会共识,于是稳定的社会秩序就可以实现。

17.中国文化缓冲带(P118)

答:第一,基层组织缓冲带。中国是组织资源最为发达的社会,在全世界,能够像中国这样,通过极为庞大的基层层级街道、社区居委会组织体系实现社会救助社会帮助的并不多见;第二,传统单位体制的缓冲带功能。90年代单位房改使得多数居民拥有自己的住房,这对缓解社会冲突有重要意义;第三,政治身份群体缓冲带;第四,新的社会保障机制起到缓冲带的功能。第五,子女地位上升对父母地位下降的补偿功能;第六,家庭内部的经济互补。这

是最具中国特色的社会缓冲机制,。

18.戴维斯-莫尔的功能主义分层原则(P167)以及功能主义的缺陷(P172)

答:第一,在任何社会中,均有某些位置在功能上比其他位置更为重要,需要具备特殊才能和技术者去承担。第二,在任何社会中,只有少数具有天才的人才有可能被训练成掌握这些职位技术的人,从而承担这些重要的职务;第三,将这些天才转变为掌握技术者,需要一定时期的训练,在这一时期中,受训者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和损失,有所牺牲;第四,为了使的有天才的人愿意经受这种牺牲从而获得训练,他们将来的位置就必须具有吸引人的价值,具有特殊的利益;第五,上述所说的稀有的、具有吸引人的职务包括:与职务权利相联系的福利条件,这些福利条件可以实现生活安逸,娱乐消遣,自我尊重,自我发展的好处;第六,这种对社会基本报酬获取程度的差异所造成的结果是不同的社会阶层获得不同的声望和尊重;第七,表现在稀少物品享有、声望尊重差异上的各阶层不平等,在任何社会中,都既起到正功能作用,又不可避免。

缺陷:第一,功能主义分层忽视了社会贫富差距不合理的一面;第二,功能主义的贫富差距观忽视了社会上以部分人在竞争中所面临的障碍;第三,功能主义忽视了社会上阶级现象;第四,功能主义分层理论无法解释现代社会中各种分工相互依赖、任何一个分工环节均不可缺少的事实。

19.阶级聚合体的分化(亦格伦斯基与索伦对于采用职业群体分析模式的论证)(4个点P137)

答:1、阶级认同弱化。当代的调查证明,多数工人并不认同阶级概念,在人们放弃阶级的同时却认同于具体的职业群体;2、社会屏蔽机制形成职业群体。现实中一些区域组织建立和实施一套屏蔽措施,如许可证、执照、证书等,防止非专业人士的竞争;3、职业层次上的集体行动。集体行动的策略是保护其群体利益,对下层职业群体采取屏蔽,对同层群体采取分工策略,对上层采用获取特殊利益保护的措施。4、从结果上看,也是职业群体更具实际意义。由于大的聚合体并没有集体行动,阶级分析的目标就变得十分有限,而现代社会屏蔽确实是在具体的职业层次上实现,社会互动的限制将产生和维持文化亚群体。这些小群体在长期训练赋予了相同的行为模式,对其生活方式、气质、态度进行分析时,采用作为共同体的职业分析就很具解释力。

20.赖特对阶级位置、阶级意识和阶级实践关系的微观描述(P202)

答:首先,一个人的阶级位置限制了他的意识;其次,一个人在受到地位制约的前提下,在

特定阶级意识的立场上选择了阶级的实践行动。最后,是阶级位置与实践之间的关系,既有一个人的阶级位置会在概率上限制它的阶级实践的方面,也有阶级实现放过来改变一个人的地位的情况。

21.桑德斯理论(P266)

答:桑德斯的观点与传统功能主义极为相似,他认为,在任何社会中,不均等现象都是长期存在的,从来没有过完全均等的社会。不均等的财产收入、利用资源配置的不均等去刺激人们积极工作并不是组织社会和管理社会的唯一方法。一个社会有可能均等地分配财产、收入。资源、地位等,但这种均等化的做法会造成更严峻的社会问题,因为在这种奉行均等主义的社会体系内,缺少适当的经济奖励,需要采用严厉的手段强迫他人履行其社会角色。

三、辨析题

1.韦伯认为,“在我们的术语中,阶级并不就是共同体,它仅仅代表一种共同行动的可能性和经常的基础。只是在下列情况,我们才可以说阶级:第一,在生活机会特定的作为原因的构成上有着一致性的人们;第二,这种构成仅仅是指商品占有与收入机会上的经济利益;第三,这种构成是处在商品的或劳动市场的条件下。”(P34)

答:此题答案就是这段话下面的所有内容,在此不述。

2.韦伯认为相似的经济利益并不一定形成共同的有组织行为(P36)答:韦伯在分析阶级行动时就认为阶级行动的本质是一种经济行为,这种行动建立在对手段与结果进行、权衡利弊的基础上,因此它是比较个体化的行动,不太容易形成集体行动。即使是有相似利益的群体,因为这样的行动取决于每一个人的抉择,而这个群体中的大多数人并不一定能够意识到他们的共同利益是什么,因此导致集体行动较难,所以韦伯既质疑阶级利益的概念,也质疑建立在共同阶级地位上的那种“共同行动”。

3.政党与政治权利的关系:阶级的真正故土在“经济制度”里,身份群体的真正故土在社会制度里,政党的真正故土在“权利”领域里。(P40)

答:理解以上几句话,无非就是说,产生阶级的根源是经济上的差异,身份群体是由社会评价所制约的声望决定的,而政党的活动旨在获得社会权利,施加影响而已。不能因为政党为了权力而生就说政党不好,每个政党都有自己明确的目标,或是物质利益或是信念等等。政党都会代表一定群体的利益,而政党内部成员也较为复杂,可能来自不同阶级。当然,韦伯认为政党都会趋向于官僚化,党徒越来越热衷于中饱私囊。关于韦伯对政党的观点概括如下:①政党的活动旨在获得社会“权利”,所以,政党活动的目标是要获得权力,是要施加自己的政治影响。②韦伯认为,政党是一种自由联合协会,参与者的目标,作为领导者是为了获得权力,作为积极的党员是为了理想或物质利益。

③政党有明确的政治目标,总是在有计划地争取某种目标,而阶级和身份群体就不是这样,他们并没有明确的政治目标。④韦伯认为主义型政党最终也会走上庇护型政党的道路,党徒热衷于追求物质利益。

4.吉登斯提出,只有当阶级冲突产生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时,冲突意识才会变为革命意识。(P103)

答:吉登斯认为如果没有革命的意识形态创造,没有政治的组织和政治力量的干预,仅仅由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产业模式不断走向成熟,是不可能自己生产出革命意识和革命行动的。因为影响革命意识的最主要因素就是在一种既定的生产体系内经历的相对性。而这种生产体系经历的相对性只有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才能体验到。总的来说,光有冲突不足以产生革命意识,革命需要明确目标和指导,而发生革命与否与资本主义社会的成熟发展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5.从下面这段话中理解霍特的思想“霍特等人认为,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确实发生了变化,比如白领工人的增加,体力工人的减少,所以,19世纪的阶级模式已转变为复杂的多元阶级模式。但这并不意味着阶级的死亡,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以阶级为基础的不平等继续存在”........(P279)

答:霍特认为

①在过去25年中,阶级的影响并不是持续下降的,而是有时上升,有时下降,是上升和下降的混合,是不断波动的

②今天的阶级概念和阶级模式比过去复杂多了,但复杂本身并不意味着阶级的死亡。

③他们还分析了当代资本注意到不平等问题,认为,不平等不是减轻了而是仍然相当严重

④阶级对选举是有影响的,工会、社会运动组织、政党在选举中的作用都是与阶级有关的

⑤阶级如同种族、宗教、民族、性别一样,是政治资源中十分重要的一种。

6.从下面这段话理解布迪厄的思想“总之,阶级的差异、阶级的冲突不仅表现在政治领域、经济领域,也表现在阶级成员的生活方式、生活空间、惯习和品味之中。阶级成员在惯习和品味方面的差异和冲突是阶级的差异与冲突在文化资本、符号资本领域的重要表现,所以,布迪厄认为他的研究大大拓展了阶级研究的领域”(P294)

答:布迪厄认为,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是由一整套非常细致的品味构成的,包括措辞、语

调、姿态、微笑等等,所以,品味也就成了阶级的一种象征和标志。同时,品味不仅是现实阶级的标志和象征,而且这种阶级的品味也会影响到阶级的后代,比如雇主、经理的子女与体力个人的子女在品位上就有重大差异。所以,品味作为阶级的象征可以代际继承。

布迪厄进一步认为,惯习、品味的差异也是区分阶级的重要方式。

布迪厄还进一步发现各阶层在饮食结构上也有明显差异,他甚至还做出了图形来显示。从高社会身份地位的饮食结构差异,一直到低社会地位的饮食结构差异,显示了各阶层在饮食、食品上的细微差别,这就是所谓食品的社会空间图。

布迪厄还认为,饮食惯习与身体、健康、形体也有密切关系。

7.普兰查斯认为,阶级并不如很多人所设想的,仅仅是一种经济关系。(P88)

答:普兰查斯认为,经济确实有重要的或首要的作用,但是,“纯粹的经济标准并不足以

决定社会阶级、不足以确定社会各阶级的位置。当我们考察一个具体的社会形态时,这一点就变得非常清楚了。考察阶级在社会劳动分工的意识形态与政治关系中的位置也是绝对必要的”。阶级是生产关系和社会形态的结构的整体,这是普兰查斯的解释。他的观点是,如果只是讲经济上的利益群体,与阶级没有关系,只有当一个经济的利益群体形成政治实体的时候,它才具有阶级的意义。他阐释马克思的思想说:只有当阶级组成一个政党的时候,它才能作为一个阶级而存在。

8.桑德斯基与功能主义的异同:在任何社会中,不均等现象都是长期存在的,从来没有过完全的均等社会(P267)

传统的功能主义认为建立在经济差异基础上的分层既是必要也是不可避免的,而桑德斯认为不均等的财产收入、利用资源的不均等去刺激人们积极工作,并不是组织社会和管理社会的唯一办法。一个社会也有可能均等地分配财产、收入、资源、地位等,但这种均等可能会造成更严峻的社会问题,因为社会失去有效的经济奖赏手段,人们懒与努力工作,而国家就会使用强制力逼迫人们工作,这样冲突就爆发了。从这里可以看出,桑德斯是反对均等化和平均主义的,不均等的社会不代表不好,适当的差异可以激励人们奋进,维持社会秩序。四、论述题

1.以职业群体为基础的有机团结(P44)

答:涂尔干认为,职业群体之所以能够成为社会群体的基础是因为如下原因:

①人们寻找职业、自我选择的力量会使相似心态的工作者进入相似的职业;

②频繁的社会互动(分工和从事职业是人们每天的活动,每天的见面使人们形成相互饮依赖的关系,而其他关系比较起来都相对短暂);

③共同工作的社会互动,使同一职业的工人之间产生合作和共享的价值观‘

④各种专业化培训是一种社会化,加上非正式互动,产生了同质化效果;

⑤职业的责任、义务使得就业者形成了可以追求的共同利益;

⑥在以分工为基础的职业群体内,会形成一种行为规范和组织形式,而这些形式会变得非常稳固和明确,成为职业内的法律法规;

⑦在职业群体内部,还有很多不成文的习俗,职业内部的习俗又可以大大巩固法律法规;

⑧分工的有机团结的特点。(涂尔干认为,表面看来分工造成人与人的分化,实际上,“劳动越加分化,个人就越贴近社会”)

⑨从分工的角度研究社会分层还有一个特点,即比较容易缓和矛盾,比较有利于社会的团结。总之,如果充分发挥职业群体的社会整合功能,则因为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社会失范、社会无序和道德沦丧就可以被克服、纠正。

2.职业共同体与中国社会整合(P150)

答:通过职业共同体建设建设新的社会整合,具体来说需要做到如下几方面。

第一、职业道德建设。职业内部有着明确的道德规范。中国目前不是一般的道德滑坡,职业道德水平也大大下降。

第二、职业技术建设。职业时社会的分工体系。职业的很重要活是专业活动。任何一种劳动

或职业活动都有技术可以钻研。

第三、职业荣誉感和敬业精神。职业群体之所以可以自发形成向心力、凝聚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职业的从业者具有很强的职业荣誉感和敬业精神。再者,目前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社会变化太快,人们不断变换工作,缺少稳定性。

第四、职业亚文化建设。各种职业都会形成特定的亚文化。职业是由分工体系的不同专业构成的。

第五、企业和企业主的社会责任。职业共同体的建设固然需要全体雇员或就业者的配合,但企业和企业主(单位或单位负责人)的社会责任是不可推卸的。

第六、职业群体的内部关系。推进人们日常交往的小的职业共同体建设的意义在于它成为今天社会整合、社会团结和构建和谐社会最重要的民间基础。

3.改革以来,中国社会分层的变化(P316)

答:答;总的来说,这种变化可以从群体分层结构与制度变迁两个方面看,从群体分层结

构上看,包括一、农民队伍的分化:改革以前,我国农民被限制在人民公社管理体制内,国家实行以粮为纲的农业政策,农民没有选择职业的自由,直到改革后,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农民从土地解放出来,且我国户籍制度又相对放宽,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形成新职业体系。二、工人队伍的膨胀:我国城市中持城市户口的工人人数自改革开放以来变化并不很大,1991年后数量反而持续减少,这一方面是由于大量农村人口替代了城市工人,另一方面是因为90年代国企改革,大量城市工人下岗。三、新的个体私营工商的出现:自改革开放后,我国允许发展个体经济,之后又开始发展私营企业,90年代后期,我国个体、私营工商层出现迅猛发展,这个新生的阶层其成员从其他社会群体中转变而来,构成复杂,总的来说,这个阶层的人员素质在不断提高,其社会地位也在不断提高,对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中势必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四、身份制的变迁:从以社会身份指标来区分社会地位到以非身份指标区分社会地位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1、农民开始突破户籍身份的限制;

2、官本位制有所变化,单位级别和干部级别的身份体制发生变迁;

3、档案身份已被突破;

4、取代传统的先天身份指标,人们通过后天的努力获得文凭、学历、技术证书等作为社会屏蔽和筛选的功能越来越突出;

5、产权的排他作用将更为突出。。

五、单位制的变迁:改革以后,在市场的冲击下,中国传统的单位制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第一,单位与成员的经济关系发生变化;第二,工作单位从对成员的全方位控制,转变为只对其成员的职业活动加以控制;第三,从有上级主管到无上级主管;第四,人们的社会生活开始从单位内转移到单位外;第五,社区生活变迁,随着私有房产的发展,物业管理的作用越来越被看重;第六,在单位的变迁中,同时出现了弱化和强化两种倾向。综上所述,在改革前,中国社会基本上还保留着很强的传统社会的特点,最突出的标志就是身份制,改革后,中国社会分层结构发生重大变迁,其主要特征表现为各种身份体制的衰弱与解题,新的分层体系出现。

试析社会分层的十种标准

试析社会分层的十种标准

试析社会分层的十种标准 李强,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084 「内容提要」社会分层有多种标准,不同的理论家之所以采用不同的标准常常是为了实现他们的不同目标,而我们的目标是为了实现和谐社会。从社会分层理论的角度看,我们也需要探索适合“和谐社会”战略目标的分层标准。本文分析了区分社会地位差异的十种资源,即生产资料资源、财产或收入资源、市场资源,职业或就业资源,政治权力资源,文化资源,社会关系资源,主观声望资源,公民权利资源,以及人力资源,还分析了这十种资源的社会分层与和谐社会战略的关系。 「关键词」社会分层/分层标准/和谐社会 社会分层理论研究的是人们的利益差别、地位差别和不均等、不公平、不公正现象。利益、地位的差别和不均等是

一种客观事实,对于它可以有不同的观察角度,不同的分层理论家也有着不同的研究视角,比如考察收入差别、职业差别以及财产、权力、声望、教育等方面的差别,由此便形成了社会分层的多种标准。而不同的理论家在采用某种视角、采用某种分层标准的时候,总是与一定的研究目的相联系的。换言之,不同的理论家之所以采用不同的标准常常是为了实现他们的不同目标。 从宏观上看,社会分层、阶级分层标准的目标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旨在发动和组织社会运动、阶级斗争,它更强调社会不平等对立与冲突的一面。依此目的,社会分层、阶级划分的标准必须十分严格,各阶层、群体、阶级之间应有本质区别并需要揭示冲突的内在根本原因。另一类则旨在调和各利益群体或阶级,依此目的划分的阶层、阶级的标准则可以较为宽泛。各群体、阶层、阶级的区分多是非本质的。 对于上述第一类视角的持有者,著名社会分层理论家伦斯基称之为“激进主义者”,对于第二类,则称之为“保守主义者”。伦斯基指出,激进主义者的信念是认为现存分配制度基本上是不合理的,而保守主义者的信念则是认为现存分配制度基本上是合理的。从分层标准的差异看,第一类常

教育与社会分层的关系是教育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教育与社会分层的关系是教育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此研究源于教育社会学家对于教育机会均等化的关注。自从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时代, 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工作职位、人际交往也都要求教育程度。教育不仅对经济增长有着极大的作用, 而且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质量。由于现代社会存在着分化和分层, 教育不但能促进社会分化, 而且越来越成为社会分层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证明, 教育确实能使人们向上社会流动, 但是它的作用是有条件的, 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教育实现社会流动。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是因为, 教育系统与劳动领域的筛选、训练以及个体在成人职业、经济和身份地位中的分配密切相关。实际上, 取得成人地位的流动和非流动途径在教育系统内就已经形成了,教育系统的成层符应了社会分层。 正文 现代社会存在着社会分化和社会分层现象,这典型的社会特征曾是社会学最具有想象力的主题。所谓的社会分化, 即社会生活的各个组成要素在时间和空间上逐渐分离成专门的部分。诸如, 家庭的权力越来越多地交给了社会, 特别是孩子的抚养和教育, 有了专门的托管机构和学校。学校教育根据分化后的社会要求建立起各种专门的学校, 学校会将不同的个人经过筛选后送到社会中的一定位置。在今天的社会中, 教育已经成为社会流动的最主要因素。 一、阶层间的封闭是“文化屏障”的作用吗 在我们的社会中, 社会阶层的存在已经是一种社会事实。各阶层之间的分界随着收入、地位和消费意义的差距加大, 一种明显的阶层界限建立起来, 并起到了明显的保护与排斥作用。其中“文化屏障”逐渐成为各阶层外显的与隐藏的分界标识, 或者是一种“文化符号”, 你没有这个阶层的文化符号就不能进入这个阶层, 同样, 没有与你一样的文化符号你也不能认同他并与他建立起关系。如果非要给文化屏障下个定义的话, 是否可以这样尝试着描述, 所谓的文化屏障是指: 不同文化身份、地位的群体, 都有着不同的文化资本、文化品位、文化消费和不同的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 人们在这种同质文化群体中, 通过交往和行动, 逐渐形成了一种共同的阶层文化保护和排斥意识——文化屏障——使其他阶层的人不能进入这个阶层, 也使得自己阶层的人的利益不受侵犯。文化屏障有时是以外显的方式作用于阶层保护, 有时是以隐藏的方式排斥其他阶 阶层文化屏障的现象不仅表现在成人社会中, 就是在幼儿园、小学和中学也同样存在着社会分层的现象。在我们学校就作过研究,25 %的孩子出身于高收入家庭,40 %的孩子出身于普通家庭,在做调查时发现了一种现象。孩子们在选择伙伴时并不是随意的, 他们总是选择与他们家庭相似的孩子作为

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现状

浅论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体系 摘要:毫无疑问,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看到这里,很多人在高兴之余也不免会产生出这样的疑问:究竟什么是社会分层?社会是怎样进行划分的,为什么这样划分?社会分层对当代社会的影响怎么样……等等不一而足。为此,本文主要从读者有疑问的地方写起,将本文大致分为三部分:亦即首先介绍一下社会分层的概念;然后阐明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现状,以及为什么这样划分;最后针对当今的社会分层理论提出自己的一点评价。而对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现状进行阐述时,我会进一步选取当代两个比较有影响李强和陆学艺的观点简要介绍,最后再一一对应着进行相应的点评。 关键词:当代社会;社会分层;分层原因;分层影响 正文: 社会分层的概念:众所周知,无论是介绍科学知识,还是日常与人打交道,首先都离不开对所要说明事物的具体介绍,以增强认知者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而社会分层作为社会结构中最重要的社会现象,社会学的核心领域,对他的研究更是如此。所以,我会在进入正文之前,大致介绍一下什么是社会分层。根据《社会学教程》介绍:(1)所谓社会分层就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的过程。“分层”原为地质学家分析地质结构时使用的名词,是指地质构造的不同层面。社会学家发现社会存在着不平等,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也像地层构造那样分成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

层次,因而借用地质学上的概念来分析社会结构,形成了“社会分层”这一社会学范畴。在西方社会学中社会分层是使用比较广泛的一个专有名词,常常与阶级、阶层同义,尤其在苏联解体之前甚至有替代,淡化阶级概念的学术倾向。我国在建国初期也曾经出现过类似现象,后来在国家正确引导下才慢慢走上正轨。简而言之,(2)社会分层概念的实质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社会利益关系及其不平等的利益分配格局的观念反映。尽管西方的社会分层理论是建立在与我国截然不同的两种社会制度之上,但是马克思主义的以阶级划分的社会分层理论,韦伯的以财富,权力,声望,划分的多元社会分层理论,以及涂尔干主义社会分层理论……依旧对我国学者研究社会分层提供了借鉴意义。 社会分层现状: 当代中国介绍社会分层现状的理论比较多,在此我谨选择李强和陆学艺的观点进行介绍。 李强在《丁字型社会结构与结构紧张》一文中采用国际社会经济地位指数的方法分析五普数据,发现现在中国社会是倒丁字型的社会结构,而且认为造成该结构的主要原因是城乡的分隔。他使用的具体方法是,采用社会经济地位指标测量全国就业人口,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处在很低社会经济地位上的群体,该群体内部的分值是一致的,在形状上类似于倒过来的汉字"丁"字型的一横,而丁字型的一竖代表一个很长的直柱型群体,该直柱型群体是由一系列处在不同社会经济地位上的阶层构成。(3)根据调查显示:丁字型社会结构反映的是

教育公平与社会分层问题

教育公平与社会分层问题 社会分成是社会生活中的普遍现象。社会分层,是指在社会(垂直)分化的过程中,由于社会成员在机会、能力、阶级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一些成员 得以享有更多所谓社会资源,占据更为优越的社会地位,从而使所有的社会成 员彼此之间呈现出高低尊卑有序的不同等级、不同层次的现象,它反映了社会 成员之间的一种结构性的不平等。社会分成的划分标准主要有财富、声望、权 力等。在西方国家社会分层与社会成员出生的阶级有着密切的联系。合理的社会 分层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但是由于社会分层对各方面就 造成了不同的影响,社会分层可能就导致了社会的各种不平等。 社会分层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不同阶层的家庭对于子 女的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中小学阶段,来自较好家庭条件的考生在学习条件、素质养成和特长训练方面拥有先天的优势,他们与其他人的竞争从一开始 就不是在同一起跑线上。上层家庭有着更好的资源和金钱来支持子女的教育问题,给他们最好的接受教育的机会,使得孩子更加能适应社会的变化发展,更 加有利于孩子的全方面发展,对孩子的未来职业规划也能有很好的指引和帮助。而对于较低层次的家庭来说,对于孩子的教育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希望自己 的孩子能有更好的环境学习,但是却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和资源帮助,总是充 满无奈,甚至于,供孩子读书的钱都是东拼西凑的,更无从谈起“全方面”的 学习,对于所谓的兴趣发展无疑是一种阻碍。在西方中上层阶级的子女享受的 教育都是非常好的,他们的子女所进的学校与下层阶级的子女所进的学校都不同,一开始在入学上造成了不平等。对于入学以后在学校的学习更是充满了各 种不平等。就算他们在同一个学校,那些下层阶层的子女通常遭受到各种歧视。同样是考上大学对于上层家庭的孩子来说,这就是一种“礼物”,而对于较低 层次的家庭来说,却是一种“负担”,很有可能在中途,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即便是,勉强能承担的了“昂贵”的学费,那么孩子的生活费又将是一个问题,所以他们得在就学的同时,花时间和精力去兼职赚取生活费。但是与此同时, 有钱人家的孩子则有足够的时间、精力来丰富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不管是参加 社团,学习某种特长,或是出门旅游开阔眼界等等,再次扩大了不公平状况。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特点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特点 在现代社会学理论中,阶级或阶层都是指按一定标准区分的社会群体,这些不同的社会群体拥有不同的社会地位,美国著名学者戴维?波普诺教授认为,这种社会地位是指在社会中所界定的社会位置,从社会分层的意义上讲,社会地位具有更具体的含义,它是指在一个社会等级体系或分层系统中的等级位置。同时,因为个人的大部分生活是以社会等级为基础的,所以识别人的社会地位也就十分重要。确定不同人群的社会地位,就成为划分社会阶层的主要目的。 是什么决定了阶层的划分?有二种最基本的经典理论模式和分析框架:一是马克思依据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来界定阶级;二是马克斯?韦伯认为分层体系中除了经济之外,还有二个重要的维度:权力和声望。 当代中国社会的分层研究,代表性的有如下几种: 1.“十大阶层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陆学艺主持的“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提出:一个现代化社会分层结构在现阶段的中国社会已现雏形。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正在向与现代经济结构相适应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方向转变;并且这种结构正在趋于稳定;中国城市的社会等级结构正在向橄榄性现代社会阶层结构演变,而乡村地区或城乡结合的县级行政区的社会阶层结构要转变为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则还要走很漫长的路的基本判断。课题组提出了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划分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理论框架,并据此勾画了当代中国社会十大阶层和五种社会地位等级组成的社会分层结构。十个社会阶层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在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中约为2.1%)→经理人员阶层(1.5%)→私营企业主阶层(0.6%)→专业技术人员阶层(5.1%)→办事人员阶层(4.8%)→个体工商户阶层(4.2%)→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12%)→产业工人阶层(22.6%)→农业劳动者阶层(44%)→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3.1%)和五种社会等级:社会上层、中上层、中中层、中下层和底层。 2.“十二阶层说”:零点调查基于数据提出当前中国社会的十一个分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管理人员(0.6%)、私营企业主(1.4%)、企业管理人员(0.6%)、专业技术人员(5.2%)、高级行政人员(2.8%)、初级教育文化工作者(2.5%)、办事人员(4.9%)、工商服务人员(10.4%)、个体户(14.3%)、工人(14.7%)、农业劳动者(31.8%)、无业、失业人员(10.7%)。 3.“七阶层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培林、张翼将国际上通行的衡量消费水平的恩格尔系数作为消费分层的划分依据,划分了七个阶层:最富裕阶层,占家庭百分比为7.2%、富裕阶层,占家庭百分比为10.6%、中上阶层,占家庭百分比为为17.7%、中间阶层,占家庭百分比为为22.0%、中下阶层,占家庭百分比为为19.7%、贫困阶层,占家庭百分比为12.9%、最贫困阶层,占家庭百分比为9.9%。 4.“四大利益集团说”:清华大学李强、孙立平、沈原教授提出。根据改革以来人们利益获得和利益受损的状况,将中国人分为四个利益群体或利益集团,即特殊获益者群体、普通获益者群体、利益相对受损群体和社会底层群体。特殊获益者群体是在改革20余年中获益最大的人,如民营企业家、各种老板、公司董事长、高级经理、工程承包人、市场上的各种经纪人、歌星、影星、球星等明星,以及与外资、外企结合的外企管理层、技术层等等;普通获益者群体是改革以来在经济以及各种社会资源方面获得了明显的利益的群体,包括各个阶层的人,其中既有知识分子、干部,也有普通的经营管理者、办事员、店员、工人、农民等;利益相对受损群体是指在改革的现阶段利益受到损害者,包括在改革前期获益的前两个群体中的一部分,如城镇中的失业、下岗人员;社会底层群体指贫困地区的农民等等。在此基础上,李强教授将第一个群体称为上层,第二个群体称为中层,第三个群体称为中下层,第四个群体称为底层。同时,李强教授认为对目前各个社会群体之所以难以命名,恰恰反映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十三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第十三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13.1 复习笔记 一、社会分层概述 社会分层是指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和现象。 1.社会地位及其差别 (1)自然差别与社会差别 自然差别是指根据某种自然属性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类别,各类别成员在生理或遗传机制方面存在的各种差异。 社会差别是指根据某种社会属性划分的各类社会成员在社会境况方面的差异,是影响人们态度行为、制约人们之间互动关系的重要因素。 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有许多自然差别同社会差别有着较强的联系,这种相互关联性又是非常稳定和持久的,对人们的社会表现有直接的影响。 (2)社会地位 ①社会地位是指社会关系空间中的相对位置以及围绕这一位置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即社会地位是社会关系之网中的各个纽结。社会地位构成了社会分层的标准。 ②社会地位可以分为正式的社会地位与非正式的社会地位。 正式社会地位是指那些长期存在并同其他相关地位发生稳定的制度化关系的位置或属性;非正式社会地位则指那些偶然的或临时性的、同其他相关地位之间处于易变的、非制度化关系的位置或属性。 (3)个人社会地位的多重性

个人社会地位多重性是指个人的社会地位通常不是唯一的,个人可以占有不同的社会地位,即个人社会属性的复合性。 个人社会地位的多重性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 ①场合(外显)地位的多重性。在不同交往场合,个人可以根据交往时空、对象及情境界定的不同而变换地位。 ②素质(潜在)地位的多重性。个人在同一个交往场合,各种构成其内在素质的社会属性同时对交往过程发生影响。个人的素质地位取决于他的独特生活经历造成的内在潜能的发展程度。 在社会分层研究中,既要对正式地位之间的制度化关系做定性分析,又要对社会成员在各类社会地位上的分布以及由这种分布所形成的地位间联系状态做定量研究。 (4)总结 影响人们社会表现的社会差别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地位性质、地位间关系及多重地位的复合性决定的。社会地位作为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是分层研究所依据的最重要分类标准以及研究出发点。分层研究的主要目标就是从社会地位入手,把握社会基本结构以及由它制约的社会运行状态,推进社会的协调发展。 2.社会分化及其类型 (1)社会分化及其后果 ①社会分化是指社会系统的结构中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地位发展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种不同社会地位的过程,其具有两个重要特征:功能专一化和地位多样化,后者直接反映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地位差别的扩大趋势。 ②社会分化产生两方面的后果 a.有助于提高社会的整体功效,社会分化程度可以作为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判定标准;

中国社会分层与标准(讲稿)

中国社会分层与标准(讲稿) 一,社会分层的定义 二,社会分层理论 整个社会分层理论就是两大派,卡尔·马克思和马克思·韦伯。 马克思用社会阶级理论来解释整个社会结构,他认为工业化以后,整个 社会就是两个极端的阶级:一个无产阶级,一个资产阶级。马克思理解这个社 会就是阶级社会,这个阶级社会中生产资料很重要,马克思重视的是生产过程,拥有了生产资料,就可以支配劳动者的劳动,就可以剥夺劳动者的剩余劳动和 剩余价值,造成社会不平等。这种社会不平等是由生产资料的占有不平等造成的,所以产生了一个两极矛盾对立的社会、异化的社会,要推翻这个异化的社会、不公平的社会,就需要工人阶级组织起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韦伯进行了三点修正,把阶级的概念拓宽了,不仅仅是个生产资料,还有 一个市场机会,市场机会也能影响你的阶级地位,市场机会的多寡也能决定你 的社会地位。这是第一点修正;第二点修正是,他认为马克思忽视了权力对社 会地位的影响;第三点修正就是他认为马克思忽视了社会声望对社会地位的影响。所以韦伯提出的社会分层理论是多元的,称为多元分层理论。个人的社会 地位不仅仅是经济基础的问题,不仅仅是经济收入的问题,社会声望还是非常 重要的。多元分层理论经济标准:财富,政治标准:权力,社会标准: 声望 三,社会分层的特点 (一)每一层次内的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大致的相同的地位,在经济关系、政治倾向、收入水平、教育程度、社会声望等方面表现出一定 的相似性 (二)不同的层次之间在纵向上存在着高低有序的等级关系。 (三)三是制度化的社会不平等。 社会分层是“建立在法律或规则和结构基础上的、已经制度化的、比较 持久的社会不平等的体系。”当特定的社会利益分配方式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 不平等体系固定下来,并为社会的主流文化所认同时,这种不平等就被制度化。社会不平等的制度化,提供了社会分层的产生机制。 (四)现象和过程的统一。

社会分层十讲笔记

第一讲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概述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一、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定义 社会分层:social stratification,是指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因社会资源占有不同而产生的层化或差异现象,尤其是指建立在法律、法规基础上的制度化的社会差异体系。 社会流动:social mobility,是指人们的地位、位置的变化。包括了个人或者群体在社会分层结构中位置的变化和在地理空间结构中位置的变化两个方面。 二、社会差异、社会不平等、社会不公平、社会不公正等概念辨析 三、社会分层与社会结构的关系 第二节研究社会分层与流动的意义 一、社会分层研究在社会学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几乎所有重要社会学理论家,对分层问题都有所关注 孔德、斯宾塞、马克思、韦伯、涂尔干、帕克、帕森斯、米尔斯、吉登斯、布迪厄、福柯 三、社会分层研究对于中国社会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四、关于中国社会急剧分化的现实与社会分层 第三节社会分层的形成过程 一、形成社会分层的机制是什么? 第一,社会制度、社会文化定义了社会资源的价值。 第二,社会分配规则决定这些资源在不同位置的社会群体中如何分配。 第三,社会分层机制形成的最后一个方面是“社会流动”。 二、构成社会分层的两个基本方面 第四节怎样看待各类社会分层标准 一、社会封层标准的目的与意义 二、社会分层的十种标准 第一,根据生产资料的占有或剥削与被剥削划分社会阶层。(马克思) 第二,按照收入划分社会分层群体。 第三,按照市场地位划分阶层。(韦伯) 第四,根据职业划分社会阶层。(涂尔干) 第五,根据政治权力划分阶层。 第六,按照文化资源区分阶层。 第七,社会资源。 第八,因社会声望资源不同而形成的分层群体。 第九,民权资源的分配。 第十,人力资源或人力资本的分配。

再论社会分层的功能

再论社会分层的功能 摘要:本文首先对传统理论进行梳理,寻求有关分层功能研究的理论基础;其次通过分析社会分层的重要特征--合理性与不合理性的相依并存,推导出分层同时具备积极和消极两种功能,通过进一步的探索发现,两种功能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下,占据主导地位的功能类型各不相同;最后揭示出影响社会分层功能发挥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社会分层;社会分层功能;影响因素 社会分层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由于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和机会不同而呈现出高低有序的等级或层次的现象和过程。本文将对社会分层功能的理论、性质及影响因素等问题进行具体探讨。 一、关于社会分层功能的理论 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客观过程或现象,社会分层对社会运行和发展有何作用或功能呢?对此社会学界历来有不同的看法和争论,并形成了两种相互对立的理论:功能论和冲突论①。 功能论以戴维斯和莫尔为代表,基本观点是:社会分层是一种普遍现象,同时也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社会分层因社会整合、社会协调和社会团结而产生, 冲突论则以达伦道夫和米尔斯为代表,“冲突理论家,如他们名字所指出的那样,将社会不平等看作是由于争夺供应短缺的有价值的商品和服务而进行的斗争所造成的”②。他们的基本观点是:社会分层是一种普遍现象,但并不是不可避免的必然现象;社会分层因人们的相互竞争、相互冲突和相互征服而产生。 功能论与冲突论对社会分层功能的看法各持一端的一个基本原因是两者的理论前提不同,即功能论和冲突论对社会分层的“层”的理解不一样。功能论所指的“层”是广义的层,主要是反映层级之间量的差异;而冲突论所说的“层”是狭义的层,主要反映层级之间质的差异,而且是特指阶层间利益根本对立的、有剥削和被剥削甚至压迫被压迫关系的阶级。简言之,功能论的“层”以社会分 ①刘祖云:《社会分层的若干理论问题新探》 ②[美] 格尔哈斯·伦斯基:权力与特权:社会分层的理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教育对社会分层的影响

教育对社会分层的影响 金融3班 许乐 20101810326 摘要:教育作为当今社会的一个焦点,对社会分层及社会流动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这其中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也有消极的阻碍作用。特别是如今的中国教育的公平性正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质疑,研究教育对社会分层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关键词:教育社会分层社会流动促进作用阻碍作用阶级 导语:时至今日,中国的教育问题似乎成了人们的焦点。然而为何会有这么多人持续的关注教育并致力于改善教育现状?教育或则教育的公平对社会分层、对社会流动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下文将对此进行论述。 社会分层是社会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它指依据一定的标准,把社会成员划分成不同层次的过程。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社会分层结构愈加复杂,影响社会分层的因素越来越多,分层标准的多元化改变了传统社会认知下的“世袭身份”,这表现在社会成员的地位、收入、权利等社会资源的占有被更多因素所牵制,教育问题是其中一个分支。教育对社会分层的影响目前有两种观点,第一种消极观点,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在《社会理论》一书中指出:教育是阶级再生产的机制。并在《教育、文化和社会的再生产》这部著作中,布迪厄令人信服地向人们说明,隐藏在传授知识等众多正面功能背后,教育机构同时也是在生产社会不平等并使之合法化的方式,是现代社会中阶级再生产的一种重要机制。因为正是通过这种教育机构,家庭背景的差异甚至对同语言和生活方式的熟悉程度的差异,被转化成学校考试成绩的差别。这样,教育就不断地将社会中已有的阶级结构复制出来。布迪厄的阶级再生产理论强调了教育对于阶级结构的维护和复制的作用。 第二种积极观点,教育是社会文明传递的主要载体,人的现代化作为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在其实现的过程中,教育无疑担负着重大的社会功能,所以人们认为后天教育是导致社会成员的社会地位改变的主要因素之一,教育对社会流动起着积极作用。另外,学习是人一生中的社会和个人经历,它会改变人的知识、态度和行为方式,实现人格和世界观、价值观的多方面塑造。教育是社会的一种筛选装置,各个阶层可以藉此改变阶层流向.教育为社会流动与社会合力分层提供了动力。首先,教育程度越高,所在的社会阶层就越高,反过来,社会阶层越高的人,更有资本提高自身知识、能力和素养。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民素质不断提高,教育在保持社会阶层原有的状态之外,还使不同教育程度的人流入不同阶层,因而形成循环,促进社会发展。很多研究表明,后天的教育是导致社会成员的社会地位改变的主要因素之一。 但是,如站在今天中国这样一个特殊时期来看待教育对社会分层的影响,我们不得不提出更多的问题。而实际上教育是社会的一种筛选装置,各个阶层可以藉此改变阶层流向。我们看到教育对社会分层之间产生了两方面影响。积极方面,教育为社会流动与社会合力分层提供了动力;消极方面,教育制度使社会成员在原有的社会分层结构上产生了教育分配不均的现象。也就是说,所受教育的不同程度将社会成员在文化上划分为不同层次,并直接归为不同阶级中。另一方面,在中国渐进的社会改革中,不同社会阶层所占有的文化、社会、经济资本不同,影响着他们以及他们的后代在教育质量的地区、学校、层次、规格、专业选择上

社会分层与高等教育的相互关系

2012年第01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01,2012 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277期) Total No .277 收稿日期:2011—09—20 作者简介:潘秀新(1986—),女,黑龙江牡丹江人。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社会学。 论社会分层与高等教育的相互关系 潘秀新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摘要: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分层对高等教育的影响较小;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波及社会的各个领域,社会分层作为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备受学者们的关注,其中,对社会分层与高等教育的关系的研究更是勃然兴起。社会分层与高等教育的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相互制约的方面:即社会分层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与高等教育对社会分层的影响。 关键词:社会分层;高等教育;相互关系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1—0052—03 一、社会分层的内涵 社会分层是社会结构中的一种现象,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分层通常包括社会分层结构与社会流动两 个层面。社会分层是从静态的角度对社会结构的分化状态和结果进行的描述与分析;社会流动是从动态的角度对社会结构的分化状态和结果进行的描述 与分析。所谓社会分层是指根据一定标准,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由于获得社会资源的能力和机会以及占有社会资源的不同而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 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 二、社会分层理论 对社会分层的研究,可以说古往今来皆有之,传统的社会分层理论主要有两大流派,即卡尔·马克思学派和马克斯·韦伯学派。 (一)马克思主义阶级分层理论 阶级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基本方法,阶级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中的重要理论之一。 ⒈阶级的含义(1)经济范畴 阶级本质上是一个经济范畴。就阶级的实质而言, 其主要是一个经济范畴。首先,从阶级产生和存在的本源出发,作为人类社会共同体的阶级,是在私有制成为社会中占支配地位的生产关系之后产生并依存于特定的社会生产体系,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 系是阶级内在的质的规定性,是阶级最本质的特征。 其次,马克思在深刻地揭示了阶级产生及存在的经济本源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了阶级的基础和阶级划分的主要标准是经济因素,也就是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 (2)历史范畴 在马克思的视野中, 阶级首先是一个历史范畴。阶级的产生和存在是一种历史事实,人类社会不是从来就有阶级的,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与生产力既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发展又不充分的情况相适应的。 (3)社会范畴 阶级还同时表现为一个更广泛的社会范畴。阶 级的本质是一个经济范畴, 阶级的产生、存在、发展和消灭最终要由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性质及发展状 况来说明。但是阶级一旦形成以后,阶级的存在、壮大、发展将不仅仅表现为经济关系,它同时还表现为基于经济关系的政治关系、社会关系等等更为广泛的社会存在。 ⒉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一, 阶级社会里,阶级分层反映了社会分层的本质特征。第二,社会分层并不是阶级分层,不能把 社会分层等同于阶级划分,不能对社会分层简单化。第三,社会分层是一种历史现象。第四,社会分层必 2 5

社会分层的意义

社会分层的意义 学号:201408010128 名字:孙静 一.定义 社会分层(social stratification)是指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因社会资源占有不同而产生的层化或差异现象,尤其指建立在法律、法规基础上的制度化的社会差异体系。 社会学家发现社会存在着不平等,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也像地层构造那样分成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因而借用地质学上的概念来分析社会结构,形成了“社会分层”这一社会学范畴。 二.作用(意义) 1、社会分层研究在社会学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 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整个人类社会,偏重于强调社会整体,面对芸芸众生,研究的一个最基本的科学方法就是对复杂的研究聚合体、研究对象进行分类。社会分层实际上就是对人群的一种基本分类,而且是一种本质的分类。社会上的差异现象有千千万万,有差异就可以进行分类,所以,分类也有千千万万种。但在所有这些分类中,分层研究的问题是非常本质的问题,分层首先关注的是人们社会地位高下的不同,造成社会地位高低不同,最为核心的还是经济方面的原因。所以,社会分层研究的是个人之间、群体之间的利益差异,特别是经济利益的差异,这涉及对社会群体分类的最根本问题。[4] 2、几乎所有重要社会学理论家,对分层问题都有所关注 社会学这门学科,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到现在差不多有170多年的历史。在这样长一段历史过程中,涌现出很多重要的社会学家,从孔德、斯宾塞、马克思、韦伯、涂尔干到帕克、帕金斯、米尔斯、吉登斯、布迪厄、福柯等等,几乎每个重要的社会学家都从某个方面阐释了社会分层现象。所以,我们只要讲社会学,就要讲社会分层。 3、社会分层研究对于中国社会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在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中,社会分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十分讲究等级层次的社会。迄今为止,无论是出席礼仪、会议发言、电视上镜头、报纸上排名之先后,都常常遵循非常严格的级别顺序。 4、关于中国社会急剧分化的现实与社会分层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迁。迄今为止,中国社会仍然处在分化、解组、整合、流动比较剧烈的时期。研究证明,社会分化和社会分层已经成为激化社会矛盾的重要背景,几乎所有社会冲突都与分层问题有关,社会分层是今日中国关乎社会安全、社会和谐、社会稳定的研究领域。 5. 通过社会统计产生的社会分层,总的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一种客观存在。分层后,便于通过立法或其他管理社会的手段,调整、平衡各阶层人的利益,通过这种管理活动,使社会尽量和谐。 6.功能论认为,社会分层在各个社会中长期存在,是社会所必需的,因而是合理的。功能论的代表,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认为,社会分层并不是由社会成员个人的意愿而产生的,它产生于社会的需要,并作为一种不平等体系维持了社会的正常运行和发展。社会分层有双重作用:一方面,社会分层会起到激励作用,保持社会活力。因此,一定程度的不平等分配比平均主义更能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中国改革开放前的平均主义大锅饭,使绝大多数人丧失了劳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改革开放后实行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则又重新唤起社会的活力。另一方面,围绕“先富”和“后富”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又存在一些竞争和冲突,这种冲突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社会稳定,制约社会发展,可见,社会分层和社会不平等也会给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在现有的社会分层不可能完全消除的情况下,怎样将不同层次的社会群体间的差别维持在一个可以承受的限度内,就成为政策研究必须解决的一个中心问题。

阶级分层:对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的另一种解读(一)

阶级分层:对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的另一种解读(一) ——基于学理层面思考的中国阶级分层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改革,在使国力得到极大的增长,民众的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的情况下,财产分配产生较大的差距。社会矛盾尖锐,社会问题丛生,社会阶层(阶级)分化,曾经一度淡忘的阶级现象又开始出现。韦伯对于社会分层的解释,为我们研究中国的社会分层提供了新的思考,即他认为从阶级分化到阶层分化是一个历史的变迁过程,分别适用于不同的社会变迁阶段。因此,根据什么样的社会分层理论分析社会分层状况,首先取决于社会变迁或者社会分化处于哪个阶段。本文试图讨论的问题主要有三个:第一,在中国进入市场经济体系的条件下,如何解读我国的社会阶级或阶层状况?第二,从什么意义上理解新的社会阶级分化?第三,阶级的产生是否会导致阶级对抗? 一、从阶级分层到阶层分层:一个历史过程仔细阅读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人们不太注意的是,韦伯把阶级和阶层(阶层在社会学分层研究中一般是指地位群体)的分析方法看作是一个历史过程,即从阶级分化到阶层分化本身是一个社会变迁过程。他指出:“货物获得和货物分配的基础某种程度上(相对的)稳定,有利于等级划分,而任何技术的-经济的动荡和变革就威胁着它,并把'阶级状况'推到首位。赤裸裸的阶级状况具有重要意义的时代和国家,一般都是技术的-经济的变革的时代;而每当经济的变革进程缓慢立即就会导致'等级的'形成的增长,社会的'荣誉'又会恢复其重要性。”2]根据笔者所见,韦伯是从社会变迁的角度分析等级的社会分层和阶级的社会分层两者的相互交替,从而在社会变迁中,社会分层是一个动态过程;而且阶级分层和等级(地位)分层不会同时出现,或者说在社会变迁的特定阶段,社会分层或者是表现为地位分层或者表现为阶级分层。用现在的话语表述,在社会转型时期,即“技术-经济动荡和变革”时期,社会分层主要表现为阶级的分层。一方面,技术和经济的变革瓦解了原有的地位分层,社会地位(分层)处于不稳定时期;另一方面,这一时期正如马克思分析的那样,是阶级斗争非常尖锐的时期,因为所有人都想在这样的社会变革时期获取最大的利益。而在社会稳定时期,主要表现为地位分层,此时“蛋糕”已经瓜分完毕,阶级之间的紧张趋于松弛,一种新的社会资源分配的规则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阶级对抗开始走向阶级合作,甚至阶级本身也不存在了。②根据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笔者认为,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到现在,中国社会分层在理论上或在历史发展的逻辑上应该是从阶级分化到阶层分化再到阶级分化的历史过程。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处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认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新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社会,因而这个社会仍然是一个阶级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一方面,仍然存在着旧的封建买办阶级势力的残余,这是行将归于灭亡的东西;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四个民主阶级,这就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自由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这四个阶级在经济上都是必要的,在政治上也都是进步的、要求民主的,它们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阶级。在这四个阶级当中,工人阶级是主要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基本势力;而自由资产阶级也将拥有一定的领导权。3]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和农村合作化运动的完成,中国的阶级状况发生了根本意义上的变化,财富的重新分配已经完成,经济意义上的阶级被消解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成为中国社会主要阶层。按照历史的逻辑,中国理应进入阶层社会,但是各种政治运动,使得中国的财富分配一直处于一个不稳定状态,③并且以政治因素作为社会分层的标准。在当时的条件下,市场经济是不溶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系的,更不用说能够达到成熟市场经济下的社会阶层的稳定,从而使人们原有的经济资源能够对他的社会地位产生持久的影响。因此,在毛泽东阶级理论的指导下,经济意义上的阶级被消灭了,但是政治意义上的阶级分层一直存在。在中国的改革过程中,财富的重新分配一直处于不稳定、非均衡、非制度化状态。从20世纪80年代的“双轨制”一直到90年代开始的国企改革、“圈地运动”、证券市场(圈钱运动)以及房改、教改、医改等,暴富现象不断产生,其

社会分层的意义

社会分层的意义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社会分层的意义 学号: 名字:孙静 一.定义 社会分层(social stratification)是指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因社会资源占有不同而产生的层化或差异现象,尤其指建立在法律、法规基础上的制度化的社会差异体系。 社会学家发现社会存在着不平等,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也像地层构造那样分成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因而借用地质学上的概念来分析社会结构,形成了“社会分层”这一社会学范畴。 二.作用(意义) 1、社会分层研究在社会学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 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整个人类社会,偏重于强调社会整体,面对芸芸众生,研究的一个最基本的科学方法就是对复杂的研究聚合体、研究对象进行分类。社会分层实际上就是对人群的一种基本分类,而且是一种本质的分类。社会上的差异现象有千千万万,有差异就可以进行分类,所以,分类也有千千万万种。但在所有这些分类中,分层研究的问题是非常本质的问题,分层首先关注的是人们社会地位高下的不同,造成社会地位高低不同,最为核心的还是经济方面的原因。所以,社会分层研究的是个人之间、群体之间的利益差异,特别是经济利益的差异,这涉及对社会群体分类的最根本问题。[4] 2、几乎所有重要社会学理论家,对分层问题都有所关注 社会学这门学科,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到现在差不多有170多年的历史。在这样长一段历史过程中,涌现出很多重要的社会学家,从孔德、斯宾塞、马克思、韦伯、涂尔干到帕克、帕金斯、米尔斯、吉登斯、布迪厄、福柯等等,几乎每个重要的社会学家都从某个方面阐释了社会分层现象。所以,我们只要讲社会学,就要讲社会分层。 3、社会分层研究对于中国社会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在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中,社会分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十分讲究等级层次的社会。迄今为止,无论是出席礼仪、会议发言、电视上镜头、报纸上排名之先后,都常常遵循非常严格的级别顺序。 4、关于中国社会急剧分化的现实与社会分层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迁。迄今为止,中国社会仍然处在分化、解组、整合、流动比较剧烈的时期。研究证明,社会分化和社会分层已经成为激化社会矛盾的重要背景,几乎所有社会冲突都与分层问题有关,社会分层是今日中国关乎社会安全、社会和谐、社会稳定的研究领域。 5. 通过社会统计产生的社会分层,总的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一种客观存在。分层后,便于通过立法或其他管理社会的手段,调整、平衡各阶层人的利益,通过这种管理活动,使社会尽量和谐。 6.功能论认为,社会分层在各个社会中长期存在,是社会所必需的,因而是合理的。功能论的代表,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认为,社会分层并不是由社会成员个人的意愿而产生的,它产生于社会的需要,并作为一种不平等体系维持了社会的正常运行和发展。社会分层有双重作用:一方面,社会分层会起到激励作用,保持社会活力。因此,一定程度的不平等分配比平均主义更能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中国改革开放前的平均主义大锅饭,使绝大多数人丧失了劳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改革开放后实行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则又重新唤起社会的活力。另一方面,围绕“先富”和“后富”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又存在一些竞争和冲突,这种冲突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社会稳定,制约社会发展,可见,社会分层和社会不平等也会给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在现有的社会分层不可能完全消除的情况下,怎样将不同层次的社会群体间的差别维持在一个可以承受的限度内,就成为政策研究必须解决的一个中心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阶层变化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阶层变化分析 【内容摘要】从宏观层面上来看待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就会发现,阶层结构的变化是中国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的最核心内容。在这三十多年中,中国经历着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经历着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这些转变最直接地体现在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现代化变迁上。 关键词:改革开放社会阶层 1978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原来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阶层分化了,产生了诸如经理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和农民工群体等新的社会阶层,各个社会阶层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也发生了并且还在继续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下面就简单的介绍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阶层的变化。 (一)社会结构的中下层在逐步缩小 l、农业劳动者不断地向其他社会阶层流动,农业劳动者阶层正在逐渐缩小 农业劳动者阶层的缩小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必然结果。在发达国家,农业劳动者已不再是社会的主要阶层,一般都仅占其总人口的15%以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劳动者数量在大量减少,他们占就业人口的比重从1978年的67.4%下降到2008年的34%。外出务工经商、兴办乡镇企业、接受高等教育以及城市化,是当前中国农业劳动者实现社会流动的主要途径。仅仅外出务工经商就吸纳了8000多万农业劳动者,还有上亿农业劳动者被吸纳到乡镇企业,成为乡镇企业工人、企业家和管理人员。在未来的十几年中,农业劳动者的数量还将继续下降,但下降的速度要取决于经济增长和城市化的速度。 2、商业服务业员工和产业工人阶层在分化 伴随着农业劳动者的逐年减少,整个社会结构的中下层(或底层)部分也在逐步缩小。当然,社会结构的中下层部分不仅包括农业劳动者,通常还包括传统型的、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商业服务业员工与产业工人。 在过去二十多年中,商业服务业劳动者的数量有所上升,近年来,一些以商业服务业为中心的城市发展迅速,小城镇的扩张运动还在持续,这些将导致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规模的继续增长,并开始出现分化,尤其是随着新兴服务行业的出现,随着服务行业的产业层次逐渐提高和日益规范化、现代化,这个阶层

合理的社会分层与和谐社会建设

合理的社会分层与和谐社会建设 摘要:作为社会主体——人,人与人的和谐也是“和谐”问题重要的组成部分。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应该包括社会主体自身的自主与和谐发展,社会各阶层和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的合理实现。可以说,和谐社会的主要基础就是社会各阶层的和谐。 关键词:社会分层,和谐社会建设 一、中国社会分层现状 1.现今“金字塔”形分层结构不利于我国社会发展 概括而言,目前我国社会分层结构呈现“金字塔”形。“金字塔”形是一种底层大、中层小的分层结构模型,它的出现与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密切相关。过去,我国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家,人口基数大,所以一直以来社会下层人士占总人口的多数。随着改革开放,市场 何扩大中间阶层呢?针对我国中间阶层的特点,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建立健全顺畅、公平的社会流动机制。从社会学角度来看,社会流动指的是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动。社会分层结构是一种冲突性社会结构,但是冲突性社会结构并非必然导致显示的社会冲突。在不可能完全消灭社会分层现象的情况下,实行合理的社会流动是缓解社会分层的主要方法之一。 2.通过发展教育和科技来壮大中间阶层。在国外,白领的生活及其成功模式中,个人生涯中教育所占的比例成了决定他整个职业命运的关键因素。可以看到,现代社会,不论西方发达国家还是我国,中间阶层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受过良好的教育,拥有一定的知识技能。所以,要想扩大中间阶层,绝不能忽略教育和科技的力量。一方面,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动员全社会力量,发展各级各类教育,特别是发展高级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提高国民教育水平,扩大新中间阶层得以发展壮大的社

会基础;另一方面,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加大政府财政对科研的投入力度,走科、教、研相结合的道路。 3.加快城市化进程,打破城乡“二元”体制。严格控制大城市,适当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是我国当前城市化战略。根据研究,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达到50%以上,中间阶层才可能成为社会力量中的“大多数”,从而发挥“缓冲屋”、“稳定器”的社会中坚功能。但是,根据统计数据,我国城市化水平从1978年17.9%到2004年的41.8%,虽然我国城市化进程呈现稳步上身趋势,但是离所要求的50%还有一定的距离,且中间阶层分布也极不平衡,多为经济发达的东、南部沿海地区和大城市。所以,积极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严格按照我国城市化战略,协调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条件与城市化速度,走出一条符合中国现代化要求的城市化道路也是当前急需实行的。 顺畅、公平的流动机制,科学技术的进步,教育的高等化和普及化,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运行,且不可能完全消灭。所以,各阶层之间的流通、交往,有助于相互了解,减少摩擦和矛盾,为和谐社会的稳定做出贡献。阶层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各阶层之间的稳定、和谐对于这个社会的和谐至关重要。当前,我国社会合理的社会分层结构只是初具雏形,且相当脆弱。这就要求党和政府正确引导,缩小贫富差距,扩大中间阶层,建立健全社会流通机制,大力兴办教育,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既快又好地发展,使得社会阶层得以和谐共生,整个社会稳定、繁荣、和谐地前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