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目的论原则与电影片名的翻译

  • 格式:pdf
  • 大小:19.46 KB
  • 文档页数: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6-01-28作者简介:蒋

宏,(1965-)男,渤海大学高职学院外贸系讲师。

翻译目的论是功能派翻译的重要理论。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创始人凯瑟琳娜・赖斯指出,翻译批评的依据应是原文和译文两者功能之间的关系。在赖斯和弗米尔合著的《普通翻译理论基础》一书中,他们主张以行为理论为基础,以文本的目的为翻译过程的第一准则,创立了翻译的目的论。目的论论者认为翻译是有明确的目的和意图。这里的“目的”主要是指“译文的交际目的”。作为德国功能学派的主要倡导者之一,翻译学教授Nord在目的论的翻译法则中加入了忠实原则,进一步完善了这一理论。目的论的现实意义在于它突破了传统的翻译理论,提出了翻译行为并不是单纯的语际转换,它更是译者目的的实现这一观念。为翻译实践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和可操作性。

一、目的论遵循的原则

根据目的论,所有翻译应遵循三个法则:

1.目的法则。

是目的论的首要法则。该法则认为整个翻译过程,包括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的选择,都是由翻译行为所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的。

2.连贯性法则。

指的是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所谓语内连贯是指译文必须能让接收者理解,并在目的语文化以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

3.忠实性法则。指原、

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语际连贯类似于通常所说的忠实于原文,而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则由译文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决定。

目的论是对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的重大突破。首先,

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带有特定目的的人类行为活动,而不是单纯的语言层面的转换问题。翻译并不是以原文本为基础的符号翻译,而是一种在译者的作用下,以原文文本为基础的跨文化人类交际活动。传统翻译理论通常把原语文本放在了至关重要的地位,往往要求翻译要忠实于原文,而目的论认为“目的决定手段”,“原语文本已不是译者的首要依据,原语文本只是译者再翻译前需获得的诸多信息的一种。”在翻译原则方面,目的论认为翻译应遵循的首要法则是目的法则,即翻译行为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和翻译所要采取的手段。译者可结合译文读者的社会文化背景、对译文的期待、交际需要等因素决定译文的交际目的。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文化比较,是在一定语境中进行的跨文化交际。即把翻译放在一个宏大的文化语境中去审视。任何跨文化的行为包括翻译都得考虑到文化差异,如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不同的行为规范以及不同的交际环境。译文必须在目的语文化中有意义,能让接收者理解和认同。

二、电影名翻译的目的性

奈达认为翻译应达到“功能对等”,是指翻译应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在阅读、欣赏原文时相似的心理感受。即翻译的根本任务是求得译名在音、形、义等方面尽量达到精神、事实、意境的对等,即最终使“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上基本相同”(奈达,金:1998)。传统的关于电影名的翻译都是以奈达

翻译目的论原则与电影片名的翻译

(渤海大学,辽宁锦州,121000)

要:电影片名的翻译除了用传统的等效理论作为指导外,还应超越束缚,以“目的论”作为

理论依据,把电影看作有目的的交际行为,满足社会发展对电影片名翻译所提出的要求,实现电影内容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关键词:电影片名;目的论;翻译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877(2007)02-63-02

63

的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在翻译过程中把原文置于核心地位,以便达到与原电影名的最大程度的“对等”。例如JaneEyre《简爱》;Titanic《泰坦尼克号》;TrueLies《直实的谎言》;PiratesoftheCaribbean《加勒比海盗》等。总的来讲,直译的片名都是继承了原片名简洁明了、信息量大、易于引起观众好奇心的特点。而且,这些片名不带有浓厚的异域文化色彩,不会导致异国观众在理解上和接受上的难度。

三、目的论使电影片名的翻译方法多元化

目的论认为翻译所要遵循的首要法则是目的法则,这使电影名的翻译摆脱了“等效“的束缚,降低了原电影名在翻译过程中的指导与支配地位,有利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对所选择的词义作适当的引伸和夸张,以达到满意的效果。

很多片名本身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直译难以体现其中精髓,译者在综合、分析、理解原片内容、风格、情节甚至于文体等的基础上,对片名进行创造性加工,将它译成能反映原片特点的译名,以实现其文化、审美、经济等方面的对等。如根据加拿大作家迈克尔・翁达捷的同名畅销小说改编而成的theEnglishPatient,讲述的是以二战为时代背景下男女主角一段超越道德界限,浪漫凄美的爱情故事。小说荣获英国布克文学奖,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保留小说原题对欧美观众很有吸引力。而香港当地观众对小说知之甚少,若直译为“英国病人”,反而显得索然无味,译者因此将之另译为“别问我是谁”,抒情意味浓厚,又扣住了全片追寻英国病人身世的情节,深受当地观众喜爱。而台湾译名“英伦情人”,也都扣住了影片凄婉的爱情主题,诗意浓厚,不失为佳作。

影片BathingBeauty,直译是《浴美人》,意译为《出水芙蓉》,“太液芙蓉未央柳”的无边春色一下到了眼前。又如,以美国作家罗伯特舍伍德的一个剧本改编的同名电影WaterlooBridge,译为《魂断蓝桥》,堪称电影片名翻译的上乘之作。该译名不仅吻合剧情,同时典雅蕴籍。“蓝桥”二字借用了我国古代爱情悲剧的典故,把滑铁卢换成了蓝桥实乃译者呕心之绝唱。与此异曲同工的是美国爱情片TheBridges0fMadisonCounty的译文。原片名为《麦迪逊郡的桥》,如直译则平淡无奇,毫无文采,丝毫体现不出炙烈的爱情韵味。译者把它翻译成《廊桥遗梦》,令人过目不忘。爱情片Ghost翻译成《人鬼情未了》,令人回味无穷。CourageunderFire是好莱坞第一部以海湾战争为题材的的影片,意为《火线下的勇气》,翻译为《生死豪情》;MissionImpossible是一部高科技的情报特工悬念动作片,译为《碟中碟》;美国影片Volcano描写大地震引起火山爆发,熔岩涌向洛杉矶市,勇士们奋勇救危城,译为《地火危城》,这些佳译比原片名更有震撼力,与影片内容相辅相成,增加了影片的吸引力。

目的论遵循的首要法则是目的法则,电影名翻译的目的是为了在实现电影名一般价值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其商业价值。电影名的佳译会使整部电影的商业价值得到提升。我们从近几年国外动画片的翻译中可以体会到这一点。迪斯尼的动画片ToyStory《玩具总动员》风靡全国,其译名也随着电影的传播得到人们的认可,随之而来的其他动画片也都冠以“总动员”的称呼,像《海底总动员》(FindingNemo)、《超人总动员》(Incredible)、《汽车总动员》(Cars)、《鲨鱼总动员》(SharkTale)等等,这些译名充分抓住了受众的心理,具有较强的宣传优势。同时,随着这些电影的上映,影片及片名在观众中得到强化和扩散,使“总动员”成为好动画片的代名词,增强了电影片名的商业价值。译者还应充分把握译语文化特征和审美情趣,创造出观众所喜闻乐见的电影片名,引起其心理认同,强调新颖醒目,善于制造悬念,渲染气氛,激发审美愉悦而产生观看欲望。比如将ItHaiaiaensOneNight译为《一夜风流》,SisterAet译为《修女也疯狂》,theNet《网络惊魂》,就十分新颖别致,引人入胜。而惊险片TheRock的大陆译名《勇闯夺命岛》,港译《石破天惊》,台译《绝地任务》也都雅俗共赏,自然贴切,悬念十足,成功地体现了艺术性和商业性的结合。

四字词是汉语词汇的一个重要特征。由以上译例可看出,四字词作为译名使用频率很高,它们在很大程度上能立刻引起观众认同感。因此,四字词的译名往往有出奇制胜的效果,被译者广泛使用。像Speed讲述的是发生在一列高速奔驰的列车上排除一颗定时炸弹的故事。故事情节迭宕起伏,扣人心弦,真正反映了“生”与“死”全系于列车之“时速”,译名《生死时速》可谓经典之作。上乘之作还比如:Entrapment《将计就计》;PlayingByHeart《随心所欲》;Matrix《黑客帝国》;BadB0vs《绝地战警》;Fugitive《亡命天涯》;HomeAlone《小鬼当家》;LiveFreeorDieHard《虎胆龙威》等。

翻译是从一种符号转换到另一种语言符号的再创造活动。翻译的实质,是双语间意义的对应转换。尽管直译法在影片片名的翻译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但由于语言因素(包括表达习惯、思维方式等以及语言承载的复杂多样的文化因素)的制约,译者在处理不同影片片名的翻译时,应以目的论为导向,在保留电影名艺术、文化价值的基础上,根据观众不同心理、不同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充分发挥语言的独特魅力,提升影片的商业化价值,以多元化的方式进行影片片名的再创造。

参考文献:

[1]贺莺:电影片名的翻译理论和方法,外语教学,2001,1.[2]郝附萍、李红丽、白树勤:实用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7.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