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思维的内廊公寓——管式户型策略

生态思维的内廊公寓——管式户型策略

生态思维的内廊公寓——管式户型策略
生态思维的内廊公寓——管式户型策略

生态思维的内廊公寓——管式户型

策略

早上起来看到万科的外廊公寓项目,想到去年曾在我论文里写过一

种内廊式公寓处理方式,把图传上来以供讨论。

印度建筑大师查尔斯·柯里亚毕生致力于地域性设计,以独特的视角和手法去开拓印度本土建筑发展的新里程,他的早期关注生态设计,并提出“形式服从气候”的设计理念。根据印度炎热干燥的热带气候特征,以及地少人多的高密度建设状况,柯里亚提出管式住宅(Tube House)设计思路。管式住宅就是一种狭长形状的住宅模式,其进深长度是开间的数倍,并且内部多有跃层出现。如将被动式的烟囱效应应用在了低收入者的管式住宅设计当中,在剖面上体现为加大室内的竖向流通空间,利用热压通风的拔风效应加快室内空气流动,以此起到一定的降低室温的作用。例如著名的艾哈迈达巴德住宅(图6.1),室内大面积的通高空间加快了空气流动,改善了室内小气候,屋顶利用文丘里管效应加大了拔风效果。这种管式住宅建立在印度本土炎热的气候条件下,从低收入者的生活状况出发,以很低的技术条件和建设造价达到了较好的节能效果。

在印度孟买的干城章嘉公寓设计中,柯里亚将这种管式住宅模式引入到高层点式居住建筑中(图6.2),通过建筑错层的方式弥补孟买常年潮湿高温气候对居住的不利影响,加强室内自然通风提高舒适性及节能能源。其实,这种设计也受到了柯布西耶的马赛公寓的影响(图6.3),马赛公寓是高层板式住宅楼,利用两种基本的“L”型复层住宅户型相互组合,将建筑的进深加大,避免法国南部夏季灼热的阳光直射,而又不妨碍冬季低入射角的日光进入。虽然孟买与里昂、板式和塔楼环境和类型完全不同,柯里亚巧妙地借用从柯布西耶那里获得的灵感,完善地解决了湿热气候条件下高层住宅的设计问题,成为地域性生态设计的经典案例

除了印度的建筑师主动设计的管式住宅以外,在其它很多地区也出现了类似的管式住宅形态。例如由丹麦PLOT事务所设计的哥本哈根VM集合住宅,也利用这种管式居住模式,实现套型内的最佳采光、通风、观景(图6.4)。而我国商品房市场中也已出现管式居住模式,如重庆龙湖MOCO公寓的部分户型设计采用此方法作为对针对小户型特色空间的尝试,增加房屋卖点(图6.5)。

综上所述,管式住宅在建筑采光通风具有很好效果,对于炎热、潮湿的气候将起到很好的改善作用,而且其小型化和简洁的结构关系更可以为起到很好地节地节材,方便施工。这些优势似乎为对于当前重庆的公共租赁房单体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故笔者以管式居住模式入手,结合地域气候和相关建设规范要求,针对公共租房的类型特征,提出了以下具有生态效能的管式居住套型模式,而且通过对方案的分析,探讨其应用于当前重庆公共租赁房的可行性。

公共租赁房管式住宅主要针对二室一厅进行设计,平面套型设计如图6.6所示。居住者从中间平层的内走廊入户,进入室内后,通过室内楼梯分别向上或向下进入管式居住空间(图6.7)。套型的开间分别采用3.6m和4.8m,基本满足各种居室的空间需求,户型中的客厅和厨房保持在4.8m开间方向处,而卫生间位于上层或下层入户层的中部。图6.7中的两种户型在平面组合时南北方向均匀分布,其组合关系如图6.8所示,可以发现其从两种基本户型变为4种户型关系。

双向

柱网规整:管式套型的平面采用8.40m×(6.0+2.1+6.0)m的标准柱网,模数化的户型便于拼接组合,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的场地环境,并且利于营造整齐划一的外部形象。对地下车库而言,8400mm的柱网刚好能够停三辆车(图6.9),有效地减少空间浪费,规整的柱网十分利于地下车库的总体布置,减少了异形尺寸对地下车库空间的浪费。中间2.1M的空间可以做完电动汽车、电动摩托的配电箱空间,也可做完工具间使用。

均匀采光:正常内廊式户型中,单面进深通常在8m左右,如果南面采光面时,则可以勉强保证室内采光需求,但在进深的较深处也存在光照不足的情况;而如果北向采光则很难保证室内采光需求。本方案采用了双向开窗,同一户型两端都可以采光,这种采光方式能够很大程度上弥补长进深采光不足的弊端,基本上可以满足室内日常的生活需求。

自然通风:管式户型的跃层空间设计增大了空气的流动性,这在方案的剖面上有两点体现。第一,水平方向,每个户型都贯穿整个建筑,前后均直接对外,在高层建筑一定的高度上,水平风比较强烈,这样就实现了很好的穿堂风效果,增强了室内的通风;第二,竖直方向,重庆地区闷热的天气使得室内不同区域热量不

均但又无法顺利流通,例如分析图所示,不同区域由于使用功能的不同,会有不同的区域温度,比如使用中的厨房的温度就会高于卧室的温度。贯穿跃层空间的开场楼梯间和部分起居室形成烟囱效应,利用热压通风的原理帮助室内空气的流动,更好的实现室内的通风效果。

均好性:公共租赁房就是以体现社会公平而出现的,但如前文分析的那样,当前多用的内廊式设计往往使建筑的采光和通风产生不均衡性,使得各受保障人群依然存在居住差异。管式户型的排列式设计使不同户型拥有平等的空间资源,这不只是体现在面积上,更体现在朝向、受光、通风、观景的均好性上。

低层高实现节地节材:前文已讨论过利用建筑层高来实现节约土地、节省材料的问题。由于设备、管线的考虑,本方案并没有采用前文中所说的2.6m的层高,而是将其设计为2.8m,但这种设计依然当前公租房设计中所采用的3.0m的层高降低许多,很大程度上节省了建材和土地,也较少的占用空间资源,实现了更加环保的设计。

墙体规整有利于节材节能:本方案的规整的立面避免了常规内廊式住宅的“外天井”式设计策略,可实现将两片外墙合为一片分户内墙的合并方式,直接减少了一半砖、框架钢筋混凝土等基本结构和砌体材料,另外更由于删除了与外部空气接触的墙,更可以节约多种内外保温材料。而外墙面的规整还可以控制建筑的体形系数,从而降低能耗。

减少公摊面积,增加室内面积:中间平层入户的跃层式设计使建筑在竖向上可以隔层设置公共走廊,减少了一半的公共走廊面积,增加了空间的利用率。与此同时,在实际使用面积上,增加了室内的楼梯面积,经计算,对于一个标准的户型组合(两个户型,两层)减少的走廊面积为17.6平方米,增加的楼梯面积为11.2平方米,节省面积6.4平方米。而且楼梯除了交通功能以外,还具储物、加大空气流通的作用。因此总体来说,该户型的跃层设计利大于弊。

卫生间采光、通风问题:由于大进深小面宽的平面布置方式,使得卫生间的位置放在了房间中部,不能直接对外开窗,进行自然采光和通风。这是本方案存在争议的地方,但这种暗卫设计也并非难以解决,而也不是全无益处。首先在采光方

面,由于卫生间的采光要求较低,最低限度仅需10Lux即以,可以通风向室内开封闭高窗的方式进行间接采光,另外,还可以用导光板(管)的方式解决,但需要投入一定的设备成本。而自然通风问题,暗卫也并非完全不可,由于重庆地区风压不稳定,风速较小,故即使卫生间直接对外天窗也容易出现空气流通不畅、污气倒灌室内的问题,尤其是位于“外天井”深凹槽处的卫生间。本方案拟采用新式无动力风机的通风策略(图6.11)。它的作用原理很简单,在室内卫生间设计竖向连通的风井,在屋顶的管道口安装无动力风机,即使很小的微风吹过自然通风器装置,装置也会自动旋转,况且高层屋顶风力都很大,这样内部就会产生负压,促使垂直通风道内部的空气排出,这样用节能的方式就解决了卫生间通风的问题。

综上所述,通过借鉴管式住宅的设计策略,管式户型设计较好的利用了各种节能节材的手段,为中低收入者设计了高层公共租赁房,既能满足使用人群日常的生活需求,又能实现绿色生态的现代建筑要求,不失为一种可行的住宅模式探讨。

城市规划中生态设计重要性

浅谈城市规划中生态设计的重要性摘要:城市规划主要是通过控制城市土地使用及其空间变化来间接地对城市社会发展施加特定的影响,在城市规划中运用生态设计可促进整个城市的空间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设计;环境 abstract: urban planning is through the control of urban land use and spatial variation to indirectly specific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society, the use of eco-design can promote the harmony and unity of the entire urban space and the environment in urban planning.key words: city planning; eco-design; environment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在城市化过程中,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发生变化甚至破坏,特别是原有的生物群落大为减少或者不再存在。诸如森林面积减少、沙漠扩张、草原退化沙化、水土流失,气候旱化、洪水泛滥、环境污染及人口膨胀等,都是生态平衡失调的表现。为了保持良好的城市环境与防治污染,必须把建立适宜的城市面积园林绿地系统列入规划之内。 1. 目前我国城市规划建设面临的问题 1.1生态环境的破坏 随着城市规划建设的日益发展,城市中出现了许多大中型企业。在促进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例如,一些

生态学与城市建设

生态学与城市建设 从人类文明发展史角度看,人类经历了蒙昧、野蛮而逐步走向文明,从渔猎文明发展到农业文明再发展到现在的工业文明,每一次文明更替都是一次社会革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大发展、大进步。目前的工业文明虽取得很大成就,但因其固有问题的严重化,已经开始走向衰退,当前一种新的文明,作为工业文明的替代力量正在兴起,这就是说现在面临着工业文明向一种新的文明的过渡,这种新文明即为生态文明。人类社会也将从工业社会转向生态社会,从工业化发展模式转向生态化发展模式。 生态化发展模式是在工业化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对工业化发展模式的辩证否定,它扬弃了只注重经济效益不顾人类福利和生态后果的唯经济的工业化发展模式,转向兼顾人口、社会、经济、环境和资源持续发展的,注重复合生态整体效益的发展模式。生态化发展模式是人们对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以来所走过的道路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这是人类文明进化的历史性的重大转折,是人类改变传统发展模式和开拓新文明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1.城市化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据历史资料和考古的研究,城市的出现至少已有五千余年的历史。自从工业化以来,城市化的速度不断加快。这个集中过程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城市数目的增多,二是各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从而使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不断提高。 国内外城市的发展表明,城市化具有正、负两个方面的效应。一方面,城市化可以促进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城市化能集约地利用土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时能促进教育、就业、健康和社会服务的进行。 另一方面,城市化在为人们带来许多益处的同时,又产生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民健康产生影响。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城市的气候变化(如热岛效应)和环境污染,包括水、空气、噪声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等;二是自然资源的耗竭与短缺,特别是淡水、化石燃料、耕地的过度利用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三是城市人口的增加导致大量的社会问题,如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绿地减少、教育与卫生滞后,其中住房问题一直是许多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2.城市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正是因为上述原因,世界各国都开始重视城市的生态建设问题。特别是从1992年的联合国环发大会后,人居环境问题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近代城市的发展正在摆脱过去传统的以建筑和视觉为中心的发展模式,而探索一条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道路。生态城市建设应运而生。新的城市历年对生态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生态学也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取得了新的发展,以至于形成了一门新的分支学科———城市生态学。 众所周知,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长期以来,生态学是以自然界的有机体或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的。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上人口的增长和资源与环境等全球性问题日益激化,生态学家在投身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摆脱了其初期的狭隘的纯自然的倾向和学科局限,把人类活动包括在其研究的范围之内,把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作为宏观领域的发展方向,在理论和研究方法方面都有了明显的发展,展现出了勃勃生机,以崭新的面目跻身于现代科学之林。 城市生态学是生态科学和城市科学的交叉学科,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但是古代的中国人居环境、欧洲城市和美国西南部印第安人的村庄都体现了城市生态学的思想理念。 20世纪70年代一批生物学家开始从生物学的角度研究城市。他们的研究重点在于城市环境影响下动植物区系的变化历史。20世纪70年代初,罗马俱乐部发表的第一篇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其对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前景所做的估计,进一步激起了人们

城市生态规划论文

城市生态规划中的景观规划 学院:外国语学院姓名:张杰学号:2010091230 摘要在当前城市化不断加速,城市趋于空心化巨型化的现状下,人们深切感到环境污染严重,资源短缺,身心健康受损。如何构建合理的生态城市景观生态系统空间结构,保持景观要素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多样性,构筑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生态城市景观,充分发挥景观的生产功效、经济价值、资源价值和美学价值,是生态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本文重点讨论在生态城市规划背景下的园林及景观规划。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景观规划大景观 1.生态城市规划背景 1.1城市生态定义 城市生态(ecopolis或ecocity或ecoville或ecological city或ecovillage)理论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是人类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不断升华的结果。虽然国际生态城市会议已于1990年、1992年、1996年、2000年召开过4次,但对于生态城市的定义,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界定,许多专家和学者对此都发表过各自的见解;一些国家还提出了生态城市发展原则。1987年前苏联生态学家亚尼科斯基认为生态城市是“按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1992年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召开的第二届国际生态城市会议上,组织者澳大利亚的

唐顿认为生态城市就是人类内部,人类与自然之间实现生态上平衡的城市,它边括了道德伦理和人们对城市进行生态修复的一系列计划,远远超出了“可持续性”这个概念。1997年中国学者黄光宇教授撰文《田园城市*绿心城市*生态城市》,认为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人与“住所”的关系,并应用生态工程、环境工程、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协调现代城市经济系统与生物的关系,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提高资源的再生和综合利用水平,提高人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维持和发展的能力,使人、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互惠共生。 从城市生态学角度看,生态城市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结构合理、功能稳定,达到动态平衡状态。[1]它具备良好的生产、生活和还原缓冲功能,具备自组织、自催化的竞争序主导生态城市的发生和发展,以及自调节、自抑制的共生序保证生态城市的持续稳定。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高效利用,自然的演进过程也得到保护和发展。 从城市规划学角度看,生态城市空间结构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建筑广泛应用,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融合,城市景观成为城市文化的空间构成与表现。 1.2城市生态的主要特点 生态城市与传统城市相比,主要有以下几大特点 1)和谐性:生态城市的和谐性,不仅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更重要的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上"现在人类活动促进了经济增长,却没能实现人类自身的同步发展,生态城市是营造满足人类自身进化需求的环境,充满人情味,文化气息浓郁,拥有强有力的互帮互助的群体,富有生机与活力,文化是生态城市最重要的功能,文化个性和文化魅力是生态城市的灵魂"这种和谐性是生态城市的核心内容

城市生态廊道规划思路与策略研究_以南京为例

文章编号: 1009-6000 2007) ( 01-0051-08 中图分类号: X31;TU984 文献标识码: B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40571055) 资助 作者简介: 官卫华, 硕士, 南京市城市规划编制研 究中心战略规划所主管规划师; 何流, 博士, 南京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副主 任; 姚士谋, 教授,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所城市发展 研究中心主任, 博导; 叶菁华, 南京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战略规划 所规划师。
城市生态廊道规划思路与策略研究
——以南京为例
Thoughts and Strategy Research of Urban Ecological Corridor Planning: Taking Nanjing as an Example
官卫华 何流 姚士谋 叶菁华
GUAN Wei-hua HE Liu YAO Shi-mou YE Jing-hua
1 生态廊道的理论渊源与问题的提 出
“生态廊道” 一词最早出现在生物学 研究领域。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不断扩 展,许多国家自然生境面积锐减,同时 在空间上越来越分散和破碎化。如美国 和加拿大均设有国家公园和保护区,但 其在地理空间上呈“岛屿状”彼此孤立 和隔离,进而对野生动物迁徙形成难以 跨越的鸿沟 (孤岛效应) 很难达到生态 , 保育的初衷。正是在关注濒危物种存续 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要求之下,将各个 孤立保护区串联起来的保育新思潮—— “生态廊道”理念应运而生。 1 9 9 7 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T h e World Conservation Union, IUCN)提出 了保护区应采取“从岛屿式到网络式” 的规划方法。2000 年 Ferenc Jordan 研究 提出了生态廊道(ecological corridor)的概 念,即能够连接斑块,并且能够使特定 物种在斑块间迁移的地区,它们能够将 当地的小种群连接起来,增加种群间的
基因交流, 降低种群的灭绝风险[2]。 日本 学者由井正敏等认为,针对不同的空间 尺度和保护对象,生态廊道可分为两 种:一是大廊道或生境廊道( h a b i t a t corridor), 主要起连接大型保护区及重点 保护区域的作用,保护的对象主要是低 密度分布种;二是小廊道,指连接小面 积保护区的保留带以及河旁保护带等宽 度较窄的廊道,以利用廊道的小型动物 为保护对象。 国内学者李晓文等认为,生 态廊道是一种线状或带状斑块,它在很 大程度上影响着斑块之间的连通性,从 而影响着斑块间的物种、营养物质和能 量交流,并能够加强物种之间的基因交 换[3] 。达良俊等认为生态廊道是供野生 动物移动、 生物信息传递的通道[4]。 综合 起来,我们认为:生态廊道是异于周边 基质环境的狭长型地带,是生态系统中 实现各生态景观单元在空间上有效连接
2007(1) 现 代 城 市 研 究
的线性或带状景观生态空间类型。在宏 观层面,现今国外对生态廊道规划已有 许多成功案例,如“美洲生态廊道”北
[城市生态] 51

浅谈对我国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的研究

浅谈对我国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的研究 发表时间:2018-11-14T18:46:55.907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20期作者:彭彦湄 [导读] 生态城市是一种全新的文化观,是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1]。 清远市城乡规划设计院 摘要:生态城市是一种全新的文化观,是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1]。然而,当前我们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过于强调经济效益的高效性,而忽视了生态建设和环境效益,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阻碍了现代城市才和谐发展。因而,将生态城市概念引入到城市规划设计全过程,极力打造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生态良好、人们安居乐业的现代化城市,非常有必要,且势在必行。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生态城市;研究 前言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总纲领,是实现生态城市的重要前提,在现代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然而从目前形势上看,我国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存在盲目追求眼前经济效益而忽视长期环境效益的现象,造成了极大的污染和破坏,不仅阻碍了现代城市化进程,还对社会生产及人们生活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因而,须强化对生态城市的认识,提高对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视,通过再生资源的有效利用,优化城市生态系统,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为现代绿色城市、宜居城市的建设提供强有力保障。本文主要对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进行研究。 1.生态城市规划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生态城市注重的是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其目标主要包括:(1)和谐性。这是生态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主要强调城市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2)可持续性。针对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错误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城市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3)高效性。这主要是改变了“高能耗”、“非循环”的传统城市发展模式,更加注重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和相互关系的协调共生。(4)整体性。生态城市是在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效益的基础上,更加突出社会建设与生态环境以及人们生活质量之间的整体协调。 生态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主要有:(1)城市区域规划。这需要对城市进行准确定位,通过对土地、能源、交通、绿地及水资源等方面的科学规划,实现城市区域间的资源互补,优势互补,相互协调发展的目的。(2)城市人居规划。更突出人在城市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城市生态建设,通过生态建筑、生态景观、生态产业及生态教育等方面,为城市居民打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实现城市发展与生态建设的高度和谐。 2.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面临的问题 2.1大气污染 据中央气象台统计,2013年12月以来,我国已有25个省(区、市)不同程度地出现过雾霾天气,尤其是华北地区出现的大量雾霾天气,引发了社会对大气污染的关注。大气污染已成为城市规划和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特别是现代城市中,工业及交通运输业的不断发展,排放到大气层中的有毒物质越来越多,导致了大气层不断恶化,不仅给工农业带来极大的损失和破坏,甚至危害到人们身体健康。 2.2水污染 我国水资源短缺、水灾害频发,水环境持续恶化。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中的人口大幅度增长,工业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放,造成严重的水污染。近几年来,由于水污染导致的缺水事故不断发生,制约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威胁到人们的生存。不仅如此,地下水资源污染的形势同样不容乐观,这些都是生态城市规划所面临的难题。 2.3噪音污染 城市现代化建设和发展中,各种机械设备的创造和使用,特别是各类交通运输工具的使用,成为城市噪音污染的主要噪声源,对人、动物、仪器仪表以及建筑物等均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应通过有效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噪音污染对城市居民带来的危害。 2.4固体废弃物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是城市中较为常见的污染,若不加妥善收集、处理和利用,将会对大气、水体及土壤造成污染,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被垃圾包围的城市,绝不属于生态城市。因而,生态城市规划过程中,还应综合考虑固体废弃物污染的治理问题。 3.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城市规划 3.1重视城市绿化建设 城市绿化建设是打造现代城市的基础性工作,同时也是生态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城市绿化建设,主要是充分利用城市绿化生态环境使城市生态系统具有还原功能,从而改善城市居民环境,提高人们生活的质量。城市规划设计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因地制宜地进行生态城市规划、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规划建设。充分重视城市绿化建设,主要包括:城市绿地系统的合理规划;绿化用地范围的科学划定;城市绿化结构的合理布局;城市中心区域绿化率的综合提高;城市绿化点、线、带的布局的不断优化等[2]。同时,还要大力提高广大群众的植绿、爱绿、护绿、兴绿意识,唱响“以人为本,共建绿色家园”的主旋律,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生态城市提供强有力保障。 3.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在新的形势下,城市经济增长方式已不再单纯地要求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而是要求从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经济增长方式转为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益的经济增长方式。这就要求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制定城市发展整体规划,着力提高城市产业规划水平,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污染程度小的产业[3]。同时,还要加强生态

城市生态规划的理论、途径与案例研究

摘要:本文论述了国际城市生态规划研究的背景、理论、科学内涵及城市生态规划与建设的内容,并以上海市和崇明绿华阳光生态示范区规划为例,从城市的结构、功能和城乡生态关系协调性等方面,探讨了城市生态规划和生态示范园区规划建设的途径与措施。 关键词:城市生态规划建设途径与措施上海崇明 一、城市生态规划的概念与进展 国际上正式提出城市生态规划的概念约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虽然时间不长,但其学术思想却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过“理想国”的设想,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M.Vitruviius)在《建筑十书》中总结了希腊、伊达拉里亚和罗马城市的建设经验,对城市选址、城市形态与规划布局等提出了精辟的见解,把对健康、生活的考虑融汇到对自然条件的选择与建筑物的设计中。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阿尔伯蒂(L.B. Alberti 1452)、费拉锐特、斯卡莫齐等人师承维特鲁威,发展了“理想城市”的理论。16世纪英国摩尔(T.More)的"乌托邦",18-19世纪中,傅立叶的"法郎基",欧文(Rowen,1852)的"新协和村",西班牙索里亚(A.Soria,1882)的“线状城”等设想中都蕴含有一定的城市生态规划哲理。 19世纪末叶,以玛希(Geoge Marsh)为代表的生态学家和规划工作者的规划实践,标志着生态规划的产生,玛希(1864)首次提出合理地规划人类活动,使之与自然协调而不是破坏自然;鲍威尔(Powell 1879)在规划实践中指出,要制定法律和政策,促进与生态条件相适应的发展;英国霍华德(E.Howard,1898)的"田园城", 法国柯布西埃(Le Corbusier,1930)的“光明城”,英国恩维(R.Unwin,1922)的“卧城”,赖特(F.Wright,1945)的“广亩城”等工作丰富了生态规划的内容。后来的芝加哥大学人类生态学派在城市和区域规划中均进一步强调了发展要与自然相协调;美国景观生态学家麦克哈格(McHarg,I.L.)在1960年代指出, 生态规划(Ecological planning) 是在没有任何有害的境况下或在多数无害的情况下,对土地的某种用途进行的规划。后来直至1980年代,包括日本学者在内的大多数人所认同的生态规划仍大部分倾向于土地的生态利用规划,王祥荣(1995,1998)提出,从区域和城市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特点、发展趋势和生态规划所应解决的问题来看,生态规划应不仅限于土地利用规划,而是以生态学原理和城乡规划原理为指导,应用系统科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的手段辩识、模拟、设计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内的各种生态关系,确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生态适宜度,探讨改善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生态建设对策,促进人与环境关系持续协调发展。从以上学者的论点可以认为,生态规划的目的是:从自然要素的规律出发,分析其发展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确定人类如何进行社会经济生产和生活,有效地开发、利用、保护这些自然资源要素,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最终使得整个区域和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城市生态规划的关键是要塑造一个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关系协调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这也是当前人们对现代城市的需求,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城市规划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就目前我国的总体情况而言,城市化水平虽然仅达30%左右,处于初始阶段,但作为全国经济改革开放龙头的上海以及整个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则已进入了城市化的“超速阶段”,城市建设、经济开发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展开,前景广阔。但是,在一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同时也存在不少注重短期经济效益,忽视长期环境效益的行为,缺乏远景规划和生态规划。因此,如何避免将城市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的基础上,避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是我国在新世纪城市建设中所必须解决的实际问题,生态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将为此提供科学的依据。

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的思考

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的思考 发表时间:2018-05-29T14:58:18.820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2期作者:胡月 [导读] 我国的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城市化进程也越来越快,随着城市问题的出现,建设生态型城市也得到了普遍的关注。 江苏都市筑景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江苏扬州 225000 摘要:生态城市是一种全新的文化观,是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然而,当前我们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过于强调经济效益的高效性,而忽视了生态建设和环境效益,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阻碍了现代城市才和谐发展。因而,将生态城市概念引入到城市规划设计全过程,极力打造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生态良好、人们安居乐业的现代化城市,非常有必要,且势在必行。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生态城市规划;措施 我国的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城市化进程也越来越快,随着城市问题的出现,建设生态型城市也得到了普遍的关注。实施生态规划设计更是现阶段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客观要求,有助于推进整个生态城市的建设。因此,要加强对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的思考,促进生态的和谐,推进整个社会的进步。 1生态城市规划的概念及现状 1.1生态城市规划的概念 生态城市的建设必须要有科学的、高起点的、切合实际的规划,在规划思想里导入经济、社会、生态的因素,按符合生态要求的原则进行生态规划。它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简单地说它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形式,自然、城市、人融为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结构。20世纪70年代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的研究过程中,前苏联城市生态学家尤尼斯基提出了生态城市的理论和模式,即生态城市是“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为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的人类住区。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包含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自然系统和谐三方面内容)。 1.2城市生态环境现状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迅速扩展;草原退化加剧;森林资源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水体污染明显加重;大气污染严重;废渣存放量过大,垃圾包围城市;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本身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财富流失。生态指标恶化也明显地影响着现期经济指标和预期经济的发展趋势。 2规划生态城市具体措施 2.1自然环境和城市之间的协调和配合 当今社会,城市的高速化运作导致了“城市病”的严重加剧。追根溯源,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类地不恰当开发利用自然环境,人类的行为超越了大自然的环境容量及其承载力的结果。所以,对城市进行规划必须要坚持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观点出发,如此才能够体现出技术圈和生物圈之间的相互协调发展,才能够符合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这一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2.2在规划和预测城市某个时期的“合理的”发展模式 城市建设应该建立在对未来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而一个城市的人口运动也容易受到较多的因素的影响,是一个多重的、多层次的复杂的系统,因此,需要对其展开多层次的、多元化的深入分析。 2.3城市发展应该与周围环境所能够承载的“容量”相符合 一个城市的环境的容量,其主要的决定因素是城市本身所处的自然条件。因此分析一个城市的环境承载能力应当以自然因素的研究为切入点。在如今的中国,尤其是水资源以及土地资源,是影响城市环境容量的核心要素。 2.4产业结构的可再生性和可循环性的构建 城市需要符合自然环境的发展规律,其产业结构必须要合理,应当使其具有可再生性以及可循环性,如此,才能够降低城市建设对于城市周围所处环境所造成的破坏程度。一个城市具有的性质就已经决定了这个城市活动的基本方向、基本形式,城市的活动内容以及空间分布,同时,也决定了该城市的产业结构的基本轮廓。因此,在确定一个城市所具有的性质以及其职能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这个城市在区域发展过程中所处的地位、所具有的作用。还应当考虑这个城市的生产力的布局,城市对于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的程度等综合因素。同时严格遵循生态工艺的基本原理,以便使得各个部门能够综合利用自然资源,相互利用各自的产品以及废弃物,使他们能够首尾相接而形成统一配合的有机整体。最终使其形成拥有效率高、耗能低、规模化以及污染少的集团化的绿色产业结构。 2.5加大园林绿地系统的规划力度 在我国长久以来的城市规划工作之中,对于城市绿地部分的规划环节向来都是相对比较薄弱,以前大多都是在规划图上“见缝插针”式的利用边角或者比较零碎的地带插入绿地,只是尽可能的在规划设计图上去完成“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以及“城市的绿化覆盖率”这两项城市规划的硬性指标。而不是系统地从城市建设的生态角度分析,去对不同的城市的绿地总量和分布等因素进行分析,往往缺乏定量的分析和量化的研究。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城市建设中绿地系统规划的科学合理性以及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 2.6积极推广绿色运动 目前一段时间,很多西方发达国家广泛地掀起了所谓的“绿色运动”,同时总结出了一套特别具有新意的环保理论。其中的要点有下列这些:合理的利用绿色能源。例如运用地热能、太阳能、温差能、风能、生物能、水能以及潮夕能等不具有污染或只有很轻污染的能源。而且这些能源是可再生的,运用这些能源代替那些污染比较严重而且没有再生可能的能源,例如用于燃烧的煤炭和石油等等;同时在工业生产当中积极开展绿色工艺的推行,生产的产品尽量以绿色产品为主(绿色工艺主要指那些耗能比较低、耗材比较少、不产生废弃物、没有污染、没有公害、可以全面运用每种能源的工业生产工艺;而绿色产品是指那些能够回收加以重复的利用以及可再生利用、没有污染、没有公害的运用于工业的产品),并将各个城市的废弃污染物加以处理以及进行再生利用;运用绿色的交通系统,例如对使用有轨电车、地铁、公共汽车、太阳能和电动汽车各种交通工具的行为进行鼓励。对绿色建筑加以积极推行,绿色建筑不仅可以节能防噪以及减少污染,

生态视角下的城市规划

生态视角下的城市规划 发表时间:2018-11-14T17:09:39.05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0期作者:李思华[导读] 城市规划要具有生态观,从而确保城市化进程不断继续。文章认为,城市规划要以生态视角去做好城市规划,强调发展生态科技,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双重作用,共同为建设生态城市而努力。 李思华 郓城县规划局山东郓城 274700 摘要:环境污染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城市规划要具有生态观,从而确保城市化进程不断继续。文章认为,城市规划要以生态视角去做好城市规划,强调发展生态科技,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双重作用,共同为建设生态城市而努力。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视角;瓶颈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人民群众对所居城市有了更高的要求。现代城市应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因此,提供宜居舒适的生态城市成为未来城市发展方向。不过,也要看到,但是,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提高人民群众城市生态观,发展生态科技,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双重作用,从生态视角做好城市规划,共同为建设生态城市而努力,成为城市规划工作者工作重点。 一、生态视角下的城市规划内涵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城市规划要高度重视城市生态规划,坚持生态与城市规划并向而行,具体说来:强调人类与环境的协调,从人类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出发,充分认识到人口数量与结构应符合城市生态承载力和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严格控制大型城市人口的过快增长,减轻“城市病”对人民生活的影响,实现人与生态和谐发展的目标;协调城市建设与区域发展,确保城市生态系统有足够的自我调节余地,在可接受范围内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促进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同步,建设生态环境友好的现代城市生态系统;实现五位一体和谐发展,统一区域内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宜居生态环境,实现区域内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发展。 二、生态视角下的城市规划编制原则 第一,制定远景发展原则城市远景发展原则的制定,前提在于要合理确定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发展目标,进行各项建设的具体安排时,充分考虑未来一定时期内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需要。规划的编制应当使城市的发展规模、各项建设标准、定额指标、开发程序同国家和地方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为此,规划工作者要从实际出发,在编制城市规划时,确定人口和用地规模、人均用地面积、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建筑密度、容积率等建设指标和定额指标,都应与国家和地方的财力、物力。科学技术水平相适应;第二,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历史文化遗产。城市是政治、文化的枢纽,应注意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规划要强调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和市容环境卫生建设,应注意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第三,促进生产、方便生活、加快流通、提升经济、提高科技文教事业。规划既包含硬件规划,也包括软件规划。城市规划要全方位才能对于城市发展起到有力推进作用;第四,合理、节约用用地。我国人均用地资源有限。城市化对土地需求量越来越大,应珍惜每一寸土地,发挥每一寸土地的作用。 三、生态城市规划注意的问题 应当看到,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城市周边围绕着更多的企业,它们消耗了大量的水资源、能源和原材料。因此,需要加大力度控制恶化的城市生态环境。现阶段。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水土流失、沙漠化、草原退化、森林砍伐、物种灭绝、湖泊缩小、水体污染、空气污染、废渣堆放、城市内涝、噪音污染等,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影响了预期经济指标的实现。造成生态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人口因素、工业化因素、经济因素。人口基数庞大,制约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水平的提高。人们围湖造田、毁坏森林、过度开采等,超出了自然系统的支付能力与承载力;我国工业化发展层次不高,加工业为主,污染严重;不少城市各种短期经济行为屡见不鲜,市场具有自发性和盲目性,部分企业忽视社会与生态效益,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带来众多生态问题。 四、科学做好生态城市规划 1、合理规划城市产业城市规划部门要合理地制定完善城市整体规划,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污染程度小的产业。规划应按照城市区域功能进行合理布局,遵循生态规律,优化产业布局,控制城市工业规模,进行生态监管;加强城市上风方向、水源及环境脆弱地带的保护,堵住污染源头,城市规划思维超前。 2、合理规划城市交通交通是城市动脉,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生态化的首要措施,规划部门要树立公共交通优先意识,在发展规划中优先考虑公共交通,加强法规与经济支持,改革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地位。 3、科学规划城市环境城市规划部门要合理规划城市绿地系统,划定绿化用地范围,科学布局城市绿化结构,重视提高城市中心区域绿化率,合理规划城市绿化点、线、带的布局;尊重城市自然和人文条件,因地制宜地进行生态城市规划,加强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规划建设。 4、构建生态评价体系人与自然是城市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城市发展与周围环境有密切联系。规划部门要建构起科学的生态评价体系,要涵盖城市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条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技术水平、生态意识等指标,通过科学的评价体系为生态城市规划提供决策参考。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所居城市有了更高的要求。现代城市应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因此,提供宜居舒适的生态城市成为未来城市发展方向。因此,城市规划部门要提高人民群众城市生态观,发展生态科技,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双重作用,从生态视角做好城市规划,共同为建设生态城市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李迅.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城乡规划转型发展[J].城市规划,2014,S2:77-83. [2]赵长亮.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优化土地资源规划模式途径[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02:128.

城市生态廊道的规划策略探讨

城市生态廊道的规划策略探讨 武汉市规划研究院徐国斌 【摘要】当前,我国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规划工作者将城市生态廊道引入到城市总体规划中,以期有效地控制大城市“摊大饼”式无序蔓延,缓解城市中心区的热岛效应。但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往往面临着城市生态保护利益与地方发展经济之间的矛盾,如何通过合适的规划策略,对生态廊道内的各项建设进行科学、合理地控制和引导是规划工作者的一项重要职责。本文以武汉市牛山湖北部生态廊道研究为例,通过生态研究、产业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基础设施建设的研究,探讨生态廊道的规划策略和措施。【关键词】生态廊道;规划策略;生态研究;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 1 引言 “城市生态廊道”是城市生态环境中呈线性或带状布局的,能够沟通连接空间分布上较为孤立和分散的生态景观单元的景观空间类型[1]。一方面城市生态廊道具有生态廊道的基本特征,是城市缓解“孤岛效应”和“热岛效应”,减低噪音,改善空气质量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界定城市边界,控制土地开发的有效途径之一。而另一方面,随着城市空间的快速扩展,地方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土地来开发,许多城市都出现了因开发建设而破坏生态廊道的现象。因此,规划工作者往往面临在保护与开发之间寻找平衡点的抉择。 牛山湖北部生态廊道是《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六大生态廊道之一梁子湖-汤逊湖生态廊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区域的北部与武汉外环线(沪蓉高速公路)一线之隔,即以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为主体的武汉科技新城,城市扩张的引力、地方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城市的整体利益与当地生态环境所承受的压力相互交织,使得这一地区未来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地域空间形态走势变得敏感而又复杂。如何客观、科学地对牛山湖北部廊道的未来发展进行规划,使之能够在保障城市尺度的生态安全格局不受影响的前提下惠及当前地方经济发展,造福当地人民,使该地区及武汉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得以保证,才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态度。本文拟通过总结其经验,提出生态廊道相关发展策略。 2 研究目标和方法 本次研究通过建立牛山湖北部生态廊道的研究机制,一方面在保障牛山湖北部地区的生态安全和健康的前提下,谋求该地区经济;另一方面能为武汉市居民提供持续的生态服务,同时这种研究机制的建立,也是对城市总体规划生态廊道的有益补充和完善。 生态廊道的研究机制主要通过四方面来实现:生态、产业、人口及基础设施,这四方面研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互为补充的对生态廊道内的用地进行探索研究,并较好的解决了生态控制和建设用地之间的矛盾。 表1 生态廊道研究机制 3 规划策略 3.1 生态策略

城市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原理与思路

城市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原理与思路 (一)基本原理 1、“生态位” 生态位:物种在群落中在时间、空间和营养关系方面所占的地位。 生态位的宽度据该种的适应性而改变,适应性较大的物种占据较宽广的生态位。 城市生态位(urban niche):城市给人们生存和活动提提供的生态位。 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现状对于人类经济活动,生活活动的适宜程度,既城市的性质、功能、地位、作用及其人口、资源、环境的优劣势。 2、多样性与稳定性 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保持动态平衡的稳定状态的能力,是同生态系统物种及结构的多样性、复杂性呈正相关的。 生态系统的结构愈多样、复杂,则其抗干扰的能力愈强,因而也愈易于保持其动态平衡的稳定状态。 在结构复杂的生态系统中,当食物链(网)上的某一环节发生异常变化,造成能量、物质流动的障碍时,可以由不同生物种群间的代偿作用给予克服。 人力资源多样性,保证了城市各项事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土地的多样性,保证了城市各类活动的展开; 城市功能与交通方式的多样性,使城市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与辐射力; 行业和产业结构的多样性,使城市经济稳定,整体经济效益提高等。 3、食物链(网)原理 食物链: 以能量和营养物质形成的各种生物之间的联系。 食物网:生物群落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而成的复杂营养关系。 ●用于城市系统时,各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生产原料,某一企业的产品是另一企业生产 的原料;某些企业生产的“废品”也可能是另一些企业的原料。如此可以对城市食物网“加链”和“减链”。减链:除掉或控制那些影响食物网传递效益,利润低、污染重的链环。加链:增加新的生产环节,将不能直接利用的物质、资源转化为价值高的产品。 食物链(网)原理表明:人类居于食物链的顶端,人类依赖于其他生产者及各营养级的“供养”而维持其生存;人类对其生存环境污染的后果最终会通过食物链的作用(即污染物的富集作用)而归结于人类自身。 4、系统整体功能最优原理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1>1/2+1/2. ●子系统功能和系统整体功能相辅相成; ●子系统都有无限制地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不顾其他个体的潜势存在。 ●城市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并非总是协调一致的。 ●理顺系统结构,改善系统运行状态,要以提高整个系统的整体功能和综合效益为 目标,局部功能与效率应当服从于整体。 5、环境承载力原理 环境承载力: 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有害变化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 体现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三者的限制,是环境本身具有的有限性自我调节能力的量度。 环境承载力原理具体内容: (1)环境承载力会随城市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的思考

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的思考 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为城市的发展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进行生态城市设计中,要具体分析城市规划设的内涵,并对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需要遵循的以环境为本和与时俱进、建立生态建设保障体系等原则进行科学把握,结合生态城市设计中的促进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和谐发展以及加强对城市资源的利用程度等特征。 标签:城市规划设计;生态城市规划 引言: 通过设计合理的绿色城市交通规则、合理使用低碳能源、提高生态城市的绿色覆盖率,能够有效保证生态城市规划工作顺利开展,针对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 1、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要点 1.1 注重城市的服务功能 城市在一定程度上为人们提供尽可能多的服务,这是城市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所以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对城市的服务功能,在满足对人们服务的基础上实现城市的生态建设,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在城市建设规划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同时兼顾城市的服务功能,才能够真正提高人们的生活幸福指数,保护自然环境不被破坏,完现代化生态城市建设。 1.2 明确规划目标和要求 在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首先针对规划设计目标和基本要求进行明确,能够结合城市发展需求,构建较为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而也就能够对于后续各项规划设计工作形成较强的指导性和控制效果。在规划目标的明确中,除了要考虑到各个社会、经济以及环境发展的细节目标之外,还需要加强对于规划设计年限的关注,明确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如此也就能够避免因为规划设计过于短视而影响到后续的可持续发展效果。 1.3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在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加强对于土地资源的充分运用是比较重要的一点,这种土地资源的合理运用需要充分考虑到整个城市运行需求,能够从生态功能区划以及实际发展需求等各个方面进行评价,促使各个土地资源都能够发挥出自身最强的作用价值,避免出现明显的土地资源浪费问题。在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中,还需要密切关注到各个不同产业的发展需求,能够围绕着城市发展格局进行合理

城市生态学和包括内容

城市生态学和包括内容 城市生态学是城市学、城市规划与生态学、人类生态学相互交叉、相互融合形成的一门新兴科学。它包括城市生物环境、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系统生态等内容。 城市生态 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人类与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具有一定功能的网络结构,也是人类在改造和适应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简介 城市生态系统,即为: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 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它注重的是城市人类和城市环境的相互关系。它是由自然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所组成的复合系统。城市中的自然系统包括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环境,如阳光、空气、淡水、土地、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经济系统包括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的各个环节;社会系统涉及城市居民社会、经济及文化活动的各个方面,主要表现为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以及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各种关系。这三大系统之间通过高度密集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相互联系,其中人类的管理和决策起着决定性的调控作用。城市的形式 城市最初的形式是人们进行以物易物的交换场所,随着生产发展和社团组织的出现,分别发展为贸易集镇和某个民族或社团防御外侮的设施,后者又进而成为统治者居住的政治中心。近代城市虽然有性质上的区别,但一般都代表当时当地人类的技术进步、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的水平,是加工物质、积累信息的高效场所,也是政治动态和经济行为最活跃的地点。城市基本功能 ①经济功能。为社会提供大量的物质和信息;②生态功能。为市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便利的工作条件。两者的关系,一般说来,是经济发展导致城市人口、物质、能量的大量集结,容易引起生态关系的失调,降低城市环境质量;但单纯地追求和谐的生态关系及良好的自然环境,也会影响经济的发展,降低本来可以达到的经济效益。如何使两者协调,是现代城市生态工作中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 城市生态规划 规划的原则要使城市比较合理地发展,不仅要重视总体规划的整体性,而且要有生态系统观念,把城市安排成为一个由多种成分构成的系统,有机地联络各个组成成分(亚系统),输通相互间的回路,使各环节各得其所、各尽其能,达到生产、加工、供销、再生产等环节彼此互相适应,协调发展。要把由城市各部门相互联系组成的整个系统的最佳转化率作为城市生产力的标准。计算整个城市系统的物质和能量转化率,要包括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两个方面。前者如劳动力、生产效率,后者如生物资源、矿物资源以及光、热等恒定的区域性自然资源。通过各组成成分之间的代谢转换及信息交流,保持城市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动态平衡,是设计现代化城市的基本目标之一。要考虑的内容包括城市中心与郊区及卫星城市之间物质流与能流所引起的生态变化;人口变化及就业、升学、科学文化活动、娱乐等生活方式的改变对社会道德及环境质量的影响等。应力求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起来。规划的约束系统和目标系统系统的约束条件可分为客观约束和主观约束两类。城市发展的客观约束,包括城市现存的自然地理条件、经济技术力量和社会生产关系。这是因时因地而异的,弄清这些客观约束是进行城市生态分析和规划的前提。主观约束是规划者对某些经济生态关系相对固定的期望,在这些主观约束下去追求一些主要目标的最优值。一般说来,根据经济生态学原理,城市生态规划要达到的目标有:①人口。劳力得到充分利用,需求关系得到最大满足。②物质。物资得到充分循环利用,保持不可再生性资源的利用比例最小而可再生性资源利用率最高。③能量。达到最高的能量利用率和最小的浪费。④空间。力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