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理对策措施类高考习题

地理对策措施类高考习题

地理对策措施类高考习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三篇模板三对策措施类

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呼伦湖是中国北方数千里之内唯一的大泽,湖面海拔539米,面积 2 315平方千米,最大水深8米,为构造成因的半咸水湖。湖泊水域宽广,沼泽湿地连绵,湖体构造特殊,露出30余个泉点,有大量地下水的补给。该湖为吞吐性湖泊,以“大活肥洁”著称,特别是湖水非常洁净,这与湖泊本身的自净能力强有关。近年来由于气候干旱等原因,湖泊水位持续下降,水面减少约300平方千米,被称为“草原之肾”的呼伦湖及周边地区正遭受着严重的环境危机。当地人为拯救母亲湖不遗余力,启动了“引河入湖”工程,直接从海拉尔河修建引水沟渠,将河水引入湖中。

(1)分析呼伦湖区周围沼泽广布的自然原因。

(2)说明呼伦湖自净能力强的原因。

(3)简述湖泊水位下降对当地生态环境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4)针对湖泊水位下降问题,请提出除“引河入湖”之外的解决措施。

答案:(1)水系发达;地势低洼;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层阻碍地表水下渗;冻融作用明显等。

(2)湖泊面积大,水量丰富;与多条草原河流、湖泊等沟通,湖水更新快;地处高纬地区,气温低,对湖中浮游生物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湖体构造特殊,露出30余个泉点,有大量地下水的补给,增加了湖水的自净能力;湖水的含沙量小;盐度较高,对微生物生长有抑制作用。

(3)生物多样性减少;湖泊水体含盐量上升,水污染加重,影响原有生物的生存生长;导致草原地下水位下降,草地退化严重,荒漠化加剧;气候恶化,干旱程度加剧等。

(4)实行呼伦湖流域水资源的统一配置;制定法律法规,限制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对水资源的过度利用等。

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科尔沁沙地是我国最大的沙地,其位置如下图所示。该地平均降水量可达300~500 mm,降水多集中于7~9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0%~80%。该地堆积了大约200米厚的沙质沉积物。近年来,库伦旗北部沙区(图中斜线区域)的农牧民在沙漠里种上了水稻。经过几年试种,目前该地水稻种植面积已达200亩,水稻还未收割便被订购一空,超高品质已获得市场认可。农牧民增加收入的同时,沙地的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改善。

(1)与三江平原北部相比,说明库伦旗有利于水稻种植的气候条件。

(2)分析库伦旗种植水稻面临的不利自然条件。

(3)简述种植水稻对库伦旗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

(4)请为库伦旗水稻种植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1)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较大,热量更充足;气候干燥,晴天多,光照条件更优越;昼夜温差更大,有利于营养物质累积。

(2)气候干旱,蒸发量大,水资源短缺;邻近冬季风源地,大风日数多,风力(对表层土壤)侵蚀作用强;沙地养分少,下渗快,保水能力差,地处半湿润与半干旱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

(3)增加空气湿度,增加降水量,改善区域小气候;防风固沙,抑制风沙危

害;增加湿地面积,改善生态环境。

(4)水资源方面的措施:合理开采地下水;注意节约用水。其它方面的措施:稻田周围采取生物措施或工程措施固定沙地(草方格、种草),防止沙漠化蔓延;加强科研投入,确立库伦旗稻米的品牌优势。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青海湖湖滨地带分布有广泛风沙堆积(下图)。青海湖区沙丘的主要沙源是西岸和北岸几条大河造成的河口三角洲沉积物,而沙丘集中分布于湖东平原。青海湖区盛行风向主要为西北风,夏季能受到东南季风的影响,青海湖岸克图垭口地区新月形沙丘在不同季节坡向可发生明显改变。近年来,近青海湖周边地区土地沙漠化问题日趋严重,已经严重威胁到湖区周边生态安全。

(1)分析沙丘集中分布于青海湖东岸而西岸少的原因。

(2)分析克图垭口地区新月形沙丘在不同季节坡向发生明显改变的原因。

(3)青海省湖滨风沙入湖现象严重,分析海晏湾西侧的沙堤的成因。

(4)分析青海湖周边地区土地沙漠化的人为原因并提出治理措施。

答案:(1)①全年盛行西北风;风沙向东移动堆积(沉积)。

②东岸湖滩的沙丘受到东岸高山阻挡后,沙粒停落造成湖岸东侧广泛的风沙堆积。③西岸湖滩的沙子,在风力作用下,多会沉降于湖中,不易形成沙丘。

(2)青海湖受季风影响明显,冬季西北风强劲,夏季东南风沿河谷侵入,风力增强使沙丘坡向改变。

(3)西风携带泥沙沉积在湖底和湖东,西风和自西向东注入湖泊的河流驱动湖水向东运动,在湖流(或湖浪)动力作用下,湖底泥沙向东推移到湖岸,水下沙堤不断增高,青海湖水位下降,最终沙堤露出水面。

(4)原因: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植被破坏,工程建设、修路。措施:工程固沙或建设立式沙障;生物措施(封沙育林育草,退耕、退牧还草) 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定义,雨育农业是指完全不依靠河流及地下水源灌溉,或仅有田间坑塘补充供水条件,以种植一年生作物为主,或兼种多年生作物或兼养家禽、家畜的种植制度。简单地说,就是完全依靠当地自然降水进行耕作的农业。这类农业占亚太区域可耕地面积的64%,生产率很低,仅为灌溉区域农业的48%。以下为伊拉克雨育农业、山地牧场和灌溉农业分布示意图和雨育农业区气候资料图。

(1)比较①②两地冬季日照强度的差异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2)据图描述伊拉克典型农业的分布特点。

(3)结合材料分析伊拉克雨育农业区农业发展的不利气候条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答案:(1)差异:②地强于①地。原因:②地纬度低,冬季日照时间长于①地;①地冬季多阴雨天气,太阳辐射弱,②地终年少雨,太阳辐射强。

(2)畜牧业主要分布在北部的高原山地上;雨育农业主要分布在高原山地与平原之间的过渡地带(或河流中上游);灌溉农业主要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地区的平原地区。

(3)冬季低温,热量不足。措施:冬季,营建温室大棚,改善热量条件。夏季炎热干燥,降水少且蒸发大。措施:建设水库和渠道等水利工程,收集和储存冬季雨水,加强对夏季农业的灌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