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分析

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分析

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分析
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分析

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分析

【摘要】英语民族与汉民族文化的巨大差异导致其礼貌用语的使用差异。本文以称呼语、隐私语为切入点,试图分析英汉两种语言在不同的礼貌原则指导下,礼貌用语上的语用差异,从而保证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英语;汉语;礼貌用语;语用差异

当代中国, 英语已经作为重要的国际交流语言被国人重视。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愈发彰显,“汉语热”在不断升温,因此无论是对于学外语的中国人还是学汉语的外国人来说,跨文化交际显得愈发重要, 已经成为现代交际中引人注目的一个特点。礼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交际成功的基本保证,特别是礼貌用语,广泛地应用于社会交往的方方面面,因此礼貌和语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为避免由于言语误解而导致交际失败,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人们应使用礼貌原则。

一、英汉礼貌原则的差异

所谓礼貌原则,指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应遵守的社会礼貌规范。由于不同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汉英两种语言有着不同的礼貌原则。

(一)英语礼貌原则

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利奇于1983年在其《语用学原则》一书中,以格赖斯的“合作原则”为基础,提出了“礼貌原则”的概念。按照利奇的理论,礼貌原则具体包括以下6点准则上:

1.策略准则: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

2.慷慨准则:尽量减少对自己的益处,尽量增大自己付出的代价。

3.赞扬准则:尽量缩小对他人的批评,尽量增强对他人的赞扬。

4.谦虚准则:尽量缩小对自己的标榜,尽量夸大对自己的批评。

5.赞同原则:尽量缩小与他人的不同意见,尽量夸大与他人的相同意见。

6.同情原则:尽量缩小对他人的厌恶,尽量扩大对他人的同情。

从以上各条准则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规律,即说话人说话时往往都尽量多给别人一点方便,尽量让自己多吃一点亏,从而在交际中使双方感到受尊重,同时反过来获得对方对自己的好感。

(二)汉语礼貌原则

我国学者顾曰国教授根据汉语有关礼貌的文化,于1990年提出了尊重、谦

逊、态度热情和文雅等四个方面的礼貌特征,并于1992年他对礼貌准则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探讨,总结了具有“中国特色”的5项礼貌原则:

1.贬己尊人准则:这是中国式礼貌准则的最大特点。当谈及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事情时,需要“贬”,“谦”;谈到听者或是与听者有关的事物时,要“抬”,“尊”。

2.称呼准则:称呼语代表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中国的称呼准则是“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序”。

3.文雅准则:选用雅语,禁用秽语,避免直接提及使人不愉快或难堪的事物,如:死亡、性事、排泄、绝症、较低下的职业和犯法行为等。

4.德言行准则:指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对别人的益处;在言辞上,尽量夸大别人给自己的好处。

5.求同准则:指交际的双方在诸多方面力求和谐一致,尽量满足对方愿望。当不得不批评别人或发表不同意见时,人们往往“先礼后兵”,这也就谈到“脸”和“面子”问题。

从以上两种礼貌原则来看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西方人们对礼貌标准的取舍有一些差异。西方民族以形式为重,认为“礼貌”是“避免冲突”的策略,因此往往注重自身尊重他人,二者兼顾。汉民族把“礼貌”当作个人内在修养和道德情操的外在体现,是“发于内而形于外”的东西,因此,在表示礼貌的时候,往往侧重于以言辞体现品德,体现自我的恭敬(对他人)与谦卑(对自己),从而把“贬己”、“尊人”及“称呼准则”作为最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原则。

二、英汉礼貌用语的差异

在跨文化交流中我们会轻松地发现,英汉两种语言的礼貌用语存在很大的不同。下面我们从称呼语和隐私语两个方面进行考察和分析。

(一)称呼用语的差异

1.英语中的称谓

(1)英语中有一种最基本的称呼陌生人的方式,即“称谓词+姓”,如称Marry Brown为Miss. Brown,称John White为Mr. White。

(2)家属称谓如mother,father,son,uncle,aunt,grandfather,grandmother等都可用作标准的称谓词。

(3)有一些人有着显赫的地位,人们常用“称谓词+姓”在正式场合称呼他们。有的时候,甚至“Mr./Mrs./Miss.+姓”用作称谓词不足以表达对他们的尊敬。在这种情况下,Governor,Mayor,Professor,Doctor,the Honorable 等称谓也许会被用来称呼他们。如:Professor Brown,the Honorable Mrs. Craig Holmes等。

2.汉语中的称谓

汉文化中的称谓主要有:

(1)姓名。这其中包括全名、小名、别名、“老/大/小”+姓,等等。如有人的全名是李如海,学名也是李如海,熟人唤他的小名为海子,也有许多人根据其年龄,社会地位及社会角色的不同而称他为“老李”、“大李”或“小李”。

(2)亲属称呼语。这是颇具中国特色的称呼语,如“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等,对亲属或非亲属均可使用。称呼一般以自己的父母为准,比自己父母大的叫“大伯”、“大妈”,小的则称“叔叔”、“阿姨”。在中国,如一位小学生或中学生向一位女士问路时,一般会说:“阿姨,去XX 路怎么走?”这种用法在英语中一般是没有的,英美人士不会叫一位陌生人为“叔叔、阿姨”,也不喜欢被人非亲非故的叫做“叔叔、阿姨”。

(3)通用称呼语。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因此有互称“同志”的习惯。改革开放后,为了和国际接轨又使用“先生”、“女士”、“小姐”等称谓。

(4)职衔。即标志职业或职务的称呼。通常有“姓+职务”,“姓+职称”和“姓+职业”。“姓+职务”如“李书记”、“刘校长”等等,对具有这一职务的人,不管在正式场合还是在非正式场合,不管是熟人还是陌生人都可以使用。“姓+职称”也和“姓+职业”一样。不过,“姓+职业”类就用得不是那么普遍了,最通常的只限于“老师”、“律师”、“医生”这三种职业,如“许老师”、“张律师”、“王医生”等,一些在人们心目中较为低下的职业却不能用来作称呼语,如称一位姓王的瓦工师傅为“王瓦工”、“刘木匠”则被视为是不礼貌的。

(5)零称呼语。指用“喂”、“劳驾”等日常用语或不用称呼语打招呼,或是用听话人所从事的工作及正在进行的活动呼唤对方,如“骑自行车的”、“割草的”、“卖报的”等。

3.英汉称呼语的混淆

(1)称呼词十名字。许多中国称谓词能够与被称呼者的姓,名或全名连用。在汉语中,我们一般不称呼别人为“淑贞小姐”,一般称为“赵小姐”或是“赵淑贞小姐”。与此相反,英语中大部分的称谓词是与姓搭配使用的,所以,“Mr. Tom”、“Mrs. Jane”、“Miss Helen”在英语中是不正确的称呼。

(2)当直接用名称呼别人时,中国人会感到踌躇,如称呼Marry Brown为Marry。在汉文化中,只有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不然被视为不可接受。但在英美文化中用“名”称呼别人却是非常普遍的,称呼对方用名并不代表双方很熟或关系密切。

(3)两种文化对礼貌称呼语的习惯也存在差异。如“小王”、“老王”等称呼在汉文化中使人感到亲切。在英美文化中,Young Smith”则指父子俩或兄弟

俩中年龄小的。而“Good morning,teacher”是中国式的英语。另外,中国人对于英美文化中的某些直呼其名不可接受,如《走遍美国》中的儿媳妇称她的婆婆为“Helen”,如果在中国则会被视为是缺乏礼貌,没有教养的表现。

(4)在中国,“先生”、“女士”就可以指称谓,同样的“Sir”、“Madam”在英语中也可独立表称谓,但“Mr.”、“Miss”、“Mrs.”之后一定要加姓,虽然在汉语中他们同是“先生”、“小姐”、“夫人”的意思。例如,“Sir. Li”被认为是错误的,而“Mr. Li”却被认为是正确的。

(5)在英美国家,亲属称谓只用来称呼亲属,但在中国却用来称呼陌生人,英美人被无缘无故地叫“Aunt”会感到不高兴的。

(6)“同志”在中国是指有志同道合之人的意思,而英美人士则会理解为同性恋。如果你称呼外国人(除社会主义国家人士外)为同志,那么他可能会认为你在怀疑他/她的性取向。

(7)“爱人”是中国人对自己配偶的一种称呼。但在英美人士的理解中,“爱人”就是婚外情人,因此,如果你向外籍人士介绍你的合法妻子或丈夫是你爱人,他可能会认为你们俩有不正当暧昧关系。

(二)隐私语的差异

1.英语中的隐私语

(1)虽然人们都知道死亡是任何生物及人类不可逃避的最终归宿,但人们对死亡总是怀着一种负面情绪,不愿直接地提及这类事情。在英语中,有许多词或词语用来代指“死”或“死亡”。例如,go,pass away,breath one’s last,go west,go to a better world,be with God,而不直接使用死亡(death)。

(2)许多委婉语是用来指代某些弱点或是不便之处的。例如,needy,underprivileged,disadvantaged都是用来表示“贫穷”的委婉语。而plain looking,heavy,physically handicapped及hard hearing是“丑陋”、“肥胖”、“跛子”及“聋子”的委婉说法。

(3)英语中,对于“上厕所”也有许多的说法。通常使用的包括:washing room,bathroom,restroom,comfortable station,powderroom,ladies’,gents’,men’s,WC 以及to go to the lavatory

(二)汉语中的隐私语

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而著称,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文明。因此,汉语中也有许多隐私语用来指代人们不愿直接提及的事物。例如:

(1)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委婉语来指代“死亡”一事。一些词语如“去了”、“辞世”、“长眠”、“寿终”、“正寝”、“停止了呼吸”、“心脏停止了跳动”、“去见马克思了”、“升天”、“圆寂”、“享福去了”等等。

(2)汉语中没有那么多的委婉语用来指代“厕所”。大多数情况下,“上厕所”即指“上厕所”,甚至“去一号”或是“去方便一下”都用得不多。

(3)汉语中,尤其是传统的中国人,怀孕是件隐私的事情。所以,我们可以发现“有了”、“有喜了”、“行动不便了”等用来指代怀孕事件。在传统文化中,如果公开谈论,则是被认为是不礼貌的。

(4)2000 多年的封建文化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爱慕及有关性的话题一直以来就是忌讳谈论的。当人们不得不谈到时,便产生了许多间接的表达方式,也产生了许多委婉语。所以,我们能发现许多像“房事”、“行房”、“圆房”、“同床”、“云雨”、“巫山云雨”、“办事儿”等用来指代性事的委婉语。而爱慕之情等则用“春心”、“春情”、“怀春”、“思春”等来代替。另外,汉语中有许多委婉语用来指代性器官,如下体、下身、私处等,这反映了传统的中国人对于性的一种消极的情绪。

(三)英汉隐私语的差异

1.中国人,尤其是老年人,一般不太忌讳自己的年龄。通常人们见到年老的人都会问:“您老高寿啊?”而对方一般会笑着告诉你:“我今年九十二了”等等。而英美人的年龄则属于忌讳公开谈论的范畴。

2.关于怀孕,中国人一般不公开而直接地谈论,故常用“有喜了”、“有了”、“行动不便了”等来指代怀孕事件。但英美人似乎认为那是新闻,可以公开谈论。例如,顾曰国教授在他的《礼貌,语用与文化》一文中举例:他的一位来自英国的同班同学怀孕了,高兴地对他说:“顾,我告诉你,我怀孕了。你要摸一下吗?”若是中国男人,胆敢去摸孕妇的肚子,而他又不是她的丈夫,恐怕就会被认为是耍流氓了。

3.关于性,英美人经常直接或是公开地谈及,毫不避讳。一方面是由于他们思想开放,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他们没有什么用来避讳的词语。在年轻人中,他们经常公开地谈到性,甚至“做爱”、“上床”等词在他们交谈的时候都可以不时的听到。而中国人关于这方面禁忌的词语特别多,就算是思想较为开放的年轻人,也不会在公开场合谈及。即使有,也会用委婉语来代替。总而言之,英美人同中国人在有关性的方面还存在巨大的差异,因此,我们应特别注意礼貌用语的正确使用。

4.在中国,人际关系突出社会性,强调社会群体对个人的约束,强调集体的作用,人们不觉得有什么隐私。而西方人强调个人主义,个人利益至高无上,竭力摆脱社会的束缚,不希望自己的事暴露于大庭广众之下。因此,中国人可以公然地问别人的工资及婚姻状况而不至于使别人懊恼。而英美人把这些归于个人隐私范畴,不可随意询问,否则被认为是不礼貌的,即便你是他的亲密朋友。

英汉两种语言中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比较说明,礼貌属于文化的范畴,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礼貌观念及礼貌标准。礼貌在中西方不同文化中的表现形式,实现方式及判断标准均有较大差异,也充分说明了语言形式的语用功能和其文化背景密切相关,礼貌原则受到特定文化的制约。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时,一定要了解文化的差异性,以避免语用失误、交际中断或失败。因此我们在对外汉语专业学习中,不仅要培养英语语言能力,还要注重培养语用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索振羽:语用学教程[A].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7

[2]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A].外语教学与研究[C].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2-4.

[3]韩丽军:从英汉礼貌的语用对比看中西文化差异.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9-9.

[4]张乐慧:中西文化交际中,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9.

[5]李琼,董洪杰: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

[6]刘艳芝: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

[7]王毅敏: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9.

[8]丁金珠:探析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及其成因.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2.

英汉礼貌用语对比研究

英汉礼貌用语对比研究 学生姓名:周丽平 指导老师:王亚琼 教学单位:外国语学院 摘要:当社会文明达到一定程度,人们在相互交往时十分看重礼貌,东方和西方国家在内涵方面有所差异。这个课题以英汉礼貌用语以及双方的面子维持和礼貌策略,采用积极礼貌和消极礼貌策略、关联性与独立性等概念,就事论事的分析英汉两种语言在具体的间接言语行为方面的文化差异。本文从信件为基础,就双方的礼貌策略和面子维持策略,包括感谢、祝贺、以及其他表情性文字等进行详细的分析,并据此来分析翻译中必要的调整。 关键词:礼貌与面子策略;英汉礼貌言语行为对比和翻译 一、引言 礼貌是文明的象征,在中西国家礼貌运用广泛,但他们之间有鲜明的对比,在运用当中才能体出来。 二、礼貌与面子策略 贾玉新以Goffman(1959),Levinson(1983),Scollon和Scollon(1995)的有关理论为依据,认为礼貌是非对称性的,对听话人来讲是礼貌的行为(如祝贺,邀请,感谢),对说话人来讲可能是不礼貌的,即说话人必须有所付出;反之,对说话人有礼貌的(如命令,请示,请求,建议等),对听话人来讲可能不礼貌,构成对听话人面子的威胁。礼貌概念分为积极礼貌和消极礼貌。从言语行为来看,积极礼貌可能包括承诺性和表情性言语行为,而消极礼貌则可能包括指示性言语行为,常常涉及到对别人自由的干扰,尽量委婉或策略地表示我们对其他人的尊重。积极礼貌是“对别人表示赞许”,消极礼貌是“对强加(行为)的回避”。R.Scollon和S.W.Scollon在《跨越文化交际一话语分析法》中提到了关联面子(involvement face)和独立面子(independence face)两个原则,一方面我们要参与和别人的活动,并向别人表明我们在参与;另一方面我们要与其它参与者相区别,保持一定程度的独立性。关联面子强调“平等性”,而独立面子则强调“尊重性”。这两个方面相悖相反的,却同时发生。任何交际过程中,说话人和听话人同时面临对自己面子的威胁。 三、案例分析 3.1称呼语的使用和翻译 双方关系的协调,首先体现在双方对彼此的称呼上。般都是dear+full name。英语正式信件的称呼,一般是dear+Mr./Ms.+full name,可是,在跨文化交际中,汉语拼音并不能象英语名字一样标志性别,甚至姓氏和名字,(除非已经融入英语文化的名人,比如Jaekie Chen,否则一般的翻译就是Cheng Long),可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项目方的格式,就是dear+full name。在翻译

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_王毅敏

2001年9月第9卷 第3期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J o urnal of Xi'an Fo reig n Lang uag es U niv er sity Sep.2001 V o l.9N o.3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 王毅敏 (西安外国语学院应用英语系陕西西安710061) 摘 要: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导致其礼貌语的使用差异。本文从礼貌原则的角度分析了英汉礼貌用语在称呼、谦逊与客套、隐私及交际等方面的语用差异。 关键词:礼貌原则;礼貌用语;语用差异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703(2001)03-0055-02 一、中西两种礼貌原则 礼貌是维系人们交际成功的必不可少的纽带。为避免由于言语误解而导致交际失败,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人们应使用礼貌原则。 1.Leech的西方式礼貌原则 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Leech在研究礼貌现象的基础上,效法Grice的合作原则,提出了礼貌原则。包括六项准则: 1)策略准则: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 2)慷慨准则:尽量减少对自己的益处,尽量增大自己付出的代价。 3)赞扬准则:尽量缩小对他人的批评,尽量增强对他人的赞扬。 4)谦虚准则:尽量缩小对自己的标榜,尽量夸大对自己的批评。 5)赞同原则:尽量缩小与他人的不同意见,尽量夸大与他人的相同意见。 6)同情原则:尽量缩小对他人的厌恶,尽量扩大对他人的同情。 2.顾曰国的中国式礼貌准则 顾曰国教授对礼貌原则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总结了五项与汉语文化相关的礼貌原则。 1)贬己尊人准则。这是中国式礼貌的最大特点,即“夫礼者,自卑而尊人”,指谈到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时,要“贬”、“谦”;谈到听者或与听者有关的事物时,要“台”、“尊”。 2)称呼准则。称呼语代表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中国的称呼准则是“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序。” 3)文雅准则。即选用雅语,禁用秽语;多用委婉,少用直言,避免直接提及使人不愉快或难堪的事物。如:死亡、性事、排泄、绝症、较低下的职业和犯法行为等。 4)德言行准则。指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在言辞上,尽量夸大别人给自己的好处。 5)求同准则。指交际双方在诸多方面力求和谐一致,尽量满足对方愿望。当不得不批评别人或发表不同意见时,人们往往是“先礼后兵”,“先褒后贬”。这也就谈到“脸”和“面子”的问题,“脸”主要指与人的社会身份地位相匹配的一种社会价值,当人的所作所为符合并加强了这种正价值,他就“有了脸”,或“露了脸”;当个人所作所为与这种正价值相悖,他就“丢了脸”,“没脸”或“不要脸”。从语用角度看,“脸”与“面子”通常与“训斥”、“批评”、“指责”、“邀请”及“请求”联系在一起,如甲在公开场合批评乙,乙会认为“没面子”,“没给他留脸面”。当人们考虑到自己或别人的脸或面子时,礼貌就成了很有用的语用手段,人们追求的往往是“求同准则”。 由此可见,英汉语言的礼貌准则有许多相似之出。但是,不同的语言有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衡量标准及表现形式。事实上,礼貌本身既有文化的普遍 · 55 ·

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9e8462277.html, 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 作者:陈忠良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第11期 摘要:礼貌在不同的文化中具有不同的特性。礼貌用语在英汉语中都得到广泛使用,然而在不同文化中,语义相对应的礼貌用语在语用上存在很大差异,了解这些差异可以帮助人们消除语用障碍和语用失误,有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实现。本文从语用的角度对常见的英汉礼貌用语,包括致谢语、请托语、致歉语和道别语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揭示了它们的语用差异。 关键词:英汉礼貌用语;语用对比;语用差异 中图分类号:H0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1-0106-02 礼貌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和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指的是在语言使用过程中的礼貌文化差异,而这种差异,常常构成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从而导致语用障碍和语用失误。礼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带有明显的民族性,每个民族衡量礼貌与否的标准也是不同的。本文试图找出英汉礼貌用语的不同和相似之处,以及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 英汉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礼貌用语主要包括致谢语、请托语、致歉语和道别语。在英语中分别对应thank you,please,sorry(excuse me),goodbye,汉语中分别对应谢谢、请、对不起、再见。英汉语中的这些用语,在语义上基本对应,但它们却具有语用上的差异。 1.致谢语:“谢谢”和“thank you”。汉语中的“谢谢”和英语中的“thank you”基本语义是对应的,但两者有着很大差别。首先,“thank you”的使用频率比“谢谢”更高。在汉语中,家庭成员之间基本不用“谢谢”,熟人、亲戚好友之间,也很少用。而英美人则相反,熟人、亲戚朋友、家庭成员之间均用“thank you”这句话。其次,“谢谢”和“thank you”在使用的范围和场合上也有差别。当讲汉语的中国人得到别人的恭维、赞扬或邀请时往往采用谦虚推让、贬己尊人甚至是否认自己的方式,而英美人在受到称赞或邀请时,会高兴地表示谢意。此外,讲汉语的人在接受服务时,常常向服务员表示谢意,而英美国家则相反,往往是服务员向顾客表达谢意。另外,英汉两种语言对于“谢谢”和“thank you”的回答也存在差异。当受别人感谢时,讲汉语的人会回答“不客气”或“没关系,这是我应该做的”等类似的话,而讲英语的人则会回答“You are welcome”或“I am glad to help you!”等。如果将汉语的回答“没关系,这是我应该做的”译成英语为“Never mind. It’s my duty.”而在英语中“Never mind”是在对方表示道歉时才使用的回答语,而“It’s my duty”通常是值班人员或工作人员的用语,表示是职责所在,不得不为之的意思。最后,英语的“Thank you”并不总是表示感谢,有时作为一种窘迫下的解脱之词,还表示要结束 谈话,甚至表示拒绝的搪塞之词。英语中,“thank you”也常用回答别人的恭维和赞美。在英语中,一般遵循“一致准则”。当有人夸奖时,受夸奖者的回答往往是“Thanks!”或“Thank you (very much)!”。但在中国,面对夸奖则遵循“谦虚准则”。中国人通常是“否认”或“自贬”,如:“哪里,哪里”、“不敢当”、“过奖了”等。

汉英礼貌用语对比研究

汉英礼貌用语对比研究 一、引言 礼貌是各种文化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礼貌用语是人们日常语言交际过程中的重要手段,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着不同的礼貌用语。恰当使用礼貌用语,对调和及融洽人际关系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二、本论 (一)“礼貌”概念的不同渊源 1.汉文化中的“礼貌”概念的历史渊源 .汉文化中“礼貌”概念的历史渊源礼貌具有普遍性,但不同文化在实现礼貌的方法以及在礼貌的判断标准上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是在社会、历史、人文、地理等多种因素的长期影响下逐步形成的。首先,汉英文化中礼貌概念的渊源有所不同。汉文化中现代的“礼貌”概念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它起源于古代的“礼”,即礼制。众所周知,礼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概念之一。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诸侯争霸,统治者内部矛盾重重,战争不断,社会动荡。孔子为了适应当时的社会生活的要求,致力于恢复“礼制”,以便使社会平稳地过渡到一个新的“天下有道”的社会。孔子的“礼”并不指“礼貌”,而是指自奴隶社会时期的周朝(公元前1100年)以来的社会等级秩序。通过“正名”,“礼”规定了社会成员之间的等级差别,要求每个社会成员按照自己的社会地位来说话、做事。在《论语·子路》中,孔子指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因此,“正名”就是要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的等级关系,这种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荀子·礼论》也谈到了礼的起源(当然说的是礼制):“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也就是说,礼起源于人类欲望与欲望的难以满足之间的不平衡”[1],因此,无论是孔子还是荀子,都把“礼”看成是维护现行社会等差的行为法则,只要人人遵守“礼”,既定的社会秩序就不会打乱;相反,若违反“礼”,就会受到惩罚。 在孔子之后的二、三百年,礼制已完全建立起来。但后来孔子的“礼”的概念发生了变化,已接近现代意义的“礼貌”概念。西汉戴申所编《礼记》中的重要论述:“勿不敬。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表明那时“礼”的概念已包含“尊敬”、“敬意”这些现代“礼貌”概念的要素。而且《礼记》中所表述的贬己尊人,正是汉文化中礼貌的一大特点。因此,汉文化中现代“礼貌”概念的悠久的历史渊源决定着它与英语文化中“礼貌”概念在内涵上完全不同。 2.英语文化中的“礼貌”概念的历史渊源 2.英语文化中“礼貌”概念的渊源礼貌作为一种各社会各群体共有的普遍现象,在英语文化中也能找到其渊源。英语文化中“礼貌”概念的产生和演变,也经历了不断的变化。在英语中“礼貌”(politeness)是和“宫廷”(court)及“城市”(city)联系在一起的。首先,从词源上说,“politeness”和“polite”都与词根“polis,polit”有直接联系,这两个词根由希腊词根“polis”和“politeia”派生而来,而这两个希腊词根就指城市或城市的管理(city or government of city)。其次,英语中polite的同义词有courteous,urbane和civil。这些词原本都用来指宫廷中或城市中人们良好的言行举止。何兆熊指出:“不少学者的研究结果已证明礼貌和宫廷及城市之间的词汇上的联系。历史上某个时期城市中人们的行为被认为是礼貌的,而另一个时期宫廷中人们的行为被认为是礼貌的。”[2]如上所述,汉英两种文化中,“礼貌”的渊源迥然不同,这种差异必将导致“礼貌”的内涵

中英礼貌用语之比较

On the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Expressions on Politeness 中英礼貌用语之比较I. Introduction引言 II.汉英礼貌原则 A.中西礼貌原则的共同处 B. 汉语和英语文化中的礼貌原则 1.英语文化中的礼貌原则 2.汉语文化中的礼貌原则 C.汉英礼貌用语与文化价值观念 III.礼貌用语在应用中的差异Difference in the applications of politeness principle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1)礼貌的内涵差异Different views about politenes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cultures (2)礼貌的实际语用差异 ●1,称呼上的差异性different uses of addressing terms ● 2. 问候上的差异性different uses of greetings ●谦语、敬词的差异性(建议删除这一项) ● 3. 语言称赞策略的差异性Different uses of praising strategy

● 4. 致谢语的差异性Difference in the use acknowledging thanks ● 5.道歉语的差异性Difference in the use of apologising terms ●词语文化内容的差异性(建议删除这一项) (3)中西礼貌差异的原因 IV、Conclusion结束语 参考文献: 《英汉礼貌用语的比较与翻译》 《英汉礼貌用语比较谈》 《中西社会礼貌原则及其差异分析》 《基于文化差异的汉英礼貌用语对比研究》 《汉英礼貌用语的比较》

英汉礼貌用语对比研究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论海明威在小说《太阳照样升起》中的象征意义 2 用合作原则分析男性广告语的诉求 3 玛丽?巴顿的女性意识 4 The Growth Topic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5 论D.H.劳伦斯诗歌中的救赎意识 6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7 从语用角度和文化角度浅谈隐喻的翻译 8 对《傲慢与偏见》中贝内特太太及其女儿们的人物评论 9 人性的救赎——从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看美国英雄主义的新侧面 10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805 990 74 9 11 从认知角度看隐喻在英语词汇习得中应用 12 英汉动物习语文化内涵对比研究 13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玛吉的悲剧成因 14 从僵尸和吸血鬼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异同 15 中英委婉语语用功能的对比研究 16 庞德对李白诗的误读——《华夏集》诗学探微 17 《阿Q正传》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18 The Darkness in Oscar Wilde’s Fairy Tales 19 Double Consciousness of Fitzgerald: Nick and Gatsby 20 Effects of First Person Narration on Thematic Expression in Araby 21 Black Women's Searching for Identity in Toni Morrison's Sula 22 从理解文化角度翻译英语习语 23 二语习得理论及其对小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24 An Analysis of Space in In the Heart of the Country 25 汽车广告中的双关研究:关联理论视角 26 The Application of Games in English Teaching for Young Learners 27 《织工马南》中马南的性格 28 The Archetype of the Ugly Duckling in The Secret Garden 29 30 如何用英语作精彩演讲 3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32 浅谈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商务英语 33 解读海明威小说《老人与海》中的生态意识 34 文化杂糅背景下的身份诉求——解读奈保尔的《半生》 35 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36 An Analysis of the Fatalism and Pessimistic View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37 被忽视的主人公——析《简爱》中的疯女人 38 《隐形人》(混战)中的象征手法分析 39 An Analysi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through Idioms 40 隐喻视角下的政治新闻语篇分析 41 从《哈利波特与火焰杯》看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冲突

(英语毕业论文)英汉礼貌用语的对比研究

最新专业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A Study on Differences of Famil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A Case Study of The Joy Luck Club 2论简奥斯丁在《傲慢和偏见》中的女性意识和婚姻观 3对林语堂的《吾国和吾民》几种中译本比较研究 4生态哲人约翰斯坦贝克 5从家庭伦理关系视角解读《儿子和情人》的女性主义 6论报刊语言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7凯特肖邦作品中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主题研究 8商务英语信函中的礼貌原则 9《紫色》中“家”的解读 10从电影《七宗罪》看‘七宗罪’和基督教传统的关系 11基于微博(推特)文化的新型营销模式 12Bertha Is Jane: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Charlotte Bronte’s Jane Eyre 13爵士时代下的狂欢化精神——分析豪华宴会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写作手法以及作用 14外来词的翻译方法初探 15中文古诗词叠词的研究和翻译 16文类、历史和受众心态——论小说《红字》的电影改编 17电影名称的翻译特点 18浅析中美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冲突 19中西方鬼怪比较研究 20汉英“眼”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21从僵尸和吸血鬼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异同 22法律英语翻译中的动态对等理论分析 23浅论《汤姆琼斯》的现实主义特征 24从《法国中尉的女人》看约翰福尔斯的女性主义思想及其局限性 25从功能对等理论谈中国小吃名英译 26简奥斯丁的女权主义在《理智和情感》中的体现 27海明威短篇小说的叙述艺术--以《一个明亮干净的地方》为例 28从叔本华的哲学思想角度简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 29中英文颜色词的非对应翻译 30英语抽象名词和物质名词的数概念分析 31《雾都孤儿》中的批判现实主义 32女性主义解读《傲慢和偏见》中的柯林斯 33《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 34论高中英语文化教学 35论翻译的艺术 36英汉职业委婉语中“礼貌原则”之对比分析 37《王尔德童话故事》的翻译美学探析 38《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太阳照常升起》中时髦女郎的对比 39Elements on the Growth of Mary in The Secret Garden 40不做房间里的天使——解读《爱玛》中的女性主体意识 41纳博科夫小说《洛丽塔》的爱情讽刺

学校文明礼貌用语(中英文)

1.上下楼梯,有序右行。 Keep right and in order when using the staircase. 2.轻声慢步,文明礼貌。 Speak gently, walk slowly and keep good manners. 3.不冲撞疯打,不滑行拥堵 Be quiet and in order. 4.课间活动,讲究文明 Cultivate civility when doing activities. 5.上下楼梯,注意安全。 Keep safe when using the staircase. 6.不讲粗话不骂人,不乱丢来不乱扔。 Speak politely and keep clean. 7.防滑防摔防坠防挤 Watch out when walking and running. 8.防磕磕碰碰,防意外伤害。 Keep away the collision and the unintentional injury. 9.千教万教,教人求知,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The reason for education is to seek knowledge. The reason for study is to be a true man. 10.你不能改变容颜但可以展现笑容 You can’t change the appearance but you can show the smile. 11你不能左右天气但可以改变心情

You can’t control the weather but you can change your mood. 12.你不能预知明天但可以把握今天 You can’t foresee tomorrow but you can hold today. 1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Interest is the best teacher. 兴趣源于天赋。 Interest originates from genius. 兴趣在于激发培养 Interest lies in stimulating and developing. 14.创新热情在这里激发,创新意识在这里实现。 Innovation enthusiasm is aroused here .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is achieved here. 或者:Here is a place for you to arouse innovation enthusiasm and achieve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15.社会进步靠科学。 Social progress depends on science. 科学发展靠知识。 Scientific development depends on knowledge. 丰富知识靠努力。 Rich knowledge depends on endeavor.

汉英礼貌用语对比与分析

汉英礼貌用语对比与分析 06秋专升本学员张先存学号z06205604001 礼貌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普遍存在于各国语言中,但由于语用文化价值差异和语用习惯特点的不同,人们对礼貌的理解、处理和运用方式则各不相同.中西方由于受到不同文化、民族心理和价值观的影响,会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礼貌言行.而这种差异往往会影响我们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因此在英语学习中我们有必要了解汉英礼貌语用方面的差异. 一。汉英礼貌用语的对比: 例1:问候语 以什么样的方式与别人见面打招呼,分手告别,也因东西方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不同而不同。西方人则注重逻辑,他们讲究科学,追求准确、系统的分析和实证,西方形式逻辑中有三大定律,即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在演绎推理中有三段论,即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在语言上表现为重视语言的形式,人称要一致、单复数有讲究、时态有要求,主语和谓语要配合,介词讲究搭配等等,每个细节都不能马虎。 例如:中文说“你吃了吗?”可以表示字面意义,也可以表示问候,这里的“吃”字后面的“饭”可以省略,不论早饭、中饭、晚饭都可以这样说,也不管什么时候吃的。而英语中可能要说三句不同的话“Have you had your lunch/super/dinner?” 而且他们并不能用来表示问候,除了字面意义,这三句话可能用来暗示一种邀请,但说话人至少要考虑到两个问题:吃的是哪一餐饭,用什么时态,这些问题不清楚,这句话就没法说。 所以,中国人见面时常用的客套话是:“吃过饭了吗?”“你去哪儿?”而与英美人打招呼,不要说“Have you had your meal?”或者“Where are you going?”他们会以为你想邀请他一起外出用餐或你在打听他的私事呢。而当他们正等着听你的下文时,你却谈起旁的事情。这样往往会使对方觉得莫名其妙。他们会想,不请我吃饭,干吗问我吃过饭没有?即使你见他正在用餐,一般也不能说“Are you having meal?”(你在吃饭?)或者“You are going to the dinning room?”(你去吃饭吗?)他们认为这简直是无用的话,明知故问,你不是看见我正在吃饭吗? 又如你正巧遇见一个美国人在修理他的汽车,你走过去说声“Hello. ”或者“Hi.”就行了。但是不能这样打招呼:“You are repairing your car?”(你在修车吗?)你这样一问,他会莫名其妙地瞪着你,不明白你是什么用意。 英美人互相打招呼时,一般只需说“Hello.” “Good morning!” “How are you?”等。如果遇上熟人,需要与对方多说几句,那么可以谈谈天气情况,或者说说即将来临的考试等。 英美人很尊重别人的隐私(privacy),他们一般不打听对方的私事,更忌讳问别人的年龄和收入。中国人路见时常问,“你去哪里?”,英美人则认为这是自己的私事。 别人邀请你到他家吃饭,当然不能吃完就走,总要再等半小时左右。主人谈兴正浓,你如果没有什么特别要紧的事,也就不好意思打断他的话锋;主人显得疲倦,缺乏谈话兴趣了,或主人还有别的事要做,那么就该早些告别。关于这些礼貌与习惯,中外都是一样的。例2:告别语

汉英交际礼貌用语的对比

汉英交际礼貌用语的对比 摘要:礼貌,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它的主要作用是用礼貌的语言行为来维护社会秩序,建立和保护良好的人际关系,避免交际中不必要的误会与冲突,达到交际的目的。文化的不同,这使得方式上存在着差异,这将难以避免两种文化交流中出现矛盾和冲突。随着汉英两种文化交流的日渐频繁,对双方在礼貌语言的表达方的礼貌的原则和习惯的认知与理解将变得十分重要。 关键词:礼貌用语,英汉文化,礼貌原则,跨文化交际, 礼貌,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是人类约定俗称的一种社会行为规范,是人类普遍普遍推崇的美德。然而,世界上的各个民族,由于其不同的历史、地理、文化环境,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礼貌原则或准则,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之间的交往,如果按照各自的礼貌准则行事,很容易产生误解和冲突。因而在汉英交际中对差异的探索已经成为了必要。 “礼貌”概念的不同渊源 1.汉文化中“礼貌”概念的历史渊源 汉文化中“礼貌”概念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它起源于古代的“礼”,即礼制。众所周知,礼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概念之一。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孔子为了适应当时的社会生活的要求,致力于恢复“礼制”。孔子的“礼”并不指“礼貌”,而是指自奴隶社会时期的周朝以来的社会等级秩序。在孔子之后的二、三百年,礼制已完全建立起来。但后来孔子的“礼”的概念发生了变化,已接近现代意义的“礼貌”概念。西汉戴申所编《礼记》中的重要论述:“勿不敬。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表明那时“礼”的概念已包含“尊敬”“敬意”这些现代“礼貌”概念的要素。而且《礼记》中所表述的贬己尊人,正是汉文化中礼貌的一大特点。 2.英语文化中“礼貌”礼貌的渊源 英语文化中“礼貌”概念的产生和演变,也经历了不断的变化。在英语中“礼貌” (politeness)是和“宫廷”(court)及“城市”(city)联系在一起的。首先,从词源上说,“politeness”和“polite”都与词根“polis,polit”有直接联系,这两个词根由希腊词根“polis”和“politeia”派生而来,而这两个希腊词根就指城市或城市的管理(city orgovernment of city)。其次,英语中polite的同义词有COLtrte-OIls,urbane和civil,这些词原本都用来指宫廷中或城市中人们良好的言行举止。何兆熊指出:“不少学者的研究结果已证明礼貌和宫廷及城市之间的词汇上的联系。历史上某个时期城市中人们的行为被认为是礼貌的,而另一个时期宫廷中人们的行为被认为是礼貌的。”如上所述,汉英两种文化中,“礼貌”的渊源迥然不同,这种差异必将导致“礼貌”的内涵不同,人们所遵循的礼貌原则及准则也不同。 可以看出,两者的历史渊源差异是很大的。在经历了千百年的历史文化变迁后,不管是汉文化,还是英语文化,都起了沧海桑田的变化。而礼貌,作为文化的一部分,都已形成了两个互不相同体系。近百年来,汉英文化的交流取得了空前的发展。同时,也有许多的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汉英交际提供了参考。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有中国的胡文仲、顾日国等,英语文化方面的则有利奇、格莱斯等人。 汉英文化各自的礼貌准则 1.利奇的礼貌六原则 20 世纪 6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Grice提出了言语交际中的合作原则,即:量的准则(Quantitymaxim)、质的准则(Quality maxim)、关系准则(Relationmaxim)和方式准(Manner maxim)。他发现,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有时并不遵守交际原则,甚至故意违反这些原则。针对这一现象,英国语言学家利奇Leech在总结P. Brown和S. Levinson研究成果时,认为人们违

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分析

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分析 【摘要】英语民族与汉民族文化的巨大差异导致其礼貌用语的使用差异。本文以称呼语、隐私语为切入点,试图分析英汉两种语言在不同的礼貌原则指导下,礼貌用语上的语用差异,从而保证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英语;汉语;礼貌用语;语用差异 当代中国, 英语已经作为重要的国际交流语言被国人重视。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愈发彰显,“汉语热”在不断升温,因此无论是对于学外语的中国人还是学汉语的外国人来说,跨文化交际显得愈发重要, 已经成为现代交际中引人注目的一个特点。礼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交际成功的基本保证,特别是礼貌用语,广泛地应用于社会交往的方方面面,因此礼貌和语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为避免由于言语误解而导致交际失败,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人们应使用礼貌原则。 一、英汉礼貌原则的差异 所谓礼貌原则,指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应遵守的社会礼貌规范。由于不同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汉英两种语言有着不同的礼貌原则。 (一)英语礼貌原则 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利奇于1983年在其《语用学原则》一书中,以格赖斯的“合作原则”为基础,提出了“礼貌原则”的概念。按照利奇的理论,礼貌原则具体包括以下6点准则上: 1.策略准则: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 2.慷慨准则:尽量减少对自己的益处,尽量增大自己付出的代价。 3.赞扬准则:尽量缩小对他人的批评,尽量增强对他人的赞扬。 4.谦虚准则:尽量缩小对自己的标榜,尽量夸大对自己的批评。 5.赞同原则:尽量缩小与他人的不同意见,尽量夸大与他人的相同意见。 6.同情原则:尽量缩小对他人的厌恶,尽量扩大对他人的同情。 从以上各条准则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规律,即说话人说话时往往都尽量多给别人一点方便,尽量让自己多吃一点亏,从而在交际中使双方感到受尊重,同时反过来获得对方对自己的好感。 (二)汉语礼貌原则 我国学者顾曰国教授根据汉语有关礼貌的文化,于1990年提出了尊重、谦

英汉礼貌用语对比研究-文学学士毕业论文

Abstract This paper is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different use of polite languag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As an universal phenomenon, politeness exists in all kinds of cultures,which plays a vital role not only in maintaining friendly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s but also in creating the harmonious atmosphere conversation. As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and China have different cultures, they use different ways to express their own polite words and deeds, and the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understan ding of polite language always affects the effective 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m. What is more, it would causes unsuccessful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polite languag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will urge English learners to reduce the faults in using cross-cultural language, and will simultaneously achieve effective human communication through using appropriately polite expressions. Key Words:polite language; communication; comparative study; cultural differences

中英礼貌用语之比较研究

中英礼貌用语之比较研究 论文导读:礼貌是人类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式的礼貌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本文从中英“礼貌”概念的渊源、文化差异、礼貌用语差异等几方面进行阐述。从比较的角度对汉英礼貌用语作一梳理。关键词:礼貌,渊源,文化差异,比较 一、概述 礼貌是人类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人们在日常交际中不可避免地要使用礼貌语言。正如有些语言学家提出的,人类社会的一切冲突和争斗,包括政治上的分歧和争端都是由于语言使用不当导致误解而引起的。这种说法虽然有些极端,但却足以说明礼貌在语言使用中的重要性。长期以来,礼貌语言是一个语用学及社会语言学共同探讨的传统课题,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很多。早在50年代,美国学者E. Goffman就从社会学角度提出了“面子行为理论”,建立了最初的礼貌模式。根据他的解释,面子与“难为情”(embarrassed)、“蒙羞”(humiliated)或“丢脸”(losing face)之类的感情概念有关。人们往往会在交际中“给面子”、“丢面子”、“留面子”,故人们要学会使用礼貌语言。 1987年,英国学者布朗(P. Brown)和莱文森(S. Levinson)发表了一篇题为《语言应用的普遍现象:礼貌现象》的文章,第一次对礼貌中的面子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因而引起了语言学界的极大关注。他们把它分成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两种:前者指人们期望自己的言行、思维等得到肯定和赞赏,后者指人们希望在交际活动中自己的自由不受侵

犯。这样,礼貌也就随之分为积极礼貌和消极礼貌。 20世纪80年代,英国语言学家利奇(G. Leech)从语用学的角度对交际活动中的礼貌原则重新进行了归纳和分类,认为礼貌原则由得体、慷慨、赞誉、谦虚、一致和同情等六个准则构成。利奇的礼貌原则注意自身并尊重他人,二者兼顾,更符合言语交际的本质。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中国式的礼貌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自古就有“一言而兴邦,一言而丧邦”的说法。近年来,礼貌语言问题更引起国内语言学界的重视。一些学者引进了西方学者在此领域的研究成果,如陈融的《面子、留面子、丢面子》介绍了布朗、莱文森的礼貌模式;刘润清《关于Leech的礼貌原则》介绍了利奇的理论;钱厚生的《礼貌语言研究:理论与方法》一文描述了礼貌语言研究在西方的发展概况。还有不少学者把西方的语言理论与汉语的独特现象相结合。顾曰国撰文深入研究了礼貌在中国文化中的渊源和含义,归纳了五个中国式的礼貌原则:1)“自卑而尊人”与贬己尊人准则;2)“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与称呼准则;3)“彬彬有礼”与文雅准则;4)“脸”“面子”与求同准则;5)“有德者必有言”与德,言,行准则。这五个中国式的礼貌准则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其中贬己尊人是中国式礼貌的突出特点,是最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 世界上各民族都有其独特的礼貌原则或准则,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之间的交往,如果各自按各自的礼貌原则行事,就会产生误解或冲突。因此,各社会群体所遵循的礼貌原则在多大程度上有共同之处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对跨文化交际研究来说,对其差异的探索似乎更为重

英汉礼貌用语差异研究--以电影《喜福会》为例

英汉礼貌用语差异研究--以电影《喜福会》为例 Abstract Politeness, as a universal society phenomenon, plays a key part in coordinating people’s social relationships, maintaining interpersonal harmony and avoiding communication conflicts. Accompanied by the emergence of the pragmatic, the research of politeness has attracted great attention from scholars and experts from home and abroad. Western scholars such as Brown, Levinson and Leech have devoted themselves in the study of politeness and finally proposed their theories on politeness which have achieved considerable success. Owing to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criteria and ways of expressing politeness vary a lot.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would not be easily successful if one judge people from other nations according to cultural values of a certain culture. Via the politeness theories in pragmatics, 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different politenes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culture based on the American movie “The Joy Luck Club” as well as the cultural factors which cause the differences. Meanwhile, this thesis will give some suggestions o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Keywords: culture politeness communication The Joy Luck Club Contents Acknowledgments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 1.1 Definition of Politeness-1 1.2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1 1.3 Format of this Thesis-1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3 2.1 Previous Studies-3 2.1.1 2.1.2 2.2 2.2.1 2.2.2 2.2.3 Chapter Three A Comparis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Politeness in the Movie of “The Joy Luck Club”-6 3.1 3.2 3.3 3.4 Chapter Four Reasons for the Differences-10 4.1

中英礼貌用语差异对比研究毕业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中英文化中礼貌语的对比研究 A Constructive Study of Politenes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e 学生姓名:蔡美玲 学号:0807060128 专业班级:B08英语(国际商务)1班 指导教师:唐红梅 学院:外国语学院 2012年4 月

中英文化中礼貌语的对比研究 摘要 语言礼貌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广泛地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中。它协调着人们的社会关系和交际活动,是维系人际和谐的工具,避免交际冲突的手段。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与西方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联系变得越来越紧密,社交越来越频繁,礼貌用语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在此过程中,言语交际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选用恰当的礼貌表现形式。本课题将通过对中英文化中礼貌语的对比研究,阐明中西礼貌用语的共性和差异性,以及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中英不同的礼貌原则和各自的侧重点。通过对此课题的研究,使人们在社交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场合,正确的使用合适的礼貌语,避免不同文化下不同礼貌用语带来的各种冲突。同时,能使英语学习者更加透彻的了解西方文化,掌握交际语言。最后,若用于英语教学中,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礼貌用语; 礼貌原则; 文化; 差异对比

A CONSTRUCTIVE STUDY OF POLITENES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E ABSTRACT Language Courtesy is a kind of common social phenomenon, which widely occurs in the human society of life, coordinating the people's 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communication activity, maintaining interpersonal harmony,and avoiding the communication conflicts. As China entering the WTO and the forming of the globalized marke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ern countries has become closer, with more frequent activities in politics, economy and culture. So language courtesy is taking a more important role in our social life. In this process, the successful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o a great extent, depends on the selection of the appropriate politenes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mmon features and different courtesy between Chinese and the western through a constructive study of politenes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e. On the other hand, the paper expounds different politeness principle and the emphasis of the respective in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 Therefore, the study of this subject can conduct people to use the right polite language, avoiding the conflict that brings about the different culture courtesy and different culture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occasions in the social process. At the same time, the paper can make the reader understand and master the western culture and the right way of communication. Finally, if the politeness principles are used in the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it will improve th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the ability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Key words: polite language; politeness principle; culture;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