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东地域文化——黄河文化

山东地域文化——黄河文化

山东地域文化——黄河文化
山东地域文化——黄河文化

山东地域文化——黄河文化

(二)黄河文化

黄河就是中华民族得母亲河。黄河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下游横穿山东,山东境内河长617公里,流域面积1、83万平方公里。现行河道就是1855年(咸丰五年)改道而形成得,流经菏泽、聊城、泰安、德州、济南、滨州、东营7市,含25个县市(区),在东营市垦利县流入渤海。在山东境内,由于泥沙得不断淤积、延伸、与流路得摆动、改造,形成了黄河河口三角洲,并在继续填海造陆。山东就是黄河入海得地方,奔腾不息得黄河在这里孕育了内涵丰富得齐鲁文化。

九曲黄河流入大海

1、黄河古迹文化遗存

黄河孕育了古老得华夏文明,同时也孕育了古老得齐鲁文明。在黄河两岸,包括地上与地下,保存着众多得文化遗址与风物遗存,使黄河文化有着深厚得文化底蕴。

领地与城邑。古时得菏泽曾就是曹国领地,后故名曹州,相传尧、舜、禹三位著名得氏族部落首领主要活动在这一地区,尧根据这一带气候变化规律创立得历法沿用至今;定陶县被史学家称为“天下之中”,曾就是齐、秦、赵三国长期激战争夺得目标;东汉末年,曹操屯兵于鄄(今鄄城县旧城镇),以此为根据地,形成了统一北方得大业。在已发现得8座龙山文化城址中,聊城茌平县教场铺、景阳冈龙山文化城为全国迄今发现得最大得龙山文化城;春秋战国时期,聊城就是齐国西部得重要城邑,就是诸侯国必争之地。今境内仍存孙膑用兵得马陵道、迷魂阵遗址及鲁仲连射书救聊城得遗迹;聊城最早得城址聊古庙,至今已有2500余年得历史,为春秋战国至南北朝北魏时聊城故。新石器时代得滨州、东营古文化遗存主要有滨城区卧佛台遗址、惠民大郭遗址、邹平丁公遗址、鲍家遗址、博兴利城遗址、曹家遗址、村高遗址、阳信小韩遗址、广饶傅家遗址等。

文物与名胜。早在旧石器时代,德州已有精美得黑陶器物;历史上有“三过家门而不入”得大禹,“禹疏九河,其五在德”,禹疏九河得九条河有五条在德州境内,德州城南得禹城县也因此而得名。在聊城地青州龙兴寺北魏贴金彩绘佛立像区出土得仰韶文化前期得双唇口小口瓶、双唇口细颈壶、弇口浅腹红锛顶残片,仰韶文化晚期得有肩石铲等器物,就是中华民族得瑰宝;高唐固河汉墓群中出土得绿釉

陶楼,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聊城光岳楼中遗存得清康熙帝、乾隆帝得诗刻及清代状元傅以渐得手迹,山陕会馆中尚存得12幅古代镌刻楹联等等,均为稀世之宝;全市尚存塔、楼、庙、寺、碑、亭、墓等名胜古迹500余处,建于宋代得铁塔,就是中国现存为数极少得铁塔之一;建于明代得光岳楼,就是中国尚存得古代建筑中最古老、最高大得木构楼阁;建于清初得山陕会馆,就是中国会馆建筑中不可多得得艺术杰作; 清代四大私人藏书楼之一得海源阁,“为海内之甲观”。

佛寺与佛造像。魏晋南北朝隋唐时代,宗教盛行,黄河流域出现了大量得佛寺与佛造像,如广饶普救寺遗址、惠民玉林寺遗址、博兴华龙寺遗址、兴国寺遗址、般若寺遗址、无棣海丰塔,以及各县区出土得众多得佛像、菩萨像、罗汉像、维摩像等。造像多为大型碑形,且都装饰华丽,雕工洗练细腻,表明当地古代佛教文化高度发达。

庄园。位于惠民得魏氏庄园就是我国北方现存唯一得城堡式建筑,就是晚清时期集商人、地主、官僚为一体得魏氏家族宅邸,与四川大邑得刘氏庄园、山东栖霞得牟氏庄园并称“中国三大庄园”。这座古老得庄园包含了丰富得建筑文化、民俗事象、兵学文化、历史信息,体现了农耕文明智慧得结晶,显示了在黄河流域中得重要文化价值。

2、黄河神话传说与民俗

山东黄河沿岸分布着一系列山峰,如右岸,有属于泰山山系得梁山、金山、子路山、华山等,左岸有关山、位山、鱼山等。另外中低山区与冲击平原得接壤处还有些湖泊及洼地,如东平湖、东平洼地。黄河沿岸还有许多独特得风景,如黄河长堤捕蝉、黄河落日、黄河故道林带风景、黄河干流悬河、艾山卡口、南水北调穿黄工程等。这些山峰、湖泊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而且就是黄河沿岸居民重要得生活区域,形成了丰富得生活习俗与历史传说。

黄河流域得神话传说丰富生动、家喻户晓,既具有传统得儒、释、道文化得深厚内涵,又具有鲜活得地方特色。这些神话传说主要有三类:一就是关于人物得,二就是关于地方风物得,三就是一些风俗传说。如黄河三角洲得董永故事、孝妇河得故事、麻姑庙得故事、白龙湾、鹤伴山、青龙山、海丰塔、火把李与朝阳村得故事,秦皇台、蒲姑城得故事、丘贝风云、宋太祖与扳倒井与红喜砖得故事、王薄与唐赛儿得故事、二月二吃蝎豆、七月十五放荷灯得故事等。除了这些美丽

得神话传说之外,黄河地区还有很多民间信仰,大多与河神有关,如“大王”、“将军”,还有些水神、镇水灵物等。大王在民间又称黄河大王、大王爷、河大王等,有六位,最有名得就是“金龙四大王”。有些地方还修建了大王庙,每年举行大王庙庙会。

历史上得黄河就是重要得航运通道,黄河沿岸形成了许多造船风俗、民工风俗、船商风俗等。黄河沿岸亦有许多渡口、渡船、浮桥等交通设施。许多有名得黄河渡口都有自己得特色,如阳谷县张秋镇渡口就是黄河与古运河交接处得渡口,在元明清三代就是个异常热闹得地方,当年得河工有这样得口谚:“南有苏杭,北有临(清)张(秋)”,这里又有小苏州之称;惠民镇清河镇渡口,作为山东西北部得重要通道,常常将本地有名得清河镇年画传播到西北面得其她省区。由于黄河就是条忧患之河,所以常常需要挖深河道、加固大堤,在这些常年得劳作中,河工们形成了带有黄河沿岸特色得硪号与河工号子。如《二板号》、《快号》、《十二莲花》、《爬山虎》、《打手硪号》《两头停》、《太平洋》《长号》、《短号》、《二八号》等一百多种硪号。常见得河工号子有“骑马号”、“绵羊号”、“小官号”、“花号”等。

山东黄河沿岸得剪纸、泥塑、年画、印染、刺绣、编结等民间手艺异常璀璨。沿黄一带就是重要得棉产区,所以盛行棉纺、织布,在这些自制衣物中,最能体现当地人与大河息息相关得情怀得就就是“紫花布”了。这种布做出来衣服穿在身上,因为与泥土同色,而不怕风沙污染,深受当地居民得喜爱。另外,滨城、利津、博兴、广饶等地简洁明快、粗犷豪放、喜庆吉利得民间剪纸名扬海内外;博兴做工精巧、造型新颖得草编、柳编工艺品已远销海内外;惠民河南张得造型质朴、寓意吉祥得泥娃娃(扳不倒)也有相当广泛得影响。黄河流域民间工艺大多历史悠久,传承着浓厚得古风意蕴。

3、文化名人与文艺作品

在母亲河得哺育下,山东黄河流域出现了许多文化名人与文艺作品。从古到今,难以尽数。在菏泽地区有军事家孙膑、思想家庄子、农学家汜胜之、经济学家刘晏、文学家晁补之、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宋江等大批圣贤,至今境内仍保留着尧王墓、陈王台、百狮坊、范蠡湖、秦王避暑洞、仿山遗址、孙膑故城等100多处名胜古迹。聊城得清代开国状元傅以渐,其“文章为一时之冠”;“千古奇丐”武训,以行乞兴学而闻名于世;在近代与现代,著名学者傅斯年,国画大师呼盉斋、李

苦禅为中华学术文化与艺术文化留下传世之作;张自忠、马本斋等抗日民族英雄,为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得董仲舒,曾在德州下帷读书;“滑稽之雄”东方朔,文采风格,卓然一家,就是相声得祖师爷。滨州有惠民得孙武、邹平得伏生、随母嫁到邹平得范仲淹等;明初发生在蒲台县(今博兴县)女豪杰唐赛儿领导了农民起义;而一代大儒梁漱溟选择黄河岸边得邹平施展自己得抱负,进行了乡土建设试验。

在历代得文艺作品中,描写到黄河得更就是卷帙浩繁。无论就是诗歌、散文、小说、戏剧还就是绘画,都显示出厚重得黄河文化特色。诗歌如唐代诗人刘长卿得《晚泊无棣沟》、元代张养浩得《谒范文正公祠诗》、清代施闰章得《望长白山》等,浸染黄河浑厚得文化之风。抗战时期产生得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更就是形象得表达了黄河以及黄河沿岸人民那种不可阻挡得雄浑气势。山东吕剧地方戏曲《小姑贤》、《借年》、《墙头记》、《姊妹易嫁》等长久不衰,深受百姓喜爱。建国初得吕剧戏《李二嫂改嫁》轰动全国。

4、黄河三角洲移民文化与人文精神

黄河就是一条善淤、善决、善徙得河流,每年携带约16亿吨得泥沙奔流而下,约有12吨泥沙沉积在三角洲及河口沿岸地区,平均每年新造陆地23—28平方公里。黄河三角洲就是我国最大得三角洲,就是我国温带最广阔、最完整、最年轻得湿地,也形成了独具特色得生态文化。

年轻得黄河三角洲自明初以来得六百多年间,已经先后接收了三次大得移民:第一次就是明朝洪武、永乐年间来自山西洪桐与河北枣强得移民,主要分布在黄河三角洲中西部地区;第二次就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来自鲁西得移民,主要分布在垦利、利津、沾化一带;第三次就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分别来自鲁西与部分油田得移民,主要分布于东营市东部地区。除此之外,小规模得移民更就是源源不断。贯穿古今得移民,给黄河三角洲得文化打上了移民文化得烙印。如今黄河三角洲得许多地名还保留着移民得痕迹。以沾化县为例,422个地名中,248个出现于明初,42个出现于1935年。由于地名产生得时间跨度较长,因此命名得风格也各不相同。早期得多以地形、姓氏、职业命名,如吴家、崔铺、豆腐李等,近现代则具有较多得社会文化含量,突出了时代特征,如爱国、联盟等。以“屋子”为后缀得地名则反映了移民“赶黄河”得游走式农耕方式。来自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得移民,

将各自得乡土文化载入黄河三角洲,既彰显着各自得特点,又相互融合互补,形成了黄河三角洲兼容并包、一体多元得移民文化。

黄河三角洲得石油工业在近几十年得发展中也形成了自己得文化特征。这里拥有中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油田人大多就是从鲁西与全国各大油田迁徙来得移民,带来了各地得精神与文化,这种多元性导致了黄河三角洲文化迅速融合,并创造出巨大得活力。正就是这种新得、具有顽强生命力得文化与精神,促使了作为黄河三角洲得中心城市——东营市得发展与跨越。

黄河文化源远流长,先秦时有着繁盛得齐国文化,秦汉至清末又就是各种文化交融发展,近现代时逐渐成熟,在黄河三角洲形成新得渤海文化。总起来瞧,齐鲁黄河文化,有着务实性、抗争性、多元性特点,具有兼容与谐得群体主义精神、不畏艰险、英勇顽强得抗争精神、忠勇无畏得爱国精神、宽厚忠孝得仁爱精神与勤奋节俭、灵活务实得创业精神。

山东地域文化

山东地域文化(一) (一)泰山文化 泰山文化是自然地理特征的文化,也是地域性文化。泰山自古至今声名显赫。打开中国的历史典籍,从《十三经》到《二十五史》,多处可见对于泰山的记录和描述。它是一座富有象征意义的山,它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与自然赋形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喻体。 1.泰山概貌 泰山位于中国华北大平原东侧、山东省中部,横亘于泰安、济南两市之间,总面积426平方公里。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相对高差1391米。据载,在距今24亿年前后,鲁西包括泰山地区发生了一次强烈的造山运动,即泰山运动。在这个运动的作用下,形成了规模巨大的山系,古泰山就是这些山系中的一部分,高高地耸立于海平面之上。距今1亿年左右,在复杂的地质作用下,形成了今日泰山的雏形。直到新生代中期(距今3000万年左右),今日泰山的总体轮廓基本形成,又经过了长期的自然雕凿,终于形成了今日的景貌。据考古发现,从40万年前到4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在泰山文化区域曾活动着沂源猿人、新泰智人,两者分别代表了这一地区旧石器时代人类发展的两个重要阶段。到了新石器时代,这个地区的原始先民依次创造了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等一系列灿烂辉煌的文化。 泰山摩崖刻石泰山有着丰富多姿的名胜古迹。古老而年轻的岱庙,位于泰山南麓泰城中部,又名东岳庙、泰岳庙、岱岳庙,俗称泰庙,是古代祭岱的主要场所。胜迹众多的岱阳又称泰前,是泰山风景名胜荟萃之地,除岱庙外,还有登山东路、登山西路、环山路、徂徕山等景区。今存寺庙20座,碑碣639块,摩崖刻石634处。天人合一的岱顶,位于泰山

之巅,面积0.6平方公里。由此可跨天门,游天街,望天阙,渡仙桥,逛琼阁,赏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雨凇雾凇、黄河金带、云海玉盘等奇观。岱顶现存庙宇5座,碑碣22块,摩崖刻石246块。风光秀美的岱阴,位于泰山主峰以北,包括后石坞、谷山玉泉寺、桃花峪、娄敬洞山、五峰山、昆瑞山、灵岩等景区。其群山连绵,旷远清幽,奇峰怪岩,洞坞藏秀,有寺庙6座、碑碣640块、摩崖刻石599处。 2.泰山风尚 泰山是一座“文化山”,它与中华文明血脉相连。历代统治者和广大民众都采取种种仪式,表达对泰山的景仰与膜拜,由此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泰山文化”现象。 泰山崇拜。泰山因其“大”成为古代人最早推崇它的原因之一,人们崇拜泰山,是希冀这座“大”山给人带来力量,驱除灾害,求得幸福。人们在对“大”的膜拜中逐渐发现,太阳有着更神秘的力量。因此,太阳崇拜成为泰山崇拜中更为深刻的历史原因。东方与太阳密不可分,在中国古代神话和文学作品中,太阳就被称做“东乌”、“东君”。东方成了尊贵的方位。例如“五行”说中,东方属木,其色为青苍,所以“东方曰苍天”;在“八卦”中,东方为“震”,“震为长男”;在“四时”中,东方为“春”,春乃四季之首;在“五常”中,东方为“仁”,仁是天地大德;在“五帝”中,东方是“青帝”,青帝是至高的天神……这种出于原始思维的东方崇拜,使地处中原之东的高大泰山有了更加神圣的力量。《文献通考》中即记述“岱宗东岳,以其处东北居寅丑之间,万物始终之地,阴阳交泰之所,为众山所宗也”。泰山崇拜反映了人类早期对自然力、自然之神的敬畏与依靠,折射出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始形态。 泰山封禅。帝王封禅是中国历史上独有的现象,几乎是每个皇帝梦寐以求的。在帝王封禅史上,除了武则天以女皇的

山东临邑县基本情况介绍

临邑县基本情况介绍

临邑县招商促进办公室 二〇一三年十月 临邑县基本情况介绍 临邑县地处鲁西北平原、黄河下游北岸,隶属山东省德州市,毗邻省会济南。在山东省政府实施的“一圈一带”区域发展战略中,临邑位于70公里半径的紧密圈层之内,是济南北部重要的产业转移承接协作区。临邑总面积1016平方公里(153万亩,其中耕地88万亩),可建设用地空间达12万亩之多,人口54.5万。临邑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秦朝置县,是东汉辞赋家祢衡、唐代大诗人孟郊、北宋雕塑家盖忠、明代书法家邢侗,现代历史学家邓广铭、国画家宋雨桂、美术评论家刘曦林、评书表演家单田芳、歌唱家朱明瑛、小品表演

家黄晓娟的故乡;境内省级红坛寺森林公园植有万亩槐林,享有“槐乡”美誉;又是中国书画之乡、书法之乡。 临邑经济蓬勃发展。2012年,全县完成GDP20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8.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40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均居德州市前列;全社会新增融资67.5亿元,其中直接融资21.7亿元;辖内金融机构新增贷款36.2亿元,居全市第一,是2011年的4.3倍;金融市场体系建设日益完善。拥有13家投融资机构和14家保险公司;县金融办常常深入企业,走访调研,根据其需要对接各投融资机构,积极为银企双方牵线搭桥,并定期召开政银企座谈会。2013年临邑将以争创金融生态环境A级县为目标,力争全年实现融资100亿元以上。 临邑区位优越,交通便利。距济南40公里,被誉为济南北部最美的后花园和最靓的卫星城。北距天津200公里、北京300公里、青岛350公里,位于华中、华东、华北经济地带的枢纽位置。享受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开发政策,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的28个示范基地中,临邑占有两个席位即石油机械和生物医药示范基地。一日生活圈包括山东省的泰安、淄博、潍坊、青岛、滨州、东营、烟台、威海,河北的沧州,江苏的南京及北京、天津、上海等30多个省市。靠近京福高速、青银高速、京沪高铁,104国道等6条国省道穿境而过;正在建设的德州至烟台铁

山东黄河河务局简介

山东黄河河务局 山东黄河河务局是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在山东省的派出机构,负责黄河山东段的治理开发与管理工作,是山东黄河的水行政主管机关,为正厅级事业单位。 黄河从菏泽东明县进入山东,流经菏泽、济宁、泰安、聊城、济南、德州、淄博、滨州、东营9市25个县(市、区),自垦利县流入渤海,河道全长628公里。山东黄河现已初步建成由堤防、险工、河道整治工程和蓄滞洪工程组成的防洪工程体系,有各类堤防1523公里,险工、控导工程265处,建有东平湖水库、北金堤滞洪区等蓄滞洪工程。有引黄涵闸63座,通过实施黄河水资源统一管理调度,为山东沿黄地区工农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生活用水提供了基本保障,同时还承担着引黄济津、引黄济冀、引黄济青等远距离调水任务。 山东黄河河务局在沿黄各市、县(区)设有3个副厅级市河务(管理)局、5个正处级市河务局、30个副处级县(市、区)河务(管理)局和13个直属单位,现有在职职工近8000人。其中,省局、市局和县局机关参照公务员管理,工程集团公司、监理公司等直属企业以及市局所属维修养护企业、施工企业实行企业化管理,其他单位按事业单位进行管理。此外,还设有独立的勘测设计研究院、黄河河口研究院、信息中心、职工学校等科研、通信和培训机构。目前,全局拥有博士4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78人,本科学历人员2800多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900余人,

其中正高级职称83人,副高级职称人员680多人,中级职称人员1200余人,拥有一支作风优良、技术精湛、能打硬仗的高素质职工队伍和专业技术队伍。 2012年山东黄河河务局计划招录28名211高校毕业生:硕士2名、本科26名。专业方向是水利水电工程、水文水资源、河流动力学等水利相关专业。 通讯地址: 中国山东省济南市黑虎泉北路159号 联系电话: 0531-******** 联系人:贾先生

中国文化源于黄河流域

中国文化源于黄河流域 ——《中国文化教程》评鉴论文 1.绪论 中国文化以悠久、博大著称于世。勤劳、勇敢、智慧的先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人们通常说“中华文化五干年”,这是依据了传说中的黄帝年代,黄帝距今四千多年。实际上,中国文化远不止五千年,按科学考古材料,中国这块土地在8000年前已进入氏族社会,6000年前的氏族文化就很繁荣,说“中华文化八千年”是完全不过分的。中国自从有了文化,文化就具有连续性,没有出现世界其他地区发生的文化断层。关于中国文化起源专家学者有着各自的见解,但普遍认为中国文化源于黄河流域。本文试从农耕民族的人文思想、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方面分析中国文化的起源。 2. 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理环境一般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主要指地 形、地貌、气候、水文、植被等。人文地理环境主要指疆域、经济环境、民族、人口等。 2.1自然地理 地形的多样性,中国地形多种多样,既有广袤的平原,也有纵横的山脉,有蜿蜒的海岸。大陆框架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的形状。这三级阶梯是由东西两列山脉构成的。四列山脉有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等,由西南方向的青藏高原向东倾斜,构成第一级阶梯,海拔在4000米左右。东列山脉有大兴安岭、太行山等。东西两列山脉之间有内蒙古高原、黄士高原、云贵高原,海拔在1000米至2000米左右,构成第二级阶梯。东列山脉以东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海拔在500米以下,构成第三级阶梯。第三级阶梯与海洋之间是大陆架和岛屿带。沿海分布着5000多个岛屿,有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在全国总面积中,山地占1/3,高原占26%,盆地占19%,平原占12%,丘陵占10%。

黄河的变迁

黄河的变迁 历史时期中国江河湖沼的地貌形态和水温状况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变化。 研究表明黄河下游在3000多年的时间内决口达1500多次,较大的改道有二三十次。在先秦时期,黄河主要在今天津附近进入渤海,为北流时期;在汉唐时期,黄河主流在进山东入渤海,为东流时期;南宋至清咸丰五年,黄河夺淮从今江苏入黄海,为南流时期;清咸丰五年以后黄河恢复了东流,结束了700多年黄河由淮河入海的历史。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湖沼比现在多得多,但历史时期多数湖沼是由大变小,乃至淤灭,如圃田泽、孟渚泽、菏泽、雷夏泽、巨野泽、大陆泽等。但随着黄河的改道,也形成了一些新的湖泊,如南四湖、洪泽湖等。 历史时期黄河流域的河湖演变既有自然地貌、地质、气候因素的制约,也有认为的作用。总的来说,历史时期黄河流域气候日趋干燥,是地表水总体减少时一个重要原因,而人类无节制地用水加重了水资源的缺乏,黄河断流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历史时期长江的河湖地貌变化也很大,其中长江中游地区的变化最明显,影响甚大。古代的云梦是指包括今湖北东南大部分的狩猎区,而云梦泽只是其中的湖沼地貌部分,占据着今江汉平原大部分地区。唐宋时期荆江统一河床形成后,云梦泽瓦解。由于各种原因使荆江河道的河曲高度发育,使得洪水灾害的频率更高和强度更大。历史时期长江流域的湖泊变化显著,一方面洞庭湖从新石器时代的平原景观演变成为明代“方八九百里”的大湖,而鄱阳湖则是从新世中期的古彭蠡泽演变成为今日中国第一大淡水湖。 从近5000年来中国主要江河水温便前来看,总的趋势是江河径流量普遍减小,水位变幅增大,这既表现在黄河及其支流上,也表现在长江的一些支流上。同时,西北内陆的塔里木河等一些河流总的来看是流程缩短,河道不断摆动以至断流,湖泊也因此多缩小而干涸消失。造成这种现象既有自然内部变化的不可回归和不可逆转的因素,也有人类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原因。 自公元前2000 年以来的4 000 年中,黄河下游有两个泛流区(徐福龄,1996) :1) 从“禹王故道”到唐宋时期的河道,均在华北平原摆动,注入渤海,约有3 000 多年;2)1128— 1855 年,黄河河道在黄淮平原摆动,注入黄海,约有700 多年。据统计,自公元前602 年至1938 年的2 540年间,黄河下游决溢达1 590 次,称作“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对于黄河下游地区在历史上究竟发生过多少次大的改道,说法不一。胡渭在《禹贡锥指》中指出,自大禹到明代,黄河共发生 5 次大的改道;刘鹗在《历代黄河变迁图考中的黄河变迁图里绘出了6 次大的改道。《邓子恢文集》中认为,黄河下游河道在3 000 多年中发生重要改道26 次,其中大的改道9 次。叶青超(1990) 提出,黄河下游共发生7 次大的改道。 1.1河道变迁的原因 在历史时期,黄河决口改道频繁,各流路的年限长短不一。对于这一现象,以徐福龄( 1996)提出的5 次大改道为基本脉络(图1) ,主要从地质学角度来分析黄河下游

黄河水利委员会山东黄河基本情况

山东黄河基本情况 一、机构设臵 山东黄河河务局是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在山东省的 派出机构,负责黄河山东段的治理开发与管理工作,是山东黄河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在沿黄菏泽、济宁、泰安、聊城、德州、济南、淄博、滨州、东营设有8个市河务(管理)局、30个县(市、区)河务(管理)局,12个直属单位。至2008年底,全局共有职工12035人,其中在职职工8108人人离退休人员3927人。在职职工中,省、市、县河务局三级机关参照公务员管理1142人,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360人,其中教授级高工52人,副教授级高工515人,中级专业技术职称1397人,初级专业技术职称1396人。 二、河道情况 山东黄河现行河道是1855年(清咸丰五年)黄河在河南兰阳(今兰考县境内)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入渤海后形成的。改道之初两岸并无堤防,清同治末年,河道堤防逐渐兴建,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基本形成规模。1938年6月,国民政府企图阻止日军进攻,在郑州花园口掘开黄河大堤,致使黄河改道南行经徐州淮河一线入黄海。1946年,国民政府企图以水带兵,阴谋水淹解放区,为此,国共两党进行了

多次谈判,解放区军民与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粉碎了国民政府的阴谋。1947年3月,花园口决口堵复,黄河回归山东故道,即现行河道。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列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九省区,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在河南兰考从我省东明县入境,呈北偏东流向,经我省9市25个县(市、区),在垦利县注入渤海,河道长628公里。河道特点上宽下窄,纵比降上陡下缓,排洪能力上大下小。自东明上界到高村长56公里,属游荡型河段,两岸堤距5-20公里,排洪能力20000立方米每秒,纵比降约为1/6000;高村至陶城铺长156公里,属过渡型河段,堤距2-8公里,排洪能力20000-11000立方米每秒,纵比降约为1/8000;陶城铺至利津长307公里,属弯曲型窄河段,堤距0.5-4公里(其中艾山卡口宽275米),排洪能力11000立方米每秒,纵比降约为1/10000;利津以下为摆动频繁的尾闾段,泥沙不断堆积,平均年造陆面积为25-30公里。 三、来水来沙 黄河是世界上著名的多泥沙河流,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立方米,多年平均输沙量16亿吨。 1951年至2005年,进入山东黄河(高村水文站)年均水量为363亿立方米,

黄河流域文化历史

黄河流域文化历史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我国古代的《山海经》《禹贡》和《水经注》等书皆称它为“河”。因它的中游流经广大的黄土高原地区,这里的无定河、沁河、渭河等支流挟带大量泥沙汇入,使河水呈黄色,故名黄河。它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区,注入渤海。主要支流有湟水、洮河、清水河、无定河、延河、北洛河、泾河、渭河、汾河、沁河、伊河、洛河、大汶河等三十四条。流域面积约为752 000平方千米,居住约1亿多人口。 黄河流域自古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也是世界古代文化发祥地之一。我国著名的“蓝田猿人”最晚在五六十万年前就生活在今陕西蓝田县的公王岭一带,还有二三十万年前的陕西“大荔人”、十万年前的山西“丁村人”和“许家窑人”,以及距今四五万年前内蒙古地区的“河套人”等,这些充分说明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从遥远的古代起,就已经开始在黄河流域从事生产和生活了。考古资料证明,那时的黄河流域,气候要比现在暖和湿润得多。山岭高原到处长满了森林,栖息着野牛、羚羊、犀牛和大象等各种动物。人们在原野中打猎、采集,在河湖中捕捞,在田野中用简陋的农具进行耕作。大约在距今七八千年,人类正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代,这时在黄河流域有著名的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和稍后的仰韶文化,以及西安附近的半坡、临潼的姜寨、宝鸡的北首岭、河南三门峡的庙底沟、洛阳的王湾、安阳的后岗等文化遗址,都是这一时期人类活动的重要标志。从上述古人类遗址的分布情况看,主要以黄河中游的关中平原、

晋西南盆地和豫西沿河地带为中心。东到河南东部和河北、山东等地,南达汉水中上游,北到河套地区,西至渭河上游和洮河流域。这正是我国古代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传说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就生于河南的新郑,主要活动于今河南、河北、陕西一带。我国历史从有文字记载以来,有六大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和北京,其中的西安、洛阳、开封都在黄河流域。伟大的黄河确实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摇篮。 黄河流域为什么能成为我们民族文化发达最早的地区呢?这同黄河流域古代适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优越地理环境紧密相关。尤其在古代,生产工具极为简陋,人们同自然作斗争的能力很低,对自然界的依赖程度更强,因此环境条件十分重要。据考古学研究,远在3 000多年前的殷商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很温暖的。当时的安阳人种水稻,是从阳历的三月开始,比现在大约早一个月。在一块武丁时代的甲骨文上记载着人们曾猎获一头大象。因此科学家们推断,3 000年前的黄河流域同今日的长江流域一样温暖湿润。 另外,据古地理学研究,这一地区属中纬度暖温带季风气候环境,第四纪以来没有受到大陆冰川的直接侵袭。中亚的干燥气候对本地影响也不深,因此保留了第三纪植物区系的许多植物,形成本区植物种属繁多的特点。这对古人类的生活也是极为有利的。 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为广大的黄土地带。这种土壤质地均一,结构疏松多孔,既利于简陋农具的耕耘,又利于作物根系的深入。土层毛细管发达,孔隙率达50%以上,持水性好,抗旱抗涝能力强。尤其是土壤中含有丰富的钙、磷、钾等矿物质,其中碳酸钙含量达8~19%,含其他矿物成分不下五十种。这些对原始的农业发展都是极为有利的。

人文山东:山东地域文化

人文山东:山东地域文化 关键词:山东省情人文山东山东地域文化 [提要]地域文化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以地域特点为特征形成的文化。齐鲁大地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思想学说和文化风尚创造了不同区域、不同文化特质的地域文化。这些地域文化多姿多彩、内. 地域文化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以地域特点为特征形成的文化。齐鲁大地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思想学说和文化风尚创造了不同区域、不同文化特质的地域文化。这些地域文化多姿多彩、内蕴深厚,其中有天人合一和帝王文化色彩的泰山文化;有开拓、坚韧的黄河文化;有创建仁义、礼制思想的孔孟文化;有早期商业文明的运河文化;有忠义、刚烈的水浒文化;有开放、纳新的海洋文化;有新工业革命的城市文化;有忠诚、奉献的沂蒙文化;有兼容并蓄的对外交流文化等。山东不同的地域文化既各具特色,各领风骚,又相互影响,相互融合,铺就了广褒无垠的齐鲁文化大地,支撑起坚实巍峨的齐鲁文化大厦。 (一)泰山文化 泰山文化是自然地理特征的文化,也是地域性文化。泰山自古至今声名显赫。打开中国的历史典籍,从《十三经》到《二十五史》,多处可见对于泰山的记录和描述。它是一座富有象征意义的山,它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与自然赋形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喻体。 1.泰山概貌 泰山位于中国华北大平原东侧、山东省中部,横亘于泰安、济南两市之间,总面积426平方公里。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相对高差1391米。据载,在距今24亿年前后,鲁西包括泰山地区发生了一次强烈的造山运动,即泰山运动。在这个运动的作用下,形成了规模巨大的山系,古泰山就是这些山系中的一部分,高高地耸立于海平面之上。距今1亿年左右,在复杂的地质作用下,形成了今日泰山的雏形。直到新生代中期(距今3000万年左右),今日泰山的总体轮廓基本形成,又经过了长期的自然雕凿,终于形成了今日的景貌。据考古发现,从40万年前到4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在泰山文化区域曾活动着沂源猿人、新泰智人,两者分别代表了这一地区旧石器时代人类发展的两个重要阶段。到了新石器时代,这个地区的原始先民依次创造了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等一系列灿烂辉煌的文化。 泰山摩崖刻石泰山有着丰富多姿的名胜古迹。古老而年轻的岱庙,位于泰山南麓泰城中部,又名东岳庙、泰岳庙、岱岳庙,俗称泰庙,是古代祭岱的主要场所。胜迹众多的岱阳又称泰前,是泰山风景名胜荟萃之地,除岱庙外,还有登山东路、登山西路、环山路、

山东黄河下游地区局部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方法与技术

成果与方法 山东黄河下游地区局部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方法与技术庞绪贵1,战金成1,宋海林2,藤兆令3,李秀章1,王增辉1,代杰瑞1 (1.山东省地质调查院,山东济南 250013;2.山东中海金仓矿业有限公司,山东莱州 261400;3.五莲县国土资源局,山东五莲 262300) 摘要:山东黄河下游地区局部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是在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和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基础上,选特色农产品产地,绿色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地方病分布区及小清河沿岸、东营油气开采污染区等局部生态地球化学环境区。按一定的方法和采样密度采集土壤、浅层地下水、土壤溶液、植物根系土、籽实、土壤生物、微生物和种子库样品,分析As,Cd等重金属元素、N,B等有益营养元素、六六六、DD T等有机物和土壤微生物类群、功能、结构多样性,研究有益营养元素、重金属元素、有毒有机污染物的分布规律、赋存状态、来源及它们在土壤、水体及生物体中的迁移、转化、累积规律与生态效应,探讨对重金属元素污染的生物修复。提出特色农产品基地布局规划建议和地方病防治、重金属污染的治理措施。 关键词:黄河下游;局部生态地球化学评价;生态效应;生物修复;生物富集系数;预警;山东 中图分类号:P595;P596 文献标识码:A 山东省黄河下游流域局部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是山东省政府与中国地质调查局合作开展的《山东省黄河下游流域生态地球化学调查》的一个子项目,其范围在山东省北部、西部,面积5.3万km2。该工作从2005年开始实施①。工作目标是在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和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基础上,分析调查发现的土壤、浅层地下水等介质中局部异常和区域评价信息,针对可能对局部生态环境产生影响的生态地球化学问题进行评价,包括调查发现的局部异常和特殊地质地球化学条件形成的局部生态地球化学环境[1]。重点研究农业经济区与特色农产品基地、工矿污染地、地方病分布区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有益或有害元素及有机污染物的分布、组成及在生物间交换、转化和作用方式;研究土壤资源利用、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发展、地方病防治、环境污染治理、生态恢复与建设等局部生态地球化学现象或问题;建立地质地球化学模式和评价标准,为人居安全、国民经济建设、工农业结构调整及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地球化学基础资料。1 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内容 1.1 生态地球化学评价 局部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是在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以及类似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基础上,针对局部生态地球化学问题(面积为n~1000km2)进行的评价工作。主要任务是查明有毒有害、有益元素以及有机物的组成特征、空间分布、成因来源,评价土壤、水等介质环境现状,研究元素及化合物在岩石、成土母质P土壤、沉积物水体、大气动植物系统以及人体食物链中转化、迁移、循环规律,农作物、畜牧家禽、水产、人体的摄取量、摄取途径、平衡机制与生态效应,预测评价生态地球化学环境变化及其潜在危害,为特色优质农产品发展、地方病防治、环境保护与决策、污染治理与调控提供科学依据,从而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服务。 1.2 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内容的选择原则 (1)区域调查发现的局部农业、生态环境地球化学现象或问题是局部评价的主要对象,其与地质地 第22卷第5期 山东国土资源 2006年5月 收稿日期:20060106;修订日期:20060515;编辑:张天祯 作者简介:庞绪贵(1962-),男,山东五莲人,研究员,从事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与研究。 ①山东省地质调查院,山东省黄河下游流域局部生态地球化学评价设计书,2005年。

黄河流域发现的早期人类文化遗址

黄河流域发现的早期人类文化遗址 黄河流域发现的早期人类文化遗址、历代王朝建都位置等史实。说明黄河与中华民族姿势文化的深远关系? 一、世界第五长河 黄河,世界第五长河,一条5464公里长的大河,在中国北方蜿蜒流动。从高空俯瞰,它恰似一个巨大的"几"字,又隐隐就是我们民族那独一无二的图腾。 二、黄河的表征 它不仅仅是一条大河。黄河,黄土地,皇帝,黄皮肤,这一切黄色表征,把这条流经中华心脏地区的浊流升华为圣河。《汉书.沟洫志》就把黄河尊为百川之首:"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为宗。" 三、黄土风成说 在久远的地质年代,在亚洲内陆的沙漠戈壁,遍地砂石在骤冷骤热的严酷环境中被支解粉碎,直至形成粉末。内陆盛行的西北气流,经年累月地把它们吹向东方,粗砂落于蒙古高原,最细腻的粉末随风飘落到今天甘肃、陕西、山西、青海、宁夏、河南6省。千百万年的搬运堆积,终于形成了一个北起长城,南至秦岭,西抵日月山,东达太行山的黄土高原。

四、深厚广阔的黄土层 这是一片无与伦比的黄土,它的面积广达41万平方公里,黄土覆盖厚度一般在100米以上。而陇东、陕西、晋西等地,黄土深达100到200米,兰州地区更厚达300米以上。 五、六千年前的伊甸园 植物学家们研究发现,虽然黄土高原的降水不如南方丰沛,但养分的淋溶损失也较少,非常适合杨树、桦树、栎树、油松、云杉和酸枣、黄荆条等生长。那时繁茂的植被,涵养着一个温暖多雨的伊甸园。今天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省份,分布着大片原始森林。地处中原的河南省简称为"豫",显示在仓颉造字的时代,它仍是大象出没之地。 六、历史兴盛的基础 地质学家们发现,黄土具备优良的解理性,适合开掘窑洞居住;农学家们发现,黄土中各种矿物营养物质丰富,具有较高的天然肥力。先民们渐渐在这片黄土地上开凿窑洞居住,种植五谷为生。5000 多年前,皇帝、炎帝的部落兴盛起来,华夏先祖的足迹踏遍了黄土地。随后的日子里,中国第一个王朝夏兴盛于此,立国800年的周朝源起于此,而横扫六合,一统天下的秦帝国也勃兴于此。

地域文化答案

一、单项选择(下面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前的字母填在题后括号内) 1.齐鲁立国前,在今山东地区生活的土着居民是( b ) A、沂源人 B、东夷人 C、北京人 D、山顶洞人 2.继黄帝之后,担任夷夏部落联盟的盟主的是( a ) A、颛顼 B、帝喾 C、蚩尤 D、尧 3.齐景公时期,曾入鲁问礼的一位齐国着名的政治家是( d ) A、管仲 B、鲍叔 C、宁戚 D、晏婴 4.在齐宣王时期,曾对齐国政治进行批评,使齐宣王“勃然变乎色”,“顾左右而言他”的一位思想家是() A、孔子 B、孟子 C、墨子 D、韩非子 5.“大一统”一词最早见于() A、《管子》 B、《墨子》 C、《论语》 D、《公羊传》 6.齐国成为春秋首霸时的国君是() A、齐威王 B、齐桓公 C、齐景公 D、齐宣王 7.墨子思想的核心是() A、非攻 B、兼爱 C、节用 D、尚贤 8.孟子的政治理想是() A、王道 B、霸道 C、中庸 D、法制 9.公元前506年,吴国伐楚。吴王拜孙武为主将,率军与楚军进行决战的地点是() A、汉水 B、姑苏 C、柏举 D、涢水 10.在抗倭战斗中,戚继光根据当地丘陵众多、河渠纵横的情况,创立了在战术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A、“八阵图” B、“连环阵” C、“鸳鸯阵” D、“唱筹量沙”

11.我国古代最早出现的有名有姓的科学家是() A、墨子 B、鲁班 C、神农 D、扁鹊 12.杀害春秋战国之际着名医学家扁鹊的是() A、蔡桓公 B、赵简子 C、秦武王 D、秦穆公 13.刘徽撰《九章算术注》,最大的贡献是创立了() A、“割圆术” B、“齐同术” C、“今有术” D、“图验法” 14.我国第一部完整保存至今的大型综合性农书是( ) A、《泛胜之书》 B、《齐民要术》 C、《四民月令》 D、《陶朱公养鱼经》 15.“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这两句词见于李清照的词作() A、《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B、《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C、《声声慢》“寻寻觅觅” D、《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16.孔尚任在《桃花扇》中将全剧人物分为三类() A、四部 B、五部 C、三部 D、六部 17.王子服这个人物形象见于《聊斋志异》中的() A、《席方平》 B、《婴宁》 C、《小翠》 D、《青凤》 18.王羲之最喜爱、最常用也最能表现晋人风流潇散的韵致的书体是() A、楷书 B、篆书 C、行书 D、草书 19.颜真卿早期(五十岁之前)楷书代表作、于天宝十一年(752年)立碑的是() A、《多宝塔感应碑》 B、《大字麻姑仙坛记》 C、《颜氏家庙碑》 D、《颜勤礼碑》 20.现存的唯一一幅得到认可的李成的真迹是() A、《寒林平野图》 B、《读碑窠石图》 C、《秋岭遥山图》 D、《冬景遥山图》

山东黄河志

山东黄河志 山东黄河志是社会主义时期编纂的第一部新志,是一项重要的精神文明建设。志书上限自公元1855年铜瓦厢决口改道,黄河夺大清河从山东入海起,下限断至1985年。志书以志为主,记、传、图、表为辅,做到了图文并茂;按照详古略今,古为今用的原则,志为记述体、语体文,通顺、流畅、简明、易懂。篇目采用篇、章、节、目的结构,设7篇26章,首列概述,以下按专业分为:黄河简况、治黄基本工作、防洪工程、防汛防凌、水利、管理、机构人物及其他七篇。篇以下分章、节记述,节以下条目分一、(一)、1、三级序号。 《概述》对黄河的地位、河道及流域情况做了介绍;对1855年以来,清朝、民国、建国后黄河的水资源及水患做了简单的介绍;重点介绍了1976年除害兴利的总方针:“上拦下排,两岸分滞”方策,即上中游拦水拦沙,排洪排沙如海,两岸分洪放淤,具体策略有堤防建设、河道整治、分滞洪工程建设、河口治理、防洪防凌、引黄灌溉、科技发展;经过39年防洪斗争的胜利,扭转了黄河“三年两决口”的险恶局面,保卫了黄淮海大平原的安全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进行,发展引黄灌溉,为振兴山东经济富民兴鲁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第一篇黄河简况》从流域简况、山东黄河概况、河道变迁、灾害四个方面全面地介绍了黄河的基本情况。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也是世界闻名的巨川。黄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北麓,在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流程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是75.2万平方公里,流域内共有耕地2.7亿亩,总人口1.3亿。黄河自兰考县如山东省境,流经菏泽、聊城、泰安、德州、济南、惠民、东营7地、市,在山东省汇入的支流有金堤河、大汶河、南沙河、北沙河、玉带河、浪溪河、玉符河等。黄河来水来沙的特点是:水多沙多,水沙不平衡;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平均;流量、含沙量变幅大。黄河下游洪水主要来自中游暴雨降水。

黄河流域文化遗址

黄河流域文化遗址 黄河是我们民族的母亲河,经过亘古不息的流淌,孕育出世界最古老、最灿烂的文明。根据山西省芮城县境内黄河东岸西侯度遗址发现的180万年前远古人类用过的石器,可以相信,早在180万年以前,黄河流域已有人类在活动了。西侯度出土了30余件石制品,是迄今为止中国大陆上发现的人类文化遗存中最早的代表。 西侯度文化中用动物骨角制造工具和用火的资料,不仅在黄河流域是最早的代表,在国内其他地区和在世界上也是仅见的。 ——反映古猿人文化的有: 西侯度猿人文化 1961年于山西芮城西侯度发现的,距今150万年~180万年,为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早期猿人文化。 蓝田猿人文化 1963年~1964年在陕西蓝田公王岭与陈家窝发现,其中公王岭猿人距今100万年~115万年,陈家窝猿人距今50万年~59万年。为旧石器时代晚期猿人文化。 大荔猿人文化 1978年于陕西大荔甜水沟发现,距近30万年~50万年,为晚期猿人文化。 ——反映古智人文化的有: 丁村古人文化 1954年~1976年于山西省襄汾县汾河东岸丁村发现,距今7万年~9万年,属于旧石器中期文化,为早期智人。 河套新人文化 1922年及1956年~1960年在内蒙古乌审旗大沟湾发现,距今3万年左右,为晚期智人。 ——现代人是由新人直接进化而来的,分为4个阶段: 细石器文化 距今10000年~7000年,黄土高原多处发现该时代文化遗址,如陕西大荔沙苑、山西沁水下川等地。 新石器文化 距今7000年~3700年,按最早发现地点及所代表的发展阶段划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称仰韶文化,

距今7000年~5000年,1921年发现于河南渑池县仰韶村;中期称龙山文化,距今5000年~4100年,1928年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晚期称二里头文化,距今4100年~3700年,最早发现于河南偃师二里头,为夏代文化遗址。 半坡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部浐河东岸半坡村,是黄河流域一个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仰韶文化的一种早期类型,距今约6000年。遗址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分为居住区、制陶区和墓葬区。1953年春,西安市在建设纺织城时发现,发掘面积1万平方米,获得了丰富的文化遗存。 青铜器文化 距今3700年~2700年,可划分为三期:早期为二里岗文化,即郑州商城文化,距今3620年,为商代早期文化;中期为殷墟文化,即河南安阳小屯村文化,大致为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11世纪,为商代晚期文化;晚期为岐山文化,即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都城文化遗址。 铁器文化 出现于公元前770年的春秋初期,如在河南新郑仓城发现的春秋铸铁遗址,在河南卫辉市固围村发现的战国墓葬遗址,在西安周围发现的西安隋唐都城文化遗址等。 中石器时代,是连结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之间的过渡阶段或中间环节。1956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为配合黄河三门峡水库的建设,在陕西大荔县的沙苑地区发现15处遗留有打制的石片和石器的地点,共采集到3000余件标本。根据这些石器的特点,认为它们是中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遗存,从而将其命名为我国的第一个中石器时代文化——沙苑文化。 从中石器时代起,黄河流域就成了我国远古文化发展的中心。中石器时代的特征是:社会经济生活以渔猎和采集为主,属于自然经济,还没有出现农业。在中石器时代,细石器的普遍使用促进了狩猎和采集经济的发展。数十年来,在黄河流域发现了大量以细石器为主的文化遗存,不仅有可能填补我国新旧两大石器时代之间的缺环,而且还显示出我国中石器时代细石器工艺最发达的地区就是黄河流域。有的考古学家认为,正是在华北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以细工艺传统为代表的中石器时代文化,其后,才在黄河流域发展成为以农业经济为主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此从中石器时代起,黄河流域就成了我国远古文化发展的中心。 黄河流域历代王朝建都史实为:夏朝定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商朝定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后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周朝定都于镐京(今陕西西安),秦朝定都于咸阳,西汉定都于长安(今陕西西安),东汉定都于洛阳,魏晋均定都于洛阳,隋唐均定都于长安(今陕西西安),宋朝定都于东京(今河南开封)。

山东省黄河工程管理办法(2018修订)

山东省黄河工程管理办法 (2005年3月25日山东省人民政府令第179号发布根据2018年1月24日山东 省人民政府令第311号修订)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黄河工程管理,保障黄河工程安全与正常运行,充分发挥工程的功能和综合效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黄河工程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黄河工程主要包括: (一)堤防、险工、控导、涵闸、防护坝、蓄滞洪区等工程(含旧堤、旧坝、旧闸)及其管护设施、标志标牌、防护林草等附属设施; (二)工程管理范围内与防洪兴利相关的测量、监测监控、水文、电力、通信等设施。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黄河工程的建设、管理与保护。 第四条黄河工程管理,应当坚持统一规划、分级管理、精简高效的原则,实行建管并重、管养分离、合理开发、有偿使用。 第五条县以上黄河河务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黄河工程的管理工作。 河务(管理)段、闸管所在上级黄河河务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下负责黄河工程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六条鼓励和支持在黄河工程建设与管理中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提高工程建设与管理的科技水平。 第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黄河工程完整与安全的义务,对破坏黄河工程的行为有权制止、检举和控告。 第二章建设

第八条省黄河河务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颁布的黄河治理规划,结合本省黄河工程的实际状况和管理运行的要求,编制黄河工程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 第九条沿黄河的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黄河工程建设的领导,组织教育有关部门、单位和当地群众支持黄河工程建设,协调并做好工程建设用地、群众安置、迁占补偿等工作,确保工程建设顺利进行。 第十条新建、改建或者扩建黄河工程,必须符合黄河工程建设规划,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和有关技术要求,保障工程安全。 第十一条黄河工程的附属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竣工验收。 第十二条黄河工程建设应当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和建设监理制;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应当具备相应的资质,依法对建设工程质量负责。 第十三条黄河工程建设用地,应当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依法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取得土地使用权。 防汛抢险救灾急需使用土地的,经当地县级人民政府同意后,可以先行使用,但应当依法补办建设用地审批手续。 第三章管理 第十四条各类黄河工程的管理范围按照下列规定确定: (一)堤防工程的管理范围包括:堤身(含前后戗、淤临淤背区、辅道)、护堤地(含防浪林用地); (二)险工工程的管理范围包括:坝体、护坝地; (三)控导工程的管理范围包括:坝体、连坝、护坝地及其保护用地; (四)防护坝工程的管理范围包括:坝体、护坝地; (五)涵闸工程的管理范围为:上游防冲槽至下游防冲槽后100米,渠堤外坡脚两侧各25米。

中国文化源于黄河流域复习过程

中国文化源于黄河流 域

中国文化源于黄河流域 ——《中国文化教程》评鉴论文 1.绪论 中国文化以悠久、博大著称于世。勤劳、勇敢、智慧的先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人们通常说“中华文化五干年”,这是依据了传说中的黄帝年代,黄帝距今四千多年。实际上,中国文化远不止五千年,按科学考古材料,中国这块土地在8000年前已进入氏族社会,6000年前的氏族文化就很繁荣,说“中华文化八千年”是完全不过分的。中国自从有了文化,文化就具有连续性,没有出现世界其他地区发生的文化断层。关于中国文化起源专家学者有着各自的见解,但普遍认为中国文化源于黄河流域。本文试从农耕民族的人文思想、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方面分析中国文化的起源。 2. 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理环境一般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主要指地形、地貌、气候、水文、植被等。人文地理环境主要指疆域、经济环境、民族、人口等。 2.1自然地理 地形的多样性,中国地形多种多样,既有广袤的平原,也有纵横的山脉,有蜿蜒的海岸。大陆框架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的形状。这三级阶梯是由东西两列山脉构成的。四列山脉有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等,由西南方向的青藏高原向东倾斜,构成第一级阶梯,海拔在4000米左右。东列山脉有大兴安岭、太行山

等。东西两列山脉之间有内蒙古高原、黄士高原、云贵高原,海拔在1000米至2000米左右,构成第二级阶梯。东列山脉以东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海拔在500米以下,构成第三级阶梯。第三级阶梯与海洋之间是大陆架和岛屿带。沿海分布着5000多个岛屿,有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在全国总面积中,山地占1/3,高原占26%,盆地占19%,平原占12%,丘陵占10%。 不同的地形构成了不同的经济区域,孕育了不同的人文,铸就了文化的多元性。中原文化受制于黄河,荆楚文化受制于长江和洞庭湖,内蒙古文化受制于草原,青藏文化受制于高原,千姿百态的山水造就了林林总总的文化。 2.2气候的特征及其变化 中国的大部分领土处于北温带,地势高低悬殊,幅员辽阔,使得气候形成三个大陆性气候强,其三是气候类型多样。复杂的气候影响着中国各地的民俗和人文,导致北方文化与南方文化有较大差异。气候方面,5000年前的中国气候普遍比现在温暖湿润。 2.3人文地理 古代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发生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这两条大川有众多的支流,构成了广大的空间。不仅如此,在中国的辽河、准河、珠江等流域都有文化发生。在河与河之间、河与湖之间、山与水之间都容易形成文化区域。山川绵延,文化交融,形成几个特点: 其一,大的自然环境构成了大的文化土壤,在中国本土,历史上形成了大的民族、大的国家。尽管在历史上有分分合合的局面,但中华民族一直保持大一统格局,统一是总趋势,代表了人们的愿望和心声。在大的时势运作中,产生了许多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

心得体会:黄河下游山东河段“假潮”现象概述(最新)

心得体会:黄河下游山东河段“假潮”现象概述(最新) “假潮”现象是黄河下游河道发生的一种特殊水情现象,在枯水季节无上游来水、区间无加水的情况下,下游某河段出现水位的陡涨陡落、流量的忽大忽小,类似海水涨潮现象,故名“假潮”。 “假潮”发生前,河面平静如湖,当“假潮”发生时,瞬间波涛翻涌、水头卷起的波浪有时高达0.8米以上,水流飞流直下,甚是壮观惊叹。目前,人们对“假潮”现象的成因尚没有权威的科学定论。作者依据多年对“假潮”测验资料的分析,加之身临其境的感受,对黄河下游“假潮”现象进行概述。 一、对“假潮”探究基本情况 为探讨“假潮”现象的生消演变规律,黄委山东水文水资源局20世纪50年代在泺口至河口段进行过定点连续观测实验,60年代在利津水文站进行过“假潮”期抢测“假潮”小峰研究,80至90年代山东黄河多数水文站、水位站利用自记水位计研究水位变化过程,2018年11月山东各水文站利用先进的ADCP流速剖

面仪实时跟踪监测“假潮”流量、含沙量过程,为进一步研究“假潮”水位、流量、含沙量变化过程、规律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对“假潮”现象的初步认识 1、“假潮”发生地点范围 20世纪50至60年代此现象多发生河口段,70至80年代利津至泺口、艾山、孙口河段多有发生,80年代高村河段也多有发生。20世纪90年代,由于黄河下游水量持续较小,“假潮”现象在山东河段愈发频繁。“假潮”多发,给黄河山东河段的水文测验及水情报汛带来极大困难,给黄河下游水量调度造成较大影响。 2、发生“假潮”的流量级别 根据多年水文资料统计,发生“假潮”的流量级别一般在300立方米每秒到1500立方米每秒之间,最高可达1800立方米每秒,流量在390立方米每秒到850立方米每秒区间“假潮”最易发生且较为频繁。 3、“假潮”的发生时间

黄河流域文明与文化

黄河流域的文明与文化对中华民族 的文化与文明的影响 一、黄河 黄河是大自然献给中华民族的厚礼,是我们伟大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脉北麓,从青海高原奔腾而下,流经五千多公里,在黄河的中下游地区形成宽广美丽而富饶的冲积大平原,为黄河文明和文化的诞生提供了优越的地理环境。大约一万七千多年以前,黄河流域就有人类生存了。华夏民族的祖先在这里勇敢顽强地劳动和开拓,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和文化。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二、黄河流域文明 1、文明 人类历史上的任何一种文明都是建立在一定的人员聚集、生产方式和物质基础上的,黄河文明也不例外。文明,是历史以来沉淀下来的,有益增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适应和认知、符合人类精神追求、能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发明创造以及公序良俗的总和。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黄河文明的形成期大体在公元前2000多年至公元前4000年。前后经历了两千年之久。从150万年前在现今山西省黄河岸边的芮城县境内出现西侯度猿人开始,到距今3700~2700年前的青铜器文化遗址和公元前770年的铁器文化遗址为止,中华民族的先人就一直生活在黄河流域。黄河文明如中流砥柱,朝气蓬勃,在吸纳各地区文明精华的基础上,发展成为中华文明的直根系。黄河文明历经五千年而不衰,一直绵延至今,这不仅与他本身所具有的旺盛生命力有关,还和它不断选择适宜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紧密相连。 2、发展特点 ①黄河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个文明中心。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黄河文明的中心不断转移。每一个文明中心的形成,都与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态环境的变化是黄河文明中心不断转移的重要原因。 ②黄河文明中心是随着黄河转移的。当中游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时,黄河文明就将中心转移到中下游,当中下游黄河泛滥频繁时,黄河文明中心转移到中游,如此多次反复。 ③气候的冷暖是黄河文明中心转移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当气候寒冷时,文明中心转移到黄河中下游,当气温温暖时,文明中心转移到黄河中游。黄河文明中心转移与气候寒冷有着重要的联系。 三、黄河流域文化 1、文化 文化是人类与自然相处过程中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综合产物。文化因人而生,任何文化的主体都是人。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活动产品。我们的先人从泱泱大河中获取智慧和灵感,演绎了光辉灿烂的黄河文化。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和主体文化。 黄河与中华民族的关系有两个层面。从自然层面来说,它作为一条河,给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