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肿瘤放射治疗学试题及答案(三)

肿瘤放射治疗学试题及答案(三)

肿瘤放射治疗学试题及答案(三)
肿瘤放射治疗学试题及答案(三)

肿瘤放射治疗学试题及答案

名词解释

1.立体定向放射治疗(1.

2.2)指借助CT、MRI或血管数字减影仪(DSA)等精确定位技术和

标志靶区的头颅固定器,使用大量沿球面分布的放射源,对照射靶区实行聚焦照射的治疗方法。

2.立体适形放射治疗(1.2.2)是通过对射线束强度进行调制,在照射野内给出强度变化的射

线进行治疗,加上使用多野照射,得到适合靶区立体形状的剂量分布的放射治疗。

3.潜在致死性放射损伤(1.2.4)当细胞受到非致死放射剂量照射后所产生的非致死性放射损

伤,结局可导致细胞死亡,在某些环境下(如抑制细胞分裂的环境)细胞的损伤也可修复。

4.亚致死性放射损伤(1.2.4)较低剂量照射后所产生的损伤,一般在放射后立即开始被修复。

5.加速再增殖(1.2.4)在放疗疗程中,细胞增殖的速率不一,在某一时间里会出血细胞的加

速增殖现行,此现象被为称为加速再增殖。

6.常规放射分割治疗(1.2.1)是指每天照射1次,每次1.8-2.0Gy,每周照射5d,总剂量60-70Gy,

照射总时间6~7周的放疗方法。

7.非常规放射分割治疗(1.2.1)指对常规放射分割方式中时间-剂量-分割因子的任何因素进

行修正。一般特指每日照射1次以上的分割方式,如超分割治疗及加速超分割治疗。

8.放射增敏剂(1.2.1)能够提高放射肿瘤细胞的放射敏感性以增加对肿瘤的杀灭效应,提高

局控率的药物。包括嘧啶类衍生物、化疗药物和缺氧细胞增敏剂。

9.放射保护剂(1.2.1)能够有效的保护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减少放射损伤,同时不减少放

射对肿瘤的杀灭效应化学修饰剂。

10.热疗(1.2.1)是一种通过对机体的局部或全身加温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的治疗方法。

11.亚临床病灶临床及显微镜均难于发现的,弥散于正常组织间或极小的肿瘤细胞群集,细

胞数量级≤106,如根治术或化疗完全缓解后状态。

12.微小癌巢为显微镜下可发现的肿瘤细胞群集,细胞数量级>106,如手术边缘病理未净。

13.临床病灶临床或影像学可识辨的病灶,细胞数量级≥109,如剖腹探查术或部分切除术

后。

14.密集肿瘤区(GTV)指通过临床检查或影像检查可发现(可测量)的肿瘤范围,包括原发

肿瘤及转移灶。

15.计划靶区(PTV)指考虑到治疗过程中器官和病人的移动、射野误差及摆位误差而提出

的一个静态的几何概念,包括临床靶区和考虑到上述因素而在临床靶区周围扩大的范围。

CTV+0.5cm

16.“B”症状临床上将不明原因发热38℃以上,连续3天;盗汗;不明原因体重减轻(半

年内体重减轻大于10%)称为“B”症状。

17.咽淋巴环(韦氏环,Waldege’s ring)是由鼻咽腔、扁桃体、舌根、口咽以及软腭背

面淋巴组织所围绕的环形区域。

1、肿瘤放射治疗学:是研究和应用放射物质或放射能来治疗肿瘤的原理和方法一门临床学科。它包括放射物理学、放射生物学、放疗技术学和临床肿瘤学。

2、放射物理学——研究各种放射源的性能和特点,治疗剂量学和防护。

3、放疗技术学——研究具体运用各种放射源或设备治疗病人,射野设置定位技术摆位技术。

4、放射生物学——研究机体正常组织及肿瘤组织对射线反应以及如何改变这些反应的质和量。

5、临床肿瘤学——肿瘤病因学,病理组织学,诊断学以及治疗方案的选择,各种疗法的配

合。

6、亚致死性损伤(sublethal damage,SLD)细胞受到照射后在一定时间内能够完全修复的

损伤。

7、潜在致死性损伤(potential lethal damage,PLD)细胞受到照射后在适宜的环境或条件能够修复,否则将转化为不可逆损伤,从而最终丧失分裂能力。

8、致死性损伤(lethal damage,LD)细胞所受损伤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修复。

9、氧效应:放射线和物质作用在有氧和无氧状态下存在差异的现象

无氧状态产生一定生物效应的剂

10、氧增强比=————————————————————

(OER) 有氧状态产生相同生物效应当剂量

11、相对生物效应(RBE)——达到相同生物效应时,标准射线与某种射线剂量的比值(250KVX 线或60Co 线)

产生一定生物效应标准射线的剂量

RBE =——————————————————

产生一定生物效应某种射线的剂量

12、正常组织的放射损伤——一个组织的放射敏感性与分裂活跃性成正比,与分化程度成反

比。

13、最小耐受量(TD5/5):一定的剂量-分割模式照射后5年内严重放射并发症发生率不超过5%的剂量。

14、最大耐受量(TD50/5):一定的剂量-分割模式照射后5年内严重放射并发症发生率不超过50%的剂量。

15、容积调强旋转放射治疗,是一种动态调强旋转治疗技术,这种技术采用一个或多个臂架旋

转的方法来治疗病人,在臂架旋转时光栅大小、臂架运动速度和剂量率可根据治疗要求同时进行改变。

16、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RT)——以圆形小野作非共面、多弧度、等中心旋转照射,实现多个小野集束分次照射靶区。

17、立体定向放射手术(SRS)——使用小野集束射线对靶区施以单次大剂量照射。

18、影像引导放射治疗(IGRT)——将治疗及与影像设备结合在一起,每天治疗时采集有关的影像学信息,确定治疗靶区。

19、间期死亡(即刻死亡)——处于有丝分裂间期的细胞受照射后立即死亡

大剂量(≥100Gy)照射后死亡的机制

20、增殖期死亡(分裂死亡、延缓死亡或代谢死亡)——正在分裂的细胞受照射后再分裂一次或几次后死亡

小至中等剂量(2-10Gy)照射后死亡的机制

21、细胞存活——只有保留无限增殖能力的细胞才能被称为存活细胞。

22、细胞存活曲线——是定量描述辐射吸收剂量与细胞存活之间关系的曲线。

23、生长分数(GF)GF=增殖周期的细胞数/总细胞数? 人体肿瘤:30%~80%

24、剂量率概念:放射源/加速器单位时间内释放的剂量,cGy/Min

X或γ射线的剂量率是决定一个特定的吸收剂量的生物学效应用的主要因素之一。

27、OR (危险器官)——其放射敏感性可能对治疗计划及(或)处方剂量有重要影响的正常组织。

1.何为放射治疗的临床剂量学四原则(6.3.1)

答:①肿瘤剂量要求准确.照射野应对准所要治疗的肿瘤即靶区;②治疗的肿瘤区域内,剂量分布要均匀;③射野设计应尽量提高治疗区域内的剂量,降低照射区正常组织的受量;④保护

肿瘤周围重要器官免受照射,至少不能使它们接受超过其耐受量的照射。

2.简述放射治疗剂量选择的基本原则(6.

3.4)

答:放射治疗的剂量取决于肿瘤细胞对射线的敏感性、肿瘤的大小,肿瘤周围正常组织对射线的耐受性等。一般情况下治疗鳞癌需要60-70Gy/6-7W,腺癌需要70Gy/7W以上,未分化癌约需50-60Gy/5-6W。

对于亚临床病灶,放疗容易收到好的效果,只需一般剂量的2/3或4/5即可控制肿瘤生长。目前治疗方法多适当地扩大照射野,使其包括可能浸润或可能转移的淋巴区,待达到亚临床剂量后,缩小射野,针对肿瘤补足剂量。对于大的肿瘤,由于血运差及乏氧状态很难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故最好能采取与热疗或手术的综合治疗。

3.放射治疗有哪些主要全身反应?

答:消化系统: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感。血液系统:白细胞计数减少。其它系统:疲乏、头痛、眩晕。

4.什么要采用分次照射的方法治疗肿瘤?(6.2.4)

答:应用分次照射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消灭肿瘤、减少正常组织损伤。

5.分次照射中的4个“R”分别代表什么?(

6.3.4)

答:①放射损伤的修复(repair of radiation damage);②周期内细胞时相的再分布或重新安排(redistribution or reassortment of cells in crcle);③组织的再群体化(组织通过存活细胞分裂而达到再群体化,(repopulation of the tissue by division of surviving cells);④乏氧细胞的再氧合(reoxygenation of hypoxic cells)。

7、列举放射肿瘤学的主要进展

立体定向适形放射治疗是一种精确的放射治疗技术,在肿瘤靶体积受到高剂量照射的同时,其肿瘤靶体积以外的正常组织则受到较低剂量的照射。

调强放射治疗

将加速器、钴-60机均匀输出剂量率的射野按预定的靶区剂量分布的要求变成不均匀的输出的射野的过程,实现这个过程的装置成为调强器或调强方式。

质子治疗

质子放射治疗技术治疗恶性肿瘤是放射肿瘤学中一门新兴的重粒子治疗方法。利用质子束优良的剂量分布特性可以使剂量区(即Bragg峰)集中于肿瘤部位,周围组织照射量极少,从

而减少对正常组织放疗并发症的产生,提高肿瘤病人的治愈率及生活质量。

中子治疗

中子治疗技术也是重粒子治疗方法。由于其不良深度剂量和对瘤床正常组织的严重损伤,中子治疗仅用作临床上难治性的肿瘤,且多与光子线或电子线配合应用。

9、X线等剂量曲线的特点:

①同一深度处,射野中心轴上的剂量最高,向射野边缘剂量逐渐减少。为了使在较大深度处剂量分布较平坦,均整器设计有意使其剂量分布在靠近模体表面处,中心轴两侧的剂量分布偏高一些。

②在射野边缘附近(半影区),剂量随离轴距离增加逐渐减少,一方面由于几何半影、准直器漏射引起,另一方面由于侧向散射的减弱引起。由几何半影、准直器漏射和侧向散射引起的射野边缘的剂量渐变区称为物理半影,通常用80%和20%等剂量线间的侧向距离表示物理半影的大小。

③射野几何边缘以外的半影区的剂量主要由模体的侧向散射、准直器的漏射线和散射线造成。

④准直范围外较远处的剂量由机头漏射线引起。

10、一定能量电子线的PDD曲线特点

包括剂量建成区、剂量跌落区、X射线污染区。建成区很小,表面剂量高,80%-85%以上,并随深度的增加剂量很快达到最大点,形成“高剂量坪区”。“剂量跌落”对保护正常组织有利。

11、陈述放射治疗的最佳剂量以及临床不同时间剂量因子照射方案设置的基本原则。

在取得最大肿瘤局部控制率(TCP) 的疗效的同时只带来最小并发症的发生率(NTCP),亦即可获得最大治疗增益(TG) 的照射剂量。在不造成正常组织严重晚期放射损伤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肿瘤的局部控制剂量;在不造成正常组织严重急性放射反应的前提下,尽可能保持疗效而缩短总治疗时间。

12、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 CRT)较常规放射治疗的技术优势是什么?你认为哪些临床肿瘤病况适宜实施这种治疗?

3-D CRT 使高剂量区分布在三维方向上均与病变(靶区)范围的形状相一致,从而可使肿瘤病灶获得更高的局部控制剂量,而使周围的正常组织和器官得到最大限度的防护,是一种大幅度提高治疗增益的照射技术。

1. 肿瘤位于密集而复杂的解剖结构中,如头颈部肿瘤;

2. 肿瘤相邻放射敏感的重要组织或器官,如脊髓,肾,眼球;

3. 肿瘤形态不规则,如体腔内某些表现弥漫浸润扩展倾向的侵袭性肿瘤;

4. 肿瘤规则且较局限,位于均质器官,但增殖慢,相对抗拒,局部控制明显相关于递增的照射剂量,如脑瘤,前列腺癌;

5. 孤立的转移病灶或复发病灶的再程治疗,如NPC;

6. 某些良性病变,如颅内AVM。

13、在许多肿瘤的根治切除术后,仍需给予放射治疗,其肿瘤学及临床的依据是什么?阐述术后放射治疗的基本原则。

依据1、手术难于完全清除的亚临床病灶;切缘未净或主体病灶周围的残存微小癌巢。根治术后40%的局部复发率,证实其存在;2、残存病灶氧供、血供良好,几无静止期细胞,迅速复发或可成为转移的发源。临床资料提示,凡局部未控制或复发组,远位转移率均上升;

3、手术本身的操作程序和技术性原因,造成手术野区的肿瘤溢漏或种植;

4、根治术未予清扫的邻近高危淋巴引流区。

术后放疗临床实施的基本原则

1. 适应症:脑瘤、头颈部癌、肺癌、食道癌、乳腺癌、直肠癌、软组织肉瘤等。

2. 时机:一般术后2~4周,伤口愈合后尽快开始。

3. 剂量:病灶微小,相对敏感,局控剂量45~65 Gy.

4. 范围:完整包括原位瘤床及手术野区;局部区域淋巴引流区;手术未涉及但潜在高危转移的区域。

14、放射生物学参数测定,α值较高或β值较高,提示了细胞株什么样的生物学特征?

α(Gy-1)值描述存活曲线的陡度,反映线性细胞杀灭效应,依赖于剂量沉积的单击双断效应,导致难于修复性DNA损伤。

β(Gy-2)值描述存活曲线的弯曲度,反映指数性细胞杀灭效应,依赖于剂量沉积的双击双断效应,导致的损伤在几个小时后可能部分获得修复

急性反应组织α/β值较高(8-15 Gy),有相对较高的α值;

晚期反应组织α/β值较低(1- 5 Gy),有相对较高的β值。

15、亚致死性损伤和潜在致死性损伤有什么不同,举证以说明它们的存在。

SLD 一定剂量照射后,导致群体细胞一定比率的死亡,当同样的剂量间隔时间分次给予时,细胞存活率将有所提高,提示某些致死性损伤在一定时限内可获得修复。

1.照射后,存活曲线肩区的出现,反映了SLD的存在,二者良好正相关,较大的Dq 值体现细胞株有较强的SLD 修复能力;

2.在LQ模式,β值的大小影响着抛物线的曲度,反映了SLD 的存在,二者良好正相关,较大的β值体现细胞株有较强的SLD 修复能力。

PLD 群体细胞在受到一特定剂量方式的照射后,如改变其生存的环境及条件,部分放射损伤有可能得到恢复,而表现为细胞存活比率的提高。

1.离体细胞照射后,置于平衡盐溶液(而非完全生长培养液)几小时,再予细胞培养克隆计数,可观察到细胞存活率的上升;

2.利用密度抑制静止期的离体培养细胞群,模拟在体肿瘤,可观察到同样现象;

3.体内实验肿瘤,照射后继续留置体内几小时,然后再取出进行克隆生长分析,细胞存活比率明显提高;

4.机制,特定剂量方式照射后,若处于适宜的环境,染色体DNA受损伤了的细胞不能进入正常分裂程序,则无法形成克隆,被认为死亡;若处于不适生长繁殖的条件下时,细胞周期延滞,损伤DNA获得了修复的机会,环境条件恢复后,被修复细胞再度分裂,存活比率提高。

16、阐述放射治疗中的总治疗时间效应、机制及临床对策。

1.当一特定总剂量及分割照射次数的治疗方案,总治疗时间被延长时,由于延滞分割间期细胞的修复、增殖及再群体化,可致预期的放射生物效应降低。如:宫颈癌放疗超过30天,每延时一天,局部控制率下降 1 %。

2.分割剂量间隔时间延长时,预期效应下降缘于:

·细胞内SLD 和PLD 的修复增强;

·细胞周期的相对同步化;

·在一个暂短潜伏期后的细胞群反应性增殖。

3. 保持预期疗效

·预期效应的等效剂量随总治疗时间的延长而逐步提高,达一定延时后,等效剂量的上升趋于变缓,提示细胞分裂渐被抑制;

·提高分次剂量d 或增加照射次数n,以补偿预置总剂量针对细胞修复和反应性增殖的剂量消耗;

4.总治疗时间效应对急性反应组织非常重要,但对晚反应组织效应影响较小。

19、阐述同期放化疗过程中,产生相互修饰,协同增益效应的可能机制。

1.某些药物可抑制放射损伤的修复如:放线菌素D,阿霉素,顺铂,羟基脲、Ara-C 2.在对放射和药物的细胞周期依赖性方面的互补作用如:5-Fu,羟基脲,喜树碱为S 期特异性药物,作用于DNA 合成期;泰素阻滞细胞于G2-M 期。

3.放疗间隔期,肿瘤细胞反应性增殖,再群体化过程;化疗只要保持效应浓度及效应期,则可削弱这种再增殖。

4.化疗可激活不活跃周期时相的细胞转化为活跃周期时相。

5.某些药物以乏氧细胞为靶细胞,或可促进乏氧细胞的再氧合。

Taxol ,DDP 促进乏氧细胞氧化

MMC ,以肿瘤乏氧细胞为效应靶

6.任何一种措施使瘤体缩小,均可通过血供,氧供,药物输送, 而为另一措施效能的发挥提供有利条件。

细胞毒药物对放射生物效应的修饰

1.5-Fu 特异效应于S 期细胞;

抑制DNA –DSB 的修复;

CF 可强化5-Fu 的放射增敏效应。

2.CPT喜树碱,HCPT S 期特异性药物

DNA 拓扑异构酶为效应靶;

CPT-Topo I -DNA 复合,致DNA复制停滞;

DNA双链断裂;

与放射有相加/协同作用

3.HU 选择性杀灭DNA 合成期细胞;

抑制DNA 单链断裂的修复;

阻滞细胞于G1/S 期之间,放疗相对敏感。

4.MMC 丝裂霉素以乏氧肿瘤细胞为效应靶。

5.DDP 增加细胞内自由基的形成;

与DNA 结合抑制其损伤的修复。

6.PLT(Taxol)细胞微管抑制剂

阻抑细胞于G2/M期;

促进乏氧细胞再氧合,

增加细胞调亡。

20、临床放射治疗中,决定正常组织急性反应和晚期损伤严重程度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急性反应:一定时限内,照射剂量累积的速度。

晚期损伤:一定总剂量前提下,分割照射剂量的大小。

21、简述你所了解的放射线在分子水平上所导致的细胞生物效应。

1.高能射线通过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导致细胞的损伤和死亡。

·导致哺乳动物细胞生物效应的三种损伤形式为:致死性损伤(LD),亚致死性损伤(SLD)和潜在致死性损伤(PLD)。

·穿射径迹射线能量的沉积导致激发和电离作用,为DNA SSB和DSB 的损伤机制,未能修复的DNA DSB与细胞存活率正相关。

·辐射致DNA 碱基改变,脱氧核糖破坏,交联或二聚体形成,易位或断裂,造成染色体的种种畸变。

·大剂量照射,导致细胞一切生理活动中止,细胞崩溃融解,致即时死亡(间期死亡)。

·DNA SSB 可能获得修复,未能修复的DSB 则是导致细胞增殖性死亡的关键性损伤。

2.辐射作用于DNA、细胞的微管及膜系统,可能激活或失活许多细胞生物化学事件启动或调控的信号传导通路,导致多种终极效应。

3.导致细胞周期运行的障碍或中止

·辐射可造成细胞周期分子关卡基因功能表达异常或失活,导致细胞损伤后不出现G2 期阻滞,遗传信息的缺失被带入子代细胞。

4.辐射诱导细胞启动程序死亡( PCD )

? 正常情况下,细胞损伤,wtp53 表达,G1 期俘获,细胞修复或凋亡,PCD 受活化基因p53 和抑制基因Bcl-2,以及系列蛋白酶Caspases 基因表达的调控。

? 通常P53低表达,不足以中止细胞的增殖分裂而致死亡;辐射可致P53 迅速高表达,致细胞修复损伤或发生调亡,PCD 成为射线致细胞死亡的主要形式。

·辐射致上述调控蛋白基因突变,异常表达或失能,或同时伴有调控细胞增殖基因的突变,高度恶性化状态的细胞群体将出现。

·肿瘤的增殖状态、敏感性、转移倾向及复发几率均与调亡指数(AI)相关。

5.辐射损伤细胞的修复机制

·DNA损伤/ 错误的修复形式包括

切除修复:碱基切除修复(BER)

核苷酸切除修复(NER)

全基因组切除修复

转录切除修复

6.辐射为诱发恶性肿瘤的病因

·辐射致细胞生物效应表现为射线低剂量诱导细胞转化效应渐进为高剂量细胞杀灭效应的复合过程。

·诱导转化效应体现于致DNA序列关键位点的突变、嵌合或丢失;

等位基因的丧失;

DNA 重排致原癌基因活化或抑癌基因失能;

基因异常表达致生化信息传输调控系统功能失常,从而导致恶性转化的发生。

23、肿瘤细胞对放疗和化疗药物所导致生物效应的反应性表现有哪些不同的特征。

1. 对电离辐射最敏感和最抗拒的哺乳动物细胞系,其差异系数不大,肿瘤细胞对化疗敏感的差异,则相对要大得多。

2. 通过一定的干预,改变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其可调性及修饰程度,均较对放疗为明显。

3. 在化疗中,SLD 和PLD 更具可变性和不可预测性。

4. 低LET射线照射,80~90%的DNA损伤是由间接作用所导致,强相关于氧效应,依赖自由基效应的药物(如DDP)同样存在氧效应问题;在无氧条件下或不依赖于自由基即可发挥生物还原效用的药物(如MMC),则疗效与氧效应无关,表现有高LET 射线特征。

5. 放射治疗的连续分割剂量模式,使得在照射间期,肿瘤细胞会有部分的修复和反应性再增殖;化疗只要保持药代动力学的效应浓度,则可削弱这种修复和增殖。

6. 细胞相对更容易产生对化疗药物的抗拒性,但与放射不平行。

24、简述系统治疗的药物分类,并举例。

1. 通过不同机制直接作用于癌细胞的化疗药物。

Ⅰ烷化剂,如NH2、CTX、IFO、TEM、PAM、BCNU、CCNU、DTIC、BUS、thiotepa 等·活跃的烷化基因造成DNA内嘌呤碱间的联结,或DNA与蛋白质之间的交联,阻抑DNA 的修复和转录;

·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对Go期细胞亦敏感;

·量效曲线直线上升,适用于超大剂量化疗。

Ⅱ抗代谢类药物,如MTX、5-FU、Ara-C、6-MP、dFdc 等

·结构拟似体内代谢物,但不具其功能,干扰核酸,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Ⅲ抗肿瘤抗生素类,如ADM、EPI、DAM、Act-D、BLM、MMC 等

·蒽环类与Act-D,嵌入DNA,阻抑依赖于DNA的RNA合成;

· BLM直接损害DNA模板,致DNA单链断裂;

· MMC与DNA双螺旋形成交联,阻抑DNA复制。

Ⅳ抗肿瘤植物类,如VCR、VLB、PLT、taxol、docetaxel、VP-16、VM-26、CPT、HCPT 、CPT-11 等

·长春碱类,与微管蛋白二聚体结合,抑制微管形成,细胞不能形成纺锤丝;

·紫杉醇类,促进微管聚合,抑制解聚,停止有丝分裂;

·鬼臼毒素类,抑制拓扑异构酶Ⅱ,阻抑DNA复制;

·喜树碱类,抑制拓扑异构酶Ⅰ,阻抑DNA复制。

Ⅴ铂类药物,如DDP、CBDCA、L-OHP、lobaplatin 等

·与DNA 双链形成交叉联结,阻滞DNA 修复及复制。

Ⅵ其它

·PCZ,形成活跃甲基,烷化DNA ;

·L-asp,使缺乏合成蛋白质必须的门冬酰胺。

2. 与肿瘤细胞增殖相关的内分泌制剂

乳腺癌:三苯氧胺,孕激素

前列腺癌:

3. 肿瘤生物反应调节剂(BRM)

Ⅰ细胞因子

·干扰素IFN-α,-β,-γ

·白细胞介素IL–1~ -18

·肿瘤坏死因子TNF -α,-β

Ⅱ单克隆抗体

·非何杰金淋巴瘤:IDEC-C2B8 抗CD20 抗体

·转移性乳腺癌:Herceptin 抗HER2 抗体

Ⅲ造血细胞生长因子

G-CSF,GM-CSF,EPO

29、简述超分割和加速分割治疗在实施方式、疗效反应和适应证选择方面的特征。

Ⅰ超分割治疗

1.特点:照射次数增加,分割剂量减小,总剂量(BED)提高,总治疗时间缩短或不变。

2.优势:分割剂量减小,或可保持肿瘤局控率而显著降低晚期损伤;或可不加重晚期损伤而显著提高肿瘤的局部控制剂量。

3.适用:Tpot为短,α/β值较大的肿瘤。

4.疗效:取得更好的肿瘤局部控制率;

急性反应中等或加重;

晚期损伤不增加或减轻;

5.缺陷:急性反应相对较重;

治疗操作增加。

Ⅱ加速分割治疗

1.特点:总治疗时间显著缩短,照射次数、分割剂量、总剂量相对不变或减少。

2.优势: ·减少了照射间期反应性增殖肿瘤细胞的剂量消耗,阻抑肿瘤细胞修复,增殖,再群体化的可能,提高肿瘤控制率;

·治疗时间缩短,只有当消耗于肿瘤细胞再增殖所需剂量的下降超过急性反应耐受限度所需求的总剂量下降时,治疗增益才能体现。

3.适用:Tpot为短,α/β值较大的肿瘤。

4.疗效:取得更好的肿瘤局部控制率;

如不相应降低总剂量,急性反应明显加重;

由于缩短了SLD修复时间,晚期损伤可能加重。

5.缺陷:放射反应加重。

45、早期肝癌的根治性放疗的适应症

⑴病灶所在位置根治手术困难的早期肝癌,如肝门区肝癌;

⑵因合并肝硬化或其他疾病不宜手术的早期肝癌;

⑶肝癌手术后局部小范围复发;

⑶自愿选择放射治疗的早期肝癌(无明显的肝功能损害)。

⑷明确的乙肝标志物阳性的肝硬化。

1.根据放射敏感性的不同,可将肿瘤分为哪三类?(6.

2.1)

答:(1)放疗效果最好的肿瘤(即放射敏感肿瘤):如恶性淋巴瘤、精原细胞瘤、肾母细胞瘤、鼻咽癌、视网膜细胞瘤等。

(2)放疗有效的肿瘤(即中度敏感肿瘤):如皮肤癌、宫颈癌、食管癌、唇癌、舌癌、喉癌、

肺癌、乳腺癌、脑肿瘤等。

(3)放疗效果差的肿瘤(即放射不敏感肿瘤):如骨肉瘤、纤维肉瘤、黑色素瘤等。

2.肿瘤放疗在临床应用中可分为那几种方式(6.2.1)

答:1.单纯放射治疗包括根治性放疗和姑息放疗。所谓根治性放疗目的是希望能给以足够的剂量根除肿瘤。凡属根治性放疗照射范围一定要充分,不仅要包括肿瘤区以外的1-2cm 的正常组织,还要包括其引流淋巴区。姑息放疗只用于无治愈希望的晚期癌患者。此类患者多属病变广泛或已有多处转移,治疗目的仅限于减轻患者痛苦和延长寿命。因此治疗范围不宜过大,剂量不宜过高,一般只要达到姑息的目的即可停止放疗。

2.与手术综合治疗放疗与手术结合有术前、术中及术后放疗。术后放疗其目的在于清扫未能切净的肿瘤、潜在的或术中可能移植的瘤细胞。术前放疗的目的在于:①缩小肿瘤、便于手术切除,扩大可手术范围。②降低了瘤细胞的活性,即使肿瘤细胞被移植到其它部位也难以成活。③闭锁微小血管、减少播散机会。

3.与化疗的综合治疗区域放疗针对肿瘤局部,化疗则是包括转移灶的全身治疗,两者疗效互补,并可相互增效,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

4.与热疗的综合治疗对较大的肿瘤,其中心血液循环不好,造成的乏氧状态不利于放射治疗,可用热疗方法弥补,使放疗不易控制的乏氧细胞在加热中首先被杀死。

3.试述影响放疗效果的主要因素(6.3.1)

答:1)肿瘤的组织类型:判断肿瘤能否用放射治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肿瘤对射线的敏感程度,一般认为起源于放射敏感组织的肿瘤对射线也敏感,如淋巴肉瘤、白血病、精原细胞瘤等。来源于中等敏感组织的鳞状细胞癌属于中度敏感,腺癌则需要很大的剂量,对于大多数肉瘤如纤维肉瘤、骨肉瘤等单纯放疗几乎无效。

2)肿瘤的分化程度:同一类肿瘤由于分化程度不同放疗效果各异,分化程度越高,放射敏感度越差,但并不意味着后果不好。因为分化差的肿瘤虽对放射敏感,但其恶性程度大,容易复发或扩散,远期效果不好。

3)肿瘤分期:肿瘤早期患者多数一般情况好、瘤体小、血液供应好、乏氧细胞少,肿瘤容易控制。肿瘤晚期多数患者一般情况差、瘤体大,乏氧细胞多而且常出现坏死或合并感染,如

已出现远处转移则愈后更差。

4)以往治疗的影响:在瘢痕的基础上生长的癌,血运差,影响放射敏感性。近期曾用过化疗,影响造血机能,不易给到足够的放疗剂量。曾用过放疗部位复发或转移来的新病灶,由于肿瘤组织结构变异和局部纤维组织增多,血液供应差,放疗效果亦差。

5)肿瘤的类型;外生型较内生型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菜花型效果明显。溃疡型效果不好、浸润型更差。

6)肿瘤部位:不同部位的同类肿瘤放射治疗效果不同,这与肿瘤周围正常组织对射线的耐受力相关。以鳞癌为例,生长于子宫颈的鳞癌其附近有对射线敏感的直肠、膀胱;生长于食管的鳞癌其附近有对射线敏感的肺、脊髓,皆不易给到较大剂量,而生长在皮肤上的鳞癌部位表浅,易定位,影响正常组织少,易达到足够剂量,所以治疗效果满意。

7)瘤床:瘤床即包绕肿瘤生长的根部组织。瘤床组织松软者,血液供应丰富,疗效较好,如扁桃体癌。瘤床组织硬固,血液供应差,疗效差、如疤痕癌。

8)年龄;患者年龄小整个机体能力旺盛,所患的肿瘤对射线也相对敏感,但年幼者肿瘤蔓延机会多,近期疗效虽好而远期效果差。

9)营养差与贫血:这些患者对射线耐受性差,放射反应重,影响放疗顺利进行。更重要的是肿瘤组织由于贫血乏氧明显地影响肿瘤对射线的敏感性。

10)合并感染:感染可加重局部组织乏氧程度,影响放疗效果。

11)合并症:肺、肝疾病,活动性肺结核、甲亢、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都能影响放疗的顺利进行和治疗效果。

4.试分述放射性皮肤早、晚期反应的表现及预防和治疗(6.3.1)

答:1.早期反应:钴-60或高能X线照射的表皮量低,只出现色素沉着、毛囊扩张、脱发等放射性干性皮肤反应。常规X线或电子线照射的反应较重,剂量在30-40Gy左右即可出现湿性皮肤反应(表皮浮起、水泡、溃破)。湿性反应时应停止放疗,保持射野内皮肤干燥洁净,外用抗炎药物以预防合并感染,忌用酒精、碘酒、红汞、胶布、膏药等,轻者7-10天,重者2-3周可完全愈合,但可能留有瘢痕。

2.晚期反应: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改变因放射物理条件,照射面积、时间剂量及个体差异等因素不同,并发症的程度亦各异。皮肤及皮下组织的并发症出现较晚,表现为照射区皮肤,

特别是皮下组织,甚至肌肉的纤维化,挛缩,进而缺血、坏死.可引起放射性溃疡,但少见。如果发生,则治疗非常困难。因此,重要的在于预防;要选择合适的放射线,正确掌握时间剂量因素,照射范围要适当,及时调整照射野,避免照射野重叠形成超量区。注意保护照射区的皮肤,避免外伤及刺激。对有过皮肤湿性反应并已形成放射花斑样瘢痕者要注意保护,避免一切理化刺激,一已有溃破应给予局部清洁、抗炎,增加营养。若保守治疗无效,可进行清创后加皮瓣移植手术。

5.试述放射性肺炎的概念及其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

6.3.1)

答:1.概念:胸部肿瘤如乳腺癌、食管癌、肺癌和其他恶性肿瘤接受放射治疗后,在放射野内的正常肺组织发生放射性损伤,表现为炎性反应,称为放射性肺炎。肺照射20Gy后即会产生永久性损伤,照射30-40Gy/3-4周后,所照射的肺呈现急性渗出性炎症。这种改变,所有受照射的肺都有,但大多数无症状。此时若有感染,即产生症状,叫急性放射性肺炎。若不产生症状,照射结束后,炎症逐渐吸收、消散,逐渐形成不同程度的进行性血管硬化及肺实质纤维变,重者肺脏发生广泛纤维化,导致呼吸功能损害,甚至呼吸衰竭。

1、 LET,高LET和低LET射线的特点

LET:线性能量传递(liner energy transfer,LET)传能线密度,是反映能量的微观空间的一个量;是描述射线质的一种物理量,表示沿次级粒子径迹单位长度上传递给介质的能量(100Kev/um)

(1)高LET射线包括快中子,质子负π介子等

物理学特点:能量传递大,Bragg峰,>100 KeV/um

生物学特点:a.氧增强比低,对氧的依赖性较小,

b.对细胞周期依赖较小;

c.主要为致死性损伤

(2)低LET射线包括深部χ射线,钴-60γ射线,加速器的χ线和电子线物理特点:能量传递较小(10keV/um)

生物学特点:a.氧效应较明显,对乏氧细胞作用较小;

b.对细胞的生长周期依赖性教大;

c.以亚致死性损伤为主

2、光子与物质作用的物理效应有哪几种

光电效应

入射光子把全部能量传递给原子的内层轨道电子,光子消失,获得能量的电子挣脱原子束缚成为自由运动的电子(称为光电子)<35keV低能射线的主要效应

康普敦效应

入射光子把部分能量传给原子内的外层轨道电子,使其脱离原子成为反冲电子,而损失部分能量的光子改变射程方向成为散射线。0.5MeV-1MeV 时的主要效应

电子对效应

当入射光子从原子核旁经过时,在原子核的电荷场作用下形成一对正负电子。光子能量>10MeV时成为主要效应.

5、正常组织对放射的反应

(1)早反应组织:皮肤、粘膜,等

增殖能力强;

放射反应出现在照射期间或其后较短时间内;

修复损伤能力弱

(2)晚反应组织:神经组织、肺、肾

不增殖或仅有缓慢增殖;

放射反应出现在照射后较长时间;

修复损伤能力强

12、远距离照射与近距离照射的特点

远距离照射的特点

?放射源强度大(上千居里),治疗距离较长(10cm~100cm)

?能量大部分被准直器,限束器等屏蔽,只有少部分能量达到组织

?放射线必须经过皮肤和正常组织才能达到肿瘤,肿瘤剂量受到皮肤和正常组织耐受的限制,为得到高的均匀的肿瘤剂量,需要选择不同能量的射线和采用多野照

?靶区剂量分布的均匀性较好

近距离照射的特点

?照射放射源强度较小(几个毫居里~10居里),治疗距离较近(5mm~5cm)

?大部分能量被组织吸收

?直接在治疗组织内照射

?离放射源近的组织剂量相当高,距放射源远的组织剂量较低

?靶区剂量分布均匀性较差

14、放疗在综合治疗中的应用

综合治疗的理由

肿瘤放射敏感性的差异

局部晚期肿瘤发生远处转移的风险高

正常组织器官耐受剂量的限制及功能保留

放疗与手术综合

术前放疗

缩小肿瘤,提高切除率

降低肿瘤种植机会

减少远处转移

术中放疗

肿瘤剂量大,正常组织受保护

术后放疗

消灭手术野或区域淋巴结的残留灶或亚临床灶

放疗与化疗综合

目的

加强局部控制

降低远处转移发生率

综合方式

诱导化疗(新辅助化疗)

辅助化疗

19、放射敏感性定义

放射敏感性是指一切照射条件完全严格一致时,机体器官或组织对辐射反应的强弱或速度快慢不同;若反应强、速度快,其敏感性就越高,反之则低

细胞放射生物学角度来看,放射敏感性定义为造成相同数量DNA双链断裂所需的辐射量(剂量)越小,放射敏感性越高。

B-T 定律:一个组织的放射敏感性与分裂活跃性成正比,与分化程度成反比。

21、器官分类(基于放射损伤)

Ⅰ类器官

包括骨髓、肝、胃、小肠、脑、脊髓、心脏、肺、肾和胎儿等

多为人体的重要器官,受到照射后在一定剂量下可能会产生严重的放射损伤,甚至影响患者的生命;临床计划设计时应尽量避免不照射或少照射

Ⅱ类器官

包括皮肤、口腔、咽部、食管、直肠、唾液腺、膀胱、子宫、睾丸、卵巢、生长期软骨、儿童骨、成人软骨、成人骨、眼(视网膜、角膜、晶体)、内分泌腺(甲状腺、肾上腺、垂体)、周围神经、耳(中耳、内耳)等

可以耐受一定的放射剂量,产生中度的放射损伤,损伤后可能导致一定的功能障碍,但基本对生命无严重影响;临床计划设计可在肿瘤剂量充足的条件下考虑减少此类器官的照射量Ⅲ类器官

包括肌肉、淋巴结和淋巴管、大动静脉、关节软骨、子宫、阴道、乳腺等

组织的耐受量大多高于肿瘤的致死量,照射后一般不产生或产生轻度的放射损伤

临床计划设计时常优先考虑肿瘤的致死量,而不着重考虑此类器官的耐受和损伤问题

24、单次剂量与正常组织的放射损伤

单次剂量与正常晚反应组织晚期损伤程度明显相关

单次剂量大者,组织器官的出现严重晚期放射损伤的几率会明显增加

常规放疗的单次剂量指 1.8~2.0Gy,但低分割的定义为≥2.5Gy,临床实践中也把 2.0~2.5Gy看作常规分次剂量的范围之内。超过2.5Gy者放射晚期损伤就会明显增加

26、急性放射反应

在放疗过程中出现的放射性损伤

临床指放疗开始第一天至放疗结束后90天内所发生的放射性损伤

全身各器官组织的急性放射反应在不同的个体、不同时期、不同照射条件下发生的几率和严重程度也不尽相同

对早期效应来说,靶细胞的特征通常是很清楚的,增殖较快的细胞数量及速度决定了急性反应的损伤程度

晚反应RTOG/EORTC

晚期放射并发症的观察时间定义为放射治疗结束第90天后实质细胞耗竭后无力再生而最终导致纤维化

晚反应应该看作是成纤维细胞的直接效应

包括成纤维细胞的内在敏感性,血管损伤,成纤维细胞激活,产物过度和胶原降解下降

晚反应产生的分子机制

放射诱发的长久性细胞因子级联效应。照射后细胞成份(如膜、胞浆体和DNA等)的损伤启动了细胞间对话,从而使基因表达发生了改变

遗传异质性所支配的宿主反应和剂量效应

照射体积外免疫细胞的大量涌入所致的照射体积内的急性、自发免疫样反应

放射的远地伴随效应。激活的巨噬细胞的迁徙可以产生某种物质敏化其他细胞而产生远地伴随效应

急性反应和晚反应的关系

晚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与急性反应不一定完全相关

两者的细胞存活曲线斜率是不同的

两种反应并非是同一事件的不同阶段

RTOG/EORTC定义,从另一角度表明,急性放射反应与晚反应不是序贯发生的,有可能在放疗期间就有某种器官组织的晚反应出现。

这是由正常器官组织早反应和晚反应的发生机制不同决定的

放射反应和放射损伤的区别

放射反应是允许的、不可避免的、对病人的功能影响不大、也不会危及病人生命

放射损伤是不允许的、通过精心设计是可避免的、对病人的功能影响较大、甚至危及病人的生命

有些情况下,为了控制或治愈肿瘤,必须造成一定的损伤,但如果不影响病人功能或损伤可以补救,为了治愈肿瘤仍应该给予积极治疗

35、总治疗时间延长:

一个分次照射方案的总治疗时间延长时,由于分次照射之间的细胞再群体化,将可能导致放射效应的降低;

为了在一个恒定的N分次照射方案中达到一个特定的生物学效应,如果总治疗时间延长,就要提高分次剂量;

随着总疗程时间的延长,等效剂量也要相应增加;

临床意义:

放射治疗中最容易碰到的问题是,一个分次照射方案总治疗时间延长时(如机器故障、因医学原因不得不中断治疗或分段治疗),如何获得一个临床较满意的校正值。一般可根据延长的时间天数来计算;

41、理想的放射增敏剂,同时具备以下特点:

(1) 性质稳定、不易与其他物质起反应;

(2) 有效剂量时没有毒性或毒性很低;

(3) 易溶于水,便于给药;

(4) 仅对肿瘤细胞,尤其是乏氧细胞有较强的放射增敏作用;

(5) 有较长的生物半排出期,足以渗入整个肿瘤;

(6) 常规分次治疗中,较低的药物剂量即有放射增敏的效果;

肿瘤放射治疗知识点及试题

名词解释 1.立体定向放射治疗(1. 2.2)指借助CT、MRI或血管数字减影仪(DSA)等精确定位技术和标志靶区的 头颅固定器,使用大量沿球面分布的放射源,对照射靶区实行聚焦照射的治疗方法。 2.立体适形放射治疗(1.2.2)是通过对射线束强度进行调制,在照射野内给出强度变化的射线进行治疗,加 上使用多野照射,得到适合靶区立体形状的剂量分布的放射治疗。 3.潜在致死性放射损伤(1.2.4)当细胞受到非致死放射剂量照射后所产生的非致死性放射损伤,结局可导 致细胞死亡,在某些环境下(如抑制细胞分裂的环境)细胞的损伤也可修复。 4.亚致死性放射损伤(1.2.4)较低剂量照射后所产生的损伤,一般在放射后立即开始被修复。 5.加速再增殖(1.2.4)在放疗疗程中,细胞增殖的速率不一,在某一时间里会出血细胞的加速增殖现行,此 现象被为称为加速再增殖。 6.常规放射分割治疗(1.2.1)是指每天照射1次,每次1.8-2.0Gy,每周照射5d,总剂量60-70Gy,照射 总时间6~7周的放疗方法。 7.非常规放射分割治疗(1.2.1)指对常规放射分割方式中时间-剂量-分割因子的任何因素进行修正。一 般特指每日照射1次以上的分割方式,如超分割治疗及加速超分割治疗。 8.放射增敏剂(1.2.1)能够提高放射肿瘤细胞的放射敏感性以增加对肿瘤的杀灭效应,提高局控率的药物。 包括嘧啶类衍生物、化疗药物和缺氧细胞增敏剂。 9.放射保护剂(1.2.1)能够有效的保护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减少放射损伤,同时不减少放射对肿瘤的杀灭 效应化学修饰剂。 10.热疗(1.2.1)是一种通过对机体的局部或全身加温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的治疗方法。 11.亚临床病灶临床及显微镜均难于发现的,弥散于正常组织间或极小的肿瘤细胞群集,细胞数量级≤ 106,如根治术或化疗完全缓解后状态。 12.微小癌巢为显微镜下可发现的肿瘤细胞群集,细胞数量级>106,如手术边缘病理未净。 13.临床病灶临床或影像学可识辨的病灶,细胞数量级≥109,如剖腹探查术或部分切除术后。 14.密集肿瘤区(GTV)指通过临床检查或影像检查可发现(可测量)的肿瘤范围,包括原发肿瘤及转移灶。 15.计划靶区(PTV)指考虑到治疗过程中器官和病人的移动、射野误差及摆位误差而提出的一个静态 的几何概念,包括临床靶区和考虑到上述因素而在临床靶区周围扩大的范围。CTV+0.5cm 16.“B”症状临床上将不明原因发热38℃以上,连续3天;盗汗;不明原因体重减轻(半年内体重减 轻大于10%)称为“B”症状。 17.咽淋巴环(韦氏环,Waldege’s ring)是由鼻咽腔、扁桃体、舌根、口咽以及软腭背面淋巴组织 所围绕的环形区域。 1、肿瘤放射治疗学:是研究和应用放射物质或放射能来治疗肿瘤的原理和方法一门临床学科。它包括放射物理学、放射生物学、放疗技术学和临床肿瘤学。 2、放射物理学——研究各种放射源的性能和特点,治疗剂量学和防护。 3、放疗技术学——研究具体运用各种放射源或设备治疗病人,射野设置定位技术摆位技术。 4、放射生物学——研究机体正常组织及肿瘤组织对射线反应以及如何改变这些反应的质和量。 5、临床肿瘤学——肿瘤病因学,病理组织学,诊断学以及治疗方案的选择,各种疗法的配合。 6、亚致死性损伤(sublethaldamage,SLD) 细胞受到照射后在一定时间内能够完全修复的损伤。 7、潜在致死性损伤(potential lethal damage,PLD)细胞受到照射后在适宜的环境或条件能够修复,否则将转化为不可逆损伤,从而最终丧失分裂能力。 8、致死性损伤(lethal damage,LD)细胞所受损伤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修复。 9、氧效应:放射线和物质作用在有氧和无氧状态下存在差异的现象 无氧状态产生一定生物效应的剂 10、氧增强比=————————————————————

肿瘤放射治疗学

肿瘤放射治疗学Radiation Oncology (一)放射治疗学简史: a)1885. X 射线的发现 b)1902. 成功治疗一例患皮肤癌的女患者 c)1922. 报告一组喉癌患者的治疗结果,确立放射治疗在临床肿瘤学中的地位 d)1932. 在临床实践累积的基础上Coutard医生提出传统的时间-剂量分割照射方式 e)1951. 提出了立体定向放射手术概念 f)1968. 立体放射外科设备(γ刀)进入临床应用 g)1959. 建立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概念 h)1990 提出逆向计划设计概念 (二)肿瘤放疗的地位 a)应用:我国约70%的恶性肿瘤病人需放射治疗; b)地位:1998年WHO统计:目前有45%的恶性肿瘤可以治愈(手术治愈22%,放疗治 愈18%,化疗治愈5%); c)优势:副作用小,器官功能保存完整; (三)放射治疗中的基本概念: a)放射敏感性:组织细胞对射线程度不同的反映; b)肿瘤控制概率&正常组织并发症概率: i.控制肿瘤的同时不能给病人造成不可接受的放射损伤 ii.放射诱发的正常组织改变取决于放射治疗的单次剂量、总剂量、照射体积 c)正常组织耐受量: i.放射最敏感组织(照射1000~2000CGy):生殖腺、晶体、胎儿、生长中的骨、 软骨等。 ii.中等敏感组织(照射2000~4500CGy):肾、肺、心脏、甲状腺、垂体、淋巴结等。 (四)辐射生物效应原理及放射肿瘤学基本原则 a)射线高能粒子在生物体穿射经迹上的能量沉积造成细胞关键靶的损伤效应 i.直接作用:射线粒子次级电子直接造成靶原子的电离或激发,导致生物学改 变。 ii.间接作用:射线粒子或次级电子与另一原子或分子相互作用,产生自由基,间接损伤一定扩散距离内的细胞靶,导致生物学改变。 b)细胞核DNA 双链断裂是辐射引起各种生物效应最基本的损伤; i.DNA 双链断裂是辐射所致最关键的损伤 ii.细胞所发生且未能修复的DNA双链断裂均数与辐射生物效应的严重程度成正比 c)分次照射的生物学基础(4R) i.细胞放射损伤的修复( Repair) ii.周期时相的再分布( Redistribution) iii.肿瘤乏氧细胞的再氧合( Reoxygenation ) iv.再增殖( Repopulation ) d)放疗的常规分割剂量:5d/1w 1次/d 2Gy/次连续5~7周;Gy是指放射剂量单位, 是电离辐射吸收剂量的标准单位,相当于焦耳每千克(1 J·kg -1)。 e)放射治疗的三大基础? f)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在电离辐射后反应过程有哪些不同

《放射治疗学》考试题

《放射治疗学》试卷 姓名专业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请将答案写在表格内) 1.用于治疗肿瘤的放射线可以是放射性核素产生的射线是: A.αB.δC.θ 线治疗机和各类加速器产生的不同能量的射线是: A.γB.αC.X 3.各类加速器也能产生的射线是: A.电子束B.高级质子束C.低能粒子束 4.放射治疗与外科手术一样,是: A.局部治疗手段B.全身治疗手段C.化学治疗手段 5.放射治疗是用什么物质杀伤肿瘤细胞,达到治愈的目的 A.放射线B.化学药物C.激光 6.放射线治疗的适应证比较广泛,临床上约有多大比例的恶性肿瘤病人需要做放射治疗A.50% B.70% C.90% 钴的半衰期是: A.年B.年C.年 8.几个半价层厚度的铅,可使原射线的透射率小于5% A.~ B.~7.0 C.~ 9.照射患者一定深度组织的吸收剂量为: A.组织量B.空气量C.机器输出量 10.放射源到体模表面照射野中心的距离是: A.源皮距B.源瘤距C.源床距 11在放射治疗中,直接与肿瘤患者治疗有关的常用设备有: A.DSA B.适形调强C.加速器和钴-60治疗机 钴治疗机的半影有: A.物理半影B.化学半影C.散射半影 13.高能x射线的基本特点是: A.等中心照射较60钴治疗机更准B.在组织中有更高的穿透能力C.照射更准确14.高能电子束的基本特点是: A.高能电子束易于散射B.主要用于深部肿瘤的照射 C.不同能量的电子束在介质中有确定的有限射程 15.模拟治疗定位机的临床应用主要表现在: A.肿瘤和敏感器官的定位B.评价治疗计划的好坏C.固定病人的体位 16.放射治疗中用的楔形板的楔形角度有: A.100.200C 17.放射敏感的肿瘤是指: A.给以较低的剂量即可达到临床治愈B.给以较低的剂量即可达到永久治愈C.该类肿瘤不易远处转移 18.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是: A.精确放射治疗B.根治性放射治疗C.普通放射治疗 19.一般来讲,人体组织细胞对放射线的敏感性与组织繁殖能力成正比,与分化程度成反比,即: A.繁殖能力愈强的组织对放射线愈敏感 B.繁殖能力愈强的组织对放射线愈不敏感 C.分化程度愈高的组织对放射线愈敏感 20.各种不同组织接受照射后能够耐受而不致造成不可逆性损伤所需要的最大剂量为: A.该组织的耐受剂量B.该组织的损伤剂量C.该组织的治疗剂量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40分) 1.在照射的线束内,把线束内测量的同等剂量点连线的曲线称_______________。 2.远距离放射治疗的方式有__________放射治疗技术,__________放射放射治疗技术,_________放射治疗技术。3.近距离放射治疗的方式有____________技术,______________技术,_________技术,_____________技术。 4.放射治疗的种类有___________放射治疗,____________放射治疗,__________放射治疗,__________放射治疗,___________放射治疗。 5.肿瘤区__________是指通过临床或影像检查可发现的肿瘤范围,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6.恶性肿瘤的放射治疗剂量应当选择在正常组织能够耐受且肿瘤细胞致死的范围内,这样才能使肿瘤逐渐消退,周围正常组织不产生严重损伤。对射线不同敏感的肿瘤放射剂量大致分:_______________的肿瘤剂量,______________肿瘤剂量,______________的肿瘤剂量,_____________的肿瘤剂量,_________放射治疗剂量。 7.根据楔形板造成的等剂量曲线倾斜变形结果看,楔形板使用具有__________,放疗摆位中必须注意其__________,严格遵守___________的要求,如果使用中楔形板方向出现错误,结果将适得其反。 8.肿瘤放疗中,由于病灶总是不规则形状,常需要用铅挡块或加速器多叶准直器系统屏蔽遮挡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使其免受或少受照射,形成___________。 9.斗蓬野照射技术一般适用于___________隔上病变的治疗,照射范围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全身照射主要用于____________及某些全身广泛性且对_______________的恶性肿瘤的治疗。 11.全身照射技术主要用于白血病的骨髓移植予处理,可以达到三个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体位固定技术大致分两种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三、问答题(20分) 阐述60钴治疗机的临床应用特点。

肿瘤放射治疗学试题及答案

肿瘤放射治疗学试题及答案 1、恶性肿瘤:是在人类正常细胞基础上,在多种致癌因素作用下,逐渐形成的、 不断增殖的、个体形态变异或缺失的、具有迁徙和浸润行为的细胞群。临床上常表现为一定体积的肿物。 2、我国目前肿瘤放疗事故(恶性肿瘤最新发病率)为:10万人口每年280例。 3、肿瘤放疗:放射治疗就是用射线杀灭肿瘤细胞的一种局部治疗技术。 4、放疗时常用的射线:射线分两大类:一类是光子射线,如X、γ线,是电磁 波;一类是粒子,如电子、质子、中子。 5、放疗的四大支柱:放射物理学、放射生物学、放射技术和临床肿瘤学。 6、肿瘤细胞放射损伤关键靶点:DNA。 7、射线的直接作用:(另一种答案:破坏单键或双键)。任何射线在被生物物质 所吸收时,是直接和细胞的靶点起作用,启动一系列事件导致生物改变。如:电离、光电、康普顿。 8、射线的间接作用:(另一种答案:电解水-OH,自由基破坏)。射线在细胞内可 能和另一个分子或原子作用产生自由基,它们扩散一定距离,达到一个关键的靶并产生损伤。 9、B-T定律:细胞的放射敏感性与它们的增殖能力成正比。与它们的分化程度 成反比。 10、影响肿瘤组织放射敏感性的因素:组织类型、分化程度、临床因素。 肿瘤自身敏感性:肿瘤负荷、肿瘤分型、分期;肿瘤来源和分化程度;肿瘤部位和血供;照射剂量;2、化学修饰与肿瘤放射效应:放射增敏剂:氧气、多种药物;放射保护剂:低氧、谷胱甘肽加温与放疗;430C加温自身即可杀灭肿瘤细胞;能使S期细胞、乏氧细胞变的敏感;热休克蛋白,42-4450C, 2/周;3、放疗与同步化疗:空间协作:放射控制原发,化疗控制转移;毒性依赖:必须注意两者叠加问题;互相增敏:联合应用,疗效1+1>2,机制不详;保护正常组织:缩小病灶,减少剂量; 11、放射野设计四原则:1、靶区剂量均匀:治疗的肿瘤区域内吸收剂量要均匀,剂量梯度部超5%,90%剂量线包整个靶区。(野对称性);2、准确的靶区和剂量:即CTV准确,考虑到肿瘤类型和生物学行为(不同胶质瘤外扩大不一样),

《放射治疗学》考试题

. '. 《放射治疗学》试卷姓名专业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请将答案写在表格内) 1.用于治疗肿瘤的放射线可以是放射性核素产生的射线是: A.αB.δC.θ 2.X线治疗机和各类加速器产生的不同能量的射线是: A.γB.αC.X 3.各类加速器也能产生的射线是: A.电子束B.高级质子束C.低能粒子束 4.放射治疗与外科手术一样,是: A.局部治疗手段B.全身治疗手段C.化学治疗手段 5.放射治疗是用什么物质杀伤肿瘤细胞,达到治愈的目的? A.放射线B.化学药物C.激光 6.放射线治疗的适应证比较广泛,临床上约有多大比例的恶性肿瘤病人需要做放射治疗?A.50% B.70% C.90% 7.60钴的半衰期是: A.5.27年B.6.27年C.7.27年 8.几个半价层厚度的铅,可使原射线的透射率小于5%? A.4.5~5.0 B.6.5~7.0 C.7.5~8.0 9.照射患者一定深度组织的吸收剂量为: A.组织量B.空气量C.机器输出量 10.放射源到体模表面照射野中心的距离是: A.源皮距B.源瘤距C.源床距 11在放射治疗中,直接与肿瘤患者治疗有关的常用设备有: A.DSA B.适形调强C.加速器和钴-60治疗机 12.60钴治疗机的半影有: A.物理半影B.化学半影C.散射半影 13.高能x射线的基本特点是: A.等中心照射较60钴治疗机更准B.在组织中有更高的穿透能力C.照射更准确 14.高能电子束的基本特点是: A.高能电子束易于散射B.主要用于深部肿瘤的照射 C.不同能量的电子束在介质中有确定的有限射程 15.模拟治疗定位机的临床应用主要表现在: A.肿瘤和敏感器官的定位B.评价治疗计划的好坏C.固定病人的体位 16.放射治疗中用的楔形板的楔形角度有: A.100 B.200 C.300 D.400 17.放射敏感的肿瘤是指: A.给以较低的剂量即可达到临床治愈B.给以较低的剂量即可达到永久治愈C.该类肿瘤不易远处转移 18.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是: A.精确放射治疗B.根治性放射治疗C.普通放射治疗 19.一般来讲,人体组织细胞对放射线的敏感性与组织繁殖能力成正比,与分化程度成反比,即: A.繁殖能力愈强的组织对放射线愈敏感 B.繁殖能力愈强的组织对放射线愈不敏感 C.分化程度愈高的组织对放射线愈敏感 20.各种不同组织接受照射后能够耐受而不致造成不可逆性损伤所需要的最大剂量为: A.该组织的耐受剂量B.该组织的损伤剂量C.该组织的治疗剂量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40分) 1.在照射的线束内,把线束内测量的同等剂量点连线的曲线称_______________。 2.远距离放射治疗的方式有__________放射治疗技术,__________放射放射治疗技术,_________放射治疗技术。3.近距离放射治疗的方式有____________技术,______________技术,_________技术,_____________技术。 4.放射治疗的种类有___________放射治疗,____________放射治疗,__________放射治疗,__________放射治疗,___________放射治疗。 5.肿瘤区__________是指通过临床或影像检查可发现的肿瘤范围,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6.恶性肿瘤的放射治疗剂量应当选择在正常组织能够耐受且肿瘤细胞致死的范围内,这样才能使肿瘤逐渐消退,周围正常组织不产生严重损伤。对射线不同敏感的肿瘤放射剂量大致分:_______________的肿瘤剂量,______________肿瘤剂量,______________的肿瘤剂量,_____________的肿瘤剂量,_________放射治疗剂量。 7.根据楔形板造成的等剂量曲线倾斜变形结果看,楔形板使用具有__________,放疗摆位中必须注意其__________,严格遵守___________的要求,如果使用中楔形板方向出现错误,结果将适得其反。 8.肿瘤放疗中,由于病灶总是不规则形状,常需要用铅挡块或加速器多叶准直器系统屏蔽遮挡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使其免受或少受照射,形成___________。 9.斗蓬野照射技术一般适用于___________隔上病变的治疗,照射范围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全身照射主要用于____________及某些全身广泛性且对_______________的恶性肿瘤的治疗。 11.全身照射技术主要用于白血病的骨髓移植予处理,可以达到三个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体位固定技术大致分两种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三、问答题(20分) 阐述60钴治疗机的临床应用特点。

[医学类试卷]肿瘤主治医师(肿瘤放射治疗学)专业实践能力模拟试卷4.doc

[医学类试卷]肿瘤主治医师(肿瘤放射治疗学)专业实践能力模拟试卷 4 1 楔形板照射摆位描述不正确的是 (A)看清医嘱要求,楔形板角度和序号 (B)常规楔形板两野照射,厚端相邻 (C)常规楔形板两野照射,尖端相邻 (D)楔形板必须远离患者体表15cm以上 (E)一楔多用时,注意有无楔板的剂量比 2 淋巴瘤治疗放射源宜采用 (A)深部X线机 (B)192铱γ射线 (C)6MV高能X线 (D)10MV高能X线 (E)15MV高能x线 3 已知60钴源皮距(标)75cm,最大方野边长的1/2为10cm,所需斗篷照射野源皮距150cm,求斗篷野照射野边长1/2为 (A)15cm

(B)20cm (C)25cm (D)30cm (E)40cm 4 直线加速器源皮距(标)100cm,最大方野边长的1/2为15cm,斗篷野所需边长的1/2为20cm,那么斗篷野照射的源皮距是_____ (A)115cm (B)120cm (C)125cm (D)133cm (E)140cm 5 淋巴瘤原发于膈上,照射部位不包括 (A)纵隔 (B)肺门 (C)双腋 (D)全颈

(E)腹主动脉旁 6 淋巴瘤原发于膈下时,照射部位包括 (A)纵隔 (B)肺门 (C)双腋 (D)双锁骨下 (E)脾门 7 下列关于淋巴瘤照射技术的描述错误的是 (A)根治性放疗包括原发病灶的整个解剖区与邻近淋巴引流区(B)斗篷野上界由乳突沿体前侧下颌骨上缘到对侧乳突(C)下界到第九胸椎下缘 (D)左右两侧,由肩锁关节沿肱骨干的内侧缘而下到第十胸椎(E)照射野面积一般需40cm×40cm 8 下列关于斗篷野照射体位的描述正确的是 (A)前野体位仰卧位,头后仰,下颌骨垂直床面 (B)双臂置于胸前

肿瘤放射治疗学

肿瘤放射治疗学 目录 第一篇基础知识 (2) 第一章总论 (2) 第一节放射治疗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方向 (2) 第二节放射治疗技师在放疗中的地位 (4) 第三节放射治疗技师应具备的基本技能 (4)

第一篇基础知识 第一章总论 ⊙大约2/3的肿瘤患者需要放疗(根治性、姑息性)。 ⊙根治性放疗:原发病灶+相关淋巴引流区,剂量高。 ⊙姑息性放疗:减轻症状(肿瘤出血、止痛、患者梗阻或阻塞、预防病理性骨折)改善生活质量 较短时间内,低剂量 不追求肿瘤消退 不因放疗增加患者痛苦 第一节放射治疗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方向 一、放射治疗的历史 ⊙放射治疗学只有100多年的历史。 1895年,伦琴发现了X线。 1896年,居里夫人发现了镭。 1922年,出现了深部X线机(深度剂量低,皮肤反应大,表浅肿瘤治疗)。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60钴远距离治疗机。 (深度剂量大,皮肤减免作用,深部肿瘤治疗)。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电子直线加速器(目前临床应用最广的外照射治疗机)。⊙近距离放疗,既往放射源应用镭,因防护要求高,临床已摒弃。 ⊙近距离放疗放射源:192铱、137铯、60钴、125碘、198金、252锎。 ⊙计算机系统遥控近距离放射治疗机。 ⊙放射剂量学: 20世纪30年代,物理剂量-伦琴(r);20世纪50年代后,吸收剂量-拉德(rad)格雷(Gy,Gray)。1 Gy=100 cGy=100rad

1934年,Coutard发明分割放射治疗方案。(分割放射优于单次反射效果)剂量-分割-时间 L-Q模式的特点:区分了肿瘤早期反应正常组织V.S晚期反应正常组织。 二、放射治疗的现状 ⊙三维放射治疗(3DRT) ⊙三维立体定向放射治疗(X线,γ线) ⊙调强放射治疗(IMRT) 前列腺癌、头颈部肿瘤(包括鼻咽癌)、乳腺癌、肺癌等效果较好。 ⊙早期乳腺癌,局部切除(保乳术)+术后根治放疗=乳腺癌根治术 ⊙软组织肿瘤,局部扩大切除+术后放疗 ⊙肿瘤控制概率(TCP)V.S正常组织损伤概率(NTCP) 三、今后发展方向 (一)放射物理学 1. 调强放射治疗(IMRT) ⊙影像指导 ⊙呼吸门控系统 2. 高LET射线 ⊙中子射线、重离子、轻离子、质子 (具备高LET射线的物理特性,而不具备高LET射线的放射生物学特性) ⊙改善乏氧细胞周期依赖性 ⊙对一些放射敏感性差的肿瘤可提高疗效 3. 近距离放射治疗 ⊙实体肿瘤效果较好 ⊙提高放射源布置的精确度 ⊙反射源的选择 4. 热疗

2018年《肿瘤放射治疗技术》常考题(三)

2018年《肿瘤放射治疗技术》常考题(三) 单选题-1/知识点:章节测试 适形放疗要求各野到达靶区内P点的剂量率和照射时间的乘积之和为一常数,调整各野照射P点的剂量率的方法有 A.组织补偿器 B.多叶准直器动态扫描调强 C.多叶准直器静态扫描调强 D.笔形束电磁扫描调强 E.独立准直器动态扫描 单选题-2/知识点:章节测试 放射治疗的质量保证的英文缩写是 A.QA B.QC C.CA D.GA E.QG 单选题-3/知识点:章节测试 钴治疗机等中心误差应不大于 A.1mm B.2mm

C.1.5mm D.2.5mm E.0.5mm 单选题-4/知识点:章节测试 斗篷野照射喉保护大小一般为 A.1cm×1cm B.2cm×2cm C.3cm×3cm D.4cm×4cm E.5cm×5cm 单选题-5/知识点:医学伦理学 国际上最早对人体实验制定基本国际准则的医德文献是 A.《希波克拉底誓言》 B.《赫尔辛基宣言》 C.《纽伦堡法典》 D.《日内瓦协议》 E.《东京宣言》 单选题-6/知识点:医学伦理学 关于生殖权利错误的是 A.人权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

B.是人的自然权利 C.是人类的生存和延续所不可缺少的 D.在保护生殖权利与调节人口之间存在着矛盾 E.有悖于我国计划生育原则 单选题-7/知识点:放射治疗物理学基础 射野边缘处的半影由以下几种半影组成 A.几何半影、干涉半影和散射半影 B.物理半影、穿射半影和散射半影 C.准直器半影、穿射半影和散射半影 D.几何半影、穿射半影和模体半影 E.几何半影、穿射半影和散射半影 单选题-8/知识点:章节测试 以下有关口底癌放疗布野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肿瘤靠前者应包下唇 B.肿瘤靠后者可不包下唇 C.后界一般置于椎体前缘 D.上界在舌上缘上2cm E.下界一般置于舌骨下缘水平 单选题-9/知识点:章节测试 下列乳腺癌非对称照射野摆位技术描述不正确的是

肿瘤放射治疗学出题

1HD 与 NHL 的区别 A HD病理上可找到RS细胞 B HD预后比NHL好 C HD患者年龄一般小于NHL患者 D HD患者B症状少见 E NHL患者全身衰竭少见 (A) A1 2在我国,HD最多见的病理类型为 A淋巴细胞为主型 B结节硬化型 C混合细胞型 D淋巴细胞削减型 (B) A1 3以下对HD描述错误的是 A经典HD发病年龄呈现双峰分布 B淋巴细胞为主型HD发病年龄高峰在20-30岁之间 C发展中国家HD发病率低于发达国家 D男性HD发病率高于女性 E我国HD发病类型预后好于发达国家 (E) A1 4以下关于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HD特点的描述,错误的是A占HD的5%-6% B中位发病年龄为30岁 C男性多见 D肿瘤常侵犯中央淋巴结 E预后往往较好 (D) A1 5以下关于HD描述错误的是 A病理上往往能找到RS细胞及其变异型 B其转移途径为逐站淋巴区域转移 C B症状多见 D大纵隔少见 E全身衰竭少见 (D) A1 6淋巴瘤B症状包括 A发热 B盗汗 C体重减轻 D皮肤瘙痒

(D) A1 7下列哪一项不是HD的不良预后因素 A高龄 B混合细胞型 C有合并症 D B症状 E血沉增快 (C) A1 8HD常用放疗野不包括 A斗篷野 B锄形野 C狗腿野 D盆腔野 E小斗篷野 (C) A1 9我国恶性淋巴瘤具有的特点,下列哪一项错误A沿海地区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于内地 B发病年龄高峰在40岁左右 C HD所占比例为30% D NHL中弥漫型所占比例较高 E T细胞淋巴瘤发病率高于欧美国家 (C) A1 10关于NHL描述,哪一项错误 A结外受侵多见 B可跳跃式播散 C病程进展较慢 D韦氏环受侵多见 E B症状少见 (C) A1 11下列哪一项不可能是放射治疗毒副作用A骨髓抑制 B第二原发肿瘤 C高血压 D生殖功能低下 E皮肤花斑样改变 (C) A1

肿瘤放射治疗学(期末考试)

精心整理恶性肿瘤的临床治愈率为45℅,其中外科占22℅,放射治疗占18℅,化学治疗占5℅ 根据肿瘤的放射敏感性分类: 1、放射高度敏感的肿瘤 2、放射中度敏感的肿瘤 3、放射低度敏感的肿瘤 4、放 1 (1 (4 2 (1 3 (1 实阴性;(4)不允许再行放射治疗者。 根治性放射治疗:是指通过给予肿瘤致死剂量的照射,使肿瘤在治疗区域内缩小、消失,达到临床治愈的效果。 接受根治性放射治疗的患者要符合以下条件:1、一般状况好2、局部肿瘤较大并无远处转移;3、病理类型属于对射线敏感或中度敏感的肿瘤。

术后放射治疗,一般在手术后2至4周内尽早开始。 远距离放射治疗:远距离放射治疗亦称外照射,是指放射源发出的射线通过体外某一固定距离的空间,并经过人体正常组织及邻近器官照射到人体某一病变部位的放射治疗方式。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是一种高精度的放射治疗技术,具有以下优势:1、进

TD5/5最小耐受剂量:表示在标准治疗条件下治疗的肿瘤患者,在五年之后因放射线造成严重损伤的患者不超过5℅ TD50/5 最大耐受剂量:表示在标准治疗条件下治疗的肿瘤患者,在五年之后因放射线造成严重损伤的患者不超过50℅

(一)放射增敏剂应具备的特点:1、不易与其他物质起反应,性质稳定;2、有效剂量没有毒性或毒性很低,副作用小;3、有较长的生物半衰期,在体内能保持其药物活性,足以渗入整个肿瘤;4、对不同周期的细胞均应有效;5、对常规分次照射必须有效,较低的药物剂量即可有放射治疗增敏的效果。 4、阻 1/3、 喉的解剖 (1)声门上区:从喉的上界至声带上缘上,包括舌骨上会厌、杓会厌皱襞、喉侧缘、杓状软骨部、舌骨下会厌和室带。 (2)声门区:包括声带、前联合、后联合以及前联合下0.5-1cm范围内的区域。(3)声门下区:指声带下缘至环状软骨下缘之间。

肿瘤放射治疗学期末考试重点笔记

肿瘤放射治疗学期末考 试重点笔记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恶性肿瘤的临床治愈率为45℅,其中外科占22℅,放射治疗占18℅,化学治疗占5℅ 根据肿瘤的放射敏感性分类: 1、放射高度敏感的肿瘤:恶性淋巴瘤、睾丸精原细胞瘤、肾母细胞瘤、尤 文肉瘤、小细胞肺癌 2、放射中度敏感的肿瘤:鳞状细胞癌、宫颈癌、宫体癌、乳腺癌、皮肤 癌、肾移行细胞癌 3、放射低度敏感的肿瘤:胃肠道的腺癌、胰腺癌、前列腺癌 4、放射敏感性较差的肿瘤:纤维肉瘤、脂肪肉瘤、横纹肌肉瘤、恶性纤 维组织细胞瘤 放射治疗的禁忌症 1、全身情况 (1)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严重损害时; (2)严重的全身感染、败血症或脓毒血症未控制者; (3)治疗前血红蛋白<80g/L或白细胞<3.0×109/L未得到纠正者;(4)癌症晚期合并贫血、消瘦或处于恶病质状态,评估生存期不足3至6月者。 2、肿瘤情况 (1)肿瘤情况已出现广泛转移,而且该肿瘤对射线敏感性差,放射治疗不能改善症状者;(2)肿瘤所在脏器有穿孔可能或已穿孔时;(3)凡属于放射不敏感的肿瘤应视为相对禁忌症。 3、放射治疗情况

(1)近期曾做过放射治疗;(2)皮肤或局部组织纤维化;(3)皮肤溃疡经病理证实阴性;(4)不允许再行放射治疗者。 根治性放射治疗:是指通过给予肿瘤致死剂量的照射,使肿瘤在治疗区域内缩小、消失,达到临床治愈的效果。 接受根治性放射治疗的患者要符合以下条件:1、一般状况好2、局部肿瘤较大并无远处转移;3、病理类型属于对射线敏感或中度敏感的肿瘤。术前放射治疗的目的是:1.通过一定剂量照射使肿瘤细胞的活性降低,防止手术中引起肿瘤细胞的种植转移和播散;2.使肿瘤缩小、降低临床分期,便于手术切除;3.控制肿瘤周围的亚临床病灶和区域的淋巴结,提高手术的切除率;4.使原本不能切除的病灶通过放射治疗也能够进行根治性切除。 在放射治疗结束后10天或放射治疗后2-4周手术,可以使组织有充分的修复时间,此时急性放射反应已经消失,慢性放射反应还未发生,这期间既不会给手术造成困难,也不会影响术后切口愈合。 术后放射治疗,一般在手术后2至4周内尽早开始。 远距离放射治疗:亦称外照射,是指放射源发出的射线通过体外某一固定距离的空间,并经过人体正常组织及邻近器官照射到人体某一病变部位的放射治疗方式。可分为等中心放射治疗技术(源轴距照射技术,SAD)和源皮距治疗技术(SSD)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是一种高精度的放射治疗技术,具有以下优势:

《肿瘤放射治疗学》试卷A标准答案与评分标准

泰山医学院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 2008级业余医学影像学专升本《肿瘤放射治疗学》试卷(A) 标准答案与评分标准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60分) 1、分次放射治疗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即“4R”理论。 (1)组织放射损伤的修复 (2)肿瘤组织的再群体化 (3)肿瘤细胞周期的再分布 (4)肿瘤组织的再氧合。 2、放射治疗的适应症。 (1)根据肿瘤组织对射线的敏感程度不同,可将恶性肿瘤分为放射高度敏感的肿瘤、放射中度敏感的肿瘤、放射低度敏感的肿瘤、放射不敏感的肿瘤。 (2)肿瘤局部切除术后器官完整性和功能保全的治疗。 (3)放射治疗与根治手术的综合治疗。 (4)姑息治疗。 (5)某些良性病变的治疗。 3、鼻咽癌的放射治疗使用的射野有哪些? 鼻咽癌的照射靶区应包括颅底、鼻咽腔以及邻近结构、颈部淋巴引流区。 照射野:面颈联合野、耳前野、鼻前野、颅底野、全颈切线野、下颈切线野。 4、食管癌的放射治疗原则。 (1)早期食管癌因内科疾病不能手术时,可常规行根治性放射治疗,III期以上病人姑息性放射治疗为主。 (2)颈段及上胸段食管癌由于手术比较困难,且发生合并症的危险性大,5年生存率较低,而放射治疗的效果与手术基本相同,故应首选放射治疗。 (3)中段食管癌因手术和放射治疗的疗效接近,则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手术或放射治疗。 (4)下段食管癌由于易发生腹腔等处淋巴结转移,而且手术切除率较高,5年生存率也高,应首选手术。 (5)对中晚期病人单纯手术切除困难者可行术前放射治疗。 5、宫颈癌的放射治疗原则。 选择适当的放射源,足够的放射剂量,通过合理的布局,以达到最大限度的消灭肿瘤,尽可能的保护正常组织和器官。具体的治疗方案应根据病人一般状况、临床期别、局部病变大小和有无阴道狭窄等精心设计。通常早期病例以腔内照射为主,晚期病人重点放在体外照射。 6、加温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 (1)加温与肿瘤和正常组织血流的关系 (2)细胞增殖周期与加温的关系 (3)加温与细胞的氧合状态 (4) pH及营养状况与加温的关系 (5)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的热敏感性不同 (6)抑制放射损伤的修复

2018年《肿瘤放射治疗技术》试题(一)

2018年《肿瘤放射治疗技术》试题(一) 单选题-1/知识点:医学伦理学 明末清初有一位文人叫杨思坚,病危,临终前要求名医傅青主诊治,当时适值酷暑时节,又有数百里之遥,傅青主得知这一消息,立即前往救治,经受日晒雨淋,整整五天五夜才赶到。这个案例说明了我国古代医学家哪方面的传统医德 A.一心赴救 B.精勤不倦 C.不分贵贱 D.科学严谨 E.清廉正直 单选题-2/知识点:章节测试 在食管癌的根治性放射治疗中,下列哪项是常见并发症 A.食管狭窄 B.气管食管反应 C.放射性肺炎 D.肺纤维化 E.以上都是 单选题-3/知识点:章节测试 立体定向放射手术的概念是谁提出来的 A.Karolinska

B.Carol https://www.doczj.com/doc/9e5168400.html,rs Leksell D.Bjarngard E.Makie 单选题-4/知识点:章节测试 放射敏感性与可治愈性的关系 A.等于可治愈性 B.不等于治愈性,但两者有关系 C.与可治愈性无关 D.与可治愈性关系不大 E.以上说法均不对 单选题-5/知识点:医学伦理学 下列关于护理道德本质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护理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B.护理科学发展的快慢对护理道德影响不大 C.护理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 D.护理道德受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制约 E.护理道德受社会道德的制约 单选题-6/知识点:章节测试

当调强束照射且射野数很多时,射野可以____,这样可以较好地控制靶区的剂量分布 A.直接穿过重要器官 B.避开重要器官 C.减少 D.增加 E.不变 单选题-7/知识点:章节测试 在肺癌放射治疗中,照射剂量超过多少时,可出现第二次食管炎 A.2000cGy B.3000cGy C.4000cGy D.5000cGy E.7000cGy 单选题-8/知识点:放射治疗物理学基础 动态楔形板 A.是使用固定楔形板运动实现的 B.是使用独立准直器实现的 C.是使用60°楔形板合成的 D.是利用剂量率动态变化实现的 E.对射线质有影响,使射野输出剂量率减少,照射时间加长

肿瘤放射治疗学试题及答案(三)

肿瘤放射治疗学试题及答案 名词解释 1.立体定向放射治疗(1. 2.2)指借助CT、MRI或血管数字减影仪(DSA)等精确定位技术和 标志靶区的头颅固定器,使用大量沿球面分布的放射源,对照射靶区实行聚焦照射的治疗方法。 2.立体适形放射治疗(1.2.2)是通过对射线束强度进行调制,在照射野内给出强度变化的射 线进行治疗,加上使用多野照射,得到适合靶区立体形状的剂量分布的放射治疗。 3.潜在致死性放射损伤(1.2.4)当细胞受到非致死放射剂量照射后所产生的非致死性放射损 伤,结局可导致细胞死亡,在某些环境下(如抑制细胞分裂的环境)细胞的损伤也可修复。 4.亚致死性放射损伤(1.2.4)较低剂量照射后所产生的损伤,一般在放射后立即开始被修复。 5.加速再增殖(1.2.4)在放疗疗程中,细胞增殖的速率不一,在某一时间里会出血细胞的加 速增殖现行,此现象被为称为加速再增殖。 6.常规放射分割治疗(1.2.1)是指每天照射1次,每次1.8-2.0Gy,每周照射5d,总剂量60-70Gy, 照射总时间6~7周的放疗方法。 7.非常规放射分割治疗(1.2.1)指对常规放射分割方式中时间-剂量-分割因子的任何因素进 行修正。一般特指每日照射1次以上的分割方式,如超分割治疗及加速超分割治疗。 8.放射增敏剂(1.2.1)能够提高放射肿瘤细胞的放射敏感性以增加对肿瘤的杀灭效应,提高 局控率的药物。包括嘧啶类衍生物、化疗药物和缺氧细胞增敏剂。 9.放射保护剂(1.2.1)能够有效的保护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减少放射损伤,同时不减少放 射对肿瘤的杀灭效应化学修饰剂。 10.热疗(1.2.1)是一种通过对机体的局部或全身加温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的治疗方法。 11.亚临床病灶临床及显微镜均难于发现的,弥散于正常组织间或极小的肿瘤细胞群集,细 胞数量级≤106,如根治术或化疗完全缓解后状态。 12.微小癌巢为显微镜下可发现的肿瘤细胞群集,细胞数量级>106,如手术边缘病理未净。 13.临床病灶临床或影像学可识辨的病灶,细胞数量级≥109,如剖腹探查术或部分切除术 后。 14.密集肿瘤区(GTV)指通过临床检查或影像检查可发现(可测量)的肿瘤范围,包括原发 肿瘤及转移灶。 15.计划靶区(PTV)指考虑到治疗过程中器官和病人的移动、射野误差及摆位误差而提出 的一个静态的几何概念,包括临床靶区和考虑到上述因素而在临床靶区周围扩大的范围。

肿瘤放射治疗学复习题

名解 1.照射野:临床放射治疗所指的照射野分为两种,即剂量学意义的照射野和几何学意义的照射野。前者是指在照射范围内,50%等剂量线曲线的延长线交于模体表面的区域。后者是指距离源特定距离处,射线束在垂直于射线轴平面上的投影。 2.根治性放射治疗:是指给予肿瘤致死剂量的照射,使肿瘤在治疗区域内缩小、消失,达到临床治愈的效果 3.危及器官:有时也称危急结构,是指某些正常组织或器官的放射敏感性或耐受剂量可能对治疗计划的射野设置或处方剂量有直接的影响 4.早反应组织:细胞更新很快,照射以后损伤很快表现出来,α/β比值高,损伤之后是以活跃增殖来维持组织中细胞数量的稳定并使组织损伤得到恢复 5.百分深度剂量:体模内射线中心轴上某一深度d处的吸收剂量Dd与参考深度d0处剂量D0之比的百分数 6.源皮距:射线源沿射线中心轴到体模表面的距离 7.三维适形放射治疗:通过使用一系列不同权重、不同射野形状和大小,从不同的方位向靶区进行分散照射的多个射线束照射技术,这种照射可以采用共面或者非共面的方式 8.肿瘤区(GTV):是可以明显触诊或可以肉眼分辨和断定的恶性病变位置和范围 9.宫颈癌腔内放射治疗的B点:B点位于A点外3cm,B点及其上方组织的剂量与淋巴结引流区的受量有关 10.宫颈癌腔内放射治疗的A点:A点定义为阴道穹窿垂直向上2cm与子宫轴线外2cm交叉处。A点剂量代表宫颈旁三角区的受量,与并发症的发生和5年控制率有关 11.潜在致死损伤:指正常状态下应当在照射后死亡的细胞,若在照射后置于适当条件下由于损伤的修复又可存活的现象 12.韦氏环(waldeyer环):是指包括鼻咽部、软鄂、扁桃体、口咽以及舌根在内的环状淋巴组织 13.楔形角:体模内射线中心轴上,模体下10cm深度处楔形等剂量线与照射野中心轴夹角的余角 14.细胞存活曲线:用于描述放射线照射剂量和细胞存活分数之间的关系,用以研究和评估电离辐射对哺乳动物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对放射生物学研究和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15.临床靶区(CTV):是包括了可以断定的肿瘤区和显微镜下可见的亚临床恶性病变的组织体积,是必须去除的病变 16.TD50/5:表示在标准治疗条件下治疗的肿瘤患者,在5年之后因放射线造成严重损伤的患者不超过50% 17.TD5/5:表示在标准治疗条件下治疗的肿瘤患者,在5年之后因放射线造成严重损伤的患者不超过5% 简答 1.WHO的淋巴瘤分类标准将HL分为哪两类? WHO的淋巴瘤分类标准将HL分为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和经典型两类,后者又分为富有淋巴细胞型、结节硬化型、混合细胞型和淋巴细胞削减型四种类型 2.辐射所致的细胞死亡主要有两种形式? 辐射所致得细胞死亡主要形式:增殖死亡,间期死亡(其他死亡方式:凋亡,自噬,坏死,衰老) 3.亚致死损伤修复的影响因素? ①放射线的性质:低LET射线照射后细胞有亚致死损伤和亚致死损伤的修复,高LET射线照射后细胞没有亚致死损伤也没有亚致死损伤的修复

肿瘤放射治疗学-复习重点+答案

源皮距SSD:射线源沿射线中心轴到体模表面的距离。 源瘤距STD:射线源沿射线中心轴到肿瘤中心的距离。 源轴距SAD:射线源到机器等中心点的距离。 机器等中心点:机架的旋转中心、准直器的旋转中心及治疗床的旋转中心在空间的交点。 PDD:百分深度剂量:体模内射线中心轴上某一深度d处的吸收剂量Dd与参考深度d0处吸收剂量D0之比的百分数,是描述沿射线中心轴不同深度处相对剂量分布的物理量。 等效方野:如果使用的矩形野火不规则野在其照射野中心轴上的百分深度剂量与某一方形野的百分深度剂量相同时,该方形野叫做所使用的矩形或不规则照射野的等效方野。 MLC:多叶准直器:相邻叶片沿宽度方向平行排列,构成叶片组,两个相对叶片组组合在一起,构成MLC。Bolus:等效组织填充物:包括石蜡、聚乙烯、薄膜塑料水袋、凡士林、纱布及其他组织等效材料。在皮肤表面及组织欠缺的位置填入组织等效物,达到改善剂量分布的效果。 剂量建成效应:百分深度剂量在体模内存在吸收剂量最大值,这种现象称为剂量建成效应。 GTV:肿瘤区:是可以明显触诊或可以肉眼分辨和断定的恶性病变位置和范围。 CTV:临床靶区:包括了可以断定的GTV和(或)显微镜下可见的亚临床恶性病变的组织体积,是必须去除的病变。 ITV:内靶区:包括CTV加上一个内边界范围构成的体积。 PTV:计划靶区:是一个几何概念:包括ITV边界(ICRU62号报告)、附加的摆位不确定度边界、机器的容许误差范围和治疗中的变化。 确定性效应:是指受照剂量超过一定阈值后必然发生的辐射效应。 随机效应:发生概率与受照射的剂量成正比,但其严重程度与剂量无关。主要表现为有法远期效应,包括恶性肿瘤和遗传效应。 TD5/5:表示在标准治疗条件下治疗的肿瘤患者,在5年之后因放射线造成严重损伤的患者不超过5%。TD50/5:表示在标准治疗条件下治疗的肿瘤患者,在5年之后因放射线造成严重损伤的患者不超过50%。4Rs:是指,细胞放射损伤的修复;周期内细胞的再分布;氧效应及乏氧细胞的再氧合以及再群体化。 霍纳综合征:又称颈交感神经麻痹综合征:为肿瘤压迫交感神经节所致,表现为患侧眼球内陷、上睑下垂、眼裂狭窄、瞳孔缩小、患侧颜面无汗和发红等。 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SVCS:由于纵膈内淋巴结转移压迫和(或)肿瘤直接压迫上腔静脉而产生的急性或亚急性综合征。 肺上沟癌:又称Pancoast瘤或肺尖癌:指肺尖发生的支气管肺癌,常为低度恶性的鳞状细胞癌,生长较缓慢,手术不易彻底切除,常选择术后放射治疗。 1、根据放射治疗的目的,治疗方式可分为:单纯放射治疗、根治性放射治疗、姑息性放射治疗、术前放射治疗、术中放射治疗、术后放射治疗。 2、肿瘤的扩散途径哪几种:血行传播、淋巴转移、直接蔓延、种植转移。 3、全身性放射反应表现为:疲乏、头晕、失眠、食欲下降、恶心、呕吐、性欲减退和血象改变。 4、影响PDD的主要因素:射线能量、照射野大小及形状、源皮距。 5、近距离放射治疗技术包括哪几种:腔内和管内治疗技术、组织间插植技术、敷贴技术、放射性粒子植入技术。 6、放射性皮炎分几度:1度为毛囊性丘疹和脱毛;2度为红斑反应;3度为水泡和坏死溃疡。 7、宫颈癌大体分型、照射方法:外生型、内生型、溃疡型、颈管型;外照射、近距离放射治疗、后装腔内治疗与外照射的结合、同步放、化综合治疗、术前及术后辅助放射治疗。 8、喉癌按其解剖位置分为几型:声门上区癌、声门区癌、声门下区癌。 9、霍奇金淋巴瘤病理分型: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经典型(富有淋巴细胞型、结节硬化型、混合细胞型、淋巴细胞削减型) 10、脑晶体、甲状腺、全肺、全肝、脊髓、结肠、膀胱的TD5/5、TD50/5(Gy)分别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