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3章_公共物品理论

第3章_公共物品理论

第3章_公共物品理论
第3章_公共物品理论

第3章_公共物品理论

第3章公共物品或服务一、公共品的特征和类型

1,公共品的特征 *

2,公共品的类型

1)公共品与私人品划分的标准*

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程度

2)公共品的类型*

第3章公共物品或服务

二、纯公共品的需求分析

11>.私人品的需求分析*

2.纯公共品的需求分析*

3.纯公共品的配置效率分析 *

市场提供:无效率(个体理性)

合作提供:可实现有效供给(集体理性) 第3章公共物品或服务

三、纯公共品的供给

1.自愿捐献或成本共同分担供给公共品*

2.林达尔均衡理论* 均衡条件难以满足*

3. 搭便车问题*

4.现有的解决办法及局限

办法:政府强制性融资(税收)

局限:可能存在政府失灵 *

5.公共品的生产*

公共品很难通过市场得到有效供给

第3章公共物品或服务

四、准公共品

1. 准公共品的概念及类型*

2.准公共品的供给

(1)拥挤性公共产品:政府融资为主,但要收费 (2)俱乐部式公共产品:私人提供,政府补贴* 3.案例分析:

(1) 教育应界定为什么产品?*

(1) 田亮事件*

案例分析

2002年冬天的一个早晨,某市6>110指挥中心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说,他是一个工人,因前一天晚上加班太累,不想起床,但肚子饿了,指挥中心能否派

一辆警车帮他代买早点,并到家门口。

考虑到公安部曾经许愿:有事找110,有困难找警察。该市110指挥中心最后还是派警察帮这位工人买了一份早点。此事经媒体披露后,市民议论纷纷。有人认为,这件事体现出警察与人民之间的深厚感情;也有人说,警察这样做是不务正业。

请根据公共经济学的知识评析警察的这一行为。

本章结束

谢谢~

公共品的特征*

效用的不可分性:

社会成员共同分享,共同受益,共同消费。如国防,外交。

受益的非排他性:

不能将拒绝支付费用的人排除受益范围之外。(技术上无法排除或排他成本很高)

消费的非竞争性:

任何消费者对其消费不影响其他消费者的消费。(?MC/?Q=0)

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划分的标准*

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程度:

1.完全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纯公共品

2.一定程度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准公共品

非竞争性和可排他性:俱乐部产品

较低的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公共池塘资源

3.完全的竞争性和排他性:私人品

公共品的类型

从特性上分:

纯公共品是严格满足非竞争和非排他条件的产品。如国防、公安等;

准公共品是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程度较低的产品。如在俱乐部产品(公共游泳池、图书馆)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但可以轻易地排他;公共池塘资源(草原、湖泊、河滩沙场)消费上具有竞争性,但难以排他。

公共产品的类型*

从消费属性上分:

公共物质产品:如基础设施、广播电视、邮政通信、交通运输、路灯、公园等;

公共精神产品 :如教育、公安、国防、科研等。

从消费空间上分:

全球性公共产品:如京都议定书;

全国性公共产品:如国防、外交;

地方性公共产品: 如城市基础设施、公园等。

私人品与纯公共品的需求分析*

P

MB Q

P1 DA DB E

QA QB Q0 Q

SS P0 ?D SS ?D DB DA E

MB0

MBB

MBA

Q0

QA

私人品的需求:水平相加纯公共品的需求:垂直相加纯公共品的配置效率分析纯公共品资源配置实现帕优的条件:

三个消费者从安全保障中获得的边际效益

300

450

600

750

?MB

50

100

150

200

MB3

100

150

200

250

MB2 150 200 250 300 MB1 4 3

2

1

保安数量边际

效益

*

纯公共品的最佳产量*

0 3

保安数量

MB3

MC=AC=MSC E

450

200

150

100

边际效益(元) D=?MB =MSB MB1

MB2

*

林达尔均衡理论*

QA

QB

H1

H*

A

A

B

B

E

G1

G*

G2

A承担的税金比例

B承担的税金比例

均衡条件*

1.每个社会成员都愿意披露可从公共产品或服务中获得的边际效益的大小; (不存在隐藏动机)

2.每一成员都清楚了解其他成员的嗜好及收入状况,甚至清楚地掌握任何一种公共产品或服务可能给彼此带来的真实边际效益。 (不存在隐藏可能)

-

搭便车问题

定义:所谓“搭便车”是指某些人或某些团体在不付出任何代价(成本)的情况下而从别人或社会获得好处(收益)的行为。“搭便车” 的根源:

产权界定不清

外部性

公共产品在技术上难以分割

“搭便车” 的后果: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经典案例:公地悲剧

三个和尚没水喝

案例:国有经济中的“搭便车” *

经营者的“搭便车”行为

??公家付费私人消费

职工的“搭便车”行为主要表现在:

??利用公家的工具干私活;??在第一职业的时间内从事第二职业; 来自上级的“搭便车”行为

??主管部门可凭借手中的权力“搭”国有企业的“便车” ,方式多种

多样,如借用、摊派、报销、占用及赞助等。

来自其他经济主体的“搭便车”行为

??挂靠国有企业,或打着国有企业的招牌从事个体、私人经营。

??与国有企业合作,或借用国有企业的技术,或借用国有企业的信誉,

或借用国有企业的商标等。

??其他经济主体通过给国有企业的经营者、甚至职工一点好处,以便得

到更多的好处。

政府失灵*

原因:

1.政府的能力是有限;

2.政府获得社会公众需求的信息往往不完全 ;

3.社会需求偏好加总困难;

4.消费者因难以预期将来利益而只顾眼前利益 ;

5.部分政府官员可能存在短期行为和资源浪费行为;

6.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和责任追究机制;

表现:

个人交纳的税款与其从消费公共产品过程中所获得的边际效益不完全一致。

公共产品的生产*

形式:

直接投资生产

产权分割(如让渡受益权)

慈善激励

-

从公共产品理论视角求解助学贷款难题

材料一:

我国高等学校实施教育收费以来,为了解决贫困生的教育经费及生活问题,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应运而生。这是一个涵盖国家政策、福利、教育和金融的复杂混合产品,目的是帮助高校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具有明显的政策性特征,但本质上属于商业性贷款,而且是一种以信用方式提供的个人教育消费信贷。从,,,,年实施至今,助学贷款制度已经被证明对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年,月实施新政策、新机制以来,国家助学贷款资助金

额和资助人数超过了以往,年的总和,至,,,,年,月审批贷款学生,,,万人,累计已审批合同金额,,,(,亿元。

从公共产品理论视角求解助学贷款难题

材料二:四川师大贫困新生无法贷款

,,,,年9月2日,大一新生小桃以文科509分考入了四川师大外事学院.小桃在表姐的带领下,来到学校报到,但身上仅有的几千块远不够一万多元的学费。揣着特困证明及孤儿证明,她想申请助学贷款,得到的却是不入学就不能办理助学贷款的答复,而要入学报到,必须先交费。眼看着同学们在交费后开开心心地报到注册,她却和另一些未交学费的学生站到了一边。

从公共产品理论视角求解助学贷款难题

助学贷款难的原因:

首先,商业银行始终是我国助学贷款制度的主角,这既不符合助学贷款的制度设计(助学贷款的核心是“助学”),也不符合商业银行的价值取向。

其次,从高校来看,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人数的急剧增加、教育基础设施的扩建使高校对资金的需求急剧上升,而且政府财力投入也有限,许多高校都面临资金紧缺的压力。

从公共品理论视角求解助学贷款难题*

公共品理论视角下公共财政应成为国家助学贷款的最终风险承担者(

教育应界定为具有较大正外部效应的准公共服务,整个社会都能从较高的教育水平中受益。但是教育资源十分有限,而且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如果增加一个单位对教育服务的消费,势必会影响其他人消费的数量和质量,因此其边际成本为正。同时,教育服务消费又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如我国高等教育通过招生指标分配、考试、筛选、收费,可将部分同龄人排除在高等教育服务之外;而且个人若受到良好

的教育,其本人和家庭可直接从中受益,其效用是排他的。因此,从整体来看,高等教育属准公共产品服务的范畴,应由政府和市场共同提供。所以我国的高等教育实行了由政府财政补贴和向受教育者即学生及其家庭收费的混合成本提供方式。* 准公共品的概念及类型*

(1)概念:具有一定程度竞争性和排他性特征的公共品。它既具有私人物品或服务的特性,又具有公共物品或服务的特性。所有一些人又称这为“混合物品”。

(2)类型:

第一类 :公共池塘资源产品或拥挤的公共品;

第二类:俱乐部产品,又称价格排他性公共品。

拥挤的公共品*

边际成本

0 1 N 消费者数量

边际成本

政府对准公共品的补贴方式*

间接补贴:补贴给生产企业

直接补贴:补贴给居民

案例分析:田亮事件

近几年来,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体育管理体制的转型,竞技体育的经济价值逐渐显现出来,特别是作为竞技体育中最具有经济价值的运动员人力资本,更是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例如,篮球运动员姚明和田径运动员刘翔分别以2.6亿元人民币和5800万元人民币的收入名列2007年度《福布斯》中国名人排名榜综合排名前两位。但是,对体育明星的关注不仅是因为其高额的收入和荣耀的排名,还因不断出现的风波,如何智丽与焦志敏的出走、王治郅被中国篮协封杀、田亮被国家队除名、孙英杰与王显德奖金之争,等等。这些风波或事件的背后显然隐

藏着一个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界定问题,这一问题直接暴露出我国传统体育产权制度的种种弊端,如果这种产权制度不能得到有效解决,类似的风波或事件还会继续重演,这势必会严重影响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不同产权类型运营风险析表

最高

最低

私人产权

居中

居中

准公共产权最低

最高

纯公共产权人力资本风险分散成本

(C2)

产权界定成本 (C1)

产权属性

俱乐部模型*

B:产权模糊度 O

B*

C

成本

C*

C1=C1(B)

C2=C2(B)

产权界定成本曲线: C1=C1(B) 产权运营风险成本曲线:C2=C2(B) 综合成本曲线:红线

第二章 公共物品与公共选择

第二章公共物品与公共选择 一.不定项选择题 1.纯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是() A.政府 B.私人 C.市场 D.公共管理部门 E.政府与市场 2.政府提供纯公共物品的资金来源是() A.税收 B.收费 C. 价格 D.利率 3.混合物品的类型有() A.拥挤性物品 B.排他性物品 C. 外部效应的物品 D.非竞争性同时具备排他性 E.俱乐部物品 4.世界各国的实践来看,混合物品的有效提供方式有() A.政府授权经营 B.政府参股经营; C. 政府补助 D.私人经营E.政府垄断 5.我国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时对垄断性国有企业可采取的改革方式是() A.国有国营模式 B.国有国控模式 C. 公司制 D.放开经营E.国家垄断 6.公共定价的一般方法有() A.边际成本定价 B.平均成本定价 C. 二部定价 D.负荷定价E.管制定价 7.财政支出效率着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A.财政资源配置效率 B.纯公共物品的生产效率 C. 准公共物品的生产效率 D.收入分配效率E.公共物品的生产效率 8.公共物品的边际效用大于纳税的边际负效用时() A.公共物品配置不足 B.公共物品配置过度 C. 公共物品配置最优 D.私人物品配置不足E.私人物品配置过度 9.财政支出内源性效益可分为() A.财政支出总量效率 B.财政支出结构效率 C. 财政支出项目效率 D.财政支出部门效率E.财政支出单位效率 10.财政支出效益评价方法有()。 A.成本——效益分析法 B.因素分析法 C. 最低成本法 D.最低费用选择法 E.平均成本法 11.公共选择是一种政治过程,主要经过三个阶段,即()。 A.立宪 B.立法 C. 议会 D.行政E.司法 12.我国的财政法制建设包括()。 A.财政立法 B.财政执法 C. 财政宪法 D.财政行政复议E.财政政策 13.财政行政复议应遵循的原则有()。 A.合法原则 B.公开原则 C. 及时原则 D.便民原则E.公正原则 14.财政执法中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A.合法原则 B.适当原则 C. 权力制约原则 D.执法监督原则 E.禁止权力滥用原则 15.当经济运行达到了高效率时,一部分人改善处境必须以另一些人处境恶化

公共物品理论前沿问题及探讨

【公共经济】 公共物品理论前沿问题及探讨 方 倩 摘 要:随着微观经济学的发展,实验经济学、行为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博弈论都极大地推动了公共物品理论的发展。我国随着改革的深入,竞争的加剧,公共部门的弊端日益显现,公共物品 总量呈现出严重的不足,地方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尤其突出,而我国的教学、科研对这些问题的认 识尚处于不断的改进和发展之中,本文结合近几年公共物品理论的发展,探讨了其对我国公共物 品理论教学与制库安排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公共物品 私人供给 税收补贴 地方性公共物品 一、公共物品理论的产生及发展 早在19世纪末,奥地利和意大利学者将边际效用价值论运用到财政学研究上,论证了政府和财政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合理性、互补性,形成了公共物品理论。 林达尔均衡是公共物品理论最早的成果之一,它使人们对公共物品的供给水平问题取得了一致,即分摊的成本与边际收益成比例。 政府间的财政关系也是围绕着公共物品的供应展开的,1956年蒂鲍特(C.M.tiebout)发表了论文“一个地方支出的纯理论”,随即出现了大量关于地方公共物品的文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围绕着全国性公共物品和地方性公共物品展开了长期的博弈,地方性公共物品理论的提出,深化了公共物品理论,使公共物品走出了只讨论纯公共物品的领域(布坎南在1965年的“俱乐部的经济理论”中首次对非纯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进行了讨论,公共物品的概念得以拓宽)。 70年代以后,公共物品理论的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如何通过制度保证公共物品决策的效率原则。布坎南及其“公共选择学派”,研究了非市场决策,将公共物品供给的决定诉诸政治程序,用公众投票方式解决,发展了公共选择理论。克拉克和格罗夫斯等人探讨了激励机制问题,旨在设计一种计划程序,诱导个人基于自己的利益而真实显示其对公共物品的偏好。 与此同时,通过制度安排,使公共物品私人供应成为可能,表明了从公共物品供应的角度探讨公共物品问题已经较为成熟,也是实践对公共物品理论发展的新要求。 二、公共物品理论新发展及其内容 (一)公共物品的分类问题。公共物品是可以进行分类的,如果边界不清晰会带来一系列问题。阻止私人提供公共物品,或是完全由市场方式提供公共物品都会导致公共物品的短缺,这直接影响到公共物品供给的效率,同时对于社会公平、收入分配等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1954年,P.萨缪尔森发表了一篇著名的论文———《公共支出的纯粹理论》,首先给出了公共物品的经典定义,公共物品有两个特质:一是排他性,二是消费上的非竞争性。随着公共物品研究的深入,关于公共物品分类的争论也日益激烈。一些学者从筹资角度将公共物品划分为两类,一类是连续性公共物品(continu2 ouspublic good),它主要是由政府通过征税而提供的公共物品(Warr,Robert,1982,1984),另一类是离散性公共物品(discrete public good),所谓“离散性公共物品”就是,当有足够的贡献者(contributer)来承担提供公共物品的成本时就提供,否则就不提供。比如造一座桥或一个图书馆,当有足够的钱支付成本时就建,否则就不建。 若根据有无排他性和竞争性,我们可以将公共物品分为三类:(1)纯公共物品;(2)具有非排他性和竞争— — 4 1

罗森《财政学》(第8版)(课后习题 公共物品)【圣才出品】

第四章 公共物品 一、概念题 1.成本—收益分析(cost-benefit analysis) 答:成本—收益分析是对经济活动方案的得失、优劣进行评价、比较以供合理决策的一种经济数量分析方法。这种方法较多地用于工程建设的项目评价中。成本—收益分析还被当作一种特殊形式的经济系统分析。因为它所比较的成本与收益都是作为与该经济活动的目标相关的后果而从社会的观点来考虑的,分析本身也是为了提供建议和帮助决策。成本—收益分析是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出现的成本效果分析发展而来。成本效果分析只适用于性质相同或目标相同的活动的经济选择问题,而成本—收益分析不仅能表明每个项目或方案是否值得执行,而且还能计算与比较几种不同性质的活动相应的收益与成本的差额,是更为有力的决策工具。成本—收益分析对决策的作用,不单纯地表现在分析的结论上,重要的在分析过程中所提供的有用信息和反映出来的详细内容上。 2.福利经济学理论(theory of welfare economics) 答:福利经济学是研究整个经济的资源配置与个人福利的关系,特别是市场经济体系的资源配置与福利的关系,以及与此有关的各种政策问题的一种规范经济学。福利经济学研究要素在不同厂商之间的最优分配以及产品在不同家庭之间的最优配置。它的主要特点是:从一定的价值判断出发建立理论体系,在边际效用论的基础上建立福利概念,依据既定的社会目标和福利理论制定经济政策。福利经济学含有如下假设条件:①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不存在市场势力;②市场不存在外部性;③市场具有完全信息;④不考虑公共物品。当这些假设条件不能满足时,市场失灵问题将会出现。同时,帕累托最优配置只考虑配置效率,而不考虑公平问题。 在福利经济学中,福利是指消费者和生产者通过市场交易活动所获得的收益。消费者所获得的收益表现为从购买商品(或服务)中所获得的满足程度,即效用。生产者所获得的收益表现为生产和出售商品(或服务)所获得的利润。资源配置的最优状态,称为“帕累托最优配置”。福利经济学有两个基本定理用以说明帕累托最优配置与竞争性均衡之间的相互关系。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是指在完全竞争市场中,通过个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和价格的调整所实现的均衡,即完全竞争均衡,在经济上称为帕累托最优配置。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可视为第一定理的逆定理,即指资源的每种帕累托最优配置对于其初始配置来说,都是竞争性均衡。

第五讲公共物品理论

第五讲公共物品理论 第五讲公共物品(public goods)理论 一(什么是公共物品 1(纯(pure)公共物品与非纯(impure)公共物品 (1)纯公共物品是指(消费上)具有(完全)非竞争性(non-rivalry)与(完全)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的商品。(完全)非竞争性是指每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总是为零,这意味着它可以同时容纳任意多的消费者;(完全)非排他性是指阻止消费者搭便车行为的成本无限大。如果物品的消费具有完全竞争性与完全排他性(即排他成本总是为零),则称之为纯私人物品。显然,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严格意义上的纯公共物品,现实世界中的物品位于纯公共物品与纯私人物品之间。 (2)非纯公共物品是指在一定范围内(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的商品。非纯公共物品虽然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消费上的非竞争性,但一旦超过某个临界点,随着使用者的不断增加,每个消费者从该物品获得的效用将下降,即消费开始具有竞争性,经济学称这种现象为拥挤(congestion),而纯公共物品是不会有拥挤现象的,所以,经济学又称之为可拥挤公共物品(congestible)。某些非纯公共物品的排他成本尽管不是零,但也并不高,即具有较强的排他性,经济学称之为俱乐部产品。 2(对公共物品的进一步理解 (1)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private public)的标准就看消费是否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即是否有必要排他及是否可能排他。非竞争性实际上意味着从资源配置效率角度看不应该、没有必要排他;非排他性实际上意味着不能够排他性。排他性既与技术条件有关,也与法律制度有关,公共物品强调的是与技术特性有关的排他性。

第四章公共管理的物品及供给 知识点

第四章公共管理的物品及供给 一.选择及填空 1.公共物品:相对于私人物品而言的共享性物质产品和服务项目 2.公共物品的特性:受益的非排他性、消费的非竞争性、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强制性。 3.在特定限度内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同时在技术上很容易排他的是俱乐部产品。 4公共资源: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但却无法有效的排他。 5.混合物品的主要特点是具有较大范围的正的外部性。 6.公共物品供给的特点:政府是公共物品的供给主体,公共物品的供给具有规模性,公共物品的供给往往无差异,公共物品的供给具有非均衡性。 7.税收规范的角度,提出了资源如何在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之间进行最优配置的问题的是庇古均衡。 8.政府机构并不以利润最大化作为工作目标,并不存在提供同种公共物品的竞争。 9.公共物品通常不以价格形式出售。 10.庇古均衡的最优供给是在消费的边际效用和税收的边际效用达到均衡时。 11.如果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按章其所得的公共物品的边际效益的大小,来捐献自己应当分担的公共物品的资金费用,则公共物品的供给量可以达到具有效率的最佳水平的是林达尔均衡 12.准公共物品具有排他性和在一定范围内非竞争性。 13.公共物品供给的变化趋势:供给主体的多元化,供给结构趋向丰富,供给质量日渐提高。 14.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的划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 一个动态的、历史的概念 15.政府供给的两种方式:政府直接生产,政府间接生产 16.公共物品及公共支出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增 加是总的趋势 17.政府间接生产公共物品方式:政府与私人签订生产合 同,授权经营,出让经营权,政府经济资助,政府参股 二、名词解释 公共物品:相对于私人物品而言的共享性的物质产品和 服务项目。 俱乐部产品:在特定限度内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同时 在技术上很容易排他。 搭便车:人们都不希望在不付出任何代价的条件下,享 受通过他人捐献而提供的公共物品的效益。 三、简答 1.以国防为例分析公共物品的特征。 (1)具有受益的非排他性。如果在一国的范围内提供了 国防服务,则要想排除任何一个生活在该国的人享受国 防保护是极端困难的,那些在政治上反对发展核武器而 不愿为国防缴纳费用的纳税的人们,及时被投进监狱, 也仍然处在核武器所提供的国家安全保障范围之内。 (2)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国防一旦建立后,增加一个 受保护人不会减少其他任何人的受益程度,也不会额外 增加资源投入。 (3)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整个社会的成员共同享用国防 的保护,不能将其分割成若干部分分别归属于个人。 (4)消费的强制性。国防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所有社会 成员都必须在国防的管辖范围内,受到国防的保护。 2.试分析教育属于什么物品?为什么 教育是混合物品。混合物品具有较大范围的外部性, 由于这种外部性,使得这类物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变的不完全。一个人接受教育,受益的首先是个人,即 能提升个人的知识水平,找到更好的工作,获得更高的 报酬等;同时,教育具有形式上的排他性和竞争性。因 此,按传统的衡量标准,教育是私人物品。但另一方面, 教育在给个人带来私人利益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大的正 外部效应,即将相当大的一部分利益通过受教育者外溢 给社会,使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和民族文化素质得到提高, 使他人受益。这种外部性是非竞争和非排他的。因此, 在这个层面上,教育有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即具 有公共物品的特征。因此,教育属于混合物品。 3.政府提供公共物品与私人部门提供私人物品有何不 同? (1)政府机构的官僚们并不以利润最大化作为其工作目 标。由于追求利润必然要减低成本,不以盈利为目的的 政府机构所提供的公共物品,便往往与相对较高的成本 相伴随。 (2)在政府官僚机构中,并不存在提供同种公共物品的 竞争,缺乏竞争意味着缺乏激励,从而会降低公关部门 的服务效率, (3)公共物品通常不以价格形式出售。因此,社会成员

关于公共物品理论的辩论

关于公共物品理论的辩论 第五讲公共物品(public goods)理论 一(什么是公共物品 1(纯(pure)公共物品与非纯(impure)公共物品 (1)纯公共物品是指(消费上)具有(完全)非竞争性(non-rivalry)与(完全)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的商品。(完全)非竞争性是指每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总是为零,这意味着它可以同时容纳任意多的消费者;(完全)非排他性是指阻止消费者搭便车行为的成本无限大。如果物品的消费具有完全竞争性与完全排他性(即排他成本总是为零),则称之为纯私人物品。显然,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严格意义上的纯公共物品,现实世界中的物品位于纯公共物品与纯私人物品之间。 (2)非纯公共物品是指在一定范围内(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的商品。非纯公共物品虽然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消费上的非竞争性,但一旦超过某个临界点,随着使用者的不断增加,每个消费者从该物品获得的效用将下降,即消费开始具有竞争性,经济学称这种现象为拥挤(congestion),而纯公共物品是不会有拥挤现象的,所以,经济学又称之为可拥挤公共物品(congestible)。某些非纯公共物品的排他成本尽管不是零,但也并不高,即具有较强的排他性,经济学称之为俱乐部产品。 2(对公共物品的进一步理解 (1)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private public)的标准就看消费是否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即是否有必要排他及是否可能排他。非竞争性实际上意味着从资源配置效率角度看不应该、没有必要排他;非排他性实际上意味着不能够排他性。排他性既与技术条件有关,也与法律制度有关,公共物品强调的是与技术特性有关的排他性。

第五讲 公共物品理论

第五讲公共物品(public goods)理论 一.什么是公共物品 1.纯(pure)公共物品与非纯(impure)公共物品 (1)纯公共物品是指(消费上)具有(完全)非竞争性(non-rivalry)与(完全)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的商品。(完全)非竞争性是指每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总是为零,这意味着它可以同时容纳任意多的消费者;(完全)非排他性是指阻止消费者搭便车行为的成本无限大。如果物品的消费具有完全竞争性与完全排他性(即排他成本总是为零),则称之为纯私人物品。显然,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严格意义上的纯公共物品,现实世界中的物品位于纯公共物品与纯私人物品之间。 (2)非纯公共物品是指在一定范围内(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的商品。非纯公共物品虽然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消费上的非竞争性,但一旦超过某个临界点,随着使用者的不断增加,每个消费者从该物品获得的效用将下降,即消费开始具有竞争性,经济学称这种现象为拥挤(congestion),而纯公共物品是不会有拥挤现象的,所以,经济学又称之为可拥挤公共物品(congestible)。某些非纯公共物品的排他成本尽管不是零,但也并不高,即具有较强的排他性,经济学称之为俱乐部产品。 2.对公共物品的进一步理解 (1)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private public)的标准就看消费是否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即是否有必要排他及是否可能排他。非竞争性实际上意味着从资源配置效率角度看不应该、没有必要排他;非排他性实际上意味着不能够排他性。排他性既与技术条件有关,也与法律制度有关,公共物品强调的是与技术特性有关的排他性。 (2)公共物品不等于公有物品,私人物品不等于私有物品;物品不一定都是有形的。 (3)公共物品与搭便车问题: A搭便车:从物品的消费中获益而不付费的现象。搭便车问题在公共物品中最为严重。 B最早对搭便车问题进行讨论的人是休谟;wicksell对公共财政中的搭便车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 特别注明:以下对公共物品的讨论以纯公共物品为例,因为纯公共物品的研究结论可以很任意地推广到非纯公共物品。 二.如何确定(纯)公共物品的最优供给水平——萨缪尔森条件(samuelson condition)1.萨缪尔森在1954年第一个研究了公共物品的帕累托最优供给条件,并于次年给出了简明的图形解释。 2.假设社会只有两种物品,一种是纯公共物品x,一种是纯私人物品y;假设社会有I个

公共物品案例分析32466

著名经济学家科斯( R.Coase)在1974年发表的《经济学上的灯塔》一文中,研究了英国早期的灯塔制度。17世纪以前,灯塔在英国是名不见经传的,17世纪初,由领港公会造了两个灯塔并由政府授权专门管理航海事务。科斯注意到,虽然领港公会有特权建造灯塔,向船只收取费用,但是该公会却不愿投资于灯塔。1610-1675年间,领港公会没有建造一个新灯塔,但同期,私人却投资建造了至少10个灯塔。但在当时的灯塔制度下,私人的投资要避开领港公会的特权而营造灯塔,他们必须向政府申请许可证,希望政府同意授权向船只收费。该申请还必须由许多船主签名,说明灯塔的建造对他们有益,同时要表示愿意支付过路费,过路费的多少是由船的大小及航程经过的灯塔多少而确定的。久而久之,不同航程的不同灯塔费,就干脆印成册,统一收费。私营的灯塔是向政府租地而建造的,租期满后,再由政府收回让领港公会经营。到1820年,英国当时的公营灯塔有24个,而私营灯塔有22个。在总共46个灯塔中,有34个是私人投资建造的。后来,政府开始收回私营灯塔。到1834年,在总共56个灯塔中,公营(即由领港公会经营)的占42个。到1836年,政府通过法规将剩余的私营灯塔全部收回,在1842年以后,英国的灯塔全部由公会经营了。 灯塔是经济学家探讨公共产品理论时最喜欢用的一个例子。从穆勒到萨缪尔森,都认为灯塔收费困难而只能由政府经营。科斯的论文却提出了一个命题:公共产品非得由政府提供吗?科斯的挑战有没有成功呢?关于收购私营灯塔的理由,英国当局的解释并不在于私人收

费的困难,而在于私人收费过高。科斯自己说,他调查英国灯塔制度的根本目的在于证明灯塔的私人收费是可能的,从而表明从穆勒到萨缪尔森关于把灯塔看作必须由政府经营的观点是枉费心思的。但是,正如张五常教授所言,问题并非这么简单。“我们要问,假若政府不许以特权,私营收费能否办到?”科斯似乎没有提及这个问题。例如,有人准备在适宜建造灯塔的地方购买或租借一块土地,并在公布其计划之后,就跑到船主那里要他们签约并支付买路费。签约的船主得到灯塔的服务,当然就要按约交费,否则就会惹起官司。这样一来,收费问题似乎就解决了。但是更根本的问题是,有多少个船主肯签约?科斯在文中提到了船主联合申请的步骤,但究竟有多少船主会在申请上签名?船主的签名只是帮助灯塔建造者向政府申请特许权,而特许权被批准之后,不签字的船主也要交费,在这种情况下,又会遇到收费的困难。因此,张五常教授指出,在灯塔的例子中,收费困难有两种,而包括科斯在内的许多经济学家都将两者混淆起来。第一种就是船主否认从灯塔中受益,从而不愿付费。这类收费的困难不太大,因为船只进入港口在航线上显然是要经过灯塔的,否认是不容易办到的。只是对于经过有灯塔的航线但未进入港口的船才与这种收费困难。当然这种情况不多,因而第一种收费的困难并不重要。第二种困难是“搭便车”,就是承认从灯塔中受益,但不肯付费。对于这一困难,科斯没有提供解决的办法。张五常教授的主要证据就是政府给予私营灯塔一个专卖权(Patent),这意味着每一艘船只要使用灯塔都必须交付费用。这种专卖权就好像向发明者授予专利权一样,本质上

公共物品理论对中国的影响

作为西方经济学的热门理论之一,公共物品理论近20年来对我国政府的职能定位和民生政策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但由于该理论自身的混乱和谬误,其影响基本是负面的。 一、公共物品理论的“中国共识”及其谬误 自1919年瑞典经济学家林达尔最先使用公共物品的概念以来,对于公共物品的内涵和外延,西方学者之间不仅少有共识,而且分歧越来越大。有学者梳理了西方经济学家们用作描述公共物品特性的概念,共有十三种之多。还有学者认为:物品只有“公共供给”和“私人供给”之分,而无所谓“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之分。公共物品理论本身的众说纷纭,必然导致在实际应用中的混乱不堪。例如,同样依据公共物品理论,伦敦经济学院的巴尔教授就认为教育不是公共物品,而美国的巴罗教授则认为教育是纯粹的公共物品,也有人认为教育是优效型物品,还有人认为教育是准公共物品,更有人认为教育是纯粹的私人物品。 与西方经济学名家对公共物品概念的见仁见智不同,我国学界对公共物品的内涵却有着惊人的共识――在绝大多数国内论者的眼中,尤其是在国内的各类教科书中,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既是公共物品的必要条件,也是公共物品的充分条件。笔者将这种“共识”称为公共物品理论的“中国共识”,并将以“中国共识”为代表的、根据物品的客观属性来判断其是否属于公共物品的理论称为传统公共物品理论。公共物品理论的“中国共识”的谬误,表现为如下两点: 1.没有什么物品具备所谓“消费上的非竞争性” 所谓消费上的非竞争性,是指物品不会因为增加一个消费者而减少其他消费者的消费,或者不会因为增加一个消费者而增加该物品的供给成本,即所谓的边际成本为零。实际上,随着人类消费能力的增强,地球上的任何有形物品有其最终的消费限度。以人类目前的疯狂程度,突破地球上任何有形物品的消费限度都轻而易举。而一旦突破了物品的消费限度,也就意味着每增加一个消费者,就会减少其他消费者的消费,这就产生了消费上的竞争性。显然,地球上没有任何一种有形物品――无论是自然物还是人工物――具备所谓消费上的非竞争性。 同时,任何服务都是若干种有形物品的组合或配置。由于这些有形物品不具备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基于这些有形物品的组合或配置所形成的服务也就不具备消费上的非竞争性。比如国防――学者眼中最完美的公共物品――不过是兵力、武器装备、空间及其他战备物资的组合或配置,既然兵力、武器装备、空间及其他战备物资都不具备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国防在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又从何谈起呢? 2.没有什么物品具备所谓“消费上的非排他性” 消费上的非排他性,是指物品一旦提供出来,就无法排除那些不付费的人来消费,包括客观上无法排除和因成本过高而不值得排除,即所谓的不能排除“搭便车”者。 实际上,能否排除不付费者消费,取决于人类的排他性技术和成本/效益的考量。从技术上说,人类有两套排他性技术在平行发展:第一套是识别不付费者并阻止其消费的技术,第二套是识别消费者并对其强制收费的技术。从这两套技术目前的发展状况看,对于任何有形物品和服务,国家都能够做到排除不付费的人消费,只要国家想这样做。这就是说,任何物品和服务都具备消费上的排他性。由此可见,作为物品客观属性的所谓消费上的非排他性,根本就不存在。

第二章 财政支出理论与内容

第二章财政支出理论与内容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财政补贴以()和企业亏损补贴为主要项目,且每年反映在国家预算上仅有这两项补贴。 A、生活补贴 B、现金补贴 C、实物补贴 D、价格补贴 2、按照财政补贴的(),财政补贴可分为价格补贴、企业亏损补贴、外贸补贴、房租补贴、职工生活补贴、财政贴息及减免税收等。 A、环节 B、经济性质 C、项目和形式 D、内容 3、目前在我国财政预算管理中,作为冲减财政收入的财政补贴项目是()。 A、企业亏损补贴 B、价格补贴 C、职工生活补贴 D、财政贴息 4、纵观世界各国的经验,财政农业投资范围要有明确界定,主要投资于以()为核心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农村教育和培训等方面。 A、水利 B、土地 C、农业生产工具 D、农业机械 5、下列支出项目中,属于创造性支出的是()。 A、司法支出 B、行政支出 C、国防支出 D、文教支出 6、关于可控性支出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是柔性较小的支出 B、是弹性较大的支出 C、是刚性很强的支出 D、是弹性较小的支出 7、我国财政支出的结构以()设想的原理为基础。 A、凯恩斯 B、萨缪尔森 C、马克思 D、马歇尔 8、.按()对财政支出进行分类,可以揭示财政支出的去向及其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A、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分类

B、财政支出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分类 C、财政支出的目的性分类 D、财政支出的受益范围分类 9、以下属于瓦格纳的政府活动扩张法则观点的是()。 A、政府职能不断扩大以及政府活动持续增加导致公共支出增长 B、政府所征得的税收收入必然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政府支出随之上升 C、公共支出逐步转向以教育、保健和社会福利为主的支出结构,使公共支出增长速度加快 D、公共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偏低导致其规模越来越大,其支出水平越来越高 10、“公共收入增长导致论”认为,()决定了公共收入水平。 A、公民所容忍的税收水平 B、经济发展水平 C、GDP增长率 D、经济发展所处阶段 11、在对财政支出规模的增长趋势解释中,“公共收入和公共支出总是同步增长的”是()的观点。 A、瓦格纳 B、皮考克和魏斯曼 C、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 D、弗里德曼 12、由于某项目的建设致使相关产品价格上升或下降,从而使某些单位或个人增加或减少了收入,由此发生的成本效益称为()。 A、实际成本、效益 B、金融成本、效益 C、直接成本、效益 D、间接成本、效益 13、根据“公共劳务”收费法,对繁华地段的机动车停车收费应采取的政策是()。 A、免费 B、平价政策 C、高价政策 D、低价政策 14、某地区电力供应不足,严重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为增加当地的电力供应,政府筹措了一笔资金欲投资建立发电厂,该发电厂有多种方案可供选择。政府应该通过()来确定选择哪个方案合适。 A、“成本—效益”分析法 B、最低费用选择法 C、“公共劳务”收费法 D、公共定价法 15、当政府的购买性支出增加时,对经济产生的影响是()。 A、企业利润率下降 B、市场价格水平下降 C、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上升 D、生产紧缩

公共行政学 第二章 政府职能自测 答案

题目1 题干 公共行政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 选择一项: 正确答案 正确答案是:政府职能 题目2 题干 政府为公众服务的服务性特点首先表现在其()上。 选择一项: 正确答案 正确答案是:非营利性 题目3 题干 我国于1998年又进行了机构改革,改革后的国务院原40个部门减为()。选择一项: 正确答案 正确答案是:29 题目4 题干 政府只是充当“守夜人”的角色,也就是“夜警察”的角色的时期是()。 选择一项: 正确答案 正确答案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题目5 政府由“守夜人”变成“社会主宰者”的时期是()。 选择一项: 正确答案 正确答案是: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标记题目 信息文本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18分。漏选按比例得分,多项错选不得分)题目6 要正确地界定政府职能,必须正确地处理()的关系,同时也必须考虑到社会的发展程度和政治民主的发展的水平。 选择一项或多项: 正确答案 : 政府与市场, 政府与社会, 政府与公民, 政府与社会组织 题目7 政府职能特点是()。 选择一项或多项: 正确: 普遍性, 不可替代性, 服务性, 系统性, 强制性 题目8 马克思认为政府的基本职能有两种,即()。 选择一项或多项: 正确:政治统治职能, 组织职能, 社会管理职能 题目9 从现代社会和各国政府行政实践来看,政府的基本职能可以分为()。 选择一项或多项: 正确答案 : 政治职能, 文化职能, 社会职能, 经济职能 题目10 市场失效主要表现在()。 选择一项或多项: 正确答案 : 市场垄断和专制价格, 外部性问题, 公共物品的提供, 无知和非理性, 不平等问题 题目11

第三章 西方财政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西方财政的基本理论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各个时期财政学理论主要学派的观点等内容。 本章重点和难点:各个时期财政学理论的主要主张。 第一节宏观财政理论综述 第二节公共选择理论 第一节宏观财政理论综述 (一)古典宏观财政理论 (二)凯恩斯学派的宏观财政理论 (三)理性预期学派的宏观财政理论 (四)供给学派的宏观财政理论 (一)古典宏观财政理论 1.重商主义财政理论 2.古典主义财政理论 3.新古典主义财政理论 1.重商主义财政理论 重商主义财政理论主张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这一观点主要体现在政府的对外贸易政策上。重商主义主张限制金银币出口,实行高额关税,贸易壁垒,限制竞争,利用财政政策来干预经济的。 2.古典主义财政理论 以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派主张“自由竞争、自由放任”、反对一切干预的自由主义思想。认为政府在市场经济中仅充当“守夜人、夜警察”的角色,“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古典经济学派在宏观财政政策上主张财政收支平衡,反对赤字。 1.亚当.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财政学说 亚当.斯密1776年《国富论》,产生了财政学。亚当.斯密——“财政学之父” 反对国家干预经济、反对提高税收、反对举借公债。 2.大卫.李嘉图对斯密财政学说的补充 李嘉图认为,任何赋税都来源于利润、地租或其他形式收入,主张实行负担最轻的税收。他所提出的税收理论被后人称为赋税转嫁论,给后来财政理论中的税种设置、收入分配理论研究提供了研究模式。此外,他反对财政补贴。 配第、穆勒、萨伊等古典经济学代表人物,都反对国家干预。认为“廉价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国家的财政支出不具生产性,应尽量减少,提倡减税、反对发行公债、反对实行财政补贴。 3.新古典主义财政理论 二十世纪初期,以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教授马歇尔和庇古为代表的传统庸俗经济学又被称为(第一代)“新古典经济学派” (Neoclassical Economics)。他们认为供给可以自动创造需求,资本主义经济有自然趋于充分就业均衡的倾向,因此宏观经济不需要政府干预。(二)凯恩斯学派的宏观财政理论 凯恩斯反对古典经济理论充分就业假定,认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使得消费的增加

《财政学》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二章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问题

第二章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问题 复习与思考 1. 用图线表示说明公共物品的市场均衡问题。 答:关于资源最优配置的市场原则是否适用于公共物品的生产和消费的问题,是研究公共物品时需要解决的一个前提问题。有些学者认为,如果已知公共物品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 线,就可以根据供求分析法得出公共物品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于是公共物品的生产问题 就会像私人物品一样迎刃而解。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从经济学的学习可知,个人需求的市场需求曲线是将同一市场的所有个人需求曲线水平相加得出,而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则不同。由于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所有个人对公共物品愿意支付的价格等于每个个人愿意支付的价格的总和,因此,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不是像私人物品市场需求曲线那样通过水平相加求得,而是通过垂直相加求得,如图2—1所示,di, d2, d3是公共物品的个人需求曲线,D是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 公共物品的市场供给曲线可以用生产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曲线来表示,如图2—1中的S曲线,公共物品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公共物品的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图中的均衡产量Q是社会有限资源下所提供的公共物品的产量,价格P等于边际成本。 Q数毘 图2-1 公共物品市场需求曲线和市场均衡 但是,有些学者认为,公共物品的市场均衡分析并没有实际应用意义。因为,公共物品的需求曲线是立足于许多不可能存在的假设条件,其中假设条件之一是消费者能够准确地说 明其对公共物品价格和需求量的关系,而这一假设显然不符合事实。事实上,公共物品的消 费者说不出自己对公共物品的需求价格,而且都想免费搭车享用公共物品。因此,公共物品的市场均衡是一个特殊问题,不可能通过市场上的个人决策方式来决定,必须寻求决定公共物品提供的特殊方式。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学者提出了成本-效益分析法,通过效益与成本的比较来选定和评估经济建设项目。特别是在公共物品占社会产品的比重明显升高之后, 又提出公共选择理论,探索通过改进政治决策来优化公共物品的配置效率。有关这方面的问题将在本章的第二、三节做专门的介绍。 2. 一般来说,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请解释其理由? 答: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而不能由市场来提供,这是由市场运行机制和政府运 行机制的不同所决定的。 其一,市场是通过买卖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在市场上,谁有钱就可以购买商品或享用服 务,钱多多买,钱少少买,无钱就不能买。总之,市场买卖要求利益边界的精确性。而公共物品的享用一般是不可以分割的,无法个量化。

第四讲 公共物品理论

第四讲公共物品(public goods)理论 一.什么是公共物品 1.纯(pure)公共物品与非纯(impure)公共物品 (1)纯公共物品是指(消费上)具有(完全)非竞争性(non-rivalry)与(完全)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的商品。(完全)非竞争性是指每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总是为零,这意味着它可以同时容纳任意多的消费者;(完全)非排他性是指阻止消费者搭便车行为的成本无限大。如果物品的消费具有完全竞争性与完全排他性(即排他成本总是为零),则称之为纯私人物品。显然,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严格意义上的纯公共物品,现实世界中的物品位于纯公共物品与纯私人物品之间。 (2)非纯公共物品是指在一定范围内(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的商品。非纯公共物品虽然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消费上的非竞争性,但一旦超过某个临界点,随着使用者的不断增加,每个消费者从该物品获得的效用将下降,即消费开始具有竞争性,经济学称这种现象为拥挤(congestion),而纯公共物品是不会有拥挤现象的,所以,经济学又称之为可拥挤公共物品(congestible)。某些非纯公共物品的排他成本尽管不是零,但也并不高,即具有较强的排他性,经济学称之为俱乐部产品。 2.对公共物品的进一步理解 (1)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private public)的标准就看消费是否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即是否有必要排他及是否可能排他。非竞争性实际上意味着从资源配置效率角度看不应该、没有必要排他;非排他性实际上意味着不能够排他性。排他性既与技术条件有关,也与法律制度有关,公共物品强调的是与技术特性有关的排他性。 (2)公共物品不等于公有物品,私人物品不等于私有物品;物品不一定都是有形的。 (3)公共物品与搭便车问题: A搭便车:从物品的消费中获益而不付费的现象。搭便车问题在公共物品中最为严重。 B最早对搭便车问题进行讨论的人是休谟;wicksell对公共财政中的搭便车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 特别注明:以下对公共物品的讨论以纯公共物品为例,因为纯公共物品的研究结论可以很任意地推广到非纯公共物品。 二.如何确定(纯)公共物品的最优供给水平——萨缪尔森条件(samuelson condition)1.萨缪尔森在1954年第一个研究了公共物品的帕累托最优供给条件,并于次年给出了简明的图形解释。 2.假设社会只有两种物品,一种是纯公共物品x,一种是纯私人物品y;假设社会有I个

第3章_公共物品理论

第3章_公共物品理论 第3章公共物品或服务一、公共品的特征和类型 1,公共品的特征 * 2,公共品的类型 1)公共品与私人品划分的标准* 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程度 2)公共品的类型* 第3章公共物品或服务 二、纯公共品的需求分析 11>.私人品的需求分析* 2.纯公共品的需求分析* 3.纯公共品的配置效率分析 * 市场提供:无效率(个体理性) 合作提供:可实现有效供给(集体理性) 第3章公共物品或服务 三、纯公共品的供给 1.自愿捐献或成本共同分担供给公共品* 2.林达尔均衡理论* 均衡条件难以满足* 3. 搭便车问题* 4.现有的解决办法及局限 办法:政府强制性融资(税收) 局限:可能存在政府失灵 * 5.公共品的生产* 公共品很难通过市场得到有效供给

第3章公共物品或服务 四、准公共品 1. 准公共品的概念及类型* 2.准公共品的供给 (1)拥挤性公共产品:政府融资为主,但要收费 (2)俱乐部式公共产品:私人提供,政府补贴* 3.案例分析: (1) 教育应界定为什么产品?* (1) 田亮事件* 案例分析 2002年冬天的一个早晨,某市6>110指挥中心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说,他是一个工人,因前一天晚上加班太累,不想起床,但肚子饿了,指挥中心能否派 一辆警车帮他代买早点,并到家门口。 考虑到公安部曾经许愿:有事找110,有困难找警察。该市110指挥中心最后还是派警察帮这位工人买了一份早点。此事经媒体披露后,市民议论纷纷。有人认为,这件事体现出警察与人民之间的深厚感情;也有人说,警察这样做是不务正业。 请根据公共经济学的知识评析警察的这一行为。 本章结束 谢谢~ 公共品的特征* 效用的不可分性: 社会成员共同分享,共同受益,共同消费。如国防,外交。 受益的非排他性:

微观经济学第四章课后练习答案

1、什么是欲望和效用?马斯洛把人的欲望分为哪五个层次?效用和使用价值的关系。 答:1)欲望是一种缺乏的感觉与求得满足的愿望。这也就是说,欲望是不足之感与求足之愿的统一,两者缺一都不能称为欲望。2)效用是从消费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3)马斯洛把人的欲望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基本生理的需要,这是人类最基本的欲望;第二,安全的需要;第三,归属和爱的需要;第四,尊重的需要,这是人更高层次的社会需要;第五,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人最高层次的欲望。 2、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它们各采用何种分析方法? 答:1)基数效用论基本观点是:效用是可以用计量并加总求和的,效用的大小是可以用基数(1,2,3…)来表示,正如长度单位可以用米来表示一样。2)序数效用论是为了弥补基数效用论的缺点而提出来的另一种研究消费者行为的理论。其基本观点是:效用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无法计量,也不能加总求和,只能表示出满足程度的高低与顺序,因此,效用只能用序数(第一、第二、第三…)来表示。3)基数效用论采用的是边际效用分析法;序数效用论采用的是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3、什么叫“边际”?总效用和边际效用的关系如何? 答:1)边际的含义是增量,指自变量增加1单位所引起的因变量的增加量。2)总效用是指从消费一定量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总满足程度;边际效用是指某种物品的消费量每增加1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消费量变动做引起的效用的变动即位边际效用。当边际效用为正数时,总效用是增加的;但边际效用为零时,总效用达到最大;当边际效用为负数时,总效用减少。 4、什么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效用为什么递减? 答:1)随着消费者对某种物品消费量的增加,他从该物品连续增加的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这就被称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2)认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成立的学派,用两个理由来支持他们的论断。一是从人的生理和心理的角度来进行解释,认为随着相同消费品的连续增加,从每一单位消费品中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和对重复刺激的反应程度是递减的。二是从商品的多用途的角度来进行解释,认为消费者总是将第一单位的消费品用在最重要的用途上,第二单位的消费品用在次重要的用途上,如此等等。这样,消费品的边际效用,就随消费品的用途重要性的递减而递减。 5、分析消费者均衡的基本假设有哪些?用公式表示消费者均衡的条件。 答:1)它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在既定收入条件下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消费者均衡是指在既定收入和各种商品价格的限制下选购一定数量的各种商品,以达到最满意的程度,称为消费者均衡。消费者均衡是消费者使为理论的核心。假设条件:消费者的偏好既定、消费者的收入既定、物品的价格既定。2)消费者均衡的条件可写为:Px*Qx+Py*Qy=M MUx/Px=MUy/Py=Mum 6、什么是消费者剩余?如何运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消费者剩余解释需求定理? 答:1)消费者愿意对某物品所支付的价格与他实际支付的价格的差额就是消费者剩余。2)如果消费者收入是固定的,那么每一货币给他带来的效用是相等的,那么他对某一商品愿意付出的价格就以所获得的效用为准,如果某一商品给消费者带来的边际效用大,那么他就愿意付出较高的价格,反之则付出较低的价格。随着购买的商品数量越多,该商品的边际效用就越低,消费者愿意付出的价格就越低。因此价格与需求量成反比。 7、什么是无差异曲线?无差异曲线有什么特征? 答:1)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组合给消费者所带来的效用完全相同的一条曲线。2)特征:第一,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其斜率为负值。第二,在同一平面图上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第三,在同一平面图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第四,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凸向原点的线。 8、什么是边际替代率?边际替代率为什么递减?无差异曲线为什么凸向原点? 答:1)边际替代率是消费者在保持相同的效用时,减少的一种商品的消费量与增加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之比。2)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就是边际替代率,边际替代率递减的原因是,随着X商品的增加,它的边际效用在递减;随着Y 商品的减少,它的边际效用在递增。3)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是因为边际替代率递减。

第二章 公共物品的供给方式与均衡分析

第二章公共产品的供给方式与均衡分析 第一节关于公共产品的基本理论 一、什么是公共产品 纯粹的公共产品定义是萨缪尔森给出的,他于1954年11月发表了《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一文,其中给出了公共产品的定义,认为纯粹的公共产品是指每个人消费这种产品不会导致别人对该产品消费的减少。该定义表明,公共产品是不同于公共所有的资源的,如草原、石油等。 Public Goods 有多种译法,“公共产品、公共产品、公共品、共用品”。纯粹的公共产品,是指那种提供给全社会成员共同享用的而且不具有消费竞争性和受益排他性的产品或服务。相比较之下,纯粹的私人产品,是指那种只提供给为其付款的个人或厂商享用的,并且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在受益上把未付款的个人或厂商排除在受益范围之外的产品或服务。 二、公共产品的基本特性 (一)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效用的不可分割性—萨缪尔森的描述 对私人产品:X=∑Xi ;对公共产品:X=Xi 说明了相较于私人产品而言,公共产品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non-divisibility):公共产品是向整个社会提供,共同收益和联合消费的,其效用为整个社会成员所共同,而不能将其分割为若干部分,分别归属于某些个人或厂商使用。 (二)公共产品的两个基本特征 虽然萨缪尔森在这里没有明确提出公共产品的两个特征: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但通过逻辑推理,我们可以发现实际上这一概念包含了这两个特征 首先,公共产品定义的数学等式说明了定义中的这种产品只要被提供,则每个人对该产品的消费等于该产品的供给总量,既然每个人对该产品的消费都等于其总量,说明各人的消费互不影响,增加消费者对这一产品的消费的边际社会成本为零,从而对该种产品的消费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 其次,从公共产品定义的数学等式也能逻辑地推导出公共产品的第二个基本特征—受益的非排他性。从其数学等式可以看出,既然每个人都能消费整个的这种产品,说明只要愿意(有时甚至就算消费者不愿意也必须消费总量的这种产品,例如国防),每个人都有权不被排除在受益范围之外,某一公共产品一旦被提供,则所有社会成员都可以同时享受同样质量和数量的公共产品,一部分人对该公共产品的享受不能将其他人排除在外,也就是说排除其他人对该产品的享受或者技术上不可行,或者虽然技术上可行,但排他成本非常高。 1.受益的非排他性 指公共产品一旦提供给某个人,就不可能阻止其他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或者要想禁止其他人消费这种产品至少要付出高昂代价,如国防。也可以说,公共产品或服务不能因为拒绝付款的个人或厂商而停止,任何人也都不能用拒绝付款的办法来把自己所不喜欢的公共产品或服务排除在其享用范围之外。 纯粹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主要是由两方面的原因决定的:一是纯粹公共产品大都是那种在技术上不易排斥众多受益者的产品,如国防等。二是某些公共产品在技术上虽然排他,但派他的成本十分昂贵,以致经济上不可行。 2.消费的非竞争性 指这类产品可以联合消费,而且在其效用覆盖区域内任何消费者对公共产品的消费都不影响他人的利益,也不影响整个社会的利益。包括两种含义: 1.边际生产成本为零:指原有的消费者在已有的公共产品数量下,新增加消费者引起该公共产品的边际生产成本为零,如灯塔,国防。 2.边际拥挤成本为零:在拥挤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一种成本的时候,若在一定的消费量已下,并不存在任何拥挤现象,即可认为边际拥挤成本为0。如不拥挤的桥梁。 需要说明的是:公共产品的边际生产成本和边际拥挤成本都为零也就是说每个消费者的消费都不影响其他消费者的消费数量和质量,这种产品或服务不但是共同消费的,而且也不存在消费中的拥挤现象。但事实上,因消费者增加但带给供给方的生产成本为零并不能说明其边际社会成本为零。比如高速公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