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湘方言

湘方言

湘方言
湘方言

普通话中的动词重叠比较丰富。

动词重叠

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1)单音节动词以VV式重叠,如“看看”、“玩玩”;2) 一般双音节动词以V1V2V1V2式重叠,如“运动运动”、“研究研究”;3)动宾式双音节动词多以AAB式重叠,如“唱唱歌”、“跳

跳舞”;此外,动词重叠式中间嵌入“了”和“一”,形成“V 了V”、“V —V”和“V 了一V”等变体形式,也可视为动词重叠式。

普通话中表示短时态或尝试态意义的动词重叠式,在湘方言中多采用“V下、V—下、V下子、V个、V—个、V个看、V —家伙”等形式来表示。

一、湘方言动词重叠的结构形式

(一)VXV 式

在某些湘方言中,动词VV式重叠中可以插入一个“啊个”构成“V啊个V”式,从方言系属上看,它们多属于湘语娄邵片。?其中的“啊个”有不同的语音变体,一些方言著作记为“啊箇、呀口私呀略”等,“个”有时候可以省略,省略“个”后就形成“V啊V”式, 这在普通话中也是比较常见的。

2. “V嘎V”式

这种重叠式主要分布于湘语辰激片,如溆浦话中这类重叠式非常

丰富。

(二)XVYV 式

湘方言中的XVYV式动词重叠式主要有“连VYV”和“XV子V”等具体形式。

这类重叠式在娄邵片湘语中较为常见。其中的“连”还有一定的

词汇意义,为该重叠式表示动作的连续反复提供语义基础,Y多为“递”(有的方言著作记作“地”),个别地方(如冷水江)为“是”,大抵

只是起到衬音的作用。

2. "XV 子V”式

这种重叠式主要见于长沙、益阳等地湘语中。从构成上看,其中

的X多为带有歴义色彩的单音节形容词性或副词性语素,与具有[+

自主]、[+持续]语义特征的单音节动作动词或心理动词组合成XV式

的双音节偏正式动词,然后再部分重叠动词并嵌入中缀“子”。

(三)VXVY式

这种重叠式主要见于新化、冷水江等地的娄邵片湘语中,主要包

括“V山V里”和“V的V里”等具体形式。其中的动词多为具有[+ 自主]、[+持续]语义特征的单音节动词,“山”、“的”、“里”等的意

义己经虚化。

VVV式

这是单音节动词的多叠式。这种重叠式表示动作行为的持续反

复,多带有责备、抱怨等主观语用色彩。在表达强烈的责备语气时,

偶尔也可以重叠更多次,但以三叠为常态。

二、湘方言动词重叠的共同语法特征

1.主要作谓语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湘方言中的动词重叠式最主要的句法功

能是充当谓语,这里不再赘述。

2.不能带宾语

湘方言中,不管是上述哪一类重叠式,动词一经重叠以后就不再

能够带宾语。

3.不能带补语

普通话和汉语北方方言中,动词重叠式后面不能带补语,例如不

说“*吃吃饱、*煮煮烂、*坐坐直”等,这几已成为汉语语法学界和

方言学界的共识。但在南方方言(包括闽语、吴语、粤语、徽语和部分西南官话)中,动词重叠与补语成分可以和谐共现。湘方言中,

动词重叠以后也不能带结果补语、可能补语、程度补语、趋向补语、数量补语等各类补语性成分。

湘方言中的形容词重叠

结构形式

一、单纯型重叠

湘方言中,属于单纯型重叠的形容词重叠式不多,主要是AB式双音节形容词的AABB式分体重叠和ABAB式整体重叠。

(一)分体重叠AABB式

AABB式是普通话中双音节形容词最为常见的重叠形式之一。严

格说来,它包括“重叠式”和“叠结式”两类,前者如“干干净净、

高高兴兴”之类,是在AB式基式上运用重叠手段形成的,后者如“花花绿绿、婆婆妈妈”之类,没有AB式基式,而是由两个重叠成分组

合而成的。普通话中常见的形容词AABB式重叠在湘方言各点也广泛使用,此外,湘方言中还有许多不见于普通话的AABB式重叠。

(二)整体重叠ABAB式

1. “前加式”

这种情况可以称为“前加式”,其前一语素A意义比较虚灵,一

般无具体的词汇意义,只表示后一语素的程度很高,语源不明,多用

同音字代替,且具有定位性,符合词缀的特点,可以认为是状态形容

词的构词前缀?;后一语素为单音节形容词性语素,整个状态形容词

的整体意思相当于普通话的“很A”。它们在湘方言中的使用频率非常高,是湘方言形容词最为重要的程度表达手段之一。湘方言各点中的这类AB式状态形容词大多可以重叠为ABAB式。

2. “后补式”

我们观察到,湘方言AB式状态形容词还存在另一种情况,可以

称为“后补式”,其前一语素为单音节形容词性语素,后一语素无具体的词汇意义,只补充说明前一语素的程度很高,其整体意思也相当

于普通话的“很A”。“后补式”状态形容词在湘方言中使用得不如“前加式”那么广泛,而且多强制性要求与“啦、哩、了”等后附成分一

起使用。

二、扩展型重叠

(一)ABAC式重叠

单音节形容词的ABAC式重叠主要是“呆

头呆脑、毛手毛脚、贼眉贼眼、粗声粗气”之类,这在湘方言各点中

都可以见到。

(二)BACA式重叠

BACA式与ABAC式相类似,可以看作是四字格习惯用语,只是它

们当中两个相同成分的位置不同,这里附带讨论。这种“重叠形式”

在湘方言中使用得并不普遍,其类推性更加有限。

三、加缀型重叠

“加缀型重叠”,是除重叠成分以外还包含有附加成分的不完全

重叠式,是重叠和附加两种语法手段综合作用的结果。这是湘方言形容词最主要的重叠形式,按照重叠和附缀的性质,又可以分为单纯加缀型重叠和扩展加缀型重叠两个小类。

(一)单纯加缀型重叠

“单纯加缀型重叠”指的是在形容词的单纯重叠式后附加词缀性

成分形成的重叠式。湘方言中,单音节形容词单纯重叠一般不能超过两次,二叠式后面多要附加后缀性成分,构成AAX式或AAXY式。(二)扩展加缀型重叠

“扩展加缀型重叠”,指的是在某个基式进行部分重叠后附加词

缀性成分的重叠式。根据扩展的方向,这种类型又包括前扩展加缀型

重叠和后扩展加缀型重叠两个小类。

1.前扩展加缀型重叠

湘方言形容词重叠式属于这一小类的主要有“AXAB”式和“AABX”式,其中“AXAB”式又有“A里AB”式和“A打AB”式两种具体形式。

I. “A 里AB”式

这种重叠式多是AB式双音节形容词重叠前一个音节后,再插入

中缀性成分“里”构成的?,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为“A里A气”的形

式。湘方言各点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这类形容词重叠式。

II. “A 打AB”式

这种重叠式多是在AB式双音节形容词重叠前一个音节后,再插

入中缀性成分“打”构成的,它们在湘方言中使用得并不普遍,如益

阳话的“慢打慢细”、“摸打摸细”、“零打零细”、“勻打勾实”、“拍打拍实”,邵阳话的“零打零碎”、“老打老实”,新化话的“稳打稳重”等,都是屈指可数的。

III. “AABX,,式

这种重叠式多是由带后缀的“前加式”状态形容词重叠前一个音

节后构成的,它们主要见于邵阳、新化、激浦等地湘方言中。

2.后扩展加缀型重叠

属于这一类的重叠式主要有“ABBX”式、“AB巴B”式和“AB子B”式等几种形式,其中前两式在湘方言各点中使用得较为普遍,“AB 子B”式则只在少数湘方言中使用。

I . “ABBX”式

这种重叠式多是由带后缀的“后补式”状态形容词ABX重叠后一

音节构成的,属于形容词的重叠式。

II. “AB 巴B”式

在某些湘方言中,“前加式”的AB式双音节状态形容词往往可以

在重叠其中的形容词性语素后,再嵌入中缀“巴”,形成“AB巴B”式。

湘方言中还较为普遍地存在一种“FA巴A”式,它们的句法语义

功能与上述“AB巴B”式相差无几,不同的是,其中的F多为意义较为实在的、表示程度的副词性语素,如“蛮、好、很、多、懂、死、显、老”等?,A多为单音节性质形容词性语素。

III. “AB 子B”式

这种重叠式是在偏正式双音节形容词或短语的基础上重叠其中

的形容词性成分后,再嵌入中缀“子”形成的。它们主要见于长沙、益阳等地湘语中。

(三)特殊加缀型重叠

除了以上两种加缀型重叠以外,某些湘方言中还存在一些包含有

词缀性成分的不完全重叠式,它们既不是单纯型重叠的加缀式,也不是在对某个基式进行部分重叠后附加词缀性成分,我们把它们统称为“特殊加缀型重叠”。

1.嵌入叠音中缀的AXXB式

这一式是在“前加式”的AB式双音节状态形容词中间嵌入一个

双音节的叠音成分而形成的,以加强AB式形容词的程度。

2.单音形容词的AXAY式重叠

这一式主要见于新化话中,是由同一个单音节形容词性语素和两

个词缀性成分构成的四字格形式,形容词性语素占据第一、三音节的

位置,两个词缀性成分分别占据第二、四音节的位置。根据词缀性成

分的不同,又有“AM_A屋”、“A个A脑”、“A的A里”、“A山A里”等几种具体形式。

东北方言常用词语的演变(初稿)

东北方言常用词语的演变 绪论 方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多数方言的形成,是由于封闭、阻隔、交流不畅、语言发展不同步的原因。每个地方的方言在经过了历史的洗礼后都会有所变化,经济在变化,生活环境在变化,地方方言也会有所变化。有的地方语音的变化比较大,比如吴方言,“随着时代的变化,经济的发展,语音在近年来发生了更多变化,即使是没有受过专门语音训练的苏州人,也能较明显感受到苏州新老派方言发音的区别。”东北方言作为北方方言的一种,简洁、生动、形象,富于节奏感,这与东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十分吻合。 东北方言与普通话的语音差距比较小,普通人能够通过语调感受到区别。人们可以比较容易通过语调判断出说话者是东北人。30~40年代的老人与我们80年代后的年轻人用词上就有很大的差距。一个纯粹的并且受普通话影响不大的南方老人,几乎是很难听懂东北的老年人所说的他们那个年代的东北方言;相反,如果听六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以后的人说话就会很容易了解说话者所要表达的意思。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就是80年代后的年轻人已经把很多古老的比较生僻的地方方言中的日常生活用语自觉地排斥了。不过语音方面并没有多大的变化。 “词汇和词义的发展是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现实现象的认识的变化紧密联系着的。”日常生活词汇的变化,在东北方言中最明显。不同类的词汇变化是不同的,变化的方式也有很多种。东北方言的变化方式也可以从五个方面进行归纳:词语用法的扩大或缩小;意义的扩大或缩小;词语的消亡;新生的词;词义的转移。 随着东北俗文化的推广,东北小品频频出镜,这也让各个地方的人熟悉了东北方言。但是很多人只是能从语调和句调中听出东北方言的特点,如果从历史经济学角度研究,东北方言的日常词汇经过了时代的变迁,变化尤其明显。词汇的变化以60年代左右的人为一个过渡,他们既用三四十年代使用过的词,也掌握很多新生于八十年代以后的流行语,他们的词汇是一个新与旧的混合。很多词已经逐渐消失,这些词大部分都是表现一些日常用品和具体实物的词语,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在不断更新换代,有些已经被淘汰,比如:巴锯子、电匣子、柪子等,这些事物的淘汰使得相应的词也随之消失。新的科技也引进了新的生活用品,比如:电脑、空调、手机等等。新事物的产生,也伴随地产生了大量的新词。旧词的消亡和新词的产生在东北方言词汇变化中是最为明显的现象。 “词义的演变是指形式不变,而意义发生了变化。词义是和词的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的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现实现象的变化自然会引起词义的变化。”东北方言的演变也与这个大方向相同:一是城市里面的语言,影响了乡下方言。城市的发展较农村快,接触的新生事物也相对较多。语言的流通性很大,更新换代的频率也比农村要高;二是经济发展地区的流行语影响了城市语言。一般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快,其生活中的新生事物就会很多,这样就会带动一个地方词汇的更新。三是受了普通话的影响。

中国七大方言概述

汉语汉字——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之一 语言是文化的基石,一切文化活动首先都是一种语言交流。因此,语言的世界深不可测,它的内部积淀着整个民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历史与现实。 一、汉字的起源及发展 汉字是记载汉语的符号,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汉字是中国古代先民的杰出创造,至尽已有6000年的历史。《易·系辞》下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以书契。”结绳记事的传说,还见于 许多先秦古籍,表明结绳确实曾是先民用来记事的方法,但后来则将之 线条化,遂演变为文字。传说黄帝的史官仓颉作书。汉代许慎的《说文 解字序》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 观鸟兽之文,与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垂宪象。 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 见鸟兽踢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这段话说明了造字之 源为八卦与结绳,至黄帝时,始由仓颉创具规模。其实,最初的文字, 决不可能出于一时一人之手,它是在漫长的岁月里由为数众多的人通过 劳动和生活实践共同创造的。仓颉虽不必肯定是唯一创造文字的人,但 至少从中也反映了早在4000年前已经使用汉字的史实。经过不断改进到 商代,汉字已经比较完善和确定。今天出土的卜辞中的甲骨文和青铜器 上的铭文(金文)就是绝好的证明。后来,又经过大篆、小篆、隶书、 楷书、行书、草书几个阶段,到汉、晋时期,汉字遂完全成熟和定型。 因为汉字有一个方型结构,所以汉字的书写、篆刻成为一门艺术,书法、篆刻。 书法形式:甲骨文、金文、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二、汉字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 第一、汉字记载了中华民族的文明成果,在保存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功绩卓著;第二、汉字对于中国十分复杂的方言具有规范作用, 从而对语言的统一具有促进作用;第三、汉字对于增强中华民族 的凝聚力,维系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统一,产生了并且 继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 多民族聚居,方言方语极其复杂多样,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很 不平衡的国家里,如果没有汉字加以维系,中国在几千年间能够 如此统一和发展,恐怕是不可想象的。秦始皇统一中国,“车同轨, 书同文,行同伦”,文字、文化统一。 三、汉字的构造方法——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提出“六书”

兰州方言

语言 *经典兰州话* 1 走,个个子里佛话走。 2 我把你两头子捏住踏到响炮子里。 3 你们才组滴逮滴很那。 4 西关5毛 5 不敢到外面岂,阿乌子把你吃捣呢。 6 组撒哩杀,组撒哩杀,哪的鬼把哪的人害起杀。 7 尕地个,倒个汤. 8 柴大妈的儿子,闲球娃的外甥。 9 产是一帮半蔫汉满。 10 练手们,来,瓶子提上老吹到. 11 非屋里地尕妈赶紧领上老过。 12 佛佛子,子子子。 13 亮活得很那。 14 瓦渣滓开沟子,一锤子地买卖。 15 瓦不上光印那。 16 阿卜子哥,两亿,姑舅,挑担们 17 熬药,我地娃这门醒藤地。 18 你看你来个杭客样子杀!看着你我都着气这说不成哪,还爹伴这踏蛋儿泥。 19 肥? 邮递员。 20 脏手手不老挖蛋糕。

21 蔫处处地个坏。 22 你个孜孜子,抓住老告饶,纺开老扫毛,家个个子悄悄的楚哈起~ 23 训迪,家鼻子新干净老浪起吧 24 沙沙,资时地很呐。 25 世界是东西的,东西是动弹的,东西是有哈富的,哈富是可以挖抓的 26 苯送!航客! 27 养老一河滩地石头母一个是压菜地 28 扎手,挖到。 29 急地个萨沙,将一等。 30 掘坏唠,把人柴哈唠。 31 家起啥,再不唠胡佛。 32 虽锅子上老碗架子,光知道高地,不知道搔地. 33 你们破烦死老 34 萨是调调灰?撒是渥索? 35 捕捞木着你绷上个褐墨眼镜子就试着自己是褐社会地 36 我把你朝头一个甩席子捣着毛四里呢 37 癞蛤蟆跳姜窝子,行着挨锤锤子呢 38 雁滩的婆娘操的番瓜的心 39 来老来求子,不来老算求子,事情多求子,看你地求样子. 40 城吓里地字泥,将缸里地肥,把哈屎地沟子,吃哈蒜地嘴 41 家对老杀,再不老姿屋 42 你怂子子子不好好滴学,将来吃屎都么人给你把给。 43 车佛门上发把戏,哈唬把屎滴着呢。

论文—浅谈方言与语言习得的关系

浅谈方言与语言习得的关系 摘要:语言是用声音来表现人们相互之间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动作的。人类语言既有其共同的规律,又根据民族、地区、国家的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但是,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方言繁杂,有着自己的特征,人们在交际中用不规范语言交谈极不方便。而普通话是我国规范的现代民族共同语,是全国通用的语言。普通话作为人类思维、交际的工具,具有基础作用。所以要大力推广和普及普通话,推进语言的规范化、标准化,这是是保证社会协调运转的必要条件。 方言不仅是承载信息的工具,而且还是负载情感文化的纽带。方言是一种交际功能受到地区限制、其发展未达到标准化的语言变体。它通常与地域密切相关。文章首先对我国语言学界关于“语言习得”理论的争议予以解析,然后分析了方言对于语言习得的影响,并提出几点建议。笔者认为,只有重视方言对语言习得的影响,才能实现真正的跨际文化交流。 关键词:语言方言?? 语言习得?? 意义

语言是用声音来表现人们相互之间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动作的。人类语言既有其共同的规律,又根据民族、地区、国家的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语言的亲缘性极其强烈,任何民族、地区、国家的语言对自身而言可称为主体语言或母语;反之,则称为客体语言或外语。一般情况下,人类对母语的掌握是习得而来的,也就是说在母语的自然环境中无意识地学成的,而对外语来说则是学来的,即在特定的学习环境中有意识地学成的。 方言是一种交际功能受到地区限制、其发展未达到标准化的语言变体。它通常与地域密切相关,例如居住在中国东南部的人们操着南方方言,而北部人则操着带有儿化音的北方口音。但大多数情况下,相邻地区的地域方言较为相近。方言对语言习得到底会产生哪些影响呢?鉴于语言学界对“语言习得”理论的争论颇多,所以笔者认为深入解析语言习得对研究方言对语言习得的影响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解析语言习得 按照《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词典》(2000年版)的定义,语言习得(language acquisition)是一个人语言的学习和发展。母语或第一语言的学习称为“第一语言习得”,第二语言或外语的学习称为“第二语言习得”。“习得”这一术语通常比学习更为可取,因为后一术语有时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连在一起。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和应用语言学家研究语言习得,是为了了解语言学习所运用的方法,指出发展过程中的阶段并更好地了解语言的本质。采用的方法包括对语

湖南省的方言分布

湖南省的方言分布,总体上可以分为湘语区、赣语区、西南官话区三种。其中,湘语是湖南省使用人口最多的方言。 如图所示,将湖南大致分为东、中、西、南4个部分,则中部属于湘语区,东部属于赣语区,西部、南部属于西南官话区。 湘语区内部,可以进一步分为新湘语区、老湘语区两部分。新湘语分布于湘语区的东部,以长沙话为代表;老湘语分布于湘语区的西部,以娄底话为代表。 湘语的具体分布: 湘语(新湘语长沙话、老湘语娄底话),又称湘方言或湖南话,属汉藏语系汉语的一个语支,是生活在湘江流域及其支系一带湖湘民系使用的主要语言。湘语主要分布于湖南中部,处在赣语和西南官话的包围中。东北及东线主要为赣语:宜浏片,吉茶片,耒资片,西北、西、南分别是西南官话的常鹤片(也称为湘北片),以吉首怀化为中心的湘西片,以及以蓝山,嘉禾为中心的湘南片,这一片与广西北部的桂林连成一体。 现代湘语的使用者主要分布在湖南省的中部地区,主要的湘语城市包括长沙,株洲,湘潭,益阳,岳阳,衡阳,娄底,邵阳等。2008年统计约为3600万人口,占汉族人口的5%左右。湘语也由于历史或移民的原因,在陕西南部,安徽南部,广西东北部,四川以及贵州局部地区亦有分布。湘语主要以长沙话和双峰话为代表,但其它各片皆有特色。 湘语分区比较复杂,特别是对于过渡方言的处理。按照历史上形成的时间,大致可以分为老湘语、新湘语两部分;老湘语以娄底话为代表,新湘语以长沙话为代表。1987年出版的《中国语言地图集》根据各地湘语的湘语和特征,分为三片“长益片、娄邵片、吉溆片”,这是也最有代表性的湘语分区之一。鲍厚星教授与陈晖教授在《湖南省的汉语方言》对于湘语的分区进行的调整,将长益片、娄邵片和吉溆片细分增加至5片,衡州片从长益片中析出,吉溆片改名为辰溆片,并将湘南土话和原属于娄邵片的祁阳,祁阳归为永全片。 按五分的划分方式,湘语区可以大致分为:长益片、娄邵片、衡州片、辰溆片、永全片。其中,以长益片、娄邵片的分布最广。 主要的湘语城市有:

东北方言常用词汇集锦

东北方言常用词汇集锦 方言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方言,它传承千年,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下面是XX 方言大全栏目收集到的东北方言常用词汇集锦,希望能够帮助你去了解更多的地区文化特色,认识方言蕴含的文化艺术。 语言,作为一种文化和传承文化的载体,博大精深。东北方言更是绚烂多彩。富于传情达意,展现东北人民彪悍、热情、开朗的性格,可以说东北话就是东北人性格的一种外在展现。今天,先列举一些比较常用的东北方言词汇,供各位鉴赏和学习,将来在到东北旅游,也就不需要翻译啦。昨天还有朋友说,除了照片以外什么都没看懂,这回不要紧了,有以下词汇垫底,再多的东北话也能看懂和听懂啦。 四级东北话词汇: 1,喇子:塑料水桶 2,喂得罗:下小上大的水桶 3,棒槌:人参,引申指能力差的人。 4,苞米:玉米 5,被垛:几床被垛在一起 6,哈喇:肉和油变质称

7,砬子:陡峭的石头山 8,喝咧:唱歌 9,喇忽:遇事疏忽 10,列巴:面包 11,母们:我们 12,那嘎哒:那个地方 13,干哈:干啥 14,稀罕:喜欢 15,贼:非常和特别,很 16,犊子:混蛋 17,扯犊子:闲扯、不干正经事 18,埋汰:脏 19,的瑟:不务正业或臭美XX免费论文大全20,整个浪儿:全部 21,随份子:随礼,随人情 22,松明子:含松脂的木柈儿 23,水筲:雪花铁做的上下一样粗的水桶24,双棒儿:双胞胎 25,甩剂子:发脾气 26,上外头:上厕所 27,上赶着:主动 28,善茬子:指软柔可欺的人

29,傻得呵的:痴呆的样子 30,傻拉吧唧:傻拉吧登,憨傻,痴呆 31,扫帚疙瘩:磨残的扫帚 32,赛脸:小孩不听话,给点阳光就灿烂。越不让干什么,就越干什么 33,隔路:泛指人的个性强,不愿与人交流,不合群。34,得瑟:泛指人不稳重,做事爱出风头。 35,胳应:讨厌 36,嘎咕:泛指做事与与众不同。 37,小嘎:就是指十多岁的小孩。38,半拉子:未成年的劳动力,只能顶八个成年人。 39,假假咕咕:不实在,辜负了别人的热情。40,图鄙:被骗或被耍了,还不知道,有有被人卖了还帮人家数钱的意思。 41,玻凌儿盖:膝盖 42,做喔:立刻 43,麻溜:快点 44,扒拉:用手或工具挪开物体。拨弄45,挠啃:泛指很久没有沾油水,或相关的东西。46,得意:喜欢。 47,掰扯:理论、研究,分析,计算,说道理48,白唬:就是说不着边际的话,能说,通常指能瞎说49,备不住:有可能,也许 50,刺挠:身上痒。

方言:方言-概述,方言-中国方言 七大方言

方言:方言-概述,方言-中国方言七大方言方言:方言-概述,方言-中国方言七大 方言 话题:七大方言主要表现风俗习惯方言 地方语言,最简单的定义就是指一个特定地理区域中某种语言的变体。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对所谓的语言和方言进行定义时,无论是采用社会语言学者相互理解性的判别标准,或者是历史语言学者历史发展关系的判别标准,我们都无可避免地会碰到相当程度的任意性和困难性。因此,多数人同意,在实际操作上,判别语言和方言的标准往往是政治性的,如果某种语言完成标准化的程序,我们通常将其称之为语言;如果某种语言没有完成这个程序,则我们通常将其称为方言本质上可以被视为是一种非标准化方言。七大方言_方言 -概述方言方言是语言的变体,根据性质,方言可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全方言民语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而在地域上的反映。社会方言是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因为在职业、阶层、年龄、性别、文化教养等方面的社 会差异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变体。[https://www.doczj.com/doc/9e4548695.html,]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的异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二者的相同点:第一,都是语言分化的结果,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的体现;第二,都没有全民性特点,社会方言通行于某个阶层,地域方言通行于某个地域,当然,就地域而言,地域方言在一定的范围内是有一定的全民性的;第三,都要使用全民语言的材料构成。汉藏语族(Sino-Tibetan) 汉语系(Sinitic) 北语群北语(Mandarin)【汉族、回族】〔中国台湾省〕晋语(Jin)【汉族】〔中国〕Dungan【回族】〔Kyrghyzstan〕客赣语群赣语(Gan)【汉族】〔中国江西省〕客语(Hakka)【汉族、畲族】〔中国台湾省、福建省、广东省,江西省〕

甘肃方言

甘肃是一个欠发达的西部省份,由于历史的原因,不同地区形成了代表着特定语言环境和思维方式的方言。方言的产生,丰富了语言多样性,但同时方言间的隔阂也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不便。特别是当前甘肃各地方言众多的现状与政治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极不适应,严重影响到了社会交际。为此推广普通话规范语言文字已成为当务之急。早在2000年10月31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以法律的形式对我国的推普工作进行了规范。但就目前推普工作的进展情况来看并不理想,很多认识和见解及工作方法并不利于推普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前不久在甘肃也曾开展了推广普通话系列宣传周活动,但效果不明显。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人们缺乏对方言和普通话差异性的认识,在教育教学、媒体宣传等方面没有侧重点和针对性,缺乏通俗明了的宣传手段,难以实现普通话与方言的不断融合,达到方言在语音、词汇等方面逐渐向普通话靠拢的目的。因此,明确甘肃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差异,已成为推广普通话规范语言文字的基础性工作。本人作为一名文字工作者,在工作实践中,对甘肃方言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着重就甘肃方言与普通话的一些显著差异谈一点自己的认识。 甘肃方言从属于北方方言的西北次方言。在生产生活中,各地又分化产生出了各自的方言,大致可以分为六个方言区,分别是甘南地区方言、临夏地区方言、天水张家川方言、河西地区方言、平凉地区方言、兰州地区方言。这些方言虽然都属于甘肃方言的范畴,但从各方言代表点的情况看,其内部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且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和规律性。甘肃方言与普通话相比,既有相似性,又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在语音上的差异表现得最为突出。 语音上的差异 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语音上(即口语方面),甘肃方言也不例外,它在声母、韵母、音调三个方面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一、声母 甘肃方言的声母与普通话的声母有着较大的差别,主要有以下几点: 1、零声母字比普通话少。 普通话四呼中都有零声母字。尽管实际发音时,这些零声母音节开头常带有一定的摩擦,但这种摩擦音比较轻微,有时明显,有时不太明显,所以声母位置是个“虚位”。 甘肃方言将普通话的一部分零声母字读成了有辅音声母的字。大致情况如下:①不少地方将开口呼零声母字前加上了声母n或ng。例如:“安”、“挨”、“傲”、“恩”、“欧”等字,在甘肃临夏、平凉、庆阳等地加上了n声母,而在定西、天水、武都等地则加上了ng声母。还有其他特殊情况,如甘谷人读“爱”、“额”等字,前边加上g声母,兰州人在读“饿”字时加上了v(唇齿浊擦音)声母。②合口呼零声母字,如“我”、“文”、“屋”、“歪”、“忘”、“翁”等字,几乎在甘肃所有地区都将音节开头的音读作唇齿浊擦音v。 2、舌尖鼻音与边音混读。 普通话中舌尖浊鼻音n与舌尖浊边音l,二者发音部位相同,都是舌尖与上齿龈形成阻碍,但发音方法有别。n是气流振动声带后从鼻腔流出,l是气流振动声带后从舌头两边流出。甘肃方言中这两个声母有混读现象。大体上分为两类情况:①全部混读。如兰州话中n、l是两个自由变体,“男、农、怒、牛”与“兰、龙、路、刘”两组的声母n和l随便读,不受条件限制,没有辨别意义的作用。②部分相混。如定西、天水等地,这两个声母在与齐齿呼韵母相拼合时,分而不混,加“牛”、“刘”不相混;其他情况下相混。其中大都是将n声母字读作l声母字,如定西话、天水话等。也有将l声母字读作n声母字的情况,如武都话。 3、zh组声母读音比较特殊。 普通话以舌尖后音zh、ch、sh、r为声母的字,在甘肃方言中的读音比较复杂。可以归为两大类。①甘肃不少地区,如定西、天水、武都、平凉、庆阳、酒泉等地,将—部分zh、ch、sh声母的开口呼韵母字,读作相应的z、c、s声母的字。如将“枝”、“抄”、“是”的声母分别读成z、c、s。但“知”、“超”、“世”等字的声母仍读作zh、ch、sh。②zh组的合口呼韵母字,在甘肃方言中读音纷杂而特殊。例如,“猪”、“出”、“书”、“如”这4个字的声母,在张掖话中分别读作g、k、f、v。在定西、天水、武都等地则把前三个字的声母分别读作舌叶音[t∫、t∫…、∫]。 4、普通话j组声母的—部分字在甘肃方言中读作z组或g组声母字。

周口方言论文关于方言的论文

周口方言论文关于方言的论文 周口方言儿化初探 摘要:周口方言和普通话一样都存在着儿化现象。本文采用归纳、对比和调查的方法,从常用儿话词语、儿化的特点、作用三个方面对周口方言的儿化现象做了初步的描写和分析。周口方言儿化词语的作用和普通话类似,但在常用儿化词语、儿化的特点上却有自身的特点。 关键词:周口方言儿化特点作用 周口位于河南省中东部,其方言属于中原官话的一种次方言,周口方言和多数北方方言都有儿化现象。在周口方言里哪些词语可以儿化?周口方言里的儿化有什么样的特点和作用?我们以周口市川汇区为调查点,从其儿化词语、儿化的特点和作用这三方面对周口方言的儿化现象做一个初步的描写和分析。 一、周口方言儿化词语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把周口方言中可以儿化的词语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部分地名可以儿化 八里湾儿、三里庄儿、吴集儿、槐寺儿、刘庄店儿等。 (二)部分人名、动物名、植物名可以儿化 小孩名:蛋儿蛋儿、壮儿壮儿、胖儿胖儿、胖墩儿、妮儿妮儿、妞儿妞儿等。

大人名:王三儿、爱莲儿、安民儿、李芬儿、王艳儿等。 动物名:蛐儿蛐儿、虫蚁儿(鸟)、小牛雀儿(麻雀)、明明虫儿(萤火虫)等。 植物名:豆儿豆儿、落生儿(花生)等。 (三)一些称谓、称呼词语可以儿化 称谓:大大儿(大娘)、婶儿(叔母)、妗儿妗儿(舅母)、孙女儿、侄儿、侄女儿、外甥儿、外甥女儿、老岳儿(岳父)、一条杠儿(连襟)等。 称呼:小孩儿、光肚儿孩儿(裸体小孩)、头生儿(指老大)、暮生儿(遗腹子)、老\小两口儿、老头儿(指老年男性)、老婆儿(指老年妇女)、伴儿、老胖儿、阴阳先儿、老师儿(师傅)、八成儿(傻子)、小低个儿、小眼儿眯、官儿、演员儿、名人儿、败家子儿、光棍儿条子、外\内八脚儿等。 (四)表示人体和人体部位的某些词语可以儿化 个儿(身高)、后脑勺儿、额勒盖儿(额头)、头发辫儿、小仁儿(瞳仁)、黑眼珠儿、肿眼泡儿、双眼皮儿、薄嘴唇儿、包包儿(乳房)、胳肢窝儿、嗓门儿、小鸡儿\小鸡儿鸡儿(特指小男孩生殖器)、不拉盖儿(膝盖)、汗毛眼儿等。 (五)一些时间、地点、方位词可以儿化 时间词:三十儿(除夕)、破儿五(正月初五)、清明儿、十来一儿(农历十月初一)、今个儿\今儿(今天)、夜个儿\夜儿(昨天)、前

湖南各地方言分布(附图)

湖南各地方言分布(附图) (2011-03-29 14:51:44) 转载▼ 一、湘北方言: 1、常德方言(北方语系-西南官话):流行于流传在今洞庭湖沅水、澧水流域,属于与现代普通话十分接近的北方方言区。细分起来,又可分为:常德话、津市话(澧州话)、 张家界话、湘西话等。常德话影响较广,波及益阳的沅江和南县、岳阳的华容,但内部差异较小,可以自由交流。常德方言与湖北荆州的南部县市(监利、公安、洪湖等地)方言为一个支脉,同属江汉平原音。常德方言的特点在于平实委婉,有亲和力。 2、岳阳方言(湘语、赣语、西南官话):岳阳主城区和临湘路北、云溪区以及华容县紧靠长江洞庭的地带为第一区,具有西南官话、湘语、赣语等多重特征;岳阳县和临湘路南为第二区,是湘语、赣语的交叉地带;平江县大部分地区和汨罗市东北部为赣语区,保留了很强的古语特点;汨罗、湘阴则是典型的新湘语区,与益阳、长沙话相似。岳阳方言内部差异较大,五里不同音,其中东部地区,与鄂东南山区方

言相仿,同湖北赤壁、通城、崇阳(湘赣方言区)等地方言十分接近。岳阳方言的特点在于字字铿锵,升调较多。 3、张家界方言(北方语系-西南官话):张家界与常德同属于西南官话区。流行张家界话的地区包括张家界市及其周边地区(石门西部和西南部,临澧西部)。张家界话儿化音较重,接近于贵州、重庆、四川等地的方言,整体上,官话区内部差异较小,可以自由交流。 4、益阳方言(湘语-新湘语):益阳话属于湘方言-长益片-益沅小片区,与长沙话相近,但保留了一些独特的特征。益阳话可以定义为:周边地区与益阳可通话,同时又具备古浊声母边音化的湘语。典型的益阳方言区包括沅江、桃江及益阳市区。新湘语内部差异较小,益阳话与其他新湘语地区方言,可以自由交流。 二、湘中方言: 1、长沙方言(湘语-新湘语):长沙话是新湘语的代表,新湘语主要流行于长沙和湘北,受官话方言和赣方言的影响比较大。长沙话一般指长沙城区和长沙县、望城县大部所使用的语言(而且长沙县和望城县方言与城区方言略有区别)。至于宁乡县和浏阳市的方言则与市区差异较大,其中浏阳东部的方言还属于赣方言和客家方言,不能与长沙方言互通。长沙话的特点在于抑扬顿挫,语速较快。 2、湘潭方言(湘语-新湘语-老湘语):与长沙方言接近,

汉语方言八大语系

汉语方言八大语系(来自互联网) 在汉族中,因方言求同,而分为八大民系。即北方语、湘语、吴语、赣语、粤语(广府语),微语、闽南语(包括闽南、海南、潮州、雷州四种方语)闽北语和客家语八大方言语系。 一、北方语 习惯上称为“官话”。有东北官话、西北官话、晋话、西南官话等。以北京话为代表,包括长江以北,镇江以上九江以下的沿江地带,四川、云南、贵州和湖北、湖南两省的西北部,广西北部一带,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70%以上。 二、吴方言 吴方言被誉为“吴侬细语”,以苏州话为代表(另一说以上海话为代表,以及经绍兴话为代表)。包括江苏省长江以南、镇江以东部份(镇江不在内)南通的一部分,浙江省大部份。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8.4%左右。 三、湘方言 以长沙话为代表,分布在湖南省大部份地区,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5%左右。 四、赣方言 以南昌话为代表,主要分布在江西省(东部沿江地带和南部除外)和湖北省东南一带,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2.4%左右。 五、客家方言 以广东梅县话为代表,主要分布在广东省东部、南部和北部,广西东南部,福建省西部,江西省南部,及湖南、四川的少数地区,南洋华侨也有一部分人说客家方言,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4%左右。 六、闽北方言 以福州话为代表,分布在福建省北部和台湾省的一部分,南洋华侨也有一部份人说闽北方言。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1.2%左右。 七、闽南方言 以厦门话为代表,分布在福建省南部,广东省东部和海南省的一部分,以及台湾省的大部分地区。南洋华侨也有不少人说闽南方言,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3%左右。 八、粤方言 以广州话为代表,分布在广东省大部分地区和广西东南部。港、澳同胞和南洋及其他一些国家的华侨,大多数都说粤方言,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5%左右。 九、越南方言 汉语共九大语系,其中一个语系在越南,属越南方言。 汉语系(如下图分布)

东北方言

东北方言 1个字 抠、嘎、黑、皮、骚、帮、胖、民、上、整、揍、弄、歪、瞒、脍、二、呛、银、贱(便宜)拽(拉) 2个字 嗯呐(行、可以)、咋地(怎么的)、噶哈(há)(干什么)、棉脑(棉袄)、栽子(种子)叫驴(公驴)、明个(明天)、鼓捣(弄)、噶拗、杠唧(叫真)、吗玲(蜻蜓)、夜个(之前)、撂下(放下)邀么(估计),幺幺(称重量)电炮(用拳击打,通常指脸)划拉(聚拢) 鼓求(弄)、噶咕(特殊)、犟咕(叫真)、嘘呼(吹牛)、倒嚼(反刍)、开壶(开张)、昨个(昨天)、出溜(溜达)、打鸣(鸡叫)、白呼(吹牛)、下奶(催奶)、 夜个、昨个(昨天)前个(前天)、锃亮(非常亮)、唠嗑(聊天)、忽悠(蒙骗)、吃咂(吃奶)、骒马(母马)、连桥(连襟)、一码(全是)、八瞎(撒谎)、悬乎(夸张)茅楼(厕所) 骚性(好色)、羽牛(母牛)、妯们(妯娌)、横是(可能是)、圈拢(拉拢)、邪呼(严重夸张)、操蛋(很差劲)、溜需(奉承)、唬弄(欺骗)、叫叫(用柳树皮做的管笛) 血呼(夸张)、牛子(阴茎)、懒子(阴囊)、埋汰(脏)、老盯(经常)、欠儿蹬(多事)、咋整(怎么办)、打栏()、养汉(女偷情)、当腰(中间)、夹生(半生不熟)、晃常(有时)

咋地(怎样)、反群、连裆(狗性交)、守铺、喀拉(不好)、盯吧(总是.一直)、坐地(马上、当时)、白扯(白费)、鸡尖(鸡屁股)、鸡吧(阴茎)、噶答(水痘)、人家(别人、自己) 瘪子(稻谷里面没有粮食)、立马(马上)、隔叽(挠身体上的敏感部位让你发笑)、扯蛋(瞎说、干闲事)、开腚(擦屁股)、走道(走路)、糨子(浆糊)、自个儿(自己)、约么(估计)、磨叽(絮叨) 拉巴(提拔,帮助)、拉疤(粗糙)、伐送(出殡)、黄了(没成,泡汤了)、破闷(猜谜)、霸道(厉害)、拔干(大便干燥)、汆稀(拉稀)、寻思(想)、反蹬(反胃) 上货(进货)、上该(上街)、得瑟(折腾)、刺挠(痒痒)、诡道(诡计多端)、渍扭(不利索)、叨登(倒卖、连续动作)、带劲(有型)、够戗(没把握)、旮旯(偏僻狭窄)、嚼兴(敏感)、洋火(火柴)、瞎虻(牛虻)、捋管(手淫)、糗了(发霉)、稀罕(喜欢)、顺甜(味道甜)、老脍(女老伴)、当街(大街)、尿兴(厉害,特殊)、撩骚(挑衅)嚎唠(叫唤)、梏咚(蔫吧坏)、蔫吧(没精神.内向) 哧、遢拉(拖鞋,趿拉着脚)、噶气、皱吧(不平整)、挂掌(给牲畜上铁 掌)、出蓼、坷趁(难看)、吧唧(形容嘴张合的声音)、咋唬(吵嚷)、麻爪(吓呆了)、拨拉(拨动)、撒嘛(东张西望)、白瞎(浪费)齁咸(特别咸)候候了(吃咸了) 3个字

七大方言分别是指

七大方言分别是指官话、赣语、吴语、湘语、粤语、闽语、客家话。也有人把中国汉语划为八大方言、九大方言。其实,我们所说的“八大方言”、“九大方言”都是指汉族方言,如果加上少数民族的语言,中国的方言还可以划得更多、更细。如八大方言就,把闽方言分成了两种不同的方言,闽南话和闽东话。 中国七大方言 ?粤语?赣语?北方话?闽语?吴语?客家方言?湘语 目录 官话 赣语 粤语 吴语 闽语 湘语 客家话 展开 官话 赣语 粤语 吴语 闽语 湘语 客家话 展开 编辑本段官话 概述 以北京话为标准,中国大陆使用人数超过70%,通行于中国北方地区各省区,贵州、四川、云南以及华中地区的部分县市。 分布情况 (1)华北方言,通行于京津两市及东北三省,河北、山东及河南(除信阳地区)六省。其中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方言最接近北京话。 (2)西北方言,通行于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宁夏一部分、青海一部分及新疆等六省一区。

(3)西南方言,通行于四川、贵州、云南重庆三省一市及湖北大部分。湖南、广西北部边沿地区。 (4)江淮方言,俗称下江官话,通行于长江、淮河中下游,包括湖北、安徽、江苏、江西部分沿江地区。 此外,晋语在山西大部以及陕西北部、河北西部及南部、河南北部、内蒙古中西部使用,以太原话为代表,有入声韵。其白读系统与典型的官话截然不同。有不少学者将其归于官话,有人认为应当独立,不过晋语与其它官话的差别比起闽语中相邻两县甚至两镇的差别都甚小。 编辑本段赣语 概述 赣语又称江右语,是汉藏语系汉语族下的一门声调语言,为中国日常生活中主要运用的汉语七大方言之一,主要通行于江西大部、湖南东部、湖北东南部、安徽西南部和福建的西北部等地区,是该些地区事实上的公用语。使用赣语的人口在6000万,约占中国人口的6%左右,世界排第三十位。 起源 赣语历史悠久,其源头可追溯到吴城文化,江西在上古时期曾经有过“干越国”和“艾国”等非华夏族国家。史载干越国在春秋时期为吴国所灭,其中心地带可能位于今余干一带,而艾国则位于今修水、武宁一带,后其被楚国并吞。至春秋时代,江西地方经常被称为“吴头楚尾”,是因为江西曾迭为吴、楚、越的争雄之地。公元前473年越灭吴,公元前306年楚灭越。处于“吴头楚尾”的江西和各方都有大量关系,而赣语中至今依旧保存著一些很有特色、很常用的古吴语和古楚语词的积淀,西汉扬雄在其著作《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中,提到“南楚”方言达85次,其中单言“南楚”、不并引其他地名有42次,提到“南楚之外”、“南楚之南”10次。而《史记·货殖列传》中则注明道:“衡山、九江、豫章、长沙,是南楚也。”同时,《方言》中提及的吴越、吴杨越、吴楚等地亦被认为包括江西的部分地区,该时期的江西话[span]是似吴类楚的一种独具特色、有别于周畿雅言的语言。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南下。据《淮南子·人间训》所载:“其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用来对付当时福建的东越与广东的南越的两支军队给江西带来了部分的中原人。 汉高帝初年(公元前202年),汉朝在江西设置豫章郡(赣江原称豫章江,因此而得名),郡治南昌,下辖十八县,管辖区域遍布今江西四方。豫章郡人口由西元2年的将士35万余人猛增至公元140年的167万余人,净增近132万人。在当时中国一百多个郡中,豫章郡的人口名次由53位跃居第四位。在扬州的六个郡中,由第五位跃居第一位。当时,扬州总人口的

兰州的韵味

兰州的韵味 在中国版图的中心,镶嵌着一座优雅而古老的名城——兰州。漫步在兰州的街头,处处能感受到这座古老城市的独特韵味。 好听易懂的兰州话 兰州人与外地人交流基本上都能讲普通话,讲兰州方言者很少,因此游客在兰州基本上没有交流的困难。不过,要是碰见兰州的老人或街头商贩,你仍能听到字正腔圆的兰州话。 兰州话比较容易听懂。兰州的礼貌用语别具特色。见了老人喊“爷”,见了中年喊“姑舅”,同龄人不相识,则喊一声“师傅”,能表示亲昵、尊敬之意,因此如果有和您差不多年纪的人叫您师傅,您可别以为把您叫老了。漫步在兰州街头,随处都可听见那好听易懂的兰州话,给繁华的城市平添了一种色彩和韵味。 别具韵味的街道 兰州的美食街、商业街、时尚街等多是经过多年的积淀而形成的,它记载了兰州人的生活印记,有一种自然天成的韵味,就连被称为“兰州酒吧街”的甘南路,也显得亲切自然,丝毫感受不到刻意雕琢的痕迹。兰州人给自己城市的街道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和韵味,这些街道也更能映射出兰州人的风俗民情。遍布大街小巷的当然要数牛肉面馆了,兰州人的“家常便饭”便是牛肉面。美食飘香的农民巷,张掖路步行街,四十里黄河风情线······这诸多别具韵味的街道,赋予这座城市无穷的魅力。 不知疲倦的水车 大自然钟灵毓秀,以鬼斧神工创造了锦绣山河。在西北腹地,气势磅礴的黄河笔走龙蛇,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默默地书写着春秋;而点缀在黄河岸边的一轮轮水车,又为这条古老的河流平添了无限的韵味。 勤劳、智慧的祖辈们研制的黄河水车,犹如一位不知疲倦的汉子,千百年来挥动着有力的臂膀,把一串串盛满的水斗,举到十几米高的岸上,注入水槽,“哗哗”地汇成一股涓涓细流,顺着小渠,流入田地,滋润着禾苗,方便着岸边生活的人们。它传唱着一辈辈古老的民谣,它见证了黄河儿女前进的脚步。如今,黄河水车正以它独特的魅力和神韵吸引着国内外游人,被誉为我们兰州一带一张靓丽的名片。

关于徽州方言的研究与探讨(中文论文)

关于徽州方言的研究与探讨 摘要:徽州方言,是徽州人云游四海的一块抹不掉、洗不净的“胎记”,也 是体现徽州人精神性格的商品标识。多少年来,人们对这种陌生的语言成因及特点,进行过大量的调查研究,以求寻找到准确的答案,试图寻找其演变规律。但 这种至今仍充满活力的方言,总是让人难以捉摸,让人难以亲近。到过徽州的人,首先会被这“怪异”的方言古语所懵懂。这个似曾相识,又觉陌生的语言世界,撩给人们一个个不解之谜,也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惊奇诧异。本文在此,对徽州 方言进行研究和探讨,有助于客观地认识徽州方言的存在状态及其未来的某些走向,并提出了徽州方言保护的若干措施。 关键词:徽州方言;研究;探讨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on Huizhou dialect Abstract:The Huizhou dialect, is the Huizhou person wanders great-hearted one not to be able to erase, not to be able to clean “the birthmark”, is also manifests the Huizhou wor ldly person divine nature standard commodity marking. How many years, the people to this strange language origin and the characteristic, have conducted the massive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seeks in order to the accurate answer, catches the evolution rule, and discovered that the Huizhou population migration, the impact which and the change the social structure brings. But this kind still the vital dialect, always lets the human as deep as a well until now, lets the human be intimate with difficulty. Has been to Huizhou's person, first can by this “strange” dialect archaism ignorant. This seems to have met before, also thought that the strange language world, pulls up for the people each one relentless riddle, also has brought more surprised surprise to the people. This article here, conducts the research and the discussion to the Huizhou dialect, is helpful in knew objectively the Huizhou dialect the existence condition and future certain trends, and proposed Huizhou dialect protection certain measures. Key Words: Huizhou dialect;Research;Discussion

湖南方言

湖南方言 湖南方言 湖南方言,包括湘方言、西南官话、赣方言、客家方言,另外,还有湘南土话、乡话这一些尚未确定归属的方言。湖南是一个方言复杂的地区。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许多人既能说本民族语言,又能用汉语方言进行交际。湘方言(也叫湘语)是湖南省最具代表性的方言,在湖南省分布地域最广,它主要分布在湘江、资江流域的40个市县。在 湖南地区,湘方言使用的人口约3085万,占全国人口的3.2%。 湖南方言-分类及构成 湘方言又称湖南话或湖湘话。以长沙话为代表,分布在湖南省大部份地区。湘方言从内部语音差异上看,又有新湘语和老湘语的分别。老湘语广泛流行于湖南中部宁乡、衡阳等地,新湘语流行于长沙、株州等大中城市中。 湖南方言根据其内部差异,湘方言大致可以分为三片:1、 长益片:包括长沙、株洲、湘潭、宁乡、望城、湘阴、汨罗、益阳、沅江、桃江、南县,以及岳阳、安乡、安化、浏阳、平江等市县的部分地区,衡阳、衡东、衡南、衡山也可划入此片。该片方言的主要特点是古全浊声母今读塞音、塞擦音

时,无论平仄,一般读成不送气清音。2、娄邵片:包括娄底、双峰、湘乡、涟源、冷水江、新化、邵阳、邵东、新邵、武冈、新宁、城步、祁阳、祁东,以及安化、隆回、绥宁、洞口等县的部分地区。该片方言的主要特点是保留了较完整的浊音系统。湖南方言3、辰溪片:包括辰溪、泸溪、溆浦三县。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我们湖南不是每个地方都说湘语。西南官话是北方方言的分支。西南官话是湖南的第二大方言,主要分布在湘西、湘北和湘南。根据内部差异,大致可以将西南官话分为四片:1、常澧片:包括常德、汉寿、桃源、津市、临澧、澧县、石门、慈利、华容、以及安乡的大部分地区 2、吉永片:包括吉首、古丈、保靖、花垣、永顺、张家界、桑植、龙山、凤凰,以及沅陵大部分地区。 3、怀靖片:包括怀化、芷江、新晃、靖州、通道、洪市、洪区、会同、麻阳等地。 4、湘南片:包括永州、东安、双牌、新田、宁远、道县、蓝山、江永、江华、嘉禾、桂阳、临武、宜章、郴州、郴县。该片属双语区,共同交际语为西南官话,同时各地的土话并存。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湘东南的汝城、桂东,以及攸县、茶陵、平江等县的部分地区。 湖南方言-历史渊源湘语方言点主要集中在湘、资流域

广东方言的文化现象

广东方言的文化现象 人文学院 07中本(4)班 章欣欣 我国地大物博,民族混合,省份众多,因此各省各式各样的方言也成了祖国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粤语来说吧,已经拥有近三千年的历史了,在香港、广东省大部和广西东部、南部一直占主要地位。它在海外的影响长大,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外国人认识的中国话实际上就是广东话。这源于早年广东人最先到海外打天下,而美加、澳洲是最多华人的地方,广东话仍是当地华人的主要语言。尽管国家现已推广普通话,但是粤语在广东人的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交际工具。 粤语声调众多,音域宽广,朗读古诗特别上口和押运。其中入声,是粤语系的一大特色,同时也是古代汉语的特征。 古代诗歌,即使是非格律诗,也都十分重视入声的运用,因为入声“短促急疏藏”,运用得当,可使诗的节奏铿锵有力。汉乐府民歌《上邪》:“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中“竭”、“雪”、“绝”都是入声字,与诗中所表现的激烈情感配合得天衣无缝。又如曹植《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以及柳宗元的《江雪》、岳飞的《满江红》等,都是如此。 今天的普通话没有入声,用普通话诵读这些古诗,可能无法体会入声的艺术作用。同时,由于“入派三声”,原来的入声字很可能读为平声,这么一来,连区分平仄都成问题,传统诗词的音韵美必然大打折扣。在汉语各大方言中,只有粤语保存着一整套塞音韵尾,包括双唇塞音韵尾“p”、舌尖塞音韵尾“t”、舌根塞音韵尾“k”,也就完整地保存着古汉语的入声。传统诗词,尤其是上述押入声韵的诗词,可能只有用粤语吟诵,才能领略其中的韵味。正像儿化是北京话的标志一样,入声可以说是粤语的标志。而儿化是受到了北方游牧民族语言的影响,入声却是古代汉语音韵的保存。 除此之外,粤语还有另外一个特征,就是保留了大量的民间俚语,请看下面一段话:“阿妈话你哨牙好,哨牙可以刨西瓜,落雨可以遮下巴,饮茶可以隔茶渣,食也可以当刀叉,劈友都可以挡两下,你话哨牙系咪顶呱呱!” 通过以上可知,粤人在日常言语中喜欢掺进生动、幽默、谐趣的歇后语作为口头禅。这是方言不可忽略的文化现象之一。而事实也证明,语言不仅仅是“人类交际的重要工具”,而且全面地反映一个民族在思维模式、生産方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特有的精神,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爲一个民族的语言如此,作爲一个地域的方言也是如此。汉语有七大方言,它们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蕴涵深厚的文化积淀。 广东地方传统文化通常分为三大组成部分: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所依据的其实就是境内三大汉语方言。粤语不仅是广府地区人民的母语,而且是广东和整个岭南地区最大的汉语方言,它不仅蕴藏着广府地区的传统文化,而且保存着大量在中原一带已经消失了的传统文化。离开了粤语,广府乃至岭南地区许多文化品种便不复存在。因此,研究粤语,可以从民间俚语,俗语入手,因为它们直接反映了民间生活。 根据互联网的资料搜集,粤语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俗语,歇后语,为我们语言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以下列举一些常见的俗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