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湖南方言的分区

湖南方言的分区

湖南方言的分区
湖南方言的分区

如何绘制方言地图

如何绘制方言地图 摘要 关键词 一、回顾过往——方言地图绘制的历史 (回顾,背景、历史、发展) 方言地图是方言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方言地理学的重要内容。方言地图,顾名思义就是用地图的形式标示方言分布和方言特征的地理分布情况。 方言地理学(也称语言地理学),是通过方言调查和方言地图绘制的方法来研究语音、词法和语法等语言现象的地理分布、发展和演变规律的科学。方言地图的绘制也就随着方言地理学的兴起而应运而生。 方言地图是语言学中直观而又独特的研究方法之一,给语言学中许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依据。方言地图是语言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描写、展示和保存大面积地区、众多方言现象的面貌和分布状况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 1、外语方言地图 方言地理学研究起源于19世纪末的欧洲。自此以后,许多国家开始投入大量精力,调查、编写、出版了本国方言地图集。比如: 在德国,1876年,文克尔(Georg Wenker)开始

调查德国方言,1881年编制《德国语言地图》1册,发表德国北部和中部的6幅方言地图。1926年芮德(F.Wrede)编辑出版《德国语言地图集》6册。 在法国,1902-1914年和1920年,吉叶龙(Jules Giliron)编制出版由艾德蒙(Edmond Edmont)调查的《法国语言地图集》,包括650个地点,2000个词语。 在意大利,1928年雅博尔格(K.Jaberg)、裘德(J.Jud)编制出版的《意大利瑞士语言地图集》。 在欧美其他国家,也相继出版了大量的语言地图集,比如,著名社会语言学家拉波夫编制出版了《北美方言地图》。 在日本,1905年国语调查委员会发表《音韵分布图》29幅,1906年发表《口语法分布图》37幅。1930年,柳田国男发表著名的《蜗牛考》。1966-1974年,国立国语研究所编制出版《日本言语地图》6卷(1981-1985年重印),包括2400个地点,300幅地图。1989-1999年,国立国语研究所编制出版《方言文法全国地图》4卷(第5、6卷尚未出版),包括807个地点,267个项目,发音人均为1926年以前出生的男性老年人。 2.汉语方言地图

湖南省的方言分布

湖南省的方言分布,总体上可以分为湘语区、赣语区、西南官话区三种。其中,湘语是湖南省使用人口最多的方言。 如图所示,将湖南大致分为东、中、西、南4个部分,则中部属于湘语区,东部属于赣语区,西部、南部属于西南官话区。 湘语区内部,可以进一步分为新湘语区、老湘语区两部分。新湘语分布于湘语区的东部,以长沙话为代表;老湘语分布于湘语区的西部,以娄底话为代表。 湘语的具体分布: 湘语(新湘语长沙话、老湘语娄底话),又称湘方言或湖南话,属汉藏语系汉语的一个语支,是生活在湘江流域及其支系一带湖湘民系使用的主要语言。湘语主要分布于湖南中部,处在赣语和西南官话的包围中。东北及东线主要为赣语:宜浏片,吉茶片,耒资片,西北、西、南分别是西南官话的常鹤片(也称为湘北片),以吉首怀化为中心的湘西片,以及以蓝山,嘉禾为中心的湘南片,这一片与广西北部的桂林连成一体。 现代湘语的使用者主要分布在湖南省的中部地区,主要的湘语城市包括长沙,株洲,湘潭,益阳,岳阳,衡阳,娄底,邵阳等。2008年统计约为3600万人口,占汉族人口的5%左右。湘语也由于历史或移民的原因,在陕西南部,安徽南部,广西东北部,四川以及贵州局部地区亦有分布。湘语主要以长沙话和双峰话为代表,但其它各片皆有特色。 湘语分区比较复杂,特别是对于过渡方言的处理。按照历史上形成的时间,大致可以分为老湘语、新湘语两部分;老湘语以娄底话为代表,新湘语以长沙话为代表。1987年出版的《中国语言地图集》根据各地湘语的湘语和特征,分为三片“长益片、娄邵片、吉溆片”,这是也最有代表性的湘语分区之一。鲍厚星教授与陈晖教授在《湖南省的汉语方言》对于湘语的分区进行的调整,将长益片、娄邵片和吉溆片细分增加至5片,衡州片从长益片中析出,吉溆片改名为辰溆片,并将湘南土话和原属于娄邵片的祁阳,祁阳归为永全片。 按五分的划分方式,湘语区可以大致分为:长益片、娄邵片、衡州片、辰溆片、永全片。其中,以长益片、娄邵片的分布最广。 主要的湘语城市有:

山东方言

1、关于山东方言的分区 A: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李荣等主编)的最新汉语方言分区结果,山东一百多个县市的方言均属于官话大区(也叫北方方言)。参考古代清声母入声字和次浊声母入声字在今天各地的分化规律,山东各地方言又分别划归三个不同的官话小区:冀鲁官话、中原官话、胶辽官话。 冀鲁官话指通行于河北省、天津市以及山东省济南、聊城、德州、滨州、淄博、泰安等40余县市在内的方言。 中原官话指分布在河南省、陕西省、安徽北部、江苏北部及该省鲁南、鲁西南包括菏泽、济宁、枣庄、临沂等近30个县市在内的方言。 胶辽官话分布在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其中该省有青岛、烟台威海等40个县,大致相当于人们常说的“胶东方言”的范围。 B: 山东方言内部存在不少差异,这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各方面。钱增怡、高文达等学者根据各地方言特点,把山东话分成两个大区:西区、东区;四个小区:西齐区、西鲁区、东潍区、东莱区。 西区69个县市。其中 西齐小区42个县市:济南、历城、章丘、长清、平阴、济阳、沾化、利津、广饶、博兴、桓台、淄博、邹平、高青、滨州、无棣、乐陵、阳信、惠民、商河、泰安、莱芜、新泰、新汶、肥城、临邑、德州、陵县、平原、禹城、武城、齐河、夏津、临清、高塘、茌平、东阿、聊城、阳谷、梁山、莘县、冠县。 西鲁小区27个县市:临沂、郯城、苍山、费县、平邑、枣庄、滕州、微山、泗水、曲阜、邹城、宁阳、兖州、济宁、东平、汶上、郓城、巨野、嘉祥、金乡、成武、单县、鄄城、东明、菏泽、定陶、曹县。 东区40个县市。其中 东莱小区15个县市:威海、荣城、文登、乳山、烟台、牟平、海阳、长岛、蓬莱、龙口、福山、招远、栖霞、莱阳、莱西。 东潍小区25个县市:莱州、平度、即墨、青岛、崂山、胶州、高密、

湖南各地方言分布(附图)

湖南各地方言分布(附图) (2011-03-29 14:51:44) 转载▼ 一、湘北方言: 1、常德方言(北方语系-西南官话):流行于流传在今洞庭湖沅水、澧水流域,属于与现代普通话十分接近的北方方言区。细分起来,又可分为:常德话、津市话(澧州话)、 张家界话、湘西话等。常德话影响较广,波及益阳的沅江和南县、岳阳的华容,但内部差异较小,可以自由交流。常德方言与湖北荆州的南部县市(监利、公安、洪湖等地)方言为一个支脉,同属江汉平原音。常德方言的特点在于平实委婉,有亲和力。 2、岳阳方言(湘语、赣语、西南官话):岳阳主城区和临湘路北、云溪区以及华容县紧靠长江洞庭的地带为第一区,具有西南官话、湘语、赣语等多重特征;岳阳县和临湘路南为第二区,是湘语、赣语的交叉地带;平江县大部分地区和汨罗市东北部为赣语区,保留了很强的古语特点;汨罗、湘阴则是典型的新湘语区,与益阳、长沙话相似。岳阳方言内部差异较大,五里不同音,其中东部地区,与鄂东南山区方

言相仿,同湖北赤壁、通城、崇阳(湘赣方言区)等地方言十分接近。岳阳方言的特点在于字字铿锵,升调较多。 3、张家界方言(北方语系-西南官话):张家界与常德同属于西南官话区。流行张家界话的地区包括张家界市及其周边地区(石门西部和西南部,临澧西部)。张家界话儿化音较重,接近于贵州、重庆、四川等地的方言,整体上,官话区内部差异较小,可以自由交流。 4、益阳方言(湘语-新湘语):益阳话属于湘方言-长益片-益沅小片区,与长沙话相近,但保留了一些独特的特征。益阳话可以定义为:周边地区与益阳可通话,同时又具备古浊声母边音化的湘语。典型的益阳方言区包括沅江、桃江及益阳市区。新湘语内部差异较小,益阳话与其他新湘语地区方言,可以自由交流。 二、湘中方言: 1、长沙方言(湘语-新湘语):长沙话是新湘语的代表,新湘语主要流行于长沙和湘北,受官话方言和赣方言的影响比较大。长沙话一般指长沙城区和长沙县、望城县大部所使用的语言(而且长沙县和望城县方言与城区方言略有区别)。至于宁乡县和浏阳市的方言则与市区差异较大,其中浏阳东部的方言还属于赣方言和客家方言,不能与长沙方言互通。长沙话的特点在于抑扬顿挫,语速较快。 2、湘潭方言(湘语-新湘语-老湘语):与长沙方言接近,

山东临沂方言大全

218.26.171.* 【天时类】 ○太阳曰"日头"(ritou) ○彗星曰"扫出星" ○过午曰"晌午"(shangwen) ○下午曰"瞎晚儿" ○昨天曰"夜来" ○毛毛细雨曰"下雾露毛" 【人事类(身体附)】 ○得意忘形曰"恣的不行" ○肆意张扬曰"哧鳞" ○身心舒泰曰"福毯" ○郁闷不舒曰"懊头" ○小儿撒娇曰"发犏pian' ○讨好于人曰"舔拇" ○闯祸曰"作业" ○卖弄曰"翩弄"(pianlong) ○通奸曰"噶ga伙" ○手巧曰"巧妙" ○言人能吹曰"牛逼鼓子"

○言人举止轻佻曰"骚湖蛋" ○言人行为下流曰"污烂" ○故意曰"得为"(deiwei) ○博弈常输者曰"迷手",又曰"迷匠" ○小男孩曰"小小子儿"(xiaosaor) ○小女孩曰"小妮子" ○言人固执曰"犟劲头" ○言人曰"皮紧" ○言人傻曰"憨子" ○诱人入套曰"岔巴" ○饿曰"卧" ○脏曰"窝囊" "埋汰' ○嫌人脏曰"夷赖" "饿痒" ○议人短长曰"掣舌头拉板疼" ○私生子曰"私孩子" ○二人投缘曰"对撇子" ○嬉皮笑脸曰"没脸"(mulian) ○装束齐整曰"板正" "

○动作巧捷曰"俏chua"(后一字无汉字对应,乃"出","阿"二字连读) ○视物清楚曰"村良的" ○便溏曰"拉薄屎" ○鼻流清涕曰"淌鼻子 ○额头曰"耶楼盖" ○膝盖曰"各了稗子" ○光头曰"秃蛋子" ○光膀子曰"光肉儿" 拳头曰"屁捶" ○左撇子曰"左巴裂子" ○脚趾曰"脚拇丫" 【动作类】 ○动曰"故用" ○饮曰"哈" ○以筷夹菜曰"叨" ○置物于某处曰"稳" ○推曰"拥" ○两手或一手拽棍状物悬挂曰“打提di 溜” ○抡臂以掌心击之曰"呼" ○以拳击之曰"通"

小学常识拼音官话方言

官话方言 汉族的先民开始时人数很少,使用的汉语也比较单纯。后来由于社会的发展,居民逐渐向四周扩展,或者集体向远方迁移,或者跟异族人发生接触,汉语就逐渐地发生分化,产生了分布在不同地域上的方言。汉语方言分布区域辽阔,使用人口在9亿以上。 官话方言通称北方方言,即广义的北方话,一般所谓"大北方话"。在汉语各大方言中,官话方言有它突出的地位和影响。近1000年来,中国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从唐宋白话到元曲到明清小说,都是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创作的,再加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话通行地区从元代以来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高度集中的心脏地带,向来官场上办事交际,都使用北方话,因而有"官话"的名称。实际上它是汉语各方言区的人共同使用的交际语言,现在全国推行的普通话,就是在"官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通行地域官话方言通行于长江以北各省全部汉族地区;长江下游镇江以上、九江以下沿江地带;湖北省除东南角以外的全部地区;广西省北部和湖南省西北角地区;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少数民族区域以外的全部汉族地区。此外,在非官话方言区中。还有少数由于历史原因而形成的官话方言岛。如海南岛崖县、儋县的"军话",福建南平城关的"土官话",长乐洋屿的"京都话"等。使用人口7亿以上。 分区官话方言内部按其语言特点一般可以分为4个支系,即4个方言片(或称4个次方言):华北官话、西北官话、西南官话和江淮官话。 华北官话即狭义的北方话,它通行于北京、天津两市,河北、河南、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其中东北三省和河北省的方言最接近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山东、河南的官话各有特色,近来有的语言学者认为可以另立胶辽官话和中原官话两支。其中中原官话包括山东、河南部分地区以及长江以北的徐州、阜阳、陕西的西安、山西的运城等地区。 西北官话通行于山西、陕西、甘肃等省以及青海、宁夏、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新疆汉族使用的语言也属西北官话。山西及其毗邻陕北部分地区、河南省黄河以北地区保留古入声字,自成入声调,不同于一般西北官话,也不同于华北官话,近来有学者认为可根据"有入声"这一特点另立"晋语",从官话方言中独立出来。与此同时,有学者提出西北官话作为官话方言的一支,范围宜缩小到只包括甘肃兰州、宁夏银川等地的方言,改称"兰银官话"。 西南官话通行于湖北省大部分地区(东南部、东部除外)、云南、贵州、四川三省汉族地区以及湖南、广西两省北缘地带。西南官话地域辽阔,但内部比较一致。 江淮官话俗称下江官话,通行于安徽省长江两岸地区,江苏省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徐州一带除外),长江南岸镇江以上、南京以下地区,以及江西省沿江地带。江淮官话是官话方言中内部分歧较大、语言现象较为复杂的一支。其中皖南徽州一带方言,有许多与众不同的特点,历来不少语言学家认为可以从官话方言中分出,独立为皖南方言或徽州方言。 主要语言特征 语音方面 ①塞音和塞擦音声母大都有清声送气与清声不送气之分,而没有清声与浊声的对立,反映出清声母多而浊声母少的特点。古全浊声母字在现代官话方言各支系中几乎都念为清声母字,很少例外。一般古全浊平声念送气清声母,古全浊仄声念不送气清声母。

湖南方言新词语初析

2008年2月 湘南学院学报 Feb.,2008 第29卷第1期 Journal of Xiangnan University Vol.29No.1 收稿日期:2007-09-20 作者简介:言岚(1972-),女,湖南株洲人,湖南工业大学方言研究所副教授,武汉大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方向: 汉语方言和地域文化。 湖南方言新词语初析 言 岚 (湖南工业大学方言研究所,湖南株洲 412007) 摘 要:方言新词语是在一段时间内一定地域、群体的人们创造并喜闻乐用的词语。它主要来源于时尚新词语、方言词以及字母词等,常运用比喻、借代、词义的转移、扩大等方式构成,在使用上具有流传性、阶层性、时间性的特点。湖南方言新词语反映了湖南人趋时求新、趋异求奇、趋众求同的社会心理。 关键词:湖南方言;新词语;来源;构成特点;使用特点;社会心理 中图分类号:H1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73(2008)01-0084-04 语言是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语言的变化首先突出地表现在词汇的变化上。词汇是语言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中变化最快、最为敏感的要 素。据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专家们统计,当代汉语新词语每年以数百条乃至上千条的速度递增,由于科技、媒体及经济等的发达,新词语越来越渗入到广大群众的生活里,成为人们语文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成员。在某一方言中出现的新词语既具有共同语新词语的共性,又由于特定地域文化的熏陶而显现出个性,由此我们可以体察某一方言区的人特有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心理。本文拟从新词语的来源、构词特点、使用特点及其所反映的社会心理,简要分析湖南方言中出现的新词语。 一、湖南方言新词语的来源 (一)来自广播、电视等媒体的时尚新词语近年来,受到湖南电视广播传煤飞速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一些有湖南方言特色的时尚词语在三湘大地非常流行,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交际中频繁出现。由于其是混合在普通话中使用的,往往在语音上做了适应普通话语音系统的适当调整,又为了一般读者能看懂,本文均不采用国际音标,而是折合成普通话语音或用汉语拼音注音。例如: 策(c ):等我哪天休息再跟你策。意指/调侃地说0、/神吹海聊0。源于湖南经视一档收视率很高的 脱口秀节目5越策越开心6。 哈蜊油:你怕是个哈蜊油,这么好的条件都不答应。原指像软体动物蛤蜊的油,现指人憨厚、傻气、弱智。源于湖南卫视5幸运三七二十一6栏目中相声演员奇志、大兵表演双簧时塑造的角色名。 那确实:)))他穿黄色不好看。)))那确实!源于湖南经视5越策越开心6栏目主持人的口头禅。 拽味:这槟榔真的是拽味。意为不同寻常的味道。源于刊登在湖南各媒体上的一则槟榔广告。 踩一脚:司机,等下在五一路踩一脚。意为/车子停一下0。源于湖南卫视5幸运三七二十一6栏目中演员奇志、大兵所说相声。 (二)来自省外的方言词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的不断发展,湖南与其他各省的交流不断增强,很多原属于其他方言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湖南方言中,为湖南人所使用,有的甚至取代了湖南方言中与之相同的表达方式。例如: 买单:香港、广州人在吃完饭后,会高呼一声:/买单0,指结帐付款。湖南方言则多呼/算帐0、/收钱0,但是现在湖南人一般都称/买单0。/买单0大有击败/算帐0、/收钱0之势。 爆棚:香港方言借进棚者多而至于爆的形象,比喻人多或形容事物的程度达到极点。如今在湖南也被广泛应用。

山东济南方言

山东济南方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的习俗、个性、历史渊源、文化底蕴都会融入到其言语之中。要深度地了解济南和济南人,济南话是一本无法绕过的教材。而伴随着城区的拓展,普通话的推广以及外来人口的拥入,在七嘴八舌的城市语言中,济南的母语正走向消隐。以致不少土生土长的济南人都戏称自己所说的不过是“济普”(济南普通话)。原汁原味的济南话正成为人们留恋的对象。 出立(chu li )四声,---意思是:“掉”的意思。例如:你注意着点,别出立下来老。 奏——做。如:你奏啥呢? 滋洇滋洇——指慢慢喝酒。如:王哥,晚上到俺那滋洇两口去啊? 丝孬——指食物变质,起初指变质后食物里的丝状物质,后泛指变质物体。 死眉塌哈眼的——指办事不看眼色不灵活。 洋获——指臭美。如:你看这个女的真洋获啊。 拾漏毛儿——指钻空子得了便宜。如:老王病了,让他小子拾个漏毛儿占人家名额出国了! 哩哏儿棱——指装糊涂,办事敷衍。 腻歪——指使人厌烦和无休止的纠缠。 没没答答的——指对事情漫不经心,不置可否的态度。(没读mu) 木乱——指心绪很乱,理不出头绪来而烦躁不安。如说身体部位木乱,则指该部位既不是疼,也不是酸麻,但又好象有点什么似的。 母量——估量的意思。 秫米——指办事不利索,好事办瞎了,还含有不懂事,说话不当之意思;或遇事不顺利。如:我今天把钱包丢出租车上了,真秫米啊! 尧巧——指奇巧,有奇怪的意思。 捞么——指拖拖拉拉,没有时间观念。例:快迟到了,你还捞么啥?

拉呱(三声)儿——指聊天说话。 迂磨/黏痰——指说话办事不利索。 打搐搐——指退缩不前。 甜么索的——指一个人嬉皮笑脸,故意讨好的样子。也指食物有甜味但不好吃。 瞎包——指不学好,没出息,不成气(歇后语:虾米皮包包子——瞎包)。 涕溜圆——指非常圆的东西。 瓢扁——指平面的东西不平了,一部分翘起。(有的也读翘扁) 龙弯——指圆的东西不圆了。 皮塌——指食物受潮不脆不酥,不好咬。 死孙——指办事不灵活呆板的人。(骂人的话) 刺挠——指讽刺挖苦人。也指身体发痒。 毛哥儿——指外行不懂。 地场——指地方。如:“上哪个地场去?” 拽文——指假充斯文。 懈儿咣当的——指松松垮垮的样子。 鸡零狗碎的——指琐碎不完整的事或东西,含轻蔑的意思。 泥浓铺嚓的——指道路泥泞,不好走的样子。 么——济南人最常用的词,指什么。如:你干么?就是“你想干什么?”的意思 截就——凑合的意思。如:你就截就截就吧!咱就这条件。 咬憋嘴——指不顺嘴,不好念~拗口。如:这绕口令真咬憋嘴啊! 崩木根——指说不着边儿的话,吹牛的意思。 将将的——指将就着,干事就差一点就不行。如:我也就是将将的够着这球板。 点划人——指撺啜别人干某件事情,有欺骗、忽悠别人的意思。如:你别听他那套,他净点划人玩! 忒——“太”的意思,跟北京话里的“特”相同。如:这事忒难办了!或者她忒美了!

湖南安江方言集锦

湖南安江方言集锦 代试都来港几句安港哇 (大家都来说几句安江话) 满满——“叔父”(满娘--叔父的老婆) 舅佬倌——妻子的兄弟 姆妈——“母亲” 伢老子——父亲 nga几嘎——男孩子 妹几嘎——女孩子 卵杂戈——小孩子 钹钹客--中年妇女 手板——手掌 散饭——一种糯米油炸食物 灯盏粑——一种粘米油炸食物,类似用米做的馅饼 米吊腐——一种把米做到像豆腐一样的形状,膏状固体,可生吃. 打牙祭——旧指商店作坊每月初一、十五为员工改善生活, 打盆伙——邀请多人好友聚餐 挂青——清明扫墓,又称“上坟” 窨子屋——四周围以高墙的砖木结楼房

报你——告诉你 恰噶——吃了 紧倒——总是,如“紧倒港” 绊倒——跌倒 发梦忡——梦呓 戏毛伙——开玩笑 坨落嘎——又称“丢失”掉下 调把——开玩笑 窝号——这样 扯谈——①闲聊;②开玩笑。又称“扯卵谈” 弄送——唆使、捉弄,如“你莫~ ~人 抛皮——指人轻浮、不稳重,也称“抛”。 背时——倒霉。 打驼骡--打累子 冰浸果——冰冷。 滚赖果--很烫 焦湿果——湿 光生——漂亮。 撇脱——与已无关,如“你把这事讲得咯子~”惯侍——娇惯。 么咯——什么,又称“么咯子”,如“其在做~”。哦自——怎么,如“他~~来”

果自--这样,如“果自港”帮摁——硬 调胃口——设置悬念 燕子――燕几 麻雀——麻吊几 豆子——吊几 一哈几——一下子 妹子――妹几嘎 口水——巧许 奶子——耐戈戈 港掰哇——扯谈 闷几——蚊子 心番——讨厌 亚由——也有 晓条——后头 打钹——接吻 一点点--滴滴几 败耐——脏 俩死了——累 刮风——动轰 毛——不.如“毛清楚、毛晓得”港——说

怀化方言分布

怀化方言分布 怀化,多声部的语音交响曲 说起方言的混乱,恐怕无地区能和湖南打比,而湖南语音最为混杂的地区,则一定是湘西南,处于几大方言的偏远交界处,又兼之受到少数民族和移民的影响,岛状、半岛状、链状、带状等极其罕见的方言分布区,在湘西南屡见不鲜,极具研究价值,尤其是怀化,这个上世纪八十年代由火车“拖”来的城市,它的方言,完全就等同于这个城市的发展史。 先民逐水而居,迁徙也一般溯江而上,繁忙的水道带来了各地的商旅,沿着水道强势方言会形成比较纵深的侵蚀,而人烟稀少的绵延山脉,则像长城一样,阻隔了语音的交流。湘西山多水多,也复杂了西南官话与湘语区的互相侵蚀,呈现出了极其不规则的锯齿状,例如,从北往南,依次是西南官话常鹤片区(常德一带)、成渝片区(龙山、永顺、大庸一带)、湘语吉淑片区(吉首一带)、西南官话黔北片区(凤凰一带)湘语辰溆片(辰溪、泸溪、溆浦一带)、西南官话黔北片区(新晃、芷江、怀化,洪江、安江一带)、西南官话岑江片区(靖县、通道一带),其中又分布有三个比较大的方言岛,分别为湘西土话区(又叫乡话,无法归类,但带有大量汉语词汇,通行于沅陵、辰溪、泸溪、溆浦交界地带)、麻阳话区(无法归类,受赣语影响较大,带有西南官话和苗语词汇以及少量湘语词汇)、会同话区(发音短促、粗直,无法归类,大致算湘语的一种,但更古老,保留有大量上古汉语语音语调)。怀化所在的黔北方言半岛被这几个方言孤岛所包围,向东突出深入到雪峰山,与另一片方言区——赣语洞绥片区(远离赣语大本营,也是个方言孤岛区,鼻音重,语调高,通行于洞口、绥宁、隆回等地)接壤,湘西南受赣语的影响是很大的,江西移民于湖南始于五代,到宋、元时期移民逐渐增多,形成潮流,到明代而大盛,及清初,向边远山区推进,盛势才渐衰,尤其是怀化,本地人90%的祖籍在江西中部的吉安市,比起同一方言区的新晃、芷江、安江而言,语言的赣化色彩最为严重,显得比较“浑浊”。“赣语为骨,官话为肉”,怀化话的语音语调虽然已被西南官话裹得很紧,但底层常用词汇却是属于江西的,例如“的”发音成“给”,尤其是在老年人中,已基本上排除了与同一语区的成都人贵阳人等通话的可能,倒是能和属于赣语系的洞口话做基本的交流,例如“昨夜”,洞口话为“蚕呀噶”,怀化话为“策牙噶”。都是去声丰富(有阴去,阳去),都有大量的阴平(普通话的一声)发音成去声(普通话的四声)。 然而!怀化话却并不是这座城市的主体方言。城区人口虽然只有47万,但是使用的方言种类却相当繁多,并且都有较强的生命力,没有一种所谓主体方言,出现这种多方言、多口音并用的情况,是因为这个城市极其年轻,又恰好处于各方言区的交界处,无强势方言,同时又由于移民来源地多样的结果。 1972年和1978年,湘黔铁路和枝柳铁路相继通车,在榆树湾镇北交汇,这座百来户人口的小镇凭借着交通的优势迅速成为了湘西一带的货品与人员的集散地。1975年,黔阳地区驻地由黔阳县安江镇迁往怀化县榆树湾镇,榆树湾镇改名为怀化镇,1979年,怀化镇与盈口公社脱离怀化县,成立怀化市,1981年,黔阳地区改名为怀化地区;1983年,怀化县被撤销并入怀化市。到1997年,成立怀化地级市,这座城市的年龄到现在也只有屈屈三十来年。 城市的迅速发展与变迁引发了大批的移民潮。为了铁路大动脉的修筑与运营,大批铁路职工从长沙、衡阳等地迁居于此。由于政治中心的转移,大批低委机关的工作人员和厂矿人员从黔阳安江移民怀化。90年代的经济发展又引来了大批来自邵东的生意人。最终形成了如今怀化城内丰富多彩的多方言并用形态。 怀化话,占城区总人口的40%多。主要分布于城西、城中心,郊区,以及原榆树湾镇的

中国方言分布

中国方言分布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国家,有56个民族,共有80种以上语言。本词条主要介绍的是汉语的方言,不包括少数民族语言的方言。 根据方言的特点,联系方言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以及目前方言调查的结果,可以对现代汉语的方言进行划分。当前中国语言学界对现代汉语方言划分的意见还未完全一致,大多数人的意见认为现代汉语有七大方言: 北方方言 综述北方方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内部一致性较强。在汉语各方言中它的分布地域最广,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73%。 北方方言可分为四个次方言: 华北、东北方言分布在北京、天津两市,河北、河南、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还有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 晋语主要分布在山西省大部,陕西省北部地区,河北省西部太行山麓、河南省黄河以北大部、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地区以及毗邻山西省地区,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西北部的张家口地区。 西北方言分布在甘肃、陕西大部(陕西南部地区除外)以及青海、宁夏、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新疆汉族使用的语言也属西北方言。 西南方言分布在重庆、四川、云南、贵州、陕西南部及湖北大部分(东南角咸宁地区除外),广西西北部,湖南西北角等。

江淮方言分布在安徽省、江苏长江以北地区(徐州、蚌埠一带属华北、东北方言,除外)、镇江以西九江以东的长江南岸沿江一带。 客家方言 简介以广东梅县话为代表。客家人分布在广东、福建、台湾、江西、广西、湖南、四川、浙江等省,其中以广东东部和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和广西东南部为主。客家人从中原迁徙到南方,虽然居住分散,但客家方言仍自成系统,内部差别不太大。四川客家人与广东客家人;浙江客家人与福建客家人相隔千山万水,彼此可以交谈。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4.5%。 客家方言分布区域 ⑴客家方言主要通行于广东、广西、福建、江西和四川、湖南、海南、浙江以及台湾和香港的部分地区。其中主要的区域是广东东部和北部,广西南部,江西南部,福建西部。粤闽赣边区一。 中国方言分布图带是客家最集中的地区,因而也是客家方言最流行的地区。在海外,东南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菲律宾以及美洲华侨、华裔中也有不少讲客家话的。客家方言也算庞大,世界总人口超7000万人 ⑵广东的客家方言几乎遍布全省,但主要分布在粤东、粤北地区。其中纯粹属客家方言或以客家方言为主的县市有:梅县、兴宁、五华、大埔、蕉岭、平远、龙川、和平、始兴、连平、新丰、河源、丰顺、紫金、南雄、翁源、连南、英德、惠阳、曲江、博罗、宝安、惠东、揭西、仁化、乐昌、廉江、乳源。此外饶平县、揭西、海丰、陆丰、龙门、从化、花县、新会、化州、四会、阳江、鹤山、三水、高要、开平、信宜、珠海、深圳龙岗、东莞等广东的其它地区的一些县市也有不同程度的客家话分布。据最新调查资料统计,在粤西的湛江、茂名、阳江三市约有190万人讲客家话,分布区域约为6400平方公里,具体分布在廉江、化州、信宜、高州、电白、阳西、阳春等县。 ⑶福建省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闽西的长汀、连城、上杭、武平、永定、清流、宁化、明溪等县。此外,南靖的曲江,平和县的九峰、长乐,诏安县的秀篆、官陂等地说的也是客家方言。 ⑷江西省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赣南的兴国、宁都、石城、瑞金、会昌、寻邬、安远、全南、龙南、定南、信丰(不包括县城嘉定镇和城郊的部分农村)、大余、崇义、上犹、南康、赣县、于都等十七个县和西北部的铜鼓县、修水县的大部分乡镇。此外,萍乡、广昌、永丰、吉安、泰和、万安、遂川、井冈山、宁冈、永新、万载、宜丰、奉新、靖安、高安、武宁、横峰等县市的部分乡镇均讲客家方言。 ⑸四川省也是客家人居住较为集中的一个省份,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成都郊区东山一带、新都、金堂、广汉、什邡、彭县、双流、新津、简阳、仁寿、资中、威远、安岳、富顺、泸县、合江、宜宾、广安、仪陇、巴中、通江、达县、西昌等县市的局部地区。 ⑹广西壮族自治区客家方言分布全区90个市县中的79个市县,占所有市县的 87.78%。就乡镇而言,全区1364个乡镇中,583个乡镇有客家话,占所有乡镇的4 2.74%。广西客家方言集中的地方,主要是在陆川、博白、浦北南部与合浦东部;其次是防城、钦城与灵山相连的一片地区;以贵县为中心,沿铁路东南至玉林北部、

湖南方言

湖南方言 湖南方言 湖南方言,包括湘方言、西南官话、赣方言、客家方言,另外,还有湘南土话、乡话这一些尚未确定归属的方言。湖南是一个方言复杂的地区。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许多人既能说本民族语言,又能用汉语方言进行交际。湘方言(也叫湘语)是湖南省最具代表性的方言,在湖南省分布地域最广,它主要分布在湘江、资江流域的40个市县。在 湖南地区,湘方言使用的人口约3085万,占全国人口的3.2%。 湖南方言-分类及构成 湘方言又称湖南话或湖湘话。以长沙话为代表,分布在湖南省大部份地区。湘方言从内部语音差异上看,又有新湘语和老湘语的分别。老湘语广泛流行于湖南中部宁乡、衡阳等地,新湘语流行于长沙、株州等大中城市中。 湖南方言根据其内部差异,湘方言大致可以分为三片:1、 长益片:包括长沙、株洲、湘潭、宁乡、望城、湘阴、汨罗、益阳、沅江、桃江、南县,以及岳阳、安乡、安化、浏阳、平江等市县的部分地区,衡阳、衡东、衡南、衡山也可划入此片。该片方言的主要特点是古全浊声母今读塞音、塞擦音

时,无论平仄,一般读成不送气清音。2、娄邵片:包括娄底、双峰、湘乡、涟源、冷水江、新化、邵阳、邵东、新邵、武冈、新宁、城步、祁阳、祁东,以及安化、隆回、绥宁、洞口等县的部分地区。该片方言的主要特点是保留了较完整的浊音系统。湖南方言3、辰溪片:包括辰溪、泸溪、溆浦三县。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我们湖南不是每个地方都说湘语。西南官话是北方方言的分支。西南官话是湖南的第二大方言,主要分布在湘西、湘北和湘南。根据内部差异,大致可以将西南官话分为四片:1、常澧片:包括常德、汉寿、桃源、津市、临澧、澧县、石门、慈利、华容、以及安乡的大部分地区 2、吉永片:包括吉首、古丈、保靖、花垣、永顺、张家界、桑植、龙山、凤凰,以及沅陵大部分地区。 3、怀靖片:包括怀化、芷江、新晃、靖州、通道、洪市、洪区、会同、麻阳等地。 4、湘南片:包括永州、东安、双牌、新田、宁远、道县、蓝山、江永、江华、嘉禾、桂阳、临武、宜章、郴州、郴县。该片属双语区,共同交际语为西南官话,同时各地的土话并存。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湘东南的汝城、桂东,以及攸县、茶陵、平江等县的部分地区。 湖南方言-历史渊源湘语方言点主要集中在湘、资流域

山东土话—济南方言

—济南方言 一霎儿——一会儿的意思。如;你等俺一霎儿,俺上上茅房! 得(dei)为的——故意的。如:他就是得为的气我! 丧门——不吉利。如:你在这里丧门么啊! 难揍儿——一般指人不容易满足.如:你说你难揍儿吧,气也不行,不气也不行! 半截儿不拉快儿——不完整的意思。如:把你的馒头都吃了,别剩个半截儿不 拉快儿。 点化儿——骗。如:他点化儿你来,你别上他当! 道儿化——一般和点化儿连用,指人神道儿!如:这孩子正天点化儿道儿化的,没正事! 梭揖——顽皮,不听话!如:俺这孩子什么都好,就是太梭揖俩! 趋拉——踢。如:你小了嘛你,一边走还一边趋拉石头!

紧子——本来就。如:我这里紧子就忙活,你还来木乱。 木哥张——指人木讷。如:他是个木哥张,不会说话。 罗罗儿——谈论某事,否定形式是“胡罗罗儿”如:别胡罗罗儿俩,该睡觉俩! 航航(读二声)子——一般是指琐事,没意思的事。如:罗罗儿这航航子干么,赶紧说正事! 将——刚刚地。如:我将来,你来多长时间俩? 拼拼的——一般指人出汗多。如:今天天儿真窝门儿热啊,你看我这汗,拼拼地! 资(轻声)——着的意思如:我看资看资书睡着俩。 拽(一声)——扔的意思。如:你把俺那本书拽哪里俩? 揍是——一般形容人清高。如:你揍是么啊!

——脚。如;晚上睡前要洗橛! 月——药。如:你病俩,为么不吃月啊? 罗北——萝卜。如:今天吃地罗北包子! 瓷——踩。如:你要是够不着就瓷资个凳子。 不楞——乱动弹或拨弄别的东西。如:你在床上胡不楞么啊?如:小强哥在宿舍不楞他的吉他呢! 不拉——拨弄某样东西。如:别乱不拉俺的琴! ……不垃圾地——后缀,一般跟在形容词后,没有实际意义。如:你看你手,脏不垃圾地,快洗手气,要不别吃

国内方言现状

国内汉语方言现状 (可加入一些方言段子或者方言歌曲作为引入,具体看整体风格) 在国内,方言通俗上讲就是各种地方话的统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因而也是一个多语言的国家,大多数人对方言并不陌生。 严格意义上讲,方言的语言学含义就是一种语言的各种地域变体,并且因为具有较强的地域差异性,方言被认为是当地文化的主要载体,它可以非常敏锐地反映特定的地域文化,并将特定的地域历史进行记录;也能传达出生活在某一方言区的人们的观念心态,成为当地人与人之间的重要交流方 式,拉进人与人的距离;方言 词汇也是当地变化最频繁、最 迅速、最活跃的词汇,或多或 少能反映出当地的一些文化层 面上的变化。 在政治、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伴随着历史的时间轴与空间轴的三维推进,中国的社会在不同程度的分化和统一中发展,语言文化也随着社会文化乃至国家文化进行着演化发展,于是,汉语在如此的推进过程出现了多种分化,即方言。同时,在中国的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少数民族在不同的时间维度融入中原地区,因而造就了我国多民族、多文化、多语言的现状。通过第一部分我们对于方言时间轴的总结与分析,以及归纳方言的特点,我们认为汉语方言主要划分

为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 伴随着国家将语言统一性列为重点关注对象这一国家大环境,说方言兼讲汉语普通话的人口在不断增加,一些使用人数少、呈零散分布的方言已经处于濒危状态。在多种语言并存的当下,中国语言统一性与分歧性的融合并存成为国家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总结国内汉语方言的统一性与分歧性,得出以下几个现状特点:1.方言地理学与方言地图。 方言地理学在中国的渗入,为我们研究方言文化提供了有利条件。提及方言地理学,就要从汉语方言的格局说起。我国的汉语方言的格局,是以南北方作为分界,临海与内陆作为区分的语言地理特征格局,主要是越往南方(东南方)方言的形式就越发的复杂与多样,也就与中原地区的官话差距越来越大,相反,西南、西北、东北等地区的方言相互间的差异比较小,与中原地区的官话接近程度较高,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听不懂很多南方的方言,却对北方的方言并不陌生的原因。我国的汉语方言的这种格局与历史上的多次移民的变化有关。比如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的自北而南的移民是汉民族移民的大趋势,而中原地区向北方、西北、东北成规模的移民则是很晚近的事情,还有诸多小的移民也对于方言的流通与交流做出了或多或少的贡献。因此,无论是历史学分析,还是现在的生活体现,移民始终是方言格局的重要影响因素,呈现出南方(东南方)的方言种类繁多却也晦

聚类分析在方言分区上的应用——以江淮官话洪巢片为例

聚类分析在方言分区上的应用——以江淮官话洪巢片为例 聚类分析在方言分区上的应用 ——以江淮官话洪巢片为例 王荣波贾桂云*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国北京 100871; 兰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中国兰州 730000) 摘要:传统方言分区多采用同言线束的方法,但是这样的办法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一条标准难以贯彻到底的问题。聚类分析可以在多条标准的基础上,尽量按照方言或语言的客观事实分类,能较大程度地排除人的主观经验的干扰。在对江淮官话洪巢片进行聚类分析分区工作之后,得到的结果较为符合地理分块和历史传统,也较为符合语言事实和民间认同。因此本文认为聚类分析可以在方言分区问题上得到一定的推广,并可以确认现有方言分区的合理之处,以及纠正有所偏颇的地方。 关键词:聚类分析方言分区江淮官话洪巢片 DOI: 10.14095/https://www.doczj.com/doc/7815577794.html,ki.jics.2017.01.003 一、传统方言分类方法 语言学上关于方言分类的传统办法,通常采用所谓的同言线法。同言线法就是选取特定的语言标准,然后将这些标准的符合与否或者不同类型在地图上标示出来,从而形成一个个不同的区域。这些区域之间的界限,就是同言线,同言线密集的地方,称之为同言线束,再根据这些同言线束,划分不同的方言或者语言。 这样的做法在19世纪已经奠定,德国青年语法学派的学者们提出“音变规律无例外”的假说,语言地理学者则根据这一假说,在地图上绘制一条条的同言线,从而成为划分语言或者方言的基础。但是早在19世纪八九十年代,德国学者温克(G. Wenker)就发现了著名的“莱茵扇”现象,也就是说语音演变的规律不是绝对的,他在不同的地 * 王荣波,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心理语言学、方言学。邮箱:bohemond@https://www.doczj.com/doc/7815577794.html,。 贾桂云,兰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学院博士,研究方向为地理信息系统。邮箱:44073400@https://www.doczj.com/doc/7815577794.html,。 47

中国语言分布

中国汉族语言分布2011-10-23 08:28:11

官话 官话,是中国历代各官方所订定之主要通用语言,包含现代标准汉语(即台湾的国语、中国大陆的普通话和新马地区的现代标准汉语)和其他官话方言(包括异变后已自成一格的新马汉语官话方言:新马华语)。尽管理论上说,华夏汉民族的官话子分支,如唐朝官话、宋朝官话、明朝官话、江淮官话、西南官话等据考证是与闽南语、粤语、客语、晋语等同级的所谓“汉语”方言区,但实际上,人们(包括汉语方言学界学者)往往直接把官话和“汉语”各方言区等并列表示,而不考虑其中的“级别”差异。 北京语官话是目前诸方言中分布最广、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中国约70%的人口以官话为母语,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绝大多数地区、南方的四川大部、重庆、云南、贵州、湖北大部、广西北部、湖南北部、江西沿江地区、安徽中北部和江苏中北部作为母语使用。 现今中国目前的官话大致分为华北官话、西北官话、西南官话和江淮官话,分别以北京话为主代表、西安话、成都话和扬州话和为副代表。华北官话、西北官话分别通行于中国北方东北部和西部,西南官话、江淮官话分别通行于中国南方以吴语、赣语、湘语、粤语、闽语、客家话等方言区之广大地区的东部和西南部。

东北官话 东北官话是通行于东北三省的一种官话方言。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的调查,1988年中国大陆的东北官话使用者为8200万人,如果使用者的数量增长与人口增长相当,那么截至2005年7月,大陆的东北官话使用者应为9772万人。

冀鲁官话 冀鲁官话分布于天津、河北南部、山东西部,以及北京市平谷县,山西广灵县。

胶辽官话 胶辽官话是官话的一个分支,主要分布于辽宁辽东半岛和山东胶东半岛,共44个县市,此外在辽宁其它地区及黑龙江有方言岛,分登连、青州和盖桓三片。 北京官话,元清中国官场主流的标准语。北京官话在清代中后期逐渐取代明代的南京官话成为中国的标准语,现在称为“国语”或“普通话”。另北京官话亦指官话方言之一种,共分四片:京师片、怀承片、朝峰片、石克片(北疆片)。

湖南汉语方言研究

湖南方言研究 摘要:作为文化的载体,语言总是忠实的反映着使用该语言的社会的历史和文化。而通行在这个区域的词汇则最能直接体现这个地域的文化。湖南地区文化体现的载体是湖南多种多样的方言,更准确的讲最直接的体现是这些方言里面独特的词汇语言。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是湖南方言的词汇特点及其文化影响。 关键字:方言、词汇、文化 湖南位于华中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除此之外,他的机械工业、旅游业、农业等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近几年随着改革开放发展的浪潮湖南的经济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景象,希望家乡的经济能够保持这种与时俱进的势头,更上一层楼。然而历史的沿革赋予我的家乡湖南的不仅仅是这些,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更值得我们去关注去发展的无疑是湖南的地区文化,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这些历史文化的传承让和发展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湖南是我的家乡,当别人问我是那个地方的人的时候我会毫不犹豫的大声回答:我是湖南人。这种文化认同感和责任感一直都在我心中。 作为文化的载体,语言总是忠实的反映着使用该语言的社会的历史和文化。而通行在这个区域的词汇则最能直接体现这个地域的文化。湖南的历史文化具有其鲜明的独特性,作为这种独特的文化的载体之一,湖南的方言永远是扮演着主角的角色,而湖南的方言词汇则以其传统性,多样性,形象性等丰富而动感的特点传神的表现出湖南文化的独特魅力。湖南方言,包括湘方言、西南官话、赣方言、客家方言,另外,还有湘南土话、乡话这一些尚未确定归属的方言。湖南是一个方言复杂的地区。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许多人既能说本民族语言,又能用汉语方言进行交际。湘方言(也叫湘语)是湖南省最具代表性的方言,在湖南省分布地域最广,它主要分布在湘江、资江

中国方言地理分区11页

中国方言地理分区 时间: Thu Jul 8 21:26:45 2019 点击: 3 【以下文字转载自Geography 讨论区】 【原文由buzhang 所发表】 (1)北方方言(即官话) 北方方言占汉族总人口的3/4,分布在北南文化线(通州县东-南通市东-长江-靖江 县北-长江-镇江市东-丹阳县西-金坛县西-溧阳县西-溧水县南-高淳县北-广德县- 郎溪县-宣城市-芜湖县北-繁昌县-南陵县东-铜陵县-铜陵市东-青阳县东南-石台- 北-彭泽县-湖口县南-九江市南-瑞昌市-长江-黄石市-武汉市南-长江-临湘县-常德 市-沅江-怀化市-靖州县-通道县-永州-郴州-桂林东-贺州-柳州南-河池南-百色)以 北的全部汉族居住区。 官话一般分为六大区,即北方官话、秦晋方言、兰银官话、中原官话(中部官话)、西 南官话、江淮官话。 北方官话内部又分为胶辽官话、冀鲁官话、北京官话、东北官话。胶辽官话分布 在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冀鲁官话分布在河北省、山东省西部、内蒙古宁城县;北 京官话分布北京、河北省北部、内蒙古赤峰市;东北官话分布在黑龙江省、吉林省、 辽宁省北部、内蒙古东北部。 西周分封燕国之前,北京居民操阿尔泰语系蒙古语组东胡语支。后来由于燕国的建 立和强大,东胡大部分被驱逐,北京开始操关中周族语言(一种原始汉语方言,与黄 帝炎帝语言类似)。此后,北京也一直是汉族、蒙古语组诸民族(乌桓、鲜卑、契丹) 杂居,于是北京官话的东胡烙印逐渐显现,关中色彩则逐渐淡化。辽金元时代,大量 少数民族以北京为首都并驻兵移民,时间长达430年,汉语北京官话加深了与阿尔泰 语系的接触,并加强了与东北官话的联系,与汉语中原官话反而在政治上完全分离, 处于开放环境中的北京官话发展迅速,成为方言内部分歧最小,语音结构最简单、保 留古音最少的汉语方言,时称元大都话,成为现代北京官话的源头。明朝收复北京后,移民130多万各地的汉族人到残破的北京,由于当时汉族人来源不一,汉族移民们都使用已占少数地位的北京汉族土著所使用的元大都话作为通用语言,元大都话与现在的 北京官话基本上没有什么区别。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官话又扩散到新疆省阿勒泰地区 的布尔津、富蕴、福海、哈巴河、吉木乃,塔城地区的托里、布克赛尔,石河子市、克拉玛依市,库尔勒市东北的博湖县。 战国以后,就有大量燕国华夏人移民东北,燕人卫满就是带着东北的华夏移民入主 朝鲜建国的。永嘉乱后,北京汉民大量移居东北,但到了唐末全被异族同化了。五 代十国时期,契丹人掳掠大量的北京人入关,这些东北汉人说的北京官话奠定了东北 官话发展的基础,1122年金兵占领北京,把北京城里人全部掳掠到东北,这些北京人 与辽代先期到来的北京人一起,使得东北官话开始形成。由于辽金元时期,北京与东 北同处一国,联系密切,而与中原汉语沟通不多,所以东北官话基本上也就等同于北 京官话。清军占领明朝的东北领土后,开始说汉语东北官话,1644年满族人和汉八旗 人又带着这种方言来到东北人的老家---北京。1620年东北汉族300万人,由于跟随清 军入关,清初东北汉族只剩下15万人了,但到咸丰年间有自然增殖到200多万人,都居住在辽宁中北部。 咸丰以后,允许汉人入关,山东半岛人跨渤海,一部分定居无人居住的辽东半岛,形成胶辽官话的新分布,一部分向北继续迁移,居住在吉林-黑龙江东部;操冀鲁官话的河北人出山海关,定居于吉林-黑龙江西部。定居吉林-黑龙江的山东人河北人原操与东北官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