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有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的内涵特点与完善

国有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的内涵特点与完善

国有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的内涵特点与完善
国有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的内涵特点与完善

★★★文档资源★★★

一、国有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的内涵

创新理论最早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1912年在他的《经济发展理论》中创立的。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日本依靠模仿创新迅速成为世界经济大国,而科技发达的美英等国在经历了1974至1975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后,普遍出现“滞涨”状况,为寻找发展经济的良方,国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逐渐升温。技术创新在20世纪70年代末已成为国际性的热门问题,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中国技术创新的研究和实践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国家先后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技术创新工程(实施期限从1996年至2010年)、知识创新工程等。目前,我国的技术创新理论与实践活动继续深入进行,特别是技术创新机制的建设正成为技术创新工作的中心环节。

本文认为,所谓技术创新机制是指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之间矛盾得以不断展开和解决的一系列动力、规则、程序和制度的复杂系统。这个系统由为技术创新项目进行方案设计、融资和投资的运行机制,协调多方力量共同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协作机制,对技术创新项目进行风险控制、对创新人员进行有效激励以保证项目成功实施的保障机制,以及对技术创新效果进行绩效考核的评价机制等四个方面的基本机制以及上述每个机制的众多子机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的。而且,只有当这些机制之间协调时,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效率才能达到最高。因此,各机制对国有企业技术创新效果的影响可以用一个简化的多元函数模型表示:T=F(d1D,d2I,d3R,d4G)

其中,T表示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效果,F表示函数关系,D表示决策机制,I表示投融资机制,R表示运行机制,G表示保障机制。由于以上各种机制对国有企业技术创新效果的影响程度不同,因此,本模型分别赋予它们不同权重系数d1,d2,d3,d4。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效果是四种力共同作用的合力。这四种力都是一种矢量:既有力的作用大小,又有力的作用方向。只有当上述各力作用的方向一致时,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效果才能达到最佳。

二、相对于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前,国有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的特点

现代企业制度初步建立以后,我国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背景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入,国有企业已经从政府的附属物变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其自身法人产权逐步得到落实,正在逐步建立自我激励、自我约束的机制,这使得国有企业第一次可能出于自身的利益要求(利润最大化)而不是政府的指令(完成国家计划)进行技术创新活动。也就是说,国有企业第一次真正成了技术创新的主体。第二,随着经济体制有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国家在绝大部分情况下已不再直接控制国有企业,而是通过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来管理经济,在这种情况下,国有企业就无法寻求政府的保护,它们直接面对的只能是市场,必须加入到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去,这使得国有企业面临的外部压力增大,同时,市场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巨大需求,这又形成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巨大拉力。第三,由于世界经济日益一体化,科技进步的速度日益加快,国家为增强国内企业的竞争力,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上逐渐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这使得科学技术对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推力加大。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国有企业已经初步建立起来的技术创新机制,将随着近期环境的巨大变化而面临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在这一背景的影响下,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机制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运行机制权责并重。由于法人产权进一步落实后,国有企业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并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承担更大的责任;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企业降低成本的压力增大;加入WTO以后,国有企业面临的竞争更为严峻等等原因,国有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频率、重要性势必大为增加,这必然要求国有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决策建立更为严格的程序,更为严密的组织,进行更为科学的论证。由于市场体系的进一步建立,各种融资渠道大为拓宽,国家对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直接投入却可能有所减少,国有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投入机制将更加多元化。

二是协作机制更加灵活。从协作机制来看,随着科技体制的改革,科研机构或被推向市场,或是与应用研究联系更密切,高校与企业的交往也日益增多;随着技术市场的发展及对外开放,企业从外部甚至国外引进技术的渠道大为拓宽;随着科技进步和市场需求变化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同行业企业之间在竞争之余,也

越来越重视技术合作甚至结成技术联盟;同时,随着资本市场逐步走上正轨,企业还可以通过兼并来获取其它企业的技术。

三是保障机制更显重要。由于企业权力更大,肩负的责任更大,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更频繁、对企业的影响更大。这就要求国有企业建立起自己的技术创新保障机制并能稳定、可靠地运行,以提高技术创新成功的概率。

四是评估机制更加主动。随着国有企业作为自主竞争的经营主体地位的确立,由国家出面对国有企业技术创新进行评估的方式,将逐步转变为企业因市场竞争的压力而进行的自觉行为。

三、相对于私营企业,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机制的特点

既然国有企业所处的大都是关键性行业,政府对这些企业在同等条件下的控制要相对严格,与这些企业的联系要相对密切,对这些企业的支持力度也相对较大。再加上国有企业在中国本来就比私营企业起步早、规模大。这使得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机制相对于私营企业来说具有自己的特殊性。

一是决策链条较长但程序更加规范。在通常情况下,由于国有企业所从事的技术创新项目对国计民生的意义更为重大,国家与企业的联系更为密切。因此,政府有时甚至亲自参与国有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的决策或者是国有企业的有些技术创新项目被纳入政府的统一规划中,这使得国有企业的决策链条较长,甚至导致对于企业来说,它没有成为某些技术创新项目的决策主体。但由于国有企业的规模通常较大(特别是战略调整后的国有企业),其决策机构、决策程序通常较私营企业规范。

二是融资渠道更加畅通。由于国有企业与政府的关系较为密切,国有企业通常更容易吸引到政府的投入;由于现在四大国有银行控制了大量的存贷款业务,而这四家银行及政策性银行无疑也受到政府的影响,国有企业更容易获得银行信贷;对于国有企业的上市融资,政府也会优先考虑。因此,国有企业的融资渠道相对通畅。

三是协作关系更易结成。由于不同国有企业的资产都属于全民所有,其所有权都由政府代表,它们之间的技术合作更容易得到政府的支持,技术联盟也更容易结成;处于类似的原因,产业界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也更容易开展;即便在引进技术方面,它们也会获得比私营企业更多的照顾。

四是保障机制更加严格。由于国有企业自身体制上存在“所有者虚位”或称“所有者缺位”,企业的管理者在不能被正确激励的情况下,其决策行为有可能严重偏离所有者的利益。这同样反映在企业的技术创新上。因此,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国有企业必须建立更为严格的保障机制。

五是评价机制的政府色彩更浓。由于政府是国有企业的所有者代表,因此,长期以来政府主要行使着对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评价权,而私营企业则根据市场的变化自主完成对本企业技术创新的评价。四、相对于一般中小企业,大型国有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的特点

相对于一般中小企业来说,大型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更加复杂,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也更加深远,表现在技术创新机制上,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多层次的技术创新决策机制。大型国有企业内部单位多,活动种类多,结构比较复。在每个层次、每个部门、每个环节上都有自己的创新问题。这些创新问题在性质上差异很大,很难由一个机构统一承担。因此,大型国有企业须在不同组织层次上建立相应的研究开发组织,形成多层次的技术创新决策机制。

二是多部门的技术创新协作机制。由于企业技术创新本质上不是一个纯技术的问题,而是一个如何适应市场需求的问题。这就要求企业的研究开发部门不仅必须与企业内部的销售部门和生产部门建立起密切的合作关系,并按生产和销售部门的要求展开研究和开发活动;还要与企业外部的销售和生产部门以及其它研究开发部门建立起密切的协作机制。然而,由于大型国有企业的规模庞大,体系复杂,上述协作机制的建立要远比小企业复杂得多。

三是多元化的产品服务经营领域。大型国有企业由于分散企业经营风险和充分运用自身经营资源的需要,其经营领域和产品线必然是多元化的。这就要求大企业经营的着力点在行业和市场,而不在具体的产品。因此,大型国有企业研究和开发的重点不是具体的产品,而是一个行业的基础技术或基础工艺。

四是多对象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这是因为大型国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不在企业领导人的个人判断,也不单纯在少数技术专家的灵感,而主要在于大型组织的群体力量、对技术发展和需求变动的长期跟踪和系统分析、项目决策上的科学程序,以及在长期训练和操作中培养起来的高素质操作工人。

五是多目标的技术创新评价机制。评价大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益不仅要考虑其自身的经济效益,同时,由

于大型国有企业还承担者部分中观职能,还要考虑其由于技术创新扩散而带来的社会效益。

五、国有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的完善

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后,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机制便成为其继续深入发展的动力。而为了保证这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有必要进一步解决以下问题:

一是要大力加强政策倾斜。在当前市场发育不健全,市场机制作用不足的情况下,政府的激励政策对于有效诱导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进一步针对现实设计出税收、财政、金融等方面的扶持倾斜政策。

二是要尽快完善市场机制。对于我国的国有企业来说,由于现代企业制度已经初步建立,其市场竞争的主体地位已经初步确立。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将是对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首要激励措施。

三是要逐步推进自主创新。研发方面的高投入和高风险性、在生产方面缺乏熟练技术工人、在市场营销方面的高外溢性,使得自主创新具有较高的风险性。因此,采取自主创新机制必须坚持逐步推进的原则,集中力量重点突破的原则,以及确立科研人员利益驱动机制的原则。

四是要积极培育科技原创力。所谓“科技原创力”是一个相对于“模仿创新”的概念,是“能够催生和带动产业,并对科技、经济、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和推动技术创新持续不断进行的能力”。“原创性”的科技通常是指基础研究的最初成果或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带有超前性、突变性、带动性、独占性的特征。因此,大力加强中国的科技原创力是新时期国有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坚持的模仿创新之路对于国家科技、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与此同时,这一技术创新战略也在一定程度上使一部分企业养成了模仿和依赖的惰性。然而,要形成强大的“科技原创力”,不仅仅是一个操作层面的问题。体制宽松,思想才能自由,思想自由了,科技工作者才能够有充分的“选题自由”,自然规律自然就容易被发现和利用。因此,宽松的体制是提高中国“科技原创力”的现实选择。

更多相关文档

·国有企业应该建立什么样的企业家成长机制(3350字)·企业托管:国外范例与我国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操作(10145字)

·搞好国有企业监管体制改革(11678字)·探索国企委托代理体制改革的正确思路(3939字)

·构筑企业人才高地,路在何方(4260字)·也谈搞活国有企业(3437字)

·菲利浦斯曲线失灵了吗?(3710字)·论国有企业干部管理体制改革(6077字)

·适时调整外企优惠政策(3925字)·合作中致胜——跨国公司R&D活动的国际化战略述评(11392字)

本站资料来于互联网,我们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和合法性承担任何保证责任,如有信息存在侵权行请Email我们,我们会即时删除!

站长统计

; 一般来说,受托方要有相当资本实力和融资能力,要有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和资产运营能力。因为托管要综合运用资金支持、专家管理、资产重组、体制创新、技术投入、产品开发、市场策划、管理提升、资产出让等各种手段,对企业进行重组改造。但现实操作中,由于受托方受盈利心理驱动,他们往往不关心企业的机制转换与技术改造,再加上产权监督机制不健全,造成其在企业存量资产上大做文章,变相操作企业产权,进而演变来一种“炒产权”的行为。另外,受托方权力恶性膨胀,短期行为严重,原有职工得不到合理安置等现象也十分突出。三、我国企业托管的合理性分析与建议

(一)我国企业托管的合理性分析

1、企业托管有利于调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和企业结构,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这对于政府、企业、职工个人来说都是有利的,与此同时,可以挽救一批亏损企业,避免大量企业破产对社会稳定造成巨大的冲击。这便是目前的企业托管既有政府推动又有专业性的企业托管经营公司积极参与这一企业重组形式的主要原因。我国的国有企业是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条块分割严重,资产存量闲置、凝滞,形成了各种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通过托管经营,可以使企业的资产在某种程度上流动起来,达到优化产业结构、企业结构的目的。显然,这对于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盘活国有资产存量,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增长到集约型增长的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与企业并购、破产相比较,企业托管有利于降低操作成本

企业并购、破产作为与企业托管经营有别的资产重组形式,在西方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每天都大

量地发生着。特别是企业之间的兼并、收购,是各个大型公司、企业集团实现其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但在中国这样一个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渡经济中,国有企业产权主体缺位,证券市场、产权市场发育极不成熟,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严重滞后的情况下,企业并购、破产操作成本太高,容易诱发大量社会问题。而企业托管可以在不改变或暂不改变原先产权归属的条件下,直接进行企业资产等要素的重组和流动,达到以较低的成本优化产业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的目的。

3、作为一种较新的投资方式,托管经营有利于提高企业效益

在托管经营中,受托方不必付出托管企业资产的全部价值,只需承担一定的经营风险和少量投入,即可控制整个托管企业,这为优势企业利用少量资本控制大量资产提供了绝好的渠道。这比新建企业要合算得多,而且新建企业的投资回收期长,风险较高。企业托管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一种新探索,刚刚出现,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没有充分显现。但毫无疑问,企业托管的兴起将有利于培育和形成一批职业企业家队伍,为实现国有企业制度创新创造必要的前提条件,而且在托管经营中,可以为探索企业的债务重组,以及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契机。这方面的意义是难以估量的。

(二)发展与完善我国企业托管模式的几点建议

企业改革可以有多种方式,如企业的并购、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出售、破产、拍卖等。企业并购客观上讲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重组方法,是小企业向大企业靠拢,走向良性发展的一条捷径。但由于企业并购涉及的资金量大,而且多为一次性的现金或实物交易,而目前我国的企业一般来说资金紧张,即使有意并购也力不从心。另外目前我国的宏观政策环境也不利于企业并购,有诸多政策障碍,致使企业并购从主、客观两方面来讲,都不能有多大进展。企业破产也难。破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说是一种很正常的经济行为,但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市场发育尚不完善,职工安置和债务处理是现阶段企业破产实践中很难解决的两个问题。因此破产在目前来讲,大范围的实行并不可能。股份合作制是近几年不少地方实行的小企业改革方式,尤以山东诸城为典型。从诸城试点看,这种全体职工入股实行劳动合作与资本合作的结合、具有合作性质的股份制表现出一定的生命力。采用这种形式比较容易处理企业的各种遗留问题,不会造成多大的震荡。但实践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如不够规范、职工的风险意识不强、治理机构不完善等。

2003年3月, 根据十届全国人大的有关决议,国务院成立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国资委”),明确了国有企业产权,更好的坚持政企分开,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在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框架内, 如何搞好国有企业,推动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展和壮大国有经济,显得尤为重要.企业托管为盘活国有资产,提高国有企业经营业绩提供了一条新途径,因此如何完善我国企业托管模式显得更加迫切.针对国内外企业托管理论与实践经验,本文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展和完善我国企业托管模式:

1、应该规范企业托管的主体和客体。对托管主体的资格进行严格审查,无论是企业法人还是自然人,必须一定的条件,才有资格充当托管主体;

2、应该规范企业托管的相关程序,明确委托方与受托方的权利和义务,企业托管遵循《公司法》、《会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3、应该合理选择托管方式,就托管对象而言,可采取企业整体托管、企业部分托管和单项业务托管三种形式;

4、应该积极探索企业托管的可行途径,企业托管不应仅限于企业经营权托管的简单形式,以实现企业托管的多样化;

5、应该建立托管经营的竞争、激励、风险、约束机制,建立受托人托管企业的绩效的考核指标体系,提高企业管理效益;

6、应该规范企业托管的操作程序,在托管前要对被托管企业的国有资产进行评估,并以核定的净资产总额作为被托管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基础;

7、应该制定和完善企业托管法规,除企业托管需要进一步探索并总结经验和教训外,还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托管法规;

8、应该培养专门人才和营造良好的资本市场环境,委托经营被托管对象必须依靠专门人才来从事有关生产和经营、技术改造、市场营销、人事管理等工作。没有专门人才;

9、应该加强中介机构建设,做好各项配套工作;

10、应该积极推广到非公有制,如民营企业,而不仅仅用于提高国有企业经营绩效。

更多相关文档

·搞好国有企业监管体制改革(11678字)·探索国企委托代理体制改革的正确思路(3939字)

·构筑企业人才高地,路在何方(4260字)·也谈搞活国有企业(3437字)

·菲利浦斯曲线失灵了吗?(3710字)·论国有企业干部管理体制改革(6077字)

·适时调整外企优惠政策(3925字)·合作中致胜——跨国公司R&D活动的国际化战略述评(11392字) ·垄断企业暴利现象极其对策研究(11151字)·出色运营企业产品结构调整之方略(4181字)

本站资料来于互联网,我们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和合法性承担任何保证责任,如有信息存在侵权行请Email我们,我们会即时删除!

站长统计

У墓ü

?nbsp;

⑤加快国有企业改制改组的法规制度建设。应按照《公司法》的要求,抓紧制定国有企业改建为公司的实施步骤和具体办法,报请国务院批准后实施。切实解决好“钱从哪里来?(公司制改造成本)”、“人往哪里去?(如何转换国有企业职工身份)”的问题。

⑥“放眼全球”纳贤才,建立和完善对企业负责人的选派和考核工作。只有改革当前企业负责人管理体制,改变其国家干部身份,成为职业经理人员,成为企业董事会的高级雇员,业绩考核才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⑦尽快改变不合“时宜”的监管手段。如新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不行使政府的社会公共管理职能,只是履行国有资本出资人职责,因而不宜再行使对企业的产权界定职能。再如资产评估确认制度虽然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我们应当清楚,一方面资产评估确认制度模糊了企业、评估机构和确认机构的法律责任,而且在法理上也讲不通;另一方面,防止贱****有资产的关键在于建立公开、公平、透明的交易平台,而不是一方的主观定价。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以失败收场,就是典型的例证。

⑧尽早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完善人大立法机关监督体系。确保新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运转成功,离不开人大立法机关的监督。应尽早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拓宽和完善人大立法机关的监督渠道,解决好“谁监督国资委”的问题。

关于推动国有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的对策思考

关于推动国有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的对策思考 关于推动国有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的对策思考 关于推动国有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的对策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企业技术创新得到丁较快的发展,部分国有企业的创新行为也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总的说来,由于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后劲不足,我国国有企业技术创新还存在一些较为严惩的问题,大量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导致技术创新水平不高、能力不强,技术创新机制尚未真正形成。本文拟对如何增强国有企业技术创新动力进行一定探讨。 一、强化国有企业的内在激励措施 从发达国家的实证考察来看.现代企业成功的技术创新均十分强调企业内部激励措施的重要胜,重视借助企业内在的制度安排所产生的巨大激励力量,使企业具有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因此,可以将国有企业内在的措施安排作为推动技术创新的第一层面,通过产权安排、组织设计和管理制度的建设、构建推动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激励系统。 在产权安排方面,要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推动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国有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利益分配主体、风险主体、投资主体、决策主体、开发主体。要从形成有效率的国有企业产权结构的角度,分析国有企业股权激励效应,通过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国有企业产权结构,以股票期权制等诸多形式,使国有企业经营者、技术人员的个人利益与国有企业的长远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对国有企业员工技术创新的持久的动力系统。 在组织设计面,要善于运用组织设计理论.对国有企业组织结构进行科学选择和安排。企业组织结构的不同设计,决定了企业内部不同部门的联系方式,从而会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成功和绩效,因此,要通过国有企业组织结构的完善,使国有企业内部相关组织的形式、规模和结构适应技术创新需要而不断创新,为技术创新要素的有机组合提供有利条件,提高创新资源的利用效率,让国有企业的创新资源更易集中投入到技术创新潜力大、发展快的领域。 在管理制度方面,则应该通过国有企业内部各项管理制度的规范和设计,加强界面管理,协调各部门行动,保持国有企业界面过程的有效性和效率,对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冲突和合作进行调节和控制。要加强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既要激发创新人员的创造性,又要使其服务从创新活动的整体要求,促使国有企业技术创新资源得以发挥最大效应。要通过管理制度创新,提高警惕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能力,建立起高效的创新机制,形成人尽其才、沟通顺畅、合作有效的创新环境。要通过管理制度的科学安排,使创新文化与企业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在国有企业内部创造一种有利于创新的宽松环境和文化氛围,给创新者以积极的支持与帮助,并对那些创新失败者以保护和鼓励;既积极鼓励创新活动中的“个人主义”精神,但更要鼓励集体主义的合作精神,以激发国有企业成员的创新热情。 二、强化市场层面的外在激励措施 国有企业是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需要有效的市场制度给予激发和支持。对技术创新而言,市场制度是一种实施费用低、效率高的激励制度,市场过程是一个对技术创新进行自组织的过程,因此,必须将市场作为推动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第二层面,通过相关市场措施的完善来形成推动国有技术创新的市场环境。 一方面,要完善市场交易制度,推动技术创新成果交易。通过市场交易获取理想的创新收益,是激发技术创新活动的内在诱因。在形成较完善的市场交易制度方面,一是要建立健全鼓励技术创新成果交易的系统制度,包括建立和完善技术产权交易市场、高新技术产业化成果展示交易市场、完善技术交易中介服务等直接促进技术创新产品市场交易的制度规定,以及人才流动、资 金融通等促进技术创新要素有效组合的交易制度;二是建立健全规范技术创新交易秩序的系

技术创新风险的几个基本特征及风险管理

技术创新风险的几个基本特征及风险管理 技术创新是一种具有探索性、创造性的技术经济活动。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碰到各种风险。随着我国实行市场经济,竞争日趋激烈,技术创新风险已经成为障碍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对技术创新风险的基本特征和规律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就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加强技术创新风险治理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1、技术创新风险是可治理的投机风险 风险理论把风险分为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纯粹风险是指只有损失机会而无获利机会的风险,如火灾、地震等。其后果只有两种可能,即有损失或无损失。投机风险是指既有损失机会又有获利机会的风险,其后果有三种可能:盈利、损失、不盈不亏,如股票投资、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风险。投机风险因有利可图而具有程度不同的吸引力,使人们为求得利益而甘冒风险。 1技术创新风险属于投机风险。创新主体希望通过成功的技术创新获取期望的利益。但是技术创新系统在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作用下,创新活动最终有三种可能的结果:一是创新成功,实现了预期的目标;二是创新失败,未能实现预期目标,甚至无法回收前期投入的资金;三是技术创新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仅使投入与收益基本持平。所以在风险类型上,技术创新风险属于投机风险。 2技术创新风险是一种动态风险,有其复杂性。即由技术创新系统的外部因素或内部因素的变动,如经济、社会、技术、政策、市场等因素的变动,研究开发、市场调研、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治理不到位,均可能导致风险的发生。而所谓的静态风险是指由于自然力的非常变动或人类行为的错误导致损失发生的风险,如地震、火灾等。 3技术创新风险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防范和控制的。技术创新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技术经济活动。通过对技术创新系统的组织治理,尤其是树立风险意识,完善风险治理,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范和控制风险损失的发生和发展,使受控的技术创新活动向预期目标发展。 4技术创新风险导致的失败结果在某些条件下是可以改变的。例如,电视机、电子表在美国公司经历失败之后,却在日本企业手中经过完善和市场开拓,最终获得了成功。事实上,影响技术创新的风险因素有一些是可以控制的。在改变某些可控因素之后,能够改变原来失败的结果。 5技术创新风险是可治理风险。虽然技术创新风险不可能完全灭除,但总的来说,技术创新治理比较完善的创新主体,能够有效地防范和控制某些风险因素,其技术创新成功的可能性相对就会高一些。因此,要取得技术创新的成功,必须在完善技术创新治理的同时,还要加强技术创新的风险治理。美国闻名治理学家彼德·杜拉克说过:许许多多成功的创新者和企业家,他们之中没有一个有'冒险癖'。......,他们之所以成功,恰恰是因为他们能确定有什么风险并把风险限制在一定范围内,恰恰是因为他们能系统地分析创新机会的来源,然后准确地找出机会在哪里并加以利用,他们不是专注风险,而是专注机会。 2、技术创新风险是一个理性过程中的风险 在技术创新这一具有创造性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许多可变因素以及事先难以估测的不确定性因素的作用和影响。这些因素的影响使技术创新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但技术创新过程是创新主体理性行为主导的过程,并不是人们所想象或认为的那样是一个不确定性很强的随机过程。因为,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所有的工作都是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的,其中每个阶段都包含有分析、评价、决策和实施等符合逻辑的理性行为。创新设想→调研→开发→中试→生产→市场销售技术创新过程的技术创新风险分析矩阵〔3〕表明,在技术创新整个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均可能存在技术风险、资金风险、市场风险、治理风险、决策风险、政策风险,或者说不同特征的风险,如技术、市场、治理、决策等风险,在创新过程的不同阶段具有不 同的分布,其发生变化的规律存在显著的差别。技术创新风险分析矩阵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生产风险治理风险政策风险创新设想调研评估研究开发中间试验批量生产市场销售创新主体

技术创新的内涵与核心-推荐下载

技术创新的内涵与核心 摘要:本文通过国内外对技术创新概念的不同理解,重点对技术创 新的内涵和核心的介绍,以及技术创新对我国现代建设的重要影响。技术创新理论是一种以科学技术与经济有机结合、一体化发展的理论。技术创新不仅是指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也指把已发明的科学技术引入企业中,形成一种新的生产力,以市场为导向,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目标。 关键字:技术创新,新概念,内涵,核心 一、国内外对于技术创新概念的观点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因素。在20世纪初期,美 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A.Schumpeter)从马克思有关技术进步在长期增长中的核心作用和有关技术进步的连续性和演进性那里得到了有关技术创新的最初启示,打破了经济理论研究上的僵局。他以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和概念框架来系统地研究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熊彼特关于经济增长非均衡变化的思想首先反映在其1912年德文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此书在1934年译成的英文版中,使用了“创新”(innovation)一词。熊彼特在1928年首篇英 文版著作《资本主义的非稳定性》中首次提出了创新是生产函数或供给函数的变化,或者说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样一个过程的概念,并在1939年出版的《商业周期》(“Business Cycles”)一书中比较全面地提出了创新理论。在熊彼

特看来,“创新”是一个经济范畴而非技术范畴,它不仅是指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也是指把已发明的科学技术引入企业中,形成一种新的生产力。关于技术创新定义的代表性的观点还有,技术创新是首次将科学发明或研究成果进行开发并最后通过销售而创造利润的过程;美国国会图书馆研究部提出,技术创新是一个从新产品或新工艺商业化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包括设想的产生、研究方法、商业化生产到扩散过程的一系列活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技术创新是一种设想成为在工业或商业活动过程中销路好的产品或改进的产品的交换;德鲁克认为,创新的行为就是赋予资源以创造财富的新能力。森谷正规提出,技术创新就是因技术的推广而开辟了新的市场,刺激了经济的发展,创造足以改变我们的社会和生活方式的新的经济实力等等。 国内学者也对创新的概念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管理学领域,清华大学的傅家骥教授认为,技术创新就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的新的组织,它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浙江大学的许庆瑞教授认为,技术创新泛指一种新的思想的形成,得到利用并生产出满足市场用户需要的产品的整个过程。广义而论,它不仅包括一项技术创新成果本身,而且包括成果

大型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体系化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9e4520975.html, 大型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体系化研究 作者:林理邓庭俊林茜 来源:《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2014年第17期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4)09-000-02 摘要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一直是国内学者研究的焦点。但是目前国内学者对大型国有企业的研究以定性研究为主,缺乏针对国有企业创新机制、创新组织结构的研究。本文以开放式创新模型为基础,结合二元组织结构等创新理论,构建了大学国有企业的创新模型。为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体系化研究提供了研究思路和理论基础。 关键词二元组织开放式创新国有企业 创新是一个企业,乃至国家竞争核心优势的核心源泉,创新通常被定义为“产生对情景有用的,合适的新的想法”。由于创新是技术进步的重要因素,因此被认为是提高组织竞争力的关键。随着我国国有企业的深入改革发展,针对国有企业在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大力开展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必由之路。 一、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针对我国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是学术研究的焦点,但是目前国内学者更多的聚焦于国家政策对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以及国有企业提升技术创新战略地位的定性研究。针对国有企业创新机制,创新组织框架和创新过程缺乏体系化研究。缺乏深入研究适用于国有企业的创新模式。而国有企业创新体系研究弥补了现有对国有企业创新体系研究的不足,并为国有企业创新方式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理论基础。 二、二元性组织:组织创新的重要模式 美国研究人员Tushman和O’Reilly 多年探索研究,通过长期的管理实践以及大量的一线 管理人员接触,对企业“成功之后是失败,创新之后出现惰性“这种”成功综合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研究结果显示,在成熟大企业中存在阻碍突破性创新的结构惰性和文化惰性。在结构上和文化上的惰性是企业渐进性创新,取得短期成功的推进因素,然而在应对突破性创新的挑战方面,他们则使组织成为过去式的牺牲品。针对大型企业如何把握突破性的创新机会,创造性的提出了“二元组织”的创新组织模式。Christensen对正在成熟大企业的创新研究中发现,那些在突破性技术领域即使找到自己位置的成熟企业,几乎都是由经理人员来负责组建一个围绕突破性技术的新的独立事业部门。 二元组织的模式的含义是,在面临突破性创新时,企业可以通过二元的组织结构来摆脱困境,即一方面继续在企业主流组织中运用渐进性创新来稳定发展,另一方面及时转换思路,成

技术创新的概念与特点

第十二章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积极进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以此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进展的产业结构格局。本章研究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的过程和机制,以及它对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第一节技术创新的概念和特点 一、技术创新的由来 创新一般是指人的制造性劳动及其成果。技术创新的概念是由“创新”的概念衍生而来的。对技术创新问题的研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是从技术变革及其对资本主义经济进展的阻碍方面进行的。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为制造相对剩余价值“必须变革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从而变革生产方式本身,以提高劳动生产力”②。资本家通过使用新机器以降低商品的价值,从而获得利润,这实际上确实是通过变革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来提高市场竞争力,获得经济效益,这是技术创新的本意所在。· 受马克思创新思想的阻碍,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比特于1912年在《经济进展理论》一书中正式提出了创新的概念,并从经-济学角度把创新看成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人生产体系,猎取潜在的超额利润的过程。他还提出了创新的五种表现形式:生产新的产品;引入新的生产方法和新的工艺过程;开发新的市场;

开拓和利用新的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供给来源;采纳新的组织方法。 此后,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创新进行新的认识,不仅深化了技术创新的概念,而且衍生出“社会创新”、“制度创新”等相关的概念。例如:德鲁克 (P.Drucker,1909一 )从治理学角度把创新理解为给予资源以新的制造财宝能力的行为,并以此把创新划分为制造经济价值的“技术创新”和制造社会价值的“社会创新”;诺思从经济学角度把创新理解为“制度创新”,认为经济进展是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互动过程。 技术创新对经济与社会的进展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受到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20世纪50年代,日本把“技术创新”翻译成“技术革新’:,认为“技术革新确实是开发新技术、制造新产品,它应是包括从研究开发到实际应用的整个过程”。我国沿用“技术革新”概念直至90年代初。1995年,随着经济体制与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进展,为回答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明确指出:“技术创新是企业科技进步的源泉,是现代产业进展的动力。”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又进一步强调,要把建立、健全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和搞好大中型企业的关键环节。1996年,国家科技部等单位实施了“技术创新示范工程”。1999年8月,全国技术创新大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进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从此,技术创新的理论与实践在我国迅速进展。 二、技术创新的本质

自然辩证法论文技术创新的内涵与核心

自然辩证法论文技术创新的内涵与核心 摘要:本文在对国内外学者关于技术创新内涵的研究成果进行述评的基础上,重点对技术创新的内涵和核心的介绍。技术创新理论是一种以科学技术与经济有机结合、一体化发展的理论。技术创新不仅是指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也指把已发明的科学技术引入企业中,形成一种新的生产力,以市场为导向,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目标。 关键字:技术创新,内涵,核心 一、国内外对于技术创新概念的观点 “创新”概念而被引入经济学体系且使之成为一个很有影响的理论功于约瑟夫·熊彼特。自熊彼特在20世纪初提出“创新”概念及其创新理论后 ,技术创新经历了50年代和60年代的开发性研究、70年代至80年代的系统研究和80年代至今的综合研究几个阶段。在这一过程中 ,学术界对技术创新的内涵进行了反复争论和探讨 ,给出了不同概念。熊彼特关于经济增长非均衡变化的思想首先反映在其1912年德文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此书在1934年译成的英文版中,使用了“创新”一词。熊彼特在1928年首篇英文版著作《资本主义的非稳定性》中首次提出了创新是生产函数或供给函数的变化,或者说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样一个过程的概念,并在1939年出版的《商业周期》一书中比较全面地提出了创新理论。在熊彼特看来,“创新”是一个经济范畴而非技术范畴,它不仅是指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也是指把已发明的科学技术引入企业中,形成一种新的生产力。关于技术创新定义的代表性的观点还有,技术

创新是首次将科学发明或研究成果进行开发并最后通过销售而创造利润的过程;[1]美国国会图书馆研究部提出,技术创新是一个从新产品或新工艺商业化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包括设想的产生、研究方法、商业化生产到扩散过程的一系列活动;[2]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技术创新是一种设想成为在工业或商业活动过程中销路好的产品或改进的产品的交换;德鲁克认为,创新的行为就是赋予资源以创造财富的新能力。森谷正规提出,技术创新就是因技术的推广而开辟了新的市场,刺激了经济的发展,创造足以改变我们的社会和生活方式的新的经济实力等等。 国内学者也对创新的概念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管理学领域,清华大学的傅家骥教授认为,技术创新就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的新的组织,它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3]浙江大学的许庆瑞教授认为,技术创新泛指一种新的思想的形成,得到利用并生产出满足市场用户需要的产品的整个过程。广义而论,它不仅包括一项技术创新成果本身,而且包括成果的推广、扩散和应用过程。西安交通大学的汪应洛教授认为,技术创新就是建立新的生产体系,使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重新组合,以获得潜在的经济效益。西安交通大学李垣教授认为,技术创新是创新者借

“核心技术”是企业发展必经之路

“核心技术”是企业发展必经之路? 现在有许多讨论认为缺乏核心技术给中国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造成瓶颈。依赖他人的核心技术,一开始开始以成本优势进入制造环节的中国企业,正逐步面临盈利空间不断缩小的危机。而对中国市场的认识日益成熟的跨国公司在市 场上发起的新一轮攻击,将种种忧虑烘托得更加沉重。如何发展核心技术?缺乏核心技术果真中国企业发展的最致命的症结吗? 核心技术应该是业界同类产品中起最关键作用的一种或多种技术。很多情况下所谓核心技术是受到专利保护的。由于这样的关键性技术是产品中不可缺的部分,自己没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就必须花钱买来才能完成产品制造。例如彩电产品中的显像管。把握了“核心技术”的企业一般享受相对高额利润。反之,靠购买技术来完成产品制造者则受制于人,利润空间有限。 技术分为产品技术和生产制造技术。国内现在大家普遍讨论的是产品技术。而生产制造技术也可能成为“核心技术。” 例如我国家电企业由于对生产技术缺乏掌握,不得不从依赖于国外进口生产线。这里我们主要围绕产品进行讨论。 当一个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出现产品设计的标准化,或称为主导设计(Dominant Design)。也就是说市场上所有的同类效用的产品开始具有类似的结构。例如,所有个人电脑都有中央处理器,主板,显示器,机箱,以及键盘等。产品标准设计中最关键部分,通常也是技术含量最大的部分,便是通常所说的核心技术,例如电脑中的中央处理器。 对核心技术的掌握可以通过技术革新来实现。例如60年代,尽管美国彩电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索尼仍然通过技术突破而推出单枪三束彩色显象管,在业界领导了核心技术。但这并不是偶然的。从50年代开始,索尼就不断地开发新产品。 而一系列为家庭电子消费研发出来的产品,成功地帮助索尼积累了技术实力。从这个角度来说,核心技术是企业研发的积累,而非一蹴而就的结果。 掌握核心技术有不同的途径。能够在设计标准中的某个环节上建立产业标准(Industry Standard)的企业有很大的机会掌握核心技术,即使这企业的技术并非业界最好的技术。例如,微软与英特尔间结成的微英同盟(Wintel)是通过建立产业标准来掌握核心技术的。从技术的角度上来说,APPLE的操作系统也许比微软的好,但是微软能够通过树立一个产业标准从而确立其核心技术拥有者的地位。一种常见的说法是,我国现阶段的企业将其大部分的利润分给了掌握技术的外国大公司。实际上,我们应该清晰地懂得,许多情况下,这些“掌握着技术的大公司”应该称作“掌握着产业标准的大公司。” 通过创新来掌握核心技术也是一条非常艰难的路。技术/产品创新不光要求企业的耐心,而且要求企业必须有充分的准备去面对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潜在危险。1960年代,索尼引以为自豪的单枪三束彩色显象管,历时7年才开发成功,而且其开发所消耗的资源几乎导致索尼的破产。1992年,华为在自身条件很艰苦的情况下还是坚持研制程控交换机时,任正非做出了背水一战式的承诺:失败了我就从这楼上跳下去。 掌握产业标准需要技术实力,但更为重要的是企业的眼光,和调动其他同一产业价值链上的企业围绕自己的产品发展的能力。当年IBM为了迅速占领个人电脑市场,将芯片和操作系统的开发外包费了因特尔和微软,结果造成莫大遗憾,并因此改变了整个产业的力量对比布局。造成了微软和英特尔一统天下的结

2018年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满分答案_自主创新的内涵与意义

自主创新的涵与意义 交卷时间:2018-06-26 09:38:10 100.0 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 答对101010 答错000 未答000 得分30.0040.0030.00 单选题 1?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3.0分) A. 排除创新障碍 B. 制定创新方案 C提升学习能力 D.推广创新经验 我的答案:A答对 2. “科学无”是()的重要观点。( 3.0分) A. 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 B.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先生 C加州大学伯克里分校客座助理教授Henry Chesbrough D.美国学者熊彼得 我的答案:A答对 3.2003年国际上学者提出开放创新概念,其主要强调的是( )。(3.0 分) A.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开放创新的差距 B. 创新资源外占有率不均衡的现象 C. 企业自有技术与外部技术有机融合的重要性 D. 技术上完全引进的行为我的答案:C答对 4. 自主创新的基础是()。(3.0 分) A. 制度创新 B. 文化创新

D.方法创新 我的答案: A 答对 5. 国家与国家之间利用比较优势进行对等贸易交换的核心条件是()。(3.0 分) A. 完全开放的市场 B. 完全竞争的市场 C完全封闭的市场 D.半竞争的市场 我的答案: B 答对 6. 自主创新是指()。(3.0 分) A.根据自我现实情况,进行市场上同类产品的研发过程 B?通过拥有先进技术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造的过程 C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的核心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价值的过程 D根据自己的思路对引进的产品进行外形上的改变 我的答案:C答对 )。(3.0 分) 7. 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主体是( A. 机关 B. 个人 C企业 D.国家 我的答案:C答对 8. 在企业诸多方面的创新中,()是灵魂。(3.0 分) A.管理创新 B产品创新 C制度创新 D?战略创新 我的答案: D 答对 9. 创新的前提是要具有()。(3.0 分) A. 创新方法 B. 创新意识 C创新条件

基于大系统理论的技术创新的过程管理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 基于大系统理论的技术创新的过程管理 胥悦红 顾培亮谢飞 (中科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天津300072) 摘要本文是将大系统论应用于产品开发过程的成本管理中的一次探讨。通过 对产品开发在企业成长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描述,及我国制造企业中产品开发过 ê本文是国家863/CIMS主题应用基础研究课题资助项目,合同号:863-511-9845-009 ?胥悦红,女,博士,通讯地址:(100039北京,玉泉路19号甲)中科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

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获得优化的过程管理效益,对于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2我国制造企业中产品开发的过程管理现状分析 在过去,设计周期和生产周期是分离的,产品从设计到进入生产之前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来试验验证,在该产品被淘汰之前,把过去的开发和生产成本通过一段稳定的销售收入来 购、经营、销售),不利于资源共享和有限资源的合理分配。 (5)使用现代化的工具(如CAD和CAPP),却沿用老的管理方式。CAPP现工艺文件的编制是手工的,重复劳动多。

(6)产品设计由于缺乏标准化、成组化,难于组织高度机械化、自动化的生产,造成开发费用高且不可控。 (7)开发周期较长、柔性差,难以适应频繁更迭的市场需求。 3产品开发过程管理的大系统论模型 第一步:分析大系统的信息特征。 根据大系统的运动域理论,大系统空间V是由方向域X、Y、Z和关系域α、β、γ组成的系统运动矩阵,表示为

其中,方向域代表系统的内部运动空间,其组成元素X为输入域,Y为变换域,Z为输出域;关系域代表系统的外部运动空间,其组成元素α为吸引域,β为排斥域,γ为产生域。 根据大系统的能力素理论,大系统诸组成部分的局部能力—输入域、变换域、输出域、和吸引域、排斥域、产生域是其综合能力的能力素②③。 1、Y 2 、 Y 3Z 1、 Z 2 3 、 上述能力运动矩阵(1)中的各元素表示的是系统给出的各个能力素两两组合而成的能力变量。对于产品开发的过程管理系统,其能力运动矩阵为: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经验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经验 中央企业是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积累时间最长、技术创新制度建设和基础设施最为完善、总体技术创新能力最强的一类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年来,央企从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出发,坚持依靠技术创新支撑和引领业务发展,大力实施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取得了一系列如高速铁路、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西气东输等丰硕的成果,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认真归纳总结现有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对进一步加强央企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推进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1典型央企的成功做法 为充分掌握央企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实际情况,本文对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简称航天科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石油)、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石化)、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移动)、国家电网公司(简称国家电网)等10多家典型央企进行了现场调研和案例分析。依据对典型央企的实地调研情况,央企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成功做法可概括为以下六方面内容。 1.1把技术创新作为公司的核心战略,建立起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决策和规划体系一是把技术创新作为公司的核心战略

之一。按照国家“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结合公司实际,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驱动力为核心,制定公司科技发展战略、目标任务、战略重点,确定年度计划,并按照“探索一代—预研一代—研制一代—生产运用一代”的思路,制定有序接替的科研计划体系。二是设立科技决策规划与管理体系。设立了由主要领导牵头、各业务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科学技术委员会,负责公司重大技术创新战略问题决策。同时,为了落实公司科技战略规划、规范科技管理工作,央企集团层面大都设立了行使科技管理职能的相关部门,负责公司科研项目管理、科技规划计划、科技条件平台建设、科研成果管理、科技奖励、考核监督指导下属单位科技管理工作,以及对外科技交流等;在子公司层面,根据具体情况设立对口部门,配备专职科技管理人员,负责组织科技规划和项目建议计划编制,组织科技项目实施和新技术推广应用,开展技术需求分析等。三是组建辅助科技决策的专家咨询团队。部分央企设立了专门的技术咨询委员会,由内外部专家组成专家团队,对重大事项开展调查研究,提出咨询意见和建议。有的央企在技术咨询委员会的基础上,还按领域组建专业分委员会,为公司各类技术决策提供咨询意见,支撑公司科技决策。以航天科工为例,公司建立了以顶层战略为导向的技术创

企业技术创新习题

企业技术创新习题 (一)填充题 1、从生产的物质条件这个角度来考察,要素创新主要包括_________和_________。 2、_____创新主要指生产的物质手段的改造和更新。 3、与其他类型的创新相比,知识性创新具有最为漫长的_________。 4、产品创新包括_________和_________。 5、要素的组合包括_________ 和_________ 的时空组织两个方面。 6、企业可供选择的创新对象主要涉及_________ 、_________以及_________等三个领域。 7、产品竞争力主要表现为产品的_________与产品的_________。 (二)选择题 1、根据熊彼特的观点,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和发展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_________。 A. 资源的丰富程度 B. 居民的教育程度 C. 投资的多少 D. 该国或该地区拥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数量以及这些企业家在实践中的创新努力 2、产品创新指_________。 A. 必须在原理、技术水平和结构上有突破性的改变 B. 可以是利用新原理、新技术、新结构开发出一种全新型产品 C. 也可以是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部分采用新技术而制造出来适合新用途、满足新需要的换代型新产品 D. 还可以是对原有产品的性能、规格、款式、品种进行完善 3、生产工艺和操作方法的创新要求_________。 A. 在设备创新的基础上,改变产品制造的工艺、过程和具体方法 B. 在不改变现有物质生产条件的同时,不断研究和改进具体的操作技术,调整工艺顺序和工艺配方 C. 不断地研究和采用更合理的空间布置和时间组合方式 D. 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采用新技术制造出适合新用途、满足新需要的换代型新产品 4、生产过程的组织包括_________在空间上的布置和时间上的组合。 A. 设备 B. 工艺装备 C. 在制品 D. 劳动 5、人口因素对企业经营的影响有_________。 A. 人口结构的变化直接决定着劳动市场的供给 B. 劳动市场的供给影响企业的生产成本 C. 人口的数量及其构成确定了市场的结构及其规模 D. 人口结构的变化可能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契机 6、技术创新主要涉及_________等不同方面。 A. 材料 B. 产品 C. 工艺 D. 手段 7、独立开发的优点有_________。 A. 若能获得成功,企业将可在一定时期内垄断性地利用新技术来组织生产

浅谈企业技术创新的价值及内涵

浅谈企业技术创新的价值及内 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世界经济竞争状况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 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改变原有依靠廉价资源相对优势进行市场竞的模式,参与全球化市场竞争并谋求发展是摆在中国企业面前的现实问题在市场竞争不断升级的今天,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专利的重要性越来越的影响到企业的竞争力及市场状况。中国在成为世界加工厂的过程中,资源稀缺,产品逐渐由价格竞争转向技术、差异化竞争的市场环境影响下企业逐渐认识到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中国企业在付出沉重的代价后,渐转向企业自主创新,通过开发自有新技术,新工艺来改善和提高企业有的技术水平 随着技术创新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增强,以自主知识产权 核心的技术创新成果及其应用正成为市场竞争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直接响经济发展中的资源配置效率。近年来,专利许可、技术标准、植物新种保技术,使发展中国家在引进和应用先进技术,推动经济 会的快速发展中付出越来越大的代价。因此,要想在经济发展中不受制人,在企业发展中获取长期利润,只有进行创新,从而获取自主知识产和专利,拥有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优势,来参与市场竞争与资源的优化配置 一企业技术创新的内 自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先提出“企业技术创新”概 以来,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界定,说法不一。傅家骥将企业技术创新定义为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 1. 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的新的组织,它是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这个定义将企业技术创新义为包含了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和组织创新,重在强调了企业技术创新“经济性”、“市场性”、创造“社会经济效益”,可见,利益因素贯穿了业技术创新的全过程

自主研发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

中国石油测井公司自主研发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 用自主创新为中国制造赢得尊严 2005-10-17 1版 本报讯(记者郭立杰王斐)目前,中国石油集团测井有限公司研制成功的国内首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快速与成像测井装备EILog—05,已经在长庆油田完成测井作业4井次。专家称,装备的各项技术性能指标接近国际先进水平。陈耕总经理评价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快速与成像测井装备开发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蒋洁敏副总经理说,快速与成像测井装备的研发成功,打破了外国公司核心技术的垄断。 测井是油气勘探开发的主体工程技术之一,测井装备是取得真实可靠的地下地质信息的必备手段。国际上跨国公司为求得发展主导权,非常重视测井装备的研究开发和升级换代,形成技术和市场的良性循环。而在国内,为油田勘探和开发服务的测井先进装备都是引进的,国产装备整体上比较落后,突出表现为型号多、品种杂、水平低,难以满足市场对高精度、高可靠、高效率装备系统的迫切需要。 必须用自主创新为中国制造赢得尊严,用自主创新提高中国石油测井公司的国际竞争力。很快,公司从湖北、陕西、河北3个省抽调50多名科研技术和管理骨干集中到西安,成立了重大科研项目组,展开了测井成套装备研发的大会战。 自主创新的突破口是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测井成套装备研制成败的关键,还在于重大技术难点的突破。技术人员充分发挥原有技术优势,解决了密度滑板和微球极板复用后出现的新问题,实现了密度微球探测器的成功组合,这在国内是首创。 测井成套装备是一个大系统,井下部分由电法、声波、放射性等十多种下井仪器组成,地面由计算机进行控制,并对井下大量信息进行及时处理和运算,现场出图,现场解释,工作难度和工作量都很大。技术部门对发生的问题分门别类进行整理和分析,共列出170多个需要解决的问题,逐条加以整改。为了解决信号传输不稳的问题,项目组成员克服急躁情绪,最终从改进程序、改进安装方式入手解决了根本问题,为成套装备的后续试验打下了坚实基础。 经过近两年的潜心研究,测井成套装备通过了20多井次现场试验,尤其是后期连续6口井的试验,均一次下井测井成功;在温度150℃的井底连续工作2小时以上,仪器工作稳定;测井曲线重复性良好,与引进成像测井装备对比一致;一次下井取全所有常规测井资料,大大减少占井时间,仪器轻便,减轻了操作人员劳动强度,提高了效率。在泉241—49井中,所测曲线的重复性和一致性都非常好,现场的国内外专家评价说,从没有见过国产仪器测出这么好的曲线。

建立国有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的思路与对策

建立国有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的思路与对策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迅猛,在我国买方市场初步形成的条件下,加快建立国有技术创新机制,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已成为跨世纪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 一、技术创新机制不健全是阻碍我国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深层次原因; 历次的技术创新活动调查都表明,资金缺乏、人才缺乏、体制不顺、信息不灵等是阻碍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几个主要因素(见表1)。实际上,资金缺乏、人才缺乏、信息不灵也是机制(投资机制、人才机制和政府管理机制)问题。 1、国有企业没有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1)国有企业没有成为技术创新的利益分配主体。在发达国家,企业技术创新更多表现为企业行为,不用政府去过多地管,企业就会追求技术创新,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不技术创新,企业就没有生存的余地,就要被市场淘汰。同时,技术创新能够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因此企业具有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和压力。而在我国,国有企业是否搞技术创新,以及技术创新是否能够成功,与企业特别是企业领导者没有生死攸关的关系,国有企业保值增值的责任不清。由于技术创新利益分配不明确,一些企业认为,技术创新形成的资产和效益是国家的,债务和风险是企业的,责任是经营班子的,负担是职工的,故对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不高。毕业论文

回顾国有企业的改革历程,可以看到,其实质是国家和企业利益分配的调整过程,如放权让利、二步利改税、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税利分流、股份制改造等。每一次改革都伴随着国家和企业新的利益关系的调整,但迄今为止仍然没有找到二者利益的平衡点,国有企业仍然没有成为利益分配的主体。1994年实行新税制后,国有企业税负名义上是降低了,实际上整体税负水平却有所提高。据测算,实行股份制后,试点企业所得税加上国家股分红的比重占企业实现利润的60%以上,大大高于其他企业的所得税率。 (2)国有企业没有成为技术创新的风险主体。一方面,国有企业应成为技术创新的利益分配主体;另一方面,国有企业也必须成为技术创新的风险主体。因为只有使企业与技术创新的“风险”挂钩,企业才有压力,才会兢兢业业去搞好技术创新。否则,谁也不对技术创新投资效果负责,谁也不对企业的呆坏帐、亏损负责,借了银行的钱可以不还,此种状况是不可能搞好技术创新工作的。 (3)国有企业没有成为技术创新的投资主体、决策主体、开发主体。首先,国有企业自我投资能力严重不足。由于没有成为利益分配的主体,国有企业自有资金普遍很少,没有技术创新能力。其次,国有企业还没有成为决策主体,政企不分的现象依然存在。再次,国有企业没有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1997年企业开发经费占全投入的比重为42.9%,比发达国家低20个百分点以上。如1997年美国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占研究开发经费总数的72.7%,日本为65.2%,德国为65.8%,法国为61.5%,英国为65.5%,俄罗斯为69.2%,韩国为73.7%。1997年,

浅谈企业技术创新的价值及内涵

浅谈企业技术创新的价值及内涵 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世界经济竞争状况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改变原有依靠廉价资源相对优势进行市场竞争的模式,参与全球化市场竞争并谋求发展是摆在中国企业面前的现实问题。在市场竞争不断升级的今天,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专利的重要性越来越大的影响到企业的竞争力及市场状况。中国在成为世界加工厂的过程中,在资源稀缺,产品逐渐由价格竞争转向技术、差异化竞争的市场环境影响下,企业逐渐认识到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中国企业在付出沉重的代价后,逐渐转向企业自主创新,通过开发自有新技术,新工艺来改善和提高企业现有的技术水平。 随着技术创新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增强,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技术创新成果及其应用正成为市场竞争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直接影响经济发展中的资源配置效率。近年来,专利许可、技术标准、植物新品种保护等"技术壁垒",使发展中国家在引进和应用先进技术,推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付出越来越大的代价。因此,要想在经济发展中不受制于人,在企业发展中获取长期利润,只有进行创新,从而获取自主知识产权和专利,拥有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优势,来参与市场竞争与资源的优化配置。 一、企业技术创新的内涵 自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先提出“企业技术创新”概念以来,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界定,说法不一。傅家骥将企业技术创新定义为: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

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的新的组织,它是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这个定义将企业技术创新定义为包含了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和组织创新,重在强调了企业技术创新的“经济性”、“市场性”、创造“社会经济效益”,可见,利益因素贯穿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全过程。 弗里曼(Freman,1992)从技术创新对象特征的角度,将创新活动分为不同层次,包括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产品创新主要指公司、大学或政府实验室中有意识的R&D新产品的生产和对旧产品的一些非连续性的质变性的创新。过程创新是指持续发生的小的量变性的创新,主要包括生产工具、制造设备和固定资产的更新、生产工艺的改善等。 借鉴以上定义,我们将技术创新的定义为: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的过程。我国企业在技术创新方式及模式选择上,结合企业现实的经济环境及其他外部特征,对企业内部资源调整的同时,应充分理解技术创新的含义与特点,更要深刻意识到技术创新过程所存在的困难与风险。通过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机制,来规避企业技术创新的障碍。 二、企业技术创新的价值 (一)从宏观角度来看,企业技术创新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通过自主创新,获得核心技术,形成自有品牌资料

2005. 全市科技工作会议经验交流材料 通过自主创新,获得核心技术,形成自有品牌 金山软件有限公司 金山公司创建于1988 年,发展至今,已是国内最知名的软件企业之一,是中国领先的应用软件产品和互联网服务供应商。十七年来,金山一直不断地为客户带来创新性的技术和产品,树立了中国软件产业最耀眼的品牌。今天,金山软件已经运行在全世界超过5000 万台个人、政府、企业的电脑上。其产品线覆盖了桌面办公、信息安全、实用工具、游戏娱乐和行业应用等诸多领域,自主研发了适用于个人用户和企业级用户的WPS Office 、金山词霸、金山毒霸、剑侠情缘等系列知名产品。金山在应用软件领域的技术实力和市场营销能力方面一直保持着领先地位,营业规模持续高速增长。目前,金山已经发展到1200 人的规划,年营业额 1.8 亿元人民币。 一、通过自主创新提升金山的核心竞争力一段时期以来,软件产业空心化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国内各企业,尤其是政府的行业主管部门。空心化导致产业缺乏核心技术,形成对跨国公司的技术依赖,从而严重影响产业的发展后劲。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拥有一系列自主知识产权与核心技术的金山公司便显得特别突出。目前,金山公司在其主营业务中拥有的核心技术包括:桌面办公系统中的文字处理与排版引擎、电子表格计算引擎、信息安全中的“蓝芯”查杀病毒引擎、网络游戏中的万人同时在线网游服务器引擎、2D/3D MMORPG 游戏客户端引擎等等。基于这些核心技术,金山公司推出了一系列强势品牌产品,包括WPSOffice2005 桌面办公系统、金山毒霸、剑侠情缘 网络版I/II 、封神榜、幻想春秋、等等,在用户和业内形成强烈影响,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金山公司能够拥有如此众多的核心技术,是其长期重视自主研发与创新的结果。总结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制是金山的体制创新的研发管理体制、扁平化的企业结构业务高度复杂的金山公司,采取了矩阵式管理模式。即:事业部管业务、研究院管研发。在日常研发过程中,不设立过多的条条框框,束缚研发人员的创造性思维。有限的研发管理规章制度,是为了确保多人参与的大型项目开发以文档为基础,减少对具体个人的依赖。 在研发工作中,公司鼓励员工广泛接触各类同类型产品,深入分析、博采众长。不搞过大的开发组,对任何大项目都进行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