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浅谈

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浅谈

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浅谈
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浅谈

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浅谈

体育课堂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浅谈

南京市紫东实验学校王琴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性和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途径的问题。认为质疑能力的培养应从问题意识入手,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心理感到安全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地提问,创设学生提问的情境,教给学生生疑的方法,给予质疑的时间,让学生能够质疑。在教学中能认真贯彻好以上几方面,学生的质疑能力将会大大提高,又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的积极性。

关键词:质疑能力问题意识生疑途径

当孩子开始学会说话以后,最多的就是问题,天空、泥土、小鸟,直到家里的一切日常用品,都会成为他们追问的对象。然而,随着学生读了几年书、年级越升越高,学生主动提问的现象越来越不多见。这让我想起有人曾这样评价我们的教育:“在中国,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问题,作为成功;而在美国,却是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有问题,甚至连教师也难以回答,作为成功。”其实不然,早在宋代,学者张载就曾经说过:“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新课程标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今天的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会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学习十分重要。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其获得自学能力的主要方法之一。

一、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性

1、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新课标的要求。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如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可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学会自我锻炼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主体性教学的手段,是互动性原则的体现。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得到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离开学生的主体性,教育活动将一事无成,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让其主动自觉的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失为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好方法。《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语文教育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搭建师生对话的平台,让课

第 2 页共 7 页

堂成为师生互疑共同求学的场所,真正做到师生互动。

3、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学生阅读的需要。

从阅读心理学角度来说,学生提出问题是有价值的。它的最大的价值就是有助于理解本身。辛格认为,积极的理解包括用问题来对课文进行反应,并在随后的阅读中去寻求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因此,学生提出问题比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更为有效。柯林斯也认为,许多时候理解的失败,实际上乃是由于不能提出适当的问题。所以,培养质疑能力可以更快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二、质疑能力的培养应从问题意识开始

问题意识并不是简单的提出和解决问题,它是人们对疑难客观事物做出自觉反应的心理过程,是研究和发现问题的发展过程。实践证明,那些具有创造才能的学生,往往都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都具有“多疑”“善问”“勤思”的思维品质,只要教师加强问题意识的培养,学生良好问题能力的形成就有可能。

首先,教师要营造和谐课堂,呵护问题意识。有时即使学生所提的问题没有价值甚至荒唐,不能自圆其说,教师也应耐心引导、热情鼓励,而不允许学生养成思维惰性。鼓励学生大胆地问“为什么”,让他们寻根究底,释疑求真,才有可能将学生的潜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

其次,教师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萌发问题意识。在引导学生理清文路、捕捉要点、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教师要有目的地设置疑问,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

第三,鼓励学生不满足于字面意思的学习理解,而要善于根据语境揣摩言外之义,弦外之音,挖掘语言的深层含义。任何一种语言,都可在一定语境中以不同的背景、不同的语调语气表现其非字面意义的深层含义。这一点在汉语中尤为突出。

第四,对学生的质疑避免直接作答或快速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正确公允的答案,水到渠成地完成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千万不可以越俎代庖,大包大揽,而要让学生亲自体验实践探索的历程,亲自感受攻克困难的自豪和幸福。

养成问题意识,对一个人是受益终身的,这需要教师的积极支持、耐心引导和热情鼓励。

第 3 页共 7 页

三、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途径

1、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心理感到安全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放胆”,大胆地提问。

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氛围的重要因素。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欢迎学生提出问题,决不因学生问题的幼稚无理而取笑学生,要用平等的心态对待学生,尽量缩短与学生的距离。在课堂上我们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使其深刻地感受到教师的厚爱和关注,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缩小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角色距离,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尊重信任学生,让学生大胆质疑。马斯洛关于人的需要学说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受人尊重的愿望。因此,教师必须尊重、信任学生。正如李镇西所言,现代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

教师只有站在完善学生的人格的高度来组织教学,才能使学生充满信心,使课堂教学充满人性的光芒,才能建立一种师生对话的教学环境。所提的问题,即使是芝麻西瓜一大堆,甚至提得不恰当,对这些大胆提问的学生,不论他所提的问题质量如何都应及时给予鼓励,不要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要充分肯定学生积极动脑筋的一面;对提错问题的学生,教师也决不批评,启发他用另一种方法思考,帮助他树立信心;对于提出的问题富有思考性的,要及时给予表扬,启发学生围绕课文的重点来提问;对于提出的问题超过学生现在所学知识范围或教师一时难以回答的,要给学生讲明原因。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保护,就没有精神束缚和心理负担,就敢于大胆思考,敢想、敢说、敢问,上课自然会积极举手、踊跃发言,质疑问难就能大胆了。

2、创设一个学生提问的情境。

学生能否提出问题?能否提出好问题?关键是创设学生提问的情境。教育家波利亚说:“教师的作用在于:系统地给学生发现事物的机会,并给予恰当的帮助,让学生在情境中亲自去发现尽可能多的东西。”即教师要创设适当的情境,促使学生提出问题。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可先要求学生先自学,将自学中不懂的问题记在卡片上,再由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互相解答,对解答不了的问

第 4 页共 7 页

题由小组长写在纸条上,然后在全班提出进行讨论解答。对于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再加以引导解决。在课堂上让学生讨论,要求学生互相提问题,并共同解决。同学之间互相提问题,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合作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而且同学之间提问题,不讲究提问的形式,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让学生上讲台,促使学生提问。让学生走上讲台,扮演老师角色,学生讲,学生问,学生答,学生提的问题越多,效果更好。

教育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应该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精神,注重提问的开放性、合作性、民主性,并在实施中不断摸索,也只有这样,才会有所成就,语文课堂也才能焕发出新的光彩和魅力。

3、教给学生生疑的方法。

(1)从文章题目中质疑。

俗话说“题好文一半”,课题常常是文章的“眼睛”,而“眼睛”又是“心灵的窗户”。阅读不注意审题,不注意课题与文章内容见的联系,往往不能把握文章的中心,影响阅读的效果。因此,审题中的质疑问难教学直接关系到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如朱自清的《背影》写父子浦口送别,表现了父子深情,那么,教师就可以引领学生从题目上提问:为什么要以“背影”为题?换成“浦口送别”好吗?这样质疑和解答,作者以“背影”为题的深刻用意就凸现出来了,学生不仅从中体悟到了文本的思想内容,更学会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2)从重点词句、重点段落入手质疑。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不可能每个词、每个句子都讲,只有突出重点,抓住一些关键词语、难句进行质疑问难,深入探讨,才能帮助学生准确地感知课文描述的情景,理解课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例如,在教学《和氏璧》时,我让学生说说和氏献了几次璧玉,第三次与前两次有什么不同?让学生画出描写和氏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读读,这时有学生问:“卞和为什么把宝玉捧在手里,哭了三天三夜,直到眼泪流尽?”这时,可以引导学生读读上下文,从而理解“捧”在这里的含义及如此悲伤的原因,最后读读卞和说的话,“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石看成石头,把坚贞之士当做骗子,这

第 5 页共 7 页

浅谈小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重视能力培养,尤其是自学能力的培养,是义务教材与旧教材最大的区别。无论是课前的预习还是课后的思考练习,新教材都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强调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提问质疑、独立思考、培养思考习惯。质疑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和智力操作技能,在导读和练习中占有一定的训练比例。那么,如何凭借教材提供的条件,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呢? 一、教给质疑方法,让学生“善问” 让学生质疑,目的是让学生的内因发挥作用,产生思维的兴奋点和认知矛盾冲突,培养主动探索精神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引导学生质疑,应在“问什么”和“怎样问”上下功夫。具体说来,可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让学生掌握提问的形式。“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是提问的三种基本形式。为了让一年级学生掌握这几种形式,我在教《小猫种鱼》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程序:先让学生掌握“种”的音和义,然后在“种”后板书“鱼”,再在“种鱼”前板书“小猫”。让学生读后问:“你读了这个课题,有些什么疑问?”让学生纷纷发言:“鱼怎

么能种呢?”“小猫为什么要种鱼?”“它是怎么种鱼的?”我把几个主要问题板书出来,再引导学生弄清每个问句的疑问词,然后告诉学生:“读书就要像今天这样多动脑筋,多从不同的角度去提出问题。你们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吗?(指板书)请看第8课。” 这个新课导入,像磁铁一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不但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让学生在实际中掌握了提问形式。 第二步,加强学生质疑过程的引导和训练。教材中常有“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理解自己不懂的地方”这一类要求。对每个学生而言,不理解的地方是千差万别的,如何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疑点呢?我在引导学生“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时是这样做的:先让学生读生字新词,想想有无不明白的。如果认为明白了,就自己试着说说词语的意思,想想是否正确,有不明白的就划出来,再读读课后要求掌握的词语,找出不理解的,再听听同学提出什么不理解的,想想自己是否明白,从而准确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第三步,让学生掌握质疑的途径。质疑的途径很多,文题、文章内容、关键词句及设问、反复、过渡、照应甚至插图、关键标点等都可用来质疑。如果文章的题目提供了课文内容的指向和要求,我们就可以从审题入手,引导质疑,如《我爱故乡的杨柳》、《诚实的孩子》等。如果文章的脉络清

学生的质疑能力如何培养

学生的质疑能力如何培养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教学提倡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会质疑问难,进而分析和解决问题。我们的教学中,教师要时刻鼓励学生质疑,并以此为课堂教学突破口,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突出他们的个体差异,不断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教学收到更好的效果。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著名科学家李政道也说:“学问,学问,要学习提问。”可见,“问”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而质疑,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索、答问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质疑,也最能发现学生不懂或不太懂的地方,以便教师给予有的放矢的辅导,从而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现代教学提倡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会质疑问难,进而分析和解决问题。但是,并非所有小学生都敢问、爱问、会问。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一、排除心理障碍,培养质疑意识 学生不敢质疑往往是因为害怕提出的问题不恰当,而遭同学嘲笑和老师的批评。针对这些现象,在课堂上,教师必须放下架子,态度要和蔼,语气要亲切,充分尊重学生,和学生建立一种朋友关系。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不懂就问,敢于对老师质疑,对学生质疑,对教材质疑。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师生平等、师生合作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敢问,这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基础。一旦使学生感受到质疑问难的心理自由,就能帮助学生克服质疑问难的心理障碍,增强其勇气和自信心,逐步形成敢于质疑的习惯。“少成苦天性,习惯成自然。”一个好的习惯,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学生首先要对学习有一个积极向上的态度。才能形成敢问——会问——善问这样一个过程。 在我们的教学中,教师要时刻鼓励学生质疑,并以此为课堂教学突破口,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突出他们的个体差异,不断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教学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果遇到学生没有问题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有意识地与学生互换角色,提出重点问题,同时发挥小组协作精神,让学生自由讨论,尝试解答。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宽松、活跃的质疑氛围。 二、教给方法,让学生有“疑”可质 良好的教学氛围和问题情境能够诱导学生提问,为他们质疑提供前提条件,不过在教学中我们也会发现:学生即使有质疑的积极性,但就是提不出问题,或者只能提出一些表层的问题。这说明学生还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还未进入探索性思维状态。也说明这里存在着一个善于思考、善于质疑的问题。从何疑起?怎样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质疑也是如此,因此,教师应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教师要教会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等进行质疑;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算理的推导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等进行质疑。同时应该采取低起点、严要求、勤训练、上台阶的策略,循循善诱不厌其烦,使学生一步一步地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疑惑,并进而达到问得巧、问得精、问得新、问得有思维价值。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时,需要给予一些质疑方法上的指导,以提高学生的质疑水平。 1、把握质疑时机。 打铁要看准火候,教学要抓住契机。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愤”“绯”之际,正是引导学生质疑的最佳时机。 2、要运用多种手段创设良好的氛围保护好学生的好问和好奇的天性。 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同,问题的难易程度也不同。这时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希望自己提出的问题能得到大家的重视,同时希望问题得到解决。因此,在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激发学生质疑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同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对问题进行分类、梳理,从而发现学习的重点、难点,进而带

如何培养小学数学质疑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数学质疑能力? 一、创设质疑氛围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但是,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还是串讲串问,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说,学生记。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被动接受,课堂上没有疑问成了最大的问题。老师牵着学生走,没有留给学生积极思维的空间。而且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小学生往往不敢问、不爱问、不会问,或问得压抑、犹豫、缺乏自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让课堂形成一种轻松、自由、热烈的气氛,使学生感受到质疑问难的心理自由,帮助学生克服质疑问难的心理障碍,增强其勇气和自信心,逐步形成敢于质疑的习惯。在课堂上巧用“好奇”心理,培养学生主动质疑。教师要尽量营造一种民主、和谐气氛、留下自由思考时空、创设各种情境,因人而异地鼓励和引导学生质疑,促进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逐步养成多思善问的习惯,教师和学生要建立新型的师生伙伴关系,学生对老师的质疑不必受时间限制,可以随时发出疑问。有意创设质疑氛围,使学生因趣生疑,因疑生奇,因奇生智。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用旧知不能解决新问题,挑起矛盾,让学生产生问题;可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中发现问题;也可以通过设计开放性数学问题,让学生展开想象;还可以在知识的对比、归纳、概括中让学生面对问题……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如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让自卑、胆怯的学生在小组内提问,锻炼他们的胆量,树立其自信心;对于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可以先让他把问题写在纸上,再照着念,循序渐进,不能要求过高,急于求成,使其失去信心;对于课堂上来不及提问或言犹未尽的学生,可在课下让他把要提的问题,要讲的话说给老师。这样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就能得以保护,提问题的胆量也就越来越大,逐步养成敢想、敢问、敢说的习惯。 二、教给方法,让学生有“疑”可质 教师应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巧设矛盾,寻找质疑的踩点。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矛盾,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关键处提出问题,从而培养提问的针对性。使学生明确在哪儿找疑点。教师要教会学生质疑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算理的推导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等,还要让学生学会变换视角,既可以在正面问,也可以从反面或侧面问。即无处不可生疑,无时不可生疑。如可让学生这样想:“概念”为什么这样表述?能否增加或删改一些字词?在概念内涵的挖掘、外延的拓展上质疑。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引导学生对分数含义的关键词质疑,如“为什么单位’1’的’1’字要加引号”。计算: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在“理”字上下功夫质疑。应用题:列式的依据是什么?力求寻找更好的解法。例如,在教学“分数工程问题”时,可问“为什么可以用单位’1’来代替具体的数据”。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对任何一个问题都去探索,或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甚至提出其他学生或老师一时也想不到的问题,这是学会质疑的关键。有时学生质疑的涉及面广,显得“多而杂”。这时老师要组织学生讨论,哪些问题问得好,哪些问题不着边际,不是教材的内容和重点,引导学生逐步由“多而杂”变为“少而精”。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就能有所发现,逐渐学会质疑。三、明确目的,正确释疑 “疑难”对学生来说是暂时还不可能甚至是完全没有能力排除的。“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如果对学生的质疑置之不理,将压抑学生的积极性。释疑的方法不妥,也将影响质疑问难的作用。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不要急于回答,更不能轻易否定。遇疑不慌、处疑不惊,不受课堂40分钟的时空限制,因疑引疑,设新疑释质疑,会收到更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万以内笔算减法”时,教学进入练习作业之前,教师留下一定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一个学生突然举起手来:“老师,四位数的减法,可不

浅谈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浅谈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我校实施课堂改革以来,虽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为加快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切实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负担,全面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我想针对课堂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差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最能调动学生学习、思索、答问的积极性,质疑求异是探索新知识的不竭之源。在高效课堂教学中,大都是教师问得多学生问得少,学生只有沿着教师所展示的思路解答问题,根本没有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质疑问难的愿望。 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一、弄清学生质疑能力低下的原因 现在许多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低下是有目共睹的,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原因: 1.学生没有认真预习自学,知识掌握不牢。 2.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而变成同学们的笑料。 3.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而被人瞧不起。 4.师生关系紧张不融洽,学生不敢表达自己的不同观点和看法。

5.课堂气氛不活跃、沉闷,导致学生没有质疑求异的兴趣。 以上种种原因,严重制约着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成为学生质疑能力养成的瓶颈。那么如何克服这些障碍,摆脱以上的束缚呢? 二、提高学生数学课堂质疑能力的应对策略 1.学生预习、自主学习要做实。 学生课前对教材及导学案的自学要认真及时完成,通过自学、对学、群学及教师指导,对所学内容充分理解,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2.创设氛围,鼓励学生质疑。 学生问题意识淡薄,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教学行为不当引起的。长期以来,教师多采用提出问题,学生回答的教学模式,这样就压抑了孩子好问的天性,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惰性状态。因而,在实施高效课堂改革的今天,教师要与学生角色平等,变“一言堂”为师生互动。在课堂上我们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使他们深刻感受到教师的厚爱和关注,真正体会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要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敢做,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释放学生的潜能。 3.给学生提供更多思考的空间。

学生质疑能力培养课题研究

“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的课题研究开题 计划一、课题的提出 我校自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这些年来,给我们一线老师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和积极的教改精神、教育内容的变革,教育形式的变革,师生关系的变革。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更是新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面对这一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的挑战,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教育发展的主轴。我记得教育部曾提出了一个基础教育领域中非常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好学生。”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必须保护学生的提问意识。这无疑就是告诉我们一线教师这样一个道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题是极其重要。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孩子提出的问题越多,那么他在童年早期认识周围的东西也就愈多,在学校中越聪明,眼睛愈明,记忆力愈敏锐。要培养自己孩子的智力,那你就得教给他思考。”可见问题在教学中的重要性,问题不仅是数学的灵魂,还是思维意识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是学生探求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保证。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㈠课题研究的目标 1、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旨在“让学生参与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努力挖 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 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

会学习数学的价值,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达到锻炼人、完善人的目的,为推进我校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2、通过探索与研究,使本校教师能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组织教学,真正把学生放在学习主人的地位,依据教育教学规律进行教学活动。㈡课题研究的内容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是“学生质疑能力的研究”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基本模式框架下的教学策略和评价体系。课题主要围绕着三个方面去研究: 1、教师课堂提问的方式和方法的研究。 2、学生问题意识与能力的研究。 3、教学中学生学习评价的研究。 此外,我们还将师生之间的课堂教学活动归纳为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五阶段五环节”进行尝试研究。具体过程如下:教师活动:创设问题情境—适时点拨诱导—组织交流汇报—设计个性化练习—课堂总结延伸 学生活动:提出问题—独立探究—合作交流—实践运用—反思评价㈢预期创新点 通过研究,使小学数学课堂是学生充满生命力的场所,师生情感交流的场所,学生勇于质疑敢于出错的场所。 学生方面: 1、通过研究,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增强了。 2、通过研究,学生对数学问题从“想问”到“敢问”、“善问”、“会问”,问题意识增强了。

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质疑能力的培养课题研究中期总结报告

《小学生问题意识、质疑能力培养的研究》中期总结报告 市九原区沙河第六小学数学课题组 自本课题2017年5月被立项以来,我们课题组在课题负责人美荣老师的带领下严格按照课题实施方案开展课题研究活动。2017年5月举行开题仪式,2018年1月到3月举行课题中期交流活动,九原区教研室王伟老师到场指导。课题实施以来,学校投入资金3000余元,用于教师外出学习、听课以及开展县校级教研活动等。现将课题实施以来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课题实施过程 1、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自课题开题以来,我们在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理念的基础上,围绕本课题精选材料,分散学习和集中学习相结合。集中学习了《数学课程标准》、《有效教学——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有效教学》、《新课程下的创新备课》、《教师如何做研究》等专著。此外,我们要求每一位课题组成员平时要主动从有关报刊杂志和网上收集一些课题研究方面的理论文章,以进一步指导和充实我们的课题研究。 2、以活动促提高 活动,既为教师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更是促进教师提高课题研究水平的有力措施。 首先,积极参加县、校组织的各级各类活动,更新了教师的观念,开阔了教师的眼界。 其次,立足课堂,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活动,以“教研”促“科研”。 课题研究课体现着我们课题研究组的思想和研究活动的进展,因此我们把课堂教学作为研究的主阵地,在上好研究课上下功夫。每学期我们都安排了每月一次的课题研究研讨活动,我们采取的研究方法

是:全体成员以年级组为单位,对教材先进行梳理,进行个人备课,再在教研组进行讨论修改,然后立足课堂进行实践,集体评议时,执教老师要按照课题思想,说明为什么这样上,一名老师作中心评课,其他老师再集体评议,使每次研讨课都能让课题组的所有教师得到收获和提高。 第三,“请进来、走出去”活动。 每学期我校都要选派一定数量的老师到省、市、县学习、取经,尤其是优先安排课题组的老师参加,这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组老师的一种激励吧。另一方面积极与兄弟学校加强沟通,增进校际间的交流。我们与东河区公园路小学进行了手拉手校际联手共促发展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每周我校派出两名教师去参加公园路小学的教研活动。同时每学期我校总会安排至少一次的讲座,每一次聆听专家的讲座,都会让老师们了解到许多先进的理念,都会让老师们更深入地反思自己! 第四,课题组沙龙活动。 为了进一步探讨数学练习活动材料的选择和开发研究,使我们的研究工作更加切实有效,我们除了每学期一次的研讨会、每月一次的研究课和理论学习外,这学期还举行了一次课题沙龙活动。每一位课题组成员都交流了自己研究的重点和收获,同时也提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和困惑,并对本课题的研究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研究的成效分析 1、学生方面 (1)、学生“问题意识、质疑能力”逐步得到培养。 你在课堂上或生活中给别人提出过数学问题吗?你在课堂上质疑过别人的结论吗?

小学数学质疑能力的培养

学贵有疑疑则进——小学生数学质疑 能力的培养 【摘要】:正朱熹曾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谓质疑,应当界定为人们在 学习或工作中,遇到一些按常规推理或原有思维定式无法解决的问题,从而产生、提出疑问的心理过程。它的最大特点是,人们怀着渴望求知的心情,对某个问题探个究竟,促使人的智力 活动日渐丰富。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发展,有利于培养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敢于质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人类的宝贵品质,因为问题是科学发现的前提,是新思想诞生的曙光,是创新精神的萌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我想从以下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鲁河中心小学; 【关键词】:质疑能力小学生培养学生学生学习创新精神提出问题数学课堂引导学生 发现问题教师 【正文快照】: 朱熹曾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谓质疑,应当界定为人们在学习或工作中,遇到一些按常规推理或原有思维定式无法解决的问题,从而产生、提出疑问的心理过程。它的最大特点是,人们怀着渴望求知的心情,对某个问题探个究竟,促使人的智力活动日渐丰富。在数学课堂 浅谈小学数学中质疑能力的培养 质疑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敏于发现,激活思维。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金钥匙,质毫无疑问是问号。”因此,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就必须让学生从“学会”转到“会学”上来;突出“思”字,让学生从“学答”转到“学问”上来。任何“思”都是从“疑”开始,并 靠“疑”来推动。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当然就不“进”了。因此,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是全面推进创新教育的最佳开端,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我们 要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一、什么是质疑能力 所谓质疑,应当界定为人们在学习或工作中,遇到一些按常规推理或原有思维定式无法解决 的问题,从而产生、提出疑问的心理过程。它的最大特点是,人们怀着渴望求知的心情,对某

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疑问是思维的导火索。质疑的过程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质疑可使学生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激起探求新知的欲望,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1.敢问,质疑的起点。课堂是属于孩子们的,教师只有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才会积极提出自己的疑问。所以在工作中,对于学生的提问,不管好与坏,对与错,均应给予肯定和称赞,让孩子敢问。在每次初读过课文后,总是让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或者有疑问的地方,进行谈论交流,对于敢于提问的同学,予以表扬和鼓励,以此带动更多的同学学会提出心中的疑惑。 记得学习《从现在开始》一课时,我让同学们初读课文,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学生纷纷拿起笔读起课文来。我在学生中巡视,发现居然大部分学生只是拿着笔做样子,根本没在书上作任何记号。5分钟之后,我说:“现在请你们把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学生们都茫然地望着我,没有一个人敢举手。我鼓励他们说:“没有关系,只要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就行。”在老师的鼓励和诱导下,一个又一个问题提出来了。虽然有的问题与课文中心无关,没有多大思考价值,但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激发和培养,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作好了铺垫。 2.善问,质疑的钥匙。让学生敢于提问是质疑的第一步,重点是引导学生善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怎样才能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呢?我通过一个课例来说明。例如在学习《矛和盾的集合》时,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提问同学们读过课文有什么疑问,有的同学说:“矛和盾为什么要集合?”有的说:“矛和盾是怎样集合的?”“矛和盾集合后会怎么样?”我趁机表扬了提问的同学,并夸他们真会提问,因为这三个问题是这节课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学生能自己提出来很难得。我们还应该教会学生大胆地围绕课文题目、课中插图、课中标点、课中空白、课文结尾、人物言行等内容提出疑问。这样逐渐培养学生把问题提到点子上,善于在关键处提出问题。 3.乐问,是质疑的关键。学生从敢问,善问,到养成提问的习惯(乐问)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充分的思考时间,充分的提问时间,实实在在地让学生学习提问。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学生的学习中,兴趣有着定向和动力作用,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基础。激发起了兴趣,学生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 上《薄公英》这课时,我先播放一段投影:(美丽的田野上长着许多薄公英)伴着音乐学生们看得兴趣盎然,这时我乘兴问:“看到这薄公英的种子,你们想提什么问题?”学生们纷纷举手,有的说:“这些种子会飘到什么地方呢?”有的说:“种子怎么长成薄公英呢?”还有的说:“薄公英的种子飘到哪都可以生长吗?”……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素质教育就是要调动全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获得主动发展和全面发展。教师重视学生的质疑正是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参与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一环。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中,我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积极创设情境,使学生“想问” 在教学工作中,经常听教师议论:现在的学生太懒了,学问学问,随学随问。可学生就是不问,即使不会也不问,真拿他们没办法。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造成了学生对教师既迷信又崇拜,学生对困惑既渴望质疑但又害怕“出错”。思维活动总不能跳出我们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圈子”,同时又生怕因为质疑遭到教师的训斥。因此学生已习惯于被动地、无条件地接受知识(哪怕是错误),不敢向教师质疑,更不敢向课本质疑。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质疑,使质疑成为学生的自身需要。 例如学习百分数应用题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某车间去年加工一批零件,结果10个月超产30%,照这样计算,去年一年可超产百分之几?”学生受“照这样计算”的干扰,按常规解为:30%÷10×12=36%。这时候我向学生明确指出这种解法不对。这时学生瞪大了眼睛望着我,好象要从我的脸上找出答案。我要求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我并提示学生,“10个月超产30%”,这10个月实际完成了全年计划的百分之几?每个月实际完成了计划的百分之几?这时候学生的质疑就如饥似渴,而我们教师的释疑则如降甘露。在我的引导和点拨下,学生很快列出了正确的算式:(1+30%)÷10×12=56%。 因为学生对在困惑中获得的知识会理解得更透,印象更深。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一个“巧”字,掌握一个“活”字,根据具体情况,积极创设情境,学生就乐于将自己的疑惑提出来。另外,我们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还要对学生的质疑有充分的考虑,做到心中有数、“案”中有人。给学生的质疑创造良好的机会,提供充足的时空。 二、想方设法营造氛围,使学生“敢问” 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积极主动性发挥的前提,它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心情舒畅,就能迅速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乐于思维,敢于质疑。因此,我们教师要与学生角色平等,变“一言堂”为师生互动。在课堂上我们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学困生更应该倾注以爱心和耐心,使其深刻地感受到教师的厚爱和关注,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缩短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角色距离,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其次,要允许学生质疑“出错”。这是学生敢于质疑的前提。 我们教师善问只是为学生树立了“问”的榜样,而“善待问”才为学生的质疑提供了可能。因此,我们要采用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等手段对学生的质疑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一个人如果体验到一次成功的乐趣,就会勇气倍增,激起无数次的追求。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畏惧错误、不敢质疑就是放弃进步,学生一旦具有这样的意识,就会消除自卑心理,毫无顾忌地勇于质疑。 三、培养良好习惯,使学生“好问” 小学数学教学,不但要让学生想质疑,敢质疑,还要让学生主动质疑。 激疑。教学中,当学生的思维停止或处于消极状态时,我们教师要巧妙地进行激疑,启动学生思维的内驱力。如教学“圆的面积”时,许多学生囿于课本的推导方法,而不思创新。这时我向学生激疑:还能将圆拼割成其它图表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吗?一石激起千层浪,

浅谈小学生课堂质疑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课堂质疑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课堂质疑能力的培养 摘要:质疑问难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金钥匙,语文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产生疑问并解决疑问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当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质疑能力质疑方法质疑情景 引言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语文教学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通过行之有效的方法去慢慢引导,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就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任何思考都是从疑问开始的。“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可以说,疑问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有了疑问,才会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动力。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会比解答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凡是那些平时爱提问题的学生,他们的成绩大多会比别人优异,而那些从来不提任何问题的学生,他们的成绩一定平平,甚至是落后于别人的。为什么这样?因为他们并不是真的把该掌握的知识都掌握了,而是懒于思考,当然也就发现不了问题,一切只是被动的接受,甚至是不懂装懂。这样的学生,他们的思维创新能力是比较差的,是不符合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的。由此可见,要想真正达到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必不可少。那么,在小学的语文课堂上,该如何去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下面,我想简单地谈谈我平时的一些做法。 一、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努力为学生提供质疑探究的心理环境。 1不难理解,人只有在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下,思维才不会被束缚,才会表现得异常活跃,可以说这种心理上的安全感和自由感是学生们进行大胆探究,大胆质疑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我们必须要为学生建立一个易接纳、宽松的课堂环境,让他们能够无忧无虑、大胆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疑惑等。要想做到以上所说,我们教师必须努力地去构建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首先,师生之间要能做到真诚相待、宽容理解,彼此敞开心灵的大门,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打好基础。其次,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点,那就是我们教师要放下“架子”,以“朋友”或“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上,创造一种推心置腹的交流气氛,更要充分的发扬民主、平等,消除专制的教育气氛,认为你才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的思维必须跟着你的节奏走,你讲学生听,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发表时间:2012-04-25T11:13:41.653Z 来源:《少年智力开发报》2011年第24期供稿作者:张弘英[导读] 新课改中,已经把“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作为培养目标之一,写入数学课程标准中。大庆第32中张弘英 对中学新课程改革要求改“接受”学习方式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在这三个学习方式中,自主是前提,合作是重点,探究是关键,而自主的关键是自疑,学生不能自主提出问题,就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本人结合数学教学工作的探索和体会,提出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实现两个改变,把提出问题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1、改变狭义的素质观 新课改中,已经把“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作为培养目标之一,写入数学课程标准中。数学是培养学生质疑素质,提高探究、创造能力的极佳素材。对于中小学生,我们要从广义上理解素质的含义,把素质的范围看得广一点。只要有点新想法、新设计、磨擦方法,就称得上有素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不要过低地估计学生素质,认为学生什么都不会,事事包办代替,点点滴滴一讲到底,自然走入接受学习的老套。要相信学生,通过设置氛围、营造问题情景,给学生思考、自疑、探索、表达的机会。做到学生能学会的知识不讲解,学生能发现的问题不设问。 2、改变“满堂问”的教学习惯 探究性教学显著特征之一是教学内容问题化。数学学习过程,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但在实际数学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只是将过去的“满堂灌”改为“满堂问”,只重视向学生提问,忽视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的问题意识得不到发展,真正的探究性学习也就难以实现。探究性学习强调的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由学生自行设计并控制整个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要始终把提出问题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通过再现知识产生过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激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并启发他们深入探究问题,尊重学生个体体验。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重为重要”。 二、树立三种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的能力 1、树立情境意识,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敢疑 首先要创设一个充满理解与宽容的心理环境。只有保障学生心理的安全和自由,才能使学生大胆质疑。如果学生的质疑得不到教师的肯定认可,反而经常遭到批评、讽刺、挖苦,那么学生的质疑欲望和行为就会受到压制,久而久之就没有学生再敢质疑了。 因此,教师要扮演好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建立起和谐、民主、平等和相互尊重,互相学习,共同促进的新型师生关系,构建充分交流、自由交往、民主讨论,彼此激励,平等对话的小组合作学习网络。最大限度地实现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与沟通。有意识地把学生引入一种最佳心理状态,通过心理上的接受,达到问题情境的共鸣和融合,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由地去想象、思考和探索。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对学生提出问题的“评价”,教师应站在建设性的高度、赞赏的立场,尽可能多地给予鼓励、肯定和表扬,倡导学生大胆想象,提出别出心裁甚至古怪的问题。 其次要帮助学生冲破迷信权威的心理障碍,给学生以质疑的信心。教学要充分利用教材、教辅等权威书籍中的不足、遗漏甚至错误,以及教师“无中生有”的故意出错。让学生明白任何人都会出错,没有绝对的权威,老师专家也不例外。鼓励学生大胆向权威的观点提出挑战,这样做不仅能提高学生“免疫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批判精神和质疑品质,有助于质疑意识的形式。 2、树立过程意识,再现知识生成过程让学生有疑 数学是在实际应用中不断产生并发展的。因此数学课程教学的重心要转移到引导学生处身操作过程上来。要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的过程,包括知识产生的背景、知识的价值和应用、知识的未来和发展等。如教学一元二次议程时,为了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的过程,教师可引用生活中的实例:学校准备在宿舍楼后面修建一个面积为50平方米的长方形自行车棚。一边利用宿舍楼的一后墙,并利用已有总长为25米的铁围栏,请你设计。如何搭建较合适?学生列出方程后跟学一元一次议程比较,很自然提出疑问,这是个什么议程?这种议程如何求解?再现“过程”,让学生有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通过此导学生的观察、联想、类比猜想,进而鼓励学生提出合理的疑问并积极探究。 3、树立反思意识,强化反思让学生会疑 问题的解决,并不意味着思维活动的结束,而是深入知识的开始。反思是对整个解决问题活动过程的反思,是对解决问题过程的深层思考,是一种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学习一个概念、定义时可问:定义是怎样引入的?能否换一种方式?若把其中的关键词进行改换或增减会怎样?学习定理或公式时可问:定理或公式是怎样提出的?证明的思路是什么?每一步的依据是什么?逆命这是什么?是否成立?结论不变,条件是否可以减弱?条件不变,结论能否改进、推广?解完题可问:主要应用的是什么方法?这种解法的关键是什么?这种解法是怎样想的?依据是什么?有无更简单的解决?结论可否改进、推广或引申?改变部分与条件又会得到什么结论?通过对解决问题的深入反思,不仅能巩固知识、方法,避免错误,而且能使学生逐步掌握质疑的主法和策略。

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数学教学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一浪接着一浪,它给予教师新的教学理念。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质疑是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是获得真知的必要步骤。学生在领会知识的过程中,只有大胆、积极地思维,问题才得以解决。一个现代的学生不怕他问题多,不怕他质疑能力强。而是担心他没问题,没有质疑的能力。当他有了问题后,才会去积极寻求答案。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共同设疑,释疑的过程,是以问题为核心展开的。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应如何培养呢?下面,就结合教学实践,浅谈几点看法: 一、质疑氛围的营造 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有许多教师总是利用问题牵引教学,层层设问,学生在回答教师问题的同时也按教师预设的思路一步步地完成知识的掌握,留给学生积极思维的时间与实践的空间有限。另外,课堂教学肯定给学生留下了或多或少的疑问,好问是学生的天性,如果让学生在课堂上能主动提出,再共同解决,岂非更好。因此,要将“质疑”引入课堂,教师先要更新观念,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更应该是学生的权利。作为教师,应营造良好的氛围,保护好学生的好问的天性,引导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探索。比如教学“图形的旋转”时,我先拿时钟和风车进行转动,使学生对旋转有了一个初步印象,再让他们归纳出这两个现象的共同特点,从而得出旋转、旋转中心和旋转角的定义。接下来问学生:“当你学习了图形的旋转后,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问同学吗?”这看似简单的问题,却一下子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有不少学生提出了比较好的问题。如“时针在旋转,哪个是旋转中心?”“风车的旋转角度是多少”等。但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别差异,所提的问题千奇百怪,在质疑问难时,有时不能提在点子上、关键处,这时,教师应以鼓励为主,同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恰当的评价。如果遇到学生没有问题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出有关的问题,并让学生自由讨论,尝试解答,这样,有利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可以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质疑热情。对于提出好问题的学生,应鼓励他们进一步探索、创新,让学生品尝质疑的乐趣,而不是把它看作是苦差事。这样,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质疑氛围。 二、引导学生质疑 1、找”疑” 要让学生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可让学生在知识的来龙去脉上质疑,在知识的作用上质疑,在知识结构上质疑,在知识的模糊处质疑,在概念内涵,外延上质疑等。如在教“图形的旋转”时,引导学生对“旋转的有关因素”进行质疑,如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要讲清楚旋转中心、旋转的方向和旋转的角度。”在教学时,我们要鼓励学生对任何一个问题都去探索,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学会质疑的关键。课堂上学生有时质疑的涉及面广,显得多而杂,

学生质疑能力培养课题研究

“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的课题研究 开题计划 一、课题的提出 我校自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这些年来,给我们一线老师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和积极的教改精神、教育内容的变革,教育形式的变革,师生关系的变革。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更是新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面对这一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的挑战,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教育发展的主轴。我记得教育部曾提出了一个基础教育领域中非常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好学生。”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必须保护学生的提问意识。这无疑就是告诉我们一线教师这样一个道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题是极其重要。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孩子提出的问题越多,那么他在童年早期认识周围的东西也就愈多,在学校中越聪明,眼睛愈明,记忆力愈敏锐。要培养自己孩子的智力,那你就得教给他思考。”可见问题在教学中的重要性,问题不仅是数学的灵魂,还是思维意识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是学生探求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保证。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㈠课题研究的目标 1、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旨在“让学生参与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努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养成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达到锻炼人、完善人的目的,为推进我校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2、通过探索与研究,使本校教师能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组织教学,真正把学生放在学习主人的地位,依据教育教学规律进行教学活动。㈡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是“学生质疑能力的研究”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基本模式框架下的教学策略和评价体系。课题主要围绕着三个方面去研究: 1、教师课堂提问的方式和方法的研究。 2、学生问题意识与能力的研究。 3、教学中学生学习评价的研究。 此外,我们还将师生之间的课堂教学活动归纳为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五阶段五环节”进行尝试研究。具体过程如下: 教师活动:创设问题情境—适时点拨诱导—组织交流汇报—设计个性化练习—课堂总结延伸 学生活动:提出问题—独立探究—合作交流—实践运用—反思评价 ㈢预期创新点 通过研究,使小学数学课堂是学生充满生命力的场所,师生情感交流的场所,学生勇于质疑敢于出错的场所。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13-07-12T16:54:40.200Z 来源:《教育研究·教研版》2013年8月下供稿作者:李秀花[导读] 在教学工作中,经常听教师议论:现在的学生太懒了,学问学问,随学随问。李秀花 〔摘要〕素质教育就是要调动全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获得主动发展和全面发展。教师重视学生的质疑正是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参与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一环。〔关键词〕质疑能力培养小学生数学教学 1 积极创设情境,使学生“想问” 在教学工作中,经常听教师议论:现在的学生太懒了,学问学问,随学随问。可学生就是不问,即使不会也不问,真拿他们没办法。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造成了学生对教师既迷信又崇拜,学生对困惑既渴望质疑但又害怕“出错”。思维活动总不能跳出我们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圈子”,同时又生怕因为质疑遭到教师的训斥。因此学生已习惯于被动地、无条件地接受知识(哪怕是错误),不敢向教师质疑, 更不敢向课本质疑。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质疑,使质疑成为学生的自身需要。例如学习百分数应用题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某车间去年加工一批零件,结果10 个月超产30%,照这样计算,去年一年可超产百分之几?”学生受 “照这样计算”的干扰,按常规解为:30%÷ 10×12=36%。这时候我向学生明确指出这种解法不对。这时学生瞪大了眼睛望着我,好象要从我的脸上找出答案。我要求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我并提示学生,“10 个月超产30%”,这10 个月实际完成了全年计划的百分之几?每个月实际完成了计划的百分之几?这时候学生的质疑就如饥似渴,而我们教师的释疑则如降甘露。在我的引导和点拨下,学生很快列出了正确的算式:(1+30%)÷10×12=56%。因为学生对在困惑中获得的知识会理解得更透,印象更深。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一个“巧”字,掌握一个“活”字,根据具体情况,积极创设情境,学生就乐于将自己的疑惑提出来。另外,我们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还要对学生的质疑有充分的考虑,做到心中有数、“案”中有人。给学生的质疑创造良好的机会,提供充足的时空。 2 想方设法营造氛围,使学生“敢问” 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积极主动性发挥的前提,它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因此,我们教师要与学生角色平等,变“一言堂”为师生互动。在课堂上我们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学困生更应该倾注以爱心和耐心,使其深刻地感受到教师的厚爱和关注,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缩短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角色距离,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其次,要允许学生质疑“出错”。这是学生敢于质疑的前提。例如教学了“百分数应用题”,我出示了这样一题:“一个班学生人数不超过五十人,其中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80%,问这个班最多有多少人,男女生各有多少人?”学生见了这题,当时即向我提出: “这道题未曾告诉具体人数,无法解答。”。还有的学生提出:“告诉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80%这个条件,又应该如何求出男女生各有多少人?”这时,我反问学生:“学生的人数应该是什么数?”,学生回答“学生的人数应该是整数”。我又启发学生:“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80%,这80%化成分数是多少?”我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学生经过讨论,也很快得出结论,因为80%=4/5,4+5=9,因此这个班的人数最多是45 人,并很快求出了这个班级男女学生的人数。我们教师善问只是为学生树立了“问”的榜样,而“善待问”才为学生的质疑提供了可能。 3 培养良好习惯,使学生“好问” 小学数学教学,不但要让学生想质疑,敢质疑,还要让学生主动质疑。激疑。教学中,当学生的思维停止或处于消极状态时,我们教师要巧妙地进行激疑,启动学生思维的内驱力。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后,我引导质疑:学了比的基本性质后,你会想到什么性质?一学生顿时举手:我想起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性质。另一学生说:老师,为什么在“商不变性质”中没有“同时乘以或者同时除以相同的数”而用“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的说法?又有学生说:小数的基本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有联系吗?学生质疑的情绪极其高涨,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我则给予适当的点拨,让学生拨开疑云,疏通障碍,变阻为通。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它们的联系和区别。牢固地掌握了比的基本性质。教师导之有方,常导不懈,学生便能自获其知,自增其能。 4 教给学生方法,使学生“会问” 要使学生认识到不会问就不会学习,会问才是具备质疑能力的重要标志。因此,我们教师要做好示范。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质疑也是如此。教师应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同时,我们应该使学生明确在哪儿找疑点。我们教师要教会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等进行质疑;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算理的推导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等进行质疑。在此同时,我们教师要启发学生会说。我们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说有创见的话,说错了重说;说不完整的,自己或同学补充;没有想好的想好再说;你认为不清楚的地方可以举手提问;有不同意见的可__ 以当堂进行争论,自由发表意见,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口语交际氛围,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想问、敢问、好问、会问,使学生由被动质疑逐步转向自动质疑,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从而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发展。作者单位:河北省威县侯贯学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