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伟大的中国经济转型

伟大的中国经济转型

伟大的中国经济转型
伟大的中国经济转型

《伟大的中国经济转型》第二十章读后感从改革开放到21世纪10年代,我们见证中国经济快速的发展,尤其是经济

遇到瓶颈,经济增长速度下降时,通过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中国经济任然奇迹般快速增长,增长速度是世界的3倍之多。《伟大的中国经济转型》对中国经济改革做了一个全面、深入、及时的分析,把中国经济放在世界这个大环境中,引进外资、出口投资、加入WOT组织等,都离不开世界,而遇到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中国没有预测那样受到大额波及,通过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提高产业技术水平,更有效地把资源运用到合适的地方,这都是不能不惊叹的呀!

本次的读后感主要是通过阅读《伟大的中国经济转型》中第二十章“预测2025年之前中国经济增长”,提出个人的看法。

首先,我们为什么要预测中国的经济增长呢?一个原因是可以通过大量数据分析,建立一个预测模型,这样大概能清楚本国人民生活水平,提出经济改革可行性的方针,并预测结果能为未来的分析家和读者理解为什么预测是错误的,以及哪里调整可以改善预测。在过去的半个世纪,我们GDP快速增长大多可以归功于大量的要素投入,如固定成本、人力资本和劳动。没有计划,就没有好的行动,预测也是如此,预测能分析到中国对世界的影响程度。中国通过急剧增长的出口、自然资源的需求、对全球变暖的影响以及其他许多方面影响了世界经济。

文章中提出一个要点:以增长核算方程作为起点的首要原因在于,它提供了将全要素生产率(TFP)和资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分离开来的基础。意思就是说,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受到生产资本的制约,若是资本高速形成,并快速流通,是很有利各方面经济运行的。具体表现在:中国居民在私人储蓄是否保持在高位,中国企业是否有独立的高储蓄源泉,中国政府是否继续保持大规模的财政盈余或赤字。

经济增长模式都有一定的规律的。80年代的亚洲四小龙,靠接受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发展密集型产业。中国吸取这些国家经济改革经验,改革前期也大力发展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政策也给予支持。但是随着国内的工资不断上涨,为了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得不产业转型,一定要继续产业升级,加强技术投入。

预测2025年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有:在世界经济大的环境背景下,中国政府采取的经济政策,是否适应社会情形的变化,解决供给需求问题,继续扩大国内产出,保持市场的活力。2014年,我们的GDP增长速度是7%,然而预测未来经济增长是很困难的,《伟大的中国经济转型》中第二十章“预测2025年之前中国经济增长”就列举很多变化的因素,如人口数量及素质,中国对外的投资结构等,我们相信中国经济会保持好的势头发展。

中国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的深度解读(第一课)

中国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的深度解读 ——支部书记陈世强 时间:2011年3月18日下午(大约1.5小时) 地点:五楼会议室记录人:朱剑军 参加人员:支部全体党员辅导人:陈世强 本课目的: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广大党员、干部对中国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的深度解读,充分认识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作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有重大的作用:能够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地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国际风险的能力,使得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越来越高,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大,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 主要内容: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意义 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面临的问题 三、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任务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指一国,或者是一个地区,宏观经济的经济增长结构的优化和经济质量提高的方法和模式,就是要由粗放型的增长,到节约型的增长;从低级的经济结构,到高级的优化的经济结构;从单纯的经济增长,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的转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作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有重大的作用:能够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同时不断地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国际风险的能力,使得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越来越高,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大,发展的道路越走越

宽。世界金融危机后,我国的进出口经济遭受冲击,迫切需要扩大内需,提升经济发展速度。要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供给适应国内的需求,实现经济真正的可持续的增长。因此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迫切任务,如发展民族企业、调节收入分配等,这需要我们找准突破口,认清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的重大意义。 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意义 1.深刻内涵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一国,或者是一个地区,宏观经济的经济增长结构的优化和经济质量提高的方式和模式。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凡是要由粗放型的增长,到节约型的增长;从低级的经济结构,到高级的优化的经济结构;从单纯的经济增长,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的转变。 2.主要内容 区域经济结构是国民经济各个组成部分的地位和相互的比例关系,从宏观看,包括社会总需求结构、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从微观看,包括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等。 经济结构调整,就是通过经济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使经济结构适应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经济增长的速度和经济发展的质量,所以经济结构的调整,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作必要条件。 3.重大作用 一是能够不断地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二是不断地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国际风险的能力,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的质量越来越高、空间越来越大、道路越走越宽。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和路径选择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和路径选择 作者:魏巍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6年第16期 摘要: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其一定的必要性,同时也面临来自国际和国内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所以,了解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目标和内涵,对我国经济发展做全面的分析,然后才能对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做出正确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经济转型升级必要性路径选择 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目标和内涵 当前,关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内涵,还没有一个被社会各界普遍认可的清晰、明确的界定。狭义上理解,经济转型升级主要涉及到经济结构的优化;广义上理解,经济转型还涉及到经济体制的转轨。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中国经济转型

升级的目标和内涵,应同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目标、任务、战略和重大举措紧密联系和统一起来。以此理解,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目标就是“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其内涵可概括以下几个方面: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是整体的、系统的、渐次的;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是转型;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是速度和质量的内在统一;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潜力来自扩大内需;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根本动力来自改革驱动和创新驱动;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根本目的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民生。 二、中国经济转型的必要性 (一)适应国际经济形式要求我国必须进行经济转型升级 第一,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世界政治力量格局逐步向多极化演进的速度大大加快,而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更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4%左右上升40%左右,西方国家虽然希望继续分享中国稳定发展的红利,但不愿意看到一个不断崛起的社会主义强国,因此会采取或明或暗的手段遏制中国的发展,如汇率操纵指责、贸易制裁

中国未来十年经济转型和突破重点

美国经济的第一次重要转型,是在十九世纪的最后 30 年,美国处在重工业化的阶段, 当时最重要的产业是石油、冶炼、钢铁、化工 ,等等,美国涌现出了一批伟大的公司,美孚 石油、 通用电器、 杜邦化工, 他们都是通过资本市场这个平台上迅速崛起的。 尤其重要的是, 在这个阶段,美国资本市场上的并购浪潮风起云涌。 1901 年,卡耐基钢铁公司的产量已经 超过了英国的全国产量,而英国仍然是当时世界上第一大经济体,但华尔街的J.P 。摩根组 织的财团, 买下了卡耐基, 也买下了美国其他几个最大的钢铁公司,

并把它们整合成为了美 国钢铁集团, 一举奠定了美国在世界钢铁业的绝对垄断地位; 而同时期的洛克菲勒的美孚石 油,收购兼并的中小炼油厂多达 400 家。资本市场的平台整合了美国经济,使之上了一个 新的台阶, 成功跨越了重工业化的阶段, 并一举崛起在世界舞台上, 成长为全球最大的经济 体。 美国经济的第二次重要转型,是在二十世纪的最后 30 年,美国高科技产业迅速崛起, 在 PC 、电信、互联网、生物制药等四大新兴产业中,独占鳌头,而这些产业中的每一个领

头羊,微软、思科、朗讯、谷歌,无一例外,几乎全部依托于美国资本市场尤其是纳斯达克 的发现和推动。 金融危机 3 年后, 我们突然发现, 美国冒出了两个东西, 第一个是 iPhone , iPhone 横空出世,诺基亚在全球纷纷退市, 2009 年苹果的股价是 70 美元,那时已经是一 个世界级的企业,现在超过了 700

美元。一个世界级的企业在 3 年之内市值翻了 10 倍,我 们还是要惊叹资本市场的资源动员能力。第二个是 Facebook , Facebook 一上市,我们发现 社交网络能够成为了一个新兴产业,这大概是所有人不敢想象的。这又是资本市场发现的。 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两次转型, 都与资本市场息息相关, 不是偶然的。 经济转型是一个 巨大的系统性工程,但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下,是决定转型成败的关键。而从长期来看,资本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效率远远超越其他方式。 可能一些同学读过《伟大的博弈》这本书,它是我翻译的,讲述了华尔街发展的历史,

最新中国经济转型的思考

对中国经济转型的思考 作者:王佑磊学号:13122777 摘要: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如何选择是最重要的,既要应对来自外部环境的压力和猜疑,又要权衡内部的利益公平。该如何去寻找一条适合的道路。 关键词:中国发展经济利益国际环境 引言:当前中国的经济存在着许多潜在危机,比如美国外币存储,股票市场的不确定因素,需求关系与产业过剩和亟待转型等,中国走过了几十年的社会主义道路,总是被夹在资本主义做抉择,中国要想摆脱这种紧张局势,就必须进行经济转型。 正文: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政府确立了社会主义道路,以社会主义经济为框架建设新中国,先后通过多部修改法草案,尤其在20世纪末以高速度发展,令世界惊叹,但是,世界经济还是像布雷頓森林体系一样,美元的主导地位深沉而不可动摇。 “中国的GDP将要居世界第一”总是有人这样猜测中国,可是未来是可变的,美国是可怕的,我们一面要应对美元危机,一面又要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环境令人堪忧。中国要发展,世界在阻挠,有的在期待,很多时刻我们被发展中国家和第三世界所拥戴,因为我们的利益直接的影响到他们的利益,世界的经济总在对抗中相互抑制,相互促进。因此,中国发展问题涉及多方面因素。 中国在不断尝试经济改革,尽管小有见效,但是背后的代价却非常大,面对经济危机,我们到底该如何抉择? 转型,是换汤还是换药?姓社是根本,融合外来资源是必要,在形式上,在根本上,都要改变对外部的依赖,之所以我们无法抛开国际环境而单独行事,是因为世界经济连在一起,是因为美元把全世界连在了一起。美国的诸多政策,旨在维护他的大国地位,但究其根本,他要维护美元的统治地位,货币是一场战争,来无影去无踪,持续长,影响范围广。 中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发展阶段,发展历程总是漫长的,但重要的是这路上有太多的阻碍,有许多岔路。对于许多专家给出的建议,我们会很茫然,纵使在信息发达的今天我们依然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 今天,或许是最重要的一次选择——经济转型,当我们开始思考如何去做的时候,世界依然在发展着,随时都会发生变化,一些我们始料未及的变化,所以,没有一条确定的道路给我们走,只有一种精神——迎难直上,我们一面要稳住自己的大国形象,一面在尝试着去改变某些方面,事在人为,要发展,就要轰轰烈烈的发展,迅猛地发展。 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我们的敌人还在虎视眈眈的注视着我们,马克思说,共产党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但是墓里的人还活着,只要他们还有一口气,就不会允许自己的利益受到一点损失,这就像困兽之斗,但我们很弱小,虚有其表是不起作用的,我们发展就必然会影响到他们的利益,如何应对大国对我国发展的看法?无论支持或是反对或是抑制,发展是我们的必由之路。奥巴马曾说:将会把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军队力量安排在亚洲,以应对中国的变化。可见,敌人很强,还很多。但是,我们終要发展,这是历史的必然。 经济的力量在于能够支撑起国家活动的脊梁,为国家提供强大的后备保障,使社会稳定而富强。同样,贫穷的经济无法为国家打基础,设施不完善,自然就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所以发展经济是必须的、必要的。 经济转型,要的是成效,要的是效率与公平,要的是整个社会的安宁,然而市场是有限的,人才无法发挥市场的能力,市场与市场又有不同,当资源流通的时候,所遵循不同规定的物品无法达成一致,经济转型就是为了发挥市场的潜能,求同存异,加快商品流通,使双方利益最大化,但经济转型的问题不止这些,它涉及国家层面的意义,国家才是行事的最根

中国的经济增长与结构转型

中国的经济增长与结构转型 The Economic Growth and Transition of China 内容摘要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过近30年的快速增长,中国经济取得的成就令世界瞩目。其中中国经济增长经历了三个完整周期,而每一次周期性繁荣都源于一次较大的制度改进,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的经济增长与这种制度的改进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而每一次制度的改进又意味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本文就是研究分析经济增长与结构转型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并得出结论:结构转型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经济的增长的负面产物又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 关键词 中国经济经济增长结构转型世界经济 文献综述 在对本课题的研究中,陈平和李广众的《中国的结构转型与经济增长》一文是当前学术界比较权威和全面的,它集中分析了结构转型以及伴随着结构转型的资源转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利用中国的时间序列数据对结构转型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伴随着结构转型的资源转移对产出增长的贡献进行了分析。并且由Granger因果检验的结果表明:结构转型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而非经济增长造成了我国的结构转型。对于总体产出增长而言,伴随着结构转型的资本转移对产出增长的贡献达到7.1%,因此可以将之视为解释我国产出增长的一个独立的、重要的解释变量。(引用) 通过陈平和李广众的《中国的结构转型与经济增长》一文中给出的利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利用中国1952-1998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来进行数据的分析处理,我以为在中国没有加入世界经济板块,至少没有加入WTO以及成为“世界工厂”之前是可以认为一些外资和国外的某些大国的经济、政治对我们这个课题的研究影响可以降为0 或某个常数。但是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成为组成世界经济的重要一部分的时候,世界经济的走向已然成为可以影响中国的经济增长甚至可以简接来改变中国现有经济结构。在陈平和李广众的一文中,并没有把这个重要的因素加进去,同时他们拿的是中国1952-1998年的数据,虽然可以说明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变化,但是中国加入WTO,经济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之后,他们并没有加以分析讨论。 主体内容 经济结构是国民经济各个组成部分的地位和相互的比例关系,从宏观看,包括社会总需求结构、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从微观看,包括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等。 经济结构调整,就是通过经济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使经济结构适应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经济增长的速度和经济发展的质量,所以经济结构的调整,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作必要条件。 表1:经济普查后GDP总量修订情况 单位:亿元

中国经济如何转型

中国经济如何转型? 中共十八大将在11月8日召开,引发全球瞩目。 此次会议之所以倍受关注,盖源于以下几点因素: 其一,中国经济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二,在美国去杠杆化、欧洲陷入漫长债务危机的背景下,中国7%以上的增长堪称世界经济的希望之火; 其二,十八大之前中国经历了重庆唱红打黑的“折腾”,社会认知出现分歧,未来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向需要进一步的“顶层设计”; 其三,经历了过去十年“超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已经面临投资率高达50%、基尼系数突破0.5、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失控、腐败泛滥等一系列瓶颈因素的制约。吴敬琏先生警告说:中国的经济矛盾和社会矛盾已经几乎到了临界点。忠言逆耳利于行。新一届政府能否对形势做出准确判断,并重启改革进程,攸关下一个十年的社会稳定。 新阶段的改革,其核心目标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所谓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主要是实现两个转变:从制造向创新转型,从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转型。 过去十年,中国充分享受了“入世”红利,“中国制造”的全球市场份额从7%猛增至15%左右。但依然难以摆脱“低价格、低成本、低质量”的尴尬局面。究其原因,不能一味抱怨企业不争气,而要反思制度环境。作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动物,企业行为取决于制度环境的导向。而现有的制度环境存在诸多不利于创新的“负向激励”: 1)知识产权保护不力; 2)央企靠行政垄断做大做强,市场经济的“费厄泼赖”难以保障; 3)土地、资金、劳动力、环境等主要生产要素价格被显著扭曲,致使企业可以靠“扭曲的成本优势”赚取利润、获得生存空间; 4)政府掌握了大量的经济资源和审批权,寻租成为企业最快捷的“商业模式”; 5)由于法治尚不完善,再加上企业家寻租成为常态,这导致企业家安全感缺失,重庆打黑更是充分彰显了企业家在公权力面前的脆弱性。于是乎,富人移民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 花钱消费其实是人的动物本能,无需刺激,关键是有没有能力消费。眼下中国储蓄率升至50%的历史高位,除了企业储蓄与政府储蓄大幅度上升之外,居民缺乏消费的安全感亦是关键原因:首先,虽然居民收入有所增长,但在经济增长“蛋糕”中所占的份额不断降低,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总收入比重在1992年至2008年间下降了12个百分点。其次,由于长期的利率管制,居民财富保值存在很大挑战。2004-2011年中国一年期银行存款实际利率平均为-0.3%,按照目前超过30万亿的居民存款规模,每年损失即高达1千亿。再次,由于中国股市目前仍然是财富掠夺而非价值创造为主的市场,居民难以通过股权投资分享经济的成长性。第四,房价高企,严重透支居民未来20年收入,导致“中产阶级贫困化”的奇怪现象。最后,中国在医疗、教育、养老等领域的发展滞后和历史欠账,导致居民严重缺乏安全感。 理解了上述经济转型的“症结”所在,就不难给出十八大之后的“改革任务清单”:---------------------------------------------------------精品文档---------------------------------------------------------------------

中国经济第三次大变革:“五位一体”全面转型

中国经济第三次大变革:“五位一体”全面转型 十八大为我国经济转型提供了新的设计和新的理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或加快转型,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个领域的改革成为走向未来的主要途径。在全球经济发展前景依旧不明朗的背景下,我国推动转型和改革,寻找经济发展新的活力点,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次大转型势在必行 目前,中国正处于第三次大转型阶段。转型是指制度或体制、发展方式或发展模式、经济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转型可以分为广义转型和狭义转型:广义转型是指包括制度或体制转型、发展方式或发展模式转型、经济社会结构转型在内的全方位转型;狭义转型是专指发展方式或发展模式的转型。从广义转型角度看,我国已经完成了两次大转型,正进入第三次大转型阶段。 第一次大转型是社会根本制度的转型,是指建国初期我们推进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转型;第二次大转型是经济体制的转型,是指改革开放后推进的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第三次大转型主要是推进发展模式或发展方式转型。虽然社会对于此次转型的起始时间点存在一定的分歧,但是“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这条发展主线并没有变,显然,第三次大转型尚处于进行之中。 与前两次大转型相比,第三次大转型看起来是狭义转型,但事实上发展方式转型是不可能单独进行的,它依赖于制度等其他转型。在“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建设之后,第三次大转型就不仅仅是发展方式转型,而是一个包括经济转型、政治转型(改革)、文化转型、社会转型、生态转型等内容在内的全面转型。因此,这次转型具有广泛性、综合性、深入性等特点。 综合来看,推进第三次大转型是势在必行、大势所趋。从经济转型来看,我国经济面临从“速度效益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经济”、从“低端经济”向“高端经济”转型、从“模仿经济”向“创新经济”转型、从“制造业经济”向“服务业经济”转型、从“外需经济”向“内需经济”转型的形势;从政治改革来看,居民权利意识不断增强,政治诉求更加广泛,政府内部存在的债务压力和消极腐败等问题也使政治改革更为迫切;从社会改革来看,贫富差距、城乡差距、人口老龄化等问题也在迫使社会加快改革和转型;从文化转型来看。在信仰、道德、诚信、公民意识及创新等方面,依旧存在较多不足,需要通过文化转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从生态转型来看,温室效应、能源危机、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不容忽视,生态转型成为当务之急。 保障转型必须全面改革 任何领域的改革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从以往转型的经验来看,转型难以取得实质性成果的根源和障碍主要有四方面:一是我们没有抓住转型的轴心,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轴心是各种主体和制度,但是作为主体和制度,政府自身的转型、国有企业的转型、法律制度的转型、文化的转型等还没有得到实质性推动;二是转型的主要障碍是既得利益集团的阻碍,拥有特权的政府部门、垄断行业和国有企业等既得利益集团,由于受惠于过渡型体制,一旦彻底转型,部分权利和利益就会丧失,这无疑成为转型的主要障碍;三是决定转型的重要因素是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转型的方向和成败。目前,地方政府 由于受GDP、财政收入、工业产值等指标的影响,导致转型在地方政府层面常常落不到实 处;四是尚未形成上下齐转型的共识和氛围。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行动,由于转型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各个方面对转型的方向、途径、措施等还存在较大的分歧,这也延缓了转型的进程。

浅析中国经济转型与中国经济的现状

浅析中国经济转型与中国经济的现状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辉煌瞩目的成绩。不过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如宏观经济出现内部失衡和外部失衡以及严峻的国际现状等,这就迫切地要求中国进行经济转型。中国的经济转型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很多的障碍,而中国经济转型对中国本身及世界都是很有意义的。同时面对金融危机的加剧,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测进行了下调。 【关键词】转型障碍中国经济现状 一.中国经济转型的必要性与中国经济现状分析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经济总量迅速扩大,经济结构不断得到调整和优化。然而中国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过度依赖资源投入和投资驱动的基础之上,现在这样的增长方式已经引发了严重的问题。 从宏观经济的深层结构看,表现为内外两个方面的失衡:内部失衡主要表现为投资和消费的失衡,过度投资而消费不足。现在西方发达圜家每年GDP中只有20%左右用于投资,而中国却高达50%左右,从而导致最终需求不足,越来越多的东西卖不掉,国家只好再投资,利用投资带动消费,久而久之就会进入经济发展恶性循环。外部失衡的主要袭现在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的双顺差,外汇存底的大量增加.这样可能会造成中国和贸易伙伴国之间的摩擦加剧,同时使国内的贸易条件变差.

内部失衡和外部失衡在宏观经济上的集中表现是货币的过量供应。货币的过量供应会导致房地产、股票、收藏品等资产泡沫的形成,而且会使一圜的金融体系变得非常脆弱,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就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当遇到外部或者内部冲击的时候出现了严重的系统性风险,中国应该借鉴他们的经验。这些问题深层的根源在于由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的增长模式(或称经济发展模式),所以为了解决宏观经济中的这些问题,就必须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另外,当前的国际环境也是很严峻的。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仍在发展,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世界经济面临衰退的风险加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今年世界经济增长将降至0.5%,发达国家经济将出现2.O%的负增长,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将大副滑落至3.3%,全球商品和服务贸易也将出现2.8%的负增长。在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边和日趋严峻的同时,我国经济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很突出,外部冲击与内部因素相互交织影响,使得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因此,为了应对国内和国外的挑战,中国应当寻求经济转型,以实现经济的义快又好又平稳的发展 二:中国转型中遇到的障碍与中国经济的发展出路 然而中国在1995年制定“九五”计划的时候,就开始要求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十年以后,到了2005年制定“十一

专题三 中国传统经济为什么不能实现向现代经济的转型

专题三中国传统经济为什么不能实现向现代经济的转型 一、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 资本主义萌芽:指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稀疏地散现在封建社会经济结构中。 资本主义关系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它的萌芽代表社会经济变化的趋势,是有生命力的。它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已进入后期,标志着中国经济从传统形态向资本主义形态方向的演进。它是中国经济走向现代化门槛的主要标志之一。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历史条件 1、生产力的发展 2、商品经济的发展 3、劳动力要素市场的形成 4、货币资本的积累 资本主义萌芽举例 手工业 一条是手工业者——小商品生产者分化产生的作坊主、工场主和雇佣工人。 一条是以商人为代表的商人资本直接支配生产。如广西、广东、湖南、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等地民间的大型开采煤、铁、铜等矿井和盐井,大都是商人投资雇工经营的。 到了清代,某些行业、地区的手工工场规模扩大,分工细密,一些地区成为了手工业集中地区。如:广东香料、佛山铁器、福建茶叶、四川井盐、景德镇瓷器、苏杭等地的丝织。 农业 乾隆初年,广东琼山柯凤翔兄弟集资50万两,合买一座荒山,雇工栽植5万株槟榔树。 安徽休宁县丁云高与其姐夫胡宗义,合伙用530两银子租一个山场,租期15年,雇工12人。 据估计,19世纪前期,雇农在农村人口中的比例为4%-5%。 二、中国传统经济的停滞 1、中国与欧洲人均GDP比较(单位:国际元) 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的研究证明,长达500多年的明清两朝是一个长期停滞的时期:从1300年到1700年的400年中,中国的人均GDP增长率为零。 西方世界在这个时期,经历了文艺复兴,走出了中世纪。接着是地理大发现,然后是工业革命,出现“三权分立”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国家。中国却原地踏步,不断的加强集权。 2、外国人士对中国经济现状的描述 13世纪:《马可波罗游记》盛赞了中国的繁盛昌明;发达的工商业、繁华热闹的市集、华美廉价的丝绸锦缎、宏伟壮观的都城、完善方便的驿道交通、普遍流通的纸币等等。 1792年,英国官方访华使团——马戛尔尼使团,从广州登陆,沿运河北上,到热河见乾隆皇帝。他们第一次亲眼见到了真实的天朝景象。 “不管是在舟山还是在溯白河而上去京城的三天里,没有看到任何人民丰衣足食,农村富饶繁荣的证明。不管是房屋还是河道,都不能跟雷德里夫和瓦平(英国泰晤士河边的两个城镇)相提并论。事实上,触目所及无非是贫困落后的景象。” ——约翰·保罗 普通英国农户一年消费后,可剩余11镑,约合33-44两白银。而一个中等中国农户一年全部收入不过32两,而年支出为35两,也就是说,辛苦一年,还要负债3两,才能过活,根

当前中国经济转型的实质

当前中国经济转型的实质 纵观当前全国的经济转型,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都把科技放在了突出位置。因此,中国当前经济转型的实质就是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经济发展中的高科技含量。 4、当前全国经济转型的重点、任务和方向 目前全国许多地区的传统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受到国家产业政策、资源和环境的制约,不能更好地参与到国际竞争中来。因此,全国经济转型的重点是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使之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 转型的主要任务是开发和应用先进技术、工艺和装备,在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出口和控制污染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 转型的方向是发展高科技,用科技化带动产业化。当前的世界经济是高科技主导下全球一体化经济,高科技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因此,大力发展高科技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提高高科技产品的市场份额和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使高科技产业化是经济转型的必然方向。 5、加入WTO后我国的产业发展态势与经济转型 加入了WTO后,中国的一些优势行业如纺织、服装、鞋类、玩具、机电等由于不再受到最惠国、反倾销之类的威胁,因而得到迅猛发展。这些优势行业在迅速占领世界市场的同时,也在发展壮大中占领了世界生产技术的制高点。以服装为例,2005年中国服装在欧盟、美国等国家和地区设限的情况下,许多产品的外贸出口量和2004年相比仍实现了翻番。中国服装业在向世界市场的迈进中,生产技术和组织管理水平得到了锻炼和提升,达到和超越了世界一流水平,令欧盟和美国的服装生产界感到震惊。因此,在部分地区的经济转型中,有的地区(如阜新市新邱区)把服装行业作为了产业的发展方向,并且完成了一定数量的外贸出口。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在未来的全国经济转型中,我国的优势行业将是一些地区的最佳选择。 (五)当今世界经济转型的潮流 当今世界经济的两个主要特征就是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信息化的突起,经济全球化是对全球资源和市场追逐的结果,经济信息化则是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使然,在这场竞争中世界经济将转向以商务电子化为代表的新经济。新经济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带动下,将发展成为以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环境技术和管理技术等七大高科技产业为支撑的龙头经济。有的学者甚至把这种新经济称为第三次产业革命。(六)经济转型与传统经济发展 世界经济转型的历史是一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历史,又是一部新兴产业崛起的历史。世界各地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尽管有许多新兴产业的崛起和发展,但是除了一些资源型产业因资源枯竭而退出历史舞台外,传统产业并不会因经济转型而成为终结者,相反传统产业会在经济转型中得到更大程度地改造和提升。新兴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技术、市场和管理支撑,会遇到许多问题。只有在经过漫长而痛苦的孕育发展期后新兴产业才可能成为某个区域的支柱产业。因而,新经济与传统经济的融合,才是经济转型的最快和最佳选择。在经济转型中,让高新技术和商务电子技术与传统产业相结合,来带动人才流、技术流、资金流的流动,从而推进市场资源进行整合,最终促成传统产业升级换代是推进经济转型的有效方法。 二、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是八十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

面对经济转型我们应该采取的措施

经济转型与经济政策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就是在当今世界范围内经济普遍低迷的情况下,也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经济的发展中存在着很多的隐患,发展的背后我们付出了太多的代价,环境破坏、资源枯竭、就业困难、贫富差距……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能不能够持续,能不能成功转型?近来已经成为一个全世界议论的热点。中国经济能不能够持续发展和怎么样才能持续发展的问题,就成为一个不但关系中国自身的兴衰,而且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世界经济和政治的今后走向的世界性问题。 面对现实,我国应如何实现经济转型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呢?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的作用是第一性的,是基础的、充分的、经常的;而政府宏观调控则是第二性的,是有限的、高层次的、相机的。因此,市场机制与政府宏观调控总是相辅相成的。政府宏观调控最主要的工具和手段就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调控宏观经济运行,就是政府运用财政手段和工具,使微观经济活动符合宏观经济目标的过程。应如何通过加快财政改革,加大市场体系的构建力度,实现制度创新,同时又在加快体制改革中完善财政政策体系,使之与经济转型相互促进? 财政政策应以推进根本性经济结构转变为重点。实现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实现若干根本性的经济结构转变,而这也决定了财政政策的重点。首先,必须转变经济增长的供给结构;必须增强科技创新、生产率提高以及人力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幅提高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的总量和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的比重,并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其次,必须实现产业结构的现代化;使金融、技术等现代服务业以及技术含量较高的制造业和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成为支柱产业,并在全球产业链中稳固地占据高端环节。再次,必须调整经济增长的需求结构,使国内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者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为均衡;在现有基础上必须显著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第四,必须促成不同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的经济更为均衡地发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和显著的地区差异。第五,必须保证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第六,必须在效率基础上,通过制度化的再分配调节,实现收入财富分配的相对公正,使社会公众共享经济发展的福利。最后,推动高、低能耗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 往哪转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往哪转?如何升? 洪银兴1950年生,江苏常州人,1987年获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任南京大学党委书记,兼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研究方向为经济发展和宏观经济的理论和政策。2010年被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授予名誉法学博士学位。著有《经济运行的均衡与非均衡分析》《发展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发展》《市场秩序和规范》《转型经济学》《论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等。 我们知道,中国经济已经到了只有转型升级才能持续发展的关键阶段,产业结构调整则是经济结构调整的中心任务。如何把握产业结构调整这个经济结构调整的中心任务?如何以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顺利实现? 围绕这些问题,我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新起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创新驱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三个方面作一讲解,供大家参考。 1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新起点 ■我国产业结构应由原来的低收入国家水平向中等收入国家发展水平提升。 ■进一步的发展就是以城市为主导,促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我们应该看到,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走到了新的起点,这是我们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在我国的GDP总量达到世界第二之后,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已由经济总量转向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也就是说,在这个新起点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需要由速度转向结构。去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将结束持续30多年的10%左右的高速增长期,

转向8%左右的中高速增长期。增长速度减缓固然有外部市场的原因,但更多的是我们的主动调整。特别是,这个“调速”为调整产业结构、争取长期的稳定增长提供了机会。 过去人们特别重视企业竞争力,这是个需要通过改革和企业制度创新来解决的问题。发展的实践已经证明,产业竞争力比企业竞争力更重要。就如波特所说的,竞争力以产业为度量单位。对企业来说,产业的机会与威胁决定了竞争环境的优劣。当然,就竞争环境来说,它既伴随着风险,又隐含着回报。在这里,我们不妨看看企业竞争力与产业竞争力的关注点和落脚点有何不同?企业的竞争战略目标是让公司在产业内部处于最佳位置。但对国家来说,国家的竞争力在于产业创新与升级的能力。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竞争优势,最为重要的是发展同时代处于领先地位的新兴产业,特别是对主导产业进行持续更新,最终要形成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固然重要,但是我们也要明确往哪里转?朝什么方向升?可以说,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直接决定了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方向。2011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这是我们分析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大形势、大背景,也是大前提。因此,2011年是我们分析经济发展的关键时点。 首先,在我国GDP总量达到世界第二的同时,我国的人均GDP2011年达35083元(约5432美元),标志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这意味着我国的产业结构应该由原来的低收入国家水平向中等收入国家发展水平提升。 第二,2011年,我国的农业比重降到10.1%,工业比重达到46.8%,与此同时,城市化率达到51.27%。这意味着中国已经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并且进入城市化中期。这意味着我国的产业结构具有了新兴工业国的产业结构特征,进一步的发展就是以城市为主导,促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这个发展态势下,服务业的作用也要相应凸显。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的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有全球视野。

中国经济转型的原因及作用研究

中国经济转型的原因及作用研究 深圳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动力及作用 渠道——基于国际贸易和资源 配置效率的分析 学位申请人姓名刘璐丹 专业名称国际贸易学 学院(系、所)经济学院 指导教师姓名赵登峰 分类号F740 学校代码10590 U D C 339 密级公开深圳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 明 本人郑重声明 :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 《 中国 经济转型发展的动力及作用渠道 一 一

基于国际贸易和资源配置效率的分析 》 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 独立进行研究 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 除文中己经注明 引 用的 内容外 , 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作品或成果 。 对本文的研宄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己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 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 论文作者签名 : 曰 期

: 年 f 月 丨 又 曰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深圳大学关于收集 、 保存 、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 艮 P : 研宄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深圳大学 。 学校有权保 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他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 允许论文 被查阅和借阅 。

本人授权深圳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 可以采用影印 、 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 汇编学位论文 。 ( 涉密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 论文作者签名 : 导师签名 : t / 心 日 期 : 年 r 月

( V 日 日期 : 年 7 月 丨 y 日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动力及作用渠道——基于国际贸易和资源配置效率的分析摘要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深,世界各国联系更加紧密,技术扩散更加快速, 科技交流更加频繁,国与国之间合作竞争关系更加明显,而一国在国际上的地 位与话语权,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与此同时,中国步入经济转型的关 键阶段,经济增速放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面临着从“要素投入驱动型”经济 增长模式向“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而根据新经济增长的理论, 全要素生产率是一国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内源因素,是衡量经济增长质量的重 要依据,也是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动力之源。因此,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备受 国家政策制定者与研究者的关注。 笔者在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利用我国1999-2014 年间除港澳台 和西藏外30 个省市及自治区的面板数据,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分析促进我国经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 往哪转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往哪转?如何升? (2) 我们知道,中国经济已经到了只有转型升级才能持续发展的关键阶段,产业结构调整则是经济结构调整的中心任务。如何把握产业结构调整这个经济结构调整的中心任务?如何以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顺利实现? 围绕这些问题,我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新起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创新驱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三个方面作一讲解,供大家参考。 洪银兴1950年生,江苏常州人,1987年获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任南京大学党委书记,兼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研究方向为经济发展和宏观经济的理论和政策。2010年被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授予名誉法学博士学位。著有《经济运行的均衡与非均衡分析》《发展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发展》《市场秩序和规范》《转型经济学》《论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等。 图一为2011年我国三次产业结构比重

图二为中、美、日三国GDP占世界比重及当年所消耗的煤炭、石油占世界比重 1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新起点 ■我国产业结构应由原来的低收入国家水平向中等收入国家发展水平提升。 ■进一步的发展就是以城市为主导,促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我们应该看到,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走到了新的起点,这是我们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在我国的GDP总量达到世界第二之后,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已由经济总量转向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也就是说,在这个新起点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需要由速度转向结构。去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将结束持续30多年的10%左右的高速增长期,转向8%左右的中高速增长期。增长速度减缓固然有外部市场的原因,但更多的是我们的主动调整。特别是,这个“调速”为调整产业结构、争取长期的稳定增长提供了机会。 过去人们特别重视企业竞争力,这是个需要通过改革和企业制度创新来解决的问题。发展的实践已经证明,产业竞争力比企业竞争力更重要。就如波特所说的,竞争力以产业为度量单位。对企业来说,产业的机会与威胁决定了竞争环境的优劣。当然,就竞争环境来说,它既伴随

中国经济转型与环境保护

中国经济转型与环境保护1 林衛基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驻华代表 意识到当前增长模式对环境的影响后,中国已开始采取措施以减少对能源和自然资源的依赖。除了政府在税收和环境监管方面的措施外,绿色金融将在推进中国环保并可持续增长发挥重要作用。除了通过银行强化绿色信贷指引,扩展绿色金融可通过多样化的资金来源,以及进一步引入民营资金。同时,中国向可持续经济增长、环境保护转型将需要使资源合理定价和配置,其中需要一个包括财政、金融以及国有企业改革的综合路径。 一、引言 中国经济在过去成功取得高增长也同时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当中对环境的负外部性影响往往并未被纳入家庭和企业的考累之中,所以环境保护丶推广绿色经济增长还有很大的空间。政府将环境保护作为“十二五”规划的目标,此外,去年的三中全会的改革蓝图也将环保作为一个改革重点。根据改革蓝图,水、燃料和电力等资源的定价将更加市场化,并硏究引入环境税,从而将污染和能源损耗的成本内部化。在未来的几十年中,这一目标将鼓励经济向环保方向发展转型。 人们已经意识到通过投资拉动增长,能源密集型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根据多边机构的估计,从中期来看,为了保护环境(包括节能和可再生能源),政府每年将需要在环保上花费2万亿人民币。2 1这篇报告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一定代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政策方向,该报告在2014年有中国人 民银行和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学术论坛上讨论使用。 2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银行表明,为了实现低碳经济,每年,全世界将花费5万亿美元来满足交通、

绿色金融一般是指为可再生能源和环境保护提供的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例如银行贷款、私募股权、债券以及股票的发行等。3它将指引资本和资源的配置,为解决环境保护的融资需求做出贡献。同时,如果中国过渡到一个可持续并更加环保的增长,就需要一个包括财政、金融和国有企业部门改革的一个综合的路径,这将使资源的定价以及配置更加合理。 本文考察了包括绿色金融等措施的进展,并讨论它对推进中国环保并可持续增长的作用。第二部分考查了环境保护措施,并对金融监管机构做出的现有绿色金融措施作出评估。到目前为止,在绿色金融融资方面,中国主要依赖政府基金和银行贷款。第三部分提供了一些减轻污染负外部性的财政税收措施和加强绿色金融的政策选择,同时也强调国有企业、财政和金融部门的改革对推动保并可持续增长是相辅相成的;第四部分为总结。 二、当前环境保护政策的措施 政府已经实施了一些环保法规来限制污染和工业能源损耗4。通过绿色公共采购以及环保税,在形成以市场为基础上取得一定成就,但是需要做的还有更多。 环保税。虽然中国对多种资源和车辆征税的同时也征收污染费,但是与OECD国家相比,征收总额还是偏低的,并没有把气候变化、局部污染以及拥挤等的负面外部性内在化。税种的实施和设计等问题也阻碍着解决外部性的成本。不同费用在各层地方政府都有不同的共享机制,这种结构不仅降低了系统性征收的作用,也增加了从付费向征收环境税转变模式的难度。税收亦在一个较低水平,并且在实际征税中,执法力度稍为不够(Parry, Heine, Lis, and Li 2014)。最近的估计表明,污染源的聚集和人口的高密度使得中国污染的整体外部性 能源和水资源对基础设施的需求。该数据源自中央财经大学气候与能源金融研究中心的和气候小组根据国 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的委托而编写的报告。 3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倡议 4以下的叙述提供了一个简单的概况,这并不意味着是实施措施的一个详尽的记录。

中国经济转型

中国的经济改革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说是成功的,但并未完成转型;真正的市场经济所必需完善的宪法与私有财产权保护制度、“硬约束”的破产机制这两个前提目前仍不具备。20多年经济改革成功的路径既可以说是“渐进”的,也可以说是“从体制外到体制内”的,从战略的角度来说,走的是一条特殊的“政策之治”的路径。改革以政府、政策为主角,其目标是寻求短预期性和效率公平的关系。保证了中国改革在一条平缓、灵活、绕开改革的死结、追求立竿见影、机会主义和以社会稳定为前提的道路上发展,但也阻碍了“依法治国”和普遍性的游戏规则的施行,并诱发了就业、三农、两极分化、腐败等问题。经济市场化程度呈现不平衡的特点,资本市场的市场化程度最低。由政策之治迈向法治之治将是下一步的改革战略抉择。法治的作用一是约束政府对经济活动的任意干预,二是约束经济人的行为,实现秩序公正。在改革的关键性的“决战”阶段,法治与人治的深层次矛盾将变得明显。 2010,中国经济如何转型? 在中国近代发展史上,30年似乎是一个宿命的周期。1919年爆发新文化运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改革开放是1978年底的三中全会决定的,但真正启动也到了1979年。2008年结束的时候,很多人都在总结,改革开放的第一个30年过去了,2009年将进入一个新的30年。而当时改革也已经陷入停滞期,亟待新的改革动力。万众瞩目,在2009年这一个重要的历史关节点上,中国将如何留下闪光的烙印。 只是金融危机的冲击波改变了所有预定的轨道,2009年,最终成了无比匆忙的一年,为了阻止经济的大幅下滑,刺激经济增长,中国政府不得不祭出应急之策,擅长的和容易见效的刺激投资成了宏观政策的首选,而无暇顾及治本之策和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 2009年第三季度,中国宏观经济终于止跌回升,随着第四季度继续反弹,保“八”已无悬念,中国经济企稳回升局面已基本形成。全球经济最坏的时期也已经过去,但局面并不像一些人想的那么乐观。随着经济的企稳,中国模式发展到现在固有的问题再次浮出水面,2009年应该做而无奈之下没有做的都留给了2010年。作为“十一五”计划的收官之年和“十二五”计划的谋划之年,2010年将取代2009年为新的30年奏响序曲。 旧的发展模式走到尽头 如果说改革开放前30年的改革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那么作为后转型时代的新的30年改革,必将触及深层次的体制矛盾,以前因为困难重重而被推迟的改革已经避无可避。 前30年改革增长发展的动力主要是数量扩张,而且主要增长不是靠技术进步,而是靠投入。旧的发展模式在“九五”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有人质疑,只是当时中国经济依然平稳高速增长,还没走到非转型不可的程度。当历史驶到“十一五”末,投资对经济的拉动能力在减弱。一些投资更被认为是自我循环,除了能提高GDP外对经济发展几乎没有其它好处。根据测算,如果2009年的近10万亿信贷全部转化为增长,那就是35%的GDP增长。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王小广认为,近期中国经济增长不需要那么多货币,现在明显的货币供给、信贷投放过多。2009年实际GDP的增量仅1.6万亿左右,而信贷投放近10万亿元,多余的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或继续造成房地产泡沫,这是中国经济目前的主要问题。 2009年的高增长只是在经济刺激政策下沿着原有轨道的增长,同样是数量的扩张,而不是高技术含量的自主创新,更没有明显的产业升级。虽然高端制造业发展不错,但自主品牌很少,许多是合资生产的,自己的国际竞争力不足。城市化水平只有46%,社会结构严重滞后于经济结构。增强消费的拉动作用,成为主导内需的动力,使中国经济从原来的投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