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庆市璧山区提升科技服务能力推动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实施方案

重庆市璧山区提升科技服务能力推动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实施方案

重庆市璧山区提升科技服务能力

推动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实施方案

(2023—2025年)

(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构建优质高效的科技服务体系,推动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重庆市提升科技服务能力推动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渝府办发〔2023〕24号),结合璧山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市第六次党代会、市委六届二次全会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

以满足科技创新需求和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为导向,完善科技服务体系,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创新科技服务模式,优化科技服务产业布局,促进科技服务业专业化、网络化、规模化、高端化发展,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基本建成覆盖全区科技创新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科技管理服务、创新服务和产业服务能力大幅增强,科技服务市场化水平和竞争力明显提升,涌现一批新兴科技服务业态,科技服务业市场主体达180家、从业人员达1万人、年营业收入达10亿元以上,新增规模以上科技服务业企业10家,成为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关键环节和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重要引擎。

三、重点任务

(一)提升科技服务能级

重点发展研究开发、检验检测认证、科技金融、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学技术普及等专业科技服务和综合科技服务,加快建设重点产业和领域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全区科技服务业增量提质,全面支撑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1.研究开发服务。支持面向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等领域,提供技术研发、检验检测、科技金融、知识产权等研究开发服务。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整合科研资源,组建独立法人科技服务机构,面向市场提供专业化研究开发服务。支持科研院所、企业和新型研发机构提供技术加工、技术授权服务。支持工程设计、工业设计等机构开展设计仿真、样机设计、模拟试验等服务。支持先进算力平台面向科学计算、工程计算等领域,提供高密度、高效能的算力服务。支持重点产业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提升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服务能力。引导重点实验室、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面向社会提供实验验证、工艺开发、应用研发等服务。到2025年,全区研究开发服务市场主体达50家,年营业收入达5亿元,新增市级及以上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30个。(责任单位:区科技局、区发展改革委、区教委、区经济信息委)

2.科技信息与咨询服务。大力发展软件产品和服务,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围绕关键领域和环节,提供工业软件、信息安全软件、行业应用软件等软件服务。提升专业化信息技术服务能力,支持面向重点行业和领域应用需求,大力发展评测服务、数字内容服务、数据服务、互联网平台服务等信息技术服务。支持发展科技前沿动向、技术方向预见、科技查新和文献检索等科技信息服务。鼓励发展科技战略研究、管理咨询等科技咨询服务。积极发展工程技术咨询服务,为

企业提供集成化工程技术解决方案。大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科技咨询等服务机构,支持建设软件和信息技术咨询规划、开发服务、技术标准等公共服务平台。到2025年,全区科技信息与咨询服务市场主体达14家,年营业收入达2亿元。(责任单位:区经济信息委、区发展改革委、区教委、区科技局、区科协)

3.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加强计量、检测技术、检测装备研发等基础能力建设,发展面向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售后服务全过程的观测、分析、测试、检验、标准、认证等服务。支持面向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信息通信、食品药品、特种装备、质量计量、测绘地理信息等领域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发展。支持专业从事可靠性研究的第三方机构全方位开展产品、质量、服务、管理体系等检验检测认证服务。鼓励有检测认证资质和授权的生产制造类企业面向社会提供特定领域检验检测认证服务。鼓励重点产业领域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参与标准制定、计量测试装备研究、技术规范研究等。支持面向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建设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整合资源建设检验检测认证集团和全市理化分析测试平台。到

2025年,全区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市场主体达18家,年营业收入达1亿元,鼓励创建国家质检中心,引导企业申报国家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责任单位:区市场监管局、区发展改革委、区教委、区科技局、

区经济信息委)

4.科技金融服务。依托产业投资基金、种子基金等支持科技服务相关项目发展,鼓励天使基金、创业风险投资等股权融资类金融服务机构发展,助推成长期、成熟期科技型企业抢占技术创新制高点、扩大市场份额。推行轻资化、信用化、便利化的债权融资服务模式,加强知识价值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企业债、科创票据等债权类科技金融服务,大力发展科技保险、知识产权保险,强化保险保障作用。强化资本市场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开展直接融资。建设科技金融公共服务平台,探索发展新型科技金融服务组织和服务模式,提供投融资路演、投贷联动等科技金融服务。到2025年,全区科技金融服务市场主体达10家,年营业收入达2亿元。(责任单位:区金融发展促进中心、区财政局、区科技局、区市场监管局)

5.技术转移服务。充分发挥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重科大加速器市级技术转移机构作用,支持专业化、市场化技术转移机构发展。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新型研发机构聚焦细分产业,建设技术转移机构。支持技术转移机构探索基于互联网的在线技术交易模式,推动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成果评价、供需匹配、技术交易等智能化服务能力。开展技术转移专业人才培养,

壮大技术经理人队伍。支持技术转移机构聚集技术转移相关创新资源,引进转化科技成果。到2025年,建成市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3家,初、中、高级技术经理人达200人以上,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8亿元。(责任单位:区科技局、区发展改革委、区教委、区人力社保局)

6.创业孵化服务。引进和培育创业孵化服务品牌,提供全生命周期创业孵化服务。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新型研发机构、创业孵化机构开放应用场景、创新平台和市场渠道,开展投资孵化、场景孵化、渠道孵化、平台孵化等孵化服务,助推初创企业和团队快速成长。推动天使投资与创业孵化紧密结合,积极探索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孵化方式,提升孵化器专业服务能力。整合创新创业服务资源,支持建设‘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创业孵化服务链条,为培育新兴产业提供源头支撑。打造高质量创业孵化载体,构建以专业孵化器为重点、综合孵化器为支撑的创业孵化生态体系,推广“孵化+创投”等孵化模式。加快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型科技企业孵化园、创新创业孵化社区等,常态化开展创新创业大赛、项目路演、融资对接、创业培训等专业化特色活动,促进创业孵化要素资源快速流动和充分对接。到2025年,创业孵化服务市场主体达15家,孵化载体总面积达60万平方米以上,建成国家级孵化载体3家、环大学创新生态圈

1个。(责任单位:区科技局、区发展改革委、区教委、区经济信息委、区人力社保局)

7.知识产权服务。完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等全链条服务能力。探索推动数据开放、查询检索、研究分析等服务场景应用,支持以产业数据、专利数据为基础开展专利导航。提升知识产权社会化服务能力,鼓励知识产权运营、商标品牌培育、知识产权金融等服务机构到璧山设立分支机构,服务企业科技创新与高质量发展。探索建设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一站式、便利化的知识产权服务。到2025年,力争全区知识产权服务市场主体达50家,市级及以上品牌服务机构达1家。(责任单位:区市场监管局、区教委、区科技局)

8.科学技术普及服务。推进科技资源科普化,推动空间太阳能电站实验基地、市级科普基地、应用场景、重大科技成果向社会开放,做好重要科技知识的宣传、解读和普及工作,促进公众理解、支持和参与科技创新。推动科普产业发展,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科普事业,大力培育科普企业,打造一批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科普品牌,支持科普研发创作,丰富科普产品供给。聚焦青少年、农民、产业工人、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创新开展一批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群众性科普活动。推进科普平台建设,提高科普产品原创能力,提升群众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到2025年,全区科学技术普及服务市场主体达20家,年服务市民达70万人次。(责任单位:区科协、区科技局)

(二)建设科技服务业集聚区

依托璧山高新区、服务业发展区建设科技服务业集聚区,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带动全区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聚集推动璧山高新区与大学城融合发展,面向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智能装备、大健康、数字经济等重点产业,重点引进和培育知识产权、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等科技服务机构,搭建综合性、开放式、专业化、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依托重庆大学璧山先进技术研究院、康佳电光技术研究院、平创半导体研究院等发展研究开发服务;壮大力合清创、中关村e谷、海创汇等孵化载体,推动建设环大学创新生态圈,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着力发展创业孵化服务。加快培育新型研发机构,依托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重科大加速器等着力发展技术转移服务。依托璧山区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重庆璧山农耕文化(璧山区枫香湖儿童公园)等科普基地着力发展科学技术普及及服务。持续完善股权融资、债权融资等多元化科技金融支持体系,着力发展科技金融服务。到2025年,培育市级及以上科技服务机构10家以上,基本建成体系完备、全市领先的科技服务业集聚区。

(责任单位:璧山高新区管委会、服务业发展区管委会、区发展改革委、区科技局)

(三)优化科技服务生态

不断健全科技管理服务体系,创新科技服务体制机制,完善科技服务政策环境,塑造科技服务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1•强化管理服务。加快完善科技管理体系和服务网络,培育一批市级检验检测认证、科技金融、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等科技管理服务机构,强化行业科技管理服务。依托重庆市科技服务业发展管理服务平台,建立健全科技管理服务体系。(责任单位:区科技局、区发展改革委)

2.创新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引导有条件的科技服务业事业单位转制,开展市场化运营。引导高校、科研院所将科研人员参与企业研发活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情况纳入职称评聘、考核奖励指标。落实事业单位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纳入绩效工资管理政策。充分发挥科技社团作用,促进科技开放合作,服务科技经济融合发展。推动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中介等等行业协会、联盟组织,加强诚信自律,促进有序竞争,提升发展水平。(责任单位:区科技局、区委编办、区教委、区经济信息委、区人力社保局)

3.完善政策环境。强化财税、金融、产业、土地等配套政策支持,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加大对科技服务业企业的支持力度。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后补助等方式支持科技服务业发展,对科技成果转化机构按规定给予绩效奖补。对符合税收优惠条件的科技服务业企业,落实好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高新技术

企业减率征收、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政策。鼓励外资投入科技服务业。逐步完善科技服务业企业用水、用电、用气与工业企业同价的价格政策。(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委、区科技局、区财政局、区金融发展促进中心、区税务局)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以区政府分管领导为召集人的科技服务业发展工作机制,统筹推进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区发展改革委、区科技局、服务业发展区管委会会同区级有关部门,主动作为、密切协作,共同推动科技服务业加快发展。

(二)夯实人才支撑。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懂技术、懂市场、懂管理的复合型科技服务高端人才。开展技术经纪专业和科学传播专业职称评定,畅通技术转移和科学普及人才职称晋升渠道。建立完善科技服务专家库,建立企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和专家服务团制度。鼓励业务骨干、技术专家通过专兼职方式从事科技服务。依托行业组织开展专业技术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水平。

(三)强化统计监测。建立科技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按照国家科技服务业统计分类标准,系统评价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定期发布

科技服务机构及服务内容清单。建立科技服务业企业名录库,及时发布科技服务业统计信息。

重庆市服务器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7年)

重庆市服务器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7年) (征求意见稿) 服务器及有关产品是信息计算力、网络运载力、数据存储力等新型生产力的主要实现载体,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石。为贯彻落实我市“3361『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要求,加快培育打造服务器“新星”产业集群,结合《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数字经济发展对服务器及有关产品需求为牵引,充分发挥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等平台优势和我市个人计算机领域产业优势,着力提升服务器等产品研发制造能力,完善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体系,构建“1+3”服务器产业集群,加快将我市建设成为全球一流的服务器研发制造基地,为现代化新重庆和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建设注入新的产业助力。 二、主要目标 到2027年,我市服务器产业集群初具规模,“1+3”产业体系和研发、制造、检测、维修产业生态初步形成,产业技术水平全球先进,汇聚国内外服务器领域头部企业3家以上、累计开发投放服务器产品50款以上,全产业集群实现营业收入300亿元以上。 三、重点任务 (一)实施“1+3”产业体系构建行动。

服务器。瞄准算力需求,大力发展通用服务器、云计算服务器、边缘计算服务器、AI(人工智能)服务器等产品。鼓励笔电搭载Al技术,向边缘计算终端发展。面向专业场景,探索开发针对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家居、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VR/AR)等领域的专用服务器产品。紧盯全球前沿,加强面向新型计算模式、数据密集场景、 高密融合场景等条件下的技术架构研发,重点提升高通量服务器、国产工艺通用服务 器性能。以服务器整机为牵引,发展BMC (基板管理控制器)管理器模块、高速互联总线、高频率高功率电源和国产工艺主 板、GPU(图形处理器)、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SoC(系统级芯片)、功率半导体、高精度授时功能部件、高精度时钟芯片、MEMS(微机电系统)传感器等部件。(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委) 通信设备。瞄准算力对通信能力需求,延伸发展交换机、路由器、光通信器件等产品。适应大规模集群运算对海量数据传输需求,制造数据吞吐速率高、端口时延低、全光互联、低能耗的交换机产品,发展交换芯片、物理层芯片、网卡、存储以及外围硬件等设备,积极布局基于光电共封装技术的下一代交换机研发。积极引育面向SDN(软件定义硬件)开放构架,具备超大容量、高可靠性、低延时、低抖动等特性的路由器产品,加强SRv6(SegmentRoutingIPv6,基于IPv6转发平面的段路由)、FlexE (FlexEthernet,灵活以太网)、Flex-AlgoCFlexibleAlgorithm,灵活算法)等技术开发与应用,积极布局NP芯片研发和制造业务。发展400G/800G高速率光模块,向光器件、光芯片、印制电路板、结构件等部件,光纤适配器、陶瓷套管、放大器芯片、PLC 芯片、波分复用芯片工光衰减芯片等组件延链补链。(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委)先进材料。面向高速运算与数据交换需求,依托我市在铜材料、合成材料、纤维复合材料等领域产业基础,积极开发高密度互联印制电路板所需超低损耗覆铜板和新一代覆铜板所需铜箔、玻纤布和特种树脂材料。面向高带宽存储需求,发展氧化船(HfO2),

重庆市璧山区提升科技服务能力推动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实施方案

重庆市璧山区提升科技服务能力 推动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实施方案 (2023—2025年) (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构建优质高效的科技服务体系,推动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重庆市提升科技服务能力推动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渝府办发〔2023〕24号),结合璧山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市第六次党代会、市委六届二次全会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

以满足科技创新需求和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为导向,完善科技服务体系,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创新科技服务模式,优化科技服务产业布局,促进科技服务业专业化、网络化、规模化、高端化发展,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基本建成覆盖全区科技创新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科技管理服务、创新服务和产业服务能力大幅增强,科技服务市场化水平和竞争力明显提升,涌现一批新兴科技服务业态,科技服务业市场主体达180家、从业人员达1万人、年营业收入达10亿元以上,新增规模以上科技服务业企业10家,成为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关键环节和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重要引擎。 三、重点任务 (一)提升科技服务能级 重点发展研究开发、检验检测认证、科技金融、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学技术普及等专业科技服务和综合科技服务,加快建设重点产业和领域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全区科技服务业增量提质,全面支撑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2022年县科技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2022年县科技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关于建设科技强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部署,认真落实区实施〃科技强区〃行动部署要求和县委、县政府关于科技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安排,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产业创新体系更加健全、产业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支撑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结合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自觉站位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强区行动,聚焦重点产业、四大提升行动等重大部署,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创新主体活力,深入推进开放创新,提高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产业高质量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奋力谱写建设先行区和美丽新夏篇章。 (二)基本原则。 ——聚焦产业,培育创新平台。聚焦〃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煤炭综合利用〃三个工业板块,〃肉牛、牧草、红梅杏、辣椒、中药材、朝那鸡、食用菌〃等主导产业,培育发展壮大产业技术中心、科技创新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聚焦产业,壮大科技企业。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产业高质量发展主体地位,提高企业家创新意识,培育发展壮大国家、区、固原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最大限度释放科技创新潜能。 ——聚焦产业,加快成果转化。坚持问题导向,基于县本级财政研发投入,推动科技政策有效落实,加强对重点产业、重点领域、科技项目的配置,支持引导企业加快先进适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动产业提档升级。 ——聚焦产业,强化智力支撑。完善技术人才〃弓I、育、培、用〃长效机制,充分调动区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二、工作目标 2022年底,全县企业技术中心、产业科技创新平台达到7家以上;实现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零的突破、各类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40家;登记和转化应用科技成果5项以上;全社会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0.17% ,技术合同成交额占GDP比重达到0.16%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0.5件;全县科技创新体系更加完善,科技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能力显著提高。 三、重点任务 (-)提高农业产业〃科技含量〃

深入推进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7年)

深入推进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制造业高质量 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7年)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坚持稳进增效、除险清患、改革求变、惠民有感工作导向,以数字化变革为引领,优化制造业产业体系、发展动能、市场主体、组织方式和空间布局,提升产业生成能力、产业迭代能力和产业把控能力,推动制造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重庆制造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较快增长,为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建设夯实产业支撑。 二、主要目标 到2027年,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实现以下目标: ——规模能级实现新突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迈上4万亿元台阶,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至28%,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 ——创新赋能实现新突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超800亿元,投入强度提高至2%,有研发机构、有研发活动的企业占比分别提高至40%、60%,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至50万元/人,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提高至92以上。

——结构优化实现新突破。“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初步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提高至36%、22%,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提高至40%。 ——绿色低碳转型实现新突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2022年累计下降13%,二氧化碳排放的下降幅度大于全社会下降幅度。 ——空间布局实现新突破。全市制造业协同联动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渝西地区成为全市先进制造业发展新高地。产业园区经济发展主战场地位更加巩固,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占全市的比重提高至90%,单位工业用地产出提高至75亿元/平方公里。 ——企业主体升级实现新突破。年营业收入超千亿元、过百亿元和上市工业企业分别增加至5家、50家和100家,实现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四个“倍增”,四类企业分别增加至30家、500家、1.27万家和8.6万家。 三、加快构建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 (一)聚力打造主导产业集群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加强整车产能整合,推动整车产能向优势企业集中、燃油汽车产能向新能源汽车产能切换。加快整车产品结构调整,支持优势企业打造市场认可度高的产品矩阵。大

新时代科技创新力提升行动方案

新时代科技创新力提升行动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第十五次党代会关于“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打造G60科创走廊全域创新之城”战略部署和《市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攻坚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3)》总体要求,奋力打造国际化全域创新之城,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紧扣经济高质量发展主线和“1+3+1+X”主导产业,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通过提高目标任务、改革政策工具、优化资源配置,培育壮大创新主体,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引导企业个体创新向产业集群整体创新转变,全力打造一批引领未来发展的标志性创新载体、创新企业,招引一批支撑跨越发展的科技项目、专业人才,打造成G60科创走廊重磅科技力量,全力争创国家创新型县市,为建设数字文明共富美好新而努力奋斗! 二、目标任务 到2023年底,规上工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3.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0%o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30家、省科技型企业400家,科技小巨人企业3家;新认定省级以上研发机构25家,新增新型研发机构不少于3家。力争合作顶尖人才10人以上,引育省级以上高端人才100人以上,培育省领军型创业创新团队2个以上,新增高技能人才15万人以上。

三、工作举措 深入实施“全域创新提升四大工程”,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精准接轨G60科创走廊,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招商双轮驱动,做强做优高新平台、高新企业、高新人才、高新生态,在全市营造“重视创新、投入创新”的良好氛围。 (-)全力争先进位,推进平台能级提升。乌镇大数据高新园区平台进一步明确运作班子,理顺管理机制,力争通过验收并跻身省级高新区前10位。完善孵化器管理和绩效评价办法,促进孵化机构高质量发展,新增国家级和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各1家;鼓励民营企业、“小微园”和商务楼宇建设孵化机构,力争孵化机构总量达到35家。加快乌镇实验室建成国家实验室分室、省重点实验室或省级工程研究中心,推动长三角健康农业研究院成为省级农业重点实验室,力争新引进知名高校研究(生)院1家。(责任单位:科技局、经信局、商务局、桐城委〈桐城集团〉、人大常委会机关、政协机关、各镇(街道)。列第一位者为牵头单位,下同) (二)建设创新密集区,推动三大科技城蝶变跃升。凤凰湖科技城加快完成城市设计,研发社区一期动工建设,形成多要素联动、多主体协同的科创湖区生态圈。乌镇国际创新区以乌镇院士之家、中电科乌镇基地、华为5G创新中心3大科创平台为支点,重点培育壮大数字经济产业、加快打造数字经济人才、技术、产业集聚地。高铁产业新城以视觉物联小镇、欧美湾谷科创园等创新“园中园”为引擎,以智能汽车、智慧安防两条产业链为重点方向,全力打造G60科创走廊研发制造基

关于加快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

关于加快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的实施方案 为加快推动全市服务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确保服务业20大工程落实落地,按照省政府统一部署,依据《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结合我市服务业发展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重大决策部署,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生产生活“双促进”、存量增量“双提升”、内培外引“双发力”为主攻方向,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作用,着力实施20大工程,加快实现重点领域突破发展,推动全市服务业率先走出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力争到2023年,服务业结构持续优化,产业体系不断健全,供给质量明显提升,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力争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速超过GDP增速。 二、突出重点发展方向 (一)“两业融合”示范工程。重点完成推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切实提高企业开展两化融合工作积极性,进一步扩大全市两化融合自评估自诊断覆盖率。推进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依托我市乳

制品龙头企业,加快智能化工厂示范项目建设。进一步使数字化转型成为各行业广泛共识,信息技术加速在全流程、全产业链渗透融合和集成应用,制造业核心竞争能力持续提升。推动深化制造业软件赋能,强化本地工业企业与软件企业对接服务,引导软件企业强化对重点工业企业的信息化服务等主要任务。健全组织实施机制、优化营商环境、加大宣传引导,进一步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助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牵头单位:市工信局) (二)农业服务应用工程。引导农业生产向土地托管、土地股份合作、代耕代种等生产服务一体化转型,完善农村金融、涉农物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村劳动力培训、农机租赁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重点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农业信息化建设、农产品品牌提升等“六大专项行动”,力争到2023年,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稳定在L3万个以上,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达到60万亩,实现全市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综合实力提档升级。(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三)旅游品牌培育工程。优化“长松大白通长”河湖草原湿地旅游环线,围绕“一线十五点”生态旅游环线,重点打造“湿地鹤乡,生态”生态旅游品牌。做精做优冰雪品牌,发挥湿地资源优势,开展冰雪活动,策划冰雪节庆,促销冰雪产品,提升双重效益;做大做强乡村旅游品牌,加快推进市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丰富产品供给,完善设施建设,提升服务体验,扶持企业壮大,促进品牌推广。(牵头单位:市文广旅局)

昆山市推进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重点任务

昆山市推进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重点任务为切实强化科技创新核心地位,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育壮大科技服务市场主体,引育扩充科技服务人才,推动昆山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结合昆山实际,智多星为大家整理了昆山市推进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重点任务,希望对企业有所帮助。 (一)强化科创平台支撑体系 1.培育高能级科创平台。围绕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依托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国家超级计算昆山中心等高能级科创平台,构建大协作式、网络化创新格局,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科技原创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以科创平台为载体,建设科技基础研发服务集聚区,在昆新建或参与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给予最高2亿元支持;在昆建设的国家实验室基地、全国重点实验室基地、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按照“一事一议”方式给予支持;对新建的国家、省技术创新中心,省重点实验室等给予最高5000万元支持。到2025年,力争认定国家级重大科研设施和平台1家,省实验室等各类省级重大科研平台3家。 2.提升大院大所创新平台。鼓励高校院所、科研机构、创新型企业统筹资源建设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概念验证中心等,为实验室成果提供技术可行性和商业化论证。创新新型研发机构建设聚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小核酸及生物医药等产业创新集群以及未来产业,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面向全球吸引大院大所、创新型龙头企业、著名科学家、创业团队在昆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最高给予1000万元资助。支持新型研发机构把“研发作为产业、技术作为商品”,强化合同科研导向,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研发服务,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发挥昆山杜克大学、苏大应用技术学院等院所,发展高效强大的共性技术供给体系,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到2025年,新增苏州市级以上新型研发机构8家、苏州市级以上创新联合体2家。 (二)完善技术转移服务支撑体系 3.构建“1+N”技术转移体系。以工研院技术转移龙头核心为“1”,以昆山市技术转移中心、高校院所(昆山)技术转移分中心、海外创新中心以及各区镇技术转移分中心等为“N”,完善技术转移服务功能,做到技术转移“有平台、有政策、有服务”。支持技术转移人才纳入紧缺产业人才、高技能领军人才等,探索技术经纪人证书与职称评定挂钩,加快高层次技术经纪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建立和完善人才培训体系。遴选一批优秀技术经纪人选派至上海、深圳等地参加专业能力培训,加强与先进地区的工作交流互访等,定制具有昆山特色的技术转移培训课程体系,开展标准化、专业化培训。到2025年,新增高校技转中心或产学研办公室30家、培育昆山市技术经纪人1000位。 4.打造市场化机构运行机制。引导科技服务机构紧贴市场,提高自我造血

科技强县行动实施方案

科技强县行动实施方案 一、背景分析。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常态,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提 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驱动力。为了加快科技强县建设步伐,促进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制定并实施科技强县行动实施方案势在必行。 二、总体目标。 科技强县行动旨在通过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实 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重点任务。 1. 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大对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科 技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2. 强化科技支撑,促进产业升级。加强科技对产业的支撑引领作用,推动传统 产业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 深化科技合作,拓展创新资源。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的科技合作,引进和培育一批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团队,促进科技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4. 加强科技服务,提升科技创新环境。建设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优化科技创新 政策环境,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促进科技成果向产业化、市场化方向转化。 5. 完善科技管理,强化科技统筹协调。建立健全科技项目管理和评价机制,加 强科技规划和政策制定,推动科技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 四、保障措施。

1. 加大财政投入,提升科技创新支持力度。增加对科技创新的财政投入,加强 科技创新项目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增加自主研发投入。 2. 健全政策体系,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完善科技创新政策法规,简化科技项目 申报和评审程序,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支持力度。 3. 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合力推动。建立科技强县行动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分工,强化组织协调,形成多方合力推动科技强县建设。 五、预期效果。 通过科技强县行动实施,预计将在未来几年内,加快地方科技创新步伐,推动 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科技创新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为建设科技强县奠定坚实基础。 六、结语。 科技强县行动实施方案的制定和落实,对于推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 重要意义。各地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贯彻落实方案要求,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实施方案

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实施方案 一、背景介绍 科技服务业是在科技创新推动下快速发展起来的新兴行业,对经济社 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在科技服务业的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 题和挑战,如服务质量不稳定、服务行业标准不完善、人才短缺等。因此,为推动科技服务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制定一系列的实施方案。 二、总体目标 1.提升科技服务业的服务质量和专业水平,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科技 服务的需求。 2.建立健全科技服务业的行业标准和规范体系,提高整个行业的管理 水平。 3.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科技服务人才队伍,提供专业化的科技服务。 4.加强科技服务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行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三、具体措施和实施步骤 1.完善科技服务业的监管机制和评估体系。建立科技服务业监管部门,加强对科技服务机构的日常监管,确保科技服务质量和安全。同时,制定 科技服务机构评估标准和指标体系,定期对科技服务机构进行评估和排名,激励科技服务机构提高服务质量。 2.提高科技服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加大对科技服务人才教育培 训的投入,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和培训班,提升科技服务人才的专业素养和 实践能力。同时,鼓励科技服务机构与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合作,共同培 养和引进高素质的科技服务人才。

3.加强科技服务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建立科技服务业国际交流平台,与国际先进科技服务机构进行合作交流,学习其管理经验和专业知识。同时,鼓励科技服务机构参与国际竞争性招标,扩大科技服务业在国际市场 的影响力。 4.支持科技服务机构进行科技创新和技术升级。加大科技服务机构的 创新创业支持力度,为科技服务机构提供创业奖励和风险投资支持,鼓励 科技服务机构转型升级,提供更加专业化和高质量的科技服务。 5.加强科技服务业与其他行业的融合。“互联网+科技服务”、“科 技服务+制造业”等模式的推进,促进科技服务业与其他行业的深度融合,为其他行业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科技支持服务,推动科技服务业的应用 拓展和业务扩张。 四、保障措施 1.建立专门的科技服务业发展资金,用于支持科技服务机构的创新创 业和技术升级。 3.开展宣传推广活动,提升科技服务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 的优秀人才投身科技服务行业。 4.加强科技服务机构的信用体系建设,建立科技服务行业的信用评价 机制,提供信用担保和信用保险服务。 五、预期效果 通过以上措施和保障措施的实施,预期可以实现以下效果: 1.科技服务业的服务质量和专业水平得到提升,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 科技服务的需求。

市“科创中国”省级试点三年行动实施方案

市“科创中国”省级试点三年行动实施方案 科创中国是我国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旨在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为了进一步落实科创中国战略,我省决定选择若干个地级市作为科创中国的省级试点。本文将提出市“科创中国”省级试点三年行动实施方案。 一、背景 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创新驱动发展已经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科创中国的省级试点旨在探索一种适合我省的科技创新模式,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创新发展提供有益探索经验。 二、目标 1. 建立一批国内领先、国际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集聚区,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2. 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企业,提升我省科技创新水平。 3. 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打造高水平的科研团队。 4.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5. 加强科技创新政策支持,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三、实施步骤 1. 选址规划:根据我省实际情况,选择若干个地级市作为科创中国的省级试点。选取的地级市应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创新基础,同时充分考虑区域布局和产业发展的协调性。 2. 制定发展规划:选定地级市后,制定科创中国的省级试点发展规划。包括科创园区规划、科技企业发展规划、科技人才队

伍建设规划等方面,明确目标和任务。 3. 引进科技资源:通过政策导向、项目资助等方式,引进高水平的科技资源和人才。鼓励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在省级试点地区建立合作机构或中心,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发展。 4. 政策支持:制定一系列科技创新政策,包括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支持政策。鼓励企业增加科研投入,提高研发水平。 5. 建设科创园区:在省级试点地区建设一批科创园区,提供优质的研发场所和配套服务。鼓励各类创新主体入驻科创园区,加强资源共享和合作创新。 6. 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培训:加大对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组织高水平的培训课程和交流活动,提高科技创新人员的能力水平。 7.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搭建科技成果推广与交易平台,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商业化。 8. 加强监督和评估:建立科创中国省级试点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四、组织管理 1. 设立省级科创中国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试点方案的具体实施工作。 2. 所选地级市设立科创中国试点工作机构,负责具体项目的实施和日常管理工作。 3. 制定科创中国省级试点的年度计划,明确各项工作任务和指标,并定期开展督导。 通过以上方案的实施,我省将为科创中国战略的全面落地打下坚实基础,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为实现高质

关于推动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工作方案

关于推动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工作方案

关于推动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工作方案 为全面落实我区“一二三六”产业布局,推动我区创新型城市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第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实现“打造北京CRD,构建和谐石景山,建设现代化首都新城区”的发展目标,区科委将科技服务业列入今年重点工作,以楼宇经济的模式积极推进。 一、产业界定 科技服务业,是运用现代科技知识、现代技术和分析方法向社会提供智力服务的新兴产业,是第三产业的一个分支,是所有第一、二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的基础。它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与科技结合发展中最新、最快、最活跃的领域之一。科技服务业范围非常广,主要包含: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各类咨询、科技培训、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知识产权管理、文化创意、市场推广及相关配套服务等,涵盖产、学、研、商、中介等环节。 二、指导思想 以“十七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思想为统领,结合我区首钢搬迁后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调整,整合我区乃至全市科技资源、人才、信息和渠道优势,从会展、创意、商务、办公等领域入手,以楼宇经济为模式,推动我区第三产业发展。 三、工作目标 (一)通过发展科技服务业,更好的把握示范基地、产业培

育基地发展方向,推动创意、创新企业发展、自主知识产权增长和产品品牌打造;通过整合基地技术服务平台、信息平台、中介咨询体系、人才培训平台等资源环境,吸引科技资源进一步凝聚,推动科技服务产业发展和区域服务能力的提升; (二)科技服务业发展将以楼宇经济模式推进,楼宇经济的集约性和高效性便于科技服务业集聚和有效利用发展空间。 (三)充分发挥科技园区政策优势,体现园区带动与辐射作用;利用科技服务业产业特性,进一步完善我区产业环境,实现区域经济发展、园区建设、产业环境提升等方面协调发展,相互促进,形成一园多基地的产业发展格局。 (四)通过发展科技服务业,“十一五”期间推动我区以中介服务、信息服务、技术服务、培训服务、人才服务等方面为主的现代服务产业发展,带动区域金融、物流、物业、餐饮、文化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并辐射带动区域各行各业,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经济总量不断增长。 具体指标: 1、整合载体资源20万平米; 2、新增企业150家; 3、带动生产型服务业年技工贸收入和税收同比增长35%; 4、打造5家示范点; 五、工作思路 按照统筹管理分步实施的原则,推进工作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对我区范围内科技企业、科研院所、科技孵化器、中介服务机构进行基础信息调研,全面掌握我区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和面临问题,形成调研报告,为制定科技服务业发展规划和

推进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2021-2023年)策划方案

推进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 (2021-2023年)策划方案 一、明确园区发展目标 到2023年,力争全市园区技工贸总收入超过2000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超过250亿元,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比达70%以上,园区发展实现三提升,即园区专业化水平得到提升,每个园区设立1-2个业特色明显、带动实力显著的专业化园区,全市园区主、特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园区技工贸总收入比重达70%以上;园区发展质量得到提升,探究建立园区亩均论英雄机制,全市园区单位面积总产值和税收产出强度年均提高20%、15%以上,达到80万元/亩和6.5万元/亩。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率等主要指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园区排名得到提升,比照省产业园区综合评价体系、省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嘉奖标准、省亩均效益评价体系等指标标准,争先创优,以创带建,力争2-3家园区跻身全省前50位。 二、激发园区内部活力 (一)强化园区主责主业。重新界定园区职能,推动园区聚焦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改革开放、双招双引、服务企业等主责主业。主动稳妥剥离社会事务管理职能,除受托管理乡镇(街道)的园区外,

环境爱护、平安生产、市场监管、治安维稳、道路管网、绿化保洁等公共事务由当地政府统一实施或由上一级政府派驻机构担当。 (二)配强园区干部队伍。党政事业单位干部因工作须要调入园区工作的,原有身份不变。激励熟识工业经济、规划建设的专业人才到园区工作,畅通园区工作人员沟通运用和提拔任用渠道,对紧缺的专业性特殊强的岗位人选,可以按政策规定通过竞争性方式选配或向社会公开聘请。 (三)发挥薪酬激励作用。允许园区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制等多种安排方式,园区工作人员年度工资总额不得低于当地同级别工作人员工资总额的1.5倍。在此基础上,实行年终绩效奖。年终绩效奖与省、市园区综合评价结果挂钩,即按园区当年在省、市园区综合评价中的排名依次分别计15分至1分不等,省、市排名综合计分后,总分排名1至4位的园区,人均年终绩效奖金可按当地人均年终绩效奖金平均水平的3倍核定,排名5至9位的园区按2倍核定。 (四)树立争先创优导向。激励园区提升进位,在全省产业园区综合评价中排名前20位或前进30位的园区一次性嘉奖50万元,排名前50位或前进20位的园区一次性嘉奖20万元。接着开展全市园区综合评价,由市产业园区建设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实施,对在全市园区综合评价中排名前4位的,分别嘉奖50万元;排名5-9位的,分别嘉奖20万元。对连续三年在全省园区排名实现进位并在全市园区综合评价中排名前三位的园区主要负责人,注意优先提拔运用。未完成目标任务,且连续2年排名全省后三位或全市最终一位的

关于推进服务业突破发展三年行动方案4400字

关于推进服务业突破发展三年行动方案4400字 推进服务业突破发展三年行动方案 一、背景和意义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及国内市场需求的不断升级,我国服务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服务业发展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比如服务质量、产业结构、创新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因此,推进服务业突破发展已迫在眉睫,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围绕这一目标,制定三年行动方案,以实现服务业的突破发展。 二、目标和任务 1. 目标:推进服务业突破发展,提升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加快推进服务业创新能力提升,提高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2. 任务: (1)优化服务业体制机制,加强政策支持。建立健全以市场 为导向、政府为保障的服务业发展机制,完善服务业法规制度,深化金融创新,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环境。 (2)加强服务业改革,推动服务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传统 服务业结构,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农业的深度融合,培育新兴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升级。 (3)提升服务业创新能力,加强科技创新支撑。鼓励服务业 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服务业创新孵化器,加强科技与服务

业的融合,推动服务业创新与发展相互促进。 (4)提高服务业质量和水平。加强服务业人才培养和管理, 促进服务业人才结构优化,提升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能水平,提高服务质量和满意度。 (5)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提高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推动服务 业与外贸、外资等产业的互动发展,拓展国际市场,提高服务业出口和利润水平。 三、推进服务业突破发展的主要措施 1. 优化服务业体制机制,加强政策支持。 (1)建立服务业发展的管理体系,加强政府的部门协调机制,解决协同问题。 (2)改善融资环境,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加大对服务业的金 融支持力度。 (3)制定和完善服务业法规制度,减少行政审批,优化服务 业营商环境。 2. 加强服务业改革,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1)制定具体的服务业发展规划,确定优先发展的重点领域,并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 (2)加大对传统服务行业的改造力度,推动服务业的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3)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农业的深度融合,打造服务业的 延伸链和价值链。 3. 提升服务业创新能力,加强科技创新支撑。

新时代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三年行动方案

新时代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三年行动方案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我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作,壮大高新技术企业集群,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按照“突出源头、引培并举、整体联动、系统推进”的原则,多措并举、精准发力,完善高新技术企业梯次培育机制,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加速向企业集聚,形成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代表的创新型企业集群,为我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主要目标 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作体系,形成部门区镇联动工作机制,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增长、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到2024年,全区有效高新技术企业达40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8%,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利润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达54%o 三、重点任务 (一)完善高企培育机制。成立以区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相关部门组成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认定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和协同配合,依据各部门职责,共同推进各项工作落实。进一步健全以区镇为主战场,各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协同推进的培育工作

体系。明确工作目标,制定工作方案,做到上下联动、协同推进,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提供专业、高效、精准服务。建立定期交流沟通制度,细化培育工作年度目标任务,及时通报各区镇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认定情况。加强业务指导,提高企业对环境保护、安全生产、产品质量、社会信用的重视程度,对共同做好企业服务工作。推动建立高企培育认定监测机制,对企业知识产权申报、研发项目实施、产学研合作、研发加计扣除申报等影响高企认定的重点工作定期汇总,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相关区镇和职能部门,制定和落实解决措施。注重收集、总结各单位在高企培育工作中的先进经验做法,加强部门、区镇之间的交流及时予以推广。(责任单位:区科技局、区财政局、区税务局、区应急管理局、区生态环境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区投资服务中心,各区镇) (二)深度排摸潜在企业。联合发改、市场监管等部门整理汇总拥有有效专利企业、专精特新及科技小巨人企业等名单,供各区镇排查高企培育目标企业。充分利用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申报管理系统,建立泛科技型企业数据库,面向企业、中介服务机构和各区镇提供高企申报预诊断,目标企业排查和高企培育入库申报,为挖掘潜在高企提供技术分析手段。优先推荐符合条件的培育库入库企业申报高企。形成“发现一批、服务一批、推荐一批、认定一批”的良好态势。各区镇泛科技企业数量年均增长达20%以上。(责任单位:区科技局、区发改委、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各区镇)(三)加快中小企业培育。全面挖掘优质中小企业资源,开展

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2023—2025年)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创新型建设,全力推动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根据市县工作安排,结合实际,制定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立足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把创新作为发展基点和核心战略,以创新型建设为主线,突出系统观念、问题导向、目标引领、比较优势,加快构建全要素、全链条的科技创新体系,着力推动重视创新、崇尚创新的良好创新生态,促进创新发展、绿色发展,为市县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补齐短板抓创新。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市场导向,聚焦重点领域梳理科技创新短板,精准实施关键环节技术攻关,解决制约科技创新发展关键“瓶颈”问题。 坚持企业主体抓创新。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健全政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协同机制,促进创新资源要素向企业集聚。 坚持改革引领抓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深入落实科技创新领域“放管服”政策措施,提高创新活跃度。加快构建创新生态,

推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深度融合。 坚持开放合作抓创新。深入实施科技创新交流合作,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创新合作。健全校(院)地、校(院)企合作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三、主要目标 通过三年努力,到2025年,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完善,综合创新能力力争达到省内前列。 1、创新主体快速壮大。实现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大幅双升,均新增100家以上,新增瞪羚企业5家、创新型领队企业5家、专精特新企业10家。 2、产业结构明显优化。研发投入持续提升,新增省级创新平台载体突破10家,市级以上创新平台1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总产值比重达到70%以上。 3、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引育一批优质科技金融服务、检验检测服务、技术转移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科技咨询服务等科技服务业企业,逐步完善科技企业培育体系。 5、创新人才加速集聚。引进培育科技人才100人、大学毕业生3000人、职业技能人才8000人。 四、重点任务 (一)开展产业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深

建设科技强市三年工作方案

建设科技强市三年工作方案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催生发展新动能,努力走出一条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强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根据《科技强市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技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按照“科技兴市”行动的总体要求,坚持“前端聚焦、中间协同、后端转化”,聚焦产业、聚焦企业、聚焦产品,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激发创新活力,以科技创新支撑产业、经济、综合实力提升,推动科技创新支撑城市高质量发展。 二、主要目标 到2025年,全市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达到1.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企业占比突破15%,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300家,国家级高层次创新人才数量达30人以上,各类科技创新平台达到100家,“双创”载体达到30家;技术合同成交额总额累计突破60亿元,转化科技成果累计300项以上。高新区工业总产值突破40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力争突破4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比

重高于30%,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创新型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科技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三、重点任务 (一)实施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 1、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支持在新一代电子信息领域组建国内一流的实验室;打造基础科学研究平台,依托驻高校院所在应用数学、电子信息、新型功能材料等学科优势,培育创建若干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联合实验室、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协同创新中心等科创平台;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建设和提升重点实验室、临床医学中心等基础科学研究平台。创建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创业平台。推动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类创新平台建设,依托龙头骨干企业和转制科研院所创建级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提升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科技成果中试基地等创新平台建设。筹备组建产业技术研究院,推动以加盟或共建形式建设5家产业技术研究院专业研究所。到2025年,全市建成各类国家级别创新平台50个。 2、高端人才引育集聚。建立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制度,借助引才引智示范等平台,加强高层次人才培育,遴选优秀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依托“高校引进高层次人才计划”等重大人才计划,引育一批产业发展急需的“高精尖缺”人才。鼓励企业到创新资源密集地建立研发机构,就地吸纳创新人才,实施高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