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温马克思主义法学经典著作

重温马克思主义法学经典著作

重温马克思主义法学经典著作
重温马克思主义法学经典著作

重温马克思主义法学经典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浅谈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主义的法学观

[摘要]《德意志意识形态》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成熟的重要标志,它也

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产生的标志,是历史唯物主义法学理论第一次较为完整、较为

系统的反映。文章一方面介绍了该著作的标志性地位,另一方面着重概括了该著

作中体现的法学观和法律思想。通过重温经典著作,并结合学界对该著作的评价

和论述,最后谈了笔者本人的一些感想和体会。

[关键词]重温;《德意志意识形态》;法学观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介绍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费尔巴哈和青年黑格尔派,系统

阐发唯物史观的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成熟的重要标志。它的全名为《德意志

意识形态对费尔巴哈、B.鲍威尔和M.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

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全书包括两卷,第 1 卷的主要内容是阐

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批判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的哲学观点。

第 1 章《费尔巴哈》,详尽地阐述了唯物史观,是全书最重要的部分。这一章的

写作从1845 年9月一直持续到1846年下半年,最后仍未完成。第 2卷的主要内

容是对各种“真正的社会主义”哲学观点的批判。这卷的第2、3章的手稿已遗失。这部著作在他们生前未能出版,1932年第一次在苏联用德文全文发表。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法学观和法学思想

《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唯物主义法学观的确立,下面我便从法

的本质规定性、法的历史运动规律、关于法的价值分析及私法关系的历史分析等

方面来阐述《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历史唯物主义法学观。

(一)法的本质

法学史上曾有众多思想家都试图从不同角度来揭示法的本质。他们有的认

为意志是法的基础,有的认为权利是法的基础,但是他们都没有正确地解决法的

本质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所依据的是唯心主义历史观,而忽视了社会物质

生活条件以及社会经济关系的实际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愈识形态》中从唯物主义历史观出发即“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决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决观念的东西。”,(1)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贯彻到法学领域,从而科学地说明了法的本质规定性。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从唯物主义历史观出发应当把法看作是“从人们的物质关系以及人们由此而产生的互相斗争中产生”。(2)而不应把脱离现实经济关系的自由意志或抽象的权力看作法的基础。法律关系从野蛮到文明的发展过程就充分证明了社会经济关系是法的最深厚的客观内容及其赖以存在的根据。马克思、恩格斯从客观的社会经济关系方面,对法的本质作出极其重要、极其基本的规定,从而超越了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法学流派,为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体系确立了一个最其本的理论出发点。

其次,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法除了具有不容抹煞的客观经济内容以外。还具有主观的属性,即法是一种“意志”—“国家意志”。正是法的这一主观属性使法与其他社会现象区别了开来。而在考察作为国家意志的法律时、不能把国家意志与制约这种国家意志的社会经济关系割裂开来,而应当把法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结合起来,并且使法的客观性成为法的主观性的基础,而反映客观经济关系的法律,总是要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在一定社会经济关系中占统治地位的统治阶级除了必须以国家的形式组织自己的力量外,他们还必须给予他们自己的由这些特定关系所决定的意志以国家意志即法律的一般表现形式。因此,第一法律是统治阶级以国家的形式组织自己的力量的一种重要手段;第二,法律是以国家意志形式所一般地表现出来的统治阶级意志;第三,统治阶级意志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根源于社会关系,“是从个人的物质生活方式中所产生的”。

再次,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分析法的本质特征,指出:统治阶级借助国家政权的力量,通过法律形式来实现自己的意志,但法律所表现出来的统治阶级意志决不是个人的“自我意志”。作为国家意志的法律,不是统治阶级中少数人意志的反映,更不是个别人的任性.而是体现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作为统治阶级整体意志的反映。由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所决定的这种意志的表现,就是法律”,(3)正因为法具有这种整体性的特点,这就要求统治阶级中的任何一员,都不

能把自己的单个意志强加于甚至凌驾于整体意志之上,而必须把小我融于大我之中,必要时能够做到自我舍弃,而求得整体利益的自我肯定。

最后,马克思、恩格斯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抬出法律具有不容抹煞的继承性。随着社会经济基础的改变以及上层建筑的更替,旧法的内容及其所维护的阶级利益,必然会随之消失。然而,反映法的内容的某些形式、规定、术语、乃至原则,都作为人类的精神文化遗产而结晶、沉淀下来。这样,时代相继,便形成了一个蔚为壮观、丰富多彩的人类法律文化宝库。

(二)法的历史运动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法的历史运动的基本考察,是其科学法哲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在他们之前,法哲学史上众多的思想家还没有科学地揭示过法的辩证运动规律、只有在马克思法哲学产生以后,法的起源、本质及其运动规律才得到科学的说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首先分析了漫长的人类社会历史,揭示出历史关系的四个因素:第一,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为了生活,首先就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每一个历史运动就是产生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第二,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生活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的工具又引起的需要,第三,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活的人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即增殖。第四,生活的生产本身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即许多个人的合作。由此,马克思、恩格斯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一定的生产方式或一定的工业阶段始终是与一定的共同活动的方式或一定的社会阶段联系着的,而这种共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4)与此同时,马克思、恩格斯提出要考察政治及法的结构同社会物质生活的关系,他们指出.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社会结构和国家经常是从一定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而“市民社会”这一名称“始终标志着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这种社会组织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的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5)从考察社会基本矛盾出发,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指出:“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6)由此,他们揭示了法律的运动的一般规律。首先,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要了解法的起源就必须考察它同现实的人的关系.那种把法归之于暴力的产物的观点是错误的。而要考察法同现实的人的关系,就必须分析社会分工在法的历史起源中的特殊作用。对此,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社会分工,而社会分工的发展则带来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产生私有制;私有制的出现,使社会内部呈现出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尖锐冲突的矛盾图景;为了调整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矛盾,以“虚幻共同体”形式出现的国家便产生了;“因为国家是属于统治阶级的各个个人借以实现其共同利益的形式,是该时代的整个市民社会获得集中表现的形式,因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一切共同的规章都是以国家为中介的,都带有政治形式”。(7)这种所谓“共同的规章”就是法律,于是法便以国家为中介的“政治形式”面貌出现。由此,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揭示出:法是和国家同时出现的。其次,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区分人类文明社会中几种本质不同的社会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法律类型,阐发他们各自的基本特征,从而描述了法律类型历史更替的发展规律性。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类社会的第一种所有制是“部落所有制”。在这个时代,没有阶级、没有国家,也就无法律可言。第二种所有制即“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的时代,“除公社所有制以外,动产的私有制以及后来不动产的私有制已经开始发展起来,但它们是作为一种反常的、从属于公社所有制的形式发展起来的。公民仅仅共同占有自己的那些做工的奴隶,因此,就被公社所有制的形式联系在一起。”(8)奴隶制是积极公民的一种共同所有制,奴隶制法即是“非法”。第三种所有制形式是“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在封建时代,所有制主要通过两种形式表现出来:一方面是地产和束缚地产之上的农奴劳动.另一方面是拥有少量资本并支配着帮工劳动的自身劳动。中世纪的生产方式“在政治上表现为特权”,(9)因此中世纪的法律便必然与这种生产方式及其政治结构相适应,集中表现为“特权法”。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是“纯粹的私有制”,即“抛弃了共同体的一切外观并消除了国家对财产发展的任何影响”的私有制。资产阶级国家俨然以全社会的组织者和调节者的姿态出现在公众面前,资产阶级竭力宣扬“自由、平等、博爱”,鼓吹“天赋人权”,并将其以法律形式加以确立。在资本主义世界里,个人似乎比以前自由,但事实上他们却更不自由。因此,资

产阶级法律带有明显的虚伪性,可以说是一种“虚伪法”。最后,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角度。即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提出创建社会主义法律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基本道路,指明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特征:实现无产阶级对社会的统治,确认“作为个性的个人”的存在。

(三)法的价值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思格斯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过法的价值的概念,但却对有关法的价值的许多基本问题进行深刻而独到的阐发,提出许多有科学价值的重要法哲学命题,从而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的理论宝库。

1.个人与社会和国家

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是法哲学价值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马克思主义法哲学产生以前,对于这一关系的不同回答,曾经构成自由主义法学派与国家主义法学派的基本分歧。而马克思、思格斯则站在历史唯物主义法学观的立场上,正确地了解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从而在法哲学领域的基本问题上获得了革命性突破。马克思、恩格斯对西方哲学史上自由主义与国家主义这两股思潮加以批判总结。一方面,他们对国家主义法学派尤其是黑格尔的观点十分重视。他们指出,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存在才成为人的属人存在。因为人是社会的存在物,脱离社会的人根本不存在的。另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也吸取了自由主义法学派强调人的价值与尊严、诉诸人的权利的积极内容.不但严厉抨击蔑视人的自由与权利的专制主义,而且强调不能把社会作为抽象的大写的符号同个人对立起来,认为共产主义制度的现实基础就在于“它排除一切不依赖于个人而存在的东西”。(10)决不能把社会和国家凌驾于人们之上并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们的特殊机体。

2、法律和自由

自由是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集中体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抛弃了抽象的自由观,提出了对自由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在他们看来,自由首先是对事物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对于客观必然性的认识愈深刻,就愈能获得多的自由,就愈能从客观必然性下解放出来。因此,自由乃是一种历史的、具体的现象。不认识客观必然性,就只能在“世界的‘硬绷绷的

东西’上碰得头破血流”。(11)而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这亦是社会客观必然性的一条定律。任何个人要在社会中获得自由,就必须坚持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之间的统一性。这不仅是他获得自由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客观必然性的基本要求。其次,自由不仅是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进而实现客观必然性,决不能离开人们的活动而孤立地考察客观的必然性。因此,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是一条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桥梁。只有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才能把握必然与自由的对立统一,正确实现由必然向自由的转化。

(四)私法与社会经济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探讨了私法与私有制之间的关系。他们指出:“私法和私有制是从自然形成的共同体形式的解体过程中同时发展起来的。”(12)而私有制的每一步发展,又会引起私法关系的新的变化。要正确的揭示私法与私有制的关系,就应当从私有财产的“经验存在”以及私有制产生同生产力的联系方面来深入考察私有财产。他们认为所有制的最初形式无论是在古代世界或中世纪都是部落所有制,部落所有制是以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为基础的。随着社会分工的扩大和劳动产品的增多,个人的私有财产日益发达起来,特别是动产的出现,使个人的所有权关系取得新的经济性质。而私有制是以文明创造的生产工具为基础的。社会成员通过相互交换其劳动产品而联系起来,因而财产(动产)表现为积累起来的劳动的统冶,人与人之间所进行的交换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媒介物,各个个人受到劳动产品的支配,受到“物的形式”的统治。因此,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上必然会产生私有制。“私有财产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上必然的交往形式,这种交往形式在私有财产成为新出现的生产力桎梏以前是不会消灭的,并且是直接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所必不可少的条件。”(13)在以后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私有财产经历封建地产、同业工会的动产、工场手工业资本以及现代资本等不同发展阶段,在每一阶段上,都存在着法律对私有财产的“政治承认”。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强调一切实际的财产关系的真实基础是生产关系而不是法的概念,强调法对于生产关系的依赖性。马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仅仅从对所有者的意志的关系来考察的物根本不是物;物只有在交往的过程中并且不以权利为转移时,才成为物,即成为真正的财产。契约关系不是

被当事人看作是可以随意建立或不建立的纯粹偶然的关系,而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必然性基础之上的,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契约的内容也不是完全取决于当事人的个人主观意愿,而是受到一定的经济和经济交往形式制约的。而继承法则是根据积累的自然性和存在于法之前的家庭必然性,而非根据权利一直延长的死后仍然保存的“法学虚构”。通过以上的分析马克思、恩格斯又得出一个重要结论:“每当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创造出新的交往形式”,“法律不得不承认它们是获得财产的新方式”。(14)

最后,为了进一步说明私法对于社会经济关系的依存性,马克思、恩格斯简要回顾了罗马私法产生、复兴及其世界化的历史过程。从罗马法的复兴及其世界化的历史演变中,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地发现,客观的社会经济关系是历史运动及其产生的历史需要,是罗马法之所以能发展为一个世界性法系内在动力的真实原因,舍此便不能正确的把握罗马私法的发展史的真正逻辑。因此,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恩格斯概括地指出:“不应忘记法也和宗教一样是没有自己的历史的。(15)

总之,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标志着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次巨大飞跃。而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上来看,《德意志意识形态》则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法学形成的标志,是历史唯物主义法学理论第一次较为完整、较为系统的反映。

参考文献: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43页,第42-43页。(3)(4)(5)(6)(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378,33,41,83,70,71页。(8)(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25,375页。(10)(11)(12)(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79,379,71,410,411页。(14)(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72,71页。

(完整版)身边的马克思主义

身边的马克思主义 ——重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有感我们生从何来,死往何处?时间的洪流将我们带向何方?我们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一直以来,在我的认识中,哲学都是研究这些人生大道理的学问。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也是早有耳闻,那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基础,也是我国政治经济制度的奠基石。这样的大道理当然不是我这种小人物应该去费神理解的,所以在大二下学期,听说学校在继近代史,毛邓三后又开了个马克思,我心中确实是无比郁闷。 然而在经过了最初几堂课的学习后,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了新的认识。我发现原来哲学并不是像我一直以来所想象的那样,是一堆糟老头子聚在一起晒着太阳研究的死气沉沉的人生大义,而是一门鲜活的,具有生命力的科学——科学,是的,即使这里没有精确的公式推倒,也没有明确的比例图案,但是我依然认定它是一门精确无比的科学。因为它的每一条原则,都可以精确无误地代入到我身边的现实生活中,并且还经常给予我许多新的思考和启示。 三个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后,我对马克思老先生的思想体系有了系统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眼中再也不是空泛的道理和说教,而是由鲜活的理论和有力的事实构筑成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可以说是人类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创造之一,它以世界的物质性为毋庸置疑的前提,有力地阐述了唯物主义者的思想。在生活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像在用一双洞穿一切的眼睛观察世界,许多不

成熟的思想、许多即将犯下的错误,都在这眼睛的注视下无处遁形,最终被消灭于萌芽之中。在即将结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的时候,我又将教材通读了一遍,有了颇多感悟和心得,并挑选出了课本里比较感兴趣的一些知识点,尝试着对它们加以分析、联系实际。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法 哲学是什么?在网上有人这样解释:哲学就是在你在不知道选鱼还是选熊掌的时候,告诉你选鱼有选鱼的好处,选熊掌有选熊掌的好处,选鱼也有选鱼的坏处,选熊掌也有选熊掌的坏处。这样的解释虽然只是哲学的冰山一角,但它体现的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即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方法。是的,如果你想知道鱼与熊掌究竟应该选择哪一个,哲学并不能给你明确的答案。但是哲学为你权衡了利弊得失,让你知道你的选择会让你得到什么,又会让你承担什么。这种对事物的分析对人们,尤其是对我们这些涉世未深的年轻人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对于大学生而言,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选择便是在毕业后直接找工作还是读研究生。无论选择哪条路都是各有利弊。选择直接就业的人可能会更早获得就业机会,或者更早完成创业的梦想,但他们也一并失去了继续深造自己第一学历的资格。选择留校读研的同学可以更多地接触国内外科技领域前沿信息,从而提升自己的能力,让自己在今后从业或创业的过程中增加一些筹码,但他们也许会错过人生精力最充沛的年华,或者深造的专业遭遇到一个饱和的市场,而且每种选择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试题#(精选.)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试题 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 1、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问世于1848年,是第一部系统、完整地阐述科 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纲领性文献,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的是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 哈的提纲》一文。 3、《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一文中,列宁提出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4、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文中第一次揭示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进程和规律。 5、《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方针是“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说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句话? 【答:“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句话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提出的。意思是说,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基础是实践的活动,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一旦离开实践活动,社会生活就将停止,社会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2、如何认识马克思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答:这一条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一切哲学的一个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不仅要说明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一切哲学家都没有正确解决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他们既不懂得理论只能从实践中来,又不懂得获得理论的目的只是为了用于实践,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正像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费尔巴哈和其他的理论家一样,只是希望达到对现存事实的正确理解,然而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任务却在于推翻这种现存的东西。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才第一次把哲学理论和革命实践结合起来,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强调理论要为实践服务,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把自己的唯物主义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这就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的特点。】 3、试概括《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 【答:《共产党宣言》的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明确指出了《宣言》中所始终贯彻的基本思想是:“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这段话表明,《宣言》的基本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其基本观点是:1)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即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上层建筑,即社会政治法律制度、意识形态等;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3)无产阶级只肯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 4、恩格斯如何阐释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关系? 【答:1)自然科学是唯物辩证法产生的重要前提,要确立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必须研究自然科学。 2)研究自然科学的目的在于揭示自然界的辩证发展规律。

法学本科生必读书目

法学专业本科学生必读书目 1.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制度是如何形成的》、《阅读秩序》、《送法下乡》 [点介] 本书最大的价值当在法学“启蒙”。它会告诉你我们在观察法律现象是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视野和方法,应该如何培养我们的学习和研究进路,以及,如何揭示常识、挑战既有的知识和观念。对于大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读完此书,会感觉法律原来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么枯燥。后面的《送法下乡》一书可以说是第一本书的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具体运用,更加充实和饱满,虽然我还是觉得其《本土资源》一书最为重要。 2.伯尔曼:《法律与宗教》 [点介] 写得精彩,译得也精彩。探索法律背后的精神,支撑法律的东西。“没有信仰,法律它将形同虚设”。在中国既有的法律传统被打破的同时,我们应该如何寻找新的在法律下生活的传统?当然,读此书时,不要片面追求其中精彩的语句,更要注重起分析的思路和线索。 3.冯向:《木腿正义》 [点介] 我相信此书对于专事法律的同仁来说,应该是一个极好的启迪案本。作者凭借自身的文学学科的优势,游仞于法律和社会之间。对法律个案层层剥离,既立意深远,又视界宽广,不失为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4.梁治平:《法辩》、《新波斯人信札》、《书斋与社会之间》] [点介] 这里面主要汇集了梁先生于1980年代中后期在《读书》杂志上发表的系列文章,是其“用文化解释法律,用法律解释文化”的个案实践和言说。辩异、批判和理性思索融贯一气。对年轻学生来说,读此书还可以学到如何读书、如何整理自己的心得体会的一些“潜移默化”的方法。《新》一书亦是早期和另外几个作者作的批判性著作;《书斋》一书是作者的文化随笔,写得轻松随意,也更见功力。 5.贺卫方编:《中国法律教育之路》 [点介] 学法之人,当对法律教育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有基本的了解。本书提供了这样一个了解的途径。不宁唯是,当我们对自己身处的职业教育的现状和社会的反差进行理性的反思和检讨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做的便是要对这个法律教育生态圈的运行有一个冷静的认识。此书的一个特点就是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视角。 6.梅因:《古代法》、萨维尼:《论立法与法学的当代使命》 [点介] 历史法学派之代表著作。其重要之处不仅在于经由自己的研究勾画出法律发展的脉络,提出了法律“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的振聋发聩的命题。更在于,他在学术研究上的独立和怀疑的精神,对“自然平等”的流行话语的批判。一如梅因所说,我们最需要的也许是对新旧材料的不断审查,而不是盲信。后一本书亦是历史法学派的代表著作。 7.卡夫卡:《卡夫卡短篇小说选》 [点介] 卡夫卡思想的深度和语言的穿透力相信会让每一个读者发凉。对于伟大的作家来说,任何形容的言辞都是多余的。卡夫卡让我们意识到,我们正在失去那些人的宝贵的东西,失去以后,我们又将面对何种的生活。卡夫卡的一些有关法律的经典著述,是开启我们认识法律和现代、法律和人性的重要之门。

法学经典书目推荐(从入门到专业)

法学经典书目推荐(从入门到专业) 学一年级可读书目: 1.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制度是如何形成的》、《阅读秩序》、《送法下乡》] [点介] 本书最大的价值当在法学“启蒙”。它会告诉你我们在观察法律现象是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视野和方法,应该如何培养我们的学习和研究进路,以及,如何揭示常识、挑战既有的知识和观念。对于大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读完此书,会感觉法律原来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么枯燥。后面的《送法下乡》一书可以说是第一本书的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具体运用,更加充实和饱满,虽然我还是觉得其《本土资源》一书最为重要。 2.俞吾金:《问题域外的问题》 [点介] 作为一本哲学知识和流派介绍的通俗读本,该书不仅可以把读者引入一片新的哲学天地,更重要的是,该书在开辟和拓宽学生的问题域上,特别在怎样形成自己的问题意识上,有着相当的帮助。如何提问、提什么样的问题,这是大学期间一直要注意训练的能力,它在很多时候比具体的知识要重要得多。 3.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江村经济》] [点介] 今天我们离费先生写作此书的年代已经相去六七十年,但费先生于书中所做的对中国现状的分析对今天的中国仍然是那样的切中肯綮;费先生所具有的问题意识和文章风骨,我们今天仍然还差之甚远。每一个法律人都应该反思:法学的知识贡献在哪里? 4.吴思:《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 [点介] 透视中国社会实际运行的游戏规则。为什么在我们的正式

制度外,还会有一套更为适用的潜在的规则?作者从历史中的故事投射到当今的现实。我们可以从中反思:法律在生活中真正起作用的条件上什么?法律的道德善恶与实际的利害格局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我们是在自我欺骗的冰山上生存,还是在苦涩的反省中奋起? 5.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黄金时代》] [点介]这是一本清醒的书、理性的书、幽默的书和智慧的书。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对人生和社会的洞察,更重要的是告诉我们什么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精神;什么是真正的人文关怀。作为法律人,也许此书给予我们的最大启迪是:缺乏对“沉默大多数”的关怀、缺乏某种“精神家园”的法律,是没有生命的法律。但是各位一定要记住:王小波的小说,特别是《黄金时代》,读起来更加让人回味。 6.安徒生:《安徒生童话全集》 [点介] 我们缺乏的正是一个安徒生笔下的童话世界,这个世界是一个真实的世界,是一个有着幸福与苦难、欢笑与泪水的世界。学习法律的人最怕的就是丧失一颗童心。对于那些没有读过安徒生的故事的人,我要告诉你们:走进这个世界吧,现在还来得及,它会使你们获得更健全一些。 7.伯尔曼:《法律与宗教》 [点介] 写得精彩,译得也精彩。探索法律背后的精神,支撑法律的东西。“没有信仰,法律它将形同虚设”。在中国既有的法律传统被打破的同时,我们应该如何寻找新的在法律下生活的传统?当然,读此书时,不要片面追求其中精彩的语句,更要注重起分析的思路和线索。 8.冯向:《木腿正义》

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理解和认识

.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理解和认识 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理解和认识我的态度 一句话 就是理性地看待马克思主义。我尊崇马克思 也象尊崇孔夫子 亚里斯多德一样 认为他们都是伟大的学者 伟大的历史人物 我有时间时也在学点马克思主义和四书五经 我不是盲目的信徒 但是我愿意作个虔诚的学生 结合特定的时代背景去研究、理解他们的学说和思想 因为历史是一面镜子。我有这样一种感觉 由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坚持搞阶级斗争乱施专政和其它问题 引起许多人对民主、自由、人权等格外重视 但与此同时 一些同志对阶级斗争、暴力革命、社会主义等观念 产生厌恶抵制甚至否定 而且追溯到最后 把源头锁定在马克思那里 说他的主义是一派邪说 这显然是一种偏激、缺少理性的态度。一、关于马克思的民主观关于马克思的民主观 我的政治观点倾向自由主义。我认为马克思的自由思想在尊重人权、尊重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方面与自由主义大致相同 其区别只在于 他认为在存在剥削和阶级压迫的社会 不可能有最大多数人的自由和幸福 马克思说“不可能” 并不是“不应该” 只有进入他所设想的共产主义 才可能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 和“人的澈解放”。马克思的民主观没有抛弃民主的普遍概念 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 反对剥削 但主张继承人类一切美好的价值追求——自由、民主、人权、平等。在这一点上 社会主义国家应当毫不迟疑地发扬马克思的民主观。我是这样想的 马、恩预言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空前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 如果这样的社会主义可以实现 其政权组织方式必然会参照继承已经发展成熟的、符合民主普遍价值的、资本主义原有的民主体制 而决不会倒退。斯大林、毛泽东的集权专制模式 表现为一党专政、个人崇拜和中央政府高度集权 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五、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实现的条件是在资本主义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后。其主要内容有 1、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 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取代生产资料私有制 2、无产阶级必须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夺取政权 建立并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3、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 改造社会 努力发展生产力 逐步实现由社会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科学社会主义仍然是一种理想主义。这是我从关心政治开始 经过学习、思考结合观察社会实际的结果 是一种个人的认识和看法。关键问题是 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取代生产资料私有制以后 能不能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或者是反而会束缚、滞缓生产力的发展。构成生产力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生产工具、劳

必看的10本法律入门书籍

必看的10本法律入门书籍 必看的10本法律入门书籍有哪些呢?下面是精心为您整理的必看的10本法律入门书籍,希望您喜欢! 必看的10本法律入门书籍 1、《西窗法雨》 推荐指数:★★★★★ 本书以亲切家常、平和幽默的手法漫谈西方法律文化,对似乎是信手拈来的法律现象材料进行点拨评说,说的是西方法律文化现象,却时时启蒙着中国人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不着痕迹地调动着读者的思维,去思考中国的问题。 2、《历史深处的忧虑》 推荐指数:★★★★★ 作者以信件的形式讲述美国现实生活中的故事。生动地介绍了美国法律、政治制度的思想原则,建立与发展过程,操作方式,历史价值以及为实行这套制度已付了的和将要付出的代价。 3、《政法笔记》 推荐指数:★★★★ 文稿来自于冯象先生在《读书》开的专栏文字,以文学的笔意,言说政法领域的大小故事,从孔夫子名誉权、鲁迅肖像权、婚前财产公证、取名用生僻字、性贿赂、人体写真到版权、美国大选

……涉及方方面面的话题,称得上汉语法学随笔的巅峰之作。 4、《刑法的私塾》 推荐指数:★★★★ 本书为近几年张明楷老师与学生“周末刑法讨论会”的内容实录合集。书中采用对话体的形式,原汁原味地真实回放刑法讨论会的现场。所选案例,多数是经常困扰刑事司法领域人士的疑难案例,对于司法实践的法律人士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推荐书单,提升阅读技能,欢迎常到荐书堂来看看~) 5、《博登海默法理学》 推荐指数:★★★★ 本书是美国法学家博登海默于1940年出版的《法理学》第一版。作者在第一版表达了更鲜明的立场、更犀利的观点和更自洽的思路,与后两版教科书式的叙述风格明显不同。 6、《论法的精神》 推荐指数:★★★★ 本书是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关于法律和政治思想的里程碑式的名著,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7、《洞穴奇案》 推荐指数:★★★★ 五名洞穴探险人受困山洞,无法在短期内获救。为了维生以待救援,大家约定抽签吃掉其中一人,牺牲他以救活其余四人。借助这个

法律书籍推荐

法律书籍 一、西方理论法学和历史法学 1.柏拉图著:《法律篇》 2.孟德斯鸠著:《论法的精神》 3.梅因著:《古代法》 4.格罗索著:《罗马法史》 5.彭梵得著:《罗马法教科书》 6.达维德著:《当代主要法律体系》 7.梅利曼著:《大陆法系》 8.霍姆斯著:《普通法》 9.卢埃林著:《普通法传统》 10.凯尔森著:《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 11.哈特著:《法律的概念》 12.贝勒斯著:《法律的原则》 13.伯尔曼著:《法律与宗教》 14.伯尔曼著:《法律与革命》 15.韦伯著:《论经济与社会中的法律》 16.昂格尔著:《现代社会中的法律》 17.诺纳特等著:《转变中的法律与社会》 18.麦考密克著:《制度法论》 19.萨维尼著:《论立法与法学的当代使命》 20.米尔恩著:《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 21.德沃金著:《认真地对待权利》 22.德沃金著:《法律帝国》 23.庞德著:《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 24.卡多佐著:《法律的成长????法律科学的悖论》 25.卡多佐著:《司法过程的性质》 26.博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 27.波斯纳著:《法理学问题》 28.波斯纳著:《超越法律》 29.波斯纳著:《法律的经济分析》 30.考特、尤伦著:《法和经济学》 二、中国理论法学和历史法学 31.瞿同祖著:《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 32.张晋藩著:《中华法制文明的演进》 33.张晋藩著:《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 34.梁治平著:《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 35.梁治平编:《法律的文化解释》 36.范忠信著:《中国法律传统的基本精神》 37.曹漫之主编:《唐律疏议译注》

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继承了人类的全部优秀文化遗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严密而完整,是科学性与革命性高度结合起来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明了自然、社会和思维认识各方面的客观规律,阐明了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中“一以贯之”的具有综合性特点的理论,是能够反映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指出任何科学理论都是“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统一,因此在我看来马克思主义也不可能避免同样的结局,她也需要不断的更新和发展。因为社会是客观发展的,就像列宁补充提出的“帝国主义”理论,在马、恩的年代就没有这样的事情,马、恩的著作里面也没有预见过这样的事情,博学如马、恩者也不能预知这样的事情,他们对社会对自然的认识必然受到当时他们所处的环境的制约,必然受到他们自己的知识范围的限制(毕竟他们不可能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也必然建立在他们那个时代的历史条件下所具有的一般科技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的限制上。 马克思主义有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其唯物主义理论和劳动价值理论等构成了她的理论原理的核心。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理论指出工人的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来源。但是现今社会,脑力劳动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和发展趋势(这是马克思等在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所不能预见到的),在这个基础上,资本家的管理和创新特别是科学的

管理方法和技术的运用,在价值的创造过程中越来越发挥出重要的作用(这也是我们搞改革开放的原因,因为我们想创造更多的价值),这便使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理论产生了危机:如果承认资本家的管理和方法等也创造价值,那么就全面否定了自己的劳动价值理论,如果不承认资本家管理和方法的作用,那么我们搞改革开放还有什么意义?还有什么必要性?我们还搞什么改革开放,只有我们工人才是价值的创造者,我们为什么要把我们创造的价值送给那些资本家? 其次,马克思主义最初产生于阶级斗争十分残酷和激烈的19世纪中后期的西欧,其观点更多的是代表和分析了当时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激烈的矛盾和斗争,并完全以阶级的不同来划分敌对关系,但是这种观点似乎并不适合于当今的社会,比如现今的西欧和北美特别是法、德、北欧等资本主义国家,他们当然是“资本家统治”的政府,可是为什么能出现高福利社会呢?资本家为什么要给工人高福利的社会体系?这些都没有违背马克思主义阶级关系的原理么?在这些“无产阶级受到严重压迫的”国家产生马克思时代所说的无产阶级大革命好像不 太现实。 第三,马克思主义深刻的批驳了资本主义以及资本家的贪婪和无度,痛斥其对资源的浪费和挥霍,但是在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社会,其对资源的利用就很符合人类历史的发展趋势么?站在历史的角度,现阶段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些行为特别,是针对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的行为,就完全是正确的么?应该说马克思主义在当时犯了极端主义的错误,对资本家唯恐批之还不及,怎么可能无偏见的从正反两方面来分析。难道我们现在不也在向资本主义国家学习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方法么?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资本家是不

一生必看的经典法律书籍推荐.doc

一生必看的经典法律书籍推荐 一生必看的经典法律书籍推荐 必看的经典法律书一、《审判为什么不公正西方审判史》 本书通过许多有趣的通俗历史故事,清晰地追溯了刑事审判的发展史,用广阔的历史镜头,展示了过去审判的缺陷如何顽固的出现在当下,说明司法审判制度经历了多么漫长的过程才达到现在的高度,使读者获得道德和政治上的洞察力,能更好地理解今天这个不平静的时代。 必看的经典法律书二、《扫起落叶好过冬》林达 本书分成五辑:第一辑是美国的历史故事;第二辑是有关法制国家立法规则的故事;第三辑是就一些具体的案例来讲述有关司法过程的故事;第四辑主要通过修道士、苦修院和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故事诉说不宽容的恶果;第五辑是作者关于读书和见闻的随想。五辑文章的故事性都很强,不仅情节跌宕起伏,内涵亦复深厚,读者于轻松的阅读中不难感觉到思想的力量。 必看的经典法律书三、《大变局下的中国法治》季卫东 中国三十余年的改革以渐进方式演变至今,我们突然发现已经身处历史三峡之中水流更为湍急凶险之处。中国改革已经到达从量变到质变飞跃的临界点,到了需要进行政治决断的时刻了。《大变局下的中国法治》是作者近年来发表在报章上的随笔合集,汇聚了作者对大变局下的中国以及中国法治何去何从这一主题的系统思考:通过先法治、后民主的路径,统筹兼顾、刚柔兼济,以社会代价最小化的手段推动政治体制改革软着陆,从而成功建构起中国民主法治的新秩序。 必看的经典法律书四、《刑法的私塾》张明楷 张明楷老师在指导学生时,每个周末都会精选刑法当中的疑难案例与学生讨论,通过对案例的讨论,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书即为近几年张明楷老师与学生周末刑法

法学专业推荐阅读书目

阅读书目 一、说明 1、本书目侧重于诉讼法专业学生跨学科知识背景的培养。 2、这是一份关注理论训练和学术研究的书目,它假定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生基本上掌握了诉讼法的基本规则、制度和理论——这方面的文献和教材基本不予推荐,但这并非不重要。 3、学生能用以读书的时间不是太多,故所荐书目从学术研究而言相对较为实用和功利。当然也建议,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阅读与研究课题有关的经典作品,如所谓影响世界历史100名著排行榜,以及100名候补作品,见/justice/in dex.aspx?blogid=22721。 4、本书目的重点在于基础阅读和基础性进阶阅读二部分。请个人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阅读与研究课题有关的书籍,特别是阅读相关部分。 5、阅读方法,包括精读、粗读、选择性阅读等方式,如刊物上的文章,与本人课题无关的作品,可选择性阅读或粗读,或只阅读内容摘要和目录。 6、本书目的列举不全面,未纳入外文文献,也非阅读书目的正式建议,仅供参考。 一、基础阅读 1、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费孝通先生1947年的《乡土中国》,可以说是中国一百多年来最有代表性的社会学著作,虽然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学术作品,而是一部随笔集。该书语言朴实,但不乏真知灼见,对中国社会透视深刻,是了解中国社会的必读之作。 2、季卫东:“法律程序的意义”,《法治秩序的建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 99年。季卫东的代表作,系统介绍和分析了通过程序建构法治秩序的理论,推动了中国有关程序的话语、研究和实践,是十多年来中国引证率最高的法学论文。 3、苏力:《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国内较早以社会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的重要作品。 4、朱晓阳:《罪过与惩罚:小村故事(1931—1997)》,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一个惩罚社会学的深度个案研究,讲述了滇池东岸的小村六十多年的故事,通过“重现“小村中发生的越轨和惩罚活动,阐释了惩罚活动在时间流中的动态过程及种种社会因素,解释了惩罚在特定社会背景中的文化意蕴,对于理解当代中国乡村社会的社会控制机制有重大的启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运用和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一块整钢“马克思学说具有无限力量,就是因为它正确。它完备而严密,它给人们提供了决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的世界观。” 2、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极具综合性,它是社会科学发展史上是一种真正独立、科学而完备的具体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它对于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则具有直接指导作用,以它来 指导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必将推动社会科学研究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的大发展。 社会科学方法论原则的意义和作用 方法论原则是哲学世界观对具体研究方法发挥指导作用的中介环节,是方法论的基础,主线与标志,它制约、支配研究过程的各个阶段和各个环节,影响和决定研究方法、手段、工具的选择和运用,制约研究态度、步骤和研究成果。 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关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论。在研讨、阐述科学认识方法时,侧重于对方法论作哲学分析,侧重于方法的理论基础,它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在社会科学方法论科学体系中,方法论原则则占有核心的地位。 第一、社会科学方法论原则是哲学世界观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发挥指导作用的中介。 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这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性主要体现在:(1)任何科学方法归根结底都为一定的哲学世界观所决定。(2)方法论支持、影响甚至改变着一定的世界观。(3)哲学世界观终究要转化为一定的方法论。 世界观与方法论在意义上也有一定差别。首先,两者的对象范围是不同的,哲学世界观的范围是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整个世界;方法论的研究对象是方法,只限于研究方法这个范围。其次,哲学世界观对于人的实践活动的指导是间接的,作为方法论研究对象的方法,往往是以规范、章程、条例、准则甚至律令等相对确定的形式存在着的,并且方法论还规定了方法的性质、特点、作用、适用范围、有机联系等等,这就使得方法论知识具有直接操作性,人们可以直接利用它们去指导自己的认识活动、研究活动以及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 哲学世界观往往是一种理论形态,表现为一定的理论体系和理论观点,它要转化为方法论,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发生指导作用,往往要通过一系列的中介环节。方法论原则就是哲学世界观和实际应用的研究方法之间的中间层次,是哲学方法论对一般科学方法论和具体科学方法论发挥指导作用的中介环节。这样,方法论原则就具有了双重特点:一方面,它不是纯

法学本科生必读书目推荐

法学本科生必读书目推荐 A:引介性书目(导入法律之门,调动学习兴趣,培养法学素养的法学书目推介) 外国部分: 1、[美]约翰·麦·赞恩:《法律的故事》,刘昕、胡凝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3、[美]博西格诺等著,邓子滨译:《法律之门》,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中国部分: 4、刘星:《法律是什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费孝通:《乡土中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版。 B:基础性书目(掌握法学范畴,通晓法史演进,探究法的价值的法学书目推介) 外国部分: 6、[英]哈特著:《法律的概念》,张文显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 7、[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8、[美]E&S226;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9、[法]勒内&S226;达维德:《当代主要法律体系》,漆竹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 10、[英]梅因:《古代法》,沈景一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中国部分: 11、谢晖:《法学范畴的矛盾辨思》,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C:拓展性书目(明晰分权学说,把握法治理论,关注当下问题的法学书目推介) 外国部分: 12、[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13、[美]汉密尔顿等:《联邦党人文集》,商务印书馆1980版。 14、[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中国部分: 15、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6、谢晖:《法治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2005年版。 D:部门法经典书目推介: 17、[意]贝卡里亚著:《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 18、周枬:《罗马法原论》,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E:法典推介 19、《法国民法典》(拿破仑民法典),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20、《唐律疏议》,中华书局1983年版。 法理学、宪法、民法、经济法、诉讼法、国际经济法、国际私法、劳动法、合同法、海商法、知识产权法等。 中国大学法学学生大学期间必读书籍(一〕 大学一年级可读书目: 1.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制度是如何形成的》、《阅读秩序》、《送法下乡》] [点介] 本书最大的价值当在法学"启蒙"。它会告诉你我们在观察法律现象是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视野和方法,应该如何培养我们的学习和研究进路,以及,如何揭示常识、挑战既有的知识和观念。对于大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读完此书,会感觉法律原来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么枯燥。后面的《送法下乡》一书可以说是第一本书的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具体运用,更加充实和饱满,虽然我还是觉得其《本土资源》一书最为重要。 2.俞吾金:《问题域外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定义

马克思主义的定义: 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科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一番队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的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组成: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含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他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作为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以总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最新成就为依据的、关于整个物质世界的科学图景,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作为科学的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革命实践以及各门科学紧密联系,给予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锐利的思想武器。 物质的含义及其意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观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论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根本属性是运动,世界真正统一性是物质性。 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规律及其客观性:(1)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活动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的特点: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规律是客观的。 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有意识的活动能力。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当:(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2)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意识的本质: 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物质世界的主观现象。 认识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指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其核心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广义指社会的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狭义则专指关于社会关系的意识,即意识形态。关系: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它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并对社会存在起促进或阻碍的作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界限。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绝对性也称作绝对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有两个含义:首先,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推翻。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相对性又称作相对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有两个含义: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马克思主义有五大要素:一、客观历史规律二、无产阶级三、无产阶 级政党四、最后的斗争五、共产主义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 大杠杆。①科技革命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实现了生产力的变 革,生产力的变革最终又实现了生产关系的变革。②科技革命对人们的生 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于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物 质生活条件、精神生活条件大大改善。③科技革命带来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不仅影响了思维的主体,同时也改进了思维的工具。总之,科学技术是社 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科技革命:科技革命是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合称。一般地讲,科学革命 是指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质的飞跃,它表现为新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诞生; 技术革命是指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新飞跃,它表现为生产工具和工艺过程 方面的重大变革。科学革命是技术革命的基础和出发点,科学革命引起技 术的进步;而技术革命是科学革命的结果,先进的技术及其应用成果反过 来又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革命与改革的区别与联系:区别:1.社会革命是指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 革命阶级用革命手段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推翻反动阶级的政治统治,用先进 的社会制度代替腐朽的社会制度,使整个社会形态发生质变和飞跃 2.社会 改革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不 适合经济基础的某些部分和环节,使该社会制度得到自我完善或持续存在 与发展,而对社会体制进行的改善与革新。 联系:一场革命一定意味着改革,而改革不一定就是革命。就是我国的改 革开放,这个改革是经济体制的变革,并不是革命。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 生产力所决定的生存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 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措施。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发展的产物, 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因此可以把经济基础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性主 体,把上层建筑看作是为这一社会性主体服务的社会事物。 判断阶级的依据:划分阶级的最重要标准是生产资料占有关系,其次是在 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再次是分配方式。前者是原因,后面二个是结 果。资产阶级被定义为在生产商品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拥有生产工具的阶 级。无产阶级是完全靠出卖自己的劳动而不是靠某一种资本的利润来获得 生活资料的社会阶级。 阶级产生原因:一、生产力的发展使阶级的出现成为可能,而剩余价值的 出现成为阶级产生的物质前提。二、私有制的出现和分工的发展使阶级的 出现成为现实。 群众路线的依据:1、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我们, 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坚持群众路线,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 我党的群众路线是坚持群众路线的体现。2、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 者,在物质财富创造下才能发展,因此要坚持群众路线。3、人民群众不 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更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只有人民群众用户我党, 我党才能在不断的发展中进步。 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区别和联系:使用价值就是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 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 交换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或关系。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统一的,价 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商 品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又是不同的、矛盾的,首先,使用价值是商品的 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交换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 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其次,使用价值是永恒的范畴,交换价 值是商品经济的范畴。再次,使用价值的存在不以价值的存在为前提。最 后,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是为了获取交换价值,不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 商品消费者是为了获取使用价值。只有通过交换才能解决商品的使用价值 和价值的矛盾。 资本主义的两个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1、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 当做自己的商品来支配;2、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卖,自由得一无所 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劳动力的价值包括: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 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接受教育 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剩余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规律是指剩余价值产生、资本增殖的规律。它反 映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 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劳动者虽有人身自由,却被剥夺了生产资料。只有 当劳动者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并被资本家购买以后,劳动力和生 产资料才能结合起来,进行资本主义生产。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实质与核心: 总特征: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2、实质和核心:矛盾的对立与统一规律 矛盾定义:矛盾是指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同一性的涵义: 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者双方相互 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者的对立面之间相 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二者辩证关系:二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第一,矛盾的同一性和 斗争性之间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一方面,同一性依赖于斗争性,同 一是包含着差别、对立的同一,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 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是是同一中的斗争,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 能成立。第二,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相对与绝对的关系。斗争性是绝对 的、无条件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斗争性最终导致同一性的分 解,有条件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斗争性相结合,推动着事物发展。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涵义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矛盾的特殊 性: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 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 同方向各有不同的性质。相互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 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相对的。 实践的涵义: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出真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 的标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样要经受实践的检验.要防止离开正确理论指导 的盲目实践和脱离实践的空洞理论两种错误倾向.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认 识依赖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肯定实践是认识的基本, 决不意味着认识无足轻重。实践和认识总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映客 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正确的理 论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的作用则恰恰相反。 唯物辩证法的五对范畴 (1)现象和本质:揭示事物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的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 系和表面特征,其中有真象和假象。 (2)原因和结果:揭示不同事物、现象之间先后相继、相互制约、引起和 被引起的一对范畴。原因是引起的现象,结果是由于原因的作用而被引起 的现象。因果联系有两个特点,一是前因后果,二是彼此制约。原因和结 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3)必然性和偶然性:揭示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两种不同趋势的一对 范畴。必然性是指在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 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指在事物联系和发展中并非必定发生的,可以这 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是暂时的不稳定的趋势。必然性 和偶然性是统一的,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体现必然性并受制 约于必然性。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4)可能性和现实性:揭示事物发展中现在和未来关系的一对范畴。现实 性是指现在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实际存在性,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可能 性是指现实事物中所包含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 尚未实现的东西。 (5)内因和外因:内因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矛盾,外因是事物和事物之间 的联系和矛盾。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区别: 唯物史观:决定力量社会存在,历史发展动力社会基本矛盾,有规律,历 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 唯心史观:决定力量社会意识,历史发展动力社会主客观精神,无规律, 历史的创造者少数英豪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唯心史观的基本观点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形式的划分 社会意识可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从社会意识层次的角度看,社会意 识可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的构成主要有如下三个方 面:根据社会意识的主体的不同,有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之分;按照社会 意识的不同层次,社会意识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依据社会意识 形式中的不同部分与经济基础的不同关系,又把社会意识形式分为上层建 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即社会意识形态)和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 上层建筑的涵义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 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对立统一。上层建 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是指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建起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建立 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 思想上层建筑是指适应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 想、道德、艺术、哲学、美学、宗教、文化传媒等等。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中,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 之上的各种制度、设施和意识形态的总和。 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的关系 商品的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少。(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 量)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 消耗量的比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关系) 两者之间是成反比关系:如果生产某种商品的生产者普遍提高了劳动生产 率,就会导致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从而使单位商品的价 值量降低。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 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涵义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 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含义一:商品生产上的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生产某种商品 的单个产品及其总量实际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含义二:满足社会现有需要应该投入的劳动时间,或社会总劳动按比例应 分给该种商品生产的劳动量。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意义 对商品生产者的意义: ①决定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消耗能否全部得到补偿; ②决定商品生产者的盈利水平; ③决定商品生产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命运。 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 推动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 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促进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表现形式 ①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②表现形式:受供求关系的影响, 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则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③作用:调节劳 动力和生产资料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使资源在社会各部门之间实现 优化配置)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使 企业内部实现优化配置)导致商品生产的优胜劣汰。 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职能就是货币本身所具有的功能,是货币本质的具体表现。马克思 认为货币具有五个职能,它们分别是:(1)价值尺度。(2)流通手段。(3) 贮藏手段。(4)支付手段。(5)世界货币。 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 “现在必须弄清一个不容置辩的真理,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 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 因为这种理论和任何理论一样,至多只能指出基本的、一般的东西,只能 大体上概括实际生活中的复杂情况。”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当前存在两 种倾向:一是不顾时代发展和实践变化空谈马克思主义,一是迷信西方发 达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把发达国家的某些政策视为教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