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吴江市“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根据全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要求,市委农工办,市农委、水利局、规划局、国土局等部门在调研分析论证基础上,制订了吴江市“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总结分析了全市现代农业的发展基础和现状,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对策措施。

一、吴江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基础

近年来,吴江市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城乡统筹发展理念,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项目为载体,按照稳量、提质、增效的思路,优化区域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做大规模,做强特色,有力促进了全市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主导产业呈现区域化布局,绿色优质产品形成集群。我市按照“区域布局,产业集聚”发展思路,积极引导精品粮油、特色水产、高效园艺、生态林果、优质畜禽、特色种苗等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了西南部的苗木花卉种植、蚕桑生产,太湖沿线的蔬果种植、太湖蟹养殖,东北部的优质粮油、“三虾”和畜禽养殖的区域生产布局。全市水稻生产面积21.5万亩,水产养殖面积33万亩,苗木种植面积6.7万亩,桑园面积保持在5万亩,蔬菜常年种植稳定在3万亩,粮经面积比优化为3:7。依托布局区域化、产业基地化,优质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呈现集群化、

规模化发展态势。全市被认定为省无公害农产品整体推进示范县(市),已通过认定无公害农产品基地69个,面积54.49万亩,拥有无公害农产品97只、绿色食品76只、有机食品12只,全市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产值已占农业总产值的22%,拥有国家级农产品名牌、驰名商标6只,省级农产品名牌、著名商标19只,苏州市农产品名牌、知名商标31只。

(二)高效农业规模化初见成效,园区农业建设凸现亮点。目前,全市已经形成了桃源万亩苗木种植,七都与横扇等地万亩太湖生态蟹养殖,汾湖、同里等地万亩“三虾”养殖,震泽千万只龟鳖生产,松陵亿枚禽蛋加工及桃源亿羽苗禽孵化等多个大型农业生产基地,全市农业规模经营面积比例近71%,规模型农业生产基地39个,年产值占全市农业年生产总值的70%以上。高效农业规模化步伐加快,园区农业方兴未艾。至2009年底,全市亩均效益3000元以上的高效农业面积达到21.3万亩,设施农业面积4万亩。种源农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已建成苏州市级以上农业工程技术中心4个,其中省级以上农业工程技术中心2个,国家级良种场1个。各类水产苗种年销售近300亿尾,销售总额超2亿元。同里科技农业示范园、横扇太湖绿洲生态农业示范园、平望高效农业示范园等成为全市农业园区建设亮点。

(三)农业功能得到有效拓展,生态观光农业快速发展。注重农业功能的拓展和延伸,充分挖掘和加强休闲观光、绿化环保、文化传承等生态、生活功能,着力打造现代农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农村绿化建设取得新成效。截至2009年,吴江全市森林覆盖总面

积达28.92万亩,建成苏州市级绿化示范村庄31个,绿化合格村庄236个,陆地森林覆盖率达到24.73%,有效提升全市生态环境质量。充分依托我市地处长三角都市群中心、农业林业资源丰富、休闲观光客源较多的优势,积极打造吴江生态观光农业品牌,逐步构建和形成“生态观光型、乡土风味型、休闲度假型”三位一体的生态观光休闲农业发展体系。现有规模型生态农庄20多家,三星级以上“农家乐”11家,其中同里肖甸湖森林公园、震泽新申农庄、绿乐农业生态科技示范园、苏州玫瑰园鲜切花生产基地等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4家,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

(四)农业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农民组织化程度日益提高。我市紧紧围绕全市优势主导产业,进一步拓展延伸产业链,积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已形成粮油生产加工、种桑养蚕缫丝纺织、林果种植绿化养护、禽苗孵化饲养加工、水产生产加工等5条年产值超10亿元的产业链。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壮大。目前,全市拥有各类农业龙头企业26家,其中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7家、苏州市级7家、吴江市级11家。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不断完善,拥有各类农产品专业市场43个、年交易额近43亿元,金杨油厂、欧福蛋业、华鑫集团等被认定为全国中型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农民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升,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创新。拥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78家,入社农户9830户,带动农户4万多户,遍布蚕桑茧丝、特种水产、精品粮油、优质苗禽、花卉林果等各类特色产业。“公司+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经营体系和运行机制得到快速成长和发展。

(五)农业科技水平持续提升,农业装备现代化步伐加快。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2006年以来,争取农业综合开发项目21个,完成土地治理项目基础设施投入3459万元,引进“三资”农业项目296个,资金17.78亿元。完成农水工程投资43272.57万元,新建水闸185座、排涝站109座、直立式和组合式护坡220公里、衬砌渠道80公里。农业标准化体系日益完善。先后制订农业生产标准120多项,其中国家标准1项,江苏省地方标准4项,苏州市地方标准18项。建立了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水生动物防疫中心和粮油质量检测中心,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成为省内首家农业部授权分中心,水生动物防疫中心挂牌江苏省水产品质量检测分中心。农业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全市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9.5%。2009年完成机插面积17.35万亩,机插率81.1%,顺利通过了江苏省“率先基本实现水稻种植机械化县(市、区)”的考核验收。农业信息化进程加快。积极实施农业部“三电合一”和省级“四电一站”、“农业一线通”等农业信息服务工程,开通手机农业短信群发服务和免费农业资讯热线,构建视频会议系统和远程监控系统,农业信息系统实现全覆盖。

二、吴江现代农业发展的优势及制约因素

“十二五”期间,我市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着十分有利的内外部环境,并具有自身独特优势,从宏观背景及总体环境来看。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入,我国农业市场化和农业体制改革的步伐明显加快,农业日益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的深层次发

展。借助WTO平台,能够更有效地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源保障和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中央、省市高度重视发展现代农业,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都有重要的论述,江苏省、苏州市也对发展现代农业作出了重要部署,为现代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动力。从我市发展现代农业具备的优势来看。一是区位优势明显。吴江地处苏浙沪两省一市交汇的长三角洲腹地,东临中国最具实力的上海,南接中国最具活力的浙江,西濒中国最美的淡水湖太湖,北依中国最适宜居住的城市苏州。两小时经济圈内城市人口总量近2000万,无论是农产品供应还是观光休闲,都存在巨大的市场需求。二是资源优势独特。吴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物产富饶。水资源丰富,全市水面面积2.67万公顷,占总面积的22.7%。境内河道纵横,湖荡棋布,水质优良,大小湖泊近300个,非常适宜各类水生动植物的生长。三是基础优势扎实。“十一五”期间,全市区域经济实力和综合效益逐年提高,200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50.2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205.1亿元,地方一般财政预算收入70.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1%、33%和16.7%,连续多年进入全国十强县行列,外商资本、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发达。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指引下,政府公共财政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我市城市化率已达57%,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承包土地流转入股,为农业规模化生产提供了前提条件。四是产业优势突出。拥有粮油、水产、蚕

桑、畜禽、苗木、蔬菜等六大主导产业,产业规模较大,产业集中度较高。2009年实现农业总产值42.44亿元。种质资源丰富,拥有较多的地方特色品种,有的已经具有相当大的知名度。农业科技人才充沛,现拥有国家农业科技人员431人,其中县(市)级217人,在学历方面有博士2人,研究生32人,本科95人,在职称方面有研究员1人,高级职称56人,中级95人;乡镇214人,拥有高级职称18人,中级109人。

同时,我市现代农业发展客观上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一是农业布局相对分散,农田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田块布局零星分散,小规模经营状况尚未完全改变,现代农业空间布局没有真正确定,农田、水利建设投入还需加强,田容田貌有待整治。二是现代设施农业规模偏小,园区农业刚刚起步。设施农业所占比重不高,智能化温控大棚、基质栽培设施等高端设施农业偏少,建设规模较大、种养水平较高的设施农业示范区明显缺少。农业园区建设与周边先进县市相比还有差距。三是农业产业化发展不平衡,产加销一体化程度有待提高。虽然我市龙头企业的数量在苏州市居前列,也实现了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零的突破,但实现产业整体素质提升难度较大,农业产业链有待进一步延伸,龙头带动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龙头企业、合作社与农户之间平等、规范的利益分配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四是品牌效应不突出,组织化功能有待增强。虽然我市“三品”数量众多,但知名的、有较大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还不够多。品牌的整合力度、规模效应不够强,“一品多牌”现象仍然存在,品牌效应没有充分发挥。

三、发展现代农业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及对策措施

(一)指导思想。按照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苏州市委关于加强现代农业发展的部署要求,坚持以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为指导,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为路径,不断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组织管理和经营水平,加快实现农民组织化、管理企业化、服务社会化、经营规模化,为城乡一体化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夯实产业基础。

(二)总体目标。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推动现代农业向园区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提升和拓展蚕桑茧丝、特种水产、精品粮油、优质苗禽、花卉林果5个年销售超10亿元的产业链;加快土地规模流转,农业规模经营比例到2015年达到90%以上;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扩大设施农业规模,设施农业面积总量超过6万亩,至“十二五”期末,亩均效益3000元以上的高效农业生产面积达到35万亩以上;新增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2家,省重点龙头企业1-2家,全市各级农业龙头企业总数超过30家。

(三)主要任务。

1、扩大规模。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扩大现代农业在整个农业产业体系中的总量规模,新形成8-10个集中连片、万亩以上、设施先进、经营高效的现代农业园区。大力推进农业基地建设,

到2015年,农业生产基地化率达到85 %以上;扩大优质农产品在同类农产品中的生产规模,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各类规模型种植基地全面实现绿色化、品牌化,其中苏州市级以上优质品牌覆盖率达到90%以上。

2、优化结构。以六大主导产业为导向,重点发展和引进产量高、产出快、效益好、资源占用少的新品种,新品种推广应用率保持95%以上;切实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农民参加各类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比率达到98%以上;积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三产服务业,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形成产加销、贸工农一体的农业产业体系。

3、扩充功能。在充分发挥现代农业食品供给、就业增收等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生态保护、观光旅游、文化传承等功能。打造以七都和横扇为重点的沿太湖农家乐集群,新增2-3个全国农业旅游点,农业服务业产值年均增长8%以上;恢复和保护沿太湖生态系统,推广应用无公害种养技术,形成太湖沿线纵深5公里的生态农业产业带。

4、提高效益。每年新增亩均效益3000元以上的高效农业面积2万亩以上,新建1-2个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做大做强现有农产品专业交易市场,形成一个市级综合性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推动优势农产品QS认证;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总量突破300个,苏州市级以上名牌和商标总量突破100个,苏州市级以上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100%。

(四)对策措施。

1、加强区域规划,实现农业生产基地化。进一步推进区域化布局,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农田复耕整治,按照宜粮则粮、宜渔则渔、宜果则果的原则,在稳定粮油、蚕桑、水产、苗木、畜禽种养规模的同时,扩大蔬菜、瓜果、花卉等种植面积。粮油方面,推进万亩农业基地建设,重点打造省“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着力建设永久性高标准粮田,在全市建成9个集中连片的万亩粮油生产基地。水产方面,大力发展东北部及沿太湖地区的“三虾”养殖基地;沿太湖七都、横扇为重点的万亩太湖蟹养殖基地;西南部地区以震泽华鑫为重点的千万只龟鳖养殖基地;松陵、平望的鳜鱼、加州鲈养殖标准化示范区等。蚕桑方面,重点建设平望、震泽万亩高产优质蚕桑示范园区,本地蚕桑种植面积稳定在4.5万亩左右,积极拓展市外蚕桑养殖基地。蔬果方面,重点发展设施蔬菜,新建设施蔬菜基地9个,提升横扇、七都沿太湖蔬菜生产水平,松陵、盛泽新建两个千亩城郊型蔬菜基地和蔬菜配送中心,每年新增经济林果生产基地1000亩以上。花卉苗木方面,中南部要依托本地优势,优化种植品种,形成万亩优质花卉苗木生产基地,重点建设平望草荡2000亩花卉生产基地,辐射带动全市花卉产业发展。畜禽方面,推行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努力提升四大特色基地:以桃源为重点的种鸭养殖与苗鸭生产基地;以松陵为重点的蛋鸭养殖与蛋产品加工基地;以同里为重点的种鹅养殖与苗鹅生产基地;以七都为重点的湖羊养殖基地。

2、促进布局集中,加快农业发展集聚化。完善市、镇、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体系,鼓励农民以整村、整组土地入股方式实现

土地规模化流转,引入企业(公司)和专业合作组织进行规模化运作,按照田块集中、经营集中、产业集中的要求,调整种养区域布局,加快实现田块连片、布局集中。结合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采取“定点整体置换”方式,加大农业区域内自然村庄的撤迁力度,做好原村庄用地的整理复垦。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田成格、路成网、旱能灌、涝能排”的要求,结合省“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加快推进沟、渠、路配套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发展先进实用农机具,重点发展粮油生产机械、环境节约型机械、高效设施农业机械,着力提高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机械化程度。进一步扶持培育各类农机服务组织,加快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进程,在全市每年培育8-10个“经营规模大、农机装备全、服务面积广”的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十二五”期未总数达到100个以上,全市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95%以上。

3、加强园区建设,实现高效农业规模化。园区农业是现代农业建设发展的重要载体,市镇(区)要高度重视现代农业园区的开发建设,确立像抓经济开发区那样抓农业园区建设的理念,根据各地的资源优势、产业特色和发展要求,确立发展定位,加强科学规划,按照“政府搭台、市场唱戏”的思路,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加强招商引资,推进园区项目开发建设。在进一步抓好全市现有农业园区建设完善提高的同时,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各镇和汾湖经济开发区各新建成一个万亩以上、标准较高、功能较强的现代农业园区,并鼓励推进跨镇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现代农业园区以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和观光农业为重点,积极吸引各类市场主体直接参与园区建设,发展规模化种养,将现代农业园区建成城乡居民的“绿色食品基地”、龙头企业的“原料车间”、现代都市的“休闲空间”,力争到1015年园区农产品通过各类市场主体品牌化率达到90%以上,园区农业服务业占整个园区农业总产值的20%以上。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大力发展高效大棚花卉、反季节蔬果、特种水产养殖等规模设施农业。

4、完善投入机制,实现投入主体多样化。加快建立完善以企业、农户投入为主体,项目、财政投入为导向,其它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落实各项优惠政策。确保优惠政策不折不扣地得到落实,争取多上项目、多引资金,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建立市级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资金,形成财政投入现代农业的稳定增长机制。增加信贷投入。充分发挥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在农村金融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对发展现代农业的信贷投放。市建立支持现代农业发展专项基金,重点用于现代农业信贷贴息补贴。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利用我市在发展现代农业上的优势和特色,在做好宣传推介的同时,通过多渠道招商,多形式引资,积极吸引工商资本、民营资本和外商资本参与我市现代农业的建设发展,每年农业“三资”投入现代农业的增长率保持10%以上。同时,要进一步鼓励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组织投资发展现代农业,形成多元化的市场主体投入开发机制。

5、加强科技创新,实现生产技术现代化。加强农产品种养殖

技术、生态农业、精深加工及其产业化等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每年实施市级以上科技支撑计划项目8项以上。推进农业品种引进创新。加强产学研结合,强化联合攻关,立足本地特色,尽快选育一批适合设施化农业生产的新品种。加强高产优质设施农业新品种的推广运用,优良品种的覆盖率力争达到95%以上。推进现代农业技术创新。研究开发既适合规模化、设施化生产,又符合吴江本地特色的新型农业物质技术装备。结合太湖流域的气候特点,改进日光温室和大棚构造,改进季节性供暖技术;大力推进鱼池标准化改造,积极推广实用增氧设备、投饵机等渔业机械,加快推广渔业生态养殖技术,提高渔业生产效率。推进现代农业模式创新。开发和推广现代农业高效、生态、安全生产新模式,不断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和产出效能。积极发展日光温室冬春茬蔬菜、大棚瓜菜、防虫网多茬叶菜,加快推广蔬菜-水稻、西瓜-水稻、草莓-水稻等水旱轮作新模式,积极推广种养结合新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农业综合效益。

6、完善产业体系,实现生产经营组织化。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市场三大产业主体,鼓励发展“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经纪人+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形成从“田头”到“码头”无缝对接的产业体系。大力实施“强龙兴农”工程。在粮油、水产、蚕桑、花卉苗木等主导产业中,通过统一规划、集中扶持,培植一批带动能力强、效益好、前景广阔的农产品精加工龙头企业。积极引导华佳丝绸等重点龙头企业争创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称

号。发展壮大各类专业合作组织。以产业为依托,积极组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培育规模型、紧密型、科技型的“四有”专业合作社,不断发挥合作社联接市场、带动农户的桥梁纽带作用,同时通过项目合作,组建一批专业合作联社,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经营、规范管理,到2015年,农民专业合作社产销农产品比率达到70%。加强农业品牌建设。加大农产品品牌的宣传和营销力度,进一步整合品牌资源、扩大品牌效应,着力构建多载体依托、多渠道申报的多元品牌创建体系。每年新增苏州市级以上名牌和商标6个以上,新增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30个以上,苏州市级以上品牌覆盖率逐步扩大。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重点抓好花卉苗木市场、禽蛋市场、水产品交易市场、苗禽市场、粮食批发市场等专业市场建设。通过政策支持,帮助现有专业市场扩大规模,完善交易设施和功能,抓紧推进市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的规划和开工建设,构建信息交易平台。建立健全农民经纪人协会制度,培育壮大经纪人队伍,增强服务功能。力争通过3-5年努力,在全市形成1-2家营业额超10亿元,3-5家超亿元的农产品专业市场。

7、强化组织支撑,实现农业服务常规化。一是健全领导协调机制。市成立发展现代农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现代农业的规划指导、政策扶持和工作协调。各镇(区)相应成立领导小组,保证发展现代农业工作协调有序地进行。发展现代农业的工作绩效,列入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年度考核内容,每年进行单独考核。二是加强农业信息服务。通过办好一个现代农业推介

会、一个生态绿色农业展示会、一个农业信息网站等多种形式,加大对外宣传,加强产销动态信息发布,加快构建农产品网上交易和对接快速通道,利用江苏名特优农产品(上海)交易会、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品展销会等多个交易平台,增强产品知名度,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三是加强农业技术服务。继续深入实施品种、技术、知识三项更新工程,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新品种,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完成镇“五有”农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建设。重点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每年进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24000人次、农民创业培训1500人次,实现成功创业300人。四是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加强自然灾害、重大动植物病虫害等预测预报和预警应急体系建设,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拓宽水产、畜牧等养殖业参保范围,提高保障水平。完善农业巨灾风险转移分摊机制,探索建立财政支持的农业再保险体系和金融机构支农信贷资金风险防范机制,引导龙头企业资助农户参加农业保险。

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国务院关于印发 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 国发〔2012〕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 二○一二年一月十三日 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2011—2015年)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指导全国“十二五”现代农业建设和发展,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形势 “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机遇期。 (一)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更加坚实。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大幅增加农业投入,有力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粮食连续八年增产、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5亿吨以上,棉、油、糖生产稳步发展,“菜篮子”产品供应充足,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农业结构不断优化,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初步形成。物质装备条件显著改善,科技支撑能力稳步提高。经营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幅提高。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农业“走出去”取得新进展。农民收入大幅提高,连续八年增幅超过6%。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为满足国内需求、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发展现代农业的条件更加有利。“十二五”时期,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机遇难得。一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引领推动作用将更加明显。工业化快速发展,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为改

大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纲要

大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纲要 (2011-2020年) 为认真贯彻落实《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和《中共大连市委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意见》(大委发 [2010] 2号),又好又快地推进我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向前发展,制定本规划纲要。 第一章发展战略 根据我市环境条件和发展基础,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我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必须着力强化城乡一体的产业支撑、夯实转型升级的创新基础、培育持续竞争的综合实力、构建融入世界的对接平台,努力实现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转型发展。 一、战略选择 1.城乡一体融合 在全域城市化进程中,以“农业基地化和园区化、农村城镇化和社区化、农民专业化和职业化”为重点,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管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加速转变农村居住方式、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构建要素互补、功能多样、环境友好、产业融合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体系。 2.人才科技支撑 深入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机制,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服务体系,大力培育技术、经营、管理等各类农业人才,积极引进国内外涉农科教机构、企业研发总部和高

端人才,创建区域性涉农人才科技高地,满足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创新需求。 3.标准品牌提升 持续支持设施农业和种苗农业,集成创新装备和技术标准;重点强化精品农业和外向农业,提升产品标准;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打造环境标准;积极推进休闲农业和创意农业,完善服务标准。建立健全都市型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服务链和科技链相结合的标准体系,提高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综合竞争力。 4.旅游休闲驱动 充分发挥我市青山碧海、田园沟域、岛屿岸线融合一体的生态景观优势,紧密链接现代旅游休闲服务业,加速由产品市场决定的供应农业向产品、服务和消费市场共同决定的都市型现代农业转型发展,建设国际旅游休闲农业总部基地和创新服务中心,拓展农业对外开放新领域。 5.生态循环提质 积极开发和引进国际先进的低碳绿色技术和设施装备,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流通、消费各领域生态循环经济发展,加强陆地、海洋生态环境和动植物保护性开发,有效应对生态资源约束不断加大的挑战,大幅度提高都市型现代农业生态服务价值和综合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战略定位 立足大连、引领东北、影响全国、面向世界,努力实现产业功能体系融合、体制机制深化改革、标准品牌集成创新、节能减排低碳环保,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2018-01-09 10:16 来源:欧柯奇技术 一、现代农业内涵定义 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的和历史的概念,它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而是一个具体的事物,它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从发达国家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包括两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和技术的现代化,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学化;二是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 (1)现代农业的本质内涵可概括为:现代农业是用现代工业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 (2)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二、主要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状况 1、美国 美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高,是世界上唯一的人均粮食年产量超过1吨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农业是美国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美国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家庭农场,目前美国拥有204万个农场,每年创造的农业产值3000多亿美元,

其中10%由400个大农场贡献,40%由中等规模的3.5万个农场贡献,其余由200万个农场贡献。 2、日本 日本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占有量小,农业发展面临较多障碍与限制。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农业发展迅速,现代化水平非常高,有多项农业指标领先于其他发达国家。日本的水稻、豆类、饲用玉米、蔬菜、水果、花卉等农产品的品质很高;日本的食品与水产品大量出口,其上市公司的市值占据日本总制造业的10%,成为出口创汇的主要部门。3、荷兰 荷兰人均农业用地仅2亩,地少人多。但荷兰农业坚持集约化、外向型发展道路,农产品出口率达70%,居世界首位;出口额占全球市场的9%,居世界前列。花卉出口占世界市场的6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花卉王国”;蔬菜、乳制品和猪肉出口名列世界前茅。 4、以色列 以色列耕地少,自然条件恶劣,农业从业人员仅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4%,但依赖滴灌技术等高科技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农业奇迹。农产品不仅能自给,水果、蔬菜和花卉还出口到欧美市场,被称为“欧洲的菜篮子”。 5、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的农业发展水平和生产效率非常高,属于世界先进水平,其人均农业生产总值排名第一。澳大利亚农业属于外向型经济,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澳大利亚农产品出口收入平均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为60%以上。 三、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常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修编)

常政发[2009]144号附件 常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修编) (2009-2015) 常州市人民政府 二〇〇九年十月

一、序言 《常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总体规划》自2004年颁布实施以来,对全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规划引导作用,在推进全市农业产业化生产和区域化布局、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龙头企业培育和规模化、组织化生产、品牌建设和市场开拓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农业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正面临新的挑战;全国总体已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常州农业要适应新形势,率先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要加快向现代都市型农业转变,确保城市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拓展对城市的多元服务功能。要紧紧抓住“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和“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战略机遇,乘势而上,科学构建现代都市农业产业体系,奋力开创农业发展新局面。因此,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及时修订《常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积极调整农业的功能、战略重心和发展目标,明确政策和财政扶持重点,更为科学、合理地引导全市现代农业建设发展,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发展基础、机遇和挑战 1.主要成就和发展基础 自2004年规划实施以来,全市农业保持着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取得了显著成就,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加快向现代都市农业转型,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基础。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2008年全市农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为125.7亿元和68.3亿元,分别比2003年增长了39%和36%。水稻单产连续6年居全省第一,花卉苗木、时鲜水果、茶叶、水产品、特色畜

现代农业生态园规划方案

商业计划书 1 项目概况 1.1 项目简介 1.1.1 项目背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步入富裕,休闲度假旅游正逐渐取代观光型旅游,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主流。经济发达,旅游业的山东省,早已进入了休闲度假旅游全面扩张时期。 作为休闲度假旅游重要组成部分的休闲农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尤其是在2016 年国家农业部出台了《关于做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试点工作的通知》,山东省作为试点之一。其中以蔬菜、水果等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支持配置仓储、物流、加工、包装等设施设备,以形成了完善产业链的农业基地,财政资金补助比例最高40%。而针对一村一品产业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的农业基地,财政扶持资金主要用于休闲农业基地建设、闲置房屋维修以及一村一品生产、加工等设备购置,财政资金补助比例可达30%。 而休闲农业与有机农业相结合也正是我国现代农业蓬勃发展契机。 有机农业既能为人们提供健康安全的食品,又能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与推崇。据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简称IFOAM)发布的信息,自本世纪以来,有机农业发展非常迅速,每年保持 20%以上的增幅,预测 2020 年,全球有机食品销量超过 1000 亿美元。在人们食品消费结构中,有机食品占比逐步提高,并保持不断上升势头。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有机食品销售目前己占食品总量的2-5%。尽管全球有机农业发展迅猛,但是,有机农业整体发展水平并不高。据 IFOAM 测算,目前有机食品销量,仅占食品销售总额的 1%左右。这也说明,有机农业的发展前景极其广阔。 城市居民特别是中产阶层,越来越渴望利用闲暇时间寻求城市以外的休闲生活,体验农家乐趣并同时享受能够享受到有机农业的食品。但是目前市场上充斥着大量低端的农家乐,这些农家乐档次低,旅游内容单一,服务质量差。住宿和餐饮等旅游设施配套不足,而市场上有一定档次和特色的旅游型有机农庄的数

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2006~2015) (征求意见稿) 中国农业科学院 芜湖市人民政府 2005年12月 前言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指出“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2003年,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决策,更快更好地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并要求沿江城市群马芜铜宣理应成为安徽接受东部地区辐射的桥头堡,成为安徽奋力崛起的先锋。为落实省委省政府东向发展战略的要求,芜湖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发展设想。农业是芜湖市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农业现代化是芜湖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一个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相匹配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划十分必要。

农业现代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是一项事关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全局性的系统工程。虽然芜湖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初步具备了基本实现农业与农村现代化的基础和条件,但仍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2005年7月,中共芜湖市委、市政府委托中国农业科学院负责组织有关专家研究制定芜湖现代农业的发展规划。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所的专家组成的规划编制组对芜湖进行了实地考察调研,在与芜湖市领导和干部群众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和与专家研讨,对芜湖市农业与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条件、背景依据与发展潜力进行了认真分析,提出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作为芜湖农业与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在分析农业发展基础和发展背景意义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功能定位与总体布局以及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形态,并重点就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城乡统筹发展和建设文明富裕新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与基础设施建设、近期重点建设项目等方面的发展进行了规划与策划,提出了“组织领导保障建设、科技支撑保障建设、资金投入保障建设、体制制度保障建设、人力资源保障建设”等五项发展举措。 规划编制得到了中共芜湖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得到了市直有关部门,特别是各县区政府及农委的鼎力支持和帮助。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的有关研究单位为规划的编制做了大量的工作,保证了规划编制工作顺利完成,谢谢!

江苏沿海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报告

沿海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08-2020) (修改稿) 江省农业委员会 二○○九年八月

目录前言 第一章发展背景 1.1 自然条件 1.1.1地理区位 1.1.2 土地资源 1.1.3 地形气候 1.1.4 土壤状况 1.1.5 水资源 1.1.6 生物资源 1.2 社会经济 1.2.1人口及其分布 1.2.2 综合经济实力 1.2.3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2.4基础设施条件 1.2.5 优势高效特色产业 1.2.6 农业产业化经营 1.2.7 农村居民生活 1.3 制约因素 1.3.1农业产业化水平不够高

1.3.2农业投入不足 1.3.3自然灾害频繁 1.3.4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第二章总体规划 2.1 指导思想和原则 2.1.1指导思想 2.1.2基本原则 一、现代高效原则 二、可持续发展原则 三、产业化发展原则 四、体制机制创新原则 2.2 发展定位与战略 2.2.1科技创新战略 2.2.2体制与机制创新战略 2.2.3企业化经营战略 2.2.4可持续发展战略 2.3 发展目标 第三章空间布局 3.1 优质粮棉油产业带 3.1.1 发展思路 3.1.2 发展目标 3.1.3 建设容与布局

一、优势粮油主产区 二、沿海高品质棉区 3.2高效特色农业产业带 3.2.1 发展思路 3.2.2 发展目标 一、水产业 二、畜牧业 三、园艺业 四、特色产业 3.2.3 建设容与布局 一、水产业 二、畜牧业 三、园艺业 四、特色产业 3.3 生态观光农业产业带 3.3.1 发展思路 3.3.2 发展目标 3.3.3 建设容与布局 3.4农产品加工基地 3.4.1 发展思路 3.4.2 发展目标 3.4.3 建设容与布局

关于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内涵与途径 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对北京农业发展规 律认识的深化,是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提出:着眼践行科学发展观 中央提出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 要求,完全符合北京实际。立足于首都城乡统筹全局,跳出农业看农业,北京农业的地位、价值、环境正 在发生深刻变化。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对大城市地区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积极探索,是实现北京农 业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途径。 第一,农业地位的再认识——少数不等于小数。 在全市经济总量中,农业增加值仅占 1.3%;农业从业人员62万人,仅占全市从业人员的7%。无论是绝对数还是相对值,都是少数。但是应当看到,在工业化、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进程中,农业不可替代的地 位不仅没有降低,而且愈发重要和明显。从首都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城乡产业依存度增强,城市对农产品 的数量要求越来越大,品种要求越来越多,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农业承担的食品供给、健康营养和安全保 障等任务越来越重;城市休闲产业正在向农业转移,农业观光、农村度假已经成为全市旅游业的重要组成 部分,所占比重正在逐步提高。从城市功能的角度看,宜居城市是北京的重要定位,宜居离不开生态,都 市型现代农业正是以保护生态为前提,与构建宜居城市的要求是一致的。从以人为本的角度看,发展现代 农业既能满足生产者的增收愿望,又能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沟通了城乡,促进了和谐。由此不难看出, 农业虽是统计中的少数,但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小数。 第二,农业价值的再认识——隐性价值显现化。 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大,首都经济发展呈加速趋势,人均GDP已经超过60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 配收入接近20000元,消费观念、消费结构正在发生显著变化,亲近大自然、放松心情正在成为人们休闲 度假的首选,特色优质安全农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由此给北京农业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农业价值 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满足人们“胃”的需求,而且体现在社会层面,其生态服务、生活参与的隐性价值 也开始显现,满足人们“肺”、“眼”、“脑”的需求。据有关研究显示,北京农田总服务价值为120亿元,其中生态价值90亿元,是产品价值的3倍;全市森林生态服务价值高达2100多亿元。农业的社会价值通 过各种途径显现,农业科技园区成为中小学生教育基地和科研示范窗口;农业观光采摘园使越来越多的城 镇居民享受丰收的喜悦。通过科技手段的应用,农产品的质量不断提高,其经济价值也不断提升。在拍卖 活动中,一个西瓜卖到19000元,一个大桃卖到6800元,一个苹果卖到66000元,一条鱼卖到236000元……从过去时角度看,农产品的价格与价值确实发生了背离;但从未来时角度看,正是这种背离使我们看到农 业的多元功能,它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而且能够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实践证明,随着生产力 的发展,随着城市功能的延伸,随着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农业的隐性价值将会不断显现,而且不断增值。 第三,农业环境的再认识——优势得天独厚。 其一,市场需求旺盛。2006年,全市农副产品需求量超过800亿元,特别是北京拥有潜力巨大的高端 消费市场,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创造了广阔空间。其二,科技资源丰富。中央在京农业科研单位有25家,

目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

目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 1.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有些人错过了,永远无法在回到从前;有些人即使遇到了,永远都无法在一起,这些都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痛! 2. 3.每一个人都有青春,每一个青春都有一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有一个遗憾,每个遗憾都有它的青春美。 4.方茴说:“可能人总有点什么事,是想忘也忘不了的。”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目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 (一)从农业经营模式看 中国目前大多数地方仍然是精耕细作的小农经营模式,尤其是在一些不发达地区。这是中国上个世纪制定的政策,一直延用至今。无可否认,这种政策在制定之后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对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这种模式因为其经营的灵活性不足和低效性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经营走向困难。 这就要求农业的经营策略要全局考虑,制定合理的生产结构,并能根据市场的变化而及时改变生产的品种和数量,经得起市场的跌宕起伏。而小农经济经营模式下经营者往往只注重眼前利益,根据目前市场行情来决定生产什么,而且产品非常单一,结构很不合理。这样可能在短期内收益会比较明显,但是由于盲目的大量的生产,该产品的市场很快出现饱和,价格迅速下降,收获不到好的收益后,营者们只能又再投入大量的资金去经营新的目前市场上走俏的产品,再次走上追逐—>失利—>转营的怪圈(其实转营也不一定就能获得好的收益,因为农业的生产周期通常比较长,等到转营后有产品产出是时候那又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市场了)。这严重影

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推进“四个全面”的关键时期,也是农业转变发展 方式,加速现代农业发展的攻坚期。为明确“十三五”农业发展的目 标任务和方向重点,进一步夯实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根据 **市“十三五”规划编制要求,对接上级主管部门规划,制定《**市 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本规划期为2016-2020年。 一、现实背景 “十二五”以来,我市坚定不移地把农业放在旅游兴市、城市发展、产业支撑总体工作布局的突出位置,深入贯彻“一核一极三区三基地”总体部署,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大力发展优势特色效益农业、生态 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我市整体上已经迈过农业现代化的起步阶段,保持了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建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在保持粮油生产稳定的基础上,深入推进中药材、生姜产业两个“**第一市”建设,倾力打造现代农业示范 园区,强力抓好城郊商品蔬菜生产,奋力推进特色水果向“一村一品”发展,曾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省粮食生产“丰收杯”奖,成功 争创**省现代农业建设重点县,农业产业结构和经营效益明显提升。2015年,粮食总产万吨,油料总产万吨,种植中药材万亩,生姜万亩,建立城郊商品蔬菜基地万亩、场镇商品蔬菜基地万亩,发展“一 村一品”特色水果万亩;初步形成东北部低山区中药材、生姜基地, 东南部和西南部丘陵区优质粮油基地,中部浅丘区商品蔬菜和特色 水果基地三大板块;农产品品质不断提升,累计通过“三品一标”认 证种植业基地面积万亩。 ——新型主体快速成长。坚持走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道路,大力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 到2015年底,全市农业龙头企业达到家,其中省级重点家、**市级家,产值过亿元的家,农民专合社家,家庭农场拥有各类农业产业

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三一文库(https://www.doczj.com/doc/9e1667782.html,)/总结报告/调研报告 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区委、区政府统一部署要求,近期专题对我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今后的思路和工作重点等问题进行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在合肥4个城区中,包河区农村区域最大、农村人口最多,目前全区仍有100多平方公里的农村区域和近10万农民,是全市城区农村面积和农业人口第一大区。近年来,我们坚持以合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为统揽,加快推进农村经济融入城市经济,农村形态转化为城市形态,广大农民转变为城市居民,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农村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加快向农村区域延伸,“村村通”工程基本完成,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快速推进,农业生产区域基本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农业基础格局。二是生态休闲旅游业蓬勃发展。成功举办春色滨湖旅游节、大圩葡萄节和龙虾美食文化节等节庆活动,在全省创响旅游农业品牌。全面开展绿化大会战,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日趋良好。大圩镇先后荣获“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安徽省首批农家乐示范点”、

“安徽省生态建设示范点”、“安徽省环境优美乡”等称号。三是新农村建设全省领先。“徽派风格、现代水乡、生态果园、都市农庄”的新农村建设彰显特色,沈福、磨滩、董城等10个村被评为省、市示范点,大圩镇荣获“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乡镇”称号。开展以“清洁家园、绿化乡村”专项行动,实施文明乡村建设四年规划,村容村貌显著改善。四是农业结构逐步优化。加快推进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形成葡萄、蔬菜、瓜果、苗木、花卉、龙虾等六大优势产业。深入实施农业标准化工程,全区主要农产品均被认定为国家或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坚持以项目开发推动结构调整,大圩土地整理、牛角大圩农业综合开发等重点项目加快实施。但对照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的高标准、高要求,我区都市农业发展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农业发展正处于由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农业的转型期,方式上存在着粗放农业与精致农业共存的现状,区域上存在着点线基地现代农业与区域传统农业反差的矛盾;农村经济发展仍然存在组织化程度较低、基础设施薄弱、水环境污染等问题,难以适应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需求;农民市民化转型进程相对缓慢与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矛盾日显突出。 统筹解决好“三农问题”,构建与合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相适应的都市农业产业体系和新型城乡关系,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落实到具体工作,下一步重点实施6大工程: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新业态新模式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新业态新模式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在稳定粮食生产基础上,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由单纯在耕地上想办法到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做文章。要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要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可以形成很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农业大市,我们要抓住难得机遇,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升级和跨越发展。 自挂职以来,笔者通过对北京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经验的学习、调研,发现北京市近年来适应高端化、多元化市场需求,积极开发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示范功能,不断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探索出的现代农业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籽种农业。开发农业的生产功能,加快科研攻关、品种选育、基础设施、种子贸易等关键环节发展,提升农业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北京种业年销售额达100多亿元,主要是打造“三中心、一平台”:全国种业的科技创新中心。每年育成各类粮菜新品种400多个,引育农作物新品种数量约占全国的20%。国内外种业企业聚集中心。全市籽种经营企业1300多家,全国种业前10强中北京市占4家,全球10强种业巨头有8家在首都建立研发或分支机构。全国种业的交易交流中心。北京种业销售额占全国的10%,农作物种子进出口额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37%。搭建种业发展服务平台。搭建了农作物品种试验展示网络框架,构建了北京林木种苗网、花卉网、果树网等网络平台。二、休闲农业。农业与“三产”的有机融合。利用农业和农村资源,为居民提供观光、休闲、度假、娱乐、健身等多项服务。北京休闲农业年接待游客3500余万人次,实现收入30亿元左右。主要有四种模式:一是休闲农园。从单一的入园观景、赏花、摘果、耕作、垂钓、狩猎等,到融合科研、观光、科普、餐饮、会议为一体,以“新技术、新品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对策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对策 作者:宜都市农业局王本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作者来稿) 一、什么是现代农业? 简而言之,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专家指出,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与传统农业相比,它具有四大特点: 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中有工业的协调布局,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三是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四是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了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 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二、我市发展现代农业已经取得的成效 (一)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今年计划新发展多经面积2万亩,其中:柑桔1.1万亩,茶叶8000亩,桑园1000亩。截至10月中旬,各乡镇处已收柑桔苗木定金83.69万元,预计发展面积44221亩,已定植35400亩;已收茶苗(或茶

籽)定金104.12万元,预计发展面积9963亩;已收桑苗定金22.85万元,预计发展面积1962亩。到年底,全市农村基本可实现人平拥有1亩经济林的发展目标;种植业和水产畜牧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明显加快;农村从事二、三产业人员不断增加,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 (二)科技入户显见成效。通过办《宜都农业》报、农业“科技110”热线、农业科技短信、科技宣传车、技术培训和精品园示范等形式,扎实开展农技推广服务,积极创建、培育科技示范户,推动了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全市农业科技入户率达到90%,到田率达到了80%以上。 1、实用技术推广工作扎实。组织市、乡两级农技干部举办各类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382场(次),累计培训农民18.3万人次,印发技术资料33.4万份。编印发行《宜都农业》22期、8.8万份;编发《农民读本》8万册,发送农业科技短信息140万条(次)。推广玉米、水稻等各类良种18万公斤,合格率95%以上;引进推广农作物良种25个,选推高效种养模式17类。开展品比、肥效试验共计50项;创办油菜“一菜两用”基地100亩、“无盘抛秧”核心基地500亩,全市“无盘抛秧”面积达到了2000亩,推广面积居宜昌市首位;举办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及“阳光工程在行动”两个电视专题栏目。市水产局组织水产技术培训58场(次),培训6000余人(次),印发技术资料5400份,先后邀请13名专家教授深入库区指导网箱养殖。今春库区鮰鱼遭遇暴发性鱼病危害,由于防治及时,措施得力,成活率仍然达到70%以上。 2、机械化生产水平不断提升。今年引进推广农机新技术 4项,引导农民新购置农田耕整机械、水稻插秧机械、粮油牧草收割机械、茶叶修剪采摘机械、新型植保机械500台(套),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了15.01万千瓦。今年完成机械耕整10万亩,机械收割5万亩,机械插秧3.09万亩,机械植保30万亩,机械化修剪茶叶 1.5万亩。池塘机械化清淤、水产养殖等机械化进一步发展。市农机局被省人民政府授予“全省农机化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2018年关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实施方案

2018年关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实施方案 关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实施方案 ( 18年2月21日)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三农”工作,坚定不移地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现就加快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和预期目标 (一)总体思路:以建设现代农业体系为目标,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以“一区三园两基地”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2345”现代农业发展计划(即:突出节水高效农业、设施农业“两个重点”,抓住现代农业园区、农村土地流转、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三个关键”,加快农业科技推广能力、农业现代化水平、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农业行政执法水平“四个提升”,巩固提高啤酒原料、无公害蔬菜、专业化制种、食用菌、优质肉羊肉牛“五大产业”),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确保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持续稳定,促进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全面持续快速发展,努力形成园区带动、区域联动、集群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格局,积极推进农业装备现代化、农业技术现代化、组织管理现代化,不断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二)预期目标:18年,全市农业增加值达到15.2亿元,增长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382元,增长13.5%;粮食总产量保持30万吨左右;肉蛋奶总产量达到3.5万吨,增长3%;农机总动力达到98万千瓦,增长2%;农机化综合作业水平达到79%。到18年,全市农业增加值达到16亿元,增长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784元,增长13.5%;粮食总产量保持30万吨左右;肉蛋奶总产量达到3.8万吨,增长4%;农机总动力达到100万千瓦,增长2%。把我市建成全国标准化啤酒大麦、全国高原无公害蔬菜、全省草食畜牧业、全省专业化制种、沿

(2020年)(农业畜牧行业)关于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政策意见精编

(农业畜牧行业)关于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政策意 见

(农业畜牧行业)关于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政策意 见

关于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政策意见 郊区各区县人民政府: 近些年来,北京加大了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力度,郊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初具风貌,为更好推动和加快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促使农民增收致富,特制定本意见。 壹、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壹)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郊区“十壹五”发展规划的要求,以深入实施“221”行动计划,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宗旨,在坚持和确保市场配置生产要素基础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创新政策扶持机制,发挥政策引导作用。通过集成政策,围绕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构建发展保障服务支撑体系,通过支持重点领域和项目,夯实基础、发挥优势、加强特色、优化结构、拓展空间、增强能力、提升效益。提升农业科技附加值、文化附加值、加工附加值、绿色附加值,使郊区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得到不断提升,以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二)指导原则 市场引导,主体积极的原则。深入调查市场需求,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确定发展的产业和项目。靠市场调动运营者的积极性。调动和整合社会、企业及个人资金,共同推进发展。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原则。政策措施要突出都市型现代农业集约、高效的特点,提升农业的科技、绿色、文化、加工等附加值,按照层次推进、重点推进、逐步推进的方式,实现发展、农民增收的目标。

创新机制,集成推进的原则。围绕产前、产中、产后环节,集成政策优势,整合公共资金,采取搭建平台、以奖代补、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对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项目予以扶持,力争实现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培育亮点的目标。 优化结构,扶大成强的原则。结合“221”行动计划,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整合优势资源,优项增量,培育特色的产业,促进郊区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把各种资源优势变成发展的强势,集优成势,把产业扶大做强。 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要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贯彻落实在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各个环节,通过合理开发、高效利用资源,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统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目标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搭建促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平台,完善和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组织、投入机制。经过“十壹五”期间的努力,提升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水平,提高北京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实现郊区农业由单壹功能向多功能转变、由注重生产向注重市场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城郊型向都市型转变,使郊区农业和城市发展相互融合、相互依托、和谐发展。 二、政策扶持重点和条件 针对当前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本意见重点围绕构建农业信息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种业体系、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体系、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XX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XX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推进“四个全面”的关键时期,也是农业转变发展方式,加速现代农业发展的攻坚期。为明确“十三五”农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方向重点,进一步夯实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根据**市“十三五”规划编制要求,对接上级主管部门规划,制定《**市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本规划期为2016-2020年。 一、现实背景 “十二五”以来,我市坚定不移地把农业放在旅游兴市、城市发展、产业支撑总体工作布局的突出位置,深入贯彻“一核一极三区三基地”总体部署,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大力发展优势特色效益农业、生态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我市整体上已经迈过农业现代化的起步阶段,保持了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建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在保持粮油生产稳定的基础上,深入推进中药材、生姜产业两个“**第一市”建设,倾力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强力抓好城郊商品蔬菜生产,奋力推进特色水果向“一村一品”发展,曾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省粮食生产“丰收杯”奖,成功争创**省现代农业建设重点县,农业产业结构和经营效益明显提升。2015年,粮食总产万吨,油料总产万吨,种植中药材万亩,生姜万亩,建立城郊商品蔬菜基地万亩、场镇商品蔬菜基地万

亩,发展“一村一品”特色水果万亩;初步形成东北部低山区中药材、生姜基地,东南部和西南部丘陵区优质粮油基地,中部浅丘区商品蔬菜和特色水果基地三大板块;农产品品质不断提升,累计通过“三品一标”认证种植业基地面积万亩。 ——新型主体快速成长。坚持走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道路,大力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到2015年底,全市农业龙头企业达到家,其中省级重点家、**市级家,产值过亿元的家,农民专合社家,家庭农场拥有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个,带动农户万户,联结基地万亩;农产品初加工以上,精深加工以上。 ——体制机制不断创新。有序引导土地经营权流转,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到2015年底,土地流转面积达万亩,占承包耕地面积的%。进一步完善合作经营机制,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到2012年底,全市经工商注册的专业合作社达311家,注册资本12.2亿元,合作社入社农户和带动农户占总家庭承包经营农户的61.8%,成为组织生产和联系市场的重要纽带。积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大力发展专业大户,到2015年底,全市培育10—100亩以上规模种植大户11560户,其中种植100亩以上大户达到586户,种植面积9.1万亩。

现代农业发展调研方案图文稿

现代农业发展调研方案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关于对中牟县现代农业发展的调研方案为推进《关于对中牟县现代农业发展的调研》工作顺利开展,确保形成高质量、高水平的调研报告,现就做好专项调研工作,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调研背景 近年来,中牟县与时俱进、科学发展,紧紧围绕蔬菜、花卉、渔业、林果、畜牧五大产业,高标准规划建设“两区一城一滩”。着力发展集观光休闲、采摘体验、旅游度假、健康养生为一体的都市型现代农业,探索出了一条由传统农业向都市型现代农业转变的新路子,全力打造郑州市民的“菜篮子”、“米袋子”和“奶瓶子”,未来成为郑州市民的“生态氧吧”和休闲乐园。努力将中牟打造成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生态旅游样板区、创意农业先行区。 二、调研目的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通过此次调研,全面掌握我县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分析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的区位优势和资源潜力,查找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索特色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途径,概括总结我县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三、调研内容

(一)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优势主产业类型,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产量、产值,养殖业规模、产量、产值。生产总值、农业总产值及其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财政总收入、年度农业投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情况。 (二)现代农业发展主要成效:重点总结示范区主导产业发展、设施装备和条件建设、科技推广运用、体制机制创新、发展建设投入等方面的情况。 (三)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包括规划引领、争取投入、强化领导、体制机制、落实责任、加强管理、宣传交流等方面的内容,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方面的突出亮点和经验做法。 (四)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问题:认真分析当前制约示范区发展建设的主要因素,以及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中遇到的突出问题。 (五)探索发展现代农业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扎实推进我县现代农业发展,努力构建国家级现代农业发展的典型和样板。 四、调研安排 调研采取实地考查的方式进行,由社会经济调查队牵头,办公室协调安排车辆,于2016年*月*日*午*时组织统计局全体人员在大门口统一乘车出发。 第一站:中牟国家农业公园 中牟国家农业公园位于北部示范区内的雁鸣湖镇,占地1万余亩,三面环水一面临路,地理区位得天独厚。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

2021年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范文[Word稿]

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范 文 Research Report Objective Basis

调研报告是整个调查工作,包括计划、实施、收集、整理等一系列过程的总结,是调查研究人员劳动与智慧的结晶,也是客户需要的最重要的书面结果之一。它是一种沟通、交流形式,其目的是将调查结果、战略性的建议以及其他结果传递给管理人员或其他担任专门职务的人员。因此,认真撰写调研报告,准确分析调研结果,明确给出调研结论,是报告撰写者的责任。以下调研报告内容欢迎参考借鉴! 根据区委、区政府统一部署要求,近期专题对我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今后的思路和工作重点等问题进行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在合肥4个城区中,包河区农村区域最大、农村人口最多,目前全区仍有100多平方公里的农村区域和近10万农民,是全市城区农村面积和农业人口第一大区。近年来,我们坚持以合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为统揽,加快推进农村经济融入城市经济,农村形态转化为城市形态,广大农民转变为城市居民,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农村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加快向农村区域延伸,“村村通”工程基本完成,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快速推进,农业生产区域基本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农业基础格局。二是生态休闲旅游业蓬勃发展。成功举办春色滨湖旅游节、大圩葡萄节和龙虾美食文化节等节庆活动,在全省创响旅游农业品牌。全面开展绿化大会战,| Objective basis | 客观依据- 1 -

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日趋良好。大圩镇先后荣获“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安徽省首批农家乐示范点”、“安徽省生态建设示范点”、“安徽省环境优美乡”等称号。三是新农村建设全省领先。“徽派风格、现代水乡、生态果园、都市农庄”的新农村建设彰显特色,沈福、磨滩、董城等10个村被评为省、市示范点,大圩镇荣获“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乡镇”称号。开展以“清洁家园、绿化乡村”专项行动,实施文明乡村建设四年规划,村容村貌显着改善。四是农业结构逐步优化。加快推进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形成葡萄、蔬菜、瓜果、苗木、花卉、龙虾等六大优势产业。深入实施农业标准化工程,全区主要农产品均被认定为国家或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坚持以项目开发推动结构调整,大圩土地整理、牛角大圩农业综合开发等重点项目加快实施。但对照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的高标准、高要求,我区都市农业发展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农业发展正处于由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农业的转型期,方式上存在着粗放农业与精致农业共存的现状,区域上存在着点线基地现代农业与区域传统农业反差的矛盾;农村经济发展仍然存在组织化程度较低、基础设施薄弱、水环境污染等问题,难以适应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需求;农民市民化转型进程相对缓慢与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矛盾日显突出。 | Objective basis | 客观依据- 2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