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大学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大学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大学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大学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大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愈发重要。在外部世界对大学的需求与日俱增的同时,大学自身也在寻求转型,从相对封闭的“象牙塔”发展成为经济社会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在此过程中,大学的知识生产方式从专注于基础研究,转而频繁地参与产业技术开发,形成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合作创新模式,而大学的组织结构也随之演变,形成了众多的“混成组织”,这类跨界机构进一步促进了产学联系。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大学从高等教育机构向多职能组织演变,成为区域知识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大学的职能日益多元化,大学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存在多维路径,本研究试图从产学联系的视角来考察大学如何从不同的空间维度对城市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围绕研究主题,通过梳理三螺旋理论、知识生产理论、知识流动理论和区域创新理论,形成了“大学、知识与区域发展”的理论体系,基于此构建了产学联系视角下大学对城市经济发展的研究框架。本研究利用网络爬虫技术获取了2004-2015年中国的合作和转移发明授权专利,筛选得到产学联系专利,并根据特定规则从中提取产学联系数据,从而借此考察产学联系的空间特征及其对城市经济发展的网络效应、本地效应和集群效应。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和结论如下:(1)通过空间分析方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刻画了中国产学联系的总体发展态势和空间分布格局,随后考察了城际产学联系网络的时空演化和组织结构。结果表明,产学联系数量逐年增长,并以跨城模式为主,而产学联系的空间格局比较稳定,行政等级高和经济发达城市

是产学联系的频发地,这些城市往往拥有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和创新型企业,具备发生产学联系的优势。此外,城际产学联系网络持续发育,拓扑结构复杂性不断提升,组织结构经历了“先离散,后集中”的发展过程,并且北京在网络中的核心地位愈发凸显。跨城产学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行政区划约束,同时,产学联盟、国有企业和产学研机构是推动城际产学联系网络发展的重要制度性因素。(2)通过城际产学联系网络构建城市的“产学邻近”矩阵,采用空间β收敛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城际产学联系网络的经济收敛效应和经济溢出效应。结果表明,城际产学联系网络促进了城市经济收敛,有效缓减区域经济差异,但经济收敛效应有弱化趋势,可能是由于经济发达城市彼此间的

产学联系增多,导致子网构成出现了“俱乐部效应”;城际产学联系网络具有经济溢出效应,但经济要素的溢出效应有限,人才等高级生产

要素的经济影响仍具有本地性。此外,城际产学联系网络中城市的节点地位差异导致其汇聚知识和信息的能力不同,通过负二项回归模型,在控制行政等级和对外开放等级的影响下,验证了城际产学联系网络的节点等级效应,城市的产学网络地位与创新创业发展呈正相关性。

(3)通过面板回归模型,考察产学联系强度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产学联系事件对城市经济发展具有积极影响,而产学联系金

额的影响并不显著,说明产学联系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知识溢出,而不是收益获取。此外,根据产学联系的主体(大学和企业),测度城市的高等教育基础、科学研究基础、产业研发基础和创业环境基础,进而构建城市吸收能力指标。通过在模型中引入城市吸收能力

变量,探讨产学联系强度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调节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的检验结果表明,城市吸收能力的调节效应不存在,可能是城市的吸收能力不足所致,但更可能是由于产学联系作为商业合作,所产生的知识具有排他性,因而无法被其他企业吸收。但城市吸收能力表现出中介效应,说明产学联系通过提升城市吸收能力,促进了城市对其他来源知识的吸收,进而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分组检验结果表明,城市吸收能力的中介效应在创新驱动期和东部地区比投资驱动期和中西部地区更为明显。(4)以上海市为例,在高校扩招和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大学在城市内部的空间分布表现为从核心城区向郊区迁移。大学与亚城空间的关系更加多元化,大学校区对亚城空间的渗透性会影响两者的互动关系,进而影响基于大学的创新空间生成。通过空间Tobit模型验证了大学在城市内部与创新型企业的同位性,结果显示,研究型大学和创业型大学比普通大学在与创新型企业的同位性方面更强,并且老校区比新校区更强。基于此,本研究划分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类基于大学的创新空间模式,大学均扮演了重要的“区域治理”角色。选取五角场和紫竹科学园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发现大学与周边企业的产学联系最为密切,表明基于大学的创新空间的确担当了城市经济发展的创新极。本文构建了大学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的概念框架,并建立了产学联系数据库,为此类研究提供了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未来应关注大学的科技人才培养对经济的影响,全球尺度上的产学联系及其影响,以及大学在区域治理中的作用。

浅谈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

浅谈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 【摘要】我国是一个自然条件和区域地理条件差异较大的庞大经济主体,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各大城市间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分布呈现巨大的差异性,市场竞争力逐渐让区域间地理和自然条件的差异转变为区域间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分布的差异。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与城市化之间密切相关。经济发展与城市化水平必须在同一水平线上,而超前或滞后的城市化会严重阻碍城市经济的健康发展。本文将紧密结合中学地理相关理论,通过对我国各大省区的城市化率做仔细的研究和调查,发现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密切,不同地理环境下二者的协调性不同,且二者的协调性呈现空间集聚状态,西北、东北、西南省内城市化差异大,而东中部地区省内城市化差异较小。 【关键词】城市化率;经济发展水平;协调关系 0.引言 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个涉及到经济、地理、人口、环境等学科的综合性问题。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具有显著地域环境和地域经济差异的国家。在新经济地理视域下,我国的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密切,要知道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地域产业集聚、自然地理环境、交通运输条件等密切相关。21世纪新时代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逐渐提出了《推动城镇化进程》与《优化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决策,因此在当前的经济发展和政治时代背景下,研究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互为动因的关系,能够为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道路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建议。 1.数据来源与计算方法 1.1数据来源 城市化水平通过城市化率来表示,而人均GDP占有额表示经济发展水平。在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经济发展》一章中提到人均GDP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区域产业结构、收入水平等内容,而产业结构与工资收入与GDP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本文选取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各大省份的城市化率数据和人均GDP数据(港、澳、台除外),数据来源于2012年中国各省市自治区统计年鉴。 1.2计算方法 为了能够量化地表现出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协调关系,本文将城市化率与人均GDP数据二者的差值表示偏离平均正常水平的程度,通过计算每个省份的城市化率与人均GDP的标准差值,来探讨城市化率省内分布情况,并采用空间自相关研究方法探讨二者协调性的空间格局状态。 (1)城市化率计算方式。实际城市化率=(实际城市人口数量/总人口)×100%。由于实际城市人口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概念,每年的城乡人口流动量巨大,人口计算起来想多困难,因此可以用城镇人口乘以4/3的方式估算实际城镇人口。实际城市人口的估算方法:全国的实际城镇人口=(4/3)×城镇人口 (2)标准差标准化的计算方式。通常被认可有效的标准差标准化计算公式如下: 该式中Z表示标准差标准化后的结果,i表示样本变量,表示城市化率或者人均GDP 的平均值,S表示样本标准方差。S的计算公式如下:

长沙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长沙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刘亦彪 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全市县域(包含长沙县、望城区、宁乡县、浏阳市,下同)经济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总揽,加速转型创新,县域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但发展的制约因素逐渐凸显,部分指标呈回落趋势,经济增长仍然面临下行压力。 一、县域经济运行总体情况 (一)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度提升。初步测算,上半年全市县域经济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89.05亿元,同比增长11.3%。其中第一产业119.62亿元,增长5.7%;第二产业1067.26亿元,增长12.4%;第三产业302.18亿元,增长9.2%。上半年全市县域经济总量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达41.6%,比上年同期提升0.2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6.5%,分别比上年同期和2013年提升4.5和0.1个百分点;拉动全市经济增长4.7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提升0.1百分点。 (二)增速高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上半年全市县域GDP同比增长11.3%,虽然较上年同期有一定回落,但各县(市、区)GDP增速均高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浏阳市、望城区、长沙县、宁乡县GDP增速分别为12.3%(全市第一)、11.5%(全市第二)、11.3%(全市第三)、10.2%,分别高于全市2.2、1.4、1.2、0.1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全省3.0、2.2、2.0、0.9个百分点。 同时,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商品房销售面积、财政总收入、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际利用外资、实际到位省外境内资金增速也高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详细情况见下表)。

高校对周边经济发展及居民生活的影响

高校对周边经济发展及居民生活的影响 中国矿业大学 高校对周边经济发展及居民生活的 影响调查研究报告

中国矿业大学理学院团委 2008年8月9日 调查时间:2008年7月2日~7月9日 调查地点:中国矿业大学文昌校区、南湖校区,徐州师范大学周边地区 调查方式: (1)对校内学生进行了150份问卷调查,从问卷中得出学生关于“教育——经济”这一链的理解,调查学生在校期间的消费分布状况,进

行分析研究,得出关于高校对周边经济的影响。得知学生需求的产业。 (2)针对周边的企业以及居民小区的建设和发展情况以采访负责人,与其交流的形式进行了解高校对局部产业的影响研究。 (3)对各个校区周边环境进行实地考察,以与当地居民交流以及对周边企业进行数学统计等形式进行调查。 (4)取得政府部门的帮助,获取一些可用的数据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得到了中国工商银行的大力支持。 (5)针对调查情况以及获得的数据进行详细地讨论、研究和分析,针对高校对周边经济和居民生活的影响总结出结论,完成调查报告 (6)我们将在高校周边对环境,交通,通过统计学方法得出一些数据来研究“高校-经济”关系。 参与人员:杨兰强、袁宁宁、孙璐妍、周江、刘凯之、高娟、刘瑞雪、杨建飞、朱小龙、袁枞

目录 一.引言 二.对相关人员的采访 三.相关数据的分析 四、对地方政府的一些建议 五.有关该项目已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六.实践感想 七.此次活动所存在的缺憾 八.参考文献

九.相关物化成果展示十.百年矿大祝福语 一.引言 1.1调查背景

在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今天,我国的经济出现一波又一波的腾飞,这由少而来多的效果,它们不仅有国家良好的英明政策和刻苦勤劳的人民的结果,还有较好的机遇和很多科技之光的含量隐现其中,是大家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强大的力量来创就了辉煌。 我团队应中国矿业大学号召,在暑假期间组队展开了对徐州市内高校周边经济情况及居民生活的调查研究。以下是有关徐州的相关背景。 徐州位于江苏省西北部,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古称彭城,为华夏九州之一。徐州地处南北方交界,为北国锁钥,南国门户,向来为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文化悠久,是著名的帝王之乡,历史上有11位徐州籍皇帝。是全国重要的交通、铁路枢纽,能源基地和工业基地,中国工程机械生产基地。 徐州是苏北最大城市,江苏省重点规划建设的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和四个特大城市之一 ,也是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五大中心城市之一和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东襟黄海、西接中原、南屏江淮、北扼齐鲁”,独特的地理区位,使徐州素有“五省通衢”之称。京沪

浅析交通状况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浅析城市交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王巧灵 (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成都 610041) 摘要:一个城市的交通运输是这个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是这个城市中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证,也是这个城市经济活动得以正常运转的基础条件。人们很早就意识到城市交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了,因此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加紧对城市交通设施及路面的建设和修缮,以期对我国各大城市的经济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然而,目前我国在城市交通建设与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城市交通的发展滞后于城市经济的发展,甚至制约了一些城市的经济进一步发展。因此,政府还需进一步提高对城市交通建设与发展的重视程度,做好城市交通发展规划,并加大对城市交通方面的投资力度。 关键词:城市交通;城市经济;发展;影响 引言 在现代社会,城市交通对人类和整个社会的生存和成长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 城市经济的先行,是城市经济活动有序进行、推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前提。原浙江省计划经 济委员会经济研究所所长朱家良曾指出:“交通的变迁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 产业形态的变化决定了运输需求的变化,运输需求的变化又直接影响运输方式或运输方式 组合的选择。”在一座几百万,甚至拥有几千万人口的城市中,交通的便利程度、布局、 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的基础条件直接影响到居民的出行,工商业的运行,招商引资的战略。所以研究一座城市发展经济受阻的原因,从其交通方面出发是可行的,也可以进一步通过 对经济问题的分析来判断交通状况的经济学意义。 一、城市交通与城市经济 要想研究城市交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首先必须清楚我国城市交通与城市经济的 现状。而我国幅员辽阔,城市众多,且东西部各方面差异较大,难以形成统一。因此,本 文以四川省成都市作为分析对象,研究其城市交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为全国其他城 市做一个参考。 成都市,四川省省会,副省级城市。199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西南地区的科技、商贸、 金融中心和交通、通讯枢纽。2015年11月26日,经国务院批复,被定位为国家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2016年5月,经国务院同意,发改委和住建部联合印发《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指导文件,文件中将成 都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除此之外,成都还是中国五大战区之一的西部战区司令部驻地、 中西部地区世界500强企业数量最多(271家)、设立外国领事馆数量最多(15个)、开 通国际航线数量最多(85条)的城市。 1.1成都市的交通状况 首先介绍成都市的陆地交通,主要包括公路、铁路、地铁、公交四种方式。 在公路方面,截至2015年末,成都市公路总里程2297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751 公里。全年新改建公路2169公里。年末全市机动车拥有量428.6万辆,比2014年末增 长11.1%;其中私人拥有汽车330.9万辆,比上年末增长18.6%。 其次,在铁路方面,目前成都有成渝线、宝成线、成昆线、达成线、遂成线5条电气 化铁路干线在此交汇。成绵乐铁路客运专线以及成渝、成灌、沪汉蓉三条高速铁路通车运营。成兰铁路、西成高铁、成贵高铁、成蒲高铁、成昆铁路扩能改造等也均在建设之中。 另外,川藏铁路、成格铁路、西成铁路也已纳入了成都市铁路未来的规划中。 作者简介:王巧灵(1992—),汉族,女,四川成都人,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土地资源管理硕士生。

高校对校园周边经济的影响分析

高校对校园周边经济的影响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而兴起和不断壮大的高校经济。本文着重研究高校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对高校发展所产生的作用,以及在整个社会经济链条中所占用的地位和起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校园周边经济 大学校园是学生学习文化的圣地,如今,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深入,它也成了经济发展的一片沃土,大学校园周边经济的发展逐渐形成规模。 一、高校经济 所谓高校经济,就是围绕高校师生的各种特殊需求,而展开的各种消费,所产生的区域经济效应。随着扩招工作的推动,在校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同时他们的总消费量也越来越大,而且消费类型也在不断的扩大。学校不断的扩大校区,扩增专业,就要进行各类设施建设,这可以提供大量的岗位,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高校外围经济 外围经济只是高校经济最表面的一部分,只要高校发挥其自身优点,与企业相结合,获得的经济效果将会更优,从而带动周边外围经济的发展,甚至在整个城市当中产生辐射效应,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就高校来说,有历史、文化及科技做积淀,除了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使其发挥更好优势之外,更应注重科研的经济转化,把应用研究与市场结合起来,认准高校自身在云南经济中扮演的角色,以一种全新的理念、思维,不断创新、发展。 三、如何发展高校经济 政府在城市规划中应考虑到高校氛围的建设,让高校成片区集中,聚集一定的人气,形成一定文化氛围,并辐射整个城市经济,政府对此要有相应扶持政策。北京大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不仅有很好的社会效应和知名度,还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应,推动了it产业的发展,使得联想、清华紫光、方正等高水平的大公司纷纷选择在北大旁边建立,这是各大高校应该学习的。作为各大高校,应该提升层次,而不是停留在外围经济上,并通过经济带扩大,让高校经济与社会经济进一步融合。 1.高校周边经济的研究 相关数据显示:美国波士顿大学经济收入已占到城市经济的40%;德国海德堡学院经济收入已占到城市经济的65%;国内,北京海淀区依托北大、清华等大批高等院校发展的学院经济圈,已经成为都市经济发展的核心利润增长点。而在上海、武汉、西安等大中专院校非常集中的城市,高校经济圈正俨然成型,对地方经济发展作用不容小觑。 权威调查显示,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高校学生年人均消费7000元左右,人均月消费在600元左右,30%用于外出就餐、购物、休闲娱乐等方面的支出;由此带动的高校周边物业租金一直都呈稳定上升态势;与此同时,在一些城市,高校周边的房地产开发也是如火如荼。以成都为例,产权学生公寓正成为校园经济的最热点。再者,由于毗邻大学校园,周边的商业模式也以餐饮、娱乐、休闲、零售等经营业态为主。再加上大学本身所具有的深厚人文底蕴,稍微点缀的商业氛围,就能辐射周边社区,带动人们消费。有资料显示:一些城市已在谋求更大动作,将高科技产业区与高校园区整合规划,以高校教育产业为龙头,多方位发展教育培训、休闲旅游、会展经济等多种产业,以此拉动区域经济繁荣。 2.新校区对周围经济的带动 很多高校开始新校区的建设,一般情况下新校址处于郊区位置,高校入住之前,郊区一般是以农业为主,而且人数也并不多,他们也没有过多的机会去涉猎其它的行业。随着高校的入驻,带动当地一系列产业的发展,自然就会改变当地的就业形式。更多的农民可以放弃传统的农业生产转而从事餐饮、销售等服务行业。周边发展起来的超市、店铺、网吧等都需

民用航空机场对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航空运输是全球最重要的产业之一。而航空业的发展及其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的提高,也是现代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正是航空运输业,为我们提供了世界范围的运输网络,使全球范围的商务和旅行成为可能。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中,航空运输业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自从1949年第一架喷气式客机开航以来,全球商业航空运输量已经增长了70倍。这种增长是任何一种其它的运输方式都无法相比的,同时也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航空服务需求促进了航空运输对全球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带来了世界范围内数百万的航空乘客量和数十亿美元的商业销售额。 多年来,世界航空业的需求稳步增长。乘客数量在过去的10年内增长了45%,比20世纪80年代中期翻了两番。货运交通的增长更快,吨公里数在过去10年内增长了80%,比80年代中期提高了3倍。这种快速增长的驱动因素很多。首先,随着GDP的增长,可支配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商业与休闲出游的机会增多。其次,航空业效益的提高和逐渐增加的竞争,使全球航空费用比20世纪70年代中期降低了40%(可比价)。第三,全球化推动了空间相互作用和国际贸易,增加了长途旅行和在国外政策和社会环境优越的地区进行商务活动的频率。最后,70年代源自美国,并在80年代逐步被欧盟及其它地区所采纳的放松管制政策,使得航空业得以迅速扩张、重组以及实现航线网络结构最优化,这极大提高了航空业的承运规模,并降低了航空飞行的费用,因而促进了乘客数量的持续增长。根据航空运输组织(ATAG)[1]的研究,2004年航空系统输送近20亿的定期航班乘客,3800×10t的货物,以及40%(按照货物价值)的区域间货物出口量,和大约40%的国际旅行。航空运输业在世界范围内带来了总计2900万个就业,和大约29600亿美元的全球经济影响,相当于全世界GDP 的8%。 很久以来,人们都认为运输对经济发展有强大的积极影响,运输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可以是间接的也可以是直接的。例如,便捷的交通网络可以降低运输成本,扩大服务市场,还可以在广阔的活动范围内形成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集聚经济式的节约。更间接的实例还包括交通设施建设所诱发的其它行业的就业机会,以及建设中的自然资源投入和劳动需求所引发的乘数效应。 航空服务水平和航空网络的组织对于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与日俱增。Bell和Feitelson指出,在每一个城市体系中,高效的交通网络都有两个最基本的效果——使商品和服务的流通更加便捷;使劳动者的流动更及时,更有效。这对于需要频繁交流和直接接触的现代生产和生活来说至关重要。尽管近代技术革命减少了某些领域直面接触的需要,许多经济部门之间依然严重的依赖于他们和同行、供应商、顾客等的直接接触。Nooteboom认为便捷的交通可以最大限度地缩短空间、认知和文化距离,从而成为知识交换的关键。对于管理和辅助人员(administrative and auxiliaryemployees)来说,由于涉及到各个层次的沟通,合作研究以及开发领域的工作,尤其需要面对面的频繁交流,因而高效的交通网络就愈加重要,相应的,这部分从业人员的乘机率大大高于其它产业。Button和Taylor的研究指出,从事信息业,生物科技,电子业以及管理的新经济部门,员工的乘机率是传统产业雇员的1.6倍。 在现代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和运作模式的诸多决定因素中,“接近空港”而带来的可达性越来越关键。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更好地理解航空运输系统的性质,以及航空运输和机场在城市集聚区的作用。这篇文章集中探讨航空机场的经济作用。笔者将通过分析主要机场,特别是大型枢纽机场的优势,以及这种机场所在城市和地区所获得经济利益,着重探讨机场相关活动和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1 航空枢纽对城市和区域经济的影响 如今,航空枢纽已经基本拥有现代城市所拥有的一切功能和物质性基础设施,和地方社区一起承担许多职责,包括不可或缺的公共服务的职能。一个机场可能有上百个承租人,从事一系列的航空事业或商业活动,为机场和地方创造可观的收入。机场年度预算可能达到上千万、上亿美元,投资计划可能达到数百万、数十亿,或者更多。即使是一个中型的商业机场,候机楼群、通用航空设施和机场辅助支撑设施(如用于飞机维护保养的建筑与器械,跑道、停机坪,滑道等航行区域)也价值数亿美元。现代机场是一笔“大生意”,极大影响着现代人类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生活。 因此,航空服务的方式对人口的地理分布,产业的发展和布局,都有重要影响。航空放松管制20年来,美国国内主要的航空公司都发展了轴辐式(hub-and-spoke)的航空网络。这为美国公众减少了航空费用,并提供了更多可选择的旅行线路。这种轴辐式的结构,使得不同城市航空服务的质量和数量差别很大。 某个城市成为航空枢纽,不仅给乘客带来多种利益,也对本地的整个经济状况产生重大的影响。居住在枢纽城市的居民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原因文献综述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原因 文献综述 :杜春勇 学号: 班级:国贸1304

摘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领域,对于形成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学者们也各有解释,如资本流动、发展战略等。但这些研究中还存在一些不足,突出地表现在对欠发达地区的研究和形成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动力机制的研究上。针对上述问题,文章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提出了 4 个方面的展望:扩大研究围、细化研究对象、提炼动力机制、创新研究方法。 一、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研究 关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形成的原因,国众多学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从总体上看,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假说: (1)人口迁移与人力资本假说 人口迁移与人力资本假说认为,经济利益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动机,对于迁出地而言,不仅减少了可分享地方国生产总值的人口,还获得了迁移者在迁出地工作而转移到迁出地的部分收入,从而使迁出地人均经济水平得到提高;而对于迁入地,由于迁入人口分享了当地经济增长的成果,必然使迁入地人均经济水平有所降低。该假说还认为,由生产中的专业化知识积累而形成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会产生溢出效应,研究发展部门的人力资本开发应对经济增长产生促进作用,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从人口迁移角度分析,王桂新、黄颖钰(2005)考察了 1995-2000 年间中国省际人口迁移与东部地带经济发展的关系,发现省际迁移人口(外来劳动力)已成为推动东部地带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重要因素。正是大量外来劳动力的迁入,弥补了东部地带本地劳动力供给的不足,推动东部地带的 GDP 增长了 10%以上,对东部地带 GDP 增长的贡献度几乎达 15%。杜小敏、建宝(2010)利用面板数据的变系数模型实证考察了人口迁移和流动对我国各地区(省域)经济的影响,结果发现:对东部人口迁入和流入大省来说,人口迁入对经济的影响大于短期流入人口;对于中部的绝大部分地区以及西部的一些人口输出大省,伴随人口迁出而引起的人力资本流失对当地经济的负面影响开始凸显。 金相郁、段浩(2007)在卢卡斯模型的基础上从人力资本角度分析,利用 1997-2004 年全国各省市区的面板数据进行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高等人力资本能对区域经济发展作出很好的解释。孔宪香(2007)认为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区域比较优势的发挥、区域中心城市及城市群的形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实现等方面。高素英、曙明、王雅洁(2010)根据省 1978-2006 年的样本,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了

高校对区域经济增长综合贡献的量化研究

高校对区域经济增长综合贡献的量化研究 我国高等教育近些年迅速发展,担负着为区域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和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等重要任务。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探讨过去十几年(扩招后)高校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状况,为未来高校如何适应并促进区域经济新常态发展提供对策建议,是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课题。人力资本理论、系统论、协同论以及区域竞争力理论和非均衡发展理论为该课题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和逻辑思路。在相关理论分析基础上,论文从高等教育主体功能出发,立足人才培养、科研生产、文化建设三个方面来论证高校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阐明贡献内涵及其政策寓意。依据搜集到的相关资料,对高校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进行定性分析和描述性分析,并进一步借助计量模型对我国各省域高校对经济增长贡献开展定量研究。最后,将各省域高校对经济增长三个方面贡献进行融合得到综合贡献,并以此为基础从聚类等级、协调性、空间依赖关系角度分析了我国高校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协调状况。研究结果表明:1)高校对经济增长贡献总体不足,但潜力巨大。2000年到2013年省域高校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分别为:通过人才培养,高校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17.83%(教育总体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28.96%),贡献水平还不是很高;通过科研生产,高校科技进步率占总科技进步率份额为60.34%,高校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9.01%(非高校科技进步率份额为33.93%,非高校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86%)。高校在科技进步中占据主导地位,科研产出成果较为丰富,但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与市场化不理想;通过文化建设,高校对

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影响力系数在0.05~1.3之间。高校文化建设对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直接正向促进作用较大,并间接对第三产业发展以及经济增长产生较大促进作用。2)从省域内部的高校贡献协调状况来看,三大主体功能贡献水平以及综合贡献水平不协调状况较为明显。总体上,各省域内部高校人才培养和文化建设贡献水平相对较为协调,科 研生产贡献水平与这二者不尽协调。结合聚类分析结果可知,大部分省域高校通过人才培养和文化建设途径对区域经济增长做出的贡献,都处于中、低等水平,两水平类型省域数量相当;高校科研生产贡献,处于高中低三种水平类型的省域数量基本相同;全国一半以上省域高校综合贡献处于较低水平。具体有:北京和上海(高校,下同)各项贡献水平都很协调,属于高水平类型;江苏、浙江、天津、吉林、辽宁、黑龙江、湖北等省域高校各项贡献水平相对较为协调,属于高、中等水平类型;其它省域高校各项贡献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弱失调,个别省 域(如广东)高校各项贡献水平处于或高或低的水平类型,差距较大, 极不协调。3)从高校贡献的区际协调状况来看,各省域之间高校科研生产贡献水平最不协调,文化次之,人才培养相对最小。各省域之间高校综合贡献水平明显不均衡,呈东中西区域梯度递减,与经济增长水 平的区域梯度递减趋势一致,这种不均衡在近十几年内无明显改变。中部省域高校综合贡献水平和发展势头不强劲,西部部分省域高校表现突出,如四川、新疆高校进入中等贡献水平。空间关系研究结果显示,高高低低(聚集,下同)型省域类型略多,尤其是低低型省域有7个,高校发展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极化效应影响仍明显存在,并未收敛,

论流动人口对城市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景观生态概论结课论文 姓 名: 张皓宸 曾 又 名: 张浩 学 院: 建筑学院 班 级: 建筑12-2班 指导教师: 王爱霞 2016年1月5日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古往今来,中华民族在经历各个不同的阶段变动后,分散在祖国大地上的每片角落里。有的是受到了古代帝王的贬谪,全家族开始南迁生活,而有的是为了完成帝王的政治抱负,管理少数民族,全家要搬迁到西域生活,更有的是因为自然条件的原因,本地已经没有足够的资源来满足家族的生活必须品,可能要举家搬迁。像走西口,闯关东,去找寻一块适宜的土地开垦,诸上种种原因,导致了人口大规模流动,有的人可能因此找到了一条谋生之道,也有的人会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一无是处,无论是那种情况,我们都不可否认,流动人口对当地经济、文化所带来的重大影响,下面,我就举例论证一下。 1.论文成公主对西域经济文化的影响 我国古代,不同民族间的通婚,往往有着比较复杂的背景和原因。从汉民族的角度来讲,和亲或是为了维护和巩固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或是为了剥削和控制少数民族政权,亦或是为了借兵以结军事联盟等;对于少数民族来说,和亲可能是为了恃大国以图存,或者是为了结成军事联盟,亦或者为了消除兵威等。而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联姻是唐蕃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对促进双方友好关系的建立,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文成公主在沿唐蕃古道入藏的途中,教藏民种植粮食作物和纺织技术。还有后人为怀念她修建的文成公主庙,更是寄托了汉藏人民对文成公主的尊敬和怀念。据不完全统计,自唐太宗贞观八年到唐武宗会昌六年的两百多年间,唐蕃间的人员往来就接近200 余次,平均

一年左右就有一次使臣往来,而每次派遣使者的人数,也由数人、数十人至数百人,甚至上千余人之多。在交通尚不便利的古代,如此频繁的往来,可想而知唐蕃关系的密切。使者往来的任务有和亲、朝贺、贡物、报丧、告祭、会盟、封赠等,唐蕃间这种礼节性的往来,也使得双方经济文化得到了交流和发展。文成公主从贞观十五年入藏到永隆元年去世,在吐蕃生活的这三十年间,为汉藏的长久友好关系以及藏族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随着文成公主的入藏,饮茶之风也传入了吐蕃,到中唐时,中原的各类茶叶,在吐蕃已是种类齐聚。由于吐蕃茶叶的种类之多,可见唐蕃间贸易往来的流行。在藏北草原,至今流传着文成公主将茶饼带入吐蕃,并教藏人碾茶煮茶的动人故事。在山南地区也流传着公主带来龙纹杯的故事,其中说道:“龙纹茶杯啊,是公主带来西藏,看见杯子啊,就想起公主慈祥的模样……”另外,吐蕃人原是“毡帐而居”、身着裘衣,自文成公主入藏后,不少蕃人“释毡裘,裘纨绮,渐慕华风”开始接受中原汉文化的影响。陈陶在《陇西行》中这样写道:“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正是体现了唐蕃和亲后,公主入藏对吐蕃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赞颂和真实写照。 文成公主入藏,又带去了“医方百种,诊断法五种,医疗器械六种,医学论著四种”,技工及医师若干名。这批医学典籍到达逻些后,松赞干布便命人译成了藏文,总称为《医学大成》。当时,吐蕃王朝建立仅十二年,尚无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完备的医学理论体系,汉文化和中医学的传入,对藏民族的文明发展无疑是一种极大的推动力。另

《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历史人教九上)

《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教学设计 本课时编写:合肥市第三十八中学吴燕妮老师教学分析 西欧城市兴起以后促进了欧洲手工业的发展。产生了市民阶级,与世俗文化,形成了早期资产阶级.增加了欧洲的财富积累,改善了欧洲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了科学技术进步和近代科学的兴起,以及文学艺术的繁荣。同时大学活跃了当时的思想文化活动,大学培养了人才,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繁荣,在一定意义上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作了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识记西欧城市复兴的时间、区域,城市争取斗争的常用方式;了解市民阶级的形成过程;了解大学的兴起、大学自治及其开设的主要课程等。 【过程与方法】 在城市的兴起和发展的层层分析中,学习掌握从图片与史料中汲取有效历史信息;树立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史学思想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中世纪市民追求人生自由、争取城市自治的勇气,感悟“走出中世纪”来自于“人”本身的推动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西欧中世纪城市的兴起。 【教学难点】 西欧城市的兴起对欧洲文明发展的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大多数人认为中世纪的西方文化相比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来说是一种倒退,中世纪意味着落后、腐朽、禁锢和迷信。实际上,历史总是在不断进步的,刚刚诞生的城市成为中世纪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那么,为什么城市会在这一时期出现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自由和自治的城市 1.材料和图片展示:乔治出生于中世纪意大利乡村的一个农奴家庭,从小跟着邻居学了一手剪裁的好手艺。今年20岁的他打算与自己中意的姑娘安妮结婚,却遭到庄园主詹姆斯的反对,他再也忍受不了他父辈那样的悲惨生活,他想改变。 2.教师提问:乔治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试着描述一下乔治父辈的悲惨生活。 提示:封建庄园(乡村);关键词:缴纳租税、承担杂役、无人身自由、生活极端贫困。

大学城对周边经济的影响

一个国家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而且也包括社会的和谐发展。为了科学地评价大学城对区域经济的贡献,我们拟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资源利用以及到社会制度的发展来全方面评价大学城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大学城项目从短期来看,是一个大的投资项目,必然引起经济总量的增长。这包括由园区直接投资引起的增长,也包括此项目所带来的后续或者其他周边产业的发展,例如大学城的建设必然会拉动交通,建筑,电力等行业的发展。所以,我们认为有必要设立一个经济总量的指标,这个指标主要由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来反映。大学城的发展可以改善区域内的经济结构水平,比如美国的硅谷,我国的中关村等等。因此我们设立经济结构指标来反应大学城在这方面的所发挥的作用。经济整体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指标,故设置经济水平指标,它主要由社会商品零售,工业劳动生产率来反映。综上所述,经济发展目标由经济总量指标,经济结构指标,经济水平指标以及经济效益指标构成。 大学城作为公共教育的产物,除了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影响到社会的发展。社会发展目标主要包括人口发展指标,基础设施指标,生活质量指标以及科技教育指标。人口的增长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比如大庆油田当年一年荒芜,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繁华的城市了。项目的发展必然会推动基础建设的完善。但是位于不同的地理位置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尽相同,比如在城市里修路和修路连结到郊区肯定不一样的。基于这种情况,我们设置了基础结构完善指标。生活质量指标主要是指项目给区域内人民所带来的实际收益,主要是指可支配收入,平均工资等方面。科技教育指标主要是指受教育程度的增加和技术贡献进步率。技术贡献进步率主要指的是由技术进步所增加的收益. 此处我们着重从经济方面来阐述大学城对周边环境产生的影响.经济学家用来解释市场上的价格决定的模型称为供给和需求模型.,这个模型描述了各种市场.,它将供给和需求联系了起来,描述消费者和厂商如何在市场上相互影响. 他们学家喜欢将供给和需求模型比喻为一把剪刀,一边事供给,另一边是需求.任何单独的一边都是不完整的而且基本上没有任何用处,但是当两边刀片被连接起来构成一把剪刀时,它

浅析交通状况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浅析交通状况对城市经 济发展的影响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浅析城市交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王巧灵 (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成都 610041) 摘要:一个城市的交通运输是这个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是这个城市中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证,也是这个城市经济活动得以正常运转的基础条件。人们很早就意识到城市交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了,因此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加紧对城市交通设施及路面的建设和修缮,以期对我国各大城市的经济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然而,目前我国在城市交通建设与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城市交通的发展滞后于城市经济的发展,甚至制约了一些城市的经济进一步发展。因此,政府还需进一步提高对城市交通建设与发展的重视程度,做好城市交通发展规划,并加大对城市交通方面的投资力度。 关键词:城市交通;城市经济;发展;影响 引言 在现代社会,城市交通对人类和整个社会的生存和成长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城市经济的先行,是城市经济活动有序进行、推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前提。原浙江省计划经济委员会经济研究所所长朱家良曾指出:“交通的变迁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产业形态的变化决定了运输需求的变化,运输需求的变化又直接影响运输方式或运输方式组合的选择。”在一座几百万,甚至拥有几千万人口的城市中,交通的便利程度、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的基础条件直接影响到居民的出行,工商业的运行,招商引资的战略。所以研究一座城市发展经济受阻的原因,从其交通方面出发是可行的,也可以进一步通过对经济问题的分析来判断交通状况的经济学意义。 一、城市交通与城市经济 要想研究城市交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首先必须清楚我国城市交通与城市经济的现状。而我国幅员辽阔,城市众多,且东西部各方面差异较大,难以形成统一。因此,本文以四川省成都市作为分析对象,研究其城市交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为全国其他城市做一个参考。 成都市,四川省省会,副省级城市。1993年被确定为的、、中心和、。2015年11月26日,经国务院批复,被定位为国家重要的基地、中心和,重要的。2016年5月,经国务院同意,发改委和住建部联合印发《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指导文件,文件中将成都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除此之外,成都还是中国之一 作者简介:王巧灵(1992—),汉族,女,四川成都人,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土地资源管理硕士生。

九年级历史上册(部编人教版)-9. 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教案有反思

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西欧中世纪城市的兴起 教学难点:西欧城市的兴起对欧洲文明发展的作用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古西欧城市……街道大部分是弯弯曲曲的,又很狭窄。路一般是石子路或干脆是烂泥路。街道的两边都是木头房屋,住房有的是三层,有的是四层,也有的是五层楼。房子一般很暗,夜间点蜡烛。房子既是商店,又是住房,工匠、店主和他们的家族,都住在这些房子里。 清明上河图局部 如果只从同时期的城市规模、人口数量比较的话,显然两宋时期城市的发展水平远远超过西欧城市,但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情况看,问题就不是那么简单。此后一直到清朝,中国社会沿着既定轨道没有发生质的变化,但西欧城市的发展却孕育出了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因素,这究竟是为了什么?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自由和自治的城市 1.材料展示: 乔治出生于中世纪意大利乡村的一个农奴家庭,从小跟着邻居学了一手剪裁的好手艺。今年20岁的他打算与自己中意的姑娘安妮结婚,却遭到庄园主詹姆斯的反对,他再也忍受不了他父辈那样的悲惨生活,他想改变。 2.教师提问:乔治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试着描述一下乔治父辈的生活。 提示:封建庄园(乡村)。关键词:缴纳租税、承担杂役、无人身自由、生活极端贫困。 3.教师提问:请你给乔治出出主意,他可以怎么做呢? 提示:逃往城市。 过渡:“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这是中世纪时形容城市的一句谚语。这是怎么回事?城市难道有不受封建领主控制的特权吗?生活在城市的都是些什么人?他们从事什么工作?又是怎样工作的? 4.教师提问:西欧城市复兴的原因有哪些?

城市经济发展——城市化与第三产业的发展答案

1.( )是一个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的标志。(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现代化 o B.城市化 o C.信息化 o D.市场化 2.除了注册登记外,在第三产业中特殊行政许可特别普遍,这体现出第三产业发展的()问题。(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发展层次不高 o B.市场化程度低 o C.发展水平偏低 o D.管制过度 ' 3.在中国,医疗事业大部分属于()性质的第三产业。(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公益 o B.商业 o C.混合 o D.协会 4.城市发展的阶段,经历了( )的发展历程。(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古代城市—现代化城市—近代城市 o B.传统城市—现代化城市—近代城市 o C.古代城市—近代城市—现代化城市

o D.传统城市—近代城市—现代化城市 ] 5.商业、金融业、旅游、文化产业等,哪些是重点,优先发展哪一种,需要从()的关系角度进行考虑。。(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目标与阶段 o B.垄断与竞争 o C.公益与商业 o D.政府与市场 6.城市第三产业发展战略中,区位和交通、发达和不发达、文化差异等属于()。(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战略目标 o B.战略条件 o C.战略思路 o D.战略措施 : 7.文化产业,是以()为核心,通过技术的介入和产业化的方式制造、营销不同形态的文化产品的行业。(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文化艺术 o B.文化保护 o C.文化创意 o D.文化创收

8.( )是指直接或间接为生产过程提供中间服务的服务性产业,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商务组织和管理机构。(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文化创意产业 o B.消费性服务业 o C.生产性服务业 o D.生活性服务业 — 9.中国四个直辖城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高到低依次是( )。(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北京—上海—重庆—天津 o B.上海—北京—天津—重庆 o C.北京—上海—天津—重庆 o D.上海—北京—重庆—天津 10.中国第三产业发展中存在垄断现象,其中石油销售属于( )。(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行业垄断 o B.经济垄断 o C.政府垄断 o D.自然垄断 * 11.下列各产业属于城市第三产业的有()。(多选题4分)得分:0分 o A.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

县域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9e15324619.html, 县域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任凤娟 来源:《中国经贸》2016年第15期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力量,“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经济对社会安定稳固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决策权力的逐步下放,县域经济规模扩张,综合实力壮大,发展步伐加快,在促进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城乡协调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愈加明显。 合肥市地处华东腹地,安徽省会,全省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近年来经济社会保持健康较快发展,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迈出坚实步伐。“十二五”期间,经2011年的行政区划变动,县域经济单位由三县调整为四县一市,即长丰县、肥东县、肥西县、庐江县和巢湖市,县域经济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一、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1.县域总量不断扩张。2015年,合肥市县域生产总值(GDP)1863.4亿元,比2010年净增加955.6亿元,现价增长1.95倍。 2.县域产业结构升级。2015年县域三次产业结构为1 3.2:61.5:25.3,与2010年比,一产比重下降3.8个百分点,二产、三产分别提高2.1和1.8个百分点。 3.县域工业地位凸显。截止2015年末,县域规上工业企业1543家,比2010年末增加近500家,县域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37.3%,比2010年提高2.5个百分点。 4.县域财政较快增长。2015年县域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分别为192.05亿元、12 5.18亿元,分别为2010年的2.6倍和2.9倍,“十二五”年均增长分别达20.6%和23.3%。 5.县域人民生活改善。2015年,肥东、肥西两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超过全市平均429元和746元,2010年五县市收入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6.县域发展好于全省。2015年,县域GDP增长10.2%,高于全省县域平均增速1.3个百分点;财政收入、规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高于全省县域平均增速1.9个、1.1个和0.5个百分点,五县市居民收入增速均超过全省9.3%的水平。 二、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县强,才能市强。合肥市始终把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作为重中之重,且取得长足的发展,其中肥西、肥东等县在全省排名靠前,肥西县位列《2016中国县域综合竞争力百强排行榜》第78位,但县域整体份额偏低,2015年末县域户籍人口464.49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5.2%,

高校周边商业活动的区位分析研究项目的学习心得

学习心得 一、本周学习文章的资料 1、名称:长沙市商业网点布局研究 作者:王祥利(湖南大学研究生) 来源:中国知网 2、名称:传统商业中心无障碍规划设计体系研究方法 作者:周晓媛(长安大学研究生) 来源:中国知网 3、名称:中国城市商业网点布局研究 作者:邓世文(中山大学教授) 来源:中国知网 二、学习心得 分类指标的选择:在我们研究的课题:高校周边商业活动的区位分析研究中,以高校为中心的商业活动的等级、规模、职能都是我们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我们调查所得的数据,我们将分析出高校周围商业活动等级类型与分布的规律,而在这个调查中分类指标的选择是一个重点,中山大学教授邓世文在中国城市商业网点布局研究的文章中提出使用较多的指标有:①商店种类;②商店数目;③低级职能的商店数目占商业中心内商店总数的百分比;④高级职能的商店数目占商业中心内商店总数的百分比;⑤单位营业面积和总营业面积;⑥商业企业的

占地面积和用地面积;⑦总营业额;⑧商业中心职能数;⑨职能单位数;10、高级职能单位数占商业中心职能单位总数的百分比;11、低级职能单位数占商业中心职能单位总数的百分比;12、商品序度;13、区位条件;14、商业中心在全市商业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的选择好的分类指标,不仅有利于我们研究的进行,而且还能提高研究结果的准确度。 分析人口对商业布局的影响:影响商业布局的因素有多种,但最主要的是人口因素。人口的聚集是商业中心出现的前提,而人口的多少是商业活动范围大小的主导者:在人口因素中:人口规模、人口组成结构对商业活动的布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它们决定着消费人群的结构与组成,而消费人群的种种情况又对商业布局有重大的影响。假设在短时期内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工资收入水平保持不变,则可以得到个人的消费能力也在短期内保持不变,那么一个地区或城市内的人口消费总量就与该地区内人口规模成正比例的关系,即人口数量越多,消费者的消费总量也应该相应的越大;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区域,人口结构的差别相当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的提高,人口文化程度结构、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以及收入差异等会对商业活动产生重大的影响,进而影响商业分布。在我们的研究课题中,以高校为中心,所以在这个的消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