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全技术交底表智能交通

安全技术交底表智能交通

安全技术交底表智能交通
安全技术交底表智能交通

安全、技术、质量交底文件

架子工施工安全技术交底[详细]

1.12 架子工施工安全技术交底 1. 架子工施工安全要求 (1) 登高作业人员(架子工)必须经过安全技术培训并通过考核,持证上岗.架子工学徒工必须办理学习证,在技工带领、指导下操作,高处作业人员,不得患有高血压、心脏病、贫血、癫痫病、恐高症、眩晕等禁忌症.非架子工不得单独进行作业. (2) 班组接受任务后,必须组织全体人员认真领会脚手架专项施工组织设计和技术措施交底,研讨搭设方法,明确分工,由一名技术好、有经验的人员负责搭设技术指导和监护. (3) 严禁赤脚、穿拖鞋、穿硬底鞋作业.严禁在架子上打闹、休息,严禁酒后作业.正确使用安全防护用品,必须系安全带,着装灵便,穿防滑鞋.作业时精力集中,团结合作,互相呼应,统一指挥,不得走“过档”和跳跃架子. (4) 脚手架搭设前应清除障碍物、平整场地、夯实基土、做好排水,应符合脚手架专项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交底的要求,基础验收合格后,放线定位.支搭脚手架作业前应对杆、扣件及其配件进行检查,包括杆件及其配件是否存在焊口开裂、严重锈蚀、扭曲变形情况,配件是否齐全,符合要求后方可使用. (5) 作业中严格执行施工方案和技术交底,分工明确,听从指挥,协调配合;脚手架要结合进度搭设,搭设未完的脚手架,在离开作业岗位时,不得留有未固定的构件和不安全隐患,确保架子稳定. (6) 作业场地应平整、坚实,无杂物.夜间作业时,作业场所必须有足够的照明.

(7) 架子组装、拆除作业必须3人以上配合操作,必须按照程序支搭、组装和拆除脚手架.严禁擅自拆卸任何固定扣件、杆件及连墙件. (8) 应经常检查脚手架底部及近旁有无开挖沟槽等作业,如有影响脚手架 基础稳定的情况,应及时向施工负责人汇报.当脚手架下有车辆、行人通行时,必须设安全防护设施.在河道中的施工支架,应充分考虑洪水和漂浮物的影响. (9) 在带电设备附近搭、拆脚手架时,宜停电作业.在外电架空线路附近作业时,脚手架外侧边线与外电架空线路的边线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附表1-8中的数值.未经供电部门批准,严禁在高压线下作业.上、下脚手架的马道严禁搭设在有外电线路的一侧. (10) 风力六级(含)以上、高温、大雨、大雪、大雾等恶劣天气,应停止露天高处作业.风、雨、雪后应对架子进行全面检查,发现倾斜、下沉、脱扣、崩扣等现象必须进行处理,经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 (11) 架子结构应符合下列要求: 1) 非标准、新型和特殊承重架子,必须经过设计、试验、验收合格,并经工程总工程师批准后方可支搭、使用. 2) 严禁利用结构架、装修架、防护架吊运重物.不得将模板支架、缆风绳、泵送砼和砂浆的输送管等固定在脚手架上. 3) 严禁使用立杆沉陷或悬空、连接松动、歪斜、杆件变形、有探头板、马道无防滑条及存在其他不安全因素的架子. 4) 起重吊装作业时,严禁碰撞或扯动脚手架;脚手架必须与稳定结构牢固 拉结,拉结点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得大于6米,垂直距离不得大于4米.

物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展望

物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管理中的应用展望 一、物联网技术概述(是什么) 1、物联网基本概念 物联网的英文名称叫“The Internet of things”,简单地说,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严格而言,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等多个领域。国际电信联盟2005年一份报告曾描绘“物联网”时代的图景:当司机出现操作失误时汽车会自动报警;公文包会提醒主人忘带了什么东西;衣服会“告诉”洗衣机对颜色和水温的要求等等。有一些专家认为,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美国咨询研究机构Forrester预测,到2020年,全球物物互联的业务与现有的人人互联业务之比将达到30∶1,因此,“物联网”被称为是下一个万亿级的通信业务。根据

预测,到2035年前后,我国的传感网终端将达到数千亿个;到2050年,传感器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2、物联网产生背景 信息化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主流标志之一,然而,多年来,信息化的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始终难以打破,移动信息化是为之而努力的中间阶段,而物联网概念的提出以及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将最终打通信息化的最后关口。实际上,物联网概念起源于比尔盖茨1995年《未来之路》一书,在《未来之路》中,比尔盖茨已经提及物联网概念,只是当时受限于无线网络、硬件及传感设备的发展,并未引起重视。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国际电信联盟于2005年正式提出物联网概念,而今年奥巴马就职演讲后对IBM提出的“智慧地球”积极响应后,物联网再次引起广泛关注。而我国官方近期对传感网(物联网的另一称谓)的多次提议表明我国物联网的发展也正式提上议事日程,同时也表明我国物联网的发展将加快。目前,我国传感网标准体系已形成初步框架,向国际标准化组织提交的多项标准提案被采纳。 作为物联网技术核心之一的近距离通信技术近些年来已经成为移动信息化的重要方向之一,包括红外、蓝牙、WIFI、RFID等近距离通信技术为不同行业实现信息化的最后一公里的通信解决了大问题。其中,RFID技术在诸多行

中国城市智能交通

中国城市智能交通 中国智能交通系统研究起步较晚,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在国家相关部委的组织下,我国交通运输领域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开始跟踪智能交通系统相关技术,经过20年左右的发展和积累,在智能交通技术研发、产业化、系统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纵观我国智能交通发展历程,大致可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2000 年之前,中国智能交通基本处于城际智能交通的科技攻关、国家智能交通体系框架和标准的研究等层面,城市道路智能交通系统示范或开工建设的项目不多,主要围绕北京、上海、大连、广州等地展开。 2000~2005年,城市道路交通信息采集、信号控制与诱导、视频监控等示范工程逐步实施,有力地推动了国内科研机构及企业在技术攻关、产品研发、市场化等方面的发展,由此阶段开始,中国智能交通发展进入实质性建设、应用实验阶段。 2005~2010年,智能交通进入高速发展期,交通高清视频检测、营运车辆联网联控等多种主流技术在国内得到应用。国家道路交通安全科技行动计划、国家“863”计划智能交通系统专题等国家级科研项目的设立和执行也都推动了产业发展。 2011年以后,随着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成熟,智能交通产业专业化分工日趋明确,专业性解决方案逐步成熟,增长服务运营成为新的发展目标。 中国城市智能交通系统产业化发展趋势 智能公交系统 “公交都市”的提出为全国公交事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2012 年以来,乌鲁木齐、银川、连云港、兰州、枣庄、宜昌、武汉等十余个城市正在建设和即将建设BRT工程,继深圳、郑州之后,有20多个城市将“公交都市” 作为激励“公交优先”发展的重要政策之一[4]。各地大力开展公交都市示范 工程,智能公交系统建设呈蓬勃发展之势,预计未来的5年内,智能公交系统每年的市场容量为50亿元以上。在这些项目的基础上,GPS运营调度、车载视频 监控、客流统计、电子站牌、公共交通领域的车载终端、通信系统、智能调度系统等科技手段将会得到全面应用,能够极大地提升公交优先的可实现度。目前,国内涉及智能公交领域的厂家至少超过300家,而随着公交车辆对社会交通分担比例的不断提高,公交智能化需求会愈发旺盛,在产品标准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行业运作模式进一步成熟的前提下,智能公交产业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交通大数据技术 大数据是继云计算、物联网之后IT产业的又一次颠覆性革命。智能交通作为计算机、控制、通信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集成应用的产物,其系统建设的核心是数据的采集、存储与计算。数据采集涉及人、车、路、环境等诸多对象,包括基于互联网的公众出行服务数据、基于行业运营企业生产监管数据、基于物联网、车联网的终端设备传感器采集数据、基于交通气象数据的城市交通规划与管理交通出行环境数据等,数据来源广泛、数据形式多样、数据量十分庞大,是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终端等新技术典型的应用环境,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从海量交通数据挖掘潜在有价值的信息,成为智能交通系统充分发挥作用的关键。 目前北京、上海、广东等地都在广泛地研究和应用大数据技术。北京市交通iFFF-r-F-FFF…一扌彳-F-FFF-i - F.-F- - - XFFF*FFXF* " ~ '

落地料台架子工安全技术交底

落地料台架子工安全技术交 底(总5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表5.2.6 班组安全技术交底表 班组名称架子工工种架子工 班组长安全监督人 施工内容落地料台搭拆 安全技术交底内容: 一、工程概况 根据高层的结构特点及现场实际情况,为了较好地解决各楼层周转材料的垂直运输问题,在结构施工至3层搭设一个落地式卸料平台。 落地式卸料平台采用Φ48×2.8钢管,钢管横向间距1200mm,纵向间距900mm,步距1500mm,拐角部位采用双钢管搭设,每层与楼板进行拉结,外侧搭设剪刀撑。卸料平台架体不能与外脚手架拉结,必须为独立体系。 二、施工准备 1)采用φ48×2.8钢管,其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中Q235-A级钢的规定。 2)扣件采用机械性能不低于KTH330-08的铸铁制造。铸件不得有裂纹、气孔,不宜有缩松、砂眼。毛刺、氧化脱皮等应立即清除干净。 3)脚手板采用竹脚手板。 三、安装工艺 1、流程:在牢固的地基弹线、立杆定位→摆放扫地杆→竖立杆并与扫地杆扣紧→装横向扫 地横杆并与立杆和扫地杆扣紧(固定立杆底端前,应吊线确保立杆垂直)→装设第一步纵、横向水平杆(与立杆扣接固定)→校正立杆垂直和水平使其符合要求,按40~60N·m力拧紧扣件螺栓→安装第二步纵、横水平杆→加设临时斜撑杆(加抛撑)→安第三、四步纵横杆→接立杆→加立剪刀撑→装设作业层间横杆→铺设脚手板、绑扎防护及挡脚板、挂立安全网。

2、控制要点: 1)地基土方分层回填夯实、整平、土的压实系数为0.9,承载力为fgk=135KPa;或采用浇C20砼300mm厚作硬化处理。本工程基础基本位于顶板上,满足要求。 2)立杆 立杆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a.每杆立杆底部应设置底座和垫板; b.卸料平台必须设置纵横向扫地杆。纵向扫地杆应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底座上皮不大于200mm处的立杆上,横向扫地杆亦应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紧靠纵向扫地杆下方的立杆上。 c.卸料平台底层步距不应大于1.5m 。 d.立杆接长必须采用对接扣件连接。 3)水平杆 水平杆宜设置在立杆内侧,不宜接长;纵向水平杆格栅间距为900mm;横向水平杆间距为900mm。横向水平杆通过双扣件与立杆连接。 4)剪刀撑 a.剪刀撑斜杆与地面的倾角为600。 b.剪刀撑斜杆应用旋转扣件固定在与之相交的横向水平杆的伸出端或立杆上,旋转扣件中心线至主节点的距离不宜大于150mm。 c.剪刀撑斜杆的搭接长度应大于1m,应等间距设置3个旋转扣件固定,端部扣件盖板边缘至搭接纵向水平杆端的距离不应小于100mm。5)作业层 作业层必须满铺脚手板。作业层的栏杆和挡脚板的搭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a.栏杆和挡脚板均应搭设在外立杆的内侧; b.上栏杆上皮高度为1.2m; c.挡脚板高度不应小于180mm; d.中栏杆应居中设置。 三、安装注意事项 1、开始搭设前,单位工程负责人应按有关规定向架设人员进行技术交底。

智能交通技术应用

什么是ITS? 智能交通系统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通讯技术、传感技术、控制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交通运输管理体系,而建立起的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的运输和管理系统。 ITS的社会经济效益? 提高交通运输系统的安全水平,减少阻塞; 增加交通运输的机动性; 降低交通运输对环境的影响; 提高交通运输的通行能力和机车车辆、飞机运输生产力和经济效益。 ITS的开发领域? 居民出行与货物运输需求只能诱导系统 交通流优化与运输组织智能化方案生成系统 综合交通枢纽协调、疏导信息服务 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ATMS) 为驾驶员提供轨道实时信息系统 车辆运营智能调度管理系统(VODS) 只能公共交通系统(IPTS) 货物运输智能型配载运输系统 先进的车辆控制和安全系统 ITS技术? 信息论与信息技术 通信技术 计算机管理技术与网络 GPS和GIS技术 美国国家ITS的物理体系结构的四个子系统:出行者子系统、中心子系统、车辆子系统、道路子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使用的四种通信方式:广域无线通信、有线通信、车辆与车辆间的通信、短程无线通信 中国ITS开发的重点? 根据中国国情制定ITS的近期发展战略,以城市为中心,以交通干线为纽带,逐步将ITS 联成网; ITS标准体系的研究和标准的制定; 道路交通综合管理,关键技术为交通事故管理技术、机动车信息管理技术、驾驶员档案信息管理技术及应用软件; 城市交通诱导系统,关键技术为车市快速环路及干道交通的诱导和监视、停车诱导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 高速公路联网收费和不停车收费,关键技术为自动车辆识别技术、专用短程通信技术和收费系统安全技术; 只能控制和管理,关键技术为智能算法、交通事故自动识别和系统集成技术; 交通信息服务与车载路径导航系统,关键技术为交通信息采集与处理技术、交通信息发布

架子工施工安全技术交底

架子工施工安全技术交底 (一)架子工要求 1.登高作业人员(架子工)必须经过并通过考核,持证上岗。架子工学徒工 必须办理学习证,在技工带领、指导下操作,高处作业人员;不得患有高血压、心脏病、贫血、癫痫病、恐高症、眩晕等禁忌证。非架子工不得单独进行作业。 2.脚手架搭设前应清除障碍物、平整场地、夯实基土、作好排水,应符合脚手架专项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交底的要求,基础验收合格后,放线定位。支搭脚手架作业前应对杆、扣件及其配件进行检查,包括杆件及其配件是否存在焊口开裂、严重锈蚀、扭曲变形情况,配件是否齐全,符合要求后方可使用。 3.作业中严格执行施工方案和技术交底,分工明确,听从指挥,协调配合。 4.严禁赤脚、穿拖鞋、穿硬底鞋作业。严禁在架子上打闹、、休息,严禁酒后作业。正确使用安全防护用品,必须系安全带,着装灵便,穿防滑鞋。作业时精力集中,团结合作,互相呼应,统一指挥,不得走过档和跳跃架子。 5.架子组装、拆除作业必须3 人以上配合操作,必须按照程序支搭、组装和拆除脚手架。 严禁擅自拆卸任何固定扣件、杆件及连墙件。 6.班组接受任务后,必须组织全体人员认真领会脚手架专项施工组织设计和技术措施交底,研讨设方法,明确分工,由一名技术好、有经验的人员负责搭设技术指导和监护。 7.脚手架要结合进度搭设,搭设未完的脚手架.,在离开作业岗位时,不得留有未固定的构件和不安全隐患,确保架子稳定。 8.作业场地应平整、坚实,无杂物。夜间作业时,作业场所必须有足够的照明。 9.风力六级以上(含六级)、高温、大雨、大雪、大雾等恶劣天气,应停止露天高处作业。风、雨、雪后应对架子进行全面检查,发现倾斜、下沉、脱扣、崩扣等现象必须进行处理,经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

智能交通技术运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pdf

智能交通技术运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名称:智能交通技术运用 专业代码:600201 适用年级:2019级 所属二级学院:车辆工程学院 修(制)订时间:2019-5

编制说明 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适于三年全日制高职专业,由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车辆工程学院与广州北斗星盛科技有限公司、湖南普照智能交通技术有限公司、湖南华龙智能交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株洲公交总公司等企业共同制订,经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审定、学院批准。 主要编制人: 车辆工程学院:尹万建教授 刘任庆教授 伍艮常教授 刘光明副教授 肖永忠副教授 肖炎根副教授 程泊静讲师 刘红业讲师 广州北斗星盛科技有限公司:秦方总经理/高级工程师 湖南普照智能交通有限公司:蔡华文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 审定: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黎修良副校长/教授 李治国院长/副教授 湖南华龙智能交通有限公司:杨一昕生产部部长/高级工程师 株洲公交总公司:陈铁军人力资源总监/高级工程师

目录 一、培养目标 (4) 二、职业范围 (4) 三、培养规格 (4) 四、毕业要求 (6) 五、课程结构 (7) 六、教学进程 (7) 七、课程简介 (9) (一)公共基础课程 (9) (二)专业基础课程 (10) (三)专业核心课程 (12) (四)公共拓展课程 (13) (五)专业方向拓展课程 (14) (六)社会实习与综合实践 (15) 八、教学实施建议 (16) (一)基本教学环节 (16) (二)教学内容补充与更新 (17) 九、教学评价建议 (17) (一)专业教学质量评价 (17) (二)对教师的评价 (17) (三)对学生的评价 (18) 十、实习实训环境 (18) (一)校内实践教学条件 (18) (二)校外实践教学条件 (19) 十一、师资配置 (19) (一)专业负责人 (19) (二)专任教师、兼职教师 (19) 十二、教学管理 (20)

高职智能交通技术运用专业群构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9e11257561.html, 高职智能交通技术运用专业群构建 作者:谭明田杰 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年第24期 [摘要]本文以智能交通技术运用专业群构建过程为例,论述了专业群的构建思路和依据,并以“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为原则进行了专业群课程体系改革,最后介绍了专业群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些具体措施,希望能对正在进行高职专业群建设的同行们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专业群;课程体系;导师制;弹性学制 [中图分类号]G712.3 [文献标识码]A 2015年4月,湖南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实施湖南省卓越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通知》 (湘教通〔2015〕167号),其中,卓越职业院校建设放在首位的建设内容就是根据区域或行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产业发展规划,深入分析区域和行业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制定院校专业建设规划,推动专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形成产教深度融合、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特色专业体系,即特色专业群建设,并以此带动师资队伍结构调整、教学资源整合优化和院校治理能力提升。 1 高职专业群的概念与内涵 早在2006年,国内就有人提出了专业群的概念。高职专业群的概念与内涵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一种是“相近论”,即认为专业群是指“由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一个集合”。另一种观点为“合力论”,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跨二级类专业,通过核心专业的带动和专业与专业之间的依赖、促进,形成合力,以提高整个专业群的教学水平、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为目的而组成的专业集合。从湖南省各个院校的专业群构建情况看,主要以第二种方式居多,笔者所在的院校采用了对接智慧交通,以符合“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四原则的智能交通技术运用、物联网应用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构建了智能交通技术专业群。 2 构建思路与依据 2.1 专业群构建思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及教育规律,以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各类人才辈出的局面”。该纲要同时提出了三条原则:一是要“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个性方面的差异和不同的特点,有效地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二是要“注重学思结合”,激发学生在学习方面的

智能交通的发展和应用

智能交通的发展与应用——引领时代前行之匙 学院: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 班级:1132201 姓名:董文瀚 学号:1113220103 时间:2011年12月10日

摘要 统。它的突出特点是以信息的收集、处理、发布、交换、分析、利用为主线,为交通参与者提供多样性的服务。交通安全、交通堵塞及环境污染是困扰当今国际交通领域的三大难题,尤其以交通安全问题最为严重。据专家研究,采用智能交通技术提高道路管理水平后,每年仅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就可减少30%以上,并能提高交通工具的使用效率50%以上。为此,世界各发达国家竞相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进行大规模的智能交通技术研究试验。 GNSS appears as one of the most flexible and cost efficient technologi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large ETC systems both for urban and roads networks. 智能交通技术(ITS),是指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控制技术、计算机处理技术等应用于交通运输行业从而形成的一种信息化、智能化、社会化的新型运输系统,它使交通基础设施能发挥最大效能。 SAFESPOT is an Integrated Project co-funded by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under the strategic objective "eSafety Cooperative Systems for Road Transport". Today's visions of future cooperative traffic systems are based on communication between vehicles as well as vehicle to infrastructure communication using multi-channel "Communication and Networking

大数据时代智能交通的数据技术

大数据时代智能交通的数据技术 大数据的来临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了大数据发展所带来的便利。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我国汽车保有量正经历着飞速发展,人民的日常出行也不满足私家车出行,公交车、BRT、出租以及地铁都为人们出行提供了多样的选择性。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通过数据采集和分析,对当下城市交通系统进行合理改善,能够解决现有城市普遍存在的城市化所带来的问题。 标签:大数据时代数据技术城市交通 引言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均拥有汽车的系数不断增高,汽车保有量急剧增加。在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中,汽车的剧增超过了原有的交通承载力,城市道路超负荷运行,导致城市交通问题日益严峻。利用大数据带来的分析解决方法对城市交通进行改善,是本文主要围绕进行阐述的内容。 一、大数据的发展现状 在大数据的应用发展中,我国的大数据观念和产业均起步较晚。但在对情景分析中,我国的大数据产业在通信、金融领域市场突破百亿元大关。在高增长率的发展下,未来三年将突破150亿元。在社会各界对大数据的关注和推动发展下,大数据应用已经应用于各行各业,包括交通、医疗、生物技术、零售业、农业生产及个人服务等行业领域,在其中也发展出大数据的有关新服务和新技术。 根据我国对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我国将着力打造大数据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在各行业和社会服务中广泛推广应用,推动大数据产业在我国快速发展,健全有关大数据产业的体系,推动地方政府进行对大数据产业的法律法规制定和政策引导,主动引入大数据产业的企业进行行业引导。对有资质进行大数据产业创新发展的公司进行政策扶持,提高和带动地区大数据产业的发展,使大数据行业达到较高水平。 二、大数据的应用特点 1.大数据的含义 大数据就是巨量数据集合的意思,由于全世界范围大数据发展都处于开始阶段,目前大数据的涵盖范围广泛,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在2011年,由全球著名的公司在研究后提出大数据的概念,意为信息时代海量数据集合。在短短的几年中,大数据已经广泛存在应用在各个行业中,并成为行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数据的应用中,人们能够在当中挖掘发现海量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掌握行业的发展重点。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作

大数据技术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分析 崔鲲

大数据技术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分析崔鲲 发表时间:2018-01-05T11:03:23.53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22期作者:崔鲲 [导读] 近年来,随着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及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连技术的应用。 广州航天海特系统工程有限公司广东省广州市 510663 摘要:智能交通技术是一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在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能够使交通管理更加安全、便利,同时为智能交通技术的进步提供科学的依据。应用智能交通技术使交通安全管理呈现出更多的可能性。因此必须要明确智能交通技术在交通安全管理的意义,以高速公路为例,对其具体应用进行研究。 关键词:大数据技术;智能交通;应用分析;技术发展 引言: 近年来,随着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及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连技术的应用,为交通系统向智能化转变提供了技术支持,不仅对交通系统注入了新的内涵,还形成了智能交通系统的全新模式,为交通运行管制、出行者数字化服务以及交通安全保障提供了新的方向,也开辟出了一个全新的市场。 1、智能交通发展的必要性 至2013年底,全国机动车数量突破2.5亿辆,其中,汽车达1.37亿辆,有31个城市的汽车数量超过100万辆。然而我国道路建设十分缓慢,截止2010年底,我国城市人均道路面积仅13.21m2,与国外城市人均道路面积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车辆的迅速增加和道路建设的不足导致交通堵塞严重。在上下班时间和假期时,大量的车辆驶入道路中,经常造成大面积道路堵塞。一些高流量路段一旦出现事故,就会引发长时间道路堵塞的问题。此外,城市交通还存在交通执法手段落后,交通控制管理和交通安全的现代化设施量较少,交通信息化、智能化管理系统缺乏等问题。日益严重的交通拥堵现象以及频发的交通事故等,已经成为束缚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桎梏,迫切需要更加智慧的交通理念出现。 首先,更加针对的预防安全事故发生。交通安全管理中,做好安全事故的预防工作是极为重要的内容,将智能交通技术应用到交通安全管理中,能够更加针对性的做好预防工作,提高交通安全管理的效果。智能交通技术能够及时对驾驶员视线范围内、外的潜在风险进行检测和发现,提示驾驶人员,为其驾驶行为提供一定的建议,有效避免风险事故的出现。利用智能交通技术能够将引起道路交通事故的危机提前扼杀,保证道路交通安全。其次,我国的交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交通安全管理中也开始使用新的交通技术,智能交通技术的运用是极为有利的。提高智能交通技术的重视程度,对道路交通事故进行有效的监测与预警,这一工作主要是通过传感器得以实现的,明确道路环境,提供路况信息,使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有科学的依据,及时发现潜在的危机。在高速公路中利用传感器采集数据时,一般使用气象检测器、环境监测器等设备,能够让管理中心及时获得道路周边的环境数据,构建网络,并通过数字形式传播,能够为驾驶人员提供更加安全的驾驶保障。 2、智能交通技术在交通管理中的应用 2.1道路交通数据采集 在道路交通数据采集过程中,一般使用传感器或者GPS、GPRS系统。传感器有很多种类型,高速公路中利用的采集数据的传感器一般是气象检测器、环境检测器、能见度检测器等,对高速公路中的天气情况进行检测,是否出现大雾、大风、冰雹等,明确道路能见度,检查道路的温度以及周边环境。能够及时明确道路情况的相关数据,做好相关数据信息的传输,关注道路交通是否畅通,保证驾驶人员能够安全驾驶。GPS和GPRS系统,汽车上的GPS系统能够确定车辆的具体行驶位置,GPRS则是利用无线服务技术将自己的位置信息发送到公路管理中心,通过汽车位置的判断了解汽车行驶的具体状态,如果传输过来的GPS数据是比较平稳的,就标明汽车的运行是畅通的。如果在一段时间内,传输到的GPS数据没有变化,就说明汽车行驶过程中出现了异常问题,就可以利用GPS系统明确汽车的具体位置,能够更加准确、快速的处理问题。GPRS无线传输能够将接受到的定位数据传输给公路管理部门,利用ARM处理器进行处理,保证数据的实时传输,密切关注道路行驶情况。 2.2科学传输处理信息 将通过传感器获得的数据信息利用网络实时传输到高速公路管理中心,管理中心将这些数据信息进行整合,并进行综合性的分析。要想交通管理中发现异常情况,就需要对原始的数据进行有效的融合处理。管理中心能够将GPS定位、传感器等检测到的相同目标路段上实时检测到的数据信息进行处理分析。GPS数据能够实时对车辆情况进行监控,等间隔位置数据传送、接收以及处理[4],明确道路上的车辆是否是正常行驶的。利用监测设备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明确公路的运行情况,若数据分析中发现异常,管理中心就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做出反应,提出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2.3预测交通流量以改善交通拥堵 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城市道路及高速公路道路拥堵的问题日益严峻。通过对交通流数据挖掘,同时在此基础上建立交通流预测模型,就能够有效的预测交通拥堵状况,从而引导车辆选择合理出行路线。深度学习作为人工智能的新兴学科,它已经被成功地应用到很多领域,比如自然语言处理、分类任务、图像识别等。深度学习通过利用多层体系架构来有效地提取出底层数据的潜在的特征,然后提供给高层进行分类与回归。通过收集交通数据流的海量数据,利用深度自动编码器模型对采集到的交通大数据进行训练,并在训练过程中对深度自动编码器模型进行不断的调整,最后利用调整后的深度自动编码器模型对交通进行预测。 交通流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深度学习架构能够帮助我们在没有先前的经验的情况下,有效地学习与抓住其中内在的复杂特征,从而进行有效地交通流预测。通过构建出的模型成功地通过深度学习发现了交通道路之间潜在的特征,如时间、空间上等的非线性关系。因此首先要建立深度体系架构,然后通过逐层非监督式的预训练挖掘潜在特征,最后利用回归层实现全局微调参数,进一步优化了预测结果。预测交通拥堵演化趋势并确定拥堵节点,这些对于政府治理拥堵和出行者出行都意义重大。 2.4大数据时代下智能交通的发展趋势 大数据的时代来临,导致交通向智能化发展成了必然趋势。但是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打造适合中国国情的智能交通系统是我国智能

智能交通技术运用专业技能考试大纲

2019年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收交通运输行业从业人员单独招生 智能交通技术运用专业技能考试大纲 (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制定) 一、考试性质 2019年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智能交通技术运用专业单独招收行业内成人考生的考试(以下简称单招考试),是由从事交通行业的社会成人和中等职业学校交通类相关专业往届毕业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二、考试依据 (一)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人社厅发﹝2009﹞66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2009年5月25日公布施行。 1.维修电工(职业编码:6-07-06-05)。 2.电子设备装接工(职业编码:6-08-04-02)。 (二)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确定和最新颁布施行的电气工程、电子装配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 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信息产业部组织有关专家制定的《电子设备装接工国家职业标准》、《电子元器件检验员国家职业标准》,自2005 年 2 月22 日起施行。 三、考试方法 单独招生考试主要包括专业知识考试、技能操作考试两个组成部分。 技能考试总分700分,其中专业知识考试200分,技能操作考试500 分。 四、考试内容与评分方法 以形成的行业内从业成人从业能力为立足点,实现技能考试内容与行业内从业成人从业技能的需要相互兼容,在识记、理解、运用、综合运用各个层面,充分融合专业知识和技能操作的职业技能要素,合理运用专业知识考试、技能操作测量手段,将

专业知识融入技能操作考试内容,将技能操作融入专业知识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专业知识考试内容与评分办法 一、智能交通平台基础 1.能描述智能交通系统体系结构; 2.能理解分析智能交通系统相关运用技术。 二、城市智能交通系统 1.能正确认知智能交通出行者信息系统主要框架和内容; 2.能清晰描述城市道路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实践体系; 3.能熟练描述城市智能公交系统的构成与实践。 三、高速公路智能交通系统 1.能正确认知高速公路智能交通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2.能正确描述高速公路智能交通监控、收费、通信系统的设备布设与维护。 四、车载与导航系统 1.能正确认知车载与导航系统的构建与技术; 2.能清晰描述车载与导航系统设备与维护。 五、智能交通系统标准 1.能正确认知智能交通系统技术经济评价; 2.能清晰描述智能交通系统标准; 3.能清晰描述智能交通的综合运用。 六、电路的基本概念及直流电路 (一)电路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定律 1.识记电压、电流、电阻、电功率、电能的概念; 2.理解电路在有载、开路、短路状态时的特征; 3.运用欧姆定律进行各种计算。 (二)简单直流电路

架子工施工安全技术交底(通用).docx

工程名称×××工程 施工单位×××建筑工程公司 交底提要架子工施工安全技术交底交底日期×年×月×日交底内容: 架子工施工安全技术交底(通用) 1.登高作业人员( 架子工 )必须经过安全技术培训并通过考核,持证上岗。架子工学徒工 必须办理学习证,在技工带领、指导下操作,高处作业人员,不得患有高血压、心脏病、贫血、癫痫病、恐高症、眩晕等禁忌证。非架子工不得单独进行作业。 2.风力六级以上(含六级 )、高温、大雨、大雪、大雾等恶劣天气,应停止露天高处作业。 风、雨、雪后应对架子进行全面检查,发现倾斜、下沉、脱扣、崩扣等现象必须进行处理,经 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 3.班组接受任务后,必须组织全体人员认真领会脚手架专项施工组织设计和技术措施交底,研讨搭设方法,明确分工,由一名技术好、有经验的人员负责搭设技术指导和监护。 4.脚手架搭设前应清除障碍物、平整场地、夯实基土、作好排水,应符合脚手架专项施工组织设计 (施工方案 )和技术措施交底的要求,基础验收合格后,放线定位。 5.支搭脚手架作业前应对杆、扣件及其配件进行检查,包括杆件及其配件是否存在焊口开裂、严重锈蚀、扭曲变形情况,配件是否齐全,符合要求后方可使用。 6.架子组装、拆除作业必须 3 人以上配合操作,必须按照程序支搭、组装和拆除脚手架。 严禁擅自拆卸任何固定扣件、杆件及连墙件。 7.作业中严格执行施工方案和技术交底,分工明确,听从指挥,协调配合。 8.作业场地应平整、坚实,无杂物。夜间作业时,作业场所必须有足够的照明。 9.在带电设备附近搭、拆脚手架时,宜停电作业。在外电架空线路附近作业时,脚手架外侧边线与外电架空线路的边线之问的距离不得小于下表中的数值。未经供电部门批准,严 禁在高压线下作业。上、下脚手架的马道严禁搭设在有外电线路的一侧。 脚手架外侧与外电架空线路的边线之间的最小安全距离 外电线路电压 /kV1kV 以下1~1035~110154~220330~500 最小安全距离 /m4681015 审核人×××交底人×××接受交底人×××本表由施工单位填写并保存(一式三份。接受交底人一份、交底人一份、安全员一份)。

我国城市智能交通的应用简介

我国城市智能交通的应用简介 摘要:随着交通问题的日趋严重以及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智能交通正在给城市交通带来一场深入的变革。我国城市智能交通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现如今已经在多个大城市中得到了充分地应用,并获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正是以北京、上海等5个城市为例来简要阐明智能交通这一新兴领域在我国的应用状况。 关键字:城市智能交通;应用;北京;上海;南京;深圳;香港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和汽车保有量的激增,交通拥挤、交通事故频发等造成了越来越巨大的时间浪费、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交通问题已成为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政府共同面临的重要难题之一。资料显示,我国许多大城市的平均行车速度已降至20km/h 以下,高峰时期有些路段甚至只有7-8km/h。同时,由于车辆速度过慢、尾气排放增加,使得城市的空气质量进一步恶化。为了缓解经济发展给交通运输带来的压力,使现有资源发挥出最大的作用,我国政府加大了对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和建设力度。 1.城市智能交通理论概述 智能交通是将信息、通信、控制、计算机网络等高新技术有效地综合运用于地面交通管理体系,从而建立起一种大范围、全方位发挥作用、实时、准确、高效的交通运输管理系统。随着高新技术发发展和应用,城市交通管理控制领域正发生一场深刻的变革。智能交通系统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交通控制的思想观念。对交通流进行整体优化、全面控制、主动诱导的先进交通控制技术和管理方法在现实中逐步得以实施。 城市交通智能管理系统是通过先进的交通信息采集技术、数据通信技术、电子控制技术和计算机处理技术等,把采集到的各种道路交通信息和各种交通服务信息,传输到城市交通控制中心,交通控制中心对交通信息采集系统所获得的实时交通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并利

汽车吊吊装安全技术交底(最新版)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汽车吊吊装安全技术交底(最新 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nterprise production management. It promotes the progress of enterprise work and promotes economic efficiency.

汽车吊吊装安全技术交底(最新版) 交底内容: 1.汽车式起重机需在公路上行驶时,应认真执行交通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 2.起重机行驶和工作的场地应平坦坚实,保证在工作时不沉陷,不得在倾斜的地面行驶和作业,视其土质的情况,起重机的作业位置应离沟渠,基坑有必要的安全距离; 3.严格执行例行保养起动前应将主离合器分开,各操纵杆应放在空档位置。作业前应首先检查发动机传动部分,作业制动部分、仪表、钢丝绳以及液压传动等部分是否正常,当确认无问题后,方可正式作业,严禁酒后作业; 4.全部伸出支腿(放支腿时,应先放后支腿,后放前支腿;收支腿时,应先收前支腿,后收后支腿)。在撑脚板下垫方木,调整机

体,使回转支承面与地面的倾斜度在无负荷时,不大于1/1000,支腿有定位销的必需插上; 5.起重机变幅应平稳,严禁猛起猛落臂杆; 6.作业中发现起重机倾斜,支腿变形等不正常现象出现时,应立即放下重物,空载进行调整正常后,才能继续作业; 7.起重机行驶前必须按照规定收放臂杆,吊钩及支腿,行驶时,严禁在底盘走台上站立,蹲坐人员和堆放散装物件。保持中速行驶避免紧急制动。行驶起伏路面时,必须减速,下坡时严禁空档滑行。倒车时必须有人监护; 8.遇有大雨、大雾或六级大风等恶劣天气时,应停止起重机露天作业; 9.起重机吊运重物时,其下方不得有人员停留或通过,更不得在吊起来的重物下面进行作业,严禁起重机吊运人员; 10.各种起重机械必须按照原厂规定的起重性能作业,不得超负荷作业和起吊不明重量的物件。如遇特殊情况需要超负荷作业时,必须有保证安全的技术措施,经企业技术负责人批准,并有专人在

汽车吊安全技术交底

汽车吊安全技术交底 操作司机: 1、操作司机应受过专业训练,按有关部门规定进行考核合格并取得操作证,要求其了解操作的工作原理,熟悉该机械的构造、各安全装置的作用及其调整方法,掌握该机械各项性能的操作方法及维修保养技术。 2、起重机行驶和工作的场地应保持平坦坚实,并应与沟渠、基坑保持安全距离。 3、起重机启动前重点检查项目应符合下列要求: 4、起重机启动前,应将各操纵杆放在空档位置,手制动器锁死,并应按照有关规定启动内燃机。启动后,应怠速运转,检查各仪表指示值,运转正常后接合液压泵,待压力达到规定值,油温超过30℃时,方可开始作业。 5、作业前,应全部伸出支腿,并在撑脚板下垫方木,调整机体使回转支承面的倾斜度在无载荷时不大于 1/1000(水准泡居中)。支腿有定位销的必须插上。底盘为弹性悬挂的起重机,放支腿前先收紧稳定器。 6、作业中严禁扳动支腿操纵阀。调整支腿必须在无载荷时进行,并将起重臂转至正前或正后方可再行调整。 7、应根据重物的重量和提升高度,调整起重臂长度和仰角,并估计吊索和重物本身的高度,留出适当空间。 8、起重臂伸缩时,应按规定程序进行,在伸臂的同时应相应下降吊钩。当限制器发出警报时,应立即停止伸臂。起重臂缩回时,仰角不宜太小。 9、起重臂伸出后,出现前节臂杆的长度大于后节伸出长度时,必须进行调整,消除不正常情况后,方可作业。 10、起重臂伸出后,或主、副臂全部伸出后,变幅时不得小于各长度所规定的仰角。 11、汽车式起重机起吊作业时,汽车驾驶室内不得有人,重物不得超越驾驶室上方,且不得在车的前方起吊。 12、采用自由(重力)下降时,载荷不得超过该工况下额定起重量的20%,并应使重物有控制地下降,下降停止前应逐渐减速,不得使用紧急制动。 13、起吊重物达到额定起重量的50%及以上时,应使用低速档。 14、作业中发现起重机倾斜、支腿不稳等异常现象时,应立即使重物下降落在安全的地方,下降中严禁制动。严格遵循“十不吊”准则。 15、重物在空中需较长时间停留时,应将起升卷筒制动锁住,操作人员不得离开操纵室。 16、起吊重物达到额定起重量的90%以上时,严禁同时进行两种及以上的操作动作。 17、起重机带载回转时,操作应平稳,避免急剧回转或停止,换向应在停稳后进行。

智能交通技术在公交系统的应用

第八章智能交通技术在公交系统的应用 8.1 智能交通技术概述 智能交通系统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在美国、西欧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由于小汽车的大量使用,随之而来的交通事故、交通堵塞、交通混乱、环境污染、能源浪费等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各国为了彻底解决这些问题,竞相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开始大规模地进行道路交通运输智能化研究试验。 简单而言,ITS就是通过信息技术――主要是计算机、通讯和感应技术――在交通运输系统中的应用,建立起一种大范围、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运输综合管理系统。智能交通系统主要包括先进交通管理系统(ATMS:Advanced Traffic Management Systems)、先进交通信息系统(ATIS:Advanced Travellers Information Systems)、先进车辆控制系统(A VCS:Advanced Vehicle Control Systems)、商用车运行管理系统(CVO:Commercial Vehicle Operations)、先进公共交通系统(APTS:Advanced Public Transportations)和先进地方交通系统(ARTS:Advanced Rural Transportation Systems)。 8.2 智能交通技术在常规公共交通系统中的应用 8.2.1 公交企业运营管理中的智能交通技术 公交企业以车辆、提高服务(供给)效率与质量和保障乘客安全为核心,通过引进智能交通技术来提高公交的灵活性、有效性和可靠性,使公交服务更具吸引力,企业拥有更高经营效益。应用于公交企业运营管理的智能交通技术主要包含通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车辆定位系统(GPS)、交通信号优先系统、乘客自动计数系统。 (1)通讯系统。它集调度、移动电话、数据传输和短信息传输于一体,将道路、车辆、乘客三者连为一体,主要包括道路基础设施与车辆之间的路车间通讯、行驶车辆间直接相互传递信息的车车间通讯、为基础设施收集和提供信息而建立的信息通讯网络三个方面。 (2)地理信息系统(GIS)。GIS中数据通过共同的地理坐标系相互关联,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