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创新性案例1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3
标题:探究幼儿园创意美术:多元材料的组合在幼儿教育中,创意美术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能够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艺术修养。
而多元材料的组合则更是创意美术的一大亮点,它能够为孩子们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幼儿园创意美术案例中多元材料的组合,以此展现幼儿园美术教育的丰富多彩。
一、多元材料的组合给幼儿带来的启发在幼儿园创意美术课程中,教师通常会利用多元材料进行艺术创作,比如纸张、颜料、稻草、布料、竹子等等,这些不同的材料能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拓展他们的感官体验。
在一堂美术课上,老师可以提供一些色彩斑斓的丝带、纸杯、剪刀和胶水,让孩子们自由发挥想象力,将这些材料组合成自己想象中的动物或植物,这样的创作过程能够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他们对美的独特感知。
二、多元材料的组合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多元材料的组合不仅仅是为了美术创作,更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在美术创作的过程中,孩子们需要动手操作、思维活动和情感表达,这些都是幼儿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环节。
当他们用不同的材料拼凑成一个属于自己的小作品时,他们不仅锻炼了手部协调能力,更是在审美情感、创造思维和自我表达方面有所提升。
多元材料的组合在幼儿园美术教育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三、教师的引导在多元材料的组合中至关重要在幼儿园创意美术中,教师的引导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需要善于观察孩子们的创作过程,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特长,从而有针对性地提供不同的材料和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在孩子们完成作品后,教师还应当及时进行鼓励和欣赏,让他们感受到美术创作的乐趣和成就感。
只有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多元材料的组合才能真正发挥其促进幼儿发展的作用。
总结回顾:通过以上的案例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幼儿园创意美术中多元材料的组合在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促进他们全面发展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应当更加重视创意美术,为幼儿提供更多的艺术创作机会,让他们在多元材料的组合中感受美的力量,并在创作中得到成长与满足。
小学美术四年级第五章节案例分析第五章节:色彩运用在小学美术课程中,色彩运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通过学习和探索不同的色彩运用技巧,学生可以培养对色彩的感知和理解,提升自己的创作能力。
本文将对四年级小学生在学习色彩运用这一章节时进行案例分析。
案例1:调色盘绘画在学习色彩运用这一章节中,老师给学生展示了一种调色盘绘画的技巧。
每个学生都有一块调色盘和一些颜料,通过调配不同的颜色,学生可以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
这种绘画技巧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色彩搭配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对颜色的感知和辨别能力。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他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和创意,在调色盘上调配出了各种各样的颜色。
有些同学选择了明亮的颜色,使他们的作品看起来更加鲜艳;有些同学则选择了深沉的颜色,给人一种稳重的感觉。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们不仅学会了调配颜色,还锻炼了自己的创作思维和表达能力。
案例2:彩虹画在学习色彩运用这一章节中,老师给学生展示了一种彩虹画的技巧。
学生们被要求使用红、橙、黄、绿、蓝、靛、紫这七种颜色,在画纸上绘制出美丽的彩虹图案。
这个案例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颜色的顺序和变化,并培养他们对颜色感知的能力。
学生们在案例中展现出了对色彩的独特理解和表达方式。
有些同学将彩虹画绘制得非常细致,每一条彩虹都非常饱满;有些同学则尝试使用不同的画笔和绘画技巧,使彩虹看起来更加生动。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们不仅学会了应用颜色,还培养了自己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案例3:冷暖色彩对比在学习色彩运用这一章节中,老师给学生展示了冷暖色彩对比的技巧。
学生们被要求使用冷色和暖色进行对比绘画,以展示两种颜色的差异和效果。
这个案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冷暖色彩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学生们在案例中展现出了对冷暖色彩的独特见解。
有些同学选择了蓝色和橙色进行对比,使画面看起来鲜明而有层次感;有些同学则尝试红色和绿色的对比,创造出截然不同的效果。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们不仅理解了冷暖色彩的概念,还培养了对色彩运用的敏感度和判断力。
《格尔尼卡》教学案例如东县实验中学冒孪国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美版七年级第一课的内容,采用了探究性的学习方法和对话方法,引导学生重点分析、认识作品的艺术语言。
画中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法西斯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场面。
毕加索运用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形式,以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描绘了在法西斯兽行下,人民惊恐、痛苦和死亡的悲惨情景。
表达了毕加索对法西斯战争罪恶的愤怒之情。
本课通过对《格尔尼卡》一画的欣赏,帮助学生对毕加索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理解,学习毕加索运用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强烈情感,学习毕加索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美好品质。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学习对象为初一年级学生,他们的美术理论知识掌握的较少,缺乏一定的欣赏方法的指导,甚至仍然用像不像来评价作品,加上欣赏时不会结合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艺术风格来分析,所以常常看不懂,看不出好在哪,甚至还认为“难看”。
因此尽量从学生能接受的程度出发来有效化解本课的教学难题。
三、教学目标:1.初步欣赏《格尔尼卡》,了解的创作时代背景、认识毕加索2.感受艺术大师的创造性思维,从形象、寓意、色彩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赏析3.体会爱国、爱和平的主题思想,用所学立体主义的手法来表现所感受到的战争的残酷。
四、教学方法: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运用情景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思考兴趣,分组讨论法,体验教学法,充分运用课件,不断采用欣赏、质疑、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本课用“论、议、说”的对话方法,构建了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有效课堂。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感受画家通过抽象的艺术语言所表达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立体主义和象征的艺术表现手法在作品《格尔尼卡》中的具体运用。
五、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新课1. 听声音、说场景(2)请同学们听一段声音(播放一段空袭声音)。
《我的太阳》创新教案教学目标1、运用讨论、谈话的方法丰富学生关于太阳的知识,了解太阳与动植物的关系。
2、学生能抓住基本形状特征对太阳进行大胆想象,用各自喜爱的方法创造出有个性的太阳形象。
3、在美术活动中表现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怎样用线和色来描绘太阳的“光”和“热”,丰富太阳的形象;难点:采用夸张手法和拟人化处理,创作出一个与众不同的生动有趣的太阳形象。
课前准备教师:歌曲《种太阳》。
学生:彩色水笔、油画棒、绘画纸。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唱太阳、说太阳1、师:孩子们,你们喜欢听歌吗?生:喜欢。
师:我也很喜欢听歌,我们先一起来听一首歌怎么样?2、播放音乐《种太阳》,教师学生一起随音乐律动。
师:你们听过这首歌吗?会唱吗?生:会。
师:我们可以跟着音乐哼一哼,拍拍节奏。
3、师:谁来回答:这位小朋友种太阳干什么呢?生:他要把太阳送到南极和北冰洋,因为那里很冷,有了太阳就会变得暖和。
师:说得真棒!他还要把太阳挂在哪里?生:他还要把太阳挂在冬天和晚上,冬天很冷,晚上很黑,太阳带来温暖和光明。
师:正像歌曲里所唱的那样,太阳让整个世界变得温暖又明亮。
如果没有了太阳,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呢?生:黑暗。
生:很冷。
生:没有了小鸟、动物。
4、师:你能表演一下吗?学生进行想象表演没有太阳时的情景。
二、感知体验→忆太阳、学太阳1、师:看来,我们的生活还真是少不了太阳,你们知道吗?在不同的时间里,太阳给我们带来的礼物也是不一样的,你最喜欢哪个季节的太阳呢?为什么?生:春天的。
因为太阳给我们带来了鲜花、绿草、小鸟。
生:秋天的。
因为太阳给我们带来了丰收。
生:冬天的。
因为太阳给我们带来了美丽的雪,可以堆雪人。
播放图片,学生感受。
师:太阳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光明,还有生命。
你知道种子是怎样发芽的吗?生:需要水、阳光。
(播种――发芽――生长)师:你想变成一颗种子感受它们生长变化的奇妙吗?播放音乐,教师旁白描述种子生长过程,学生模仿表演。
二年级美术教案:加一加变一变的形态造型与创新引言:美术是孩子们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作为老师,我们应该让每个孩子有机会去尝试各种不同的艺术技巧和形式,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和认知能力。
本篇教案将围绕着“加一加变一变”的形态造型展开探索,带领孩子们用创新的视角来发掘更多美丽的图案。
教学目标:1、通过加一加变一变的方式,让孩子们学会形态概念的理解和创造。
2、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造出不同的形态造型,提高审美和认知能力。
3、让孩子们了解图案形态和颜色的相互关系,创造出富有个性的图案。
教学步骤:一、引导性问题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加一加变一变”,我们可以从平常生活中的例子入手,比如两只鸟加起来是三只鸟,两个三角形加起来是什么等等。
学生可以拿出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例子来简单解释,老师再引导学生将其应用到美术中。
二、美术创作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加一加变一变”,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画出一个简单的形状,让他们基础上进行变形。
我们可以给他们一些具体的要求和提示,比如让他们在形状的不同角落画上不同的线条、颜色或图案,来创造出不同的造型。
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展示出自己的作品,让同学们一起来欣赏和探讨不同的想法和构思。
三、颜色搭配孩子们往往会根据自己的想象来进行色彩的搭配,很容易造成过于复杂或者颜色不协调的情况。
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色彩搭配练习来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控颜色搭配的技巧。
比如让学生从基础色彩出发,探索如何在色轮上找到合适的搭配配色法则,并基础上进行实践。
四、思维拓展通过加一加变一变的方式,孩子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比如改变一下线条的粗细或者长度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等等。
我们可以鼓励孩子们在探索中不断尝试,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现更多的美丽图案,并有目的地进行思考和调整。
以此来提升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和绘画技能。
五、总结在本次的教学中,我们以“加一加变一变”的方式为切入点,带领学生进行了创造性空间想象的探索。
初中美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教学案
例1
教学目标:通过将美术和信息技术进行融合,提高学生的学科和创造力能力。
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将以给定的主题为基础,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和展示。
教学步骤:
1. 引导学生理解美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通过课堂讨论,向学生介绍美术与信息技术之间的关联,让学生了解在现代社会中,信息技术在美术创作和表达中的作用。
2. 确定创作主题:选择一个具有足够创造性和艺术表现力的主题,例如“城市风景”或“自然风光”。
3. 学生独立选择信息技术工具:给学生提供一些信息技术工具的例子,如图片编辑软件、漫画制作软件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创作需求选择适合的工具。
4. 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创作:学生利用选定的信息技术工具,根据主题创作美术作品。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技术使用指导和创作建议。
5. 学生展示和评价: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同学,并互相进行评价和反馈。
教师可以组织一个展览或分享会,让学生展示他们的创作成果。
教学效果评价:根据学生的作品创作质量、展示效果以及同学间的评价和反馈来评价教学效果。
这个教学案例将帮助学生将美术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机融合,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学科技能。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了解所选择的信息技术工具,并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支持。
《美术》课程思政一流教学案例(一等奖)《美术》课程思政一流教学案例(一等奖)1. 课程背景《美术》课程作为一门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艺术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将思政元素融入美术教学,以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人才。
2.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美术基本原理和技法,提高审美素养。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学会运用美术表现手法表达情感和观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的精神风貌。
3. 教学内容1. 美术基本原理:包括色彩、构图、线条等方面的理论知识。
2. 美术技法:如素描、水彩、油画等具体技法的实践教学。
3. 美术欣赏与批评:分析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4. 思政教育: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优秀美术作品,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兴趣。
2. 授课:讲解美术基本原理和技法,示范实践操作。
3. 讨论与实践:分组讨论,学生互相交流心得,实践所学技法。
4. 欣赏与批评:组织学生欣赏经典美术作品,分析作品风格特点,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5. 思政教育:结合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5. 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 终结性评价:通过期末作品展示和学生自评、互评等方式,评价学生的综合素养。
6. 教学成果1. 学生审美素养得到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
2. 学生能够运用美术表现手法表达情感和观念,具备一定的美术鉴赏能力。
3. 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的精神风貌。
本教学案例在融入思政元素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美术》课程更具时代意义和社会价值。
美术创新性案例
第3课 美丽的纹样
潘家完小 姜文
教学目标:
1、了解适合纹样的基本知识,掌握其图案装饰的一般规律,知道适合纹
样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2、应会运用以前学过的点、线、面等装饰方法和夸张、变形、省略等变
化方法来对适合纹样进行装饰。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用几何形、自然形等要素点、线、面来装饰适合图形的纹
样。
教学难点:运用点、线、面三要素及夸张、变形等变化方法来设计制作适
合纹样。
教学准备:师:关于标志设计的书籍、图片和资料。生:收集有关标志设
计的图片、资料,同时准备设计工具。
课 型:设计·应用
课 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欣赏图案将学生带入美丽的图案中
(图案本身的魅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带入美的情景中,激发学生
的兴趣。)
学生欣赏图案
提出问题:刚刚欣赏的图案中,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
生:我发现它们的外形有的是我们数学中的三角形、圆形、正方形。
生:有的外形像桃子、有的像树叶。
生:里面的图案类型有的是一个形象,有的是几个形象组合在一起。
生:里面的图案跟外面的形状是一样的,也跟着是圆形、方形——
(同学们说的都不错,观察的很仔细,说出了这些图案的特点)
师总结学生的发言,揭示课题:适合纹样
二、了解知识 掌握方法
师:在我们生活中可以发现很多这样的图案。来说一说,你在哪些地方见
过它们?
生讨论发言。
师:那我们同学想不想自己来做一做这样的图案呢?
我们在来仔细的观察欣赏一下,同时思考以下的问题:
1)什么是适合纹样?
2)基本形有哪些?
3)我们可以有哪些填充的图案
生欣赏、思考、讨论
师和生一起总结:1)适合纹样指适合于一定的外轮廓形状中的装饰纹样。
适合纹样的形态要与外廓相吻合,就是说,在除去边框时,仍旧具有清晰
的边框外形特征。2)可以有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自然形、人造形等3)
我们可以用点、线、面来装饰,也可以用一个形象或者几个形象来装饰。
(了解了适合纹样的一般知识,掌握了基本规律,有利于下一步的设计制
作)
师:在以前我们学过了夸张、变形、省略等方法,这节课中我们可以用到
它们。
三、学生作业
师:我们很多同学很想展示一下自己的身手了。今天呢,我们每位同学就
来设计一些适合纹样,要求先选好某种外形,在根据外形设计选择填充图
案,去掉外形后,图案仍能保持其形状。
生作业起稿 师巡视辅导
四、评价
1、学生展示纹样底稿,师生根据本课学习重点要求进行互评。
2、学生进一步涂色、完成作品。师生根据本课学习重点要求进行互评。
3、教师展示适合纹样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服饰、家居等。
4、学生尝试将自己设计的纹样应用、装饰生活物品。师生根据本课学习重
点要求进行互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