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格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初步了解人格心理学的理论框架,深入理解人格的科学含义,掌握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难点:人格概念的科学理解。
教学过程:
问题导入法进入教学环节。
问题:结合对心理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谈谈心理学工作者通常采用什么方法研究心理现象?
一、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1、定义:
2、优缺点:
3、举例:多血质类型者的观察。
(二)、自然实验法
1、定义:
2、优缺点:
3、举例:成败情境对大学生自信的影响研究
(三)、测验法
1、定义:
2、优缺点:
3、常用测验量表介绍
(四)、个案法
1、定义:
2、优缺点:
3、举例:
(五)、相关研究法
1、定义:
2、优缺点:
3、举例:成就动机与学生成绩的相关研究;
家庭管教类型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一、对人格概念的理解
(一)、定义
1总和式定义(或罗列式定义):普林斯(M.H.Prince)
2、辐合式(或完形式定义):卡米查尔(L.Carmichael)和麦克柯迪(J.T.Maclurdy)
3层次式定义:詹姆斯(W.James)
4、适应性定义:肯朴夫(E.J.Kempf)
5、区别式定义:斯科恩(M.Schoen)
目前,比较中肯的定义为:
奥尔波特(Allport,1961年):人格是指个体内部心身系统的动力组织,决定人的行为和思想的独特性。
人格定义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发和思考?
(二)、各理论学派对人格的理解
1、精神分析论
2、特质论
3、遗传决定论
4行为主义与学习理论
5、人本—存在主义理论
(三)、如何正确认识有关人格涵义的理论解释
1、四个假设的不同回答展现其理论的不同风采
遗传与环境
过去、现在与未来
意识与无意识
自由意志与决定论
2、个人态度上,应把人格视为所有这些理论的相关物
1、实例分析理解其理论差异:攻击性人格
二、人格心理学的历史
第二章 精神分析学派人格理论
教学目的:了解弗洛伊德的生活经历,对其理论的影响,掌握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内容,熟悉其探索无意识内容的常用方法。
教学重点:人格结构理论和性心理学发展阶段说。
教学难点:无意识概念的理解及探索方法。
教学过程:讨论式提问:弗洛伊德是谁?(导入正题)
一、弗洛伊德简介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1939)
二、弗洛伊德的人格动力结构学说
(一)、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
(二)、本我、自我和超我
(三)、自我防御机制
三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阶段说
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
潜伏期生殖期。
四停滞、倒退与人格特征
五、弗洛伊德的研究方法
梦的分析、自由联想法、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幽默
六、评价
第三章 社会文化与人格理论
教学目的:理解精神分析理论的演变过程,掌握荣格、阿德勒等其它新精神分析理论家的人格思想。
教学重点:荣格的分析心理学、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自我心理学思想和其它社会文化学派的人格理论。
教学难点:荣格的集体潜意识概念和原型的理解,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渐成说。
教学过程:
一、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一)、简介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GustarvJung,1875~1961);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医生,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
童年:
1875年月26日出生于瑞士凯斯威尔乡村小镇,非常内省,对外界比较封闭、宗教家庭、父母不和、父子隔阂、恋母仇父、常独自玩耍、性格孤僻、内倾、常与2英寸木人像对话、智力早熟者,十九岁已阅读大量神学著作和哲学著作。
青年:
1895年考入巴塞尔大学医学院。其祖父在此大学创办了第一所精神病院和弱智儿童疗养院,此对荣格走向精神医生的职业起了重要作用。1900年获得医学学位,1902年完成博士论文《论所谓神秘现象的心理学和病理学》。
联想实验研究,初步形成了“情结”理论,赢得了声誉。1902~1903年的冬天,跟随皮埃尔让内(法国著名精神病学家)这位主张精神心理病因的老师对荣格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成年及晚年:
1906年荣格与弗洛伊德通信,1907年在弗洛伊德的家里会面达13小时,两人成为了挚友,共同创办了国际精神分析学会,任第一任主席。荣格思想独立,起初对弗洛伊德的理论有不同的观点,1913年发表《精神分析理论》公开反对弗洛伊德把里比多能量解释为原始性欲的观点,1914年二人决裂。此后的7年荣格独自工作,沉湎于自己的奇特想法、梦和想象中。1919年醒来,发表了《心理类型学》提出性格类型说,接着先后到突尼斯、阿尔及利亚、美洲、肯尼亚、埃及、印度等国家的原始部落,研究未开化的心理过程,并对中国的禅宗、佛学、道家学说和《易经》等亚洲文化和东方宗教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为他的“集体潜意识”学说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30年代后,写了大量关于人的本性、原型、象征、神话、炼金术、人生哲学和心理学著作,形成了一整套理论体系,即“分析心理学”。
荣誉:
1932年,聘为苏黎世联邦综合技术大学教授,获苏黎世城文学奖
1938年,选为英国皇家医学会名誉会员
1944年,瑞士医学科学院名誉会员
1944年,巴塞尔大学医学心理学教授
1948年,苏黎世建立荣格学院,后扩展至伦敦、纽约、旧金山和洛杉矾相继建立荣格学院;被称为“苏黎世圣哲”
1916年6月6日,逝世于瑞士库斯那赫特,享年86岁
著作:
《潜意识心理学》 1912年
《心理类型学》 1921年
《分析心理学的贡献》 1928年
《寻求灵魂的现代人》 1933年
《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1958年
《记忆、梦、反思》 1961年
《人及其公正》 1964年
(二)、荣格的人格结构理论
人格的总体称为“心灵”,包括一切有意识和潜意识的思想、快感和行为。
有三个层次组成:意识、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
意识:是心灵中能够被直接感知的部分,与思维、快感、记忆和知觉有关。(ego)自我是意识的中心。
个体潜意识:潜意识的表层,它包括了一切被遗忘了的记忆、知觉以及被压抑的经验或者在一开始就没有形成意识印象的那些下意识的东西组成。
集体潜意识:最重要有力量的部分,是指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世代积累的人类祖先的经验,是人类必须对某些事件作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是个体始终意识不到的心理内容。集体潜意识主要内容是原型(ArchetypeorPrototype),深埋在心灵之中,不能在意识中直接表现。荣格认为,这些原型是以特定方式对外界进行反应的可能性,所有原型的集合就构成了集体潜意识。主要的原型有:
人格面具(Persona):人在公共场合中表现出来的人格方面,其目的在于表现一种对自己有利的良好形象以便得到社会认可。使人在社会中获益,但过分关注人人格面具,则会对心理健康造成危害。
阿妮玛(Anima)和阿妮姆斯(Animus):又称男女两性意象。阿妮玛指男性心灵中女性成分或意象,是在漫长的岁月里男女交往所得到的经验而产生的,它有两个作用:一使男性具有女性特征;二提供男女之间交往的模式。
阿妮姆斯是女性心灵中的男性成分或意象,其作用有二:一使女性具有一定的男性特征;二获得与男性交往的模式。阿妮玛为男性提供了心灵中理想的女性,阿妮姆斯为女性塑造了心目中理想的男性。

阴影(Shadow):人的心灵中遗传下来的最黑暗、隐秘、最深层的邪恶攻击、狂暴的倾向以妖魔鬼怪或仇敌的形象投射到外部世界。包括动物所有本能,是我们本能的原始部分。
自性(Self):是集体潜意识的核心,其作用是协调人格中的其它部分代表人类达到人格统一和整合的力量,即自我实现。
(三)、荣格的人格动力理论
里比多称之为心理能量(Psychicenergy),是一种普通的生命力,是人格的动力,在意识中它表现为运动或力量,在无意识中它表现为一种状态,共同推动人格发展,遵循守恒定律即能量永远不会在心录是消失只是由一种心理活动转到别的心理活动,而且心理能量的分布和流动是有方向的,这就是熵增加原理。这种方向表现为前行或退行,前行指人利用日常生活经验来满足环境的需要;退行是指通过剥夺对立机能的能量,使其流量消失,用新的机能取代,心理值是测量心理能量的标准。人的心灵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或自给自足的能量系统。
荣格还认为,象征也是一种推动和促进心理发展的力量,它是一种有意义的意象,是自发的以潜意识中产生的,是原型的外化。“曼达拉”
(四)、荣格人格发展理论
把人生划分为四个阶段:
童年时期(从出生到青春期)、
青年时期(从青春期到35或40岁)、
中年时期、
老年时期。
(五)、荣格人格类型学说
1、态度类型(general-attitudetypes)
两种类型:内倾型和外倾型
力比多能量的方向流向身体心灵过程——内倾型(introversion),重视主观世界,好沉思、喜内省、易害羞、孤僻、安静。
力比多能量的方向指向外部的事件、人们的情境——外倾型(extraversion),爱动、好交际、渴望影响别人或被他人影响,参于、需求强烈。
2、功能类型(function–types)
人类有四种机能:感觉、思维、情感和直觉。
3、常见的人格类型
态度类型与功能类型的组合得出八种不同的人格类型:
外倾思维型(extravertedthinkingtype)、
外倾情感型(extravertedfeelingtype)、
外倾感觉型(extravertedsensationtype)、
外倾直觉型(extravertedintuitiuetype)、
内倾思维型(introvertedthinkingtype)、
内倾情感型(introvertedfeelingtype)、
内倾感觉型(introvertedsensationtype)、
内倾直觉型(introvertedintuitiuetype);
只代表极端情况,大部分是某种占优势,其它兼具有。
(六)、评价
贡献:
1、扩展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2、强调人格的整体性;
3、开创了

个体差异研究的新领域;
4、创立了字词联想实验和情结理论;
5、研究方法的灵活性;
不足之处:
神秘色彩,集体潜意识等一些概念带有假设性质,很难用实验证明。
二、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一)、简介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Adler,1870-1937年),1870年2月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郊区一个犹太商人家庭,童年痛苦,体弱多病,4、5岁时由于肺炎几乎丧命。创伤经历使他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和对死亡的恐惧,是个差生,几乎被退学,这激发了他学习的动力。1888年考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1895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1902年与弗洛伊德相识,参加了“星期三精神分析讨论会”,1910年成为该讨论会的首任主席和学会杂志《精神分析讨论会》主编。
1911年两人分道扬镳,创立了个体心理学,注重于儿童的培养与教育。
1926年访美,受到教育界人士的热烈欢迎。
1927年受聘为哥伦比亚大学教学。
1932年长岛医学院医学心理学教授。
1934年定居美国,1937年5月28日赶往苏格兰讲学途经中因心脏病发作而病逝,享年67岁。
著作:
《精神病的性格》1912年
《器官缺陷及其心理补偿的研究》1917年
《个体心理学的实践与理论》1919年
《生活的科学》1927年
《理解人的本性》1929年
《自卑与超越》1932年
《儿童教育》1939年
《社会兴趣:对人类的挑战》1938年
(二)、人格动力学理论
社会的价值观念、人的社会性是人类行为的根本动力,并用“自卑及其补偿”、“侵犯驱力和男性反抗”、“追求优越”等概念来表述人类行为的动力特征,自卑感支配着人产心理活动,正是有了自卑感,人就有了补偿的需要不断地补偿而又不断地发现新的自卑,于是又向新的优越努力,如此连续不断,追求优越便成了人生的主导动机,成了一个人发展的基本动力。
(三)、生活风格理论
个人追求优越目标的方式称为生活风格(Lifestyle)
了解生活风格的三种途径:出生顺序、早期记忆、潜意识梦境。
(四)、人体发展理论
承认遗传的作用,只不过这种遗传只有在后天的社会环境的压力下才发挥作用。
“创造性自我”:创造性地选择适合自己心理发展的活动方式。
“活动程度”:影响着个体心理发展的形式和水平。
(五)、社会兴趣理论
每个人都有与别人和谐相处的先天需要:社会兴趣。
根据社会兴趣的程度划分四种类型的人:
统治—支配型;
索取—依赖型;
回避型;
社会利益型

错误的生活风格的原因:
器官缺陷、溺爱或娇纵、受忽视或遗弃
(六)、评价
三、安娜﹒弗洛伊德的自我心理学思想
(一)、简介
安娜﹒弗洛伊德(AnnaFreud,1895-1982),杰出女性心理学家,但并未受过正规学校教育。1895年1895年12月3日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是弗洛伊德最小的女儿。1922年取得精神分析学会会员资格;1923-1938年,从事个体精神分析治疗工作;1938-1945年,创办私立小学,用精神分析理念研究儿童;1950年被克拉克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1982年3月1日中风,于10月9日逝世,终身未婚,享年87岁。
代表作有:
《自我及其防御机制》1937年
《击败幻想与白日梦》1924年
(二)、自我防御机制
归纳其父提出的10种防御机制,自己又补充了5种,分别为:
压抑作用(Repression);否定作用(Denial);
禁欲作用(Asceticism);
投射作用(Projection);
利他主义(Altruism);
移置作用(Displacement);
自我约束作用(Turning-against-self);
反向作用(Resction-formation);
反转(Reversal);
升华作用(Sublimation);
心力内投(Introjection);
对攻击者的认同(Identification-with-the-aggressor);
隔离作用(Isolation);
抵消作用(Undoing);
退行作用(Regression)
(三)、自我的发展路线(Developmentalline)
儿童的六条发展路线:
1、从依赖他人到情绪上的自信;
2、从吮吸动作到正常的饮食;
3、从大小便不能控制到能自控;
4、从对自己的身体管理不闻不问到负起责任;
5、从关注自己的身体到关注玩具;
6、从以自我为中心到建立友谊关系。
四、哈特曼与自我心理学的建立
海因兹﹒哈特曼(Hartman.H,1894-1970年),精神分析理论家。
代表作有:
《自我心理学和适应问题》1939年
1、自我的起源及其自主性的发展
自我与本我先天同源论
自我自主性:一级自我自主和二级自我自主
2、能量的中性化与自我的适应过程
把本能能量改变成非本能模式的过程,能量的中性化过程产生就是自我的适应过程的产生,适应实质上是自我的一级自我自主和二级自我自主作用的结果,自我自主与环境取得平衡就产生了适应。
五、艾里克森与自我心理学的发展
(一)简介
埃里克﹒霍姆伯格﹒艾里克森(ErikHomburgerEriksen;1902-1994),出生于德国的美国心理学家。父亲是丹麦人,在艾里克森未出世前就抛弃了他的母亲,所以他一出世就

随生母和继父生活。直到他进入青少年期后他才知道自己是个私生子,一直保守着这个秘密,直到他68岁才将其公开。
艾里克森只受过大学预科教育(高中),1927年到一个规模很小的学校当一名艺术教师,幸运的是该校的学生是弗洛伊德的病人或朋友的子女,在这里他接受了安娜弗洛伊德在儿童精神分析方面的训练,从此走上了精神分析的道路。
著作:
《儿童期与社会》 1950年
《同一性和生命周期》 1959年
《理解与责任》 1964年
《同一性:青春期与危机》1968年
《新的同一性维度》 1974年
《生命历史与历史时刻》1977年
《生命周期的完成》 1982年
(二)自我及其统一性
自我是一种独立的力量,不再是本我和超我压迫的产物,是一种心理过程,包含着人的意识活动,可以加以控制的。自我过程具有自主性和对内外力量的适应性。它表现出许多的积极的等性,如信任、希望、独立、自主、创造等,凡是具有这些特性的自我都是健康的自我。
自我同一性:是指人对自我教育一致性或连续性的感知,常出现在青年的后期,表现在个人方面是指认识清楚自己固有的特点、爱好、理想,即确定自己做什么的人的时期。表现在社会方面是指追求一种社会的认同感。总之,当青年习得“自我认同”时,就开始形成他自己的同一性,成为了青年面临职业、婚姻、学业选择时的一种无声标准。
(三)人格发展的渐成论
艾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包括三个不可分割的过程:机体成熟、自我成长和社会关系。每一过程必须以其他的两个过程为前提,并在交互作用中向前发展。中心过程是自我过程。
根据三个过程的演化,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是一个完整的人生周期,每个阶段都有一对冲突两极对立构成,并形成一种危机。
1、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1岁)相当于弗洛伊德的口腔期;
2、自主对害羞和疑虑(1-3岁)相当于弗洛伊德的肛门期;
3、主动对内疚(3-5岁)相当于弗洛伊德的性蕾期;
4、勤奋对自卑(5-12岁)相当于弗洛伊德的潜伏期;
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岁)相当于弗洛伊德的生殖期;
6、亲密对孤独(20-24岁)成年早期;
7、繁殖对停滞(25-65岁)成年期;
8、自我整合对失望(65岁以后)成年期或老年期。
六、其它社会文化学派的人格理论
(一)、霍尼的社会文化的神经症理论
1、简介
凯伦﹒霍尼(KarenHorney,1885-1952),美国心理学家和女精神分析家。1885年9月16

日出生于德国汉堡附近一个小村庄,父亲是一位船员,笃信宗教。母亲比父亲小18岁,美丽聪明,第二个妻子。父亲的观点是男人至上。母亲对哥哥偏爱,家庭成员众多。
1906年,考入柏林大学医学院。1915年获得博士学位,柏林精神病任住院医生,然后,师从于弗洛伊德的门生卡尔﹒阿伯拉罕(KamAbraham,1877-1925)接受正统的精神分析训练。1918年开设私人诊所。1932年任美国芝加哥精神分析研究所副所长,后任教于纽约精神分析研究所。1941年辞职,创办了美国精神分析研究所亲任所长。1952年12月4日病逝于纽约,享年67岁。
著作:
《我们的时代的精神症人格》1937年
《精神分析的新道路》 1939年
《自我分析》 1942年
《我们内心的冲突》 1945年
《神经症与人的成长》 1950年
《女性心理学》 1967年(由他的学生替他出版)
2、人格神经症与文化
神经症分为情景性神经症和人格性神经症,前者未表现病态人格,后者是由人格的变态引起的。霍妮说:“神经症的实质是神经症的人格结构,其焦点是神经症倾向。”
衡量神经症的标准:文化标准和心理标准,一个人的心理行为正常与否,视其文化背景而判断,视其焦虑和对抗焦虑的防御机制而判断。
总之,神经症病因在于人格结构,在于其文化环境和个人生活环境。
3、神经症的基本焦虑说及其人际关系理论
基本焦虑是神经症的动力根源,滋生神经症的肥沃土壤。
童年期亲子关系→基本罪恶→基本敌意→基本焦虑→防御性策略→神经症需要
10种需要: 友爱与赞许; 生活伴侣; 狭窄空间; 权力; 剥削;
社会认可; 自我赞许; 成就; 自主; 完美主义;
霍尼发现,神经症最终是由人际关系的障碍引发的,他们为了避免进一步的焦虑,往往会采用三种交往方式即接近人群(Movingtowardpeople),反对人群(Movingagainstpeople)和离开人群(Movingawaypeople)。
神经症患者往往在各种社会交往中只使用其中的一种。
(二)、卡丁纳的文化与人格相互作用理论
1、简介
阿伯拉姆﹒卡丁纳(Abramkardiner,1891---——1981),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和人类学家。
1921——1922在维也纳接受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训练。
1922——1944在纽约精神分析研究所任职,1937年受聘于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系。
1955——1961负责该大学精神分析诊疗所的工作,亲自到文化落后地区进行调查研究。
用许多研究事实指出弗洛伊德精神分

析论的局限性,强调了文化因素对人的心理发展的影响。
2、对文化、制度、基本人格结构的理解
基本人格结构是卡丁纳人格理论的核心概念,指出生活在某一特定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共同具有的有效的适应工具,同一文化中的人所具有的共同人格特征。
制度(institution)是一个社会的成员所共有的意想或行为的固有模式,即人们彼此相互作用及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固有的模式,分为初级制度(primaryinstitution)和次级制度(secondaryinstitution)
3、文化与人格相互作用
一方面,初级制度通过影响个体早期经验而塑造基本人格结构即人格是文化的产物另一方面,人又是文化的创造者,基本人格结构通过投射作用产生神话,宗教、等次级制度反过来又对文化施加影响。
(三)、沙利文的人际关系人格理论
1、简介
哈时里.斯塔克。沙利文(HarrystackSullivan,1892—1949)美国著名的精神病学家,出生于纽约一个天主教徒家庭,独子(两个哥哥夭折)。孤独的童年,童年孤独母亲患有忧郁症,受教育的情况很糟糕。8岁时与贝村格关系密切。1909年考入康奈尔大学,因不及格而开除,后进入芝加哥医疗与外科学院,因欠学费而未发毕业证书。后又在巴尔的摩的华盛顿特区私人医院成功治疗精神分裂症,1927年非正式收养他的一个病人—15岁的詹姆斯相伴至终生,终生未婚,1949年死于脑出血,享年56岁。
2、人格与人格关系
人格是在人际情景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是人际关系相对持久的模式,是一个人在与要相处的社会情景中经常表现出来的生活方式。
人格意象即人们对别人和自己的心理意象。人对自己的意象分为三个范畴:
好的我(good-me)、坏的我(bad-me)、非我(not-me)
3、人格的发展阶段说
根据人际关系特点划分人格发展的六个阶段:
(1)婴儿期、
(2)儿童期、
(3)少年期、
(4)前青春期、
(5)青春初期、
(6)青春后期。
(四)、弗洛姆的社会性格论
1、简介
艾里克弗洛姆(EricFromm,1900-1980年),20世纪著名的新精神分析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犹太商人家庭,独生子。父母喜怒无常、怪异。
1922年获海德堡(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在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接受训练。
1925年加入国际精神分析学会
1934年移民美国并在纽约开设私人诊所,后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密执安州立大学、纽约大学;
1951年任教于墨西哥国立大学,并创设精神医学系;
1974年迁居瑞

士,1980年3月18日病逝。
代表作:
《为自己的人》 1947年
《逃避自由》 1965年
《爱的艺术》 1974年
2、人格的理解
认为,人格是由气质和性格共同组成,包含人的先天和后天的全部心理特征,使人具有独特的个体特征。气质是先天的,性格是后天的,是把人的能量引向同化和社会化的过程,具有动力性,且来源于人的境遇、人性中的冲突,而不是力比多,是适应社会的基础,性格分为社会性格和个人性格。
3、性格类型
根据占主导地位的性格取向划分:
(1)、同化过程中的取向分为:非先天性取向和先天性取向;
非先天性取向:接受取向、剥削取向、囤积取向和市场取向。
(2)、社会化的取向
受虐狂、施虐狂、破坏性和机械地自动适应。
七、古典精神分析与新精神分析的异同
1、关于人格结构
2、关于人格发展
3、对人性的态度
4、关于儿童发展的研究
5、关于研究方法
第四章 特质理论与人格
教学目的:掌握特质论与类型论的异同,理解奥尔波特的特质观,领会卡特尔的因素分析方法和艾里克森的人格量表与特质论的关系。
教学重点:卡特尔的因素分析方法和艾森克对特质的论述。
教学难点:卡特尔的特质理论与因素分析的关系。
教学过程:
第一节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一.简介
奥尔波特(GordonW.Allport,1897—1967),美国心理学家,现代个性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性格特质论的创始人。
1897年11月11日出生于印第安纳州蒙族特玛,排行最小。
1915年考入哈佛大学,但成绩并不理想。毕业后第二年,在罗伯特大学教英语和社会学。
1922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1922—1924年,他还先后就读于柏林大学,汉堡大学和剑桥大学。
1924年重返哈佛大学,开设了美国最早关于人格理论的课程:“人格:它的心理和社会的领域”。
1939年,出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曾获得1963年美国心理学基金会金质奖章。
二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体系
(一)对特质的理解
他认为,特质是构成一个人完整的人格结构,由此引发人的行为和思想。它除了应答刺激而产生的反应外,也能主动引导行为。特质被看作是一种神经心理结构,虽然不是具体的可见的,但可由个体的外显行为推知其存在。
特质并非只与少数特殊刺激或反应相联系,而是相对概括和持久的,特质将多数刺激与多数反应相联结,在行为方面产生广泛的一致性。
奥尔波特认为,人格特质有如下特点


1.特质不是有名无实的
2.特质比习惯更具有一般性。
3.特质具有动力性。
4.特质的存在可以从实际中得到印证。
5.一种特质对另一种特质仅是相对独立的。
6.特质与道德或社会判断不同义。
7.特质既可以是某个个体所具有的,也可以是群体所具有的。
8.行动甚至习惯与特质不一致时,并不证明特质不存在。
(二)特质的分类
奥尔波特将人格特质分为个人特质和共同特质。
共同特质是在同一文化形态下群体都具有的特质。
个人特质是为个人所独有,代表个人的性格倾向。
(三)机能自主性和自我统一体
1.机能自主性
奥尔波特主张,即使儿童期的行为类似于成人行为,它们也未必就代表相同的潜在动机。
他认为,我们可以从成人的早期经历中找到其特定的行为痕迹,但他同时又认为,没有理由相信成人的行为与其早期的行为出于同一种动机。
机能自主性是指一个人现在进行某一活动的原因不是他原来要求行动的那些原因。
2.自我统一体
奥尔波特针对“自我”这一概念,提出了“统我”即“自我统一体”的概念。他认为完善的统我机能的形成需经过八个阶段:
躯体自我感觉阶段(1岁)
自我同一性的感觉(2岁)
自尊的感觉阶段(3岁)
自我扩展的感觉阶段(4岁)
自我意向的感觉阶段(4—6岁)
理想运用者的自我形成阶段(6—12岁)
追求统我的形成阶段(12岁至青春期)
作为理解者自我的形成的阶段(成年)
(三)人格的常规研究法和特殊规律研究法
要达到对人格的理解,奥尔波特认为常规研究法是必不可少的,但他同时又认为,平均值、中等情况仅仅是概括性的,它不能对任何个别人的个别情况作精确描述。要了解一个特定的人,惟一的办法就是研究这个人本身。
特殊规律研究法就是对个人本身进行深入研究,利用他本人的材料,如日记、自传、书信或谈话记录等。
特殊规律研究法的优点在于,是被试而不是研究者决定了那些所要测试的特质。
(四)关于健康的成人人格
奥尔波特提出健康人格有六个特点:
1.自我广延的能力
2.与他人热情交往的能力
3.情绪上的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
4.具有现实性知觉
5.具有自我客观化的表现
6.有一致的人生哲学。
三、对奥尔波特理论的评价
贡献:
奥尔波特是人格理论的先驱。他重视人格的个体性,其特质理论直接从个体行为特点出发探讨人格问题,这使得心理学家有

可能将研究对象的各种变量置于操作程序之中解决了心理学长期以来对人格研究只作描述和讲解的困境。
他还创立了动机功能的自主理论,并率先摆脱了精神分析论者病态取向而企图建立常态人格理论的做法。
批评:
首先,它常常被人强调个体研究,探讨个别例子,不寻求普遍规律是不科学的。
其次,他的理论不易进行实证研究。
再次,特质论还被指责为以损失潜意识为代价,而过分注重行为的意识层面,注重内部原因从而忽视外部原因。
最后,特质论最受抨击的是“机能自主性”概念。
第二节卡特尔的特质因素论
一、个人简介
卡特尔(RaymondB.Cattell,1905-)
美国心理学家。
1905年出生于英国的得之郡。
1924年获伦敦大学化学学时学位,之后转向心理学。
1929年获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37年应心理学家E.桑代克的邀请来到美国,先后在哥伦比亚、哈佛、克拉克及杜克等大学任教。
在他的学术生涯中,著有300多篇学术论文及20多本学术专著,同时也在达尔文基金会资助下从事心理学遗传研究,并因研究心理学的成就而获得纽约科学会颁赠的华纳格兰奖。
他的著作以因素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主要著作有:
《多元实验心理学研究手册》
《人格的种类和测量》
《人格研究导论》
《人格》
《一个系统的理论和事实研究》
《人格和动机:结构与测量》
《人格和社会心理学》
《人格的科学分析》
《人格和学习理论:环境中的人格结构》
二、卡特尔的特质因素分析论体系
(一)因素分析法及其实例说明
相关:
两种变量一起变化的趋势越大,它们之间的相关就越大,其关系在统计学上以相关系数来表示。相关系数的范围:-1.00~+1.00
(二)因素分析的材料来源
因素分析的三类材料是:生活记录材料、问卷材料及客观测试材料。
1.生活记录材料来源人们实际生活中对真实行为的人格评估。
2.问卷材料来源于人格问卷。
3.客观材料是诸多方式中最有价值的一种,是被试进行心理测验时的反应。
运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卡特尔得到16种人格因素,即16种根源特质,且制定了一个16项因素调查表(16PF)。
(三)特质分类
1.个别特质与共同特质
2.表面特质与根源特质
表面特质直接与环境相接触,常常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是从外部可以观察到的,是根据某些(共同)特点集合在一起的。
根源特质是人格的内在因素,是人格结构中最重要

的部分,也是一个人行为的最终根源。
3.动力特质
动力特质主要有三种:能、外能和辅助
(1)能
能是一种具有动力性质的素质根源,它与内驱力、需求或本能极其相似。
(2)外能
外能也是一种根源性特质,但它来自环境及外界因素,因此属于环境铸模性特质。
(3)辅助
按照卡特尔的理论,动力特质是层层从属的,它们之间有附属补助的作用,这种关系即所谓辅助。
四、人格的发展
卡特尔认为,每个人的特质发展都涉及三种学习类型: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和整合学习。整合学习最重要。整合学习是在学习一套有层次组织的反应或反应的组合,能给整个人最大的满足。
除学习对人格发展的影响外,卡特尔十分重视遗传的重要性,并曾试图决定每一特质受遗传影响的比例。
此外,卡特尔还强调人格发展中遗传与环境的交互影响。
成熟因素使得人格发展的过程更为复杂
三、对特质因素论的评价
卡特尔的特质因素论是建立在严谨的科学测验和复杂的数学程序上的理论,因此一些针对特质因素论的评价和疑问也取决于因素分析法的优劣。这些评价和疑问体现在:
1.特质因素知多少
2.不同的研究会产生相同的因素吗
3.因素分析程序可靠吗
4.我们有多大的把握确信人格因素的意义
第三节艾森克的人格类型论
H.艾森克一直致力于揭示人格特质的潜在结构.他从传统的特质理论出发,将因素分析方法和经典的实验心理学方法相结合长期致力于人格”类型”及特质的基本数量的研究,同时将研究兴趣从特质转向维度,从而确立了自己的人格类型理论.
一.人物简介
艾森克(HansJ.Eysenck,1916-1997),1916年3月4日生于德国柏林.由于受纳粹上台的影响,18岁那年艾森克远离故土来到了英国,从此这里成了他的第二故乡.来到英国不久,艾森克就被伦敦大学录取,在西里尔,巴特教授门下攻读心理学.1939年他首次在杂志上发表文章,此后他源源不断地撰写书与论文。
艾森克在科学﹑艺术及体育方面都很有才能,并且是一个具有很大勇气和特别自信的人.他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也招致了许多敌意和不信任。
由于受巴特教授的影响,艾森克的研究工作集中在心理学中处于中心的﹑同时也是最复杂的那些问题,即人格问题,并且力图将严谨的﹑定量的﹑实验的科学方法应用于该领域。
艾森克一直致力于将统计分析的结论与生理和行为资料数据联结起来,这主要是受巴甫洛夫的研究工作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
 

 大学毕业后,艾森克在战时的弥尔山急救医院,在著名精神病学家A.刘易斯指导下开始了他的学术生涯.并于1949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性格诸向度>>,这也是他最初的研究成果。
在艾森克建立的伦敦莫兹利医院心理学部,艾森克极大地推动了心理功能的生物学基础方面的研究,尤其是行为遗传学的研究.艾森克始终坚信遗传影响对人格和行为的重要性,这不仅对于智力问题如此,而且与人类行为中诸如犯罪,吸烟,吸毒成隐和种族差别等方面联系在一起.由此也给他招来大量指责,甚至人身攻击.但不可否认的,艾森克是西方当代心理学家中最富有成果的人物之一。
二.人格等级模式
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与分析,艾森克获得了人格结构的有力证据.起初找到了人格结构的两大维度,即内外倾(extraversion-introversion),和神经质(neuroticism),这两个维度可以涵盖其他所有的人格特质.但在后来的研究中,艾森克又在这两大维度之外找到第三个维度,即精神质(psychoticism).为了区别一般的人格特质,艾森克将这三个维度称为人格的类型(super-trait),亦称超级特质。
他指出人格在三个维度中并非相互排斥,非此即彼,每个人在外倾-内倾,神精质-稳定性以及精神质-超我机能三维结构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极少有单纯类型的人.
1.外倾-内倾
艾森克认为,外倾的人和内倾的人不仅在使用术语方面不相同,而且其生理构造也不一样.在他看来,当处于无刺激﹑休息状态时,外倾和内倾的人有着不同的大脑皮层唤醒水平。
外倾的人一般比内倾的人有着更低的皮层唤醒水平。外倾者寻求高度唤醒的社会行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度外倾的人仅仅是在努力避免无聊,其问题在于他们需要高强度刺激来满足他们的需要.内倾者的问题则恰恰相反,他们普遍拥有高于理想化的皮层唤醒水平,他们会选择一种孤独或没有刺激的环境,以防止原本过高的唤醒水平让人心神不定.基于这些原因,外倾的人喜欢热闹的聚会,而内倾的人在这样的环境中一刻也呆不下去。
 2.神经质-稳定性
艾森克模式中的第二个基本维度是神经质,这一维度表明人格异常到正常的连续特征.在该维度上得高分的人“情感的易变性是外显的﹑反应过敏的,得分高的个体倾向于过于强烈的情绪反应,他们在情感经历之后较难面对正常的情景”(Eysenck,1968).有时我们会将这种人视为不稳定的人,他们常常会对微小的挫折和问题情境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而且需要经历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平静下来.这些人比一般人更易激动﹑动怒和沮丧.而处在该维

度另一端的人则似乎能很快从困境中摆脱出来,他们在情感方面很少动摇不定。
3.精神质-超我机能
直到20世纪60年代,艾森克才提出了精神质的人格维度.他认为精神质独立于神经质.它代表一种倔强固执﹑粗暴强横和铁石心肠的特点,并非暗指精神病。研究表明,精神质也可以用维度表示,从正常范围过度到极度不正常范围。它存在于所有人身上,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在该维度上得分高的人,往往被看成是“自我为中心的﹑攻击性的﹑冷酷的﹑缺乏同情的﹑冲动的,对他人不关心的,且通常不关心别人的权利和福利”(Eysenck,1982)。无需说,有这些特质的人是法官或精神治疗者的最好候选人。低分者则表现为温柔﹑善感等特点。如果个体的精神质表现为明显程度,则容易导致行为异常。艾森克认为精神质与神经质维度可以一同表示各种神经症和各种精神病。
三.人格维度与心理障碍
在研究方法上,艾森克继承早期实验心理学家的传统。他通过对由实验﹑问卷与观察所得到的特质资料的因素分析,深入研究了人格维度.艾森克指出,维度是代表一个连续的尺度。每一个体都可以被测定在这个连续尺度上所占有的特定位置,即测定每一个人具有该维度所代表的某一特质的多少。
(1).内外倾(以前称为I因素,后来改称E因素)是人格的第三种因素,它与神经质具有极为重要的关系,与精神质也可能有关系。
(2).智能也是一个独立的因素,它与前面的三个因素有极为复杂的关系.此外保守是第五个人格因素.守旧性和激进主义是相对的同一维度。因此每一个人都可定位于多维空间的任何一个位置上。
(3).不论是用因素分析或其他类似的数学分析,不论所分析的是什么材料:问卷﹑评定抑或客观人格测量,所得到的结果都是一致的。
(4).这些因素的个人记分的分配并不表明符合传统精神疾病常用的诊断概念.全部分配都是连续的.因素的记分比传统的精神病诊断有更高的准确性。
(5).一般来说,一个病人常有数种高分的记录,这说明传统的做法即把一个病人只塞到一种兵种或诊断并不合适.病人的实际情况是处于多种状态的。
(6).传统所称的许多症状很少是单义的,实际上某些症状如抑郁在几种因素方面都有同样高的负荷.
首先看神经症各类疾病在内外倾维度及情绪性维度的坐标上所占的位置.艾森克及其同事报道过多种实验都得到较为一致的结果。
实验假设:
内外倾因素的记分应该能区别歇斯底里(即癔病)及焦虑症,神经质因素的记分应该能区分正常人与神经症.

研究结果充分证明了这一假设:
情绪不良(包括焦虑状态﹑强迫症﹑抑郁性神经症和混合型神经症等)是高度神经质和高度内倾的结合;各种类型的精神病态人格是高度外倾和高度神经质的结合。
其次,我们再来分析人格维度与精神病的关系.根据艾森克的理论,精神病并不是神经症的严重化.两者的发展不是同一方向的.
艾森克以内外倾神经质与精神质三种人格维度为基础,于1975年制定了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它是有艾森克早期编制的若干人格量表形成的.EPQ是一种自陈量表,有成人(共90个项目)和少年(共81个项目)两种形式,个包括四个分量表:E—内外倾;N—神经质;P—精神质;L—谎造或自身隐蔽(即效度量表)。由于该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用其所测得的结果同时得到多种实验心理学研究的印证,因此它亦是验证人格维读的理论依据。
四.人格结构
艾森克以神经活动中的兴奋—抑制过程为基础构建各水平的人格层次结构.他于1960年首次提出自己的理论框架,1967年又再度修改和补充这一理论的某些方面并改换了某些提法.如下图就是他对人格结构的主要观点.
五.人格的五因素结构
不难看出,无论是卡特尔的特质因素分析论还是艾森克的人格类型理论,其中心思想就是关于用以说明所有人格特质维度的数量问题.
诚然,在这一问题上或许永远无法取得一致的意见,但是在最近,研究者们在人格因素分析研究中注意到了一种惊人的一致性结果:一些使用不同人格材料的调查小组重复性地找到了五种基本人格维度的证据(Costa﹠McCrae,1986,1987,1988).
五种一般的人格因素

因素 特征
神经质 焦虑—平静;不安全—安全;自我遗憾—自我满足
外倾性 好交际的—退缩的;喜欢玩笑—庄重;热爱—保守
开放性 因袭传统—好幻想;喜欢变化--墨守成规;独立—坚信
宜人性 软心肠—无情;信任—怀疑;乐于助人—不合作
严谨性 良好秩序—秩序紊乱;细心—粗心;自我约束—意志脆弱

六.对艾森克理论的评价
艾森克对人格的研究从人格特质转向人格维度,提出了人格的三个基本维度.这不仅为实验所证实,而且也得到数学统计和行为观察之佐证,受到各国心理学家的重视,且已广泛应用于医疗﹑教育和司法领域.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是用途较广的人格量表,它已被一些国家译出或修订。艾森克的人格研究并非像许多美国心理学家那样从事或偏重特质水平,而是集中于类型。
他把人格类型看作某些特质的组织,他提出的人格理论主要是属于层次性质

的一种类型。每一种类型结构的层次明确,因此人格就可分解为有据可查﹑有数可记的要素.这是心理学家多年以来一直探讨而难以确定的东西。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在特质和类型问题上,艾森克解决的相当出色。他关于类型结构层次的论述,表明了他的人格观点并没有排除环境的作用,但人格的生物倾向性仍是他理论的主要方面。
尽管艾森克极力将自己的理论与传统的人格特质理论区分开来,并将之命名为类型理论,但是不难看出,无论是理论的假设还是在方法方面,艾森克的人格类型理论与传统的特质理论是一买相承的。因此,至于传统特质论中存在的种种不足,人格类型理论也在所难免。而且在新近五因素模型的争议中,艾森克的三维结构模型就是争论的对象之一。
第四节关于特质论的争议与评价
从奥尔波特早期为争取特质赢得心理学家们的普遍认同开始,特质理论已经走过了一段漫长的历程,而特质测验也几乎为各研究领域的心理学家们所接受。
人格特质测量已成为一种广泛运用的心理测量工具。
一.对特质方法的批评
人格特质测量的广泛推广和应用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并遇到一部分人的批评和责备,W.米歇尔(WalterMischel)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人物.他对多数心理学家用以解释测验分数的做法提出了批评,“采用墨迹反应和使用空白或色点的特殊符号的做法是不符合常规,仅仅基于少量的行为抽样,就对各种行为横加预测,进而还作出事关人们命运的决定,这并不是科学的研究态度”。(Mischel,1983,P579)
(一).争论一:特质测验不能很好地预测行为
这一争论的核心问题是,是人格还是情景决定了个体的行为.
在今天,大多数心理学家都同意人格和情景共同决定行为的观点(Endler﹠Magunusson,1976).
除此之外,争论的焦点还集中在使用人格特质分数预测行为的效度问题上
(二).争论二:跨情景的一致性缺失
对这种跨情景一致性的证据,米歇尔也提出了质疑(Mischel﹠Peake,1983).尽管不同情景中人们在行为上表现出了相当程度的一致性,但是米歇尔却认为实际情况可能并非如此.人们总习惯于看到他们期望看到的东西,假如我期望别人是不友好的,那么我只会注意到他侮辱别人的时候,而忽视他也有赞扬别人的时候。此外,我们习惯于以某种类型的情景或角色来看待别人,可是还没有充分认识到是情景而不是人本身对行为负责。
二.为人格特质论辩护
(一).材料收集
S.艾普斯坦(SeymourEpstein)是对米歇尔的攻击做出反应较为强烈的一

位研究者.他认为,仅仅从表面上看,情景论者的观点是荒唐的,如果人们的行为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具有一致性,那么我们怎么知道究竟要娶谁雇谁。
艾普斯坦指出,研究者们之所以没能够找到人格特质与行为之间的紧密联系,是因为他们没有正确测量行为。
谈到单一问题测量的选择性,艾普斯坦建议研究者们要广泛收集材料。
(二).有关特质的证实
人格特质测验之所以经常停留在0.3~0.4的水平,另一个原因很可能是研究者们考察的是一些错误的特质.研究者有时常忽视哪些特质是重要的,哪些是不重要的.让我们回顾一下奥尔波特对主要特质和次要特质所做的区分:如果某特质为主要特质的话,那么它对于行为的预测更为有效;但如果被试中所包括的特质仅仅是次要特质,那么你不可避免地要降低这种特质分数与行为之间的相关系数。
(三).10%变异的重要性
对人格特质的最后一种争论是关于0.3~0.4相关系数的意义.米歇尔及其他一些研究者指责特质理论建立在特质测量分数与行为预测之间的弱相关基础上,但是,相关系数要多大才有效呢?凡德和奥泽对此提供了一些破有见解的材料.他们进行过一相社会情景与社会行为的相关研究,发现情景与行为之间的相关系数变动范围介于0.36~0.42之间。
三.对特质理论的简要评价
近年来,虽然对于特质的争论已有所降温,但米歇尔对特质论的批评提醒特质心理学家们要防止特质分数的滥用。争议的另一影响是人们将注意力转移到了材料的收集问题上和对被试有关特质的识别上。
从多维的角度来看,人格的特质方法有别于其他方法.特质理论家更希望成为学院式研究者而不是心理治疗专家,他们关注的焦点是行为的描述或预测而不是行为的改变或发展。
特质理论家很少去理解个体的行为如何形成和发展.这些特点赋予特质方法以独特的优势,但也是它们受到批评的原因所在。
特质理论家不像弗洛伊德以及多数新弗洛伊德主义者那样仅仅依靠直觉或主观判断,他们使用的是客观测量的方法,以此检验人格的结构.这种方法减少了其他方法因使用模糊材料而带来的偏见和主观性。
特质法的另一个生命力在于它拥有广阔的应用领域。
对特质理论的批评往往不是依据方法所阐述的本身,而是依据方法所没有说明的那部分内容。尽管特质心理学家用特质术语对人格进行了描述,但他们一般都没有对这些特质的形成过程作出解释,也没有解释它们对那些获得极端分数的人有何益处。
我们知道,尽管这些分数可以帮助老师或雇住为他

们的学生或职员提供适当的任务或工作,但是没有哪个心理治疗流派是从特质法中产生的,人格特质法在探讨潜在问题过程中的失败限制了其作用的发挥。
另外,有人批评特质法缺乏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尽管所有的特质理论家都使用了实证的方法,同时对特质的鉴定也非常重视,但是并没有一个单一的理论或模式将所有特质理论都统一起来。
如果没有统一的理论框架,那么很难在这种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有内聚力的系统理论,也很难看到人格特质的研究如何去适应其他领域的研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