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格心理学考试重点

人格心理学考试重点

人格心理学考试重点
人格心理学考试重点

1、人格是个人在各种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内在动力组织和相应行为模式的统一体。人格具有

整体性、稳定性、复杂性和独特性四种基本特性。

2、人格心理学大体从三个层面分析一个人:第一,人类本性的层面,即一个人首先是人,与所

有人相似;第二,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的层面,即一个人与部分他人是相似的,个体之间的差异仅仅是程度的差异;第三,个人唯一性的层面,即一个人不同于任何人的、独特的、不可重复、不可替代的特征。人格心理学的任务或目的在于通过系统的专业研究,揭示人格的事实和规律,以帮助了解人,从而提升个人的生活品质,可分为四个层面,即描述、理解、预测和控制。

3、人格心理学的三种研究途径:个案研究(质化)、相关研究(量化)和实验研究(量化)。(1)个案研究是一种以单独的个体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取向,它把个体看作一个整体,对之进行丰富全面、深入细致的描述和解释。有观察、访谈、测验、临床研究、个人资料分析(如信件、日记、个人传记等作品分析)等形式。长处:生态效度高,研究得到的信息生动丰富深入;

重视个人独特性。不足:代表性差;信息变化大,难以统计和比较。

(2)相关研究通过统计测量的方法建立起不同人格变量间或人格变量与其他变量间的关系。它超越个体和经验,走上量化科学轨道。长处:样本量大,代表性高;生态效度高;多变量研究;

简单易行。不足:不能进行因果推论;关系难以理清,存在多变量问题。

(3)实验研究是在控制无关变量的条件下,系统操纵某种变量(自变量),研究其变化对另一变量(因变量)的影响,从而揭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长处:控制好、信度高,结果说服力强,可作因果推论。不足:生态效度低;控制难度大;实验花费高。

4、阿尔伯特于1937年出版了《人格:一种心理学的解释》一书,是人格心理学的开山鼻祖。

5、G.W.Allport的主要理论:

人格定义:人格是个体内在的心理生理系统的动力组织,决定着个人独特的思想和行为

人格结构学说:人格具有复杂的结构,由反射、习惯、态度、特质、统我等按整合程度高低以金字塔层级形式构成。

人格特质论:特质(trait)是一个宽泛的、聚焦的神经生理系统,它使许多刺激在机能上等值,能够激发和引导形式一致(等同)的适应性行为和表现性行为(Allport, 1937)。特

质乃是人格中最基本和最稳定的单位。

人格动力观:Allport认为人格的动力是机能自主,机能自主是指不同的刺激产生相同的内在效应或外在反应。当习得性动机的系统张力与系统形成之初的原始张力开始有所不同

时,动机的机能自主就实现了。换句话说,曾经为了满足特定的目标而产生的行为,

在一定时间后会自己发挥作用,这时,先前的动机会转化成新的自主的动机。当动

机变成在机能上不同以往的新动机时,机能自主就发生了。

人格发展观:认为每个人都有两种人格,即儿童不成熟人格——成年成熟人格。成熟人格六个条件:(1)将自我感扩展到自身以外的人和活动;(2)热情地与人交往,表达自己的

亲密、同情和容忍;(3)具有情绪安全感和自我接纳感;(4)对生活有现实的知觉;

(5)具有幽默感和自我洞察力;(6)具有统合的人生哲学。

词汇研究方法:创造性的词汇学研究使人格测量成为可能。对词汇进行因素分析——16PF

6、卡特尔将观察和测量的资料分为三种:L数据(生活记录资料)、Q数据(问卷资料)和T数

据(客观测验资料)。

特质类型观点:认为特质决定个体在给定情境下将做出何种反应,使个体行为具有跨时间的稳定性和跨情境的一致性。从不同角度对特质做出了精细的区分。

?来源:本体性特质和环境塑造特质

?内容:能力特质、气质特质、动力特质。将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表现: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人格动力观:人格动力来源于动力特质。动力特质分为:能、外能。

能:先天的心理生理倾向,是本体化特质,稳定的动机单元。总结了14种。

外能:习得的动机特质,包括情操和态度。能—情操—态度构成了从低到高的层级网格。7、艾森克的人格层次观点:根据人格构成元素对行为影响力的大小,将人格分作四个层次,从

低到高依次为特定反应层次、习惯反应层次、特质层次、类型层次。

8、艾森克认为,16PF并非是完全独立的,用词来评价人的人格也还是太过于复杂,采用因素分

析还可以进一步聚类成三种人格类型:外向性(extraversion)、神经质(neuroticism)和精神质(psychoticism) ,缩写为PEN,测量三因素人格模型的量表是EPQ。

外向性的一端为典型的外向特征群,好交际、爱热闹、易冲动、自信、活跃、喜欢追求变化,另一端为典型的内向特征群,固执、刻板、主观、害羞、不易激动。神经质的一端为情绪不稳定,可能会有过分担心某事或害怕某物的倾向;另一端为情绪稳定,往往是平静的、好脾气的、耐心的。精神质的一端为精神质,表现出高攻击、冷漠、自私、冲动、反社会、思维和行为迟缓等特点;另一端为超我机能,表现得仁慈、好心肠。

艾森克人格维度与气质学说的对应关系:见P60

9、“大五”结构的正式命名如下:Ⅰ.外向性;Ⅱ.随和性;Ⅲ.尽责性;Ⅳ.情绪稳定性;Ⅴ.文

化或智慧。罗马字母命名顺序意味着五个因素在日常人格描述词中的表征次序或相对重要性。五因素为外向性(extraversion)、随和性(agreeableness)、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神经质(neuroticism)和开放性(openness),缩写为“OCEAN”(海洋),1992年,Costa和McCrae将NEO-PI-R删减得到具有良好信效度的简式量表NEO-FFI。

10、体型与气质类型及其特征 Kretschme 体型与气质之间的相关Sheldon

内胚型的人往往愉快乐观,具有内脏型气质;中胚型的人往往精力充沛,攻击性强,具有肌肉型气质;外胚型的人往往内向、压抑,具有脑髓型气质。

艾森克对内、外向不同的解释:先提出抑制假说,后用唤醒概念解释外向性特质的行为表现。唤醒是指大脑皮层随时准备反应的警觉状态,它取决于中枢神经系统中上行网状激活系统的激活水平。艾森克认为内向者的大脑皮质唤醒水平天生比外向者高,因此对于同样强度的刺激,内向者比外向者体验的强度更高,因而更敏感。艾森克还认为极强或极弱水平的刺激都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只有中等强度的刺激才产生积极、快乐的情绪体验,刺激强度水平与内向、外向者情绪体验之间的关系呈倒U形,而且内向和外向者倒U形峰点不同。

11、行为遗传学常用的四种研究方法:家族研究(最早)、双生子研究(最常用)、收养研究、模型拟合。

双生子研究的基本原理:

12、Buss认为,情绪可分为两组:一组是唤醒性情绪,包括恐惧、愤怒和性唤醒。这三种情绪都

与交感神经系统的强烈反应有关,恐惧和愤怒是动物受到威胁准备去战斗的反应;另一组是关系性情绪,包括嫉妒、爱、愉快和悲伤。这组情绪在非社会性和中等程度社会性的哺乳动物中很少见或几乎没有。在关系性情绪中,很少或几乎没有自动的生理唤醒。唤醒性情绪发生在所有哺乳类动物身上,而关系性情绪则主要发生在更高级的社会性哺乳动物身上,二者都是物种适应性发展的结果。唤醒性情绪直接有利于动物的生存,关系性情绪的作用则是间接的,表现为有助于加强社会动物的群体凝聚力和协作。

13、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人格理论的内容:

(1)人格结构:两维(早期)、三维(晚期)

人格二维结构:潜(无)意识:人格的深层部分,是不曾出现于意识或已经被深深压抑的内容。主要成分是本能,特别是性本能,性本能不独指生殖快感。

前意识(包括意识):意识是人格的表层部分,是能清楚觉察的主观经验。前意识位于潜意识和意识之间,起检查和隔离作用。

人格的三维结构:本我、自我、超我。本我:包含在无意识之中,是最原始、与生俱来的无意识结构部分,由遗传而来的本能、欲望构成。肉体是其能量源泉,该能量恒久不变不会消失但可以转换。其唯一动机是寻求发泄、缓解紧张。遵循快乐原则,没有理性。自我:产生依存于本我(本身无能量),是人格中理智的、符合现实的部分。负责与现实打交道,解决本我和现实的冲突,遵循现实原则,有逻辑性。超我:产生分化于自我,是人格中最文明和最道德的部分。有两个方面:自我理想、良心。对本我具有强制力,遵循道德原则,有最高理性。

(2)人格动力:

冲突:本能→→现实→→理想和道德

焦虑:焦虑导致痛苦,严重焦虑导致人格分裂和精神病,需要适度防御。现实焦虑:意识到直接危险;神经质焦虑:害怕对本我失控的潜在危险;道德焦虑:违反道德的焦

虑感和负罪感(不是人人都有,如反社会人格)。

防御:内容—无意识,本质—(不真实)否定、歪曲、虚构,结果—防御过度,破坏人格结构平衡,导致神经症。①压抑:最常见;②否认:失恋解释;③投射:要不是…④反

向作用:青春期;⑤合理化或文饰作用;⑥替代和升华:转移目标或转换能量;⑦退

行。

(3)人格发展:口腔器、肛门器、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

对古典精神分析的评价:贡献:第一个系统人格心理学体系(大树);第一个系统的心理治疗方法(神经症);理论和方法的创新:无意识、梦的解析、自由联想、临床法

局限:过分强调性本能、无意识和非理性;悲观的、变态的、缺乏验证的。

14、集体潜意识:荣格将潜意识分为个人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是最难触及的意识层

面,是整个人类进化史上所有人类经验的仓库。是人人都有的对某些特定刺激产生特定反应的倾向。例如,惧怕黑夜,敬畏鬼神,依恋母亲,警惕陌生人等。

集体潜意识中的经验以原型的形式存在。

原型:是先天(遗传)固有的“直觉”反应形式,具有类似于本能的反应性质。原型在人的一生中是从不会被意识到。一旦与情境结合,就变成了个体无意识。有多少典型情境就有多少原型,如出生原型、儿童原型、英雄原型、骗子原型、上帝原型、魔鬼原型、智者原型、大地原型、母亲原型等。

集体潜意识类似于本能(较弗洛伊德的无意识更深入),是人格的动力。

几个重要的原型:人格面具:社会期待的行为方式。适应和膨胀(心理咨询师的危险)

阴影:最隐秘、最深沉的邪恶倾向。阿尼玛与阿尼姆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自性:

可以描述为是内心的向导,是集体潜意识的核心,其作用是协调人格的各组成部分,使

之达到整合。

荣格的人格类型理论及意义:

15、阿德勒——人格动力是追求优越:

器官缺陷与补偿:(身残志坚)发展功能不足的器官;发展其他的机能弥补缺陷机能。

自卑:不如他人的、消极的、不愉快的感受。

追求卓越:一个人克服自卑,赶上甚至超越别人的努力倾向,是对自卑感的一种补偿。

生活风格:个人追求卓越目标的独特方式,标识着个体存在。生活风格类型:控制型、索取型、回避型和社会型四种。

超越自卑的两个方向:以个人的奋斗不断完善自身的不足,迈向卓越(个人兴趣);与人合作,通过互助弥补各自的不足(社会兴趣)。

16、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一般是指个体对过去、现在、将来“自己是谁”及“自己将会怎样”

的主观感觉和体验。包括个体性、整体性、一致性和连续性。埃里克森提出,是对自我的基本功能的描述。

17、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

?(1)基本信任对不信任(0~1岁) (2)自主性对羞愧和怀疑(1~3岁)

?(3)主动性对内疚感(3~6岁) (4)勤奋对自卑(6~12岁)

?(5)自我认同对角色混乱(12~20岁)(6)亲密对孤独(20~24岁)

?(7)生产对停滞(25~65岁) (8)圆满对绝望(65岁~死亡)

18、霍妮的神经症理论:神经症共有的心理因素是焦虑和对抗焦虑的防御机制。

(1)三个自我:真实自我:是指个体的潜能;

理想自我:个体在头脑中所设想的关于自己的理想的自我形象;

现实自我:个体此时此地身心存在的总和。

理想自我脱离真实和现实自我,被“应该”控制。不光要求自已,还要求别人。

(2)三种神经症倾向:即顺从型、敌对型和退缩型。

(3)三种神经症的人格类型:

①趋向-依从型。对友爱和赞许、生活伙伴或狭窄空间有神经症需要。甘居从属地位,常感到

自我渺小可怜,总认为别人比自己强,倾向于以别人的看法来评价自己。人生哲学是“如果我顺从,别人就不会伤害我”。

②反对-敌对型。对权力、社会认可、剥削、自我赞许和成就怀有神经症需要。将生活视为一

种搏斗,适者生存,必须控制别人以掌握主动权;一心想超群出众、事事成功以至功名显赫;

千方百计利用他人给自己带来好处;压抑感情,不愿为感情而“浪费时间”。人生哲学是“如果我有力量,就没有人能伤害我”。

③逃避-退缩型。对自主、完美怀有神经症需要。为逃避紧张关系而离群独居,与他人保持距

离,不与他人发生感情上的联系;孤立自己,超然物外,与世无争;凡事力求完美,以避免他人的帮助或指责。人生哲学是“只要我退避三舍,就没有什么人能伤害我”。

19、弗洛姆从人与人和人与物的关系角度,划分了同化和社会化过程中的人格取向。

(1)非生产性取向(不健康)有四种:接受取向、剥削取向、囤积取向和市场取向。是不健康的和病态的性格。

(2)生产性取向(健康)关心的是人的潜能的实现,其性格特征体现在思维、工作和情感过程中。

四种非生产性取向对应的病态人格分别是受虐狂、施虐狂、破坏性、机械地自动适应。

社会性格:指社会中绝大多数成员所具有的基本性格结构。P106

20、经典条件反射:

操作条件反射:是指当一个行为被及时强化后,这个行为更有可能重现。

正强化-负强化:正强化是正面刺激(如食物),在行为之后呈现;负强化是负面刺激(电击、病痛、噪音等),在行为之后撤销。负强化-惩罚:惩罚是在行为之后呈现或加强某种负面刺激,从而使这种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减少。惩罚与负强化的相同点仅仅是刺激的性质都是负面的,但负强化是撤销或减弱负面刺激,惩罚是呈现或加强负面刺激,负强化的作用是建立某种行为,惩罚的作用是消除某种行为。

21、学习四要素:驱力、线索、反应和强化。

四种冲突: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多重趋避冲突。

2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马斯洛是第一个较详细阐释人的各种需要的心理学家;

(2)马斯洛将各种需要排成一个按层次发展的系统,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3)层次表现在动物种群上;

(4)需要层次是由低到高,前三种需要是基本需要,后两种为成长需要。

23、罗杰斯的自我中心理论:

(1)自我或自我概念是指个人经验中一切有关自己的知觉、认识和感受。自我概念类型:理想自我、现实自我。其标准就是使理想自我与真实自我相协调。

(2)真实自我(real self)和理想自我(ideal self):真实自我是指一个人知觉到的自己实际

的性格特点、心理品质以及能力等,而理想自我是个体知觉到的自己应该或者希望成为的自我。当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不一致时,就会导致自我不协调,个体便会产生焦虑,进而采取各种防卫机制阻止与自己的直接经验相左的经验进入意识的层面。

(3)无条件积极关注

24、罗杰斯以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的基本理念:

心理治疗不是传统的医生治病的模式,医生是指导者,病人被动地接受治疗,而是要相信当事人自己具有自我实现的潜能,也有追求健康的动力,治疗并非指导,而是以当事人为中心,创设一种有利于当事人自我成长的条件,在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帮助当事人自己消除自我不协调,使被遮蔽的真实自我显露出来,进而重建自我概念,并实现自我的潜能。咨询员与当事人之间的平等、信任的关系是这种“治疗”得以成功的关键。读者在理解罗杰斯的“治疗”概念时,一定不要从传统意义上去理解,而是要将其视为一种促进他人成长的活动。

心理咨询三个原则:真诚一致指在治疗关系中,咨询员本人是一个表里一致的人。咨询员越是以自己的本来面目出现,越是不戴专业面具或个人面具,来访者就越有可能发生建设性的改变和成长。无条件积极关注在治疗关系中,咨询员对当事人的无条件积极关注,就意味着无条件地接受和尊重当事人的所有感受和任何表达,对其不加以批评或纠正。只有这样,当事人自己才能接受自己的真实经验,并将其整合到新的和谐的自我概念之中。同理心指咨询员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当事人的一切经验,包括欲望、恐惧、冲突等。去感同身受这些经验,好像你自己也在经历这些体验。咨询员要进入到当事人的主观世界,去感受并理解当事人,既感人之所感,又知人之所感,分享他的快乐,分担他的痛苦,并将自己的这些感受有效地表达出来。

25、凯利是人格心理学中的认知理论的杰出倡导者,1955年出版《个人建构心理学》,奠定了认

知理论在人格心理学中的地位。这种理论认为,处在同样的情境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行为,经历了同样的事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或观点,对以后生活的影响也不同,这些人格的差异都是由于不同的人建构(construct)世界的方式不同。

凯利提出了“人是科学家”的命题,意即每个人都像科学家一样,总是试图认识世界。不断地提出假设,进行实验,从而检验假设,以减少对世界的不确定之感。

这种建构要得以形成,至少要对三个事物进行比较,即两个相似的事物和一个相反的事物。

面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可能进行不同的建构。这种不同的建构导致我们对同一事物做出不同的反应。每个人都有一套相对固定的建构系统,正是这种相对固定的建构系统,决定了我们的行为模式。个人的建构系统使人能够对世界进行解释、预测和控制。凯利将以上的观点称为建构选择论或建构多元论。

因此,个人在创立自己的建构系统时是自由的,他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建构,但已经确立的建构就会成为个人预期事件的方式,从而决定个人对待世界和人生的方式。

凯利提出了个体建构论的基本假设:在心理学的意义上,个人的历程是由他预期事件的方式所引导的。个人用已有的建构来解释和预期事物,而这种已有的建构便界定了他的世界。实际上,一个人的人格就是他的建构系统。人们并不寻找强化或回避痛苦。人们寻找的是自己构念系统的有效性。

26、Rotter认为:“一种行为在某种情境下发生的可能性,是由个体对该行为的期望和强化值共

同决定的”。这就是著名的期望价值模型。用公式表示:BP=f(E×RV)。

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即“针对于某种(某些)强化物,一种行为在某种(某些)情境下发生的可能性”。期望即行动前个体对各种行为导致强化的概率的主要预测。强化值简言之就是个体所认定的各种行为的重要程度,Rotter“如果一系列强化物出现的概率相同,个体希望某种(某些)强化物出现的程度,就是该强化物的价值”。

27、有人相信生活中的一般强化作用大都可以由自己控制,这就是“内控”;有的人则认为生活

中的一般强化作用都由外力或他人所左右,这就是“外控”。由Rotter提出,是社会学习理论的另一个关键概念。

28、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

(1)为什么提出:传统行为主义者认为人的学习方式是亲历学习,其基础是实际经验,学习在行为的结果上发生。但班杜拉认为亲历学习并非学习的基础,强化也不是学习的必要条件。他指出,人类更重要、更普遍、更有效的学习方式是观察学习。人不仅可以通过观察自然想象,也可以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来学习。

(2)概念:一个人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结果而习得某些新的反应,或使他已经具有的某种行为反应特征得到矫正。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观察者并没有对示范反应做出实际的外显操作。在观察学习过程中,被观察的对象称为榜样或示范者,观察主体称为观察者。观察学习亦称为替代学习,即人的主体能力中替代学习能力的具体表现形式。

班杜拉把新反应的习得和对新行为的操作区别开来。反应是否表达要取决于由强化引起的动机作用。班杜拉认为有三种强化,即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

(3)观察学习有四个具体过程:注意过程、表象过程、行为重现过程、动机过程。

29、场依存—场独立:威特金把场依存—场独立性确定为人在认知活动中主要依靠外在参照,还

是依靠内在自我的两种对立的认知倾向,把以内在线索为主进行垂直判断的人称为独立于场的人,把以外在线索为主进行垂直判断的人称为依存于场的人。用以描述人们在认知上的差异。

这个构念完美地将认知过程与人格特征结合起来,从而突破了心理学理论往往将心理过程(认知过程)与心理特征(人格特点)割裂开来的人为界限。

分化理论:人在成长过程中,身心都在逐渐分化,变得日益复杂和完善。这种分化表现在三个方面:自我与非我的分化,心理机能的分化,神经生理机能的分化。

每个方面在分化程度上都各有表现。具体而言,自我和非我分化较好的人表现为场独立,他们的思维与行动主要以自我为参照,不依赖于外物,这样的人发展出较好的认知重构技能,但其在人际交往技能方面的发展往往不够完善;而自我与非我分化较差的人表现为场依存,他们主要以外界为参照,容易受外部事物和其他人的影响,这样的人有较好的人际交往技能,但其在认知重构技能方面的发展有限。自我与非我的分化程度越高,个体在认知风格上就越倾向于场独立一端。

心理机能分化较好的人表现为有组织的控制和特异化的防御。

神经生理机能的分化具体表现为大脑半球机能特殊化趋势。研究发现,大脑的左半球和右半球的功能是不一样的。或者说,左右两半球各具有独特的不同的加工信息的方式。大脑的这种功能分化是心理分化的生理基础。大脑左右半球的功能差异越大,说明分化程度越高。分化理论的意义:Witkin分化理论的一个重要假设就是,在个体的发展中,各领域的分化程度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当一个人自我-非我分化的程度比较高,那他的心理机能的分化程度和神经生理机能的分化程度也会比较高。

30、归因风格:人人都会对事件进行归因,每个人在归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独特的一贯的模式,

称为归因风格。

韦纳1971年提出了系统的动机的归因理论,证明了成功或失败的因果归因是成就活动过程中的核心要素。三维度归因:(1)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2)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3)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行为结果6因素:(1)能力高低(2)努力程度(3)任务难易(4)运气(机遇)好坏(5)身心状态(6)外部情境/他人影响

三维度与六因素相互结合可用来系统地考察行为归因。

31、特质焦虑:个体体验到焦虑的倾向性,是对危险情境的预先反应倾向。更准确地说,特质焦

虑是对紧张、恐惧乃至不断提高的自主神经系统活动水平做出反应的稳定倾向。

Spielberger 。

32、抑郁类型:

临床:精神病性抑郁(单相、双相)、神经症性抑郁、产后抑郁、老年抑郁等。

影响源:外源性抑郁、内源性抑郁

特质:情感依附性抑郁、摄取性抑郁。前者与爱和归属的缺失有关,主要见于依赖性人格者;

后者与成就和完美的自觉缺失有关,主要见于好强和完美主义人格者。

四种抑郁的认知扭曲:

33、孤独的类型:

根据孤独持续的时间,可将其分为长期孤独、情境性孤独和暂时性孤独;

根据产生的原因将其分为情感孤独和社会孤独两类。

34、攻击性:个人一贯表现出来的攻击性倾向和行为模式。

(1)本能论:Freud:人天生、独立的本能倾向——生本能、死本能

Lorenz:适应机制(资源争夺)“求生存的本能” “它无法克制地周期性发泄” (2)社会学习论:观察学习:榜样力量、大众传媒。

间接强化。自我强化。乐观态度:控制媒体。

(3)社会信息加工理论:

理论模型:模糊情景——寻找合理线索——解释线索——作出行为决策。

高攻击性者:模糊情景——敌意线索——解释为他人敌意——攻击决策。

35、利他人格是指考虑他人福祉、关心他人、在行动上处处为他人着想的持久倾向。

利他人格的结构:社会责任感:首要因素;同感;对世界公正的信念;低利己主义。

36、个人控制感:是指人在主观上知觉到自己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能控制事件,而不是实际上

能不能控制。凯利提出。

37、成就动机:成就动机就是个人追求成就的内在动力。包括个人追求进步以期达成希望目标的

内在动力;从事某种工作时,个人自我投入精益求精的心理倾向;在不顺利情境中,冲破障碍克服困难奋力达成目标的心理倾向(张春兴,1994)。

成就目标定向理论认为,个体主要具有两种目标定向,即:学习目标定向和表现目标定向。

?学习目标定向:追求自我成长——增值理论。

?表现目标定向:追求自我证实——实体理论。

38、P257

39、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模型:

自我效能作用于情感过程

?自我效能可以通过对认知、行为和情绪实施个人控制来影响情绪体验的性质和强度。

?在认知方面,自我效能导致注意的偏向,并影响人们对情绪事件的解释、认知表征,以及回忆方式。

?在行为方面,自我效能以支持有效的情绪表达方式来改良环境,转而调节情绪状态。

?在情绪方面,表现为调控情绪的效能。自我效能越高,越认为应激对自身的影响是可控的,负性情绪就越少。

40、自我同一性的理论模型:Marcia(1993):完成型、延缓型、早闭型、弥散型。早闭型者表现出对权威更强的服从倾向以及僵化的思维方式;延缓型者焦虑得分最高;完成型和延缓型与自尊呈正相关;完成型同一状态的大学生倾向于内控,扩散型者则倾向于外控,其他两种的大学生处于内控和外控之间。

人格心理学复习提纲

选择、填空、名词解释 ★威特金的心理分化表现为 1.自我与非我的分化 2.心理机能的分裂 3.神经生理分化 自我—非我的分裂可以通过两种技能即认知改组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的测量来确定。 心理机能分裂的程度可以通过对冲动有组织的控制和特殊化的防卫这两个方面表现出来。 ★人格建构的基本假设和推论 基本假设: “个体的信息加工过程被他对事件的预期所引导。” 11个推论 1.建构推论:一个人通过对事物的反复建构来预测未来事件。 2.个体推论:人们在建构事件时的方式各不相同。 3.组织推论:每个人在预测事件时都会自然形成一种包括结构顺序关系的建构体系。 4.两分推论:一个人的建构体系包含种种两分结构的构念。 5.选择推论:每个人在通过自己的建构体系对某事物作出预期时,他都会在两分结构 中做出选择。 6.范围推论:一个结构只能对有限范围的事件做出预测。 7.经验推论:一个人对外界事物的建构与他个人的学习经验有关。 8.调整推论:个人构念系统的变化与调整要受到构念渗透度的制约。(是否可容纳新) 9.片断推论:个人构念系统中存在彼此分离、不一致的亚层次构念。 10.共同性推论:建构经验方式的共同性可以导致人们心理与行为的相似性。 11.社会性推论:个体在建构自己的构念时,会在社会交往中扮演了他人的角色,以便 更好地理解对方、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 ★控制点理论由罗特提出 ★EAS气质模型划分了三个气质维度: 1.情绪性 2.活动性 3.交际性 ★班杜拉观察学习过程分为四个主要组成部分: 1.注意过程 2.保持过程 3.动作再现过程 4.动机过程。 ★阿尔波特认为有3种类型的特质: 1.根本特质——在顶层

人格心理学重点讲解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人格心理学的特点及其研究主题 一、人格心理学的特点 从理性上考察这门课程: ①研究内容侧重:心理差异 ②研究策略强调:整体性 ③研究特征注重:内部稳定性 二、人格主题 ①人性哲学②人格结构③人格动力 ④人格成因⑤人格发展⑥人格测量 三、人格理论研究“范型” 范型:一定时期,在某一或多个学科中,多数科学家共同接受的理论和方法。 1、古典精神分析 2、新精神分析 3、特质伦每个流派侧重某一个或几个主题 4、行为主义学习论 5、人本主义 6、认知主义 四、人格理论研究的几大范型的优缺点 1、经典精神分析 优点: (1)为古典精神分析向新精神分析做了过渡 (2)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建提供了理论基础 (3)促进了家庭心理咨询和儿童教育的发展 缺点: (1)人格动力理论有一定的局限性 (2)整个人格理论不太系统 (3)有些理论假设有待一步考证 (4)社会环境仅局限于家庭环境 2、新精神分析 优点: (1)把潜意识理论的开拓性研究推向了新的里程碑 (2)扩展了新的理论领域,加强了相关学科的联系 (3)丰富了现代医学模式的内涵,发展了精神病学中心医学的理论和方法 缺点: (1)没有脱离精神分析的理论主体 (2)对未来社会的乌托邦式构想 (3)理论仍具有神秘色彩 3、行为主义学派 优点: (1)行为主义奠定了心理学的科学地位 (2)行为治疗的实用性 (3)行为主义研究领域的广泛性 (4)行为主义理论简洁、明了

缺点: (1)错误地将人类等同于动物 (2)行为评估信度、效度的质疑 (3)行为主义对人格的描述过于窄化 (4)忽视人格的稳定性 4、人本主义学派 优点: (1)关注积极方面 (2)应用广泛:①对心理治疗方法产生了重大影响②在管理和教育改革中的应用 缺点: (1)概念模糊,缺少实证的研究 (2)过分强调人的天赋潜能,忽视了社会与教育的力量 5、人格特质理论 优点: (1)注重研究的实证性 (2)提出了有价值的理论观点 (3)促进了人格测评工具的产生 缺点: (1)缺乏对特质概念的理论探讨 (2)缺乏统一的特质理论框架 6、认知学派 优点: (1)将实验研究技术带入人格研究 (2)将人格与认知问题有机结合 缺点: (1)人格研究的去人格化倾向 (2)认知理论范式缺乏系统性 第二节人格的界定及特征 一、人格的定义 人格是个体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起来的相对稳定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二、人格的特征 1、整体性(统合性) 2、稳定性 3、功能性 4、独特性 第三节人格理论的向度 一、了解人格心理学研究的几个理论向度 (一)自由论——决定论:这一问题主要涉及的是对人行为的决定因素是什么?是由其个人意愿自由控制,还是由不为个人意愿所控制的因素来决定? (二)理性——非理性:这一维度说明人的理性思维对人的影响有多大。 (三)整体论——分析论:这一维度划分了心理研究是对人进行整体研究还是分析研究

新编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版_40

一:名词解释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他以自己特有的研究对象与其他学科区别开来。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个人所经历过的事物通过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以表象和词语等形式将个体经验积累和保存在头脑中,在一定条件下重新重复出来的心理过程。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这是一种高级的复杂的认识活动。 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持久且有弥漫性的情绪状态,也叫心情。 动机:由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在动力。 意志: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支配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人格:是指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性格: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而又具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能力:是人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选择、填空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心理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离开大脑,离开社会现实,离开社会实践,人的心理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 2、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机能,可是人脑本身并不能产生心理,必须要在外界客观事物作用之下才能产生心理。 3、脑是心理的器官,心里是脑的机能。 4、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5、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也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6、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需要,及时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的特性。 7、根据知觉对象的特性可将知觉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 物体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空间知觉是反映物体的形状、大小、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8、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感觉阈限。 9、绝对感受性是觉察出最小刺激的能力。 10、刚刚能察觉出差异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别量就是差别感觉阈限。

人格心理学自考复习题整理

现代人格心理学 名词解释: 1.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2.范型:指一定时期在某一或多个学科中的多数科学家所共同接受的一套理论和方法。 3.人格结构:是研究气质、性格、能力以及个人活动倾向性等心理特点如何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一定的组织模式。 4.人格理论:是一套正规的符号系统,用来组织人格研究材料,解释和说明人格、人性、人格结构、人格发展动力、条件以及阶段等理论问题,以反映人格心理现象的本质与规律,并提出可验证的理论假设和启发人格研究的新观点、新方法。 5.人格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格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6.生的本能:包括生存本能和性本能,生本能所提供的能量称为埃罗斯,埃罗斯代表爱和创造的力量。 7.里比多:即为广义的性,就是一切寻求快感的潜力,泛指心理活动的能量。 8.无意识:不曾在意识中出现的心理活动和曾是意识的但已受压抑的心理活动。 9.潜意识:位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由那些虽不能即刻回想起来,但经过努力就可以进入意识领域的主观经验所组成。 10.意识:人格最表层部分,它由人能随意想到,清楚觉察到的主观经验所组成。 11.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12.自我: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 13.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生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 14.停滞:心理障碍可以导致任何阶段的发展停顿和延缓,这种现象称之为停滞。 15.倒退:由于早期阶段发展停滞使某些早期的特征保留在以后的阶段中,当个人面临危机和挫折时,他很有可能退回到较早的阶段,这一过程称为倒退。16.压抑:自我防止引起焦虑的思想观念进入意识领域的一种方法。 17.自由联想法:就是让患者处于身心放松状态,鼓励其说出脑海里涌现的任何思想观点或感情经验。 18.梦的分析:佛洛伊德认为,梦是一种潜意识现象,是潜意识愿望经过伪装后的象征性的满足,实质就是被压抑的无意识欲望的一种变形的满足。19.个体潜意识:是潜意识的表层,它包括了一切被遗忘了的记忆、知觉以及被压抑的经验。 20.集体潜意识:指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世代积累的人类祖先的经验,是人类必须对某些事件做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 21.生活风格:阿德勒把个人追求优越目标的方式成为“生活风格”,这是一种标识个体存在的独特方式。 22.创伤范式:佛洛伊德早期在运用催眠术和疏导法治疗神经症时发现,如果病人把内心的“创伤”倾吐出来,病症就会消失,这就是创伤范式。 23.内驱力范式:佛洛伊德早期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人格结构理论,其中内驱力与本我对应,内驱力是人格发展的动力。 24.自我范式:把自我看成是人格结构,当中相对独立的部分。 25.角色混乱:指个体不能正确地选择适应社会环境的角色。 26.显在焦虑:是对显在危险的反应,产生情景性神经症。 27.基本焦虑:指人将基本敌意泛化到一切人甚至整个世界,从而感到世间的一切事物和一切人都是潜伏着的危险因素。 28.特质:是一种概括化了的行为方式,具有个体特征,并且人际之间有很大差异,它是一种实在的和具有决定意义的神经心理结构。 29.机能自主性:是指一个成人现在进行某一活动的原因不是他原来要求行为的那些原因。 30.根源特质:是隐藏在表面特质,是人格的内在因素,是人格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一个人行为的最终根源。 31.共同特质:一个社区或一个集团成员所共同具有的特质。 32.动力特质:是促使人朝着一定的目标去行动,它是人格的动力性因素。 33.正强化:呈现正强化物可以增加有机体反应概率的现象。 34.负强化:撤去负强化物可以增加有机体反应概率的现象。 35.观察学习:是指人们仅仅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就能学会某种行为,又称替代学习、模仿学习。 36.替代强化:榜样的行为是否受到强化,受到什么样的强化,并不一定影响模仿者的行为学习,这时候的强化对于榜样而言,则是一种间接强化,又称替代强化。 37.自我效能感:指个体相信自己能成功地做出某种行为的主观体验。 38.强化物:多拉德和米勒认为强化也就是内驱力的降低,任何能够导致内驱力降低的刺激就是强化物。 39.约拿情节:在我们的社会中,如果一个聪明的人说:“我是十分聪明的”。就会冒犯他人,引起对立、敌意、打击。于是,优秀的个体一般要学会像变色龙一样掩饰自己,贬低自己来避免他人的攻击,就像圣经上的约拿一样,这种情节称之为约拿情节。 40.自我概念:代表对自我感知的一种组织化和一致性的模式,它是指个体对自己心理现象的全部经验。 41.移情:从另一个人的观点对他的问题进行理解,从那个人的内部参考模式出发。 42.高峰体验:人们会产生某些基本的认识与感受,如爱的体验、审美感知、创造等,这些认识与感受以及所有其他最高程度创造和成就的时刻,称之为高峰体验。 43.场依存—场独立性:主要依据视野线索来做出判定的倾向称为场依存性;主要依据身体经验线索来做出判定的倾向称场独立性。 44.原型:是某类事物在个人心目中的典型形象。

《人格心理学》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人格心理学》复习思考题答案 一、概念解释 人格: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的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是心理学家用来界定自己从事研究的某一个范围,反映了心理学家从不同的侧面对人格系统所作的描述。 人格的整体性:人格的多种成分和特质,并非孤立地存在,而是密切联系,整合成一个有机的组织。 人格的稳定性:指人格特质跨时间的持续性和跨情境的一致性。它并不排斥可变性。人格的变化体现在表现方式变化而深层内在的特质不变或深层的内在特质发生了变化。 人格的独特性:人与人之间在心理和行为倾向上各不相同,即“个性”。不排除人格的共同性,如群体人格。 人格的社会性:指社会化把人类的变成社会的成员,人格是社会的人所特有的。 投注:投注是指能量或力比多倾注于某种对象而是需要得到满足的过程。分为三种:自我投注:把力比多倾注于自己,如自恋者;幻想投注:把力比多倾注于虚无的幻想中,如做白日梦者;对象投注:把力比多倾注于某人、某物或某些团体活动上。 生活风格:每个人追求优越的目标是不同的,个体所处的环境条件也千差万别,从而导致每个人试图获得优越的方法也不同。阿德勒把个人追求优越目标的方式称为“生活风格”。生活风格的形成过程在儿童4、5岁时。理解生活风格的三种途径:出生顺序、早期记忆、潜意识梦境。 机能自主:指一个成人现在进行的某一活动的原因不是他原来要求行动的那些原因。即是说过去的动机和现在的动机并没有机能性的联系。 基本焦虑:儿童所具有的,觉得自己是孤立、无能为力的生活在这个危机四伏、充满故意的世界上的一种感情。 能、外能:能是一种具有动力性质的素质根源特质。它与内驱力、需求或本能极相似;外能是一种动力根源特质,来自环境,属于环境铸模性特质。 里比多:Libido的译音。也称性本能。指一种性冲动的内在的潜力,它经常驱使人去追求实现,去寻求满足,获得快感。他的“性”是广义的。不是男女之间的性爱的性,而是包括一切感觉器官或肌肉、皮肤等由于抚摸而产生的快感都是性的满足。两种主要的性本能:都是异性爱的倾向,一是恋父情结,一是恋母情结。 特质:一种人格测量的单位。它是能够代表“生活综合”的测量单元。阿尔波特认为特质是“一种概括化的和聚焦的神经生理系统,它具有使许多刺激在机能上等值的能力,具有激发和引导适应性和表现性行为一致的形式。”它是一种神经心理结构,能产生行为和引发行为,并且同一种特质,对不同刺激以同样方式反应;同一刺激,由于特质不同,产生的反应不同,不同于习惯也不是态度;特性:相对概括和持久性、有焦点、活跃性。 自卑感:阿德勒术语。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是支配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内在的动力因素。早期主要指生理缺陷。认为每个人一生下来就带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由自卑感,产生补偿的需要,不断的补偿又不断地发现新的自卑,又向新的优越努力,如此持续不断,即是人格发展的基本过程。 个人构念:凯利术语。即个人对周围世界的看法、解释和赋予意义的过程。 现象场:罗杰斯术语,指个体觉察到的刺激。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主观

人格心理学必考点

人格心理学整理的东西 一、 概念解释 1、人格:个体内在的行为上的倾向性。它表现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的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予人特色的身心组织。 2、集体无意识:是由荣格提出的。指在个体生命的开始,每一个民族的成员具有某些共同的原始意念的思想,它是在种族进化和人类历史发展中所积累的心理上的沉淀物,由遗传的神经模式决定。 3、社会兴趣:是由阿德勒提出的。指人类和谐生活、相互友好的先天潜源。 4、特质:由奥尔波特提出的。是一种动机心理结构,一种先前倾向,使许多刺激在机能上等值。 5、机能自主:由奥尔波特提出的。是指一个成人现在进行某一活动的原因不是他原来要求行动的那些原因。 7、自我强化(自我调整):是由班杜拉提出的。指个体根据自己内在的标准和对外界环境强化的预期进行自我称赞或自我责备,以调整自己行为的过程。(即:自定标准奖惩自己。) 8、强化:是指利用强化物诱使某一操作行为的概率增加的过程。 9、替代强化:观察榜样(别人的行为)受到的强化,并非亲身经历的强化。 10、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相信自己能成功地做出某种行为的主观体验。 11、自我实现:是由马斯洛提出的。就是要求充分发挥个人的潜力和才能,对自身内在本性的更充分地把握和认可,是朝向个人自身统一,完整和协调的一种倾向。 12、自我:在罗杰斯看来,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心理现象的全部经验。是现象场中与个体自身密切相关的部分。 13、自我实现趋势:个体与生俱来的一种生存成长和促进其自身发展的需要。 14、机能评估过程:个体根据是否能够维持和提高自身来对自己的经验进行评估的过程。 人格: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的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是心理学家用来界定自己从事研究的某一个范围,反映了心理学家从不同的侧面对人格系统所作的描述。 人格的整体性:人格的多种成分和特质,并非孤立地存在,而是密切联系,整合成一个有机的组织。 人格的稳定性:指人格特质跨时间的持续性和跨情境的一致性。它并不排斥可变性。人格的变化体现在表现方式变化而

新编心理学_重点笔记

新编心理学教学重点 第一章:心理学与教育 1.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3.心理过程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不同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的反映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认识过程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是人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过程。 情感过程: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 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4.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 ①(方向)个性倾向性(是个性心理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需要(是基础)、 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最高层次)、个性 ②(表现)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5.1879年,德国生理学家、哲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至此,意味着科学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第二章:科学的心理观 1.科学的心理观是什么?以辩证唯物主义为出发点的科学心理观认为,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心理的实质也是科学的心理观。 2.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人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它提供了心理产生的可能性,但如果没有(客观现实)的作用,心理活动就无法产生。 3.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的基本单位。 4.反射就是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所作的规律性的反应。 5.实现反射活动的全部神经结构叫做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 6.反射分作:无条件反射(狗看见食物流口水、眨眼、膝跳、呕吐等)和条件反射(狗听到主人脚步声流口水后天活动中)、操作性条件反射 最早研究的是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反射”刺激→反应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反应→刺激(P21) 7.条件反射其实是一种信号活动,信号活动是大脑两半球的最根本的活动。大脑皮层的活动有两种信号: 第一信号系统是指由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具体刺激物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是人独有的。 “望梅止渴”是第一信号系统活动的结果;“谈梅生津“是第二信号系统活动的结果。 8.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人的心理对客观现实具有依存性;人的心理反映具有主观性;人的心理反映具有能动性。 第三章:感觉、知觉与教学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人格心理学(复习题)

《人格心理学》 一、概念解释 人格、人格的整体性、人格的稳定性、人格的独特性、人格的社会性、投注、生活风格、机能自主、基本焦虑、能和外能、力比多、特质、自卑感、个人构念、现象场、集体潜意识、强化、观察学习、控制点,晶体智力,流体智力 二、填空 1.人格心理学主要的研究途径有:、、。 2.人格的特性有:、、、。 3.人格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领域有:、、、、。 4.四种基本的人格理论范型是:、、、。 5.弗洛伊德把焦虑分为三类,即、、。 6.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为:、、、、。 7.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包括、、。 8.梦的工作包括:、、、。 9.荣格的集体潜意识中的原型主要有:、、、、。 10.荣格的人格发展阶段是:、、、。 11.荣格认为人格的动力是:。它按原理和原理活动。 12.阿德勒的两种错误的生活风格是:、。 13.霍妮提出的神经症的三大类型指:、、。 14.霍妮的理论被称为:。她认为人格发展的动力是:。 15.精神分析论者关于人格动力的基本概念不同,弗洛伊德是、荣格是、阿德勒是、霍妮是。 16.行为矫正的主要方法有:、、、。 17.斯金纳按强化物的来源把它们分为:、。 18.艾森克的人格维度是指:维度、维度和维度。 19.特质理论的新进理论是和。 20.多拉德和米勒关于学习的四个要素:、、、。 21.多拉德和米勒将冲突分为四类:、、、。 2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包括五种需要、、、、。 23.凯利的CPC循环指、、。 24.人本主义人格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25.罗杰斯认为机能完善的人的特点是:、、、、。三、简答 1.简述阿尔波特健康人格的特点。 2.简述学习论和特质论的区别。 3.简述多拉德和米勒的挫折—攻击理论。 4.简述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的八阶段理论。 5.简述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

《普通心理学》重点知识 彭聃龄版

精心整理 心理学重点知识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观察法——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4、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5、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6、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7、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8、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9、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10、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 1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13、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4、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6、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18、有意后注意——是指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19、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

2018人格心理学复习要点

2018年人格心理学期末复习要点 1.人格的定义(P5) 人的稳定而独特的行为模式及其内在动力组织的统一体 2.人格的基本特性(P5) 整体性、稳定性、复杂性、独特性 3.人格分析的三个层面(P7) 种属共有、群属共有、个属特有 4.人格研究的三种方法及各自的优缺点(P20-30) 个案法评价:优势 生态效度高 深入性强 独特性好 ;劣势 代表性弱 专业性强 主观性明显 相关法评价:优势 代表性强 效率高 提出假设主要方法 ;劣势 不能得出因果关系 很难消除社会称许性 牺牲独特性 实验法评价:优势 能够得出因果关系结论 较好实现对变量的控制 ;劣势 生态效度弱 成本高 专业性强 5.人格投射测验(P33-35) 概念:让人对模糊不清的刺激信息进行自由反应,以评估其人格的方法。 类型:罗夏墨迹、主题统觉、画画测验等。 优势:反应的真实性高;操作简单。 劣势:解释困难;主观性太强。 6.测评的评价:信度、效度(P38) 信度:测验的可靠性(稳定性) 效度:测验的准确性(目标性) 7.Allport的人格结构理论(P44-45) 统我-特质-态度-习惯-反射 反射是对外界刺激的本能随机反应;习惯是对具体刺激的特定反应;态度是诸多习惯引起的情感倾向;特质乃是人格中最基本和最稳定的单位,当一个人具有某种特质时,他的思想和行为会具有经常朝某个方向反应的倾向;统我:是人格中趋于内在统一的所有方面,包括个体内部对自我认同感和自我提升的所有方面,是客观存在的“我”的所有方面。 8.Catell对特质的区分:表面特质与根源特质(P51) 表面特质: 从外部行为能直接观察到的特质 个体相对外显的特质 彼此之间并没有相互的关系 根源特质:内在的、稳定的、作为人格结构的基本因素的特质 由表面特质推断而来 彼此相关、共同变化的一系列特征 9.Catell的根源特质确定方法:因素分析(P53) 10.Eysenck的大三人格模型(P56) 外向性(extraversion)反映的是人的活动性指向和强度 神经质(neuroticism)反映了人情绪的稳定性

心理学知识点及答案

名词解释:只解释内涵。 简答题:是什么答什么不分析 分析题:说明心理学原理、原理的阐述简明、结合案例分析、给我们的启示。 1、观察法:观察法(自然观察法),就是在自然条件下,对被观察者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记录,以了解其心理的一种方法。 2、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心理状态)。 3、1879年冯特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4、条件反射:个体为适应环境变化,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学习和训练而建立起来的反射。 5、心理发展:广义:指从受精卵开始到衰老的心理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狭义:是个体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是个体对客观现实反映活动的扩大、改善、提高的过程。 6、谈梅生津、望梅止渴、杯弓蛇影、一早被蛇咬三年怕井绳、画饼充饥、谈虎色变都属于条件反射。 7、心里的实质是什么?答: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的产物,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客观现实是人心理活动的内容和源泉。 8、简述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答(1)连续性与阶段性(2)、方向性和顺序性(3、)不平衡性(4、)个别差异性 9、狼孩的事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答: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的发展具有关键期。 10、知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 11、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12、五星红旗眼前一晃而过是(感觉)、坐在教室里听见汽车声是(知觉)。 13、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度日如年,一日三秋是时间(错觉) 14、联觉:一种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感觉。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15、错觉:不正确的弯曲的知觉,如: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看电视属于:视听知觉。 16、知觉存在哪些规律?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 17、记忆表象:记忆表象是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在头脑中出现该事物的形象,是由其他事物或语词而唤起的。 18、学习某种材料,达到一次完全背诵后仍继续学习,叫(过度学习或者是超额学习) 19、记忆品质的四个特征: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 20、记忆按内容分为:形象、逻辑、运动、情绪。 21、有意识记的效果优于无意识记。潜移默化属于无意识记。有意重现:追忆的特殊形式。每逢佳节倍思亲属于无意重现。 22、记忆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现(回忆)。 23、按存留时间的长短把记忆分为:瞬时、短时、长时。短时记忆的特点:容量有限,为7加减2组块。 24、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数量是:先多后少。 25、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是(听觉表象)。三峡学院的雕像是(个体表象)画毛笔是(一般表象)表象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运动表象。 26、影响识记的因素是什么?答:(1)活动任务、活动性质(2、)识记材料数量和性质(3、)不同分析器(4、)主观心理条件 27、联系实际,试诉在学习活动中如何防止和避免遗忘的发生?答:(1)明确识记的目的和任务(2)、运用正确的识记方法(3、)正确的复习和练习(4、)培养自我检查的能力和习惯,

人格心理学重点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人格: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2自然恢复:一个已经消退的行为反应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可能会在没有经过任何再一次强化学习之后重新出现,这就是自然恢复现象。 3根源特质:根源特质处于人格结构的内部,是人格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一个人行为的最终根源。 4个性化:所谓个性化,就是一个人愈来愈意识到自己的独特性、愈来愈富于个性、愈来愈不同于他人的过程。 5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 6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对外部世界的某种认识活动的特征或方式。 7自我效能感:即指个体相信自己能成功地作出某种行为的主观体验。 8社会兴趣:社会兴趣是所有人具有的一种先天需要,一种与他人友好相处、共同建设美好社会的需要。 9自我实现:两层含义,一是作为一种人格的自我实现,二是作为一种基本需要或动力的自我实现。自我实现的过程意味着发展真实的自我,发展现有的或潜在的能力。简答 1简述埃里克森关于人格发展阶段的名称。 埃里克森所划分的人格发展为八个阶段,描述了人格的终身发展过程。 (1)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1岁);(2)自主对羞怯和疑虑(1~3岁);(3)主动对内疚(3~6岁);(4)勤奋对自卑(6~12岁);(5)同一性对角色混论(12~20岁);(6)亲密对孤独20~25岁;(7)繁殖对停滞25~65岁;(8)自我整合对失望(65岁至死亡)。 2简述弗洛伊德关于无意识的特点。 无意识部分的主要成分是原始的冲动和各种本能、通过种族遗传得到的人类早期经验以及个人遗忘了的童年时期的经验和创伤性经验、不合伦理的各种欲望和感情等。其特点如下:(1)无矛盾性;(2)无时间性;(3)在无意识中不存在任何否定、怀疑和不相信的成分;(4)非现实性;(5)无意识观念的能量远比前意识或意识中的观念的能量大,因而它更机动、更灵跃,易于变形和替换。 3简述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的特点。 (1)特质不是有名无实的;(2)特质比习惯更具有一般性;(3)特质具有动力性;(4)特质的存在可以从实际中得到印证;(5)一种特质对另一些特征仅仅是相对独立的;(6)特质与道德或社会判断不同义;(7)特质既可以是某个个体所具有的,也可以是群体所具有的;(8)行动甚至习惯与特质不一致时,并不证明特质不存在。 4简述场依存—场独立性的认知方式的特点。 (1)它们是过程变量,而不是内容变量。(2)普遍性,亦即场依存—场独立性体现在广泛的认知操作中。(3)稳定性,人们在场依存—场独立性维度上的位置是稳定的,不因时间而发生显在的变化;(4)中性,不像能力那样有高低好坏之分。 论述 1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你对自我实现理论的理解。 自我实现是马斯洛的一个重要理论,它包含自我实现的本质、类型,自我实现者的特征、自我实现的途径等方面的内容。 自我实现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为人格的自我实现,二是作为基本需要或动力的自我

人格心理学重点

一、选择填空 1、1937年,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发表名著《人格:心理学的解释》,标志着人格心理学的诞生。 2、人格心理学产生的来源最主要有两个:一是心理测量运动,二是临床精神病学的发展。 3、1900年,弗洛伊德发表《梦的解析》,标志着古典精神分析的形成。 4、弗洛伊德提出的几种防御机制:压抑、否认、投射作用、合理化作用、移置、反向作用、认同作用、固着作用、升华作用、退化作用。(KP84) 5、性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口腔期(动欲区:口腔)、肛门期(动欲区:肛门)、性蕾期(动欲区:生殖器)、潜伏期(性欲被移置为替代性的活动)、生殖期(动欲区:生殖器) 6、弗洛伊德的研究方法:自由联想法、梦的分析(两种方式:符号化、梦的制作)、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分析、幽默。 7、1911年,阿德勒创立了“个体心理学”。 8、阿德勒人格动力概念:器官缺陷、自卑感、追求优越与社会兴趣。 9、1939年,哈特曼发表著名的《自我心理学和适应问题》一书,标志着自我心理学正式成立。 10、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1岁) 自主对羞怯和疑虑(1~3岁) 主动对内疚(3~6岁) 勤奋对自卑(6~12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岁)亲密对孤独(20~25岁)繁殖对停滞(25~65岁)(KP116-118) 11、霍妮提出了神经症的双重衡量标准:文化标准和心理标准。 12、弗洛姆把人的性格分成两个部分:个体性格和社会性格。 13、卡特尔把动力特质分为三种:能、外能(包括态度和情操)和辅助。 14、默里创立了研究无意识心理过程的著名方法,即“主题统觉测验”。 15、荣格强调人格的统一性与整体性。三个不同层次人格结构:意识、个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 16、荣格根据两种态度或倾向性,把人划分为内倾型和外倾型。 提出四种心理功能:思维、情感、感觉和直觉。 17、艾森克认为存在着三个基本的人格类型或人格维度:外倾性(内外倾)、神经质和精神质。 三个基本维度的生物学基础:内外倾(皮层唤醒水平)、神经质(边缘系统)、精神质(男性生物特性,特别是雄性激素分泌) 18、斯金纳将强化按间隔时间和频率特征分为两大类:连续强化和间歇强化。 19、多拉德和米勒认为学习的发生离不开四个要素,它们是:内驱力、线索、反应和强化。 20、学习就是在各种习惯族系等级系统中,反应等级不断重新组合的过程。 21、多拉德和米勒将原有反应等级不能解决当前问题的情况叫做学习困境(学习的前提/基础)。 22、冲突的种类:接近—接近冲突(指两个目标具有同等的诱惑力,都是诱发接近趋向的目 标时所发生的冲突) 回避—回避冲突(指一个人必须在两个否定目标中选择其一,即同时面对 两个目标都只能诱发回避趋向时所发生的冲

心理学重点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 2.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其中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注意是伴随着认知、情感和意志过程的心理状态。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3.心理学的五个任务:揭示人的心理现象,描述人的心理现象,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活动,理解人的心理活动,说明人的心理活动。(描述、解释、预测、控制、提升) 4.心理发展的概念: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在整个生命历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积极的心理变化。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心理变化都可以叫做发展。例如,由于疲劳和疾病等原因而发生的心理上的变化,就不能称为发展。 5.正强化:个体在做出某种反应之后,给予一个愉快刺激(如某种奖励、奖品等),从而增强其类似行为的出现的概率。 负强化:个体在做出某种反应之后,让孩子摆脱厌恶刺激(撤销惩罚),从而增强其类似行为的出现的概率。回避条件作用与逃避条件作用都是负强化的条件作用类型。 普雷马克原则(祖母法则):用高频行为(喜欢的行为)作为低频行为(不喜欢的行为)的有效强化物。 6.感觉现象: 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对光适应和对暗适应)红光能保护暗适应。 感觉后像: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还能暂时保留一段时间的感觉形象。(正后像和负后像) 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联觉:本来是一种刺激能引起的感觉,现在还是这种刺激却同时引起了另一种感觉。 7.原型启发:从现实生活的事例中受到启发,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或方法叫原型启发,对解决问题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鲁班、瓦特) 8.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人格心理学》期末考试题整理大全

Word文档,可编辑修改! 4.荣格集体潜意识中的黑暗面是指( C 阴影 )A 情结 B 自卑 D 自性 6.荣格个体潜意识的集中体现是( B 原型 )A 幽默 C 移情 D情结 二.单项选择 1、个体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整合,其中包含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是(D)。D、人格 2.个体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和指向性方面的稳定的动力特征是(A)。A、气质 3.个体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是(B)。B、性格 4.个体自出生至终身的整个生命全程中,人格特征表现随着年龄和习得经验的增加而逐渐改变的过程称(C)。 A、人格结构 B、人格动力 C、人格发展 D、人格适应 5.个体与其生活环境保持和谐状态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反应称(C)B、人格发展C、人格适应D、人格动力 6.人是一个能量系统,整体上能量有限.若以某种方式释放能量.那么以另一种方式释放的能量就会相对减少,这种观点的提出 者是(C)。C、弗洛依德 7.个体感知到环境中真实的客观的危险所引起的情绪反应是(A)。A、现实性焦虑 8.个体潜意识地阻止有关自己痛苦的事实进入意识,这种自我防御机制是(B)。A、压抑B、否认 9.人格作为一个整体(精神或心灵),包括思想、感情和行为,无论是意识或潜意识,它的作用是调节和控制个体使之与环境相适应,这种观点的提出者是(A)。A、荣格 10.人是一个整体,是一个与他人和社会和睦相处,选择和追求与社会理想相一致的人,而不是一个一切为“性”的动物,这种观点的提出者是(C)。C、阿德勒 11.强调自我对健康成长和环境适应以及自我的自主性。人格发展包括了集体成熟、自我成长和社会关系三个不可分割的过程。这种观点的提出者是(A)。A、埃里克森 12.把人格特质分为个人特质和共同特质的心理学家是(C)。 C、奥尔波特 13.把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的心理学家是(B卡特尔)。 14.把人格分为类型、特质、习惯反应和特殊反应四级水平的心理学家是(D)。D、艾森克 17.在人格研究中,从大量相关变量中抽取最基本的维度或因素加以分析的统计方式称(D)。D、因素分析 19.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主观世界之中,并决定人的行为,这种观点的提出者是(C)。C、罗杰斯 25.提出智力三元成分理论的心理学家是(A)。A、斯腾伯格1.二.单项选择 1、个体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整合,其中包含区别 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是(D)。 A、性格 B、气质 C、能力 D、人格 2.个体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和指向性方面的稳定的动力特征是(A)。 A、气质 B、性格 C、人格 D、能力 3.个体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是(B)。 A、人格 B、性格 C、能力 D、气质 4.个体自出生至终身的整个生命全程中,人格特征表现随着年龄和习得经验的增加而逐渐改变的过程称(C)。 A、人格结构 B、人格动力 C、人格发展 D、人格适应 5.个体与其生活环境保持和谐状态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反应称(C)。 A、人格结构 B、人格发展 C、人格适应 D、人格动力 6.人是一个能量系统,整体上能量有限.若以某种方式释放能量.那么以另一种方式释放的能量就会相对减少,这种观点的提出者是(C)。 A、荣格 B、阿德勒 C、弗洛依德 D、埃里克森 7.个体感知到环境中真实的客观的危险所引起的情绪反应是(A)。 A、现实性焦虑 B、神经性焦虑 C、道德性焦虑 D、防御性焦虑 8.个体潜意识地阻止有关自己痛苦的事实进入意识,这种自我防御机制是(B)。 A、压抑 B、否认 C、自居作用 D、投射作用 9.人格作为一个整体(精神或心灵),包括思想、感情和行为,无论是意识或潜意识,它的作用是调节和控制个体使之与环境相适应,这种观点的提出者是(A)。A、荣格B、阿德勒C、卡特尔D、弗洛伊德 10.人是一个整体,是一个与他人和社会和睦相处,选择和追求与社会理想相一致的人,而不是一个一切为“性”的动物,这种观点的提出者是(C)。A、弗洛伊德B、荣格C、阿德勒D、埃里克森 11.强调自我对健康成长和环境适应以及自我的自主性。人格发展包括了集体成熟、自我成长和社会关系三个不可分割的过程。这种观点的提出者是(A)。A、埃里克森B、弗洛伊德C、荣格D、阿德勒 12.把人格特质分为个人特质和共同特质的心理学家是(C)。A、卡特尔B、艾森克C、奥尔波特D、马斯洛 13.把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的心理学家是(B)。 A、艾森克 B、卡特尔 C、奥尔波特 D、罗杰斯 14.把人格分为类型、特质、习惯反应和特殊反应四级水平的心理学家是(D)。 A、卡特尔 B、奥尔波特 C、罗杰斯 D、艾森克 15.通过感知、记忆、判断、推理等心理活动来获取信息和运用信息的操作过程称为(A)。 A、认知 B、认知风格 C、认知方式 D、认知类型 16.个体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及特性称(A)。 A、认知风格 B、认知类型 C、认知过程 D、认知活动 17.在人格研究中,从大量相关变量中抽取最基本的维度或因素加以分析的统计方式称(D)。 A、Q分类法 B、语义分析 C、内容分析 D、因素分析

人格心理学复习提纲与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1、人格的概念,人格的基本特征 概念:奥尔波特:人格是一个人内在的心理生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了此人对环境独特的适应方式。 郑雪: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黄希庭: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身心组织。 基本特征: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社会性、可变性等。 2、人格的形成发展受那些因素的影响 遗传生物因素: 人格的形成发展离不开个体的遗传生物基础。个体的神经系统的特性,体内的生化物质是人格形成的基础,身体外貌对人格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 环境因素: 胎内环境的影响:人类生存的最早环境就是母体的子宫。 家庭环境的影响: 儿童从出生时起急在带有民族、阶级、宗教等特征的家庭中获得一种地位,所有这些特征对儿童以后的社会化产生重要的影响。 ①客观家庭环境影响:家庭结构,家庭物质经济条件、父母社会地位及受教育水 平,出生顺序,是否为独生子女等都会对人格的形成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②主观家庭环境影响:家庭中的亲子关系、教育方式、家庭气氛等

学校教育的影响:教师人格、管理风格以及学生各个教育过程对人格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社会文化的影响:文化的不同如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等的不同,对人格形成的影响也不同。社会阶层等对人格形成有重要影响。 3、个体与环境的三种交互作用 反应的交互作用:面对同样的环境,不同的个体会以不同的方式去感受、体验和解释来反应这一环境。 唤起的交互作用:个体的人格特征和行为会引起周围人们对其做出不同的反应。 超前的交互作用:个体主动选择和建构自己喜爱的环境,而这些环境又反过来塑造其人格。随着孩子的长大,有了一定的主动性后便产生了超前的交互作用。 第二章人格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 1、人格理论的基本问题涉及哪些方面? ①自由意志----决定论 ②理性----非理性 ③整体说----原素说 ④素质论----环境论 ⑤主观性----客观性 ⑥主动性----反应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