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9例小儿烧伤后发热的原因分析及护理体会

19例小儿烧伤后发热的原因分析及护理体会

19例小儿烧伤后发热的原因分析及护理体会
19例小儿烧伤后发热的原因分析及护理体会

19 例小儿烧伤后发热的原因分析及护理体会

摘要:目的:对烧伤幼儿的临床护理经验进行研究。

方法:将2013年5月?2013年12月,我院接诊的19

烧伤幼儿作为研究对象。对19 例烧伤幼儿的临床护理经验展开回顾性分析。

结果: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下,患儿均未出现严重肢

体功能障碍,治疗结束后,均顺利出院。

结论:面对烧伤幼儿,医护人员应给予细致、精心的临

床护理,及时补液,建立静脉通路,使电解质达到平衡水平,可最大化降低并发症的发病率,提升治疗效果。

关键词:小儿烧伤创面发热原因护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5.406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

2014)05-0252-01

在儿科中,烧伤是1?4 岁儿童的常见急症之一[1]。由

于该年龄段的儿童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索心理,同时极度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与能力,因而容易被烧伤或烫伤。另由于患儿生理发育尚且还不完全,抵抗力与免疫力相对成人会更低,倘若救治护理不当,非常容易致使伤口感染,对患儿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2]。在本文中,笔者通过回顾性分析对烧伤幼儿的临床护理经验进行研究。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将2013年5月?2013年12月,我院接

诊的19 烧伤幼儿作为研究对象。19 例病患中,男性患儿11

位,女性患儿8 位。根据三度四分法作为诊断标准,使用新九分法确定烧伤面积。19 例病患中,6位患儿烧伤面积低于15%,9位患儿烧伤面积在15%?30%之间,2 位患儿烧伤面积在30%?50% 之间,1 位患儿烧伤面积达50%以上。

1.2护理方法

1.2.1 心理护理。面对患儿,医护人员应保持足够的亲和

力,语调轻柔地与患儿进行交流。在行日常护理时,尽量动作轻缓,降低疼痛感,护理过程中,可对患儿进行言语安抚,避免患者因过度紧张,抵触治疗,使病情加重[3] 。年龄较小的患儿,大多数都极度依赖父母,因此,医护人员可指导患儿家属安抚患儿。对于大龄患儿,医护人员应多给予表扬,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主动配合治疗。

1.2.2前期准备。第一步,确保患儿呼吸道通畅,尤其是

被火焰烧伤的患儿,需时刻关注患儿的生命体征,及时清除呼吸道内分泌物。患儿吸氧期间,医护人员应增多寻访次数,定期查看患儿体征是否出现异常。如果患儿情况危急,可提前准备实施气管切开手术。

1.2.3快速建立静脉通道。患儿静脉细小,同时因为休克,

静脉塌陷,行静脉穿刺十分不易。快速建立静脉通道意义重大,可行静脉切开术,确保及时补给体液[4] 。

1.2.4制定输液计划。针对幼儿烧伤患者,输液应遵循“先

盐后糖,先晶后胶,先快后慢”的原则,确保输液通常。记录患儿每小时尿量,同时参照患儿生命体征、尿量等情况,酌情调整输液速度与补液总量。

1.2.5休克期护理。患儿休克的先兆表现包括:患儿焦躁

不安,嗜睡且脉搏微弱,尿量较小甚至无尿等。对此,医护人员应给予高度重视[5] 。幼儿提问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全,因此体温调节能力

低,护理期间应注意保暖,患儿出现发热症状应及时进行降温干预,以免应高热导致病情恶化。

1.2.6感染期护理。当烧伤幼儿病情进入感染期时,医护

人员需提高警惕,因为这是整个治疗阶段中最为关键的环。这一时期,患者的体液经补充得以恢复,而细菌病毒则非常容易经创面进入患儿体内,导致全身侵袭性感染,对患儿生命构成极大威胁。这一阶段,医护人员在对伤口进行处理时,务必保持创面清洁干燥,发现坏死组织与焦痂应立即清除。适当使用湿润药膏涂抹创面,可缓解疼痛,有益于伤口愈合。

1.2.7 营养及环境护理。这一时期,医护人员应给予患儿

足够的营养,提高免疫力,降低肠道细菌感染。保持住院环境干净清洁,控制人员流动,定期进行消毒。护理操作,按

照相关规定,行无菌操作,降低感染的发生,促使患儿早日康复出院。

2结果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下,42 例患儿均未出现严重肢体

功能障碍,治疗结束后,均顺利出院。

3讨论幼儿烧伤烫伤主要具备以下特征:①幼儿烧伤多集中于

1?4岁婴幼儿。由于该年龄段的儿童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探

索心理,同时极度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与能力,因而容易被烧伤或烫伤。②幼儿烧伤多为生活烧伤,其中热水烫伤的病例人数最多,均因监护人一时疏忽所致。③相较于城市,农村幼儿烫伤发病率更高。笔者经分析,造成这一结果的愿意按包括农村经济落后,人们对于人生安全意识不够深,明显缺乏看管所导致的结果。男孩在的发病率比女孩子更高,主要由于男孩生性活泼好动,拥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因此发生意外,受到伤害的机会也多。由于该年龄段的儿童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索心理,同时极度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与能力,因而容易被烧伤或烫伤。另由于患儿生理发育尚且还不完全,抵抗力与免疫力相对成人会更低,倘若救治护理不当,非常容易致使伤口感染,对患儿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幼儿烫伤后,应积极正确地处理创面,预防烧伤脓毒血症,切除严重感染找,以免病情严重恶化。

由于患儿生理发育尚且还不完全,抵抗力与免疫力相对

成人会更低,倘若救治护理不当,非常容易致使伤口感染,对患儿生命

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幼儿皮肤薄,附件少且再生能力强。为避免治愈后

出现瘢痕,及时开展有效的创面护理很有必要。在本文中,笔者通过研究最终了解到,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下,患儿无1 例出现严重肢体功能障碍,治疗结束后,均顺利出院。综上所述,面对烧伤幼儿,医护人

员应给予细致、精心的临床护理,及时补液,建立静脉通路,使电解质达到平衡水平,可最大化降低并发症的发病率,优化治疗效果,对患儿

病情的痊愈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抽浪,章伏生,潘君泰,等.小儿特重烧伤休克期液

体复苏治疗的体会[J].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8,21(1):182

[2]田永生.小儿重度、特重烧伤后复苏补液的探讨J].微

循环学杂志,2009,23(4):273

[3]黄国雨,陈刚,曼鹰,等.船员特重烧冲复合伤1例治

疗体会[J]. 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2013,20(1):

[4]郗玉芝.严重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患者的呼

吸道管理[J]. 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8):1726-1727

[5]刘小龙,张兆新,吕磊,等.休克期补液量对小儿大面

积烧伤合并脑水肿预后的影响[J/OL].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11,06(4):528-532

主要护理诊断及措施

主要护理诊断及措施: 1、气体交换受损:与咳嗽、咯血有关 护理措施: (1)置患者于半卧位或抬高床头,安静休息,减少氧的消耗。 (2)给氧根据缺氧程度决定氧流量及供氧。 (3)按医嘱给予抗感染药物消除肺部炎症,促进气体交换,并观察药物疗效。 2、清理呼吸道低效: 与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及呼吸道排痰功能差有关。 (1)保持室内适当的温度与湿度,鼓励患者多饮水,防止痰液黏稠不易咳出。 (2)帮助患者翻身、拍背,方法为:五指并拢、稍向内合掌成空心状,由下向上,由外向内地轻叩背部,以利分泌物排出。也可进行体位引流。 (3)给予超声雾化吸入以稀释痰液利于咳出,必要时及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3、体温过高:与免疫力低下及肺部感染有关 护理措施: (1)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定时开窗通风,每天两次紫外线消毒。卧床休息、限制活动量、减少机体消耗。 (2)高热期间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鼓励患者多饮水,每日饮水量不低于3000ml。 (3)密切观察体温的变化,体温高达39、0 o C时,,给予冰块物理降温,降温时注意保暖、防虚脱、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及时更衣、更换床单被套等。 (4)遵医嘱使用抗菌药物,合理安排抗生素输注顺序,保证一定的血药浓度。 (5)使用升白细胞药物时应将药物4℃冰箱保存,抽取剂量准确,防止药液浪费,使用后应注意定期观察血象的变化。 4、有出血加重的危险:与血小板降低有关 护理措施: (1)经常检查皮肤、粘膜有无出血点及瘀点、瘀斑,注意观察有无鼻出血、血尿及大便颜色的变化。 (2)抽血时,止血带禁忌绷扎太久,以免引起皮肤粘膜出血点的出现。 (3)避免外伤,各种处置及操作时动作轻柔,禁用热敷与乙醇擦浴,避免肌注,减少静脉穿刺。 (4)饮食质地柔软,禁辛辣、油炸之食、禁硬毛刷刷牙、给予口腔护理,避免刺激、摩擦皮肤、衣着松软、毛巾柔软,保持鼻腔湿润,防干燥出血。 5、舒适度改变:与胸闷伴咳嗽、咯血有关 护理措施: (1)咯血后及时漱口,嘱患者勿将血液咽下。 (2)胸闷气喘时给予低流量氧气吸入3-5L/分,必要时可高流量面罩吸氧7-9L/分,端坐卧位,指导家属为患者进行背部叩击,加速痰液的排出。遵医嘱正确及时为患者雾化及吸痰。 (3)细心倾听患者述说不舒适的原因,帮助患者分析问题,减轻痛苦。 6、活动无耐力:与长期卧床、贫血、发热有关

常见发热病人的的护理

常见发热病人的护理 发热是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使机体产热增多,散热减少,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 【观祭要点】 1、监测体温变化体温超过38.5。C,遵医嘱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30~60分钟后复测体温。 2、注意水、电解质平衡了解血常规、血容比、血清电解质等变化。在病人大量出汗、食欲不佳及呕吐时,应密切观察有无脱水现象。 3、观察末梢循环情况高热而四肢末梢厥冷、发绀等提示病情加重。 4、并发症观察注意有无抽搐、休克等情况的发生。 【护理要点】 1、安置病人卧床休息,有谵妄、意识障碍时应加床档,注意安全。 2、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空气新鲜,定时开窗通风。 3、遵医嘱正确应用抗生素,保证按时、足量、现用现配。 4、提供高维生素、高热量、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 5、每日酌情口腔护理2~3次或进食前后漱口。 &注意皮肤清洁卫生,穿棉质内衣,保持干燥。 7、注意病人心理变化、及时疏导,保持病人心情愉快,处于接受治疗护理最佳状态。 【指导要点】 1、指导病人食用易消化、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的饮食,多饮水。 2、指导病人穿着宽松、棉质、透气的衣服,以利于排汗。 3、指导病人了解发热的处理方法。 4、告诉病人忌自行滥用退热药及消炎药。 休克病人的护理 休克是机体受到强烈的致病因素侵袭后,导致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组织血液灌流不足所引起的以微循环障碍、代谢障碍和细胞受损为特征的病理性症候群,是严重的全身性应激反应。 【观察要点】 1、严密观察病人意识状态,是否有兴奋、烦躁不安或神志淡漠、反应迟钝、昏迷等表现。 2、密切观察病人体温、脉搏、呼吸、心率、血压、瞳孔、氧饱和度的变化,观察有无 呼吸浅快、脉搏细速、心率增快、脉压减小v 20mmHg收缩压降至90mmH以下或较前下降 20~30mmH、氧饱和度下降等表现。 3、密切观察病人皮肤温度、色泽,有无出汗、苍白、皮肤湿冷、花斑、紫绀等表现。 4、观察中心静脉压(CVP、肺动脉压(PAP、肺毛楔压(PCWP的变化。 5、严密观察每小时尿量,是否尿量v 30ml/h,同时注意尿比重的变化。 6、注意观察电解质、血常规、血气、凝血功能及肝肾功能等检查结果的变化,以了解病人其他重要脏器的功能。 7、密切观察用药治疗后的效果及是否存在药物的不良反应。观察病人的情绪状态。 【护理要点】

发热病人的观察和护理

发热病人的观察和护理 一、发热的定义 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使产热增加散热减少,导致体温超过正常范围。 二、发热的分类 感染热 吸收热 反应热 药物热 脱水热 感染热 感染热在早期可与吸收热交叉而不易发现,但多数的感染热在吸收热期过后呈持续热,或体温降至正常后又出现发热。其感染的部位多在切口,但也有在呼吸道与泌尿系等。一般是术后3~5天体温恢复正常后,再度发热,或者体温升高后持续不退,伴切口皮肤红、肿、压痛,疼痛加重。 反应热 即输血、输液反应所致的发热。反应热多为有致热原进入机体所致,但有时也与药物热夹杂在一起,这种热多在输液后数分钟发生,或在病人由手术室回到病房的过程中即发热寒战。可能与麻醉时的麻醉使致热原的反应被抑制有关,一旦这种“麻药劲”过后,其反应热的“本来面目”就表现出来。 手术反应热最为常见,多在手术当天或第2天出现,2—4天后恢复正常,体温通常不超过38.5℃。一般认为手术反应热的程度和持续时问与手

术大小与损伤的程度有关,其机理是人体遭受严重创伤或手术后诱发一系列复杂的神经一内分泌系统反应和代谢改变,出现皮肤的血管收缩和代谢亢进,过度产热和氧消耗增加。 吸收热 手术区域血液成分与其他组织的分解产物吸收也是引起发热的一个重要原因,即我们说所的“吸收热”。一般无颅内病变与感染症状,常在术后3-5天出现,体温在38.0℃-38.5℃之间,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常规给予支持疗法,例如物理降温,多饮水即可。 药物热 药物热较常见,以抗生素类最多,其次是结核药,出现在用药5-l0天以后,多达39℃以上,一般情况良好,无明显中毒症状,无感染灶与其他可解释原因,实验室检查WBC正常或偏低(头孢类抗生素多有粒细胞减少的副作用),停用抗生素后体温在48小时内迅速恢复正常,再次应用又出现高热。药物热的机制是药物引起的延迟性变态反应,抗原抗体复合物被白细胞吞噬,释放内源性致热源导致体温升高。 脱水热 多在夏秋季,由于术前禁食、过度出汗而补液不足等原因,患者出现高热,烦躁,口渴,尿少而黄,体检正常,血清钠,氯偏高,补足液体后体温恢复正常,即可诊断。其机制与患者相对需水量大与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有关。 发热程度的判断 临床分度﹙以口温为标准﹚ 低热:37.3-38.0℃以下

发热病人的护理

发热病人的护理 发热指产热增多或散热减少,均可导致体温升高称发热。 发热是一种症状,以感染性发热为多见。 非感染性发热常见于血液病,恶性肿瘤、理化因素等。 正常腋下温度在36~37℃,24小时内波动一般不超过1℃ 37.5~38℃——低热,多见于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热; 38℃~39℃——中热,多见于急性感染 39℃~40℃——高热,见急性感染; 40℃——超高热 体温低于正常称体温过低,常见于年老体弱、严重营养不良、慢性消耗疾病、甲状腺功能低下、急性大出血、休克等。 体温上升期由于皮肤血管收缩,皮温下降表现皮肤苍白,无汗,畏寒,体温升高后,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及心率加快,退热时因大量出汗,皮肤温度降低。高热可出现谵妄、惊厥及水、电介质紊乱等合并症。 一、分类 发热的分期:(一)开始期;(二)发热期;(三)结束期 据体温变化常见热型分为: 1、稽留热:体温高达39℃以上。波动幅度<1℃。见于伤寒、肺炎。 2、间歇热:体温骤升至39℃以上,而后降至正常以下,经一个间歇后,再规律地交叉出现,见疟疾。 3、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于2~3℃。而最低温度始终高于正常。

见败血症。 4、不规则热:一日间体温变化极不规则,且持续时间不定。见于流感、肿瘤病人发热。 人体最高耐受热约40.6~41.4℃。高达43℃则极少存活。 二、发热病人的观察及护理: (一)体温的监测: 1、定时测体温,一般每日测量4次,高热时每4小时测量体温一次,待体温恢复正常3天后可减至每日1~2次。同时密切观察其他生命体征,如有异常情况,应立即通知医生。 2、观察是否出现寒战,淋巴结肿大,出血,肝、脾大,结膜充血,单纯疱疹,关节肿痛及意识障碍等伴随症状。 3、观察发热的原因及诱因是否消除,发热的诱因可受寒、饮食不洁、过度疲劳;服用某些药物(抗肿瘤药物、免疫抑制剂、抗生素等);老人、婴幼儿、术后患者等。 4、观察治疗效果,比较治疗前后全身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5、观察饮水量、饮食摄取量、尿量及体重变化。 (二)降低体温: 可选用物理降温或者药物降温,但不可以同时使用。 原因是药物降温过程中,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出汗,通过汗液蒸发带走许多热量,物理降温是冷刺激,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如果药物降温和物理降温同时进行,影响药物降温效果。 ?物理降温法有:局部和全身冷疗两种方法。 体温超过39℃,选用局部冷疗,可采用冷毛巾、冰袋、化学制冷袋,通过传导方式散热。体温超过39.5℃,可采用温水试浴,乙醇试浴方式,达到降温的目的。

高热病人护理措施范本

高热的中医护理 一、高热的概念: 一般指由外感时邪热毒及内伤疾病等引起的以体温升高“实热”、“日晡潮热”、等发生在许多疾病过程中的常见症状。常见于一些急性感染性疾病、中暑、风湿恶性肿瘤或临床输血、输液出现反应时。 二、护理评估: 1、评估高热的病因: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发热多由六淫之邪侵袭肌表,伤及肺卫,邪正相争,致使营卫不和,阳气蒸越于外而发高热。内伤发热,多由情志不畅,郁而化火,或因瘀血内阻,久而化热,或因食积滞而发热。 2、评估高热的病位:脏腑、气血阴阳。 3、评估高热的病性: ⑴外感发热 ①风寒之邪:风寒之邪袭表,卫阳被遏,肌肤失于温煦,故恶寒,寒气袭表,卫气奋起抗邪,正邪交争,则发热,寒性收引,经脉拘急,筋骨失于温养,则头身疼痛,邪寒犯肺,肺失肃降,则咳嗽,寒性凝滞,腠理致密,玄府不开,故见无汗。 ②风热之邪:风热之邪侵袭卫表,卫气阻遏不能布达于外,故风热,微恶寒,热邪上犯肺失宣降,气逆于上则咳嗽,热邪伤津故口干,舌边尖红,脉浮数为邪热在卫表的征象。 ③暑热之邪:暑热之邪多直入气分,正盛邪实,交争剧烈,初起即见状热、汗多、烦渴、脉洪大等症状,且易伤气耗津,故可出现津气欲脱危重之变。 ⑵内伤发热 ①五志过极化火:情志的刺激,影响了机体阴阳、气血和脏器的生理平衡, 造成气机郁结,气郁久则阳而化热。 ②邪郁化火:瘀血、食积导致机体阳气的郁滞,气郁则生热化火,实热内结。阳热之气过盛,火热燔灼急迫,气血沸涌,则见发热、壮热,面赤,舌苔黄而干燥,脉洪大,邪热迫津外泄,则汗多,阳热之邪耗伤津液,则见口渴喜冷饮。 4、评估高热的病程 一般来说,大部分外感发热者,由于正气未衰,邪正相搏,正气可以抗衡邪气,经过正确的治疗均可及时痊愈,部分病人感热毒之邪太盛,邪毒内陷,或脏腑原有宿疾,正气损伤已久,易产生惊厥闭脱之变证,病情凶险,预后多有不良. 三、常见护理问题: ⑴体温过高。 ⑵活动无耐力。 ⑶体液不足。 ⑷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四、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1、病室环境:高热病人的病室温度要适宜,不可过高亦不可过低,过高易使体温上升,过低易复感外邪而加重病情。室温可保持在20℃~22℃.并且要保持一定的湿度,高热病人口咽容易干燥,冬天可在暖气上放一盆清水,使其蒸发以湿润空气,有条件可使用加湿器.另外,还要保持病室空气新鲜,周围环境安静,避免噪声影响病人休息.室内光线应柔和,避免强光刺激.

护理常见护理问题与护理措施

骨科常见护理问题及措施 一、护理问题:疼痛 护理措施: 1、观察、记录并汇报疼痛性质、部位、程度、起始和延续时间、发作规律、伴随症状及诱发因素。 2、减少疼痛刺激:①教会病人咳嗽或深呼吸时,用手托住伤口。②当伤口固定过紧过松时,适当调整。③伤口疼痛及时换药观察。④病人需要活动、翻身时,固定好受伤或手术肢体。 ⑤寻找减轻疼痛的姿势与体位。⑥及时变换体位,减轻固定体位引起的不适、压迫。⑦去除刺激物。⑧转移性话题、抚慰、按摩以分散对疼痛的注意力。⑨争取家属和亲人的支持和配合。 3、减轻疼痛:①配合医生针对病因治疗。给予有效抗生素控制感染;解除血管痉挛,改善组织缺血状况;及时通畅引流或冲洗;使用镇痛药(包括癌症末期治疗)。②心理方法:耐心听取患者的诉说,给予同情,解释诊治与疾病的必然过程,有针对性疏导病人心理。催眠与暗示,以分散注意力,减轻焦虑与不适。③物理方法:局部外用药涂抹,热、冷敷,理疗、针灸、按摩等。 二、护理问题:焦虑/恐惧 护理措施 1、入院时做好入院宣教,主动热情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交流,介绍病区环境、经管医生、责任护士等,让患者及家属尽快融入环境中,以消除陌生感。 2、主动与患者家属接触、沟通,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同时在生活上给予患者细致的照顾,耐心详细介绍特殊检查、治疗护理的意义及配合要点,争取家属的支持及患者的积极配合。 3、做好心理护理,使患者树立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1)心理支持法:①充分理解患者的心情,关心体贴患者,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释放内心的痛苦,正确引导患者,使患者面对现实;②对于病人的想法,护士给予相应的分析与解释,缓解其焦虑情绪;③给予积极暗示,介绍同病种、已恢复的患者与其交谈;④多与病人聊天,转移注意力,让他感觉到自己并不孤单。 (2)认知疗法:①鼓励患者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②发现问题后,我们可以说“如果你能够配合我们进行各项检查与护理工作,相信一定能够取得好的结果”。

发热病人的护理

发热病人的护理 发热是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使机体产热增多,散热减少,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 【观察要点】 1、监测体温变化体温超过38.5。C,遵医嘱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30~60分钟后复测体温。 2、注意水、电解质平衡了解血常规、血容比、血清电解质等变化。在病人大量出汗、食欲不佳及呕吐时,应密切观察有无脱水现象。 3、观察末梢循环情况高热而四肢末梢厥冷、发绀等提示病情加重。 4、并发症观察注意有无抽搐、休克等情况的发生。 【护理要点】 1、安置病人卧床休息,有谵妄、意识障碍时应加床档,注意安全。 2、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空气新鲜,定时开窗通风。 3、遵医嘱正确应用抗生素,保证按时、足量、现用现配。 4、提供高维生素、高热量、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 5、每日酌情口腔护理2~3次或进食前后漱口。 6、注意皮肤清洁卫生,穿棉质内衣,保持干燥。 7、注意病人心理变化、及时疏导,保持病人心情愉快,处于接受治疗护理最佳状态。 【指导要点】 1、指导病人食用易消化、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的饮食,多饮水。 2、指导病人穿着宽松、棉质、透气的衣服,以利于排汗。 3、指导病人了解发热的处理方法。 4、告诉病人忌自行滥用退热药及消炎药。 休克病人的护理 休克是机体受到强烈的致病因素侵袭后,导致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组织血液灌流不足所引起的以微循环障碍、代谢障碍和细胞受损为特征的病理性症候群,是严重的全身性应激反应。 【观察要点】 1、严密观察病人意识状态,是否有兴奋、烦躁不安或神志淡漠、反应迟钝、昏迷等表现。 2、密切观察病人体温、脉搏、呼吸、心率、血压、瞳孔、氧饱和度的变化,观察有无呼吸浅快、脉搏细速、心率增快、脉压减小<20mmHg、收缩压降至90mmHg以下或较前下降20~30mmHg、氧饱和度下降等表现。 3、密切观察病人皮肤温度、色泽,有无出汗、苍白、皮肤湿冷、花斑、紫绀等表现。 4、观察中心静脉压(CVP)、肺动脉压(PAP)、肺毛楔压(PCWP)的变化。 5、严密观察每小时尿量,是否尿量<30ml/h,同时注意尿比重的变化。 6、注意观察电解质、血常规、血气、凝血功能及肝肾功能等检查结果的变化,以了解病人其他重要脏器的功能。 7、密切观察用药治疗后的效果及是否存在药物的不良反应。观察病人的情绪状态。

发热患者的护理

症状学重点 发热患者的护理 1、散热途径:1)辐射散热2)传导散热3)对流散热4)蒸发散 热。前三种散热方式只有在环境温度低于体温时才发挥作用; 当环境温度高于体温时,蒸发是唯一方式。 2、 3、发热三个时期 (1)体温上升期:产热大于散热使体温升高。表现为皮肤苍白、无汗,畏寒或寒战,继而体温升高。 (2)高热持续期:产热与散热在较高的水平上保持相对平衡,体温上升至高峰后保持一段时间。表现为皮肤潮红、灼热,呼吸深快,开始出汗并逐渐增多。 (3)体温下降期:散热大于产热,体温随病因消除而降至正常水平。表现为出汗多,皮肤潮湿。 4(选择)分度以口腔温度为标准,按发热高低可: 低热37.3-38℃中等度热38.1-39℃ 高热39.1-41℃超高热41℃

5根据热型特点判定热型 不规则热:可见于结核病、支气管肺炎等。现较为多见,多由用药引 起。 6、发热病人护理措施: (一)病情观察:定时测量体温,观察面色、脉搏、呼吸、血压等变化,小儿注意有无惊厥,密切注意有无虚脱,监护心血管功能,监测代谢情况,如血常规、电解质变化,了解降温药物禁忌症。(二)环境方面:室温18-22 ℃,湿度50%-70%,开窗通风,注意避免直吹。降温设备,保持病室安静,注意安全,怕冷寒战时注意保暖(三)物理降温:头部冷湿敷,温水或酒精擦浴,降温贴冰枕和冰袋,

冰盐水灌肠,静滴降温 (四)舒适护理:体位,干净衣物,皮肤护理,口腔护理,眼睛护理,减少刺激,卧床休息,吸氧 (五)饮食护理:补充液体,记录出入量,注意补充电解质,选择营养、易消化的食物 (六)健康教育:正确测量体温,识别表现及临床指征,避免高热环境,减少活动,降低消耗,饮食及饮水指导,皮肤清洁,特殊人群(老年人、婴幼儿)的保护 水肿患者的护理 1水肿发生机制:(一)血管内外体液交换失平衡(二)体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的机制(1)GFR急剧降低(2)肾小管重吸收增多 2

最新儿科护理学案例

患儿,女,8个月 主诉:发热3天,呕吐伴抽搐1次。 现病史:3天前患儿开始发热,体温38℃~40℃,持续不降,伴有流涕、咳嗽,烦躁不安。呕吐1次,为胃内容物,量多,喷射状。1天前突然抽搐1次,表现为意识丧失、双眼上翻、四肢强直,持续20分钟。患病以来精神萎靡,大小便正常。 体查:T39.5℃,P155次/分,R 42次/分,W 8kg。精神萎糜,嗜睡状。皮肤粘膜未见淤点、淤癍。前囟1×1cm2,彭隆。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迟钝。鼻通气顺畅,外耳道净,咽红。颈抵抗,双肺呼吸音粗,心音有力无杂音,肝脾不大。脊柱四肢未见异常。颅神经未见异常,四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活跃。Kernig征(±)、Brudzinski征(±)、巴氏征(+)。脑脊液检查:脑压220mmH2O,外观浑浊。白细胞数1580×106/L,多核0.83,单核0.17。蛋白800mg/L,糖2.24mmol/L,氯化物100mmol/L。血常规:白细胞16×109/L,多核0.72,单核0.28。 问题:1. 该患儿最可能医疗诊断是什么? 2. 请对患儿进行护理评估? 3. 写出患儿存在的主要护理诊断与措施?

患儿,男,10岁 主诉:间断浮肿、尿少2月。 现病史:2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面色苍白,眼睑、双下肢浮肿,尿量少,呈浓茶色,院外检查尿常规示:蛋白+++,红细胞++,给予青霉素、中药及利尿剂等治疗,肿渐消、尿量增多,1周前因感冒,再次出现眼睑及双下肢水肿,且程度加重,尿呈洗肉水样,尿量明显减少。 体检:T 36.5℃,P 78次/分,R 24次/分,Bp 130/100mmHg W 31Kg,一般情况尚可,眼睑浮肿,咽无充血,心、肺、腹未见明显异常,四肢活动可,双下肢水肿,神经系统查体未见异常。 实验室检查:尿常规:尿蛋白+++,红细胞++。 肝功:谷丙转氨酶28u/L,血浆蛋白38g/L,白蛋白18g/L,胆固醇9.1mmol/L。 问题:1. 该患儿最可能医疗诊断是什么?护理措施包括哪些? 2.患儿入院后突发抽搐1次,T38.5℃,BP150/90mmHg,考虑出现了什么并发症?

(推荐)发热病人的常规护理

发热病人的常规护理 【摘要】发热指产热增多或散热减少,导致体温的升高。发热是一种症状,以感染性发热为多见。非感染性发热常见于血液病,恶性肿瘤、理化因素等。临床上,按照体温的高低把发热发热的分类为:38℃以下为低热,38℃——39℃为中热,39℃——40℃为高热,40℃以上为超高热。发热病人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任其发热下去,会给机体造成极大的危害。笔者就自己在临床的工作经验,对发热病人的常规护理作如下总结。 【关键字】发热体温降温护理 一、降温 发热病人应适时降温,同时选择合适的降温方法。常规的降温方法分为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一般首选物理降温。最常用的物理降温方法有酒精擦浴,冰水浴,冰帽等,在行物理降温的时候,降温后30分钟应复测体温并记录于体温单上。 要注意的是,对冷敏感的病人不宜使用任何物理方法降温,因各种冷刺激都会使病人出现寒颤,横纹肌产热增加而影响降温效果。可选用温水擦浴等降温措施。同时,不论采用何种降温方法,都应同时在足心置热水袋,这样减轻脑组织充血,促进散热,增加舒适,尤其是冰敷头部更应重视,降低头部温度可增加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减少耗氧量,降低机体代谢率。 药物降温可与物理降温同时应用,临床最常用的降温药物一般都是解热镇痛的作用。传统的解热镇痛药物有阿司匹林,扑热息痛(口服)等,而常用于肌注的药物为鲁米那,氨基比林等。在使用此类药物时,应严格按照剂量使用,同时密切观察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二、病情观察 病人发热伊始,经常会伴随寒战、烦燥不安、面色潮红、皮肤发热等症状,同时也可能会出现口渴、头痛、全身不适、胃肠失调等不是。加强病情的观察,有利于及时得到病人的准确信息,对护理工作的开展,医生的用药,病人病情的发展及转归都有极重要的意义。 对于发热病人,应密切观察其病情变化。加强生命体征的监测,每4小时测量T、P、R 一次,直至体温恢复正常三日后可改可为每日测量二次。注意发热的类型及经过,有无伴随症状,观察发热的原因、治疗效果、饮食、饮水及尿量变化。同时护士应当密切观察其他生命体征变化,如有异常情况,应立即通知医生。

发热诊断与护理

第一章发热(Fever) 第一节定义机制 一.定义: 大多数有机体能生存的体温不超过45℃,而人体温度又常被调控于此体温以下,即35~42℃之间,体温上升,也常限于42℃以下,很少突破。这是由于在进化过程中形成和发展了比较完善的体温调节机构,其对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起着重要的保证作用。 发热是机体对致病因子的一种防御反应,它是机体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一般而言,腋下温度在37℃以上,口腔温度在37.3℃以上,直肠温度在37.6℃以上,一昼夜体温波动在1℃以上,可称为发热。过热可因机体产热过多,散热过少或因体温调节中枢受损和体温调节功能障碍所致,由于此种体温升高既无致热原的作用,亦无体温调定点水平的上移,因而与发热有本质的区别,另外,生理因素引起的体温升高,也不能称为发热。 二.机制: 发热激活物是指外致热原和体内某些产物能够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而使其产生并释放白细胞致热原。其中外致热原细胞包括细菌、病毒、抗原一抗体复合物、类固醇物质等。内生致热原是由产内生致热原细胞被发热激活物激活后,产生并释放的致热物质。许多实验资料表明,传染原和致炎物质,它们的作用就主要是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如单核球、血管内皮细胞以及其他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现在已知的内生致热原有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第一介的质、第六介的质等。当这些内生致热原经由血液循环到达下丘脑时,可使该细胞释放前列腺素,这时,体温调节中枢通过外周介质的介导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于是患者便会感到目前体温“太低”,因此,一方面通过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加强,使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而造成肢端发冷、起鸡皮疙瘩,汗腺分泌功能降低,出汗减少,甚至停止,此时,患者会盖大棉被而使散热减少;另一方面通过运动神经作用,引起骨骼肌紧张或寒颤,使产热增加,肾上

高热病人护理措施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高热的中医护理 一、高热的概念: 一般指由外感时邪热毒及内伤疾病等引起的以体温升高“实热”、“日晡潮热”、等发生在许多疾病过程中的常见症状。常见于一些急性感染性疾病、中暑、风湿恶性肿瘤或临床输血、输液出现反应时。 二、护理评估: 1、评估高热的病因: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发热多由六淫之邪侵袭肌表,伤及肺卫,邪正相争,致使营卫不和,阳气蒸越于外而发高热。内伤发热,多由情志不畅,郁而化火,或因瘀血内阻,久而化热,或因食积滞而发热。 2、评估高热的病位:脏腑、气血阴阳。 3、评估高热的病性: ⑴外感发热 ①风寒之邪:风寒之邪袭表,卫阳被遏,肌肤失于温煦,故恶寒,寒气袭表,卫气奋起抗邪,正邪交争,则发热,寒性收引,经脉拘急,筋骨失于温养,则头身疼痛,邪寒犯肺,肺失肃降,则咳嗽,寒性凝滞,腠理致密,玄府不开,故见无汗。 ②风热之邪:风热之邪侵袭卫表,卫气阻遏不能布达于外,故风热,微恶寒,热邪上犯肺失宣降,气逆于上则咳嗽,热邪伤津故口干,舌边尖红,脉浮数为邪热在卫表的征象。 ③暑热之邪:暑热之邪多直入气分,正盛邪实,交争剧烈,初起即见状热、汗多、烦渴、脉洪大等症状,且易伤气耗津,故可出现津气欲脱危重之变。 ⑵内伤发热 ①五志过极化火:情志的刺激,影响了机体阴阳、气血和脏器的生理平衡, 造成气机郁结,气郁久则阳而化热。 ②邪郁化火:瘀血、食积导致机体阳气的郁滞,气郁则生热化火,实热内结。阳热之气过盛,火热燔灼急迫,气血沸涌,则见发热、壮热,面赤,舌苔黄而干燥,脉洪大,邪热迫津外泄,则汗多,阳热之邪耗伤津液,则见口渴喜冷饮。 4、评估高热的病程 一般来说,大部分外感发热者,由于正气未衰,邪正相搏,正气可以抗衡邪气,经过正确的治疗均可及时痊愈,部分病人感热毒之邪太盛,邪毒内陷,或脏腑原有宿疾,正气损伤已久,易产生惊厥闭脱之变证,病情凶险,预后多有不良. 三、常见护理问题: ⑴体温过高。 ⑵活动无耐力。 ⑶体液不足。 ⑷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四、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考点串讲儿科护理一

1.鹅口疮初期的患儿,其首要的护理诊断 A.营养不良:与拒食有关 B.体温升高:与感染有关 C.口腔黏膜改变:与感染有关 D.疼痛:与口腔黏膜炎症有关 E.知识缺乏:缺乏口炎的预防及护理知识 【答案】:C 【解析】:考察鹅口疮的护理诊断。鹅口疮患儿患处不痛、不流涎、不影响吃奶,一般无全身症状。 2.6岁的小儿,已确诊为室间隔缺损,近1周发热,体温为39℃,咳嗽、呼吸困难、口唇发绀,白细胞显著增高。应考虑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是 A.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B.脑血栓 C.感染性心内膜炎 D.支气管肺炎 E.脑脓肿 【答案】:D 【解析】:考察室间隔缺损临床表现。室间隔缺损易合并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充血性心力衰竭、肺水肿和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该患儿的表现符合肺炎的特征,即发热、咳嗽、气促。 3.对法洛四联症病情轻重起决定作用的病变是 A.肺动脉狭窄 B.房间隔缺损 C.主动脉骑跨 D.室间隔缺损 E.右心室肥大

【答案】:A 【解析】:考察法洛四联症的临床表现。法洛四联症是一种常见的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以肺动脉狭窄、室间隔缺损、主动脉骑跨和右心室肥厚为主要临床特征。其中以肺动脉狭窄为重要畸形。青紫为主要临床表现,其程度和出现早晚与肺动脉狭窄程度有关。 4.患儿,女,4岁。为动脉导管未闭患儿,准备行扁桃体切除术,术前最重要的准备是 A.避免劳累 B.防止受凉 C.注射青霉素 D.使用镇静剂 E.用强心甙类药物 【答案】:C 【解析】:考察先心病患儿的护理措施。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脏病的症状之一是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做小手术时,应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防止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生,一旦发生感染应积极治疗。所以,该患儿做扁桃体切除术,其术前最重要的准备是注射青霉素。 5.患儿,男,2岁。已确诊为法洛四联症,在剧烈哭闹后突然出现阵发性呼吸困难,此时首要的处理是 A.立即镇静 B.立即用强心剂 C.立即将患儿置于胸膝卧位,并吸氧 D.立即用呼吸兴奋剂 E.立即用人工呼吸机 【答案】:C 【解析】:考察法洛四联症患儿的治疗要点。一旦患儿因活动、哭闹、便秘引起缺氧发作,发生应将小儿置于膝胸卧位,给予吸氧,并与医生配合给予吗啡及普萘洛尔抢救治疗。 6.小儿,1.5岁。患肺炎初愈。近2天口腔黏膜充血、水肿,逐渐形成大小不等的糜烂面和浅溃疡,经医生诊断为溃疡性口腔炎。溃疡性口腔炎可应用的药物是 A.金霉素鱼肝油 B.疱疹净 C.碘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